环境教学法

2024-09-23

环境教学法(精选12篇)

环境教学法 篇1

摘要:农村英语教学是农村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笔者认为, 要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新课标, 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进行了阐述:1.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2.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3.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4.创设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关键词:语言教学环境,校际英语,班级英语,课堂英语,家庭英语

随着这几年英语教材改革的逐步深入及新课标的实行, 英语课程由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讲授, 转而注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 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长期在农村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 笔者感到, 目前农村语音设备条件差, 英语专业教师配备不足, 农村人员英语观念淡薄, 要实现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 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是实现新课标及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关键。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科,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是运用英语语言与人交流。而在农村, 交通不便, 信息不通, 与外界人员交往接触的机会少。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因此, 广大的教师首先应转变思想, 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 多方面地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英语是有用的。

创设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的方法, 可围绕“让学生有机会听、说、读、写”这一原则而开展。诸如, 开设校内英语广播站, 定时播放英语歌曲, 听力材料, 朗读学生写的小短文;在校宣传栏开辟“英语专栏”, 设立校园英语角, 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英语听力、写作、歌曲比赛;教师鼓励并带头在校园内使用习惯用语等。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又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 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班级是师生进行活动的主体场所, 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及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到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因此, 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效果及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就要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如进行“每日听力一练”。农村经济条件差, 许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配备磁带, 复读机, 而学英语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针对这种现象, 只能校外损失校内补, 每天课后在班上进行一次听力集中训练来弥补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再如, 举行每周“英语写作大家评”, 学生每周写一篇短文贴在班级墙上的英语栏处, 让全班学生阅读, 评选, 老师则对评出的最佳短文进行表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还能让全班学生在评选中找出错误和差距, 提高整体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又如还可以在班级开展“我当英语小老师”的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 给一定的时间, 让“小老师”自由支配, 指导全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训练。另外, 进行班级英语演讲比赛, 出英语墙报等都是些很好的方法。这样, 班上有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语言环境, 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没有课堂活动就没有交际应用, 知识就得不到很好的吸收, 更无法谈及知识向技能, 技能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因此,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地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创设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教师可在课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愉悦感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 学习起来就兴趣十足, 积极主动。如课前让学生唱英语歌, 背诵一些有节奏感的语段, 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 学生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 无形中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了一个学英语的语言环境。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用英语分角色进行一些故事表演及采取分小组英语竞赛等方法组织教学, 这样可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表演, 竞赛中自然地进入了一个英语语言环境, 即达到了交际的功能, 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四、创设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要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英语运行交际, 发挥其语言交际的功能, 仅在校际、班级、课堂创设语言环境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校英语”的观点, 认为只有在校内才有英语, 校内英语才有用, 校内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而一旦走出校门, 就把英语弃之脑后了。因此在严重缺乏英语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农村, 为学生积极创建一个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创设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应以倡导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为立足点, 可以给学生发一张日常行为交际用语表, 鼓励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说英语。如在饭桌上吃饭可说“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等就餐对话, 还可成立英语学习走访组, 在学生之间组成英语兴趣小组, 互相走访, 用英语对话, 并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主动上门家访, 家访时与学生见面尽量说英语, 如“Hello!I am glad to see you again”等。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家说英语的习惯。这样学生在校外, 在家也能主动自然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也就大为提高。

总之, 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条件差, 英语语言环境严重欠缺的广大农村, 教师只有积极为学生创设气氛浓郁的校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形式多种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真正地实现新课标, 全面提高农村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版.

[2]《英语课堂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版.

环境教学法 篇2

教材简析:

《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人教版第五册《社会》的最后一课。课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以及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为环保做贡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有哪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 害;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2)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情感,强化意识。(3)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产生忧患意识,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2)自觉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2)探究环境破坏的原因。(3)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1、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小河污染了,鱼会死,那环境污染了,我们的生存将面临着严重的 威胁。

2、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何止仅仅是那一条小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污染?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土壤污染 土地沙漠化 森林染......)

3、了解环境现状,播放课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质疑: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

2、合作探究:环境污染的原因。(在课前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自己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它形成的原因)

3、合作交流,以小组汇报。

4、污染的主要来源示意图(播放课件)

三、深化问题,激发情感

1、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那么你知道它的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

2、灾难再现,激发情感(播放课件)

看着这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着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听着这一句句凄凉的 话语怎能不让我们大声疾呼: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四、联系实际,强化意识

(1)保护环境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政府也不例外,正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行动之中,你知道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动物日.....(2)联系实际,你知道我们太原市政府和人民在保护环境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3)播放课件:太原今昔对比图,解释什么是 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家乡环境的变化,我们太原吸引了许多的外资前来投资,真正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外延伸、内化行动

可是,即使我们做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必定给环境与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保任重道远。作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你将如何去做?

1、碧水蓝天的呼唤,你的环保行动(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2、社会调查,寻找身边的污染源。

六、板书设计: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森林污染 土地污染„„)从我做起 从小做起

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学 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环境教学 实施策略 乡土地理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5-043-01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学的必要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自然、人文、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可以说地理学科的研究面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科学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环境污染。滚滚浓烟将人类带入新时代的社会,但是,资源消耗型、粗放经营,导致经济的发展代价过重,环境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已经被我国正式列为基本国策之一,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想缓解环境污染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全民环保意识教育,只有人类意识到危机感和责任感,他们才会主动地去保护环境。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学渗透策略

1. 联系地理课本,渗透环境教学

在高中地理苏科版教材中,是以地球宇宙系统为开端进行地理学科教学的。从人类进化发展的角度,介绍了陆地环境、海洋环境和大气环境;之后形成了人类社会沟通交流的人文环境;最终演变成如今的物质文化社会。从教材布置来看,在教材初始就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指出了人类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全部的高中地理学科教材中,环境问题就像文章的暗线,贯穿全书,实现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全四册中,对环境各有侧重,人类与地球资源章节更是独立章节实施环境教育。要想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学,地理课本是关键。教师在日常的地理教学中,更要紧密结合课本,时时刻刻给学生们树立环保意识,灌输素质教育。地球是我家,大自然是我们生死与共的密友。我们既要合理利用资源,更要注意保护资源,保护环境。例如,在讲到温室效应的时候,通过对历年最高温度的变化和海平面高度变化进行图线化展示。

2. 实施乡土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学

乡土地理是地理教学中比较热门的话题,已经被众多地理教师所实践。乡土地理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们身边的地理环境引入地理案例之中,激发学生共鸣,实现高效的地理学科教学。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乡土地理也是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有效措施,在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培养上作用显著。通过乡土地理教学的实施,既将我国的资源丰富、地大物博的美好一面展现出来;同时,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也会深入学生内心,实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边的地理案例,实施针对性的地理乡土教育。例如,在我们盐城地区,水污染是最客观的环境问题,其次就是气体污染。由于靠近海边的缘故,纸厂、化工厂等等,他们的工业废料、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是当地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黄沙港镇纸厂的案例,分析纸厂对环境的影响,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环境教育渗透。

3. 加强人文地理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教育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地理。人文地理对人口、资源、分配进行系统性教学,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关键环节。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不是自然环境而是人口环境,人口爆炸、人口老龄化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尤其是在亚非拉三大洲。到本世纪末,世界人口将会突破300亿大关,而地球的最适宜容量是80亿人口。人口爆炸最直接的影响是人均资源量减少,随之引发的是环境、交通、教育、住房等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发展中的我国来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人口基数过大和老龄化,人均经济发展困难。对高中地理教学实施人口教育是实施环境教育渗透的关键,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在高中地理人文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身边的人口现象案例进行细致分析,更要对我国的人口和资源现状进行教学,将我国人口问题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教学。人文地理,不仅仅是地理,更重要的是其中的人文气息。对学生实施地理环境教育就是灌输人文知识的过程,只有学生们从人性化角度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才会得到地理环境教育。

4. 多媒体课堂教育,渗透环境教育

由于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平时被宠爱所包围,根本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环境。作为高中地理教职人员,将环境形势展示给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高中课堂的不断推广,地理学科也可见多媒体的身影。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们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场所。要想激发起学生们的地理环境意识,光靠嘴皮子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是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让学生们自己主动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在地理环境的素材选择上,教师不妨尝试纪录片教学。央视一套的人文地理和走遍中国都是很好的记录题材,如此一来,学生们的地理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对于环境意识教学,可以选取地震、泥石流、龙卷风等灾难纪实,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和讨论。

环境教学法 篇4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经济、科技等手段和政府力量能解决的,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利害关系,从而从行动上保护环境。尤其是年轻一代将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普及环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门公选课程,“环境与健康”课程面对的更多的是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内容涉及太深,会有碍于学生的学习,并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该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方方面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寓娱于教,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一、课程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也不能一味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完全照搬书本,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若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就可能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没有深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只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去研究教法与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增添最新的知识内容,时刻保持与前沿接轨。

本课程首先从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入手,让学生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基本结构、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所了解,并从总体上介绍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从整体了解课程的内容结构,以便于今后系统地教学与学习。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增加了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环境安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最前沿的东西也有所了解。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广度上加深对整个课程的了解。

在介绍了基本理论和总体框架后,本课程教学以“环境与健康”为主线,从大家经常接触的几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水污染与健康、大气污染与健康、物理污染与健康、农药污染的危害、食品安全与健康,以及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等内容,在深度上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

具体课程安排如图1所示。

二、教学手段

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果只是纯粹的书本或板书讲解,而不将相关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所开设,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其他环境类相关课程的学生而言,枯燥的教学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本课程教学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易于接受。“环境与健康”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有:

1. 采用课件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课件可以集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形式于一体,这样更加形象和直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将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进入人体的途径的相关图片加入到课件中,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在讲解农药污染的危害时,将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结合实例

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不仅能充实教材教学的内容,同时实例与文字的结合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具有说服性,它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水污染与健康时,结合大家所熟悉的中石油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所引发的松花江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来进行讲解;在讲到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增加全国首例大气污染环境事故案——安化“5.8”中毒事件,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在案例讲解的最后,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 影片教学

影片教学的特点是视听并用,能充分地发挥学生感官的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媒体,也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客观事物,有助于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变成简单易懂的事物。影片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记忆、应用五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课程教学在每节课末尾都安排了影片播放,播放与本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

4. 其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课件教学、结合实例与影片教学等手段外,我们还穿插了一些新的前沿知识和时事要闻,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与健康”当前的动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

另外,我们还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以及相关的书籍,使大家能在课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有新想法,都可以在同学之间或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足够的反馈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环境与健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或者采用影音播放的形式,而学生所做的只是听、看、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来达到增强互动性的目的。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灌输,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多个不同的思考视角。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请一些遭遇过环境污染事故的人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也可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会,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前,我国的发展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时期,环境污染突出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普及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

参考文献

[1]程胜高,但德忠.环境与健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田文敏.论高效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环境描写教学案 篇5

课前预习案

【预习目标】 1. 2. 重温小说的基本知识;

初步总结小说环境描写类题目的答题规律。

【知识回顾】

定义: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 为中心,通过 和 来反映社会生活。、、是小说的三要素。其中 一般包括、、、四个部分,有的还有 和。包括 和。【阅读思考】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并思考问题。

日月行色

杨闻宇

我们村西有一条河,流水清澈,平平的河滩廊大宽展,自远处眺望,浅亮亮的河水仿佛是铺晾在沙滩上的一派银箔,轻轻闪烁。

农村兴订婚,“订”者“定”也,仪式既简单又庄重。记得订了婚的第二天,她随我涉水过河以后,有意地、稍稍拉开些距离,不即不离,不紧不慢地行走在匀净细软的沙滩上,夕阳衔山,晚烟萦树,河那边农家矮矮的房屋半掩在烟霭里,上下远近静极了。她不上二十岁,刚刚撞破乡下小女儿的“壳”儿,正要步入农家姑娘的行列。我斗胆拧过头去,想仔细瞧瞧她。她那儿仿佛早就防我呢,悠地摆过脸去,避开了我,故意注视那落日。顺着她的眼光瞄过去,“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的嚼舌头了?!”

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下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划过去又划过来,金黄色的细沙净净亮亮的,宛若凝结在地的晚霞,纯洁无比。

“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再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的关口。

她抬起美丽的细长的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的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圆,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的奴!”

思考:本文开头两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和作用?

党员登记表(黄淑英走向刑场部分)

鸡叫的时候,屋外响起了粗野的吆蝎声,门上的铁锁丁丁当当一阵响,匪 徒们进来了。

一生中最后的时刻来到了。

天还不亮,夜色还没有完全退去。街道在月光雪影下朦朦胧胧的像罩上了 一层烟雾。四面山头上的炮楼子里,还闪烁着红红的灯光。鸡在一声一声地长 鸣。大雪封住了街道,他们走在雪上,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雪地上拖着 一列淡淡的影子„„

他们踏着积雪的街道,出了西门。黎明前的山野,在淑英娘儿俩的面前展 开。山野是一片雪白,真像个粉妆世界。大地一片寂静。淑英深深地吸了一口 清晨的冷气鲜空气,抬起头来仰望了一下天空,天空是乌蓝乌蓝的。寥寥的几

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

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思考:这些对雨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结】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有:

课堂学习案

【学习目标】

1.能够准确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特点;

三.《祝福》的最后一段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高考真题】

雁阵(2004 北京春招)

狗娃冷冷地瞅着驼爷颠儿颠儿地晃来,双眼就变成两柄利剑。

他来了,他还算是条汉子!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狗娃分明感到,袖子里的刀已急不可耐蠢蠢欲动了。

驼爷在狗娃面前驻了足。许是走得急了些吧,额上竟排满了豆大的汗粒。

“好天!”驼爷歪起头,不无吃力地瞅着蓝空的日头。

狗娃没料到驼爷此刻还有雅兴评论天气的好坏,心就有些发躁。“你果真来了!”狗娃咬牙切齿,恶狠狠地吐出一句。

“哪能不来呢?”驼爷说,驼爷的厚嘴唇一个劲地抿动,“一接到你的信,我的心便踏实了。你总算出来了,且在城里找了份工作,这比啥都好!” 这个老狐狸,嘴倒甜!“行啊你,把我整进大牢里一呆就是五年,我狗

狗娃没回头。不混出个人样来,绝不见爹娘!狗娃的双眼溢满了浊泪。问题:除了“雁阵”,本文还有哪些自然景物描写?这些描写起了怎样的作用? 解析:此题考察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除了雁阵就是第三、五段晚秋的野地、身后的湖水、蓝空的日头,这里一定要抓住“自然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的作用,要扣住文意分析。除了答案分析的两点之外,湖水的描写为故事提供了一个照得见人的心灵的背景,最后,复仇的刀被抛进湖里,美融化了一切。答案:(1)晚秋的野地死静死静,身后的湖水像面硕大无朋的镜子,蓝空的日头。(2)空阔无人的野地,增加紧张氛围,使矛盾冲突更显尖锐。(3)晚秋时节,蓝天丽日的描写,突出“雁阵”的象征意义。【合作探究】

结合自主学习中的三个小题及高考题,小组内合作交流,分析总结环境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思考问题

永远的蝴蝶

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的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滑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七死八活。”林冲道:“众兄长如此指教;且如要使钱,把多少与他?”众人道:“若要使得好时,管营把五两银子与他,差拨也得五两银子送他,十分好了。”

——《林冲见差拨》

作用: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鲁迅 《药》

作用:

课后巩固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然后回答问题。

风雪夜归 何蔚萍

1在,都晚啦,就像去看这场电影,不防门已关上一样。那么,就听天由命,随便找一个,她又不愿意;于是人们背后都讲她会挑剔,只有平平的姥姥没讲过,可是,叫这六十多岁的老人深更半夜的冒着大雪来给自己开门,这万万使不得!

她觉得很冷。才发现雪更大了,风更紧了,近处远处,都是白茫茫的世界。当看到大街尽头时,有个黑点朝这边走来。她的眼睛猛然睁大,如果是大院里的人该有多好啊!她一定会对他说一千声一万声的谢谢,不管他在不在意。

终于走近了,一个提篮子的中年人。但他丝毫没有进大院的意思,匆匆过去了。

她真想顿脚,真想诅咒。不知是诅咒那人,还是诅咒自己;是诅咒天气,还是诅咒运气。她眼巴巴地盯着他的背影,一时充满了羡慕。

他是提着东西的,回家一定有人给他开门,是母亲、是妻子?那家,一定是温暖极了的。她也有家、有床、有被、有炉子;尽管有点孤独,却是暖和的,然而她进不去,咫尺天涯,该死的电影。

她不能设想在门外过一夜。喊吧!笼统地喊,谁愿意谁来开。她发誓,不管开门的是谁,以后都要对他很好很好。

她终于放开了嗓子,并用手去捶,“开开门——” 吱的一声,门开了。原来门并没有关上。

网络环境与作文教学 篇6

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所支配。计算机具有直观、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等特点。通过语言、乐曲、画面的交替转换,可以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具体,多角度地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情趣,促成跃跃欲试,主动参与的契机。如在指导学生《我们找春天》作文时,我设计了让学生乘坐“小帆船”,在曲调欢快的《春天在哪里》的乐曲中,屏幕出现了春天的美景:百花盛开的公园、一片碧绿的田野、小鸟在树枝上鸣叫,桃树缀满了粉红色的花蕾……形成了形、声、音、色浑然一体的景象,使学生置于美的情境中,欣赏着美的音乐,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视”中感受形象美,学生很快被这绚丽多彩的画面吸引,激发情趣引人入胜的音乐,将学生带入到一种兴奋的学习环境中。

二、发挥多媒体网络作用,指导学生观察,培养表达能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儿童认识世界的 主要途径,是凭借观察。世界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新奇的、富有魅力的天地。学生只有会观察、观察,作文内容才会丰厚充实,写作时才能“厚积而薄发”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注意往往是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鲜事物吸引。我抓住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网络来引导学生观察、说话。如教《公园的春天》时,我通过多媒体网络展示公园春天的美景,当学生看到色彩绚丽的画面,听到优美的音乐时,再利用多媒体网络将画面 分解,让学生仔细观察,通过镜头定格,让学生归纳出不同的观察方法,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这样利用多媒体网络的功能,由静到动,循序渐进,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达到一篇多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集形象、动感、美态为一体的画面,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网络作用,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想象力。

黑格尔在其《美学》中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既是学生凭借材料构思作文的一种心理能力,也是作者把头脑中原有的各种印象、图景、经验调动联合起来,根据主题需要重新组合,创造新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体现,想象能开拓学生的思路,使用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感人。上课时利用职权多媒体网络创设情景进行播放,让学生自然而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如在设计《秋天的景色》一文的辅助动画片《春》、《冬》两时,我抓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心理,将春天演化成春姑娘,用一位混身雪白的白胡子老人形象代表冬爷爷,学生在看过动画片之后,立即与自己在学前欣赏的童话世界联系起来,一个个拟人的句子应运而生:春姑娘穿着七彩衣向我们走来了:春姑娘走到哪儿,嫩绿的小草就从地下钻出来,左看看右看看;冬爷爷怒吼着:“让世界和我一样白!”那温天的大雪就从天而降;冬爷爷走到哪儿,哪儿就以冰的世界迎接他……学生把自己原来贮存在头脑的信息资源充分地调动起来,恰当地运用到景色描写之中,这样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又激发了他们的想象才能,因此不断地展开合理想象的翅膀,从生动的画面上走出来,为定好文章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发挥多媒体网络作用,培养学生收集写作材料的能力

学生作文普遍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还是给材料的作文,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之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学生还是不知道从何下笔,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情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获取写作素材。这样,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比如:在学习《旅行家树》一课后学生就提出想到植物王国去看一看。于是我就给学生留了一个作文:植物王国漫游记。同学们马上分工合作,有的打开校园网的电子图书馆去查,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有位同学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心”观光了一圈,还有位同学进入了“英国剑桥大学植物百科大全”网站。漫游之后,同学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资料,并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及自己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文档。可见正是网络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生动、丰富、快捷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和写作的能力。

五、发挥多媒体网络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

传统作文由于受到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学生只是被动地学、被动地写,没有自主性,写出来的文章也完全是程式化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埋没了,学生的写作激情也被扼杀了。而多媒体网络作文则不同,在网络作文的课堂上,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有可选择性,每次作文,老师并不框死题目,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方向,而学生则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所熟悉的内容去自己命题,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命题的可行性及优劣,最后,每个学生就可以到网上创作了。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创造。同时,每个学生在有竞争性的讨论中,积极思考文题,不但可以从自己的思考中获得创作的知识,还可以从同学们的观点中获取创作的灵感。另外,在讨论中也展露了学生的个性和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感情与协作精神。

总之,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作用,指导学生进入作文情境进行作文训练,利用生发学生参与交互式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处于动眼、动耳、动口、动脑、动手的尝试、探求和发现的境界中,循序渐进、兴味无穷地掌握了写作的技能的技巧,从而全面有效地提高作文的教学质量。

环境教学法 篇7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有别于环境类专业, 它要求的深度不能太深, 广度要广。本着对环境知识的普及, 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 注重作为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培养。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太偏重于理论, 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辅, 能够运用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具体要求。明确了这个教学目的, 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都要有所改进。

1.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绪论中通过图片、数字形象地介绍了20世纪60~80年代左右发生的世界环境事件引出了环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发展、演变的学科。人是环境的主体, 必须有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3]。

在学习“绿色化学”相关知识时, 我将我们有关苦杏仁的科研项目作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杏树耐旱易活, 可美化环境;杏壳可做超级电容器材料;苦杏仁用来榨油, 其营养价值是普通食用油无法相比的;提取出来的苦杏仁精油是高级化妆品且治疗烫伤效果显著;杏仁渣中还可以提取苦杏仁甙, 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中;提取出苦杏仁甙的杏仁渣可以做杏仁蛋白粉。苦杏仁项目把杏仁全身都进行了利用。当提到这个项目目前已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 同学们都很兴奋。通过用身边看得见, 摸得到的事例, 讲解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 分析污染与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环境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国富民强, 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从环境问题的实质这一角度出发,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 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通过讲解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等生活中的压力, 缓解学生心理问题, 增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 使其不仅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还要有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感。

二、组合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教材, 凯里学院采用的是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 是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研读该教材的基础上, 通读邓南圣主编的《环境化学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何燧源主编的《环境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国内著名教材, 精选内容, 有所取舍。比如水环境化学这章, 水的碳酸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无机和分析化学中已经学过, 所以不做细致的讲解,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 教师答疑。对于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大气、土壤等知识结合具体案例给予讲解。即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少讲甚至不讲, 对于没学过、不熟悉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多讲、细讲。

不论多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 收集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其次, 增加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情况的介绍[4,5]。由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出台。作为教师, 应该及时地将这些知识补充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意识, 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的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比如一些城市PM2.5超标, 天气预报中也加入了PM2.5的内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要有能力对身边的人讲解相关知识。在讲述大气颗粒物这部分的相关知识时, 针对2014年3月我国遭遇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可以进一步讨论PM2.5的危害、特征、化学成分、来源及防治对策等课外知识。因而得到学生的重视, 引起他们对此类问题的关心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以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有目的的将要传授的知识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在化学专业两个班级的环境化学课程讲授中有计划地进行了教法上的改进研究。环境化学课程的概念较多, 课时少, 记忆困难。在一班的教学中按照老方法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在二班, 在对概念的讲解时, 把概念结构拆分, 分段介绍, 给学生讲解概念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想说明什么, 是怎么进行概念定义的。并要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进行教师导学、学生练习、合作讨论、熟练并进而自己总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得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期末的考试中, 二班的概念题优秀率达90%, 一班优秀率只有30%。效果非常明显。

2. 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同步

在多媒体教学中, 老师要以上课用的教材为主、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为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网上有很多课件但只能是参考,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改课件才能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比如教师可借鉴和学习其它高校的优秀课件、精品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好的课件对提高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利。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控制教学进度和速度, 切记不能过快, 因为多媒体往往信息量大, 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步骤不一致, 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想上好一门课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的方法和方式, 而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的方式和方法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并灵活驾驭, 对问题的透彻认识和理解, 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的教师是最爱学生欢迎的。适时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有正能量的信息和事件溶入教学中会使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不压抑, 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使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较快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几年来, 通过讲授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 本人认识到要想有效地上好这门课程, 教师需要知识面广、研读相关教材、不断进行教法改革和创新, 以对时事和生活的热情和对课程的饱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也是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的相关专业课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讲授好这门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在组织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王海邻, 赵丽, 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95-9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芳, 王永强, 刘其友, 等.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4) :45.

[4]张凤杰, 欧晓霞, 乌云娜, 等.“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4 (2) :14-15.

环境教学法 篇8

环境是一个多介质系统。这个系统由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组成。一旦污染物进入到环境中, 它不会停留在最初排放的介质中, 而是通过一系列迁移转化过程在多介质环境中运动。因此, 在解决环境化学问题时必须考虑环境所有介质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即化学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问题。然而, 传统的解决环境问题的方式往往只是关注某一个介质, 如污水处理只关注水这个介质。由于污水处理的曝气过程使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从水中转入大气, 从而造成周围空气污染;最后的污泥处置, 则将残留在污泥中的有害物质从污水处理厂转移到土地中, 从而引起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因此, 在《环境化学》教学中以多介质环境污染理念为主线能够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1 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多介质环境的理念

环境系统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根据不同环境介质, 《环境化学》教材主要分为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土壤环境化学和生物体内污染物质的运动过程几个章节。为了强化多介质环境的理念,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从而将各章节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1.1 大气环境化学

在大气环境化学一章中, 我们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为例, 介绍了不同废水处理工艺对碳排放的贡献。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共同面对、极其关注的重要课题, 是未来几十年当中, 国家、政府、商业和公民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2005年全球污水处理领域直接排放约6.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由于人口基数大, 以及快速城市化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 中国污水处理领域甲烷温室气体排放量居全世界第一, 占排放总量的21%。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模式的人均碳足迹为116.1 kg二氧化碳当量;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全过程人均温室气体排放为15.1 kg二氧化碳当量, 仅相当于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系统的13%。分析结果表明, 大力建设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代表的低能耗、好氧型污水处理设施, 到2030年前, 乡村污水处理率达到70%的目标是环境和经济可持续的。实施城市污泥深度处置和乡村生活污水处理这两项措施, 2030年我国年减排潜力556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约占当前 (2005基准年) 全球污水处理领域温室气体总排放的8.7%, 这将是中国对全球气候变化减缓做出的巨大贡献[1]。

1.2 水环境化学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 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 引起藻类、水生植物异常繁殖, 水体溶解氧量下降, 水质恶化, 致使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是典型的水污染问题。在水环境化学一章中, 以水体富营养化为例介绍了大气沉降对水体氮、磷污染的贡献。研究表明, 氮、磷等营养元素经大气传输进入海洋、湖泊是水体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物质循环研究的重要组成内容。大气传输过程不仅能使大量陆源物质进入水体, 而且其通量可能接近于由河流等点污染源输送注入水体的污染物质通量, 从而对海洋、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产生重大影响。课堂上以太湖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太湖湖泊面积为2428 km, 实际水面面积为2338 km, 平均水深1.89 m, 最大深度仅4 m, 是典型的大型碟型浅水湖泊。调查发现在2002年7月-2003年6月间, 大气总氮和总磷的年沉降负荷分别占环湖河道等点源输入氮和磷总负荷的48.8%和46.2%[2], 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外源氮和磷是通过大气沉降而进入湖体的, 其中氮和磷的湿沉降分别占其外源输入的16.5%和7.3%[3]。此外, 随着水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大和截污工程的实施, 通过污水排放而进入湖体的污染物正相对减少, 由大气沉降到水体的污染物所占比重很可能逐年增加, 其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以及整个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更为重要。

1.3 土壤环境化学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植物修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土壤环境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土壤环境化学这一章, 从多介质环境的角度介绍了利用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的方法。早在1983年, Chancy便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思想, 即植物修复。它实际上是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 而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 将植物收割, 焚烧后回收重金属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壤, 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恢复的目的。从多介质环境的角度看, 超富集植物实际上是将重金属从土壤圈转移至生物圈。不过, 植物修复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有以下几点[4]: (1) 其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时间相对较长, 在大多数地区存在季节限制, 这是目前限制超富集植物大规模应用的最重要原因。 (2) 个别超富集植物生物量小, 生长缓慢。 (3) 个别超富集植物只对一种重金属具有富集能力, 难以全面清除土壤中的所有超标重金属。 (4) 不能100%的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且只能对表层土壤进行修复。 (5) 异地引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基于这些问题, 重金属污染土壤原位钝化修复技术又成为目前新的研究方向[5]。

2 通过考核的方式强化多介质理念

为了进一步强化《环境化学》教学中的多介质理念, 在期末考试中增加了相关考核内容。我们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两部分:闭卷题 (占80%) 和结课小论文 (占20%) 。结课小论文的题目是以当前环境污染热点问题为主题, 要求学生结合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多介质环境理念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 还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3 结语

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多介质系统, 我们需要从多介质环境的整体效应出发考察化学污染物的运动规律及其控制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同时还在期末考试中增加相关考核内容,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摘要:《环境化学》是研究化学物质, 特别是危及环境质量的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运动规律及其防治的科学。在解决环境化学问题时考虑环境所有介质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 即化学污染物的多介质环境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结合典型环境问题讲解其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物在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能力以及增强污染防治的能力。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多介质理念

参考文献

[1]潘涛.人工湿地减排温室气体估算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2009.

[2]杨龙元, 秦伯强, 胡维平, 等.太湖大气氮、磷营养元素干湿沉降率研究[J].海洋与湖沼, 2007, 38 (2) :104-110.

[3]Luo L, Qi, B, Song Y, Yang L.Seasonal an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precipitation chemistry in the Lake Taihu Basin, China[J].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7, 41 (12) :2674-2679.

[4]张继舟, 王宏韬, 袁磊, 等.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3, 29 (14) :134-139.

运用教学环境优化数学教学 篇9

一、巧设情境, 在铺垫中激发学习动机

小学生的心理不稳定, 较脆弱, 缺乏学习动机, 需要在铺垫引新时设置一定的情境, 形成学生感知的刺激物。而常见的东西往往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 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不起来, 成为抑制状态, 不利于智力的发展。只有当所设置的情境具备新异、变化的特点, 才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刺激, 成为学生注意的对象,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习动机得到激发。

1. 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故事情境, 就是利用儿童爱听故事的心理, 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设置一种由生活、童话或神话中选出的有浓郁趣味性的故事情境, 使学生受到强烈刺激, 各种感官得以调动, 激发学习动机。比如在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时, 我在新知的导入中讲了一个“猪八戒分桃”的故事:悟空摘桃回来, 只给了猪八戒1个, 给了唐僧8个, 沙僧5个, 自己留下了6个。猪八戒一下子就急了, 嚷着说自己1个不够吃, 唐僧叫悟空重分一下, 悟空不愿意。唐僧只好叫猪八戒分, 要求每人一样多, 可猪八戒一时想不出来怎样分……这时我问学生:“谁能帮助猪八戒分一下桃子呢?”至此课堂静了下来, 大家都感到新奇而陷入沉思。我及时出示课题并说明:“等大家学习了今天的新知识后就能帮猪八戒很快算出了。”这样就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激发了学习的动机。

2.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动机。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 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 于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设置一种有新意、有趣味、有一定具体物象的“疑”境, 造成一种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的“不协调”, 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

二、优化情境, 在新知中发挥主体作用

儿童的学习动机被激起后, 若刻板地去教, 儿童又因失望而使形成的动机弱化, 以至消失。因此由铺垫引出新知把儿童带入情境后, 应根据内容的需要, 使情境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客体。要利用儿童能够敏锐感知鲜明、富有色彩的形象, 善于用形象色彩和声音去思维, 由此向抽象思维过渡的特点, 尽可能地避免分析不断、发问不止的“注入式”, 运用直观教具、学具等去创设具体的、生动的、能直接感知的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努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1. 创设“实体”情境, 发挥主体作用。

“实体”情境就是在教学中利用实物去演示, 去再现教学内容, 让学生亲眼所见, 以此来缩短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之间的距离。这样可以化远为近、化静为动,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 我拿出一个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玻璃容器, 并在圆锥体容器里装满沙子, 往圆柱体容器里倒, 让学生观察几次能把圆柱体倒满, 学生观察后都知道是三次。我再让他们比较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就可发现是等底等高。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三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拿尺子去量出直径和高, 算出圆锥的体积, 学生能积极参与在教学中, 完全摆脱了被动应付的状态。

2. 创设“模拟”情境, 发挥主体作用。

“模拟”情境就是要学生自己作为一个角色去表演, 模拟一种与教学内容相似的有动态过程的情境。这种对教学内容的模拟, 学生既感亲切、新鲜, 非常兴奋, 乐于接受, 且又因为自己表演, 全部投入, 使得学生一看就懂, 产生顿悟,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我找了两名学生来代表运动物体, 我说“走”, 让他们俩人从两边向对方走, 并让大家观察他们俩的距离发生了什么变化, 最后怎么样了。并说明:“这样就叫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我开始让他俩走后, 下面的学生就发现他们每走一分, 他们间的距离就缩短一段, 缩短的这一段, 就是他们俩人每分所走的路程的和, 最后碰在一起就叫“相遇”。这样, 学生就对“相遇”问题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 并在求知中情感得到了愉悦, 主体地位也随之形成。

3. 创设“操作”情境, 发挥主体作用。

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 去剪一剪, 摆一摆, 画一画, 量一量, 可以使各种感观都参与到学习中来, 使学生能从多方面、多角度观察事物, 并促进思维的发展, 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亲自尝到学习的乐趣, 既强化了主体作用, 激发了求知欲望,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依靠情境, 在反馈中加强联系实际

数学中抽象的, 然而它如同艺术一样来源于生活, 所以应还需要其本来面目, 把“数”与生活结合起来, 在生活的情境中, 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并在生活的情境中加以操作, 强化应用性和趣味性, 培养发展逻辑思维。比如在教“面积单位”后, 我编了一道这样的巩固题:学校要给这间教室的地面铺上地砖, 已知每块地砖的边长为2分米, 铺满为间教室共需要多少块地砖?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目, 学生就会发现条件不够, 我又出示了一个卷尺, 学生就明白了要拿卷尺亲自动手去量教室的长与宽。这样既强化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主体作用再次得到了发挥, 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使学生沉浸在获得知识的喜悦中。

环境教学法 篇10

1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纷纷反映该科目学习内容多, 各章知识联系性不强,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些现象除了跟科目知识点涵盖广, 抽象理论概念多的学科特点有关外, 以下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 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 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 知识储备不够, 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 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 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 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 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 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 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 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 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 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

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 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 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 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 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 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 理解清楚, 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 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 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 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 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 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 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 相互印证, 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 总体把握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 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 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 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 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 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 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 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 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 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 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 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 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 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 每章一个总结”, 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 补充真实典型案例, 充实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 充实教材教学内容,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 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 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 (毒馒头, 毒油条, 瘦肉精, 辣椒中的苏丹红, 毒木耳等等) , 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 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 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 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印度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 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 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 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 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 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 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 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 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6]。

3 结论

采取上述改进措施后, 沉闷的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目前我们对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远远不够, 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探索, 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传授环境和平台,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环境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环境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具有内容丰富, 研究对象复杂, 知识涵盖面广, 交叉性较强等特点,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环境化学课程中碰到的几个典型问题, 进行简要剖析, 找到症结所在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以期改善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环境工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篇11

关键词:母语环境;非母语环境;比较;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31-02

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教学大体上包括两个方面:在使用汉语的环境里进行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即对外汉语教学;和在非汉语环境里进行的汉语作为外语的教学。汉语教学中的语言环境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语言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还要使他们善于运用,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忽视语言环境,学生总是记住语言规则,仍不能适应环境灵活运用语言,达到交际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汉语教学进行思考。

一、母语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母语环境概述

母语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即学习者到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来说,就是学习者在中国学习汉语。这样的语言环境,学生只要愿意,时时处处可以接触到汉语,学习地道的汉语,了解社会、丰富社会文化知识。

(二)母语环境下的汉语语音教学及方法探究

赵元任先生说“学习外国语的内容分成发音、语法跟词汇三个重要的部分,学习的次序当然也应该照这三样按步进,发音的部分最难,也最要紧……”不学好语音,会影响口语的表达,也影响听力。所以,我们在对外汉语的语音教学方面一定要严格把关。因此,笔者从自身汉语语音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教学方法。

1.发音示范

让学生对照教师板书的发音表,认真听老师的发音。发音时要正确、清晰,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清。为了让学习者注意发音部位,在教学的初期,唇形、口形可适当夸张。

2.手势模拟发音器官

在教学展示中,可以用手势模拟舌位。例如:发擦音(sh)时,右手指弯曲,靠近但不接触左手第二关节;发塞擦音(zhch)时,右手指弯曲,先顶住左手第二关节,再分开;发卷舌音时,左手心向下,四指并拢,稍屈;右手心向上,手指弯曲。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在用手势模拟前,应让学生先看发音部位图,这样才能清楚明白手势指示的意思。

3.声调的展示方法

最好的声调展示法就是结合五度声调示意图,利用示意图给学生以声调的视觉印象,再辅助以手势(教师一边用手指示发音过程,一边随音高的变化发音),帮助学生体会和掌握声调音高的变化过程。

4.模仿练习

即学生重复老师的发音,这时可通过齐读和单读的方式进行练习。齐读有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而单读又可以发现学生的难点。经过反复机械练习之后,再让学生互相练习,口耳并用,听说齐练。

(三)母语环境下的汉语词汇教学及方法探究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除部分语音教学阶段外,一切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词汇教学的基础上的。因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

1.归类法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运用归类法,帮助学生进行词汇的识记和积累。学生积累的词汇越多,所归的类别也就越多,使用和再认识也就越准确。归类法因为依据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例如,可以借鉴语义场的概念,根据顺序语义场,可以记忆这样一组词汇“前天—今天—明天—后天”,继而推出“前年—今年—明年—后年”。另外,还可以利用词的聚合、组合关系来学习词汇。例如:同义关系的词可以归为一类“高兴、愉快、开心、喜悦”,相反,“难过、痛苦、悲伤、伤心”则为一类,由词的聚合规律可知,在聚合关系中的词的用法基本相似,那么,在组合关系中就可以根据组合规则造出不同的句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寓词于景

学习者首先要掌握词汇的准确定义,但是认识一个词并不仅仅指掌握他的词汇定义,更关键的是要运用到语境中。如果词汇只建立在一种知识基础上,那么学生的词汇知识就会有严重缺陷,他们就很难在教学之外灵活运用这些词汇。因此,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时,应注意在句子,段落中教生词。例如“好容易”一词,应有两层意思,一是难,二是容易。如果单纯告诉学生这两个意思,他们很容易理解。但是,却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就要把“好容易”放到语境中,如“这道题好容易啊!(简单)”;“我好容易才找到他家(难,不容易)”。

3.提高词汇重现率

笔者认为,词汇习得并不取决于词汇复现的次数,关键在于复现的方法,即不能机械地重复。重现一个词汇,如果是围绕某一主题或用法呈现的,那么学生记住的不仅是这个词汇,更重要的是记住了这个词汇的用法。

(四)母语环境下的汉语语法教学及方法探究

目的语环境下的语法教学的任务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习者最快地掌握所学语言的语法规则,进而帮助学习者正确有效地运用这些规则,形成语言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对比法

在语法教学中可采取对比法,即通过两个看似相似的句子的比较,分析他们的内部差别。例如:“汉学院的教室很大。”回答的是“汉学院的教室怎么样?”;“汉学院教室很大。”回答的是汉学院怎么样?”

2.扩展法

句型是基础,要与语法知识相结合,不断扩展句子来熟悉语法规则。例如:我了解学汉语的困难。我非常了解学汉语的困难。汉学院的老师非常了解学汉语的困难。汉学院的老师都非常了解学汉语的困难。

3.语法教学与学生参与紧密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一定要摒除国内一贯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提出问题,寻找规律,进行反思。由此经过一个观察、对比、分析、归纳的过程,促使学习者自觉学习语法规则。例如:副词“再、又”的教学,教师可以先不进行讲解,而是先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题:

我说错了,()说一遍。

你说错了,请()说一遍。

今天()下雪了,不能去爬山。

今天()下雪,就不能出去了。

教师可以把这几个题作为导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进行讲解,让学生自己猜想哪一个的基本语义是“重复”,哪一个是“添加”。最后再次引入相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二、非母语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

(一)非母语环境概述

即学习者不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海外要学习汉语的人,大都同汉语、汉文化没有特殊的文化关系,对他们来说,汉语学习属于纯粹的第二语言学习。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汉语的国际使用价值。他们学习的主要目标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学习内容主要是语言,以及与语言运用相关的文化内容。

(二)非母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特点

1.重视对汉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差异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尽量创造师生互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面对不同文化的冲突。对比法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使用“你吃饭了吗?”,起初,学生会奇怪,因为在英语中一般用“你好”打招呼,而吃饭纯属个人问题。教师这个时候就会把两种文化中见面打招呼的不同方式进行讲解,学生自然明白。由此可见,对汉民族文化和国外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极大程度上决定着汉语文化教学的成功与否。

2.注重实用性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希望到中国发展。对这些人而言,仅仅传授基础汉语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又要强调交际能力。

3.讲究教学过程的互动

海外的教师普遍认识到,对活泼率直、独立自主的外国学生,如果在课堂上采用国内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往往会创造出一定的情景,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对话练习。

4.重视师资建设

在汉语国际推广的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对文化的热爱以及宽广的知识面,同时加强教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另外还要结合环境进行不断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笔者认为最关键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进行双向客服。所谓双向,即不但使学生排除母语的干扰,同时汉语教师也应该摒弃非母语环境的干扰,这就给汉语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和创新。笔者以上提出的汉语超市即场景教学法能够有效地克服和排除母语环境和非母语环境的干扰,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融入到汉语环境中,使不同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三大特点有机地融为一体,也就是说使教学、生活、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汉语环境下形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现实这种强大的互动关系。因此,当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语言学习时,语言教学才算成功,外语教学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目标才能达到。

参考文献:

[1]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C]//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2002.

[3]叶磊.语音模式试说——关于汉语、英语语音结构模式和学习模式的讨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4]徐开妍.近十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新思路的开拓[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5).

[5]孙德金.语法不教什么—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两个原则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

[6]黄东梅.汉语文化教学在北美高校[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6).

[7]虞莉.美国大学中文教师师资培养模式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7,(1).

[8]王琦.语言学习认知心理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4,(1).

环境教学法 篇12

关键词:高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教学方法

近年来, 环境污染损害人体健康的事件频频发生, 空气污染, 雾霾的产生, 增加了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地表水和饮用水污染, 造成地方性疾病;土壤重金属污染, 使大米等农作物镉超标, 导致人体慢性中毒……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危害日益扩大, 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2007年, 卫生部、环保总局等部委联合制订《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2007—2015) 》, 该文件对高校教育而言, 提出了两方面要求:一是技术支持, “调整充实专业技术队伍, 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改进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 为环境与健康工作提供人员和知识储备, 整体提高环境与健康工作技术支撑能力”;二是宣传教育, “提高社会各界对环境与健康工作的重视, 促进社会团体、非政府机构、科研与学术单位、企业以及媒体等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 积极为国家环境与健康工作做出贡献”。可见, 除了对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有专业素养的要求外, 对高校中绝大部分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来说, 也要求掌握一定的环境与健康知识。尤其是在环境问题愈演愈烈的今天, 提升年轻一代的环保意识, 促进意识转化为环保行动, 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高校针对非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 本身就是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非常迫切且有必要[1]。

由于“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程的目的并非保障学生的就业, 而在于宣传、普及和教育, 让非环境类专业学生了解环境保护和人体健康相关的基本知识, 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点滴中, 并能影响周围的长辈、朋友, 通过日积月累的传播, 在社会上形成广泛的环保观念。因此, 这门课程的教学应舍弃高深的专业化、技能化的教学理念,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可以增强学生对专业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满足他 (她) 们的求知欲望, 尤其是结合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保护形势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2]。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 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学到知识。

一、案例教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教师选用新闻热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环境与健康相关案例, 引导学生探讨,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学习, 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直观具体, 同时也增进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例如, 在讲授大米镉含量超标的问题时, 教师可以提前1~2周将镉大米相关的部分焦点新闻材料发给学生, 对学生进行分组, 按组别提出具有关联性的问题, 如镉大米产生的原因、镉大米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国内外对镉大米的处理措施等, 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查询资料找出答案。课堂上, 教师组织不同小组的学生围绕自己小组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 并派出一名代表进行小组总结发言, 小组成员要对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在这个阶段, 每个小组的学生对自己组分到的问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当各个小组发言完毕后, 部分的资料形成了大米镉含量超标问题的整体, 教师再做点评和补充, 并做书面的总结, 让学生思考、消化相关知识, 使得知识的掌握更加牢靠。

二、户外教学与现场参观相结合

户外教学是指在户外的预先有组织的教学方式。对环境类课程来说, 这种体验式的教学非常合适。如组织学生参加环保公益活动, 培养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花鸟树木的形态、变化, 撰写观察日志, 进一步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在户外教学的过程中, 要有目的地与时下热点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如组织学生去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进行参观, 进而使学生对身边资源的循环利用有直观的感受;或者去造成环境污染的发电厂、煤矿等察看排污情况, 了解当地环境问题引发的地区病状况;又或者联系环保政府部门, 组织学生参观环保设施和环保部门监测, 了解监察能力建设等。

三、多媒体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能够按照“环境与健康”课程设置的大纲、教材循序渐进地集中传授给学生知识, 让学生对书本知识具有理性的认识。同时, 教学中应该借助多媒体网络更好地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扩大学生知识面, 如利用教学软件、播放教学视频、观看环保电影等。通过动画、图形、声音的演示, 结合教师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 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相对容易接受知识。例如, 在讲解环境污染形成、发展及其危害时, 播放纪录片《家园》的片段, 影片以唯美的画面告诉我们, 经过四十亿年的漫长演变, 形成了物种繁多、资源丰富、奇特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 而人类在仅仅二十万年的时间, 便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 珍稀物种灭绝, 原始资源奇缺, 污染日益严重。通过播放影片, 引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对人类以及地球的明天的深入思考。在介绍环境对健康产生的危害种类时, 可以使用图片展示雾霾空气下戴着口罩行色匆匆的人们、受重化学品污染的五颜六色河水边得了癌症的村民等;同时, 也可播放环境污染的记录片、新闻节目, 让学生对身边环境污染的危害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 增加危机意识, 树立起保护环境的坚定决心。

四、课外阅读与专题讲座相结合

环境保护是个长期持续的话题, 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环境问题随时在发生变化, 这也要求师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都应具备发展性和开放性思维, 不拘泥于教材书上的内容, 与实时动态结合起来。一方面, 善于进行课外阅读。宏观上, 可阅读环保组织签订的协议、国际公约、宣言、议定书等, 对国际环保热点话题有个完整的认识;微观上, 也可就感兴趣的某一类环境类书籍进行深度阅读, 如环保类小说、环保人士传记、环保知识百科、环保科技杂志等, 从不同方面加深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 邀请相关人士来校举办专题讲座, 或者及时了解校外讲座信息, 组织学生去校外听讲座。这类的讲座可以包括政府部门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的讲解, 环境专家对国内外环境局面的解读, 环保一线人员对水污染、空气污染等亲身接触的感想, 医学专家对人们应对环境污染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的介绍, 等等。

五、实地走访和分析调研相结合

环保是社会性课题, 具有其他专业课程所没有的全民参与性特点, 每个人都应是环保的一份子, 都能够为环保出一份力。如每年的“地球一小时”活动, 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 体现了年轻一代对环保的责任感。因此, 教师在教授“环境与健康”课程时, 要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 扩大环保的影响力。教师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帮助学生确定“环境与健康”课程的调研课题, 带领学生实地走访进行分析调研, 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也可指导学生以环保课题参与学院、高校或省市级的大学生调研竞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同时, 借助调研报告的成果对环保做出贡献。调研还可先从身边做起, 如调研高校学生的环保健康意识, 到洗漱间、自习室、图书馆、操场观察学生学习、生活习惯,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发放问卷, 从是否注意随手关灯、电池处理、垃圾分类、塑料袋使用等细节, 了解大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等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又如调研高校环境教育情况, 分别针对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问卷, 调查学生对环保知识的了解范围、来源, 发现环境教育的成效与不足, 有的放矢地改进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突出的环境问题已经威胁到人们的生活与健康。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 “环境与健康”公选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居住环境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了解不同环境污染的原因及防治, 掌握各种环境因素的健康效应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充分认识到如何降低环境因素对健康的不利影响, 从而预防疾病, 保障人群健康, 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风险意识,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保护环境、降低环境健康危害的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张攸, 樊红波, 张宏柏.环境类公选课教学初探[J].高教高职研究, 2008, (18) :32-33.

上一篇:萜类化合物下一篇:农业机械的维修与保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