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类化合物

2024-09-23

萜类化合物(精选6篇)

萜类化合物 篇1

柿叶为柿科柿属植物柿(Diospyros kaki L.) 的新鲜或干燥叶,具有利尿降压之功,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内脏出血疾病[1]。研究表明,柿叶中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尤其是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2,3,3]。

三萜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通过对三萜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毒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其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菌、抗病毒、降低胆固醇、杀软体动物、抗生育等活性[5,6,7]。由于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导致三萜类化合物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尤其是纯度较高的三萜类化合物。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备受人们重视,已成为中药化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本文从溶剂的选择,提取方法,提取次数和料液比对柿叶中三萜类化合物的提取进行了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与仪器

材料: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甲醇、乙醇、盐酸、氢氧化钠(以上试剂均为分析纯),购自北京化工厂;柿叶药材于2009年购自河北安国。

仪器:旋转型蒸发仪(RE-52AA),上海振捷实验设备有限公司;电热恒温水浴锅(HHS2),山西金燕电热仪器厂;调温电热套(KDM),山东鄄城华鲁电热仪器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仪(KQ-500DB),上海昆山超声仪器有限公司;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752S),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循环水式真空泵(SHB-B95),山东鄄城华鲁电热仪器有限公司。

1.2 提取工艺流程

称取一定质量的干燥柿叶,加入溶剂提取,提取液真空浓缩;浸膏经石油醚萃取,石油醚层弃去,水层用氯仿萃取,得氯仿层;测定三萜含量。

1.3 三萜化合物含量的测定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以熊果酸为对照品,称取一定质量的提取物,溶于乙酸乙酯并定容至10 mL,按标准曲线项测定吸光度A值,以标准曲线即可计算样品中三萜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称量乌苏醇4.9 mg,用乙酸乙酯溶解并定容到10 mL分别移取0.1、0.2、0.3、0.4、0.5、 0.6 mL于试管中。在80 ℃水浴中将乙酸乙酯蒸发,然后分别加入0.6 mL的5%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2 mL高氯酸并在60 ℃的水浴锅中恒温45 min,在室温下冷却,然后用冰醋酸定容到10 mL,并在548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以所测得的各浓度的吸光度A为纵坐标,所对应的各浓度的熊果酸为横坐标作标准曲线(见图1)。由图1可知,在所取得浓度范围内,浓度和吸光度呈良好线性关系。

2.2 提取溶剂的确定

称取15 g 柿叶于500 mL圆底烧瓶中,分别加入10倍量的水、0.05 M NaOH水溶液、70%乙醇和90%乙醇,室温下浸提24 h。提取液中三萜含量的测定按上述工艺流程和测定方法进行。不同溶剂三萜提取率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水、0.05 M NaOH水溶液、70%乙醇和90%乙醇对柿叶中三萜化合物的提取率分别为0.023%、0.11%、0.78%和0.54%,其中70%乙醇的提取率最高。因此,选定7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

2.3 提取方法的确定

称取15 g 柿叶于5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10倍体积的70%乙醇,选用四种方法进行提取,条件分别为室温下浸提24 h(冷浸)、80 ℃下浸提12 h(热浸)、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50 kHz功率下超声提取20 min。提取液中三萜含量的测定按上述工艺流程和测定方法进行。不同提取方法三萜提取率结果见图3。

由图3可知,冷浸、热浸、回流及超声四种方法对柿叶中三萜类成分的提取率分别为0.78%、0.98%、1.32%和0.59%,其中回流提取法的提取率最高。因此,选用回流提取法来提取柿叶中的三萜类成分。

2.4 提取次数、时间及料液比的确定

影响回流提取柿叶中三萜类成分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为料液比、提取次数和提取时间,本实验采用了三因素四水平L16(43)正交实验设计,考察了这三个因素对柿叶中三萜类成分提取率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正交实验各因素水平安及结果分析分别见表1和表2。

由表2可知,回流提取最佳提取条件是A3B4C4,即料液比为1:15,提取次数为4次,提取时间为4 h。但是,由极差可以看出,料液比对提取效率有显著影响,提取次数次之,提取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考虑到提取成本等条件,最终选定A3B4C2为最佳条件,三萜类成分的提取率为2.16%。

3 结 论

柿叶是一种丰富的资源,其廉价易得,可以通过分离提纯得到的三萜类化合物,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部分学者[8,9]对柿叶中的总三萜和熊果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所采用工艺流程较复杂,制备量较少,使用有机溶剂较多,不利于柿叶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本文采用单因素实验验和正交设计实验优化了柿叶中三萜化合物的提取工艺,采用7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利用回流提取方法,料液比1:20,提取次数为4次,提取时间为2 h,三萜类成分的提取率为2.16%。该提取工艺有效可行,为柿叶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基础。

参考文献

[1]江维克,周涛.柿叶卡—一种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7,19(2):52-53.

[2]陈光,徐绥绪.柿叶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0,10(4):298-299.

[3]Chen G,Wang ZQ,Jia JM.Three minor novel triterpenoids from theleaves of Diospyros kaki[J].Chem Pharm Bull,2009,57(5):532-535.

[3]Kameda K,Takaku T,Okuda H,Kimura Y,et al.Inhibitory effects ofvarious flavonoids isolated from leaves of persimmon on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activity[J].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1987,50(4):680-683.

[5]Saraswat B,Visen PKS,Dayal R,et al.Protective action of ursolicacid against chemical induced hepatotoxicity in rats[J].Indian J Phar-ma-col,1996,28:232-239.

[6]Guevara AP,Amor E,Russell G.Antimutagens from Plumeria acumi-nata Ait[J].Mutat Res,1996,361(2-3):67-72.

[7]Tapondjou LA,Lontsi D,Sondengam BL,et al.In vivo anti-nocicep-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 of the two triterpenes,ursolic acidand 23-hydroxyursolic acid,from Cussonia bancoensis[J].ArchPharm Res,2003,26(2):143-146.

[8]王丽峰,彭敬东,刘丽敏.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柿叶和连翘中黄酮和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J].分析试验室,2008,5(27):176-179.

[9]范杰平,何潮洪,傅鹏飞.柿叶中总三萜的提取以及熊果酸分离、纯化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6):1 258-1 261.

萜类化合物 篇2

关键词:褐蘑菇,三萜,提取

三萜类化合物具有促进智力、延缓衰老、改善记忆力的作用,同时还具有溶血、抗癌、抗炎、抗菌[1]等活性。褐蘑菇是双孢蘑菇的近缘种,是欧美市场最畅销的食用菌名贵品种,除具备一般蘑菇所具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特点外,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保肝护肝、美容驻颜[2]等作用。褐蘑菇易于获取,但目前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糖、多肽等方面,而对其三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极少[3,4,5]。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选取褐蘑菇为原料,对其中总三萜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以利于褐蘑菇的研究应用及进一步推广。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材料

褐蘑菇(辽宁田园实业有限公司)、熊果酸(≥98%HPLC)(大连博迈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1.1.2 仪器

电动粉碎机(上海嘉定粮油仪器有限公司)、电子天平FA2104N(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恒温水浴锅(上海科折试验仪器厂)、75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欣茂仪器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称取熊果酸标准品0.25 mg,甲醇定容至25 mL,配制成0.1 mg·mL-1标准溶液。分别取0.2、0.4、0.6、0.8、1.0、1.2、1.4、1.6 mL标准液,水浴加热,除去溶剂后,加入0.2 mL新配制的5%香草醛-冰乙酸及1 mL高氯酸,60℃恒温水浴加热10 min,取出流水冷却至室温,再加入5 mL冰乙酸,摇匀,于548 nm处测定吸光度,绘置标准曲线[6]。

1.2.2 原材料处理

采摘于辽宁田园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新鲜褐蘑菇,洗净后于80℃烘箱内干燥20 h,取出后用粉碎机充分粉碎,并过筛(40目)制成褐蘑菇粉备用。

1.2.3 单因素试验

准确称量5份褐蘑菇粉(每份1.00 g)于5个锥形瓶中,标号为1~5。分别加入不同料液比、不同种类的有机溶剂,在不同温度水浴锅中回流不同时间。之后过滤、定容到30 mL,再稀释10倍,分别取2 mL于小试管中按1.2.1测定吸光度,计算总三萜的提取量。

其中X为样品中总三蔽含量/mg·g-1;m为测得的吸光度值在总三萜标准线上显示的总三廠含量/μg,C为稀释倍数;M为样品质量/g。

1.2.4 正交试验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有机溶剂种类、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以测得的褐蘑菇中总三萜含量为指标,选用L9 (34)正交表对褐蘑菇中总三萜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见表1),每组试验重复2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温度对提取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总三萜提取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温度达到70℃时,提取量最大。温度升高有助于传质过程,能够加快溶质的扩散及溶剂的渗透作用,增加总三萜的提取量;但随着温度升高,会显著加快醇溶性杂质的溶解速度,从而与总三萜竞争溶解于溶剂中,干扰总三萜的浸出速率;另外,温度过高可能会破坏部分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因此,提取温度选择70℃为宜。

2.1.2 时间对提取量的影响

由图2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总三萜提取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而且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抽提的杂质增加。因此,从节能和省时角度考虑,选择时间1.5 h为宜。

2.1.3 有机溶剂种类对提取量的影响

由图3可知,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对褐蘑菇中总三萜的提取量最大,其次是异丙醇、甲醇,氯仿与乙酸乙醋对褐蘑菇总三萜提取量较小。有机溶剂对总三萜提取量的大小应与提取溶剂的极性大小有关,根据相似相容原理,极性越接近三萜化合物,提取效果越好[7]。由试验可知乙醇的极性最接近褐蘑菇总三萜,作提取溶剂效果最佳。

2.1.4 料液比对提取量的影响

由图4可知,褐蘑菇总三萜的提取量随料液比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料液比达到1:20时,增加幅度开始降低。由此可见,料液比过少会造成总三萜溶解不充分,影响总三萜的提取量;随着料液比增加,褐蘑菇中总三麻与溶液本体间的浓度差增大,有利于传质的进行,从而总三萜的提取量随之增加[8];但料液比过大又会造成溶剂的浪费,并增加下一步浓缩工序的难度及能耗。因此,从经济及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选择料液比1:20为宜。

2.2 正交试验结果

由表2极差分析结果可知,各因素影响先后次序为C>B>A>D,即有机溶剂种类>时间>温度>料液比,最佳条件为A2 B2C,D2,即选定提取温度为70℃、时间为1.5 h、有机溶剂为乙醇、料液比为1:20为最优工艺条件组合。按此最佳工艺条件进行3次验证试验,褐蘑菇总三萜的平均提取量可达到35.01 mg·g-1。该工艺操作简单,重复性好。

3 结论

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温度、时间、有机溶剂种类、料液比对褐蘑菇总三萜提取量均具有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三萜提取量的影响大小先后顺序为有机溶剂种类>时间>温度>料液比;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70℃;、时间1.5 h、有机溶剂乙醇、料液比1:20。该工艺操作简单,重复性好,可为总三萜的提取工艺及褐蘑菇的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罗莹,张志军,陈颖,等.超声波法提取灵芝菌丝体总三萜的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9,30(6):76-78.

[2]刘莹,刘政,黄静,等.褐蘑菇提取物对四氧嘧啶型糖尿病小鼠降血糖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0,22(2): 323-325.

[3]李娜.褐蘑菇多糖提取及含量的测定[J].光谱实验室, 2009,26(1):43-46.

[4]刘莹,赵富宝.微波辅助法提取褐蘑菇多糖的研究[J]. 2009(1):13-15.

[5]刘莹.褐蘑菇子实体活性多肽提取工艺[J].食用菌, 2009(4):10-11.

[6]沈思.茯苓皮中三萜的提取、分离纯化及其活性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7]潘春丽,查勇,余晓斌.桦褐孔菌三萜化合物提取工艺的优选[J].生物加工过程,2008(4):36-39.

萜类化合物 篇3

关键词:乳香,乳香酸,三萜化合物,药理活性

乳香是橄榄科植物卡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 及其同属植物Boswellia bhaw-dajiana Birdw.树干切口中渗出的坚硬胶状树脂[1,2]。在中国, 乳香的用药历史悠久, 最早可见于《名医别录》, 乳香被列为上品, 具有活血行气、通经止痛、消肿生肌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印度的传统医学中, 乳香制剂常被用来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乳香具有抗炎、镇痛、抗溃疡、抗哮喘、抗氧化、抑制补体系统、保肝、抑制胆固醇合成等活性, 其中, 三萜类化合物为乳香主要活性成分, 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现查阅国内外文献, 对乳香的三萜类化学成分及乳香中活性化合物药理作用等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为乳香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三萜类化学成分

乳香中的活性成分主要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 ( pentacyclic triterpenoid) 、四环三萜类化合物 ( tetracyclic triterpenoid) , 主要有57 个化学成分。

1. 1 五环三萜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是乳香属植物中分布最多的化合物类型, 也是最具特征性的有效成分, 为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类成分。国内外的一些报道也显示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一般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 其中从乳香中已分得的五环三萜按其结构可细分为:乌苏烷型 ( 1 ~ 18) 、齐墩果烷型 ( 19 ~ 24 ) 、羽扇豆烷型 ( 25 ~ 33) 。

1. 1. 1 乌苏烷型目前从乳香中分得乌苏烷型五环三萜18 个, 是从乳香中分得较多的一类三萜化合物。此类化合物取代基主要有乙酰氧基、羧基、羟基、羰基, 还有羟甲基、甲氧基等。从乳香中分得的乌苏烷型三萜有: β-乳香酸[3] ( 1) , 乙酰基-β-乳香酸[4] ( 2) , 11-羰基-β-乳香酸[5] ( 3) , 乙酰基-11-羰基-β -乳香酸[6] ( 4) , 乙酰基-11- 羟基-β -乳香酸[7] ( 5) , 熊果-12-烯-3, 23-二醇, 二醋酸酯[8] ( 6) , 3β-羟基-乳香酸[8] ( 7) , 熊果-12-烯-23-酸[8] ( 8) , α-香树素[7] ( 9) , 乙酰基-11α-甲氧基-β-乳香酸[5] ( 10) , 3α-乙酰氧基-24-去甲基-11-氧代-乌苏烷-12-烯[9] ( 11) , 9, 11-去氢-β-乳香酸[4] ( 12) , 3α-乙酰基-9, 11-去氢-β-乳香酸[7] ( 13 ) , 乌苏烷-9 ( 11 ) : 12-二烯-3α-醇[9] ( 14 ) , 3β, 20β-18 Hα-马尿甾二醇[10] ( 15 ) , 3β-acetoxy-13-methyl-19β- ( 1-methyl-ethyl ) -26, 27, 28, 29, 30-tetranolean- 8-en-20α-ol[10] ( 16) , 熊果-12-烯-3, 23-二醇[11] ( 17) , 2 α, 3α-二羟基熊果-12-烯-24-酸[12] ( 18) 。

1.1.2齐墩果烷型从乳香中分得的齐墩果烷型三萜化合物有:α-乳香酸[3] (19) , 乙酰基-α-乳香酸[3] (20) , 3α-羟基-齐墩果-12-烯-24-醛[9] (21) , 3-羟基-11-甲氧基-齐墩果烷-12-己烯 (3-hydroxy-11-methoxy-olean-12-ene) [13] (22) , 9, 11-脱氢-α-乳香酸[12] (23) , 3-乙酰基-9, 11-去氢-α-乳香酸[12] (24) 。

1.1.3羽扇豆烷型从乳香中分得的羽扇豆烷型三萜化合物有表羽扇豆醇[14] (25) , 表羽扇豆醇乙酸酯[8] (26) , 羽扇-20 (29) -烯-3α-乙酰氧基-24-酸[15] (27) , 酰氧基-27-羟基羽扇烷-20 (29) -烯-24-酸[16] (28) , 3α-羟基-羽扇-20 (29) -烯-24-酸[17] (29) , 3α-羟基-羽扇豆-20 (29) -24-醛[9] (30) , 3α-羽扇豆-20 (29) -烯-3-酸酯 (3α-lup-20 (29) -en-3-acid ester) [13] (31) , 3α, 5α-双羟基-羽扇豆-20 (29) -烯-24-羧酸 (3α, 5α-dihydroxy-lup-20 (29) -en-24-oic acid) [13] (32) , 3-乙酰基-28-羟基-羽扇豆酸 (3-acetyl-28-hydroxy-lupeolic acid) [18] (33) 。

1. 2 四环三萜

从乳香中分离得到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大部分属于甘遂烷型四环三萜, 主要化合物有: 3β-羟基甘遂-8, 24-二烯-21-酸[19] ( 34) , 3α- 羟基甘遂-8, 24-二烯-21-酸[20] ( 35) , 3α-乙酰氧基甘遂-8, 24-二烯-21-酸[20] ( 36) , 3-乙酰氧基甘遂酸[21] ( 37) , 3-羰基-甘遂-8, 24-二烯-21-酸[21] ( 38 ) , 甘遂醇[21] ( 39 ) , ( 20S ) -3, 7-二羰基-甘遂-8, 24-二烯-21-羧酸[9] ( 40) , 3β-羟基-甘遂-8, 24-二烯-21-醛[9] ( 41) , ( 11S, 23R) -3, 7-二羰基-11β-羟基-甘遂-8, 24-二烯-21, 23-内酯[9] ( 42) , ( 23R) -3-二羰基-甘遂-8, 24-二烯-21, 23-内酯[9] ( 43) , ( 7R, 23R) -3, 11-二羰基-7α-羟基-甘遂-8, 24-二烯-21, 23-内酯[9] ( 44) , ( 7R, 23S) -3, 11-二羰基-7α-羟基-甘遂-8, 24-二烯-21, 23-内酯[9] ( 45 ) , ( 7R, 23R) -3α-羟基-7-羰基-甘遂-8, 24-二烯-21, 23-内酯[9] ( 46) , ( 3R, 24R) -3α-乙酰氧基-7-羰基-25-羟基甘遂-8-烯-21, 24-内酯[9] ( 47) , ( 24R) -3-羰基-25-羟基甘遂-8-烯-21, 24-内酯[9] ( 48) , 3α-羟基甘遂-7, 24-二烯-21-酸[21] ( 49) , 3α-乙酰氧基甘遂-7, 24-二烯-21-酸 ( 3α-O-acetyl-tir-7, 24-dien-21-oic acid) [21] ( 50) , 3-氧代甘遂-7, 9 ( 11) , 24-三烯-21-酸[10] ( 51) , 3α-羟基甘遂-24-烯-21-酸[10] ( 52 ) , 3, 4-secours-12-en-3-oic acid[8] ( 53) , ( 3R, 23R) -3α-羟基-6-羰基-甘遂-7, 24-二烯-21, 23-内酯[8] ( 54) , ( 24R) -3-羰基-25-羟基甘遂-7, 9 ( 11) -二烯-21, 24-内酯[9] ( 55) , 3α-acetoxymansumbin-13 ( 17) -en-16-one[9] ( 56) , 3β-O-acetyl-16 ( S) , 20 ( R) -dihydroxy-dammar-24-ene[22] ( 57 ) 。其中, 化合物53、56 是从乳香树中分离得到的两个比较特殊的四环三萜。

2 药理活性

2. 1 抗炎

研究表明, 乳香提取物及三萜类成分对多种急慢性炎症模型均有抗炎作用且可能是通过免疫途径实现的[23], 进一步对乳香中单体化合物研究显示, 乳香酸五环三萜类化合物中3-乙酰基-11-羰基-β-乳香酸 ( 3-acetyl-11-keto-β-boswellic acid, AKBA) 抑制5-脂氧合酶, 11-羰基-β-乳香酸 ( 11-keto-β-boswellic acid, KBA) 具有独特的5-脂氧合酶、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双重抑制作用, 且作用不是通过激活垂体—肾上腺轴活性实现的[24,25]。近代研究表明乳香酸抗炎作用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而实现。Liang等[26]研究发现, AKBA与三氧化二砷配伍能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1 (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MMP-1) 、MMP-2、MMP-9 及肿瘤坏死因子-α (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白介素18 的分泌增加, 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实现的。刘绍军等[27]研究表明: β-乳香酸可能是潜在的人多形核白细胞激动剂, 可激活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 ( 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MAPKs ) 中p42MAPK、p38MAPK, 抑制p38 蛋白激酶活性, 有效阻止促炎因子的产生, 并诱导抗炎因子, 减轻炎症反应。

乳香经配伍及炮制后在多种动物试验中也显示明显的抗炎作用: 陈婷等[28]实验表明, 乳香没药配伍后可显著抑制脂多糖 ( lippolysaccride, LPS) 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水平。田中心等[29]对比乳香炮制前后抗炎作用表明: 乳香炮制后抗炎作用显著增强, 且抗炎机制与抑制总蛋白渗出及抑制前列腺素E2、一氧化氮生成有关。Henkel等[30]研究发现, 乳香酸三萜类化合物可抑制脂多糖的活性。进一步研究表明, 乳香酸提取物的抗炎作用靶点为前列腺素合酶1 和丝氨酸蛋白酶及组织蛋白酶G[31,32,33]。

2. 2 抗肿瘤细胞增殖

乳香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α-乳香酸在体外抑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血管新生, 从而抑制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 ( HL-60) 的增殖, 其作用可能与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Flt-1 有关[34]。Agrawal SS等[35]研究表明乳香酸提取物 ( 主要包含 β-乳香酸、β-乙酰-乳香酸、KBA、AKBA) 通过上调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 caspase-3) 和Bax蛋白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艾氏腹水瘤和艾氏实体瘤的生长。趋化因子及其受体是慢性炎症的介质, 同时是诸多肿瘤转移的重要介质。Park B等[36]研究发现AKBA是CXCR4 的特异性抑制剂, 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侵袭、转移的活性。稳定蛋白媒体或溶媒体未能阻止AKBA引起的CXCR4 表达下调, 说明这种下调是转录水平的。AKBA对趋化因子的表达抑制作用在原位移植人胰腺癌模型上也得到证实, 与此同时, Park等[37]研究发现五环三萜AKBA能显著降低胰腺癌组织内NF-κΒ、环氧酶-2、MMP-9、CXCR4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的表达, 从而抑制4 种胰腺癌细胞株系 ( As PC-1, PANC-28, MIAPa Ca-2, Bx PC-3) 的生长, 由此可以认为AKBA是新的CXCR4 抑制剂, 是有潜力的抗肿瘤侵袭、转移的候选药物。王睿齐[38]通过对比乳香酸和阿司匹林对自发肠腺瘤模型小鼠 ( APCMin / +鼠) 肠腺瘤化学预防作用的比较发现, AKBA对APCMin / +小鼠肠腺瘤的预防疗效明显高于阿司匹林, 能显著地抑制Wnt信号通路异常激活, 其作用可能与其抗细胞增殖/促凋亡有关。

2. 3 诱导分化凋亡

乳香中乳香酸类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分化诱导作用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就有研究[39], 尤其是AKBA, 是一个低毒性且作用良好的抗肿瘤药物和肿瘤转移抑制剂。近年研究发现乳香酸ABA可抑制人乳腺癌细胞进攻性并能诱导其凋亡[40]。此外, 何蕊伶等[41]利用人结肠癌HCT-116 细胞研究发现:AKBA可将其细胞周期阻滞在G2 / M期, 从而诱导细胞凋亡。Khan MA等[42]发现乳香酸提取物和阿霉素联合用药对治疗肝癌细胞 ( Hep G2、Hep3B) 有协同作用, 且乳香酸提取物对阿霉素诱导的大鼠肝毒性有保护作用。Zhang YS等[43]研究AKBA对人胃癌生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AKBA在体外与体内均展现出抗癌活性, 裸鼠移植瘤口服给药AKBA后, AKBA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SGC-7901 和MKN-45, 这种效应可能与它在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有关。研究还表明AKBA治疗后, 细胞核β 联蛋白表达被抑制, 膜 β 连环蛋白被激活, 可能与调节的Wnt /β-catenin信号通路活性相关。

2. 4 抗溃疡

乳香提取物能提高溃疡再生黏膜结构成熟度, 提高溃疡愈合质量, 是有前景的抗溃疡药[44]。柏景坪等[45]采用Na OH晶体化学灼烧法建立大鼠口腔溃疡动物模型测定乳香酸对实验性口腔溃疡的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乳香酸在降低溃疡组织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方面优于溃疡散, 并可抑制溃疡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和白介素-6 的表达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和抑制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2. 5 降糖活性

Ruchita等[46]研究表明, 乳香与阿卡波糖协同作用的抗糖尿病新药可持续较长的时间, 从而避免重复给药, 同时消除了传统的多剂量阿卡波糖的需要并减少了阿卡波糖胃肠道不良反应。近期研究表明乳香提取物能够通过抑制小鼠体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CSF) 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 GM-CSF) 而阻止胰岛素损伤, 降低Ⅰ型糖尿病模型小鼠血糖水平而不影响非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47]。

2. 6 改善学习记忆

Karima等[48]研究表明以 β-乳香酸为主要成分的乳香提取物可促进海马神经元突触的生长和分枝从而显著提高神经轴突生长、分枝起到改善记忆作用。Hosseini等[49]研究证实乳香可以预防由甲巯咪唑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学习和记忆力减退。

2. 7 其他

AKBA是一种抗牛皮癣的纯天然中药, 能够特异地抑制牛皮癣患者真皮内核酸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 并且阻隔信号转导下游TNF-α 的合成[50]。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结果显示乳香具有较弱的抗氧化活性[51]。进一步研究证明局部应用乳香酸类化合物可改善选择性的皮肤光老化症状。因此乳香的抗氧化作用可应用于化妆品及药品生产中[52]。乳香提取物具有促进大鼠创面愈合的作用, 并能促进雪旺细胞 ( schwann cells, SC) 的增殖, 对感觉神经肽P物质 ( substance P, SP)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 FGF) 及神经生长因子 ( nerve growth factor, NGF) 的表达都有一定程度的上调作用, 乳香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SC、SP、b FGF及NGF的表达促进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53]。张业奇等[54]研究发现, 乳香精油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小鼠的行为学行为, 显著提高小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胺 ( 5-HT) 含量 ( P < 0. 05) , 具有抗抑郁作用, 对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5-HT的调节是其作用机制之一。传统医学中, 乳香还可加速伤口愈合[55]、具有抗凝血、抗哮喘、止泻、止痛、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

3 研究展望

萜类化合物 篇4

1 化学结构

在多篇杜鹃花科化学成分综述的基础上 (姚广民等, 2006[6];汪礼权等, 1997[7];周三云等, 2008[8]) 及近来的文献报道[9,10,11,12,13,14,15,16]为参考依据, 确定杜鹃花科中的二萜类成分共约112个 (未包括化学合成衍生物) , 其中木藜芦烷型最多, 达90余个。

到目前为止, 杜鹃花科植物中共分离出6种骨架的二萜, 它们分别是:木藜芦烷型 (grayanane) 、4, 5-开环对映贝壳杉烷型 (4, 5-seco-kaurane) 、leucothol、grayanol、kalmanol、3, 4-开环木藜芦烷型 (3, 4-secograyanane) , 从生源上都是来源于对映贝壳扇烷 (ent-kaurane) 型二萜, 如图1 所示。

其中木藜芦烷型 (grayanane) 四环二萜是最重要的有毒成分, 原认为是特异性地存在于本科, 且集中于杜鹃花属 (Rhododendron L.) 、马醉木属 (Pieris D.Don) 、珍珠花属 (Lyonia Nutt.) 、木藜芦属 (Leucothoe D.Don) 和金叶子属 (Cribiodendron W.W.smith) 等少数几个属的有毒植物之中[6], 但近来的研究发现, 大戟科植物Croton tonkinensis中也含有木藜芦烷型二萜Crotonkinensin A和Crotonkinensin B[17]。有趣的是, 尺蛾 (Arichanna gaschrevitchii) 的幼虫, 以日本马醉木 (Pieris japonica) 为寄主, 在其成虫中还发现有马醉木毒素-Ⅰ等几个木藜芦烷型二萜外, 还发现2种新的结构类似物Arichannatoxin-Ⅰ, Ⅱ[18]。

木藜芦烷 (grayanane) 类化合物为一独特的四环骨架 (C5-C7-C6-C5骈合) 的二萜化合物, 其环的立体构型最终由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 A/B、B/C和C/D环的连接方式分别为反 (trans) 、顺 (cis) 和顺 (cis) , H-1为α构型, 如化合物rhodomollein XVI[16], 见图2, 但是, 后来的研究中发现有A/B为顺式骈合构型, 即H-1为β构型的化合物, 如化合物rhodomollein XVII[16], 见图3。

木藜芦烷类化合物是一种多羟基的极性化合物, 取代基团主要有羟基和酰基;在分子环内与环外还有双键;2, 3环氧取代基;Nilyl基团[13]等;糖苷类主要取代在3, 6位, 现发现的糖苷只为β-D-葡萄糖基的单糖苷。

另在化学成分结构统计中注意到, 部分化合物在化学结构报道上有出入, 这可能是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前发表的木藜芦烷型二萜的结构解析受当时光谱测试条件的限制, 大多只有碳氢谱数据, 波谱数据不全面而出现的结构判定差异。目前, 随着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及测试技术的发展, 引入了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技术, 使杜鹃花科中的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变得容易与准确。特别是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技术不仅解决了木藜芦烷型 (grayanane) 中最难确定的A/B环的骈合方式, 而且能给出环的构型, 双键的位置, 分子内与分子间氢键等信息, 如化合物iso-grayanotoxin Ⅱ[9]的X-单晶衍射实验, 就确定了A、B、C、D环的构型, 即五元A环为信封式, C (4) 原子伸出由另四个碳原子形成的平面, 而另一个五元的D环为信封式与半椅式的中间型, 七元环的B环最大化地接近于扭椅式, 以最稳定的七元环与A环反式骈合, 环C为典型的椅式构象与B环顺式骈合。另外, 通过X-单晶衍射法还能判断其它类型的二萜化合物, 如3, 4开环的木藜芦类化合物pierisoid A[14]。因此, X-射线单晶衍射法是确定杜鹃花科植物中二萜类化合物结构的最有效方法, 也是本类化合物结构的最终判断方法。

2 生物活性

杜鹃花科植物的有毒成分主要为木藜芦烷类 (grayantoxin, GTX) 二萜, GTX的结构与其毒性的相关性还不明确, 但认为与环的构型、取代基的种类与位置有关[19]。陈常英等[20]、季小慎等[21]采用INDO方法, 对杜鹃花科植物中的部分GTX化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 得出2, 3-环氧基团是最重要的负电中心, 解释了团花毒素毒性高于梫木毒素Ⅲ, 6-O-丙酰基日本杜鹃素Ⅲ毒性高于日本杜鹃素Ⅱ的基本原因。其它的生物活性还有如下几种。

2.1 对心脏与骨胳肌的作用

木藜芦烷类毒素 (GTX) 属于心脏神经系统毒素, 它们直接作用于心脏, 既能增加心肌收缩力, 也对心脏有触发活性而产生快速心律失常以致抑制心脏跳动而死亡的作用[7];GTX可作用于细胞膜胆碱受体的离子调节部位, 有可逆地去极化激活作用, 特异性地增加心肌、肌梭等部位的神经细胞和肌肉细胞静息膜对Na+通透性, 提高细胞膜内Na+浓度, 从而影响神经冲动传导[22]。

其作用机理研究:TAKAHIRO KIMURA等[23]报道, 其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位点上的蛋白质亚单位, 除已知的GTX结合位异亮氨酸-433 (跨膜片断上的D1S6) , 还有另一个为丝氨酸-251 (细胞内环上的D1S4-S5) 的新位点;Hiroshi Maejima等[24]认为与GTX结合来调节Nav1.4通道的位点是D4S6蛋白质上的分别位于酪氨酸-1586与苯丙氨酸-1579上的苯丙氨酸与酪氨酸基团, 且位点酪氨酸-1586比苯丙氨酸-1579更为重要。

2.2 止痛与镇静作用

Sujuan Wang等[15]报道, secorhodomollolide D显示出明显的止痛与镇静作用, 有效剂量为5mg/kg。

2.3 抗肿瘤活性

Sujuan Wang等[15]报道, secorhodomollolide B显示出选择性对抗人类肝癌细胞 (Bel-7402) 的活性, IC50为0.97μM。

Guohua Zhong等[25]报道rhodomolins A和B, rhodomolleins Ⅰ和rhodojaponin Ⅲ有均显示对抗Spodoptera frugiperda (SF-9) 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IC50在12-80μg/mL。

2.4 昆虫的拒食作用

Chun-Huan Li等[14]报道pierisoids A和B具有明显的对抗棉蛉虫的拒食活性。Hua-Ping Zhang等[10]报道craiobiotoxin Ⅲ和lyoniol B显示中等的昆虫拒食活性。

2.5 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

钟国华等[26]报道闹羊花素Ⅲ (rhodojaponin Ⅲ) , 黄杜鹃素C, 羊踯躅素Ⅰ (rhodomollein Ⅰ) , 黄杜鹃素B, 黄杜鹃素C, 羊踯躅素ⅩⅧ (rhodomollein ⅩⅧ) , 木藜芦素Ⅲ (grayantoxin Ⅲ) 对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明显, 闹羊花素类化合物对昆虫生长发育抑制作用不属于“几丁质合成抑制型”, 而属于“内分泌干扰型”, 显著降低表皮水溶性蛋白是其重要机制之一。构效关系定性分析表明, 木藜芦烷类闹羊花素化合物基本结构中的C-2, 3环氧基、C-6、C-10和C-14取代基结构对化合物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具有重要意义。

3 结语

我国的杜鹃花科植物品种较多, 部分作为中药、民间药应用, 一些品种已开发成制剂应用于临床, 但大部分还未有效研究与开发, 特别是其中丰富多彩的二萜类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摘要:杜鹃花科植物在我国分布广、品种多、资源丰富, 部分植物的叶已被开发成制剂应用于临床, 还有部分植物在民间作为民族药、草药应用, 同时紫杉醇、乌头碱等二萜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 使杜鹃花科中二萜类化合物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其构效关系等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综述了杜鹃花科植物中二萜类有毒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希望能对其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萜类化合物 篇5

1 仪器与试剂

1.1 药材

由亳州市中药饮片厂加工,东北产地,并经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高建平教授鉴定为桑寄生科槲寄生属植物槲寄生[V.coloratum(Kom.)Nakai]。药材标本保存于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中药学教研室。

1.2 培养基[5]

乙酸钠1 640 mg,CaCl2·2H2O 75 mg,MgSO4·7H2O 200 mg,EDTA 20 mg,酵母膏1 000 mg,K2HPO4900 mg,(NH4)2SO41 320 mg,KH2PO4600 mg,FeSO4·7H2O 1 118 mg,微量元素1 ml,去离子水1 000 ml(pH 6.8~7.2)。

1.3 菌种

紫色非硫菌群红细菌属的球形红细菌(rhodobacter sphaeroides),由山西大学光合细菌研究室分离鉴定保藏,菌液含菌数8.0×108个/ml。

1.4 主要仪器及试剂

UV 2802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美国尤尼柯);齐墩果酸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110709-200304),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槲寄生各提取物及各转化液样品,见表1。

2 方法与结果

2.1 固定化球形红细菌的制备

将已培养好的球形红细菌培养液在5 000 r/min下离心30 min,菌体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收集湿菌体。将终浓度为10%(g/g)的聚乙烯醇(PVA)加水加热溶解,冷却到35℃,加入终浓度为30%(g/g)的湿菌体,搅匀,注射器滴入pH值为6.5(用NaOH调节)的饱和硼酸水溶液中形成直径为3 mm左右的固定化球形红细菌细胞,将形成的小球放入4℃冰箱中固定化18 h,蒸馏水洗涤3次,培养液中活化24 h,待用[4]。

2.2 三萜类化合物的测定及对比研究[5,6,7,8,9]

2.2.1 对照品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齐墩果酸对照品20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浓度为0.2 mg/ml的齐墩果酸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取10 ml待测样品溶液,减压蒸干,加乙醚适量回流提取至提取液无色,挥干溶剂,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因样品中总三萜含量相差很大,如果不在线性范围内,做适当稀释后测定。

2.2.3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分别取经显色后的对照品及供试品溶液,在200~800 nm范围内扫描。结果表明,样品、对照品均在535 nm处有最大吸收,故选择535 nm作为测定波长。

2.2.4 专属性试验

取经显色后的常规光合细菌培养基(即阴性对照,按“1.2”项下方法配制),在200~700 nm范围内扫描。结果在535 nm处没有吸收,说明选择535 nm作为测定波长,阴性对照无干扰。

2.2.5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的考察

精密吸取上述对照品溶液0.1、0.2、0.3、0.4、0.5、0.6 ml,分别置具塞的试管中,挥去溶剂,准确加入5%的香草醛-冰醋酸溶液和1.00 ml高氯酸,混匀,在60℃恒温水浴中加热15 min,冰水浴中冷却至室温,加入5.00 ml的冰乙酸,转移至10 ml量瓶中,加乙酸乙酯稀释至刻度,摇匀(浓度用C表示),在535 nm处测定吸光度(A)。线性方程为A=21.988C-0.072,相关系数r=0.989 5,线性范围为2~12μg。

2.2.6 精密度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0.4 ml,按“2.2.5”项下方法显色,连续测定5次,测得含量的RSD=1.13%,表明分析方法精密度良好。

2.2.7 重现性试验

取同一批样品5份,按“2.2.2”项下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按“2.2.5”项下方法测定,测得含量的RSD=3.12%,表明分析方法重现性良好。

2.2.8 稳定性试验

取经显色后的供试品溶液,在1 h内每隔10 min测吸光度1次,30 min内测得含量的RSD=3.65%,以后吸光度相差很大,故测定应该在显色后30 min内测定。

2.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总三萜含量的培养液5 ml,分别加入对照品溶液3、5、7 ml。按“2.2.2”项下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按“2.2.5”项下方法测定,计算回收率。见表2。

(n=3)

2.2.1 0 样品含量测定及比较

取样品溶液分别制备供试品溶液,在535 nm处测定吸光度,如超出线性范围,稀释至适当倍数测定,表1中1~9号样品总三萜类含量(n=3)分别为1.80、0.22、4.34、4.44、2.10、0.22、0.18、0.24、0.01 mg/ml。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槲寄生水提取液(样品2)及槲寄生水提取液的球形红细菌转化液(样品6、7、8),其总三萜含量都很低,说明水不能将槲寄生药材中的三萜类提取完全;75%的乙醇提取、半量常规培养基、游离球形红细菌细胞培养,所得培养液(样品3)总三萜含量和槲寄生75%的乙醇提取液(样品1)相比增加141%,说明经过球形红细菌转化可以增加槲寄生提取液中的总三萜的含量;样品4和样品3相比,总三萜含量稍有增加,说明固定化球形红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样品中总三萜类化合物的转化,但球形红细菌固定化后不适合药用,需要进一步考虑;另外,样品4和样品5中总三萜含量相比增加111%,说明培养液中不添加常规培养基,适合固定化球形红细菌对槲寄生药材中三萜类化合物的转化,使总三萜的含量增加。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条件下,对各种类型化合物的最佳转化条件是不同的,也体现了中药全成分生物转化的复杂性。本文建立槲寄生及球形红细菌转化槲寄生培养液中总三萜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槲寄生及PSBT中各含量进行比较研究。为球形红细菌转化槲寄生化学成分和转化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一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350.

[2]秦娟,李利华,杨官娥,等.光合细菌转化复方决明子口服液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9,40(3):254-256.

[3]Sasaki K,Watanabe M,Suda Y,et al.Applications of photosynthetic bacteria for medical fields[J].Journal of Bioengineering,2005,100(5):481-488.

[4]刘建红.混凝吸附-固定化光合细菌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4.

[5]纵伟,夏文水,崔宝良.薄层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叶紫薇叶中的总三萜含量[J].食品科学,2005,26(4):222-225.

[6]王江海,袁建平,徐世平,等.薄层分离-光度法测定灵芝孢子油中的总三萜含量[J].中国食品学报,2004,4(3):76-79.

[7]帕丽达.阿不力孜,堵年生,丛媛媛,等.比色法测定琐琐葡萄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J].华西药学杂志,2002,17(6):475.

[8]易中宏,郑一敏,胥秀英,等.分光光度法测定茯苓中总三萜类成分的含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847-848.

萜类化合物 篇6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药物温郁金干燥根茎, 购于河南省中医院中药房, 人肝癌细胞系Hep G-2株购自中科院海细胞所。RPMI1640培养基 (GIBCO) 、0.25%胰酶 (吉诺物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胎牛血清 (四季青) 、丙烯酰胺 (超纯) , (Amresco) , SDS (Amresco) , Glycine (Amresco) , T R I S (A m r e s c o) , E C L (M i l l i p o r e) , P V D F膜 (0.4 5) (Millipore) 、Caspase-3、7和PARP抗体 (Cell Signal) 、显影液和定影液及胶片 (柯达) 。倒置相差显微镜 (OLYMPUS) , CO2培养箱 (Thermo) , 生物安全操作柜 (Thermo) , 离心机 (Thermo) 。

1.2 方法

1.2.1 实验药物制备

温郁金干燥根茎10kg, 以8倍量 (80L) 95%乙醇回流提取4次, 回收溶剂得粗提物247g。总浸膏用500m L水分散均匀, 依次用1倍量 (500m L) 石油醚, 二氯甲烷, 正丁醇萃取, 得二氯甲烷萃取物95.1g, 二氯甲烷部分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为洗脱剂 (100∶0, 100∶10, 100∶20, 100∶30, 100∶40, 100∶50, 100∶60, 100∶70, 100∶80, 100∶90) , 硅胶柱层析得10个流分A-J。流分E以乙腈 (70%) -水 (30%) 为流动相, 制备色谱进一步分离得8个流分 (0~80min, 每10min 1个流分) 即E1-E8。其中E8以乙腈 (45%) -水 (55%) 等度洗脱, 二次制备得化合物C (5.0mg, t R43.7min) , 分子量为380, 分子式为C22H36O5, 纯度>99%, 结构见图1。

1.2.2 细胞培养

肝癌细胞系Hep G-2细胞在含有10%胎牛血清、100 U/m L青霉素和100 mg/L链霉素的完全培养基中37℃、5%CO2条件下培养。

1.2.3 FACS检测肝癌细胞系Hep G-2凋亡

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4×105/m L, 加入中号圆形细胞培养皿中, 每个细胞培养皿1m L, 培养24h;将含化合物C的培养液加入细胞培养皿中, 每个细胞培养皿2m L, 设0、30、60μg/m L浓度梯度, 培养24h后, 收获各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 冷磷酸缓冲液 (PBS) 洗涤, 用结合液洗涤2次, 保留结合液30μL, 加入FITC-AnnexinⅤ和PI工作液各3μL, 4℃避光孵育15min。以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情况, 每个样品检测1万个细胞, 用Cellquest软件进行细胞凋亡分析。

1.2.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取对数生长期细胞, 用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4×105/m L, 加入中号圆形细胞培养皿中, 每个细胞培养皿1m L, 将含化合物C的培养液加入细胞培养皿中, 每个细胞培养皿2m L, 设0、30、60μg/m L 2个终浓度梯度, 培养24h;在每个dish中加1m LPBS, 用细胞刮子刮取细胞后移到1.5m L离心管中, 1, 500r/min离心5min, PBS再洗2次。加入150μL新鲜配置的细胞RIPI裂解液放入冰上裂解30min。4℃12 000g离心10min, 按照总蛋白提取试剂盒说明书提取总蛋白, Bradford法检测蛋白质的含量, 蛋白经SDS-PAGE电泳 (5%浓缩胶, 15%分离胶) 后转移至硝酸纤维素膜, 用含5%脱脂奶粉的TBST封闭60min, 一抗于4℃孵育过夜, TBST洗涤3次×10min;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于室温孵育1 h, TBST洗涤3次×10 min, 膜与化学发光底物孵育5 min, 经X线片曝光、显影、定影。

2 结果

2.1 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诱导的Hep G-2的凋亡

化合物C处理过的细胞收集后流式检测。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对照组 (4.7%) , 30、60μg/m L化合物C处理过的细胞24h后其凋亡率都明显升高, 分别为24.1%和27.5% (图2) 。

2.2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Western Blot结果如图3所示, 30、60μg/m L化合物C处理24h的Hep G-2细胞, 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可显著性上调Hep G-2细胞中Caspase-3、PARP (89KD) 蛋白的表达量。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临床上相当多肝癌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 临床上预后极差。对于已经不适于手术、放疗、化疗的晚期患者, 具有抗癌治疗作用的中成药治疗是其较好的治疗手段, 其不良反应少, 能稳定病情及有效地改善生活质量为大家所共识。我国的药材资源异常丰富, 因而从单味植物药和复方的研究到从植物药中提取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显得更有意义。

细胞凋亡是肿瘤生长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 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紊乱的疾病, 也是凋亡异常疾病[2]。凋亡可分为两种类型。Ⅰ型细胞中Caspase-8和 (或) 10作用于Caspase-3的二聚体酶原结构而引起Caspase-3的活化[3]而激活的Caspase-3作用于多聚ADP核糖聚合酶 (poly ADP-ribosepolymerase, PARP) 使PARP在Asp124和Gly215之间被Caspase-3剪切其羧基端的催化结构域89KD和氨基端的DNA结构域24KD相分离使PARP失去酶活性从而加速细胞的凋亡同时活化的Caspase-3还消化分解包括ICAD (inhibitor of Caspase-activated deoxyribonuclease) 在内的构成细胞基本结构的多种蛋白成分而ICAD的破坏导致CAD的活化, 后者引起细胞DNA的降解, 最终导致细胞凋亡[4]。Ⅱ型细胞中可能因凋亡抑制蛋白XIAP (X-chromosome-linked inhibitory of apoptosis protein) 的影响使Caspase-3不能被有效的激活而启动凋亡进程, 从而通过Caspase-8启动了线粒体凋亡路径, 进一步放大Caspase-3的激活而诱导细胞的凋亡[5,6]。

郁金为姜科姜黄属植物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 C.Ling, 其药性寒, 味辛, 苦, 归心, 肝, 胆经, 具有活血行气止痛, 清心解郁, 利胆退黄, 凉血、止血等功效。金海峰等从郁金中分离出了新的成分-二萜类化合物C, 并且研究了其对胃癌细胞SGC-79103具有凋亡的诱导作用[7]。本文也从郁金中分离出二萜类化合物C, 并研究了其对肝癌细胞系Hep G-2的凋亡诱导作用, 并且对其初步机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发现30、60μg/m L化合物C处理24h的Hep G-2细胞流式检测其凋亡率明显升高 (4.7%vs 24.1%和27.5%) , 该结果表明二萜类化合物C可诱导肝癌细胞Hep G-2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 凋亡通路的执行分子Caspase-3、PARP (89KD) 的表达量都显著想升高。以上结果都证明了, 我们从郁金中分离出二萜类化合物C对肝癌细胞系Hep G-2的具有凋亡诱导作用。从而为该药物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 用从温郁金醚提物中提取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C分别以0、30、60μg/mL浓度作用于人肝癌HepG-2细胞24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个浓度组中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 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每个浓度组中Caspase-3、和PARP (89KD) 蛋白量的表达。结果 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可以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 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处理后的HepG-2细胞Caspase-3及PARP (89KD) 蛋白的表达显著性升高。结论 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可通过上调Caspase-3和PARP (89KD) 的表达来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发生凋亡。

关键词:温郁金,二萜类化合物C,肝癌细胞,凋亡

参考文献

[1]Huang W, Zhang P, Jin YC, et al.Cytotoxic Diterpenes from the Root Tuber of Curcuma wenyujin[J].Helvetica Chimica Acta, 2008, 91 (5) :944-950.

[2]杨全会, 许荣.细胞凋亡与肿瘤[J].生理科学进展, 2006, 37 (4) :373-378.

[3]Scaffidi C, Fulda S, Srinivasan A, et al.Two CD95 (Apo-1/Fas) signaling pathway[J].EMBO J, 1998, 17 (6) :1675-1687.

[4]Fischer U, Janicke RU, Schulze-Osthoff K, et al.Many cuts to ruin:a comprehensive update of caspase substrates[J].Cell Death Differ, 2003, 10 (1) :76-100.

[5]Lucken-Ardjomande S, Martinou JC.Newcomers in the process of mitochondrial permeabilization[J].J Cell Sci, 2005, 118 (3) :473-483.

[6]Jiang X, Wang X.Cytochrome C-mediated apoptosis[J].Annu Rev Biochem, 2004, 73 (1) :87-106.

上一篇:营销行业入门下一篇:环境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