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2024-10-03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共10篇)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1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中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知识占整个教材的五分之三;在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要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元素化合物知识属描述性的化学知识, 内容多、零散, 涉及的化学现象和各种化学反应较多, 不容易记住, 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杂乱, 运用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感到束手无策。因此, 在教学中, 如何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率, 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化, 有着重要的作用。

根据本人在这几年中的教学体会, 认为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时, 必须充分认识元素化合物共性和特性, 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

一、理清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基本思路

1. 学习金属元素可从单质→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金属阳离子对应的盐的思路入手。

2. 非金属元素氢化物对应盐←氢化物←单质→氧化物→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非金属对应的含氧酸盐

3. 学习时, 以基础理论为指导。

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存在、用途、制取和检验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物质的性质反映着物质的结构、决定着物质的用途、制取方法、存在形式和保存方法等, 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 以每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二、明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1、在教学中要抓住物质的结构这条主线, 突出物质的化学性

质这一重点, 通过理解、推导让学生自觉地去掌握元素及化合物知识, 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例如, 化学教材中以铁为代表学习过渡元素的性质, 铁是一种变价金属, 那么在化学反应中铁何时呈+2价;何时呈+3价?这就应结合铁的原子结构去认识。化学反应中铁可以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呈+2价, 也有可能再失去次外层的1个电子而呈+3价。铁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 而化学反应中铁呈几价又必须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强弱而定。铁与强氧化剂 (Cl2、Br2、HNO3 (过量) ) 反应时呈+3价, 而铁与弱氧化剂 (S、I2, H2SO4 (稀) , HCl等) 反应时呈+2价。Fe2+与强氧化剂 (Cl2、Br2、HNO3 (过量) Cl2、Br2、等) 变为Fe3+;而Fe3+与还原剂 (Fe、Cu、H2S、HI等) 反应时变为Fe2+。这样就进一步的理解了变价金属的氧化还原性.

再如, 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 它的性质和制取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在教学时, 我从氢氧化铝是弱电解质, 有酸式电离和碱式电离以及加酸或加碱引起电离平衡的移动来引导学生分析。

(1) 让学生讨论制取氢氧化铝有那些方法, 并评价这些方法的优缺点, 找出最好的方案, 说明理由。

(2) 离子共存:Al3+与OH—、Al O2—与H+、Al3+与Al O2—能否大量共存。

学生对于以上问题剧烈讨论, 顺利地掌握氢氧化铝的两性,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实验教学

在实验中学生获得鲜明、深刻的感性认识, 再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和描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通过实验操作,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应加强实验教学。

3、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例如通过对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并对比得出碱金属元素在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样可以通过对氯气及含氯化合物的学习, 归纳出卤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初步将基本知识概括并上升为理论为以后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奠定基础。

4、利用元素周期律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使元素化合

物知识系统化和深刻化, 同时使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得到巩固和加深。使“位置”“结构”、“性质”三者的关系得到统一。例如学习氮族元素的相关知识时, 可引导学生根据氮元素在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 让学生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 并推测氮元素的非金属性, 再具体从氮气的化学性质来分析得出氮气的氧化性明显比氧气的氧化性弱, 并引导学生由氮分子的结构中存在“N≡N”叁键得到进一步证实。

5、理清知识网络

每章教学的最后, 让学生进行梳理, 用知识网概括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间的相互关系。知识网将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整体, 它以简明的图示揭示知识整体的关系, 又表示各物质的性质和制取, 容易被学生接受, 利于激发兴趣。

6、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物质知识,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现代教学观以发展学生能力为教学目标之一, 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能力。

(1) 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时, 要注意阅读的速度, 还要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做标记、划重点、写小结以提高自学能力。

(2) 通过对数据和图表的分析,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知识迁移。我在教学中采用以点带面, 举一反三的途径进行教学。例如卤素中以氯为典型, 用知识迁移方法学习氟, 溴、碘的知识。在知识迁移时要注意它们和典型元素的相似性及递变性。例如, 在Na Cl, Na Br、Na I的晶体中分别加入浓硫酸, 依次观察到白雾, 白雾和红棕色气体, 几乎没有白雾只有些黑色固体。分析反应的共性, 均为由高沸点酸制备低沸点酸。低沸点的氢卤酸中卤素的阴离子还原性按Cl—, Br—, I—依次增强, 浓硫酸作为强氧化剂基本将I—全部氧化为I2;使部分Br—氧化为Br2;不能将Cl—氧化为Cl2。

(2) 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精选一些实验习题,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例如, (2007全国二卷) 证明红热的炭和水反应有一氧化碳和氢气生成。

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时还注重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总结和归纳, 整理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 还组织学生对学习体验进行交流, 相互学习, 以达到资源共享,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是高中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因此, 在教学中, 如何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效率?本文主要阐述了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本思路和学习方法, 即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 突出物质的化学性质、重视实验教学、由个别到一般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元素周期律指导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教学效率,有效方法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2

对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传统高中化学课程与高中化学新课程所涉及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内容和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变。

在教学内容上,传统高中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素自然族的方式编排的,教材容量较大,课时安排较多;而高中化学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是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得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由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人教版)中的六章内容缩减为新课标教材(人教版)中的两章内容,系统学习的分量大大减少,教学反思《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反思》。新课程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向少而精变化,是化学科学发展对中学化学教学内容选择影响的反映。随着化学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质结构、化学热力学等理论研究和方法、手段的进步,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必然要发生变化:在学习宏观物质的组成、变化内容的同时,融合并加强了微观结构与反应原理规律的学习,突出了化学从原子、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特点。由于学习内容拓宽,学时和教材篇幅又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元素化学的教学内容就要压缩,力求“少而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相反,新课程的实施,加强了化学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自然界中与化学有关事物的联系,拓宽并加强了概念原理的教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有利于学生从较高的层次上把握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提高学生从各种信息渠道主动地获取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能力,提高化学学习和研究的综合能力。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3

关键词:元素化合物知识;授新课阶段;复习阶段;教学方法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1

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中,从化学的角度看,物质就是元素化合物。我们居住的房屋,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吃的食物,穿的衣服,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用具等无一不是元素化合物,就连人类本身也是由元素化合物构成的。作为一个有文化科学素养的高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而且这部分内容多是描述性、识记性知识,具有难、杂、散、乱的特点,难以全面准确掌握。学生普遍反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内容:“一看就懂,有的记不好,有的记不住,有的用不好,有的不会用。”在这几年的高考试卷中,元素化合物知识还是占有了相当高的比例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何组织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呢?

1 授新课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1.1通过实验活动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

元素化合物知识原本就来自于实验,让学生通过课堂实验、学生实验、家庭实验来感受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1.2联系生活实例优化元素化合物知识

记得“巴斯夫”的一句广告台词是:“化学,让生活更美好”!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密切、更广泛、也更为学生感知和接受,就高一学生来说,所学的化学知识并不多,元素化合物更是最直接最具体的。

1.3灵活的记忆加深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

著名化学家鲍林在谈到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性时,说了一段发人深思的话:“单纯靠学习理论是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化学知识的。纵使一个学生已学习了全部已知的化学理论,由于化学的主要部分(个别物质的很多特殊性质)尚未很好的形成化学理论,他仍不具备科学知识。”他还说:“让学生单凭记忆的方法去学习一些描述化学的事实是必需的。”

在每讲完两种到三种物质的性质之后,都要进行几次方程式的默写。一般默写控制在五到十分钟之内,默写的形式要多样化。形式不同的方程式默写可以改变学生死记硬背方程式的情况,使学生更深层次的理解方程式的含义,灵活把握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的关系,同时促进学生对方程式的记忆。

1.4合理安排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的次序

化学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导出[1],是在对元素化合物知识感知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发展,又要依赖于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扩展和深入。化学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制法。化学计算的主要对象是元素化合物的组成或发生化学变化时的数量关系。化学用语与元素化合物是名实关系。就是说,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才可能进行其他化学知识的学习。因此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学习其他化学知识的基础。如图1: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时,应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其他化学知识的穿插与结合。其实化学教材(沪科版)在编排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元素化学与化学概念理论、化学计算等的结合。例如在讲到HCl的性质时,就可以上一或两节课:气体的实验室制备。这节课可以总结气体实验室制备的三种方法,还可以讲到气体的净化除杂、气体的收集、尾气处理等,让学生明白各种实验装置与气体性质的密切关系,同时可以稍作灵活的应用。再如在讲完氯气的性质之后,教材安排的是气体摩尔体积的知识点。这属于化学计算范畴,学生从初三学习化学以来,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化学计算的教学。此时安排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规范、过量计算、混合物计算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白化学计算的规则、原理,这样就不会导致同学到高三还害怕见到化学计算题。至于氧化还原理论,更是穿插在了所有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中,要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的原理,并能灵活应用到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中。

2 复习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2.1用不同的线索串联起元素化合物的各个知识点

由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繁杂、零碎、分散,单凭纯粹的片段记忆肯定会有疏漏,所以一定要通过不同的角度把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记忆水平,使元素化合物知识变得有序、模块化、构建学生二维知识结构。

2.2以分类观为核心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

分类观是中学化学的核心观点之一。根据物质的组成特点,可将物质分为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的导电情况可分为电解质、非电解质。根据物质类别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根据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情况可将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是否有离子参加反应,可将反应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在学生通过高一、高二的学习之后,迫切的需要把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通过分类整理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可以多利用提问物质的用途来着手,也可以从一种物质的核心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或某元素的原子结构)来推测其相关的性质。

学生在进入高三复习时,不一定要非常清楚地记住某些具体物质的具体性质,但必须要知道如何去分析某物质的性质,形成分析元素化合物性质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物质具体的性质的掌握可以不一样,但分类观却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贯穿着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化学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处理教材,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情景,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社会经验,让学生领悟知识,使学生学会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物质世界,了解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参考文献:

[1] 何少华,毕华林. 化学课程论 [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孙天山,沈颖.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策略[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1-2):11-13.

[3] 李南萍. 以分类观为核心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3):5-8.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4

1. 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

科学实验表明,人的各种感官受到的刺激都会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当多种感官参与,多种刺激叠加后,能增强识记的效果。许多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自己阅读教材或者听教师讲授,往往很容易看懂或听明白,但却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实际情况经常是学生“一听就会,转眼就忘”。因此,应充分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眼、耳、口、鼻、手、脑,等等)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全面的观察和体验。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看,而且要用鼻闻耳听,甚至用手摸。只有多种感官协调配合,才能达到一面准确观察的目的。如观察一瓶氯气时,可指导学生看氯气的颜色、状态,闻氯气的气味,听氯气与氢气混合光照的爆炸声。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时,引导学生注意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感知试管外壁的变化。像这样多种感官并用,从而从各个方面明确感知化学事实,增强其记忆的鲜明、准确程度。

[案例1]以金属钠与水的反应为例,说明如何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学习金属钠的化学性质:

将一小块钠投入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并回答。

(1)钠熔成一个光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视觉:熔点低、密度比水小。

(2)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说明有气体放出,推动小球四处游动。

听觉:反映剧烈,有气体放出。

(3)小球逐渐变小,最后消失。

视觉:反应快,金属钠反应完;触觉:接触小烧杯外壁,微热,反应放热。

(4)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视觉: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NaOH生成。

(5)钠和水反应生成的气体可能是什么,怎么检验呢?可能是H2或O2,可以用一支小试管收集,靠近火焰,若能产生轻微的爆鸣声则是H2。

听觉:反映剧烈,有气体H2放出;嗅觉:气体气味是无味。

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策略要求学习者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听明白的层次上,一是要善于观察,将所学内容与身边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以加深记忆;二是要勤于动手,尽量创造条件自己动手做实验,既可以利用实验课进行实验,又可以设计简易装置进行家庭小实验、课外实验等,通过做实验来学化学[1]。更重要的是,在实验中不能仅仅动手操作,在动手的同时还需要用眼、用耳朵去观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动脑思考,将实验、观察与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通过对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又可以通过对实验的思考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使枯燥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深刻,增进学生的记忆[1]。

2. 精加工策略

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信息之间的附加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与记忆的策略。精加工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住元素化合物知识,并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重组。如常见的类比法、比较法、究因法等。已有的研究表明,能否运用精加工是成功学习者与非成功学习者的重要区别[1]。

(1)类比法。类比法是依据两个(或两类)不同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将一个对象的特殊属性迁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从而做出可能判断的逻辑推理方法,它是精加工的重要方法。例如,氯水、二氧化硫、过氧化钠、活性炭都具有漂白性,教学时可将它们的漂白原理给学生进行类比分析,通过类比。学生知道氯水、过氧化钠的漂白是由于过氧化氢有强氧化性使有色物质褪色,二氧化硫的漂白是其和品红发生加合反应使品红褪色,活性炭的漂白是因其有很大的表面积有较强的吸附性使有色物质褪色。

(2)比较法。比较法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比较也是一种常用的精加工方法。例如,在学习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时,把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水溶性)、化学性质(热稳定性、与酸、与碱、与盐反应的情况)、检验方法采用比较,可以对二者理解得更深透。经过比较后,既掌握了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差异,又可以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也更易于掌握新知识。

(3)究因法。究因法就是通过分析推理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在卤素复习中,先让学生自行整理卤素知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找出知识主线———Cl2的化学性质。利用精加工学习策略中的对比、类比法推出其余卤素的知识,通过分析———“为什么卤素元素化学性质相似?”“为什么物理性质有递变规律?”,从而引申到元素周期律的问题,并对其他几族元素知识的学习起了一个示范作用。从已有知识的网络扩展到整个元素知识的大网络。类似这样利用分析、推理解决新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精加工是学生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简单的精加工策略学习入手,逐渐加大难度,过渡到能根据元素化合物模块内容的特点较为综合地进行精加工。同时要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与时间,为他们创造能够进行精加工的条件。

3. 联系和对比策略

元素化合物知识在教学中最突出的矛盾是如何克服内容繁,头绪多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要找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即突出知识的纵向联系和横向对比[2]。

尽管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相对庞杂,但是它们并非是一些孤立知识点的简单堆砌,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将外观上看来好像孤立的凌乱的知识,依靠在一定条件下的化学反应和互相转化,突出知识的纵向联系,把知识连成线。例如在复习硫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制法的基础上认识:H2S—S—SO2—SO3—H2SO4的化学反应,互相转化,以及化合价的变化等。同样在学完其他元素化合物以后也可以作类似的探索和研究。例如氮及其化合物:NH3—N2—NO—NO2—HNO3的化学反应,互相转化以及化合价的变化。

在研究元素化合物知识纵向联系的基础上,如果再运用横向对比,不仅可以使知识连成线,而且可以结成网。例如可以将上述两条知识体系中的相应物质进行比较,即H2S和NH3, S和N2, SO2和NO2, H2SO4和HNO3,从它们的性质及化合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加深对两个体系的认识。此外作为横向比较的内容除了在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进行外,在其他方面进行比较的内容还是很多的。例如,氢气和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盐酸、硫酸和硝酸等物质之间的性质比较,都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学习质量和加强记忆。

在重视和认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和对比时,还应注意反应条件的联系和对比。因为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的影响下,生成物可以不同,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反应能否发生和进行。要注意纠正学生只记反应结论,忽视反应条件的错误倾向[2]。

4. 组织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储存而是检索,而检索的关键则在于结构组织。如果知识在头脑中无条理地堆积的话,不但检索提取它存在困难,而且迟早会被遗忘。如果能够把零散的知识组织成结构整体,则将大大增强记忆的牢固性,并提高检索提取的效率。

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分布广、材料琐碎,再加上不容易记忆,学生常常感到知识杂乱无章,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及时整理、归纳,而是简单、机械地记忆在头脑中,就会导致学习的困难。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感觉都记住了,但在解决问题时却束手无策,难以提取所需要的知识。孤立、零散的知识在头脑中堆积越多,越不利于提取,无法提取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无价值的知识,无法用它去解决任何问题[1]。

组织策略指将元素化合物知识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使信息由繁到简、由无序到有序贮存在头脑中,它不仅能有效地利用于材料的识记与提取,而且能有效地加强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与表达。组织策略是优秀学生的常用策略,优等生比学习困难生更善于使用组织策略[3]。

(1)记忆的组块化策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记忆的信息容量是有限的,米勒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这个数量是相对恒定的。例如,有一列数字1951199218491948199419851979,以孤立的数字来记,28个组块,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难记;但如果将它组块化为1951, 1992, 1849, 1948, 1994, 1985, 1979,则只有7个组块,容易记。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组块化,提高学生记忆的速度与效率。

(2)聚类组织法。聚类法有利于学习者将新学知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结构,因此是一种有效的学习策略。例如,在化学推断题中,再和一些其他化学信息联在一起,要求判断A、B是什么物质。学生往往无从下手,教师可引导学生一起归类出A、B物质的可能情况:

通过前后联系,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纲要组织法。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组织学习材料纲目要点,可减少记忆负担,有利于抓住化学学习材料的精髓,把握其本质要点。纲要是“大容量”的知识组块,能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整体性、跳跃性,有助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例如,运用标题纲要策略比较晶体熔沸点高低,归纳组块:

总之,元素化合物的学习策略,重在学法的指导和典型知识的归纳、总结,有序检索、储存,并关注各类知识间的渗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

摘要: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指反映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多方面内容的知识, 为促进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化学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规律, 教会学生学习化学的策略。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王祖浩, 王磊.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教案 篇5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知道为什么碳元素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2)学会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C元素的分析,说明有机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组成细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过对不同化合物的质量分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

(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1.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理论指导 元素化合物 有效复习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元素化合物知识占化学教材内容的一半以上。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易混淆,难记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感到“一听就懂”,但“一用就错”,同时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具体性又很强,涉及到的方面有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学生又抓不住重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化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运用推理、比较、归纳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牢固掌握好元素化合物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理论指导,加深理解,注重复习教学的情趣性

化学理论是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出来的,是一般规律性知识的总结,是学好化学的根本。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应注重化学理论的运用,要注意运用理论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复习卤族元素时,可以运用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理论知识来认识卤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同时进一步分析氟的特殊活泼性,以及碘与铁的反应只能生成碘化亚铁的一些特殊的化学性质。又如在硫化氢制法复习中,注意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先分析硫化氢的化学性质,然后分析制取时不用浓硫酸和硝酸而用稀硫酸和稀盐酸的原因。同时分析硫化氢的干燥剂,及检验硫化氢的各种方法。这样,使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加深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理论指导下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方法。

同时,还可以以启发式的教学为主线,启发式教学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启发式的宗旨在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精神、独立思考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流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化学教师对硫化氢的物理性质的复习教学过程可设计为: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回忆臭鸡蛋或新剥皮蛋的气味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并得出硫化氢具有臭鸡蛋气味这一性质,指导启发学生观察、利用启普发生器或者气体简易发生装置制取收集、除尾气的整套制备硫化氢的装置,直接得出硫化氢是无色、比空气重、能溶于水的气体。将导气管通入到事先预备好的装有小老鼠的玻璃瓶中(注意通风),小老鼠很快死亡,得出硫化氢的剧毒性质;借此时机,举出几例硫化氢中毒的典型事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之后,再启发引导学生设计简单实验,证明硫化氢气体的溶解度大小和水溶液的酸碱性,结合氢氯酸的概念导出氢硫酸概念以及氢硫酸的挥发性、不稳定性和弱酸性。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一堂课45分钟(或者40分钟)对于每一位专职任课教师而言,可能很短暂,但是对于在校学生而言,一天7节课的确是很漫长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尽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眼、耳、手、脑等感觉和思维器官,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笔者在长期的教研活动中深切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有如演员在舞台上.演戏,节目演得好坏,直接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对节•目内容的记忆、理解。一台好戏,一本情节引人入胜的好书,观众将过目不忘,终生受益。而教师上课,与演戏不同,对学生而言,学生或者观众有权选择不去看不感兴趣的节目,但学生在现在却没有权利选择教得不好的老师。所以教师教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人才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将你的课堂教学变成学生的一种企盼,使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落到实处。

二、广泛联想,深入掌握,灵活选用复习的教学方法。

联想是人在思维过程中,把过去储存在记忆中比较熟悉的知识串联起来的过程。首先,要注意元素化合物各个知识点的联想如复习氯时可以从物质的特性去联想,可掌握氯及化合物的各种性质,氯气的特殊的活泼性,与金属钠、铁、铜和非金属的反应,氯化氢的易溶性,次氯酸的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氯水的漂白作用、氯气的毒性等性质。又如复习氢氧化钠时可要求学生从氢氧化钠在实验室的广泛应用上去联想,氢氧化钠可制气体NH3、CH4、H2:可吸收尾气Cl2、H2S、SO2:可作沉淀剂生成Fe(OH)3,Fe(OH)2,Mg(OH)2,A1(OH)3、Cu(OH)2等,在中和滴定中测定酸的浓度;在有机实验中作酸碱性调节剂,作催化剂;和CaO混合制碱石灰作干燥剂等等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其次,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涉及面广,但相互间仍有一定联系,复习时通过联想把零散、繁杂的知识“串线、结网”,理顺其关系,使知识结构化、网络化。例如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知识:

在这些关系网中,氮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制法,用途及检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易掌握。对每一步转化关系,同学们都可充分联想,举出尽可能多的途径,如由+3价氮转化为+4价氮,至少可举出:

4HNO3=4NO2↑﹢2H2O﹢O2↑

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C﹢4HNO3=4NO2↑﹢CO2↑﹢2H2O

2Cu(NO3)2 2CuO﹢4NO2↑﹢O2↑

复习教学方法同样具有多样性,可综合性,可优选性等特点。在综合、优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时,要考虑具体的复习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师本身的教学特点,要着力强调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个教师长期使用一种单一的程序化教学模式学生难免生厌,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原国家教委柳斌同志曾指出:课堂教学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全面发展,三是要主动发展。我们的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重书本,轻实验,重知识、轻

能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机械、被动的教育模式,重视和完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进行教学。如采用以科学知识教育为中心的“结构定向化”教学模式,以

科学方法教育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兼顾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法教学模式;情景导入法教学模式分层递进法教学模式等等不一而论。

三、分析比较,加深记忆,注重复习课的学法指导。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中,可对一些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比较,进行归纳总结,如复习碳酸氢钠和碳酸钠时,可列表比较:

又如复习物质工业制法时可列表比较制法的原料、原理、主要反应、主要设备、主要产物成分等。通过列表比较可使繁杂、琐碎的知识变得清晰、简洁,也容易加深理解,便于记忆。

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各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必须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用好知识、用活知识。如学生在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总感觉到知识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要记忆的内容太多,记不住理解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知识都有它内在的必然联系,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从道理上都说得通。教师要循循善诱,善于归纳总结,找到知识的关键点和学科知识的切入点,将看似无序的知识.概括总结,让学生一目了然。要指导学生看书,多问学生为什么?真正从内容上弄懂,弄通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学习,多是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入手,分析其应具备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从性质联系到其用途。重要的物质,实验室需要制备。讲非金属的性质时,无外乎与金属(活泼或者不活泼)反应,与非金属(活泼的或者不活泼的)反应,与酸、碱、盐、氧化物、水等反应。多让学生通过联想、逻辑思维,记准并理解物质的性质与结构的内在联系。如在讲化学平衡移动时,学生只要弄懂了勒夏特列原理的深刻含义,那么正确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就不是一件难事了。在辅导学生自学时,可以按以下程序进行指导:

制定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阅读 讨论探讨 教师 提问 反馈

拟定阅读提纲 教材或做实验 问 题 精讲 测试 矫正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法,让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学得活,学得轻松又扎实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这体现了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一个好教师方能教出一群出色的学生。所谓名师出高徒。

四、注重联系,探索规律,由知识再现为知识组合。

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找出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的内在联系,挖掘其规律,提高复习效率。首先对所有物质来说,其性质、存在、制法、用途、鉴别之间都存在内在的联系。

其次在具体元素化合物复习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探索其反应规律。如复习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原理时可引导学生分析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表现什么性质,可用哪些物质代替:浓盐酸表现什么性质,又可用哪些物质代替。从而揭示制取氯气的反应规律。同时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如何用实验室中常用的试剂来制取单质溴。通过以上的分析和探索,使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原理的知识点得到了升华。

复习课中知识再现是不可避免的,但一味地仅对旧知识进行再现仅对原来的新课进行重复的话,不仅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学生不会因复习而有所提高。为了避免进入上述误区,我们尝试以知识内部规律为纽带,对旧有的知识进行有机重组。

如复习《氨》一节时,先告诉学生一条总原则:物质结构决定性质,而性质又决定用途,然后要求学生以此为据,建立氨的有关知识点、链、网示意图。经过学生复习旧知识,找出联系点,教师学生总结,得到如下关系图:

从中看出,学生的思维活动不仅再现了旧知识,同时要在对旧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加工,而在加工重组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显然上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学会了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也学会了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元素化合物知识复习中除注意上述各点外,还应联系实际,使学生感到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等各方面息息相关,学起来亲切具体,从而提高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心宽,《化学知识宝库漫游》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李作方,《创设教学活动情境,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中国教育学刊 1999.2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7

一、注重理论指导

高一化学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知识点多又零碎,学生易学易忘,只有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学习,才能把握实质,抓住内在规律,相关理论准确清晰的理解非常重要,主要理论归纳如下:

1.复分解反应原理

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电离生成的离子间发生反应,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难溶性酸碱盐)、气体(易挥发或挥发分解的弱酸)、水(弱酸弱碱等弱电解质 )等生成 ,也可表述成有难溶的盐或弱酸、弱碱、水等弱电解质生成,反应的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没发生改变。反应发生在酸碱盐的溶液之间。广义上理解,酸(碱)性氧化物和碱(酸)的反应生成盐和水,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酸(碱)性氧化物和水反应生成酸(碱)也可以理解为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反映的规律是由强酸制弱酸,强碱制弱碱,易溶性盐制难溶性盐。

2.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反应过程中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表现出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反应通常发生在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常见的氧化剂有:活泼的非金属单质(O2和Cl2),高价态的化合物(浓或稀HNO3、浓H2SO4、KMn O4、KCl O3、K2Cr2O7、HCl O4等),高价态离子(Mn O4—、Fe3+);常见还原剂有:活泼的金属单质(K、Fe等),低价态的化合物(CO、NH3、H2S、SO2、Na2SO3、Fe SO4等),低价态的离子(I-、S2-、Fe2+、SO32-等)。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是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制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制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

3.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是指有离子参与(离子参加或离子生成)的化学反应,通常指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其实质是离子浓度的减小,常见类型分为复分解反应类型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二、善于类比归纳

物质的性质与同类物质对比往往在表现很多共性的同时又表现出独有的个性, 随着高一化学元素化合物内容的学习不断深入,学习物质越来越多,物质表现出的化学性质越来越复杂,只有善于应用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将新旧知识联系比较,找出共性,发现个性,才能条理清晰并深刻理解掌握物质的相关性质。比如:在鲁科版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学习中可以做如下类比归纳:

1.硫单质的化学性质与O2,Cl2类比

2.SO2与CO2化学性质类比

3.浓H2SO4与浓HNO3化学性质类比

三、构建知识网络

在化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类比归纳,逐步建立立体的知识网络结构, 将使元素化合物内容科学有序持久地留在脑海中,这样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利于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调取应用下面以鲁科版第三章第三节硫的转化知识网络的构建为例谈谈如何从三维方向构建立体知识网络。

1.横向知识联系的构建

构建横向知识联系以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为指导, 首先将含硫元素的主要物质按化合价由低到高从左到右排列, 物质由左到右转化,所含硫元素价态升高,必须加氧化剂发生氧化反应,物质由右到左反应必须加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

2.纵向知识体系的构建

构建纵向知识体系以复分解反应原理为指导, 从物质所属类别出发,构建转化关系,如:SO2的纵向转化,属酸性氧化物,都可以与水反应生成H2SO3, 与碱 (Na OH溶液 ) 反应生成Na2SO3,与碱性氧化物(Na2O)反应生成Na2SO3。

3.垂直方向知识体系的构建

构建垂直方向知识体系以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存在、制备为主线,因高一阶段物质结构还没有深入分析,制备、存在只是初步了解,主要围绕性质决定用途主线。如:SO2与Na OH溶液反应,实验室用于吸收多余的SO2;SO2与碱性氧化物(Ca O)反应 ,可以用于家庭燃煤中减少SO2的排放;SO2能被氧气催化氧化成SO3,是工业硫酸的关键步骤,也是形成酸雨的原因;SO2有漂白性,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漂白剂和防腐剂。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8

一、对比法运用的范围

(一)在金属单质教学中运用。

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中,可以使用对比法。学习钠、镁、铝、铁、铜等几种常见金属分别与氧气、非金属、水、酸、碱、盐溶液的反应时,我们先通过阅读、观看视频、实验操作、填写对比表,让学生对金属的通性有总体认识。在列表比较之后,再分析反应条件的影响,如钠、镁、铝、铁、铜与氧气的反应,通过分析反应现象及生成物的特点,比较形成氧化膜是否致密,探究氧化膜对内层金属的影响,像镁铝表面致密的氧化膜就能对内层金属起保护作用,而像铁这样形成的氧化膜比较疏松不够致密则无法对内层金属形成有效的保护,还有可能加速金属的腐蚀。最后通过小结就可以让学生对金属的性质有系统的认识,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在氧化物教学中的运用。

1.在金属氧化物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钠的氧化物时也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学习。我们先复习初中学过的有关金属氧化物的知识,少数金属氧化物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碱,独立写出Na2O、Ca O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回忆氧化物的分类,复习什么是碱性氧化物并指出多数金属氧化物难溶于水,但能溶于酸,属于碱性氧化物,写出Fe2O3、Cu O、Na2O与HCl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提出设问过氧化钠也是金属氧化物,它是碱性氧化物吗?接下来以该问题为线索采用视频、图片、演示实验等教学手段一一学习Na2O2与H2O、CO2和HCl的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从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的角度分析,最后再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过氧化钠也是金属氧化物,它是否也是碱性氧化物的问题探究。

2.在非金属氧化物的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时,把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进行对比效果不错。我们先逐一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得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的结论,再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并与二氧化硫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相似性都是酸性氧化物,巩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突出氧化物的分类。由于他们都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引出二者的鉴别问题的探究,找出二者的差异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与过氧化钠、双氧水、次氯酸、次氯酸根离子、活性炭等的漂白作用作对比,认识三种漂白类型。在结合中心元素化合价与氧化性、还原性的关系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三)在盐的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中,碳酸钠、碳酸氢钠与酸、碱的反应学生容易混淆,尤其是生成物到底是二氧化碳还是碳酸盐总是分不清,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几个思考题:(1)如何鉴别Na2CO3、Na HCO3两种固体?如果是溶液,又如何鉴别?(2)在Na2CO3中混有Na HCO3,如何除去?在Na HCO3中混有Na2CO3又如何除去?(3)把稀盐酸分别滴入Na2CO3溶液和Na HCO3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引入课题,再结合课本的探究实验,补充与氢氧化钠、石灰水及氯化钡、氯化钙的反应,学生小组讨论完成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对比表(从化学式、俗名、物理性质中的颜色、状态、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的热稳定性、与盐酸反应、与CO2、H2O的反应、与Na OH的反应、与石灰水的反应、与Ca Cl2的反应、相互转化、主要用途),达到掌握碳酸盐、碳酸氢盐的性质,运用所学知识鉴别碳酸盐及碳酸氢盐,实现碳酸盐与碳酸氢盐相互转化的目的。

(四)在酸的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氧化性酸的概念和性质时,可以运用对比法来进行学习。先回忆酸的通性,再通过阅读课本、实验探究、小组讨论认识浓硫酸、浓硝酸和稀硝酸的性质并与酸的通性进行对比得出它们的特殊性。

二、对比法运用的效果

(一)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一直认为化学学科实验多,直观、形象,学生应该非常感兴趣,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并不喜欢化学,甚至部分学生畏惧化学,总认为化学就是污染就是有毒就是会腐蚀。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组织讨论、对比归纳等教学手段逐渐纠正学生对化学的误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慢慢消除对化学的畏惧,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降低学习难度,突出重点,区分易混点。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突出分类观,对物质的分类、对化学反应的分类是必修1的重点,除包括老教材的常规分类外,在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中特别突出从化合价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教学中通过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硫的性质对比突出二氧化硫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性质,学生就可以凭借已储备的二氧化碳知识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学了一种物质认识一类,既加深对酸性氧化物的理解,又减少知识的记忆量。再从中心元素化合价对物质进行分类,突出正四价硫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变化特点,深化化合价与氧化性、还原性关系的理解,深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三)巩固双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元素及其化合物学习知识量大,记忆内容多,采用对比识同辨异,多用理解知识记忆少用机械记忆,先记住基础知识,再借助适量习题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在习题变形中找异同,规范答题模式,提高解题能力,走出“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困局。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9

在高中化学 ( 苏教版) 的学习中, 很多同学认为“元素化合物”相关章节难度较大, 需要掌握的物质较多, 并且一系列反应非常复杂. 又由于“元素化合物”相关章节在高中化学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 所以导致有部分同学对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了畏惧情绪, 甚至有些学生对高中化学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笔者在仔细研究了“元素化合物”相关章节的内容之后, 结合自己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 总结出了分类教学法来学习这一章节, 可以帮助学生简单轻松掌握“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一、巧用分类法解决物质间的鉴别和分离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 物质间的鉴别和分离是常见考查方式. 比如, 鉴别Na2CO3与Na HCO3, Na2CO3属于碳酸正盐, 而Na HCO3属于碳酸酸式盐, 可以利用酸式盐的热不稳定性进行鉴别, 也可以利用碳酸正盐与Ca2 +或Ba2 +产生沉淀进行区分, 运用性质上的差异, 鉴别、分离或提纯都能熟练解决.

二、巧用分类法推测未知物质的性质

在学习阶段, 要学习所有的物质及其反应是不现实的, 就好比要将所有的汉字和英文单词全部认识和记住也是不现实的. 通过学习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同一类别的物质具有相似的性质,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就可以通过已知的物质性质来对未知的物质的性质进行推测. 比如, 在学习硝酸时, 就可以根据它和已学的浓硫酸均为强氧化性酸来推测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常温下和铝铁发生钝化、和大多数金属单质反应、和还原性物质反应等. 学习知识, 就是要掌握学习方法, 只要掌握了物质的分类, 就可以触类旁通, 推测它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

值得一提的是, 只有抓住了物质间本质的相似点才能进行类推, 否则推测就是失败的. 因此, 在进行推测之前首先要对未知的物质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分类.

三、巧用分类法建构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

对已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巩固, 将众多的物质和纷繁的化学反应联系起来, 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建构知识网络, 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表示出来. 其形式不拘一格, 可以是直线型的流程图, 也可以是以某一物质为中心的辐射图等.

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图一般围绕同一元素不同物质间转化关系来建构, 多按照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类别进行排列, 比如钠, 可采用Na→Na2O→Na0H→Na2CO3→Na HCO3, 转化关系也可以逆向迂回, 如Na2CO3←Na HCO3. 又如氮, 可采用相关的辐射图.

在复习时, 运用分类法就可以针对具体物质及其转化关系去设计完成知识网络, 也可以在同学或教师的帮助下进行补充和修改, 让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更具体、更清晰.

四、巧用分类法学习无机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根本, 虽然纷繁复杂, 只要掌握了其内在规律, 记忆时就有章可循. 首先, 将众多化学反应分类: 一种分类是将化学反应分为基本反应和非基本反应, 基本反应有化合反应 ( A + B→AB) , 分解反应 ( AB→A + B) , 置换反应 ( A + BC→AC + B) , 复分解反应 ( AB + CD→AD + CB) ; 另一种分类是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把化学反应分成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其次, 在学习化学反应时, 用分类意识来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以及反应类型, 如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Mg Cl2+2Na OH = Mg ( OH) 2↓ + 2Na Cl, 是可溶性盐和可溶性强碱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碱Mg ( OH) 2, 该反应发生的本质就是有难溶性物质生成. 如, 铜和氯化铁溶液反应Cu + 2Fe Cl3= Cu Cl2+ 2Fe Cl2, 是金属单质和盐溶液反应, 金属单质有还原性, 三价铁有氧化性, 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铜化合价升高到 + 2价, 铁化合价根据就近原则降低到 + 2价. 因此, 在学习无机化学反应时, 运用分类法, 既能加深对反应的理解, 又能提高对反应本质的认识能力, 进而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五、巧用分类法认识元素化合物

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并不多, 约108种, 然而这些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却有三十几万种, 多而琐碎, 需要将它们分门别类才能有效地认识它们. 对物质的分类研究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角度的分类. 如, 空气、硫酸铵、铜、碘酒、碘、氢气、石墨、食盐水这八种物质, 可以根据物质通常的存在状态分类, 分成气体、液体和固体, 也可以根据导电性能分类, 分成能导电的和不能导电的两类, 或者根据所含物质的种类分成纯净物和混合物. 分类标准有很多种, 分类方法也各不相同, 因此在分类过程中要进行恰当的分类. 对事物的认识具有不同的过程, 最初可以根据事物外在现象进行分类. 由于认识客观事物是由现象到本质, 当还不能完全把握事物本质时, 往往会根据现象分类.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或内部特征, 根据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进行分类, 这样的分类才更科学, 对学习才更有帮助. 比如, Al2O3, 仅从表象来分类, 可归为金属氧化物, 但若深入其本质, 则归为两性氧化物, 这为进一步认识和学习它的化学性质打好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 对物质类别的认识要多角度. 比如SO2, 是酸性氧化物, 可以推测它能与碱反应, 但由于S的价态处于中间价态, 既有还原性又有氧化性, 所以又能和一些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

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方法 篇10

人和动植物都要与物质世界“打交道”。科学的“交往”使人们安居乐业, “无知”的只有带来的是经济损失、生活的痛苦、金钱的浪费和错失发展机会, 在农村较为常见。如:物质世界100多种元素中, 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50多种。正常情况下, 人体从食物中可以补充各种营养元素, 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由于偏食, 或者主食不同, 造成人体营养不均衡的现象增加。这些知识初中化学课本第十一单元《化学肥料》、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都作了常识性介绍。为进一步拓展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的视野, 下面就元素化合物的用途展开讨论, 抛砖引玉, 供农村学生评价和研讨。

二、积极开发利用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学习使人们改善生活, 提高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初中的化学课本里给学生认识了很多常见的物质, 如: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碳、甲烷、氢气和金属类、酸类、碱类、盐类、有机物类等物质。尽管教材对部分元素化合物的用途简单介绍, 但都留给学生有很多的回忆和开发前景。

1.钙元素。

钙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五,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碳酸钙中。人体缺钙是最常见的一种隐性病。据了解中国成人缺钙, 农村尤为严重。钙为常量元素, 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对人体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

2.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等有一些知识往往被它的负面影响而忽略, 如:

二氧化碳造成温室效应, 可以用来杀鸡, 一氧化碳有毒等。这些小学就经常贯施的常识, 未能进一步分析联系它的作用, 造成有消极、片面的影响。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 要正确认识, 开阔视野, 科学指导, 更好地开发利用。

三、开展实践探究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提高经济效益

1.探究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减少盲目性

科学地认识元素化合物的用途, 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初中化学教材《化学肥料》一节, 认识了氮肥, 磷肥, 钾肥等对作物生长作用。但要科学分析, 因物而异, 因地而变。

2.探究元素化合物作用, 提高经济效益

农村中普遍有饲养禽畜的习惯, 现在发展饲养业是农村常见的致富途经。研讨和评价元素化合物的用途对禽畜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农村有丰富的物质资源, 探究元素化合物作用, 在饲养业降低成本、增产、增效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新时期切实做好农村学生的教育, 激发学习积极性

上一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下一篇: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