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2024-09-20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共12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篇1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总结元素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同主族元素的性质;自主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关系以及同主族性质递变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观念和科学态度;树立事物变化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实验。

教学过程:

[引入] 元素周期中,为什么把Li、Na、K等元素编在一个族呢?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页,填写第5页的表格,探究碱金属的原子结构。

[投影] 课本第五页表格

[板书]

1、碱金属元素(1)原子结构

[ 师 ] 你能发现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共同和不同之处吗?

[ 生 ] 讨论总结

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一个电子;

②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

③原子的核电荷数逐渐增多;

④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过渡] 我们已经知道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上有相似和不同,那么它们的性质如何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呢?

[演示] 演示钾与氧气的反应。

[学生] 观察现象,并对比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

[总结] ①都熔化成银(银白)色小球,但钾先燃烧;

②颜色不同;

③钠、钾都易和氧气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钾更 易与氧气反应。

[演示] 演示钾与水反应的实验

[学生] 对比钠、钾和H2O反应,现象有哪些相似和不同?得出怎样的结论? [总结] 浮、熔、游、响、红;K轻微爆炸;钠、钾都易和水反应,钾比钠反应剧烈。

[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钠和钾都能和O2、H2O等反应,在反应中Na、K失电子表示出还原性,但钾更易发生反应。碱金属性质为什么会相似呢?又为什么有不同呢?你认为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吗?

[讨论板书](2)化学性质

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一个电子,它们化学性质相似;

②它们都能与O2等非金属单质及水反应,产物中均显+1价。

③不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加,它们的电子层数增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减弱,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差异。Li→Cs越来越活泼,金属性增强。

[教师] 碱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相似和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又怎样呢?是否也有相似和不同,根据书本第7页的表,归纳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变化规律。

[学生] 阅读课本第七页表格,并总结。

除铯外都是银白色、质软;密度都很小,从Li到Cs由大趋小(K例外)。熔点低,且熔沸点Li→Cs由高→低。

[过渡]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知道碱金属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它主族的元素情况如何呢?请分析卤素的原子结构,结合已学过的Cl2的性质,试着推测卤素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和不同之处。

[学生] 根据课本第七页图示,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归纳] 相同:碱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它们的化学性质有相似之处,卤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也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有相似之处。Cl2是强氧化剂,可以和金属H2、H2O反应。F2、Br2、I2应该也是氧化剂,也可以和金属、H2、H2O等反应。

不同:碱金属原子结构也有不同之处,核电荷数不同,原子半径不等,导致了性质不同。F、Br、I原子结构也有与Cl原子结构不同之处,因此F2、Br2、I2的性质与Cl2也有不同之处。

Li→Cs,r↑F↓越来越容易先电子。卤素与之相似,F→I,r↑F↓先电子能力增强,得电子能力减弱。F2,Cl2,Br2,I2氧化性减弱。

[教师] 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理论推测是否正确呢?如何验证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化学研究必须以实验为依据。

在初中里我们是根据怎样的实验事实来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即还原性强弱的呢?非金属单质氧化性的强弱用怎样的实验事实来说明呢?

[学生] 通过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比较金属还原性的强弱

[教师] 我们可以通过卤素间的置换反应,比较卤素氧化性的强弱

[实验] 课本第八页实验1-1。

观察现象,完成化学方程式

[教师] 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与先前推测是否一致?

[板书] 2.卤族元素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2>Cl2>Br2>I2

[讲解] 根据非金属单质与氢气的反应,也是我们研究非金属单质氧化性强弱的常用方法,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比较反应条件和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 阅读第八页内容并总结。

[板书] 从F2→I2,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

卤素单质的氧化性:F2>Cl2>Br2>I2 [教师] 碱金属元素的物理性质有一定的相似和变化规律,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又如何呢?

[学生] 看课本第8页资料卡片,认真分析资料,总结变化规律。

[总结] F2→I2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F2→I2密度逐渐增大,熔点、沸点逐渐升高。

[总结] 通过比较碱金属单质与O2、H2O的反应以及卤素单质与H2反应,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我们可以看出:元素性质和和原子结构密切关系,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有关。通过研究其他主族也有类似情况。原子结构相似的一族元素,它们在化学性质上表现出相似性和递变性。

[板书] 在周期表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所以,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原子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性质是结构的反映。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篇2

洗净作用和增溶都要求活性剂有较大的亲水性, 硫酸钠皂、铝皂都行。消泡剂应采用H LB值较小的活性剂, 脂肪酸、醇、醚等可能有效, 所以, 聚醚和Tw een是有效的消泡剂。

2 亲水基位置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影响

亲水基位置在分子中间 (亲油基链中间) 的比在末端的润湿力 (渗透力) 强, 亲水基在分子末端的比在只间的去污力好。例如, 渗透剂O T (琥珀酸二异辛酯磺酸钠) 润湿、渗透性很好。洗净能力来说, 亲水基在末端效果较好。对有苯环的活性剂, 亲水基在苯环上的位置决定其性能。亲水基在邻位的润湿性最好, 同位次之, 对位的最差, 起泡力的次序刚好与环氧乙烷上述相反。PEP型化合物与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EPE型化合物相比浊点更低即亲水性更差, 起泡能力特低。

3 亲油基种类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影响

活性剂的亲油基结构, 虽然一般皆为长链C—H基, 但也有各种结构, 对活性剂的性质也有影响。根据经验, 亲油性的大小顺序如下;脂肪族烷烃>环烷烃>脂肪族烯烃>带脂肪族的芳香烃>芳香族烃>带弱亲水基的烃基在进行油水乳化而选择乳化剂时, 除考虑乳化剂的适合H LB值外, 尚应考虑亲油基与油的亲和力, 如果亲和力差, 则表面活性剂分子容易脱离油珠, 自身缔合成胶束而溶于水中, 使油珠失去保护膜而分离出来, 一般经验是, 两者的结构越接近, 则亲和力越好。因此对原油的乳化, 以带脂肪族烃基或脂肪基芳香族烃基活性剂为宜。

4 分子大小对表面活性剂性质的影响

同一种活性剂, 憎水基中碳原子数增加, 浓度、cm c皆减少, 降低界面张力性能增强。相对分子质量小的, 润湿、渗透性较好;相对分子质量大的, 洗涤作用、乳化作用、分散作用较好。

5 表面活性剂在起泡作用中的应用

具有起泡作用的活性剂叫起泡剂。起泡作用也是由于活性剂在气液界面上的吸附形成活性剂的薄膜, 并使界面张力大大下降, 从而增加了气液的接粗面, 使泡沫易于产生, 加之活性剂产生了一定强度的保护膜, 可以防止气体合并变大, 因此具有一定稳泡性, 为使泡沫更加稳定, 常加稳泡剂。油田上用起泡作用有泡沫堵水、泡沫驱油等。

6 表面活性剂在乳化作用中的应用

由于乳化液的吸附可以大大降低两相间的界面张力, 使乳状液易形成。同时, 由于吸附产生了一定厚度的界面膜, 可以防止乳状液珠合并变大, 使乳状液有一定的稳定性。例如, 油田利用乳化作用进行原油破乳, 稠油乳化降粘等。

参考文献

[1]付美龙, 唐善法, 黄俊英.油田应用化学 (第一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

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无机推断 篇3

物质种类繁多,但是中学常见化合物中很多物质和溶液有自己的特征颜色,如:黑色晶体——Fe3O4,淡黄色固体——S、Na2O2、AgBr(FeS2)等等。牢记这些特征颜色对推断题的解答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1 根据下图所示的关系

[A] [C] [E] [D] [H2SO4][O2][黑色晶体B] [红褐色固体F]

(1)确定A、B、C、D、E、F的化学式;

(2)写有关方程式A→D: ,E→F: 。

解析 从最初条件看,框图很模糊,直接得不出结论,但找到题眼“红褐色固体F”、“黑色晶体B”就可迅速得出红褐色固体F是Fe(OH)3从而得出A为Fe,B为Fe3O4,C为FeSO4,D为Fe2(SO4)3,E为Fe(OH)2。

答案 (1)Fe Fe3O4 FeSO4 Fe2(SO4)3 Fe(OH)2 Fe3O4

(2)A→D:4Fe+3O2+6H2SO4=4Fe2(SO4)3+6H2O

或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

E→F:4Fe(OH)2+O2+2H2O=4Fe(OH)3

二、常见的特征反应现象及其对应物

1. 焰色反应呈黄色的一定含有Na元素,显紫色(透过钴玻璃)的一定含有K元素。

2. 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是H2S(也能使湿润的醋酸铅试纸变黑)。

3.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是NH3。

4. 能使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气体通常是Cl2(NO2等氧化性气体也有此性质)。

5. 在空气中由无色迅速变为红棕色的气体是NO。

6.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后溶液又恢复红色的是SO2(Cl2使品红溶液褪色后,加热红色不恢复)。

7. 与碱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且放置空气中变灰绿色,最终变红褐色的离子是Fe2+。

8. 滴入SCN-溶液显血红色以及遇苯酚显紫色的离子是Fe3+。

9. 能与碱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是Al、Si、铵盐,产生气体是H2或NH3 。

10.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且生成气体的物质,一般是铝和挥发性弱酸的铵盐。

11. 与水反应产生气体的物质一般是很活泼的金属(通常为Na或K,生成氢气)、F2、Na2O2(生成氧气)。

12. 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的物质:Al、Al2O3、Al(OH)3、弱酸弱碱盐(包括铵盐)、弱酸的酸式盐。

13. 既能产生沉淀又能产生气体的有:CaC2、Al2S3、Mg3N2与H2O;S2O32-与H+;CO32-、HCO3-、SO32-、HSO3-、S2-、HS-与Al3+;CO32-、HCO3-、AlO2-与Fe3+。

例2 A、B、C、D四种元素原子核电荷数依次增大(均小于20),其单质及相应的化合物能发生如下反应关系:

[A] [B] [C] [D] [E] [F] [无色溶液J] [白色沉淀K] [白色胶状沉淀G] [无色溶液I] [臭鸡蛋气味气体H] [焰色反应:紫色] [混合后加水][AgNO3溶液

稀HNO3] [NaOH溶液]

(1)写出B、D形成化合物电子式 ;

(2)写出下列有关物质化学式:E ,J ;

(3)写出C单质与H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解析 从题干看,基本得不出什么直接的结论,但框图中有几个“特征反应现象”可以作为题眼:①臭鸡蛋气味气体——H2S;②白色胶状沉淀溶于NaOH溶液——Al(OH)3;③加稀HNO3酸化的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无色溶液I是KCl;④焰色反应紫色——溶液I中含钾元素。

答案 (1)[K+[∶S∶]2-K+][∶][∶] (2)AlCl3 NaAlO2 (3)Cl2+H2S=S↓+2H++2Cl-

例3 有A、B、C、D、E和F六瓶无色溶液,他们是中学化学中常用的无机试剂。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B、C、D和F是盐溶液,且他们的阴离子均不同。现进行如下操作:

①A有刺激性气味,用沾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A时,产生白色烟雾;

②将A分别加入其它五中溶液中,只有D、F中有沉淀产生,继续加入过量A时,D中沉淀无变化,F中沉淀完全溶解;

③将B分别加入C、D、E、F中,C、D、F中产生沉淀,E中有无色、无味气体逸出;

④将C分别加入D、E、F中,均有沉淀生成,再加入稀HNO3,沉淀均不溶。

根据上述实验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能确定溶液是(写出溶液标号与相应溶质的化学式): ;

(2)不能确定的溶液,写出其标号、溶质可能的化学式及进一步鉴别的方法: 。

解析 a. 由题干表述可知,A和E不是盐;又由纯E为无色油状液体,推知E为硫酸(操作③进一步确定)。

b. 由题干和操作①可知A为氨水。

c. 再由操作②可知F中阳离子为Ag+,而常见的盐中只有AgNO3可溶于水,故F为AgNO3。

d. 由操作③可知B中阴离子应为CO32-,由于此无色无味的气体只能是CO2,B、C、D中能生成沉淀,说明不是HCO3-,而阳离子为K+、Na+、NH4+等,待定。

e. 同样由操作②可知,D中能与氨水生成沉淀的无色溶液中常见的阳离子为Mg2+或Al3+,而阴离子需待下步反应再确定。

f. 由操作④生成的沉淀为可能为AgCl、AgBr、AgI、BaSO4、H2SiO3(不合理)等,但限于题干所述为中学常用试剂,则沉淀应为AgCl和BaSO4,才不溶于HNO3,一个是与AgNO3结合生成的沉淀,一个是与硫酸结合形成的沉淀,故C应该同时含有Ba2+和Cl-,即C为BaCl2,进而推出D中阴离子应该为SO42-,因为题干所述盐溶液中阴离子均不同,故D为Al2(SO4)3或MgSO4。

答案 (1)A:NH3·H2O或NH3 E:H2SO4 F:AgNO3 C:BaCl2(若C作为不能确定的溶液,进一步鉴别的方法合理,同样正确)

(2)B:Na2CO3或K2CO3 用洁净的铂丝蘸取少量B,在无色火焰中灼烧,若焰色呈黄色则B为Na2CO3溶液;若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焰色呈紫色,则B为K2CO3溶液 D:Al2(SO4)3或MgSO4 取少量D,向其中滴加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继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若沉淀溶解,则D为Al2(SO4)3溶液,若沉淀不溶解,则D为MgSO4溶液

三、特征反应转化关系

1. 满足[A→DB→DC]的转化关系

[物质A&S、C、N2、Na、

NH3、H2S、CH4&Cl2、Br2&Al3+&AlO2-&C&O2&P&NaOH&物质D&O2&Fe&OH-&H+&H2O&C&Cl2&SO2、CO2&]

2. 几个重要的转化关系

3. 几个特殊的置换反应

[铝热反应&2Mg+CO2[点燃]2MgO+C&2F2+2H2O=4HF+O2&NH3+O2[点燃]N2+H2O&C+H2O[高温]CO+H2&Na+KCl[高温]K↑+NaCl&H2S+O2(Cl2、Br2、I2)→S+H2O(HCl、HBr、HI)&&]

4. 几个特殊的生成单质的反应

CO+H2O[高温]H2+CO2

2H2S+SO2=3S+2H2O

NH3+NOx→N2+H2O

Na2O2+H2O(CO2)→O2+NaOH(Na2CO3)

5. 常见的两种反应物变为三种产物的反应

(1)实验室制取氯气(二氧化锰与浓盐酸)

(2)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银溶液的电解

(3)漂白剂和84消毒液的制取

(4)碳酸氢盐的热分解

(5)硝酸盐的热分解(Zn~Ag的硝酸盐)

例4 A、B、C、D都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物质,其中A、B、C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中的水已略去)。

[A][B][C][D][D][Ⅰ][Ⅱ][Ⅲ]

(1)若A为氯碱工业的产品,C为厨房中的用品。

①D的化学式是 。

②反应Ⅲ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③氯碱工业制备A的化学方程式是 ,其中两种产物可与KI溶液反应制得一种化工原料,若消耗0.1 mol KI转移电子0.6 mol,则三种物质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2)若A、D均为单质,且A为气体,D元素的一种红棕色氧化物常用作颜料。

①反应III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②B可作净水剂,其原理是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在使用时发现B不能使酸性废水中的悬浮物沉降除去,其原因是 。

答案 (1)①CO2 ②HCO3-+OH-=H2O+CO32- ③2NaCl+2H2O[电解]2NaOH+H2↑+Cl2↑ 3Cl2+6OH-+I-=6Cl-+IO3-+3H2O (2)①Cl2+2Fe2+=2Cl-+2Fe3+ ②Fe3++3H2O⇌Fe(OH)3+3H+ 酸性条件抑制了Fe3+的水解,不能生成Fe(OH)3胶体

例5 A为单质,B、C、D、E为含有与A相同元素的化合物,它们间的转化关系如图:

[A][B][C][D][E]

(1)若图中B、C均为氧化物、D、E均为盐,则A可能是 。

①Na ②N2 ③C ④S

(2)若五种物质的焰色反应均为黄色,其中C、D、E的水溶液均显碱性,且等浓度时碱性C>D>E,B可做生氧剂,则B中含有的化学键类型为 (填离子键、极性键或非极性键);A转化成C的离子方程式为: ;D转化成E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若常温下B、C、D均为气体,且D为红棕色气体。

①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将B和CO2气体通入饱和食盐水中有碳酸氢钠晶体析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答案 (1)①③ (2)离子键、非极性键 2Na+2H2O=2Na++2OH-+H2↑ CO32-+CO2+H2O=2HCO3- (3)①4NH3+5O2[催化剂△]4NO+6H2O ②NH3+CO2+H2O+Na+=NaHCO3↓+NH4+

四、几个重要的工业生产反应

熟记八大工业生产原理及反应:工业制生石灰和二氧化碳、硫酸工业、硝酸工业、工业合成氨、氯碱工业、工业制漂白粉、工业制水煤气和硅酸盐工业。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还要记住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基本常识,例如:常见的导致温室效应的物质有CO2、CH4,生活中用量最大的合金是铁合金等。

例6 下图中A、B、C、D、E是单质,G、H、I、F是B、C、D、E分别和A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已知:

[F] [A] [H] [I] [G] [B][E][C][D]

①反应C+G→B+H能放出大量的热,该反应曾应用于铁轨的焊接;

②I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它和E可以发生反应:2E+I→2F+D,F中E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

回答问题:

(1)①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化合物I的空间构型是 ;

(3)C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反应后溶液与过量化合物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E在I中燃烧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析 根据反应①的用途可判断此反应为铝热反应,2Al+Fe2O3[高温]Fe+Al2O3,因此反应物中的单质C为铝,单质B为铁,生成物中的化合物H为Al2O3。而G则为另一种氧化物Fe2O3。由G和H的组成可判断A为氧气。含氧元素的温室气体为CO2,常见的有CO2参与的置换反应为镁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生成物是碳单质和氧化镁,即I为CO2,E为Mg,D为碳,F为MgO,其中MgO中Mg的质量分数为60(2)CO2为直线形分子。(3)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偏铝酸钠溶液,然后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得到氢氧化铝与碳酸氢根离子(容易错误),这是因为碳酸为弱酸,不能与两性氢氧化物氢氧化铝反应。(4)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得到两种固体物质,其颜色可以用来描述实验现象。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教案 篇4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教学目标】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教学重难点】

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师具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引导式

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原子核外空间由里向外划分为不同的电子层?

2同一电子层的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的轨道上运动?

3比较下列轨道能量的高低(幻灯片展示)

【联想质疑】

为什么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而不能容纳更多的电子呢?第三、四、五层及其他电子层最多可以容纳多少个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与原子轨道有什么关系?

【引入新】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按能量高低分层排布的,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原子中的电子在各原子轨道上按能级分层排布,在化学上我们称为构造原理。下面我们要通过探究知道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

【板书】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交流与讨论】(幻灯片展示)

【讲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布是从能量最低开始的,然后到能量较高的电子层,逐层递增的。也就是说要遵循能量最低原则的。比如氢原子的原子轨道有1s、2s、2px、2p、2pz等,其核外的惟一电子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分布在能量最低的1s原子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1。也就是说用轨道符号前的数字表示该轨道属于第几电子层,用轨道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该轨道中的电子数(通式为:nlx)。例如,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基态原子就是所有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还没有发生跃迁的原子,此时整个原子能量处于最低.

【板书】1能量最低原则

【讲解】原则内容:通常情况下,电子总是尽先占有能量最低的轨道,只有当这些轨道占满后,电子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轨道,这就是构造原理。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则。打个比方,我们把地球比作原子核,把能力高的大雁、老鹰等鸟比作能量高的电子,把能力低的麻雀、小燕子等鸟比作能量低的电子。能力高的鸟常在离地面较高的天空飞翔,能力低的鸟常在离地面很低的地方活动。

【练习】请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各原子轨道。

【学生】1s2s2p3s3p3d4s4p4d4fspdfg6s

【讲解】但从实验中得到的一般规律,却跟大家书写的不同,顺序为1s→2s→2p→3s→3p→4s→3d→4p→s→4d→p→6s→4f→d→6p→7s…………大家可以看图1-2-2。

【板书】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s→4d→p→6s→4f→d→6p→7s……

【过渡】氦原子有两个原子,按照能量最低原则,两电子都应当排布在1s轨道上,电子排布式为1s2。如果用个圆圈(或方框、短线)表示满意一个给定量子数的原子轨道,这两个电子就有两种状态:自旋相同《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或自旋相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事实确定,基态氦原子的电子排布是《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这也是我们对电子在原子轨道上进行排布必须要遵循的另一个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原理内容:一个原子轨道中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必须相反;或者说,一个原子中不会存在四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板书】2泡利不相容原理

【讲解】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电子的自旋方向是不同的,电子自旋可以比喻成地球的自转,自旋只有两种方向: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在一个原子中没有两个电子具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因此一个s轨道最多只能有2个电子,p轨道最多可以容纳6个电子。按照这个原理,可得出第n电子层能容纳的电子总数为2n2个

【板书】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交流研讨】:最外层的p能级上有三个规道

可能写出的基态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可能排布:

①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②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③《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2p:《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④2p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p有3个轨道,而碳原子2p能层上只有两个电子,电子应优先分占,而不是挤入一个轨道,原子最外层p能级上两个电子的排布应如①所示,这就是洪特规则。

【板书】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交流与讨论】

写出11Na、13Al的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17l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总结第三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

2写出19、22Ti、24r的电子排布式的简式和轨道表示式,思考3Br原子的电子排布,总结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排布的特点,并仔细对照周期表,观察是否所有原子电子排布都符合前面的排布规律

[讲述]洪特规则的特例:对于能量相同的轨道,当电子排布处于全满(s2、p6、d10、f14)、半满(s1、p3、d、f7)、全空(s0、p0、d0、f0)时比较稳定,整个体系的能量最低。

【小结】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这三个原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也就是说核外电子在原子规道上排布要同时遵循这三个原则。

【阅读解释表1-2-1】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1。

【板书】4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式

【活动探究】

尝试写出19~36号元素~r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小结】钾:1s22s22p63s23p64s1;钙a:1s22s22p63s23p64s2; 铬r:1s22s22p63s23p63d44s2;铁

Fe:1s22s22p63s23p63d64s2; 钴:1s22s22p63s23p63d74s2;铜

u:1s22s22p63s23p63d94s2; 锌Zn:1s22s22p63s23p63d104s2;溴

B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

氪r: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

注意:大多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符合构造原理,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原子的可能电子排布式与原子结构示意图,按能层能级顺序,应为

s22s22p63s23p63d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但按初中已有知识,应为1s22s22p63s23p64s1;《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第一时教案

事实上,在多电子原子中,原子的核外电子并不完全按能层次序排布。再如:

24号铬r:1s22s22p63s23p63d4s1;

29号铜u:1s22s22p63s23p63d104s1;

这是因为能量相同的原子轨道在全充满(如p6和d10)、半充满(如p3和d)、和全空(如p0和d0)状态时,体系的能量较低,原子较稳定。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在内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外层原子轨道上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因此一般化学反应只涉及外层原子轨道上的电子,我们称这些电子为价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价电子的数目密切相关,为了便于研究元素化学性质与核外电子间的关系,人们常常只表示出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例如,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s22p2,还可进一步写出其价电子构型:2s22p2。图1-2-5所示铁的价电子排布式为3d64s2。

【总结】本节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自旋方向相反,这个原理成为泡利原理。推理各电子层的轨道数和容纳的电子数。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是洪特规则。

【板书设计】

一、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能量最低原则

能量由低到高顺序:1s→2s→2p→3s→3p→4s→3d→4p→s→4d→p→6s→4f→d→6p→7s……

2泡利不相容原理

一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

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并切自旋方向平行

高中化学元素的性质总结 篇5

元素

白色固体:Na2O、MgO、Al2O3、ZnO 淡黄色粉末:Na2O

红色固体:Fe2O3、Cu2O、HgO 黑色粉末:FeO、Fe3O4、CuO、Ag2O

【提问】分析一下这些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有何规 律?可从下面几点去考虑:(1)加热是否分解(2)与水反应(3)与强酸(H+)反应(4)与强碱(OH-)反应(5)与氨水反应

(6)与H2或CO反应

并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1)热稳定性 2Ag2O 4Ag+O2↑

2HgO 2Cu2O+O2↑

2Hg+O2↑

4Cu 规律:只有HgO、Ag2O、CuO等不活泼的金属氧化物加热易分解。(2)与水反应

Na2O+H2O=2NaOH

MgO+H2O 2Na2O2+2H2O=4NaOH+O2↑

Mg(OH)2

规律:只有活泼金属(ⅠA、ⅡA)氧化物能与水反应。(3)与酸反应 MgO+2H+=Mg2++H2O Al2O3+6H+=2Al3++3H2O CuO+2H+=Cu2++H2O

规律:碱性氧化物或两性氧化物能与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4)与强碱溶液反应 Al2O3+2OH-=2AlO2-+H2O ZnO+2OH-=ZnO22-+H2O

规律:只有两性氧化物能与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5)与氨水反应

Ag2O+4NH3·H2O=2Ag(NH3)2++2OH-+3H2O ZnO+4NH3· H2O=Zn(NH3)42++2OH-+3H2O 规律:易形成氨合离子的金属氧化物能与氨水反应。(6)与还原剂的反应 CuO+H2 Cu+H2O

2Fe+3CO2 Fe2O3+3CO ZnO+C Zn+CO↑

规律:“Al”以后的金属的氧化物能与H2、C、CO等还原剂高温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小结】金属氧化物所发生的这些反应,总结起来,主要是金属氧

化物的下列性质: ①碱性氧化物 ②两性氧化物 ③热稳定性 ④络离子的形成 ⑤氧化性 其中要注意的是: Na2O2是由Na+和O22-构 成的过氧化物。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验证教案 篇6

课题:O2的制备及性质实验 课型:实验室

教具:试管,酒精灯,导气管,烧杯等 授课时间:2012/11/7 教学目标:1’学会仪器的使用,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几种方法。

3了解收集氧气的方法,原理与操作。

4掌握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操作及其验证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学会试管的使用,酒精灯的安全操作,装置气密性和氧气的制备操作及性质验证。教学方法:老师一边示范,边讲解,学生先识记,再练习操作,学生操作时思考讨论,老师进行指导。教学内容:1通过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引导学生如何收集气体,本次采用排水法收集气体。2根据课本所学制备氧气的知识引导学生采取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加热下方法制备实验,并引导操作。3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组装顺序安装仪器。4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用手握紧试管或用酒精灯略微加热若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5装药品,由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是固体,所以纸槽装好后,缓缓倒入试管。6连接号装置,点燃酒精灯加热,开始使试管各部分均匀加热,避免局部加热爆炸。7排水法:当集气瓶的一侧有气泡放出时,证明已收集满。8收集完后先撤导气管,后灭酒精灯,避免倒吸。9用带有火星的木炭(复燃),以及铁丝(火星四射)来验证氧气的化学性质。

注意事项: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2铁架台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3酒精灯的使用。4物品均匀铺在试管,控制反应速率。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篇7

一、微课程概述及主要特征

“微课程”一词最初在1998年被尼尔森等人提及,它的出现容易让读者误理解为微型教学或者微内容。实际上,微课程是一种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它具有完整的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只是授课的地点、方式、授课的媒介、听课的对象与传统的教学不同而已。微课程没有时间、地域的限制,它的学习方式更方便,人们借助网络工具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首先,微课程主要突出了时间短、内容少的特点。微课程的时间一般在5到15分钟之间,在人们的感觉中时间比较短,适宜人们快速学习,并且人们也将乐意学习。微课程的内容短小,微课程的内容将传统知识点分解成若干个细小的知识点,既独立又成体系,有利于人们在短时间内理解和记忆。其次,微课程的传播媒介是信息技术,主要表现形式有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等,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被人们广泛熟知,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获取信息,微课程出现在网络平台之后,有利于拓展人们的学习途径。最后,微课程能够满足各种人群的需要。由于微课程的内容包含许多方面,知识量庞大,对于喜欢学习的人群,他们可以花大量时间进行集中学习,而对于学习兴趣一般的人群,他们可以利用微课程进行反复学习,不会面临错过后无法弥补的局面。

二、微课程的设计流程

微课程的出现为网络教育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也为全面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微课程教育利用其时间短、内容精的特点,给学习者减轻了学习的压力,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微课程包含了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而微课程的开发流程包括选题,设计课程内容并对教学内容做充足准备,在准备工作就序后对其进行录制,后期制作加工,修改工作完成后再传输到网络平台。对一个完整的微课程视频而言,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才能确保视频的有效成型。

除了制作程序之外,在课程设计中也要认真准备。首先,微课程的目标结构的选取是基础,微课程的目标设计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微课程在课程设计目标的选取上更接近于大众学习的目标。有适合学生的各学科的微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弥补不足,对于优异的学生而言,微课程更是一条新的学习途径,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加知识量;对于社会人士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微课程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或者对自己的工作有更深的研究。

其次,在内容结构的设计方面,微课程的内容呈现的新颖性将决定微课程的发展空间,微课程的设计要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儿童要有动画、童话内容;对老年人要提供他们喜欢的话题;对年轻人要与当今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只有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微课程才会受到更广泛的关注。

再次,微课程要严格按照“五步骤”进行制作。在结构安排中,微课程涉及主题、模版、内容、脚本和整合等环节,每一个步骤都非常重要,只有认真将每个步骤连贯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才能在课程设计中发现新的思路。

最后,微课程在推广方面,既要确保原有的创作节奏,又要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在文件视频的传输中,要借助人们普遍关注程度高的网络平台来宣传。

三、有关微课程的教学案例应用与评价

把微课程转为学校学科教材,需要一个发展方向,而在学校教学中运用微课程,也从侧面体现了微课程的应用价值。以高中化学为例,用微课程进行教学,首先要对其重难点进行分析,在知识体系中筛选出核心的知识点,然后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制作成微课程教学视频。

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难度加大,容量增多。就《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课而言,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原子、分子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构成规律,从而分析该物质的性质。鉴于化学学科的抽象性,在微课程教学视频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将图片、音频、视频三者结合,让图片、音频随着教学需要而不断转换,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所学知识。下面以苏教版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的使用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一)制作前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

化学是相对抽象的一门学科,在微课程的制作准备过程中,相关负责人要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要全面认识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对其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的关系,进而从整体上把握化学学科知识。要对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面临的共同难题,同时也要发现化学学科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二)确立与学生学习相一致的教学目标

在工作人员全面掌握化学学科的内容后,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境,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程教学视频,为学生提供查缺补漏的新途径,缓解学生的压力。当然,在教学视频制作的过程中,还要明确教学目标,形成系列课程教学活动,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方向确立微课程的内容主题。比如:可以将化学教学分为理论知识篇、化学实验篇、课外拓展篇,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对化学的理论知识逐个进行学习,灵活性比较强;化学实验是为了弥补学校课堂实验的不足,微课程教学实验包含的知识量更丰富,拓展的范围比较广,有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量。

(三)严格按照微课程制作“五步骤”操作

制作《物质结构与性质》这一课的微课程时,首先,要明确微课程主题,由于本节内容与物质有关,因而,在课程设置中以物质研究为主,包括物质的结构、原理等,将物质用不同的形态进行展示,争取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能够对物质有一个概括的认识。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与之相对应的微课程模版。对于理论性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图文结合为主,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进行编排,对于要讲解的重点、难点知识,要采用视频演示的模版,将一些典型的视频元素运用其中,或者运用典型的化学研究原理,增加微课程教学知识的容量。最后,在内容的选取上,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填充,将制作的化学内容进行整合,重新修整,删减、添加,让微课程教学视频以更加完善的形式出现在网络学习平台中。

此外,为了让微课程教学能够继续推广发展,在微课程视频的制作中,还要提供课程评价环节,让观看视频的观众对教学视频的制作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便让微课程教学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

第53课时 晶体结构与性质 篇8

A. 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B. 任何晶体中都含有化学键

C. 含有阳离子的晶体一定属于离子晶体

D. 含有阴离子的晶体一定属于离子晶体

2.右图为冰的一种骨架形式,依此向空间延伸,则x mol冰中含有氢键( )

A.2x mol B.4x mol

C.6x mol D.8x mol

3. 下列物质的熔、沸点高低顺序正确的是( )

A. C60>晶体硅

B. NaCl>Hg>HF

C. 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

D. 金刚石>生铁>纯铁

4. 在氯化钠晶体中,与某个Na+距离相等且最近的Cl-所围成的空间几何构型为( )

A. 正四面体 B. 正八面体

C. 正六面体 D. 正二十面体

5. 下列晶体:①Na2O2、②固体氨、③NaCl、④SiO2、⑤冰、⑥干冰,其中含有三种作用力的是( )

A. ①②③ B. ①②⑥

[A][B][C]C. ②⑤ D. ⑤⑥

6. 某晶体的结构如右图所示,这种晶体中A、B、C三种微粒数目之比为( )

A. 1∶4∶2 B. 2∶9∶4

C. 3∶9∶4 D. 3∶8∶4

7. 某晶体为体心立方晶格(如左图),实验测得其密度为ρ(g·cm-3)。已知它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a,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假定晶体中原子为等直径的刚性球且处于体对角线上的三个球相切。则晶体中原子的半径r(cm)为( )

A. [2aNAρ3] B.[3?2aNAρ3]

C. [34?2aNAρ3]D. [12?2aNAρ3]

8. 元素X的某价态离子Xn+中所有电子正好充满K、L、M三个电子层,它与N3-形成的晶体结构如图所示。

(1)该晶体的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为 。

(2)该晶体中Xn+中n= ,X元素的原子序数是 。

(3)晶体中每个N3-被 个等距离最近的Xn+包围。

9.目前,利用金属或合金储氢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右图是一种镍基合金储氢后的晶胞结构图。

①该合金的化学式是 。

②该合金储氢后,含1 mol La的合金可吸附H2的数目为 。

10.碳族元素C、Si、Ge、Sn、Pb:

(1)碳纳米管有单层或多层石墨层卷曲而成,其结构类似于石墨晶体,每个碳原子通过 杂化与周围碳原子成键,多层碳纳米管的层与层之间作用力为 。

(2)铅、钡、氧形成的某化合物的晶胞结构:Pb4+处于立方晶胞顶点,Ba2+处于晶胞中心,O2-处于晶胞棱边中心,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每个Ba2+与 个O2-配位。

11. 铜是重要金属,Cu的化合物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具有许多用途。

(1)下图?????表示的是Cu晶体中微粒的堆积方式,其空间利用率为 ,配位数为 。若Cu晶体中一个晶胞的边长为a cm,则晶体的密度为 。

甲 乙 丙

(2)一种铜合金晶体具有立方最密堆积的结构,在晶胞中Cu原子处于面心,Au原子是处于顶点位置,则该合金中Cu原子与Au原子数量之比为 ;

(3)上述晶体具有储氢功能,氢原子可进入到由Cu原子与Au原子构成的四面体空隙中。若将Cu原子与Au原子等同看待,该晶体储氢后的晶胞结构为CaF2的结构相似,该晶体储氢后的化学式应为 。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的性质,并能用它研究复合函数的性质.

2.熟练掌握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余切函数图象的形状、3.理解图象平移变换、伸缩变换的意义,并会用这两种变换研究函数图象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复习,能运用四种三角函数的性质研究复合三角函数的性质及图象的特点,特别是三角函数的周期性,是需要重点明确的问题.

难点是,在研究复合函数性质时,有些需要先进行三角变换,把问题转化到四种三角函数上,才能进行研究,这就增加了问题的综合性和难度.

教学过程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三角函数的核心问题,要熟练、准确地掌握.特别是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反映了三角函数的特点,在复习“三角函数的性质与图象”时,要牢牢抓住“三角函数周期性”这一内容,认真体会周期性在三角函数所有性质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把性质理解透彻. 一、三角函数性质的分析 1.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这两种表示法都需要掌握.即角x不能取终边在y轴上的角.

函数y=cotx的定义域是x≠π或(kπ,kπ+π)(k∈Z),这两种表示法都需要掌握.即角x不能取终边在x轴上的角.

(2)函数y=secx、y=cscx的定义域分别与y=tanx、y=cotx相同. 例

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π](k∈Z).

形使函数定义域扩大. 的某些区间与-3≤x≤3的交集不空,这些区间可以通过k取特殊值得到.注意不要遗漏.

(3)满足下列条件的x的结果,要熟记(用图形更便于记住它的结果).

[

]

所以选C. 2.三角函数的值域

(1)由|sinx|≤

1、|cosx|≤1得函数y=cscx、y=secx的值域是|cscx|≥

1、|secx|≥1.

(2)复合三角函数的值域问题较复杂,除了代数求值域的方法都可以适用外,还要注意三角函数本身的特点,特别是经常需要先进行三角变换再求值域. 常用的一些函数的值域要熟记.

③y=tanx+cotx∈(-∞,-2]∪[2,+∞). 例

4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2)y=3cos2x+4sinx ①x∈R;

④x是三有形的一个内角.(3)y=cosx(sinx+cosx);

(5)y=sin(20°-x)+cos(50°+x).

若把上式中的sinx换成cosx,解法、答案均与上面相同.

sinx=0时,ymax=3,所以y∈[-4,3];

(5)解法一

将cos(50°+x)变为sin(40°-x),和差化积得 y=2sin(30°-x)·cos10°∈[-2cos10°,2cos10°].

解法二

用正弦、余弦的两角和与差的公式展开,得 y=(sin20°cosx-cos20°sinx)+(cos50°cosx-sin50°sinx)=(sin20°+cos50°)cosx-(cos20°+sin50°)sinx =(sin20°+sin40°)cosx-(sin70°+sin50°)sinx =2sin30°·cos10°·cosx-2sin60°·cos10°·sinx

=2cos10°·sin(30°-x)∈[-2cos10°,2cos10°].

评述

以上是求三角函数值域的几种基本情况,它们的共同点在于,经过三角变换,都要转化为四种基本三角函数的值域.

求tanβ的最大值.

α为锐角,tanα>0,所以

3.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1)对周期函数的定义,要抓住两个要点:

①周期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因此f(x+T)=f(x)必须对定义域中任一个x成立时,非零常数T才是f(x)的周期.

②周期是使函数值重复出现的自变量x的增加值. 因为sin(2kπ+x)=sinx对定义域中任一个x成立,所以2kπ(k∈Z,k≠0)是y=sinx的周期,最小正周期是2π.

同理2kπ(k∈Z,k≠0)是y=cosx的周期,最小正周期是2π.

因为tan(kπ+x)=tanx对定义域中任一个x成立,所以kπ(k∈Z,k≠0)是y=tanx的周期,最小正周期是π.

同理kπ(k∈Z,k≠0)是y=cotx的周期,最小正周期是π.

(3)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在三角函数性质中的作用

①函数的递增或递减区间周期性的出现,每一个三角函数,都有无数个递增或递减区间,这些递增区间互不连接,递减区间也互不连接.

②函数的最大、最小值点或使函数无意义的点周期性变化.

③因为三角函数是周期函数,所以画三角函数图象时,只须画一个周期的图象即可.

例6 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上式对定义域中任一个x成立,所以T=π;

4.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关键是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

]

A.②

B.①②

C.②③

D.①②③

原点不对称,所以函数①既非奇函数又非偶函数;②因为f(-x)=-f(x),所

但是周期函数,T=2π.因此选C.

评述

在判定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时,一定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一个函数是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因此对①,不能根据f(-x)+f(x)=0就判定①为奇函数.

原来的函数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因此在研究函数性质时,若将函数变形,必须保持变形后的函数与原来的函数是同一个函数,例8

给出4个式子:①sin2>cos2>tan2;②sin2>sin3>sin4;③tan1>sin1>cos1;④cos1>cos2>cos3.正确的序号是______.

而(0,π)是y=cosx的递减区间,所以④正确.

例9

函数y=-cosx-sin2x在[-π,π)的递增区间是______.

评述

研究函数的性质首先要注意函数的定义域.

[

] A.是增函数

B.是减函数

C.可以取得最大值M

D.可以取得最小值-M

5.三角函数的图象

(1)画三角函数的图象应先求函数的周期,然后用五点法画出函数一个周期的图象.

(2)函数y=sinx,y=cosx,y=tanx,y=cotx

图象的对称中心分别为

∈Z)的直线.

例1

2画出下列函数在一个周期的图象:

解(1)T=π.

如图10.

(2)T=2π.如图11.

[

]

最大或最小值的即是,所以选A.

(4)三角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伸缩变换.

一个周期的图象,则图象的解析式为______.

还可以这样研究:

二、综合题分析

例17

方程sinx=log20x根的个数是______.

分析

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sinx、y=log20x的图象.

(2π,4π),(4π,6π)中,两图象分别有1个、2个、2个交点,因此方程根的个数为5个.

例18

已知函数y=sinx·cosx

+sinx+cosx,求y的最大、最小值及取得最大、最小值时的x值.

令sinx+cosx=t.

(k∈Z)时,ymin=-1;

求:(1)函数的取值范围;

(2)函数的递减区间. 解

sin3x·sin3x+cos3x·cos3x

实数.

π](k∈Z). 的最小正周期.

有一动点P,过P引平行于OB的直线交OA于Q,求△POQ面积的最大值及此时P点的位置.

如图13.

设∠POB=θ∈(0°,120°),则∠QPO=θ.

能力训练

2.设θ是第二象限角,则必有

[

]

[

]

A.y=tanx

B.y=cos2x

4.函数f(cosC)=cos2C-3cosC,则f(sinC)的值域是

[

]

5.(1)函数y=cos(tanx)的定义域是______,值域是______;

(7)设a=tan48°+cot48°,b=sin48°+cos48°,c=tan48°+cos48°,d=cot48°+sin48°.将a,b,c,d从小到大排列的结果是______.

6.将函数y=f(x)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扩大两倍,纵坐标不变,然 的图象完全相同,则函数y=f(x)的表达式是______.

7.(1)已知sinα+sinβ=1,则cosα+cosβ的取值范围是______;(2)已知3sin2α+2sin2β=2sinα,则sin2α+sin2β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8.求下列函数的周期:(1)y=cot2x-cotx;

(3)y=cos3x·cos3x-sin3x·sin3x.

9.求函数y=sin4x+cos4x-2cos2x的周期、最大值和最小值.

11.设f(x)=sin(x+θ)+cos(x-θ),求使f(x)为偶函数的充分必要条件.

数a的取值范围.

实数m的取值范围.

答案提示

1.B

2.C

3.D

4.B

(3)奇函数,R

(7)d-b=cot48°-cos48°=tan42°-sin42°>0,所以d>b;c-

7.(1)设cosα+cosβ=x,则(sinα+sinβ)2+(cosα+cosβ)2=2+2cos(α

3]

11.sin(-x+θ)+cos(-x-θ)=sin(x+θ)+cos(x-θ)=sin(x+θ)+sin(x-θ)

-2sinx·sinθ=2sinx·cosθ

cos(x+θ)-cos(x-θ)-sinθ=cosθ

14.设sinθ=t∈[0,1],题目变成t2-2mt+2m+1>0对t∈[0,1]

设计说明

三角函数的每一条性质都要求记忆和理解,每一个函数的图象也要求熟练掌握,因此在复习时,首先以一些小题为主,使学生把每一条性质都弄清楚.由于在研究性质时必然要涉及三角变换,而这一点对学生来说是难点,所以在复习时不要由于三角变换削弱了性质的复习.

氧气的制取与性质 教案及说课稿 篇10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方法;

2、学会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会利用双氧水制取氧气;初步学会根据反应原理选择制取氧气的装置,会用排水集气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3、通过实验探究氧气的一些化学性质。【教学过程】

(复习)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学生)思考后并回答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教师)边做边讲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学生)参照课本中的图及注意事项,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思考)

1、刚冒出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

2、如何鉴定氧气?(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

1、不能马上收集因为一开始产生的气泡为原来试管中的空气;

2、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思考)那么如何对氧气是否收集满进行验证呢?(学生)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

(小结)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并回答现象

(总结)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氧气的性质(练习与实践)38页5-7

板书设计

5、注意事项:

6、氧气的鉴定: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该瓶气体为氧气

氧气的验满;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到集气瓶的瓶口,若木条复燃,则已集满

《氧气的性质和制取》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来自上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的第二课时,在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与用途及氧气实验室制法的部会内容:原理、装置、实验步骤、收集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氧气的性质基础上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通过实验确实了解氧气的性质。学生深入学习氧气的相关知识后,进行一些综合的实验操作。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亲身体验相结合,基本操作与

具体实验相结合,正确、安全地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

2、巩固氧气的性质 知

3、道催化剂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制取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制取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教学重难点: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难点:催化剂的概念。

二、说教法: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

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

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质疑释疑

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三、说学法: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催化剂的性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1.复习知识

氧气实验制法的原理、步骤、装置类型、收集方法,可以让几个学生来完成 这一过程既为了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也为下面的新课知识打下埋伏。2.新课引入

今天我们就来实际看一下,如何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及了解氧气的性质 3.组装仪器

在组装的过程中,提问学生如何来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思考课本中的注意事项,并积极交流能得出一定的结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交流分析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引导,并小结。

4、制取氧气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刚冒出来的气泡,能不能马上收集?如何用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收集到的气体,如何鉴定是氧气?铁丝实验中,与其他实验有何不同?收集的气体应该如何放置?让学生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查找课本等手段,能加深印象,煅炼思考,分析能力。

5、演示氧气的化学性质

分别演示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对照课本中的图片,及以前对这个现象的想象来观察结果,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他们多动手。

6、总结

仪器的组装、反应的原理、气体的收集、氧气的鉴定、氧气的性质

第52课时 分子结构与性质 篇11

A. NH4+ B. PH3

C. H3O+ D. OF2

2. 下列各选项中微粒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杂化方式均相同的是( )

A. SO2和H2O B. PCl3 和BCl3

C. NH3和NH4+ D. SO42-和 CH4

3. 下列各选项中沸点比较正确的是( )

A. N2H4>P2H4 B. HF>H2O

C. 邻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醛 D. Hg>NaCl

4. 在硼酸[B(OH)3]分子中,B原子与3个羟基相连,其晶体具有与石墨相似的层状结构。则分子中B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及同层分子间的主要作用力分别是( )

A. sp,范德华力 B. sp2,范德华力

C. sp2,氢键 D. sp3,氢键

5. 下列不能形成配位键的组合是( )

A. Ag+、NH3 B. BF3、NH3

C. Co3+、CO D. Ag+、H+

6. Co(Ⅲ)的八面体配合物为CoClm·nNH3,若1 mol配合物与AgNO3作用生成1 mol AgCl沉淀,则m、n的值是( )

A. m=1,n=5 B. m=3,n=4

C. m=5,n=1 D. m=4,n=5

7. 美国科学家宣称发现了普通盐水在无线电波照射下可燃烧,有望解决用水作人类能源的重大问题。无线电频率可以降低盐水中所含元素之间的“结合力”,释放出氢原子,若点火,氢原子就会在该种频率下持续燃烧。上述中“结合力”的实质是( )

A. 分子间作用力 B. 氢键

C. 非极性共价键 D. 极性共价键

8. 生物质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甲醇催化氧化可得到甲醛。

(1)甲醇的沸点比甲醛的 (填高或低),其主要原因是 。

(2)甲醛分子中碳原子杂化轨道的类型是 ;甲醛分子的空间构型是 ;1 mol甲醛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 。

9. 铜及其合金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Cu2+可形成配位数为4的配合物。

(1)[Cu(NH3)4]SO4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有 (填序号)。

A. 配位键 B. 金属键

C. 极性共价键 D. 非极性共价键

E. 离子键

(2)[Cu(NH3)4]2+具有对称的空间构型,[Cu(NH3)4]2+中的两个NH3被两个Cl-取代,能得到两种不同结构的产物,则[Cu(NH3)4]2+的空间构型为 。

10. 不锈钢是由铁、铬、镍、碳等元素所组成的合金,铁是主要成分元素,铬是第一主要合金元素。其中铬的含量不能低于11%,不然就不能生成致密氧化膜CrO3防止腐蚀。

(1)[Cr(H2O)4Cl2]Cl·2H2O中Cr的配位数为 ;已知CrO5中Cr为+6价,则CrO5的结构式为 。

(2)镍粉在CO气流中轻微加热,生成无色挥发性液态Ni(CO)4,呈四面体构型。423K时,Ni(CO)4分解为Ni和CO,从而制得高纯度的Ni粉。试推测:四羰基镍Ni(CO)4易溶于 。

A. 水????? B. 四氯化碳

C. 苯??? ?? D. 硫酸镍溶液

11. 配位化学创始人维尔纳发现,取CoCl3·6NH3(黄色)、CoCl3·5NH3(紫红色)、CoCl3·4NH3(绿色)和CoCl3·4NH3(紫色)四种化合物各1 mol,分别溶于水,加入足量硝酸银溶液,立即产生氯化银,沉淀的量分别为3 mol、2 mol、1 mol和1 mol。

(1)请根据实验事实用配合物的形式写出它们的化学式。CoCl3·6NH3 ;CoCl3·5NH3 ;CoCl3·4NH3(绿色和紫色) 。

(2)绿色和紫色两种物质的关系是 。

(3)上述配合物中,中心离子的配位数是否相同 。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教案 篇12

《公司法》 (2006) 赋予监事会的第一项职能就是检查公司的财务, 所以对公司财务的合法性进行监督是监事会的主要职能之一。监事会并不直接参与公司日常的经营管理, 但监事会结构特征可能会影响其发挥决策和监督职能的有效性, 进而间接地对公司的盈余管理产生影响。可以想象, 在其他影响盈余管理因素相同的情况下, 在监督职能能够有效发挥的公司, 经理不能滥用职权, 掌握控制权的大股东不能谋取自身的利益转移企业资源, 其盈余管理水平会低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公司, 从而治理结构更优的监事会应该会抑制盈余管理。

从现有的文献看, 研究监事会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学者们都以中国上市公司整体为研究对象, 没有考虑我国特殊的政治环境。我国有独特的国有企业这一组织形式,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有不同的所有权结构和代理问题, 管理者面临着不同的盈余管理动机, 那么, 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可能会有所差异, 可能会使结果存在一定偏差, 错误的得出监事会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因此, 引入股权性质这一变量研究监事会在不同性质的企业的财务监督效果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及假设的提出

(一) 文献综述

目前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中, 没有监事会, 而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董事会内部引入与之相近的独立董事制度。德国模式中的监事会是作为董事会的上一层机构而拥有更大的权力。日本近年来正尝试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取代监事会, 以完成其公司治理结构制度的重大转变。Simon & Winfried (2000) 通过对德国500家公众公司所作的调查分析, 指出监事会中应有来自外部的独立监事, 而不仅仅是大股东、控股股东或银行的代表, 以此来强化监事会的监督机能。Dahya等 (2003) 提出了通过加强监事会的独立性, 增加监事的合法权限, 提高监事判定上的法律权限等改进监事会治理的建议。

相对于公司治理机制中的其他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对于上市公司监事会的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薛祖云、黄彤 (2004) 研究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的董、监事会制度在监督公司的财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持股董、监事人数越多的董、监事会, 能更好的监督公司的会计信息。李维安、郝臣 (2006) 对监事会治理水平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实证结果显示监事会治理水平总体偏低, 但仍得出了监事会作为法定的公司监督机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卿石松 (2008) 对监事会的结构特征与公司绩效做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监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绩效显著负相关, 公司绩效与监事持股比例显著正相关, 公司绩效与我国上市公司的监事会规模存在U型曲线关系, 他们得出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是有效的, 监事会结构的改进可以改善公司绩效的结论。王淑慧、童宁、周昭 (2009) 以1128 家上市公司2005~2007三年的数据作为样本, 研究了监事会年度会议次数、监事会规模、外部监事比例、监事会持股比例和持股监事人数比例五个因素对公司业绩的影响。他们发现, 除了监事会规模对业绩影响不显著以外, 其余四个因素均与公司业绩显著正相关。 徐利飞 (2013) 从监事会的规模、监事会的活跃程度、监事会的独立性以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 实证研究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效果,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有学者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李爽、吴溪 (2003) 发现, 当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迹象明显时, 监事会更倾向于支持董事会和公司会计报表, 而不是支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 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起到了负面的作用。袁萍等 (2006) 研究发现, 监事会在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韩葱慧、沈琳 (2010) 以2003年至2005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研究发现监事的持股比例与领取薪酬的监事比例这两个变量并不能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这表明当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监事会与董事会并不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的影响力已经被严重的弱化, 监事会的监督有效性明显不足。

上述文献得出的结论都没有考虑股权性质,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监事会可能发挥的作用不同, 所以使结论存在偏差。

(二) 假设的提出

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成为近十几年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热点。学者们主要从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审计委员会特征等方面着手, 分析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对于监事会的相关研究相对于公司治理的其他维度的研究要相对少。所以, 在此借鉴对董事会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监事会。

1.监事会结构特征与盈余管理

我们采用监事会规模、监事会会议次数和外部监事的比重这三个因素来作为监事会结构特征的表现, 衡量监事会结构特征对公司财务监督的效果。监事会的结构越好, 监事会的运行效率会更高, 对财务的监督效果会越显著, 盈余管理的程度也更容易受到控制。

首先, 监事会规模作为监事会结构特征的因素之一, 可以影响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效果, 规模越大的监事会, 其拥有的信息和知识更广泛, 更具有代表性, 能代表更多股东的利益, 从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一股独大”等问题, 对盈余管理的监督也会更有效。因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a: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负相关。

其次, 监事会结构特征的另一影响因素——监事会会议频率。召开监事会会议是监事履行职责的方式之一, 同时说明监事正在履行其职责, 所以, 我们认为, 召开会议次数越多, 说明监事在关注包括盈余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很少开会的监事, 可能表明监事根本没有履行其职责。因此, 我们假设:

H1b: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最后, 我们考察监事会结构特征的最后一方面——外部监事的比重。外部监事的独立性要强于内部监事, 所以我们认为外部监事所占的比重越大, 对财务监督的效果越好, 越能控制管理者的盈余管理。因此,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c:外部监事的比重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2.监事会结构特征、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

上述假设的提出仍然是以所有的公司为整体, 没有区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鉴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监事会的配置情况不同, 引入股权性质, 监事会在不同企业的财务监督效果可能不同。在我国, 国有企业规模较大, 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更多, 同时, 受国家的管制也更多, 那么, 监事会可能会更注重其职能, 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职能。因此, 我们假设:

H2: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国有企业的监事会结构特征对抑制盈余管理水平要优于非国有企业。

三、研究设计

(一) 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

盈余管理在理论上可以明确界定, 但在实际研究中进行量化和衡量具有一定难度。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都是采用可操纵性应计利润大小来衡量盈余管理。本文采用Jones横截面的模型计算出来的可操纵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程度变量。

TACCit/TAit_1=a1 (1/TAit_1) +a2△REVit/TAit_1+a3PPEit+eit

DACC= TACCit/TAit_1–[a1 (1/TAit_1) +a2△REVit/TAit_1+ a3PPEit]

2.解释变量

监事会规模 (SIZE) :监事会中监事人数;监事会会议频率 (MEETING) :监事会召开会议的次数;外部监事的比重 (INDEP) :外部监事/监事会总人数;股权性质 (SOE) :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并存, 两者在公司治理上有差异, 本文按第一大股东的股权性质定义所有权性质, 引入虚拟变量, 1表示国有企业, 0表示非国有企业。

3.控制变量

除了所选定的上述解释变量外, 可能还有许多变量影响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 本文选取了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公司的规模、资产负债率和ROA。

(二) 模型的构建

根据上述假设和变量, 本文提出两组计量经济模型, 第一组研究监事会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

DACC=α+β1SIZE+β2MEETING+β3INDEP+β4GROW+β5LEV+β6ROA+ε1

第二组研究区分股权性质对监事会结构特征和盈余管理程度之间关系的作用:

DACC=α+β1SIZE+β2MEETING+β3INDEP+β4SOE+β5GROW+β6LEV+β7ROA+ε2

(三) 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2006~2011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 对这些公司进行如下筛选: (1) 剔除金融保险行业。 (2) 剔除极端值。 (3) 剔除没有连续5年公布数据的公司。经过筛选之后, 最终得到1264家样本公司5年的样本观测值6320个。本文样本公司的年报数据、财务指标、监事会结构特征等数据均来自“CSMAR国泰安数据库”。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来自于中国证监会2001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 描述性统计

为了了解变量的变化趋势和基本情况, 本文对样本公司的监事会结构特征进行了如下描述性统计:

从表中的数据可知, 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规模高于全样本企业的监事会规模, 同时也高于非国有企业监事会规模, 国有企业独立监事的比重也高于全样本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独立监事的比重都相对较低, 监事会会议次数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没有很大差别。从以上数据可以大致看出:国有企业在监事会结构配置上要优于非国有企业。

(二) 回归分析

为了验证研究假设, 本文运用上述回归模型1和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注:***表示在 0.01 的水平上影响作用显著, **表示在 0.05 的水平上影响作用显著, *表示在 0.1 的水平上影响作用显著。

从表中可以看出, 模型1和模型2的F值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表明模型有意义。在全样本条件下, 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且在1%水平下显著。在模型2中, 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都显著负相关。说明监事会规模越大, 抑制盈余管理的程度就越强, 从而支持了假设H1a。在模型1中, 独立监事的比重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独立监事比重越大, 抑制盈余管理的能力越强, 所以, 独立监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假设H1b得到验证。但在模型2中, 独立监事与盈余管理负相关的关系在国有企业中显著成立, 在非国有企业中不显著。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在模型1中显著, 但与预期假设的符号相反, 模型1说明, 监事会会议次数越多, 盈余管理程度越强, 这在一定上也可以说明监事会只有在公司出现问题时才召开会议, 监事会举行召开会议, 就表明公司存在某些问题, 所以, 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正相关, 与预期假设不相符。但在模型2中, 国有企业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是负相关关系, 只是结果不显著, 与预期假设相符。非国有企业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是正相关关系, 与全样本结论一致。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有企业监事会在监督公司的财务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非国有企业监事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模型2可知, 国有企业监事会在监督公司财务上比非国有企业监事会更显著, 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抑制公司的盈余管理, 所以, 实证结果支持了假设2。

五、研究结论及政策意见

通过研究监事会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并区分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 主要研究结论为: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规模和独立监事的比重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 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只是结果不显著;非国有企业的监事会规模与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独立监事的比重与盈余管理不相关, 监事会会议次数与盈余管理正相关。通过以上结论, 我们不难看出:国有企业监事会的监督效果要强于非国有企业, 通过增加监事会人数, 提高监事会中独立监事的比重, 有助于控制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

通过以上的分析, 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 非国有企业应该加强公司治理程度, 减弱内部人控制程度, 提高监事的独立性, 完善独立监事制度, 提高监事会的财务监督效果。

第二, 完善监事会相关法律制度, 明确定义监事会职责, 通过法律的强制措施加强监事会职能实施的力度, 弱化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监事会的可控程度, 提高监事会的独立性。

第三, 监事会治理水平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表明, 监事会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监事会仍应作为法定的公司监督机构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监督作用。实践中监事会治理水平不高并不是制度本身问题, 而是由于运行过程中存在着结构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影响其监督职能的发挥。

摘要:在引入股权性质这一虚拟变量的基础上, 研究监事会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程度。以2007~2011年间我国1264家上市企业为样本, 深入研究了不同股权性质下监事会结构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国有企业监事会发挥了其监督作用, 对控制盈余管理有显著影响;非国有企业监事会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 对控制盈余管理没有显著影响。上述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上市企业的公司治理, 丰富了监事会治理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监事会,盈余管理,公司治理

参考文献

[1].薛祖云, 黄彤.董事会、监事会制度特征与会计信息治理[J].财务与会计, 2004 (7) .

[2].李维安, 郝臣.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6 (6) .

[3].卿石松.监事会结构特征与公司绩效关系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8 (3) .

[4].王淑慧, 童宁, 周昭.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评价实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 2009 (4) .

[5].徐利飞.我国上市公司监事会监督效果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 .

[6].李爽, 吴溪.盈余管理、审计意见与监事会制度—评监事会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作用[J].审计研究, 2003 (1) .

[7].袁萍, 刘士余, 高峰.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董事会、监事会与公司业绩的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6) .

上一篇:熏蒸检验证明书下一篇:护理专科的自我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