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精选12篇)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 篇1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程教学不能一味的追求传统模式, 而要大胆创新, 要着重培养学生在色彩上的设计意识, 有了设计意识, 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表现力。色彩教学的过程必须经历色彩模仿、色彩归纳、色彩设计和综合材料的使用这四个教学阶段,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设计意识和表现能力。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要培养出一批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 综合素质高, 并且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要求该专业的任何一门专业课程都要与实践结合, 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面对这样的培养目标, 作为该学科基础课的色彩课程必须着重培养学生在色彩上的设计意识, 这样, 才能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在艺术设计的专业领域中, 不管是视觉传达艺术还是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色彩的应用和色彩的设计意识尤显重要, 这就要求在色彩基础课程中不能一味地追求传统的模式, 仅对自然物和人造物进行客观的模仿, 而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和表现意识, 引导学生逐步从客观走到主观, 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及视觉和心理要求来设计色彩和组织色彩, 真正从模仿阶段进入到色彩设计阶段, 为以后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我国, 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全国各高等艺术院校都在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教学, 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模式和模仿阶段的表现为主要实践要求, 虽然在后期教学中也加进了一些装饰色彩的表现, 但是对于色彩设计意识的培养还是没有形成一个体系。国内一些院校常用的教材, 大都侧重基础知识的表述, 而对于设计意识方面的表述却蜻蜓点水。这些内容并不能使学生掌握设计意识的知识点, 当然也更谈不上对该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了。因此, 为了更好地突出设计专业的特点, 色彩课程的教学就必须改革创新。本着这样的目的, 结合教学实践, 探讨出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教学过程中必须经过的四个教学阶段, 即色彩模仿、色彩归纳、色彩设计和综合材料的使用。色彩教学只有通过这四个教学阶段,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色彩设计意识和表现能力。
一、色彩模仿阶段,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对色彩的分辨能力和表现能力
色彩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色彩不仅在绘画艺术中表现出强烈的视觉感染力和生命力, 而且它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之一, 在任何设计艺术中都是非常有魅力的艺术语言, 并非常直观和重要。对于色彩课程的教学改革仍然要以基础的色彩知识和表现为基础, 也就必须经过色彩的模仿阶段。在这一阶段, 教师要向学生讲授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和本质规律, 如光影变化、形色关系、色彩冷暖、色彩虚实等等。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写生为主, 对自然或人造物象进行模仿和再现。通过写生来研究和探索色彩表现的规律和方法, 了解物象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形、色、虚实等的变化, 在这些变化因素中结合理论知识探寻色彩的本质规律。
写生色彩的训练无疑是色彩模仿阶段最行之有效的艺术表现方法, 写生不仅能挖掘学生的视觉美感, 还能让学生掌握色彩的本质规律和色彩语言的表现方法。在训练中, 教师一定要强调色彩三要素的原则, 即色相、明度和纯度在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下所产生的变化, 告诉学生不能盲目的抄袭物象, 要用敏锐的眼光去感受物象并用色彩语言生动地将其表现出来。在写生实践中, 学生能够提高自己对色彩的观察能力、分辨能力和表现能力。可见, 色彩教学中的模仿阶段非常重要, 它能让学生更准确更生动地体悟出自然界色彩中的微妙变化, 提高分析色彩的能力, 为培养色彩的设计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色彩归纳阶段, 引导学生对复杂色彩进行归纳、概括和提炼,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高度概括能力和主观表现能力
在基础部分教学结束后, 学生对色彩知识已经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但是我们不能局限于只要求他们对色彩永远进行模仿再现, 而是要根据专业特点逐步向色彩的设计阶段转变。那么色彩归纳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色彩设计意识的最好教学方法, 它能使学生由传统的绘画模仿色彩转变为概括提炼、主观表现色彩。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突破以往常规的色彩基础表现方式。
色彩归纳主要是通过写生的形式, 在物象原有的光色原理中, 以归纳为主要手段, 对色彩进行提炼和概括, 使画面呈现出和谐的色彩装饰效果。客观的物象色彩变化无穷、纷繁复杂, 写实性的绘画色彩是用科学的视觉原理来反应这些色彩的, 而现在我们要改变自己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要将变化无穷的色彩主观地、理性地进行整理和概括, 通俗地说就是把同类的几种色彩归纳为一种或两种可以概括这几种同类色的平均色彩, 使之与其它平均色和谐相处。在面对一组物象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一种简单的审美方式把纷繁复杂的色彩变化进行主观减法, 注重画面的色彩搭配、色彩呼应和色彩调和。归纳色彩并不是减少而是一种简化, 在实践过程中要大胆主观的进行色彩编织, 色彩经过大胆理性的概括提炼之后, 表现手法是采用平涂的形式, 与完美的构图相结合产生和谐的装饰美感。
色彩归纳阶段中的概括和提炼色彩的方法要求学生在客观感受色彩的同时, 能敏锐的发现和概括出平均色, 比如光源色和环境色的影响与固有色合成后, 会感受到一种什么样的概括色, 或者渐变色等等, 这样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在客观基础上主观用色的能力和色彩的搭配能力并引起学生对色与形装饰性表现的兴趣和感悟, 从而培养色彩设计意识。所以, 色彩归纳阶段的教学必不可少, 它是学生设计意识的开始, 也为后期的色彩设计阶段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色彩设计阶段, 培养学生设计色彩和表现色彩的能力, 使其由被动模仿、概括色彩转向主动规划、设计色彩
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以装饰色彩表现为主。装饰色彩是在色彩归纳的基础上对色彩进行主观整理、变化、想象、夸张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些色彩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和作者的主观感受以及主题的要求来合理搭配, 力求创造出特殊的艺术效果, 并通过特殊的构图、变化的造型和对比调和的色彩使观众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或者从中获得某种启示。因此装饰色彩在用色上要符合设计要求, 要大胆地对色彩进行缩减、夸张、寓意、升华或者符号化, 并融入主观的感悟和创造, 使整幅画面主题更明确、形式更美观、内容更益身心健康, 甚至达到艺术功能之外的视觉感触。
装饰色彩不拘泥于形式, 色彩上不受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的限制。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主观创造, 加强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意识, 强化画面的主观色调, 考虑每一块色之间的明度、纯度、色相、面积等的对比, 并注意它们之间的搭配关系和调和形式。装饰色彩是一种理性的色彩表达方式, 它必须建立在熟练掌握色彩的变化规律和属性的基础之上, 只有这样, 才能自由地发挥主观想象力并游刃有余地利用色彩的魅力以达到不一样的视觉效果。由此可见, 装饰色彩阶段不仅能考察学生是否能充分的掌握和运用色彩的基本规律, 更能培养学生主观用色、主动规划和设计色彩的能力, 使学生利用具有的设计意识从表现方式上由一个绘画者转变成一个设计者。
四、综合材料的使用阶段, 能培养学生广泛的设计意识和审美情趣, 并创造出特殊的色彩视觉效果
一直以来我们的基础色彩教学都仅局限于用水粉、水彩、油画等颜料作为表现工具, 绘画的纸张也是与上述颜料相符合的规定纸张, 在色彩的初级阶段很是受用, 并且对高考也很有帮助。但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 我们所面临的不是升学的压力, 而是如何应对设计需要, 如何培养设计意识, 如何用设计者的身份去看待、去规划和表现色彩。所以, 作为基础课程的色彩课, 必须本着这一目的引导学生多动脑, 面对色彩不再像以往那样只是一味的去画, 而是要思考, 并根据主观感受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材料使色彩作品充满生命力和视觉冲击力。在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同样的或者不同的主题, 从而产生出不一样的视觉感受, 比如在材料上面, 不仅可以用色彩颜料, 还可以用油画棒、马克笔、水溶性彩铅等等具有表现力的工具, 或者使用不同的纸张如底纹纸、色卡纸等来进行色彩的表现, 不同的工具、材料能使画面产生丰富的肌理效果。除此之外, 综合材料的拼贴也可以产生不一样的视觉感受。例如报纸、杂志等根据主题思想需要的形式、色彩和内容进行剪切和拼贴重组, 使画面产生另类的视觉效果。
综合材料的使用这一阶段, 可以提高学生对色彩组合和色彩特殊效果表现的兴趣, 能开阔视野, 培养学生广泛的设计意识和审美情趣, 并顺应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需要。众所周知, 人们在观察和感知世界时, 视觉神经对色彩的反应是最快最敏感的。人们在观看一件事物的时候, 首先感知的就是事物的色彩, 并且对色彩的注意力达到了80%。由此可见, 色彩在设计艺术领域中所占的比重和发挥的作用非常之大, 这也对未来的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要有很强的色彩驾驭能力, 不仅能完美的搭配色彩, 还能用各种材料表现出特殊的视觉冲击。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培养设计创新意识。这些, 就是综合材料的使用实践要达到的目的。
总而言之,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色彩课不能传统的说教, 也不能一味的对色彩进行模仿, 而是要注重将色彩的基础知识与设计创意思维表现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 色彩模仿、色彩归纳、色彩设计和综合材料的使用这四个阶段要做到有机联系和充分配合, 在明确教学目的后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在实践环节中, 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从最初的色彩模仿表现转变为主观地设计色彩和组织色彩, 即让学生从一个绘画者转变成一个设计者。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色彩, 必须与现代设计接轨, 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本着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这一目的, 逐步使学生具备主观表现色彩和驾驭色彩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更早的感受到设计的魅力, 并为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伟等.设计色彩[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2]孙为平.色彩归纳写生[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2004
[3]胡明哲.色彩表述-主观配置色彩训练[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 篇2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授课班级:
授课类型:(指理论课、讨论课、技能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一般说应包含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内容,教学要求是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层次或用“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四个层次。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为了达到确定的教学目的而必须着重讲解和分析的内容;教学难点,是就学生的接受情况而言的,学生经过自学还不能理解或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即可确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演示、辩论、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本章节或主题授课所需的教时数)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教学过程:(体现教学步骤,包括时间分配和教学内容教学进程)
这一部分是授课的重点,因课程和不同的教师教法各异。应包括教学内容的详细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运用等环节。这一部分的编写要做到教学步骤、内容纲要和教法设计相结合,不仅便于教师自己课堂教学,也便于别人(甚至外行)亦能通过阅读教案而了解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活动情况和本堂课讲授的.内容要点。
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
1、引言导入新课,注意本次授课与上次课的内容衔接
2、阐述、分析、推导等突出教学内容要点,采用的教学方法等,要求简明扼要,若有与教材中相同的文字、表格、例题等不要在教案上照抄,可注明教材页码。
3、总结主要是本堂课的要点归纳,应写出结论性的文字。
高校动画色彩设计教学探析 篇3
动画是一种动态的图像艺术,色彩是构成动画的最基本元素,对于动画中人物、场景的塑造以及主题的揭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色彩设计是动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技能,色彩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对基本概念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色彩表现方法,并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色彩设计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色彩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
1.写实色彩的运用
写实色彩的教学是色彩设计课程中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写实色彩的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写生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加强对身边事物色彩的发现能力和理解能力,以便为动画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写生的过程学生需要先对事物的原本色彩进行写生,之后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事物原本的色彩发生一些变化,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教师在色彩设计的教学中,应积极引领学生到大自然的环境中进行写生,以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色彩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2.概括和提炼色彩的能力
动画专业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动画设计能力,从而能够通过对物质材料的设计达到宣传的作用。动画的设计需要建立在符合事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色彩的规范性、限制性和人为性的特点,通过夸张、象征或升华等手法进行动画的设计。对色彩的概括和提炼指的是在色彩写实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总结和概括,将一定范围内的色彩进行统一。通过对色彩的概括和提炼,能够使动画的效果更加柔和,避免动画设计中色彩不搭配的情况,有效满足人们对动画的欣赏要求。对于色彩概括和提炼能力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对色彩效果的设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平涂的方式让学生从动画设计的角度掌握色彩的概括和提炼能力。
3.空间色彩的运用
空间色彩指的是色彩的秩序与组织,在空间的背景下对色彩进行分析和观察。空间色彩运用的教学,教师通通常会将教学对象置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观察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对象的色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避免了单一的从某一个方面分析色彩的构成,加强了学生对于事物整体认识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从空间的角度对色彩的认识,通过色彩在不同角度变化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于区域色彩的认识。此外,有助于学生在对事物的色彩结合进行分析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出自己独特的图画色彩。
加强色彩设计教学的方法
1.丰富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对于教师讲的内容只能被动的接受。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教育和多媒体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动画教学中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动画是一种画面、语言、声音等多种因素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教师在动画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仅有的教材,对于国内外典型的动画案例也应进行讲解。如对于对比色彩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将色彩分为高、中、低三个大调,再将每个大调分为长、中短三个小调,并结合相关案例的展示进行教学,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学
内容。
2.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辅助教学
传统的色彩设计教学中,技能的训练占有较大的比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训练学生的手绘制作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制作手绘,从草图的设计到色彩的平涂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不理想。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利用photoshop等计算机绘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以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用更多的时间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
3.充分利用网络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的远程教育,方便了教学资源的共享,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教学。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高效性、信息共享的特点,在色彩设计中利用网络进行教学能够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通过网络能够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得到解答,教学的场地也不再局限于教室,学生可以随时利用网络向教师提问题,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网络对于色彩设计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
结束语
在动画专业中,色彩设计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基础性学科。为提高学生色彩设计能力,应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通过写生的练习、色彩概括和提炼能力的练习以及空间色彩观察的练习等,不断提高其专业技能。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高校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探讨 篇4
1 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的现存问题
1.1 空间设计整体性不足
现今, 校园教学中心区的空间设计整体性明显不足, 追其原因主要为缺乏校园总体规划和整体环境观念。在调研后发现大多数校园的建设杂乱无章, 缺乏联系性, 出现了很多的景观碎片, 没有整体性可言。主要表现在校园建设的形式化、单一性;校园景观缺乏个性, 模仿痕迹过重, 有的甚至看到优秀的案例直接照搬, 丝毫没有考虑到校园空间的协调和统一;在空间的处理方面, 校园景观不富于变化,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建筑的布局方面, 其各自为政, 没有相互的协调, 管理者往往为了增加空间的利用率而一味的建设, 完全不考虑建筑与周边的公共环境景观的关系, 这种以建筑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使校园空间环境的质量大大降低, 导致景观结构的模糊和不可识别性。不仅建筑与建筑, 建筑与景观之间缺乏过渡, 建筑立面的不连贯也会造成校园的呆板, 无法给人留下一个完整的、有序的校园印象。
校园学生的行为活动往往体现出校园的文化氛围, 因此创造好的校园交往环境空间是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实际建设的校园交往环境空间中, 空间的利用率不足、视觉上没有连续性、功能上没有过多的考量, 校园空间没有秩序可言。这往往使校园产生许多被遗弃的空间, 造成空间的浪费, 无法切实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交往空间环境。
1.2 人文因素的缺失
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 所有的规划设计都应围绕着使用者———人来展开, 使他们产生认同和归属感, 这正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人文尺度, 而其他尺度都不可能违背这一基本尺度。但是, 在笔者调研的个别高校中, 这一尺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只有理论上的应用, 而缺乏实践精神, 打着以人为本的旗号进行建设, 却没有过多的重视人文场所精神, 使其成为了一句空话, 被严重的曲解化。
在校园中心区的建设中, 已经渗透了城市建设的门面意识, 主要表现在我们日常见到的宽阔的马路、广场, 大尺度的草坪、花坛、喷泉等已逐渐进入校园。设计者一味的追求宏伟大气的效果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原则, 忽视了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一些新建的校园中心区广场, 虽然够大, 能够在有效的时间内疏散人流, 可是却没有植物的遮挡和座椅。这就使场地的功能没有实现最优化, 缺乏人文关怀。也许广场的宏伟大气会使人产生一时的震撼, 可时间久了就没有丝毫感动而言, 显然, 那只能称作“门面”, 而不是舒适的“起居室”, 没有反映人类的真实需求, 使得校园的人文精神逐步削弱。
2 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方法
2.1 空间环境的整体设计
2.1.1 空间构架的整体设计
教学中心区空间构架的整体设计包括了两个方面内容:
1) 教学中心区与整个校园空间构架的关系处理, 包括道路系统的统一融合及空间结构组织方式的结合。
2) 教学中心区内部空间构架的整体性设计。
对于集中型校园, 可加强中心区的控制力, 将中心区的建筑或广场等作为空间的核心, 使空间形态与功能有机统一;对于线型规划结构的校园, 可通过带状的走廊、干道、轴线等将主要活动空间串联起来, 同时通过统一的设计要素创造出整洁统一的空间序列;当线型规划中的控制线由一条变为多条时, 就形成了网格控制, 网格控制的特点是各个空间相互交叉渗透, 利于学科间交流, 网格控制应注意要保证空间布局的模数化, 这样才能使空间在自由变化的同时保持整体性。
2.1.2 空间层次的整体设计
为了满足师生的各类活动, 教学中心区的空间层次应丰富多样。通常按使用性质可将其分为开放性空间、半开放空间、中介空间。开放性空间是校内外联系的主要活动空间, 可称为是校园的“门面”, 同时也是校园的重要交往空间。其空间形态是丰富多样的, 不同的形态又有其独特的使用功能和寓意。半开放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 对师生来说会有一定的安全归属感, 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因此这里的空间应是宁静、平和的。中介空间体现在室内外空间的相互联系渗透, 有回廊、雨棚等形式。这类型的空间通常为人提供静态的活动模式, 是一种半开放、半私密空间。
各层次空间之间的联系需要有序统一, 才能达到空间层次的整体性。首先最直接的连接方式即路径空间联系, 路径空间的设计避免过度单调, 所以需要融入一些设计手法以满足教学中心区多种功能的需要, 同时还要注意空间的松弛、动静有秩, 丰富师生的心理感受, 尽可能的与师生的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可通过中介空间进行联系, 例如庭院、廊桥等可作为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及连续, 使各空间有机结合的同时达到层次的丰富及流动性。
2.1.3 空间界面的整体设计
对于教学中心区空间界面的整体设计, 首先应建立界面形象的整体感。主要从轮廓、尺度、比例、形式等方面进行塑造。界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轮廓, 界面轮廓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体量和外部形状上。在整体设计中, 教学中心区界面的轮廓应尽量给人连续舒适的空间感受, 这样利于校园教学氛围的形成;要达到整个空间的连续性, 界面的尺度和比例也应保持统一, 同时在界面的造型方面要注意形式的统一和要素的提取, 还应保证材质和色彩的连续协调。
其次, 各界面之间的组合要有一定秩序性。对于界面之间的连接要做到自然连续, 有时可能需要通过廊架、绿地等元素进行过渡, 以达到连接的目的。一般对于教学中心区来说, 界面通常采用三面或四面围合的方式, 这样的方式会产生向心力, 给师生带来安全感, 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同时还要注意围合界面的尺度控制, 通常建筑层数在5层~6层, 而各建筑单体之间要有25 m噪声间距的要求, 根据调研显示大约1∶1~1∶2的高宽比对于师生来说是舒适可接受的。而各界面之间通过层次的划分能够形成与功能相适应的不同空间领域, 这样可避免人流的交叉干扰, 从而达到有序整体的设计目的。
2.2 注重空间环境的人文性
空间环境的人文性特征体现在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及与历史文脉的融合之中。具有人文性特征的校园空间环境可以形成具有强烈整体感的地域空间文脉, 使校园空间不仅可以在形式上得以延续, 而且也可以在精神上获得共鸣。
我国大学校园的空间发展格外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力求营造清新典雅的外部空间环境及内敛含蓄的内部人文特色, 例如中国古代书院则明显将“天人合一”贯穿于书院的空间设计观念之中, 从而肯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 也成为校区环境与自然融合的典范。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应遵循并顺应自然环境的构成, 挖掘校园周边的自然美, 注重自然对学者身心的影响力, 营建具有自然人文性的校园空间环境, 为园区形成独具人文特色的校园环境空间。例如北京大学中心教学区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的未名湖, 独具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环山绕水、堤岛穿插, 不仅提供了古典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 同时为校区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人文性景观空间, 使北京大学校区景观独具特色。同时, 在校区空间环境的设计中也要注重引借周边自然环境, 使两者的空间形态相互融合, 使校园空间环境融入城市的空间文脉, 形同一体, 彰显校园空间环境的人文性地域风貌。
历史文脉是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人文性特征的精髓, 校区所在地的历史及地域民族特色都赋予了校区空间环境独一无二的历史人文性特征。北京大学教学中心区的燕园完整的保留了其独具历史神韵的精华, 与周边的皇家园林比邻呼应, 加之未名湖的交相辉映, 构建了北大优美宜人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 形成了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历史文脉的延承不仅仅只在于校园空间环境的人文性体现, 同时也表现在空间的界面形式上。空间界面以其直观的物质形态潜移默化的向大学生传播着历史的人文观点, 例如我国古代书院建筑所传扬的儒家思想, 清华西区建筑形象所体现的历史遗迹等。校园的历史文脉在空间环境各要素的融合之中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也为校区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和古朴浓郁的学术气氛。
摘要:针对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整体性不足、人文因素缺失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高校校园教学中心区空间环境的设计方法, 给出了教学中心区整体性与人文性的设计思路, 以创造出理想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校园,环境,整体性,人文性,设计
参考文献
[1][丹]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 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鹏举.界面——从城市空间环境看建筑形态构成[J].新建筑, 1997 (15) :95-97.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 篇5
3.1以应用型理念为主导,科学改革教学内容
深入开展对本专业教育现状的调研,在此基础上以专业全体教师、业内人士、在校学生、毕业学生研讨论证的形式,认真学习国家关于高校转型的相关要求,对现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对本专业课程进行合理优化的再配置。通过改革,力图使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方面得到科学健康地发展。
3.2培养双师型人才,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教师的作用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教师的知识结构、学术水平直接影响到我们的教学效果[5]。在此之前,由于高校人才引进计划的相关规定,所引进的教师大多毕业于研究型高校,这些教师就读期间主要偏重理论研究,毕业后直接担任教师工作,普遍缺乏设计实操能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工作地开展。若要好学生,先要好教师,学校应加大力度鼓励和培养双师型人才,通过学习和培训使教师可以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注重对专业实操技能的掌握。此外,拟通过政策导向,鼓励支持教师到生产实践的一线去学习,时刻关注相关行业最前沿的知识和业内动态,及时汲取营养。可以尝试建立教师的教学科研、实践创作、社会进修相结合的交替进修制度。保证教师队伍教学、科研、实践、进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而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高能力的教师队伍,从而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的教学水平落后于市场需求的现状。
3.3切实提高硬件建设,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以装饰材料与构造课程为例,教师讲述装饰材料的种类环节,由于受课堂的局限,在授课时往往只能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向学生讲述,图片就变成了同学们获知装饰材料种类的主要途径。众所周知,学习、认识装饰材料,仅仅观察其外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价格、参数、质地、特性、用途等方面加以了解。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是难以达到上述效果的,拟提议学校建设装饰材料展览室,使同学们得以近距离接触这些材料,再加以教师辅助讲解。依据上述思路,对现行的课程加以分析,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先导,更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对目前教学硬件所存在的短板进行改进,真正的践行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
3.4依托地方产业优势,倡导校地协同
在“三段式”教学模式的专业设计、专业实践环节与校外实习基地单位紧密协作,让学生亲身深入到一线的企业中,将真实案例引入课堂,拓宽课堂的广度。实行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方式,企业相关从业人员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多途径培养应用型人才。依托梧州六堡茶、宝石等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教学改革,让师生走出教室与校外课题项目工程师结队,成立课题小组[6]。先后参与了梧州南站室内空间改造方案设计、六堡茶博物馆方案设计,合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始终保持与市场导向同步的人才培养方式。同时,定期邀请业内人才进驻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师生及时了解业内发展的前沿动态。
4梧州学院环境设计教学改革成效
通过上述改革手段,力求达成教学理念新颖化、教学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市场化的目的。改变以前简单的课堂教学,把大量的工作放在课外实验、实训上。教师引导学生,把国内外先进、成功的模式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提倡参与企业设计活动,了解企业的管理、运营方式[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竞赛,在“第一届广西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大赛中,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斩获颇丰。荣誉感和成就感的获得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教学改革深入、高效地推进。
5结语
切实做好转型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运用前文所提出的相关理念,使教师、学生、企业产生互动,教师应充分利用地方产业、文化优势融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实践学习,达到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改革,梧州学院环境设计专业影响力与知名度也逐年提升,高考报录比与就业率位列学院前茅,对梧州学院设计类其他专业具有借鉴价值。同时也希望能为其他转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些许借鉴。
参考文献
[1]方倩琳,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N].北京:中国教育报,(11).
[2]雷光,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新模式[J].沈阳:美术大观,(1):164.
[3]刘玉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课程思考[J].哈尔滨:教育探索,(4):71.
[4]嵇立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J].湖南包装,,33(02):106-107+117.
[5]吕微露,黄韵,刘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改革初探———以室内设计方向为例[J].北京:装饰,2011(2):139-140.
[6]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7):111-112.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环境 问题 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4(a)-0188-02
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的物质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同时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教学环境也日益就得复杂起来。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学校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并积极构建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
1 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及功能
体育教学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其中既有物质的也有心理的,既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等等。但总的来说,体育教学环境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物理环境,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场所、体育教学设施和体育教学自然环境;其二是心理环境,主要包括校风与班风、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和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其中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有效展开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能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对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一些功能。
1.1 指导功能
体育教学环境的指导功能是指体育教学环境可以通过自身各种环境因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
1.2 陶冶功能
这是指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3 激发功能
这是指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以有效激发师生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动机,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推进学校教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提高学校教学工作的质量。
1.4 健康功能
这是指体育教学环境对师生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大影响。科学、卫生、安全和没有空气、水、噪音污染的体育教学环境,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并使身心得到很好的发展。另外,积极的心理环境,如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都能使学生保持乐观、稳定、愉快积极的情绪,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地学习和成长。
2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学场所少
体育教学场所包括体育馆和各种体育场地及场地的周围环境,它是体育教学正常进行的必备条件。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场所并不容乐观,特别是近几年,高等院校办学规模增大,学生人数增多,而体育设施建设缓慢,体育教学受到一定影响。
2.2 教学设备不足
教学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保障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大部分高校体育器材有限,不能满足学生在体育课上的正常需求;有些高校虽然器材充足,但是器材的质量差别很大,尤其是一些易损的体育器材,如羽毛球、毽球等,这样就会产生学生争抢好器材的现象,反映出器材数量与质量均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影响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更不利于体育课堂的正常开展。
另外,供教师使用的电化教学设备也不完善,如录音、录像设备等,本可以完成的更好的体育教学活动因为教学设备的缺失而草草结束,从而降低了体育教学质量。
2.3 师生关系不合理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一种是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强调教师的领导、组织作用,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导致学生容易产生逆反行为,在体育课上他们能动性的发挥受到限制,出现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另一种倾向是在指责教师的主导作用太强、课堂统得太死时,便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用“放羊式”代替。在实践学生主体地位时,学生过分追求自我地位,欲望无限膨胀,而无视教师的存在。
2.4 教学观念滞后
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仍奉行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即以运动技术为中心,过分强调竞技技术、技能的掌握,偏面追求课的负荷强度来增强学生体成,只重视学校体育近期效果,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与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及锻炼能力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仍坚持锻炼呈下降趋势,而现代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以及终身体育。
3 优化高校体育教学环境
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体育教学活动的成效。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环境的正向功能和降低其负向功能,就必须对体育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环境的最优化。
所谓优化体育教学环境主要是指依据某些特定的要求,对体育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控制和改善,实现体育教学环境的最佳状态。这必须从教学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的要求着手。
3.1 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优化
体育教学场所包括各种体育场地和体育馆,以及这些场地周围的环境,如树木、草坪、阳光、空气等。体育场馆的设置不仅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布局,还要考虑场馆的方向、位置、通风、颜色、温度及建筑材料等必须符合运动条件和学生身心的特点及安全、卫生与审美的要求。同时,体育教学场所还是整个学校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学校最显眼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对体育教学场所的构建加以优化有着重要意义,这不仅可以使体育教学更加人性化,还能提高整个学校环境的文化内涵。体育教学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自然环境的优化,有计划地建造室内体育馆,以减少风雨、强烈阳光等对体育课及锻炼身体的影响。要提高自然环境的环保意识,在体育场地旁多种植花草树木,改善空气质量,过滤有害物质,减少大气污染,降低噪音,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锻炼身体的自然环境。
3.2 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
校风班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和影响着班级的每个成员。它塑造了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影响他们在教室里的学习活动。这种心理气氛是影响整个学校群体生活的规范力量,是一种具有心理制约作用的行为风尚。所以,高校对校风班风的优化建设意义非凡,学校要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必须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要经过长期的群体规范、内聚力等无形的力量才能聚成。要优化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为学校体育传统风气与校风班风一样,都是一个学校全体成员的集体规范意识和集体风尚,必须经过长期而系统的工作,依靠群体的共同努力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体育意识。学校要重视这些风气的培养,因为这些传统与风气一旦形成,便会成为约束学生体育行为风尚的无形力量,在整个学生群体中起到积极的心理控制作用。体育教学课堂气氛对能否顺利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必须抓好对体育教学课堂气氛的调控。调控的结果应该是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很好的情感交流,彼此和谐融洽、民主平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积极的情感状态中学习。对体育教学中人际关系的调控也是不能缺少的。师生之间要相互信任和理解,情感融洽,形成轻松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才有利于体育教学信息的传递,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使体育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4 结语
环境创造人,良好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意义重大,需要不断得以优化和调控。尽管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适当的优化措施,从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共同建设,一定能塑造出和谐美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龚坚.现代体育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 篇7
一、现阶段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状况分析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分类包括:结构、具象和设计等素素描形式, 这些素描形式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各不相同。我国的素描教学方法大致包括两类:其一, 对素描所特有的独立艺术意义进行有效的凸显, 是一种传统的绘画素描造型教学方法, 其目的在于配用具象所描绘造型的能力;其二, 素描被应用于建筑或其他领域的设计中的实际意义, 该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创造能力和观察理解能力。
1. 在绘画性素描的区分和认识上还有待增强。
由于我国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是近些几十年来才开始发展的, 因此, 其教学模式尚未完善。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于培养学生的具象素描造型能力, 在设计素描教学中对任一一种惯例进行渗透, 并对以描绘、造物和填充为目的的素描训练活动进行开展, 致使教学目的、方法与观念之间出现矛盾和脱节现象, 专业发展的方向也与素描基础训练目的发生了脱轨。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一名合格的设计师, 因此, 学校往往只重视绘画素描训练, 而忽略对学生创意构想以及空间理解的训练, 具体体现在学校过度的训练学生塑造物体和把握形体能力的质感与明暗关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造型写实能力都有所提高, 能够对物体的明暗关系以及基本形态进行准确的把握。但是, 该环境下的教育也出现了一个致命的弱点, 即学生长期在这种简单或单一模式下的组合联系, 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有所缺失, 也抑制了学生对空间的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同时, 这种过分只求画面的质感与逼真效果, 容易使学生的思想僵化,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创意思维的发展。
2.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模式相对陈旧, 抑制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
目前,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是作为我国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基础性课程存在的, 它对传统绘画素描的优势进行了延伸, 是基于传统绘画素描, 更高于传统素描的一门课程。但是, 设计素描教学并没有对绘画性素描教学的传统营销模式进行有效克服, 它沿用了传统绘画专业的教学模式与课程内容, 因此, 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内容仍是纯艺术、绘画性、阴暗调子、质感和虚实内容的教学。这使由于高校对画面效果的过分追求原因所致, 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与树立空间观念。由此可见, 现阶段的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目的与教学模式不符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这就使学生在日后的课程学习过程中, 生搬硬套一些素描理论, 使其设计作品缺失了最重要的元素, 即创意与灵气。
二、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分析
1. 以环境设计专业的需求以及定位为切入点, 实施设计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
针对于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 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的空间构建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意识、想象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该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创意、空间以及结构的认识, 结合后续专业课程的需求, 为社会培养具备良好设计创新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的专业实践应用型人才。在该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 其教学重点是对学生结构认识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和重组能力创造意识能力的提高。
2. 对该专业设计素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要区别与其他艺术设计类专业, 为了使该专业学生的空间结构认知以及探索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对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整合是必然趋势, 删除繁杂的课程设计, 使学生的专业归属感得到提升, 并提高学生对学习该专业课程的兴趣。学校还要对改专业课程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加强, 例如: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接收空间构造的机会, 并通过水墨或单色速写的形式使学生快速记忆空间。同时, 这也能够帮助学生脱离纸张的束缚, 打破对物体认识和理解的传统方式, 使学生对空间的反应理解能力得到增强。除此之外, 学校还应删除部分与环境设计专业内容不想管的素描外延课程, 使素描课程的设计更具针对性特点。围绕结构素描、空间素描和空间创意素描方向去调整素描课程, 帮助学生脱离惯用合适化的思维方式, 从而彻底的对学生创意构想进行有效的激发。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教学课程的改革基础方向是沿着专业性与针对性的素描基础教学方向迈进。同时, 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不断的改革课程的设置, 使设计素描课程教学课程的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 这样才能培养更具专业特色的环境设计优质人才。
摘要:随着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 促进了多样化艺术形式的形成。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传统的设计素描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艺术设计的发展需求, 对传统的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能够凸显其设计素描教学在专业教学中的特色。因此, 环境设计学科的课堂设计要针对该专业的特点与总体需求来设定。本文首先对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现况进行了分析, 希望能对未来的该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谭娟.浅析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J].艺术品鉴, 2015, (2) :268-268.
[2]钟震寰.论环境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改革[J].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4, (2) :58-59.
[3]张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2 (1) :143-144.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 篇8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意义
(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只有数十年历史。20世纪80年代末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更名为环境艺术设计系, 自此以后全国的院系名称设置大都以此为准。目前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在国内纷繁复杂, 尚无定论。知名的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认为环境设计“比建筑更巨大, 比规划更广泛, 比工程更富有感情。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 无所不包的艺术, 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 环境艺术的实践与影响环境的能力, 赋予环境视觉上秩序的能力, 以及提高、装饰人存在领域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此, 可以窥见环艺专业的多学科交叉性质。在众多阐释中, 笔者认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郑曙阳教授关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定义较为精准:“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以环境生态学的观念来指导今天的艺术设计, 是具有环境意识的艺术设计。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 在其内外空间所展开的设计, 具体表现在建筑景观和建筑室内两个方面。”在这里, 环境艺术设计的面貌被较为准确地勾勒出来, 这是一门以人工环境的主体建筑为背景的, 主要包括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的学科门类。
(二)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知识结构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四年全日制本科教育中, 学生应该掌握三大类基本知识。首先, 要具备相当的专业理论知识, 如人体工程学, 建筑基础, 环境心理学, 家具设计, 照明基础, 景观植物学, 装饰材料与施工等。其次, 要具备设计表达能力, 掌握手绘表达技巧, 3 D M A X, A U T O C A D, P H O T O S H O P, S K E T C H U等制图软件。最后, 也是最关键的能力为方案设计, 包括方案前期调研、方案设计分析、设计制作、设计研讨、汇报阐述设计。这一层次的能力直接决定了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积累能否与实际生产接轨。
(三)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
就目前学校开设课程的比例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 学生对第一、二个层次的知识掌握较好, 经过四年的学习基本上都掌握了较为全面的设计理论, 也能运用手绘和制图软件较好地完成设计表达。然而当学生接到真实客观的设计命题时往往不知所措, 系统性地调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学生的设计作品也会暴露出他们纸上谈兵和过于注重图纸美化轻空间分析等弱点。同时学生对于设计任务的独立分析能力也不强, 最应该解决的功能问题往往难以触及实质, 汇报沟通能力表现不佳。而这些都成为制约学生顺利走出高校象牙塔与设计单位对接的短板。另外, 就笔者任教以来对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和就业之后单位对学生评价反馈, 认为现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存在偏差, 学生缺乏对设计实践的认识和锻炼, 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对行业动态的把握。由于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在平时的设计作业中又难以对设计成效进行检验, 因此一旦走进设计单位很难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独立完成任务。
二、强化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依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想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完备, 价值几何, 唯一的方法就是将方案投入到现实设计当中去检验。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如果脱离任务环境、多专业 (如水, 电, 暖通) 的协调、工程施工指导等, 那么设计概念构思则如无源之水难以实现。学生必须在实践中磨练, 洞悉、把握设计的能力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教育迫切需要加强实践教学, 学生需要在接触生产、生活的实际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 拓展自身的视野, 培养自身的创造、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成为高素质的设计人才。在教学中开展专业实践教学有助于弥补在理论教学当中只有间接经验的传授的弱点:学生积累了系统的理论知识, 却缺失了最重要的实践经验。如果能加强学生设计活动与社会生产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进入较为真实的设计流程, 学生对于设计的功能和方案的构思会有更加务实的认识。
三、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步骤
环艺实践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 以教师为主导。目前大部分院校的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是先进行理论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理论知识, 而学生以听为主;在理论课完成之后, 布置实验任务, 学生到实验室里完成设计作业。由于实验课安排在理论课后, 因此实验往往是用来证明和消化理论知识的, 给出的设计命题和任务往往是理想化的, 学生的作业也存在着很多虚拟和不切实际的成分。在这样的状态下,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很难有机地融合起来。
如所有的教学过程一样, 实践教学也应该分层次进行, 将学习任务由浅入深地分解, 形成富有逻辑关系的教学过程。可以尝试将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感悟和理解为主的实践环节;第二层次是以激发学生创造性和个性为主的实践环节;第三层次是适应式和职业式的社会化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要求学生理解和熟知基础理论和概念原则等通识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 通过学生自我实践来掌握;第二层次要求学生将创意与设计方案, 通过实践转变为现实;第三层次要求学生与社会生产结合, 因为环境艺术设计是具有技术操作要求的学科, 因此强化学生技术范畴的能力能有效实现课堂与社会的对接。这三个层次的逐步推进, 将使学生从对抽象理论与概念的把握, 实现自我思想的亲身体验, 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阶式培养。
第一层次的实现方法主要以学生完成目的性实验任务为主, 评价的依据为是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设计问题以及是否能熟练系统地使用这些知识。第二层次以项目实践教学为主。项目实践教学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在项目教学过程中, 学生可以接受设计任务、完成设计方案。学生需要自己做前期的市场信息收集, 构思和推敲设计方案, 独立实施项目或者计划, 并最终获得社会评价和反馈。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项目。通过一个项目, 学生可以了解和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第三层次以社会生产实践为主。生产实践教学将学生引入设计行业, 以设计单位为平台, 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与行业最新的发展动态, 对行业进行研究和分析, 可以直观地了解设计方案在生产中如何实现, 培养学生的市场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由于学生接受的是一个真实的设计任务, 需要处理更多、更为复杂的功能问题, 需要与多专业多部门进行协调配合, 可以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 如果设计方案可以通过的话, 是可以通过施工看到设计成果的, 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设计成果也能成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参加招聘时展示其设计能力的一个最为直观的证明。另外, 在生产实践中, 学生必须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 根据甲方的要求进行设计活动, 完成设计思想观念与市场价值观的有效结合, 学生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文化素养, 完善自身的设计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社会生产实践的过程, 学生社会化的设计思维方式可以得到锻炼, 对设计专业技术操作更为严谨。在这个过程当中, 学生不仅能强化专业知识, 也能较深入地接触社会生产, 完成课堂训练与实际设计的对接, 有利于学生查找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之处。学生可以在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后顺利走入工作岗位, 成为设计领域的有用之才。
四、结语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 篇9
一、生态设计理念概述
生态即,一词最先源于古希腊,其意指住所、栖息地。生态本意指生物与生命物种的原始状态,生态学专指研究原始生物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的一种学问,生态事物特指美的、健康的、和谐的事物,而生态理念主指人之观念,生态理念表达了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思想认知,生态研究一般以探索人类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为主。简而言之,生态设计理念具有多样性、持续性、循环性、舒适性和高效性五大特征,生态设计价值取向主要含有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与生态美学观[1],生态设计原则需要依从功能性、效率性、人文性、生态性进行综合定位,需要坚持自然美、艺术美、优化利用、科技创新等原则。
二、生态设计理念之培养路径
(一)鼓励学生感知生态环境。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感知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因为生态泛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一种循环不息的生存状态及发展状态,所以生态也包含了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2]。作为一名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去感知生态,让学生学会去欣赏大自然,去倾听自然,去感知大自然的风、光和声。
(二)提倡学生接触生态环境。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鼓励学生感知生态环境,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在教学期间,教师当找寻到合适的写生地点后,应立即组织学生行动起来,并合理安排环境艺术设计作业,以生态设计为主题,要求学生完成生态设计作业,并将生态设计理念贯穿在作业内容之内。此外,教师应提倡学生多自发性的去旅行,去看看大自然,多与生态环境进行接触,加深自己的生态设计理念。
(三)传授生态环境设计理念。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传授学生生态环境设计理念,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由于人类最初的艺术都是从模仿大自然、融合大自然、学习大自然而来,因此教师应该在传授学生色彩、结构、材质、纹理等环境设计知识的时候,要求学生对周围环境进行观察,分析生态环境中有哪些色彩、结构、材质、纹理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模仿,哪些来自于对大自然的提炼,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设计的理解能力及环境设计创新能力。
(四)给予讲解生态设计案例。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给学生讲解生态设计案例,案例教学属于一种互动教学和开放式教学,不仅能够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交流,还能够通过具有计划性的教学准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势必会针对案例进行讨论,但是争论愈大,案例研究则愈深入,愈有意义。在准备案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将一些相关的生态资料、生态案例整合为一个详细而具体的文案,并设计比较具有争论性的生态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当中合理运用生态设计原则、生态设计价值取向及生态设计特征。
(五)新增生态设计理念相关课程。
在环境设计教学中,新增生态设计理念相关课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生态理论课、生态设计课属于高校环境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生态设计理念相关的课程安插于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之中,能够让学生更完整、更充分地理解生态设计理念[3]。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设计教学体系,但是只要校方领导愿意重视生态设计教学,高校教师愿意努力学习生态设计理念相关内容,就一定能够让学生学习到更加完善的、丰富的生态设计知识。由此可见,将生态设计理念完美融合在环境设计教学中,迫在眉睫。
三、结束语
生态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出多样性、持续性、循环性、舒适性和高效性,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与生态美学观,还具有功能性、效率性、人文性、生态性,非常具有原则。在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时,必须鼓励其感知生态环境,提倡其接触生态环境,传授其生态环境设计理念,给予其讲解生态设计案例,并新增生态设计理念相关课程,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态设计理念。
摘要:本文对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进行研究,分析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生态设计理念的培养路径。文章对生态设计理念进行了概述,简单介绍了生态设计理念的基本内涵;文中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培养学生生态设计理念的路径。
关键词:环境设计教学,生态设计理念,培养路径
参考文献
[1]郭晶,徐钊.论生态设计理念在高校环境设计教学中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4):83-84+86.
[2]杜文超,卢媛.环境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设计能力[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06):181-183.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 篇10
关键词: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迄今为止, 我国有484所高校开设环境设计专业, 相对于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起步较晚, 基本上沿用了公办高校的培养模式, 其专业教育面临很大的考验, 因此, 如何构建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保障学生就业, 是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环境设计是一门集建筑、材料与施工、园林、景观、室内外设计等多方面内容相交叉的学科, 要求设计人员既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又要有实践能力;既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又要有独立的创新意识, 因此, 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 对专业发展和建设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民办高校, 要使毕业生能够在社会上有较强的竞争力, 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才能培养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从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导向来看, 构建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相对与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高校受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生源质量等因素的制约, 毕业生各方面能力与公办学校毕业生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情况, 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 尤其是要加大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建设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使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 更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按照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系统掌握环境设计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服务于社会生产一线”的应用技术型高级环境设计与制作人才, 要将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完整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进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 使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形成互动的良性关系, 提高环境设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采取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与手段, 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学、创新与应用能力, 并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实践等教学形式与手段, 提升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民办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
民办高校构建具有其特色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至关重要,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
在教学体系中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课时。根据课程性质和理论教学的进度合理安排实践课程的学时、学分、分布学期、教学目标及考核办法等, 做到理论与实践合理搭配、相辅相成。加大实践课程的课时比重, 环境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点, 因此, 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 专业实践性课程所占比例一般应安排在三分之二以上。在课程内容安排上, 除了要针对专业所需的相关能力外, 也要兼顾或参照相关行业、岗位相对应的行业需求, 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建立并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基地建设
民办高校应联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并完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基地, 使学生能够更深入了解企业以及社会对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从而使学生毕业能够尽快适应岗位并胜任工作。具体的实施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加大对环境设计专业实验室的投入, 使实验室的种类和设备型号与现有行业使用设备基本保持一致, 以开阔师生眼界, 掌握行业前沿信息及新技术。
第二, 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落到实处, 使学校和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与相关企业加强联系、合作, 使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让教师深入企业增加实践经验。与设计公司、设计院等单位建立设计实习、社会实践基地, 签定共同培养计划, 保证实践教学活动有序开展。
第三, 建立工作室, 创建专业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 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 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 通过竞赛选题、工程实例、合作项目等, 教师手把手的教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民办高校来说, 缺乏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一直是制约民办高校教学水平发展的瓶颈。因此, 民办高校环境设计要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采取助课评优等措施, 激励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经验, 完善自己, 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 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百分比, 有计划的选派青年教师到环境设计行业相关企业进行实际锻炼, 增强其专业实践能力;还可以引进既有理论修养, 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另外, 还可以邀请环境设计行业的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授课、指导实践, 将前沿的行业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和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队伍。
第三, 加强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 规范教师的“教”——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计划的执行等方面的监控。引导学生“学”——建立引领制度和促学措施。开展“学生评价教师, 教师评价学生”活动, 建立健全教与学的评价机制, 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语
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 为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 民办高校要结合环境设计的专业特点, 紧紧围绕民办高校人才培养定位, 理清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 整合各实践教学环节, 有效构建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伟.构建艺术设计专业多维实践教学体系[J].装饰, 2006.
[2]陈巍.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及其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5.
高校教学楼设计实践与思考 篇11
一、设计背景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现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因此,加大实验实习设备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的投资,不断更新设备势在必行。
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学院,位于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西北部。根据学院发展规划,学院需要建一座集教学办公于一体的综合教学楼。该项目选址位于西校区,现状地形方整,地势平坦,四周环境清洁、文明,交通便利,并已实现六通一平,是理想的建设地点。
二、总平面设计
学院西校区规划合理,以大门为中轴线进行空间布局,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办公区、后勤区,功能分区明确,动静分离,功能合理。进入学校大门后,车辆向南北两侧分流,校内交通流线便捷、通畅,道路系统满足消防要求。从校园总体平面布局来看,校内建筑要与现有三层坡屋面教学楼协调统一。按规划布局要求,新建教学楼成 “U”字型平面布局,东西长103.6米,南北宽43.8米,占地面积2376平米,建筑面积10800平米。新建教学楼位于校区的中部,原有第一教学楼西面,并与原教学楼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作为教学区的主体。同时在教学区形成人流步行环境,教学楼主入口前设广场,广场南侧设绿化小品,绿化率超过30%,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形成一个适宜学习和交往的空间,创造出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这样,在教学楼前既形成了良好的休憩、交流环境,又避免了车流对教学楼的干扰。新建教学楼由主楼和附楼组合而成,主次入口与周边道路相通,出入方便,教学楼周边形成环形消防通道,满足规划及消防要求。
三、建筑平面设计
1. 功能分区
该楼平面功能分区明确,教学楼由主楼和附楼组合而成。北侧附楼功能为教师办公区,主楼功能为普通教室教学区,南侧附楼功能为合班教室和阶梯教室教学区。主楼和附楼功能分区明确,各区均有各自独立的出入口,教师办公入口和学生入口分开设置,互不交叉干扰,同时各区又通过连廊和过厅进行连接。主楼和附楼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使用方便。主楼一至五层为普通教室和楼层管理室、教具库房、教师休息室若干间,装修时可灵活分隔为小间,普通标准教室为9×7.5米;每层均设男女卫生间及盥洗室于教学楼两侧,采光通风良好。北侧男女卫生间楼层上下隔层互换分设,使用方便。北侧附楼功能为办公区,一至三层为教研办公室,设单双间办公室,设教师专用卫生间。南侧附楼功能为教学区,一楼为阶梯教室,二、三楼为合班教室。
同时,该建筑设计中力求做到平面布局功能合理,空间高度满足使用要求。该教学楼为东西向布置,所有窗均采用较大洞口玻璃窗,走廊两侧设有高窗,采光通风良好,对于不同的功能空间我们按不同的要求来布置。总之,我们尽量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科学地为师生提供一个健康、愉悦的工作学习环境,最大限度的满足教学楼的教学功能需求。
2. 交通流线
教学楼主入口前设广场,周边形成环形消防通道,次入口与周边道路相通,四周出入方便。上班的教师进入北侧附楼办公门厅,通过楼梯、走廊进入办公区。学生通过主楼门厅、楼梯直达教学区,上大课的学生可经南侧附楼门厅、楼梯进入阶梯教室和合班教室。教师办公入口和学生入口分开设置,互不交叉干扰,同时各功能区又通过主楼内走廊和过厅进行连接,主楼和附楼既有分隔又有联系,使用方便。
根据该教学楼的使用性质及功能要求,平面布置采用内走廊形式,在人流交通密集处设置过厅或加宽走廊,形成缓冲过渡空间,通过合理的设计,在使用中避免了交通拥挤,同时有利于安全疏散。主楼、附楼均有安全疏散楼梯,整个大楼共设楼梯五部,主楼梯顶部通至设备房,设备房采用防火门,各层均设室内消火栓,顶层设备层设消防水箱间,并设有检验用消火栓,满足安全疏散要求。
四、建筑造型
立面造型采用现代坡屋面风格,以求得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并使该建筑成为该校园的标志性建筑。首层入口门厅为两层高,由两根立柱支撑顶盖,视觉效果较好。立面采用外露框架柱及坡屋顶等现代建筑形式,风格清新流畅并体现教学楼的特征,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建筑物整体造形美观,色彩清新,高低错落,注重细部处理,力求成为校园景观之一。外墙面装饰材料采用乳胶漆,粗犷厚重的蘑菇石、仿石面砖等传统材料与新型装饰料,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感。大楼由于所处位置对校园景观有很大的影响,本设计从整体入手,力求创造一个新颖大方,具有时代特色的标志建筑。在处理上强调正立面结合平面布局,采用对称性空间构图,简洁的体块穿插,同时利用切削、凹进、凸出、虚实对比手法,丰富空间变化与细部处理,使整幢建筑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个性鲜明。在立面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设计中采用较为内敛的形式语言,并侧重质感的表达,使室内空间相互渗透穿插,对功能的反映清晰而恰当,同时功能也因形式的依托而更为完善。立面造型在对称中求稳重,不同材料的恰当应用使它自然的溶于周围环境之中。主入口成为整个建筑的视觉焦点,强调了主入口,又丰富了建筑外部形体,使立面在沉稳、简洁中又不失活泼。建筑外墙以浅色为主色调,加以线条处理,突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给人以典雅、深奥、不失活泼的感觉。运用简单的材料,创造出了精细、丰富的效果,力求表现教学楼的现代、简洁、朴实、大方的特点。通过高低错落,虚实对比、空间渗透来体现建筑之美。
五、思考与体会
教学楼设计要做到:修建是为了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修建,使用是为了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使用。
依据以上设计理念,笔者对高校教学楼设计反思如下:
1. 总平面设计要符合城市规划要求,解决好校园内不同人流、车流、物流间的相互关系及与城市间的相互关系。
2. 在塑造与新型校园相适应的整体环境和文化氛围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人、环境和自然的和谐。在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同时,充分考虑人的活动需求,创造人性化的交往空间。另外,要通过文化设施的合理配置塑造校园的文化气息。
3. 校园功能分区可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办公区、后勤区。依据“流线短捷、合理布局”的原则,要缩短车行与外来人流的流线,减少对教学区的不利影响,使主教学楼形成整个学校安静的教学核心区。
4. 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功能合理,技术先进,经济适用,满足教学功能要求。绿化广场相对集中,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安静、清洁、美观、文明的环境。
5. 校园内的建筑风格要统一,建筑格调要清新自然并体现教学楼的特征,建筑物整体造型、色彩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力求使教学楼成为校园教学区的标志性建筑。
6. 平面功能要符合教学楼的要求,根据不同使用功能采用适度的标准。教学楼设计不仅要满足采光、通风、日照要求,还要注重使用功能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
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策略探讨 篇12
1 网络教学平台在高校中受到日益重视的原因
1.1 方式先进,内容丰富
网络教学提供了传统方式所不具有的功能,它能够使人们切实地感受到课堂上的事物,能够身临其境,所传达的内容也更全面更具体,知识面也更广,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课堂所要教授的内容,体验到最先进的教学方式,及时获取最前沿的信息资源 ;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自身的爱好和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课程进行学习,课上课下随时进行学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社会迅速发展的趋势,更好地迎接挑战。
1.2 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取老师在课堂上讲、写、读,这种方式枯燥,而且教学进度很慢,通常老师需要在黑板上进行无止境的写、读、讲,学生在下面进行快速的抄阅,这样,学生就只能顾及笔下而没有心思去听老师讲解,造成的结果是学生都记录下来了可是回头看一个都不会。而网络教学则省去了这一步骤。老师在课下对所要教授的知识进行整理,课堂上或者线上学习,只需要进行讲解,学生也不需要抄,只需要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至于课堂笔记可以拷贝老师做的课件。这样既节省了时间也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体现了高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未来高校教育发展的趋势,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同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可以使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带动整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
2 促进高校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发展的措施
2.1 建立合理科学的网络教学平台结构
网络教学平台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教学水平的发挥,因此,创建一个合理科学的网络教学平台是每一个高校必须要进行的工作,并且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一定要从学校的实际教学出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与需求进行总体设计,做到平台设计结构服务于学校教学功能。
2.2 加强对学习者的分析研究
学生构成学校的主体,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一定要符合学生的特征,即从学生的年纪、性别、学习动机、学习现状、学习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仔细、深入地结合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总体的平台设计。对于课堂所教授的课程更应该如此,同时要加强学生进行信息检索、资料搜集的能力,让他们更好的进行网络操作,熟悉网络教学的流程,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最大才能,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3 提高教师信息化技能水平
老师是网络教学的主体,老师如果什么都不会操作的话又谈何去教授学生知识?因此,老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计算机水平,学习关于网络操作的相关知识,定期进行培训,这样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提高,也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比如,在对老师进行的信息化培训上可以有 :多媒体的处理技术、网络教学平台的知识等,在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老师能够对网络教学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能够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挥老师作为教学主体的作用,促进平台设计的完善。
2.4 增强教师运用及建设教学平台的积极性
教师通常通过政绩考核和科研项目从而获得晋升的机会,而网络教学这一方面却没有如此大的诱惑,因此,大多数的教师对于这一方面不感兴趣或者说是根本不关心,因此,网络教学得不到快速的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高教师对于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积极性。比如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教师在研究网络平台构建的经费支持,以及奖励政策,最为评优的条件等等,都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师运用、设计平台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平台的使用,在使用与研究中发现问题,逐渐提升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水平。
2.5 应对网络教学的不足提出的建议
加大对高校网络教学的资金投入,使对网络教学的研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同时提供具有专业知识的足够多的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确保网络教学系统能够满足大多数教师、生的使用。其次,加强网络教学平台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3 结束语
高校实行网络教学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它能够更好的带动高校的教育事业,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同时它也具有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以实现高校网络教学水平的再一次提高。
摘要:现如今,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高校,没有了网络教学的协助,课堂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如何提高网络教学平台在学校中的使用率,更好地促进高校课程的教授,成了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网络教学平台为何在高校中受到如此大的青睐进行了概括,并提出如何使高校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地发展下去的措施。
【高校环境设计教学】推荐阅读:
高校语言环境05-16
高校环境工程10-05
高校内外部环境05-19
高校内部控制环境11-17
[音乐论文]数字化音乐环境中的高校视唱练耳教学_音乐论文11-14
民办高校融资环境分析论文08-03
高校体育健身环境评价论文11-20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12-02
高校新校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有效性分析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