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环境

2024-06-07

课堂教学环境(精选12篇)

课堂教学环境 篇1

摘要:农村英语教学是农村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笔者认为, 要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实现新课标, 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就如何创设良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进行了阐述:1.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2.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3.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4.创设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关键词:语言教学环境,校际英语,班级英语,课堂英语,家庭英语

随着这几年英语教材改革的逐步深入及新课标的实行, 英语课程由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讲授, 转而注重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 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作为长期在农村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 笔者感到, 目前农村语音设备条件差, 英语专业教师配备不足, 农村人员英语观念淡薄, 要实现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可谓任重道远。笔者认为, 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是实现新课标及全面提高农村英语教育教学质量的成功关键。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语言教学环境提出个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英语是一门交际性的语言学科,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是运用英语语言与人交流。而在农村, 交通不便, 信息不通, 与外界人员交往接触的机会少。学生包括部分教师对英语作为一种交际语言的作用普遍认识不足。因此, 广大的教师首先应转变思想, 突出英语的交际功能, 多方面地创设气氛浓郁的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和氛围, 让学生感到英语就在我们身边, 英语是有用的。

创设校际英语语言教学环境的方法, 可围绕“让学生有机会听、说、读、写”这一原则而开展。诸如, 开设校内英语广播站, 定时播放英语歌曲, 听力材料, 朗读学生写的小短文;在校宣传栏开辟“英语专栏”, 设立校园英语角, 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英语听力、写作、歌曲比赛;教师鼓励并带头在校园内使用习惯用语等。既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 又丰富了校园英语文化, 学生的语感及运用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班级是师生进行活动的主体场所, 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及语言环境直接影响到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因此, 要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效果及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就要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如进行“每日听力一练”。农村经济条件差, 许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 难以配备磁带, 复读机, 而学英语仅靠课堂是不够的。针对这种现象, 只能校外损失校内补, 每天课后在班上进行一次听力集中训练来弥补学生学习上的不足。再如, 举行每周“英语写作大家评”, 学生每周写一篇短文贴在班级墙上的英语栏处, 让全班学生阅读, 评选, 老师则对评出的最佳短文进行表彰。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还能让全班学生在评选中找出错误和差距, 提高整体的阅读及写作能力。又如还可以在班级开展“我当英语小老师”的综合能力训练活动, 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 给一定的时间, 让“小老师”自由支配, 指导全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训练。另外, 进行班级英语演讲比赛, 出英语墙报等都是些很好的方法。这样, 班上有了良好的听、说、读、写语言环境, 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就自然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三、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没有课堂活动就没有交际应用, 知识就得不到很好的吸收, 更无法谈及知识向技能, 技能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活动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学习技能。因此,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积极地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创设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教师可在课前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愉悦感是英语学习最好的诱发剂和最有效的精神振奋剂。学习中有了愉悦感, 学习起来就兴趣十足, 积极主动。如课前让学生唱英语歌, 背诵一些有节奏感的语段, 让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课堂, 学生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学习的倾向性, 无形中也让学生自然地进入了一个学英语的语言环境。另外, 在课堂教学中, 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用英语分角色进行一些故事表演及采取分小组英语竞赛等方法组织教学, 这样可使原本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在表演, 竞赛中自然地进入了一个英语语言环境, 即达到了交际的功能, 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四、创设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要使学生能充分运用英语运行交际, 发挥其语言交际的功能, 仅在校际、班级、课堂创设语言环境是不够的。这样容易使学生产生“学校英语”的观点, 认为只有在校内才有英语, 校内英语才有用, 校内学英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而一旦走出校门, 就把英语弃之脑后了。因此在严重缺乏英语的社会语言环境的农村, 为学生积极创建一个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也是十分必要的。

创设家庭英语教学环境, 应以倡导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为立足点, 可以给学生发一张日常行为交际用语表, 鼓励学生在家寻找机会说英语。如在饭桌上吃饭可说“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等就餐对话, 还可成立英语学习走访组, 在学生之间组成英语兴趣小组, 互相走访, 用英语对话, 并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主动上门家访, 家访时与学生见面尽量说英语, 如“Hello!I am glad to see you again”等。通过以上各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家说英语的习惯。这样学生在校外, 在家也能主动自然地进行英语语言交际, 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果也就大为提高。

总之, 笔者认为, 在英语教学条件差, 英语语言环境严重欠缺的广大农村, 教师只有积极为学生创设气氛浓郁的校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形式多种的班级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生动愉快的课堂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主动自然的家庭英语语言教学环境, 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真正地实现新课标, 全面提高农村英语的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版.

[2]《英语课堂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版.

课堂教学环境 篇2

教材简析:

《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人教版第五册《社会》的最后一课。课文主要通过介绍我国环境所面临的问题,环境破坏造成的危害,以及人们为保护环境所做的努力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自觉为环保做贡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知道有哪些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原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危 害;了解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2)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意义。(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课前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

(2)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激发情感,强化意识。(3)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产生忧患意识,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是责无旁贷的使命的观念。

(2)自觉行动起来,为保护环境和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2)探究环境破坏的原因。(3)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发思考

1、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认识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小河污染了,鱼会死,那环境污染了,我们的生存将面临着严重的 威胁。

2、我们现在的环境污染何止仅仅是那一条小河,在我们的生活周围,还有哪些污染?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土壤污染 土地沙漠化 森林染......)

3、了解环境现状,播放课件。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质疑: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

2、合作探究:环境污染的原因。(在课前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一个自己最关注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它形成的原因)

3、合作交流,以小组汇报。

4、污染的主要来源示意图(播放课件)

三、深化问题,激发情感

1、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我们的生存生活与发展,那么你知道它的破坏造成了哪些生态灾难?

2、灾难再现,激发情感(播放课件)

看着这一幅幅凄惨的画面,看着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听着这一句句凄凉的 话语怎能不让我们大声疾呼: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就是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

四、联系实际,强化意识

(1)保护环境正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政府也不例外,正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行动之中,你知道我们的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世界地球日、环境日、动物日.....(2)联系实际,你知道我们太原市政府和人民在保护环境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3)播放课件:太原今昔对比图,解释什么是 可持续性发展。

随着家乡环境的变化,我们太原吸引了许多的外资前来投资,真正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五、课外延伸、内化行动

可是,即使我们做了许多的努力,但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必定给环境与资源带来更大的压力,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保任重道远。作为我们能为环保做些什么呢?你将如何去做?

1、碧水蓝天的呼唤,你的环保行动(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2、社会调查,寻找身边的污染源。

六、板书设计:

爱护环境 保护环境

(大气污染 河流、海洋污染 森林污染 土地污染„„)从我做起 从小做起

课堂教学环境 篇3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环境学概论    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与安排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该课程学习除了可以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等基礎知识外,还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传统环境污染控制方法,以及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最新动向。通过长期本科教学工作发现,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主要是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随后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直到大学三年级才重点涉及专业核心课程,使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激发不起来,经常有新生问及我们专业主要学什么的,出去以后能够干什么,是否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到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到底是生物专业还是化学专业的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新生特点,在入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在第一个学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使学生明确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

为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在环境学概论的第一次课就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引入学生最为熟悉的我国当前严重的雾霾现象和水污染问题展开讨论,从环境定义到什么是雾霾,什么是水污染的系列基本概念,为什么会引起这样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评价污染的程度,治理这些污染有什么样的方法,是否可以从预防控制角度避免重污染的产生。结合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给学生阐述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阶段各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分别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基本可以让学生有个初始了解。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方向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同学,以后可以考取环境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并就我国具有环境类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学生进行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当前学科排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特点和主要专家学者。同时介绍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关的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其次,有环境工程设计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进入设计院或者环境工程公司,工作后可以考取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通过长期积累可以成为环境工程设计类专家。有从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兴趣的同学可以考取国家二级建造师和一级建造师成为项目经理,可从事具体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再次,对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咨询等相关工作,同时可以考取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经过长期积累将来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此外可以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从事环境管理工作及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就业方向介绍,学生对从事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工作有个大概了解,学习目的将更明确。

3.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优化

为搞好环境学概论的教与学,首先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综合比较多个出版社的教材,我们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吴彩斌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教材,该教材共包括十三章内容[1]。由于都是概述性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重点章节,总教学课时32个学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该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知识面覆盖广泛,信息量特别大,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和环境与法等内容。本课程遵循环境问题的提出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再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这一主线。重点介绍了前十章内容,突出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涉及具体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艺不做详细介绍,留给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详细讨论。此外,紧密联系环境学科发展的最近动向,引入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最近进展的专题,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如我国与全球环境问题引入目前广泛关注的雾霾专题和太湖富营养化专题进行讨论,水污染控制技术引入最新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与光催化技术专题,大气污染控制引入有机废气光催化处理专题。通过这些前沿专题的介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

4.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环境学概论课程涉及信息量大,但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难度不大,内容学生都能够看懂,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所以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搜集当前热点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如吉化公司爆炸造成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京津冀和长三角及长沙等长江中下游高频出现的雾霾现象引入全球环境问题;湖南的“镉”米现象引入大气污染和防治与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广东某地电子废弃物拆解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引入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分别与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从特定案例的环境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可能的迁移方式和可采取的治理与预防的措施。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次开展专题讨论教学模式,专题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通常在理论教学内容前三到四周,由教师提出某一题目如:“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与环境关系”,“农村养殖行业是否需要进行控制”,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制成PPT汇报材料在课堂中和同学相互探讨。其中有学生从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的历史、我国使用现状、造成的环境危害,以及从政策层面和末端治理等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可行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5.可以改进的方向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泛,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法规和经济学知识,从课程内容讲难度不大,但是从课程特点看要讲好该课程对教师有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参与搜集环境方面相关的最新素材,包括图片和案例,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素材库。课程考试可以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组合方式,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把平时考勤、课堂参与、专题讨论及课程论文以适当比例计入平时成绩。总之,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增强自身教学技能,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彩斌,雷恒毅,宁平,等.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课堂教学环境 篇4

环境问题的解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靠经济、科技等手段和政府力量能解决的,还需要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使大家从思想上认识到环境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密切联系及其利害关系,从而从行动上保护环境。尤其是年轻一代将是未来环境保护的中坚力量,因此在高等院校中普及环境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门公选课程,“环境与健康”课程面对的更多的是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内容涉及太深,会有碍于学生的学习,并降低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环境与健康的相关内容,该课程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方方面面入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寓娱于教,让学生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一、课程内容设置

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书本,也不能一味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完全照搬书本,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若只考虑或迎合学生的喜好,就可能会导致教学的内容没有深度,使学生学不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因此,只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特点结合起来,去研究教法与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地设置教学内容,才有可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学内容除了书本知识外,还应该根据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增添最新的知识内容,时刻保持与前沿接轨。

本课程首先从人类环境的基本理论入手,让学生对环境的概念、环境的基本结构、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有所了解,并从总体上介绍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让学生从整体了解课程的内容结构,以便于今后系统地教学与学习。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增加了近年来社会比较关注的环境安全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对最前沿的东西也有所了解。这主要是让学生在广度上加深对整个课程的了解。

在介绍了基本理论和总体框架后,本课程教学以“环境与健康”为主线,从大家经常接触的几个方面入手,全面介绍了水污染与健康、大气污染与健康、物理污染与健康、农药污染的危害、食品安全与健康,以及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同时还介绍了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等内容,在深度上加深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

具体课程安排如图1所示。

二、教学手段

从学生接受的角度而言,如果只是纯粹的书本或板书讲解,而不将相关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将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尤其是本课程主要是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所开设,对于那些没有接触过其他环境类相关课程的学生而言,枯燥的教学只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因此,本课程教学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使学生易于接受。“环境与健康”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手段主要有:

1. 采用课件教学

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制作课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课件可以集文字、图形、声音等各种形式于一体,这样更加形象和直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介绍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将大气污染源及大气污染进入人体的途径的相关图片加入到课件中,给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什么是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如何进入人体的;在讲解农药污染的危害时,将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以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的直观、形象,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2. 结合实例

在讲课过程中,结合实际案例,不仅能充实教材教学的内容,同时实例与文字的结合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具有说服性,它使得学生对这些内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水污染与健康时,结合大家所熟悉的中石油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双苯厂发生爆炸所引发的松花江流域重大水污染事件来进行讲解;在讲到大气污染与健康时,增加全国首例大气污染环境事故案——安化“5.8”中毒事件,以此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并且,在案例讲解的最后,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思考,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3. 影片教学

影片教学的特点是视听并用,能充分地发挥学生感官的作用。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媒体,也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能真实地再现客观事物,并能以形象的方式展示客观事物,有助于把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事物变成简单易懂的事物。影片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容易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注意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记忆、应用五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的课程教学在每节课末尾都安排了影片播放,播放与本堂授课内容相关的影片,使学生能够对当堂课所学的内容有更形象、更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和支持,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质量,是一种“双赢”的教学手段。

4. 其他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课件教学、结合实例与影片教学等手段外,我们还穿插了一些新的前沿知识和时事要闻,使学生能够了解“环境与健康”当前的动态,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书本内容。

另外,我们还为学生推荐相关的网站以及相关的书籍,使大家能在课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进一步深入地学习。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问或者有新想法,都可以在同学之间或与教师进行交流讨论。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十分重要的,足够的反馈与交流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利于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也利于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在“环境与健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或者采用影音播放的形式,而学生所做的只是听、看、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来达到增强互动性的目的。

此外,可以开展一些“专题”讲座,以弥补课堂教学的单一灌输,并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带来多个不同的思考视角。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请一些遭遇过环境污染事故的人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也可让学生课下收集相关方面的资料,并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讨论,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体会,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目前,我国的发展已进入环境高风险时期,环境污染突出地影响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普及环境教育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以“环境与健康”课程教学为例,介绍了其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手段,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公选课,环境与健康,教学

参考文献

[1]程胜高,但德忠.环境与健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

[2]田文敏.论高效开设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5.

课堂教学环境 篇5

绿色检查——学校环境情况调查课题: 保护环境 年级: 五六年级 目的: 1.知道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2.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准备: 1.预习课文。2.课前一周给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份调查表(见“学生页”)。3.将学生分组,每组布置一项调查任务,让每组学生就调查具体内容进行思考,准备课上交流。时间: 一课时 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应为保护环境做事。步骤: 1.召集各组就调查专题的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达成共识(其中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2.各组分头行动,几具体指标进行调查。3.各组汇报调查情况,提出改进,保护学校环境的建议: 学校目前状况; 主要污染问题; 具体改进措施。4.教师小结,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总结(主要环境问题,主要对策),以增强学生的环保主人翁意识。5.以环保小组,环境小卫士等名义给校长写一封改善环境的信。6.将调查结果制成黑板报,提高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篇6

摘 要:课堂教学环境,主要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種情绪、情感状态。积极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很大,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活动,民主、融洽的课堂环境会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质量

一、影响课堂环境的要素

影响课堂环境的要素十分复杂, 主要有教育政策招生、分配等等、校风、校舍及各种教学条件、班集体学风, 教师的个性与教风、教学大纲及教学组织安排等等其中, 起决定作用和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学生,知识难度和人际关系,这是营造课堂环境的重要主体。塑造良好的形象及人格魅力是形成良好课堂环境的前提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我们往往看到有的同学因为老师的原因而喜欢或厌恶该学科.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形象,加强自身素养,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你所教的科目感兴趣.因为学生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建立良好课堂学习氛围的前提.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潜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环境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形成和发展优良个性品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教师

1.教师的威信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人格和威信影响着课堂组织的顺利与否.心理学指出,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对某人的较高的评价,往往伴随着肯定、赞许、羡慕等积极的情感。而较低的评价则伴随着厌烦、不满、轻视等否定的消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尊敬、喜爱一个教师,欢迎他来上课,这表明这个教师平时与学生的关系融洽,他在学生的心中有威信。在学院中享有威信的教师,其言行为学生所信服,他传授的知识,学生确信其真实性和正确性,乐于学、志与学.因而,必然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和钦佩,学生乐于接近他,也会心悦诚服的接受他的指导,这很有助于课堂环境的营造。

2.教师的情感与教学情趣

教师的威信,对于营造课堂环境是有帮助的,但这仅是一个有利条件,而并不能完全决定一堂课的环境。要借此条件去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还与教师对教学、对学生抱什么样的感情和态度有关,即教师上课时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什么样的形象。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环境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课堂教学中要使师生双方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结起来,使教师传授的知识、提供的信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的思维活动和强烈的内心体验,教师就必须增加情感投入,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实施情感性教学,以教师自身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

三、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1.利用学生强烈的参与感

通常, 并非小组或全班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有时候某个学生控制了整个讨论而另一些胆小的学生则很难插话, 也有某位“ 学生乘客”对活动不感兴趣, 而在活动期间一言不发。教师要鼓励一部分人多讲, 又要叫另一部分少讲, 相当困难, 这很容易刺伤他们的积极性。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许由于害羞, 也许原本就不爱讲话, 即使是母语亦如此, 如果突然要求他们改变习惯, 极不容易如果表达能力差将更加困难。因此,如果教师能组织这类学生进行有话可说的活动, 也许有助于克服这一困难。轮到你了给每组一套写有组员名字的姓名卡同一姓名三张。将卡全部摆在桌子中央劝抽卡抽到谁的名字就由谁发言第一个人讲完后又抽牌, 抽到的第二个人发言,以此类推直到每个人都发言完毕为止皿会话图每个小组选一名观察员一般选爱发言者作记录, 会话中不发言。观察员画一份人名图匠噩恕观察员用持续不断的连线把每个发言人依次连接起来。讨论结束后, 观察员将会话图公布, 并讨论①是否每个人都参与了讨论②参与的次数是否均衡如何才能做到更均衡地参与等等。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双方必须共同参与, 相互配合, 老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使他们在积极参与中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样, 在课堂上教与学的双向交流, 不仅使学生有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和空间, 而且可以无拘无束的充分表现自己、表达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 尽情舒展自己的创造个性,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市场营销课中, 在讲讨价还价战术时, 我预先设置了几个谈判方案, 让学生分组扮演买卖双方角色, 运用各种战术进行谈判, 从中感悟谈判的技巧和艺术。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 笑声不断。通过参与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是教学组成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

2.利用巧妙悬念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 让学生带着问题、好奇, 兴趣十足地去学习新课。这是促进思维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讲包装策略时, 我拿着装有一块“糖”的包装精美的盒子, 故作小心翼翼的放在讲台上, 同时随手把装有一根“人参”的简易塑料袋丢到讲台上, 让学生猜这两个包装内分别装的是什么商品, 哪个价值高, 如果你送人你选择哪个。学生开始七嘴八舌地猜测, 争先恐后抢着回答, 情绪很高, 气氛热烈。最后大家一致达成共识, 认为包装精美的价值高, 里面肯定是贵重的工艺品, 塑料袋里肯定是不值钱的商品。我小心的打开盒子, 撕开塑料袋封口, 把里面的“糖”和“人参”展示给学生, 学生哄堂大笑。我借机引导他们, 为什么他们会产生错觉。商品的包装策略有哪些。像这样开始讲课, 不仅开启了学生的思维活动, 而且一上来就引发了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课堂气氛民主、轻松。

四、结语

有效教学与教学环境 篇7

从一场教学教研科研报告会就可以看出一所学校的工作状态。好的学校里的骨干教师都非常自觉地维护会场的秩序, 认真听,认真记,认真思考,很少有出出进进、睡觉、大声闲谈、 接打手机等现象;而差的学校呢!正好相反,让做报告的人哭笑不得,非常失望,一点价值感都没有。在一所好的学校,讨论有效教学问题是能够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而在一所混乱的学校中,对有效教学进行指导交流,就类似于对牛弹琴,收效甚微。因此,学校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让教师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学习工作。

一、开展有效教学,要认清环境的重要性

1.环境可以成就人的一生,也可以毁人一世。刚毕业的教师到任何学校,他的初衷都是想把工作做好,得到领导认可, 同事厚爱,学生喜欢,家长信赖。这也是家长把自己的小孩送到学校时由衷的嘱咐和期望。如果把他分到一所好的学校, 他的愿望很容易实现,坚持下去,很容易成为名师;如果把他分到一个很差的学校呢!干着干着就同流合污,永远也没有什么成就。

2.人挪活,树挪死。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学校中的表现往往不一样,在积极向上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积极上进的,在消极混乱的学校氛围中工作是消极下滑的。如果把一个非常积极的教师调往一所落后的学校中,他想积极地干好工作都很难,因为有一批不思上进的教师拖住他的后腿不让他前行, 你积极了,干好了,他们会说风凉话;但如果把一个思想落后的教师调往一所名校中,就有可能达到“人挪活,树挪死”的效果。

3.环境一样,但成效不一样。同一地域不同学校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别很大,原因何在。主观上,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状态不一样,即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一学校的不同年级的教学质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差异很大,原因何在。这肯定与年级工作的有效性不一样。同样,同一年级不同学科组的成绩有差异,肯定与学科组的整体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协调能力、专业能力、带头作用等有很大关系。同一年级、同一学科不同教师的成绩差异很大,关系最大的恐怕就是他本人的素质高低了。

二、开展有效教学,应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放在首位

教学是否有效及有效的程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应该是教师的积极性。一个人一旦有了责任心,就会有发自内心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不但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而且会创造性地去干好工作。他的这种工作表现,在一般人看来是很累很苦的,但自己会觉得很幸福。一个人的积极性来自哪里?主要是来自个人内心的渴望,但与个人所处集体的工作氛围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在积极的环境中使人奋发向上,在消极的环境中使人颓废。学校的工作氛围是否积极向上与学校的领导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学校一把手有很大关系。校长的思想很重要,但落实更重要。校长的第一要务应该是整顿教学环境,先充分调动教干的积极性,再与教干一同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再与教干教师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工作积极了、学生学习积极了,没有搞不好的教学。

要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优化教育教学环境, 创造一个风清气正、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教育教学氛围,这个氛围的主要缔造者就是校长。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必须有一个好的氛围。好的学校氛围是开展有效教学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基本的前提。

三、开展有效教学,校长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校长很重要。校长的人品、亲和力、办学思想、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其对制度的执行力度等,对教学环境的创造至关重要。

1.制定科学民主的规章制度来规范教学环境。魏书生对学生最重要的管理方法就是科学民主,对教师的管理也应该是科学民主。制度的制定、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实施,评先树优的办法等都应该广泛征集领导群众的意见,使制定的制度和方案符合广大教干教师的心意,这对制度方案的实施是有益的,对教干教师积极性的调动也是非常有效的。经常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拉近领导与群众之间的感情距离,容易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制度的实施与执行必须公平公正合理透明,灵活性要有一点,但绝不能太大,否则,时间长了,制度就不是制度了,就会降低教干教师的积极性;制度的执行要有连续性,不能今天这样,明天那样,特别是对教师的奖惩、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不要天天变法子,要突出前勤,突出一线教师。

2.教干要模范带头,先行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及其家人、亲戚等首先要带头遵规守纪,积极地公平公正透明地去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维护制度的尊严。其次,领导班子要团结协作,努力工作。学校乱套首先是从领导班子开始的,群众是会见风使舵的。不团结就会不和谐,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人就会不幸福,不幸福就干不好工作。努力工作可以减少很多的是是非非,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教干具备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对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否认,即便教干带头,群众也不跟着你干;但可以肯定地说,教干不带头,群众更不跟着你干。

3.教干要管要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干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管理,如果不管不理,那就不是教干。学校混乱,教师犯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干对出现的问题不管不理,听之任之;二是教师本人的素质不高。学校混乱,工作不能正常有序运转,首先领导班子的责任最大,不要去怨教师不积极。 在管理中,教干一定要避免“不好意思”的现象,即教师违背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教干不好意思点出,而这个教师又不自觉, 时间长了,犯错误的教师越来越多,学校必然走向混乱,良好的教学环境就被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会越来越差,有效教学的开展就会流产。

4.教干要有人文关怀,提升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管理方式有三种:权管、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最差的管理显然是靠手中的权力来管理,即领导想怎么办就怎么办;管理的最高境界,也是很难实现但又是最好的管理就是人文管理。因此, 制度之下,特事特办,只要群众理解认可,也是无可厚非的。 如真正有病不上班的教师,大家都会谅解、同情的,但无病呻吟、小病大养的人,对群众的影响极坏,甚至破坏了学校的规章制度。

5.走专业发展之路,创新教学环境。社会在发展,文化在进步,学校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等也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 否则就会束缚教师的工作。同样,教师的教学也必须常教常新,否则就会职业倦怠。学校必须建立专业发展共同体的长效机制,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研究,特别是团队之间的业务切磋。

外出学习,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往往是素质高的人,积极性也高。所以说外出学习,不单是理论和经验的学习,对积极性的提高也至关重要,当然也会改变学校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 篇8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

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有别于环境类专业, 它要求的深度不能太深, 广度要广。本着对环境知识的普及, 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目标, 注重作为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保护思想的培养。所以课程内容设置不能太偏重于理论, 以引起学生兴趣为主,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为辅, 能够运用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解决具体的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为具体要求。明确了这个教学目的, 相应的教学模式、教材都要有所改进。

1. 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在绪论中通过图片、数字形象地介绍了20世纪60~80年代左右发生的世界环境事件引出了环境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让学生们认识到这是一门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在发展、演变的学科。人是环境的主体, 必须有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生存[3]。

在学习“绿色化学”相关知识时, 我将我们有关苦杏仁的科研项目作为例子进行详细讲解。杏树耐旱易活, 可美化环境;杏壳可做超级电容器材料;苦杏仁用来榨油, 其营养价值是普通食用油无法相比的;提取出来的苦杏仁精油是高级化妆品且治疗烫伤效果显著;杏仁渣中还可以提取苦杏仁甙, 应用在癌症的治疗中;提取出苦杏仁甙的杏仁渣可以做杏仁蛋白粉。苦杏仁项目把杏仁全身都进行了利用。当提到这个项目目前已经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时, 同学们都很兴奋。通过用身边看得见, 摸得到的事例, 讲解理论指导实践, 实践反过来检验理论这样一种方式, 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以致用, 学习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2. 分析污染与发展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讲解环境化学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时期, 国富民强, 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从环境问题的实质这一角度出发, 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可持续发展,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问题与经济问题的联系性, 决不能孤立地看问题;通过讲解固体废物等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就业等生活中的压力, 缓解学生心理问题, 增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习, 使其不仅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 还要有造福后代的历史责任感。

二、组合教材,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没有针对非环境类专业的环境化学教材, 凯里学院采用的是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 是教育部推荐的“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研读该教材的基础上, 通读邓南圣主编的《环境化学教程》 (武汉大学出版社) 、何燧源主编的《环境化学》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国内著名教材, 精选内容, 有所取舍。比如水环境化学这章, 水的碳酸平衡、氧化还原等内容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 在无机和分析化学中已经学过, 所以不做细致的讲解, 甚至可以让学生自学, 教师答疑。对于光化学反应、自由基、大气、土壤等知识结合具体案例给予讲解。即对学过的基本知识少讲甚至不讲, 对于没学过、不熟悉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多讲、细讲。

不论多好的教材都不可能及时、全面地反映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具有一定的的局限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 收集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其次, 增加对该学科研究进展最新情况的介绍[4,5]。由于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比较严重, 环境化学及环境保护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极大的重视, 新知识、新政策不断出台。作为教师, 应该及时地将这些知识补充到教学中,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发展状况的意识, 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科学的发展。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积极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觉保护我们共同的生存环境。比如一些城市PM2.5超标, 天气预报中也加入了PM2.5的内容。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而且要有能力对身边的人讲解相关知识。在讲述大气颗粒物这部分的相关知识时, 针对2014年3月我国遭遇持续、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可以进一步讨论PM2.5的危害、特征、化学成分、来源及防治对策等课外知识。因而得到学生的重视, 引起他们对此类问题的关心和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方法的改进

1. 以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 将研究性教学方法引入课堂

研究性教学方法主要指的是教师有目的的将要传授的知识进行设计以激发学生身上最好的东西,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增强学习能力。在化学专业两个班级的环境化学课程讲授中有计划地进行了教法上的改进研究。环境化学课程的概念较多, 课时少, 记忆困难。在一班的教学中按照老方法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在二班, 在对概念的讲解时, 把概念结构拆分, 分段介绍, 给学生讲解概念是如何总结出来的, 想说明什么, 是怎么进行概念定义的。并要在后续的课堂学习中进行教师导学、学生练习、合作讨论、熟练并进而自己总结,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使学生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得以培养研究和创新能力。在期末的考试中, 二班的概念题优秀率达90%, 一班优秀率只有30%。效果非常明显。

2. 注重多媒体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同步

在多媒体教学中, 老师要以上课用的教材为主、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为辅、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网上有很多课件但只能是参考,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修改课件才能使多媒体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比如教师可借鉴和学习其它高校的优秀课件、精品课程以提高自己的课件制作和授课水平。好的课件对提高授课水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对知识的牢固掌握有利。但是在应用多媒体教学中必须注意不能千篇一律, 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 控制教学进度和速度, 切记不能过快, 因为多媒体往往信息量大, 过大的信息量会导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步骤不一致, 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 提高授课的艺术性

上课是一门艺术, 教师是导演也是演员。想上好一门课就要求教师讲究授课的方法和方式, 而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的方式和方法是来自于教师对教材的潜心钻研并灵活驾驭, 对问题的透彻认识和理解, 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能把枯燥的知识讲得妙趣横生、语言幽默的教师是最爱学生欢迎的。适时地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且有正能量的信息和事件溶入教学中会使课堂氛围轻松自然不压抑, 保持学生大脑的兴奋度, 使上课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从而较快地提高学习的效果。

几年来, 通过讲授非环境专业的环境化学课程, 本人认识到要想有效地上好这门课程, 教师需要知识面广、研读相关教材、不断进行教法改革和创新, 以对时事和生活的热情和对课程的饱满激情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高等院校本科环境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 也是各大专院校非环境类的相关专业课程。是研究、控制和改善环境质量的综合性学科。如何在讲授好这门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讲授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本课题组在组织非环境类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 结合平时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 从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等方面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冯爱云, 王海邻, 赵丽, 等.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科技信息, 2010, 20:95-96.

[2]戴树桂.环境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刘芳, 王永强, 刘其友, 等.环境化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4) :45.

[4]张凤杰, 欧晓霞, 乌云娜, 等.“环境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 2010, 104 (2) :14-15.

课堂教学环境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3级康复治疗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为2013级学生32名,男6人,女26人;对照组为2012级学生28人,男5人,女23人。

1.2 方法

对2012级学生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本校康复实训中心教学,2013级学生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分别在校实训中心和康复医院进行教学,授课老师有本校教师与医院兼职教师共同参与。

1.2.1 教学方法实施

①课前集体备课。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确定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专任与医院兼职充分沟通见习课的安排,制订详细的医院授课计划。②实训中心授课。在校学习儿童康复相关基础知识,如儿童发育学、儿科学、儿童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知识,让学生熟悉儿童康复相关知识,为下一步在医院的学习奠定基础。③康复医院授课。精选临床病例,对于儿童康复中常见疾病,重点教授和临床实践、同时收集临床经典病例、少见病例的相关资料,运用文字、图表、图像等多种手段形成多媒体课件,并汇集教学案例库。④分组讨论。每组4~5人,围绕一个临床病例展开分析和讨论,发现病例中所存在的康复问题,制订阶段性康复计划,由教师引导后予以施行其中1~2种康复治疗方法,根据病例康复进度不断进行完善,让学生加深对康复治疗方式、方法的理解,学会用临床思维模式思考问题。⑤阶段小结及考核。教师适时归纳学生的建议或见解,提出关键问题,诱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或调整思考问题的方向。各小组学生需撰写阶段性康复计划,书写病例分析报告。学生还需进行PPT病例汇报,选取病例中1~2种治疗方法进行演示。

1.2.2 传统教学模式

按照课程标准,采用传统的课堂讲解,利用己准备好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授课中结合临床病例,利用图片,微视频进一步的说明和阐释。实训课以学生作为模拟患者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及相关康复治疗技术。在教学中安排4次医院见习,让学生熟悉儿童康复治疗环境和康复治疗过程。

1.3 观察指标

1.3.1 考试评分

对各年级学生进行理论、操作考试。理论考试难度系数基本一致,理论考试实行闭卷形式考核,总分100分;操作技能考试包括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评估,针对存在问答制订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并示范操作要领,总分100分。操作考试由专兼职教师同时打分,取平均分,互不讨论打分结果。通过个人技能展示、小组合作评定、操作表演、医患沟通、职业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提高学生未来岗位胜任力[3]。

1.3.2 主观评价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是否接受仿真与真实环境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临床思维、医患沟通能力,完成学习目标5方面进行比较,分数为100分。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α=0.05。

2 结果

2.1 考试成绩

试验组理论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操作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在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中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1)P<0.01

2.2 问卷调查情况

在2012级和2013级学生中共发放调查问卷60分,回收60份,回收率100%。试验组康复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临床思维、实践技能的提高、沟通能力的分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学生接受在学校和医院学习相结合的模式,认为这样教学模式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技能以及沟通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促进小组互相讨论学习,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培养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1)P<0.01

3 讨论

在儿童康复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之间较难模仿患者的状态,实践课的开展较为有限。因此,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记忆,实践课学生观看视频,在玩具娃娃上进行模拟操作,从而达到教学目的[6]。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还是处于被动学习地位,仅仅是记住理论知识和了解一些操作方法,以理论阐释的较多,结合案例较少[2],没有真正与临床相互联系,没有亲自体验患者的真实情况,理论与临床脱节,难以全面理解掌握知识,主动学习的兴趣也不高,不适合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能提高学生岗位胜任力。

仿真环境与真实环境,即在学校和医院授课模式相结合能够填补学生无法接触临床的空白。在校内教师授课的基础上,增加在医院授课和见习,以儿童常见疾病康复为项目,临床案例为任务,教师引导和辅导,让学生完成一个案例从康复评定到康复治疗的整个过程。

根据教学目的,教师将临床病例作为教学素材,把学生引入真实的康复治疗环境中,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患者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推理判断能力,达到培养康复治疗师所具备的能力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真实环境中授课,更注重学生思路的拓展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也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可将更多的内容与临床教学结合。

在医院中教学完全让学生置于真实的康复医疗环境,有助于他们熟悉患者的情况和康复治疗流程,将理论及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课程结合后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显示,实验组的成绩高于对照组(P<0.05)。学生在课堂上可自由讨论,小组之间互配合完成临床案例分析、康复治疗计划制定及实施治疗的过程。在最后一次小讲课中,学生通过病例汇报和部分操作示范,充分展示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和锻炼其动手能力,加深对儿童常见疾病康复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康复治疗方法的理解,以至于在考试过程中实验组的理论和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在医院环境中教学中,多采用案例讨论法教学模式,为学生精细典型病例,让学生切实地参与临床治疗过程,获得与患者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机会,动态了解患者病情的进展与恢复的情况,同时将评定贯穿康复治疗始终,在康复治疗中能正确把握康复训练的重点和强度。学生在亲身体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学会独立对患者做出评价,找出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制订相应的康复计划,实施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带教老师在教学过程在给予指导和启发,在知识方面,对教师来说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搜集典型的临床病例和资料为学生提供帮助;在组织方面,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的积极性;在讨论与小结时,需提出合理、独到的见解,有助于拓展与完善带教老师的知识结构[5]。

学生在真实环境学习,不仅仅是有助于提高康复治疗技能和知识,而且让他们更深刻了解康复治疗工作岗位的性质和职责,为下一阶段顶岗实习奠定基础。该阶段是为了进入康复实习岗位前的康复治疗师角色成功转换,为正式顶岗实习铺垫过渡[4]。同时深化学生的康复理念、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儿童康复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康复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数月内掌握最基本的临床康复技能[7]。

本次课堂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临床案例和典型病种有限,不能让学生当时去学习康复治疗的全过程;其次,动手的机会较少,家长对学生的操作有顾虑,学生很难动手,还需要带教老师与患者家长积极沟通,取得充分的信任,让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实施简单安全的操作;最后,少数基础薄弱、学习态度差的同学,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仍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实践教学跟贴近临床,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凤仁.康复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3):184-185.

[2]王萌,王磊.中医药院校儿童康复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康复,2012,27(5):392-393.

[3]程兰春.加强实践教学培养运用型人才一关于高职院校儿童康复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7):94-95.

[4]库华义,于婧,郝福春,等.探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应用新实训课程体系教学的临床实习效果[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5(35):411.

[5]肖灵君,吕晓,燕铁斌.实习生参与式小讲课在康复治疗本科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26(5):472-473.

[6]陈伟观,沈光宇,郭爱松,等.《神经康复学》教学中案例讨论法的应用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3,5(35):409-410.

如何营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 篇10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一上课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后面的教学,学生就会全神贯注、聚精会神地投入,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也会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会非常好。所以,起始课的教学环境创设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我们如何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呢?下面就谈几个小见解。

1.运用音乐教学手段

音乐具有美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通过在起始课中运用音乐,会激发学生的新鲜感,他们会进入那种美的情境中。比如,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就播放了《月光曲》的音乐,学生在这优美的音乐中感到了旋律清新优雅、美不胜收,他们一下子被这美妙的音乐吸引住了,于是我以富有感染的语调向学生说道:“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现在所听到的就是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我们听到了这样优美的曲调,你是否知道他是怎样完成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月光曲》就会告诉我们。”学生听到后马上就打开课本读起了文章,这样就极大地引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兴趣。

2.讲故事营造氛围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喜欢听故事。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用故事吸引。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时,我给学生讲道“:安徒生参加舞会,一个小姐很暧昧地到他跟前献殷勤地娇声问道:‘您看看我的衣服怎么样?款式、颜色,质地……怎么样?’安徒生不冷不热地回答道:‘没有什么好的感觉,和皇帝新装一样’一语出口使四座大惊。”那么他说的皇帝新装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感到非常有意思。

3.用诗歌营造氛围

诗歌富有优美、动听、感人的特点,学生非常喜欢诗歌。我们可以利用诗歌引发学生学习的乐趣。比如,在教学《西湖的绿》一课时,我选择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导语教学中还有很多方法,比如,制造悬念、温故知新、多媒体教学以及游戏教学等方法,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

二、赏识教育运用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就是说明,教师在教育中要给学生更多的表扬和赞叹,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赏识,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而小学生更是强于其他时段的学生。因此,我们作为教师要注重这种赏识教育方法,多给学生带来欢乐和笑声,不断地赞扬他们“你说得不错啊!”“你说得太好了!”“你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孩子!”……我们经常给学生微笑,不时地向他们投去笑容和鼓励的眼神,不断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激励。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会充满欢乐和热情,教学环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正像著名教育家余漪老师说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三、善用质疑法

语文的学习不能只是平平淡淡地讲课,要使课堂教学具有起伏性,这样才能更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增加兴趣感,也会使课堂教学环境得到优化。比如,在教学《一定要争气》时,我设置了一些相关的问题: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童第周为什么要给自己争气?他是怎么样做的?最后达到了什么样的结果?等等。学生带着问题学起课文来就非常认真,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总之,广大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树立关心爱护学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看成自己的朋友,让课堂教学形成一个人人平等、和谐友好、彼此信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参与到教学中,使他们更加热爱语文、喜欢语文、学好语文,提高学习水平,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保护环境”主题教学 篇11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语文课本上的《清澈的湖水》《父亲和鸟》,“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小溪的倾诉》《环保拍手歌》。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读懂简短、浅显的文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意激发学生的童心童趣,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使环保意识植根于学生的心灵;3.情感态度:懂得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融相依,增强环保意识。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环节。

第一环节:学习《清澈的湖水》

蓝天、白云、高山、河流,大自然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我和学生首先品读课文,感悟景美,一起走进《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透过美妙的文字,共同领略美丽的湖光山色。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时,请他们画出喜欢的写风景优美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再朗读出来。之后,小组内交流,欣赏“景美”。如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同桌互读找到的句子。全班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读好这些句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感悟“人美”。小洁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这时突然发生了什么事?请学生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出示句子:“小鱼吓跑了,湖水变得满是皱纹,美丽的景象不见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生自由回答)如果你是小洁,你会对小男孩说……(生自由说)从哪里看出小洁对小男孩的行为不满?她企盼什么呢?小男孩把香蕉皮扔进水里,而小洁是怎么处理手上的面包纸的?(出示第五自然段,齐读)你身边有像小洁一样的人吗?你以后会怎么做?

第二环节:学习《父亲和鸟》

我们不仅要像小洁那样爱护环境,还要学会保护小动物,通过学习《父亲和鸟》,看看文中的父亲是怎样爱护小鸟的。首先,我请同学们精读课文,体会父亲知鸟,爱鸟。学生自由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父亲说鸟的句子;同桌互读找到的句子;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的体会;交流汇报,说说你从哪一句体会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父亲的话)指名读,赛读,教师范读,再次体会父亲对鸟的爱。之后,小组内讨论交流:“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这样的父亲是猎人,小鸟的命运会怎么样?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

第三环节学习“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小溪的倾诉》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同桌互读课文,说说读后的体会。最后全班汇报交流,说说听了小溪的倾诉后你有什么感受,你以后会怎么做?以《环保拍手歌》结束本节教学。

相比以前支离破碎的教学,本节课在一节课内,围绕“环保”这个主题,教学了《清澈的湖水》《父亲和鸟》,以及“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上的《小溪的倾诉》《环保拍手歌》,教学简简单单,但孩子们理解得却很到位。简简单单教语文,是保证课堂高效的重要方式。放弃过于支离破碎的讲解,孩子们在大量的阅读中自然就理解了环保的重要性,远比原来细碎的讲解更有效。

课堂教学环境 篇12

1 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典型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纷纷反映该科目学习内容多, 各章知识联系性不强, 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些现象除了跟科目知识点涵盖广, 抽象理论概念多的学科特点有关外, 以下几个因素也不容忽视: (1) 学生的化学基础相对薄弱。虽然学生学习过普通化学且部分学生修过有机化学, 整体说来学生对化学相关知识掌握依旧不多, 知识储备不够, 学习重视度也不高; (2) 科目课时安排相对较少。由于课程知识点杂多, 如果仅仅是重点讲述部分知识内容, 容易破坏科目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3) 缺乏实际应用的案例。课堂上基本原理知识阐述过多, 和现实案例及实际环节关联较少, 讲解容易枯燥无味。针对上述几个反映普遍的问题, 我们和学生充分交流后针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调整, 在补充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 改善加强知识点的复习和梳理, 以及在相关章节添加生动案例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改进的几个方面

2.1 补充化学相关基础知识

在学院制定的培养计划中, 环境化学科目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一学期, 在此之前大部分学生已经修读过普通化学和有机化学, 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由于培养计划对化学科目的课时分配相对较少, 同时环境专业的学生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学生的化学基础比较薄弱, 给授课的顺利进行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让学生能听明白, 理解清楚, 在某些章节我们适当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 这种做法获得学生的广泛认可。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由2006年高教出版社发行, 戴树桂教授编著的环境化学。其中大气环境化学章节中提及自由基的稳定性, 我们相应补充了键的解离能和共轭、诱导作用以及空间位阻与键稳定性的关系, 引导学生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理解相应自由基的稳定性。谈到自由基的活性时, 我们把有机化学中讲过的烷烃卤代自由基反应与之关联, 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回忆学过的内容, 这样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在讲到多环芳烃的结构和性质时, 我们及时帮助学生回忆了有机化学科目中对芳烃芳香性的介绍, 其电子结构特点以及和化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关系, 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理解多环芳烃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迁移和转化的特点。同时我们要求学生在相应章节对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毒理学,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等科目进行对照学习, 相互印证, 既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 同时也能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深层次去理解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

2.2 总体把握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培养计划中分配给环境化学48学时, 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八章内容, 这对学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挑战。我们在正式开讲前, 先给学生大致剖析了一下该科目的主要脉络, 便于学生了解科目的重点章节。第一章绪论, 主要阐述环境问题的出现导致环境化学的诞生以及环境当中主要污染物的类别, 环境效应和迁移转化。从第二章到第四章分别谈及污染物进入大气, 水和土壤后的赋存状态, 迁移转化等内容。第五章涉及污染物历经上述三个圈层后进入生物体以及在生物体内的运动过程及毒性。第六章主要是一些具体的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第七章重点介绍受污染环境的几种具体修复技术。而最后一章则是绿色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通过分析, 学生大致了解了本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脉络特点, 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开始初步建立一个关联体系。随着教师授课工作的开展, 学生可以把相应知识点置于关联体系中, 最后形成该科目的完整知识体系。另外针对科目课时较少而内容丰富的特点, 我们要求学生必须做到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简单的和常识性内容仅做概述, 和其他科目有交叉的章节如第二、三和五章, 我们侧重讲述和化学相关的内容, 其他部分以课堂提问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学习。这样既节省了时间, 也督促学生针对相应的交叉科目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自主进行对照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课时利用率的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 我们设置“每课一个小结, 每章一个总结”, 便于学生及时复习课堂学到的知识点。

2.3 补充真实典型案例, 充实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中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阐述较多, 学生学习起来容易觉得枯燥乏味。引入环境中的真实典型案例, 充实教材教学内容,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利用化学知识分析研究实际环境问题中有关污染物存在, 化学特性及控制原理的能力。通过介绍11种农药“喂养的豆角”, 可爆炸的西瓜以及一系列生活中有毒的食品 (毒馒头, 毒油条, 瘦肉精, 辣椒中的苏丹红, 毒木耳等等) , 到富含有机物的工业废水排放, 挥发性有机物充斥室内外环境, 以及最近出现的“雾霾”现象和人们高度重视的PM2.5等, 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环境化学的重要性。在大气污染物的迁移章节, 介绍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印度博帕尔事件, 切尔诺贝利的核泄漏事件以及洛杉矶和伦敦烟雾事件, 使学生把大气中污染物扩散及对环境的影响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 充分理解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各种影响因素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和方案。另外我们也选择在适当的章节中插入一些和环境保护相关的小故事来调节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到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时, 介绍完有机氯农药后, 穿插了瑞士化学家米勒和滴滴涕以及德国科学家哈伯和毒气的故事。这些历史上真实出现过的血淋淋的事件, 深深震撼了在座学生。课后学生纷纷上网查阅相关事件进行讨论, 同时也反馈了一些其他的案例供参考。通过真实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小故事的穿插, 提高了学生对环境化学学习的重视程度,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另外我们会在课余时间或答疑时间和学生充分沟通, 鼓励学生对该课程授课内容和方式提出建议, 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实际学习情况也对教学质量的改善大有裨益[6]。

3 结论

采取上述改进措施后, 沉闷的课堂气氛开始变得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 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但是目前我们对环境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远远不够, 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探索, 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传授环境和平台, 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环境化学是环境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也是环境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 具有内容丰富, 研究对象复杂, 知识涵盖面广, 交叉性较强等特点, 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难度。本文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学习环境化学课程中碰到的几个典型问题, 进行简要剖析, 找到症结所在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案, 以期改善教学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化学,环境工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理解人物下一篇:组合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