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灵魂论文

2024-06-10

融入灵魂论文(共4篇)

融入灵魂论文 篇1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个性, 如果说文化传承是学校精神的源头活水, 文化创新则是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 是学校发展的至高境界。青中正是珍视并传承自己的文化特色, 才确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正是拥有不拘泥于自己的文化优势, 带着时代烙印去开拓创新, 才在机遇中迎接挑战, 在发展中实现超越。

一、富有浓厚责任意识的办学思想是学校文化的精髓

青木关中学最初受到“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大力援助, 以“青木关民众教育馆”的身份面世, 当时接收了来自全国近二十多个省市的平民学生。今天, 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平民教育色彩, 致力于推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追求教育公平、为平民子女服务、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已经成为青中人的自觉选择。我们庄严承诺:绝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目前学校已形成了“筹、奖、助、补、减”五位一体的资助体系, 并通过圆梦基金会, 完善了募集制度、贫困生奖学金发放制度、特困生补助制度、贫困学生学杂费减免制度、扶贫助学金管理制度。每年用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助学金都在人民币10万元以上, 对部分特别贫困的学生甚至延伸到上学后, 做到了没有一位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教职工自觉圆贫困生的求学梦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民大众的子女“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能成才”。我们采用整体普及、宏观推进、补差扶优、远近并重的平民教育策略, 使进校时不优秀的学生, 经过三年打磨, 变得优秀;使本来优秀的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学生“低”进“高”出和“普”进“优”出已经成为沙坪坝区高中教育的一大亮点。

二、责任意识已深植于学校的办学理念之中

青中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让相同层次的学生进步更快”的办学理念本身就是一种自加压力、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校长的任期是有限的, 但如果校长的思想、信仰、行为与学校文化融为一体, 成为学校发展的底蕴与导向时, 他的影响就比他的任期长得多。正是基于这种认识, 校长引领着学校文化与时代发展、教育进步同步, 不断地弘扬学校所蕴含的发展空间与人文价值。从这扇校门迈出的莘莘学子中, 有的后来成为将军、专家、学者、教授、院士, 有的成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有的运筹帷幄功勋卓著, 有的笔耕不辍著书立说, 有的悬壶济世业绩斐然, 有的普普通通默默奉献……但是,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忘不了“继往开来, 责在吾人”的理想信念。他们所具有的崇高理想、良好的道德风范, 就是学校文化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烙印。

三、打造富有责任感的校长和教师队伍

青中历史上的三十位校长、副校长和千余名教职员工, 他们是青中办学的拓荒者, 学校精神的传承者。去年, 浓缩学校60年成长历史、集历代校长之大成、并凭借全校教职员工的集体智慧, 提炼出了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校长文化——“尽心为公, 努力增能”, 并认为学校领导首先是思想文化上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上领导。因此, 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领导时时用思想引领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制度管不了的地方, 就是文化起作用的地方;要让绝大多数人感觉不到制度的存在而行为规范, 要让极少数人处处都明显地感觉到制度的存在而受到约束;教育不能偏向功利, 否则就会偏离教育的规律。

同时, 学校把热爱学生作为评价教师的最高标准, 形成了师德与师风并行、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教师文化。一是建立了一整套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对师德师风考核不合格的, 三年内取消一切晋职、晋级、评优资格。对师德师风问题严重的, 还采取待岗、解聘等惩罚措施。同时, 还大力树立了一批师德师风建设典型。在典型的示范带动下, 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 教书育人、以身立教在整个校园蔚然成风。二是建立有效师德师风的监督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三个监督评价机制:学生监督评价机制、家长与社会监督评价机制、教师互相监督评价机制。学生监督评价机制即通过问卷、座谈、个别谈话、信息反馈等方式, 向学生调查和了解教职工师德师风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家长与社会监督评价机制即学校向每位同学及社会公布学校主要领导电话号码, 并辅之以问卷、家访、座谈等手段, 扩大师德师风评价的内涵与外延;这样, 有利于对教职工进行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评价。学校禁止有偿家教和有偿留宿学生, 确保了教职工一心扑在工作上, 许多教师在晚自习时主动为学生答疑, 形成了“有疑答疑、无疑启智”的辅导模式。

四、在有形中提升, 在无形中浸染, 综合开展学生责任感培养教育活动

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各种意识错综交织的转型时期, 在局部领域, 由于对提倡个性解放的曲解, 个人至上、金钱万能等诸多负面的社会影响纷至杳来, 这无疑加大了培养有知识而又负责任的学生的难度。面对这种复杂的局面, 我们在区教委的领导下, 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 采取了有形中提升和无形中浸染两种方式。一方面, 加强常规管理, 强化养成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的责任意识培养教育活动, 我们的“环保小卫士”活动、“校报小记者”活动、编演校史话剧、舞蹈、小品……都开展的有声有色, “班团干部竞选制”在每个班级得到良好推行, “副班主任学生制”模式正在实验之中。另一方面, 我们淡化教育活动的痕迹, 从环境熏陶和行为体验入手, 在无形之中和无声之处展开“动作”。教室、运动场、休闲亭、公寓、校史陈列室……, 我们张贴画像, 介绍事迹, 到处弥漫着校友们“活动”的身影;体育器材、实验器具、日常办公用具、部分生活用具, 甚至水龙头旁, 件件物品上都有当年校友的亲切的话语。两种方式有机结合又良性互动, 知识报国的愿望已经在学生的心中阵阵升腾。我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就是培养学生责任感结出的硕果之一。

社区管理、社区教育、社区文化娱乐服务是我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最广的内容。小至社区环境治理、社区文明宣传、“助老助残”、“植绿护绿”、“清洁城镇”、为社区提供教育辅导、参加社区“文艺调演”“慰问演出”、参加各种主题的社区联谊联欢等活动, 大至社区项目调研, 都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并成为了社区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切实地将学校的社团文化带进社区, 丰富社区的文化娱乐生活, 以校园文化带动社区文化发展。

五、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打造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

当你漫步在古朴而优美的校园中, 当你徜徉于青苔爬满的曲径小道时, 当你面对那一块块残缺的碑刻时, 你会不由得进入与古人对话的空间, 你周围的世界都会是涌动的思想源泉, 都会是取之不竭的宝库。润物细无声, 青中的魅力就在于其悠久而凝重的文化底蕴。这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主要是通过“一像一亭一室一墙二廊” (行知像、荟芳亭、校史室、音乐墙、读书长廊与文化长廊) 等宜人的人文文化环境和物质文化环境来实现的。一进校大门的陶行知雕像警示我们要行知合一。读书长廓, 营造书香校园。校园文化长廊的花岗岩上刻着励志名言与古代勤学苦读的故事, 以及随处可见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励志话语、温馨提示等给人以启迪、以思索、以力量。经过长期的绿化、美化, 校园里形成春有花, 夏有荫, 秋有果, 冬有绿的钟灵毓秀的佳景, 无不显示学校在创设一个潜移默化的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融入灵魂论文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非常荣幸参加总队举办的提服培训班,特别是作为一名刚刚接触边检工作的政治委员,可以说是感触颇深、受益匪浅。2011年,是深化边检提服工作的开局之年、关键之年,下一步提服工作的切入点到底在哪里,我认为:关键还是要坚持“以服务为中心”的指导方针。下面,请允许我就“如何强化官兵对‘以服务为中心’指导方针的认识”这个主题,从强化官兵思想认识、主体地位、首创精神三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是强化思想教育,增强全局观念,使官兵的思想认识在“学习”中得到提高。孟副部长多次强调:边检工作由侧重管控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变,是新世纪边检工作职能的根本性调整,是新阶段边检工作观念的历史性变革。要让官兵把“服务”的理念溶入血液和灵魂,我认为边检站就要以当前正在轰轰烈烈开展的“创建模范党组织生活活动”和“主题教育”为载体,通过交叉授课、演讲征文、广播板报等形式,在全体官兵中深入开展边检形势政策教育,让边检官兵真正能够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看 1

待边检职业,让边检官兵真正能够站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角度履行岗位职能,也就是所谓的“跳出边检看边检”,让官兵真正明白边检工作“以服务为中心”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从而尽快实现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由“表情服务”到“用心服务”、由“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的三个转变。

二是强化主体意识,发挥内省作用,使官兵的服务意识在“内省”中得到升华。“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检查员工作在执勤最前线、服务在通关最前沿、行动在旅客最近处,是执法水平的显示器、是旅客评价的电子秤、是服务水平的测量仪。因此,要进一步强化检查员的服务意识,就必须要充分重视检查员的主体地位,通过广泛开展座谈讨论、参观见学、服务情景演练、录像倒查、观看示范片、开展演讲比赛等活动,让检查员在广泛讨论中析事明理,在阅读思考中受到启迪,在平等交流中自我认同,在坦诚争论中自我加压,在接触旅客、感受角色中自我教育,内省服务意识,内化服务理念,有效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评价,促进个体精神生活、创新能力、心理世界多方面和谐发展,进而准确定位自身的职能、职责、角色,推动服务的不断完善。

三是重视首创精神,贴近边检执勤,使边检的服务内涵

在“实践”中得到拓展。国门有界,服务无界。检查员队伍中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执勤现场应该提供什么服务,怎么提升服务,检查员最有发言权。要坚决克服照搬照抄、闭门造车的倾向,改变灌输现成结论、生吞活剥或先入为主、千人一法的思维定势,在摸透检查员议论热点、关注焦点、待解难点的基础上,注重鼓励检查员独立思考,给充分的思考空间,引导发动检查员坚持旅客关注什么就重点回答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使服务能够找准“切入点”,抓住“共鸣点”,解决“疑惑点”,切实提高官兵创新边检服务举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丰富边检提服工作的内涵和外延。

融入灵魂论文 篇3

2005年被授予“百名中国书画名家”称号。

2006年被授予“中国文艺终身成就艺术家”称号。

2007年在印尼雅加达艺术中心举办个人重彩画展“印象巴厘”。

2008年在东南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三个国家举办巡回画展。

2009年在新加坡、印尼雅加达举办个人巡回画展。

近年来出版个人画集6本,在国内外举办十几次个人画展,两百余幅作品被国内外机构,收藏家收藏。

重彩画的人生

金阳原名鲍金星,科班出身,画过水墨、彩墨,最后却爱上了现代重彩画,他认为现代重彩与他多年寻求的“象”重叠了,在那种色彩与构图里,他感受到自己的人生,也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在金阳的色彩里,有他的人生,有他的哲学,有他的悟。不再三矾九染,一生探索创新。

金阳说,重彩画也有许多流派,比如传统工笔重彩注重“三矾九染”,精确表现物象形体和结构,明朗、润丽、厚重,中国人从晋代顾恺之开始就这样画画。而他画的重彩从不参照先勾线后填色的传统技法,而是让色彩相互渗透融合,形成浑然一体的浓烈感受,在很短的时间里表达岁月的厚重与沧桑。

金阳的画在东南亚一带受到热捧,他笑着说可能是他的画中那些明亮的色彩与东南亚热烈的氛围非常吻合吧。2007年,金阳在印尼举办了一次“印象巴厘”重彩绘画展,引起轰动,印尼各大媒体均有报道,金阳笑着说这在华人画家里“史无前例”。他在巴厘岛住过一段时间,蓝天碧海的自然风光,单纯简朴的人文风俗,像一幅幅浓烈的重彩,金阳住在那里,就像住在自己的画框里,每一天都那样简单,每一天都那样丰美。2008年,金阳将再次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举办三国巡回联展,有当地媒体这样评价他的画:金阳的画源自中国隋、唐、宋、元的敦煌壁画,当时的佛教特殊壁画于中国陆地的丝绸之路带进欧洲市场,很受欢迎。金阳的绘画重彩是以天然矿物颜料抹粉而成,艺术价值颇高。

东方灵魂与西方色彩的融合

金阳20多岁时就到过敦煌,许多大师都从敦煌汲取过灵感,金阳也是。敦煌壁画有好几层颜色,经过岁月侵蚀之后形成剥脱,艺术的神奇随之出现:既有色彩的纯度,又有两种色彩的交融,那种自然的剥脱几千年融为一体,就像是从岩壁里生出来的一样。金阳看后大受感动,他临摹了敦煌好几年,一直想在薄薄的宣纸上体现那种岁月风霜。

在那些辉煌的壁画前,从一层一层剥落的色彩中,金阳看到了生命的宽广和历史的沧桑。“那些线条如此饱和,那些剥落的色彩如此丰富,一层一层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文化信息”。

金阳这六年来每年出一本画册,两百余幅画被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收藏,如此骄人的成绩让人钦羡不已,每一本画册都是重彩画的别样风景。他一直在探索艺术表达思想的最大可能性。他却说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带给他的收获,他的技法借用了一些西方印象派的表现形式,他的艺术灵魂却源于东方。除了画画,他还阅读大量中国古典“圣贤书”。金阳平时喜欢读《道德经》、《大学》、《中庸》、《金刚经》,他觉得中国传统文化隐藏着许多玄机,比如《大学》里有几句话说得极好: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在止于至善。人生先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努力,然后做得最好。老子的《道德经》他也读了无数遍,儒家道家的书籍他也品出许多滋味。他说:“一个画家首先是一个思想家,否则只能永远做一个画匠。”

艺术探索永无止境

金阳每天画画、看书、思考,他说画画是他一生中最有激情的事情。他的重彩画除了在画面上创新,他还想在材料上“搞搞新意思”,比如再用一些新型矿物作为颜料,把重彩画落在画布上而不是仅仅在纸上表现那种缤纷色彩。他笑着说:东南亚气候炎热,如果用画布保存的时间更长,就算是为收藏者着想吧。

诵读,让经典融入灵魂深处 篇4

一、促生产生兴趣

在我们学校, 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们所熟悉的课外书就是卡通画册和作文选之类, 至于什么样的书是经典, 他们大多很陌生。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要做的第一步是让学生对经典有兴趣。

首先, 让学生懂得, 经典经过了时代的考验, 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很有价值的, 读经典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这里有衣、食、住、行……包罗万象, 这里有真、善、美、丑……泾渭分明。多读经典能让你拥有智慧, 增加勇气, 做个生活的智者。随着年级的增高, 不能只局限于读低层次的、娱乐性的卡通漫画、《故事会》等等, 更不能迷恋于那些武打言情小说, 而要阅读高层次的书。

其次, 从我们的教材里去发现名家们的读书情况, 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外名人的成长都与青少年时期爱读名著有密切关系的例子。冰心老人写下了一首首隽永的小诗, 而她在七岁时就开始苦读《三国演义》、《聊斋志异》、《西游记》……毛泽东挥写出那么多豪迈的诗词, 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 他们的成就哪一位不是博览群书而成?

二、名家诵读引路

有了对美的事物的认同, 才会产生接近的愿望;有了接近的愿望, 才有审美的兴趣和能力;有了审美的兴趣和能力, 才会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有了欣赏美的眼睛, 才有更高级的感受, 才有创造美的愿望……所以, 在学生对经典产生兴趣的基础上, 开始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经典美文。被吸引, 被感动, 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比如教学余光中诗歌《当我死时》的时候, 在陈铎深沉而饱含感情的朗诵中, 不少学生热泪盈眶, 从此爱上了诗歌。有时候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并不到位, 这时, 借助有感情的朗读会易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感情。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 学生并没有对作者父子之间的亲情所感动, 但在聆听名家朗读之后, 却能深切地感受到父子深情。2011年河南省优质课选手张俊娜执教《伟大的悲剧》时, 充满感情地朗读斯科特的日记, 全场师生都被强烈地震撼了, 长久的寂静, 然后是雷鸣般的掌声, 连教师自己也泪流满面。那是怎样强烈的情感相融啊。诵读, 尤其是经典诵读, 往往会在一刹那间就拨动了学生平静的心弦。

三、置身经典海洋

孔子说:“诵《诗》读《书》, 与古人居;读《书》诵《诗》, 与古人谋。”是说通过诵读, 可以达到自己的心与圣人相谋、相印的作用。可见其作用不仅仅是“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更重要的是理解作品内涵, 体会文字背后的智慧和思想, 涵养心性, 固本培元, 为己所用, 利己利人。作为语文教师, 指导、训练学生诵读, 特别是诵读经典, 正是与古今教育家所倡导的理念一致的。在课堂教学中, 对经典篇目进行诵读训练, 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体会语言之美, 意境之美。2011年河南省优质课选手冯桂芳在执教《金色花》时就曾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体会母爱的纯真、孩童的调皮,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人曾为诵读总结了十大好处, 其中就有一条是“诗性美”的再现。但诵读经典, 更多的是在课堂以外的生活中。结合我班实际情况,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探索:

第一阶段:奉旨读书

指定诵读任务, 主要利用晨读时间读书, 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 进行诵读比赛。刚开始, 读《三字经》、《弟子规》等, 后来读中学生必背古诗文, 在老师的热情鼓励下, 学生不久就不满足于这些文章了, 就有同学主动要我向他们推荐读物。原来, 学生读书的热情和兴趣全靠老师培养, 正是我的鼓励和赞扬激起了他们更加高涨的热情。

第二阶段:文海拾贝

鉴于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时间不充裕, 我要求他们在家长和老师推荐的篇目中, 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进行诵读, 在每次语文课前的几分钟进行交流。在活动中, 我惊奇地发现, 学生的文字感悟能力超出我的想象,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若为化得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及至“问世间情为何物”, 我大惊失色, 名篇名句的诵读, 岂止是语言的积累?!

第三阶段:博采名篇

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功底, 老师就不宜在内容上过多地限制了。在这一阶段, 我只开出书目, 让学生自己选择。此时, 诵读范围渐渐拓广, 不只限于经典古诗文, 现代散文名篇, 外国优秀诗歌、散文, 都在我的书目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要求写出读书笔记 (或摘记) 。我把周一的阅读课定为诵读课, 要求学生声情并茂地去读, 投入去读。每一次, 学生的专注和动情都让我沉醉。再后来, 学生已能阅读长篇小说了, 我就利用各种机会, 让学生交流读书的内容, 也借此增强口头表达能力。

四、诵读精华展现

举行各种活动, 巩固诵读效果——让学生把自己诵读经典的体会和故事讲出来, 写出来。单是演讲比赛, 就进行了五次。把一些经典文段编排成歌曲演唱, 或者进行表演。学生在说和写的过程中, 不正是吸纳精髓, 化为我用的过程吗?

当你走进校园, 走进班级, 看到我们的学生人人都能吟哦诗词;讨论话题, 个个都会引经据典;写作文, 下笔洋洋洒洒。当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 依然能做到胸怀博大、知书达礼、善良聪慧、乐观向上, 那时候, 经典诵读的魅力才真正显现出来:经典已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

摘要:诵读经典,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 有极大的帮助。作为语文教师, 我尝试通过促生产生兴趣、名家诵读引路、置身经典海洋、诵读展现精华等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 用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底蕴滋养学生的灵魂, 让经典融入学生的灵魂深处。

上一篇:混凝土搅拌设备下一篇:早期非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