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精选9篇)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 篇1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工具, 教学语言的组织和设计反映着教学思维的深刻程度, 教师要具备深刻的教学思维还必须有精湛的语言表达艺术。化学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而教师良好的教学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在整个化学教学艺术体系中, 语言艺术是灵魂, 只有在良好的语言艺术的基础上, 其他的教学艺术才能得以实施。它渗透在各项教学活动艺术中,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是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与众不同的特色。正如有人所说:“教师能讲得有趣, 学生才能学得有味。”这是教师语言艺术的成功。
一、化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语言的表达首先要准确, 遵守语言的科学性。化学是一门科学, 科学语言要求用词严谨, 因而教学语言应该准确, 符合科学性。例如, 讲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时, 经常遇到NH3 (ān) 和NH4 (ǎn) ;还有奶粉事件三聚氰 (qíng) 胺 (àn) , 三个字音调相同, 但声调不同, 有些老师发音总是一样, 这样学生在写化学式时总是写错, 若发音准确可以避免这种错误。这就充分发挥了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在讲油脂 (zhī) 时, 油脂是油和脂肪, 油是不饱和的酯 (zhǐ) , 脂肪是饱和的酯。再如钠与水反应的实质和钠与酸反应一样, 是与他们电离出的H+反应, 这时问“同体积的水和酸与等量的钠反应, 与谁更剧烈呢?”答案是与酸反应更剧烈。酸是强电解质, 水是弱电解质, 同体积的酸比水产生的H+多, 若问“与稀盐酸反应, 先与酸反应还是与水反应?”笔者认为这种问法不科学, 钠与盐酸以及与水反应的实质是与它们电离的H+反应, 只是刚开始溶液中的H+主要是由酸电离出来的, 为了学生好理解, 我们说是先与酸反应。更多问题是在讲元素周期律;氧族元素氧硫硒碲 (dì) 钋 (pō) , 氮族元素氮磷砷锑 (tī) 铋, 若误读容易造成元素书写错误, 同时记错自己的本家是氧族元素还是氮族元素, 这些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由于不能准确发音或不科学的描述引起, 可见准确性和科学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二、化学教学语言的幽默性
教学语言在运用时, 一定要注意科学性第一, 艺术性第二的原则。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语气要抑扬顿挫。避免长时间兴奋或抑制, 使学生感到疲劳, 要让学生有张有弛, 保持最佳学习状态。那么,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应用语言艺术呢?原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 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 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就能调动学生听课的兴趣。例如, 在做亚铁盐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 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要细长, 伸入盐液莫慌张, 缓缓滴入不摇荡, 白色沉淀成絮状, 倘若固执不照办, 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上放慢速度, 给人一种警告的威严, 接着按照常规操作, 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 大家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 最终变成红褐色, 全都惊叹不已。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 学生往往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 针对这种情况, 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再如, 我们讲离子反应时, 学生经常将H+写成H-, 我们可以半开玩笑的说, 它戴的是红花而非绿花, 还有Fe+2H+=Fe2++H2, 生成的是Fe2+, 而非Fe3+, 我们可以说盐酸让铁戴了两元的小发卡, 因为他的氧化能力弱。
三、化学教学语言的时空性
语言的运用要切合时宜、恰到好处。例如, 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 乙醇和浓硫酸制乙烯, 当温度升至100℃时, 这时反应时间较长, 学生总认为温度逐一慢慢上升, 这时老师应指导学生:该反应温度迅速升到170℃, 若停留在140℃, 将生成副产物乙醚, 同时一句“一百七制乙烯”, 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温度要迅速升高到170℃。既填补了这段时间空白, 又让学生明确了实验温度。
四、化学教学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利用语言技巧, 借助生动形象的比喻, 增强教学语言的直观性。形象的比喻打的恰到好处, 可以使学生眉飞色舞, 兴致勃勃, 易于接受新概念, 乐于思考新问题, 使学生听课成为一种艺术享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 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 增强感染力, 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有些化学概念、原理具有高度抽象性, 而高度抽象的化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事例, 把内容讲得形象生动, 通俗易懂, 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知识。深入浅出的讲述, 必然会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轻松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课堂教学要重视语言的形象生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联想,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讲到物质的量浓度与体积的关系时, 比喻为“厨师尝汤难道要将汤喝完才能知道味道吗?要是做个满汉全席, 还不得个大胖子厨师十天半个月不吃饭吗?”
当然, 化学教学语言艺术上的创造, 并非一朝一夕, 需要千锤百炼、不断的创新、不断的突破, 才能进入较高的艺术境界。且教学语言艺术的深度是无止境的, 要想攀登化学教学语言艺术的高峰, 必须付出长期的、巨大的、艰辛的劳动, 才能有所造诣, 有所成就。语言的艺术魅力是师生之间交流情感的纽带, 是培养学生学科兴趣的催化剂。用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唤起学生心灵的感应, 使可爱聪明的学生更能容易轻松快乐的接受知识, 培养他们热爱化学知识, 并保护环境的精神。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 篇2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
今年署假,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25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到有一定的经验,从经验丰富到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读后,使我受益匪浅。
李镇西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对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观点,他对班级的管理,使我感动,折服,从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更看到了未来和希望。在这里,我可以找到教育的最新理念,在这里我可以学到宝贵的经验总结。从李老师成长的印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己进步的影子,从他的成功教育案例中,我找到了一些适合我们的方法。它让我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目标,那就
是成为一位勇于自我批评、善于积累、善于反思、有爱心、勇于挑战、有目标的老师!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急于求成,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通过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我对比反思自己,深感愧疚,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太远了,这哪是爱学生?反思后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要把自己的爱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所以,我深深感悟到:因为爱,冰雪会消融;因为爱,枯木会逢春;因为爱,希望绽放华彩,因为爱,能拨云见日,未来永值得期待;因为爱,所有的生命才收获了圆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按学校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舍小家顾大家,洁身自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甘为人梯,爱生如子。
最后,借著名教育家镇西小语作为我的座右铭,“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鞭策自己,激励自己,这就是我——一位人民教师在学习中的心声。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心得体会
齐齐哈尔市第十一中学
美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篇3
从技法上讲,书法是“线”的艺术。书法线条,重点表现在笔尖的提按动作,或轻或重、或驻或行、提提按按、驻驻行行,用笔强调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给人心理上一种力量,从而达到苍茫的效果,古朴而雄浑。书家利用既连续又有规律变化的点画线条,引导人的视觉运动方向,控制视觉感受的变化,给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节奏感受。线条美的首要特征是力度美,“行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通过张弛变化、向背呼应、穿插交错、疏密大小以及点画的比例布白、均衡协调等手段,共同组成一个个单独的审美个体,既合乎法度,又富于变化。阎振堂先生的书法线条曲直适宜、纵横适度、强弱得当,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以及节奏韵律、转折顿挫,就像音乐的旋律一样给人以节奏感。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还应当有一个完美的外部形式。阎振堂先生作品中的中堂、条幅、扇面、对联、条屏、斗方……无不秉承优美的传统书法幅式,这是千百年来历代书家创作经验的结晶,也是欣赏者进行鉴赏的前提。成功的章法布局集中体现了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章法之所以也称为“布白”,是因为章法的实质是对空间虚实的艺术处理。相依相生,相映成趣,给欣赏者留有审美想像的广阔天地。也就是有笔墨处重要,无笔墨处也重要;字里行间均有笔墨,有情趣。此外,书法还讲究承上启下、左顾右盼,以及局部美与整体美的和谐统一。阎振堂先生的行书、隶书及草书,全篇字字相关照,行行相呼应,气势连贯,浑然一体。中国书法是造型的艺术,整体表现出既平衡和谐又灵活多变的审美特征。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 篇4
声乐艺术是一门二度创造的表现艺术, 是将音响的动态结构赋于生命的形式, 就有了充满意味深长的音乐运动。歌唱者如何将一部不熟悉的作品变成感人肺腑的心声, 并且通过声音和表演传达出来, 同时使观众体验到这种情感身临其境, 是实现声乐作品中二度创造的决定因素。古人云:“诗言志, 歌咏情”, 为什么孔子当年在听到齐国韶的演出后会“三月不知肉味”, 然后, 发自内心的“韶尽美矣, 又尽善矣”。因为声音的技巧和情感表现才是完整实现歌唱艺术的两大重要因素。
歌唱者要发挥出自已最佳的演唱水平, 声音固然重要, 但是, 情感表现不能忽视。只有让观众和歌唱者来共同分享作品, 才能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形象, 本文试以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情感表现首先建立在对作品准确分析的基础之上
声乐艺术是表演的艺术, 歌唱者要善于准确地理解分析声乐作品, 领悟其内涵, 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赋予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1] (第6 7页) 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 当唱到歌剧选段《血里火里又还魂》时, 我深有体会。起初接触这首作品时, 认为歌剧没有什么难的。但是, 随着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多节声乐课的剖析, 我感觉它没我们想象得那样简单, 老师鼓励我去仔细分析《党的女儿》这部歌剧, 我才知道“田玉梅”当时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演唱了这首作品。由于叛徒的告密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很多共产党员都牺牲了, 为了保全革命实力, 杜鹃坡的老支书及乡亲们决定掩护共产党员田玉梅逃出虎口。不料, 在掩护的过程中, 老支书和乡亲们牺牲了。“田玉梅”是在失去了亲人之后悲痛欲绝的演唱了这首作品。全曲的三段感情, 对比鲜明, 每字每句无不包含了田玉梅对乡亲们的怀念和对叛徒的痛斥。如果没有去仔细分析, 也许到现在我也不会把这首作品的内涵较完整的表达出来。
二、丰富的情感表现源于对社会生活的积累
人的各种行为, 风格以及情感生活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形式, 都从整体上服从其独有的心理机能系统, 而人的心理机能极其复杂, 心理结构的形式都离不开人的社会生活。[2] (第3 5 0页) 这些都是和一个人的社会阅历是分不开的, 成功的歌唱家在演唱作品时, 绝对不会是矫柔造作的, 而是发自内心, 朴实而不造作, 贴近生活从而引发观众的共鸣。波兰的音乐学家丽莎认为:“在音乐中, 由于缺乏具体的、实在的、单个的客体, 感情反应的因素便能比较强烈地发挥作用, 占据了首要地位—这便是音乐在反映现实方式的特殊性”。同时, 她还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 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3] (第1 4 4页)
青年歌手大赛的决赛现场, 刘和刚的一曲《父亲》, 感动了每一位评委和现场观众, 打动观众的不仅是他的技巧和声音, 更是情感。刘和刚是一位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 在他追求声乐学习的道路上, 父亲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父亲为刘和刚学习声乐的学费而没日没夜奔波, 过度的操劳, 使他在给别人拉货时, 不小心把三个指头给绞断了。这仅仅是在刘和刚成长的道路上, 父亲为其付出无数中的一次。刘和刚在演唱到“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这一句时, “儿女”的节奏是断开的, 带有哭泣色彩, 紧接着是“央求你啊下辈子, 再做我的父亲”, 表达了对父亲无限敬爱, 歌声中蕴涵了深厚的情感。通过这首作品使他一举获得金奖, 同时, 这首作品也被广泛流行起来。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生活经历, 才使得他的作品表达, 是那样的真挚、生动、逼真、感人至深。我们虽然没有那样的亲身经历, 却能从他的歌声中聆听到他内心深处的酸、甜、苦、辣。
三、真挚的情感表达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在艺术的创造过程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它关系到艺术的生命。声乐作品中要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表现诗情画意、昂扬斗志等都离不开丰富的想象, 想象力对于歌唱家来说,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歌唱家通过词曲情感与形象的深入体会, 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最终以声音来完成整个声乐形象的创造。朱光潜先生认为:“诗与音乐虽同为节奏, 而所用节奏不同, 诗的节奏是受意义支配的, 音乐的节奏是纯形式的、不带意义支配的, 诗与音乐虽同样产生情绪, 而所生的情绪性质不同, 一是具体的, 一是抽象的。”[4] (第177页)
艺术的想象具有一定的依据, 讲究一定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如歌曲《芦花》是表现缠绵的爱情故事的画面, 通过想象, 斗志昂扬式的表现显然是与作品真正的意思相悖, 想象在这里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反而帮了倒忙。所以, 歌唱中的想象能帮助情感表现, 它就像声乐演唱的“声”和“气”有效地结合起来一样, 声音是明亮有水润色彩的。在演唱中必须正确地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和作品内涵, 在准确把握情感的同时, 加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想象与生活的积累也是相辅相承、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有了想象做“翅膀”, 丰富的情感将会飞得更高、更远。
四、丰富的情感表现离不开个性化的处理
感情是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 它应该有着具体的表现形式。在艺术实践中, 每位演唱者对于歌曲的理解和处理是不一样的, 在歌曲的情感表达方面存在着差异。由于这种独有的个性表现形式与演唱者自身的嗓音条件、艺术经验、修养和思想气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同时, 又是演唱者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创造性即演唱风格。因此, 情感是高度个性化的, 主要在于其具有感人的力量, 其结果对于听众来说是意味深长的, 充满艺术魅力和感染力的。这正如托马斯·门罗所说的:“音乐中暗示出来的情绪总是模糊不清的, 并且可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5] (第5 4 3页)
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作品《父老乡亲》之所以能长期以来激起观众浓烈兴趣和共鸣, 是因为彭丽媛对整首歌曲进行了真正的理解和演唱处理。一个从山东农村一步一步走向舞台的孩子, 在自己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不忘的是父老乡亲的欢笑和泪水, 不忘的是那种乡音乡情, 更是对家乡父老及故园的眷恋, 带着这种特殊的、发自内心的情感来演唱这首作品, 使观众在每次听到这首作品时, 内心都是无比的激动。加上她在长时间演出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大气稳重、热情真挚的风格, 从而, 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
由此可见, 成功的表演过程中蕴涵着独特的艺术风格。优秀的歌唱家都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反复长期地实践, 加上自己个性化地表演或演唱来进行演绎的。在他们反复的咏唱中, 体会歌曲的艺术情感, 并力求塑造出完美而具有个性的艺术形象, 呈现给广大听众。所以, 在演唱作品时, 可以借鉴戏曲中的五法即:“手、眼、身、法、步”是表现音乐作品中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思想, 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精神活动。它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 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善于创作时, 它们总是先停留在内心的构想之中, 这种构想不带有任何物质性的行为, 它纯粹是由心灵在创造、在构造, 这就是歌唱家的精神创作。
结语
歌唱者要创造出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就必须把握好歌唱时的情感表现。“情”字当头, 感情自然的贯穿于作品中, 声音出来是自然、流畅、优美动听的。情感表现的真实性和美感是歌唱表演的艺术生命。在演唱中, 不能只重视美好的声音, 而忽视歌唱中的感情, 也不能轻视声音技术的训练, 美好的情感是需要优美的声音来表达的。没有一定的声音技术做保证, 感情就难以完美地表现出来。声音是表达情感的手段, 情感是声音表现的目的, 要“以情带声, 融声入情”, 只有真正把两者自然的结合起来, 才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艺术形象。因此, 演唱者必须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打动听众, 塑造完整的艺术歌曲形象。只有真实的情感表现, 才能点燃观众情感的火焰, 才能产生出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沈湘.沈湘声乐艺术教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6。
[2]修海林, 罗小平.声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3]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4]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3。
校长的办学思想是学校的灵魂 篇5
遵照教育局关于组织校长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一流信息监控拦截系统(IMB System)
信息监控系统提醒您:很抱歉,由于您提交的内容中或访问的内容中含有系统不允许的关键词或者您的IP受到了访问限制,本次操作无效,系统已记录您的IP及您提交的所有数据。请注意,不要提交任何违反国家规定的内容!本次拦截的相关信息为:代办g=EN-US>“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看到了刘京海校长“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而常常忘了到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看到了李金初校长怎样大胆改革、精心选择,使学校很快发展成为“不是重点的重点”;看到韦力校长在41年的治校生涯中如何精心“编织人才的摇篮”,听到他那“体现我生命价值的岗位是教育,是校长工作。人若有来生,来生我还干这一行”的肺腑之言;看到冯恩洪校长如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明天的教育”;看到丁浩生校长对校长是“家”不是“官”,是“家”不是“匠”,是“家”不是“神”,是“家”不是“商”的精辟论述;也看到了邱济隆校长站在教育思想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手笔。在这本书中,每一位校长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校长们教育新思想的光芒;每一段文字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启迪。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他应该是一所学校中最有学问的.人,他更应该是一位道德高尚并富于人格挽救魅力的人。一位优秀校长的人格应该是高山仰止无法估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日益清晰地化作一座永远值得怀念的人格丰碑,化作永远滋润校园的美好的精神营养。”这是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高万祥写在卷首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去这样追求的,多么憾人心魄啊!
“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这是北京市四中邱济隆校长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形成的办学指导思想,简朴的语言道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工作的真谛,尤其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秘诀。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令我辈要为之孜孜以求一生一世,学习、探索一辈子。
“因这有自觉,校长就成为有心人,全心全意投入,重视积累实践的感受和经验,借助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的学习。以先进理论为指导武器,观察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向同行学习,一步一步把自己武装起来,充实、丰富起来,从自发走向自觉,动态地使自己的素质修养适应办学要求,这恐怕是校长成长走向成功之路。”这是天津一中校长韦力积41年创业实践得出的一条结论,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撞击心扉。
通过细读每篇文章,一方面我被这些行家里手的创业精神所折服,尤其是那种直面困难,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大家风范;另一方面,从他们的成功实践中受到了现代学校管理的启蒙教育,同时也看到了我们今后应该不懈努力的方向
启示之一: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
纵观10位名校长的治校历程,虽然他们所面对的校情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来指导学校的一切工作,并把它作为是非得失的准则。在办学方面,校长不能做一个墨守成规的经验型庸者,也不能做一个毫无思想和主见而惟上级是从的行政型懦夫。“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功”这是高万祥校长的根本追求。因此,他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的观念,组织教师读书:“知晓昨天,能使你头脑敏锐;预见明天,能使你目光远大;而书则是架在今天和明天之间的最好桥梁。”为了“培养真正的人”,坚持学习与做人的统一,坚持知识教育与人格教育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学追求。在实际工作中,让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每一个学生。张家港市第一中学的成功之路告诉我们:先进的教育思想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灵魂。对照我们自身的工作,许多宝贵的时间消耗在迎来送往的应酬之中,书读得少了,和时代拉开了距离,成了忙于琐事的庸者。
启示之二: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因此,办学就是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无论哪位名校长必然追求学校教育的高质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办学者,有着不同的“质量观”。“学生无论是就群体而言,还是就个体而言,都应该是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地、和谐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又有良好的个性特长和创造性的学生。”北京市四中邱济隆校长的教育质量观无疑是与时代要求相扣合的。四中所追求的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与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完全一致的。它立足于“体”,而不是立足于“点”;立足于“一辈子”而非立足于“一阵子”,符合时代对人才所提出的高素质的要求。当我们还沉浸在成功应试教育的喜悦之中时,教育质量观已于时代的要求大相径庭,校长的质量观对推动素质教育的进程是至关重要的。
启示之三:管理水平是办好学校的关键。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 篇6
数学是因生产实践需要而早在远古时代就产生的古老的基础科学,其工具性和实用性特征显著,所以,被几乎所有学科和领域广泛使用;又因其极强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使用过程中,需借助图形、图像、图示等直观、简洁的形式呈现出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数学的产生于发展始终贯穿数形结合
人类最早用有形物体来计数。数学是研究事物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问。它起源于人类最早的用手指、脚趾或小石子、小木棍等计数方式,同时,在实践中对各种形状的物体如大、小、方、圆等,进行反复观察、比较与使用,逐渐舍弃具体事物,进而抽象概括出形的概念。所以,最早的数学本身就是数形结合。其它学科尤其自然科学都借助数学这一工具,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形态和规律。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学获得了极大的进步,也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诞生了许多数学理论成果,如概率论、运筹学、信息论、控制论等。数学与其它学科渗透,产生了诸多边缘学科:物理数学、生物数学、经济数学、语言数学等。数学方法被应用于大量学科,如分析处理人口学、人种学和考古学等科研数据,还被运用到研究经济学、法学、史学和语言学等社会科学中。这诸多方面都离不开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方法的指导与运用。
基于数学而诞生的计算机,更彰显数学强大的工具性及实用性,也把数形结合的核心思想和灵魂发挥到极致。
数形结合是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思路
以“数”化“形”。数学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在数学的教育教学中,必须借助一定的图形图示,将抽象的数学文字、数量关系等,借“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把抽象问题具体化,让晦涩难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直接、有趣、易解,优化解题途径,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例如,在统计中,将繁杂的数字关系和表述可以通过一幅柱状图或扇形图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在数量对比关系中,文字和数字的表述可以通过坐标系、带比例尺的图示等表现,使得对比分明、结果一目了然。解题中,尤其应用题,单纯从文字表述容易使人思维混乱、逻辑模糊,但若将其恰当地绘出图形,顿时豁然开朗,思路清晰,答案跃然纸上。
作为学生,要想真正学好数学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树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维和习惯,尤其在大型数学选拔考试和竞赛活动中,巧妙运用数形结合化解抽象晦涩的数学问题,会让人感觉绝处逢生。
以“形”变“数”。虽然图形、图示、图像有形象、直观、简洁等优点,但在定量和精确性方面还必须借助数的计算和表示,特别是对于较复杂的“形”,既要正确的把图形数字化,还要关注图形的特点,深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充分利用图形的性质或几何意义,把“形”正确表示成“数”的形式,进行精确的分析计算。
“数”“形”渗透。中学数学最具代表性的数形结合就是解析几何,实质就是代数问题与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代数问题几何化,几何问题代数化。直白表述就是彻底明白和灵活运用参数的几何意义和图形的代数特征,达到数形的完美结合。
数形结合与转化是数学在测绘应用中的经典表现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数学被用于几乎所有学科。各学科运用数学数形结合与转换,来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而数学也借此為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可见通过相互渗透与融合,数学和其他学科相互促进,获得各自的进步。当然测绘也不例外。在数学与各学科的渗透发展中,测绘是运用数形结合与转换最典型、最直接、最密切的学科。而三角几何在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数学与测绘的关系源远流长,人类最早测绘都是围绕“数”和“形”这两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进行的,人类的测绘实际起源于丈量、勘测、界定土地,运用规矩(圆规和角尺等)等几何工具,巧妙的将“数”与“形”结合,为生产实践服务。据考证,三角几何学作为控制测量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方法,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被用于天文测量学,这可看做测绘学与数学联系的早期最重要反映。
把数学思维与方法渗透于测绘,借助数学及其新的分支学科,极大地促进了测绘的发展。而应用的重点就在于把数学中的“数”“形”结合与转化,更深层的运用到测绘中去,不仅提高测绘效率,更会使得测绘学的技术更进一步走向规范化、逻辑化、精准化。
近年来,随着数学及其分支学科的迅速发展,测绘领域可借助的“数”“形”结合转化工具也越来越先进高效,如小波分析、数学形态学、分形等,这些理论和方法也助推了大地测绘、摄影与遥感测绘、地图制图测绘、军事防御工程测绘等诸多领域走向更高层次、更为深入的专业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轨道。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 篇7
一、节奏之于表演的意义
节奏无处不在,它是伴随着有明确目的的活动而产生,节奏的存在使某一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相反,节奏紊乱就是无意义的活动的堆积。但是需要弄清楚的是,速度与节奏的区别与联系,尤其是对于演出来说,节奏松不等于速度快,节奏紧不等于速度慢,二者有时相辅相成。
节奏之于表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节奏掌握得好,戏才能好看。演员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究剧本,在领会导演构思的基础上找准戏的速度和节奏,把握戏的整体脉络,从而使自己的角色能够与剧本的节奏、速度达到完美的结合,这样表演出的节目才能够更具看点,更加耐人寻味。
二、表演节奏的多样性
在表演的艺术中,节奏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内部节奏,即心理节奏,是人物的思想情感变化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外部节奏,则是表现在形体和语言上的强弱、快慢、长短和张弛,具体包括动作的速度节奏和言语的速度节奏。内部节奏是外部节奏的根本动因,外部节奏是内部节奏的外在表现。
外部节奏是演员表演外化的窗口,一切形体和语言的快慢、松弛都是来自于内部的反应。形体动作速度节奏是表演时的肢体运动的规律。同样,语言速度节奏是语言外部动作的规律,它也是心理速度节奏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演员来说,影响言语节奏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台词处理中的速度与节奏,二是文学语言中的速度和节奏。要想准确地掌握表演速度与节奏,把剧本中的文字转化为真切的、带有感情的表演,则首先需要对语言的规律进行深入探究,对语言的使用技巧进行深度把握,这样才能轻松驾驭角色,准确地运用语言、台词去表现人物内心。
三、节奏在话剧表演中的重要性
毕业大戏《灵魂拒葬》这部戏是描述战争时期六名为了自己的国家奋不顾身的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最后却牺牲在自己人的炮火之下。于是他们的灵魂拒绝被埋葬,为了让他们被埋葬,将军找来了他们的妻子、母亲、情人、姐妹来劝说他们安息。本剧主要体现了战争时期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心狠手辣的人的丑恶嘴脸。同时也体现了人们之间的亲情、爱情的伟大与至高无上。
笔者在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位士兵的情人,名字叫裘丽亚。裘丽亚与士兵摩尔根从小青梅竹马,十分相爱,摩尔根像亲人一样存在于她的生活。但是为了国家能够取得胜利、获得安宁,摩尔根这位勇士奔赴了战场,并在临走前向裘丽亚许下诺言,等战争胜利了他就会回到家乡与裘丽亚结为夫妻。但战争残酷,为了取得最后胜利,残忍的将军下了一道炸死所有人的命令。就这样,那些可怜的士兵死在了自己人的炮火之下。摩尔根就这样离开了裘丽亚,而裘丽亚同时也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弟弟。所有的亲人都离她而去,这时候她得到了一个消息,就是将军让她见摩尔根一面,然后劝说摩尔根被埋葬。
此时的裘丽亚心情无比激动,也无比复杂,因为她不相信摩尔根就这样离开了自己,更不想摩尔根被埋葬。最后,她决定与摩尔根一同埋葬,在去坟墓前自己准备好了一把手枪。这段戏的整体节奏是,从开始裘丽亚见到摩尔根时的高兴与激动,到确定摩尔根已经死亡不愿意接受的心理过程。直到摩尔根再次证明自己已经死了,她才从梦幻中醒来,决定去天堂寻找摩尔根。这是裘丽亚这个人物整段戏的心理节奏,那么通过心理节奏的体现,就要外化出台词与形体语言。只有把这三者结合得至善至美,才会把这段戏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展现出来,才会与观众产生共鸣。因此,一部戏的整体节奏很重要,而一段戏的节奏更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了整部戏的节奏。
四、结语
实践出真知,对于一名演员来说,表演技巧的提升,就是需要在每一次演出结束后,不断总结反思,只有合理地掌握了节奏与速度,将二者作为打通内外的一座桥梁,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表演能力,找到合适的创作方法和表演形式,让演出真正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摘要:速度,即是运动的快慢与张弛,在表演中,它与节奏关系密切,同时又有区别,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节奏对于一个演员的表演成功与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表演节奏也是演员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条渠道。本文就结合本人参演的毕业大戏《灵魂拒葬》中的人物,浅析节奏是表演艺术的情感脉搏。
关键词:节奏,剧本分析,表演,舞台艺术
参考文献
[1][俄]玛·阿·弗烈齐阿诺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0.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 篇8
一、陈云经济思想架构源头的市场与计划
思想史演进的一般规律, 诚如恩格斯指出, “历史从哪里开始, 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 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 这时, 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主政陕甘宁边区经济、履行“中心任务是做生意”使命, 乃陈云经济思想初成架构的起点。从历史源头探察来龙, 沿思想发展轨迹廓清陈云经济思想源流去脉, 当是正确认识陈云经济思想中市场、计划和灵魂本原的基础。
(一) 市场是架构陈云经济思想的基石, 绝非“只是计划者的奴仆”
20世纪40年代初, 当陕甘宁边区经济危机重心转移恶性爆发之际, 陈云临危受命主政经济。面对边区内部难以化解消费需求和生产供给“鱼大水小”矛盾的现实, 陈云明确指出, 边区经济的关键是要“把东西卖出去, 如卖不出去, 问题就来了。陕甘宁边区和晋西北开支很大, 我们的东西卖不出去, 需要的就拿不进来, 所以必须发展贸易。”开宗明义标定发展商品经济的方向, 陈云经济思想架构也基于做生意开局。针对“从来没有想过当共产党还要做生意”的思想普遍存在, 构成发展商品经济的思想障碍, 陈云创新理论, 揭示不同经营主体、不同经营目的决定商品经济性质, 创立“为个人”招财进宝、黄金万两的商品经济和“为人民”的商品经济概念, 区别不同性质的商品经济, 明确共产党要发展的是“为人民”的商品经济。“为人民”, 这是与普通商品经济的“基本区别”。我们的干部熟悉政治、军事而不谙经营商品经济, 必须“学会做共产党的商人”, 从外行转变为内行。
1. 摸清市场规律。
“学会做共产党的商人”, 首要的是摸清市场规律。“在今天的社会里, 买卖过程就是交换的过程, 商业的过程就是买卖的过程。怎样买进卖出这就是市场的规律, 我们要了解这个规律。假使不了解这个规律, 做生意一辈子也做不好。一个商人精明不精明就看懂不懂得这个市场规律。如果不懂得, 那你做生意就是外行。如果能摸着这个规律, 而且非常灵活, 那做生意大概就可以赚钱。”“所以, 商业的过程我们要摸, 要知道它到底有多少层次, 从哪里来往哪里去。知道里面有多少层, 哪一层利润比较大, 哪一层利润比较小。假使我们不学到同商人一样, 会做过载行批发生意, 会批发, 会做门市生意、会赶毛驴子, 也会背着背包到乡村去卖, 各种各样的人都能设身处地地去打交道, 那我们就不能做好生意。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陈云观点十分清楚, 市场规律渗透于商业买卖交换过程, 只有统揽买卖交换全程, 才能“摸着这个规律”, 按照市场规律“非常灵活”的做生意。
2. 必须把握特殊的市场规律。
如恩格斯指出, 把握规律要“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 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 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陈云深谙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的辩证关系, 强调陕甘宁边区“乡村”和“封锁”环境下的市场现状, 与大城市、不封锁的地方和抗战初期都不同。“我们学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时的被封锁的乡村商业。学这一套拜谁做先生呢?不是拜外国的拉宾托斯, 也不是拜中国的马寅初, 而要拜本地的商人做先生。”“过载行的老板, 他知道什么地方来什么东西, 来多少东西。他也知道什么人要买什么东西, 那里要多少, 这里要多少。他也知道哪个地方的货便宜, 哪个地方的货贵。”学习摸清特殊的市场规律, 陈云警示, 这些“非常干部”唯利是图, 既要向他们学习经营商业, 又要切记自己是“共产党的商人”, 不要忘记共产党的立场。
陈云既要求摸清特殊环境的市场规律, 更率先垂范, 身体力行。他深知市场物价粮本位是普遍的规律, 他又明确指出, 陕甘宁边区的市场物价本位有其不同于一般的特殊性。边区150万老百姓不从市场买粮, 公家人有公粮, 也不从市场买多少。而边区除种棉花的三县外, 其他人都要从市场上买布匹。“边区是要粮食的人少, 要布的人多”, “这就决定了边区的物价是以布匹为主。布匹涨, 猪肉也涨, 小米也涨。”而且布匹主导市场物价又有“带头”的地区, “带头”的地区又有主次之别。“一个是延安, 一个是绥德。这两个地方过去是起决定作用的。这两个地方以谁为主呢?以延安为主。延安的棉花、布匹能影响它们”。“延安、绥德这两个城市的物价起领导作用, 我们特别要注意这两个城市的物价”
3. 立足三个“第一”摸清市场规律。
陈云反对空谈政治, “我们应该业务第一, 政治第二。现在是这样, 将来也是这样, 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这样。”“永远是业务第一, 政治第二。”“我们的同志喜欢书本子, 讲的和实际不对头, 我们一定要实际第一。书本的东西是人家的经验, 是过去的经验, 外国的经验, 上海的经验, 我们要总结自己的经验。”“先做工作, 后摸规律。好多知识分子同志, 到下面去找规律, 工作还没有做, 哪里去找规律?先做工作再讲, 不要先找规律性, 找不出来的。”
史实十分清楚, 市场是奠定陈云经济思想的基石, 市场规律不仅不可悖逆, 而且必须摸清, 必须坚持按其要求办事, 绝非“只是计划者的奴仆”, 更非“可以任其驱使”。而且后来的实践证明, 在建立新社会经济的各个关键时段, 陈云都力主确立市场地位, 既展现了陈云经济思始终恪守和贯彻市场思想, 又清晰勾勒出市场思想在陈云经济思想中一脉相承纵深的脉流。
史实之一。东北全境解放在主持建立新社会经济的关键之际, 陈云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必须贯彻市场规律。“管理工厂, 经营工厂, 第一要企业化。工厂不是机关, 也不是部队, 开工厂就要像开工厂的样子, 一定要有经济核算, 考核成本, 计算原料和机器消耗。成本需要多少?原料需要多少?机器消耗需要多少?卖什么价钱?要会算账。”“第一要企业化”就是遵循市场规律, 通盘筹划生产经营。
史实之二。在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商品、阻碍经济发展之际, 陈云运用既成的市场思想矫正既往, 力主构建“大计划, 小自由”的经济体制。在党的八大会议上, 系统阐述矫正既往的措施, 提出构建新经济模式:“我们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情况将是这样:在工商业经营方面, 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 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至于生产计划方面, 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照计划生产的, 但是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是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 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因此, 我国的市场, 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 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 但是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 是在国家领导之下, 作为国家市场的补充, 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模式。
“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指向十分明确, 就是矫正集中过度的经济体制, 恢复市场的地位, 建立“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大卫·M·贝奇曼评价:在“1956年, 中国刚刚完成合作化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共产党的许多干部倾向于消灭市场, 陈云关于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为市场留出一定地位的申辩, 就给全面勾画和极力扩大市场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的尝试提供了动力和合法的依据, 尽管市场相对于计划来说, 地位并不重要, 但相应的这种保持市场地位的强烈呼吁是非常重要的。”陈云“也会因首倡利用市场补充计划而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册上。他的这些观点是中国所有改革的起点。”
史实之三。1979年3月, 陈云亲自起草的《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 总结历史经验指出:“六十年来, 无论苏联或是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中出现的主要缺点:只有‘有计划按比例’这一条, 没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必须市场调节这一条。所谓市场调节, 就是按价值规律调节, 在经济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无政府’、‘盲目’生产的办法来加以调节。”并且明确指出:第一, 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 都存在计划经济部分 (有计划按比例的部分) 和市场经济部分两种经济;第二, 发展趋势不是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 市场经济部分就愈缩小, 而是两种经济都相应地增加。李长春同志在纪念陈云诞辰百周年大会上肯定, 陈云矫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系列论述, “为后来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了重要的历史铺垫。”26年后, 胡锦涛基于历史的厚重沉淀评价:“陈云同志的“这个重要认识, 对我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 曾经产生过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二) 计划是统筹经济的手段, 并非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
在主政陕甘宁边区经济, 是陈云运用计划手段调控经济的源头。其时, 支持边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盐的出口统销, 因“小公”普遍走私冲击, “处在危险状态中, 可以说是到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时期。”陈云严厉批评在经济战线的“阶级斗争”中, “共产党员里面打架, 这叫什么?叫经济斗争中后面有人扯后腿。谁扯后腿?就是共产党员自己扯自己的腿。那天, 朱总司令加了一个名字叫‘出卖阶级’。这话讲得很对, 事实就是这样的。”面对各自为政危及全局经济存亡的局面, 陈云采用综合计划手段统一经济。
1. 明确原则。
一是陕甘宁和晋西北两个边区同时存在, “一切工作都要服从陕甘宁边区”, “这叫作完全共产主义的观点、十足的共产主义观点。”二是“小公”必须服从“大公”, 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原则问题。我们共产党和国民党有区别, 区别就是部分利益服从全体利益, 现在的利益服从将来的利益, 为了大部分的利益, 要牺牲小部分的利益。”三是“局部服从全局, 眼前服从长远, 小痛服从大痛。宁可天下小乱, 不要让天下大乱。能否统一立场、做到一条心, 这是共产主义与非共产主义的原则区别。”
2. 建立制度。
一是明确银行企业性质和独立经营的地位, 将银行从财政中剥离出来, 直属西北财经办事处领导, 规定任何人不经批准, 都不能随意到银行提款。二是实行财政预决算一枝笔审批制度, 不准超支, 凡借用财政资金, 一律事前报计划、严格审批、有借必还, 逾期不还者从预算中扣抵。三是统一管理进出口, 对内完全自由, 不得互相封锁, 统一对外。四是统一口岸管理, 进出口和口岸由西北财经办事处统一管理, 各口岸进出分工 (边区出货以关中、陇东为主;关中的口子以进口棉花进布、出口盐为主) , 统一规定各口岸进出数量, 消除抢买和竞卖投机积弊。实行统一管理后, 国家直接掌握过去被走私出口的700多万斤, 成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支柱。
3. 强化一元化领导。
陈云申述, 党中央授命西北财经办事处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 党政军民都必须服从。“我是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 关中、陇东、三五九旅, 我都要管的。”分区要服从边区的领导, 贸易公司和边区政府的关系上, 贸易公司必须服从边区的领导;贸易公司系统内部, 基层的一元化要服从上级的一元化。“边府和分区在税收关系上, 分区可以向边府提出税收的意见, 但下令之权属于边府。边区里头要统一, 不能由各分区自己喜欢加税便加, 应该统一于边府。”
4. 强化银行管理。
明确银行的企业性质, 改变银行隶属财政关系, 货币发行权归属西北财经办事处。严格制度, 任何单位不得从随意从银行提款;借款必须申明用途、数量, 由经西北财经办事处一支笔审批, 并按期归还, 到期不归还者, 从预算中扣抵。政企分开, 分区党政军领导机关与贸易公司的关系是商业往来关系, 严格区别 (财政) 供给路线和商业路线, 经营活动必须贯彻商业路线, 按做生意的规则办事。
史实表明, 计划是消除各自为政、调控统一经济做生意的手段, 不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
二、民本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
所谓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 是指思想体系中居于统帅地位、始终如一坚守、贯之以一、体现该思想体系本质的核心思想。陈云主政陕甘宁边区经济之前, 已成长为党中央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 长期践行共产党人的宗旨, 凝成了坚定的以群众观奠基的民本思想。他主政陕甘宁边区经济自然将民本思想贯彻于谋划和实施决策, 历来坚持“第一是国计民生, 一切以照顾国计民生为出发点”, “头一条, 屁股要坐在国计民生上”, “主要的重点应放在国计民生上”。在边区财政十分紧张情况下, 陈云仍然继续力主实行放水养鱼政策, 统筹调度挤出财力, 发放支持发展与“国计民生”两利的工商业和农业生产贷款。1944年边区老百姓因灾蒙受损失, 党中央规定上半年内赊销给老百姓的货物, 钱还没有收齐的, 一律不再收。陈云强调, 必须服从命令, 没有收的不准再收。不服从命令、“打埋伏的要开除党籍”。陈云以盐运为例阐述“国计民生”说:边区每年从盐运收入五十亿元, “有老百姓的收入, 有公家的收入。国计是二十亿元, 民生是三十亿元。”他将“一切以照顾国计民生为出发点”的思想巧妙贯彻于运盐斗争, 在国统区挤压边区的盐出口, 盐价低于1.2万元∕百斤“保本价”, 经营盐业的老百姓大受其害时, 陈云准确把握海盐来路阻断, 国统区非从边区买盐不可的市场走势, 统筹调度资金, 以高于“保本价”的1.4万元收购、囤盐1100多万斤。市场走势正如陈云预见, 国统区存盐很快销磬, 供应断档, 市价猛涨至4万元以上。陈云指示先以1.8万元抛出部分囤盐, 很快销售一空, 陈云指示以低于彼方市价的价格抛出全部囤盐, 大获其利, “国计民生”均大得实惠。“国计”方面, 补齐垫付资金、支持边区财政实现平衡, 而且形成大量积蓄, 成为扭转长期被动局面的主要支柱。“民生”方面, 店铺收入大增, 脚户赢利达50%左右。
无可置辩, 民本思想是陕甘宁边区时期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那么, 陈云经济思想中, “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灵魂”吗?
美国学者大卫·M·贝奇曼发见陈云经济思想发展脉络别具一格的特点, “与党的其他领袖相比较来看, 陈云很少改变其对经济问题的看法。”民本思想正是陈云“很少改变他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始终不渝长期贯彻的核心思想。1956年, 他在中共八大会议上的发言中, 明确提出系统矫枉既成经济体制的措施, 并声明矫枉的目的, 就是要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显然, 这是他在陕甘宁边区时期恪守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延伸和继续。正因为陈云经济思想始终不渝坚守民本思想, 故对背离民本思想的决策失误反应敏锐, 洞若观火, 并坚持不懈、殚精竭虑矫正。50年代后期, 面对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挤压直接关系人民生活必需的市场供应, 陈云明确指出:“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时候, 首先要保证生活必需品的生产部门最低限度的需要”, “在财力物力的供应上, 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必须先于基建, 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先保证生产、后供应基建这种排队的必要, 主要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人民生活的需要, 避免盲目扩大基本建设规模, 挤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60年代初, 在人民群众“肚子里缺少油水, 身上缺少衣着”之际, 他警示“人民群众要看共产党对他们到底关心不关心, 有没有办法解决生活的问题, 这是政治问题。”“农业问题、市场问题, 是关心五亿多农民和一亿多城市人口生活的大问题, 是民生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我们花了几十年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 千万不要让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丧失掉。现在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 关键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 真正为人民谋利益。”70年代末, 当严重经济困难危及人民生活之时, 陈云指出:农民是中国民生问题的大头, 必须首先稳定“大头”, 在解决民本问题上形成良性循环。要首先把农民这一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 棉花、副食品、油、糖和其他经济作物就都好解决了。摆稳这一头, 就是摆稳了大多数, 七亿多人口稳定了, 天下就大定了。”“这是大计, 这是经济措施中最大的一条。”1980年底, 他再度强调“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 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1985年以后, 他反复强调十亿人口吃饭穿衣, 是我国一大经济问题, 也是一大政治问题。
陈云经济思想从开局、初成架构到思想体系完成的半个多世纪发展过程中, 40年代经济决策践行“屁股要坐在国计民生上”思想, 50年代明确矫枉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 60年代初警示“关键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 真正为人民谋利益”, 80年代以来继续强调“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 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史实证明, 民本思想是陈云经济思想贯之以一的灵魂。
有专家认为, “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十五字诀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陈云自己阐述说, “不唯上、不唯书、要唯实”是唯物论, “交换、比较、反复”是辩证法, 十分明确“十五字诀”是方法论。方法论是服务、保证和实现根本目的的手段, 这是常识。所以将“十五字诀”提到陈云经济思想灵魂的高度, 既与陈云经济思想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点相矛盾, 也不符合陈云力主建立“一种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和“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 是为了改善人民生的活”的表述。
三、陈云关于计划表述的指向
以上考察已经证明, 计划是调控经济的手段而不是陈云经济思想的灵魂。但一般舆论对陈云经济思想“就是计划那一套”印象深广, 即便专家学者中也存有颇多歧义。廓清陈云经济思想中计划的本来面目, 准确反映陈云经济思想中的计划内涵, 最可靠的依据, 是陈云自己对计划的表述。所以有必要梳理陈云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段对计划的论述。
(一) 计划就是“全盘筹划”
陈云主政陕甘宁边区经济期间, 实施统一经济做生意方略, 已经采用计划手段, 但并未从就计划内涵做出概括。在主持东北解放区建立新社会经济之初, 面对大工业加入迫切要求统筹全局经济的现实, 第一次就计划做出了概括:
“要使一切国营、公营企业, 都能经过调查研究和全盘筹划, 在统一领导、统一计划之下进行生产。要分清哪些是几年以后需要的, 哪些是今天战争需要的, 还有哪些是今天需要、将来和平建设时也需要的。比如说, 鞍山钢铁厂今天不能开工, 但是要做好准备, 待把本溪、沈阳拿下来就动工恢复生产。这些都要经过调查研究, 全盘筹划。军火工业、重工业、轻工业各搞多少, 要有适当的比例。原料、机器、技术力量各方面, 也要有一个调剂, 克服那些各抓一把的不统一现象。同时要克服那些原料来源、成品推销没有计划, 资金周转迟缓的现象。从总的方面来看, 工业、农业、交通运输、金融、贸易都需要互相配合, 不统一管理, 经济就搞不好。各个地方的工厂, 也不能各行其是, 互不通气, 否则就会产生很大的害处。”实施的步骤, “首先必须规定国营企业的生产计划, 其次必须规定各省、市、县公营企业的生产方向和计划。在这些国营、公营企业之外, 又必须调查合营和私营工厂的情况, 以便给予指导, 在可能的条件下实行加工订货。”
陈云关于国家计划的首次概括十分清楚, 计划就是“全盘筹划”局部和全局、目前和长远, 实现全局经济协调的手段。在34年后 (1982年) , 陈云一脉相承重申, 计划要解决的是“战略性问题”, 统筹“有先有后、有轻有重。哪是重点, 哪是轻点;哪些先办, 哪些后办”。国家计划既有五年计划, 也有年度计划。而且包括指令性计划部分、指导性计划部分和企业的计划 (统筹市场销路、原料来源、生产成本和生产组织) 。如果计划是陈云经济思想中社会主义经济的“灵魂”, 那么, “灵魂”究竟是指令性计划, 指导性计划, 还是企业的计划?若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企业的计划都是“灵魂”, 则因为“灵魂”的内涵多元结构, 就难以确定究竟何者反映陈云经济思想的本质, 势必出现无从把握陈云经济思想“灵魂”的混乱。
更何况陈云早就提出并反复强调, 国家计划并不包罗万象, “无论是长期计划或者年度计划, 对于日用百货、手工业品、小土产, 都只是把个别品种列入国家计划。此外, 都不规定产品品种计划……应该把国际合作对这些产品的各项指标只作为一种参考指标, 让这些生产日用百货的工厂, 可以按照市场情况, 自定指标进行生产, 而不受国家参考指标的束缚”。
(二) 计划就是实践按比例规律的形式
“按比例发展的法则是必须遵守的, 但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具体比例, 在各个国家, 甚至一个国家的各个时期, 都不会是相同的。一个国家, 应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 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 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 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
(三) 计划是对私斗争的手段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
“国家计划领导”是对私斗争中的一个重要武器, 将来生产、价格、加工、订货都要根据国家计划办事。后来, 在对私斗争淡化、规划调控凸出的情况下, 陈云指出“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
统览《陈云文选》、《陈云文集》、《陈云年谱》和《陈云传》, 未见陈云有过计划是社会主义经济“灵魂”的表述。而陈云关于计划各个角度的表述, 共同的明确指出, 计划是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
四、两个结论
陈云经济思想开局的源头、发展源流和陈云自己一脉相承的论述证明:
第一, 陈云经济思想始终不渝坚守市场思想, 计划是陈云经济思想极其重要的板块, 但又不是“灵魂”。
第二, 近些年来屡受批判的“计划经济下……”的“计划”, 并非陈云经济思想中的计划。陈云反复强调的计划经济, 是包含市场的“全盘筹划”, 即任何全局经济必需的计划管理。
摘要:陈云经济思想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以履行“中心任务是做生意”使命开局、初成架构及其纵深源流证明:市场思想是始终不渝坚守的主线, 计划乃调控经济的手段而非陈云经济思想“灵魂”。主政陕甘宁边区经济期间决策“屁股要坐在国计民生上”的思想, 后来一脉相承发展的“有利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民本思想, 是贯穿陈云经济思想始终的灵魂。
关键词:陈云,计划,市场,民本思想
参考文献
[1].张曙光.评书论人和不同[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 (德) 卡尔·马克思著;徐坚译.政治经济学批判[M].人民出版社, 195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央档案馆.陈云文集[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 1995.
[5].陈云.陈云文选[M].人民出版社, 1995.
[6]. (美) 大卫·M·贝奇曼著;孙业礼等译.陈云[M].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 篇9
这场汇聚了西藏艺术各领域顶尖作品的展览从开幕前就紧抓眼球:包括安多强巴遗作《四臂观音》在内,10余件作品均是首次对公众展出,人们蜂拥而至,令展览成为国庆期间拉萨最火爆的活动之一。
更重要的是,展览首次尝试对西藏现当代艺术史中佛像符号的变迁进行系统梳理,并唤起对佛教艺术的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用手中笔墨表现心中的佛?
梳理线索
《释迦诞生图》原是一幅古格时期托林寺壁画。策展团队请人将其制成雕版,在大昭寺开光加持后,刷朱砂以拓印,帮助观展者寻回壁画与木刻版画中的神韵。
从这块雕版开始,展览分为5个部分,雕版所属的第一部分“雕·刻·绘”是整场展览的铺垫,展示三种西藏古老的造像手段:壁画、玛尼石刻和德格木刻。如今的西藏艺术家仍频频回到这些传统中汲取养分。
第二部分“法度、传承”以三幅顶级大师的唐卡起始。安多强巴的《四臂观音》(2001)、丹巴绕旦的《胜乐金刚》(1982)以及嘎玛德勒的《米拉日巴》(2013)均系首次面对公众展出。
已故著名艺术家安多强巴是第一任自治区美协主席,其融入写实风格的唐卡绘画技法代表着西藏美术史在上个世纪步入现代性的转变;丹巴绕旦与嘎玛德勒分别是勉唐、嘎玛嘎赤画派的领军人物。三位大师的作品无可争议地代表着西藏现当代唐卡艺术的最高水平。
夏鲁旺堆、边巴、勉拉顿珠、米玛次仁、赤增绕旦、卡朵丹平等顶尖中青年画师的作品紧随其后,完善了第二部分的逻辑:新一代唐卡画师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成长,坚守传统的同时,正不断思考,并追求题材和技巧的创新。其中,夏鲁旺堆、赤增绕旦等的参展作品都曾在重要赛事中获得过金奖。
第三部分题为“交融、和谐”,关注来自汉地的艺术家给西藏艺术带来的新变化。自治区美协主席韩书力为本次展览提供了6幅他今年最新创作的作品,融汇了他独特的水墨风格和一系列西藏元素,美轮美奂。
著名艺术家余友心则以《妙音》(1996)、《虚空》(2006)两幅作品表达他对佛理的思考。韩、余二老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最早来到西藏的艺术家,在走遍高原每个角落后,最终选择坚守,将汉、藏传统融会贯通,形成独有的艺术风格。自治区美协副主席巴玛扎西亦有《奇遇》(2012)一作参展。
上世纪90年代崛起的一批艺术家构成了展览的第四部分“锐意、开拓”。他们深受韩、余等人影响,又不断吸收国际化的潮流、语汇,构成独特的表达方式。
根敦群培当代艺术画廊创始人之一的嘎德以《冰佛》(2006)一作参展:他用拉萨河水铸成冰佛,再将冰佛置入拉萨河中,冰佛历经六小时在河水中融于无形,阐释了轮回的妙谛。
展览最后一部分仅由一面镜子构成。观展者可以选取各种角度,与镜子映射出佛像作品合影。策展团队介绍说,这是希望提示观展者:佛性自在人心。
新的尝试
从展品选择到逻辑梳理,再到现场呈现,“佛化万相”大展进行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尝试。事实上,展览主办方之一的醍醐艺术本身就是一次新的尝试。
2013年末,三位年轻人创立了醍醐艺术平台——其中来自上海的两位曾是资深媒体人,另一位来自体制内,对藏文化有深入研究。和许多人一样,他们最初只是西藏的过客,为这儿的高天厚土、烈日雪山深深着迷,但随着了解的深入,他们日渐意识到藏文化体系的博大精深以及潜在的巨大空间。
团队成员认为,西藏艺术虽然持续繁荣发展,但仍有一定瓶颈:一方面,内地城市人群尚未真正认识到西藏传统艺术的价值,人们怀抱兴趣,却因地理、人文原因缺乏了解渠道,醍醐着力的网络和展览无疑是消除上述壁垒的最佳办法。
另一方面,西藏艺术尚未进入主流艺术圈。当青海唐卡大师进入国家博物馆办展时,西藏唐卡大师的作品却在上海的地下室会所展出,亟需引入现代艺术圈的操作模式,重新确认西藏艺术家的价值。而这一点,恰巧又是媒体出身的创始人们所擅长的。
“充满创造力的艺术家与满怀兴趣的市场间,需要一个媒介,教育受众、避免市场向庸俗化方向发展;引导和服务艺术家,促进他们专心创作,营造一整套良性的生态”,盛立宇介绍说,醍醐艺术还试图对接艺术家与工艺品市场,打造高端艺术衍生品、工艺品,聚合一线城市中对西藏抱有好感的人群,树立品牌,走出文化艺术产业化的新路。
怀抱这些理想,三个年轻人脚踏实地,开始逐步推进自己的计划。在他们最初的设想中,醍醐艺术将包括线上与线下两部分。线上方面,醍醐艺术网站是第一个全面展示、介绍西藏艺术的专业网站,其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辐射发达城市大量受众,聚合众多对西藏文化抱有好感的城市人群。
线下部分,醍醐艺术在拉萨设立艺术空间,以拉萨为阵地向全国发散,计划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逐步设立落地机构,推广西藏艺术。
短短一年不到的时间,这套设想已实现了一半:经过数月测试后,醍醐艺术网站正式上线,由专业摄影团队拍摄的西藏顶尖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同步呈现,人们第一次以如此高的精度在线上观赏西藏艺术;与此同时,出现仅3个月的醍醐艺术社交媒体迅速聚拢了近十万粉丝,其微信平台也成为第一个专业报道西藏艺术动态的社交媒体账号,受到广泛欢迎。
相比明年春天将于拉萨河畔开幕的第一座醍醐空间,团队成员们在线下方面更重视展览这一渠道,这也是他们从夏天开始筹备“佛化万相”大展的原因。
“拉萨的展览不少,但很少有打通传统、当代艺术形式,寻找脉络、逻辑的;其实,展览是艺术家向人们展示思考的最佳方式,关键是要有专业的策展提供配合”,与盛立宇共同创立平台的张俊彦这样解释办展的初衷,“我们希望将一线城市最先进的策展理念引入拉萨,用最好的方式呈现西藏艺术。”
梳理线索
与此同时,团队成员们也发现了最让他们有表达冲动的策展主题。
“研究西藏艺术史的时候,我们发现,对佛像的塑造、对佛的理解自古以来都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艺术家凭借各自理解,不断刷新佛像的表达方式。”盛立宇说,同伴们决定通过一场展览来探讨佛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
他们最终这样阐述策展主题:“佛法说,佛本无相,亦说佛有四万八千相。所谓“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千百年来,众生眼中,佛万相不同,但相相归一。在源远流长的佛教美术史中,塑造佛像是修佛者寻求证悟的途径,也成就佛教艺术的辉煌……醍醐艺术意图通过呈现多元的西藏佛像艺术,一窥 “四万八千佛相”的冰山一角,彰显西藏艺术家们的灵性智慧,探讨“佛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可能性。同时,也向外界展示西藏艺术近年来的发展、繁荣的实相。”
受邀参与策展的嘎德最初对这一主题有所保留,他担心,木刻版画、唐卡、水墨、当代艺术放在一块,容易变成一锅“杂烩”,坏了各自味道,可是随着展品的梳理,他逐渐打消了顾虑,等到布展完成时,他彻底认同了这一思路。
“真正呈现后,我们发现,其中有深刻联系”,在策展方组织的一场讲座中,嘎德表示,“所有艺术的内核都凝结在民族血液中,否则,所谓的西藏艺术将仅是西方当代艺术的翻版。”
有了明确思路,展览的执行更多在于一系列细节的落实——策展理念本身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欢迎,大家都期待,一场引入先进策展理念的展览为西藏艺术带来变化。
在主办方自治区文联的指导下,策展方顺利邀请到了丹巴绕旦、嘎玛德勒、韩书力、余友心、嘎德、贡嘎嘉措等一众名家,代表西藏艺术各个领域的最高水准。位于琉璃桥、新装修完成的赤与墨美术馆也为展览提供了场地方面的有力保证。
为了帮助观展者了解艺术家的思索,展览还特别设置了互动环节:每幅参展作品的展签上均有编号,只需在微信公众号上发送编号,观展者就会收到一段艺术家本人的语音,阐释作品、帮助理解。
“我们希望借此更好地传播西藏艺术,这样一来,即使千里之外的人也能通过网站和语音来了解、欣赏作品。这和我们打造醍醐艺术这个平台的初衷是一样的。”盛立宇告诉记者,醍醐艺术将一直致力于用最新、最能为国内外高端人群所接受的方式推广西藏艺术。
在这样的努力下,展览获得了各方面的高度评价。西藏自治区美协主席、著名艺术家韩书力评价说,策展堪称国际水准,在拉萨少见,令人耳目一新。
这样一场与众不同的展览自开幕后受到热烈追捧。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观展近2万人次。观展者中,既包括游客,也有大量政界、商界、文化界人士。
为配合展览,主办方共设置了3场讲座交流活动,余友心、赤增绕旦、嘎德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均吸引了数以百计的听众,成为国庆期间拉萨文化热点。
展览在社交媒体传播上作了大量投入,通过新浪微博、微信、豆瓣、陌陌等社交媒体,累计影响受众近1000万人次,多项内容获广泛传播。
展览还获得了各级媒体的大量报道:人民网、新华社等中央媒体、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西藏商报》、《拉萨晚报》、西藏文化网等本地媒体以及《外滩画报》、凤凰网、和讯网、东方网等区外媒体均对展览予以重点关注,报道总量近100篇。
更重要的是,筹备过程对团队而言不啻是一个深入学习的过程。在拜访著名艺术家余友心时,前辈的一席话最令整个团队豁然开朗:“对佛的理解才是佛教艺术的灵魂。”
据悉,策展团队收到了上海、北京、台北、首尔、纽约等地的邀请,正考虑将展览进一步推广到国内外其他城市。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论文】推荐阅读:
办学思想是学校办学的灵魂12-03
思想教育的艺术08-03
柏拉图的艺术思想09-09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10-24
思想政治课的收尾艺术09-02
思想品德课的举例艺术11-13
柳永《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07-14
艺术空间的灵魂11-26
艺术哲学思想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