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

2024-10-24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精选11篇)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 篇1

在我国的美术院校中, 构成教学早已成为艺术设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它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三门课程组成, 通常称之为三大构成, 也可统称为构成艺术。它与一般绘画作品的不同点在于, 一般绘画作品是以具体的形象来打动人, 给人以具象的审美享受。而构成艺术则从具体形象中抽取事物的精粹再重新组合构成, 以形式为主要表现对象来感染欣赏主体, 给人以抽象的审美享受。因此, 追求形式上的美感始终是构成艺术研究的核心问题。

视觉艺术的美包括内容美与形式美两个方面。内容美表现了道德、情操之美, 生活的真善美和自然的生命之美, 这些美感能够打动人们思想感情深处。形式美则主要触及人们的感受器官和一部分心理反应, 它是以内容为物质基础的, 例如:垂直线在艺术形式上给人上升、高耸的感受;而水平线则使人联系到地平线、平原、大海等, 因而产生开阔、平静、徐缓等形式感。而构成艺术恰恰是认识和掌握形式美的最佳研究手段。因为它是从自然形态中有意识地提炼加工, 突出对象形式中美的本质特征, 将其概括、单纯, 使形态比生活本身更强烈、更鲜明。

早在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从美学观念中提出:“美的主要形式———秩序、匀称与明确。一个美的事物它的各部分应有一定的安排, 而且它的体积也应有一定的大小, 因为美要依靠体积与安排, 美必须具有特定的感性形式, 并努力在客观事物中去发现它们。”这一美的形式、美的本质一直为美学家、艺术家所信奉、追随。在改革开放之前, 我国的美术教育深受苏联美术教育体系的影响, 在艺术教学中注重内容美而忽视形式美, 甚至将形式美视作不注重思想内涵只注重感官享受的洪水猛兽。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美术教育实践证明, 关于形式美方面的教学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建立抽象思维方式最为有效的手段, 是进入艺术设计领域必须经历和掌握的环节。这其中, 构成艺术的教学是最重要和关键的一环。以下我依照自己的切身感受, 分析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三大构成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巨大作用。

一、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多年来, 三大构成一直作为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时间一般安排在各专业课程之前,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对形式美的把握能力, 为之后进行的专业课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上看, 由于缺乏必要的设计实践所赋予的感性认识, 学生往往不能正确理解构成艺术的作用, 造成构成艺术所追求的形式美法则不能很好地应用在之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 再加上各个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脱节, 每个教师只注重本课程内容的讲授, 却很少将注意力放在与其他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上, 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 首先是如何设置三大构成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位置, 依据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反馈, 构成课应设置安排在部分专业设计课程之后和多数专业课程之前进行, 时间大约在二年级的上半学期,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通过之前的设计实践建立一定的感性认知, 对于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从而产生一种想要解决问题的愿望, 这样在接下来的三大构成学习中, 会更深刻地认识到形式美法则在艺术设计实践中的作用, 为以后的专业课程的设计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所谓矫枉过正之法;其次是注重各课程内容之间的“先行后继”原则, 也就是说在教学内容上, 先行课程为后继课程做铺垫, 后继课程是先行课程的延续, 这里指的先行后继不仅是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 如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关系, 更包括其他设计课程与构成课程之间的关系,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多门课程的教师的共同努力, 如采用集体备课或教学研讨会等方式, 从而发挥构成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巨大作用, 进一步完善艺术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构成教学中的视觉体验

视觉是人的高级感官之一, 人们接受的外来信息中约87℅是靠视觉获得的。而视觉体验是构成教学中的基本的学习方式,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看画”的过程。学生在对图形、肌理、色彩、形状、形式、空间等知识的认识中, 获得了对形式美的独特的经验和理解, 尤其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会大大加强。在构成教学的视觉体验中, 应着重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视觉观察记录、识别、变形的练习, 达到发展他们视觉阅读能力的目的, 并且对设计作品中点、线、面、块、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产生全新的认知, 把他们从以往形成的具象认知拉到对抽象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上来, 这就是所谓的第一次“洗脑”。这一过程应首先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灌输给学生, 之后依次在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教学中进行不断强调, 目的是训练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这是单纯的具象思维所不能及的。在视觉体验过程中所产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和对知识的积累, 将成为学生进行未来专业课程学习和创作的基础与财富。

三、构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其中, 再造想象是再现记忆的形象;而创造想象则是对记忆进行加工组合进而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我们的构成教学就应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为最终目的, 这就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说起“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代也早已有之, 《学记》中就曾提出了“开而弗达”的教育思想, “开而弗达”意即“开而有限, 达而有标”的启发式教育方法, 提倡的是既给予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又对学生提出一种有难度的既定目标, 让学生在思考中多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而不必依附在老师的指挥棒上, 这与现代西方教育中所说的“创造教育”是相通的。而在美术学习上, 虽也有“师心”、“师法自然”的提示, 但与实际中所形成的“画匠作坊式”的师带徒的教育方法相比, 远没有后者见效快, 因此这种提倡长期不被重视。但“千人一画”的教育结果, 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人格素质等方面的压抑, 这恰恰与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从艺术设计教学自身来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双重的:一是观念的改变, 二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新的观念是揉合在新的教学实践手段中表现出来的。比如:教师在创造性思维的指导下, 可以将传统的“一朵花五片叶”的教法改为“花开五叶”、“一花一世界”的启发式教学, 从培养整体素质的角度来谋划、组织所教的内容, 将学生置身于一种探求知识的氛围中, 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上下、左右、前后不同的角度和空间观察、思考, 同时分析、讨论所学的知识,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题中建立自己独到的观点。又如:教师在授课中以构成形象为依据, 根据创作新形象可取其形似、取其神似、取其质同、取其意反等几种原则, 引导学生创作出一件可能不同于现实状态, 但却符合逻辑的作品, 而这一逻辑应是设计者建立起来的并强加给观者的, 同时又能使观者接受和认可, 从而产生共鸣。因此, 注重构成作品的逻辑关系, 就可以实现由平面到形体的想象、由抽象再回到具象的想象,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洗脑”的过程。

构成教学的独特性在于通过感官的接触、学习, 达到理性思维的成熟, 并且正是这种独特性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 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构成教学的实验性特征

过去教师在评判学生的作品时, 往往注重的是学生完成作品的结果, 而忽视学生制作或者说创作作品的过程。这是在构成教学中尤其不可取的。实际上, 正是学生在反复的推敲与实验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性和想象力, 才能更快地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和原理。如:在立体构成中学会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技巧的同时, 体会的是创造的快乐和对自己的创作过程中思考的一种满足感。这其中, 培养的是他们对自己的自信心, 发展的是他们对工具和技能的控制能力。并且, 在实验性的探索中他们体验到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改变构成元素的组合形态, 可以用什么样的工具和材料去创造新的形象, 可以用什么样的形式来筹划、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并且让自己所表达出来的视觉形式能够在社会群体中交流。因此, 从实验性的角度看, 实验的结果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指导老师则更应注重对每个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监控与引导。

综上所述, 在科学的课程体系保障下, 通过视觉体验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以及探索性的实验环节, 学生能够准确地感受美、运用美, 构成艺术教学在艺术设计学科各专业方向的教学实践中能够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发挥其巨大的应用价值。

摘要:本文通过对构成艺术教学与课程体系、视觉体验、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及探索性实验环节的关系的阐述, 探讨如何挖掘构成艺术教学的潜力,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艺术设计学科教学。

关键词:构成艺术,艺术设计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已.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3.

[2]赵殿泽.构成艺术.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4.

[3]林书尧.基础造型学.维新书局, 1970.9.

[4]文增著.立体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3.10.

[5]王跃平.美学概要.河南人民出版社.

[6]李泽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 篇2

各位专家:

你们好!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挥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发挥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每位教师的不懈追求,下面向各位专家汇报一下我的几点做法,敬请指正!

一、让学生喜欢我 每当我第一次走进一个新的班级,总要刻意打扮一番,以饱满的情绪、端庄的仪表出现在学生面前,给他们以严肃、振奋之感,然后献上我的见面礼——亲切的微笑,表明我的心愿:“无论天崖与海角,你们都时刻拥有我的祝福,永远记在我的心中。希望你们树立远大目标,胸怀全球,放眼世界”。这样一件既专业又高雅的礼物,一句既贴切又亲切的话语,立刻温暖了学生的心田,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常言道:亲其师必信其道。学生喜欢我了,学习英语的热情也就高了。

二、让记忆生动有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英语单词及其用法,没有丰富的内涵和规律,若死记硬背,既枯躁无味,又难以持久,如果能赋予它有趣的内容,则能产生永久记忆的神奇效果。例如,记忆be动词的用法时,对初一学生解释am的用法时,告诉他们要用在I的后面,学生都易与其他混淆,而告诉他们我很独特am专用,他们在练习时就不易记错了。另外,用实物图教学物体名称学生记忆更准确快速。

三、让幽默进入课堂 幽默的漫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参与的热情;幽默的语言,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幽默夸张的手势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幽默的眼神和表情,可以促进师生情感的交流,碰撞与共鸣,实现知识的传递、领会和转化。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幽默进入课堂,可使学生心旷神怡,产生感情、遐想、欢愉的情感体验,轻松愉快地消化知识。

四、让语言富有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启发讲解时,要用期待的目光、诱导的口吻;讲到祖国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时,要用激动、自豪的语调;讲到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时,要表达出痛惜、担忧的心声。总之,循循善诱,尊尊教导,都能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启迪学生思维。

五、让学法科学高效 教师应以“授其法”为本,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①提纲挈领法,可使学生象老师的板书提纲一样,列出知识的层次和条理来,帮助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好习惯。②任务合作法,教育学中有语言习得理论,即知识语言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才能真正被学生掌握并达到运用的目的,每课时要掌握的语言重点都需要设计任务型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去完成,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练习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③创新运用教材法,教材的每个模块活动安排差不多,若按部就班的教,学生容易丧失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改编,把有些活动整合让学生编个舞台情境剧展示出来,如学到话题怎样提高英语,引导学生结合广大同学最突出的学习问题给出解决办法,变成情景剧演出来,即达到了教学目标又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有所启发,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舞美设计在舞台艺术上发挥的作用 篇3

【关键词】舞美设计;舞台气氛;协调

1引言

能否充分认识和发挥舞美设计在舞台气氛中的协调作用,将对舞台气氛整体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过去,人们往往忽视舞美设计在舞台气氛中的作用,而是把它当作“布景”、“美工”等等。根本没有看到其自身具有的综合作用、调节作用、传导作用和增值作用。随着舞美科技的迅速发展,一批批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舞美设计不断冲击着舞台,舞美设计在舞台气氛中的作用也不断地显露出来。所以,我们必须对舞美设计在舞台气氛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理论上加以论证,这对繁荣文艺舞台,满足人们多层次的审美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相关理论内涵

2.1 舞台气氛

营造舞台气氛是通过艺术手段在舞台上再现相关生活状态,以及生活环境的景象和氛围。而舞美设计则可通过舞台这个平台体现的各种载体营造的氛围,为表演增光添彩,增色生辉,从而使舞台的情境得到更好的展现。

2.2 舞美设计

2.2.1综艺舞台美术

包括室内演播室——你在电视上看到的晚会,各种节目只要是呆在室内录制的都算,室外演出-如广场演出,歌星演唱会等。

2.2.2戏剧舞台美术

戏剧戏曲歌舞剧等——这个应该不用解释了吧,剧院剧场里面演出的那些话剧、京剧、昆曲、芭蕾舞剧等之分。

2.3灯光的作用

在舞台灯光师的手中,灯光,已不再是简单的照明,它是舞台塑造空间的一门艺术表现形式。作为优秀的舞台灯光技术人员,灯光师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是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经验的不断探索中成就的。完美的灯光师,首先要对演出的现场空间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拿到演出的舞台空间平面图、剖面图等资料,以及剧场台口的高度、宽度,舞台的深度等数据。其次,需要掌握设备状况。例如,吊杆的数量、长度、排列间距、顺序编号、平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熟知舞台的总用电负荷等等。然后,在进入灯光设计案头工作中,充分理解剧本的创意构思,找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特点,情节变化,矛盾冲突,设想主题所需的环境,确立出与主题相适应的方法和表现手段,思考如何达到与剧情相吻合的舞台效果气氛。同时,还要考虑到时间与空间的转换,找到不同的灯光设备和配件,为表现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服务。

3创造情调气氛

舞台美术除形象地表现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外,更主要的是创造相应的气氛和情调。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舞台美术的作用,达到以艺术形象感染观众的目的。视觉形象一旦和观众的情绪、联想融会在一起,就会形成气氛。舞台上的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一旦和舞台气氛相感应,气氛就成为演员与观众的共同享有的精神因素和艺术信息的载体。

4舞美设计中舞台音响设计与营造舞台气氛的协调对策

4.1合理运用音响设备,发挥舞美设计技能

自然声源发出的功率是有限的。在离声源较远的地方,声压级迅速降低,同时由于存在环境噪声,声音就听不清楚,甚至于完全听不到。因此,在厅堂和广场内要用扩声系统来将演员的微弱音频信号,通过技术处理器传送至听众。而音响合量的好坏不仅和放大设备的技术有关,而且还依赖于声源的声学特性以及传声器和扬声器所处环境的声学条件。在通路的增益足够大时,系统就会失去稳定性并过滤到自振状态。自振频率通常在可听范围内,产生啸叫。这种信号的畸变非常严重地影响舞台气氛的展现舞美设计,破坏演员舞台气氛的展现情绪的投入。

长期以来,音响一直混同于扩声,偏重于电声转换和信号的放大。这是由于对声学问题重视不够,忽略了声源和听众周围环境的声学特征以及听觉得心理感觉对音响技师的影响。实践证明,舞美设计中,音响设计的好坏,是舞台气氛的展现成功的基础。他能根据不类型的演员嗓音条件,通过高、中、低补偿和音频衰减以及周边设备的调试,而取得理想的舞台效果,在演员嗓音条件欠佳的情况下,亦能起到改善和弥补的作用。

舞美设计的使用,在舞台艺术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剧情、人物的个性息息相关。效果的出现,不但对演出情境的营造、舞台氛围的渲染、戏剧悬念的设计有着至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能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4.2 注重舞美设计的生活性、形象性、可行性

舞美设计是舞台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观众在剧院里除了用眼睛观看,还要用心去倾听。舞美设计是辅助演出的另一种艺术手段,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重视舞美设计的使用。

舞美设计既要准确,又要精练。在使用灯光音响时,剧中人物处在不同场所,就要不同处理。我们往往在实践中会忽略这一点:前后音域一样,没有远近之感。有此则相反,一开声音太大,则违背了生活规律。再者,上场与下场的声音大小一样。因此,我们在工作时,首先要领悟剧情,对剧中的人物个性,以及剧情的发展,必须热记,该渲染的必须加以点化,不能误导观念,同时要精练。

4.3舞美设计要生动、易懂

既来源于生活,又富有艺术性。任何一种演出样式都是综合性的舞台气氛的展现,每一个舞台形象的再现都是艺术综合的结果。舞美设计的综合作用,就是把舞台上灯光、音响、美工、LED屏幕等各个部分综合起来,树立一个完整的“舞台形象”,在纳入到舞台气氛的整体形象之中,使观众能获得一个可感的立体形象。如果不对舞美进行艺术综合,那么,这样的舞台效果必定是单一的、零散的、破碎的。例如在安徒生童话音乐剧《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主角小女孩蜷缩在黑暗的墙角时,舞美设计出现的风雪声,给观众感觉是一个寒冷的风雪交加,饥寒交迫的场景,随着小女孩划亮一根又一根的火柴,舞美设计风雪声渐渐淡弱.消失,火柴的温暖赶走了黑暗,驱散了寒冷。由于效果的出现,渲染了舞台气氛,不知不觉地将观众吸引到剧情中去。

5结论

发挥音乐艺术社会教化的陶冶作用 篇4

一、音乐在促进社会教化中所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说:“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 它的振颤、律动, 也就是生命的要素, 任何有生命的地方, 也必然有快乐。”他对音乐的这种精妙的解读, 告诉了人们音乐具有道德教育、消遣闲暇和精神享用等三方面的作用。

孔夫子说:“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夫子告诉我们诗、礼、乐这三种东西, 在对民众的教育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是三种有效的载体与手段, 一定要抓好, 必须恰当地运用。

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会开场的背景音乐, 使用我国著名曲作家李焕之的《春节序曲》, 优美的节拍充盈演播大厅的每一寸空间的时候, 一下子就抓住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每一名观众的心, 让人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 迅速增强了每个中国家庭的节日氛围。闭幕时采用著名词作家乔羽和著名曲作家王酩携手合作的《难忘今宵》, 增加了人们对春节联欢会的恋恋不舍之情, 更增强了对来年春节联欢会的期盼之情。

在第一期《中国好歌曲》的演播现场, 当名不见经传的霍尊的《卷珠帘》一出口, 那优雅的中华古韵立即吸引了潸然泪下的刘欢老师为他转身, 征服了全体导师, 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的心灵共鸣。这种强烈的反映, 就是因为霍尊让人们感受到已经久违了的中国民族音律的味道, 感悟到了中华民族历史厚重的情感, 感动在中国音乐艺术的传承之间。

在冼星海与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唱响黄河两岸后, 那气势磅礴的音律、铿锵有力的词汇, 焕发了中华儿女的昂扬斗志, 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激情, 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者提供了强力的精神支撑。

这就是音乐与生俱来的魅力, 这就是音乐所具有的能够抓住人们情感的特殊功效, 使人们能够迅速融入到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让人们和着节拍同音乐的一起思索、一起回忆、一起憧憬、一起激荡。

二、抓住关键环节, 向人们传达音乐所具有的正能量的作用

既然音乐能够抓住人们的情感, 引发人们的共鸣, 引导人们价值取向, 那么, 我们就必须注意用音乐向人们传达正能量, 使音乐对人们所起到的教育引导作用是积极向上的, 是有益于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发展的。

(一) 要牢牢抓住学校的课堂教育环节, 用音乐的正能量占据年轻人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年轻人是社会发展的未来, 他们不仅接受着当今社会的影响, 而且, 将影响着未来的社会, 抓住对他们的教育是影响社会发展的关键。

在这一环节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在幼儿园对幼儿开展音乐教育要注重从启迪入手

幼儿在人的一生中处于关键时期, 音乐教育对幼儿的一生起到的作用十分关键, 所以, 要克服功利的心理影响和随众的盲从心理的影响, 用符合幼儿的语言、知识、情感的儿歌、童谣来调动孩子们的兴趣, 启迪孩子们的心灵。

2.在小学校开展音乐教育要强调培养兴趣

要坚决落实《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教育教学大纲》的规定, 在音乐教育上, 全面开展以唱歌、唱游、器乐、欣赏、视唱和听音为内容的系统性教育, 杜绝仅以靠唱歌为检验音乐教学成果的简单式的、不负责任的做法。教师在制订教学方案时, 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用多种手法调动学生们的兴趣。比如, 在教学歌曲时, 可以多设计一些唱法, 提出不同的要求, 甚至设计一些和歌曲大意有关的教学道具, 引导学生在学唱中领会歌曲的内涵, 领略歌曲要表达的意思, 感悟歌曲要传达的情感, 用鲜活的教育手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

3.在中学的音乐教育上要着重解决持之以恒的问题

在中学由于音乐课不是升学的必考项目, 音乐课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教育的链条断裂了, 学生们不愿上, 老师也仅是应付, 导致学生们对音乐的辨别力水平不高, 有的甚至偏激。对音乐的好恶, 固执地仅以“奇”“怪”“搞”为标准, 也更影响了他们在道德上的价值取向。对青年学生的教育不仅是简单的数理化, 要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 应强化综合素质的教育提高。现如今青年们的自我生存能力不高, 对学生的基本能力的培养不能不引起社会, 乃至决策层的重视。

4.对大学生的教育, 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情操、操守

大学生作为专业人才, 他们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已经被专业化, 也就是说把持音乐可能将成为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 他们将来的作品势必影响社会的潮流, 因此, 不仅要让大学生掌握音乐高端领域中的知识, 更要增强他们培养高尚情操及职业操守的强烈意识, 这是对社会以及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正所谓“德者, 性之端也, 乐者, 德之华也”。

(二) 搞好音乐与大众文化的交融

贝多芬说:“人都需要娱乐和变换兴趣, 以防止变得迟钝,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不仅是在演艺大厅内传播的艺术, 它的生命力更在于大众文化的结合, 让音乐的多种表现形式来丰富大众文化的内容, 使大众文化成为音乐艺术发挥最大效能的平台, 成为教化民众, 转化社会风气,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品质的有力武器。

1.充分尊重大众文化的通俗性, 在音乐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做好雅和俗的结合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在于贴近生活, 可感可知, 浅显易懂。因此, 它能够自下而上发展起来。但是, 过分的通俗就有可能演变成低俗, 在欣赏的同时, 人们的道德情操也会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甚至产生滑坡的危险。所以, 这就需要正能量的音乐形式的介入和引导, 这也就需要我们的音乐工作者做好雅和俗之间的能量配比, 使大众文化得到健康发展。

2.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趣味性, 做好音乐艺术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大众文化的趣味性关键在于能够抓住人们的心理, 让人产生共鸣。云南省的旅游产业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并大做文章, 确保了旅游成为云南省的支柱性产业。它在开展全省整体开发、连篇发展的基础上, 注重云南少数民族多的特点, 把景点、风俗、民族音乐做到有机结合, 《七彩云南》让人领略了云南的历史变迁, 领略了各民族的音乐特色, 进入西双版纳满耳充满了《美丽的凤尾竹》那悠扬的曲调, 让人马上联想到了刁美兰、杨丽萍的孔雀舞的曼妙身姿, 蝴蝶泉边响彻的是电影《五朵金花》的主题曲, 电影的画面就立马浮现在游客的眼前。旅游在这种看想感念中, 真是越游兴趣越浓, 大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3.充分注意大众文化的时尚性, 搞好音乐艺术对大众文化的主流引导作用

时尚引领了社会大众的思维、追求、行为, 因此, 要采取办法来影响和引导人们对美好时尚的追求。由车行和戚建波联袂创造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已经播出, 立刻在社会上引发了对中国式孝道的探究, 王铮亮的《时间多去哪了》更是为这热议多年的时尚话题起到“添柴助燃”的作用, 在人们传唱这两首流行歌曲, 议论着该回家看望父母的话题中, 中国以孝为本的传统风气, 又开始强劲地刮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三、小结

团组织如何发挥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篇5

我们镇政府青年志愿者团支部的团员由政府机关干部和镇直单位的青年干部组成。我们文化素质高、思想观念新,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富于创新精神,是推进党的事业跨越发展的生力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来源的增加、独生子女的增多,青年同志自我认同感增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也在不断蔓延。所以我觉得发挥基层团组织的作用,引导他们成才就显得尤为关键和紧迫。

我觉得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发挥团组织的作用:

1、为团员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团员干部在乡镇政府、单位所负责的业务工作多、繁、杂,还要抽出时间参与团支部的工作,所以,为团员干部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极为重要,要保证其有相当的精力和时间从事团的工作,避免兼而不管的情况发生。

2、坚持组织活动

团组织尽量定期组织一些多样、生动、务实的活动,让团员干部来充分发挥各自的兴趣爱好,积极调动团员干部的参与性。

3、关心服务青年干部

近几年,随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完善,很多青年干部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想得最多的是什么、生活过的好不好、精神是否充实、心理是否健康,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能否认真开展工作。基层团组织应积极发挥共青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多与他们谈心谈话,了解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困难,能解决的问题尽量帮助他们解决。

4、增强团组织活力

新团员年轻有朝气,老团员实践经验丰富,多强调新老团员在工作中的相互学习,加强新老团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促进信息在单位职工之间的流动,使成员之间加强了解,增进友谊,提高单位职工之间的相容性。引导好、培养好、使用好新进青年职工,促使青年团员立足本职、积极向上,把新老团员的力量叠加起来,从而提高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 篇6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由于受教学中的一些主客观因素限制,《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教学效果不佳。本文擬从教学艺术的视角,通过教学隐喻的应用来探讨提升《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教学隐喻的教学艺术内涵

教学隐喻是教学艺术的工具之一。教学隐喻之所以能够成为教学艺术的工具,是因为它具有修辞性的功能语言、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论三重功能。

(一)隐喻是一种形象化的教学语言

教学语言的形象化和具体化,能提升教学信息传递的效果。而隐喻本身就是修辞格的一种形式。隐喻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增强语言表现力和说服力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今天的教育中,文本妨碍阅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隐喻就成为解读文本、跨越学术语言与实践语言之间的 “鸿沟”的重要工具。此外, 隐喻也是消解教师群体和90后学生群体的“语言代沟”的有效方式。

(二)隐喻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

隐喻是一种“由此及彼”进行“意义扩展”和“意义创造”的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从隐喻的“本体”向“喻体”进行扩展,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和远距离的联想过程。隐喻的这种开放性、多元性和非预设性,不仅使教学充满创造的快乐,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隐喻是一种启发性的认知工具

隐喻是直觉的认识,“是智慧的开始,是最早开始采用的科学方法”。隐喻能摆脱思维定势,促成原型启发,是建构理论模型、解构和重构核心概念等不可缺少的启发式工具。在教学中,隐喻的应用能生成科学的探索或发现。隐喻是“探究式”教学和“问题中心”教学不可或缺的因素,使教学具有探索之美。

二、制约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普通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因素

普通心理学在内容建构时,研究的是“普通人”和“中性人”,这样的“人”远离了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和人的生存状态;采用分析的方法,研究诸如“感觉”、“意识”等心理的形式而不及心理的内容;科学意识鲜明,缺乏生活关照;概念系统复杂,范式多元化。纵观国内优秀的《普通心理学》教材,无论是彭聃龄版、叶奕乾版还是黄希庭版,都存在这些问题。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些做法素或许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需的,但是从教学的角度看,它们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是教学需要化解的障碍因素。

(二)学生的生活经验因素

《普通心理学》课程是面向大一的心理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大学新生的认识特点和原有生活经验都是教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目前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生活意蕴的缺失。在教学中,教师将生活常识和科学心理学对立起来,认为常识非常有害,将之斥之为“不科学”的东西。应该看到,生活常识的经验性原则在人们生活中是有效的。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其结果是就知识而论知识,降低了普通心理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水平和和教学的真实性,不能充分发挥课程的教学效力。

(三)教学方式因素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经常通过举例和讲解实验来分析教学内容。心理学规律具有一般性(这是由《普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和统计性,而在举例和讲解实验时则要考虑典型性和代表性,那么这些方式是不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这值得教师深思。

三、应用隐喻的教学艺术,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对于普通心理学教学而言,隐喻的方法与其说是一个替代性的方案,毋宁说一个补充性的方案。隐喻具有其他方法无以伦比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教学的效益和效率

在现实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而不是将教材当作摆设,这就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隐喻手段解构和重构教材的知识信息,增加教材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知识的有效学习依赖于个体的信息选择,因此在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和软件中也应广泛的应用隐喻,利用隐喻的艺术功能,以提高知识传递的有效性。另外,艺术性地应用教学隐喻还能有效利用教学时间,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优化教学的效果

1.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迁移。应有教学隐喻能易化知识的学习,为知识的学习搭建“支架”,有利于知识理解和迁移。在教学中,逻辑的讲解方式往往会加大教学的难度,尤其是遇到复杂知识和结构不良的知识时。而隐喻的方式能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对核心概念和抽象理论进行初步定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意识”时,可以将“意识”比作“黑暗中的聚光灯”或者“透视宇宙的变焦透镜”,这种教学处理既形象简洁又接近“意识”问题的本质。应有教学隐喻能补充和完善举例和讲解实验的教学方式,能生成“问题中心”的启发式教学,给教学注入活力。应有教学隐喻还能通过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教学变成生活的场景,提高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2.达成多元的教学目标。纵观今天的学校教育现状,学科分类日益细化并壁垒分明,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渐行渐远。要改变这样的现状,非常有必要发挥教学隐喻的这一中介作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育和人格上的陶冶。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根据中国人擅长“譬喻”这一思维特点使用教学隐喻,能使师生在课堂上获得了交流上的“共同语言”和理解上的“共同立场”,使师生各自的主体性得到显彰和发挥。

4.促进教学关系民主。教学民主,实际上主要是话语表达的民主。隐喻的非预成性、创造性和探索性,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智慧共享提供了平等对话的基础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课堂主宰者,学生也拥有了话语权和谈论的资本,它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是教育的民主精神。

四、结语

隐喻是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扩大了语言与思想的界限,因此具有创造力,是语言对变化中的现实进行概念化和交流时最重要的资源。将隐喻应用于《普通心理学》教学,能产生教学的艺术化效果,达到“真善美”的统一。从“真”上讲,隐喻是理解的支架,能直抵问题的本质;在善上,隐喻关照人文性,能对德性进行启发,促进教学民主;在美上,隐喻的语言和思维都具有创造之美,寓教于乐。

陕西理工学院教改项目:我校《普通心理学》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与实践(XJG0724)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叶建柱,林德宣.论隐喻在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7).

[3]郭贵春.科学隐喻的方法论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 篇7

艺术在人的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能够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我国古代很早就对“礼乐相济”的辩证关系有深刻的认识。教育学认为,“德、智、体、美”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统一性,其中,美育过程与德育过程具有密切而独特的内在联系,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论述凸显出了美育所具有的育德价值。

道德内化的一般过程遵循着知、情、意、行的脉络,一个人价值观的树立,往往是从情感的触动、共鸣开始的,是从喜欢什么或厌恶什么开始的,没有情感共鸣,就不会有态度认同,也不会有价值观的树立。因此,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东方还是西方,都高度重视艺术情感陶冶在人的道德内化中的作用。比如:中国画中梅、兰、竹、菊对培养正直向上品格所具有的作用从古延续至今;油画和风琴是西方基督教不可缺少的元素;很多革命先烈和前辈在《国际歌》震撼人心的旋律激发下加入了革命的洪流;一曲《松花江上》曾经鼓舞了成千上万的青年人在党的领导下投身保家卫国的战场。

艺术教育所产生的感染力在学校育德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情感激发作用,这个功能可以形象地被称为艺术教育的“载波”功能。载波,原本是无线电技术术语,指低频的声波等信号借助高频震荡的载体波发射传播。如果说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需要被传递的“低频波”,那么这个“低频波”加载到艺术教育这个“高频波”上之后,就能够被更有效地传递和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常说的艺术教育的“以美载德”功能,这是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特殊育德功能。比如,一首儿童歌曲《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教育了几代人“拾金不昧”的朴素品质,在人们内心深处扎下了道德的根基。这些充满童趣的歌谣往往胜过枯燥的说教。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因此,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深刻认识艺术育人的作用,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要善于积极发挥并运用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

二、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育德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多年来,我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艺术课程的育德价值认识不足,艺术课程地位偏低。不少学校仍然走应试教育的路子,集中精力抓“语数外”等“主课”,轻视艺术课。没有认真落实国家的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挪用、占用乃至取消艺术课课时的事情经常发生。艺术课教师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实际待遇也往往比“主课”教师差,艺术教师开展工作也很难。

二是当前艺术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的育德内容,需要做更合理的安排,并加强课程内部育德方面的衔接,对于通过艺术课程如何育德的表述还可以更加明确和细致一些。

三是艺术教学实践中还存在“重艺轻德”现象。个别艺术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定位为“教唱歌的”、“教画画的”,或者把工作重点放在艺术特长生的培养上,满足于辅导个别学生的艺术课考试和竞赛,忽视学生整体艺术素养和道德修养的提高。

四是对艺术教师培养、培训的过程存在“专业主义”倾向,艺术教师的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薄弱。在艺术教师的师范教育中,偏重于艺术技能的传授,对于艺术教师如何通过艺术课程育德的内容还比较欠缺;在艺术教师的继续教育中,缺乏如何通过艺术课程落实国家德育要求的内容模块;在工作岗位中缺少对其育德能力的培训和指导。

五是师资与教学硬件配置不足。不少学校难以按国家的要求设置艺术教师的岗位,有的学校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一些学校对开设艺术课不积极,对国家所要求的最低设施和材料都难以提供,这让艺术教师感到“有心无力”,不能获得学校的支持,工作积极性受挫。

六是艺术课程育德资源建设落后。艺术课程育德,需要通过大量的蕴含着德育元素的美育素材得以开展和落实。当前关于艺术教育的素材比较多,但对于蕴含德育元素的美育素材的开发和运用还不够系统和全面。艺术教师在通过艺术教学落实德育目标时,教师往往难以找到适合学生心理特点并且具有育德价值的艺术教学素材,缺乏足够和有效的教学资源支持。

七是对艺术课程育德的理论研究薄弱。艺术教育的研究多倾向于关注培养艺术“专才”方面,对如何通过艺术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研究比较缺乏,从而艺术课程育德的实践缺少理论指导。

八是对艺术课程育德落实情况监督不到位。由于我国义务教育的底子还比较薄弱,督导部门的工作精力通常放在经费、办学条件等方面,对艺术课程是否有效发挥育德功能难以开展细致的督导检查。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发挥中小学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

当前,我们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重构中小学艺术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切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艺术课程不能与育德过程分割开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单纯教会学生唱歌或画画的技能更加重要。

艺术课程育德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要求细化落实到艺术课程之中。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在实践过程中要做到“三落四化”,即:“落细、落小、落实”,“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做到贴近师生,切实可行。

充分发挥艺术课程的德育功能,就要明确艺术课程育德所要遵循的目标。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作为中小学艺术课程育德的核心目标。对中小学生而言,“明大德”,即是为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准备,对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守公德”,即学会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对应“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严私德”,即做一名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学生,对应“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育德目标的设定要遵循学生发展阶段规律,适应青少年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按照小学、初中、高中的不同阶段,系统安排艺术课程育德的重点内容和教学方法。

四、发挥中小学艺术课程育德功能的策略

一是学校和艺术教师要高度重视艺术课程的育德功能。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重要文件,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多次指示,从新的高度来深刻理解和认识艺术课程育育德的重大意义。

二是进一步修订完善中小学艺术课程标准和教材。明确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在遵循艺术教育规律和德育规律的基础上,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做出系统性的德育安排和设计。

三是重构教师培养培训的内容。首先要加强艺术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培养,明确全体艺术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每位艺术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有效提高艺术教师育德工作的能力。其次,在非艺术学科师范专业的课程中增加艺术教育内容。重点针对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专业学生,把相关艺术欣赏、基本艺术知识和技能等纳入师范生培养计划中,使普通师范生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教育实践基础。另外,在继续教育中增强学校干部和非艺术学科教师的艺术素养培养。在中小学干部和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中,把艺术教育方面的相关课程列入必修模块。

四是在课堂教学和学校发展层面加强对艺术课程育德的指导。发挥教研员队伍的专业引导能力,在营造学校艺术氛围、建设校园文化、发展学校艺术特色等方面加强对基层学校的专业引领、指导和帮助。

五是完善体制,加强保障。表彰奖励一批在艺术课程育德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激发广大学校和艺术教师提高育德的自觉性和育德能力。

六是大力支持艺术课程育德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借助信息化平台开展各种学习交流展示活动,如艺术育德微课大赛等。

七是大力支持并深化艺术课程育德的研究。在全国和各省市的各类相关研究项目中,加强对“艺术课程育德”研究项目的支持,鼓励相关研究成果发表或出版。

八是加强督导,促进落实。结合相关工作,加强对艺术课程育德工作的督导检查,促进落实。检查学校是否落实与艺术课程有关的办学条件标准,是否“备齐备足”艺术课教学场所和所需材料,是否认真执行课程标准,是否“开齐开足”艺术课等。

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篇8

一、重视过程,悉心培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去影响学生,并让他们消化、掌握,内化成本身固有的东西,使思想品德课教学真正发挥导向和铸造的功能。

1. 身体力行,以身示范。

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教师的力量在于做出榜样。好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传授知识的真理性。人格魅力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塑造,作为教师要言而有信,认真负责,积极上进,用行动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不断追求和完善自己。传授知识的真理性要求教师不断钻研课标、教材,研究学情,了解时事,关注学生生活,要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热心公益,奉献社会,弘扬正能量,用积极向上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道德素养。

2. 坚持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就是用令人信服的真理,生动具体的事实去激励学生,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尽可能地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引导他们前进。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四有”新人,这就要求教师坚持正面教育,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用正面启发的方法,引领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引导学生学会从困难中看到希望,从危险中把握机遇,在挫折中磨炼意志,在失败中增长智慧。

3. 坚持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心理反应。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需要在很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充满人情味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把他们带入预定的饱含正义和情感的情境中去,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一个静态进入到一个情感涌动的世界。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4. 坚持实践教育。

实践教育就是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动态的教育过程中,接受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升华知识,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去调查、参观、访问;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春游,野炊或是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生活的美好,从而热爱生活,积极上进。

二、立足生活,用好教材

1. 用好现行教材。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信息时代,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事物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用好教材,挖掘出思想品德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性,使学生得到思想教育和道德的提升。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要将理论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教师要善于捕捉与教材紧密相连的生活现象和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把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学会用知识指导生活。

2. 用好辅助教材。

教师还要用好辅助教材。目前,我们有地方性的特色教材、校本教材,它们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教育性和实践性,贴近学生生活,针对性强,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教师要将学校德育资源进行整合,用好校本教材、乡土教材,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借助各种节日引导学生珍惜和爱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文化,形成民族意识、世界胸怀。

三、结合内容,选好教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单一的说教模式,淡化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认识,削弱了德育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地位。因而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从教的角度讲,任何教学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讲”,其他各种方法在运用时都与讲授相结合,只有这样,其他各种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所以,讲授是其他方法的工具,教师只有讲得好,其他各种方法的有效运用才有了前提。从学的角度讲,学生只有学会了“听讲”,才可能自觉系统地把教师的教法内化为自己的学法,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讲”上下功夫,力求用最简洁精练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震撼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素质,实现育人的目标。

2. 音乐渲染。

卢梭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我们在设计教学时针对不同的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渲染气氛,烘托教学效果,升华学生情感,激励学生思考人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视频播放。

在创设情境时,视频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使自己置身其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老师在选用视频资料时最好能自己剪辑或录制,已更好适合教学要求,使内容更切合主题,以便让学生能直接感知所学内容。

4. 诵读。

文章都是有声音情感的,高声诵读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诵读之时,又有自我暗示的心理效果,不自觉地认同了文章观点。

5. 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

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是由学生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参与度,使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及感悟,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6. 游戏法。

游戏是一种低成本的体验方式,其实质是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和机械操练变成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起到“以趣激情、寓教于乐”的作用,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教师要根据所上的具体内容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和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实现思想品德的育人功能。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 篇9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运用无处不在。尤其是艺术设计的发展, 高速的发展速度使得艺术设计对于计算机的信息要求越来越高, 依赖也越来越大, 以计算机为技术平台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逐渐发展成热点, 以计算机先进的技术实现艺术中美的创作, 在科技中追求卓越, 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也是人们在当下信息时代发展的新追求。

在之前计算机技术还没有出现的时代中, 设计的创作几乎完全依赖于手工来完成。虽然也有直尺, 圆规等简单的应用工具, 设计创作的作品, 不仅包含着设计者的艺术设计, 也包含着他们的制作技能。在现代技术不断的发展下, 设计图从绘画的平面不断扩展向空间演变, 计算机绘图技术不断进行着新的革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技术处理能力, 整合艺术与多个技术的结合于联系, 不断扩展着艺术设计的新发展。在多媒体的运用之中, 也同时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技术的强大同时也在影响着设计者的艺术造诣。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使得艺术本身产生了一定的机械化拼装的痕迹, 因此, 艺术设计在考虑到技术的同时不能忽视内容的丰富。计算机只是设计者使用的工具, 是一种物质条件的满足, 由于多媒体技术环境的不断发展, 艺术本身的内涵往往容易被忽视, 因此, 只有将艺术和技术融合贯通, 才能创作出真正好的作品。多媒体技术中的声与色的结合, 光与形的结合以及动静一体的创作,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界限, 对于开阔设计者的思维和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意识有重要作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和直观性感受, 且信息量丰富的特点使得多媒体优化了艺术设计在设计以及教学等方面的技术特性, 也有效的提高了设计者和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二、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

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最主要的还是在于艺术教学的使用。不仅充满了创造性,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自我的提升。多媒体教学的理念是指在教学中依据课程的编排和教学的目标以及接受的对象, 通过对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 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 使得学生能够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技术对于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统模式进行了优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是设计类教学的新方法。传统设计类教学常常以老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作业进行的练习、巩固等方式为主。由于理性而专业的知识过多, 艺术设计中感性认知较少, 然而艺术类学科教育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 实践性对于艺术设计来说重于专业的理论性, 手动的技能性重于艺术本身的知识性, 要求学习者在实践时要充分地观摩和鉴赏, 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艺术设计本身具有运用色彩和线条、块面以及文字等的特点。

设计类教学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 以更灵活的方式将信息和知识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习者面前, 使学生初始的各种创意的设计意念能够在电脑教学的帮助下分解并重新组合, 作品在以往创作上得到了突破和创新。艺术设计类专业所教授的课程主要是表达出多维空间的不同事物的存在, 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中, 这是很难表述的清楚的。因此,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使教学的内容在表述上更加的具体、形象和生动, 更好的弥补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各种不足。多媒体技术对于艺术类教学来说, 信息量更大, 尤其是图像和声音的运用, 使得课程的内容教授的更为丰富形象生动。

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了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且多媒体具有的交互性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加强了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同时, 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也使得设计者本身素质有所提高。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 将多媒体的技术灵活的运用在设计类的教学中, 将艺术中的录像和图片以及网络等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好的引进课堂, 不断向学生们展示艺术设计在国内外的最新动态, 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将互联网中的有关于艺术设计类的网页让学生与其进行互相的交流, 从而在交流之中得到提高。

在艺术设计的课堂上, 老师需要不断的转变角色, 运用多媒体的技术, 并随着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和寻找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总而言之, 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式聚集了声音、文字以及图像动画为一体, 声图文等并茂的形式, 丰富多样而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 在多媒体技术进入艺术设计类科目的课堂之后, 以其快速便利的方式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和方式等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解决了设计教学中的质量问题, 是艺术教学中主要的教学手段。所以, 我们需要根据各类艺术专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理性的发展多媒体教育事业, 不断提高日益精进的教学水平和不断提高的教学质量, 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方法为主要目的, 使先进而优越的多媒体技术能够与与艺术设计的教学真正实现相得益彰的结合。

在现代技术不断的发展下, 设计图从绘画的平面不断扩展向空间演变, 计算机绘图技术不断进行着新的革命。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技术处理能力, 整合艺术与多个技术的结合于联系, 不断扩展着艺术设计的新发展。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了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且多媒体具有的交互性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加强了他们对于自身的认知。同时, 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也使得设计者本身素质有所提高。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运用无处不在。尤其是艺术设计的发展, 高速的发展速度使得艺术设计对于计算机的信息要求越来越高, 依赖也越来越大。多媒体技术对于艺术类教学来说, 信息量更大, 尤其是图像和声音的运用, 使得课程的内容教授的更为丰富形象生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具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效果和直观性感受, 且信息量丰富的特点使得多媒体优化了艺术设计在设计以及教学等方面的技术特性, 也有效的提高了设计者和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设计,创意

参考文献

[1]杨宏伟.多媒体教学的本质与原则探析[J].教育与现代化, 2006, (2) :17-18.

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 篇10

关键词:课堂学习,学习主动性

自主学习是发挥学生课题学习主动性的核心要素, 我们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个性化学习, 体验自由、自主、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感受自我个性萌发的欣喜和生命活力迸发的激动。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能有较高的教学效率, 用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呢?这是大家都在探讨的问题, 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 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先决条件。师生间互相尊重, 互相学习, 才能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在和谐的师生情感中, 学生大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课外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交流互动, 建立师生间的信任感。

二、激发自主意识,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自主学习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乐学, 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首先, 营造民主氛围, 让学生愿学。教师要转变角色, 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 使学生走向成功, 体验到成就感。例如:通过师生沟通交流发掘每个学生兴趣点, 在自选课题的教学环节中, 以兴趣点作为自选课题的设计任务,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经常在创作过程中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创意出现, 使学生愿学、乐学。其次, 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悬念等, 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 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 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三、精心设计,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放”得越多就越能体现自主性。其实, 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指导, 才能切实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首先, 要精心设计自学方法和思路, 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 明白如何入手, 懂得先做什么, 再做什么, 最后做什么, 有章可循, 循序渐进的深入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 要精心设计问题,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积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 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再次, 还可以精心设计情境场景, 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感悟探究。

《平面设计》课程是在09级新生分专业方向之后开始上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能力, 这也是为后面专业主干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针对在以往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

1、低年级的学生对于基础课的教

学目的和作用不明确, 侧重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 忽视了课程间的体系建立和知识结构的关系, 由此产生了“只会做作业, 不会做项目”尴尬现象;

2、在课堂学习中应该表现出来的

高度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很好地被激发出来, 课堂上教师教得累, 学生学得苦, 课堂效率低下, 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训练的现象, 课堂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被动式地学习;

3、更多的学生存在不会“自学”

和“治学”的问题, 很多同学都有过关于“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应该学习什么?”的疑惑, 这也是在以往教授高年级学生专业主干课程的时候, 遇到的一个讨论甚多而又备感困惑的问题。

因此, 在课程教学伊始, 师生需要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互动, 帮助学生了解专业体系的建立及课程结构的关系, 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已经不单纯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更多的是在能力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上给予引导和帮助, 面对这样的现象, 在教学中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应用设计的体验, 是课程的一个实验性创新教学的重点。在阶段性课题完成后, 将学生根据不同学习类型进行分组, 通过市场调研, 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设计形式和应用材料, 最终课题验收成果以成品为主。学生们的积极性较高。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提高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促进学生们主动参与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合作过程中, 随时监控小组的工作进度, 适时给予良好的干预和引导, 在提高课堂学习主动性上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和时间流程, 课上课下都严格执行, 每周上课学生都是带着阶段性的成果来展示交流, 课上的学习效果很好。在应用设计中,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 没有经验, 在具体执行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知的问题, 初期会有很多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 就被动地等着老师给解决, 或是止步不前, 被问责时总会有一大堆的借口, 在这种“瓶颈期”的时候, 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就很重要,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类型, 给予相对应的引导和启发, 逐渐学生们习惯在遇到“瓶颈期”的时候, 就会做到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制作后期, 学生主动寻求表现途径, 经常会找到一些出人意料的材质和表现形式, 在课上也是乐趣无穷, 在这样的过程中师生关系得到较好的磨合, 彼此都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尤其是在期末展示课题作品的时候, 每个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均得到较好的塑造, 作为一个学期的学习成果, 师生共同努力的收获, 应该是最大的满足。

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篇11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

由于我们现在所用的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是2004年修订出版的, 教材中很多例子都稍显过时, 没有时代特色, 离学生的生活也比较远, 有些内容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在备课时, 应根据学校、学生及本地的实际情况,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整合、修改, 选取或补充紧扣教材知识、具有时代感而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实例进行教学, 并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德育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将其突显出来。如上《爱在屋檐下》一课时,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家庭、爱父母、爱长辈的思想教育;上《老师伴我成长》一课时, 要对学生进行尊重老师、理解老师的教育;上《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 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上九年级关于国情国策的内容时,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前途理想教育等。

二、巧借故事、歌曲进行德育

学生都爱听故事、听歌曲,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地插讲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或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且具有德育功能的歌曲, 不仅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而且能让学生在听故事或歌曲的时候有所思考、有所感悟。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

例如在讲“公平总是相对的”这一知识点时, 笔者插讲了由童话故事《两只小猪》改编而成的小故事《大平和小平》。一天, 大平和小平两兄弟用身上仅有的五角钱买了一个面包, 每人分得半个面包。当他们各自拿着半个面包时, 不约而同地看向了对方手中的面包, 都觉得对方的那半面包比自己的要多一些, 于是吵了起来。这时正好来了个流浪汉, 兄弟俩便请他来评理。流浪汉两手分别拿过两块面包, 左看看右瞧瞧, 然后说:“左边这块多一点, 我帮你们吃一口, 这样就一样多了吧?”兄弟俩一看大喊:“不对, 右边那块多了!”流浪汉又说:“那好办, 我把右边这块也吃一口, 现在一样多了吧?”就这样, 流浪汉边说边左一口右一口地吃完了面包, 最后摊开双手说:“怎么样?现在一样多了吧?都不用争了, 我走了!”兄弟俩恍然大悟哇哇大哭起来。讲完故事笔者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悟, 最后教育学生在生活当中不可因为所谓的公平而太过于斤斤计较, 以免因小失大。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播放歌曲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也是笔者常采用的方法。如上《我爱我家》时播放歌曲《让爱住我家》, 上《男生, 女生》时播放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 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上《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时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或《走进新时代》……播放完歌曲后, 笔者会大概给学生讲讲歌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思想道德建设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思想品德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的学生特点, 精心设计并认真组织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道德实践活动,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活动可安排在课内, 也可安排在课外, 这样寓教于乐, 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在自觉参与活动当中思想感情得到了熏陶, 精神生活得到了充实, 道德境界得到了升华。其实在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中都蕴含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只要教师善于抓住时机、整合资源就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在上《难报三春晖》一课时, 笔者开展了这样的实践活动:要求每个学生在卡片上给自己的父母写一段感激的话, 周末回去送给父母, 并给父母洗一次脚。在上《创建班集体》一课时, 笔者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在当周为班级做一件好事, 并写一份心得体会当作作业交给老师。在遇到一些重要的节日时, 笔者也会开展一些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上一篇:油田作业安全管理下一篇:应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