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方式

2024-10-24

应急方式(精选6篇)

应急方式 篇1

人们希望现代建筑不间断供电,而事实上在火灾、爆炸和地震等灾害发生时,正常电源往往发生故障或必须断开电源,这时正常照明全部熄灭。为了保障人员及财产的安全,并对进行着的生产、工作及时操作和处理,有效地制止灾害或事故的蔓延,应随即投入应急照明。

1 应急照明的应用

1.1 应急照明的分类

应急照明是在正常照明系统因电源发生故障,不能再提供正常照明的情况下,供人员疏散、保障安全或继续工作的照明。

应急照明不同于普通照明,包括备用照明、疏散照明、安全照明3种。

1.1.1 备用照明

在正常照明电源发生故障时,为确保正常活动继续进行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通常在下列场所应设置备用照明:(1)断电后不进行及时操作或处置可能造成爆炸、火灾及中毒等事故的场所。(2)断电后不进行及时操作或处置将造成生产流程混乱或加工处理的贵重部件遭受损坏的场所。(3)照明熄灭将造成较大政治影响或严重经济损失的场所。(4)照明熄灭将妨碍消防救援工作进行的场所。如消防控制室、应急发电机房、广播室及配电室等。(5)重要的地下建筑因照明熄灭将无法工作和活动。(6)照明熄灭将造成现金、贵重物品被窃的场所。

1.1.2 疏散照明

在正常电源发生故障时,为使人员能容易且准确无误地找到建筑物出口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通常在下列场所设疏散照明:(1)人员众多、密集的公共建筑。(2)大中型旅馆、大型餐厅等建筑。(3)高层公共建筑、超高层建筑。(4)人员众多的地下建筑。(5)特别重要的、人员众多的大型工业厂房。

1.1.3 安全照明

在正常电源发生故障时,为确保处于潜在危险中人员的安全而设的应急照明部分。通常在下列场所应设置安全照明:

(1)工业厂房中的正常照明因电源故障而熄灭时,在黑暗中可能造成人员挫伤、灼伤等严重危险的区域。

(2)正常照明因电源故障熄灭时,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不能及时进行,延误急救时间而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如医院的手术室、危重患者的抢救室等。

(3)正常照明因电源故障而熄灭后,由于众多人员聚急,且又不熟悉环境条件,容易引起惊恐而可能导致人身伤亡的场所,或人们难以与外界联系的电梯内等。

1.2 应急照明电源的分类

应急照明电源是当正常电源不能再提供正常照明需要的最低亮度的状态,即正常照明电源电压降为额定电压60%以下时,转换到应急照明电源供电。应急照明电源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来自电力网有效地与正常电源分开的馈电线路。(2)柴油发电机组和蓄电池组。(3)组合电源:即由以上任意2种以至3种电源组合供电方式。

1.3 转换时间的确定

转换时间根据实际工程及有关规范规定确定。

(1)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的转换时间应不大于15s;

(2)安全照明的转换时间应不大于0.5s。

1.4 持续照明时间的确定

从应急照明电源的种类及转换时间的要求,不难看出应急照明持续工作时间是受到一定条件限制的。通常规定疏散照明持续工作时间不宜小于30min,根据不同要求可分为30、60、90、120、180min等6个档次。备用照明和安全照明的持续工作时间应视使用场所的具体要求而定。

2 应急照明的供电方式

应急照明的供电方式主要有2种:(1)分散供电式系统,即每个应急灯上自带备用电源。正常电源切断时,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该系统可将应急灯直接接入正常照明供电系统,平时还可利用正常供电对备用电源充电。(2)集中供电式系统,应急灯本身不带电源,正常照明电源故障时,由专用集中应急电源供电。该系统需设置独立的供电线路和配电设备。

目前我国一些规范中对上述应急照明电源的应用范围没有作出具体规定,事实上,因为受应急照明电源转换时间和供电时间的影响,在设计中采用以上2种或3种电源的组合供电方式,会显得更加合理、可靠。分析如下:

(1)只采用分散供电式系统时,所有的应急灯都要自带备用电源。其优点是供电可靠性高,转换迅速,增减也方便,线路故障无影响,电池损坏影响面小;缺点是投资大,运行管理及维护高,供电容量受到制约。

(2)只采用集中或分区设置蓄电池组供电方式时,其优点是供电可靠性高、转换迅速,与自带蓄电池方式相比投资较少,管理及维护较方便;缺点是需要专门房间,电池故障影响面较大,且线路要考虑防火问题,供电容量受到制约。

(3)由电网独立电源供电时,要求由外部引来2路独立电源供电,确保一路故障时,另一路仍能继续工作。此种方式供电容量和供电时间不受限制,转换时间易满足要求,但在重大灾害时,其供电可靠性可能受到破坏,失去应急照明供电的作用。

(4)由柴油发电机组供电时,要求发电机具有自启动功能,起动及投入运行时间小于15s,应急照明配电系统自成体系。柴油发电机组供电的优点是供电容量和供电时间基本不受限制;缺点是转换时间较长,不能用于安全照明及某些对转换时间要求较高场所的备用照明。

(5)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可采用蓄电池作备用电源,且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20min,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连续供电时间不应少于30min。避难层应急照明供电时间不应少于1h。对只采用分散供电方式和集中或分区设置蓄电池组供电方式的系统来说,蓄电池的容量就受到制约,无法或很难提供长时间的应急照明。

所以,应急照明灯数不多、规模小的建筑物应采用分散供电式系统,其余建筑,特别是高层建筑宜采用自启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照明的主要供电方式或后备供电方式(起动及投入运行时间小于15s),只对诱导指示照明,安全照明及金融商业交易场所等对转换时间要求较高场所的备用照明,采用分散供电式的应急照明灯具作为过渡照明,以满足转换时间的要求。

3 应急照明的线路敷设

当应急照明系统仅采用自带备用电源的应急照明灯具时,对其供电线路无特别要求。但是,对于其它形式的应急照明系统,根据各规范及标准的要求,应急照明配电应采用专用供电系统配线。因要考虑在火灾情况下投入应急照明,所以,其配电线路和控制回路宜按防火分区划分。另外,还应采取以下防火措施:当采用暗敷设时,应敷设在不燃烧体结构内,且保护层厚度不宜小于3cm;当采用明敷设时,应采用金属管或金属线槽上涂防火涂料保护;当采用绝缘和护套为不燃材料的电缆时,可不穿金属管保护,但应敷设在电缆井内。这些措施是一种比较经济、安全可靠的敷设方法,对保证应急照明配电线路可靠、安全供电是必要的。

4 应急照明的供电方式改进

改进的应急照明的供电方式,采用每层集中设一双电源带备用蓄电池的配电箱,该配电箱具有双路电源自动投入及备用电池自动投入的功能。此回路可集中控制开、断,当火灾时由消防控制室的信号强行接通,起到应急照明及疏散照明的作用。

由各层应急电源配电箱引出的不同回路其控制要求不同。

(1)疏散指示标志灯。其位置设在太平门顶部和疏散走道及其转角处距地面高度1m以下的墙面,采用单应急方式,火灾时由消防控制室发出信号接通。

(2)应急照明回路。该回路的照明平时起正常公共照明的作用,可通过照明开关控制。火灾时能转入应急状态,直接接通应急疏散照明灯具,此时开关处于失控状态,消防应急照明不受开关控制。

(3)一般公共照明回路。此类照明是一般公共照明,不属应急照明,故可不接在带蓄电池的回路,火灾时也不要求立即接通。该类照明接在事故照明配电箱的普通回路可节省单独设置配电箱的费用,不增加蓄电池的容量,管理比较方便。

(4)根据实际工程需要,应急电源配电箱还要以提供消防控制所需要的直流电源。

(5)对变配电室、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房、防烟排烟机房,供消防用电的蓄电池室、自备发电机房、电话总机房及发生火灾仍需坚持工作的重要房间,应单独设置应急电源箱,应急照明应保证平时正常照明的照度。

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是一旦蓄电池组有问题,会影响全层事故照明。因此,搞好平常维护是避免出现事故的有效措施。

电梯的事故种类及应急救援方式 篇2

1 电梯事故种类

以事故系统位置为依据, 可以将电梯事故划分为门系统事故、冲顶或蹲底事故以及其他类型的事故。 (1) 门系统事故, 其发生率在电梯安全事故中所占比重最高, 约为80%, 导致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电梯系统结构特性。在电梯的运行过程中, 每次运行都包括两次开门动作, 如此频繁的工作加速其老化。如果未及时进行维护及更换, 将会造成一定的安全事故隐患。相关统计结果显示, 超过80%以上的门系统事故是由于门锁开关接通不及时或频繁损坏导致的; (2) 冲顶或蹲底事故, 这种电梯事故所导致的后果极为严重, 特别是发生在高层建筑电梯的情况下。电梯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在欧洲被明确规定为安全元件范畴, 我国当前尚未对此作出具体限制。电梯关键部件之一就是制动器, 当制动器失去控制或存在隐患的情况下, 就会导致电梯处于失控状态, 由此导致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3) 曳引电梯, 液压电梯非开门区困人 (停电, 冲顶, 蹲底, 门触点故障) :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 将人员关 (困) 在电梯轿厢内;液压电梯非正常开门运行发生剪切事故 (开门走车, 溜车) :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门区或在井道内, 将人卡在门区和轿厢, 轿厢与对重之间;曳引电梯制动器失效: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 将人困在电梯轿厢内;安全钳意外动作:故障现象可能是限速器动作后带动安全钳动作, 将电梯轿厢或对重闸在导轨上, 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 将人员困在电梯轿厢内;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动作:故障现象可能是电梯停在井道内不能正常启动运行, 将乘客困在电梯轿厢内;动扶梯, 自动人行道发生夹持 (梯级与裙板, 扶手带, 梳齿板) :故障现象是自动扶梯, 自动人行道将乘客的身体某一部位或衣物夹住, 可能造成乘客身体的局部性伤害;自动扶梯, 自动人行道梯级断裂, 断链, 制动器失灵:故障现象可能是乘梯人员随着梯级下陷而掉入桁架内, 乘梯人员可能会被梯级卡在桁架内, 可能对乘梯人员造成严重的伤害, 可能直接造成乘梯人员的伤亡。

2 应急救援方式

电梯事故应急救援要以人为本, 具体的应急救援方式也从之前的“自救“转为“他救”, 今后将朝着自动救护、远程救护以及专门救护的方向发展。笔者在此主要探讨停电、火灾以及电梯设备故障等情形下的应急救援。

(1) 自救。此方式主要适用于老电梯。由于电梯故障导致其在两层间停止的情况下, 乘客可以先用手将轿门扒开, 并根据所处具体位置采取相应措施:如果当时所在位置能够凭借手力波动厅门滚轮, 进而打开电梯门, 便可以选择从此处离开;如果当时所在我位置无法打开厅门, 可以将安全窗打开, 爬上轿顶, 之后利用上述方式将门厅打开。通常情况下, 警铃安装在轿顶位置, 如果高度在30m之上, 必须设置对讲系统, 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可以及时与机房取得联系。紧急开锁装置一般设置在基站或两端站。此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方式目前已经很少使用。

(2) 他救。作为当前使用率最高的一种电梯事故应急救援方式, 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该救援方式主要是由专业技术人员以被困乘客发出的求救信号为依据采取有针对性的救助措施。第一, 当遇到突发情况时, 乘客需及时采取以下求救及自我保护措施:借助警铃、对讲系统、手机或轿厢提示求救;不要靠近电梯轿厢门, 一切行为听从救援人员的指挥;在专业救援人员实施救援之前, 不能盲目对电梯轿厢门进行撬砸, 也不要攀爬安全窗;若由于电梯急停造成不适感, 可以通过屈膝动作加以缓解。第二, 自动进行的应急救援方式, 也就是放人之后在查找事故原因, 当前国外尚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只有较为高级的电梯具备此项功能:故障自平层, 在突发故障情况下, 电梯可以自动进行故障检测, 并及时停止运行, 使乘客安全出梯;断电自平层, 在遇到断电等意外时, 借助备用电源及时将电梯停靠在就近楼层以便放人。

(3) 远程救助, 即利用监控系统, 电梯生产厂家可以动态监控电梯运行状况, 系统在故障发生时自动发出警报, 并提示故障原因及具体位置, 监控人员借助语音系统可以安抚被困人员, 同时对电梯实施远程操控, 使其就近放人。但远程应急救援技术尚不够成熟, 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4) 社会救援, 这种应急救援方式更多的融入了社会化因素, 地方政府组建专门的电梯事故应急救援组织, 培训一批业务熟练、作风严谨、并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专业化电梯事故应急救援队伍, 以确保在遇到电梯突发事故的情况下及时实施救援, 为乘客人身安全及设备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5) 消防状态下的应急救援。当前已经投入运行的电梯具备一级、二级消防功能。在遇到火灾等意外情况, 要在第一时间报警, 将消防功能开关玻璃罩及时敲碎。如果电梯具备消防功能, 及时按下消防按键;如果不具备消防功能, 应将其行驶至记者和那并将带能源及时切断。

3 结语

综上所述, 电梯事故紧急救援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性工程, 是电梯安全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电梯事故紧急救援存在一定规律, 以电梯设备相应功能为主要依据及时制定科学应急救援方案十分关键;鉴于当前电梯事故不断增多, 有必要定期开展电梯事故紧急救援演习;除此之外,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电梯日常管理, 强化电梯安全意识, 提高电梯事故紧急救援技术。

参考文献

[1]易风华, 徐义.电梯事故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 2011, 6.

[2]张梁娟, 史熙, 朱昌明, 等.电梯事故计算机辅助仿真分析系统[J].系统仿真学报, 2009, 19.

[3]薛艳梅.电梯门系统事故分析与预防[J].劳动保护, 2010, 3.

应急方式 篇3

关键词:锁机构,锁死方式,抗冲击

1 概述

应急舱门的功用是当飞机发生紧急情况应急着陆时, 提供机内人员迅速撤离飞机的出口。当机体与地面发生碰撞时, 由于受到较大的冲击, 机体结构可能发生变形, 要求应急舱门的锁机构在这种情况下, 仍可以顺利打开。本文介绍一种抗冲击性能较好的锁机构, 本人负责此应急舱门结构的初步设计、详细设计、配合生产及总装调试工作, 设计时除了实现应急舱门的使用功能外, 重点考虑了提高其抗冲击性能。

2 应急舱门锁机构

2.1 应急舱门结构

本文介绍的应急舱门主要分为锁机构 (Ⅰ和Ⅳ) 、舱门 (Ⅱ) 和门框 (Ⅲ) 三部分 (如图1和图2) , 门框固定在机身上, 舱门通过锁机构与门框锁死。其中锁机构主体 (Ⅰ) 固定在舱门上, 锁机构止动器 (Ⅳ) 固定在门框上。门框与舱门之间有密封橡胶 (Ⅴ) , 在关门时压紧 (如图3) 。

2.2 锁机构结构

锁机构包括基座 (1) , 双耳接头 (2) , 弹簧导杆 (3) , 垫片 (4) , 弹簧 (5) , 操纵杆 (6) , 锁舌 (7) , 单耳接头 (8) , 内把手 (9) , 外把手 (10) , 密封盒 (11) , 密封圈 (12) , 密封挡圈 (13) , 卡箍 (14) , 销子 (15) , 止动块 (16) , 止动底座 (17) 。其中外把手与操纵杆通过花键连接, 止动块与止动底座通过齿啮合和螺栓压紧连接。

3 锁机构的运动原理及锁死方式

3.1 锁机构运动原理

图6为应急舱门部分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结合图1、图2和图3可看出, 应急舱门的打开方式为向内旋转开启, 舱门下端与门框铰接, 上端通过锁舌卡到止动块上锁死。其中门框固定在机体上, 止动块固定在门框上, 密封橡胶固定在门框上。图中6没有标出门框和密封橡胶, 而是以止动块上的固定约束, 以及密封橡胶对舱门的作用力F4代替表示。锁机构主体通过基座、单耳接头和密封盒固定在舱门上。弹簧导杆下端设有U型槽, 可以相对销子滑动和转动。其中G、A、B、D点为铰接接头的转动中心, C点为锁舌与止动块的接触点。

从内部开启应急舱门时, 逆时针转动内把手, 锁舌向下运动, 操纵杆顺时针转动, 外把手顺时针旋转打开, 弹簧导杆压缩弹簧向下运动;从外部开启应急舱门时, 顺时针转动外把手, 操纵杆顺时针转动, 弹簧导杆压缩弹簧向下运动, 锁舌向下运动, 内把手逆时针旋转打开。从舱内关闭应急舱门时, 将舱门安装到正确位置后, 松开内把手, 压缩的弹簧会推动弹簧导杆向上运动, 操纵杆逆时针转动, 外把手逆时针旋转, 锁舌向上运动, 内把手顺时针旋转, 直到碰到限位结构时停止运动。

3.2 锁机构锁死方式

观察此锁机构, 其中可作为限位结构的有三个:弹簧导杆的滑槽的下端碰到销子时, 运动停止;外把手逆时针旋转, 碰到密封盒下端面时, 运动停止;内把手顺时针旋转, 碰到舱门翻边时, 运动停止。本锁机构设计的弹簧导杆的滑槽长度大于最大行程, 故滑槽下端不会碰到销子, 故不考虑这个限位结构。此锁机构设计的内把手碰到舱门翻边时, 外把手还未碰到密封盒下端面, 故此锁机构是通过限制内把手的运动来实现锁死。这种锁死方式要求在锁机构关闭情况下, 在受外力作用时, 内把手有顺时针转动的趋势。所以要求内把手在B点受到的力对D点有顺时针的力矩, 锁机构就可以锁死。

关闭应急舱门时, 舱门与门框之间的密封橡皮受压缩, 舱门受到密封橡皮的作用力F4, 舱门沿F4方向有运动趋势, 带动锁舌有相同运动趋势, 由于受到止动块的约束, 使得锁舌在与制动块接触点C处受F1作用力, 方向垂直过C点的切线, CE为F1作用力延长线。单独分析锁舌受力状态, 在锁舌受F1作用时, 锁舌有绕B点转动趋势, 使锁舌在A点处受到垂直BA方向的作用力F2, AE为F2作用力延长线, F1和F2作用力延长线交汇与E点, 根据理论力学中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作用于刚体上三个相互平衡的力, 若其中两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 则此三力必在同一平面内, 且第三个力的作用线通过交汇点) 可知, 锁舌B点处的作用力F3的延长线必定过点E, 并且根据锁舌受力平衡, 可以确定F3作用力的指向如图6所示。因此锁舌在B点处对内把手的反作用力为F3', 方向如图6所示。因此F3'对内把手上D点的力矩为顺时针方向, 由此实现锁机构锁死。

4 锁机构的抗冲击性能

应急舱门主要是在飞机在应急着陆情况下使用, 当飞机应急着陆但未发生侧翻时, 机体主要受竖直方向和航向的冲击, 而展向冲击较小;当飞机发生侧翻时, 机体会受到较大的展向冲击, 但飞机的登机舱门和应急舱门分布在机体两侧, 侧翻向应急舱门一边时, 乘客不需要从应急舱门逃生, 而可以从登机舱门逃生;侧翻向登机舱门一边时, 应急舱门未受到较大展向冲击。故分析应急舱门锁机构的抗冲击性能, 一般只考虑受竖直方向或航向的冲击, 而不考虑展向的冲击。

观察锁机构的锁死方式, 止动块不限制锁舌沿航向的位移。故舱门受到航向冲击时, 锁舌可以相对止动块小幅滑动, 而不会发生硬碰撞导致锁舌变形而卡死。

观察锁机构主体, 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 以销子为分界面将其分为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 两部分结构通过弹簧导杆、弹簧和销子连接, 并构成一个缓冲装置。当机体受到竖直方向冲击时, 冲击由机体传递到舱门, 使得舱门带动锁机构有向上运动趋势, 锁舌与止动块发生碰撞, 冲击在从上部结构向下部结构传递过程中, 弹簧导杆可以沿销子向下滑动压缩弹簧, 因此冲击力得到了缓冲;同时, 冲击可能使舱门发生变形, 但锁机构中的上部结构相对下部结构可以在销子发生转动, 避免了锁机构因舱门变形造成转动卡滞。

5 结论

此锁机构的结构特点和特殊的锁死方式, 保证了其具有较好的抗冲击性能, 避免了锁机构的结构之间发生硬碰撞而卡死。

参考文献

[1]闻邦椿.机械设计手册第2卷.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9.11-84-11-99.

[2]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理论力学 (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8.6-32.

应急方式 篇4

关键词:进程单打印,FDP

1应急自动化系统进程单打印方式

1.1应急系统组成

应急自动化系统共包括雷达前端处理子系统 (FRDP) 、多雷达融合子系统 (MRDP) 、飞行数据处理子系统 (FDP) 、数据记录与回放子系统 (DRP) 、系统监视终端 (CMD) 、雷达显示终端 (SDD) 和计划处理终端 (FDD) 几部分。

引接的所有雷达信号经分配器送入雷达前端处理器FRDP中, 进行异地雷达数据的坐标转换和格式转换, 将处理后的雷达数据广播送到网上;经多雷达处理器MRDP接收后, 将得到的单雷达信息融合成多雷达数据信息, 完成计划相关处理, 并将相关后的雷达综合信息广播送到网上, 供SDD、FDP和DRP使用。FDP接收到AFTN报后进行电报解析, 生成飞行计划, 再经FDD提取相关数据进行进程单打印。

1.2进程单打印方式

应急系统的飞行计划主要是依靠FDP接收FPL报生成的。其中FDP包括电报接收/拍发子系统 (ARSS) 、电报解析子系统 (AAS) 、航路解析子系统 (RAS) 、数据归档子系统 (ARC) 、数据交互子系统 (DES) 、AIDC子系统和前台响应子系统 (RFS) 共七个应用子系统。FPL报经ARSS子系统接收后, 送入AAS子系统进行报文解析, 生成飞行计划, 再由RAS子系统进行航路解析后存入数据库, 与此同时, 飞行计划中状态为预激活的计划被发送到MRDP和SDD;DES接受MRDP的综合输出信息, 更新计划的过点数据、计划状态和航迹相关标志位;SDD上对计划的操作被发送到RFS, 然后由RFS修改相应的计划。DES根据飞行计划类型及系统参数生成进程单索引, FDD提取数据库中进程单索引进行进程单打印。

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区调:

飞越航班:报文经FDP接收、处理、生成飞行计划后, 在航班预计进入本管制区 (ETI) 前90分钟 (在FDD系统参数中有设置) 时该计划被置为预激活状态, 同时区调相应管制扇区FDD打印进程单, 后发送该计划到MRDP、SDD。在航班进入本管制区域后, MRDP进行航迹和计划相关, FDP将计划状态置为激活状态。当航班飞出本管制区后, MRDP向FDP发送航迹去相关指令, 综合输出中该航迹变为未相关状态, FDP收到后将计划状态置为COMPLETE, 飞行计划完成, 并向SDD和MRDP发送计划删除指令。

塔台:

起飞航班:报文经FDP接收、处理、生成飞行计划后, 在航班预计起飞时间 (ETD) 前20分钟 (在FDD系统参数中有设置) 被置为预激活状态, 同时塔台和区调FDD打印各自部分进程单, 后发送该计划到MRDP、SDD。在航班起飞时, 塔台发送DEP报, 将该计划状态置为激活状态, 然后发送该计划到MRDP更新原有计划, 并进行航迹和计划相关。当航班飞出本管制区后, MRDP向FDP发送航迹去相关指令, 综合输出中该航迹变为未相关状态, FDP收到后将计划状态置为COMPLETE, 飞行计划完成, 并向SDD和MRDP发送计划删除指令。

落地航班:报文经FDP接收、处理、生成飞行计划后, 在航班预计进入本管制区 (ETI) 前90分钟 (在FDD系统参数中有设置) 被置为预激活状态, 同时区调和塔台相应管制扇区FDD打印进程单, 后发送该计划到MRDP、SDD。当航班进入本管制区域后, MRDP进行航迹和计划相关, FDP将计划状态置为激活状态。当航班落地后, FDP会收到相应的落地报, 同时将计划状态置为FINISH, 飞行计划结束。然后FDP向MRDP和SDD发送计划删除指令, 删除相关的飞行计划。

2故障分析及处理

故障现象:塔台应急系统不自动打印进程单

处理过程:在第一时间通知塔台管制员使用雷神系统打印进程单后, 按如下步骤检查处理:

故障分析:

步骤一、检查塔台自动打印进程单的前提条件是否满足:

A:FDD5席位的计划终端应用程序ATC和进程单打印程序SP工作正常。

B:SDD5 (塔台管制席位) 的管制扇区设置为TWR和APP。

C:FDD5上的进程单打印程序 (/home/fdd/SP/SP) 的配置文件 (/home/fdd/SP/Ini File/ATCIni File.ini) 中的席位号为SDD5 (Seat Name=SDD5) 并且进程单打印控制状态位为1 (Need Strip Print=1) ;计划终端程序 (/home/fdd/ATC3000/ATC) 的配置文件 (/home/fdd/ATC3000/Ini File/ATCIni File.ini) 中的席位号都为5 (Sector Set Recieve=0 SDDSector=SDD5)

D:FDP服务器工作正常。

步骤二、如果以上条件都满足, 再进行如下分析:

1) 查看塔台FDD5上的进程单打印程序是否运行正常。可以在任一台ATC3000主机上远程登陆进行查看。具体如下:

打开一个终端, 输入

如果显示一数字, 则表示程序正在运行。否则需重启打印程序, 具体如下:

在任一台ATC3000主机上打开一个终端, 输入

如果显示一数字, 则表示程序已经重启;否则需要到塔台重新运行autorun。

2) 如果打印程序正常, 在任意FDD上查看未自动打印的进程单是否有对应的计划, 并且该计划的时间是否在自动打印的时间范围内:对于起飞航班, 在收到FPL报后于预计起飞时间 (ETD) 前20分钟进行进程单打印;对于落地航班, 在预计入点时间 (ETI) 前90分钟进行进程单打印。具体操作如下:

点击FDD菜单项FPL, 选择History FP, 查看当日计划中有无此计划, 如有双击该计划, 察看时间是否在打印范围内。

3) 如有对应的飞行计划并且在打印时间范围内, 但仍未自动打印进程单, 则查看FDP服务器各进程是否工作正常。如不正常, 则将进程停止后重新启动。

例如:在DES的终端中, 按CTRL+C, 则DES进程停止。

再输入./DDES.sh即可重新启动该进程。 (其余进程重启方法相同)

4) 如果以上情况均正常, 则进行如下操作:

在FDP上开一个终端, 输入

参考文献

应急方式 篇5

1 综合无线对讲覆盖与应急指挥通信应用的意义

综合利用室内无线覆盖网络,为救援和应急指挥提供可靠通信保障,在紧急情况下,面对突发事件,能够为指挥人员和参与指挥的接警员、专家、单兵等专业人员以及应急指挥中心提供各种

通信和信息服务,提供决策依据和分析手段,以及指挥命令实施部署和监督方法,能及时、有效地调集各种资源,实施事态控制和应急处置工作,以最有效的控制手段和较小的资源投入,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2 应急指挥与无线覆盖的通信方式

2.1 固定式通信

固定应急指挥依托固定建筑物,利用通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室内无线对讲覆盖系统支撑为基础,以应急通信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综合应用系统为手段,实现“平时”对突发事件的值班接报、预案管理、应急资源物资管理、灾害监测预警、培训演练等功能,以及“战时”对突发事件的决策支持、指挥调度、资源调配、应急联动、信息发布等功能。

2.2 移动式通信

因物理条件恶劣导致原有应急系统瘫痪或机动应急平台无法进入突发事件现场,移动式应急装备可由人携带,进入现场,将现场语音、视频等信息上传至现场的机动应急指挥平台和后方的固定应急指挥中心。

3 应急指挥与无线覆盖的组网方式

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一般由多个异构网络组成,例如集群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短波通信网、公众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数据业务也需要实现在异构应急通信网之间的互联互通。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中的互联互通网关连接如图1所示。

3.1 通过互联网进行组网

应急指挥中心配置ICC综合调度管理软件及统一通信平台实现多系统音视频融合通信。通过将有线、无线、多媒体的语音、数据等融合通信交换,实现多路有线、多路无线的语音会议及视频会议;通过对突发事件的信息采集、传输、分析、处理,形成指挥决策,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协同;通过下达指挥指令,实现资源调配、协调、信息发布等指挥应用。

3.2 通过集群通信进行组网

为满足多应急处置部门的高效联动、重要用户优先呼叫等应急通信指挥需求,集群通信是在现场进行无线指挥调度和应急联动的有效手段。集群通信的快速呼叫、群组呼叫、强插强拆、优先呼叫、脱网直通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城市应急联动以及现场应急通信指挥。多个固定集群基站采用多区组网方式实现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的无线覆盖,能够将公安、城管、消防、急救等重要部门纳入统一的城市固定应急联动平台。另外,集群车载台、便携台、手持机等用户终端通常能够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快速开通,进行移动通信指挥调度。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比较高效、灵活、经济的无线调度通信系统,采用资源共享、费用分担、信道设备及服务公用的方式。集群移动通信的发展经历了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两个阶段,数字集群具有频谱效率高、信号抗信道衰落能力强、业务种类丰富等特点。

3.3 通过短波通信进行组网

短波通信是利用频率在3~30MHz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短波通信主要依靠天波和地波两种方式进行通信,用于提供固定和移动通信服务。

短波通信是唯一不受网络枢纽和有源中继体制约的远程通信手段,只需要通信双方分别架设短波电台及附属设备,就容易构建短波通信网络。这种系统抗损毁能力强、设备体积小、相对独立、机动性强、设备耗电量小,特别是在公用电网损毁的情况下,可使用发电机或蓄电池为之供电,易于保障。因此,在防空防灾应急救援行动中,当其他通信手段失效时,人防部门可利用移动指挥车建立临时指挥中心,迅速架设短波电台,快速与上下级建立通信联络,上传下达,实施应急通信保障。

3.4 通过公众移动通信进行组网

公众移动通信网是无线移动通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移动通信网络俗称移动电话,是为公众提供移动通信业务而建立和经营的网络。公众移动通信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历经第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第二代移动通信网络(2G)、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四个阶段,以及未来的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公众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模拟移动通信系统到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从传统的单基站大功率系统到蜂窝移动系统、卫星移动系统,从本地覆盖到区域、全国覆盖,并实现国内、国际漫游等。

4 应急通信平台体系研究

4.1 背景一

针对不同的事件类型、影响程度等因素的突发事件,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应急处置人员往往需要采用不同功能的通信网络和应急通信指挥工具,以满足应急处置过程中不同类型的业务需求。可见,异构性是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终端、系统、业务及运营商四个方面。同时,其面临五个方面的问题:终端异构性、系统异构性、业务异构性、运营商网络的异构性和指挥系统异构性。

可见,在应急处置过程中,需要在不同网络、不同业务、不同终端、不同指挥系统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便于提升应急指挥的时效性和协同性。

解决方案如图2所示。

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一般由多个异构网络组成,例如,集群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短波通信网、公众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数据业务也需要实现在异构应急通信网之间的互联互通。

4.2 背景二

因物理条件恶劣导致原有应急系统瘫痪或机动应急平台无法进入突发事件现场,移动式应急装备可由人携带,进入现场,将现场语音、视频等信息上传至现场的机动应急指挥平台和后方的固定应急指挥中心。

移动应急装备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系统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可以第一时间进入机动应急指挥平台无法进入的时间现场。

(2)系统设备需要具有“三防”能力,即防震、防尘、防水。

(3)通信手段多样,适用于室内外的多种应急指挥场景。

(4)既可以作为现场独立的通信组网节点,又可作为固定应急指挥平台和移动应急指挥平台的一个前端通信节点。

便携应急装备通用的组成模块主要包括现场视频采集模块、通信模块、定位导航模块、供电模块和显示模块等。

解决方案如图3所示。

4.3 背景三

为满足多应急处置部门的高效联动、重要用户优先呼叫等应急通信指挥需求,集群通信是在现场进行无线指挥调度和应急联动的有效手段。集群通信的快速呼叫、群组呼叫、强插强拆、优先呼叫、脱网直通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城市应急联动以及现场应急通信指挥。多个固定集群基站采用多区组网方式实现城市中心及周边地区的无线覆盖,能够将公安、城管、消防、急救等重要部门纳入统一的城市固定应急联动平台。另外,集群车载台、便携台、手持机等用户终端通常能够第一时间进入现场,快速开通,进行移动通信指挥调度。如图4所示。

解决方案如下:

以PDT/TETRA集群通信系统为核心构建应急通信网(政务共网),应急通信网(政务共网)建设坚持“平战结合、平灾兼顾”的原则。应急状态下,其是一个覆盖市、区、街镇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的应急指挥通信网络,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基层单元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便捷通畅的指挥通信。而在常态下,其是一个面向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基层单元的日常无线通信网络,为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和基层单元的日常行政管理和生产作业调度提供服务。如图5所示。

5 结束语

应急方式 篇6

关键词:应急供电系统,不间断电源,蓄电池组,检修

0 引言

核电厂应急供电系统主要用于保证安全系统第一类和第二类用电负荷的需要,其中的不间断电源(包括交流UPS和直流母线)为实现核安全功能的第一类用电负荷供电。在应急供电系统检修时,必须采取适当的运行控制方式,保证在极端严重事故下第一类用电负荷的连续供电。

1 应急供电系统组成

依据不同负荷对供电系统可靠性要求的不同,核电厂内厂用电系统被设计为正常运行供电系统、正常运行可靠供电系统和应急供电系统三个级别。

某核电厂设计有4段功能相同、实体隔离、相互独立的6kV应急供电母线,分别与1列4×100%安全通道相对应,第一列安全通道如图1所示。正常情况下,6kV应急供电母线由正常段母线供电(主变或启动变供电);当正常交流电源失去后,由对应的应急柴油机自启动供电。每段6kV应急供电母线下有1段400V应急母线,400V应急母线下又设有3段交流不间断电源和1段直流不间断电源。6kV、400V应急供电母线用于满足核电厂安全系统部分第二类负荷的需求,交流不间断电源和直流不间断电源用于满足核电厂安全系统第一类负荷的需求。第二类负荷主要包括反应堆堆芯应急冷却系统、反应堆堆芯应急注硼系统、蒸汽发生器应急给水系统、双层安全壳应急喷淋系统、重要设备冷却水系统、双层安全壳隔离系统等。第一类负荷主要包括堆芯核测系统、放射性监测系统、仪控供电系统、操作监控系统、应急柴油机控制系统、应急照明系统、电动阀电磁阀供电等。

2 应急供电系统检修

核电厂技术规格书对4个相互独立的应急交流供电母线、应急柴油机、直流供电系统及蓄电池组的可用性都有严格的要求,允许在反应堆安全停堆状态下进行1个通道的应急供电系统检修。在核电厂较为紧凑的大修工期中,合理安排1个应急供电通道的充分检修和其余3个应急供电通道的必要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常,每次大修期间,对其中1列应急供电通道的6kV和400V母线进行停电吹扫检修时,需全面解体大修对应的应急柴油机,检修维护相应的交直流不间断电源供电母线及蓄电池组,同时也需对另外3列应急供电通道的应急柴油机和交直流不间断电源供电母线及蓄电池组进行必要的检查维护。

3 蓄电池组检修工作内容

不间断电源主要由整流器、逆变器、蓄电池组、静态开关及相应供电母线组成。由于蓄电池组的性能决定了失电事故下不间断电源的工作时间,因此必须按规定对其进行必要的检修,以确保其容量和工作性能满足程序要求。

通常情况下,蓄电池组检修工作包括以下内容。

(1)打磨蓄电池极柱腐蚀物,清洁蓄电池所有连接片。

(2)吹扫蓄电池内部氧化层脱落物。

(3)测量蓄电池参数,包括单节蓄电池的电压、密度、温度及整组蓄电池的电压、电流。

(4)检查、紧固连接螺栓并清洁。

(5)更换蓄电池组中个别蓄电池。

(6)进行蓄电池充放电试验并恢复至满充状态。

蓄电池组所有连接片的清洁工作并不是在每次蓄电池组检修工作中都会执行:原因一是蓄电池组连接片的耐腐蚀性能较强,结构性能相对稳定;原因二是蓄电池组连接片的拆除、清洁、安装工期较长,无法保证在每次大修时对所有蓄电池组进行此项工作。因此,蓄电池组的检修工作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不进行蓄电池组中所有连接片清洁工作的基本检修,每个寿期执行1次,称为1C检修;二是进行蓄电池组中所有连接片清洁工作的完全检修,每2个寿期执行1次,称为2C检修。

4 不间断电源检修原则

依据所带负荷的不同和蓄电池组检修类型的不同,不间断电源检修原则分为蓄电池组1C检修原则及蓄电池组2C检修原则。

4.1 蓄电池组1C检修原则

(1)反应堆停堆期间,4台应急柴油机没有检修工作时,只允许检修1个通道的不间断电源,另外3个通道必须保持完整;当其中1台应急柴油机检修时,此通道不间断电源检修跟随应急柴油机检修窗口进行,其余3个通道的不间断电源不能进行检修,以保障通道的完整性。对于以上两种情况,不间断电源二段和四段同时检修;为了保证安全通道仪控机柜在失电情况下的可用性,不间断电源一段和三段交替检修。

(2)蓄电池进行放电试验后,必须立即执行均充操作。因均充电不影响蓄电池的可用性,故不同通道的蓄电池可同时均充电。蓄电池放电完毕后充电8h,其容量便恢复至额定值的80%,能够满足设计中放电2h的要求,可保证下游设备的应急可用性。

4.2 蓄电池2C检修原则

(1)反应堆停堆期间,4台应急柴油机没有检修工作时,只允许检修1个通道的不间断电源,另外3个通道必须保持完整;当其中1台应急柴油机检修时,此通道不间断电源检修跟随应急柴油机检修窗口进行,其余3个通道的不间断电源不能进行检修,以保障通道的完整性。对于以上两种情况,不间断电源二段和四段可同时检修。为了既能保证安全通道仪控机柜在失电情况下的可用性,又能确保不间断电源一段和三段可同时检修,采用不间断电源一段或三段从另一个应急供电通道不间断电源四段接临时电缆保证可靠供电的措施。不间断电源四段容量为120kVA,不间断电源一段或三段容量为40kVA,因此从应急二通道四段接临时电缆向应急一通道不间断电源一段或三段供电,不仅能保证应急一通道一段或三段的负荷容量,而且不会影响应急二通道四段负荷的运行。

(2)对于不执行停电吹扫检修的通道,检修交流不间断电源的同时维护UPS及对应的蓄电池组。UPS进行更换风扇等检修,蓄电池进行连接片检查等维护,交流不间断母线由UPS旁路电源供电。检修完毕后,UPS进行性能试验,蓄电池组进行放电试验。直流充电机检修时,若直流充电机和蓄电池组开关同时断开,则直流母线将失电,因此检修直流充电机时先进行风扇更换、绝缘测量等检修工作,此时直流母线由蓄电池组供电,但需要严格控制蓄电池组放电时间。直流充电机检修完毕后进行性能试验,随后隔离蓄电池组进行蓄电池组的连接片检查、放电试验,此时直流母线由直流充电机供电。

(3)对于执行停电吹扫检修的通道,UPS、直流充电机、蓄电池组全停后进行各项检修。送电后,UPS、直流充电机进行性能试验,蓄电池组进行放电试验。

(4)蓄电池组放电试验后必须及时进行均充电操作。由于均充电不会影响蓄电池组的可用性,因此不同通道的蓄电池组可同时进行均充电。蓄电池组放电完毕后充电8h,其容量便恢复至额定值的80%,能够满足设计放电时间要求,可保证下游设备的应急可用性。

5 结束语

上一篇:哲学思想的艺术发挥下一篇:创新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