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艺术精品

2024-10-13

思想和艺术精品(精选12篇)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1

思想是指人们思维活动的结果, 能够说明事物的规律和本质的东西, 而新闻采访艺术则是在新闻的采编和写作过程中运用技巧, 为新闻报道的鲜活性助一臂之力。本文就新时期的新闻思想和新闻采写艺术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期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一、对当代新闻思想的思考

1. 作为新闻工作者, 主要是关心正在发生的新闻, 不

同的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新闻理论, 每个人也应该有自己的新闻思想。首先, 价值判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的形势下, 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念, 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如果把这一价值判断放在别的历史背景下, 就可能是错误的和无效的。例如, 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是我国建国时期的产物, 邓小平的新闻思想适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胡锦涛的新闻思想则是新时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能直接地去寻找这些人物的新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新闻实践, 更不能用这些理论去解决现实的新闻问题。其次, 社会上任何事物都是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的, 新闻思想也是如此, 现代的新闻思想要扎根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 并在当代的社会价值中不断吸取新的思想, 这样, 新闻思想才能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

2. 区分新闻思想和宣传思想的界限, 丰富新闻思想的内容。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对新闻思想的研究过程中把新闻专业思想和新闻思想区分开来, 其次, 新闻思想不能局限于既定的框架, 以单一的价值判断来解释所有的新闻实践, 党报要以宣传党的政策为主要任务, 认真研究党报的工作如何做才能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 如何做才能遵循新闻规律, 才能更好地为执政党服务, 非党报的大众化媒体要以新闻的市场需求和单纯地遵循市场规律, 我们面对古今中外的新闻理论, 要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为自己所用, 指导自己的新闻工作。

3. 我们在新闻思想的研究过程中要注意提升研究的层次, 要从整体上研究新闻思想, 突出新闻思想的独特性。

首先, 新闻思想是一切新闻工作的灵魂, 新闻工作者的其他要求虽然重要, 但是对新闻思想的理论研究不能仅仅停留于此, 要善于把握新闻的本质与联系、系统和功能、范畴与体系等普遍性的东西, 要学会从理论的层面对新闻的概念、方法、技巧进行探究和反思, 当然, 我们也不能把新闻工作的所有的问题都放在新闻思想的范围去研究, 把一部分名人的话语当做新闻思想, 如果这样, 新闻思想的严肃性和深刻性就不存在了;其次, 新闻思想的独特性在于更加关注具体的新闻实践, 新闻思想的本质性和整体性要求新闻是一个整体的行为, 是在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一个人的新闻思想中会包括很多的新闻理论, 这样的思想的研究一般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另外, 新闻思想的研究必然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不能局限于具体的“术”的研究, 要从多种分散的要素之间发现其隐藏的规律和逻辑, 进一步建构我国新闻事业的价值目标理论体系。

二、对社会新闻采写艺术的研究

1. 社会新闻采写艺术的关键点是及时性。

新闻的及时性对社会新闻的采写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因为大多数的社会新闻都是突然发生的, 我们如果错过采写的时间, 社会新闻就会失去他的价值, 例如我们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 如果错过了时间, 或者延时等就失去了报道的意义, 这些所引起的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变化的这类新闻事件, 都是突然发生的, 传播的速度会很快, 我们作为社会新闻的记者假若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发的现场, 并及时进行采访、写稿, 我们的新闻就会变为历史, 就会成为一件遗憾的事情, 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最忌讳的事情。对于这些突然发生的新闻, 记者要用自己独特的思维,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编写, 这就对新闻的价值的高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也要明白, 新闻记者工作的最终目的不是获取新闻线索, 而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事发现场并及时进行采写, 这才是新闻工作及时性的目的所在。现在新闻界主要是抢新闻, 随着我国通讯设备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进步, 新闻工作者抢新闻的速度加快了, 有的电视台已经利用飞机达到现场去抢新闻了, 可见, 新闻的时效性对新闻价值的重要程度。

2. 争取能够亲自赶赴现场, 用自己敏锐的眼光进行认识观察是新闻采写艺术的另一个因素。

只要条件允许, 新闻工作者必须亲自赶赴现场, 这是新闻记者应该遵循的第一条规矩。百闻不如一见, 到现场去观察情况、感悟事件的状况, 要远远比听取第二手材料更真实, 我们用眼睛见到的事件, 会很生动真实, 只有这样, 才能写出读者愿意看的新闻, 我们也能在现场探听出新闻的真实性, 防止写出假新闻。其次, 到达现场能够获得很多事件的细节, 细节主要在观察中获得。再次, 现场的状况往往能激发新闻工作者的热情和激情。很多记者往往有这样的感受:自己手头有一大堆资料, 就是找不到写作的主题, 新闻的写作不知从何处入手, 更谈不上写作的灵感, 新闻工作者一旦置身于事发的现场, 就能被现场的气氛所感染, 报道的冲动就随之而来, 灵感也就应运而生;最后, 现场还能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3. 新闻工作者要有好奇之心, 保持对社会发生的新闻的关注的激情。

好奇心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人们关心新闻往往都有自己的目的所在, 有的人是为了获取知识, 有的人是为了做生意, 还有的人是为了学习对比, 这些对社会新闻的好奇心是最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 这种心理是不需要启发教育而自然存在的, 是人的天性。所以, 新鲜的、异样的、首次出现的人和事, 往往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更能唤起群众的好奇心。我们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抓住读者的这一心理, 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自己是读者, 能不能对这个新闻感兴趣, 会对什么新闻感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 这也是我们采访的一个前提条件。■

(作者单位:长春人民广播电台)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2

提要:第二次阅读《三体》,发现了许多之前没有发现的作者在小说中非常富有逻辑性的推论,即便是小说,也让我不禁产生一种真实感,仿佛我所置身的世界,并不是我所看到的那样,而是在广阔宇宙中的角落里,偶然中的偶然……

关键字:《三体》系列读后感、《三体》系列艺术特色、《三体》思想内涵

经过一周的时间,我第二次阅读了《三体》系列的第一部和第二部,由于时间原因,第三部的阅读要在文章之后了。这次主要仔细阅读了一遍第一部,发现了更多细节,更加深了我对这部小说被称为“硬科幻小说”的认可。

在小说中,多数天文学、物理学的理论都是实际存在的,阅读过后除了增长了一些科学知识外,我更认识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只不过是天涯一角,同时也更佩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文章大多数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述,更像是对真实历史的记录,使文章显得更具真实性,也更容易让读者跟随作者深陷一个个谜团中,随着故事的发展,与文章中的人物们共同知晓、解开一个个秘密,共同震惊和担忧。但是我个人认为也是这种记录式的描写,使文章在人物心理的描写上有些欠缺,对于作者简介中,“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一点,我还是不能认同。不过,对于一部科幻小说来说,“刘慈欣的作品宏伟大气、想象绚丽,既注重极端空灵和厚重现实的结合,也讲求科学的内涵和美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头一次看到《死神永生》时,我一下子惊呆了,到了第三本书,作者好像忽然提高了写作的技巧,插叙不那么生硬,人物也鲜活生动的多。这里不仅仅是客观的物理定律,融入了无数作者自己对于宇宙的大胆构想。感叹于宇宙的浩瀚,人类,地球,甚至太阳系的渺小,在整个宇宙这片黑暗森林中,他人即地狱,三体人没有错,其他毁灭者也没有错,生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你获知了其他生命的存在,是费力去探知对方是否友善,得到结果无非两个:友善,或敌意。前者的可能性甚微,如果是敌人,又要看自己的科技水平是否比对方高,如果低,必然面临被灭亡的危险;如果自己掌握更先进的技术,为了免除后患,肯定会攻击对方。如此麻烦,所有星球的选择就变成只要发现其他智慧生命,立刻将其毁灭。不同文明之间根本没有共存的可能,这与是否友好无关,仅仅因为要生存,而宇宙资源是固定有限的。这就是罗辑面壁计划的基础理论,也是三体世界和太阳系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

《三体》分为《地球往事》,《黑暗森林》和《死神永生》上中下三本,为我们展示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横跨十几个世纪,从中国那段特殊时期说起,国家秘密建立的红岸基地,用于探测外星智慧生命在,叶文洁一家在那段特殊时期受到的迫害使得她对人类绝望,回复了三体人的讯号,从而暴露了地球的坐标和外星智慧生命的存在,从此拉开了几世纪的对抗序幕。虽说这场对于地球的无妄之灾可以说是叶文洁引起的,但在她临终之时,跟罗辑的那段谈话,提出宇宙社会学的公理,也正是遵循这条公理,罗辑推导出他在面壁计划对付三体威胁的最终对策,正所谓成也叶文洁,败也叶文洁。

曾经沉迷于类似的科幻小说很长的时间,最喜欢那多的一些作品,例如第一部阅读的《过年》,和之后产生无限遐想的《神的密码》,分别对时间、空间的关系和宇宙的描述有着相似或堵到的描写,通过作者的经历和描述构成一些让人认为理论上有可能的观点。而《三体》从一开始就以一个科学不受到重视的时代为背景,以各种历史上已经得出的科学观点逐步深入,又用这些著名的理论来打破这些理论,颠覆现代科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陌生没有规律的三体世界。在阅读过程中,为了更直观的了解“三体”,三体(three-body problem),天体力学中的基本力学模型。研究三个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这三个天体的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在一般三体问题中,每一个天体在其他两个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方程都可以表示成3个二阶的常微分方程,或6个一阶的常微分方程。因此,一般三体问题的运动方程为十八阶方程,必须得到18个积分才能得到完全解。然而,目前还只能得到三体问题的10个初积分,还远不能解决三体问题。由于三体问题不能严格求解,在研究天体运动时,都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各种近似的解法,研究三体问题的方法大致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把天体的坐标和速度展开为时间或其他小参数的级数形式的近似分析表达式,从而讨论天体的坐标或轨道要素随时间的变化;第二类是定性方法,采用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来研究长时间内三体运动的宏观规律和全局性质;第三类是数值方法,这是直接根据微分方程的计算方法得出天体在某些时刻的具体位置和速度。这三类方法各有利弊,对新积分的探索和各类方法的改进是研究三体问题中很重要的课题。

沉浸在《三体》世界后,再回到现实,就像远望天边许久,又回到近前,一时间分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美妙绝伦的物理之旅激发的多巴胺已经消退,正如玛克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的一段话:”每人能享受的时间乃是广大无垠的时间中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一转瞬即消逝于永恒中。人又是宇宙本质之多么渺小的一部分!宇宙灵魂中多么渺小的一部分!你是在大地上,多么渺小的一块土地上面爬!宇宙的本性操纵物质界时好像玩弄蜡块,命运刈割生命有如收麦子。仔细地审视所有的事物,你会看到它们一直在凋萎和 变易。也可以说,一直在腐败和离散,换一个说法,事物的一再形成一如它们之前的一再瓦解。”

从达尔文,爱因斯坦到霍金,无数科学家为宇宙的模样,物种的形成,提出了多种猜测,但无一例外的都证明了地球上生命的产生是一个万里无一的的奇迹和偶然,那么什么才是必然的的呢?刘欣慈给出的答案是:毁灭是必然的,时间的灭绝是永恒的最终结局。

那么,刘欣慈为什么给出这样一种答案呢?首先,作为归纳外推的结论,我们似乎不得不同意,宇宙间没有永生不灭的事物,连宇宙本身也难免如此。那么当然也没有永生不灭的文明。其实,就在我们的地球上,已经有过许多文明的灭亡,所以放大一点看,“地球文明”不能够永生不灭,也就顺理成章了。不过,如果我们坦然接受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当下应该如何生活,就成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应该惶惶不可终日吗?应该颓废自弃醉生梦死吗?还是应该积极向上,过好我们的每一天?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对此有过一段非常有象征意义的故事情节:当人类确定再过450年“三体文明”的远征舰队将到达地球之后,全球力量实现了相当程度的联合,准备共同面对未来的侵略。但是这种“临战状态”却事与愿违,科学技术无法发展突破,反而搞得全球百业雕敝,人心涣散。后来出现了一种运动,主张从“临战状态”中摆脱出来,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这种运动深入人心之后,人类社会反倒欣欣向荣起来,军备技术也突破了瓶颈,突飞猛进,人类的太空舰队将星际防线远远推向太空深处„„。当然,最终人类的太空防线竟然不堪“三体文明”舰队前锋的瞬间一击,全军覆没。但是这段故事的象征意义恰恰可以解释:“毁灭是必然的,时间的灭绝是永恒的最终结局。”我想,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是,我们首先要过好我们当下的每一天。当然,这不是醉生梦死放荡狂欢,而是过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我们当然还要冷静地思考,尽可能为未来做好准备。其实,这和我们个人的人生观问题是一样的:我们都知道自己最终会死,但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自杀,不选择醉生梦死,而是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呢?一个文明知道自己最终会灭亡,也只能作同样的选择。

相对来说,我觉得在《三体》系列的三部曲中,第二部是我最喜欢的,似乎人文的味道要更浓一些。而第三部,就更有些传统中硬科幻的味道了,但其最重要的意义,却在于它以其悲剧结局,展示了以科学技术作为在宇宙中追求永存的手段的不可能性。就这样,在对一本原是幻想最大宇宙在最遥远发展中的故事的科幻小说的阅读中,却无可避免地回归到了我们究竟应该在当下以何种方式来生活和发展的问题。总结起来,阅读这个系列小说,除了我们讨论过的诸多意义之外,对我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收获和结论,也许就只是像你所说的,以人文的立场确定可取的价值,并据此而努力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也许还有更多科学之外的,或是由科学所引出的东西等待我们去发现。

书目阅读:《超新星纪元》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3

一、《好雪片片》一文的思想内容

文章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的流浪老人,他动作笨拙、一无所有。对他,“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然而,他却能一如既往地“蹲坐在街角,轻轻地摇动着手中的奖券”。不论谁来买奖券,他总会缓缓地把奖券装进一个崭新美艳的红色套子里,算是他对买他奖券人的一种感激的表达。一个冬天的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看见“我”身穿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帮我扣好了扣子,使我感到了父亲般的温暖。

一个流浪老人,他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很少有人看得起他,他却不以为苦,反而真诚地祝愿买他奖券的人。作者慧眼识人,从流浪老人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善良、明净,并把老人美好的心灵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而且希望美好的心灵和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能够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二、《好雪片片》一文的艺术特色

1.先抑后扬,小中见大

作者选取了流浪老人卖彩票时套上小红套,以及给“我”扣扣子这两件生活中平常而又典型的事例,把一个心地明净善良的老人写得真实感人。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了他的外形和生活情形。他双手油污,好像整年都不洗澡,即使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燠热夏季,都穿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卖饭的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碗便当送给他,“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普普通通的一个老乞丐形象。在卖奖券的过程中,写到流浪老人尽管动作笨拙艰困,也要把奖券装进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子里,同时不忘给买他奖券人的祝愿的善良心灵,文章最后重笔赞叹他身上体现的人性的善良明凈。先抑后扬,前面是外表污秽、处境凄凉的流浪老人,后面是与人为善、可亲可敬的和善老人,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善用描写,突出形象

文章在写与流浪老人的初次相识时,综合运用了各种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鲜明。比如写老人的衣着,从上衣和鞋子两方面,“摄氏三十八度的盛夏,穿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里面还有一件毛衣”。从他的穿着打扮上写出了老人生活的贫穷。写老人的睡态,抓住“甜甜”两字,写出了老人坦然自如的心态,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更是点睛之笔,一个老乞丐的形象跃然纸上。后来近距离接触,第一次买老人的奖券时,对老人“缓缓地把奖券撕下,在衣袋中摸索着”“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老人动作迟缓而艰困,但态度慎重。特别是当我提出“不用装套子了”时,老人的“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的语言,更是表现了老人虽然外表污秽但内心善良。还有,当老人要伸手为“我”扣扣子时,我虽迟疑,但没有退避,他的善意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感受到了父爱。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不仅展现了流浪老人慈父般的胸怀,也为后文的揭示主题奠定了基础。

3.叙议结合,揭示中心

文章以叙述为载体,开篇叙述流浪老人日常的生活境况,通过对他穿着、动作、吃饭、睡觉情况的叙述,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普通的街头流浪老人的形象。继而通过叙述流浪老人卖奖券的过程,以及为“我”扣扣子的平凡小事,从对他的言语行动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生活中普通而又平凡的小人物的感人事迹,最后通过“我”的观察和心理感受,在叙述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说明无论境况如何,都不能失去善良的本性,都要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人以温暖的人生道理。

4.引用典故,深化主题

“好雪片片”引自一个典故。说是唐代禅师庞蕴,有一次到他的老师药山惟严大师那里去求法,求完法事下山时,他和大师以及众弟子推开大门,但见漫天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这是我国典故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好雪片片就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略天地间这一片潇洒、一片美妙,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就像我们身边的这一位流浪老人,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美好的事物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生活的时时处处。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结尾又用典故“好雪片片,不落别处”作结,“好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起到点题的作用,不仅仅点明了它的象征意义,也使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好雪片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堪称为精品。在当今追逐利欲的社会,像一片片洁白的雪花,落在人们深不可测的心之角落,净化了我们的心灵,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参考文献:

李天才.如何评析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J].新课程,2011(4).

作者简介:王春霞,女,1969年4月27日出生,学历:大学本科,就职于山西省阳城县职业高级中学校,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学。

浅析大地艺术和风水思想的融汇 篇4

在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 则更加崇尚“人”之美, 加之长期的远航与海洋的斗争, 在西方人的审美活动中少有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东西方对待自然态度的不同也决定了对艺术与人居环境的追求的不同, 前者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后者注重人自身的自由。

谈到中国的人居环境传统, 自然离不开风水思想。风水可以说是一种居住习惯, 也可以说是一门环境艺术, 更是一种崇尚生命的文化现象。风水中所强调的理想的生存环境格局除去其所具有的宜居生态环境的科学性以外, 其中所蕴含的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悟也是一种生态与生命之美。

人类从孕育之初起就从属于自然, 凭借自然界赋予的一切而生存、发展。然而, 工业革命的脚步伴随着蒸汽机的轰鸣为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所带来的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 也引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

带着对这一问题的反思, 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了环境美学这一新的哲学与美学流派, 关注自然与艺术的比较、自然环境和建成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欣赏的历史和特性以及对环境的美学批评。这些变化表明西方人的关注点在目睹生存环境恶化后由“人”更多的转变到了“自然”。而现今社会中大量棕地恢复、工业遗址改造等景观实践活动的出现, 证明这样一种思潮已逐渐成为主流。

“美学的和道德的尺度不仅仅是结合在一起的, 而且是相互依赖的。”在美学领域内, 当西方人开始与自然在道德层面上对话时, 他们已经站在了和持风水思想的中国人相似的视角上看待自然。

新的美学思想的出现势必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

随着大地艺术的出现, 我们感受到了这一美学思想的表象形式, 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分析, 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大地艺术家所力图体现的“大自然及其力量的完整统一”的思想。大地艺术家们在塑造自己的作品时选择与自然相统一, 造型过程中也尽量采用对自然环境影响甚小的材料。在回归世俗世界之前, 大地艺术家们追求的是“将自然作为作品的重要因素, 形成与自然共生的结构”, 这句话揭示了大地艺术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艺术类别的特殊的属性。世俗世界已经被物质化, 在这个背景下, 大地艺术把人类童年时代的情感重新带回人间。它给予我们心灵冲击和灵魂净化的同时, 也在散播着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 它迫使生活在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条件下的人们开始着重反思“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千百年来从未彻底解决的课题。当西方人的视角再次转向东方, 不难发现: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 房屋求舒适而不求百年屹立不倒, 造型结构所用材料均是源于自然又能终归于自然的土木材质, 一切从自然中来终归于自然, 这些似乎成了中国古人建筑的首要目的, 这种重生态与重生命的思想在这一背景下是多么值得注意。

大地艺术以其特有的双重“重生”思想感染着每一个欣赏者, 在景观设计领域, 大地艺术变成了一个“自然”的使者, 人们也把这种艺术看成是通过景观设计来改善人居环境的有效途径。以大地艺术思想为指导的景观设计更加注重大地的感情, 以塑造更加贴近自然的地形景观为主旨。就这一理念来说, 它与中国古典园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就人类感受自然后的舒畅与愉悦而言, 却是殊途同归。一个成功的艺术化的地形景观会给人以亲切感, 对自然的渴望是所有人类的共性。对于大地的情感没有哪个民族会比中华民族强烈, 这有赖于我国农耕文明的长期发展, 也有赖于文化传统中的基因决定, 但是每一种曾经辉煌的文明都不意味着它可以在今后的时光里一样光芒四射。只要是人以物质世界为脚本, 通过主观意识作用而造就的东西, 都有着历史局限性, 这是一条铁律。对旧的东西我们要敢于拿过来研究, 对于别的民族的东西我们要善于拿过来研究, 极端的武断思想极不可取, 也过于简单, 它会使我们丧失掉很多精华, 也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忽视外来文化中的糟粕。

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今后的生存质量, 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 人类不可狂妄自大, 但同时也不能妄自菲薄。风水思想是可贵的, 贵在它倡导一种主动摸清自然规律并主动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意识, 但把自然界玄幻化是不可取的。西方世界尽管一直都在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硕果中沉湎, 但时至今日, 他们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所做的反思比中国人更甚些, 相反, 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一次次的全盘否定中已经体无完肤!

近代西方兴起的环境美学为这种契合的寻找提供了媒介, 在新的环境美学思想指导下滋生的大地艺术, 其重生态与重生命的双重“重生”思想在当代的景观设计中值得提倡, 这种思想和我国古代的风水思想殊途同归。全球化时代, 闭门造车与唯利是图都是会坏事的。在文化上, 我们要有从传统文化根脉上汲取宝藏的意识;在现实中, 我们要认清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的不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 而是所有居住于其上的人类, 我们美好的人居环境建设有赖于生态的恢复。风水思想有助于世界认识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所倡言的发展是和谐的、是重生态与重生命的发展。国人理解风水思想有利于在多种外来文化来袭的时候看清哪些更加适合自己的性格, 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历史是一位最孜孜不倦的老师, 我们应该从西方人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 而不应一味的沉醉在丰厚物质所带来的享受中, 也不应一头倒在消费时代所弥漫的拜金氛围中。

正视大地艺术和风水中关于人居环境的美学思想, 其积极意义不仅仅在当下, 也在千秋万代之后。

摘要:风水思想自古就深入人心, 集中华民族环境美学思想之大成, 而目前中国本土文化传承的断裂和西方强势文化的来袭导致其精华很难得到继承并发扬。“现代化”的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 但作为其创始者的西方人已经发现它的局限性并开始从东方的文化意蕴中寻求解决办法;基于自身理论的创建和对东方文化的借鉴, 西方由自然美学发展而来的环境美学兴起。现代产生的“大地艺术”已经走出它曾经的狭小领域, 进入到景观设计师的视野内, 它的一些思想为寻求人居环境视阈内中西环境美学思想的契合点提供了楔机。

关键词:风水思想,环境美学,大地艺术

参考文献

[1]祁嘉华.中华建筑美学——风水篇[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篇5

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东汉文人五言诗中。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近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游宦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能做官,一种是不能做官。而一旦他们仕途失意、功名不遂,游子便会牢骚满腹,感慨万分。又因为他们有着较好的文学素养,所以往往借诗抒情,这便是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由于十九首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它的内容不外乎两大类:

(一)抒发相思离别之情思

这是就游子、思妇而言的。这类作品数量较多,成就也较大。如思妇思念游子的《行(hang)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表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而游子思家的有《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这些相思离别的歌咏,是十九首的重要内容,而透过游子、思妇的这种相思之情,又可以使读者感到流离失所、有家难归的**时代的背景,而这正是东汉末年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

(二)表达伤时失意之苦闷

这是就游子本人而言的。这类作品往往是作者有感于人生的短暂,希望及时努力建功立业,表现出一定的自敬、自励,其中也有一些流露了知识分子失志后的牢骚苦闷和纵情享乐的思想。如《生年不满百》中的“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驱车上东门》中的“不如饮美酒”等。

总体看来,十九首虽然从某些侧面反映了东汉末年那样一个**不安、危机四伏的社会,有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不过它所反映的生活面比较狭窄,所接触的社会矛盾也是不深的,诗中弥漫着伤感的气氛。但值得注意的是,十九首对文人的心态,尤其是知识分子心理刻画非常深刻、独具特色,标志着人性的觉醒,标志着文学向人学的转变。虽然说文学的真正自觉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其实这种觉醒早在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和抒情小赋中就已经出现端倪,就已经开始了。人性的觉醒就是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人生意义何在的问题。因为中国文化的早熟,宗教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演变中过早的式微,超自然的人格神没有最终在历史中留驻,宗教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为人们提供一个精神寄托之所,所以人们从春秋战国之际就开始思考人的精神的归属问题,人生意义的寄托问题。追寻的结果是,儒家选择了社会,道家选择了自然,儒家通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寄托人生价值,即追求人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在社会历史中实现人生价值,因此,文人的.宦游即是追求立功之举,而**的年代使他们的追求落空,最终失去了人生寄托,因而产生人生如寄、时光怵惕的感伤情绪。同时,在这种感伤和思考中,他们也开始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位置,于是道家思想中的物我同一,齐生死等万物的思想也流露了出来,如《驱车上东门》中讲到“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而坟墓上“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然后想到“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因此可以说,古诗十九首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是魏晋时期人性觉醒的先声。

二、艺术特色

(一)高超的抒情艺术

十九首中篇篇都是言情之作,与乐府民歌不同的是,作者抒情的方法主要不是通过叙事,而是靠事物的烘托融情人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最典型的就是《迢迢牵牛星》一诗,通篇全是写景,诗人写天上没有情感的牵牛织女星,全是看到的情景,但情在其中,情景相生,真有化工之妙。

另外,它还运用多种方法和技巧来抒情,如运用梦幻、化鸟等浪漫主义手法来抒情,起到了独特的效果。

在古诗十九首中,有些诗歌为了表达相思别离之苦,运用了化鸟这样一种独特的想象:“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凛岁云暮》)通过愿意化为双鸿鹄和晨风鸟的想象表达思念之深。

还有梦幻、分离造成的思念之情日积月累往往使人产生错觉、幻觉。弗洛伊得认为,人的潜意识处在强烈的压抑中,当人在清醒的时候它像海底的冰山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这种压抑往往会在梦中得以释放。梦幻是长久离别造成的心理缺失的补偿机制。

在古诗十九首中,梦幻将游子思妇的相思离别之隋表达得尤为深切,如《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呜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惟古欢,枉驾惠前绥。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徙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此诗写远行之人到年岁将尽时还不见还家,思妇一方面盼着他回来,同时还担忧丈夫没有寒衣怎

么抵御严寒。由于思念太深而产生了猜疑:“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正因为这种思念加猜疑的复杂感情使她因此生梦,后面即写梦中事。庆幸的是“良人惟古欢”,不曾抛弃旧爱,且“枉驾惠前绥”,丈夫委屈自己亲自驾车来接自己同去。这梦中事、梦中情全是思妇昼思夜想的情景。可是好梦太短,“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良人随梦而来,乘梦而去,留下的只有“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了。

(二)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抒情、叙事、心理刻画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别具特色、非常鲜明。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青青河畔草》,通过这首诗可以想象,在绿草青青的河畔,有一座长满垂柳的园林,园中的楼上有一位美丽的少妇,当此美丽的季节在凭窗远望,思念游子。对画中人物作者有特写镜头,“娥娥红粉妆”,配上周围的风景,人物形象非常鲜明。

(三)多用比兴手法

十九首中比兴手法运用最多、最自然、最贴切的,奠过于《冉冉孤生竹》,诗中先以“孤竹”结根于泰山之阿起兴,接着以“菟丝(新婚女子的自比)附女萝”来比喻婚后夫妻感情的缠绵,然后是“伤彼蕙兰花(女子自比),含英扬光辉(新婚女子的美丽)。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又是比中有比。

(四)语言自然精练、生动含蓄

十九首的语言都是不加雕琢、平平道出,“若秀才说家常话”,但却是句平意远、自然过人,所谓深中浅貌、短语情长、耐人咀嚼、禁得回味。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等。而成语典故的信手征引和叠字双关的巧妙运用,更增强了语言的这一特色。成语的运用如《明月皎夜光》一诗,其中的“不念携手好”,用了《诗经·邶风》里的话;再如《东城高且长》中的“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其中的“晨风”出自《诗经·齐风》中的《晨风》,“蟋蟀”则见于《诗经·唐风》中的《蟋蟀》。叠字运用方面,以《青青河畔草》最为典型,《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大量的叠字。双关语的运用如《客从远方来》,“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其中的“长相思”是一种丝棉,用在棉衣里;“缘”是指袖口的装饰,讲的也是夫妻之情。这对十九首语言的优美和表现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6

关键词:中学艺术类学生;思想特征;管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文化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艺术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艺术专业,这类学生在文化基础、价值观、个体特征等方面与普通学生不同,在他们当中开展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德育体系中亟待加强的重要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轻思想道德修养

高中生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还没有完全成熟,加之社会高速发展和西方思潮的迅速涌入带来的各种现象,使得一些学生脱离了现实,造成理想、信念的缺失。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情感丰富,感知力强,接受力强,情绪易受到环境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各种媒体资源良莠不齐、观点不一,使得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千差万别,对主流认识产生怀疑,对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变化感到迷茫,形成责任感缺失、贪图享受、心理脆弱等现象。

2.轻视文化课学习

艺术类学生主要来源于中学阶段和中等专业学校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有一部分是参加高考失败而转行加入艺术大军的学生,由于艺术类高考文化课分数较低,与其他普通专业学生相比,文化基础方面相对较差。如何加强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拓宽其知识领域、优化知识结构,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这类学生大多从小接受艺术教育,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之中,从而导致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知识面较窄、思辨思维相对较差,人文素质不够高。

3.个性特征多样化

在日常生活中,艺术专业学生个性特征之间差异较大,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思维敏捷、交际范围广泛;有的学生则不善言辞、独来独往、向往自由;还有少数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表现出遇事不冷静、易冲动,在是非问题面前缺乏辨别力,甚至出现心理疾病。他们的个性表现为强调个性化发展,自我意识突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团结协作精神不强;集体观念、团队意识相对淡漠;思考问题缺乏深度;社会活动能力强,参与活动机会多,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个性特征具有多样性,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价值取向功利化

艺术类学生往往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因为艺术教育往往需要大的教育投资,这类学生会产生对价值的取向日趋务实与功利化心理,更多地关注自我的发展,高度重视业务学习,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艰苦奋斗的作风,存在攀比、追求享乐、高消费等现象。这需要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加以引导。

二、教育管理对策

1.建立管理制度,打造教师队伍,努力提高管理水平

学校必须依据国家的相关教育法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这样就使学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对于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其特点,不能扼杀学生的艺术天性,充分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个性特征,高度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使教育管理工作变得更容易、更顺畅。管理者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更新知识、拓展知识面,对当前学生的思想状况有充分的认识,对各种工作问题有充分的准备、对各种工作方法有灵活的应用,能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问题给予相应地引导。同时,还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学生与学生沟通的便利和平台的平等,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

2.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学科建设

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学科发展规划之中,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放在一个比较宽广的教育平台之上,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如可以考虑把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联系起来,发挥资源整合优势,形成教育合力。应鼓励教师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质量。运用历史事实、典型案例来丰富相关理论的教学,也可以邀请优秀校友为学生开设讲座,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实。

3.继续开展民族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之一,集体主义是高校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时代精神的基本内容。要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懂得顾全大局,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反对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懂得通过诚实劳动和勤奋工作获取应得的报酬,学会助人为乐,提倡和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反对个人主义、自私自利的思想。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并以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教育行为起指导作用。校园中互动着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蕴含着教育目的,潜移默化地影响、同化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接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特别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生活方式的选择。教育部(教体艺)2008年8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生动丰富的艺术教育活动之中,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自觉精神追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学校的目的就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良好的道德修养、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的素质结构,而良好的素质结构一般由生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构成。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此时他们的身心发展很不平衡,而且还常常会面临一些学业、消费、家庭、不良行为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由此引起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较为频繁也较为激烈,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班级设立心理委员,能够及时上报学生的心理动态,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学生及早具有防范意识和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6.以学校教育为主线,沟通家庭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良好的校风和浓厚的学风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成为其自学成才的稳定推动力量。利用学校一切传播媒介,大力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坚决抵制消极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社会道德教育在学生道德教育中起着主体教育作用。各级党和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措施,优化社会德育环境。有利于实现学校内部教育管理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增强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使学校教育的思想、内容与社会和谐统一起来。

家庭教育有着不同于学校和社会教育的特殊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除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渠道。家长在满足子女物质需要的同时,也应该和子女多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另外,家长还要配合好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发现学生存在问题时要及时与校方联系。学校也有义务采取多种方式、主动与家长联系,让学生家长准确、快捷、全面地了解子女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

要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社会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的局面。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艺术类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我们既要俯下身子,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又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负责,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才能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应该在艺术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适应新情况、新任务和新特点,不断创新,培养和造就大量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用爱心服务,促学生成才的宗旨。

参考文献:

[1]邢亮乔,万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田建国.大学德育新视野[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329-335.

[3]李瑜.艺术类大学生思想特点和教育管理对策分析[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1):90-91.

[4]杨洁.浅谈艺术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6):74-76.

(作者单位 鲁东大学)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7

关键词:弘一法师,不言之教,丰子恺,器识,护生画

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丰子恺(1898—1975)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他在漫画、音乐、教育、文学、翻译、书法等学科领域都有杰出成果,是全才型的艺术家。1914 年秋季,17岁的丰子恺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学油画、音乐,开启了他的艺术生涯。其师李叔同(1880—1942)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在音乐、戏剧、金石、书法、教育、绘画等方面成就卓著,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不但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话剧团春柳剧社,开设中国第一堂人体写生课,他还撰写了中国第一部欧洲文学史;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培育了一大批五四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界的精英,如:丰子恺、刘质平、潘天寿、曹聚仁、吴梦非等都是其入室弟子。在教学之余,他还积极举办各种艺术活动,以艺术熏陶教育学生,影响社会[1]218。李叔同出家后法号弘一,创办律学苑,弘扬律宗,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祖师,慈悲济世,被称为“人天师范”。丰子恺回忆说:“弘一法师是我的老师,而且是我生平最崇拜的人”[2]143,后来又说:“弘一法师是我学艺术的教师,又是信宗教的导师,我的一生,受法师影响很大”[2]163。从丰子恺自述来看,他不仅在音乐、绘画方面受到李叔同的艺术熏陶,而且在人格修养、艺术造诣和佛教精神等方面都深受李叔同的影响。正如文学家夏丏尊的评论:“李先生的教书,是有后光的。像佛菩萨那样有后光,怎不能教人崇拜呢?”[3]15这后光照引了丰子恺的艺术人生。

一、不言之教,人格陶养

丰子恺1898 年出生于浙江桐乡石门,七岁在私塾读书时接触到木版画开启了他的绘画因缘,“先读‘三字经’,后来又读‘千家诗’,‘千家诗’每页上一幅木版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什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4]。不久他在父亲的书堆中找到了一本《芥子园图画谱》后,更是爱不释手,仔细琢磨画的笔意。因为父亲反对他画画,他就趁着晚上父亲到鸦片馆吸鸦片的空当,用家里开的染坊店里的颜料,按照图谱自主涂色,将《芥子园图画谱》印描一遍。他的作画被私塾老师发现后,要求他放大绘画孔子像,并将他画的孔子像挂于私塾堂前,于是丰子恺被镇上的人称为“小画家”。这时候的丰子恺基本上是吸取民间艺术的养分,以主观感觉为主,还没有受过专业的指导。“假如我早得学木炭写生画,早得受美术论著的指导,我的学画不会走这条崎岖的小径。唉,可笑的回忆,可耻的回忆,写在这里,给学画的人作借镜吧。”[4]419丰子恺认为自己在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师从李叔同学画之前走了弯路。

丰子恺在17 岁考入浙一师,那时他还是个懵懂的少年:“心中只知道有母命,师训,校规;此外全然不曾梦想到什么自己的宗旨,诚意,志向”[5],从预科生开始就受教于李叔同,李叔同有关美术和音乐理论和智识教育激发了他的绘画兴味和音乐才能,也开启了他的艺术人生之路。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一文中欣然回忆:“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贡院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6]142,他甘美地回味音乐课:“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推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7]78。”二年级时,丰子恺上李先生的图画课,当时图画的教学一般是采用国画的临摹方法,李叔同将西洋画石膏模型写生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开始木炭写生时都无从着手,李叔同便仔细地游走于学生们的画架之间根据学生特点给予指点,并作画给学生演示如何写生,让学生通过对比来理解和领悟写生的要义。丰子恺依照李叔同教的方法石膏模型写生,李叔同还引导学生走进自然中作画,开展野外写生。写生使得丰子恺的绘画从临摹和印描走向用艺术的眼光去造型和构图,“我对于写生,从这时候开始发生兴味。我到此时,恍然大悟:那些粉本原是别人看了实物而写生出来的。我们也应该直接从实物写生入手,何必临摹他人,依样画葫芦呢?于是我的画进步起来”[6]142。李叔同绘画的“写实风而兼印象派笔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丰子恺,他将这种西洋绘画的写实技法运用于社会现实作画,后来他还传承和实践老师中西融合的艺术理念。“他是实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我敢说:自有学校以来,自有教师以来,未有盛于李先生者也。”[6]143“亲其师、信其言、效其行”,李叔同对学生的不言之教和人格陶养,将丰子恺引上了艺术道路,尤为值得称道的是丰子恺终生以老师精神风范为表率。

二、器识为先,文艺为后

李叔同不仅在价值取向和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引导着丰子恺,还有他的艺术理念和精神追求,都为丰子恺所继承和发展。丰子恺也向老师那样在多个艺术领域探索和追求,在绘画、篆刻、音乐作曲、诗词、散文以及翻译等方面,多才多艺和众妙并陈,而且无论在哪个领域他都秉承着老师的艺术理念:“器识为先,文艺为后。”李叔同在其《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论》一文中指出:“盖以士为四民之首,人之所以待士者重,则士之所以自侍者益不可轻。士习端而后乡党视为仪型,风俗由之表率。务令以孝悌为本,才能为末。器识为先,文艺为后。”[8]251李叔同将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看作是艺术成就的前提,并躬行实践。丰子恺在《先器识后文艺———李叔同先生的文艺观》一文中回忆,常看到在浙一师李叔同的案头上,放着明代刘宗周的关于古来贤人嘉言懿行的《人谱》。老师在书的封面上写着“身体力行”四个字。后来老师叫他和几个学生到他房里谈话,翻开《人谱》指出一节:“唐初,王(勃)、杨、卢、骆皆以文章有盛名,人皆期许其贵显,裴行俭见之,曰:士之致远者,当先器识而后文艺。勃等虽有文章,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9]34李叔同把“先器识而后文艺”的意义讲解给同学们听,并且说不要刻板地将“贵显”和“享爵禄”理解为做官,而应解释为道德高尚,人格伟大的意思。要首先主人格修养,其次重文艺学习,还指出“应使文艺以人传,不可人以文艺传”[9]。丰子恺当时听了犹如醍醐灌顶,在他心中开了一扇明窗。由此看出李叔同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受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的影响,对学生先陶养人格,再传授文艺。并且,他还认为文艺和器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文艺对器识具有促进作用:“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宁有极矣。”[10]41后来李叔同在出家前夕把这册《人谱》连同别的书送给丰子恺,从此以后丰子恺就身体力行“先器识后文艺”的艺术理念。

丰子恺后来通过自己的艺术教育实践详细阐述“器识为先,文艺为后”的思想,认为艺术家在艺术生活中,应该注意人格修养,艺术家只有具有高远的品格,才能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学习文艺应该“首重人格修养,次重文艺学习”[9]535。也就是说做一个好的文艺家,须要先做好一个人。在《桂林艺术讲话之二》一文中他提出“技术与美德合成艺术”的理念,“所谓的‘美德’,就是爱美之心,就是芬芳的胸怀,就是圆满的人格。所谓‘技术’,就是声色,就是巧妙的心手。先有了爱美的心,芬芳的胸怀,圆满的人格,然后用巧妙的心手,借巧妙的声色来表示,方才成为‘艺术’”[11]19。丰子恺认为艺术实践首要的是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是艺术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美化心灵、培养品格,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要成为艺术家就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美德孰轻孰重的问题,“欲为艺术家者,必须先修美德,后习技术;必须美德为重,而技术为轻。何以言之?因为具足美德而缺乏技术,其人基础巩固,虽不能为成全的艺术家,自不失为高尚善良的一个‘人’。人不是一定要做艺术家的。反之,倘学会了技术而缺乏美德,其人就不能正当地应用其技术,误用技术,反而害人”[11]19。艺术家的培养是美德为先,技艺为后。

丰子恺认为艺术不仅仅是为了生成音乐家、画家或者篆刻家等,艺术是为了美化生活,“艺术不是孤独的,必须与人生相关联,美不是形式的,必与真善相鼎立”[12]83。他在《教师日记三篇》中着重指出“我教艺术科,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之最大效用”[13]289,这也意味着艺术是为人生的艺术。事实上,丰子恺是将艺术嵌入人生和融入生活,希望人人都是艺术家,突出艺术的大众化和人文化的特性。这种崇尚人的内在品德的修养是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追求密切相关的,传统文人历来提倡“文以气为主”[14]158,注重人格的修养与学问技艺的关系,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培养和塑造道德品格完美的人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艺术为人生”的理念既是丰子恺对老师李叔同“器识为先,文艺为后”艺术观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回归。

三、精神观照,思想传承

丰子恺亲近佛法和皈依佛教的因缘,一方面是受家庭的影响,他最尊敬的祖母信佛,父亲茹素,父母和姐姐们都很宠爱他。但是很快他品尝了人生的无常:“我七岁上祖母死了,我家不复养蚕。不久父亲与诸姐弟相继死亡,家道衰落了,我的幸福的儿时也过去了”[15]137,对无常的体认,使得丰子恺从心理上亲近佛教;第二个方面是19 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革命风起云涌,战火连绵,生灵涂炭,很多有识之士都把目光转向了佛教,竞相研习佛理,“原来追求内在超越的佛学一变而为关注国家兴亡、社会政治和人生问题的经世之学”[16]。在这种思潮中,丰子恺将佛教的精神文化引入艺术和生活,救国利生,改变社会现实;第三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影响,是丰子恺受到弘一法师的悲天悯人佛性情怀的感召。1918 年夏丰子恺和刘治平送老师李叔同入山修行前与老师合影。随后,39 岁的李叔同于杭州虎跑寺出家为僧,法号弘一。弘一法师无论是在俗还是出家都忧戚国家前途和关心民众疾苦,他出家是为了实现普度众生的愿:“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17]305;他出家后仍抱着救国报国之志,他题写:“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生命,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17]302当时世人对李叔同的出家多有不解,以为他是为了逃避现实遁入空门。丰子恺却认为老师的出家是崇高伟大的事:“为了人生的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的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愚迷,要彻底解决人生根本问题而‘行大丈夫事’的。”[18]400

丰子恺自老师出家后对佛教的体味和认同越来越深,尤其是老师人格力量和佛性情怀的感染。1927 年10 月21日是丰子恺29 岁的生日,他决心皈依佛门,在上海家里的钢琴旁,由弘一法师亲自主持仪式,丰子恺成为佛教居士,弘一法师给他取了法名叫“婴行”。自此,婴行居士无论是在文艺作品还是在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浸透着佛教的精神和风格,例如他在《劳者自歌》一文中这样说:“因为我们的爱,始于家族,推及朋友,扩大而至于一乡,一邑,一国,一族,以及全人类。再进一步,可以恩及禽兽草木。因为我们同是天生之物。故宗教家有‘无我’之称。”[19]196他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既身在世中,又超然世外,用佛法对人生进行观照,“便是把世间一切的现象看作与人同类平等的生物。便是把同情心范围扩大,推心置腹,以及一切被造物。这不但是‘恩及禽兽’而已,正是‘万物一体’的大思想—伟大的世界观”[20]38,这充分体现了丰子恺济世度人和包容万物的佛教情怀。

弘一法师与丰子恺一生约定的《护生画集》,从缘起到完成,从1927 年到1973 年,46 年的时光承载了师徒二人护生护心的佛教理念和情怀,也体现了丰子恺对师恩的回报和对佛法物我一体真谛的传播和实践。1927 年,丰子恺在上海家中皈依弘一法师后,与法师约定,为弘扬佛法、提倡护生绘画五十幅,由法师配诗写字,名为《护生画集》,核心内容是众生平等和戒杀护生。1929 年弘一法师五十岁寿辰时由开明书店出版。思想家马一浮在序言中曰:“故知生,则知画矣,知画则知心矣:知护心则知护生矣。吾愿读是画者,善护其心。”[21]202由此,护生就是护心,护生画倡导的是佛法救国、唤醒民众、教化社会和净化心灵。护生画的第一、二集都是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配诗,弘一法师对画集的出版投入了大量心血,他对绘画的内容、读者范围、布局、构图、版面设计甚至装订方法都无微不至地在信中指导丰子恺和参与护生画集出版的相关人士。1939 年弘一法师给丰子恺写信嘱咐:“朽人七十岁时,请仁者作护生画第三集,共七十幅。八十岁时,作第四集,共八十幅;九十岁时,作第五集,共九十幅;百岁时,作第六集,共百幅,护生画功德于此圆满。”[22]423丰子恺当时正带着全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他当即回信说:“世寿所许,定尊师命。”1942年弘一大师圆寂,丰子恺牢记老师的嘱托,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逃难中还是在文革的批斗中,他都坚持护生画集的创作,到1973 年完稿,完成六集450 幅护生画的创作,可惜他没有看到第六集的出版,1975 年就去世了,但他已经完成恩师嘱托,功德圆满。护生画集在半个多世纪里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更凝聚了弘一法师和丰子恺的宏愿心血和师生情谊。

广洽法师在第六集序言中对护生画集做了总结性的评价:“是故护生画集以艺术而作提倡人道之方便,在今日时代,益觉其需要与迫切。虽曰爝火微光,然亦足以照千年之暗室,呼声绵邀,冀可唤回人类苏醒。”[23]178《护生画集》历时46 年,一共450 幅画450 幅字,绘画与诗词结合,艺术与宗教融合,创作者并不只是对慈悲济世和护生护心的形而之上的探求,更是将慈悲济世和同情博爱融入日常生活,观照现实。实现了弘一法师在《护生画集》初集的开篇宗旨:“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24]33,充分体现了对众生的人文关怀和对大同世界的终极追求。人类学就持有类似观照他者和反身自我的态度和视角,《护生画集》体现了这样一种观照,但它是一种佛法观照,更超越了人类学自我和他者的二元划分,佛法观照下不将动植物看作是他者,而是与人一样平等的众生,因此护生也是护自我的心,从人类学的文化持续视角看,丰子恺沐承了弘一法师的和平仁爱、悲悯众生、物我一体的思想和精神。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8

一、艺术类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

相比于其他院校或者其他普通专业的学生, 除了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的普遍性, 还具有艺术生的个性培养即独特性, 艺术生在各自专业的艺术氛围熏陶下, 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只有根据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不同个性来进行相对应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 才能将工作做到实处。

(一) 欠缺政治理论修养, 同时思想倾向较为复杂

艺术类的大学生由于花费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上, 对政治大都缺乏热情, 政治理论的素养也较低, “为艺术而艺术”的职业观念和“艺术超越政治”的理念等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普遍漠视政治, 热爱专业却漠视时事;对专业技能训练极端重视, 却轻视文化理论尤其是“两课”理论的学习;社会的公德意识较为淡薄, 大多只停留在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就行了, 但是对于自身个体的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的道德氛围的建设所应有出的义务并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一些学生已经表现出了很明显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 而且这种不良的价值观已经在高校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不良风气, 具体表现为一些艺术类学生在课程学习、竞技比赛、社团活动中透露出庸俗化、功利化、势利化和实惠化的不良心态。

(二) 求异的思维, 逆反的心理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的艺术细胞要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 这种独有的艺术细胞也影响到了艺术类学生的形象思维, 对于可观的世界和事物, 艺术生更习惯用直观的思维来进行思考和分析, 而缺乏或者不愿意使用严谨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对事物进行分析, 经常会对这种抽象的理性逻辑思维采取回避的态度。所以艺术类的学生更喜欢追求特异、变化、奇特、新奇的事物, 能够在社会的审美标准规范下, 根据个别受众所特有的心理需求, 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品。所以, 对于艺术的追求已经使他们形成了特立独行、求新求异、前卫创新的行为意识, 他们的行为很少会受到社会主流观念的束缚, 行事直来直去, 彰显我行我素的个性。但这种求异的思维又极易导致他们的逆反心理的出现, 如对于艺术大师特立独行的刻意模仿, 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目或者借此高傲自居。

(三) 端正的学习态度但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艺术生需要更加务实地对待学习, 更讲求实际利益。他们对于危机感及忧患意识感受得更为深刻。所以, 竞争对于他们来说更显重要, 在他们的意识当中, 大学与社会没有区别, 这实际上已经将自身纳入了社会竞争大环境当中, 所以, 他们希望在这种大环境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实际的东西对他们来说更具诱惑力, 这就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务实态度和品质。他们尤其重视自身交际圈子的扩展, 也重视社会实践经验的积累, 更加希望自身能够早日成才, 希望自身的专业能够早日学有所成, 所以他们的学习态度非常端正, 并且对自身的学业投入了极高的学习热情。自立、自由、开放甚至浪漫的生活是他们心之所向。他们敢为天下先, 不怕人说, 离经叛道。

二、加强艺术类院校生德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一) 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充分发挥出高校德育的优势

1.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念。我是辅导员, 在平常班级管理中, 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尤其重视引导他们通过专业技能的发展及事业成就方面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 同时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教育方式,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此外, 我利用周末或者课余时间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爱国主义方面的报告会等活动, 通过各种渠道对艺术院校的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发展指导, 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约束能力。

2.对学生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引导和培养。青年时期对思想修养的培养, 要从陶冶情操、培养其独立的自我意识开始, 我经常从心理学角度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 通过先进人物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来开导学生, 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若想提高艺术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除了需要外部的相关教育及他人的帮助, 还要注重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 这其中的突破口就在于对学生的自省能力和自律能力进行良好的培养。对于学生自律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培养起对自身的约束能力和对自身情绪以及行为的控制能力;而自省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身行为及思想的检查能力和检讨能力。

(二) 提高教师的德育水平,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艺术类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能, 要两手都要硬, 奉行将两者有机结合的正确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 一方面, 我经常凭借自身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品质、行为风貌等素养来对学生进行直接的影响和感染, 对学生起到榜样和楷模的作用;另一方面, 我注重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贯彻育人工作。课堂教学是整个德育教学的主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 教师们必须充分表现出对学生的负责任的态度, 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学生们做出示范, 对学生的品格塑造形成积极的影响。同时一些个人魅力较强的老师也可以通过展示个人魅力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个人魅力的彰显来感召学生。

(三) 将艺术生的“明星效应”放大并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艺术类学生的上进心是不可忽略的, 他们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视, 当然他们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也需要符合整个社会的规范。针对这种艺术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 我通过一定的激励式的教育手段, 组织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文化讲座、文艺汇演、影视评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等, 为艺术类的学生提供充分发挥与展示自己的空间, 一方面陶冶学生的情操, 完善其人格, 提高其文化修养;另一方面通过适度放大“明星效应”, 进行一些明星星路历程的讲解, 让大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所具有的示范作用, 促使其更加严格地提高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四) 完善心理咨询体系, 以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

有这样一种情况, 大多数的艺术生从小到大基本上在班级里是文艺骨干, 这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 受到老师们和周围同学们的喜爱和钦羡。这就使得这些学生从小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但是进入大学阶段以后, 所有的艺术生集合在一起, 这种优越感就无从获得, 优越感的丧失而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失衡、学习焦虑、经济焦虑和对艺术理解偏颇等心理问题, 并由此在人际交往中慢慢形成了心理障碍和自我封闭等现象。我在班级管理中, 对于学生容易偏激心理进行疏导, 尽量建立健全的学生咨询工作体系, 进一步对学生的心理进一步加强辅导。从专业学习、心理健康和就业指导这三个维度对学生们进行心理辅导体系的假设。

结语:

艺术的生产与消费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这个时代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带来了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来的迎合并迁就大众品味的庸俗化处理。针对这种现象, 艺术人才的培养要敏锐的抓住生活的精神气质并加以还原。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完人教育, 不可能一步到位, 需要德育工作者坚持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作为指导,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德育工作, 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样的服务意识, 关心学生发展成长的需要, 对学生的各种思想动态进行准确把握和分析, 根据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不断调整完善德育内容和形式, 教育广大艺术类的大学生要自立自强, 坚持以开放、竞争的意识来看待社会的激烈残酷的职业竞争, 学会做人, 长进行自我反省教育, 不断完善德育工作的网略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邱华清.交往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1.

[2]唐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9

原研哉的成就是多元化的。他策划的几个关于“设计”概念的展览——“建筑家们的MACARONI(通心粉)展”、“RE-DESIGN(21世纪日用品再设计)展”以及“HAPTIC(使触觉愉悦展)”等均引起巨大反响。其中,“RE-DESIGN展”获得全球工业设计双年展(Industrial Design Biennale)大赏以及日本每日设计赏等。他为客户“无印良品”创作的广告宣传获得了2003年度东京ADC大赏。他出版的系统讨论其创作思想的书籍《设计中的设计》(Design of Design)面世后影响广泛,被加印了17次,还获得日本“第26届文学艺术大奖”。原研哉的成功和影响力由此可见一斑。

原研哉的作品完美诠释了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为什么原研哉得以成为一代平面设计大师?支持他成就的美学思想到底是什么?这需要对原研哉的设计观念进行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下文将从四个方面分而述之。

信息构筑论与感性体

原研哉从不认为自己是那种把东西弄得漂亮些好多卖东西的“设计师”。他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种信息传达的工作,即如何让设计渗透到人的感官当中,让人有所感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印象,而不仅仅是简单地被强烈的视觉效果所吸引。这一点构成了原研哉最重要的观点之一——“信息构筑”(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他认为,作品是完成给人看的,而人在接受信息的时候,其实是在调动他的“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来感受作品的。因此,任何设计都应该考虑到这个层面。他非常注重对人的感受性特征及感受路径的挖掘和分析。他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感官主义的接收器官的组合”,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记忆再生装置”,处理感觉的过程非常复杂。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让一些感觉或形象在信息接受者的大脑中进行一种信息再构筑活动。这种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刺激的过程,类似于建筑设计,只不过信息构筑的素材主要是来自人的诸如视觉、触摸、听觉、嗅觉等感觉。如果想把信息建筑得更好,就需要从外部收集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甚至调动保存在大脑中的信息。意识到这一点,设计出的作品就会大不相同。在原研哉看来,设计不光是设计颜色和形状,更要关注设计出来的作品让人怎么样去更好地感觉它。设计的目标对象,即信息接受者的个人化感受非常重要。这种理论确有创见。在原研哉之前,很少有人以这样的角度看待设计作品和受众。原研哉也一直在设计实践中不断检验这种观念的效果,不断尝试让平面设计在作用于视觉的同时触动其他感官。可以说,原研哉的平面设计,从来都没有局限于视觉领域。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原研哉1988年为长野冬季奥运会开闭幕式上的节目册设计。为了突出冬季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验,原研哉发现了“纸”的特殊作用。他特地选用了白色松软的纸张,用压凹和烫透的表现技法,使文字凹陷下去并呈现出冰一般的半透明效果,以此唤起人们对“冰和雪”的记忆。这种设计,超越了普通的平面设计中只是注重视觉沟通的做法,人们在触摸“冰雪纸”、看见白纸上踏雪的痕迹的时候,所有关于冰雪的感觉和联想都会油然而生。 这样,冬奥会的节目册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宣传册页,而是变成了一个综合感知的激发装置——人们只要触到它,就会产生一系列关于冬季的联想,而这正是设计者希望得到的。 由此可见,作为“信息终端”的个人,在面对设计作品的时候, 他对画面和信息的感觉是丰富的、个人化的。原研哉的理论巧妙地发现了这一点,设计作品也因此别具特色。还有其他许多例证,比如为专门从事妇产科和儿科诊治的梅田医院设计标识系统时,特地采用了质地柔软的白棉布作为载体。当人们进入医院后,看见的所有指示,例如“手术室”“女士卫生间”包括指示方向的箭头等,全都印制在洁白的棉布制品上,悬挂或系于医院的公共空间。这在视觉效果上就非常出众,进入该标识系统的人会有置身于一个洁白清新的艺术空间的新奇感觉;其次,所有标识都是可触摸的,这些印有标识的白棉布会被弄脏、定期清洗和更换,这种人与标识之间的互动关系,给患者带来前所未有的亲切、熟悉和洁净感觉。 棉布材质的使用,很好地烘托了母亲和婴儿之间温暖的气氛, 大大降低了人们进入医院后的紧张感,而这也是设计者的初衷之一。原研哉通过对材料的使用,活化了设计的物质性,传达出一种一般引导标识所不具有的感觉。

这里就引申出理解原研哉思想的另一个关键词——“感性体”(SENSEWARE)。所谓感性体,是用来刺激人类感觉的介质或者是媒体,比如纸张、石头、麻绳、水滴或者毛发等,它们都是触发人们感觉的一种介质。如何在设计作品中有效利用这些介质即感性体,是原研哉近年创作中一直关注的主题之一。原研哉首先对一些传统介质的感性体特征进行了重新整理,比如纸张的雪白特性对应了干净、容易玷污、珍贵等感受性特征,可伸缩特性对应了一些变化性特征如折叠、剪切、变形等。除此以外,原研哉还发现了一些全新的感受体,譬如人工纤维、合成材料等,例如一种叫做超聚荪的材料,能漂浮在水上,并在很小的外力作用下表现出一种几近无摩擦的运动状态。这些特质各异的感受体,都被原研哉加以研究、发展和利用,设计出的作品带给人更多感官上的惊喜。原研哉曾于2004年策划了一个主题为HAPTIC的展览会,旨在唤醒人的感觉,即感觉的觉醒。展览邀请了日本知名的建筑家、平面设计师和产品设计师,要求他们首先要选择一个想设计的东西的形状、颜色的材料,然后要在设计之后让人们能感觉到设计家的创意。展览作品充满新意,极大丰富了参观者的感官感受。正如原研哉一次讲演的题目“打开感官的世界地图”所示——人类的感官世界才是最值得关注的东西,而所谓的“平面设计”,不过是通往这个世界的一条小船而已。

原研哉关于信息构筑的理论,其本质非常富有东方文化的系统观特征。原研哉曾绘制了一个类似于中医的人体经络图,来表达人体在感知世界时大脑其实无处不在的观点。他自己也承认,信息建筑的构想是西洋的分析式的,而经络图所提供的则是一种完全东方的解释,这两种解释都是合理的。以往的设计,大多被牢牢捆绑在艺术法则的空间内,而在原研哉的视角中,设计作品都成为“信息”的不同形态。而原研哉关于感性体的认识,很好地帮助他将信息构筑论与当今世界各种各样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体,有效地联接起来。信息构筑与感性体的提出,一方面给平面设计提供了更新的素材和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工业原料的美学价值作了新的有益探索。

发现“空”的容器

关于原研哉设计作品风格的评论很多,诸如“不落陈规的清新”、“静谧、平和的视觉呈现”等等。究其根本,都源于创作者对“空”的认识和把握。无,或者是空(emptiness),即什么都没有。在原研哉看来,这里面蕴藏着重要的艺术价值——一眼看上去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其实内涵却非常丰富,也正因为容器“空”的特质,才能收藏更多的东西。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其实无限丰富。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都有类似的哲学传统,但原研哉在现代设计中进一步发现和明确了“空”的价值,为现代设计中的极简主义找到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信息爆炸时代的设计困境指出了一条突围路线。

原研哉深谙日本文化中“空”的价值。“空”的思想,富有禅宗意味,而对禅宗的信仰,正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很多日本艺术都表现出一种俭朴、单纯、干净的外观,其文化源头正在于此。原研哉曾以日本传统房间“和室”来说明设计中“空”的意义:和室面积通常不大,除了带挂轴的画和插花,几乎没有任何装饰。在这种装饰极少的空间招待客人喝茶时,感受力和想象力会变得异常敏感。茶杯中如果放入两片樱花,就会产生坐在樱花树下喝茶的感觉。那个让人产生想象力的地方就是空的空间,它跟简约不同,它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有很多“可能”的东西。

基于对“空”的理解,原研哉创作出很多别致而意味深长的设计。比如在为一种名为“白金”的清酒设计酒瓶与标签时,原研哉用不锈钢为原料,制作出一个通体象镜子一样光亮的酒瓶,仅在瓶盖处附一张小小的白纸,印有“白金”“清酒”几个简单的字样。这种设计,就是将酒瓶自身视为接纳世界的“镜子”的概念体现。此时,简单至极的形态和“无”本身,都成为设计中产生吸引力和意义的关键。

比照这种思路,原研哉在许多创作中将“空”或者“无”的作用发扬光大。典型代表是无印良品(MUJI)的广告。无印良品是日本独创的一个概念性商品品牌,它的品牌概念就是“简单”:产品造型简洁、包装朴素、制造过程简化、追求环保等等。原研哉对此深为认同,认为这种“优雅质朴的生活提案”在审美意识上具有深刻的日本特性。在应邀担任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艺术执导之后,原研哉为无印良品创作了一套地平线系列的广告作品。所有画面的中心都是一条平直的地平线,天地交汇的地方也是视野的尽头与极限。画面中,一切都显得如此安静,眼界无限开阔而万物如此渺小。简单的画面上只有“无印良品”四个字,既是广告语,也是品牌名称。这一系列作品中,原研哉很好地抓住了那种疏离与和谐巧妙融合的感觉,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这种创作的根本就是“虚无”——广告本身并没有明确的商品信息,而是呈现出一个看似空无一物,却能容纳百川的容器。原研哉认为,有些时候,可以用空无一物的容器取代信息本身。虽然设计是要传达信息给大众,但要看想传达的概念是什么。有时候为受众留出想像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填补意义,再结合容器本身,就能够共同完成信息的传达。譬如有很多人会出于各种原因喜欢无印良品,广告中无论强调哪一个观点都会走入歧途,这时找到一个空的容器,就能包容所有的思想。因此,如何在创作中找到一个“空”的容器,成为设计者们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日常生活的无限可能

日常,是原研哉反复提到的一个词。在他看来,日常生活既是设计的源泉,也是设计的意义。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是原研哉策划的“RE-DESIGN (21世纪日用品再设计)展”。所谓“RE-DESIGN”,就是对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用品进行“重新设计”,旨在从熟知的日常生活中寻求现代设计的真谛,给日常生活用品赋予新的生命。原研哉认为,从“无”开始固然是一种创造,而把熟知的日常生活变得陌生则更加是一种创造,而且更具挑战性。展览以“日用品”为题,邀请了32名日本设计者对指定日常用品进行重新设计,包括卫生纸、火柴、茶包等。展览倡导人们先不去追求那些奇异的事物,而是从大家共有和熟知的物品出发,用最自然最合适的方法来重新审视“设计”这个概念。展览展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重新设计”,比如建筑师坂茂的作品是将卷筒卫生纸中间的圆芯设计成了四角形。这个小小的设计改变了日常卷筒纸的内涵:当拉扯四角形纸卷的时候,阻力会让动作变得不便。这样一来,无形中就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另外,四角形卷起的卫生纸在排列时彼此之间没有空隙,更节省了空间。几乎所有参展设计都简单明了又出人意表,令观众无比惊喜地感受到“原来设计还可以这样”!“RE-DESIGN”在日本展出之后,被推荐给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开始在世界做巡回展出,从格拉斯哥经哥本哈根到香港、多伦多、汉城、米兰、柏林、墨尔本、上海、北京,最后到纽约,在多伦多的展期甚至延长了两个月。原研哉认为,虽然展览带有很强的艺术特征,但其根本目的还是通过“RE-DESIGN”这种方式来整理和把握设计的概念,让人们从中自己去体会设计的特点。和纯艺术相比,设计探求的更多的是共性和普遍性,谁都可以很好地理解设计,能够站在和设计师同样的角度来思考和理解问题,并且诞生出人类共有的价值观和精神并且产生共鸣。这是设计特有的魅力,也是设计和日常生活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所在。对于设计师这种职业,原研哉有一种说法: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因为你可以设计的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设计”,还有你的生活。由此可见,设计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以21世纪与日本为坐标

注重传统文化的基础和开创性的思考,在原研哉的设计中缺一不可。

在原研哉看来,世界化的设计是不存在也不合逻辑的,“日本的设计就永远是日本的设计”。原研哉的绝大多数设计,都汲取了来自日本,甚至全亚洲传统文化的养分。他常以双脚作比来说明传统的重要:人向前行走总是一脚在前一脚在后,我们总关心在前头的脚而忽略在后支撑的脚。殊不知后脚若不站得稳,前脚是无力行走的。后脚象征传统而前脚象征创新,唯有在传统中生根立基方能产生创新的动力。原研哉借助创新的设计手法来促使自己深爱的日本传统文化进行蜕变与升华。他认为,日本文明的发展本身就是建立在大量借鉴外国文明基础上的,因此日本人不会完全用自己的价值观去推断别的文化,同时更重视对本身的了解。只要做好份内的事情,能够根植于日本,在世界上的地位自然不会低。日本设计在国际上之所以有牢不可破的地位,也是因为他们对自己长处的专注。难能可贵的是,在技术如此发达、世界交流如此频繁的环境下,原研哉依然坚守日本悠久的文化传统,在不拒绝科技的同时,保留了注重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独特风格与气息。

如何更好地管理蕴藏于历史上的富有创意的传统和文化,把它们作为未来的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的独创性,是原研哉一直关注的问题。原研哉认为,不同文化语言固然应该多作交流,而且愈多的往来,就会了解自身的原创性是在什么地方。但千万不能将异同混合,那只能落得一塌糊涂。显然,原研哉对设计的思考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层面。21世纪与日本,永远是原研哉创作时的坐标位置。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10

一、古琴琴身的发展轨迹与造型特征

(一) 古琴琴身的发展轨迹。《工之侨献琴》中有云:“工之侨得良桐焉, 斫而为琴, 弦而鼓之, 金声而玉应。”;《礼记 . 乐记》中有云:“昔者舜作五弦之琴, 以歌南风。”;《伯牙鼓琴》中有云:“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根据以上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查阅来看, 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鼓琴的身影, 且在大型歌舞表演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从殷商时期甲骨文“琴”的文字设计, 我们也可以略见古琴形象。从目前现存的中国古琴文化遗产中能看到最早的古琴实物是1978年5月在湖北省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琴”。其琴身的特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琴身构成而言, 主要由音板、岳山、雁足、底板等一系列小构件组成;2. 就其尺寸而言, 仅有67公分, 较短。琴头共鸣箱区域显得粗厚, 琴身则相对狭小。 (如图一) 。而琴身的发展时期, 主要奠定于唐宋时期。如图二所示, 这一时期的古琴琴身特色全面的融入了开放、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琴身形体浑厚而圆肥, 琴身的项与腰的侧面制琴家进行了上下的削薄, 使得琴头的沿边厚薄与琴体相互协调。在这样处理之下的古琴琴身, 虽然厚重但是丝毫没有蠢笨之感。其琴身颜色也巧妙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特有色彩, 比如说:黑紫色、朱色、丹青色、栗色;纹理设计也充分的展现中华传统“和”思想, 比如说:细纹、小蛇腹、冰纹等, 错落有致, 相容而不显错乱。对于宋代的制琴琴身特点而言, 大致上继承了唐朝古琴的设计思路, 但是琴身的形体特点已经由唐朝时期的圆厚特点逐渐向扁薄特点发展, 琴身两侧上下边也已经被削薄为整齐一致, 充分展现了“和”理念。

图二唐宋时期古琴琴身特点

(二) 古琴造型设计与象征。古琴琴身的造型设计结构在汉代时期大致已经确定。就古琴琴身主体的设计而言, 其琴身由一块形如覆瓦的木质板面和一块光滑圆润的木质底板粘合而成, 而覆瓦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和平的象征。就古琴的造型设计而言, 整体的构造类似于人体的生理特征, 有头部、颈部、肩部、腰、足等构成, “天人合一”强调了身心和谐的发展, 具备传统阴阳平衡的“和”思想。就琴面造型设计而言, 琴面较低而又宽厚的一边, 称作为“琴头”, 琴头上部被称为“岳山”, 主要功能为架造琴弦;在“岳山”的边沿有一条硬木条, 为“承露”, 上面穿有七个大小不一“弦眼”, 用以贯穿琴弦;琴身腰末稍宽的部位称为“起尾”, “起尾”以下部位, 则称为“琴尾”, “琴尾”的末端则为“冠角”, 镶嵌着十三个用美玉制成的小圆点, 象征着高雅脱俗、和谐之美。在《琴操》中有过这样记载:“琴长三尺六寸六分像三百六十六日”, 《苏武思君》云:“前广后狭, 象尊卑也, 上圆下方法天地也”, 由以上关于琴身造型的文献来看, 琴身中的官、商、角、徵、羽五根琴弦的设计也蕴含着严格的等级设计, 象征着君、臣、民、事、物等级秩序的和谐之感。而古琴的琴弦设计又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种音色, 分别象征着天和、人和、以及天、地、人和的思想深意。

二、关于古琴制作过程的相关研究

(一) 琴材的选用探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找以及对许多制琴家的拜访, 可以发现唐代的古琴被公认为品质最优。因此, 现以“如是式”古琴的制作, 来探索其制作的相关原理。古琴的琴材选用大多为上百年的杉树木材, 其优点为纹理疏直, 木质松脆, 简约大方, 这使得杉树木材每一层的年轮都能在弹奏过程中发生震动, 通过杉树木材均匀的纹理源源不断的扩展开来, 体现了传统音乐发声中和谐统一的“和”思想, 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思想尽善尽美的“和约”观念, 增强了古琴琴身设计中道德的力量, 注入了中和音乐美感。

(二) 古琴琴身设计中的“放样”。对于古琴琴身设计中的“放样”可谓是决定琴身大小、形状的决定性阶段。其法则为:在选取合适的琴材之后, 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古琴图纸样式、尺寸在木材上进行描绘和划线。其优点为便于控制琴身规模、大小, 体现一种“阴阳平衡”的中和之美。“放样”主要方法为首先在纸张上画出自己对古琴设计的1:1的图案, 然后运用复印纸将其设计图案描于选取的木材之上, 采用中国传统对称图形设计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将其设计图纸进行对折, 画出古琴的一半形状, 在依据折线的中轴线画出另外一半。

(三) 古琴琴身设计中的“斫制”。古琴的琴身经过放样之后, 就可以对其进行斫制, 首先需要运用木锯将整个琴身锯出, 然后运用刨刀将整个琴面削成弧形, 使其形如覆瓦, 具有一种圆和之感。

(四) 古琴琴身设计中的“合琴”。对于古琴琴身的合琴这一阶段, 对于很多时期的古琴设计而言, 往往是整个制琴的末尾阶段。采用粘合之法, 比如说 : 鱼胶、骨胶、桃胶等使得整个琴面与粘合漆密切的融合为一个整体, 然后用麻绳将其牢牢的扎紧, 放在阴凉通风的窗口处进行晾晒和烘干, 最后融合进琴弦以及一系列古琴配件, 一架古朴的古琴就产生了。

三、古琴琴身造型设计工艺的未来展望

古琴的造型设计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底蕴, 自然陈旧的制琴木材更是饱含着中国博大精深的“和”文化思想。因此, 对于中国古琴琴身的造型设计而言, 一方面需要紧随时代潮流, 扩大对古琴的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 更要珍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融入, 以人格化的方式赋予琴身制造的情感和生命, 深深的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土壤, 真正的使古琴能够成为人们的朋友, 并且真正的能够从制琴的过程中产生与其情感的共鸣和慰藉。

综上所述, 古琴琴身的每一制作过程无不持有中国传统思想中“中和”以及“平和”的独特审美, 以悲为美, 以不平为美, 以和为求更是我国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因此, 对于古琴琴身造型的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而言, 更需要立足于传统, 善于改造传统, 突出师法自然, 兼收并蓄的“和”思想。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综合国力的提升, 相信古琴琴身制造中蕴含的传统“和”思想更是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有效载体, 更是陶冶人们情操的优美动人的音絮。

摘要:古琴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绚丽瑰宝, 也是中华传统音乐器材中最早的弹弦乐器。其琴身造型的设计也蕴含着丰富而又持久的中国文化“和”的理念, 受到了中国历代文人骚客的珍视, 不得不谓是中国乐器遗存之最。本文主要对中国古琴音乐结构中的琴身造型艺术展开分析和探索, 全面的感受中国传统古琴独特的“和雅”审美情趣, 旨在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古琴的造型设计以及修饰工艺特色, 使得更多的人认识古琴、热爱古琴。

关键词:古琴琴身,造型,“和”理念,传统思想

参考文献

[1]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1]王利支.雅箫制作之规律[M].沈阳出版社, 2010.

[2]王跃田.民间拾艺[M].浙江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

[3]巫娜.古琴初级教程[M].同心出版社, 2011.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11

关键词:艺术类;思想特点;教育管理

艺术类学生普遍崇尚个性、自由,且比较感性,善于从艺术的角度看待事物,但同时,这种眼光并不一定符合常规。因此对艺术类学生的管理就更显得有一定难度,也是对管理者的一个挑战。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想特点

艺术类学生个性发展比较全面,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他们更追求个性,敢说敢做,但又不够成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艺术类学生感情较丰富,但心理发育不够成熟

许多艺术生从小较多地接触与艺术家有关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多或少都带有了一点浪漫色彩,编辑这些故事的人也或多或少会美化这些故事及主人公的形象。受这些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即使一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会被艺术生认为是一种雅趣,并且他们会追寻这种雅趣。这对那些心智发育不够成熟、是非观念不够明确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误导,这有时会在社会上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2.艺术类学生思维跳脱,但心高气傲

艺术追求创新,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视野也比较开阔。对于同样的事物,会有自己不同的看法,同时也因此认为自己与众不同。从而使很多艺术类学生平时就心高气傲,对老师也不够尊重,甚至在老师给予批评教育时,对老师不礼貌或者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在同学之间,也可能会因彼此观点不一致,心理发育不成熟,引发争执。或在平时作业中,对比自己成绩好的作品不服气而造成同学间的矛盾等。

3.艺术类学生追求个性,但无组织纪律观念

性格中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类学生,追求与众不同,认为有个性才是搞艺术的,这种观念显然是被世俗的一些看法所误导。很多艺术生缺乏纪律意识。据了解,很多艺术专业类学生认为学校规定的一些纪律很不合理,他们需要反抗这种不合理的规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置学校规定于不顾,经常做出一些自己认为对的,同时又足够吸引别人注意的举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艺术类学生专业性较强,但文化课程学习不足

大多数艺术专业类教育对文化课程的要求不高,很多高校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来教授艺术生文化知识。这也就导致了很多艺术生目光不够长远,纪律意识、法律意识都比较淡薄的情况。很多明星在录制节目的时候,都不能准确地认识一些较偏僻的字,这在社会上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同时也给艺术生一种心理暗示,让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即使文化课不好也没关系,因此没有把心思放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艺术类专业学生目光不够长远,也妨碍了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艺术类学生教育管理途径探究

1.注重对艺术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应该多注意艺术生情绪上的变化,多关注学生的家庭氛围及成长环境,要重点关注家庭氛围比较不好,成长环境多变的学生,当学生的情绪状态出现明显波动时,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并与该生进行交流沟通。对于艺术生一些比较偏激的想法要进行正确的疏通和引导,帮助其建立是非观和价值观。

2.管理与教授紧密结合

对那些心高气傲的学生,选择他佩服的老师管理他的日常生活及纪律问题。利用他们思维较活跃、眼界较开阔的特点,可以让他们对学校的管理事务提出合理的建议或意见,帮助管理层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检查自己的工作。当管理层与艺术类学生直接对话并有可能采取他们的建议时,能够进一步拉近管理层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方便管理层管理工作的开展。

3.重视艺术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道德纪律的建立

一个艺术家,即使在艺术上有着非凡的成就,在道德上不能做出表率,也会为人们所唾弃。只有真正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才会永远的在艺术殿堂里熠熠生辉。教师不能只看重艺术专业类学生在艺术上的天赋或者成就,我们更应该关注艺术专业类学生在道德人格上的发育和完善。先做人,后做事。道德水准将决定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只有那些在道德原则上对自己有高要求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完成自己梦想的艺术作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不断强调这个观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形成这种意识。

结合艺术类学生的思维特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管理事务,及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优化学校的管理模式,改善自己的管理方法,也许,令大多数教师感到无奈的艺术生就会给教师们一个惊喜。

参考文献:

[1]苏忠钊.理工类高校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的困境和对策[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5.

思想和艺术精品 篇12

一、艺术教育概念的界定

艺术教育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对于艺术教育的概念, 专家的看法各有不同。如贺志朴、姜敏合合著的《艺术教育学》中提到:“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培养人的艺术能力与艺术境界的自由有序的系统活动。彭吉象编著的《艺术学概论》中则认为,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 其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 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参照以上专家的观点, 我们认为, 艺术教育分专业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 高职院校中的艺术教育是公共艺术教育, 是面向全体高职院校在校生的审美教育, 通过音乐、美术、文学等艺术化的教学方式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

二、信息化时代下高职学生思想特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信息网络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效的信息渠道, 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的虚拟化和复杂化, 势必给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较本科院校偏低, 理论基础较薄弱, 自我管理意识较差, 在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 追求新鲜, 提倡个性

90后的高职生多为独生子女, 多数在父母的溺爱下长大, 主观意识较强, 易于追求新鲜事物, 习惯以自我为中心, 个性鲜明独立, 若一味对学生进行要求强制性的教育, 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二) 爱好广泛, 动手能力强

高职生虽不太愿意学习理论知识, 但却有极强的动手能力, 这是由高职院校本身的性质决定的。随着社会对于人才要求的提高, 学生除学习本专业知识外, 也乐于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校园活动和社会兼职, 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 依赖网络, 安全意识薄弱

互联网带来了大数据时代, 信息网络掺杂着各类不健康的信息, 容易侵蚀学生的思想。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自身利益, 利用网络散播不良信息, 对大学生安全造成极大隐患。部分学生上网成瘾, 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 不愿与他人交流, 对学生自身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更有甚者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 影响自己更危害社会。

三、艺术教育对于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 艺术教育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面对高职学生追求独立性的个性特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光靠学校制度的压制, 语言的劝说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教育因具有情感性、形象性等特点深受高职学生喜爱, 它以其不同的形式丰富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从西方的交响乐到民族的戏剧鉴赏, 从磅礴大气的书法到优美细腻的舞蹈, 从朗朗上口的歌曲到充满创作灵感的绘画等, 学生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里, 身心可得以最大程度的放松, 心灵可得到最大限度的净化, 通过艺术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和观念是学生最易于接受的。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特殊时期, 体现了中华儿女不屈不饶、英勇抗战的精神, 促进了全民族的团结, 使中华民族产生巨大的凝聚力, 作品所散发出的精神意义远远超出作品本身, 体现出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统一。

(二) 艺术教育有助于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辅导员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等两种方式进行。以“说教式”教育为主, 形式单一枯燥, 学生往往被动接受。而艺术教育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除了课堂, 它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如开展各类艺术讲座、举办文艺汇演、艺术社团举办的各类艺术活动, 都从不同层面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例如舞蹈训练可以修正学生的体态美, 艺术作品鉴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在参与中学习, 在实践中养成, 从而在提升美感、净化心灵的同时, 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因此, 我们应重视采用艺术化的工作方法去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放下教师的身段, 真正从学生兴趣角度出发, 了解学生需求, 学会思考性的开展工作, 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艺术教育有助于完善学生人格,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任务的途径之一。马克思曾说, “人格的本质不是胡子、血液、抽象的内在本质, 而是人的社会特质。”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也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艺术教育则是人格和谐发展的基础, 为高职学生成功步入职场奠定基石。因为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 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生理、心理都处于和谐统一、自信乐观的状态, 避免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 或因网络虚拟信息引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有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从而满足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 以情感教育为主要特征的艺术活动对于大学生在校面临的感情困惑、刚步入社会的职场失落等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四、艺术教育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途径与方法

(一)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艺术意识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它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也应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方面, 这里特指教师、班主任和学生。

1. 加强艺术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高职院校班主任的艺术修养。

建设一支以专职艺术教师为主, 班主任艺术指导为辅的师资队伍。艺术教师除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外, 还应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人格感染力, 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 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等方面的教育。同时, 班主任的育人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若专职艺术教师能对高校班主任群体提供相关艺术辅导, 针对学校开展的艺术活动, 不定期到各学院组织班主任开展艺术类讲座 (如合唱的训练技巧等) , 提高班主任的艺术意识和艺术修养, 达到专职艺术教师和班主任定期交流思想的目的, 则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建立高职特色艺术教学科研团队。建立高职特色艺术教学科研团队是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科研团队区分开来的。教师必须把握高职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 根据高职学生大多不具备艺术专业素养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教学研究。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可以组建一支专业的艺术教师团队将其归属于校级核心部门, 平时, 各艺术教师在学校二级院系进行独立工作, 指导各学院艺术类课程建设及活动开展, 同时, 承担学院艺术类社团指导工作。通过建立高职特色艺术教学科研团队, 保证高职类艺术育人的可持续发展。

2. 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高职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虽然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喜爱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 却因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艺术训练而望而却步, 尤其是高职类院校的学生, 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 容易造成思维定势, 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同时, 随着时代的发展, 艺术作品也变得多元化市场化, 一些消极的艺术作品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所以需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使学生通过积极的艺术学习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 创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教育模式

1. 以“第一课堂”为基础, 加强艺术类课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艺术课堂教学是高职艺术育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它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纽带。对于高职艺术教育来说, 艺术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应直接纳入高校学生学分体系, 同时, 在艺术课堂教学中, 应重视现代化技术的运用, 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响等现代化技术设备为学生营造感性直观的艺术氛围。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小组讨论、游戏互动等多种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高职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开发多种类型的艺术课程,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双管齐下,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交替进行。具体可实施课程如下:

2. 以“第二课堂”为载体, 拓展艺术实践平台

(1) 校园艺术社团建设。

艺术社团是以兴趣爱好或特长为出发点自行组织的学生团体, 是高职院校艺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某高职院校为例, 学术科技类、艺术类、体育类、公益类、文学类、理论学习类、娱乐类等共69个社团, 其中艺术类社团有13个。

由此可见, 尽管是在高职院校, 依然不乏许多音乐爱好者。它们所组成的艺术类社团是校园各类活动的有力支撑, 但由于社团组织者专业能力有限, 参与社团学生人数有限, 社团仅作为有相关爱好的学生交流的平台。同时, 由于艺术类社团指导老师均为非音乐专业教师, 使得社团在校内的艺术辐射面很窄, 无法覆盖所有在校高职生。

做好校园艺术社团建设, 应重点扶持校级精品艺术社团。以大学生艺术团为例, 邀请专职艺术教师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 并将该教师指导艺术团纳入业绩考核, 提供足够的资金和设备支持, 培养一支有管理能力和专业艺术能力的核心骨干都是艺术团得以有效发展的必要条件。

(2) 校园艺术类活动建设。

艺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可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活动来体现。积极开展社团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书画展、摄影展等艺术活动, 精心策划、用心安排。每一项艺术活动都应有相对应的主题, 不仅要丰富艺术教育内容, 还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以发掘学生艺术兴趣、拓展学生综合素质、抒发学生爱国情怀为目的, 将每一项活动落到实处。

(三) 营造有利于艺术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1. 领导重视。

2006年3月8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的印发, 规定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 体现了国家对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视。首先, 各高校领导应对国家颁布的有关艺术教育的文件认真学习, 领会其精神并贯彻落实方案, 才能推行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 由于艺术教育对于师资力量、媒体设备、场地要求有一定的限定性, 故学校领导应加大其资金投入, 重视校园内艺术文化建设, 为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 保证艺术活动的顺利进行。

2. 全员参与。

坚持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给予每一个人平等的艺术教育的机会, 使每一位教师、学生、行政人员都能在各类艺术课程和活动中感受艺术的熏陶, 提升审美和思想道德素质, 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理论上, 艺术教育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 丰富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功能;实践上, 艺术教育以更加轻松愉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抽象枯燥的填鸭式教育问题, 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只有将艺术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中, 才能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 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第272页。

[2]陈琦, 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8月

[3]谢晓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2年3月

[4]王蕾《高等艺术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运用与启示》[J]广东科技, 2013年14期

上一篇:随机激励论文下一篇:修改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