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和定位

2024-09-17

思想和定位(精选9篇)

思想和定位 篇1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的转型, 全球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趋势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和威胁。传统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已滞后于当今形势的发展, 亟待创新和发展。同时, 新形势新任务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维护高校校园环境稳定, 促进社会健康平稳发展的进程中,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发挥了其应有的职能。但随着全球化趋势日渐加强, 经济和文化的多元化必然对青年学生, 尤其是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思维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正在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和挑战, 主要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所受的冲击。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的有效性遭到质疑。

(二) 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机遇

新形势新任务同时也给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机遇。

新的形势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宽松的环境和难得的机遇。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出台了16号文件及l7个相关的配套文件。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 同时也为我们构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①

二、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内涵建设, 是切实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条件

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内涵建设, 就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充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范围, 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上起到更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内涵建设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作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内涵建设首先要实现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体现形式也随之扩展开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坚持倡导马克思主流思想意识的前提下, 应采取多种有效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工作内容。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正确的分析和引导高校学生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形势。同时, 还要根据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校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内涵建设, 还要注重手段和机制的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即可以理解为进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我们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就在于采取何种手段能够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

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 要完善组织领导, 形成领导重视, 职能部门积极配合, 形成完整协调的工作体系。其次要建立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与教工人员的奖励制度建立相应的联系, 实现工作优秀有奖励的激励机制, 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实行奖励, 提高教职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对工作成果的考评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要实现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的相结合。

三、找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功能定位, 是真正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的价值指引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定位, 就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 引导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围绕在党中央周围, 向党组织靠拢, 听党指挥、响应党号召,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功能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居于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和话语权, 要始终坚持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主导、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思潮。②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阶段我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是建立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支撑, 也是向共产主义社会迈进的重要理论指引。

(三)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诠释, 准确地阐述了从古自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传承的精神支撑, 是当代中国各民族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四)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是新时期社会道德新风尚的集中体现和价值指引, 是要营造一种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必要条件, 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践行的道德准则。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创新既要注重其内涵建设, 也要兼顾功能定位, 两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只有将二者统一起来, 用于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 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的伟大工程, 具有自身复杂的特点。只有从实际出发, 不断地在实践的基础上摸索, 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不断创新, 探索适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思路,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继续教育研究》, 王西阁, 2009年第5期.

2《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曾德聪, 崔海涛.《文教资料》, 2010年6月号中旬刊.

思想和定位 篇2

2009年05月03日

后勤工作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三服务,两育人”为宗旨,以“师生第一,服务至上”为后勤工作最基本的理念,以迎评促建为动力,以构建和谐后勤机关、和谐校园、和谐社会为目的,以“确保教学中心,转变服务理念,完善规章制度,创新工作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为工作思路,以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标准化建设为工作的突破点,切实强化管理与服务职能,狠抓工作落实,全力以赴为学院教育教学工作及第一届本科毕业生教学水平合格评估考核验收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和服务。

后勤工作定位:

后勤管理处代表学院(甲方)履行综合协调、监督、检查和管理职能,新老校区两个后勤服务公司作为后勤乙方具体承担开展经营和服务工作,两个公司都是一个大后勤,在具体工作上分,在工作目标上合,后勤上下要紧密配合和沟通。

后勤工作理念:

(1)后勤工作的主题: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后勤基础设施条件,以“服务至上,师生第一”为最基本的工作理念。

(2)后勤工作的追求:以改革求发展,以管理求效益,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支持,以质量求保证。

(3)后勤工作的方向: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

思想和定位 篇3

1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定位

1.1 思想政治教育关怀的基本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对人文关怀的诠释, 即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 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性需求, 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具体而言, 就是要承认人的物质生命和精神文化的存在, 承认人在社会生活和个体发展的核心地位, 承认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尊重人的主体性, 关怀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 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

1.2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特质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 必须领会“关怀”的深层含义。较“关心”而言, “关怀”是一个具有很强行为特征和价值指向的概念, 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人文关怀的同时, 注意受教育者的实际感受和教育的实效。一如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丁斯所言:“关怀指一种身心的投入, 在精神上具有某种责任感, 对某人或某事报有担心和牵挂感”。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完成于被教育者的接受和改变, 贯穿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全过程, 它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将理念落实的实践方法, 其核心反映的是其实践特质。因而, 实践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定位。

2 医学类高职院校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特殊价值

2.1 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医学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医生、护士、药师、检验师等卫生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医学高职教育的方向性需要人文关怀的价值引导, 避免实用性的专业化和技能化截断医学生汲纳人文精神的管脉, 造成精神上的营养不良, 甚至枯萎凋零。现代医学的进步必须以对“人”的关怀程度作为评价标准, 治疗的涵义除了技术治疗, 还应包括关怀、帮助和安慰的人文治疗, 在医学实践中撇开社会、道德、文化等因素, 仅靠单纯的技术是无能为力的。医学生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在实践中倡导“以人为本、以技术为辅”的理念。医学类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以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重视伦理问题, 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民众的健康利益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责任, 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2]。因此, 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关注医学高职生的实际感受, 尊重其主体地位, 关心其个性需求, 特别是精神需求, 激发其成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其“感受关怀、实施关怀”的自觉性, 达到价值理念与行为规范的统一, 实现医学高职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2 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人, 客体是人, 它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人, “现实的人”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建立起来的, 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始终以“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发展需要相一致”为标准。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不断推进医学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使其观念、内容、体制、模式等各个方面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要求, 并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变革[3], 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2.3 实践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是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由于医学类专业是事关人民生命健康的专业, 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控制相对其他专业更为严格。无论是从人才培养规格的角度, 还是从课程学习要求的角度看, 医学类高职院校学在校生的课业负担明显重于其他院校。他们面临学习生活的压力、人际交往的困惑、恋爱情感的危机、理想现实的矛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加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教育发展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 他们就业的压力不断增大, 不安全感增强。由于他们心理尚未完全成熟, 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稍弱, 以上各种原因都容易导致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校生出现抑郁、焦虑、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 引发出诸如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等行为。因此, 医学类高职院校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关注学生的现实状况和精神需求, 从其独特的个性心理入手, 培养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 缓解其内心的冲突与矛盾。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成为医学类高职院校应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必然选择。

3 医学类高职院校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优势路径

3.1 结合医学高职教育特点和校训精神, 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

医学也是人学, 医学高职教育与其他高职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对“生命”的关注, 对“人”的关注。医学类高职院校分别以“业精德诚”、“德厚立人、术湛立业”、“厚德、励志、笃学、尚能”、“精诚惠世”为校训 (以福建省为例) , 注重培育学生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 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倡导“教学、管理、服务三育人”,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努力彰显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特质。广大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普遍树立了“关注学生精神生活,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念。

3.2 发挥心理辅导矫治优势,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是医学类高职院校临床医学、护理、医学检验技术等专业的专业课, 长期以来在推进医学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建设的过程中, 培育了一支心理学理论扎实、心理咨询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因此, 医学类高职院校与其他高职院校相比, 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的能力更强, 开展学生心理咨询更有优势。心理学教学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和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建立“心理咨询中心”,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 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 有针对性地开展跟踪观察和心理辅导, 结合心理健康宣传开展心理问题防治, 必要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和心理矫治, 使学生心理得到更好地关怀, 有效地预防了一些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

3.3 医学人文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 承担教育功能的各类医学院校不断地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掌握先进的医学知识、专业技能过硬的人才, 为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 医学高等教育过去存在着单纯职业化的倾向, 狭窄的专业技术的训练, 与学生基本素质、精神修养的培养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 轻则阻碍其创造力的发挥, 重则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医学类高职院校将医学人文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确保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通过改革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体系, 注入人文素质教育, 实行文理交叉渗透, 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互补, 使学生在医学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的过程中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3.4 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 特别是通过医学服务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医学教育向来注重实践教学, 医学类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渠道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实践活动, 特别是通过医学服务实践活动, 启迪学生智慧, 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精神、激发学生斗志、规范学生行为,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 不断开阔视野, 认识社会责任, 感悟人生价值, 丰富精神世界, 并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其自觉改造自我的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8 (2) :20-22.

[2]教育部, 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教高[2009]4号.

思想品德课中的三维目标定位 篇4

新课程改革提出学科教学目标要确定“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全面而具体的确定每一课的三维目标。思想品德教学三维目标具有发展性、科学性、开放性等特点。也就是它要求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更具发展的空间,更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三维为目标的确定对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因此每节课我们都要恰当确定三维教学目标。

那么,作为思品课教师,我们应怎样恰当定位教学中的三维目标呢?下面我结合路人版教材初二上册第六课中的《与诚信结伴同行》谈谈其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

作为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大纲和课标的要求,吃透教材。《与诚信结伴同行》这节课教材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做人、对事负责、注重信誉的生活态度。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层次“诚信无价”,帮助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内涵,使学生懂得“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公民的“第二身份证”;诚信是金,是与他人合作交往的“通行证”。第二层次“诚信做人到永远”,阐明诚信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懂得诚信首先要做到诚实,诚实首先要对自己诚实;其次还要做到言而有信,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作为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表达能力,搜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思想、生活、学习、性格、习惯等等情况,必须熟悉,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而言,必有其个性,也会有其共性。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来选择教学目标,也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关于《与诚信结伴同行》涉及的内容对初二下学期的学生来说应该比较易学,诚信的实例和故事也应该能知道一些,但是,学生对诚信的理解仍有误区,生活中存在不诚信的现象。

基于以上对大纲要求及教材的理解,对学情的了解,在结合我校实际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把握诚信的含义,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懂得怎样做才是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明确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2、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践约守信,诚实做人。能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对诚实与虚伪、守信与失信的评价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使学生把诚信作为自己立身之本,为人诚实言而有信,从而使自身道德得到升华。

思想和定位 篇5

(1) 调整心态与思维模式的转变, 真正做好“一个人”的事和带领“一群人”把事做好的重要区别。上要对领导负责, 下要对员工负责, 必须要从全局出发, 思考整个工作如何部署, 古语说“思, 而后行;止, 而后观”, 每天都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和计划, 列出要点, 分析完成情况, 针对问题, 列出有针对性的计划。形成习惯, 成为一个善于停下来思考的人, 只有看得清, 才能“做正确的事”, 然后“把事做正确”。

(2) 学会如何授权, 实行扁平化管理, 如果公司要提拔一个人做技术部门的领导, 往往会选择一个精通技术的专才到领导的岗位。而搞技术的领导由于理性思维的习惯, 不善于沟通, 凡事较真儿, 加上本身精通业务, 常常是看下属做得不好就立刻自己动手, 不会把任务分配给下属一起做, 对整个团体的运作没能起到一个有效的推动作用。

(3) 加强自我学习, 在提升管理技能的同时不断提升技术技能。技术是风电场管理支撑, 做为管理人员不但自己在工作中要处理各种技术问题, 还要帮助下属处理相应的技术问题。因此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 才能得到职工的信任与尊重, 从而提高风电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2 工作流程与高效执行管理任务

风电场每天面临的事务繁多, 要懂得区分轻重缓急。将紧急而重要的事如领导安排的事优先去做, 对重要的事要花大部分时间 (如每天六小时) 去做, 对于不重要的事则花最少的时间去处理。

(1) 将风电场运行管理细化, 科学整合, 标准化。将以往很多次, 很多遍才能解决的问题精简, 使用目视化管理方式将工作一目了然。如:风电场日常工作指引, 将一个月所有的工作细化整合, 化解到每天去做。新来的同事可以参照新入职员工培训指引, 针对现场需要循序渐进进行讲解。

(2) 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对于管理持排斥想法, 那么再好的管理模式也将是种负担。我们要培养员工一种思维, 建立一种增进秩序, 在这种秩序下大家自发的使大家互相协作, 做事情为他人着想, 为企业着想, 为国家着想。互相鼓励、信赖, 好的想法大家一起分享执行。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在融洽的氛围中去工作。

(3) 建立一种标准, 推翻另一种标准。创新以技术和管理实践的综合成果为基础, 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 达到统一和规范, 以获得最佳效率的工作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 如此方法存在问题, 已不适应当前工作环境, 我们还要去整合、去革新。

3 团队建设沟通与协调

领导应多运用知识能力和个性魅力对下属施加影响力, 少以权压人;在工作中应合理授权;注重培养接班人。对下属采取因人而异的管理办法, 学会管理团队中性格特征不同的下属。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对犯错的下属, 采取三明治的做法, 即实行表扬-批评-表扬的策略。对原则性的错误则不可姑息。掌握激励的方法: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当下属工作态度消极, 出现一潭死水的状况时, 要及时引入变化, 因为激情来自于变化, 有了激情就有了动力。

(1) 帮助员工提高, 这种帮助不只是知识的培训, 更重要的是基于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培训。掌握了知识量, 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解, 谈不上实践, 学了只是应付考试, 我认为这样的知识对企业来说本无用处, 知识还要会消化, 吸收并应用到实践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 信息量和见解必须合二为一。定期组织企业文化主题活动, 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 定期举办集体活动, 加强团队沟通协作, 增强团队凝聚力及向心力。

(2) 身先士卒, 以身作则。一个团队的执行是否有效, 领导带头是关键, 成员全部参与是基础。领导者与普通成员都是团队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 领导者和普通成员的职责是不一样的, 领导者的职责主要是管理团队、制定战略, 另外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带头执行, 为团队成员做出表率。既是战略的制定者, 也要亲自带队冲锋陷阵, 给员工做出表率。我们看以前老电影中红军或解放军将领在冲锋陷阵时, 通常是站在阵前喊着“同志们, 跟我冲”, 而剧中敌军将领则多是在阵后举枪督战, “弟兄们, 给我上!”一个“跟我冲”, 一个“给我上”, 效果往往天壤之别。

4 安全生产工作

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定期开展安全行为检查及本质安全工作。继续完善风电场各项规章制度, 加强风电场各项规章制度的修编完善工作,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加强做好风电场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工作, 建立健全的培训和考核机制, 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操作技能, 防止事故的发生, 从而达到预期的安全培训效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及文明生产检查工作, 认真开展月度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 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列出整改计划, 明确责任人、跟进人、完成时间、跟进整改进度, 检查整改后是否满足安全要求。每月定期召开风电场安全生产月度例会, 总结上月的安全生产工作经验、重要安全工作、两票情况、资金投入情况, 并分析当前面临的安全问题, 根据当前安全工作实际情况制定下月安全工作计划。

规范管理标准、制度, 组织员工学习公司管理制度以及场内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规范的日、周、月、季度工作指引并不定期进行完善, 使员工做到有章可循, 按章办事, 再通过绩效闭环管理落实执行。风电场员工一岗多责、一人多能制度, 明确工作任务及工作方向。

5 结论

思想和定位 篇6

约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发展并成熟于19 至20 世纪教育发展大变革时期中, 他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 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功能心理学的先驱,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在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中, 德育思想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德育思想作为杜威教育哲学中的思想内核, 在以民主主义、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为理论基础, 在尊重个体基础上, 以关注社会现实、注重生活实践、倡导知行合一等为路径开展教育活动。

( 一) 民主主义为德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首先, “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 应该避免单一的理论灌输, 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 需要使学生通过各种丰富社会实践情境活动的熏陶和参与, 自觉或不自觉的获取自身的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 接受正确的社会道德引导, 在相对封闭的学校中也能尝试各种社会生活的体验; 其次, 民主在师生关系中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师在教学和生活中, 位于绝对权威。民主主义的德育, 需要教师转变旧的管理模式, 将学生视为地位平等、情绪丰富的人, 通过平等友好的沟通交流获取管理效率的最大化; 第三, 民主主义也体现在教材改革上, 需要“反对自上而下的灌输, 主张保护和发展个性; 反对外在训育, 主张自由活动; ”

( 二) 实践活动为德育活动的实现路径

杜威坚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认为道德教育是“无所不在”的, 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 他提出: “从做中学要比从听中学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即“从做中学”。“经验变成首先是做的事情。有机体决不徒然站着, 一事不做”, 在活动中养成经验, 儿童再将经验付诸实践。“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需要学校将德育同社会化的活动紧密联系起来, 将学生置身其中, 直观自觉的将道德“经验化”, 并将注意力专注于道德习得的过程, 因为“衡量一个经验的价值的标准在于认识到它所引起的种种关系或连续性的多少。”

( 三) 知行合一为德育活动的开展理念

知识和行为问题一直是教育学和哲学研究中的一对基本问题, 也是杜威在德育中重点探究的理论难题。杜威认为人类在道德获取与提升的过程中, 并不单纯依赖获取外界的道德传授, 一方面人们能够通过将知识转化为新的道德经验、革新旧的道德经验进行行为选择, 另一方面, 人们以不断深入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 提升道德水平。杜威主张在开展德育活动中, 学校应该坚持“知行合一”的理念贯彻, 不能片面割裂知识与行动的联系。

二、杜威德育思想与教师的角色定位

杜威德育思想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对学生主体性和个性的尊重和倡导, 认为学校教育是联系个人和社会的桥梁, 以此推动社会进步和革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统一于“新个人主义道德观”, 个人既能在德育过程中接受社会化的熏陶, 得到自由而全面的道德提升; 个人的发展与完善又符合社会进步的利益和需要。这与高校课程改革中对教师角色功能的诠释不谋而合, 即“以生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素质发展”的核心理念, 也是最高宗旨。通过剖析杜威的德育思想精华, 为教师角色及功能定位和转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 一) 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课堂的主宰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 与学生共建课堂, 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 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

( 二) 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而不仅仅是指导者, 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 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 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重视发现式的教学与学习, 反对将一成不变的讲述法当做唯一的教学方法, 如此才能真正引发学生无限的学习潜能。

( 三) 教师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高校教师将自已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 因为学生的素质的形成, 是一个主体的建构过程, 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能完成的。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 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 将学生的缺点当做财富而施教。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已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 要尽量公开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摘要:约翰·杜威秉承着“实用主义”、‘实验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理念, 倡导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知行合一”、“主体性原则”等思想在一定时期内被认为是改造传统教育、适应学习者发展的新型德育模式。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应当前教育发展和师生特点的变化下, 提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 是教学的合作者, 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是课程的设计者。本文就此背景下, 解读杜威德育思想中的经典要素, 分析高校教师角色及功能的更新, 加以重新定位。

关键词:杜威德育思想,高校教师,角色定位

参考文献

[1]杜威, 王承旭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2]杜威, 彭正梅译.民主·经验·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 篇7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特定的社会群体以自己特有的思想体系、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对其成员基于一定目的进行的系统的影响, 促使他们形成符合该社会所应具备的思想品德等主观意志的一种实践活动。大学生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主体, 其思想品德水准关系到其能否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思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发展方向, 因此,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的健康快速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是我们党和政府持续关注的重点。

人文简单来说就是充分重视人的文化, 具体体现为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人文是指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尊严、信念、理想、个性等方面的充分尊重, 充分认识并重视和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可塑性、差异性和创造性, 为其创造良好环境, 提供人文呵护, 促进其自由健康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极富人文色彩的活动,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促进其人文定位是内在一致的,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促进其全方位的综合发展。以人为本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注重人文关怀更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理念。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 不仅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转型时期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们党和政府推行优良的工作传统的人文彰显, 还是建设人文高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因此,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具有十分的必要性, 也具有十分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文精神在全社会的重视, 人文精神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近年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党、国家以及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继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 在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同时, 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发展, 促进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 维护大学生的权益, 针对大学生的主体性不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理念得到了充分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和方法方式不断创新, 从物质和精神环境两方面大大改善了大学生的文化环境和氛围, 通过社会公德教育、学生自我安全教育、诚信教育、国防教育、就业指导等多种内容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加强, 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在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教学方法的采用方面都更加贴近学生实际, 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积极探索, 形成了一套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体系, 充分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客观需要。

尽管今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绩, 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不足和欠缺。首先,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过分重视教师的权威, 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老师的教育和引导下, 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 而我国教育对教师及其经验的过分强调, 导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老师的地位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忽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特点以及喜好, 思想政治教育演变成了枯燥的灌输课堂, 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甚至产生排斥逆反心理。其次, 从教学内容上看,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政治轻人文, 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受到限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特定的社会阶级、政党要求通过教学的方式思想观点、政治理念以及道德意识等去影响大学生, 促使其从思想、政治、法制以及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加深认识, 形成与社会和政治相符合的价值观念。因此,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纯政治的教学, 造成对大学生独立人格的选择性或者必然性忽视。第三, 在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目标还是方法上, 都过于强调对特点理念规范的统一教学, 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不足, 思想困惑普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教育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倾向于要求所有学生在政治、道德、思想方面形成过于固化的形式, 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和消化教学内容, 往往是被动接受的过程, 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过分压制, 造成大学生观念上的分裂和心理上的困惑。此外,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管理上, 过分重视管理和权威式的灌输, 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意识相背离。

三、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和谐发展的大学生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必须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人文定位, 促进大学生人文精神和教育的人文关怀的发展。

第一, 要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定位的认识, 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体现国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方针, 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理念的研究和实践, 提高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意识,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由发展的主体性, 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和道德观。

第二, 营造充满人文精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必须要有人文环境的客观保证。首先, 最为基本的是要建设好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需要, 体现出校园的育人性, 融合自然美和思想美, 充分满足大学生自我发展、陶冶情操、学习进取的实际需求。其次, 还必须建设充满人文氛围的制度环境。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都要充分体现人文的精神, 在制度的硬性规定中融入人文精神, 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标准时, 进行科学的教育, 同时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的培养给予适当的指引。再次, 还应加强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 通过行为规范、价值取向、道德习惯等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熏陶其情感, 塑造其完整健康的人格, 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 防止和杜绝大学生偏离正确的思想道路。

第三, 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管理。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必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提高文化知识和个人素质的水准, 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同时以先进的理念和充分结合大学生现实的教学方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此外, 还应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选用以及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融入到学生生活和个人发展的过程中去,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个人发展的紧密结合, 打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定位的现实基础。

综上所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定位要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人文精神有效结合起来,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和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建设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 《东方企业文化》, 2011年14期。

[2]赵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 (英文版) 》, 2010年22期。

[3]邢鹏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因素分析及教育对策》, 《科教文汇 (上旬刊) 》, 2011年04期。

思想和定位 篇8

1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的精神和要求, 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及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更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段时期, 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当前遇到严峻挑战。

1.1 外因。

1.1.1经济全球化, 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网络日益成为大学生理解社会、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 但是, 由于网络中的信息真假难辨, 对于正处于心理波动时期的大学生来说, 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同时, 也给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垃圾信息与日俱增, 对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及其今后的发展都造成一定负面影响。特别是网络游戏、网恋等更使他们沉迷于网络之间而无法自拔, 从而导致他们日渐脱离现实的轨道。因此, 目前的当务之急要采取措施避免高校大学生在网络中继续迷失。1.1.2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步转入市场经济,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西化”、等企图以西方文化对我国进行颜色革命。虽然目前我国总体上已有防御措施, 但很多西方不良文化已侵入, 如高校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 种种因素对高校大学生实施各种各样的影响。

1.2 内因。

1.2.1高校扩招带来的问题。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 使得高校硬件设施水平普遍下降, 且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下降。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社会角色、不同生活背景所赋予人的特性, 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问题随之出现很多变数, 这就加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任。这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意一般学生的共性, 也要兼顾部分学生的特性, 因材施教, 体现管理的个性化。1.2.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目前,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上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繁重, 人员紧张, 还要经常充当“消防员”、“救火队”的角色;另一方面, 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干部使用多、培养少, 缺乏系统和长远的培养规划, 政策不到位和培养的良性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这直接影响到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因此, 当前国际形式变化的复杂性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要求, 都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2.1 构建网络平台。

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重要信息来源, 网络化是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个突出特点。随着网络化的进一步扩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趋势也将进一步发展, 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化教育新机制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高校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 认真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特别要深入研究这种影响的机制、途径和发展趋势, 同时加强对网上BBS、聊天室和网络社团等新兴事物的引导和管理, 把网上教育和网下教育结合起来, 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2.2 优化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加强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的建设,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因此, 要充分调动国家与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在经济环境建设中, 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维护市场的公正与公平,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在政治环境建设中,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思想文化建设中, 坚持“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的方针, 充分尊重学术探索上的自由, 促进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 促使社会关系的和谐, 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系统。

2.3 深入开展“以人为本”的理念。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 要善于发现大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在的思想活动, 对其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 要尊重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 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2.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吸引人才、培养人才, 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保障, 没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工作队伍, 就不可能高质量、高水平的完成工作任务。邓小平说:“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 决不能削弱。”[2]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帮助人, 那么队伍的建设也理应走在前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 培养专门的人才, 建立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激励和保障的制度, 鼓励和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 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加强十分关键。

3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

3.1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实质是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教育的主题是人, 任务是培养人、塑造人。“以人为本”体现了民族精神、塑造健全人格的根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中强调“以人为本”,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是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激发, 是对社会发展主题的塑造,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和内在需要。

3.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续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3]发展靠人, 人才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两大战略任务, 深化教育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把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使学生真正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合格的建设者。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都对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了精辟论述, 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3.3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高校育人功能的需要。

高校的教育是人格教育、终身教育的基础, 其根本任务在于构建大学生的品格和道德素质。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势, 承担起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责任的同时, 也承载起道德传承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N].新民晚报, 2005-1-19 (1) .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45.

思想和定位 篇9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

有研究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已足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没有必要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无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活动的始发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还没有发生时就已经先在地被规定了的。因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作静态描述的时候,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说明问题是适当的,更准确地说是够用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当我们着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作用的性质时,在描述它们生动丰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对概念就显得有些词不达意了。引进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和客体的概念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更清晰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性质和相互转化的情景。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是有必要引进主体与客体范畴。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主体定位的争论

当我们引进哲学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的概念之后,争论随之而来,谁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其一,“单一主体说”。“单一主体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关于主体和客体讨论中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单一主体说”可以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前者认为,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动者,因而教育者是主体。后者认为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发展服务的,因而受教育者是主体。单一主体说坚持了教育管理主体的一元论,但因两种观点同时否认各自对方的主动性而陷入片面性。

其二,“双主体说”。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双主体说”有两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但“双主体说”模糊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同时,“双主体说”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成了两个主体,或多或少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三,“主体际说”。“主体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客体—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主体际说”中的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由客体转化为主体,与教育者构成主体—主体的关系,这种转化是在空间中的实在的转化。从哲学认识论来看,主体与客体是构成认识过程的一对矛盾,但是主体间性说中所揭示的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矛盾,受教育者主体与教育资料客体的矛盾也很难被理解为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应该指向受教育者及其思想认识。

无论是“单一主体说”、“双主体说”、“主体际说”或“主体间性说”,问题集中指向的都是受教育者能否成为主体?通过分析学科产生的特定政治环境为我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提供了基本路径。当代世界政党政治的普遍制度安排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国际化学术努力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政党才是作为终极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主体定位的基本逻辑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学术建构应当遵循什么样的逻辑,是以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在逻辑推理中确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出发,基于经验事实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确定?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来看,教育主体与受教育者两个角色不能转换。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来看,它是政治统治或政治控制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而不同于知识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了实现政治统治或政治控制而进行的使受教育者服从于教育主体的说服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性质,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学术建构的应有逻辑。

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因此,代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掌握者利用自己的地位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全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机关是用“硬规范”型塑人们行为的“刚性”主体,在客观上它也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功能。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更好的去理解:

首先,多元化存在的政党作为各自意识形态宣传者的角色充当了事实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当代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是政治的主体,国家是政党活动的舞台,人们不能设想没有政党的政治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其次,国家机关运用法制这一“硬规范”充当了型塑人们行为的“刚性”主体,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对人们政治意识的型塑。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信仰自由的宪法原则,这意味着任何政党都可以在体制内宣传自己的意识形态。

最后,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之中并以后者名义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特定观念的塑造是当代世界许多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得到民众普遍认可的基本方式。在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之中的做法是由国家政治发展的客观进程决定的。

世界各国政党政治的实践表明,政党是政治理念的提供者和传播者,其自身的价值诉求决定它必然要扮演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角色,尽管它在各国的实现形式并不相同。因此,政党作为终极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逻辑。

参考文献

[1]卢黎歌,田建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略述[J].思想教育研究,2008,(7).

[2]卢黎歌,杨建华.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主客体范畴[J].思想政治教育,2006,(3).

[3]冯文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J].教育研究,2007,(10).

上一篇:微弱电力信号下一篇:语文学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