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情境

2024-10-22

融入情境(精选8篇)

融入情境 篇1

生活即课堂。无论是孔子“以天地自然为师”的主张和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的思想, 还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 无不表现出倡导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观念。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因为生活与学生的距离是最近的。我们难以想象, 那种把地理知识与社会生活“骨肉分离”, 让学生触摸不到生活脉搏的课堂说教, 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因此, 只有将鲜活的生活情境融入地理课堂, 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强烈愿望。

那么, 教师应如何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融呢?

一、以生活情境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在认识地理特征, 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 常由于内容过于概念化、抽象化而形成学习障碍, 产生畏难情绪。虽然教师采用了地图、图表、地球仪、地理模型等教学用具, 仍难以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 用鲜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来诠释教学内容, 使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课程中的地理概念及规律进行知识的互动、融合, 就可以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之间架设一座座认知的桥梁, 突破教学难点就容易多了。

例如, 在讲解湘教版教材“地球的运动”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观看生活中水槽水下泄的情景, 用水流的旋转方向, 解释“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这一难点。在讲解“大气环境”中“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时, 不妨在室外点燃一个小纸堆, 让学生观察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轨迹, 用空气的流动路线来解释热力环流。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时, 可以引入学校夏、冬季升国旗时旗杆的不同投影, 让学生通过比照同一时间的情景差异, 理解“冬季昼短夜长, 夏季昼长夜短”。在讲解“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时, 我们只要在冬季或夏季打开门窗, 让学生直接感觉太阳光照射进教室的不同角度, 就能让他们顿生感悟。

对教材中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较难理解的例子, 教师不妨将其更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 让学生更易接受。如湘教版教材“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一节中, 列举的田纳西河流域的例子, 明显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 不妨换成本地的河流, 更易让学生接受;而对该教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节中选用的美国例子, 我们也可用本地的农业生产情况予以补充, 教学效果就好得多。

二、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现实生活、新闻事件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引入这些生活情景作为课程资源, 能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积极投身于探究活动, 从中感受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 懂得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道理, 从而能把那些以往无法解释的典型地理问题放到特定条件下予以解决。这样, 学生就不会再把学习与生活分开, 不再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相反, 他们对地理知识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 进而把学习地理知识作为一种乐趣, 引发学习的快感, 在愉悦的心情中掌握地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例如, 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一则典型的生活情境实例。对这场自然灾难, 媒体的报道学生已看得较多, 我们可从地理角度进行解释。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有关汶川地震成因、级数计算、板块运动等相关的资料,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从中了解地球内力的巨大作用, 进而对“地球表面形态”一节中的“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 在讲解“城市交通运输”时, 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本地交通状况, 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体会与感受城市交通的基本状况以及管理方式。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 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 都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 通过融入生活情境的方式, 能使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 这样他们就不会把学习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 而会以极大的兴趣, 全身心地投入地理学习, 以一种愉悦的心态去汲取知识、培养技能。

三、以生活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旨在应用。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尽量把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原型进行再现式的处理, 以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内容时, 笔者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编成人生AB剧的生活情境向学生呈现。

1. 小王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他在家乡的工作虽说专业不对口, 但收入比较稳定, 小城生活也让他比较满意;而如果接受上海一家公司提供的岗位, 专业对口了, 收入比现在高很多, 但压力和风险也很大。你认为小王应该:A去, B不去。

2. 小王所在小城旅游资源丰富, 政府准备进行旅游名城的开发建设。为挽留人才, 政府出台新措:本科学历及以上者可获政府补贴。但小王的妻子喜欢大城市, 希望去上海生活。你认为小王应该:A去, B不去。

3. 小王一家通过实地考察又犯了难:上海人喜欢吃甜食, 可他们喜欢吃辣, 上海的空气也远没有小城清新, 房价、物价都很高;但是上海公司能提供国外进修机会, 进修完成后有望晋升更高的职位, 收入也会大大增加。你认为小王应该:A去, B不去。

在讲授了“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后, 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 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必需的考虑因素, 使之做出正确选择。

总之, 生活是学习地理不竭的源泉, 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 就能为地理课堂教学融入鲜活的生活内容,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知识、感悟科学, 在学习中自觉建构起地理知识体系并用以指导自己的生活实际, 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融入情境 篇2

商业礼仪是合作的起点,在商业上,礼仪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按照商业礼仪做不一定能够达成商业合作,但是如果不按照商业礼仪做,商业合作根本不可能达成。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让学生在生动的应用和活动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了解问题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进一步认识知识的本质,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增长才干。

二、情境教学融入商业礼仪的重要性

(一)在商务礼仪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教学的引入,让学生们充满了学习热情,与传统的教学对比,收获的效果更加明显,不再是对书本上的知识读读、写写、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特定的情境来记忆,印象更加深刻,对教学内容更容易理解。

(二)情境教学的融入使学生们亲身体验到商务交流过程中的环境和氛围

在课堂上老师要根据现实中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扮演角色,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表演,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周而复始,学生们既摆脱了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学到了书本知识,又得到了切身的锻炼,通过实践,找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改正,对自己以后的人生方向有大致的目标,更加适应强烈的社会竞争。

(三)在商务礼仪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可以使教学更加丰富

情境教学改变了那种老师讲着辛苦学生听着痛苦的状况,具有人性化的特点,让学习者在快乐中学习,轻松容易,对商业礼仪产生的是喜爱而不是厌烦。

(四)在商务礼仪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还能够解决教学中一些难点和重点

当出现一个非常抽象又复杂的知识点时,通过干巴巴的语言是无法将它的内涵解释清楚的。融入情境就不一样了,在相关的.情境下,一些复杂的问题被解剖、一步步分析,最后通过整体的组合来化难为简,让学习者有收获成功的自豪感和满足感。

(五)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学校的商业礼仪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基本上是采用小组的方式来进行,一个人的表现好坏并不是评价其交往能力的依据,而是通过这个小组综合的表现。所以通常在老师设置情境后,一个小组的人员就会互相沟通,不断想出各种方案来使自己组取得优异的成绩。这样增加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

(六)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的要求

以前传统的教学,學生只会被动的听,老师讲什么他们都毫无选择地全部接受,传统的商务礼仪课虽然能够带给学生们知识但是却不能保证学生会用,致使有些学生走到社会上感觉到自己的压力很大,会有明明学了很多知识却还是很失败的感觉。这就是因为理论没有和实践结合导致的后果。现在的教学是学生为主体,学生不再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再是被老师灌输知识的工具,因为融入了情境教学,学生们可以将理论知识具体地应用起来,可以在现实中演示,增加学习记忆。通过融入情境教学,让学生多多锻炼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三、结语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想成功就必须讲礼仪,试想有谁会愿意和一个无理、野蛮的人交流、谈问题呢?在商务工作下,对礼仪的要求更高,所以现在商务礼仪的发展备受人们关注。如果商务礼仪的教学一直靠以前传统的方式教学,会使效率非常低下,赶不上时代的脚步。所以在商业礼仪教学下融入情景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商务礼仪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是非常符合时代发展的,非常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不断地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让我国礼仪之邦的美名越传越远。

参考文献:

[1]杜娟.商务礼仪教学中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1).

[2]陈钰.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礼仪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1).

[3]王文丽.情景模拟教学法在商务礼仪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时空,(10).

地理课堂应融入生活情境 篇3

那么,教师应如何使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融呢?

一、以生活情境更新教学内容

学生在认识地理特征,理解地理概念、规律、原理时,常由于内容过于概念化、抽象化而形成学习障碍,产生畏难情绪。虽然教师采用了地图、图表、地球仪、地理模型等教学用具,仍难以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用鲜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来诠释教学内容,使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与课程中的地理概念及规律进行知识的互动、融合,就可以在已知与未知、具体与抽象、简单与复杂之间架设一座座认知的桥梁,突破教学难点就容易多了。

例如,在讲解湘教版教材“地球的运动”中“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观看生活中水槽水下泄的情景,用水流的旋转方向,解释“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发生偏转“这一难点。在讲解“大气环境”中“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时,不妨在室外点燃一个小纸堆,让学生观察纸片和灰烬的运动轨迹,用空气的流动路线来解释热力环流。在讲解“地球的运动”中“昼夜长短的变化”时,可以引入学校夏、冬季升国旗时旗杆的不同投影,让学生通过比照同一时间的情景差异,理解“冬季昼短夜长,夏季昼长夜短”。在讲解“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时,我们只要在冬季或夏季打开门窗,让学生直接感觉太阳光照射进教室的不同角度,就能让他们顿生感悟。

对教材中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较难理解的例子,教师不妨将其更换成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让学生更易接受。如湘教版教材“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一节中,列举的田纳西河流域的例子,明显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现实,不妨换成本地的河流,更易让学生接受;而对该教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节中选用的美国例子,我们也可用本地的农业生产情况予以补充,教学效果就好得多。

二、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原动力。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现实生活、新闻事件中的许多现象和问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引入这些生活情景作为课程资源,能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积极投身于探究活动,从中感受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懂得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道理,从而能把那些以往无法解释的典型地理问题放到特定条件下予以解决。这样,学生就不会再把学习与生活分开,不再把学习当做是一种负担。相反,他们对地理知识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把学习地理知识作为一种乐趣,引发学习的快感,在愉悦的心情中掌握地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技能。

例如,四川汶川大地震就是一则典型的生活情境实例。对这场自然灾难,媒体的报道学生已看得较多,我们可从地理角度进行解释。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有关汶川地震成因、级数计算、板块运动等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从中了解地球内力的巨大作用,进而对“地球表面形态”一节中的“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如,在讲解“城市交通运输”时,我们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本地交通状况,让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去体会与感受城市交通的基本状况以及管理方式。地理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如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政治、战争等,都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通过融入生活情境的方式,能使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的生活价值,这样他们就不会把学习视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会以极大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地理学习,以一种愉悦的心态去汲取知识、培养技能。

三、以生活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旨在应用。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尽量把学生身边的各种生活原型进行再现式的处理,以激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与技能,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内容时,笔者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例编成人生AB剧的生活情境向学生呈现。

1. 小王正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他在家乡的工作虽说专业不对口,但收入比较稳定,小城生活也让他比较满意;而如果接受上海一家公司提供的岗位,专业对口了,收入比现在高很多,但压力和风险也很大。你认为小王应该:A去,B不去。

2. 小王所在小城旅游资源丰富,政府准备进行旅游名城的开发建设。为挽留人才,政府出台新措:本科学历及以上者可获政府补贴。但小王的妻子喜欢大城市,希望去上海生活。你认为小王应该:A去,B不去。

3. 小王一家通过实地考察又犯了难:上海人喜欢吃甜食,可他们喜欢吃辣,上海的空气也远没有小城清新,房价、物价都很高;但是上海公司能提供国外进修机会,进修完成后有望晋升更高的职位,收入也会大大增加。你认为小王应该:A去,B不去。

在讲授了“影响人口迁移因素”后,设置这样的生活情境,可以用于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必需的考虑因素,使之做出正确选择。

将生活情境融入物理课堂教学 篇4

1 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生活多姿多彩, 脱离了现实物理必然枯燥无味[2]。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创设问题情境, 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如学习“热胀冷缩”时, 联系生活中总是把刚煮好的鸡蛋放到冷水里浸一会较容易剥皮的情境。这是因为一般物质 (少数几种例外) , 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但不同物质受热或遇冷时, 伸缩速度和幅度不同。在温度突变时, 蛋壳蛋白收缩不同步, 所以冷水浸泡过的鸡蛋就好剥皮。学习“大气压”时, 引导学生思考平时输液时, 为什么吊瓶瓶口要插两根管, 药瓶为何要吊在高处, “吊针”为什么匀速滴注。学生从科学的视角分析这些问题, 在课堂上和教师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多数学生就会领悟到成功的喜悦, 并愿意进一步学习。

2 在物理课堂中, 恰当呈现生活情境

学习运动定律时, 举例:汽车以108 km/h速度行驶时, 前方有情况紧急刹车, 刹车时加速度为8 m/s2, 反应时间是0.5 s, 学生用运动定律得出从发现情况到停车需要4.25 s, 这期间车位移是71.25 m。这时很自然的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禁止酒后驾车, 为什么要限速、保持安全的车距?学生不难得到答案:紧急刹车后汽车的位移与司机的反应时间、汽车加速度和初速度有关, 酒后司机反应时间增加, 限速是为减少初速度。通过生活情境的再现, 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

学习惯性时, 给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当我们乘坐公交车时, 车启动时是什么感觉?到站停车时又是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如何用惯性问题判断生熟鸡蛋?让学生在实践联系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教学内容。又如我们放飞“许愿灯”时, 为什么先点火一会再松手, 灯才能顺利起飞。因为, 燃料燃烧使周围空气温度升高, 密度减小,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 此时“许愿灯”的浮力大于它的重力, 所以会上升, 这和热气球原理是相似的。通过生活情境的呈现, 能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 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 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提出一系列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已学物理知识和生活体验进行研究, 最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力学原理后, 提出问题:自行车是学生都很熟悉的交通工具, 自行车行驶中哪些地方有摩擦?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用什么方法可增大或减少摩擦?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是既熟悉又陌生的问题, 他们经常骑自行车, 但可能没思考过这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思考对摩擦力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帮助很大。

输液时, 我们看到护士先排除针管前端的空气, 这是为了防止发生气体栓塞现象。毛巾可吸汗, 粉笔能吸墨水, 体现的是毛细现象原理。让学生思考中医拔罐, 洗胃器的原理是什么, 草上的露珠是怎么形成的, 为什么露珠是球形的, 为什么我们常说人被雨淋是“落汤鸡”而不说是“落汤鸭”。让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 养成关注各种生活现象的习惯, 然后经过思考, 发现其中的物理原理, 对生活的感知由表象转为内在[3]。

课堂是培养学生物理能力的主阵地, 不能与生活和物理现象相脱离, 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生活化”的物理课堂, 将生活情境融入物理课堂教学, 让物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让学生进入真正的物理世界。

参考文献

[1]宋大卫.物理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宋清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J].教学与管理, 2008 (8) :138.

融入情境 篇5

一、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首先进行批判性质疑。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呈现异彩纷呈的语言现象,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独立思维的天地。通过具体实例上学生获得正确评价、观念、意见或证据等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其次进行探究性质疑。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已有的能力水平,利用青少年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现成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要倍加爱护的引导。

创设质疑,鼓励学生自己质疑,大胆发问,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成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二、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交流情境,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设想像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学生想像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像的空间,挖掘发展想像力的因素,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三、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阿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

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有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一篇文章也同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划出不同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来自于问题和质疑,质疑过程是人们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教师多鼓励学生大胆地对同学和老师发言,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力。

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题目来让学生做,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期一订,期间做必要修改,使其常新,保证切实可行。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融入情境 篇6

2011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部分电商企业在移动终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到2012年年末,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进入爆发期。相对于传统电子商务而言, 移动电子商务具有移动性、虚拟性、非结构化数据、个性化和社会性等主要特征, 其移动性一般体现在用户的可移动特征及用户需求对情境的依赖性。推荐系统便是在这种大的环境下产生的, 主要是为用户推荐其感兴趣的对象。

二、个性化推荐系统简介

个性化推荐系统主要是为了向用户自动推荐, 是从信息中找出符合用户喜好或需求的资源, 在此基础上为用户提供一种智能推荐系统, 解决互联网信息过载的问题。

(一)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构成

个性化推荐系统可分三个部分:输入模块 (Input Function) 、推荐模块 (Recommendation Method) 和输出模块 (Output Function) 。一个完整的个性化推荐系统包括三个部分:用户信息的收集和分类、建立用户喜好的模型、使用算法为用户推荐。

(二) 电子商务活动与个性化推荐系统的结合

客户在选择商品时往往会碰到在商家提供的浩大的信息面前无法快速找到所需产品信息的问题, 在此种情形下, 商家通过个性化推荐可快速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找到其所需的商品, 最终完成购买活动。

1. 将电子商务网站的浏览者转变为购买者

个性化推荐可快速的为客户找到其所需的商品, 可以将一个网页的浏览者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购买者。可减少商家客户的流失率, 减少客户浏览网页查询商品目录的时间。

2. 提高电子商务网站的销售能力

个性化推荐可减少客户浏览网页的时间, 为客户提供精准的推荐, 如果推荐的产品得到客户的认同, 可大大地提高网站的销售量, 订单数量也会增加。

(三)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分类

从技术实现角度来看, 个性化推荐系统主要划分为四大类:一是规则基础上的推荐;二是内容基础上的推荐;三是协同过滤基础上的推荐;四是混合型推荐。

1. 规则基础上的推荐

规则基础上的推荐主要是通过系统之前的规则进行推荐。规则基础上的推荐所用的语句为IF-Then, 根据事先设定的规则, “IF”主要规定了所出现的各种情形, 在各种情形基础上, “Then”将输出提供的各种推荐资源和服务。这种规则也是可变的, 客户也可以制定规则。规则基础上的推荐相对比较简单, 客户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2. 内容基础上的推荐

内容基础上的推荐主要是基于用户之前喜欢的产品, 通过分析之前所喜好的产品特征, 通过相似度计算和其他技术, 最终为客户提供与其偏好相似的新产品系列。

3. 协同过滤推荐

协同过滤推荐是一种综合推荐, 结合客户之前的购买活动特征与新晋的目标客户之间的相似度进行比较, 为新客户进行推荐。

4. 混合型推荐

和如上两种推荐不同, 混合型推荐不涉及比较用户模型和信息的相似度, 而主要是利用用户对于各个资源的评分或评价来发掘各个用户之前的相似点, 应用这些相似点为新客户提供更加精确的推荐。混合型推荐成立的前提是具有相似点的客户对于一种资源的评价一致, 那么其对另外一种资源的评价也将是一致的。这样我们便可将不同兴趣的用户进行划分分类, 为同一类的客户推荐相似的产品。

三、移动客户端与个性化的结合

使用移动客户端的用户, 其兴趣和需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时间和用户所处的情景而变化。例如, 用户在旅行时往往会关注天气、旅馆和交通工具信息;在休假时一般会关注娱乐信息和促销信息。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预测用户行为和分析用户偏好的难度。

(一) 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个性化推荐的特点

随着3G技术的发展及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应用, 用户可在移动环境下进行办公或购物。相比传统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推荐, 移动商务环境下的个性化推荐拥有新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推荐范围和推荐时间方面。从推荐范围来看, 移动环境下的推荐并非是固定的, 面对的用户群也不是有限的;移动推荐系统所面对的是“移动”的用户, 而不是传统的位置相对不变的传统的台式机访问, 移动环境下更多的要考虑用户的空间位置变化, 要随时将用户位置纳入到推荐序列中。

(二) 基于LBS的个性化推荐系统

1. LBS简介

LBS (Location Based system) 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新兴的位置服务。伴随着手机终端的迅速发展, 使用LBS的用户总数也在逐年增加。LBS也被称为位置签到服务, 其定义为采用GPS基站等相关定位技术, 结合GIS, 以短信、彩信及客户端软件为用户提供的基于地理位置的信息服务。下图主要展示了我国提供LBS企业的市场情况。

特别对于旅行者而言, LBS可实时了解到旅行者的空间位置信息, 针对移动变化的位置也可以提供准确的推荐。

2. LBS的特征及其对个性化推荐的要求

(1) LBS的特征

LBS的突出特征体现在位置敏感、突发性和即时访问三个方面。在LBS环境下, 可以方便地跟踪到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很容易地识别用户的身份及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处理。在移动环境下, 即使发生突发事件, 也能及时满足用户的需要, 这些都提高了用户使用LBS的便利性。例如, 用户可及时了解天气、酒店和所感兴趣的其他信息, 不会受到时间、地点的阻碍, 同步性增强。

(2) LBS对个性化推荐系统的要求

LBS环境下的用户处于不断变化的情境之下, 用户的兴趣可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 因此必须区分出长期兴趣和短期兴趣, 对于Á用户兴趣的变化要进行及时响应, 最终才能为用户做出精准的个性化推荐。

四、个性化推荐系统与情境的结合

(一) 传统二维推荐系统

传统的推荐系统将用户作为一个推荐列表输出, 将用户项目描述成一个函数, 主要包括:输入数据、二维推荐函数、推荐输出列表。

传统推荐系统使用的数据一般以用户、项目、评分的形式出现。首先收集数据, 之后构建推荐函数, 在构建函数过程中主要是使用函数处理用户u及每个用户对项目的评价或评分, 在分析后根据用户的项目评分排序最终生成推荐列表。

(二) 基于情境的推荐系统

和传统的推荐系统相比, 融入了情境的推荐流程会发生变化, 数据由U*I*R变为U*I*C*R, 该模型中引入的C为情境维度, 也就是将情境加入到推荐模型中。随着应用情境信息阶段的不同, 有了在推荐系统中整合情境信息的三种不同的方式。

1. 前置情境过滤

这种方式的推荐模型主要是将情境C纳入到用于选择或构建相关数据之中, 在处理数据之前便将情境融入模型中。前置情境过滤方法使用情境信息作为过滤条件来选择最相关的用户X项目数据来生成推荐。前置情境过滤相比较其他两种的优势主要是其使用是为传统推荐方法。

2. 后置情境过滤

与前置情境过滤相比较而言, 在后置情境过滤下, 一开始并没有将情境信息融入进来, 应用传统的推荐系统事先将各种数据进行处理和评分, 在此之后再将情境信息C引入到模型中, 调整之前的推荐结果, 主要是剔除与情境不符合的推荐列表, 调整列表推荐的顺序, 找出最符合用户特定情境的推荐列表。

启发式和模型式是后置情境过滤的两种方法, 前一种方法主要是找到用户所共有的特征然后使用这些属性来调整推荐。对于后置情境过滤而言, 其可以使用任何传统推荐技术。

3. 情境建模

情境建模方法直接应用了情境所包含的内容信息, 这种方法使用的为多维推荐, 其整合了情境信息、用户数据、项目信息的预测模型或启发式计算方法。

四、结论

移动环境下的个性化推荐研究日益被业界重视。抓住了用户兴趣建模也是抓住了个性化推荐的核心, 本文主要在传统的推荐模型下将情境信息引入到用户兴趣模型, 将情境融入到推荐矩阵中, 将情境与用户对项目的兴趣度相结合, 为移动环境下的用户模型构建提供理论框架。

参考文献

[1]吴丽花, 刘鲁.个性化推荐系统用户建模技术综述[J].情报学报, 2006 (02) .

[2]曾春, 邢春晓, 周立柱.个性化服务技术综述[J].软件学报, 2002 (10) .

[3]裴仰军.个性化服务中用户兴趣模型的研究[D].重庆大学, 2005.

[4]费洪晓, 戴戈, 穆珺等.个性化信息过滤系统中用户兴趣模型建立和更新[J].计算机系统应用, 2007 (08) .

融入情境 篇7

一、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方法选择分析

大学的教学方法分类繁多,工科课程常见的有讲授教学法(讲课法)、演示法教学法、实验实习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以及课题研究教学法等。鉴于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教师有必要了解它们的作用、运用范围、运用条件、优点和缺点。只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师生特点、教学环境与设备以及教学时间等,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课程理论知识包括检测诊断的基础知识、检测原理以及各种检测设备的工作原理等内容。鉴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教学主要在于理解记忆,通常讲授教学法更为合适;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工作原理,如车轮定位的检测原理、汽车侧滑的检测原理等则可以采用多媒体动画辅助讲授教学法;针对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的教学,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检测仪器构造很难掌握。采用演示教学法则能将学生感官上认识与教师的讲解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设备,如气缸压力表、闪光正时检测仪等,则可采用实物演示;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检测设备,如底盘测功机、前照灯检测仪等,除了实物外观演示以外,还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将其复杂的内部结构以生动的多媒体三维实物图展示出来;检测步骤及方法若采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一些简单的检测步骤及方法,如发动机的检测、电控系统的检测以及底盘部件的检测等,可以采用实验法,教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然后再换学生进行操作。而整车检测方面,则可以通过实习的方式,让学生进入综合检测站实习参观,教师在现场对每一步骤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毕业论文是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性作业,也是汽车本科专业接受科研训练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运用研究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应的与汽车检测课程相关的论文题目,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强。

二、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多方法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最初由Brown在1989年提出,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将情境教学法融入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本科教学,最主要的是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创设该课程知识的情境,将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知道所学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情境让学生不断地去感受、体验和思考,使教学从教师强迫灌输式转换到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汽车检测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搭建情境教学平台需要考虑到该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学目标及现有教学条件。

1. 构建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学生去质疑问难、探索求解。在汽车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针对各种检测原理和方法,可以通过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求。例如针对发动机功率的检测原理教学,可创建现实生活中针对两台不同发动机进行空载加速的场景,并提出为什么两台发动机进行相同的操作,其加速过程不一致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入情境中,结合前期所学知识分析讨论,通过质疑探究的方式,获得无负荷测功的原理。

2. 构建实物情境。

大学本科汽车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检测仪器的基本构造。对于这一教学目标,实物演示和教授法是主导教学方法。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多媒体技术以及动画等实物演示,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但这还是以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这些实物放入一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进入情境,是实物演示法的一个提升。如在讲解底盘测功机这一复杂检测设备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时,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实物图、运用多媒体动画详细讲解其各组成部分的功用和结构特点,再设计一个虚拟装配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研究这些部分如何装配才能实现总体功能,使学生学习如临其境。

3. 构建应用情境。

构建应用情境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角色扮演。在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是指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定的角色,老师和学生假扮检测人员、车主、故障分析人员等角色,运用前期所学的知识来分析问题,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掌握知识。汽车检测课程教学中有关检测步骤和诊断分析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首先对检测车辆设置一个不良技术状况,如将一辆动力性不良的车辆进行车辆动力性能检测,发现车辆动力性能不足,由教师扮演车主,学生扮演故障诊断人员。学生在询问教师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有关汽车构造、汽车原理、发动机原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诊断,分析产生汽车动力性能不足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依次逐级分析,形成产生动力性能不足的故障树。

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汽车检测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课程内容有效融入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自我探究分析,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符合本科教学的思想与要求。

参考文献

[1]丁继斌.《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的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1,(3):41-43.

融入情境 篇8

关键词:语法教学 情境 有效性

《英语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目标描述如下:“理解附录中所列语法项目并能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了解常用语言形式的基本结构和常用表意功能;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领悟语言形式的表意功能”。上述目标要求,决定了语法教学必须要体现形式,意义和运用三个维度,使学生通过语法学习,既掌握语言形式,又明确表意功能,同时懂得实际运用。《新编英语教学论》也提出:“语法教学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除语言形式外,还应包括意义和语用”。因此,在语法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表达需要出发,在情境中感知语言意义,在情境中体验语言形式的含义。尽可能多角度地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规则的实践机会。

笔者以牛津初中英语的一堂语法课为例,谈一谈在一堂语法课中如何创设情境。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6的语法模块内容是过去进行时的表达方式,包括肯定式、否定式、一般疑问式,以及过去进行时的时间状语的运用等等。如何能够打破传统的语法教学,将情境与语法教学有效地整合,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尝试:

一、借助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通过身边的事情,可以让学生在鲜活的生活中进行发现和挖掘。因此,在本堂课起始导入之时,可以虚拟一个叫做"MrBeDoing"的人物,并制作一段教师和这个人物之间的对话。

T: I couldn' t find you yesterday. I called you at 8 o' clock, butyou didn' t answer.

Mr Be Doing: Oh, I was taking exercise in the park.

T:I called you at 12 again.

Mr Be Doing: Oh, I was having lunch outside...

通过这样一段贴近生活的对话,很快地让学生找到Mr BeDoing这个名字和他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这样自然地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借助生活创设情境,既能迅速地拉近学生和学习主题之间的距离,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实物和图像创设教学情境

实物、图像给人以直观感,比语言要形象。很多老师在对阅读课的设计上,能够很容易想到用相关的实物、图片,甚至影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遇到语法课时,往往就回到了传统的机械操练形式的课堂形式。其实语法课也可以找到契合的素材。以上述的导入环节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现“Mr BeDoing”在过去不同的时间点做的事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和老师进一步讨论其在过去某个时刻做的事情,更加形象直观地引入设定情境。在后面的操练环节中,教师可以随时借助教室里学生们刚刚发生的动作,或者提供大量生动的图片,甚至是一段短小的视频,让学生用过去进行时讨论所看,所听,所想。这样的方式必然比机械地让学生翻译,造句要好的多。

三、借助动作或者活动创设教学情境

动作或活动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或掌握所学知识。就过去进行时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设计多种不同种类的活动。比如猜谜游戏:给一些部分被遮挡的图片,让学生用“was/were+主语+doing……?”的句型猜测完整图片的内容,练习一般疑问句。再如,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讨论特定情境下如I saw you in the playground yesterday,同学们当时在做什么。还可用分组写作、小组互评的方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时态的能力。学生在相互讨论、评价的过程中互相体会,互相学习,在真实的情境中操练语言。

四、借助问题创设情境

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操练环节,甚至是总结评价环节,教师都可以设计诱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不同的情境,用不同的句型来对学生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之间互问,也可以让学生对老师提问。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一问一答的交流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语法知识的使用,同时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借助恰当的问题更利于学生更快地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提高情境教学的有效性。

【融入情境】推荐阅读:

情感融入07-16

四融入07-20

融入群众05-17

融入管理05-17

课程融入05-19

融入临床05-25

融入式05-26

融入探析06-04

模型融入07-28

融入集体08-25

上一篇:造成原因下一篇:价值创造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