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大课堂

2024-05-20

融入大课堂(精选10篇)

融入大课堂 篇1

一提到语文学科的“小课堂”, 也许大家都会不由得想到, 课本、字词、古诗文;抄写、背诵、默写;亦或是阅读理解、写作训练……可是无论哪一个环节, 学生总也提不起多大的兴趣。记得曾经让学生给目前的中考五科排了个序, 他们不经思索地就说出了“科学第一, 数学第二, 历社第三, 英语第四, 语文第五”的结论。听罢, 心头不觉一沉, 为何语文教学沦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记的背的那么多, 又那么难, 完全没有像学数学那样, 能获得在短时间里解答出题目的成就感!”

的确, 如果课堂上的语文教师眼中只有那篇将要传授的范文、教学目标、知识难点的话, 语文的学习又怎么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成的喜悦和成就感呢!所以, 语文教师心中必定要放有一个“大语文”的位置。

而关于“大语文”的呼吁与说法, 其实早已有了。据说早在1922年, 叶圣陶先生就提出了树立“大语文教材观”说法。他曾说:“国文科的教材, 将成非常大的范围, 环绕于儿童四周的, 无不可为国文教材。”这种“生活就是教材”的观点, 其实是最早的“大语文”倡导。

那到底何为“大语文观”呢?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 而更应高屋建瓴, 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 使“个个学生善于使用 (语文) 这个工具” (叶圣陶) , 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 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 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 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 是以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 因此, 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 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 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所以, 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才更为合理与科学。

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 “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 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另外, 张孝纯先生还提出了“大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 即“一体两翼”。“一体”指课堂教学, 而“两翼”则分别指“左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和“右翼———利用语文学习环境”。

这种观念无形中让语文的教学又升华了一个层次, 如果独凭45分钟的小课堂是学不好语文的, 只有把语文放入了广大的生活中, 它才有了灵魂与价值。笔者也经常跟学生说:“想把语文学好, 单凭那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其实, 我们生活中的角角落落、点点滴滴都有语文味的存在, 我们更应该把平凡的生活与45分钟的学习结合起来。”以下是笔者对于将“大语文”融入“小课堂”的些许体会:

第一, 联系生活中的“语文味”, 打通语文课堂

其实, 语文的教学资源无时不在, 也无处不在, 因为“生活处处是语文”。如果语文教师能用活这些生活资源, 学会取舍整合, 那么这一类活的语文教学资源将体现其价值, 逐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小课堂中来。诸如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之类的日常生活元素都可以走进语文课堂, 皆用好它们可以起到丰富充实语文课堂的功效。当然, 语文课堂也可以演绎多彩的生活, 文学更可以指点生活, 丰富人们对于生活的感受。语文教学要善于打通文学与艺术的通道, 打通文学与生活的通道,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有一个健康而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种思想的启迪下, 笔者要求学生在每节语文课前都进行一次“课前小讲”。而课前小讲的要求和层次也会随着年级和知识储备的增长而不断地提高。这些看似与语文课本相关不大的内容却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阅读趣味性。

第二,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辅佐语文课堂

如初一年级, 可安排学生分享一些哲理性的小品文或寓言故事。这些文章一般都比较短小精悍, 便于识记和理解。但笔者一定告诉孩子们, 上台的那几分钟不是来当播音员的, 而是要把那些自己看过、读过的故事和那些文字转化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才行。上台的时候不要拿着早已准备好的讲稿, 亦或是原文, 那样是没有办法锻炼到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 笔者还要求学生们在讲述完故事之后, 一定要分享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其实是新一轮的情感的自我教育的推手, 因为当讲述者分享完故事或是心得之后, 总有些学生会举起手来, 向他们询问一些听后的疑惑或是表述一下自己不同的体会与观点。在生生、师生思想的碰撞之下, 语文课堂一定会出现更多精彩的思想火花。

第三, 引导学生勇敢尝试, 建立自信心

刚开始的时候, 孩子们或多或少也许有些诸如紧张、结巴、思绪紊乱、面无表情的问题, 但每次当他们完成了自己的小讲后, 教师都可以从多方面去分析他们的表现, 而且应该以鼓励和如何改善的角度去分析。对于有些自尊且上进的学生, 他们甚至可能还会要求老师再给他们一次改进的机会, 又有哪个老师会拒绝呢?

当然, 成功的小讲也不在少数。由于学生声情并茂的讲述, 其它同学都被自然而然的带入到了讲演者营造的故事情境之中。做为一个倾听者和观察者, 教师能感受到学生们的一张一翕都与故事保持着同一种节奏, 同一个频率。在这种时候, 课堂上往往还会出现讲演者与听众的互动, 高潮迭起, 老师再适时地给予一些引导, 三五分钟的课前小讲的功效并不比45分钟的范文讲解要差。

第四, 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 促进教学相长

学生们不可预知的表现和思想往往又能刺激到作为教师的我们的某个知识情感储备的“链接”。记得有一次一个学生讲到了关于一只导盲犬忠诚的故事, 让人不觉想到了曾看过的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于是, 在归纳此次主题与收获的同时, 笔者也把这部很经典的影片介绍给了学生, 并不失时机地告诉他们可以试着写写影评, 一定会有不小的感悟和收获的。没想到, 第二天一上学就有学生急于跟我分享他们的感受, 还有学生拿出了自己看后写下的随笔或是影评。笔者又临时在当天的课堂上穿插了这些同学的文字和思想的分享环节。从此以往, 学生的视野也发生了变化———从短篇小美文“转战”到了短小精悍的视频或影视片断。他们努力想从这些来源于生活, 也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中找寻“语文的味道”, 也认真地想从一帧帧的点滴中找寻情感的顿悟。于是, 课前小讲因为一次无意的灵感促成了另一轮新形式的演绎。

第五, 让生活中的“大语文”多元化的展示于小课堂

生活中, 学生会接触各类的音乐作品和影视艺术, 并且也乐于接受这些让他们快乐的媒介。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何不好好地把握这一块活跃着青春、快乐因子的领地呢!如学生刚进入初一时, 可以让其从小美文的品析开始, 初一下学期则可以让学生尝试解读小影片, 甚至书写小影评的训练;初二年级便可以让学生来一轮“闲听歌曲, 细品词”的全新体验中来;到了初三, 则不妨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的小美文、小随笔, 尝试更高层面的“我手写我心, 我口抒我情”的训练中来。在逐层递进的过程中, 学生能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各种形式的尝试与体验, 定会更加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味”, 从而在无形中形成一种自觉捕捉生活中语言、画面、情感特色的语文观与学习意识, 而经过长时间的积累, 相信这种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 通过最开始的课前小讲的训练和听的训练, 学生不仅讲出了文采, 讲出了意境, 讲出了情感;也听出了兴趣, 听出了精彩, 听出了感动。课前小讲———使学生产生了想说、要读、动笔写的强烈欲望。在课前小讲这个无形手的推动下, 学生们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大语文”的左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和“右翼———利用语文学习环境”就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了, 它们和谐的展翅于“一体”即课堂教学之中了。

最后, 分享一位学生在“闲听歌曲, 细品词”这个环节中的小讲内容: (PPT展示)

歌曲《灰姑娘》

歌词选段一:我躺在床上, 希望我能成为那个公主/终于有一天我明白, 那不是属于我的童话, 更不是我要的生活。

学生感悟:灰姑娘———幸运的代言词。

在恰当的时机来到皇宫, 得到王子的注意, 留下一只水晶鞋。最终, 王子接她回皇宫, 从此开始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是灰姑娘的幸运之处, 更是她的可悲之处。

灰姑娘只是在恰好的时机遇到正确的人, 那些能够解救她的人。

设想一下, 如果没有王子, 没有仙女, 灰姑娘会怎样?

她还是会在家里辛劳地工作, 继续承受继母和两个姐姐对她的奴役, 对她的冷嘲热讽。

她的命运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可以确切地说:

灰姑娘是因为王子和仙女才得以逃脱了原本属于她的命运的。

她是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过上了她所向往的生活。

年少的我们, 懵懂无知, 总是迷茫, 总是感叹。

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鲜花还是自由。

确实, 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 打破了我们如泡沫般虚幻美好的想象。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 踌躇着不敢向前走。

等待着, 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希望自己能逃过这一关。

不过, 这个梦, 是时候该醒了。

选择, 是每个人成长的必修课。

自己的人生路只能靠自己一个人走。

大数据:融入生活改变产业 篇2

不知不觉间,大数据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早已不是冷冰冰的概念,它已经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且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政策力挺、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值得期待,大数据生活令人憧憬。

大数据迎来大时代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5年中国大数据发展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增速达38%。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说,大数据在中国已具备了从概念到应用落地的成熟条件,迎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意识到并不断发掘大数据潜力,大数据已走入千家万户,让百姓生活更便捷。

12个办事大厅700多个窗口,宁夏银川市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新市民大厅运行半年即受理各类行政审批、公共服务事项约117万件,其中网上审批受理1.4万件,各项业务按时办结率达100%。

“如今,市民大厅50%的业务都可以在网上办理,让数据来回跑,不让人来回跑。”全国人大代表、银川市市长白尚成表示,简政放权结合“数据力”改变了“行政审批多头跑路”的历史。

享受到“数据力”好处的不仅有政府机构,更有精明的消费者和商家。

随着智能手机应用的普及,消费者可随时通过手机获取各类“大数据”实时进行商品、服务对比。从消费者真实需求出发,大数据在企业决策过程中越来越重要。

“哪里有沙漠,哪里就有贫困。”全国政协委员、亿利资源集团董事长王文彪说,我们研发了100多项生态种植与产业技术,培育了1000多个耐寒、耐旱、耐盐碱生态种子,研发了土地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内蒙古等地治理沙漠1万多平方公里,形成千亿元规模的沙漠绿洲经济产业,让荒漠荒沙变成了绿水青山、金山银山。

同样,华为搭建了用户大数据平台,基于海量数据,可进行各类型营销应用,例如通过用户画像对59万华为潜在消费者精准投放,广告点击率提升了10倍;基于用户画像数据配套的售后服务更有针对性,大大提升用户体验。

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认为,大数据要真正迎来大时代,还有三步要走:一是“数据资源化”,二是“数据商品化”,三是最终实现“数据社会化”。

共享让大数据更给力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朝兴表示,大数据产业发展如果能解决好共享和认识的问题,就可以更好地为我所用。

大数据专家、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认为,大数据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发展瓶颈,就在于数据的开放和共享。国内很多关键数据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门和部分大企业手中,然而很多时候数据已与固有利益关系绑定,严重影响共享和流通。“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切中了要害,只有打通数据和体制鸿沟,让信息“活”起来,才能为国家经济社会和产业健康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大学副校长郑军说,大数据时代,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能够为长江经济带沿线政府和企业的决策、改革、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也有助于增进区域内的交流、合作、优势互补,打通沿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推动沿线地区协调、持续发展。

从2013年起,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每年以平均150%的增速不断发展壮大。未来,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应用将进一步完善,实现更精准、简单、灵活的配置。“大数据将为企业带来更多商业价值和竞争力。”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副秘书长陈新河说。

“很多企业还没有看到大数据将带来的价值。”陈新河表示,大数据的应用和推广对于国家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具有重要意义,但不少传统企业还停留在粗浅层面使用,没有意识到大数据将带来的真正价值,人力物力的投入尚有很大提升空间。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

目前,中国大数据产业“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相关的制度法规。

“产业发展,标准先行。”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欧成中说,有了标准大家才会有一致的发展方向,这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

利用大数据,可以发展数字健康远程医疗、基因检测等新兴健康产业。全国政协委员骆沙鸣建议,在大数据背景下,应加快制定统一的标准和数据格式,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多层次、多元化、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我们浏览网页、发微信,存在邮箱、云端甚至电脑终端里面的数据,都有可能泄露出去,但目前的法律对此没有明确规定,这些数据的所有权归谁?”李朝兴说,数据一旦泄露,稍加分析和加工就变成了有用的信息,对个人而言是隐私,而对企业乃至国家机关而言则可能是机密,加强监督和管理才能守卫大数据产业的安全发展。

“发展大数据产业,要处理好信息安全监管和产业规范发展之间的关系,而立法则是关键。”李朝兴说。

走出旧教育阴影融入大数据浪潮 篇3

值得警惕的是, 我们当前的教育似乎还沉浸在“翰林梦”中, 舍不得放弃工业社会教育的陈旧观念。但现实情况却是,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 必须经过编审、印刷、发行环节才能摆到课桌上的教科书已捉襟见肘, 对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更是无力招架。是时候改弦易辙、推陈出新了。

中国在经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那场失败的教育革命以后, 从“交白卷”极端蔑视考试分数骤然间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考试分数又成了备受推崇的追逐目标。教育不再关注人的成长, 而是在分数的竞赛中, 以加重学生负担换取“优异”的成绩。这是对教育的异化, 它将考试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离开教育的本质越行越远。要想力挽狂澜, 就必须走出工业社会教育的阴影, 从教科书、课堂教学、考试着手改革。正如机械化印刷技术催生了工业社会教育一样, 新的教育也要从当代媒介技术——信息技术中孵化出来。

什么是信息技术?就像读写、印刷一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媒介技术。随着历史的进步, 在生产力诸多要素中, 媒介技术的权重陡升。信息技术终于成了足以代表当代先进生产力, 推动人类步入更高一级社会发展阶段的动力。

电商巨子马云在离任阿里巴巴集团CEO的前一天晚上, 面对着全体员工说:“我们还没弄懂PC, 互联网来了。没弄懂互联网, 云计算来了。没弄懂云计算, 移动互联来了。没弄懂移动互联, 大数据又来了。”可见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教育紧赶慢赶, 总算勉强搭上云计算这班车。可惜的是, 忘记把“大数据”一并带上。这一疏忽非同小可。因为正是大数据开启了一个人脑外思索的时代, 赋予了设备以智能。人们可以更为自然地以生活化的方式与冰冷的机器亲密接触, 改变了一切智慧都出于人脑的局面。涂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这样描述:“如何搜集、管理和分析数据正逐渐成为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的重中之重。以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为基础的高级数据分析技术, 将促进从数据到知识、从知识到行动的跨越。”大数据的意义在于:人类可以通过对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创造新的价值。大数据更是“像货币和黄金一样的经济资产” (达沃斯经济论坛) , 成为各个行业不可或缺的财富。教育亦然。

有人会说, 20多年来, 在教育领域并没有忽略信息技术。在装备上投入了不少资金, 人员培训又花了不少精力。不但收效甚微, 有时还在帮倒忙。这些话说得没错, 但关键在于, 我们将信息技术用错了地方。一直以来, 我们都把信息技术的表达功能当成了精粹, 着力于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内容, 服务于传统教育。实际上, “计算”才是信息技术的核心。

有了“计算”, 一览无余地搜索学习资料才成为可能, 让分散于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有用资讯瞬间呈现在眼前。

有了“计算”, 系统才能从终端输入的数据 (包括阅读、写作、听音频、看视频等一切学习行为) , 了解学生的意向, 个性化、即时地推送精准的教育资源, 克服传统教科书内容的局限性, 适应信息爆炸带来瞬息万变的环境。

有了“计算”, 才能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 利用计算机万无一失的信息记忆和决策, 弥补人类智力的不足, 摆脱“传承”的禁锢, 做出应对社会发展的创新。

有了“计算”, 才能毫无疏漏地存储学生的教育行为数据并进行挖掘, 展现学生的成长经历及其禀赋、兴趣、特长、能力, 全面地评估学生, 从而克服单纯的纸笔考试对学生的误判。

历来,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 学生们相互比拼学业成绩, 在分数上拼搏厮杀, 却只是让分数线水涨船高, 永无止境。而学生们为了考出一个好的分数, 无暇顾及其他能力的发展, 导致只会死记硬背考试答案, 不会应用创新。

面对“计算”的冲击, 这样的年代即将过去。

这将是一种没有教科书、课堂教学和考试的全新的教育。在新的教育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 个性化地学习自己的爱好, 实现自己的愿望。轻松愉快, 毫无负担。不必班级授课, 也不可能对才智各异的学生进行统一的考试 (除个别化考试之外, 如像美国的SAT) 。整个教育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 完善价值观的过程, 使自己融入社会的过程。学生能根据条件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创业或就业。选择和被选择都是信息透明的, 不会受到蒙蔽、干涉和制约。

“大数据”就是大量数据的计算。前提是学生人手一机。这个“机”不是复杂的PC, 而是简单的云终端。学生从这里“输入”自己的学习行为数据, 存储到云里。这些记录单个个体行为的数据似乎是杂乱无章的, 但当数据累积到一定程度时, 群体的行为及一个时间段内的个体行为就会在数据上呈现出一种秩序和规律。通过分析这种秩序和规律, 学校将能规划出指导性的举措。教师查看学生在一张图片上停留的时间, 判别他们在答错一道题之后有没有回头复习, 统计他们在网上提问的次数、参与讨论的多少,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 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诱导。同时学生学习过程所记录鼠标的点击, 也可以用来研究学生们的活动轨迹, 发现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什么不同的反应, 用了多少时间, 哪些知识点需要重复或强调, 哪种陈述方式或学习工具最有效。

教师评估学生, 往往依靠感觉、直觉和理性。但人的感觉中存在盲点, 直觉的可信度极差, 理性思维也有局限。大脑即使有惊人的记忆力, 也未必有惊人的信息加工能力。很多时候, 我们会高估自己的理性, 低估情绪对我们的影响。而大数据则不然, 凭借日常点点滴滴的信息采集, 运用严密细致的逻辑推理, 能客观展现一个学生的完整形象。云里分立的数据库“相联”, 进行多维度 (“维”是人们观察事物、计算数据的特定角度) 的联机分析。这样, 将呈现给我们一个宏大的教育场景, 把每个人置于整个教育环境中审视。

融入大课堂 篇4

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一些忙碌了一辈子,现在终于把家庭和事业的负担都卸下来了,可以好好轻松一下的老人们,在没有了拖累后,感到的不是轻松闲适,反而觉得一松懈下来,人的生存的价值与意义也随之失去了。于是,抱着"消磨时光""打发日子"的态度开始了老年生活,把自己封闭在菜场——医院——银行——家庭的小范围里。久而久之,他们觉得退休以后的日子非常难熬,而且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

2004年6月,上海市虹口区有一对七旬的老年知识分子夫妻相伴跳楼自杀。因老太太患有老年忧郁症,老先生不敢想象孤独寂寞、无人照料的未来而选择了死亡。虽然这只是极端的个案,但可以看出老年人对于封闭、隔离的生活状态的恐惧心理。现今的老年人,由于他们过去主要生活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年代,劳动和劳碌就是其生活形式,因此,一旦闲下来,很多老人不知道如何打发这漫长而无所事事的老年期。

如何有滋有味地过好老年期,这里面可有大有学问。针对上海老年人中的一些现状,我们特别强调老年人要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融入大社会。

一、走出小家,做一个快乐老人

在我国,即使在未来二三十年里,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仍以居家为主。但这个“家”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家”已大不相同,因为随着家庭小型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三代同堂甚至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已是凤毛麟角,今天和未来的老人们必须把传统的“家”扩大到社区这个“大家庭”。

人们现在常会听到这么一类新闻:某某老人死在自己家中一星期,无人知晓。前不久,上海市闵行区也发生了这样的事。在社会养老保障水平相对较高的上海,低龄老人生活上困难较少,一般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而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较大。在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关注这一问题的同时,老年人要调动自身的力量,如低龄老人与高龄老人结对互助。对于每个老年人个体来说,应主动走出家门,在社区内多结交好朋友,形成三五成群的小组,可以一起锻炼、一起娱乐,结伴上医院,以缓解孤独感和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世界各国都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对保证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提高老年群体生活质量是必不可少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实质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问题。首先是老年人的思想方式要继续社会化,否则就容易思想僵化,与社会格格不入。其次是生活方式的继续社会化,顺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再次是知识结构的继续社会化。在知识爆炸和信息时代,一步落后即步步落后。从社会宏观来看,庞大的老年人群不参与社会,逐步与社会疏远和产生隔阂,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进步。

老年人中的大多数,其参与社会的主要形式是参与社区(包括离退休组织)的各种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社区服务是很重要的一项,它不仅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方便,也为老年人施展才干提供广阔天地。老年人既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也可以作为社区工作的奉献者和具体组织者,低龄老人可以成为社区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在参与社区服务实践中,老年人重新看到自己的价值,和社区发展融为一体,生活会更加充实,精神也会更加愉悦。

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做一个身心健康的老人

一份对上海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15%的老年人“遇到事情想不开”;7%~8%的老年人会经常感到紧张、害怕和孤独感。一些老年人离退休后,对人情冷暖特别敏感,心理上孤独怨愤,难以调节自己的心态,于是睡不好、吃不香,逐渐身体不支而病倒了;有的老年人因老伴去世而长期生活在苦闷之中,忧郁寡欢不能自拔,以至于身体状况日趋衰弱;还有的老年人因待遇不公或对世事看不惯,或因后代不敬、不孝而愤懑不平,怨气难消,以致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疾病接踵而来,甚至卧病在床,一病不起。

老年人应走出小家庭、融入大社区,同时还要多读书多旅游。老年人现在都比较注重身体的锻炼,这固然不错,但也不能忽视心理健康。读书和旅游既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方式,也是很好的锻炼和养生形式,既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有利于心理健康。老年人在过去的工作岗位上,每日忙忙碌碌,不仅忽略了生活中应该享受或者欣赏的许多"风景",还可能曾经陷入一些无谓的纷争和苦恼中。现在,有了大量的时间,正好用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便领悟更多的道理,领略更多的别样"人生"。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状况,“边读书,边旅游”,或“先旅游,再读书”。近年来,上海的老年旅游市场发展很快,上海老年报和区县老龄机构也经常组织各种形式的老年旅游,往往供不应求。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上海,老年人的健康快乐不仅关系到老年人自身的幸福、老年人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走出小家,融进社区,积极找乐度夕阳,应成为老年生活的主旋律。

融入大课堂 篇5

一、电力企业工会建立“大政工”体系应提高思想认识

电力企业工会建立“大政工”体系应首先提高职工思想认识。目前我国“三集五大”与“减员增效”政策各个企业全面开展。电力企业也记性相应改革, 因而目前电力企业部分职工出现了思想混乱情况, 这不利于电力企业工会“大政工”体系的建设。因而应提升员工思想认识, 促进“大政工”体系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的认识电力企业特殊性质。电力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商品是电力, 而电力是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电力企业职工应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于居民生活的重要影响, 从而树立责任意识。第二是认识到岗位分工与工作要求。管理人员需明确其管理职责, 具体工作人员也明确其岗位职责, 在统一思想的指导下, 是员工分工配合, 协调一致。从而促进工会建立“大政工”体系。

二、电力企业工会建立“大政工”体系应发挥工会优势

电力企业工会是职员权益的代表, 也是职工与企业沟通协调的桥梁。而工会在建设“大政工”体系时应从充分发挥其特性, 利用其优势。我认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 发挥工会群众优势。“大政工”体系的“整体联动”要去应建立在尊重职工权益的基础上, 因而可以通过工会的群众优势充分了解职工需求。可以通过建立“建言献策”平台的方式实现。完善职工代表表达渠道;完善职工意见处理机制。同时建立管理人员与职工联动的工作机制。

第二, 发挥工会平优势。工会也是公司宣传的有效平台, 也是职工活动的平台。因而加强“大政工”建设应充分发挥工会平台作用, 时公司各个部门之间工作人员在工会平台中进行有效联动, 从而促进“大政工”体系建设。例如:某电力公司搭建的“建工立业”平台, 其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主要载体, 以劳模创新工作室为引领模式。使企业职员在工会平台中实现了充分联动, 从而促进了企业“大政工”体系建设。这种制度值得“大政工”建设借鉴与学习。

第三, 发挥工会网络优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各地区, 各企业工会均以普及了网络建设。因而建设企业“大政工”体系应当充分利用工会网络优势。加强电力企业工会与企业工会的交流协作, 吸收先进经验促进“大政工”建设。

而发挥工会作用的同时, 也嘉庆工会标准会建设, 提升工会科学化, 制度化, 规范化的水平, 使工会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维护员工权益, 促进企业发展。

三、电力企业工会建立“大政工”体系应发挥员工作用

职工似乎企业的核心组成部分, 是企业价值的直接创造者, 因而工会建设“大政工”体系应当充分发挥员工作用。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 建立成长平台, 提升员工素质。在加强职工思想假设的同时, 以应提高职工文化素养, 可以依托图书馆、流动书箱与手机移动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 为职工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提高职工素养, 使其在“大政工”建设中能发挥积极作用。而部分企业采用的“劳动赞歌”工程品牌方法也值得借鉴, 通过树立劳动模范的方式促进员工提高个人素质, 从而促进企业“大政工”建设。

第二, 关心员工生活, 解决员工困难。发挥员工作用应以保障员工生活, 解决员工问题为前提。因而工会建设“大政工”体系应当关系员工生活, 解决员工困难。以某企业采用的“四季关怀”工作为例。通过建立常态化的送温暖帮扶机制以及爱心互助管理模式, 切实保障职工权益, 同时以职工巡视检查为手段, 对职工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及使用情况进行调研, 有保证一员工工作则与健康。而这种机制在实践中有效促进了管理人员, 技术人员以及检查人员的联动, 有效促进了企业“大政工”建设, 值得借鉴与学习。

四、总结

电力企业工会建立“大政工”体系应从提升员工思想认识, 发挥工会优势与保障员工权益三方面入手。在切实把握“大政工”体系“整体协作”要求的基础上, 结合企业自身特征, 建立相应制度。同时也应与其他地区与企业建立联动, 在充分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大政工”的方案, 并稳步执行。而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广泛的研究空间, 学术界也应结合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做出正对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宋伶俐.电力企业中大政工氛围营造方法探讨[J].中国市场, 2014, (25) :56-57.

融入大课堂 篇6

多年来一直有农村的“三化”之说:农村空洞化、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但另一方面, 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产, 城市瓜果蔬菜等供给也相对充足, 这种反差有其深刻原因:在农村, 资本逐渐替代劳动, 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 能对农户各个生产环节进行服务, 专业化促进产量提高;最重要的原因是大量小规模兼业农户与少数专业农户并存, 农村中先进生产力代表发挥作用。中国的农业是市场化、专业化的农业与口粮农业并存, 纯农户不断减少, 兼业户大量增加, 专业户正在兴起, 市场化、商品化农业正成为主流。农村的各类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是在农产品生产市场化、商品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不断涌现的。这些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现代农民, 是农村先进生产力代表, 是保证农产品充足供应的中坚力量。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在农村中培养和发育农业企业家。

诞生农业专业户需要农村组织创新。在实际需求下, 农业经营制度发生转型, 农户需要联合和合作, 统分结合双重经营体制中的“统”有了新的意义。农业走向市场, 需要技术、金融、信息等多方位的服务, 大部分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担当不了“统”的职责, 必须由经济实体型的专业合作社来承担, 此类合作社通过制定生产标准, 进行粗加工或精加工, 打造市场品牌等, 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需要说明,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与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建立和发展合作社应当具备一些基本条件。上世纪80年代, 国内权威经济学家提出“包——兼——专——联”的农业发展路线, 先包产到户, 城市化后出现兼业农民, 再出现专业户农民, 最后是专业户的联合。这种思路很有前瞻性, 但到近年才逐渐大规模兴起, 只有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程度比较高时, 才会出现联合, 这是经济发展规律使然。

合作社的建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需要具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献身精神的发起人, 合作社企业家体现了合作社的优越性, 他们带动合作社服务社员, 将合作社牢固地整合在一起, 没有合作社企业家就很难产生合作社, 开远市金土地粮食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就是这种带头人。合作社这种组织虽然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一种形式, 但可以避免大资本下乡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对于政府来说, 意义重大。

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在发展中逐步规范

多样化、混合型的农业现代发展模式和经营形态在中国农村将长期存在。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合作社也将长期呈现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合作社是一个特殊的经济织织, 保证合作社资产的控制权、所有权和受益权主要由社员拥有, 这是其与企业组织的主要区别, 从这个最基本的规定审视按股分红和按交易额返还、一人一票和一人多票等问题, 会有新的认识。有些地方提山“合作组织一次性买断成员的产品, 成员不承担二次销售风险, 不享受二次销售收益”, 这类说法显然违背了合作社的组织本质。

农民与市场对接可以有多种形式, 应让农民自己选择、自己发育, 鼓励农民的各种类型的合作和联合, 农民可以选择合作社这种形式, 也可以选择其他方式, 也可以在选择合作社后转而选择其他方式。合作社不可能包打天下。有些合作社也可能会演变为投资者导向的企业, 这没有什么不好。但政府的政策导向要有利于合作社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 要提出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 支持农民组建合作社并在发展中不断自我规范。

合作社的发展与土地制度的变革

合作社发展与土地变革密不可分, 现代农业与合作社的发展以及小农经济走向规模化道路, 最终要涉及到土地制度。现在很多农民以土地入股, 也有的承包给别人, 在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下, 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立足当地产业优势, 借着政府搭建的平台, 迅速发展壮大,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这种探索实际上是农户自己通过组建合作社, 让合作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业企业, 从而使农户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这种模式既实现了农业的规模经营, 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又避免了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大规模租赁农户承包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这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有可能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模式, 值得关注。

明晰产权对合作社健康发展不可或缺

合作社发展起来后, 净资产所有权成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明晰产权。国内一些合作社, 成员共同拥有净资本, 但资本不量化到每个成员, 不会成为可以买卖的股份。这给合作社成员的退出带来困难, 但有些合作社, 净资本被划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不可分配的公共资本, 另一部分是成员的个人账户。个人账户相当于成员对合作社的一种信贷, 表示个人对合作社的贡献。如果一个合作社社员的社员身份终止, 其不能得到公共资本的任何部分, 但可以领回个人账户的资金。有观点认为, 在合作社的集体积累中, 不可分割的资产比例越大, 脱离社员控制和监督的财产越多, 合作社和社员之间的距离就越远, 最终的结果是社员不再关心合作社的发展。在实践中, 不可分割的集体资产占合作社资产总额的比例在各国合作社之间也差别较大, 高的达到80%以上, 少的不足5%。在国内,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比较倾向于量化到人。我在山东看到两种分配模式:一种是在利润分配上取消按交易额返还, 年终利润全部按股分配;第二种是结余按交易额分配给社员再作为积累留在合作社, 但每个社员在积累中拥有的份额都很清楚, 叫“先分配, 落到个人名下, 再提取。”这两种方式导向不同, 第一种是股份制导向, 第二种则是合作制导向。

合作社联合能让政府、农民等多方受益

在合作社的发展壮大过程中, 通过合作社的联合, 为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协商对话搭建平台。合作社的自我发展和联合能够让政府、农民等多方受益, 跨区域联合也是合作社的内在需求。合作社发展到一定阶段则应有地区一级的合作社以及全国性的组织体系, 农民在地区或全国有自己的代言人, 可减少交易费用, 在生产和销售方面具有某种共性的农民在较高层次组织起来, 可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 这样的组织可以与政府在农业生产方面协商对话、沟通信息, 政府也找到了进行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的渠道, 最终建立政府、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平等伙伴关系, 这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治本之策。

把写作融入课堂 篇7

一、教材是蕴含丰富写作资源的宝藏, 要充分发掘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 这些都是写作的典范, 要充分发掘利用。各种创作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 几乎都可以从教材中找到范文, 比如:《雪》《海燕》中的对比, 《阿长与〈山海经〉》《列夫·托尔斯泰》的先抑后扬, 《陋室铭》《爱莲说》的托物言志,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卒章显志, 《范进中举》《口技》《孔乙己》的正、侧面描写, 《变色龙》中的细节描写, 《背影》中的首尾呼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巧妙过渡, 《安塞腰鼓》中的排比, 《紫藤箩瀑布》《春》中的拟人、比喻可以说俯拾即是。适合仿写、续写、改写的文章段落不胜枚举。经过多年的实践, 我发现教材其实是蕴含丰富写作资源的宝藏, 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课文内容的丰富, 形式的多样, 让我们有巨大的利用空间, 怎样挖掘教材进行写作教学指导应是我们语文老师研究的新课题。

传统的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文章写法分析流于表面, 即用简单而模式化的语言来概括, 习惯地归纳写作特点 (一般还加上点举例分析) 就草草收场, 这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帮助。我以为, 结合课文特点, 安排形式多样的写作练习, 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 学习景物描写, 可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后, 让学生仿照第二段来写《学校的一角》;学习了《济南的冬天》, 让学生学习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的优美景色的, 可让他们仿写其他季节。

学习人物描写, 可仿照《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方法, 对身边人进行人物速写;《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发疯一段, 作者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写作技巧是极佳的仿写范本, 如仅限于分析而不让学生仿写练笔, 是多么大的浪费!

要培养学生想象力, 可利用课文让学生练习续写、改写, 比如《孔乙己》一文中写到好久没有人看见孔乙己了, 利用这个作者留下的空白引导学生思考写作:“孔乙己到底怎么了?”学了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我让学生进行改写:“假如菲利浦夫妇遇见的于勒是百万富翁, 小说会是怎样的结局?”学生对这类练笔很感兴趣, 创作激情很高, 他们描写了菲利浦夫妇对于勒的种种媚态, 把菲利浦夫妇的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结合课文练笔, 在我们所运用的教材 (人教版) 中有很多练习题就是这样安排的, 这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 我们在一线的语文老师要好好理解, 在教学中落实到位。如《心声》第二题:“提取小说主要情节, 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如《人生》课后第二题:“……你还可以把生命或人生比作什么?”《孤独之旅》第三题:“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 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 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结合课文写作, 这样的训练, 学生感到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让他们感受到了创作的喜悦, 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进行作文教学, 预先安排好写作教学的目标

用教材文本作为作文材料, 首先考虑好课文中哪些内容是适合进行写作教学的, 预先安排好写作教学的目标。这样, 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 教者就心中有数。在评析课文时, 着重在分析作家观察、发现、思考、联想、选材、构思的方法上, 讲清每篇文章的仿写重点, 让学生有法可效。

比如《故乡》, 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 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鉴赏分析, 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其次, 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渲染”和“对比”的手法, 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结合写作教学可以这样设计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渲染”、“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能力目标】

(1) 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2) 能模拟运用“渲染”、“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情感目标】

(1) 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2) 珍爱新生活, 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教学重点】

(1) 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渲染”、“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教学难点】

(1) 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2) “渲染”、“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为实现教学目标, 我在学生熟读课文、认真预习、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分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 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 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把写作教学内容写进我们的教案, 是在构建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促进老师对课文资源更有效地整合。

三、结合课文进行作文教学, 可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习惯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是以老师讲、学生听记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 把各种写作作业放在课后完成。现在各种作文书铺天盖地, 加上网络资源丰富, 学生要抄袭一篇作文很便利。“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学生作文都是“借用”的, 怎么能达到《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我认为让学生在课堂完成练笔作业, 学生动手写的就是自己所想的, 可以改变学生一拿到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就想到去抄的坏毛病。

培养学生当堂就能写的习惯, 可以从训练仿写句子入手。因为只是写一句或几句话, 同学们会觉得容易, 在心理上会接受这种练习。我曾在教学冰心老人的《谈生命》一课时, 安排学生仿写:“不是每道江流都能入海, 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粒种子都能成材, 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当时离下课还有4分钟, 学生却奉献出这样的佳句:梁晓雯写的“不是每一块玉石都能成为艺术品, 不雕琢的便成了普通的石头”;陈千夏写的“不是每个河蚌都能孕育出珍珠, 不经磨砺的便一无所获”。

当学生克服了“课堂上我写不出来”的心理障碍后, 就可以让他们围绕课文一个问题自由写作, 这种不给学生束缚的写作练笔, 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利于培养学生用笔表达自己真实思想的习惯。

上《那树》一课, 我安排学生想象一个“依依不舍”的场面, 写蚂蚁和大树互相倾诉了什么?我不对字数做要求, 可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 居然有同学写了两百字的片段, 尽管不是很完美, 但写出来的绝对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是自己所想。这样, 不仅可以改变学生一拿到写作任务就想去抄袭的坏毛病, 还能及时发现学生是否真正对所学课文理解到位了, 真时一石二鸟!

在学生已经适应了在课堂提笔写东西这样的教学模式后, 进行课堂完篇作文训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想想之前, 也曾经用连堂语文课安排写一篇作文, 可收不上作文是常事, 有时甚至觉得是浪费我宝贵的课堂时间。现在情况就大不一样, 学生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 不就是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已!

好的习惯是可以培养的, 只要老师专心引导, 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当堂写的习惯, 就能有效完成《初中语文新课标》规定的“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这一任务。

把作文练笔融进课堂, 让学生动笔成为一种常态, 成为一种习惯。正如全职作家亦舒所说:“写稿很容易生疏, 不信放下笔去度假, 回来的时候, 不知写什么。不要说度假了, 一个周末休息下来, 星期一都疑疑惑惑, 无从下笔, 非得天天乱写才够顺。”我理解她说的“天天乱写才够顺”是强调常练笔的重要, 一个作家都要常写思路才通, 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就让学生天天写吧, 无论是一篇、一段还是一句, 只要在写, 就是在思考, 这既不增加学生课外的作业负担, 又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不正是我们语文课改所期待的吗?

我们教师应更新观念, 充分利用教材文本, 把写作融入课堂, 诚如此, 写作教学的春天就会真正到来。

摘要: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对教材利用得不够, 课文讲解和写作教学结合得不紧, 甚至完全分离。教材是蕴含丰富写作资源的宝藏, 结合文本进行作文训练, 要预先安排好写作教学的目标, 努力培养学生当堂写作的习惯。把作文练笔融进课堂, 让学生动笔成为一种常态, 成为一种习惯。这既不增加学生课外的作业负担, 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写作,课堂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对中学生写作的建议.2007.

[2]辛弃疾.青玉案 (下阕)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让流行融入英语课堂 篇8

英语歌曲是英语国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把英语歌曲引进课堂, 作为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来运用。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调节注意学习的疲劳;增加师生的互动, 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感受英语在思想和情感表达中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力和人文素养。

二、英语歌曲在w arm-up环节中的运用

W arm-up部分是每单元教学的引领, 是铺垫也是基石, 有效运用warm-up是单元教学的基础。若使用语言精练、旋律优美的英语歌曲作为热身材料, 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从而增强对单元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 学生还能比较容易记住歌曲中的词汇, 从而增加词汇量。

例如, 学习Protect the environm ent时可用M ichael Jackson的“H eal the world”。 (部分歌词:H eal the world, m 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 e and the entire hum an race.There are people dying.If you care enough forthe living m ake it a better place for you and for m e.)

这类歌曲语言简练, 押韵流畅, 读起来琅琅上口, 学生乐于记诵, 不仅能对内在隐含的内容容易理解并掌握, 而且还能对其中出现的词汇进行快速准确的记忆, 甚至终生难忘。

三、英语歌曲在句型教学中的运用

句型是英语知识大厦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在句型教学过程中, 教师使用英语歌曲作为例子, 不失为一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

例如, 讲解句型“no m atter what…”时可引入:N o m atter what I feed him he always seem s to grow. (Lenka, Trouble is a friend) 衍生至whatever, however, wherever等时可引入:G od is a girl.W herever you are, do you believe it, can you receive it?G od is a girl.W hatever you say, do you believe it, can you receive it?G od is a girl.H owever you live, do you believe it, can you receive it? (G roove Coverage, G od isa girl)

可见, 运用含有所学句型的英语歌曲作为例句, 学生更易于理解并掌握所学句型。

四、在语法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

只有学好了语法, 学生才能准确、规范地进行口头与笔头表达, 为进一步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运用含有重要语法现象且流行的英文歌曲来教学是优化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例如:

(一) 虚拟。

如:Y ou could have been m y brother, what if you were m y sister, if you were m y father?Y ou could have been m y fella, you could have been m y teacher, what if you were m y friend? (Sarah Connor, Love is color blind)

(二) 比较等级。

The words were cold and flat, and youdeserve m ore than that. (W estlife, H om e)

(三) 名词性从句。

I don't know where I belong. (SarahConnor, Just one last dance)

(四) 定语从句。

I'm the one who wants to be with you. (W estlife, To be with you)

(五) 非谓语。

Just the other night I thought I heardyou cry, asking m e to com e. (M ichael Jackson, Y ou are not alone)

(六) 祈使句。

M other M ary com forts m e, speakingwords of wisdom, let it be.Let it be, let it be, let it be. (Beatles, Let it be)

可见, 语法教学中运用英语歌曲, 能将单调枯燥的语法规则变得具体、生动而有趣, 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

五、英语歌曲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英语听力是中学生目前较为薄弱的技能。由于英语基础、母语负迁移以及缺乏语言真实环境等因素, 不少学生在听力过程中都会出现紧张、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顾头不顾尾, 甚至不知所云的现象。

英语歌曲作为听力材料最有力的理由是深受广大青少年所喜爱。在轻松欣赏歌曲的同时, 注意学习歌词中所承载的语言知识, 对于提高语言学习兴趣、增强语言鉴赏力不无裨益。

以John D enver的Take m e hom e, country roads为例, 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使学生对歌曲有较好的、深入的理解。

(一) 直觉音乐。

通过播放一遍歌曲让学生在与音乐的共鸣中得出歌手演绎歌曲时的情绪, 是悲伤, 是欢快, 是想家抑或是愤怒?让学生用直觉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 理解音乐。

通过再次播放歌曲, 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几个浮于歌词表层的问题。可采用以下形式: (1) true or false (正误选择) ; (2) m ultiple choice (多项选择) ; (3) m atch (寻找匹配) 。

(三) 深入音乐。

将歌词分割成几段, 分段听, 设计题型进行深入理解。如 (1) 根据所听内容, 在空格中填入适当单词。 (2) 根据所听内容, 选择正确项。 (3) 根据所听内容, 对歌词中的特定单词进行猜测和定义。 (4) 根据所听内容, 对设计问题进行语言组织并回答。

(四) 掌握音乐。

在对歌曲中所呈现的词汇、背景、意义有了深入了解之后, 学生将进一步掌握旋律、理解歌词的押韵、歌曲的节奏、歌曲的修辞。显然, 英语歌曲能使英语听力练习变得有意义、有深度。

六、英语歌曲在情感教学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一直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 以使他们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形成克服困难的意志, 乐于与他人合作, 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

歌曲是歌手传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美, 赋予了歌曲很强的吸引力。其中不少都教人保护环境、珍惜所有、用于进取, 因此是情感教学的好材料。学生时常哼唱旋律优美、思想健康、勉励性强的歌曲, 可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 矫正不良心理, 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心理习惯。例如Lenka的Trouble is a friend是一首呼吁年轻人正确看待生活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 要把它们当作朋友, 积极面对并克服的好歌, 不仅意义深远, 且通俗易唱。而脍炙人口的M J的H eal the world则是一首关于儿童、地球和爱心的感人之作, 清新柔美、蕴含诗意。理解完这首歌, 所有的聆听者都会有同样的感受, 那就是:爱就是希望, 因为爱心不泯则和平永在。

七、结束语

音乐无国界, 好的音乐总能打破文化的樊篱, 缩短心灵的距离。用心吟唱, 就会发现英语原来朗朗上口, 字句发乎于心, 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若能选择内容与语言贴近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 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时代性, 歌词地道的好英文歌曲, 就能让学生在快乐的享受中, 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熏陶品德, 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晓钰.英语歌曲欣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把快乐融入课堂 篇9

【关键词】快乐课堂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36-01

我一直在数学教学这块领域里慢慢地爬行着、摸索着、思考着,同时我也体验着成功带来的快乐。数学看似那么枯燥乏味的东西,但当你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我和我的学生们有着同样的体会。我们的体会是学海无涯“乐”作舟,“数”山有路“趣”为径。下面,谈谈在组织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趣导--导入激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

在教学中,我经常用“创造情境,设置悬念、小故事小幽默”等形式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这节课时,正好有其他老师听课。上课了,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有几位老师来听课,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教室里响起“哗哗”的掌声,气氛活跃极了。我接着说:“同学们,刚才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师,你们知道鼓掌也有学问吗?”这一下把全班同学给问住了,他们面面相觑,不知说什么好,我抬起双手,掌心相对两掌距离约有肩宽,然后,双掌缓缓相向运动,猛烈碰击,发出响声。“大家看清楚了吗?开始手掌在两地,然后同时相向运动,在一定的时间里两掌相遇了,碰撞后才发出响声!”我边说边做边板书:两地、距离、同时、相向、相遇。“大家想知道这里头的学问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问题。”接着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这样导课生动、形象、自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心理准备。

二、趣学--学有兴趣

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往往也是凭借数学直觉摆出某种猜想,进行证明,揭示知识规律的。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若给学生提供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猜想,得出某个结论,然后进行验证,必能调动起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主动探究。

例如:数学乘法分配律,先出示。

1、(5+3)×4 5×4+3×4 2、(4+6)×11 4×11+6×11 3、10×(9+8) 10×9+10×8

让学生口算得数后,老师用抽拉片将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从上面的事例中你发现了什么?说出来给大家听听。学生得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用这个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的猜想。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让学生进一步举例验证,从而进入积极的探究活动中。

三、趣练--练有乐趣

1.突出练习题的趣味性。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设计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练习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练习兴趣。

2.突出练习题的应用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这是兴趣的重要来源。”

3.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性的变式练习再到独立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四、趣批--评价促趣

1.及时反馈。

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在布置完课堂作业后,我总是手握红笔,行间巡视,对学生做对的题目及时打上“√”,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对他们做错的题目,我总是和他们一起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及时订正。这样面对面的批改,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正确的认识及时得到强化,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同时也减轻了教师课下看作业的负担,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2.引入眉批。

在教学作业批改中,我借鉴作文课给学生作文写评语的教法,在学生作业的精彩或疑问处加以批语提示,肯定其成绩,指出其不足,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你真聪明!你的解法很妙!做得真好!再把字写大一些就更好了!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分步评价。

学生的勤奋主要来源于对学习的兴趣,而愉快的成功体验是产生兴趣和力量的源泉。因此,对学生在作业中有进步或有创造性的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在批改作业时我采用分步评价法:即不只看最后结果,而注重看学生的做题过程和思维过程,对学生作业的错误或疑问处,我没有给学生“×”,而是标出来要求学生自己订正,学生订正后,仍然评优以激励学生进步。

最后,我还采用指导学生自批自改的方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作风和责任感,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错误、独立订正的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

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学生会越来越乐学、善学,越来越喜欢数学,也越来越喜欢数学老师,我想这样的教学会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刘金喜.“快乐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J].生活教育,2014(24)

[2]张媛媛.讓数学课充满乐趣[J].中国校外教育,2009

将表演融入语文课堂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表演

所谓课堂表演,就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创设情境,再现文章内容,从而将课文要表达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通过课堂表演,使学生以一种体验的方式进入课文情境,能增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其语文创新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另外,将表演融入课堂,往往深受学生喜欢,对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表演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发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实践课文情节,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表演的作用之一就是能将表演者融入文本描述的那个情境中,他思考这个人物以及这个人物在那个情境中可能发生的行为及心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表演的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成为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

例如,在讲解《变色龙》这篇课文时,由于其文本情节性和人物性较为强烈,十分适合课堂表演,于是我便组织了一幕表演剧。在表演之前,我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的讨论十分激烈,对变色龙的理解更是入木三分。等他们讨论完,我便总结道:“作者以不变应万变,紧扣‘变’字大做文章,其实他想表达的是奥楚蔑洛夫不变的奴才本性。”在表演的过程中,演出人员就尤其注意奥楚蔑洛夫的语气、语调和神态等,通过对细节的表演生动地刻画出了他见风使舵、色厉内荏的奴才嘴脸。整个演出尊重原著,又很好地表现出了人物性格。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给鸭子喂食,如果你掐着它的脖子,喂给它吃,它乱挣叫未必领你的情,你放开它,让它自己去找食物,它把什么食物都会找来。鸭子吃食是这样,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堂里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自觉实践。”这说明,学生才是学习的对象,教师切忌以自我为中心,学生自己领悟到的东西往往更加透彻深刻。

二、演出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表演的范围非常广泛,它不仅仅是故事剧,也有话剧、心灵剧等,像莎士比亚的作品《哈姆雷特》,它出色的一面更多在于人物和人物本身的思考。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把眼光放宽、放远,不应局限于情节丰富、故事性强的记叙文中,要把抒情性质的散文和诗歌等也加入表演课程的序列中。诗歌的表演不仅能让学生理解作者,感受作者的情思,更能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朗读能力。

例如,课文《雷电颂》,这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散文诗歌,是屈原的内心独白,抒情性非常强。同时,它还是郭沫若先生的历史剧《屈原》中一幕场景中的一首长诗。它选自话剧,本身就具备很强的表演性。因此,在教这篇课文时,我先示范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朗读一遍,最后要求他们选择其中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文字,以“假如我是屈原”为主题进行表演。在准备过程中,学生都感受到了压力,但又很兴奋,于是各自揣摩,体会文本的感情色彩,最后连平时不怎么注重朗读的学生也读得忘乎所以,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

诗歌诵读表演,容易使学生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那份文情怀,并且在朗读中这种情怀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产生抑扬顿挫的语调,增强了学生朗读的语感,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钻研演出背后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把表演引进课堂,有利于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的创设,从某个层面上讲,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寓教于乐,表演本身具有的娱乐性能使初中语文教学变得活泼起来,教学变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种实践尝试。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改变以往对课文肤浅的认识,将感性认识反复咀嚼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突破了以往“填鸭”式接受性教学,教学成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

学生在表演之前,往往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改编,导演、编剧、演员缺一不可,这便要求每一名学生仔细品味文章内容,查阅文章背景,把握人物形象和其感情世界。作为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断使学生能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最终摸索出一条真正适合自己学习和培养自身能力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体验到了获得新知识的快乐,又体验到了探索新事物的乐趣。

语文学习的资源无穷无尽,我们穷极一生怕也学不到其中之一厘。而将表演引进课堂,有利于学生加强课内外学习的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使学生在学习中拓宽语文课文的内涵。除此之外,把表演引入课堂,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真正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田径体育特长生下一篇:高校音乐院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