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门

2024-09-29

手术室门(共3篇)

手术室门 篇1

0 引言

洁净手术间空气净化需要两个条件:洁净层流和密闭空间。气密门是保证手术室洁净度的重要设备, 自动开关门, 封闭气流, 达到空间密闭性要求, 保证手术室的洁净度。

1 气密门工作方式

气密门靠感应器自动完成开关门, 常态为关门状态。当工作人员接近感应器时, 感应器触发动作, 电机正转启动带动门打开;开门到位后, 电机停止, 门到位延时, 保持开门状态;延时时间到, 电机反转启动带动门关闭, 关门到位后, 电机停止, 保持关门状态, 完成自动开关门过程。

2 故障现象

我医院手术室气密门使用频繁, 手术量大, 频繁电动开关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 部分气密门出现开关门不顺畅, 影响手术室洁净度控制。气密门开关门不畅, 主要故障现象为有时开门未到位停止, 有时关门未到位停止, 自动控制失效, 影响气密性。需工作人员随时手动开关门, 造成工作不便。

3 故障原因

3.1

传动机构长期运行, 机构磨损老化, 导致开关门阻力大, 开关门时间过长。

3.2

控制印板故障导致自动门不能正常工作。

4 维修情况介绍

4.1

机械磨损故障主要采取更换元件, 清理尘土, 注油润滑, 使开关门机构动作正常。

4.2 修复气密门控制印板

4.2.1

在没有控制印板图纸的情况下, 按照实物绘制整理印板原理图纸。

4.2.2 原理图分析:

厂家为了技术保密, 已将控制印板上的四个集成电路功能块型号完全消除, 这给分析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

4.2.2.1 印板外围器件控制功能、执行功能分析:

启动触发由红外感应探头完成;位置信息采用磁性开关, 分布在门的两端;执行元件采用变频器带动门电机完成电动开关门操作。

4.2.2.2

分析印板的电源部分、定时控制部分、驱动部分、输入部分、输出部分。

图2, 220 V电源经变压器变压, 通过桥堆整流后, 再经电容滤波和稳压, 分别给L7805和L7812供电, L7805输出5 V直流电源, L7812输出12 V直流电源, 通过两个灯提示电源电压, 5 V灯亮度稍暗, 属正常现象。

图3, 延时关门定时部分, 开门到位后, 气密门保持开门状态的时间由此延时线路控制, 通过调整电位器可以适当调整开门状态保持时间。延时时间到, 输出低电位触发信号, 关门集成块接受触发信号后, 触发导通控制气密门关门。

图4, 控制开门和关门的触发和延时定时部分, 触发信号由输入端获得, 定时器集成块低电压触发导通, 阻容回路完成延时定时功能, 保证集成块处于导通状态, 定时时间到, 集成块恢复截止状态。上面的触发回路控制开门, 下面的触发回路控制关门。

图5, 气密门开关门驱动线路, 集成块得到开门 (关门) 信号后驱动开门 (关门) 三极管导通, 再控制相应的继电器动作, 完成开关门操作。开关门操作通过集成块和外围元件实现互锁, 保证开门时封闭关门信号, 关门时封闭开门信号。由于此集成块的型号无法辨别, 分析工作存在局限性, 有不妥之处请指正。

图6, 信号输入部分, 接收来自红外感应器、开关门到位磁开关等外围元件的信号, 采用继电器做信号隔离转换后, 对印板输入开门信号、开门到位信号、关门到位信号, 通过信号的时序输入, 完成气密门的开关门操作。

4.2.2.3

综合外围器件和印板功能框架初步判断集成块的输出点、电源点、触发点、复位点、工作点, 以此来判断集成元件的型号, 取得分析印板控制功能的基础信息。

4.2.2.4

对于无法完全分析透彻的内容可通过上电测试来进一步分析其工作原理。上电测试要注意安全, 防止触电。

4.2.3 控制印板上电检查

4.2.3.1

上电后首先检查电源灯, 并检测电源电压。

4.2.3.2

电源正常后, 按照控制时序分别对印板输入端施加输入信号, 观察输出信号灯, 并联系印板外围器件的控制方式, 对印板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4.2.4

印板故障分析判断:综合以上对印板控制功能的分析, 上电后对电源、输入、输出和控制部分的初步检查, 发现印板控制部分触发后无法保持触发信号, 主要问题是触发工作点的延时功能失效。对照印板具体控制部分元件功能, 更换起延时控制功能的相关元件。

4.2.5

重新上电测试, 按时序施加输入信号, 观察输出信号灯, 输出信号正常。气密门控制印板修复完毕。

5 结束语

5.1

加强气密门使用过程中的保养, 可降低气密门故障率。

5.2 由于厂家技术保密。

集成块尚有一个无法判断型号。虽不影响维修工作, 但有待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解决。

5.3

维修工作要苦练内功, 立足自身。要不断加强学习, 丰富理论知识, 结合工作实践, 调动主观能动性, 克服畏难情绪,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提升技术水平。

手术室门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与分组

选取本院2011年3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2例为观察对象, 排除由其他原因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病例。肝炎性肝硬化152例 (83.5%) , 酒精性肝硬化26例 (14.3%) , 血吸虫性肝硬化4例 (2.2%) 。其中男97例, 女85例;年龄31~87岁, 平均 (53.2±7.6) 岁;发病至就诊时间6~8小时, 平均 (6.6±0.1) 小时;出血量1420~2310ml, 平均 (1895±256) ml;合并症:糖尿病101例 (55.5%) , 高血压病96例 (52.7%) , 冠心病85例 (46.7%) , 脑梗死36例 (1 9.8%) 。Ch il d-Pu gh分级:A级9 8例 (53.8%) , B级55例 (30.2%) , C级29例 (15.9%)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术组7 5例和保守组1 0 7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保守组

患者均进行输血补液, 出血量大时立刻持续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0.2U/min, 出血凶猛者滴速为0.4U/min。根据出血量逐渐调整垂体后叶素剂量, 直到患者不再呕血, 粪潜血试验转阴, 再持续滴注24小时后停药观察。

1.2.2 手术组

在全麻下于左肋下切口行脾切除术, 断开右胃静脉与胃角切迹连接, 然后断开右胃静脉及胃冠状静脉分支的连接。离断并缝扎7~9cm长的食管下段, 断开食管分支, 胃后静脉、胃短静脉和左膈下静脉行结扎缝合。此外, 断开胃左动脉、左胃网膜动脉、胃后动脉和左膈下的动脉连接[2]。手术前后见图1和图2。

1.3 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Child分级患者并发症和死亡情况比较

保守组:A级53例, 发生并发症5例 (9.4%) , 无死亡病例;B级35例, 发生并发症4例 (11.4%) , 死亡3例 (8.6%) ;C级19例, 发生并发症8例 (8/19) , 死亡3例 (3/1 9) 。手术组:A级45例, 发生并发症3例 (6.7%) , 无死亡病例;B级20例, 发生并发症3例 (15.0%) , 死亡2例 (10.0%) ;C级10例, 发生并发症6例 (6/10) , 死亡4例 (4/10) 。

B级死亡5例中, 死于失血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 肝衰竭2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C级死亡7例中, 死于肝衰竭4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两组A级、B级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接近;手术组C级并发症者、死亡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保守组。并发症情况详见表1。

2.2 两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

保守组:平均住院时间 (19.7±5.3) 天, 平均费用 (23033±6586) 元。手术组:平均住院时间 (11.8±4.9) 天, 平均费用 (17748±569 2) 元。保守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手术组, 平均费用明显高于手术组。

3 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患病率每年约150/10万, 占住院死亡人数的10%[2]。尽管现代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越来越先进, 但上消化道出血死亡率并没有降低。该病最初的治疗方法是结合作用于血管的药物、抗生素和内镜治疗[3], 但均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垂体后叶素系由猪、牛、羊等动物的脑神经垂体中提取的水溶性成分, 内含催产素和加压素, 对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及结肠憩室出血有效。本院采用脾切除加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 可彻底离段胃底及贲门区域扩张的血管, 紧急止血;确保门脉血流向肝灌注, 防止肝衰竭及肝性脑病发生;完全阻断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的反常血流, 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

本文结果显示, 两组A、B级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接近;保守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手术组, 平均费用明显高于手术组。笔者认为, 出血不能控制时, 对A、B级患者立即紧急手术以挽救生命, 可缩短住院时间, 减少费用。Tiuca等[4]指出, 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常有严重的肝病, 导致营养不良、血凝障碍或脑病, 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Bari等[5]提出, 对C级患者根据肝脏情况和手术成功率判断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本文结果显示, 手术组C级并发症者、死亡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保守组, 提示对C级患者采取紧急手术可能会增加并发症、死亡人数。

综上所述, 手术可考虑用于治疗A、B级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而C级患者不建议行手术。

摘要: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收治的182例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根据Child分级分为A级98例、B级55例和C级29例, 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手术组和保守组。保守组采用常规输血补液、垂体后叶素治疗, 手术组在全麻下进行脾切除加断流术, 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A级患者均无死亡病例;手术组C级并发症者、死亡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保守组。保守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手术组, 平均费用明显高于手术组。结论 对A、B级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考虑使用手术, 而对C级患者不建议行手术。

关键词: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手术

参考文献

[1]Saad WE, Wagner CC, Lippert A, et al.Protective value of TIPS against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thorax/ascites an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fter 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 (BRTO) [J].Am J Gastroenterol, 2013, 108 (10) :1612.

[2]Cr eme rs I, Ri bei ro S.M anageme nt of var iceal and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J].Therap Adv Gastroenterol, 2014, 7 (5) :206.

[3]Kervancioglu S, Yilmaz FG, Gulsen M, et al.Massiv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an accessory splenic artery mimicking isolated gastric varices[J].Folia Morphol (Warsz) , 2013, 72 (4) :366.

[4]Tiuca N, Sztogrin W.The news of treatment of 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J].J Med Life, 2011, 4 (4) :395.

手术室门 篇3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门奇断流术,食管下段横断术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是一类较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而上消化道出血则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一种严重并发症[1]。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来说,倘若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则会使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本次将7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主要是对其手术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入选的78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我院,术前均经胃镜检查,均符合入选标准,主要临床症状为腹胀、呕血以及黑便等,同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性脾肿大与脾功能亢进等症状[2]。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9例,男23例,女16例;年龄41~67 岁,平均年龄(52.8±3.2)岁;病因:肝炎后肝硬化24例,酒精性肝硬化10例,血吸虫性肝硬化5例。对照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龄43~65岁,平均年龄(52.9±3.1)岁;病因:肝炎后肝硬化23例,酒精性肝硬化11例,血吸虫性肝硬化5例。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单用门奇断流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门奇断流术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1.2.1 门奇断流术:在行门奇断流术期间,需充分遵循手术流程,包括:(1)对脾动脉进行结扎,在明确脾脏变小之后,针对原位脾进行切除;(2)在紧靠胃壁的条件下,对结扎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以及胃短动脉等部分彻底离断,进而将离断部分置入胃壁分支处;对于血管离断之后的胃血供来说,只存在两部分:其一为胃右动脉,其二为胃网膜右动脉;(3)游离食管下端,控制在8~10cm,对基于胃冠状静脉的食管支以及高位食管支采取离断及结扎措施,对有异位高位食管支的患者,也需采取离断、结扎措施;并对冠状静脉的门-体侧支通路加以保留;(4)采取常规冲洗措施,将引流管在左膈下位置放置,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局部积液以及感染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5)手术之后及时送至监护室,采取抗生素、保肝以及防范肝性脑病等常规对症方法治疗[3]。

1.2.2 食管下段横断术:基于胃底部大弯侧前壁少血管处采取纵行切开措施,切开约3cm,将胃内积血吸取干净,以食管具体状况为依据,将合理的管型吻合器置入,基于贲门上部3cm位置采取食管下段横断术。把胃管送至胃内部,将胃前壁缝合,进而实施幽门成形术,然后基于脾窝覆盖之后的覆膜创面将大网膜置入[4]。

1.3 判定标准评估指标包括三项:(1)术后再出血率;(2)静脉曲张消失率;(3)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静脉曲张消失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5.13%)明显低于对照组(35.90%),静脉曲张消失率(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41.03%),两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术后,观察组患者未见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对照组中出现1例吻合口出血,发生率为2.56%;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在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较大威胁,比如造成大量出血,从而危及患者生命。其发病机制为:基于肝硬化状态下,肝小叶纤维组织发生再生,同时肝细胞也发生再生,进而使肝细胞结节得以形成,进一步在挤压的情况下,使基于门脉的血流至中央静脉,造成程度不一的受阻状况,并产生血流淤滞,最终发生门脉高压。 根据临床病例可知,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在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情况下,其危害性极大[5]。因此为了该类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非常关键。

针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本次重点提到门奇断流术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其中,门奇断流术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常用的方法之一,也就是将脾脏切除,与此同时使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得到有效阻断,进而使止血效果得到有效实现[6]。在采取门奇断流术的基础上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具备多方面的优势:(1)能够使食管与胃底出血区域引发的出血曲张静脉侧支得到有效消除[7]。(2)能够使由于去除侧支之后出现的门静脉系统高动力循环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使供肝血流不受影响。(3)能够使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或避免。(4)使脾静脉血流不至于发生中断,使脾静脉血栓的形成得到有效避免。有学者[8]经研究表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门奇断流术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效果显著,可使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及并发症得到有效降低,进而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此次得出了与该学者相一致的研究成果。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5.13%)明显低于对照组(35.90%),静脉曲张消失率(84.62%)明显高于对照组(41.03%),且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综上所述,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取门奇断流术联合食管下段横断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术后再出血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而提高手术效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中采纳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军.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6):95-96.

[2]李海霞.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现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7):262-263.

[3]潘一明,谢敏,殷凯,等.左侧门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临床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4):662-663.

[4]黄锐.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方法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1A):28-29.

[5]李海滨,龚义伟,盘新辉.改良Sugiura手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J〕.临床医学,2012,32(11):70-72.

[6]叶剑桥.手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4):514-515.

[7]赫嵘,张珂,李宝亮,等.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内窥镜治疗失败后再手术时机探讨〔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4,6(3):17-20.

上一篇: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下一篇: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