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024-09-29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共12篇)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

摘要:当代党员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 是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改革的全面深入以及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利益诉求也变得纷繁复杂。而市场经济的多元利益结构同时还挑战着党内的一元化价值观, 部分党员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在所难免。加强当代党员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是十分必要。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群众,当代党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经受住任何形式考验的精神支柱。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的总揽全局以及协调各方核心领导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 改革的全面深入以及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利益诉求也变得纷繁复杂。而市场经济的多元利益结构同时还挑战着党内的一元化价值观, 部分党员的价值观出现混乱在所难免。因此, 加强当代党员的价值观教育显得是十分必要。

1 党员价值观教育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

价值观是人们评价某种事物或行为有无价值, 以及评价价值大小的认识标准, 是人们处理价值问题所保持的立场、态度、观点的总和, 作为一种内心定向系统, 支配和调节人的一切社会行为, 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系统的核心, 对主体行为有着深层的导向作用。

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体现者、维护者、执行者, 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带头人, 党员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当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价值观被所有的党员所接纳, 又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 才能成为一种行为准则。这个价值观才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我们的出发点是向人民负责和向党负责的一致性。”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或任务, 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 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党员的最高基准。”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快速发展, 改革不断深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 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都会不同程度的发生相应的变化, 共产党员作为有高觉悟的社会人和带头人, 生存方式和社会地位,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尤其是利益多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对共产党员价值观产生影响, 它既丰富了共产党员价值观内涵, 又使其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感, 同时也带来某些消极作用。市场经济越发展, 它的利益性, 使人们过多地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权利, 而不愿做那些不计名利、不计报酬的工作。因此, 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就显得尤为突出。

2 党员价值观教育是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的重要内容

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如何发挥呢?党员价值观教育就是引导着党员矢志不渝地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终生奋斗。一要以党性教育为核心, 并紧紧抓住党性教育这个核心。二要教育党员学习党的历史, 充分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学好党章, 明确党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三要引导教育党员坚定政治立场, 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事业观、权力观。四要加强党员的道德建设, 教育党员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 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国共产党必须为民务实清廉, 使广大党员的价值观保持先进性, 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执政党的先进性。而党员价值观的先进性教育又与党员的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 要使广大共产党员适时适度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首先取决于党员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性, 这就是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还要教育党员树立依法依规办事的思维。

在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征程中, 传统的共产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受到强烈冲击, 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主流价值观还没有完全稳固。这时要加强对党员的教育, 在拥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国度里, 努力解决好党员的社会主义信念和信心问题, 消除党员中因多元文化而发生的价值冲突, 保持现行价值观中的积极成分, 走群众路线, 建立党员与群众的之前的新型关系, 这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要增强执政为民的信心, 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才能使伟大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党员价值观教育是党的执政地位巩固的重要形式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我封闭的, 它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实践中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它的性质和宗旨确立了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当党员的价值观发生扭曲, 即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被唯利是图、趋利避害的观念所取代时, 党员不会对它普遍的政治义务 (执政党党员身份) 以及党的政治生活产生兴趣, 这将直接导致整个党内风气的改变, 使执政党的利益结构碎片化, 党群关系淡漠化。只有共产党员的道德品质高尚, 党才能够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 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地位, 引领作用才能充分发挥, 才能团结带领十三亿多人民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有希望。

当前, 我们党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之重是前所未有的, 存在的矛盾风险挑战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 实现共产党员正确的价值观, 是党员自身建设的长期任务。开放的市场经济, 使党的建设既面临着复杂的外部环境, 也面对着许多内部风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选择适当的着力点, 下大力气努力引领党员前进, 不断加强党员的价值观建设, 这是我们党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强化党员教育是价值引导的根本手段。

4 关于党员价值观教育的几点建议

4.1 加强党性修养教育是核心

加强党性修养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根本途径, 也是强化党员意识的必然要求。党性的重要体现就是党员应当具有很强的光荣感和责任感。而当前的实际状况恰恰是部分党员光荣感、责任感在逐步淡化, 他们并不因为自己是一名党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 而感到责任重大和使命光荣。因此, 要通过党性教育、引导, 让党员明辨是非, 约束自己的行为, 要牢记誓词, 自觉用共产党员的党性指导言行, 提高自己的修养, 进而来影响到别人, 从而形成共识, 带领人民前进。

4.2 强化优秀典型宣传教育是基础

优秀党员的典型是价值引导的导航灯, 是人民群众的榜样。张思德、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优秀党员, 以及新时代涌现出的一批又一批共产党员的优秀典范, 他们以无私奉献为共同特征, 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实现了自己的最高价值, 受到社会高度评价。要认真发掘并大力宣传党内的先进模范, 弘扬正气, 增强号召的力量, 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并为之奋斗。

4.3 丰富发展价值观教育的形式是关键

一方面, 对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员来说, 完全一致的价值观教育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 价值观教育也不是空泛地说说, 而应该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因此, 在进行价值观教育时, 应该结合党员的岗位, 结合党员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思想活动, 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在不断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 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 要引导党员将实现共产党员的价值取向同岗位工作同伟大使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参考文献

[1]王力刚.论国有企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几个问题[J].思想战线, 2010 (S1) :222-224.

[2]宋希永.网络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之义[J].理论界, 2010 (11) :13-15.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2

浅谈对当代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

教育的重要性

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对学生不仅要重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做到无心理疾病,并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职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1、厌学是目前学生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不仅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例如,教育结构的不合理性表现出的教学内容过难,教师一味填鸭式教学等,这些情况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逃离学校去寻找不正当刺激,从而出现一系列品行问题,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可见,厌学是当代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2、自信心不足。由于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出对中职学生的缺点看得多、优点看得少,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精神苦闷”低落,失去自信心,自暴自弃。尤其一些学困生更是对学业、前途、未来不再抱有希望,整日没精打采,更有甚者,扰乱正常教学秩序,顶撞老师。

3、人际关系不协调。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特别是独生子女),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与人相处,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里听音乐、上网玩游戏”,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忽略了人际交往。

4、受社会不良现象影响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有时的一些不良话语和行为也深深影响着学生,不该当着孩子面说的话随便就说,甚至,有的学生感觉有爸妈给自己”撑腰”,出了事情由他们来解决。当社会上出现一些违法的事情时,竟然有的学生认为那个违法的人真”厉害”!

5、“逆反心理”现象突出。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法,产生”你要我这样做我偏那样做,你说这个好,我偏说那个好,让我相信这个,我非相信那个不可”等具体表现,有时与家长敌对“与人抬杠,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6、“早恋问题”的困扰。由于中职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生理发育逐渐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由此会感到”和他在一起很荣耀,有靠山”,成绩开始下降,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应。

由上面的现象可以看到,开展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和谐发展是中职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 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可以促进中职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因此,认识了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应引导教师利用各种条件,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对策

1、创建优良的学校环境。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也是稳定心理的环境因素,这将直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健康心理的发展。在团结奋进”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能力都将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每个学校都应培育良好的校风和精神,以净化学生心灵,优化学生心理,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结合学科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师应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通过不同教学途径,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能力方面,而且在心理素质方面都得到提高和锻炼。

3、教育者自身的不断完善。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显然也是教师的责任之一。教师健康的心理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奠基石。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自身素质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传授学生学业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自我,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态。

4、采取个别心理咨询。学生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因此,最好是学校除了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外,教师还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通过个别咨询,对个体进行辅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压力和负担。我们学校特别建立心理咨询室,解决很多心理问题,效果明显。

5、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孩子安排好学习和休息,使孩子在心理生理方面能自我调节)帮助孩子稳定情绪,鼓励孩子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并与他人团结合作。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应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引导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自尊心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总之,认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养,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1、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课程,教材,教法,2006,(7)

谈谈当代中国女性教育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女性中性化 女性教育 双性化 当下流行文化中,女性中性化现象比比皆是,尤其是在近几年兴起的选秀节目当中,一些选手展示出女性中性化甚至是女性男性化的性别气质,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和相关媒体的运营炒作,这些中性化明星频频登台亮相,带动了一大批青少年女性竞相模仿。同时,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碰撞与交流,追求个性已经成为了当代青年人的一种展示自我的手段和方式,她们在极力突破传统社会对于其性别特征的刻板印象的同时,也陷入了一种性别角色模糊化的困顿与误区之中。而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当下女性教育的缺失。因此,对于女性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必要性。

自古以来,女性就被赋予了不同于男子的温婉、细腻、认真的性格特征。而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当中则详细地提出女子有别于男子的三种显著性别差异,即生理学上的性、心理学范畴的性别心理、社会学意义的性别角色。基于这三种差异,卢梭提出,女子所受到的教育应当是适合她们自身特点的、有别于男子的教育。

尽管卢梭的时代与我们相去甚远,但是他的教育理念依旧值得我们今天的教育所借鉴。因为他看到了男女之间无法逾越的性别差异,因而提倡应对男女进行差别化的教育。而反观当下的教育现状,普遍实行的男女同校的教育模式以及男女之间没有丝毫不同的课程设置,实质上是一种忽略了性别色彩和性别差异的“无性别教育”。在这种教育下,男女生虽然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公平对待,但长此以往,他们本身所持有的男性女性特征就会被逐渐消磨,性别界限则会逐渐模糊。

著名的贝姆性别角色量表(BSRI),将性别角色分为四种类型:双性化(男性、女性正性特征都强)、男性化(男性正性特质强)、女性化(女性正性特质强)和未分化(男性、女性正性特质都弱)。而基于贝姆量表的大量研究都表明,双性化是一种健康的心理模式,未分化是最差的心理模式,双性化个体有更高的创造性和社会适应性。而我国近年来基于贝姆双性化量表的研究则发现,典型的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双性化和未分化则陡然增多。这也就表明,双性化个体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两性开始从事过去只有异性才从事的职业,基于生理差异的传统社会分工逐渐模糊,传统性别角色差异日渐缩小。但与此同时,最差的未分化比例也较以往骤然升高,不得不说,这种未分化现象与我国长期实行的无性别教育有着密切联系。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首先明确一个问题,提倡实行女性教育,并不是为了反对双性化人格的建立,也并不是为了恢复传统的单性化性别角色。恰恰相反,我们提倡双性化,因为具备双性化人格的两性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更有利于在社会当中生存,我们只是不希望现行的无差别教育体制将男生和女生都培养成未分化的、趋同的两性角色。男性女性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当中都有其优秀的地方,男性坚韧不拔、刚强、冒险的精神恰恰是新时代女性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女性的温柔、细致以及善解人意等特点也需要男性去借鉴。我们提倡女性教育只是不希望女性本身所固有的这些美好品质被逐步的消解。

社会是由男女两性组成的,而正是由于其不同的生理结构和生理特征,社会文化才赋予了他们不同的行为模式,才导致人类有了社会性别的观念。但是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生活当中的角色、职责同样重要。而为了对抗我国传统社会对于女性“母职”和“妻职”的角色期待,现代社会的一大批女性试图突破这一定位,以男女平等的名义追求社会生活的参与以及职业生活的独立,从而盲目地排斥中国传统女子教育中对女子品行和家庭责任的要求,更有甚者,对传统女学思想的科学性进行全盘的否定,结果出现了女性对其自身社会角色认同的混乱,激进地偏向于放弃其本身应当承担的家庭责任。今天,我们高呼男女平等,但是有些女性却以一种相当极端的方式去追求自己心中所谓的理想的男女平等观,她们逃避家庭责任,甚至拒绝生育,奉行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观。面对近年来中国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和家庭问题,现代女性有必要反思自己的性别定位,那些因追求女权主义而放弃了传统上受人尊敬的温柔善良的自然本性、为人之妻的道德底线,放弃了做好优秀母亲和合格妻子的女性应当从卢梭的女性教育观当中受到启示。

既然男女平等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原则,那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到底何为男女平等?在笔者看来,真正的男女平等,不是让男性女性有均等的机会去竞争同样的社会职位或承担同样的社会角色,而是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认识到这两个性别角色其自身所与生俱来的价值。正因为有了男性和女性,社会才有了最基本的分工,男女才会各司其职,我们社会过去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正是由于对两性各自社会角色的认识不清所造成的。而我们今天所强调的男女平等,其内涵就是强调女性已经具备了和男性一样承担相同社会角色、社会职能的机会。但是仔细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依旧没能走出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的限囿与禁锢。因为在这种看似平等的观念深处,我们还是认为女性所承担的“母职”和“妻职”的角色是无法和男性承担的“父职”和“夫职”的角色相提并论的。然而,同样是承担社会责任,照顾家庭,两人的价值应该不分伯仲,男性可以毫无后顾之忧的在社会打拼,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女性为其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女性的存在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既然如此,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极力倡导这种看似平等的不平等、违背了女性自身生理、心理自然特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呢?难道我们不应该从中去深刻反思吗?

另外,并不是所有的女性都具备形成双性化人格的可能,因为有些女性其自身的生理结构特点注定了她可能更加倾向于单性化(就女性而言即为女性化)的性格特征。那么在一个无性别教育的时代,这类女性的自身需求就很难得到满足,她们甚至会在无性别教育的框架下失掉自信,认为自己不适合社会的需要。一方面,她们觉得自己承担不了女强人的社会职位,认为自己不具备可以进入职场打拼并成功存活的能力。那么既然成不了女强人,也就不具备努力尝试的必要,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她们就会陷入一种自暴自弃的状态。而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女性又是从小就接受所谓“男女公平”的教育原则而成长起来的,在她们的观念里,传统的“母职”和“妻职”的社会角色几乎就等同于“三从四德”的封建观念。因而,她们又不甘心在家庭中承担贤妻良母的角色,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对男权的一种依附。因此在这样的心理特征之下,这部分女性在家庭角色的扮演中依然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我们也很难想象她们会在家庭生活当中得到幸福。

我们再来看另一类女性,她们觉得自己有能力进入职场和成功男性一较高下,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尽管今天我们都在倡导男女平等,但是社会观念对于男女两性的性别期待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观念当中。社会观念认为,男性应该积极进取、有主见、有雄心、励志、自我依靠,而女性则应该忠于爱情、文雅、爱小孩、富有同情心、言语流畅。很显然,男性的理想特征与决策、职业发展有关,而女性的理想特征与人际关系、情感表达有关。因此,基于社会对于男女性别特征的刻板印象,一大批的女性会发现,在她们进入职场时,并不像她们想象中那样简单,尽管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可是在现实的职场当中,女性还是处处受到限制,她们往往已经被贴上了温柔、软弱的性别标签。很多单位在招聘时尽管会说男女不限,但在录用时却会优先选择男性。而另外一些单位则会明确拒绝录用没有生育过的女性,因为他们认为让女员工休产假会给单位效益带来损失。这些女性将自己定义为“女强人”,因而她们认为自己不必受到传统“母职”和“妻职”角色的束缚,可是职场当中的不公平对待却让她们并没有实现理想中的自我,而再加上家庭角色中的不承担以及不会承担,即不懂得应该怎样去做一个家庭的女主人,种种因素也会让这批女性也陷入一种角色定位的困顿。

20世纪20年代,随着激进思想的冲击,社会对性别发展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在这一背景下社会提倡一种无性别差异的趋同教育,但却导致了普遍的女性身份认同的混乱。而20世纪30年代,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两性差异化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女子教育缺失带来的弊端,因而重新将女性形象定义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贤妻良母,大力强调母性主义的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女子能够建设好家庭和社会生活。为此,1929年,国民党三大确立了女性教育实施的方针:“男女教育机会均等,女子教育并须注重陶冶健全之德性,保持母之特质,并建设良好之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这种种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品质、德性做了重新的界定和倡导

在民国女性意识逐渐觉醒的进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女子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激进的无差别女子教育观到回归女子教育理念的一个探索过程,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无性别差异教育是当代女性教育的严重缺失。而性别中性化实则为当下女性教育的误区。在要求女生要有像男生一样的能力和素质时,其自身传统的温柔、亭亭玉立、善解人意的特质就往往会被取代,长此以往,可能会颠倒社会角色特征,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在当下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恰当的性别意识,尊重两性教育自身的差异和规律刻不容缓。同时具有男性坚韧不拔、勇敢独立以及女子温婉善良、细致认真双性化人格的女性才是新时代社会所真正需要的女性。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4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概念诠释

舞蹈的最大特征是“律动”, 但是这种律动又不是简单的动作叠加, 而是具有一定模仿性、象征性和思想情感的动态表达。而所谓的“舞蹈艺术教育”, 就是要将这种外在肢体语言和内在情感的双重动作, 赋予审美体验的一种教育形式, 让舞者在张弛有度中去领略舞蹈艺术本身固有的精神内核, 在身心为舞蹈情境所包容、忘却自我的艺术陶醉之中, 让更多人感受到那种难以言说的艺术魅力。

二、舞蹈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世界的追求日趋多元化和理想化, 伴随着人类历史千百年来各类艺术形式的不断发展与更新,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在这种不断接受多元美和追求审美的过程中, 间接推动着艺术教育朝着一个更为积极蓬勃的方向发展。而这种大环境和大趋势, 也促使舞蹈艺术教育在不断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主流的同时, 更呈现出其难得的作用与重要性。

(一) 合理开发被教育者的情商智力

对于广大接受舞蹈教育的学生而言, 舞蹈训练不仅能够促进其身体素质的提升和肢体协调性发展, 更能对那些年龄较为低幼、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定性的孩子产生促进骨骼发育、增强体质的作用。实践证明, 不少幼龄儿童从小接受舞蹈学习, 不仅改掉了自己走路、坐姿以及动作上的不良习惯, 还使其精神面貌、语言谈吐都变的更加有力、积极。毕竟一段舞蹈表演是需要协调身体的各个部分来完成特定的动作, 这等于间接培养了其思维反应能力、身体耐力和灵敏速度, 而且舞蹈表演往往涉及到音乐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这就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断提炼自己的表情, 尝试着以一种更加端正、美好的状态去面对观众, 从而提升个人对于情感因素的培养与发挥。

(二) 提高社会大众的艺术审美和文化修养水平

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门类, 在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愈发鲜明和积极的今天, 舞蹈艺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喜爱, 许多家长鼓励自己的孩子学习舞蹈, 很多成年人也会在业余时间投身到各种舞蹈的学习之中, 因为这不仅是一个能够锻炼身体的良好平台, 而且能够促使其不断丰富内心音乐和艺术体验, 有利于提升个人的审美和文化水平。而当一个人内心修为越来越开阔、越来越丰富时, 他的工作状态、为人处事的态度也会变得更加积极。因此, 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 舞蹈艺术教育对于培养社会大众的良好品格和精神状态也是极有帮助的。

(三) 推动和谐社会文化氛围的培养

现实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常常会因为语言、思想以及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种种阻碍, 但是舞蹈和音乐却能够打破这种与生俱来的障碍, 让人和人之间创立起一种更加和谐的氛围。换言之, 当舞蹈走下舞台演变成一种大众的文化活动时, 其不但具有能够给人带来审美的文化引导功能, 更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聚拢作用, 推动人与人之间产生一种和谐愉快的文化氛围。随着近年来广场文化的不断兴起, 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这一种崭新的舞蹈活动之中, 南来北往、素昧平生的人在音乐响起的那一刻, 随着肢体的舞动, 伴着鼓点节奏的敲响, 一种无边界、无隔阂的文化氛围在人与人之间完美构建起来。在这种轻松宽泛的舞蹈学习和表演环境当中, 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轻松愉悦的气氛慢慢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让其忘却疲惫, 只有轻松和愉悦, 而这对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于和谐社会和精神文化建设, 无疑产生了强大的助推力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审美日趋多元,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身到舞蹈学习的过程当中, 这不仅是一个能够提升个人审美修养和实现锻炼身体、增加身体素质的过程, 从全社会范围上来说, 更是一种有助于和谐文化氛围构建的良好举措。因此, 加强舞蹈艺术教育, 让更多热爱舞蹈事业的普通民众, 或是对此有精神和职业发展需求的人们投身其中, 其将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更为积极的影响, 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舞蹈艺术是当今社会大众不断丰富审美体验以及构建和谐健康文化氛围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因此, 加强舞蹈艺术教育, 充分实践其对于文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是当代文化艺术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中笔者将就“舞蹈艺术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展开研究, 望能吸引社会更多群众对舞蹈艺术及其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以进一步拓展其发展空间。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育,文化氛围构建,大众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陶雅萌.试论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社会地位[J].大众文艺, 2014, 07:239.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5

在国家实现中国梦和普及教育的过程中,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为幼儿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围绕学前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学前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终身教育的重要开端,对幼儿的身心发育有重要的作用。《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对国家教育的深化,小康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国家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有关部门要积极审视并思考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从而更好地普及学前教育。

一、何谓学前教育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针对从出生到六岁儿童的教育。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就是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趋势,我国也将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基础,并根据心理学、教育学和保健学等知识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目前,我国已将学前教育纳入了终身教育体系的范畴,并将其作为教育改革的`新起点,这对教育的普及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学前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

(一)开发幼儿智力,促进身心健康

纵观人的整体发展,学前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学前儿童的身体机能、发展最为迅速,在这个时期加强对儿童的智力教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发展。同时,学前教育给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能够不断促进儿童的智力开发,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二)做好入学准备,完善“幼小衔接”

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多数家长认为幼儿的入学准备主要是帮助孩子提高认知能力,但是,随着学前教育的普及,幼儿的入学准备已经不仅仅包括提高认识技能,还包括社会能力及情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然而,我国目前的幼儿入学率还很低,虽然大部分城市幼儿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80%,但是在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多数儿童都没有机会接受好的学前教育。

这些孩子普遍缺乏充分的入学准备,入学后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以及与外界的沟通能力均较差,这对儿童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做好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提前适应学习和社会,促进幼儿情感和健康的发展,实现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顺利过渡。

(三)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

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处在我国学制的第一阶段,直接影响着教育普及的规模和质量。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学前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广泛,国民素质有了很大提升,这对降低学校辍学率和学业失败率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美国在推进“佩里学前教育方案”和“提前开端计划”时发现,与没有接受学前教育的幼儿相比,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幼儿在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认知方面都发展得更好,并且这些技能和认知的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在报告中指出,相比于没有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受到良好幼儿教育的儿童个体发展较好,对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奠基性的作用。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而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国家教育部门就必须要更加重视学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和贫困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以弥补当前学前教育的纰漏。

总而言之,提高学前教育治疗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和完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家庭幸福,构建和谐社会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数的比例较大。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这就使得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少有机会进入幼儿园学习,大多数只能保证基本的吃穿需要,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的发育和成长。

幼儿在这段时期缺少必要的父爱、母爱和社会关系,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得不到提高,也会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养成健全人格,进而促进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安定和谐发展。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叶圣陶教育思想作文教学重要意义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其精髓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育宗旨和目标的明确,旨在“做人”,其次是实现教育宗旨的关键在于“习惯”,第三是教育原则的的确立在于“自得”第四是实施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在于“直观”。[1]总的来说叶圣陶教育思想吸收了传统教育理论的精华以及教育实践的经验,用比较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进行分析,有选择地予以吸取,立足传统进行教育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同样一脉相承,对当代苏派作文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1.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及启示

1.1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的培养目标

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教学培养目标的思想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要养成写作的习惯,二是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在写作习惯的养成方面,叶圣陶主张有三点:(1)记录习惯。(2)自学的习惯。(3)阅读的习惯。在写作目的方面,则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学习语文写作是一种生活的需要,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学好。”他还曾说:“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工作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在咱们的日常生活里,写作几乎像吃饭喝水一样,是不能缺少的事项。写信、提意见、做总结、记日记、打报告、定计划……哪一项不需要动笔。”[2]

1.2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的启示

由上文对叶圣陶先生作文培养目标的简单概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叶先生的教育思想对当前苏派作文教学依然具有启示意义:首先在写作目的上,很多教师在理论层面上都知道作文教学不应该带有功利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作文成绩的重视往往导致教师偏离了作文教学的出发点,一切以成绩为主导,这种长久以来的应试作文思想是阻碍作文教学发展进步的顽疾之一,随着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叶圣陶先生关于写作培养目标的理论恰恰符合了当前作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其次叶圣陶先生在培养目标上还强调了作文兴趣,作文习惯和阅读积累三方面的要素,这同样在当前苏派作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记录的习惯,体现的是作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研究当前的学生作文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的作文都是千篇一律,假大空,毫无生活积累,叶圣陶先生说:“咱们头脑里不成其为东西的东西是很多的……有时候露一爪,总之不成个具体的东西,那些东西当然形成不了语言的形式,当然拿不出来。”[3]这说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存在于大脑之中,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学生内在的生活积累转化为文字,而记录的习惯养成,就是最佳的实现途径,通过点滴的生活积累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源泉;生活的记录积累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方面,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阅读的积累,受到生活视野的限制,学生从生活中积累作文能力的效果毕竟有限,此时阅读就成了一项重要的手段,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写教学方法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依然被广泛采用。

2.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的教学过程及启示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叶圣陶先生的写作教育思想可从“命题”,“教师下水作文”和“学生自己的作文修改”三方面来概括。在命题上,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应该单把经验范围以内的事物作为材料,不可把经验范围以外的事物勉强拉到笔底来。”以为的苏派作文教学中,多是由教师命题,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思考,导致的结果多是学生说些言不由衷,作文靠拼,靠凑,靠背,《语文新课标》就指出,要少写命题作文,多由学生自主拟题,改变教师命题、学生审题写作的做法。这正与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命题的思想相一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命题过程中,要在学生能写的范围内经过筛选后取舍,命题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

“教师下水作文”是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结合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在其他的语文教学模块中都能游刃有余,可到了作文教学中却犯了难,如果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一起写作,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作文修改是学生取得作文进步的一个重要手段,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师训练学生作文,教学生修改作文,注意让生在作文中养成这种自我修改的好方法。”自我修改作文是学生进步的关键,在修改手段上,叶先生强调要多读,多听,不要光用眼睛看,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多感官并用的能力,尽量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3.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的教学方法及启示

“教是为了不教”是叶圣陶写作教育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它的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导”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写一篇作文不如教会写作文的方法,这强调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要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这是“教是为了不教所”带给广大教师的启示之一,要让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而不是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为那些生硬的写作技巧灌输而疲于奔波,降低学习效率,叶圣陶先生主张:“必须使用各种方式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写作是习惯上的事。”

“作文與做人”是叶圣陶作文思想的又一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强调了作文与做人直接密切的联系,认为作文与做人一样都需要诚实,要抒发自己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体验。其本质上来说是强调通过通过作文教学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从当前社会主体价值缺失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上来讲都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强调学生独特的思想和个性,通过作文挖掘学生心灵上的亮点,并让它逐渐壮大,学生的作文应该是真诚的。

4.总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写作教学思想非常接近当前教育改革对作文的要求,在如今提倡教育创新的发展中依据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不管是从教师教学上还是学生学习上,都有很多值得提升的空间,本文一方面通过研究总结了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从叶圣陶写作教学思想对当代苏派作文教学的启示进行分析,以期对作文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朱省果.叶圣陶写作教学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李淦.叶圣陶作文教学观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3]王中.叶圣陶阅读与作文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J].语文建设,2013,10:58-61.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7

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在校期间能不能与他人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生刚进校园都是远离父母和家乡, 失去了对父母的依赖。面临着来自不同省市的同学和老师, 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性格色彩。每个人都渴望在集体生活中能建立起良好的友谊和进行情感上的交流。礼仪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相互交往中密切联系的纽带, 是通往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所以这个时候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能够帮助他们掌握交往技巧, 积累交往经验, 在交往的过程中与同学相互尊重、相互诚信、相互真挚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交际环境。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信和自尊, 降低失望感和挫败感, 缓解学生内心不良的情绪减少环境给学生带来的孤独、寂寞、空虚感。这些都是非常有益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处事能力对往后进入社会的磨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礼仪教育是大学生走向更好职业的桥梁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 何以扫天下?”从一个小事、一个细节, 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本性。曾经在某高校的毕业生招聘会上, 看见一男生一身西装却穿着一双帆布鞋面试;另有一位女同学在面试的过程中不小心碰撞了别人却不见说声对不起。这通常是在大学生职业面试中常见的情节。且不说学生个人自身的专业能力如何, 作为面试的主考官你会欣赏这样的人吗?

高校礼仪教育可以通过礼仪情景模拟的学习, 让学生提前知道面试的性质和过程, 减少不必要的紧张情绪和漏洞, 通过职场气质的学习和训练让他们明白:穿衣打扮、淡妆技巧、职场仪态都是非常重要的, 既能凸显年轻人蓬勃的朝气、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气质, 又能赢得主考官的青睐。在面试的过程中弯腰捡旁人不小心落下的文件, 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显示了他的细心、为他人着想的品格。礼貌的言行举止都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修养和素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愉快的通过理想中的职业。

三、提高思想道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的礼貌、礼节、礼仪是受道德思想水平支配的, 而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又是通过人的礼貌、礼仪表现出来的。所以说礼仪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教育, 充实他们的礼仪知识, 可以让他们更加掌握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 并指导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按照社交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一系列实践性的礼仪教育, 把抽象的、概括性的道德教育具体化、明确化,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内在的道德品质和外在的礼仪气质有机的结合起来, 成为名副其实的高道德素质的现代人。

礼仪教育不仅包含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内容, 在教育大学生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做文明人的同时也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成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规范文明行为, 促进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古往今来, 人们把礼仪修养视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标志, 视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尺。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 是保证交往活动顺利进行和社会生活秩序的重要因素。我国的改革开放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中国礼仪与世界礼仪的接轨要我们与时俱进, 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弘扬中华礼仪文化, 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

礼仪教育以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依据,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在传统礼仪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大学生学习礼仪教育能够完善自身带动周边讲文明树新风, 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艳明, 崔艳霞, 庄士英.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 2005, 06-0598-02.

[2]黄小浪.论高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2014.096.21.

[3]高晖.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2009, 29-0170-02.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8

我国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 是其形式与意象的源泉。中国的传统图案包含着中国的人文思想和自然、社会观念, 其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图形设计, 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和技术性的内涵。传统图案不仅提供现代设计以丰富的图形、图案构成的技术, 更重要的是其表现的文化内涵对现代设计的指导作用。对传统图案进行分析研究并在现代设计实践中扬弃地传承、发展传统图案, 是使传统图案为现代所用的方法, 也是中国现代设计满足社会需求、体现民族文化的途径。

在艺术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 不仅是将本土文化自我延续, 在世界信息交流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对树立我国的国际形象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

中国银行是中国金融商界的代表, 要求体现中国特色, 设计师采用了中国古钱与“中”字为基本形, 古钱图形是圆与形的框的结合, 中间方孔, 上下加垂直线, 成为“中”字形状, 寓意天方地圆, 经济为本, 给人的感觉是简洁、稳重、易识别, 寓意深刻, 颇具中国风格 (图1) 。中国银行标志之所以能够给人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 我想这主要还是得归功于一直以来人们对象征财富的古代铜钱形象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吧。

中国电信的标志是以“中”字和我过传统的回形纹样作为基础, 经发展变化而成的三维立体空间图案 (图2) , 寓意为四通八达的通讯网络, 象征中国电信时时畅通, 无处不达, 形象的表达了中国电信的特点:科技、现代、传递、速度、发展, 该图案装饰效果强烈, 并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感, 可以说是将传统文化运用得极具现代感的经典之作。

现今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志了。从申办奥运会中做的申办会徽设计, 到正式的奥运会徽, 都充分展示了中国的特色, 受到全世界的一致称赞。申办会徽由奥运五环色构成, 形似中国传统民间工艺品的“中国结”, 又似一个打太极拳的人形。“中国结”象征着吉祥如意, 也体现了每一个中国人大家心心相连、团结一致的精神;太极拳则是中国的国粹, 整个图案如行云流水, 和谐生动, 充满运动感, 象征世界人民团结、协作、交流、发展, 携手共创新世纪的深刻涵义。 (图3)

正式的标志更为出色, 为“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将中国传统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 传达和代表了三层含义:第一, 以中国传统文化汉字印章作为标识主体图案表现形式, 选用中国传统颜色——红色作为主题图案基准色,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 代表着民族与国家, 代表着喜庆与祥和。第二, 作品主体部分又似“京”字, 又似舞动的“人”张开双臂, 充分反映了古老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中国, 传递着友好、真诚与热情。第三, 作品中巧化成向前奔跑、迎胜利的人形, 充分传达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 强调了以运动员为主体和健康向上的精神, 充满动感与活力。标志把中国文化和奥运会的精神表达得贴切自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称赞不已, 称其“既展现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又传递了一个前途光明的伟大国家青春和富有朝气的精神”。 (图4)

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她不但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和表现, 也是现代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传统图案多是人们想象幻化出来的美好事物, 即便是描绘现实中的事物, 经过加工和变形, 表现一种圆满和谐的意境和美感。具体包括瑞兽图案、吉祥画、汉字图案、古代花边纹样、花卉图案、诸神图案、仕女图、中国古代家具和建筑图案、中国化的佛教图案、生肖图案, 以及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图案等等。例如, 汉代代表图案瓦当图案, 大多数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纹为主, 其中包括有大众所熟知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等, 取材多与吉祥、避邪有关, 造型简洁有力, 极具韵律美。

然而, 在现代设计教育中往往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和纹样的采集与运用, 一直舶来的西方设计, 后现代设计, 极简约主义席卷了我国的设计教育方向, 也左右着设计的吸收来源, 局限了设计教育只能朝向跟随多年来一直追随跟风设计, 当我国设计者们取法于西方设计、不断提高设计水平的同时, 中国设计的思维和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很大局限。有的设计者希望按照西方的设计思想和方法, 有的人甚至认为中国传统图案已经是过时的, 而忽视甚至盲目地抵触中国传统艺术思想。这些做法忽视了西方设计也是有其根源和发展过程的客观事实, 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表面上仿效西方设计, 作品看似现代, 实际上却没有民族特点, 丧失了民族性。

近年来一直在不断的被提高到教育导向来改变现状, 我国优秀的设计先锋们也为设计领域在开疆拓土大力撷取传统纹样的精华经过加工再设计, 旧元素新组合的全新视觉形象来推广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作品, 频频得到青睐和国际广泛的认可。为当代的设计教育起到了很好的呼唤觉醒作用!

作为中国传统纹样, 她们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历史的积淀才流传于世, 代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特色, 有很多传统图案还蕴涵很深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以某个传统图案为蓝本, 对作品进行设计之前, 还要理解这个传统图案的寓意和内涵, 使传统图案与设计作品的风格、功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例如, 在有些婚礼礼服设计中大量采用中国传统图案的龙凤纹为蓝本进行变换, 精彩的表现了服装的特征与功能。因此, 所选择的传统图案与设计作品的特性、功能、适合人群等联系越紧密, 传达给消费者的产品信息准确度就越高, 给消费者的感受也越自然, 设计教育也就达到了目的。

当然, 在设计教育中, 如何更好运用传统图案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是当今时代一个大命题。当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每天有非常多的图案不断地出现在消费者的眼前, 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因此设计教育在运用传统图案时必须大胆创新, 融入鲜明的个性, 才能得到消费者的注意与认可, 从而在众多的产品中脱颖而出。在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图案的同时, 要赋予它们新的时代感, 吸收先进设计理念也要同时重视科学技术, 技术的创新采用往往给设计带来全新的感受。因此在设计教育中注意传统纹样使用的重要性, 也要学习先进的设计实现技术, 产品加工工艺, 紧跟时代潮流, 推陈出新, 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传统应是一种风格, 是一种时尚, 在多种途径中体现出时尚感。

而在现代越来越讲求民族性设计的时代, 与完全的西化相对应的, 出现了盲目裁切传统图案中优秀片段, 然后生硬拼凑的“民族风格”的设计。这主要是由于没有具备足够文化底蕴又同时有较强的设计能力去使用现代设计方法诠释传统思维的设计者不多, 面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大趋势, 设计者们急于寻找表现方法与途径, 但是由于很多设计者对传统图案都没有研究或者只知皮毛, 对其中蕴藏的思想内涵没有深入的理解, 对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十分陌生并且无法驾驭, 使得本来就在西方设计阴影下不知应如何发展的中国设计又走向了另一极端。所以, 可见在接触和感受设计之初传统纹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当代设计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要求。做好设计前期的思想洗礼对设计师今后的成长起到的作用影响深远。

在传统纹样教育的启示作用与中国现代设计的走向在设计教育中是重中之重, 是推广和承袭我国优质设计元素全新组合的途径, 在传统图案蕴藏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 其不仅仅在色彩、造型上是现代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因此在设计教学中对待教育对象要加以普及化和着重引导, 同时要使得其包涵的文化内涵也能帮助设计者在成长中提高艺术修养, 确立设计观念, 启发设计的意义。

形态上, 对中国传统图案有所扬弃的选择、继承和发展、使用是使中国现代设计拥有其文化内涵及民族特色的方法, 是其发展之路。现代设计需要针对一定的目标受众的, 将设计与传统图案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以增加设计作品的感染力。

意义上, 中国传统图案源于中国传统文化, 是在不断地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的, 体现了中国的艺术、文化、政治、宗教等思想。对于现代设计, 研究传统图案能增加对对这些思想的理解, 有助于汲取其中的传统“内涵”, 对设计产生指导作用。

在现代设计的过程中, 以上两点应相综合, 对于传统图案, 既要取其“形”, 又应取其“意”。首先是得其“意”, 要领悟传统图案中的文化内涵, 并进而加以引申, 用以表现设计所需内容, 在思想的层面上使设计具有深度和趣味性。得其“意”是得其“形”的基础, 在现代设计教育中, 应根据传统图案的生存样态、本质规律, 找到与现代设计间的联系点, 巧妙运用, 推陈出新。对于借鉴西方的优秀设计, 我们应摆正位置, 做到中西结合, 以中为主, 分清西方和中国设计的差异性, 突出中国设计特色。同时, 对于中国传统图案的借鉴与传承应是有选择性的, 要与现代设计的规则相适应, 才符合现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要求。

中国现代设计之所以必须研习并有所扬弃地传承传统图案中的造型形态和意义引申是因为:首先, 中国的现代设计必须是“本土设计”, 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世界艺术因其差异性而显得多姿多彩, 因而民族化的设计是世界设计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9

我国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与高等教育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当代的大学教育现处在一个急速发展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3 0年以来,高校自身的建设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现如下:

1、教育理念的变化。

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模式,让更多人获得受教育的权利,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教育。

2、教育资源的建设。

众多院校合并,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大学发展模式受市场经济影响较严重。

3、偏向学科的硬件建设,忽视人文教育建设。

上述三点反映了当前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笔者总结了由此现象带来的一些弊端和问题:一是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势必会造成高校对人才数量的增加而忽视其质量的提高,这就必然会造成对人才培养的粗放型发展以及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缺乏;二是众多院校的整合,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使得学校教育资源有机会进行优化配置,但是这种用商业经济模式套改大学教育的方法,更多的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追求。这无形中偏离了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原则;三是学科硬件建设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受教育的外部环境,但是人文关怀的缺失,人文建设的忽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理念的共同匮乏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实施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使得大学教育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气息,以至于学科专业的发展没有民族的鲜明个性和自由创新的精神。

音乐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这些现象的逐步影响中失去了鲜明的民族气质和文化艺术内涵。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音乐教育应该彰显教育的科学性、人文性和艺术性,但是,我们现在却看到音乐教育中“人“的责任在淡化,人的教育被忽略,而强化了纯粹的专业化知识教育。

二、音乐教育在高校大学教育中的特殊地位

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经历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特殊时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社会的全面发展,使得音乐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特殊地位表现的更加突出。

1、音乐教育是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的任务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音乐教育作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承载着陶冶情操、抒发性情的审美功能和构建学生心中人文世界的历史使命,如何使高校音乐审美教育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这里还涉及到一个审美导向问题。作为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因势利导,兼顾学生的审美意向,注重审美导向教育,在音乐内容的取舍上,必须立足民族音乐,把民族音乐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为民族音乐本身具有一种血缘文化的亲切感,更加贴近人的生活,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其次,审美所需要的文化修养,除了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更多的音乐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开阔学生认识美的视野,增强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音乐教育是中国文化延续的特殊载体。

纵观中西音乐发展的历史,我们都能清楚地看到一部反映文明进步和民族兴衰的社会发展史。从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来看,音乐教育侧重于音乐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音乐与各种古典哲学,文学和科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对文化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西方音乐教育的发展来看,音乐与宗教活动密不可分,也具有陶冶品性的教化作用,对开启人的心灵,启迪人的智慧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音乐教育本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发展。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民族文化的继承者和创造者,他们一定要认识和遵循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规律,结合我们民族的艺术创作规律,同时吸收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精髓,继承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结合现实,进行创新发展。这样,我们的音乐教育才能朝着一个良好的态势发展下去。

三、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实施

在全社会大力呼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今天,高校音乐教育更应该发挥出它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人文教育将人文关怀视为对人的终极关怀。所以,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更应该以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本。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表现在改变音乐教育中只注重专业教育而缺乏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人文教育不是简单的课程上的人文知识传授,还包括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提炼和培植学校的特色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让学生感悟大学教育的文化熏陶,从而逐渐感悟和理解人文教育。

音乐教育中如何实施人文教育,首先,应该提高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人文教育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不同方面丰富和提升人的精神内涵,体现人的精神价值,人文教育不只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它渗透于各学科之中,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因此,音乐教育应注重更广泛学科的相互借鉴学习,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宗教等方面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真正理解音乐教育与人文教育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

其次,调整音乐教育中学科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途径。因此,要加强人文教育学科的拓展,在学科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上重视人文教育对音乐教育的渗透。在音乐教育理论上扩展知识结构,调整不合理的课程设置。比如,有的大学在音乐教育课程设置上,学生到了大三、大四才开设音乐欣赏和艺术概论课程,这必然会影响学生专业技能课程的领悟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这些基础性的专业理论学生必须在大一和大二就要学习和掌握。这样学生对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才会从理论认识上达到一定的高度,从而有助于指导学生在音乐作品表达处理上更加具有艺术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另外,增加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学方面课程的设置,有助于提高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得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发展趋于平衡。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既要重视学生智商的开发,也必须重视学生情商的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学生,就是要做一个有良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学习成绩对于学生固然重要,但学生还必须学会生活、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始于人性的自觉,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音乐教育必须从人文关怀出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培育学生体味人性和社会现实的文化素养,开启学生的人性自觉,启发他们从心灵深处去感悟音乐之美。

最后,人文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实施与音乐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紧密相联。我们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文化素养,不断加强音乐教育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同时,将音乐教育教师的培养和学校人文教育的实施结合起来,把统筹规划教师的继续教育以及提高教师素养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举措,纳入到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之中,让教师本人在音乐教学中受到启发。总之,上述因素的综合协调发展,将会使人文教育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意义和影响更加深远!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下,人们偏重视于音乐教育硬件设施的完善,偏注重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堆积和专业技能的提高。缺乏、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完善的人格培养。使得音乐教育的发展缺乏艺术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承的责任感。本文旨在从高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出发,以人文教育为突破口,结合音乐教育的特殊性,谈一谈人文教育在当代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现状,高校音乐教育,人文教育,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音乐教育展望》戴定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论人文系统中的教育》项贤明教育研究2001年12月

《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曹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音乐美学基础》张前王次炤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6月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0

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很多领域都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教育领域也避免不了要受到相应的挑战。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领域在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等方面都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人们通过网络来查阅、搜索和获取信息, 同时也通过网络来传播信息, 那么, 如何有效地实现以上所说的目的就成为网络信息时代的至关重要的能力, 简单说来就是一个如何通过网络学习的能力。具体到教育领域, 我们就不能再单纯地通过应试教育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因而, 为了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综合人才, 必然要改革传统的教育观念, 向素质教育转轨。总的来说, 无论是从教师还是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当代高校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从宏观上来讲,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对教育领域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教育, 指的是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开发教育资源, 优化教育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在宏观的教育层次上, 信息化教育的特点包括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以新型教学模式为核心、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及以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为基础四个方面。现代教育观念倡导人的主体性, 在教育理念上提倡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条件和教学方式, 充分信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给学生以学习的自主权,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二者的作用, 既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和指挥的作用, 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教学实践提倡的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式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不再扮演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 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信息技术在当代的高等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材料, 学习者通过以上媒介能够更容易接受所传输过来的信息, 并且通过这些现代化的媒体技术所展现的信息资源也更容易被学习者接受和领会, 比较符合人类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信息化教育中的关键因素是教学资源, 如何以更结构化、动态化和形象化的方式来为学习者传输和展现丰富的、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将成为信息化发展的核心内容, 离开这些因素, 学生的自主学习将无从谈起, 更不可能实现学生的自助发现和长远发展。

从微观层面上来分析信息化教育, 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已经被广泛应用, 教材多媒体化的最突出特点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构建教学内容, 使教学内容与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效果相结合, 实现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动态化, 对学习者形成多感官的刺激效果, 以实现学习者更有效地接受、领会教材内容, 这从根本上来讲更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 能够实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

教学个性化。个性化教学就是要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 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在教学中, 不同的学生倾向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 如理论性学习、经验性学习、实践性学习、创造性活动学习等, 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以及各自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并适时地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

学习自主化。学习自主化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教师们意识到,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离开学生为主体, 想要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是相当困难的。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自主学习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环境虚拟化。教育环境虚拟化意味着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 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现在已经涌现出一系列虚拟化的教育环境, 包括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校园、虚拟学社、虚拟图书馆等, 由此带来的必然是虚拟教育。

活动合作化。顾名思义, 活动合作化即是使学生通过互相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 在此过程中, 学生们通过诸如小组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小组网上合作学习以及由计算机扮演合作伙伴等形式来开展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 信息技术在以上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管理自动化。管理自动化从具体实现形式来看, 包括计算机化测试与评分、学习问题诊断、学习任务分配等。最近的发展趋势是在网络上建立电子学档, 其中包含学生身份信息、活动记录、评价信息、电子作品等。

其次,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是推进信息化教育的客观需要。信息化教育的最终和最高目标是实现素质教育, 具体说来, 信息化教育就是要培养出能够应对21世纪发展需要, 能够实现自我学习, 并具有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新型复合人才, 实现全民族人口素质的提高。

(1) 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共有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法规和信息能力。信息意识是人类意识中的一种, 它是指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也就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能力、判断能力和洞察能力。换句话说, 就是人们面对不懂的东西, 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并知道去哪里, 以及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信息意识是人们产生信息需求, 形成信息动机, 进而自觉寻求信息、利用信息、形成信息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信息能力, 也可以称作信息技能, 是指理解、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及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它是信息素养培养的核心和关键。信息道德则是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总之, 信息化教育所要完成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习者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媒介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同时能够正确地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 并能够对获取到的信息进行积极有效的利用, 最终学会如何学习, 以实现个人的长远发展。

(2) 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现代教育理念中所重点强调的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在自我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重互动、合作学习、共享资源以及自主探索等手段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

(3) 培养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 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构筑的新型信息教育平台将最终取代传统的教学方式,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教育平台以此为基础也将实现学习者终身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终身学习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活力, 最终将会形成一个学习化社会和社会化学习的局面。信息化教育秉承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仅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终身能力的培养, 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而且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文化氛围以利于终身学习的进行。同时, 教师自身也本着终身学习、教学相长的理念不断充实和寻求自我可持续发展, 给学生学高为师的智慧启迪, 身正为范的人格示范, 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激励。

参考文献

[1]邹海波, 古今, 王健.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与途径探析[J].现代情报, 2008.9.

[2]吉学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情报科学, 2012.5.

[3]张文芹.浅论信息时代的高校教师信息素养[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4]张霞, 刘志兰, 杨劲松.我国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现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2.10.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并非笔者上纲上线,实在是“优衣库”不雅视频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发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当代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是国家的未来,应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优衣库不雅视频女主角作为一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却没有用正确的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或许是个个例,但却折射出了当代大学生思政政治觉悟的薄弱,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 本文笔者将从这一事件引发思考,讨论一下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栋梁,如果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何以在未来的社会中立足,何以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表明了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意见》强调,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够确保我国在日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这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现在的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和民族的希望,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把大学生素质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才能真正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都需要当代大学生吸收并融化在思想中,自觉应用在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主动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让自己在世界文化思维的冲击中找准道路而不走弯路。

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是抵制不良思想影响的要求。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信息通过媒体渠道无孔不入,对于缺乏甄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无疑充满了诱惑。只有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交给他们正确的思想意识,以便自觉抵抗错误思想的荼毒。

二、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当代高校都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但是无论从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备都没有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随便走进一个思政教学课堂会发现,台上老师自顾自的讲,台下学生自顾自的玩,更有思政老师直接宣布,只要不说话,自己怎么玩都行。在这样从老师到学生都不重视的教学环境中,如何能将健康向上的思想带给学生呢?

讲课方式过于单调。思想政治原本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加之思政内容很多年都没有变化,内容缺乏时效性。理论的知识原本就很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上老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一味的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而形成恶性循环,老师在台上喋喋不休,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过多。随着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社会思想开始涌入大学校园。这些思想中有些并非主流思想,有的甚至是应该被摒弃的错误思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价值观和人生观尚未成型,负面思想的冲击给大学生的身心带来恶性影响,这也是当代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想当严重的问题。

三、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

通过上面的分析,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形势下党提出的重要思想理论。随着世界的多极化发展,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特点,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自私自利思想、功利思想、缺乏政治信仰等,比如很多大学生都有崇洋媚外的心态,觉得外国的都是好的,这都是及其错误的思想。在新时期的中国,大学生应该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明辨是非,承担自己被赋予的使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用自己的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其实,我们身边不乏这样向上的正能量,比如经常在公交车上会看到给老人让座的大学生,冒着被讹的危险扶摔倒老人的大学生...如果每个大学生都能传递这种这能量,这个社会就会和谐温暖很多。

创新課堂教学方式。要想真正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足功课:首先学校应重视思政教育,选用近年来新编的教材。其次思政老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思路,停止填鸭式的灌输,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授课过程中,不光是向学生传递书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紧跟时代,用大学生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做为素材,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比如就优衣库不雅视频事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由发言,听取大学生对本事件的看法和态度,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来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其中,二来从学生的发言中,老师可以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教育。

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等,各种信息无孔不入。但是如果能对这些媒体渠道加以正确的运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呼吁社会媒体多传递一些正面的消息,大学生自身在接收信息时有意识的进行删选甄别,摒弃糟粕,从而达到自身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和完善。

建立学生心理咨询档案。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是上一节课能让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的事情,还需要后续的跟踪服务。建议高校可以成立以班级为单位,以辅导员为心理辅导老师的心理咨询小组,定期跟学生谈心,交换就某件事情的看法,为学生排解心理问题,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正能量。如果遇到问题严重的学生,辅导员可陪同去往学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处进行咨询。通过这种课上学习课下强化的方法,相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会越来越好。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只有青年强,才能国家强。正如江泽民书记曾经说过的话,什么素质最重要,思想政治素质最重要。只有拥有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看清形势,认清道路,才能鉴定不移的拥护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击败西方反共势力的文化侵蚀;只有拥有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向江河日下的社會传递正能量,多一份和谐,少一份邪恶。然而因为当代大学对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教师授课方式过于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脱节,不具备实用性等因素,导致目前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亟待提高,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优衣库不雅视频等诸如此类的负面新闻,这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素质亟待提高的反面教材。相信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化学习,利用网络媒体的力量,同时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并建立课下的心理咨询作为跟踪,在这样多管齐下的教育方式下,中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定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新时代的中国需要的是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在社会中传递正能量的高素质人才,这需要大学教育、社会和大学生群体的共同努力,希望优衣库事件等影响大学生素质的恶性事件再也不会发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正确思想,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认真学习党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刻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的实践,用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核心价值观抵御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真正做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八大报告[J].新华网,2012-11-19.http://www.xinhuanet.com.

[2] 陈金鑫,彭曼丽.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北方经贸,2009(08).

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篇12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必要性

1 当代大学生的诚信现状

1.1 思想上的信用意识薄弱

大学生没有将诚信意识放在思想政治建设的首要位置, 导致其在生活中出现了诚信信仰危机。比如说, 国家为了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 实行了国家政府贴息的助学贷款政策, 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完成还款, 但是部分学生无视了自己所要承担的义务, 在毕业之后逃避还款。他们为了获取一点小利小惠, 以个人信用为代价, 得不偿失。大学助学贷款, 成为了大学生第一份个人信用状况的报表, 在社会经济的浪潮中, 个人信用和人格信誉是比任何资产都珍贵的, 是立身之本。 (1)

1.2 学习生活中诚信缺失

近年来, 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也频频出现各种各样的诚信危机事件。如, 考试中作弊现象, 尤其是各类等级考试中代考、替考的事件层出不穷, 更有学生通过“枪手”等职业来谋取利益;作业抄袭更是屡见不鲜, 上课点名替人点到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些虽是小事, 但是到了社会, 大学生会因小失大, 赎金沦陷, 甚至走上犯罪违法的道路。

1.3 择业时的诚信缺失

由于高校扩招的政策进一步推行, 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压力, 在用人单位面前更应该学会自我推销。但正因为功利心作祟, 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长远的眼光, 经常走进了自我包装、夸耀的陷阱。为了使自己在芸芸竞争者中更为突出, 牺牲了个人诚信, 在简历上动手脚, 捏造成绩、获奖情况、实践经历等, 拔高自己的地位, 欺骗用人单位来获得就业机会。

2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

2.1 学校诚信教育不足和重智轻德

目前, 全国高校并没有开展系统的诚信教育工作, 即便是有, 其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诚信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为专题讲座、海报宣传等, 并没有将其纳入必修教学环节。学校没有培养专业的诚信教育教学的老师。一些高校在教育过程中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理论, 轻实践, 一味灌输, 缺乏引导, 纸上谈兵, 没有鲜活的事例讲解, 学生自然提不起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一味强调老师的绝对权威性, 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2)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 又如何让学生形成诚信的品格。除了在教育手段和形式上的落后, 在评价机制上体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重智轻德, 将分数视作评判的一切依据, 知行脱节的情况还较严重。

2.2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 也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带来了负面影响。由于市场经济强调效率优先和利益最大化, 导致社会上普遍出现了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 他们为了谋取利益, 不择手段、唯利是图, 无视道德和良知。当遇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他们以自我为中心, 为实现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牺牲诚信道德为代价。在经济行为与社会交往中也体现出了这样的价值观念, 这最终导致了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出现。

2.3 大学生自身诚信责任淡薄

诚信教育要真正被大学生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修养, 真正实现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这才是学校教育的成功体现。大学阶段, 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更是大学生思想活跃, 受到各种思潮冲击的危险时期。 (3) 但身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 面对社会上种种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现象, 大学生内心不免出现困惑和波动, 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和困惑, 对自己所坚定的信念产生怀疑和动摇, 体现出诚信意识淡薄。

3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3.1 提高大学生对诚信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是高校诚信教育的主体和对象, 大学生能否对诚信教育产生觉悟关系到诚信教育是否能取得成功。因此, 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每个大学生都应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 不断地总结经验, 精益求精, 最终达到诚信道德上的自觉, 不断提高个人信用。另一方面, 高校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明确教学目标, 针对本校学生的特点, 开展行之有效的诚信教育, 让大学生体会到, 诚信是关乎其将来事业和学业的关键性因素, 也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首要前提。从根源上提高学生生对诚信教育的思想重视度, 才能保证诚信教育不是教学资源的一种浪费, 真正发挥实效。 (4)

3.2 加强诚信教育的力度

目前,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设立诚信教育这门课程, 没有体现出对诚信教育的充分重视。要想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第一, 就要让教师起到模范作用。当前在“两课”的教学中, 常常出现教师自己都对其将信将疑的现象, 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将诚信道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试问大学生又怎会真正相信。更有的老师说一套做一套, 生活中作出了一些违背诚信道德的事情, 更让学生不齿。因此, 教师必须作为诚信教育的先锋模范, 为人师表, 给学生起到带头作用。第二, 学校应该组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诚信教育活动, 以创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如学校定期举办诚信演讲大赛, 在校园内征集诚信感人事件, 设置流动伞等, 并定期公布不诚信的行为。

3.3 建立完善的诚信评价和激励机制

高校的诚信教育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是由诚信评价和激励机制所决定的。高校应该积极探索, 建立一套完善的诚信评价和激励机制。在建立诚信档案时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定期评选优秀诚信人物, 并将不诚信的行为公之于众, 并给予诚信者以适当的奖励。将每个班级的诚信档案整合起来后形成一份院系性的诚信档案系统, 再由学院辅导员进行更高级的评选和监督。最后, 并对各院系的诚信评选和不诚信行为公开进行监督。 (5) 这样层层向上, 环环紧扣, 最终形成一个全校性的诚信评价和激励机制。比如说, 可以采用诚信报表的形式。在历届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候, 他们除了要携带自己的简历, 还要有学校认证的诚信报表, 其中有该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状况以及诚信奖惩状况, 用人单位会根据这份报表来衡量该学生的诚信状况, 并成为决定是否录用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注释

1林文献.浅谈高校新时期的诚信教育[J].福州大学高教研究, 2012 (2) .

2段大蓉, 林莉.明礼诚信推进高校学生道德建设[J].石油高等教育, 2012 (4) .

3张阳红.新时期高校诚信教育探寻[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

4潘丽红, 时小艳.也谈大学生诚信缺失及教育策略[J].文教资料, 2009 (31) .

上一篇:手术室门下一篇:多轴数控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