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的CT诊断

2024-07-09

甲状腺癌的CT诊断(共12篇)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篇1

1 概述

甲状腺癌是由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 女状明显多于男性。一般来说, 甲状腺癌比其它器官的癌发展相对缓慢, 病程相对较长, 值得注意的是, 有的原发灶很小, 临床上常首先发现转移灶,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收集了一些病例, 现总结分析如下。

2 病因及病理

具体确切的病因目前尚难肯定, 但从流行病学调查、肿瘤实验性研究和临床观察, 甲状腺癌的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遗传因素:约5%~10%甲状腺髓样癌有明显的家庭史。②碘和促甲状腺素摄入过量或缺碘均可使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③其他甲状腺病变:临床上有甲状腺腺癌、慢性甲状腺炎、结节性甲状腺肿或某些毒性甲状腺肿发生癌变的报道, 但这些甲状腺病变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尚难肯定。④放射性损伤:用X线照射实验鼠的甲状腺, 能促使动物发生甲状腺癌。实验证明碘131能使甲状腺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 细胞核变形, 甲状腺素的合成大为减少。可见放射线一方面引起甲状腺细胞的异常分裂, 导致癌变;另一方面使甲状腺破坏而不能产生内分泌素, 由此引起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 大量分泌也能促发甲状腺细胞癌变。

3 甲状腺癌的病理分型

①髓样癌:占甲状腺癌的5%发病年龄多在30岁左右。②乳头状腺癌:占甲状腺癌的40%~60%, 青少年女性多见;恶性程度低, 但较易发生淋巴结转移。③滤泡性腺癌:占10%~15%, 50岁以上女性多见;中度恶性, 易发生血行转移, 淋巴结转移较晚。④未分化癌:占15%, 恶性程度高, 早期即可向周围浸润和转移。

4 临床表现

好发于30~50岁女性, 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偶发现颈前区有一结节或肿块。早期诊断困难。一般认为单个结节性甲状腺肿, 生长较快, 质较硬且固定, 或伴周围淋巴结增大, 或伴声音嘶哑、呛咳、呼吸道压迫症状, 高度提示原发性甲状腺癌可能。

5 CT表现

5.1 肿瘤本身的表现:

①大小:单发结节或肿块, 0.3~8.5cm。②形态:不规划, 分叶状。③密度:病灶内可见不同程度的低密度区, 少数病例呈囊性为主, 囊壁厚薄不均。④边缘:边界模糊不清, 与周围脂肪间隙及器官分界不清。⑤钙化:50%伴有钙化, 沙粒样钙化、小结节状钙化、混合性钙化。⑥强化程度:增强后有不同程度的强化, 部分肿瘤边缘呈“半岛状”瘤结节强化, 部分可见“强化残圈”征;囊性为主的病灶, 强化后可见囊壁及乳头状结节样强化;病灶较小平扫呈均匀低密度, 增强后呈较均匀性强化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62%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器官, 在判断甲状腺病变有否气管、食管及颈鞘血管侵犯时, 以食管-食管沟及颈鞘血管与甲状腺之间脂肪间隙消失为诊断指标。①以局部气管内壁是否光整锐利、管壁僵硬变直为气管受侵犯的诊断标准;②以肿物包绕食管1/3周以上、食管壁僵硬、狭窄为食管受侵犯标准;③以颈动脉和/或颈静脉被包绕1/3周以上为颈鞘血管受侵犯标准;④肿物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不清为周围肌肉、皮肤受侵犯标准;

5.2 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CT表现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好发部位为颈静脉链周围、气管食管沟及纵隔;淋巴结明显强化、与正常甲状腺密度一致、囊性变、囊壁内明显强化的乳头状结节及细颗粒状钙化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特征性改变;淋巴结明显强化、与甲状腺肿瘤密度一致为滤泡癌、髓样癌、透明细胞癌转移淋巴结的特点。

6 鉴别诊断

见表1和表2。

7 小结

甲状腺癌的早期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一些良性病变 (甲状腺腺瘤、结节性甲状腺肿) 的表现相似, 需结合其他方面检查 (超声、放射性同位素扫描等) 才能做出较准确的诊断。

关键词:甲状腺癌,CT,诊断,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篇2

第七节: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和报告书写规范 1.目的

本规定是为提高全体医师诊断质量,规范病例报告的书写,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而制定。2.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体医师在病例诊断和报告书写中,规范自身的言行、态度和工作。3.作用

全体医师严格按照影像专业的要求,完成病例的诊断和报告的书写,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正确处理好医患关系。4.要求

各级医师严格遵守诊断报告书写标准,突出重点照顾全面,提高医疗诊断质量,尽职尽责的为患者服务。5.影像诊断质量控制标准和报告书写规范细则(1)报告书写前准备工作

确定X线片或CT片质量是否合乎诊断要求,包括黑化度、对比度等,对于CT片尚需确定定位像、窗技术应用是否合适、照片连续性及有无伪影。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照片,不予书写报告。

在保证照片质量的前提下,核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是否与照片所示一致。并要核对照片与病人申请单要求检查的部位、项目是否相符,是否与申请单所记录的照片数目一致。CT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012.10)

申请单所填写的内容及附带的相关临床资料是否详细和充分,其中包括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

若为随诊复查病例,需有即往影像学检查照片及诊断报告书。确定以上项目无误后,方可进行照片观察和报告书写。照片观察:详细、系统观察每幅照片,包括CT、MR照片上的每一帧图像,这是作出正确诊断印象的基本保证。

要根据申请单的要求及所怀疑的病变,对照片中某一部位或某一器官进行重点观察。

还应仔细观察照片中其他部位和器官的表现,而这些部位和器官常常是诊断医师易于疏漏的地方,常有可能导致错诊和漏诊。

当在照片上发现明显病变时,不应仅满足这一发现,还应系统观察以发现其他病变。例如,发现了肺内明显肿块影,还应观察有无肋骨骨质破坏等其他异常表现。

书写过程中应注意事项

要认真填写诊断报告书上的一般项目(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检查号、检查部位、检查日期、报告日期、检查项目和检查方法等)。

诊断报告书最好用计算机打印。对于不具备打印条件的单位,书写时要求字迹清楚、字体规范,不能涂改,禁用不标准简化字和自造字。书写时要使用医学术语,要语句通畅、逻辑性强。CT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012.10)

“影像表现”是诊断报告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印象”产生的依据,因此对“影像表现”的叙述尤为重要,既要突出重点,也应注意全面。既要防止过于简单又要避免面面具到而无重点。

要重点叙述病变的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缘、密度(CT值)及与相邻结构的关系,如系造影或CT、MR增强检查,尚应叙述造影后形态学表现和病变强化表现。

要特别注意描述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的阳性与阴性征象。

应简要描述片内已显示但未发现病变的其他结构和器官。当由于病人原因而不能行标准方法检查时,在“表现”叙述开始时应予以说明。

“印象”是诊断报告书的最终结论,需特别注意其准确性。提出诊断印象时必须联系临床资料,包括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既往影像学资料。合格的诊断印象应当包括“有无病变、病变部位和范围及对病变性质的判断”等要素,具体要求如下。

“印象”应与“表现”所述内容相符,绝不能相互矛盾和相互混淆。也不应 “表现”已述,然无相应的“印象”,或反之。

如“表现”中未发现异常,则“印象”应诊为“正常”或“未见异常”。CT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2012.10)

若“表现”中发现异常,应在“印象”中指明病变的部位、范围和病变的性质,如“肝右叶巨块型肝细胞癌并周围多发灶及门静脉右支内瘤栓”。

若“表现”中发现异常,但不能确定病变性质时,“印象”中应说明病变的部位、大小和病变性质待查或几种可能的性质,并依可能性大小进行排序。此外,还要提出进一步的检查手段。

当“表现”中有几种病变异常所见时,“印象”中书写应依这些病变的临床意义大小进行排序,如“左肾癌并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胆囊结石,肝右叶肝囊肿”。

在“印象”书写时,更需注意不要有错字、别字、漏字及左、右侧之误,否则可导致严重后果。

报告书的核对工作

报告书写完毕后,书写医师要复审报告书各项内容,并需再次核对申请单、照片所示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和检查项目的一致性。复审完毕后以工整、清晰字迹签名并提交负责医师审阅。

负责医师需对诊断报告书进行复审,依次检查报告书的各项内容,确认无任何差错后,以工整、清晰字迹签名并送交登记室。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篇3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胰腺癌;早期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062-02

胰腺癌是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患病早期患者無明显症状,一旦确诊病情往往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较为困难。目前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但中晚期患者手术成功率不高,有文献资料指出,晚期胰腺癌患者手术成功率在20%~25%之间,宜早期诊断早期治疗[1]。临床对胰腺癌的诊断手段主要包括B超检查、CT检查等,B超检查是胰腺癌初筛的重要检查方法,但检查中受腹部肠气干扰较大,而CT扫描则能较好地弥补B超检查的不足[2]。CT扫描又有平扫和增强扫描之分,一般而言,CT增强扫描可有效提高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检查准确率更高,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50例胰腺癌患者的CT增强扫描、CT平扫、B超检查的影像结果,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为临床选择高效、准确的胰腺癌影像诊断手段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50例胰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8±4.2)岁;病程0.15个月~24个月,平均病程(3±0.6)个月;经手术病理诊断均为胰腺癌患者。临床上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左上腹疼痛或隐痛、胀痛、钝痛、绞痛、腰背痛,部分患者皮肤黄染、体重下降以及出现脂肪泻、腹部包块、糖尿病症状等。

1.2 研究方法 患者手术治疗前均行B超检查、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影像提示为可疑胰腺癌患者。检查所使用仪器包括超声诊断仪、双排螺旋CT机、高压注射器、后处理工作站、CT增强检查高级应用分析软件系统等。其中CT扫描的相关参数如下:电流159.9 mAs,电压120 kV,矩阵510×510,螺距在0.65~1.45 mm,层厚5 mm,重建层厚5 mm,部分重建薄层层厚0.8~2mm;造影剂为 80~140ml碘海醇,采用双筒高压团注,速率3.0~4.2 ml/s,增强扫描时间为动脉期25s、胰腺期45s、门脉期70s,行腹动脉逐点扫描,扫描结束后将获得的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处理,并由专业影像医师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CT多期增强扫描、CT平扫、B超检查与手术病理诊断的总准确率,其中CT多期增强扫描的准确率包括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的准确率。评价指标为将扫描结果显示的肿瘤大小与手术取出测定的新鲜肿瘤大小进行比照,扫描结果和测定结果越相近,说明诊断准确率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表示,行χ2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统计数据显示,B超检查中,26例患者检查结果为胰腺实性占位,13例患者的胰腺回声不均或显示不清,8例患者的胰腺声像正常,3例患者表现为胆总管扩张;CT平扫中34例患者为胰腺实性占位或胰腺癌占位,余下16例患者为慢性胰腺炎,CT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胰腺期、门脉期的胰腺癌检出例数分别为42例、48例、47例。三种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确诊的准确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胰腺是腹膜后器官,周围有许多重要脏器。胰腺癌是常见恶性肿瘤,早期确诊率不高,患者确诊治疗时病情往往已发展到晚期,胰腺周围的许多重要器官已被侵袭,致使患者手术治疗死亡率高,治愈率低,有统计数据显示,胰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1%[3]。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早期诊断是及早治疗的前提。B超、CT扫描均是无创、简便、低成本的诊断方式,在临床疾病影像诊断中使用非常广泛,但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诊断准确性。B超检查中容易受腹部肠气的干扰,部分检查显示不清或者报告胰腺声像正常,准确率不高,有学者研究B超检查、CT平扫+增强扫描的胰腺癌诊断准确率,发现B超检查的准确率为50%,而CT平扫+增强扫描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3.8%[4]。而裴福贵[5]观察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的诊断结果,得出多期增强扫描可提高CT扫描胰腺癌检出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指出综合使用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灌注成像可减少漏诊率和误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可见单纯使用CT平扫,其胰腺癌诊断效果也不理想,有学者指出可能原因为:胰腺癌种类较多,包括导管腺癌、巨细胞癌、粘液癌、腺泡细胞癌、小细胞癌、小腺体癌等,各类胰腺癌在CT影像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相似性,给临床诊断带来了干扰,因此诊断中容易误诊[6]。此外,胰腺癌多期增强扫描诊断结果更准确的另一个原因为胰腺周围有腹腔动脉、肝总动脉、脾动脉和静脉、肠系膜上动脉和静脉等许多血管,不同期扫描能最大程度强化胰腺实质,且能充分显示胰周血管的状态和周围血管的联系[7]。在本次研究中,CT增强扫描胰腺期(图B)的诊断准确率达96%,均高于动脉期、门脉期(图C),可见胰腺期扫描是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的最佳时期。

综上所述,与B超检查、多层螺旋CT平扫(图A)相比,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能获得更高的胰腺癌诊断准确率,且以胰腺期的准确率最高,CT多期增强扫描有利于早期诊断胰腺癌,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敏,刘树堂,时高峰,等.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与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3,35(12):1784.

[2]周东升,蔡瑞萍.小胰腺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2):248-249.

[3]罗娅红,于韬,王洋,等.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J].磁共振成像, 2011,5(1):35.

[4]呼闯营,戴晓波,唐文,等.胰腺癌77例临床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671.

[5]裴福贵.多层螺旋CT平扫、多期增强扫描和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5):90.

[6]李笋.MSCT薄层增强扫描对早期胰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0,21(11):134.

[7]王海生,韩艳平.胰腺癌多层螺旋 CT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4,10(7):35.

螺旋CT在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6~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15例,一组为对照组(单纯CT平扫)15例。实验组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3.8±5.7)岁;对照组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34~76岁,平均年龄(54.9±6.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差异上不显著。

1.2 方法

选择T O S H I B A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quilion4(TSX-101)的四层螺旋CT扫描机,所有的62例患者经过螺旋CT检查平扫之后均行层动态增强扫描。根据甲状腺常规的图像扫描结果选择甲状腺图像显示较好的层面,扫描的层厚为5mm×4mm,间隔的曝光时间为1秒,总的曝光时间为55秒,电流为60m As,电压为0k V,扫描的矩阵为512×512。扫描时的造影剂浓度为300mg I/ml的碘海醇注射液,静脉注射50ml造影剂,注射的速度为每秒4ml,在造影剂注射完毕后延迟8秒钟再开始扫描,一共扫描55次。在灌注扫描完毕以后再次加入30ml的造影剂,进行常规的增强CT扫描。

1.3 评价标准

螺旋CT的诊断标准:螺旋CT显示甲状腺的组织内部有低密度的边缘不清的局限性肿块影像;肿块的内部密度不均匀且呈现出低密度影;肿块的内部分散有如沙粒样大小的细小钙化点;肿块和其周围软组织的分界不清晰或者欠清晰;同侧的淋巴结出现肿大。符合上诉诊断标准中的任意3项即可。

1.4 统计学处理

本实验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为15.0版本的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t检验。如果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甲状腺癌检出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癌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15例患者经CT检查诊断为甲状腺癌(见图1、图2、图3),检出率为1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甲状腺癌微钙化病灶的检出率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癌微钙化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10例检出微钙化病灶(见图4、图5),检出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癌肿,疾病初期临床表现比较轻微,很难第一时间到医院确诊,部分甲状腺癌患者的首发症状是转移灶,很容易造成临床误诊,患者的病情一旦得到延误就有可能出现危及生命安全的情况。目前临床诊断及治疗甲状腺癌的主要依据就是影像学的诊断,了解甲状腺癌影像学上的特点对于诊断甲状腺癌有重要的意义。甲状腺癌常常呈现出浸润性生长的生长方式,依据病理类型进行分类可分为滤泡状癌、乳头状癌、未分化癌以及髓样癌等,其中滤泡状癌占20%左右,恶性程度属于中等,肿瘤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多见于50岁上下的中年人;乳头状癌所占的比例最多,大约是60%,恶性的程度不高,在40岁左右的女性中常见;髓样癌所占的比例最低,大约7%;未分化癌属于高度恶性的肿瘤,肿瘤分化的速度特别快,约占15%,在70岁左右的老年患者中多见[2]。正常健康人群中,甲状腺有血运丰富[3]、含碘量高同时影像学检查有双层的被膜完整覆盖其表面等特点,所以与周围的临近软组织比较甲状腺的密度很高,并且甲状腺与周围的组织分界清晰、边缘有完整的连线,行螺旋CT扫描检查时能够将甲状腺清楚的显示出。如果甲状腺发生病变,特别是发生癌变时就会破坏贮碘的细胞,导致甲状腺组织中碘的含量明显降低,在CT检查的图像上就会出现低密度区域,所以检查甲状腺病变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螺旋CT检查[4]。国外学者Takashima、Silverman等认为,甲状腺癌在CT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为癌变区的甲状腺出现肿大,肿瘤的密度不均匀同时低密度区呈现不规则的特点,还有肿瘤的边界不清晰、瘤壁规则等影像学特点[5]。国内的学者罗德红等[6]认为鉴定甲状腺肿瘤良、恶性十分重要的指征就是甲状腺周围的脂肪间隙清晰与否及其边缘规则与否[7~8]。正常人体内的甲状腺与颈前临近的气管壁以及肌肉中间并无脂肪间隔,只是与颈鞘血管、邻近食管壁间存在着低密度的脂肪间隙[9~10]。本文对30例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患者进行了CT检查,对其中的15例患者给予CT平扫其余15例患者给予CT平扫结合CT增强扫描,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癌的检出率及甲状腺癌微钙化病灶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为100.0%,甲状腺微钙化病灶的检出率为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能够增加甲状腺癌的检出率,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对于怀疑甲状腺癌的患者应该推广增强CT扫描检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癌症病灶,从而做到早期治疗,对于延长甲状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意义重大[11~12]。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甲状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62011年在我院治疗的甲状腺癌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15例,一组为对照组(单纯CT平扫)15例。比较两组患者行螺旋CT检查后甲状腺癌病灶的检出率及甲状腺微钙化的检出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甲状腺癌的CT检出率为100.0%、甲状腺癌微钙化病灶的检出率为66.7%,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检查提高甲状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同时还能够提高病灶的检出率,可以对此类患者推广使用螺旋CT的检查方法。

关键词:螺旋CT,甲状腺癌,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徐易,李龙,刘莹,等.高频超声与螺旋CT对甲状腺癌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0;29(5):562

[2]刘付宗瑞,谢长浓,黄泽光.CT增强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1):85~86

[3]卢绍辉,李恒国,梁久平.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J].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0(4):446

[4] Summaria V,Rufini V,Mirk P,et al.Diagnostic imaging of differentiated thyroidcarcinoma[J].Rays,2000;25(2):177~190

[5]谢榜昆,关玉宝,袁小平,等.甲状腺癌的C T表现与病理相关性研究[J].癌症,2003;22(2):162

[6]罗德红,石木兰,罗斗强.甲状腺癌的C 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11):758~760

[7]王虹,王影,王洪波,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三维彩色血管能量成像在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临床应用[J].中园地方病学杂志,2010;29(4):452~454

[8]程文,汤丽丽,荆慧.高频超声检查微小钙化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4):461

[9]李玉嶂,赵雨松,崔翰文.胸骨后甲状腺肿107例临床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9;28(4):462

[10]张峰.C T扫描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4):2~3

[11]徐易,李龙,刘莹,等.高频超声与螺旋CT对甲状腺癌诊断结果的对比分析[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10;15(14):122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篇5

微小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摘 要】目的:探讨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TI-RADS)及超声弹性成像对甲状腺微小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016年12月--2018年2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30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经超声TI-RADS与超声弹性成像检查,比较检查结果。结果:手术病理显示,302例患者,83例良性结节,219例恶性结节。超声TI-RADS显示,250例恶性结节,52例良性结节。超声弹性成像显示,213例恶性结节,89例恶性结节。联合应用显示,274例恶性结节,28例良性结节。结论:超声TI-RADS与超声弹性成像均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有效措施,两者联合应用,可提高诊断效率。

【关键词】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超声弹性成像;甲状腺微小癌

【中图分类号】R4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5-072-01

甲状腺结节较为常见,触诊甲状腺结节,3%-7%可发现,超声检查,可大大提高检出率,一般可达到20%-76%左右,其中,5%-10%左右为甲状腺癌[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超声TI-RADS及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价值,现总结汇报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12月--2018年2月期间,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30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59例男性患者,143例女性患者,最小18岁,最大74岁,平均(45.1±5.87)岁。

1.2 方法

1.2.1 仪器与操作方法

仪器:选择意大利Esaote MyLab 90型与 Esaote MyLab 6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完成扫描,选用LA523探头,设置探头频率为5-13MHz。

操作:取仰卧位,头向后仰,颈前区充分暴露。调节至甲状腺成像模式,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仪器频率、增益与时间增益控制曲线,确保成像质量。通过常规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从纵、横、斜切面为准,连续扫查甲状腺,仔细观察结节特征,并存储图像。随后,启动弹性成像程序,将结节作为中心,?x择感兴趣区,该区域内包括结节、充足的周围组织,保持皮肤与探头于垂直状态,操作中,尽可能避开气管、颈部大血管、结节中粗大钙化灶。在此基础上,施加一定外力给探头,按照2-4次/s,轻微抖动,显示屏上“弹簧”图标呈绿色,维持至少2s,获取具有稳定性的超声弹性成像图像,存盘。

1.2.2 图像分析 根据研究课题,拟定超声TI-RADS评价标准,即以实性结构、边缘不光整、极低回声、钙化灶及边缘为主型血供作为甲状腺恶性微小结节的判断指标。其中,无1个阳性指标归为3类,1个指标呈阳性归为4A类,2个阳性指标归为4B类,3-4个阳性指标归为4C类,5个阳性指标归为5类,而3-4A诊断为良性,4B-5类诊断为恶性。根据超声TI-RADS判断结果,如果超声弹性成像为3-4分,超声TI-RADS评价结果增加1个级别,如果弹性成像评分为0-2分,则超声TI-RADS与弹性成像联合判断结果以超声TI-RADS判断结果为准。结果

本组302例患者,手术病理显示,83例良性结节,219例恶性结节。以手术病理诊断为依据,分析超声TI-RADS与超声弹性成像的诊断价值,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超声TI-RADS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灵敏度=198/(198+21)×100%=90.41%,特异度=31/(52+31)×100%=37.34%。超声弹性成像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灵敏度=181/(181+38)×100%=82.64%,特异度=51/(32+51)×100%=61.44%。两种诊断方式联合应用的灵敏度=215/(215+4)×100%=98.17%,特异度=24/(59+24)×100%=28.91%。讨论

甲状腺微小癌(TMC)也称隐匿性甲状腺癌,指肿瘤直径<10mm的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癌的特殊类型。现目前,超声仍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重要手段,然而,部分甲状腺微小癌缺乏典型超声表现,增加了超声诊断难度。

超声弹性成像是超声新技术,常用于鉴别良恶性甲状腺结节。超声弹性成像是以人体组织基于压力作用下产生变形的原理为指导,所研发的新技术,可用于检测组织弹性或硬度属性。其中,弹性属性可间接反映出组织病理学状况,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硬度大,而良性肿瘤硬度小[2]。虽然,超声弹性成像在鉴别甲状腺良恶性结节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但关于其诊断甲状腺微小癌方面,尚未得到统一。超声TI-RADS是在BI-RADS(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基础上建立的,规范化描述甲状腺结节超声表现,根据恶性风险,建立分类系统[3]。本研究显示,超声TI-RADS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灵敏度高达90.41%(198/219),据此分析,超声TI-RADS可作为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首选方法。超声TI-RADS与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应用的灵敏度为98.17%,可见,联合应用可提高正确率。

综上,超声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超声弹性成像是诊断甲状腺微小癌的有效方法,联合应用,有助于提高诊断效率。

参考文献

螺旋CT在胰腺癌的临床应用 篇6

【关键词】螺旋CT ;胰腺癌;临床应用

胰腺疾病尤其是胰腺肿瘤的影像学检查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以往对胰腺疾病的诊断,薄层动态增强 CT扫描被认为是最佳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由于仍受到扫描速度、部分容积效应以及不能多平面立体重建图像的限制,某些胰腺疾病的显示仍不够理想[1]。螺旋CT的出现克服了上述常规CT的不足或限度,特别是螺旋CT能够在注射造影剂后的胰腺血管动脉期和胰腺实质期分别进行胰腺CT的快速扫描。对2013年3月~2014年8月收治的螺旋CT对胰腺癌患者30例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胰腺癌患者30例,其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 34~80岁,平均年龄62岁。临床表现:17例出现上腹部隐痛,闷胀不适;13例体重减轻,乏力;2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1.2方法 静脉内注射80~100ml 60%的含碘造影剂,注射速率为2.5~3mL/s,我们推荐的扫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20~25 s,从胰头钩突略低平面往上扫完整个胰腺,层厚5mm,螺距l~1.5。然后延迟到60~70s左右,再以同样方式做胰腺实质期(相当于门静脉期)扫描,并包括整个肝脏区域,若扫描范围很大,胰腺扫描结束后,至肝脏区域,层厚可改为7~10mm,或让患者换气后,做第二次螺旋扫描,直至膈顶。

2 结果

胰腺癌患者30例,胰头部24例,胰腺体尾部6例。显示肿块影23例,病灶直径大小为1cm~2.5cm。

3 讨论

螺旋CT被认为是胰腺肿瘤理想和主要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不仅能清晰显示肿瘤形态、密度、轮廓以及血供情况,还能准确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脏器间的关系,以及在门静脉期完成肝脏扫描,显示可能存在的肝脏转移灶,从而为临床肿瘤定性及其分期提供客观而详尽的依据。

胰腺癌分为胰头癌、胰体癌、胰尾癌和全胰癌。其中以胰头癌最为常见,占60%,胰体、胰尾癌占39%左右,全胰腺癌仅占1%。以往对胰腺癌的早期临床症状认识不足及影像学检查的限制,临床上发现的胰腺癌大多为中晚期,手术难以切除,仅能作放疗或化疗等姑息性治疗,其5年生存率不到5%。近年来由于对早期胰腺癌臨床的深入研究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发展,尤其是螺旋CT的出现,使早期胰腺癌(肿瘤直径≤2.0cm)的发现成为可能,特别是早期胰头癌(包括钩突癌)的发现呈增加趋势。由于胰腺管癌具有围管性浸润和嗜神经生长这两个重要生物学特性,因此,在胰头癌早期就可出现胆总管、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以及胰腺管扩张,病人感上腹部闷胀、食欲不振和持续性腹痛或腰背痛。事实上,近期大量临床病例分析表明,黄疸的出现往往并非是早期胰头癌的临床表现,这是由于胆总管和肝内胆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黄疸[2]。95%的胰头癌迟早出现黄疸等表现,仅5%的胰头癌(包括早期钩突癌)呈外生性生长,或由于胆总管和主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并且两者相距较远,同时胰头肿瘤较小(≤2.0cm),尚未浸润胆总管下端开口,不引起肝内胆管和胆总管扩张以及胆囊增大,仅表现为持续性腹痛或腰背痛。早期胰体、胰尾癌并不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腹痛或腰背痛,或早期转移引起的有关临床症状。由于中晚期胰腺癌在《腹部CT》一书中已有深入详尽的描述,本节主要描述早期胰腺癌在螺旋CT上的有关表现。

早期胰腺癌又称小胰腺癌,系指肿瘤直径≤2.0cm或≤3.0cm,目前尚未得到统一,大家比较倾向肿瘤直径≤2.0cm的标准。在螺旋CT平扫时往往呈等密度,仅见胰腺轮廓改变或没有改变,因此,不易在平扫CT图上识别,仅少数小胰腺癌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改变而引起重视,故单纯平扫其漏诊率甚高。平扫图上胰腺癌引起的间接CT征象十分重要:肿瘤远端胰腺可萎缩,胰腺管可有不同程度的扩张,或者伴有假性贮留性囊肿形成,如小胰头癌还可见到胆总管和肝内胆管扩张以及胆囊增大等。但是极少数外生性生长的胰头癌和(或)钩突癌可以没有肝内胆管、胆总管以及胰腺管的扩张,仅表现为胰头区的直接征象即肿块影。对少数胆总管和主胰管分别开口于十二指肠,且两者相距较远(>1.0cm)的患者,虽无胆总管和肝内胆管扩张以及胆囊增大等,但可见小胰头癌所致的胰腺管扩张,主胰腺管扩张有时平扫不明显,增强扫描动脉期或实质期由于正常或萎缩胰腺强化十分明显,而没有强化的胰腺管显示更清晰。对于少数外生性胰体、胰尾癌,尤其是小胰体癌,其肿瘤远端胰腺管可不扩张,当然亦无胰尾的萎缩等改变。

胰腺血供十分丰富,胰腺癌相对其胰腺组织来说为乏血管肿瘤,因此在动脉期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病灶,边缘呈规则或不规则的环状强化,这主要是肿瘤边缘血供相对丰富些。实质期(门脉期)扫描仍可为低密度,但其和正常胰腺组织间的密度差异不如动脉期明显,同时肿瘤边缘亦模糊不清。有时实质期扫描可表现为等密度,故实质期不及动脉期扫描易于识别小胰腺癌,所以必须强调动脉期扫描的重要性[3]。而门脉期扫描的意义更在于了解肝脏是否有转移病灶存在,以及更好显示和了解门脉系统血管有否侵犯。

中晚期胰腺癌(肿瘤直径>3.0cm)尤其是胰头癌,其CT征象除胰头肿块外,基本上都伴有肝内胆管、胆总管和胰腺管不同程度的扩张,胰体、胰尾萎缩更为常见,伴慢性胆囊炎的患者胆囊可不增大。至于胰体、胰尾癌,其主要表现仍为肿块影,胰体癌亦可致远端胰腺萎缩和胰腺管扩张,胰尾癌尚可侵犯脾门及其静脉,引起肝外性的门脉高压,即脾静脉分支与胃底和食管下端的静脉相吻合而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无论中晚期胰头还是胰体、胰尾癌,增强扫描肿瘤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边缘可有不规则强化,若胰液外渗还可引起假性囊肿形成。因此,无论超声、常规CT、磁共振以及螺旋CT均较易发现或定性。

【参考文献】

[1] 曾蒙苏.乳头型壶腹癌螺旋CT双期增强的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4:31-35.

[2] 李传福,张晓明,刘松涛,等.螺旋CT双期扫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96.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8年10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行CT检查, 并经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患者资料43例。其中, 男14例, 女29例;年龄16~78岁。其中, 乳头状腺癌30例 (69.8%) 、滤泡状腺癌9例 (21%) 、髓样癌3例 (6.9%) 、未分化癌1例 (2.3%) 。临床症状主要以逐渐肿大的颈部无痛性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吞咽食物有梗阻感、颈静脉怒张、面部水肿等就诊。

1.2 检查方法

CT扫描采用日本东芝Activion16螺旋CT扫描仪进行容积扫描, 后处理工作站Anaview。电压120 kV, 采用自动毫安, 螺距15, 层厚1 mm, 重建算法为标准算法和骨算法。增强扫描使用碘比乐30 g (I) /100 ml, 1.5~2.0 ml/1 000 g。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 流速2.5~3.0 ml/s, 采用sureStart扫描技术, 靶动脉为颈总动脉, 触发值为100 HU, 静脉期为延迟10 s进行扫描。扫描范围:平行于OM线从胸腔入口至舌骨上缘水平。43例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

1.3 图像后处理

横断图像重组层厚1 mm, 层间距0.5 mm, 重组图像发送至工作站, 运用多平面重 (MP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及容积再现 (VR) 等软件获得图像。

2 结果

2.1 肿瘤的形态

31例肿瘤为单发, 12例两侧及前联合均受累。24例呈类圆形, 19例呈不规则形。

2.2 肿瘤的大小

肿瘤最大径<3 cm 15例, 3~5 cm 21例, >5 cm 7例。

2.3 肿瘤的密度

1例为多房囊性肿块, 以囊性密度为主, 囊内密度均匀, 无强化, 壁薄、分隔不均, 囊壁轻度强化;1例为单房囊性肿块、壁薄且均匀, 无明显强化;14例为囊实性肿块, 壁厚且不均匀, 囊内低密度不强化, 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27例绝大部分为实性肿块, 内有多发、不均匀性无强化的低密度坏死区, 实质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17例肿块内见钙化灶, 11例呈散在斑片、细沙粒状, 其中有4例在轴位扫描上不明显, 在薄层多平面重建的冠状位及矢状位图像中发现。

2.4 肿瘤的边缘

大部分呈浅分叶状, 多数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 7例在轴位图像中似见“包膜”, 但在多平面重建中观察发现假包膜并不完整, 显示“残圈”征。

2.5 肿瘤向周围侵犯及淋巴结转移

9例甲状软骨破坏, 7例喉咽腔受侵, 甲状软骨、喉旁及会厌前间隙区均见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块影, 其中甲状软骨及喉咽腔同时受侵3例, 4例突入气管后间隙。气管、食管旁、上纵隔及中下颈深链淋巴结转移23例, 7例较均匀强化, 4例轻度强化, 12例环状强化, 2例大部分呈囊性, 内见强化结节, 在薄层多平面重建中发现3例淋巴结内见细沙粒样小钙化灶。皮肤、颈动脉鞘受侵犯16例。

3 讨论

3.1 甲状腺癌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原发性甲状腺癌并不多见, 占全身癌的0.2%~1.0%, 女性多于男性, 特别以青年妇女为多[1], 在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类型中, 乳头状癌占所有甲状腺癌的2/3, 滤泡状癌为18.0%, 髓样癌为5%~8%, 本组病例与之大致相近。

3.2 甲状腺癌的CT征象

CT增强扫描是目前用来检查甲状腺肿瘤并鉴别其良恶性的最常用影像技术之一[2,3]。甲状腺含碘量高, 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密度明显高于周围软组织, 密度均匀, 边缘清楚, 增强后甲状腺呈均匀性显著强化, 病变区甲状腺组织由于贮碘单位被破坏, 形成了CT影像上的低密度区, 对甲状腺肿瘤的良恶性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对于甲状腺癌的显示较敏感。

直接征象: (1) 不均匀密度及强化结节, 本组实性及囊实性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呈“半岛状”强化结节, 囊实性肿块的壁厚且不均匀, 其内不强化的区域为低密度坏死区及囊变区, 这一征象可能与癌内部分为血管内癌栓导致肿瘤组织坏死有关。 (2) 不规则分叶征, 文献十分强调肿瘤轮廓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4], 虽然部分肿块表现为脂肪间隙清楚, 但多平面重建图像可发现在有些层面脂肪间隙消失, 与周围器官分界不清, 而且在周围脂肪间隙衬托下, 可观察到其分叶征象;甲状腺癌完全囊变非常少见, 本组病例误诊为囊肿, 其CT表现及诊断标准有待探讨。 (3) 钙化17例肿块及3例淋巴结见钙化灶, 钙化对鉴别甲状腺良恶性肿瘤意义虽不大, 但细砂粒状钙化可提示甲状腺癌的诊断, 而斑块状钙化则倾向良性肿瘤。甲状腺肿物中见细颗粒状钙化应首先考虑甲状腺癌的可能, 淋巴结内颗粒状钙化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常见表现[5]。

间接征象: (1) 病变多数周围脂肪间隙消失, 本组7例呈环状强化, 似见“包膜”, 但不完整, 提示肿瘤部分穿透包膜向周围甲状腺组织浸润破坏。 (2) 4例突入气管后间隙均为癌, 这种表现与肿瘤的生长方式有关, 肿瘤接近、侵润气管后间隙时, 由于气管后间隙的组织较疏松, 肿瘤很容易向内匍匐生长, 故肿瘤是否突入气管后间隙可作为鉴别甲状腺肿瘤良恶性的重要依据。 (3) CT增强扫描可以清楚显示甲状腺肿瘤有无胸骨后纵隔内延伸、气管、喉、食管等器官的受累以及淋巴结有无转移;23例颈部淋巴结转移, 发生率为53.4%, 高于文献报道, 考虑贫困地区患者就诊较晚所致。颈部肿大的淋巴结, 特别是颈前带状肌和颈深链淋巴结肿大, 意味着存在淋巴道逆行转移, 颈淋巴结转移灶可以穿破淋巴结包膜, 互相融合成块或侵及邻近组织;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因为血供丰富, 且甲状腺组织的吸碘特性, 在CT上可呈明显强化。CT增强后淋巴结内的囊性变、坏死区显示更为明显。转移性淋巴结可有与原发性病灶相似的表现, 乳头状癌的转移性淋巴结可以出现特征性的囊变区、内壁的乳头状结节和多发钙化。颈部淋巴结内发现囊性淋巴结及内壁有明显强化和乳头状结节的病灶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转移特征。甲状腺周围器官受侵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是诊断甲状腺癌的肯定征象。

3.3 甲状腺癌的CT鉴别诊断

甲状腺癌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 甲状腺腺瘤, 表现为甲状腺类圆形低密度灶, 境界清楚, 密度均匀, 包膜完整, 且与周围组织器官无浸润, 增强检查瘤体可见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 肿瘤囊变区周围完整的强化环被认为是甲状腺良性肿瘤的判断依据, 其病理学基础为肿瘤纤维包膜外被压迫萎缩的有完好血供的正常甲状腺组织, 病灶内可伴有砂粒状或不定形钙化, 肿块表面蛋壳样钙化, 此为甲状腺腺瘤较具特征性表现。 (2)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弥漫对称性肿大, 平扫密度均匀降低, 增强扫描后甲状腺轻度均匀强化, 腺体内均未见高密度或低密度结节影, 与周围结构境界清晰, 一般多发生于中、老年妇女, 病程较长, 参考临床病史不难诊断。 (3) 结节性甲状腺肿, 平扫若为等密度, 增强多为低密度, 平扫若是低密度病灶, 增强后多为等密度;增强后病灶边缘境界清晰。 (4) Graves病, 为弥漫性甲状腺肿大合并甲亢, 多见于女性, 密度较均匀, 一般无囊变、坏死、钙化及出血, 增强后腺体组织呈片状或团块状强化的不均匀密度, 但边缘较清晰。

3.4 CT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CT扫描对甲状腺病变的诊断是一种安全、简便和可靠的检查, CT的MPR图像空间分辨率高, 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病变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影像可以从多方位 (横断、冠状、矢状、斜位及曲面) 重组图像, 对甲状腺肿块实时进行观察, 它对于早期发现病变, 对病变的术前定性诊断及确定肿瘤的侵犯程度、淋巴结转移情况, 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资料依据, 是制订正确治疗方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袭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882-884.

[2]Cobin RH.Thyroid carcimoma and Graves'disease[J].Endocr pract, 2000, 6 (3) :264-267.

[3]Ishikawa H, Tamaki Y, Takehashi M, et al.Comparison of Primary thy-roid lymphoma with anaplastic thyroid carcinoma on computed tomo-graphic imaging[J].Radiat Med, 2002, 20 (1) :9-15.

[4]陈秋旺, 徐文胜.甲状腺肿瘤CT43例分析[J].中华误诊学杂志, 2005, 5 (10) :1910-1911.

胰腺囊腺癌的CT及临床诊断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9例, 女性6例, 男性3例, 年龄42~67岁, 平均 (54±10) 岁。以食欲减退、上腹隐痛、胀痛、闷胀不适、包块就诊。

1.2 方法:

CT扫描前20 min饮泛影葡胺水溶液400~700m L, 采用Siemens螺旋CT扫描仪。常规扫描从膈顶至胰腺钩突下水平, 增强扫描范围自胰腺上方第一肝门处至胰腺钩突下水平, 范围120 mm。行胰腺薄层三期扫描, 动脉期、胰腺期及门脉期的延迟时间分别为15 s、40 s、70 s;层厚3 mm、层间隔3 mm。造影剂为碘普罗胺注射液80~120 m L, 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 速度3 m L/s、剂量1.5 m L/kg。

2 结果

2.1 CT影像表现:

平扫显示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5例, 体部2例, 胰头2例;6例胰腺囊性病变, 3例囊实性病变。肿块多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边缘清晰光滑;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单囊6例;多囊3例。囊壁厚薄不均, 囊内有分隔。囊内侧壁可见乳头状或不规则结节样突向囊腔;部分囊壁可见钙化。单个最大径3~13 cm, 平均 (7±3) cm;囊内液体CT值20~45 Hu。增强扫描囊壁、分隔轻中度强化, 壁结节呈持续性强化;CT值35~70 Hu。1例可见后腹膜肿大的淋巴结, 1例脾静脉受压、移位, 1例胰管扩张。

2.2 CT与临床:

本病好发于中年女性, 9例患者均有上腹隐痛、胀痛、闷胀不适;6例食欲减退、黄疸、中上腹扪及包块;1例消化道出血。6例以腹部肿块收住外科, 其余收住内科;后经会诊转入外科。CT均提示胰腺囊性或囊实性占位。

3 讨论

3.1 病理与临床:

1911年Kaufman报道了囊腺癌。胰腺囊腺癌又称胰腺黏液性囊腺癌, 起源于胰腺大导管的上皮或由同一起源的良性囊腺瘤恶变而来。切面呈单房亦可多房, 囊内液体呈黏液状或胶状, 亦可呈褐色或血性并有坏死组织混杂。囊肿壁衬以产生黏液高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 细胞常有不典型增生, 可见核分裂。囊肿内壁可见乳头状或菜花状突起。囊腺癌常由囊腺瘤恶变而来, 胰腺囊腺瘤生长缓慢, 一般病史较长。即使是原发性囊腺癌, 病程也比胰腺癌长。上腹隐痛、胀痛, 上腹部肿块是胰腺囊腺癌的主要临床表现, 其次有体质量减轻、黄疸、消化道出血, 各种胃肠道症状和肝转移。

3.2 实验室检查:

胰腺囊腺癌的患者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明显升高, 手术切除后下降。但囊液内肿瘤标记物不同于血清肿瘤标记物, 其特点是特异性明显增高。多糖类抗原, 如CA15.3、CA72-4。当CA15.3>70 U/L、CA72-4>150 U/L时诊断囊腺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100%。

3.3 CT表现及特征:

CT扫描胰腺囊腺癌多为圆形、椭圆形或分叶状, 呈单囊或多囊状, 囊内有分隔。囊壁厚薄不均, 内壁毛糙凹凸不平, 常提示有多发之壁结节存在, 高度提示囊腺癌的诊断;本组的病例均可见壁结节存在。而囊壁的钙化有研究者认为亦为恶性的标志, 本组有2例。囊腺癌单个最大径3~13 cm, 平均 (7±3) cm;囊腺癌是恶性肿瘤, 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 生长较快, 而囊的体积均较大。囊内液体CT值20~45 Hu, 由于囊内容物多为肿瘤和其坏死组织及黏稠浑浊液体, 所以CT值较一般液体密度高。增强扫描囊壁、分隔轻中度强化, 壁结节呈持续性强化;CT值35~70 Hu, 而内容物无强化。肿瘤好发于胰腺体尾部。胰腺囊腺癌的恶性程度相对较低, 生长缓慢, 且有完整的包膜, 很少侵犯邻近脏器和血管, 有时可见瘤体周围的脂肪层模糊。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对显示病灶囊内的细微结构明显优于普通CT, 结合特征性影像表现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3.4 鉴别诊断:

胰腺囊腺癌常需与胰腺一些囊性病变相鉴别, 如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实性乳头状上皮肿瘤、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肿。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好发于年轻女性, 临床一般无症状, 仅少数表现为腹部不适, 疼痛等。CT表现为多发小分隔的囊实性肿块, 病变中心出现放射状钙化, 是其特征性表现, 增强强化明显呈典型的蜂窝状肿物。实性乳头状上皮肿瘤是胰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 多见于年轻女性, 年龄25~30岁, 无特殊临床症状, 影像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实性肿块, 实性部分主要位于病变周围, 30%患者病变周边有钙化, 囊性部分为肿瘤的坏死、液化、囊性变及陈旧性出血灶。胰腺假性囊肿多继发于急性胰腺炎或外伤后, 假性囊肿壁少血供, 没有壁结节, 增强扫描囊壁无明显强化。胰腺先天性囊肿罕见, 囊壁极薄, 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实性乳头状上皮肿瘤、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囊肿均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及表现易与胰腺囊腺癌加以鉴别。

参考文献

甲状舌管囊肿的CT诊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中, 男性5例, 女性1例, 年龄9~22岁, 平均年龄15.5岁, 体检时其中4例在颈部中线附近可触及肿块, 质地软, 直径约为1~5cm, 圆形或椭圆形,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有弹性或波动感。其中2例囊肿位于舌骨以下, 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触及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可随伸舌运动上下移动。

1.2 检查方法

6例患者均采用GE螺旋CT行颈部包块平扫与增强, 平扫层厚5mm, 层距5mm, 碘过敏试验均为阴性, 用碘佛醇注射液静推行颈部包块增强, 层厚5mm, 层距5mm, 典型病灶层厚3mm;颈部包块CT增强结果均符合甲状舌管囊肿影像学特点。

1.3 6例患者颈部包块经手术切除, 并通过病变组织的病理证实为甲状舌管囊肿。

2 结果

6例患者中, 单纯性病变5例, 继发感染1例。偏左侧1例、偏右侧3例、位于中线2例。CT表现为颈中部舌骨上下区类圆性囊性占位, 呈均质低密度, 近似于水, 囊壁较薄, 边界清楚, 其中表现为低密度2例, 表现为等密度4例, 增强扫描囊壁强化, 囊内容物不强化;继发感染者囊壁增厚毛糙, 增强扫描囊壁强化, 囊内容物轻度强化;上述病例经手术切除病变组织病理证实为甲状舌管囊肿。

3 讨论

3.1 甲状舌管囊肿是甲状舌导管残余上皮发生的囊肿。

胚胎第四周甲状腺始基 (甲状舌管) 下行, 在甲状软骨处发育成甲状腺。胚胎第六周时此管开始退化, 消失。如甲状舌导管不消失或发育异常可导致各种病损, 如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瘘或甲状腺迷走组织等。甲状舌管囊肿可发生在舌盲孔与甲状腺之间导管经过的任何部位, 以甲状舌骨区发生者最多见。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可伴有颈部胀痛吞咽不适、咽部异物感等局部症状。合并感染者可表现为痛性包块或脓肿, 若已形成瘘者, 可见窦道, 窦道中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流出, 感染明显者可伴有发热、疲乏等全身症状。CT诊断甲状舌管囊肿有较高的价值, CT检查时首先应确认肿块的位置、形态、边界及其与舌骨的关系, 观察内容物有无强化, 囊壁有无强化。甲状舌管囊肿的CT特征为颈前边界清楚的类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变, 少数表现为不规则[4]。6例患者中, 其中5例CT表现为颈中部舌骨上下区的类圆形囊性占位, 呈均质低密度, 近似于水, 囊壁较薄, 边界清楚, 增强扫描囊肿壁中度强化;1例类圆形囊性占位, 密度升高, 边界变得不清晰, 增强扫描囊肿壁轻度强化。

3.2 鉴别诊断。

(1) 颏下淋巴结核:表现为颏下肿物, CT表现为颈部单发或不规则肿物, 中央见大片状低密度坏死区, 周围见环形强化, 病变侵犯周围组织, 可形成“冷脓肿”。淋巴结核若破溃也可形成瘘管经久不愈, CT表现为边界不清楚, 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及短小索条影。当慢性淋巴结炎时, 淋巴结病变较表浅多为实质肿物常有压痛, 可借病史和活检鉴别。 (2) 异位甲状腺:异位甲状腺与甲状舌管囊肿均为甲状腺先天异常, 二者在胚胎发育上密切相关异位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 呈瘤状突起, 表面紫蓝色, 质地柔软, 边界清楚, 而舌部异位甲状腺主要位于颈前部, 患者常有语言不清, 严重者可出现吞咽、呼吸困难。CT表现舌根部类圆形稍高密度团块, 边界清楚, 位置可深, 也可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 如有正常甲状腺存在, 则密度与其一致。据文献统计, 约75%的异位甲状腺为惟一有功能甲状腺组织, 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鉴别, 如果错误将其切除, 将会导致终生甲状腺功能低下的严重后果。可采用131I或99mTc扫描进行最有效的鉴别, 见异位甲状腺部位有核素浓聚可确诊[5,6]。 (3) 舌下囊肿: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是因舌下腺或小唾液腺管阻塞, 或腺体损伤后黏液外漏所形成的黏液性囊肿。CT表现为均匀低密度单房病灶, 单纯舌下囊肿多偏于一侧, 但也可越过中线突入对侧, 加做冠状像和B超显示囊肿可鉴别。 (4) 皮样囊肿:常表现为颏下肿物, 也可位于胸骨上凹处。一般囊肿包膜较厚, 无波动感, 有揉面感常与皮肤粘连, 不随吞咽和伸舌活动, CT表现为口底或颏下正中部的囊性占位, 呈低密度, 边界清楚, CT值近乎于脂肪, 增强囊性病变不强化, 但伴感染时囊壁轻度强化, 可穿刺抽出皮脂样物可鉴别。 (5) 甲状旁腺囊肿:气管、食管沟内或前上纵隔内的边缘规则、呈类圆形的结节, CT表现为均匀的水样密度结节, 可采用131I或99mTc扫描与甲状舌管囊肿鉴别[3]。 (6) 腮裂囊肿:多位于颈动脉三角区, 肿物多偏离中线, 与舌骨无关。根据其起源的鳃囊或鳃沟, 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鳃裂异常, 尚无第五腮裂异常报道。据文献报道, 第二鳃裂病变占所有鳃裂病变的92%~99%, 其中绝大部分为鳃裂囊肿。非感染的病变CT表现为黏液密度囊肿, 壁薄而光滑。感染的囊肿CT表现为不规则囊壁增厚, 增强后有强化。穿刺物含皮肤附件及胆固醇结晶, 需做病理检查鉴别。

因此, CT检查能较好的了解甲状舌管囊肿的部位、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和判断其有无感染, 对甲状舌管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Diaz MC, Stormorken A, Christopher NC.A Thyroglossal DuctCyst Causing Apnea and Cyanosis in a Neonate[J].Pediatr EmergCare, 2005, 21 (1) :35-37.

[2]Shahin A, Burroughs FH, Kirby JP, et al.Thyroglossal duct cyst:Acytopathologic study of 26 cases.Diagn Cytopathol, 2005, 33 (6) :365-369.

[3]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4]杨涛;曾卫珊, 王学松, 等.甲状舌管囊肿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 19 (3) :215-218.

[5]李镜发;邹德环.核素显像在异位甲状腺和甲状舌管囊肿鉴别诊断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 2007, 23 (17) :2706-2707.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4例甲状腺癌患者, 其中男64例, 女70例;年龄22~66 (33.2±11.3) 岁;病程1w~30年。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检查并确诊为甲状腺癌, 其中病理学诊断98例为乳头状癌, 22例为滤泡状癌, 9例为未分化癌, 5例为髓样癌。

1.2 方法

本组134例患者中, 有78例患者进行了CT增强扫描和轴位薄层重建, 另56例患者进行了B超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共同点。

2 结果

2.1 B超检查结果

本组56例患者行B超检查, 共检出53例病灶, 另3例为漏诊, 检出率为94.6%。56例患者中, B超诊断出甲状腺癌29例, 占51.8%;甲状腺瘤12例, 占21.4%;甲状腺囊肿2例, 占3.6%;结节性的甲状腺肿5例, 占8.9%;另有5例患者经诊断明确性质。3例漏诊患者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确诊为乳头状腺癌微小癌, 所有肿块的直径均在5mm以下。

56例患者中, 20例诊断为颈部淋巴结转移, 其中15例经手术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 B超检查符合率为75.0%。

29例经B超诊断为甲状腺癌的B超表现为:呈现不规则的实质性低回声暗区, 肿块的包膜不完整, 且边界呈现为蟹足样, 周围软组织被浸润, 肿块内部存在不均的密集小光点。

2.2 CT检查结果

本组78例患者进行了CT检查, 均发现了甲状腺肿瘤病灶, 检出率为100%, 其中, 诊断出甲状腺癌60例, 占76.9%;可疑甲状腺腺瘤10例, 占12.8%;另8例肿块的性质不明确, 占10.3%。其中, 有5例患者的肿块直径在3mm以下, 经CT平扫以后没有发现病灶, 进行增强扫查和薄层重建以后, 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瘤灶。其中62例为单发肿瘤, 16例为多发肿瘤。

CT检查表现为:78例经CT平扫呈现低密度的病灶, 70例经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 另有8例呈现为均匀强化;本组78例患者中, 有63例的肿瘤边缘较模糊, 其中, 有15例的肿块边缘呈现为“蟹足状”的改变, 另有10例患者临近甲状腺的包膜有中断现象;25例患者的肿瘤内出现钙化, 其中有11例为颗粒状的钙化, 14例为不规则的斑块状钙化;有13例患者的瘤体中出现囊性变, 经增强扫描后发现有强化瘤结节, 且瘤结节表现为向内和向外双向侵犯, 瘤体边界较为模糊。

本组中, 有8例患者的气管受侵, 主要表现为气管受到压迫, 其气管壁呈现锯齿状的改变, 或者肿块突入到气管腔中;4例患者的肿块向胸廓入口处延伸, 6例患者侵犯气管沟, 3例患者的血管被瘤灶所包裹;有29例患者检查出颈动脉鞘外围或者甲状腺旁存在单发或者多发的低密度结节, 这是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表现, 14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淋巴结转移, 占49%。

3 讨论

甲状腺癌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 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 多发生在青年和成年人群, 少见于5岁以下或者60岁以上人群。且经临床研究报道表明, 女性发病率较男性更高[2]。

B超是临床中诊断甲状腺癌的常用方法之一, 具有经济、操作简便以及检出率高等优点。本组采用B超检查的检出率为94.6%, 有3例患者由于肿块较微小而未检出。可见, 对于微小病灶, 即直径低于5mm者, 如果有病灶回声以及周围组织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采用B超检查容易漏诊。本组中, B超诊断出的甲状腺癌与手术后的诊断符合率仅有51.8%, 可见B超诊断甲状腺癌的灵敏度较高, 但特异性较差, 对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的准确性较低。

CT检查是目前诊断甲状腺癌价值最高的方法, 尤其是在定性检查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能够清楚地显示肿块的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健康组织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经过CT增强扫描以及CT强化处理后, 如进行多平面重建、轴位薄层的重建或者最大密度的投影时, 能够检出微小病灶, 即直径在5mm以下的肿块。本组对甲状腺癌病灶的检出率达100%, 但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仅为49.0%[3]。

比较两种方法的检查情况, CT和B超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94%;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6.9%和51.8%;淋巴结转移符合率分别为49%和75%。结果提示CT在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及检出率方面优于B超检查, 且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相邻组织之间的关系, 但B超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较CT检查更高。总之, CT检查和B超检查对于甲状腺癌的诊断各具优势, 在临床诊断中应充分结合两者的优势, 以提高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效果[4]。

摘要: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4例甲状腺癌患者的CT及B超检查资料, 回顾分析其CT及B超表现, 并对比分析两者用于诊断甲状腺癌的优缺点。CT检查的检出率和符合率分别为100%和76.9%, 高于B超检查的94%和51.8%;CT检查的淋巴结转移符合率为49%, 低于B超检查的75%。CT对于甲状腺癌的定性诊断的准确率较B超检查高, 而B超发现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较CT检查更优, 两者对甲状腺癌的临床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超声检查,甲状腺癌,CT重建

参考文献

[1]张雪辉.甲状腺癌B超与CT诊断价值的比较与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 :147.

[2]严宏, 陈江田, 程协枝, 等.甲状腺癌B超、CT的诊断价值[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0, 16 (6) :40-42.

[3]延宏, 王刚平, 张作峰, 等.影像学检查在甲状腺癌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09, 3 (7) :34-35.

腮腺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篇11

关键词: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诊断

【中图分类号】R78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524-01

涎腺腫瘤约占成年人头颈部肿瘤的3-6%,其中70-85%发生于腮腺?[1]腮腺肿瘤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T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及其与周边结构关系,对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CT资料,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搜集2014年6月-2015年1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腮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5 例,女 11例,年龄15-67岁 ,平均 41.1岁?

2、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由颅底至颈根部,层厚0.5mm,层距0.5mm,增强采用肘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海醇注射液,经高压注射器注射,流速3-3.5ml/s,剂量60-90ml?

3、图像分析

由两名放射科主治以上医师对图像单盲法阅片,评价肿瘤的边界?大小?位置,有无钙化及囊变?病变的强化特点通过测量实质区域的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确定?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1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边界

良性肿瘤大部分边界清楚,恶性肿瘤大部分边界模糊?

2、大小

本组病例中,良性肿瘤平均大小2.5cm,恶性肿瘤平均大小3.3cm?

3、位置

良性肿瘤多位于浅叶,少数位于深叶或累及浅深叶?恶性肿瘤多位于深叶,少数位于浅叶或累及浅深叶?腮腺深?浅叶的划分采用U线[2]?通过下颌后静脉最背侧点与颈椎骨同侧最背侧点的连线,外侧为浅叶,内侧为深叶?

4、钙化与囊变

良性肿瘤可有钙化及囊变,恶性肿瘤可有囊变,钙化少见?

5、淋巴结增大

良性肿瘤淋巴结增大为反应性增生,恶性肿瘤大部分为肿瘤转移,少部分为反应性增生?

讨论

腮腺肿瘤中良性占80%,恶性约20%[3] ?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良性肿瘤的60-80%?本组约占65% ?好发于腮腺的浅叶,病灶单发多见,中年女性好发[4]?病灶生长缓慢,少引起疼痛?麻木症状?病理上由腺上皮及肌上皮细胞组成?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强均匀一致强化,延迟逐步强化?

腺淋巴瘤,又称Warthin瘤或淋巴瘤性乳头状囊腺瘤?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好发于腮腺浅叶下极,可单发或多发,多见于50岁以上男性,大多数患者有吸烟史?临床多为无痛性肿块?生长缓慢?肿瘤实质主要由嗜酸性上皮细胞和淋巴样间质组成?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与肿瘤的囊变?粘液变及纤维变性相关?病灶边界清楚,病理上多有完整包膜,增强扫描早期显著强化,与肿瘤实质含丰富毛细血管并呈不同程度扩张有关,肿瘤内含较多小静脉?本组病例中腺淋巴瘤动脉期强化程度明显高于其它类型肿瘤,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5]?

粘液表皮样癌,是腮腺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6],好发于腮腺深叶,质地偏硬,活动度不良,部分可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肿瘤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不清,浸润性生长,无完整包膜,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强化明显?

腮裂囊肿:CT平扫多边界清楚?锐利,圆形或椭圆形,其内多为水样密度,当合并感染?出血时,囊内密度增高,影响诊断?增强囊壁均匀强化,囊壁完整?厚薄均匀?与合并囊变的腮腺肿瘤的鉴别点为肿瘤很少完全囊变,增强可见未囊变完全的肿瘤实质部分强化?

腮腺结核:临床可有肺结核病史,伴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触诊光滑?活动度良好,CT平扫等或稍高密度,内可有点状钙化或低密度囊变坏死区?增强可见典型的环形强化征象?

综上,CT扫描可以对腮腺病变做出较准确的定位,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对大部分病变可以较准确定性,当肿瘤同时累及深浅叶,肿瘤合并感染或出血时诊断有时比较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 Modlin IM,Shapiro MD,Kidd M,Primary Carcinoid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Ear Nose Throat J,2006,85(8):533-539

[2]De Ru JA,van Bentbem pp,Hordijk GJ,The lotation of parotid gland tumors in relation to the facial nerve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es and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s [J],Joral and Maxill ofac Surg,2002,60(9):992-994

[3] 李果珍,临床CT诊断[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19

[4]吴振华,郭启勇,黄砚玲,等,五官及颈部影像鉴别诊断指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365-370

[5]Lee YH,Yu IK,et al,Warthins tumor of the parotid gland :CT and MR features [J],J Korean Soc Radiol,2009,61(1):17-22

甲状腺癌的CT诊断 篇1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10例患者中男6例, 女4例, 年龄15岁~55岁, 平均年龄40.2岁。临床表现主要为手足搐搦、癫痫发作, 记忆力和定向障碍等, 其中3例患者有甲状旁腺手术切除病史。实验室生化检查:血清钙降低 (<2.25 mmol/L) 、高血磷 (>1.7 mmol/L) 以及甲状旁腺激素降低 (<1.13 pmol/L) 。

1.2设备及扫描参数

患者均应用SIEMENS SOMATOM Emotion 16排螺旋CT扫描仪, 扫描层厚4.8 mm, 采集16 mm×1.2 mm, 旋转时间1.5 s, 130 kV, 270 m As, 采集矩阵512×512, 显示矩阵512×512。

2结果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与低血钙有关。本组10例头颅CT检查90%[1]以上的患者表现有脑实质内钙化, 其中9例有小脑齿状核钙化, 表现为不规则弧条形或条片形 (见封三图1) ;10例有基底节区钙化, 双侧对称性, 尾状核钙化更具特点, 头部呈倒八字形, 文献[2]中曾形象地描述为“鸟嘴对话”状改变 (见封三图2) ;9例有丘脑钙化, 对称的卵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小斑片状;8例有双层颞顶叶钙化, 多位于皮层下及皮髓质交界处, 双侧对称或不对称分布, 呈斑片状、弯曲索条状、月牙状等, 内囊区不受累, 严重者可见脑萎缩, 主要表现为脑沟加深、加宽。

3讨论

3.1临床表现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PTH分泌过少和 (或) 效应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与低血钙有关, 主要表现有慢性手足搐搦、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碍、癫痫发作等, 生化检查血钙降低、血磷升高与血清PTH减少或不能测得[3]。其确切病因不清楚, 主要病理改变是由于脑组织发生病理性水潴留导致钙盐在脑实质内异常沉积钙化。根据病理生理可分为[4]: (1) 继发性:多继发于甲状腺术后损害甲状旁腺所致PTH分泌不足; (2) 特发性:病因不明, 目前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又分为家族性和散发性; (3)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系靶组织对PTH无反应所致, PTH代偿性增高, 常伴有智力低下、身材矮胖、圆脸、手足短小等; (4) 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本病好发于基底节区, 其次为丘脑及小脑齿状核。本组病例特发性7例, 继发性3例。

3.2 CT特征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颅脑CT特征性表现为双侧尾状核、苍白球、壳核、丘脑、小脑齿状核、大脑半球皮质下及皮髓交界区弥散性多发钙化灶, 内囊区一般不发生钙化, 故又称为“内囊空白”征[5]。钙化通常多对称分布, 呈斑片状、条状、弧形、卵圆形、三角形、月牙状或斑点状等 (见封三图3~4) , 钙化特点简单概括为:多发性、对称性、多形性[6]。其中以基底节区钙化最具代表性, 双侧尾状核头部呈卵圆形钙化, 与壳核三角形钙化形成一幅貌似“鸟嘴对话”状改变, 严重可见脑萎缩, 并以皮质萎缩明显。本组CT影像学表现与相关文献报道[1,2,4,5]一致。

3.3主要鉴别诊断

(1) 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PHP) 又称Albright综合征, 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疾病, 主要是由于机体靶组织对甲状旁腺激素 (PTH) 存在不同程度的抵抗状态, 引起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相似的临床表现, 常合并有体态异常。实验室检查:高甲状旁腺激素, 低钙血症, 高磷血症。其影像学表现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相同, 鉴别主要依赖生化检查,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血PTH值明显减低。 (2) 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PPHP) 外表与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一样, 但肾小管和骨对PTH有反应, 临床生化检查血钙、血磷正常。其脑内钙化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者相似,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生化检查。 (3) Fahr病又称特发性家族性脑血管铁钙质沉着症、家族性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症, 故认为有家族遗传性, 发病原因不明, 临床上非常少见。影像学表现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相似, CT平扫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化, 呈均质很高的密度影。临床表现无特征性, 以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后期可有精神病样症状, PTH正常, 血钙、血磷正常, 在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及其他原因所引致基底节区钙化的情况下, 行家族调查有助于明确Fahr病的诊断。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患者的CT表现虽然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但不具有特异性, 需紧密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4-31.

[2]武军, 李彦杰, 孙万兴.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的CT诊断 (附12例分析) [J].当代医学, 2011, 19 (17) :108.

[3]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768-769.

[4]李志晓, 刘伟.特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脑内钙化的CT诊断 (附9例报告) [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2, 18 (10) :920-922.

[5]易城辉.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颅脑CT诊断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 2009, 19 (4) :72.

上一篇:初中生语文学习下一篇:化学消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