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保障方案

2024-10-07

应急保障方案(共12篇)

应急保障方案 篇1

1 引言

由于能源企业的施工现场多处于野外, 自然环境条件恶劣, 现场施工复杂, 安全风险因素大, 作业现场往往缺乏通信基础设施, 通常没有固定视频监控系统, 很难及时了解事发现场的实际情况。即便有视频监控和通信系统, 一旦发生事故, 也极可能遭受损坏, 难发挥及时观察事发现场情况的作用。移动应急通信系统是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时的主要指挥工具, 须满足移动指挥决策、现场应急处置和现场信息采集等应急需要。“平时”服务于日常生产经营和应急管理需要;“战时”根据总部、企业的指挥调度, 开赴事发现场, 采集现场多媒体信息, 传送现场音视频、数据资料, 提供决策支持和依据。

在技术实现上, 遵照经济、实用的建设原则, 力求功能突出, 特别是多种通信手段必须互为补充 (其中, 卫星通信手段必须配置) , 确保平台能够应对最恶劣自然条件, 能够处置最严重的突发事件。根据实际需求, 我们设计了应急通信车和BGAN单兵通信系统两种接入措施。

2 应急系统架构和接入措施

2.1 系统构成

该套系统有现场的应急通信车、BGAN系统、无线传输设备, 本地的有线通信系统将从现场采集的数据信息通过通信卫星、第四代海事卫星和光/电缆等传输介质传送到集团的应急平台 (见图1) 。

在企业配备移动应急通信系统, 一方面采集现场多媒体信息, 并将现场各种音视频、数据资料传送至后方, 为领导及专家进行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另一方面, 为领导对应急现场的指挥提供通信手段, 可使集团公司领导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与事发现场的应急指挥人员通过音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会商、应急指挥, 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

移动应急通信系统具有电话功能, 具有固定电话、无线对讲、现场扩音等手段, 集团总部应急平台和企业指挥机构可与现场进行语音通信, 并能在现场进行语音指挥;具有现场声音和图像的采集、音视频信号的接入和传输功能, 现场人员可在事发现场附近进行摄像, 利用无线图像传输设备, 将视频信号通过无线方式传至1~3公里内的现场指挥部, 也可利用车载升降云台进行视频采集。配置多种通信终端, 接受后方应急中心指挥调度;具有视频会议功能, 可接入集团公司应急平台视频会议系统, 进行异地会商。

具有现场有线或无线局域网接入功能。访问企业网络、Internet, 收发传真、电子邮件, 传送现场数据信息, 访问集团公司应急管理系统。另外, 应急现场的环境通常比较恶劣, 因此要求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 适应高低温、降雨、粉尘、震动等影响, 在现场的设备还应具备防爆性能。

在技术实现上, 遵照经济、实用的建设原则, 力求功能突出, 特别是多种通信手段必须互为补充, 考虑到突发事件如地震水灾等发生时, 当地通信基础设施可能损坏, 必须配置卫星通信手段, 确保平台能够应对最恶劣自然条件, 能够处置最严重的突发事件。

2.2 移动应急接入措施

(1) 应急通信车。应急通信车以越野车和中型客车作为装载平台, 集成各种通信设备, 具备多种通信手段, 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 可在现场快速开展各项业务, 同时具备应急信息接入功能, 从而实现“召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的移动应急目标。它适用于交通相对便利, 车辆可以直接到达事发现场, 且对带宽要求高的场合。

(2) BGAN单兵通信系统。BGAN单兵通信系统可以到突发事件现场移动采集信息, 与应急通信车结合, 临时构成现场应急指挥中心。BGAN单兵通信系统体积小、重量轻、可单兵背负、不受雨雪等天气影响, 但带宽较小, 最大492k, 最高支持256k保障带宽业务。适用于需长距离背负, 业务传输量小的场合。

3 应急保障系统的整体设计

3.1 应急通信车设计

应急通信车以越野车和中型客车作为装载平台, 集成各种通信设备, 具备全天候工作能力, 确保平台满足快速启动的移动应急需求, 其组成见图2。

设备配置:卫星通信系统、视频系统、语音接入、讲系统、扩音广播、视频会议系统、辅助设备及车载配电系统和应急通信车企业接入系统组成。卫星通信系统选用“静中通”设备。满足移动情况下图像高质量实时传送需求。卫星传输链路按照2M b/s速率设计 (6 4k b/s~2M b/s可调) , 实现“静中通”通信车与指挥中心的语音、图像、数据的双向传输。

3.2 视频系统

为了全方位的反应抢险救灾现场及工程施工现场, 需配备高质量的摄像机系统, 多角度, 多方位的反应现场实情。配置视频会议终端, 可以实现集团与现场的视频会商。视频系统为应急通信车视频业务功能的实现提供硬件支持, 用于实现会议电视、图像采集与切换、无线图传系统图像的采集及接收等, 系统结构如图3所示。

根据技术规范和实际使用需求, 需配备两台摄像机, 车顶摄像和便携式三防摄像机。

(1) 车顶摄像机。装在升降杆上, 用于抢险救灾现场及工程施工现场多方位、多角度的图像采集, 采用室外一体化夜视变速云台摄像机, 36 0°无限位连续旋转;全天候环境设计, IP66防护等级。

(2) 防爆摄像机。采用安防爆技术, 安全可靠, 通过防爆认证, 符合石油天然气、化学工业等危险场合使用。传感器像素:不少于500万像素;静态有效像素:不少于1 020万像素;

3.3 语音接入系统设计

具备双向话音通信功能, 可实现应急通信车与企业接入系统双向通话。车载电话、传真机、无线对讲系统、现场广播的语音信号经Vo IP语音网关进行编码后输出IP流, 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到主站, 通过企业内外进入应急通信保障中心, 转换电话语音送入电话网 (见图4) 。

3.4 现场扩音广播系统

在应急通信车中需配备扩音广播系统, 进行现场指挥。应急通信车配备有线麦克风、无线麦克风、AV功放、高音喇叭等设备, 可用于现场的指挥调度;声音通过编码器编码后, 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传输到应急通信车后由解码器进行解码, 解码后的话音信号接入AV功放, 由高音喇叭进行广播。

3.5 无线对讲系统

在应急抢险现场及工程施工现场, 可以通过无线对讲系统进行现场通话和指挥, 应急通信保障中心也可以通过卫星通信系统将声音传到应急通信车后, 利用通过无线对讲系统进行现场通话。无线对讲系统包括中转台、接驳器和无线对讲机, 它主要功能是实现对讲机与对讲机、对讲机与车载电话、对讲机与公网电话之间的相互呼叫通话。

3.6 BGAN单兵通信系统

B G A N单兵通信系统是应急通信车的功能补充, 也可单独使用。系统实现图像传输、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及GPS定位等功能, 可以临时构成现场应急指挥中心。系统采用第四代海事卫星, 用于事发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建立一个高效通信链路, 将应急救援现场的语音、视频、数据实时传回指挥中心, 指挥中心根据现场状况, 组织多方进行电话、电视会商, 实时发出相应指令, 确保应急过程的信息交流全面、及时、稳定、高效、安全, 满足现场应急救援、指挥等通信服务需求。

BGAN单兵通信系统设备力求小型化、轻重量, 设备需集成性高, 可由单兵背负, 实现基本通信等功能。由BGAN终端作为接入与传输手段, 接入便携电脑、电话、GPS、摄像机等终端设备。实现图像传输、数据通信、语音通信及GPS定位等功能。便携电脑配备无线网卡和视频采集卡, 可进行视频采集, 在公众移动通信网覆盖条件下, 低速率数据业务的传送, 通过公用通信网接入集团公司应急平台。

使用BGAN关口站专线通道, 现场信息通过卫星落地后经过专线 (公网) 接入应急通信保障中心 (见图6) ;紧急情况下, 使用具有固定IP地址的BGA N单兵终端, 可建立BGA N-BGA N通道, 将事故现场信息不落地直接传输到后方指挥中心。

4 系统应用实践

4.1 功能架构描述

移动应急通信系统是应急平台的功能扩展和延伸, 其功能架构见图1。将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迅速反馈到指挥中心和企业应急机构, 并将现场各种音视频、数据资料传送至后方, 可使集团公司和企业领导及时掌握现场情况, 与事发现场的应急指挥人员通过音视频等多种手段进行会商, 为领导及专家进行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另一方面, 为领导对应急现场的指挥提供通信手段, 有效解决现场信息采集、传输的“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为领导应急决策、指挥调度和现场各专业组应急通信提供支撑。

4.2 移动应急通信系统总体功能

⊙具有现场声音和图像的采集、接入和传送功能;

⊙具备定位功能, 能在地理信息系统显示位置信息;

⊙具备应急通信与应急指挥功能;

⊙支持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多种通信方式, 并具有针对实时图像和话音传输的Qo S功能;

⊙支持使用固定电话、无线电话完成现场指挥通信;

⊙能够接受后方应急接入, 具有视频会议功能, 可接入集团视频会议系统, 进行异地会商。

4.3 覆盖组织范围和业务范围

覆盖能源企业及施工队伍的野外作业场所, 应急管理业务部门及支撑机构、应急现场指挥调度机构和应急抢险人员。

移动应急通信系统:“平时”主要服务于应急演练、应急监测, 以及生产经营、安全监察、生产管理等。“战时”根据调度要求, 开赴现场, 建立现场通信和指挥通信;采集现场多媒体信息, 并传送到后方, 为分析、决策提供支撑;利用各种通信终端和设备, 下达处置指令, 进行人员指挥和资源调度。

5 结束语

本系统根据能源企业的现场作业的风险源的分析评估, 设计应用一套完整、稳定的通信保障系统。综合利用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应急通信车) 、BGA N系统、现场视频采集和无线电通信等多种通信手段, 为现场的图像、声音和数据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 为企业总部和行业专家的指挥决策提供支持, 为能源企业的提供宝贵的第一手数据资料, 并且保障现场应急事件处理中的通信传输通道。

参考文献

[1]陈兆海.应急通信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夏克文, 甘仲民.卫星通信.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应急保障方案 篇2

×××煤矿 二零一二年

×××煤矿后勤保障措施

为强化、细化后勤服务工作,切实履行好部门职责,做到应急救援期间各项工作快速、高效、节约、到位,促进工作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特制订本措施。

一、后勤保障工作措施

1、每周检查办公楼卫生、水电公共设施情况,出现故障或损坏

随时维修更换,保证正常使用。

2、低值易耗品,每季度末盘点一次,并出具使用情况报告,使

用中破损的,影响正常使用的随时维修。

3、低值易耗品采购,提前报计划,按时配发。

餐厅管理

(1)加强饭菜质量、饭菜卫生、价格管理。每季度组织一次员

工座谈会,采纳合理建议,并实施整改。

(2)加强餐厅现场管理,每周检查一次。

(3)保障保证夜间上下班及误点员工就餐。

公寓管理

1、随时做好供汽、供水、供电设施的维护管理,每月检查2次。

2、制定出旧床铺处理意见并处理,体现人物定置管理。

3、每季度召开一次员工代表座谈会,当面解决员工的实际问题,并设意见箱广泛征求员工意见。

4、根据人员招聘情况,合理安排人员住宿。

浅谈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 篇3

【摘要】装甲装备日新月异的发展,战场环境越来越复杂,装备战伤率增大,如何快速高效的使战伤装备继续投入战斗,就是装甲装备应急维修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从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维修方法以及提高维修质量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于部队日常训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场抢修;应急维修;装备保障

装甲装备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不但使装备性能日趋高效,而且其可靠性、维修性等固有特性也进一步提高,使得装备结构更加复杂,由过去的单一机械产品发展为机、电、光以及软件等综合于一体;“精确制导、远程遥控、自动寻的、感应作用”武器的出现,使得其终点毁伤效能大大提高,装备受威胁程度空前增大,装备维修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提高信息化条件下新装甲装备应急维修保障能力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特点

(一)时间紧,难度大

现代局部战争具有作战空间大、战场变化大、装备战损率高等特点,这就要求对战损装备实施快速有效的抢救抢修,使装备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再次投入战场。“快”即是现代战争对战场装备抢修的基本要求,要求修复工作必须在战术合理的期限之内完成。

(二)环境恶劣

战场环境中抢救战损装备,因处于特定的环境中,对于抢救人员身体、心理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在战争状态下,由于敌人的封锁,后勤供应线可能被切断;加之维修资源消耗多,同时器材很难运到阵地上,容易造成器材缺乏,未必都能采用换件修理;另外,战场环境下维修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加大,容易造成维修中的差错增多;再则,现代战场由于大量高新武器的投入使用,导致战场环境不仅对装备具有极大的破坏力,而且对战场中的人员同样具有极大的杀伤力。

(三)恢复状态的多样性

战争状态态势下,装备修复具有多样性,不要求恢复装备的本来面目,战损装备恢复到下例状态之一:能够完成全部作战任务、能进行战斗、能应急作战、能够自救。

(四)修理方法的灵活性

平时装备修理是依托其使用技术标准和修理手册来开展的,以恢复装备固有性能为目标;而战场应急维修不同于平时维修,它是一种特殊条件下的非常规的修理,以尽量短的时间恢复作战能力或自救是最重要的要求。经常采用一些非规范的修理工艺,甚至是一些“临时凑合”的方法,以保证战损装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基本功能,迅速投入到战斗中。

二、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常用方法

战场应急维修是指在战场条件下,利用搭载式应急维修方舱、机动便携式维修设备,对装备实施原位、原件的应急抢修,主要依靠单兵或设备操作人员完成,使用手动维修工具对损伤部位进行不解体的快速维修,经常采用的修理方法有:

(一)堵漏法

对于两栖装备,针对老式钢制两栖装备可以使用胶塞堵漏和磁堵漏技术为主的堵漏保障手段,而新型两栖装备采用的是铝合金材料,这就要求研制具有针对性的保障手段。对于一些油路、气路可采用快速粘接堵漏技术,利用粘接堵漏材料及简单工艺,快速止住泄漏。箱体或管道裂缝会引起渗漏,轻微渗漏不影响装备完成基本功能,可不予修理,严重时可以使用肥皂或黏性较大的泥土堵塞裂缝,作为应急修理措施。现在新材料比较多,如水箱止漏剂、易修补胶泥等。

(二)换位修理法

即用自身零部件换位安装或将其改变安装位置和方向,以恢复原装备功能。比如:当装甲车辆一侧负重轮损坏达到2个,而另一侧无损伤时,即可将完好一侧的第三负重轮拆下,安装在受损一侧;发动机飞轮齿圈因单边磨损而影响正常启动时,也可将齿圈翻面安装再用。

(四)切换修理法

通过转换开关脱开受损部分,接通备用部分,或者将原理担负非基本功能的完好部分改换到基本功能中,这类方法在电路、油路、气压等系统中常用。机械装备中如果电动操作失灵,可改用人工操作代替;火炮瞄准具表尺装定器损坏,可用炮目高低角装定器代替表尺装定射角。

(五)短接修理法

将装备的液压系统、气路系统、燃油供给系统和电器设备中的油管、气管或电路进行短接,越过已经产生故障的零件而将管路或电路直接连接起来,以维持某些功能。

(六)拆换修理法

将暂时无法修复或报废装备的可以使用或有修复价值的部分总成或零部件拆卸下来,更换其它装备上损坏的相应总成及零部件,从而利用故障损坏或报废装备重新组配完好装备的修理方法。此法又分为备件更换、拆次保重、同型拆换以及异型拆换等方法,拆换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应急需要,使装备尽快恢复一定战斗力。

三、提升装甲装备应急维修的措施

装甲装备应急维修具有很大的难度和一定的局限性,为了使战损装备恢复到能再次投入战斗的能力,维修人员在紧张的作战环境下,仅凭人力、简单工具、设备和备件就能使装备恢复战斗力。因此,针对我军装备特点,如何对装备进行及时、经济而有效的应急维修,在最短时间内使被损坏的装备得到恢复,最大限度的提高损坏装备的原位再生能力,提高装备的使用效能,已经成为军队战斗力形成、保持和提高的关键。

(一)健全应急维修机制,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加强对装备战场应急维修理论和维修技术的深入研究,建立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制定相关种类齐全、操作性强的条令及电子手册,研制先进的具有针对性的战场抢修装备、修理方舱、野战的维修设备及专用工具箱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战场抢修水平。

(二)加强战场抢修培训,提高应急抢修能力

适应战争环境,加强恶劣环境下的战场抢修训练内容。应急培训中应加强战场抢修能力训练,实现平时训练向战时战斗能力的转化,以适应恶劣的战争环境,满足应急作战部队需要。在理论培训中,利用网络、多媒体施舍等开展教学,在训练中,引入高科技技术进入培训,如虚拟维修终端、平台等。战场抢修是战斗力的倍增因子,有效的战场快速抢修可以弥补装备的战场损耗,加强恶劣环境下的装备维修技能,使部队战斗力得以持续,其重要性已通过多次战争事实得以证明。

(三)提高装备设计水平,增强装备维修性

提高装备设计水平的目的,就是在研发和设计阶段要对装备系统中各子系统和零部件的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充分考虑维修难易问题,设法使装备发生故障后,便于查找、易于修复。目前由于体制、机制等问题,装备在设计生产中通用化、标准化程度较低。要增强装备修复使用性,就必须提高装备的设计水平、规范设计指标,达到通用化、标准化等设计,这些措施具有便于人工替代、便于截断切换或跨接、便于置代、便于临时配用、便于拆拼修理的特点,将使装备具有抢修的先天优势。

(四)加强新技术在应急维修中的应用

为了提高装备及零部件的快速修复能力,一方面应用快速拆拼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实现装备及零部件的原位快速修复;另一方面发展应急维修技术,如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纳米固体润滑干膜技术、划伤快速填补技术、无电焊接技术、结构贴片修复技术、耐磨修复技术、贴体封存技术等。

参考文献:

[1]张景臣.战时装备技术保障[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余高达等.战役装备保障学[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应急保障方案 篇4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加快,各领域对电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电力供应发生故障导致中断,将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1,2,3]。因此,建立一套电力应急指挥系统,减少供电系统因故障中断产生的损失,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4]。

目前,有关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的分析有很多,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文献[5]针对电力救急管理系统进行了仔细的解析,使用信息系统之间的通信实现电力系统的监控,对电力系统的故障进行预测,产生事故处置和资源调度方案,但该系统实现过程复杂,不适用于实际应用;文献[6]从历史电力应急方法中采集参考信息,提出电力应急辅助决策规则的模型,从而完成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但该方法耗能较多,浪费资源;文献[7]提出城市配电系统的救急提醒算法,对不一样的突发事情导致的设备停运概率实行估算,获取配电系统的停电危险,经过取得的突发事情的提醒等级实行救急管理;文献[8]提出基于电力应急服务点选址优化的应急方法,依据负荷点缺少的电功率及负荷类别,获得单位时间的停电亏损情况,确定停电风险,通过地理信息将网络抽象为电力应急服务点选址模型,实现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分析,但该方法所需时间较长,效率低下;文献[9]依据实际电网应急工作的需要,设计了电力应急指挥系统,建立了电力传输网的供电公司电视电话会议系统,以分层分区为原则构建辅助决策模型,但该方法忽略了应急过程中的时间问题。

针对上述弊端,设计了一种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系统以尽可能快地恢复尽可能多用户的供电为目标,通过应急优化调度使失电用户的总停电损失达到最小,完成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恢复供电时间和用户停电损失均较低,具有较高的应急保障能力。

1 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分析

1.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电力应急指挥系统通过无线网络,将电力设备检修、突发事件现场、电力设施基建、输电线路巡视等电力生产现场的实时信息发送至应急指挥中心;现场人员通过便携设备和各发供电单位、应急指挥中心进行视频会商;指挥部门依据现场工作人员发送的信息完成指挥处置。电力应急指挥系统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各模块功能如下:

便携移动应急终端主要用于采集现场实时信息,同时完成移动视频会商,保证可实时进行视频会议;

通信网络服务设备主要用于电力应急指挥系统各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通过双光纤接入,防止单一网络接入出现故障时影响相应的应急通信;

中心管理平台主要负责对下属各发、供电单位设备的统一管理和指挥;

客户端设备主要负责将所有电力生产现场的实时信息发送至指挥中心,也可和突发事件现场进行网络视频会议。

1.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系统设计的目的为通过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替代传统的上传下达模式,做出快速应急反应,节省应急时间,减少各方损失。因此,系统功能图如图2所示。

系统各功能模块可详细描述如下:

(1)应急提醒、预示性能

救急管理系统能承受提醒信息,同时根据预警等级告知有关人员;

(2)应急方案管制性能

救急管理系统能依据预警等级,开启相应的救急方案,为电力系统事件治理提供依据。

(3)信息汇集功能

在出现自然灾害或电网突发事故的情况下,事故现场信息可快速发送至中心管理平台。

(4)辅助决策性能

救急管理系统具备分类分级救急开启、检测性能。

1.3 电力应急指挥系统应急优化调度模型的设计

电力应急指挥系统主要是为了尽可能快地恢复尽可能多用户的供电,通过应急优化调度使失电用户总的停电亏损值到达最小。

失电用户的亏损经常取决于用户停电时间、缺电功率及用户类别。不一样类别的用户单位时间、单位功率的停电亏损重点由其关键性水平决定,关键水平越高,它的单位时间、单位功率的停电亏损就越大,需要快速复原其供电。因此,需要肯定用户的关键性程度,这需要归纳思考这个用户停电对生命安全、经济利益等方面的干扰程度。分别用影响因子α及β表示失去用户负荷对生命安全及经济利益的影响关键程度,将影响程度划分成{1,2,3,4,5}五个等级,重要程度越高,相应的数值也越高。用γ描述用户负荷的特殊性,以弥补α和β无法充分体现用户负荷重要程度而产生的弊端。因此,针对第j个失电用户,其重要性程度Ij可描述如下:

式中,αj,βj,γj分别表示失去第j个用户负荷对生命安全、经济性和特殊性的影响因子;ωα,ωβ,ωγ分别表示对用户关键性实行评估时生命安全、经济性及特殊性所占有的权重,并满足ωα+ωβ+ωγ=1。

通过用户重要性程度及单位时间、单位功率的基本停电损失Cj′获取关键用户j的单位时间、单位功率的停电亏损值Cj,那么有:

在真实的电力应急管理进程里,单位时间、单位功率的根本停电损失Cj′经常能根据不一样用户的停电特点取得。则以总停电损失费用最小为电力救急保证目标函数的优化问题表示为:

式中:zij用于描述[0,1]区间内的电力负荷变量,如果第i个供电所向第j个失电用户提供应急电源,则zij=1;反之,zij=0。式(3)中等号右边的第1项表示与应急响应时间呼应的停电亏损;第2项表示根据救急电源供应的总功率计算的停电亏损;第3项表示与富余容量呼应的停电亏损。

此外,在进行应急调度的过程中,还需使调来的应急资源与用户所需功率尽量匹配,尽可能地避免资源浪费,可通过用户对应急资源的富余容量之和最小进行描述,则有下述次电力应急保障目标优化函数:

式中,等号右边第1项及第2项分别用来表示所调度的救急资源总功率和每个用户的总体缺电功率。

将式(3)和式(4)作为电力应急保障目标函数进行电力应急资源调度,可实现电力系统应急保障能力的建设。

2 关键调度代码设计

通过统计分析获取基础信息,依据基础数据库建立系统的详细数据,应急指挥系统应急资源调度的部分关键代码如下:

3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实验分析本文设计的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出现断电现象时,分别采用本文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对各重要用户进行应急处理,对两种系统的应急处理时间进行比较,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表1可以看出,和辅助决策系统相比,采用本文系统的处理时间明显更优,这是因为本文系统将应急时间作为关键指标进行应急调度,说明本文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较高。

为了比较两种系统的单位停电损失费用,首先给出各用户的影响因子,获取各用户的重要程度,见表2。

依据表2的数据确定用户重要程度,从而对两种系统的单位停电损失费用进行比较分析,得到的结果如表3所示。

分析表3可以看出,和辅助决策系统相比,采用本文系统进行应急指挥处理,用户的单位停电损失明显降低,说明本文系统的应急保障能力更高,验证了本文系统的有效性。

4 结论

本文设计了一种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系统由便携移动应急终端、通信网络服务设备、中心管理平台和客户端设备4个模块构成。通过应急优化调度使失电用户的总停电损失达到最小,完成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分析,给出系统应急优化调度的关键代码。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系统恢复供电时间和用户停电损失均较低,具有较高的应急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黎伟,吕辉.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的系统结构及功能分析[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3(11):270.

[2]王新文.鄄城电力应急指挥中心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应用[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3.

[3]杨成月.基于物联网与空间信息技术的电网应急指挥系统[J].电网技术,2013,37(6):1632-1638.

[4]叶露,詹鹏,刘方方.湖北电力应急指挥中心会议电视音频系统优化方案研究[J].湖北电力,2014,38(6):16-18.

[5]邓创.基于无线自组网的电力应急现场指挥通信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13(5):67-72.

[6]罗华峰,房鑫炎,俞国勤,等.突发事件下电力应急指挥中心启动辅助决策分析[J].电网技术,2014,38(4):1020-1025.

[7]冯月霞,樊志强.智能化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的建设与应用[J].电脑与电信,2014(8):63-65.

[8]罗云龙.云南电网通信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J].华东科技(学术版),2014(9):293.

村级抗旱应急供水保障方案 篇5

一、成立抗旱救灾工作指挥机构

1、成立五星乡以党委书记为政委、乡长为指挥长的乡防汛抗旱工作指挥所。乡防汛抗旱工作指挥所统一领导和指挥全乡的抗旱救灾工作。实行分级、分部门负责制。

2、水利技术人员实行技术岗位责任制,负责检查指导自来水厂的抗旱技术工作,为抗旱一线服务,为乡防指提出参考意见。指导督促乡水厂非常时期做好供水服务、饮水安全与宣传工作,确保五星乡境内群众有安全干净的水喝。

3、五星自来水厂成立抗旱救灾工作组,工作组服从乡指挥所统一调配。严格值班巡逻制度,确保水源安全,确保水质安全达标。做好干旱时期对群众的宣传工作。

二、抗旱具体措施

1、了解全乡当前旱情。按照乡村干部包片分工,自来水厂职工配合,到村到组到户全面摸清农村居民饮水困难情况,掌握实情,精准到户,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全乡居民饮水安全,特别要做好老弱病残、特困供养人员的饮水保障,绝不会出现一例“无水可饮”情况。

2、确保全乡范围内供水正常。五星自来水厂水源地取水口位于水阳江庆丰段,目前水源正常。乡自来水厂要做好水源地疏导及保护工作。对全乡范围内工程建设施工造成的管道故障要及时维修到位,按照“谁破坏,谁负责”原则,确保全乡境内群众饮用水正常。乡防汛抗旱指挥所全力支持配合水厂恢复供水工作。对非法干扰饮水安全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从严从重从快进行严厉打击。

3、确保饮水安全。在发生特大旱情的情况下,坚持“先生活,后生产”的原则,要优先保证人饮用水。五星自来水厂要做好水源地巡逻与保护工作,乡防汛抗旱指挥所结合河长制工作,配合水厂开展巡逻工作,确保水源地安全。水厂要做好水质检验自检与第三方检测工作,检测结果及时上报到乡水利站与区水利局,确保全乡人饮水安全。

三、做好长期抗旱水资源调配工作

(一)应急水源建设。根据五星自来水厂水文地质情况,广泛开辟水源。每天关注水阳江水位,水位降低后要开沟导流引水确保人饮用水水量。如水阳江断流不能够引水,就需要寻找新的水源,能打井的打井,做到能打应打、应打尽打,不能迟疑。技术力量经费保障请求乡抗旱指挥所及时跟进落实。

(二)调水。自20xx年以来,南漪湖水位较常年要高,关键时期可考虑从双桥河调水到自来水厂。水厂要制定方案,及早行动,要架设临时机泵、延长输水管道,全力开机提水。

(三)补充水源储备。五星自来水厂接近城区,旱情如持续加重,将通过上级协调,请求城镇供水水源要落实到五星乡自来水厂,及早补水,保障中长期供水需求。

四、强化保障体系

乡防汛抗旱工作指挥所统一部署,各成员单位按照责任分工,履职尽责,全力服务当前抗旱工作。

(一)电力。由五星供电所负责保障抗早用电。

(二)设备。由乡指挥所负责保障水泵、输水管等抗旱设备。

(三)人力。乡抗旱指挥所要及时调配工作力量全面发动全乡干群投入抗旱救灾工作当中。

(四)财力。五星自来水厂要保障经费支持抗旱工作,同时乡防指争取上级补助资金支持。

应急保障方案 篇6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演练

一、结合实际,集中统一,构建快速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

项目建设的应急管理体系要针对项目的施工建设实际,综合地质、气候、水文、重大危险源分布、交通地理条件等特点,对应急指挥机构、救援队伍以及应急救援的培训演练、物资储备等保障系统的布局、规模和功能等进行统筹规划,建立起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运作程序。

武罐项目结合地质条件复杂、汛期周期长、桥梁多为河道施工、桥隧比例大、高空作业频繁、气候多变等施工特点,成立了项目总体应急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救援专家库,就近、快捷、合并现有施工救援力量,将全线的各参建单位整编为4支应急救援抢险队,另设立2支机动队伍,每支队伍根据周边施工重大危险源隐患特点配备相应的应急救援保障物资,同时联合地方消防、医疗、公安等部门,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响应的原则,以块为主,协同作战,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力量对事故现场进行监控和分析,全面发挥专家的科学决策作用,从而正确地预测事故的发展趋势,准确合理地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二、全局部署,突出重点,完善应急救援预案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体系的载体,它明确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为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预先做出详细的安排,是开展及时、有序和有效事故应急救援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各类突发重大事故的应急基础,是保证施工安全健康和公众生命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

基于可能面临的多种类型重大事故灾害,为保证各种类型预案证件的整体协调性和层次,并实现共性与个性、通用性与特殊性的结合,将应急预案划分为综合性预案、专项预案。综合性应急救援预案是根据项目建设的特点,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信息传递和发布方式、信息报告程序、应急响应流程、应急物资和队伍、保障措施等,主要侧重各级单位和部门的良好衔接,确保一旦发生重大事故,能够及时抽调就近资源进行救援,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专项应急救援预案是在总体预案的基础上,依据参建单位自身建设的隐患特点制定的防触电、防坠落、防火灾、防爆炸等专项应急救援方案,依据项目实际的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情况,界定应急救援能力和设施投入,侧重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做到各尽其责,协同作战;武罐项目办结合陇南市和全线各参建单位应急救援能力,制定了综合性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预案,预案中对防洪防汛、高空作业、隧道坍塌等重大危险源的预案等进行了重点的预防部署,同时要求各参建单位在服从项目总体应急救援预案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施工建设实际特点制定了专项的应急救援预案,对风险源较大的分项环节和危险部位等预案措施等进行了细化,使得武罐项目的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和应急救援措施得到了扩展和延伸,为各类突发状况的应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着眼实战,讲求实效,努力提升应急演练效益

应急演练是应急体系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就是考察应急预案和措施的完善性和可操作性,是检验、提高和评价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提高各级领导者应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决策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帮助应急救援参与人员熟悉突发事件应急流程,提高应急熟练程度和实战技能,改善各应急组织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合作。

(一)分析特点、超前谋划、树立典型、务实效果。应急救援演练应紧随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气候变幻的不同时期,根据项目建设过程中重大危险源的变化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应急救援演练,如武罐项目建设初期,新入场各单位对陇南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汛期洪水的认识还不足,且大部分单位在河道内从事桩基施工,那么组织举办防洪防汛应急救援演练就能很好的提高各单位的防洪防汛意识,效果显著;在项目建设中期,随着隧道的长距离掘进和桥梁高空作业的大面积展开,防隧道坍塌和防高空坠落等就是应急救援演练的重点。武罐项目分阶段、有代表性地组织举办白龙江防洪防汛、小石村隧道防坍塌、大岸庙特大桥防高空坠落、工区消防等应急救援演练,并邀请各参建单位进行现场观摩,大大增强了各参建单位的应急救援防范意识,促使各单位全面积极组织举办各类应急救援演练,截止2012年7月武罐项目共组织举办应急救援演练16次,累计参演人员1750余人,安全应急物资投入30余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大暴雨、泥石流、滑坡、坍塌等自然灾害,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故。在做好项目自身应急救援保障工作的同时,武罐项目积极配合地方做好应急救援工作,其中4家单位参加了舟曲特大泥石流的抗灾救援,“第二应急抢险突击队”参加了成县的“8.12”特大爆洪灾害抗洪救援,为地方应急救援保障工作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应急救援演练的主要流程和关键点。(1)应急救援演练基本流程:制定应急演练计划→成立演练策划组→确定演练时间和地点→确定演练方案和形势→参演人员培训→演练前检查工作→演练前的检查工作→实施演练→演练评估→演练总结→演练结束。应急救援演练可先进行桌面演练,按照应急预案的程序和内容进行桌面学习和演练,使各应急人员掌握预案中规定的职责和程序,寻找各环节中的不足进行改进。桌面演练之后可将各应急救员小组分组进行专项演练练习,如通讯组要强化如何上下沟通协调、如何报警、表述;医疗救护组要懂得医疗救护的常识性问题,如何进行包扎止血等,待各方面条件都成熟了就可以将各分项动作进行有机的组合了,进入实战演练阶段。(2)应急救援演练的关键点。1)实施方案的策划和制定。应急演练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应结合施工现场可能发生的危险源特点、潜在事件类型、可能发生事件的地点和气象条件及应急准备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策划和编制,主要作用是解决应急过程中组织指挥和协同配合问题,解决应急准备工作的不足,以提高应急行动的整体效能。应急策划是制定应急预案的技术基础,为确保演练顺利进行,应成立应急演练领导小组,制定演练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和期望的目标,演练方案的编写要广泛搜集所要模拟突发事件的背景知识和技术信息,对于演练的假想事件的发生背景、次生和衍生事件的过程,演练每一环节的触发时间和顺序,人员的应急反应和采取的行动,参演人员的职责和工作分工,演练情景中的时间、地点、事件、应急实施方案等的逻辑性和连续性要进行重点的分析和探讨,对应急救援的演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反复进行推敲和评价。2)演练人员的培训。应急演练前,首先应做好应急救援的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入场人员,要全面系统地进行人身伤害、火灾、中毒、危险品等急救、自救和互救知识的教育培训,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类型的应急救援知识和演练等,并下发各参建人员应急演练手册,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应急救援预案,特别是对应急救援程序、应急救援物资使用、应急上报流程、逃生路线、紧急集合地点、报警电话、急救方法等进行重点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发生应急情况时全员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预案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抢救或逃离,保障人员在施救的同时保护好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次生的灾害和事故。3)应急救援响应程序。应急救援响应程序是应急预案的核心。事故应急响应按照事故的可控性、严重程度、救灾难度和影响范围,将公路工程事故级别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等四个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小组接警后,除立即启动该企业的应急救援预案之外,根据救援响应级别决定是否上报项目建设总体应急领导小组,若总体应急救援领导小组接警后,根据事故级别启动综合应急救援预案,同时立即成立事故现场指挥小组,开展救援工作,并报请其他各成员单位开展救援行动。4)应急演练实施:A、分工明确,组织有序,救援迅捷。演练过程前后参演人员要根据各组分工,由各组负责人组织细化动作,明确任务,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各部门、各单位要服从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和领导,密切配合,行动敏捷、纪律严明、听从指挥,使整个演练过程思路明确、科学有序、迅捷高效。B、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有机结合。应急救援演练要在构建假想背景的前提下,利用高科技制作形象生动的事故发生场景,使得观摩人员能够直观的了解到事故发生的地点、起因、人员情况、紧迫性等关键因素,对于事故的初步事态有个较为全面的直观了解,使得应急救援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救援措施、协调机制等一系列行为能够得到很好地理解和肯定。在武罐项目举办的小石村隧道防坍塌应急救援演练中,正是利用隧道洞口的电子视频显示器,通过电子视频的现场直播,使得观摩人员对于隧道内的掌子面坍塌、人员利用救生通道逃离、隧道反压回填、受伤人员采取的初步包扎措施、围岩的后期加固和监控量测等情况一目了然,对隧道防坍塌的应急救援措施、队伍分工等科学决策和救助任务有了直观的认识,使得观摩人员身临其境,对应急救援的各项措施和应急程序有了深入的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演练效果。5)应急救援保障演练的分析、评估和总结。演练进行完后要进行演练评估分析会,对演练程序的各个环节,救助方案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演练的查找存在的问题及不足,使得应急预案、演练方案更能贴近实际。演练总结评估完成后,应实施后续管理,对演练中发现的不足项和整改项的纠正过程实施追踪,落实总结评估所指出的问题,最终达到快速应对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项目建设的安全顺利实施的目的。

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只有不断优化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完善应急救援预案,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务实应急救援演练,增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技术支撑、加大资金保障,充分调动各单位和部门的积极性和组织协调性,全员参与,科学调度,才能更好地做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保障工作,才能更好地为安全生产工作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7号)

[2]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

应急保障物流运作研究 篇7

应急物流与一般物流相比有其显著特点, 根据其特点相应的对应急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应急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 应急物流的突发性。顾名思义, 有突发事件所引起的应急物流, 其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 这也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应急物流时效性要求非常高, 必须在最短时间内, 以最快捷的流程和最安全的方式进行应急物流保障。

(2) 应急物流内容的不确定性。应急物流的不确定性主要是由于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人们无法顾及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影响范围、强度大小等各种不可预期的因素, 使应急物流的内容随之变得具有不确定性。

(3) 应急物流活动带有很强的弱经济性。应急物流的最大特点即是一个“急”字, 如果运用许多平时的物流理念, 按部就班的进行就无法满足应对应急物流的需求, 在一些重大的险情或事故中, 平时物流的经济效益原则将不再作为物流活动的中心目标加以考虑, 因此应急物流目标具有明显的弱经济性,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成为一种纯消费性的行为。

(4) 应急物流运作环节的非常规性。应急物流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 许多平时物流的中间环节将被省略, 整个物流流程将表现得更加紧凑, 物流机构更加精干, 物流行为表现出很浓的非常规色彩。

2、基于以上特点, 对应急物流保障提出相应的要求

(1) 指挥有力。这是做好应急物流保障的首要要求。应急物流保障机构的必须从应急物流保障的特殊地位作用上来提高自身的认识, 加强对应急物流保障工作的领导, 尽职尽责做好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与检查工作, 不能有一时一事的掉以轻心。

(2) 快速反应, 运作有序。这是应急物流保障的主要特点所决定的。从接受任务、汇报请示、商务运作, 都要强调“立即”行动。在接到上级部门下达的应急保障任务后, 各级应急保障部门应迅速成立应急保障小组, 合理编成人员按照应急保障程序和平时制定的应急保障预案,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3) 按时到位。即严格在规定时限内使应急物流保障的物资到达指定的地点。这是应急物流的一项根本要求, 做不到这一点, 保障作用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失去意义。

(4) 健全法规, 加强监督。应急物流保障是一项政策性、权威性很强的工作, 要尽快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应急物流保障法规制度, 使应急保障有法可依。各级纪检、财务、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应急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 严肃处理应急保障活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

二、应急物流保障的运作

1、应急物资的筹措

应急物资的筹措是应急保障的基础和首要环节, 筹措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物资保障水平和应急物流目标的实现。及时快速, 质优价廉, 品目齐全, 足量适用是对应急资筹措的基本要求。

(1) 应急物资的筹措方式。要确保紧急状态下筹措到所需的物资, 必须建立高效规范安全的应急物资筹措渠道。一般来说, 应急物资筹措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动用储备。动用应急物资战略储备是应急物资筹措的首选方式, 为了应急需要, 快速及时完成应急保障任务的最佳途径是使用储备物资。应急物资储备直接影响应急物流保障的反应速度和最终成效。二是直接征用。在应急物资筹措过程中, 对一些物资生产流通企业, 根据动员法规, 可以在事先不履行物资筹措程序的情况下, 对所生产和经销的物资进行征用, 以满足应急需要。事后根据所征用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和市场平价对供应商进行补偿。三是市场采购。市场采购是应急物资筹措的一个重要方式。应急物资筹措部门根据筹措计划, 对应急物资实行集中采购。要坚持质优价廉的原则,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 降低采购流通成本, 提高筹措速度。四是组织突击研制生产。由于一些突发事件远远超出我们的认知, 在这些情况下对一些急需物资有必要进行突击研制和生产。当然平时宜建立一些应急科研与生产对相关机制, 以确保在紧急状态下能够尽快转化为实际保障与支援能力。五是组织接受捐赠。在突发情况下, 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开展捐赠, 是挖掘社会潜在资源的一种手段。“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捐赠和支援物资也是应急物资重要来源之一。

(2) 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益应做好的工作。首先, 抓好应急物资筹措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基础性工作, 是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益的前提。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尽快完善应急物资动员法规建设, 规范应急物资动员行为和筹措程序;建立一定数量的应急物资储备;对应急物资实施标准化管理和事先应急物资的统一编码和分类, 实现计算机管理;构建多种可选择的应急物资筹措预案, 平实针对应急物资保障的预案进行演练。其次, 建立高效能的应急物资筹措指挥体系。建立高效能的物资应急筹措指挥体系, 是提高应急物资筹措效率的关键环节。建立优势互补的应急物资保障筹措网络。只有依靠高效能的一体化应急物资调控手段, 统一指挥、整体协调, 加强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协调, 减少指挥环节, 才能确保物资筹措保障任务的完成。再次, 加强应急物资筹措信息化建设。构建应急物资筹措信息系统, 是有效快速筹措应急物资的保障和依托。综合利用可视化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技术等最新信息化技术研究成果, 对于实现物资筹措目标至关重要。不及时掌握信息, 就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 导致物资保障数量的不准确。因此, 实施准确获取和处理物资筹措信息, 构建应急物资筹措的信息化系统是必然的选择。

2、应急运输保障

(1) 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存在的问题。首先,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指挥体系不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 往往同时涉及多方, 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 造成了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的联系渠道不畅、多头指挥、各自为战、责任不明。特别是公路应急输送和空运应急输送的组织指挥, 极易造成政令不通, 严重制约应急物流的效率和效果。其次, 应急物流交通运输网络欠发达、不均衡。近年来交通运输网络建设规模扩大, 质量有所提高, 突出表现在场站建设成绩显著, 实现了所有省会城市和大中经济城市的高速公路联系, 为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交通运输网络也存在调运不合理、能源相对集中的地区运输网络却不健全等问题。由此可见, 交通运输网络的优化, 对于地方的发展建设来说也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再次, 交通运输工具不先进。长期以来, 国内大部分地区多以铁路和公路作为物资输送的主要形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物流运载的区域差别非常明显。运输工具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应急物流的运输保障效率。

(2) 提高我国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对策。第一, 完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 使全社会的物流交通保障力量有法可依。完善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是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力量现代化和正规化建设的基本和保证。构建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着眼于经济建设和应急的双重需要, 优先抓好敏感地区应急物流交通运输动员法规体系建设。要对平时和应急条件下交通线路的领导体制、相关设备落实应急要求、预案的制定、应急征用的实施程序、补偿和抚恤、经费保障等, 做出明确规范。使广大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人员的行为有章可循。第二, 抓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确保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的全程通畅。一要建好路网。要以改造纵横干线、提高通过能力, 新建迂回、倒运道路为重点, 辅以加强配套工程建设。二要建好衔接工程。所谓衔接工程, 主要是连接铁、公、水、空、管道各个运输渠道, 与运输密切相关而又不纯属运输线路的工程设施。为提高应急能力, 衔接工程的建设标准一定要高。第三, 提高应急物流运输保障能力, 发展先进的应急物流交通运输装备。应急物流交通运输水平是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能力的高低,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急物流运输装备的优劣。因此, 必须着力发展先进的应急物流运输保障装备。

三、应急物流配送的对策

处理好整个供应链“最后一公里”问题, 是应急物流配送体系能否真正发挥作用的关键, 为此应急物流配送活动要突出以下几项工作。

1、采取灵活的配送方式, 科学确定配送需求指标体系

在应急物流配送时,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研究用户需求特点, 选出对配送影响较大的需求指标, 并根据各指标不同的侧重点, 运用系统工程原理, 科学确定权数, 构建完善的需求指标体系。如:物资的合理调运问题。物资的合理调运问题, 研究的是在从m个物资资源点向n个物资需求点运送物资的活动中, 如何根据各点的物资量和需求量, 以及运输网络的条件, 确定一个使运输总费用最低的运输方案。要运用数学模型求解 (1) 确定初始问题调运方案 (2) 解的最优性判断 (3) 解的改进。改进后的解就是合理的调运量。尔后根据不同的需求指标确定三级预警体系。分为一般级、严重级、紧急级, 如常规企业的应急需求可定为一般级。2008年5.12大地震时, 确定为紧急级。具体实施应急物流配送时, 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种灵活的配送方式。应加强协同式配送, 打破条块分割, 整合社会资源, 变单个企业孤军奋战为全行业联合配送。

2、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 建立与之配套的应急物流配送服务

应急物流配送条件下电子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更应突出其配送的反应速度, 应着重优化电子商务系统的应急物流配送网络, 重新设计适合应急物流配送的流通渠道, 从而减少物流环节、简化物流过程, 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快速反应性能。可考虑构建最容易和配送紧密结合的电子商务类型, 即第三方电子商务。由于第三方地子商务可以统筹多个用户和多个供应商的物流, 很容易汇集成较大流通规模, 实现规模效益, 从而为应急物流采用多样化的配送方式创造了条件。

3、做好应急物流配送的法制法规建设, 加强配送体系监管力度

一是抓好与应急物流配送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建设。当前, 物流也已有几本完整的法律、法规,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物流运作程序不断发生变化, 应急物流配送由于其特殊性, 更是迫切需要制定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例如, 制定应急交通运输法律、法规, 应急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二是完善应急物流配送的各项规章制度。如果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保证, 电子商务在应急物流配送中的应用将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应急物流配送无小事, 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果把问题留到配送时再处理, 那将在危机时刻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而在战时甚至影响到整个作战行动。所以应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实施规章, 使应急物流配送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保证应急物流配送高效有序的进行。三是加强对应急物流配送监管力度。对那些利用国家困难, 大发国难财的不法商人要依法处置。平时利用我国的企业及个人信用查询网络, 将有不良记录的商家列入黑名单, 定期更新数据库, 保持与国家数据库的动态更新。

参考文献

[1]龚卫锋、孙敏:应急物流保障对策研究[J].军队采购与物流, 2004 (5) .

[2]王宗喜:加强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研究刻不容缓[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

[3]高东椰、刘新华:浅论应急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2) .

[4]向海峡、刘振华:应急物资的筹措[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

[5]刘海军、龚卫锋:应急物流交通运输保障[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3 (23) .

应急保障方案 篇8

关键词:应急救援,军民融合,保障模式,保障能力

1 引言

随着我国面临的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增多,遂行“应急救援”任务已成为军队新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在抗洪救灾、抗震救灾和处置重大疫情等“应急救援”行动中,军队人员积极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保护重要目标安全,抢救、运送重要物资等专业抢险。[1]由于车辆运输贯穿于行动全过程,车辆动用频繁,使用强度大、器材需求量大。车辆器材保障程度的高低,将极大地影响车辆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车辆器材保障面临更严重任务、更严形势和更高标准,需要我们围绕保障特点和任务,研究保障模式,为车辆器材保障的实践提供依据。

2“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的特点与要求

“应急救援”行动是和平时期军队的一种特殊行动,车辆器材保障模式与战争行动相比既有一般战争军事行动的共性,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这是由“应急救援”行动的特点来决定的。[2]

2.1“应急救援”行动具有突发性,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快速反应能力

突发性是“应急救援”行动的一个显著特点。重大突发事件和危机往往发生时间、地点和规模难以预测,导致“应急救援”行动具有很大的被动性。[3]如1998年全国范围的洪水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等,都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因此,要求车辆器材保障要做到预有准备、快速反应,装备保障机关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对部队实施保障,甚至是先于部队行动前将所需的车辆器材、技术力量及时调集输送到位,高效实施保障活动。

2.2“应急救援”行动具有多样性,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强大的筹措供给能力

“应急救援”行动的军事力量构成具有多元性。就军队内部编制系列来说,既可能有总部所属的军事力量,也可能有军区、军兵种所属的军事力量。就军地联合构成来说,既有军队力量,又有地方力量,构成多元化趋势明显,导致器材需求种类和数量的增加。因此,只有通过协调军内及地方相关部门,提前把所需器材的数量、规格报准,辅助采购,提升筹措能力,才能为车辆提供良好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缩短保障时间。

2.3“应急救援”行动具有社会性,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高效的组织实施能力

“应急救援”行动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参与的力量涉及国家、军队和地方政府许多系统与部门,且随着“应急救援”行动规模的不同而不同。部队在遂行“应急救援”行动过程中,既要担负直接任务,又要担负可能出现的衍生或次生任务。比如“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部队在抢救人民生命财产的同时,还要负责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群众的生产生活,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任务涉及广泛。遂行“应急救援”行动需与多个部门、多个领域进行协同配合,要求车辆器材保障有高效的组织实施能力。

3“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组织筹划

“应急救援”行动器材保障,要根据短时间内大规模用兵、多方向驰援、紧急营救等行动需要,并充分考虑到任务地区设施损毁、交通中断、物资匮乏等实际情况,履行好保障救灾部队车辆维修任务、直接参与救援的双重职能,及时有效地开展器材供应保障。

3.1“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原则

(1)预有准备,快速保障。“应急救援”行动突发性强的特点,决定了器材保障部门进行准备的时间极为有限,必须平时着眼不同任务的需要,制定器材保障预案,预有准备,提高器材保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快速保障。

(2)统一筹划,一体保障。这是“应急救援”行动军队车辆器材保障形成整体合力的关键。“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对象较多,隶属关系不同,保障地域广阔,保障形式多样。要求统一筹划车辆器材,统一筹划保障力量,统一筹划保障活动[4]。

(3)军地合力,联合保障。“应急救援”行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军队和地方的力量、保障资源和保障手段,难以满足器材保障的急需,要更好地解决器材需求与保障力量之间的矛盾,必须集结军地共同力量,实施联合保障。

(4)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按照“应急救援”行动保障特点及组织指挥要求,建立权威高效的指挥机构,优化指挥程序,减少指挥环节,提高指挥时效。打破保障常规,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尽可能满足装备维修需求。

3.2“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组织指挥

(1)指挥机构。“应急救援”行动实践启示我们,完善、灵敏的应急指挥机制是突发情况下抢险救灾行动保障指挥有序组织的重要途径,是赢得时间和主动权的重要前提。“应急救援”行动器材保障应着眼某一任务方向行动的指挥需求,在军队应对突发事件装备保障指挥部门统一调控下,以各大单位联勤部为主构建联合指挥机构,统一指挥调控该方向行动中的车辆器材保障问题。在机构设置上,以三军联合、军地联合为原则建立联合指挥部,充分吸纳参与行动的其他战区、诸军兵种装备保障部门、地方行业部门参加,建立相应的保障协调组,专门负责互相之间的沟通、协调。在编组上,按单位、区域设置不同的器材保障人员编组,以提高整体指挥效能。

(2)指挥预案。预有多案准备是指挥机制快速启动的有力保证。预案要分类编制,车辆保障联合指挥机构在分析“应急救援”行动中所有任务部队车辆装备保障力量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础上,编制总体保障指挥预案;各级车辆维修机构和器材供应机构在总体指挥预案框架下,区分跨区执行任务和本防区内执行任务两类分别拟制指挥预案。要彰显预案的快速机动能力,主要包括动员预案、周转器材向携行器材转换的组织程序、机动预案和与社会力量的协同预案。要贯彻精细化的理念,按照“重大、经常、个案”的原则,视情况制定针对某区域、某规模的器材保障专项预案,全面加强预案的实战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指挥方式。针对“应急救援”行动事发突然,时间紧、行动快,坚持按级指挥与越级指挥相结合,必要时车辆装备保障联合指挥机构直接指挥一线任务单位,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坚持整体筹划与具体指导相结合,通过联席会议、合署办公等形式,抓好统筹协同,对专业技术强的特殊任务,派出精干人员深入现场具体指导,以便快速处置,有效应对。

4 提高“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能力的对策

针对“应急救援”行动的特点与要求,结合器材保障原则,经过认真总结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抗击雪灾等实践经验,从加强保障机制、器材储备、保障力量三个方面建设来提高“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能力。

4.1 围绕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构建应急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军民融合的应急保障力量。目前,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建立了应急机制,但这种机制与部队之间尚未形成有效衔接和协调互动。因此,一方面要成立联合机构,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共同研究遂行保障任务的指挥编组、力量编成等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器材资源,比如可以利用一汽、二汽等军用车辆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和器材储备体系,疏通供应渠道,做到平时建好,急时能用,从而构建军民融合的保障力量。

二是注重车辆器材的应急保障训练。各部队应根据任务区分,着眼多样化军事任务拓展训练内容,将“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纳入部队训练计划,列入新一轮训练大纲。重点突出应急专业分队专攻精练,着力提高遂行“应急救援”行动器材保障的能力。

4.2 围绕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构建车辆专业器材储备合理格局

一是作战任务储备与“应急救援”行动储备相结合。要改变以往车辆器材单纯依据部队作战任务储备的分布格局,形成与可能担负的“应急救援”行动相兼容,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相适应,与战备要求相符合的车辆器材储备格局。二是分散储备和统一储备相结合。一方面要针对部队,做好战术层面的分散储备,提升部队应急时的携行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做好战略、战役层面的统一储备,在重点地区、重要方向,有针对性地预储预置部分急需器材,实现就近、就便、直达、定点保障。三是视情况简化启动程序。各级战储车辆器材管理部门要减少启动环节,节省转换时间,提高库存器材向保障器材的周转速度。

4.3 围绕提高有效保障能力,创新车辆器材保障方式

一是携行保障与途中补给相结合,确保车辆“开得动、行得远”。比如可以利用沿途“122交通故障支援系统”,根据车辆的技术状况和携行器材的消耗规律,及时的与地方交通机构进行沟通和协调,通过支援机构的代筹和前送,扩大途中保障能力,保证车辆装备能够“行得远”。二是建制保障和区域保障相结合,建立纵横通畅的保障网。车辆器材保障,既可以按照快速出动的应急保障和到达灾区的常态保障,又可以按照配置地域的分散与集中,灵活地采用建制保障与区域保障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好保障与需求的“时间差”和“协调差”问题。

5 结论

本文通过对“应急救援”行动车辆器材保障规律的研究,尝试从组织指挥和运行机制方面来构建车辆器材保障体系,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对“应急救援”行动中车辆器材保障工作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车辆器材保障是“应急救援”行动车辆装备保障的物质基础,一定要按照多样化军事行动的要求,坚持军民一体、军民结合,充分依托地方和军队两种资源实施快速、高效地投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士生,陈兆仁.非战争军事行动军交运输保障[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2):353.

[2]朱之江.论非战争军事行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2).

[3]胡百精.中国危机管理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0-103.

[4]王亮.车辆器材筹供管理学[M].天津:军事交通学院,2002:38.

应急保障方案 篇9

本刊讯为积极应对连日来的暴雨,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近期全面启动汛期应急保障预案。一是开展“三电”设施防盗专项工作,组织对架空敷设光缆绑扎铁丝,对楼顶敷设光缆采用包封水泥或装防盗器等防盗措施,目前已实施电缆防盗整改近百起。二是积极做好汛前自查和设施防护,强化日常巡检和网络监测工作,并针对我省地质灾害危险(隐患)点进行重点盯防,制订有针对性的保障方案。三是密切关注汛期水文气象变化,主动与政府应急抗灾指挥部门沟通、汇报,加强与地方气象、交通、电力、石油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建立联动机制。

今年5月以来,因成都、广元、巴中、凉山等地连续多日的特大暴雨,引发洪水和山体滑坡,造成本地网光缆损毁总计约26公里,基站出现中断869站次。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出动抢修人员400余人次,投入抢险车辆100余台次,投入应急设备30余台次,目前因灾影响的通信业务已基本恢复。

应急保障视频会议的应用探索 篇10

当遇到重大应急报道时通常需要采集现场的视音频资料, 并可将信息实时回传给远端。因此涉及到交互式视音频系统。目前成熟商用的交互式视音频系统当属“视频会议”, 实现模型如图1所示。

视频会议系统组成:

核心的多点控制器MCU:负责多点呼叫的信令和媒体转换, 多画面拼接等。

地址解析GK:负责IP地址和号码之间的转换, 简化呼叫操作。

视音频编解码器终端:负责视频采集编码和解码处理。

转换网关GW:通过网关实现与其他系统的对接 (PSTN、IPPBX等) 。

网络结构:一级组网为星型, 二三级组网形成树形组网。

环境要求:对网络质量比较敏感, 主流的视频会议对网络端到端时延小于150ms, 抖动小于40ms, 丢包率小于0.1%。

应用场景:多固定于会议室, 较少移动。

带宽占用:I T U制订的最新H.264 High Profile是H.264体系中最高效的视频编码技术, 不同清晰度对于的带宽占用如图2所示。

传统的视频会议对图像质量和流畅度要求苛刻, 因此多推荐采用专线建设其承载网络。

应急通信系统以视频系统为基础, 但是又有区分, 主要表现在:

1, 线路支持:以卫星、3 G等线路为主, 由于卫星不受地震、洪水等地质灾害影响, 可以随时进行通讯。3G网络由于受到地面基站的牵制, 如果地面基站损坏也无法正常工作。

2, 通讯质量:受限于卫星、3G传输线路的带宽、丢包率等, 视频质量基本在4CIF (704X576) 以下, 同时会有马赛克和延迟。

3, 系统操作:应急通讯由于其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 接入容量一般不会很大, 同时以终端侧发起呼叫为主, 因此需要支持快速拨号、便捷操作。应急通讯架构示意图如图3示。

核心平台主要包含多点视音频桥 (MCU) 、管理服务器、录播系统和视频终端。

在网络接入侧部署接入防火墙可为系统提供接入的流量控制、防病毒、防攻击。同时配合SBC设备实现跨网络的视音频接入能力, 实现通过卫星和3G网络的视音频流量与内部网络实现互通。平台提供录制点播功能, 可将现场的实时画面录制保存。

在远端接入侧, 充分考虑到移动接入的需要, 支持单兵终端、移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类型终端。

主要应用场景:突发事件新闻记者现场报道采访, 新闻记者利用单兵终端通过卫星与总部系统实现对接, 或者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通过3G网络加入总部的系统。可实现CIF (352X288) -4CIF (704X576) 分辨率的图像清晰度, 并可进行视音频的交互。

卫星通信技术简介

卫星通信设备包括射频设备和中频设备, 射频设备选用Ku波段≥16W ODU, 中频设备为卫星调制解调器。其工作过程为:上行方向, 来自通信终端设备如图像编解码器、计算机、语音、图像、数据等数据流经过复接器传给卫星调制解调器, 经过编码、纠错、调制后形成70MHz中频信号, 再传输送至ODU, 通过变频及信号放大, 形成Ku波段信号, 由卫星天线发射上星;下行方向, 由天线接收到的来自卫星的Ku波段信号, 经ODU放大变频后成为70MHz信号, 传送给卫星调制解调器, 信号被解调、解码后形成基带信号, 再经过复接器分发给各个通信终端。卫星调制解调器可同时接收到自己发射的下行信号, 通过显示器监控发射图象信号的质量。

技术特点

卫星通信的传播距离远。同步通信卫星可以覆盖最大跨度达一万八千公里的区域。在这个覆盖区的任意两点都可通过卫星进行通信, 而微波通信一般是50公里左右设一个中继站, 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覆盖距离相当于300多个微波中继站。

卫星通信路数多、容量大。一颗现代通信卫星, 可携带几十个转发器, 可提供几十路电视和成千上万路电话。

卫星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传输环节少, 不受地理条件和气象的影响, 可获得高质量的通信信号。

卫星通信运用灵活、适应性强。它不仅能实现陆上任意两点间的通信, 而且能实现船与船、船与岸上、空中与陆地之间的通信, 它可以组成一个多方向、多点的立体通信网。

卫星通信成本低。在同样容量、同样距离的条件下, 卫星通信和其他通信设备相比, 耗费的资金少, 卫星通信系统的造价并不随通信距离的增加而提高, 随着设计和工艺的成熟, 成本在不断降低。

针对新闻系统移动为主的应急通信需求, 由于位置不固定, 可需要考虑可移动的车载卫星终端、单兵终端。

卫星通信具有无缝覆盖, 覆盖面广, 通信距离长, 通信线路稳定, 通信频带宽、容量大等特点。对于受灾地点不确定和时间不确定等因素, 卫星通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建议新闻应急系统可采用以上介绍的三种方案互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高效、快捷、灵活、可靠、经济的应急通信。

3G网络建设情况

目前国内主要有三大网络运营商, 运营三种3G网络制式, 分别是中国移动的TD-SCDMA网络、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中国电信的CDMA网络。

中国联通--WCDMA网络

W C D M A全名是W i d e b a n d CDMA (宽带分码多工存取) , 是具备代表性的3 G移动通信技术, WCDMA可支持384Kbps~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WCDMA (宽带码分多址) 有Release 99、Release 4、Release 5、Release 6等版本。基于Release 99/Release 4版本, 可在5MHz的带宽内, 提供最高384kbps的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在同一些传输通道中, 它还可以提供电路交换和分包交换的服务, 因此, 消费者可以同时利用交换方式接听电话, 然后以分包交换方式访问因特网, 这样的技术可以提高移动电话的使用效率, 使得用户可以超过越在同一时间只能做语音或数据传输的服务的限制。

W C D M A声称在车载、步行和静止环境分别能达到144kbit/s、384bit/s和2Mbit/s的用户速率, 但这样的速率只是其理论速率, 在实际应用中肯定远远达不到这样的速率。HSPA技术中, 采用HSUPA技术, 初期终端支持下行速率25Mbit/s、上行速率5Mbit/s, 用户的峰值实际速率可达到1.4~5.8Mbit/s;而HSDPA理论速率可达14.4Mbit/s, 实际上可提供1~3Mbit/s的下行速度, 与早期产品相比明显增加了下行容量, 可更好的实现互联网应用。

中国电信--CDMA网络

C D M A 2 0 0 0就是第三代CDMA, 适用于3G CDMA的TIA规范称为IS-2000, 也就是CDMA2000国内获得CDMA2000运营权的是中国电信。

C D M A码分多址 (C o d 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技术是近年来在数字移动通信进程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无线扩频通信技术, 其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话音质量好、容量大、覆盖广等特点, 其新的CDMA2000标准由3GPP2组织制订, 版本包括Release 0、Release A、EV-DO和EV-DV。其中EV-DO又是其发展的主流, 其全称为CDMA2000 1x EV-DO, 正是它的出现让CDMA2000得以成为3G时代的三大主流标准之一。

目前多数主流电信运营商采用的都是EV-DO Rev.A标准, 中国电信也是如此。

1x EV-DO Rel.0系统已可在1.25MHz载频上提供下载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达2.4Mbit/s、153.6kbit/s的无线数据业务。而1x EV-DO Rev.A系统更是在其基础上更进一步, 其通过多项关键技术的应用, 使得系统综合性能得到全面提升, 可在1.25MHz载频上提供下载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达3.1Mbit/s、1.8Mbit/s的无线数据业务, 能更好的满足用户对非称数据业务的需求。

此外, 虽然EV-DO的后续演进技术Rev.B, 比Rev.A能提供更大的数据传输速度 (下载73.5Mbit/s上行27Mbit/s, 占用20MHz带宽情况下) , 但就目前来看, Rev.A仍是最具价性比的选择, 其接近ADSL宽带的速度, 已能良好的满足目前互联网应用的需求。

从上可知, 目前被广为接纳与使用的CDMA2000 1x EV-DO Rev.A系统理论上能提供下载和上行峰值速率分别达3.1Mbit/s、1.8Mbit/s的无线数据带宽, 但在实际应用中, 运营商一般不会提供全部的带宽。

全球最大CDMA运营商Verizon Wireless使用的也是EV-DO Rev.A技术, 其可实际提供600Kbit/s~1.4Mbit/s的下载速度, 上行速度可达500~800Kbit/s。中国电信的EV-DO Rev.A则实际提供1.2Mbit/s左右的下载速度, 这样的速度相信是个较理想的速度, 在这样的速率下, 一般的网络电视播放已能较流畅的进行。

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

TD-SCDMA (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 是中国提出与自主主导的3G标准。

TD技术的发展方向也是在向HSDPA、LTE等更高速的宽带技术方向拓展。TD-HSDPA是TD-SCDMA的新一步演进技术, 亦采用TDD方式, 作为后3G的HSDPA技术可以同时适用于WCDMA和TD-SCDMA两种不同制式。

TD-SCDMA的实际网络速度可达384Kbps。全球已建成207个HSDPA网络、51个HSUPA网络, 其中135个HSDPA网络支持3.6Mbit/s的传输速率, 55个HSDPA网络支持7.2Mbit/s的传输速率, 而国内的TD-HSDPA网络支持下行上网速度可达3.6Mbit/s (实际速度也可达1~3Mbit/s) , 上行速度也可达384kbit/s, 可与有线宽带相媲美。

3G网络接入的技术问题

目前视频会议主要有H.323和SIP两个协议栈, 而在跨网络接入时都会面临着NAT地址转换的问题, 由于H.323和SIP属于应用层协议, 普通的NAT设备 (路由器、交换机) 属于网络层设备, 无法正确识别和转换应用层地址, 因此经常造成呼叫的单通、无法呼叫等现象。

具体成因以H.323举例如图4所示。

由图4可知在发起视频呼叫时公网设备发给私网设备的媒体地址没有随着NAT设备变换, 仍然是其私网地址, 导致地址无法解析而丢弃。

目前的解决办法种类比较多, 有静态NAT、隧道、VPN、SBC等, 应用范围最广且限制最少的当属SBC设备。对于H.323的SBC设备主要指H.460 Server。

H.460协议是国际电信联盟ITU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 批准的防火墙/NAT穿越标准, 主要由H.460.18和H.460.19两部分组成。前者负责H.323呼叫控制信令的穿越, 后者负责媒体数据的穿越。该协议通过对H.323协议栈功能的扩充, 在不改变H.225的ANS.1描述的情况下, 帮助H.323呼叫穿越防火墙/NAT。H.460协议不要求对原有的防火墙/NAT做任何改变, 就可以实现多边界 (multi-boundary) 的穿越, 简化了H.323应用的网络互连。

H.460协议的实现分为客户端 (Client) 和服务器 (Server) 两个部分。客户端 (Client) 放在防火墙内的内网, 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设备, 也可以和标准的H.323设备集成为一体, 它以代理的角色负责把内网的H.323终端的注册和呼叫控制信令通过防火墙发送到外网的服务器 (Server) 上, 并和服务器之间创建和维护一个信令和控制通道。服务器 (Server) 放在防火墙外的公网空间, 可以位于服务提供商网络或者位于企业网的DMZ区域, Server扮演GK代理的角色, 从Client收到的所有注册和呼叫信令都被Server转发到中心GK上。

系统接入安全

由于系统设计考虑了3G互联网接入, 因此需要考虑来自互联网的攻击和非法访问。本架构从线路安全、身份认证、会议口令、信息加密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安全保障。从系统结构设计需要部署接入防火墙, 而MCU、终端、管理服务器等内部平台则隐藏在企业内部, 所有来自外网的接入都需要先经防火墙进行第一层的筛选。管理服务器主要用于外网帐号的验证, 只有输入合法的帐号密码才能通过互联网访问到内部的平台。而管理服务器提供的是身份验证, 不同的用户需要加入到内部不同的会议时需要提供对应的会议口令, 称之会议口令。针对会议过程中的呼叫信令和媒体流也应该提供高级别的加密算法, 以防止信息被截获和翻译破解。目前针对视频呼叫中广泛采用了AES加密, 可提供128/256位的安全算法, 有效的防止信息被破译。

与传统视频会议的对接

为了将应急视音频通讯系统与传统视频会议系统在网络层面上完全物理隔离, 所以采用通过模拟视音频转接的方式将分属于两套系统的视频终端通过视频和音频线缆互联。模拟转接的方式可以通过模拟视音频线缆直接互联, 也可以通过视音频矩阵进行转接。

应急保障方案 篇11

[关键词]应急决策;应急决策制度化;事后追认;责任豁免

[中图分类号]D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5)03-0079-04

The system positioning and the legal protec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ZHANG Liang

(School of Laws,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The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is at the core position in public crisis management due to its important functions.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strained relations from substantial justice and formal legitimacy, we should make a more specific systemic positioning for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legal protection should be provided, mainly including the mechanism for special authorization, the mechanism for altering procedure, the mechanism for the subsequent ratification, and the mechanism for the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of the decision maker.

Key words: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mergency decision-making; subsequent ratification; exemption from liability

应急决策,又被称为危机决策,其虽然也属于公共决策范畴,但与平常状态下的程序化决策不同,指决策主体在有限的时间、资源和人力等约束条件下迅速以非常规手段完成对危机的处置。可以认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危机决策与平常状态下程序化常规决策在决策目标、条件以及程序等方面都迥然不同。而从目前的各类规范性文件的规定来看,包括作为我国应急基本法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却并未对危机决策这一范畴进行界定。对此,为了使应急决策过程更加规范且能够较好地适应公共危机管理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制度定位并从法律层面建构一系列保障机制。

一、公共危机管理中应急决策的地位与作用

公共危机管理作为公共管理的特殊形态,涉及对公共危机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事务管理,其任务在于公共危机产生后将损失和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并尽可能来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基于危机带来的严重威胁与不确定性,公共危机管理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第一,管理方式和方法应当随着公共危机的变化而改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二,直接对危机利益相关者产生较大的公共性影响;第三,较易受制于客观时空条件及决策者主观心理因素的制约。那么从本质上来说,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对危机作出关键决策”[1]。换言之,形成及时有效的应急决策就成为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危机处置的关键环节。

毋庸置疑,危机处置的紧迫性使应急决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必然处于核心位置,同时,从公共危机管理的结构要求来看,应急决策也应当在其中居于统帅地位。在公共危机管理中人的组织化是其根本性结构特征,以应急决策为核心才能使外部信息、决策主体和决策对象等诸要素加以整合,由此形成统一、灵活和高效的管理模式。不可否认,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也将通过应急决策充分体现出来。

基于应急决策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其所彰显的作用必然与其他环节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应急决策的作用主要包括:第一,迅速确立核心管理目标。与常规决策不同,针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决策,必须尽快控制危机的蔓延,最大化地减少所受损失,因而无法同时平衡多种公共管理目标,需要舍弃相对次要的目标而确立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公民安全和财产的核心目标,保证危机管理的正确方向。第二,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追求。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决策者对于危机的处置往往只有较短的准备时间,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条件下收集、分析、运用和传播相关信息并作出应急决策,通过应急决策的实施迅速推动信息收集、整理和传递过程,由此使处置危机的紧急措施得以较快落实,从而实现危机管理对效率价值的追求。第三,保证应急资源与决策行为的有效整合。由于需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危机的蔓延,决策者通常需要动用较大数量的各类应急资源,而通过灵活快速的应急决策实施机制,能够使应急资源迅速到位来保证决策行为的有效性,最终完成应急资源和决策行为的整合并实现政令统一。

二、应急决策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定位

鉴于应急决策的上述地位和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制度性规定,将极有可能导致以下两类不合权限行为的产生。首先,会导致一系列实体越权行为的出现。在公共危机产生后,在应急处置一线的机构或者人员往往需要根据事态的变化直接进行决断和处理,如此就能抓住控制危机的最佳时机。但是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等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应急处置措施应当由履行统一领导职责或者组织处置突发事件的人民政府采取,那么,下级政府机关或个人做出决策往往需要得到上级机关的批准,这种自上而下、层层保留的纵向控制模式往往会延误对危机的处置,下级机关出于对结果的考量,极易摆脱上级机关的控制作出应急决策,进而导致一系列越权行为的出现。同时还应当指出的是,这一系列越权行为极有可能在决策主体不了解自身应急处置权限的情形下对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构成双重侵害,一旦应急决策在危机处置过程中被证明是错误的,危机就有恶化的可能。其次,会出现一系列缺乏程序规制而被视为不合权限的行为。由于应急决策的做出和实施往往有着较高的效率追求,因而决策行为极易成为非程序化的行为。不过,从目前对大多政府行政行为的制度要求来看,其不仅需要由具有法定权限的机关作出,还需要经过法定的民主讨论程序以及公开听证的程序。而公共危机事发突然,应急决策和处置行为往往会僭越法定的程序性要求,尤其在危机经过处置之后仍然难以被有效控制的情形下,这些行为通常会被视为不合权限的违法行为。由此可以认为,应急决策为了符合公共危机管理的需求不仅会背离形式合法性的要求,同时基于决策实施结果的不确定性乃至有害性往往也会削弱应急决策的实质正当性,那么,针对应急决策的制度化设计就成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必要条件。

在明确应急决策制度构建必要性的同时,还需要对应急决策进行更为具体的制度定位。在笔者看来,这一定位应当从理念和实施层面入手:前者涉及应急决策制度化的价值目标和原则;后者则涉及如何保证应急决策的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的协调一致。

从应急决策制度定位所要遵循的理念来看,其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基本价值取向有着密切的联系。公共危机管理与常态化下的社会管理不同:后者针对日常相对平稳的社会经济秩序,规则的适用主要考虑实施过程中的个案正义,并侧重从微观考察实施效果;但是公共危机管理是在秩序相对已经缺失的环境下展开的,且面对的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群性”[2],在此种情况下,危机管理的首要价值目标必然是社会秩序整体的稳定性,对个案中的权利保障以及限制权力滥用就成为次要的价值追求。不难认为,与个人权利保障相比,秩序维护应当是应急决策制度更为优先考虑的价值理念和目标。

需要指出的是,应急决策制度的理念定位虽然以秩序的维护为主,但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对人权的保障。确切来讲,公共危机中应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一般是立足于基本的人权保障而非充分的保障,因而存在人权克减的情形,不过这为应急决策的制度化提供了弹性空间,有利于使危机状态尽快恢复为正常社会秩序。当社会秩序恢复常态后,人权保障则重新获得价值目标上的优位性。

基于秩序维护成为应急决策制度的主要价值理念,那么从实施层面来看,应急决策制度化的目标无疑就是通过各种应对方法和策略的顺利施 行来恢复社会秩序的常态化。但是,常态制度下有关决策权限和程序等问题的规定只限于正常社会秩序的管理,并不符合应急决策的目标理念,所以,以秩序维护这一价值理念为目标,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应急决策的作用,应急决策制度化需要在操作层面创造弹性化的法制空间。换言之,应急决策需要一种弹性的法律制度,这就是其实施层面的基本定位。

作为应急决策弹性化的法律制度安排,法律规范不应侧重于应急决策方法和技术的详细而具体的规定,毕竟应急决策的实施“有大量不确定的因素”,同时要求决策者“在实施中使原方案有一个随机调适的过程”[3]。如此一来,应急决策制度化的出发点应当是在法律规范中为危机状态下的决策行为提供相对确定的行为模式,而且法律规范就其行为模式的指引应当通过指导性规定加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法律规范对应急决策行为的评价标准就以间接评价为主,这样的弹性制度标准无疑意味着许多应急决策行为并不是事前得到规范的认可,所以,法律的间接评价也意味着需要一套对应急决策的事后评价及保障机制。

三、实现应急决策制度化的法律保障

在应急决策制度弹性化之要求下,应急决策行为溢出现行法律体制之外的情形不可避免,这不仅使法律需要对决策行为的合法性给予确认,还必须为应急决策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根据行政法中的“行政应急性原则”的要求,行政主体“在面临重大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可实施行政应急措施”,由此“恢复和维持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4]。为了更好地实现应急决策行为正当性与合法性的协调和统一,需要构建如下法律制度对应急决策活动提供支撑和保障。

(一)确立适用于决策实施的特殊授权机制

从行政法学的“授权明确性原则”来看,被授权的机构应当严格依照授权的目的与范围行使权力,而且权力不得随意转授予他人。这一主要适用于常态社会秩序的法律原则难以在突发事件产生后的危机决策实施中发挥作用,因而相关法律必须确立区别于授权明确性原则的特殊授权机制。

鉴于我国目前的应急法律规范数量较少,如果只依赖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对应急决策的实施进行特别授权,显然既不充分也不现实。应急决策的实施需要通过不同位阶法律规范确立的授权机制来保障其具有的合法性,同时除了法律的直接授权之外,更应以间接授权的模式为主。

法律的直接授权应当在相关应急法律规范中只对授权的目的或目标作出较为明确的授权,至于授权的具体范围,往往以原则性的内容为主,由此“为非常规突发事件情景下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和决策内容等方面的权变性选择提供必要空间”[5]。就被授权的机关而言,则可以根据直接授权模式中宽泛原则化的内容,更为灵活地对应急决策加以实施。

法律的间接授权一般建立在法律的直接授权基础之上。即法律首先作出概括性授权,然后要求被授权机关根据公共危机的性质和危险程度,颁布应急预案或进行紧急立法,于是形成间接授权。在通过应急预案的间接授权模式之下,无须再经过其他合法性授权,决策机关就能够作出应急决策行为。而通过法律直接授权的行政机关享有紧急立法权,实际上也表明一种有限度的权力转授方式,其他相关机关便可依照针对性极强的紧急立法内容来实施应急决策,由此实现法律间接授权的目的和要求。

(二)构建程序缩减和补办机制

为了实现公共危机管理的效率追求,决策机关在作出和实施应急决策时并非总是能够遵循常态秩序下某些事前的法定程序之规定,导致该决策行为无法满足合法性的要求。对此,适用于公共突发事件处置的一些行政程序就有必要进行省略或者缩减,亦可将事前程序转化为事后的补办程序。以国外立法为例,按照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因为紧急情况或者公共利益需要立即作出决定的,听证可以省除;听证如果有悖于强制性公共利益时,也不予以举行[6]。无疑,突发事件的紧迫性以及维护公共秩序的要求都需要法律对程序的缩减和补办机制展开建构。

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构建程序缩减和补办机制的直接出发点是有利于政府决策部门高效行使行政权力,但是决策机关由此享有了更为强大的自由裁量权,并凭借非程序化的以及直觉、判断进行决策。可以认为,这一以效率为主的制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极有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进而出现“以极大的,甚至不必要的牺牲公民权益作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的代价的情况”[7]。因此,在对这一机制进行设计时,还是需要适当发挥程序自身所具有的对权力的制约作用,同时在遵守比例原则的前提下,即必须在应急决策的运用与公共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范围和程度相适应的基础上来对决策程序的法律框架进行设定。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一旦应急决策出现可作多元选择的情形,就程序的缩减和补办而言,应当以相对人利益受损最小的应急决策为目标来进行制度架构。

(三)引入决策行为的事后追认机制

即使应急法律制度已经确立了程序缩减等一系列权宜机制,仍然存在许多应急决策行为在追求实质正当性的基础上难以满足合法性要求之情形。因此,只有通过法律上对这些决策行为的事后追认,才能使其实质正当性与形式合法性的协调一致。

事实上,对于事后的“追认机制”,一直是行政法上为了弥合一些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裂痕而适度溯及既往的重要手段,在应急法律制度中引入这一机制,表明“在非常规的应急事件发生后,后续立法在必要范围内适用于立法前的非常规处置行为”[8]。具体而言,针对应急决策的事后追认机制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首先,限定追认主体的范围。作为对违法越权行为进行追认的有权行政主体,应当是具有相应决策和处置权力的更高级别的行政机关或立法机关。其次,确定追认的启动方式。就追认启动而言,应当经由实施应急决策时违反实体权限或者程序要求的行政机关主动提出。第三,明确追认结果的形成机制。如何形成最终的追认结果,将由追认主体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结合公共危机的客观情况和应急决策机关的管理能力,综合进行考量并作出判断。

(四)建立决策者的责任豁免机制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行政机关负责人和其他责任人员无疑是核心决策者,而法律责任的落实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基本制度要求。这一责任主要可以体现于两方面:一是自身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责任;二是调动其他社会主体来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9]。如果决策者的行为导致严重后果且违反上述责任要求,往往就会根据法律启动行政问责机制或者公务人员处分机制。然而,从博弈的角度来看,倘若立法对于决策者的责任作出过多的规定,就会使决策者更多地顾及自身利益而在危机管理中不履行积极的作为义务,并且考虑如何推卸或者规避法律所设定的决策职责,这就无法实现对突发事件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危害进行有效控制这一目的。显然,这样的结果与立法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为了鼓励决策者积极主动地采取必要的应急决策和处置措施,同时又在最终无法避免决策所致的严重后果的情形下,应当通过法律对决策者的责任作出豁免的规定。通过借鉴国外的的立法例,对于我国所要建立的决策者责任豁免机制而言,其适用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决策者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已经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与审慎义务,而应急决策一旦最终被证明存在错误并造成了私人或集体利益的损失,法律则应当要求国家而不是特定的决策者个人来承担责任。

Christen C T. The restructuring and reengineering of AT&T: Analysis of a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using organizational theory[J]. 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05,31(2):242.

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9.

桂维民.应急决策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78.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的行政法治现实课题[J].法学家,2003(4):121.

林鸿潮,詹承豫.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与应急法的重构[J].中国行政管理,2009(7):64.

应松年.外国行政程序法汇编[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91.

戚建刚,杨小敏.北京城市应急机制法制化的理论与实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40-141.

陈无风.应急行政的合法性难题及其缓解[J].浙江学刊,2014(3):136.

霍增辉.行政应急责任体系化研究—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为例[J]. 求是学刊,2009(5):83.

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探讨 篇12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面对当前灾害事故新特点,特别是在处置重大灾害事故跨区域联合作战中,消防应急通信指挥贯穿灭火与应急救援工作的始终,通信、网络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尤为重要,它能够实现跨区域、跨行业和跨部门的信息、物资、调度和通信资源的科学调派。因此,如何为灭火和应急救援工作提供层次清晰、调度有序的通信指挥网络,对部队能否成功处置灾害事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防应急救援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尤其是各级应急通信指挥中心或通信指挥系统建设已经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

以辽宁省消防总队为例,仅2014年1月至11月,扑救火灾34 688起,各类接警出动34 802起,出动车辆58 160辆,出动警力294 740人,抢救被困人员1 832人,疏散被困人员5 033人。要完成如此繁重的救援任务,离不开一套完整、灵活的通信系统和可靠的通信设备。依托公安消防部队应急救援通信系统的建设,将社会联动救援力量统一编入联合救灾指挥体系下,为全社会参与灭火及救援工作提供快速、高效的指挥平台,是当前消防部队建设的迫切需求。

2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应急通信指挥体系未建立。当前消防应急通信组织指挥基本上是根据现行灭火救援指挥体系,以消防无线调度指挥三级组网的形式组织,没有形成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应急通信组织体系,日常现场通信和应急通信演练机制没有建立,缺乏社会综合应急通信联动机制,消防通信调度权限不够,很难协调和调动其他社会救援力量,而部队内部也存在类似问题,尤其是在大规模作战现场的通信保障机制不完善、通信组织混乱等问题。

(2)应急通信技术手段相对滞后。一是应急通信系统抗灾能力弱。数字集群、3G图传、视频会议、卫星通信等科技成果已应用于实战,但仍存在通信指挥系统容灾抗灾能力弱的缺点,目前使用的通信线路全部依赖城市的通信基础设施,且限于建设成本的原因,缺乏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备份措施。二是现场应急通信保障难。目前,通信器材种类多,对客观环境要求高,遇到车辆无法通行的现场或是执行跨区域通信保障任务时,重型通信装备的运输就需大量人力支持,影响通信保障工作的开展。三是保障能力与上级要求不适应。过去以有线电话和无线通信保障为主,现在不仅需求语音调度上的畅通,还需要能够实时看到核心现场的情况,并获取现场音、视频数据,由于涉及环节多,出问题几率也较大。四是通信装备不适应的问题。救援时间长是自然灾害救援的特点,参战部队普遍出现设备电量耗尽的现象,因此通信设备包括其他用电装备必须配备大容量电池、备用电池和现场充电设备,保证设备持续、长时间的工作。

(3)应急通信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目前,应急通信队伍力量薄弱,人员配备数量少,技术力量不强,总、支队没有专门的通信保障队伍,通信岗位人员配备不到位,多数队伍只有士官和义务兵负责通信保障,基层大中队通信员多为兼职,更换频繁,甚至有新兵和合同制队员负责。通信业务培训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与实际运用不符。长期以来,通信业务培训主要靠每年一次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规章制度培训,在基层官兵日常学习训练中缺乏针对性指导,实际运用效果差,基层中队主要由通信员来负责通信器材的维护保养,由于通信知识的缺乏,不懂维护管理,经常影响执勤备战工作。

3加强消防部队应急通信保障工作的对策

(1)优先搭建政府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各级政府要建立应急指挥中心,搭建综合应急指挥调度平台,联通相关部门的指挥系统,整合数据资源。实行以政府为主体的应急指挥中心值班调度体系,采取“一键式”调派措施,按灾害事故的等级和类别第一时间调度相关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形成“以政府应急救援力量为主体、以专业救援力量为辅助、以其他公共部门力量为补充”的救援指挥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应急救援指挥层次和作用。

(2)优先建立本级应急通信反应机制及方案。应急通信是保障灭火救援作战指挥和宣传报道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各地要按照第一时间通信联络、持续通信保障的要求,与战训、宣传、指挥中心等部门制定应急响应预案,建立联勤联动协作机制,强化随警出动意识,在地震24h“白金”救援时间和12h“黄金”宣传报道时间,快速调集应急通信人员,将卫星电话、卫星图传等装备运送到救援一线,保障第一时间与媒体连线报道和上级指挥通信畅通。从葫芦岛兴城市古城建筑类火灾扑救和辽中地区跨区域、抚顺清原五省区地震应急通信拉动演练情况来看,各参战部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应急通信导调和实战任务,检验了部队的应急通信战斗编成、第一时间通信联络、持续通信保障和临机处置“四个能力”,磨合了作战、通信、宣传协同工作机制,锻炼了应急通信保障队伍日常备战和“打赢”能力,为公安消防部队参与重大灾害事故救援积累了经验。另外,要制定应急通信年度训练大纲,编制应急通信装备实战化操法,修订跨区域应急通信保障方案,加强针对性通信装备和组网技术的研究论证,大力开展随机应急通信训练和演练。

(3)优先建立现场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中,移动指挥车的建立既能有效发挥当前配备装备的效能,又能够展现机动、快速、灵活的指挥特点。由于基层单位的需求各有不同,移动指挥车的建设方案也各不相同,要本着“实用性、可行性、先进性、可扩展性”的原则,完成现场领导指挥车即移动的前线指挥作战室的配备,以适应复杂情况指挥战斗的要求。移动消防指挥中心应配备多种形式的通信设备,构建集成语音、数据、图像为一体的现场指挥通信系统。通过多种通信方式实现信息查询、灾情接收、定位导航、实时记录等功能。通过通信组网和视频管理设备,汇接各类电台、电话等语音源,进行统一调度管理,接发语音、图像资源,实现跨网络、跨体制下的音视频的管理、显示和传输上传。

(4)优先建立多渠道现场通信覆盖网络。在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处置中,特别是在特大灾害损毁地区基础通信、电力等设施,组建消防部队短波电台通信网和卫星电话通信网,可以在现场快速建立独立的、上下贯通的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网,提升应急通信能力。短波通信是相对于卫星通信的另一类具有独特特点的远程通信手段,任何通信方式其抗灾容灾和自行通信能力与短波通信都是不可比的。它有永固的中继系统,即距离地面60~450km的电离层,具有不依赖任何基站和线路、光缆等基础设施,使用方便、受地形限制小、投资少,操作简便,灵活性高等特点;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通话器就是卫星电话。卫星电话的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覆盖的区域,为应急通信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有应急通信装备品种多,存放分散,适应地震等大型灾害的轻型化、小型化装备缺乏,不利于按照灾害类型快速调集到现场,不利于根据不同灾害特点建立有效的指挥通信网络。因此,要加强轻型化、小型化应急通信装备的研发,如单兵消防卫星背负站、小型无线转信台天线,小型移动供电设备等,便于快速响应、方便携行、有效组网的模块化应急通信装备体系。

(5)优先建设350 M集群通信网络。在执行处置突发事件、重特大火灾或大型安保任务中,参战人员和群众数量庞大,手机等移动通信设备难以发挥应有作用。350M集群通信系统具有接收效果好、保密性强等特点,其指挥调度效能高于移动通信终端。目前,各省市公安机关都建设了无线模拟集群通信系统,信号覆盖城区至少85%以上。消防部队充分利用当地公安350 M无线集群系统,购买符合技术要求的终端进行组频,并在系统中设置相应车载台和基地台建立消防无线调度指挥三级组网,根据公安部技术标准逐步向350 M数字集群过渡。

(6)优先建立图像信息传输通道。随着指挥视频、3G车载或单兵及微波单兵图像传输等系统的应用,进一步增添了对现场情况即时传输的手段和措施,使调度指挥人员更加直观地观看现场全景和局部细节图像,其中包括救援实施情况、比邻建筑及交通道路情况、救援内部状况及战斗力量的所在位置情况,更加有利于第一时间为各级指挥员科学指挥决策、把握并发现现场安全隐患提供参考,并能够及时将信息传送一线做出战术和力量调整。在现有采集措施的基础上,今后要重点加强视频图像信息传输手段的拓展,进一步加强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和应用,特别是卫星通信指挥车、卫星便携站、卫星图像传输终端、卫星电话等装备的配备和使用。这些车辆装备在公共网络瘫痪的不利条件下,由于具有机动灵活,操作简便,不受天气、地理位置及公共信号限制等特点,能够随时将现场语音图像数据传送出去,为各级指挥人员提供高效、可靠、准确的现场信息。

(7)优先建设应急通信保障人才队伍。应急通信保障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重要工程,同时具有科技水准要求高、技术含量要求强等专业特点,各级必须要培养配备一批既懂消防又知通信的专业技术人才,实施定岗定位定责,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入伍招收源头上抓起,侧重有意对学习通信专业,了解掌握通信知识的人员的引进和招收,并结合消防通信特点进一步做好系统培训,最后要对通信岗位人才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最大力量和限度予以保留。有条件的单位可建立几支应急通信“拳头”力量,如结合卫星、短波、系统平台等技术装备训练周期长、综合素质要求高、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特点,成建制、模块化编成人员装备,开展针对性适应性训练,构建一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跨区域机动队伍,能快速投放到现场,建立畅通的指挥通信体系,保障通信、宣传任务圆满完成。

摘要:通过讨论消防应急通信在灭火及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为今后消防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和发展提供思路。分析和阐述当前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消防应急通信保障工作对策及措施进行讨论,在应急响应、现场指挥、装备配备、人才培养、作战编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消防,应急救援,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丰国炳.应急指挥技术研究与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4.

[2]周炜,裴建国.消防通信[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2000.

[3]李军,王积鹏.武警信息化建设[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4]GB 50313-2013,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S].

[5]GB 50401-2007,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S].

[6]陈家强,郑玉海.消防灭火救援[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昊,吕欣驰.论重特大灾害消防应急通信技术[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1,30(2):132-136.

[8]王海涛,宋丽华.具有认知能力的应急通信系统构建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3,32(3):283-286.

上一篇:运输统计下一篇:茶叶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