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室下收下送

2024-06-07

供应室下收下送(精选4篇)

供应室下收下送 篇1

下收下送人员是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各科室接触的主要人员, 是供应室的窗口, 是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是供应室服务质量的代表。随着服务理念的转变, 传统供应模式的改变, 供应工作已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1]。为此, 消毒供应室下收下送人员应加强与临床科室沟通, 了解临床需求, 征求听取临床意见建议, 在沟通中增进相互了解, 共同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现将我院消毒供应室下收下送人员与临床沟通实施方法和实施效果总结如下。

1 下收下送人员沟通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了解

1.1.1 多数人认为消毒供应中心只是一个为临床科室提供所需物品的地方, 没有多少技术含量, 也不会创收经济效益, 因此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不予重视。

1.1.2 供应室人员不了解物品使用方法和使用过程, 在包装时物品数量和摆放方式存在问题, 一定程度影响了使用。多年来供应室在各医院都成了老、弱、病、残及没有学历的护士聚集的地方, 近年来由于供应模式的转变规模扩大, 供应室工作人员不足招收大量临时工, 造成人员流动性大, 整体素质差。

1.2 随着服务理念的转变, 临床科室工作人员认为临床服务好是天经地义的, 不管是谁错你供应室都的承担。

1.3 缺乏沟通与交流 随着医院不断扩大, 有许多新进人员进入供应室与临床科室, 由于这些人员工作环境不固定, 彼此之间就会产生生疏感, 从而缺少感情和知识上的沟通交流。

1.4 临床科室对使用后的物品处理不当 用过的器械带有血液、体液、药液等不及时冲洗干净。未做初步冲洗浸泡消毒, 造成器械腐蚀生锈;包布被血液、药液、污染未及时清洗;用后刀片、针头、缝针等利器未妥善处理, 造成利器伤人。

1.5 缺乏信任 使用后器械的数量、质量存在问题, 器械缺失、损坏成了下收下送人员与临床各科室矛盾最集中的地方。

1.6 临床人员不了解灭菌物品上六项标识及包内指示卡的内涵, 从而不能正确判断无菌物品是否合格。

2 措施

2.1 学习

2.1.1 组织下收下送人员认真学习专业知识, 对非专业类型的供应室工作人员每周学习时间不少于2h, 轮流去相关科室及手术室学习了解器械的使用, 使其不仅要认识器械还要知道如何使用。

2.1.2 通过护理部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供应室相关知识及操作流程。使临床对供应室的工作有所了解。下发卫生部《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使临床能主动配合供应室工作。

2.2 重视临床科室意见, 倾听临床科室意见, 及时解决所提问题, 更新服务理念, 合理安排下收下送人员。每天下收下送人员, 主动向各科室责任护士了解情况, 对于临床护士提出的问题实行首问负责制, 认真对待, 耐心说明问题, 不能解决的问题, 及时上报护士长和护理部, 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临床科室所提问题。

2.3 每月到临床科室组织座谈会, 征求意见, 在各科建立消毒供应中心意见本, 及时反馈意见, 归纳总结, 促进工作。

2.4 满足临床科室需求 按照临床科室要求提供无菌物品。牢记服务理念, 工作中急临床科室所急, 想临床科室所想, 思临床科室所思, 供临床科室所用。鼓励下收下送人员与临床科室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互理解, 主动配合彼此工作。

3 讨论

更新了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 改进供应模式, 提高了无菌物品质量, 提高临床满意率度。能根据各科室工作特点及需求供应合格的无菌物品。工作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工作方法的转变。通过沟通了解临床需求, 指导了供应室工作方向, 我们及时调整下收下送工作中不合理流程, 改进服务环节:从无菌包所器械、消耗材料的配备, 到包装材料的材质、大小等各细节着手, 为临床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良妃.消毒供应室的质量管理与临床需求协调性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11) :83, 91.

供应室下收下送 篇2

1、严格遵守查对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全院可重复使用的器械、物品的回收、发放,保证物品的及时供应。

2、保持与全院各科室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3、认真填写各类清单,做到回收和发放数量与清单相符合。

4、负责检查临床科室特殊感染物品的,包装是否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5、负责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的下送工作,严禁与污染物品混装。

6、及时反馈临床各科的意见,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供应室下收下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收集

收集2015年4月我院后勤供应室负责医疗物资下收下送的13名工作人员及5辆负责回收车辆等人车携带细菌等相关资料。13例工作人员中, 男2人, 女11人;年龄23~49岁, 平均 (36.3±3.2) 岁;供应室工作年限1~10年, 平均 (5.32±1.44) 年。负责回收5辆专用车扶手、车厢内壁、车轮等部位。人员及车辆共采取样本28份。

1.2 方法

1.2.1采样方法采集过程主要集中在下收下送前、下收下送后。参照《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采样法, 人员 (车辆) 出发前、回供应室后第一时间, 将浸有灭菌生理盐水的无菌棉拭子对人员手指屈面及车辆扶手、车厢内壁和车轮等部位横竖往返涂抹3~5次, 并转动棉拭子连续采样1~4个规格板面积, 最后将棉拭子投入10 ml无菌采样试管, 送检。

1.2.2检测方法先给予每支试管震动80次, 再用无菌吸管抽取0.1 ml稀释至10 ml为1个稀释度, 其余9 m1分别按上述方法各取1 ml呈10倍依次稀释至10 ml。对每个稀释度取1 ml作平行样品2、3个, 置入温箱内培养24 h。检测细菌总数和致病菌。

1.3 干预措施

一是工作人员下收下送出发前, 穿戴消毒供应室专用的衣帽、鞋及口罩。出发前熟读一次本院制定张贴的《消毒技术规范》和《职业危害防范知识》等。对使用车辆扶手、车厢内壁、车轮、梯子等关键部位消毒灭菌;二是返回供应室后, 立即更换干净清洁的衣帽、鞋及口罩等。使用消毒液严格搓手清洗, 再用75%乙醇棉球擦拭双手, 必要时清洗头发。使用含氯1 000 mg/L消毒液对车辆关键部位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4 合格判断标准

以总菌数≤10 cfu/cm2, 且为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 (%) 描述, 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8份采集样本检测结果

资料显示, 28份采集样本在下收下送返回供应室后, 手及车辆表面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 (P<0.05) , 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说明下收下送人员和车辆在工作过程中受到比较明显的污染。对细菌种类鉴定后发现, 细菌主要为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枯草杆菌及大肠埃希菌等, 这些细菌极易引发感染, 构成职业危害。见表1。

2.2 28份采集样本干预后结果

经一系列干预后再行检测, 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 (3.56±0.57) cfu/cm2, 车辆表面细菌总数下降至 (3.13±1.42) cfu/cm2, 均未检出致病菌, 与下收下送返回后的平均细菌总数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提示更换衣物、严格洗手及乙醇擦拭等能够有效减少细菌残留, 进而降低职业危害发生风险。

3 讨论

3.1 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

28份样本包括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和5辆下收下送车辆的扶手、车厢内壁及车轮等3个易感部位, 基本涵盖了下收下送各个关键点, 调查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检测结果来看, 出发前, 工作人员和车辆表面检出总细菌数分别为 (5.41±1.43) cfu/cm2和 (3.23±1.17) cfu/cm2, 返回后再检出分别陡升至 (87.49±17.21) cfu/cm2和 (67.78±25.66) cfu/cm2, 结果为高度不合格, 处于高感染、高传染的敏感阶段, 与梁翠云等[2]报道的结论一致, 构成潜在的职业危害。分析原因, 主要还是与下收下送工作内容有关, 下收下送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往返于医院各科室, 如血液科室、细菌检测室甚至病房、收储房等, 许多科室属于病源高度集中区域, 工作人员势必要接触种类繁多的污染物品以及环境, 从而极易携带病菌细菌。另外, 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差也是重要原因, 未及时或彻底清除携带细菌, 造成细菌长期寄居于身上, 形成二次污染[3]。

3.2 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预防措施

从本组结果来看, 经过一些卫生干预后, 下收下送人员手表面和车辆表面细菌总数分别下降至 (3.56±0.57) cfu/cm2、 (3.13±1.42) cfu/cm2, 且均未再检出致病菌, 说明卫生干预对减少细菌携带, 进而减少职业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减少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风险, 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强化手卫生管理。执行下送前肥皂流动水洗净双手‐装无菌物品‐戴手套‐关车门‐推车‐开车门‐摘手套‐取无菌物品的工作流程, 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 杜绝违规操作现象;二是强化下送车辆管理。对下送车辆严格分类、严格消毒, 采用密闭式, 以防止下送过程中病房空气中的微生物落在无菌物品上, 下送返回供应室后及时消毒下送车辆, 防止病房中的微生物在供应室繁殖, 造成细菌传染。

摘要:目的 探讨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职业危害表现, 据此提出预防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该院供应室13名下收下送工作人员及5辆专职回收车临床资料。结果 75份采集样本返回供应室后检出细菌总数较出发前显著上升 (P<0.05) 。经干预后检出细菌总数均显著下降 (P<0.05) , 且未再检出细菌。结论 细菌污染是供应室下收下送工作人员主要职业危害。加强下收下送人员和车辆规范化清洗消毒, 有助于减少职业危害, 促进职业健康。

关键词:供应室下收下送,职业危害,细菌污染,防护措施

参考文献

[1]宋燕琴, 卢琼芳, 李水梅.供应室下送工作人员手卫生状况的调查与管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3) :56-57.

[2]梁翠云.消毒供应室下送工作在控制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3 (12) :113-114.

供应室下收下送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院属社康中心平均每月大约需供应注射器13.5万支,输液器4.5万条,缝合包及其他消毒器械包约需800件,从灭菌物品需要量、交通、运输车辆容量和人力资源考虑,根据所在区域将22个社康中心划分为南、北两区,安排每周下送到社康中心各2次,分别于周一、周四或周二和周五下送,以保证灭菌物品的消毒有效期及需要量供给。

1.2 管理方法

1.2.1 运输车辆及下送车的管理。

(1)运输车。使用2.0吨载重、货厢容积约15 m3的汽车为运输车辆,并将货厢间隔成2间,即清洁间、污物间,各自有1个车厢门,在车内配备AHD 2000免洗消毒液。专车专用,每天下送结束后用高压水枪冲洗,干燥后用活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60 min。(2)下送、下收箱。为了便于装卸运输车车厢,用不锈钢材质制作700 mm×500 mm×500 mm大小,在箱体两则安装手提耳、带盖密封箱为下送储物箱,下收箱用同样材料制作,体积略大于下送箱,在箱体明显处标明“洁”或“污”字,严格区分,专箱专用。下送箱在每天下送结束后用5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箱体内部,外部用1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置于清洁车停放室,使用前紫外线灯照射消毒60min;下收箱在每天下收结束后用1 000 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箱体内、外部,置于污物车停放室,紫外线灯照射消毒60 min[1]。

1.2.2 下送护士管理。

要求下送护士衣帽整洁、戴圆顶帽及口罩,工作责任心强,具备慎独精神,严格执行下收下送规定。在下发无菌物品前洗手或用免洗消毒液消毒双手,接触污物时戴防护手套,接触污物后执行六步法洗手,每月定期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员进行手卫生监测[2]。

1.2.3 领用计划信息管理。

社康中心于下送日前一天15:00时前根据需要量填写计划表,以电子邮件方式上传至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高压灭菌类物品按申请量于第二天下送,一次性灭菌物品在申请1周内将整箱(件)下送。

1.2.4 交接换物管理。

社康中心护士上报领用计划后即可整理、准备换领物品,下送车到达时先按计划表数量接收无菌物品,并直接存放于治疗室专柜,签收计划表;然后将换领物品、器械如数交至下收污物箱,尽量减少供应室下送护士接触污物的机会。

2 结果

实施以上工作流程以来,社康中心医用灭菌物品的质量得到保证,未发生过消毒质量安全问题;需求供应及时,连续3年下送无差错发生;社康中心与消毒供应中心之间达成了互助诚信关系,社康中心对消毒供应中心的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3 讨论

我院为开放660张床位的二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具备完善的清洗、消毒、灭菌流程设施和人力技术资源,符合国家卫生部规定的行业标准[4]。张艳青、瞿静华研究显示[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托二级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既能保证医用物品消毒质量,又能减少人力、物力的支出。社康中心的医用灭菌物品由本院消毒供应中心下收下送切实可行。

社康中心地点分散,在下收下送过程中有交通运输、用量计划信息沟通和器械包规格等与院本部不同之处,或者说存在有更多的困难。社康管理科积极协调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和各个社康中心,建立网络申报计划的途径,以电子邮件形式上报需要量,如有特殊需要,可用电话联系补报。工作人员通过上报物品的数量和种类做相应的准备,在下收下送时核对所报的数据即可,减少了工作程序,同时也避免了少准备物品带来的供应不足或多准备物品而带来的浪费。对社康中心特需的器械,如适合小伤口换药使用的换药包,给予调整器械、材料配备规格,特供社康中心使用;对使用需要量不恒定的外伤缝合包及使用机会少的导尿包,各社康中心准备2~3个纸塑包装高压消毒(消毒有效期为6个月)备用,既可供不时之需,又不致于重复消毒造成浪费。

总之,在社康中心医用灭菌物品的下收下送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供需双方都能以保证物品消毒质量、供给临床所需为目的进行协调,不断总结经验,达成了互助诚信关系,社康中心医用灭菌物品的需求供应及时,灭菌物品质量得到保证,对防范医院感染、提高社区医疗质量和保障患者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唐文慧,张丽云,张淑北.加强供应室下收下送车辆的消毒与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2):3.

[2]孟光峰,陈丽茜,于智梅.消毒供应室护士手卫生监测结果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8,14(23):123-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S].北京:2009:4.

上一篇:四信教育下一篇:数据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