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考报考

2024-10-21

吉林省高考报考(共10篇)

吉林省高考报考 篇1

要参加高考之前肯定得先进行高考报名,可是有些地方报名的政策又不一样,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吉林高考怎么报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吉林高考怎么报考

(一)吉林省常住户口考生普通高考报名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3.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二)外省籍考生在符合上述条件的同时,还须符合以下要求之一:

4.非随父母来我省就读的考生,户籍迁入我省时间必须是三年以上。考生本人须从户籍转入时间开始在我省户籍所在地学校连续就读,在我省普通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并参加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单人迁入”)

5.随父母来我省就读的考生,其父或母须在我省有合法职业(包括:被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录(聘)用;兴办第二、三产业及社会组织具有法人代表资格;被各类企业聘用)、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三年以上;考生本人学籍、考籍须从高一上学期转入我省并从转入时间开始在我省学籍、考籍所在地学校连续就读,在我省普通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并参加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随迁子女”)

6.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不足三年的,其全家户籍迁入我省时间必须一年以上,且其父或母须在我省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考生本人学籍、考籍须随户籍同时转入我省,并从转入时间开始在我省户籍所在地学校连续就读。(简称“全家迁入”)

7.考生本人一直在吉林省连续就读小学、初中、高中的外省籍考生,不受户籍限制。(简称“小初高连读”)

8.户籍、学籍、考籍转入我省并在我省连续就读不足一年的,考生父母须符合国家和我省军转安置、工作调动(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人事管理部门办理的调动)等有关规定。(简称“军转及工作调动”)

9.考生家长(父或母)是经我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招商引资来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考生本人学籍、考籍须同时转入我省学校并连续就读一年以上(。(简称“招商引资”)

10.原籍在吉林省、户口迁移到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但不符合流入地高考报名条件的考生,可回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简称“返回原籍”)

11.符合上述条件的中等职业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考生,可在我省报名参加普通高考。

(三)下列人员不得参加普通高考报名:

12.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13.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14.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15.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16.因触犯刑法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17.户籍迁入我省的外省籍考生,其学籍(考籍)所在学校、实际就读学校、户籍迁入地不一致的;

18.户籍未迁入我省的外省籍考生,其学籍(考籍)所在学校与实际就读学校不一致的;

19.外省籍考生在我省没有学籍信息和实际就读经历的。

(四)经审查不符合我省普通高考报名条件的外省籍考生,一律回流出地参加普通高考报名。

吉林高考怎么报考

吉林省高考报考 篇2

一、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的原因分析

造成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 高等教育适龄人口的下降导致报考人数减少。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因素会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复杂影响, 包括人口的数量、结构、分布和质量等, 如人口数量的变化势必会影响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正是以巨大的适龄人口基数为必要前提的。“人口与教育的关系是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 教育既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个原因, 也可以是人口变化的一种结果。”然而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及相关研究数据显示, 我国大学入学年龄人口数量在2008年达到顶峰之后的10年里将逐年下滑, 至2018年达到最低峰, 仅为2008年的50%左右。今年是我国大学适龄人口低峰谷的第一年, 当然与作为峰值的2008年相比有较大距离, 适龄人口减少, 自然意味着高考报考人数的回落。

其次, 复读生数量萎缩在很大程度上使报考人数减少。历年的高考考生中, 复读生占很大比例。据统计, 2007年报名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的1010万人中, 有289万为往届生, 占28.6%。出于教育公平的考虑, 国家政策规定从2008年起, 公办普通高中禁止办复读班。政策实施的第二年, 效用得以体现, 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复读生的数量。另一方面, 为鼓励录取新生到高校报到, 有效完成招生计划, 减少中学教育资源浪费, 许多省份都出台了复读生参加高考不加分、不能参加军事院校和国防生录取等限制, 客观上规避了复读生回流。此外, 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背景下, 一些考生担心不适应新的高考内容而放弃复读。复读生的减少, 显然会造成报考人数的回落。

第三, 境外求学者增多也会影响高考报考人数。随着境外高校在内地招生力度加大, 一些学生可以参加境外的入学考试, 申请到国外或港澳高校读书, 由此放弃内地高考。统计显示, 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17.98万人, 比2007年增长30%多;专家预测,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 2009年我国留学人数将至少增长20%, 尤其是自费留学生数量与往年相比将有更大提高。由于自费留学生是出国留学生的主体, 因此, 境外求学者的增多将对国内高考报考人数带来显著影响。近年来, 港澳地区的高校在大陆的招生量连年增多, 对大陆高校招生也产生了一定冲击。

第四, “低就业、低薪酬”是导致高考报考人数减少的最大因素。由于投入、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以及缺乏配套的社会改革, 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伴随着大众化进程接踵而至, 尤其是大学收费的迅速攀高与大学毕业生待遇越来越差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 大学生就业更是面临着冷得不能再冷的冷遇。“低就业、低薪酬”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陷入窘境的基本事实, 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梦想惨遭严峻的现实的屠戮。此时, 我国高等教育的公信力遭遇空前危机, 公信力的丧失导致高等教育投资者拒绝或中断投资。在此背景下, 弃考也就不足为怪了。与以上三点相比, 在功利主义大众教育思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素的条件下, 低就业、低薪酬无疑对高考“热情不再”负有最大责任。

二、高考报考人数减少与“多元成才”无关

面对高考报考人数的减少, 有关人士认为, 高考人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的观念转化, 这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 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那么, 高考人数下降真的是好事吗?

分析高考报考人数回落的原因可以发现, 适龄人口低峰的到来、复读生数量减少显然与“多元成才”无关;选择境外求学而弃内地高校, 一方面体现了内地高校竞争乏力, 这并不值得高兴;另一方面境外求学仍体现了“高考成才”或“升学成才”, 何况相对来说境外求学只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 这又谈何多元成才呢?至于“低就业、低薪酬”因素, 其背后所反映的“弃考”之无奈和沉重, 更使人无法将此归为人们所期望的“多元成才”。从对放弃高考的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 放弃高考并非有多种选择放在学生面前, 而高考之外的选择常常是迫不得已, 充满了无奈:一边是不菲的大学学费, 一边是明显的大学投资风险, 低就业、低薪酬使他们对大学望而生畏, 而不再是以往的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那般热情高涨。上大学“前途渺茫”, 而不上大学, 对于大多弃考的学生来说, 可选择的恐怕也只有一条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城打工的道路。即使是大学毕业生, 在目前我国的市场、社会及体制环境下, 也同样缺少更多的成才选择。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亦不可忌讳的现实。

在“高考一元论”的成才环境里, 我们迫切地期望成才之路能够“多元并存”。但是, 造成目前这种一元化成才现状不应完全归咎于教育, 而是整个社会环境的多重因素使然。因此, “多元成才”理想的实现不仅要求高考“自然降温”, 革除传统的升学教育模式, 更需要全社会的教育观、成才观、用人机制、公共治理等综合因素的改革和改进, 为多元成才提供必需的、成熟的支持条件。但遗憾的是, 现实中我国的教育、社会环境及其改革显然还“路漫漫兮”。“升学成才”仍作为成才渠道中的绝对主流, 并且这种大众心理在极长一个历史时期内是难以改变的, 因此, 在我国要实现多元成才, 恐怕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在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还只是一个理想的情势下, 一味强调转变就业观念, 甚至由高考报考人数减少而认为多元成才已经成为现实, 并以此为弃考之举叫好, 是极其不负责任的。高考一元成才的形势未有本质改变, 却有越来越多的人被迫放弃高考, 这首先是一种对当前不合理、不科学的社会安排的预警, 而非多元成才到来的前兆。并且, 这种隐性的“读书无用论”论调, 唱衰的是教育及时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旧有的成才环境并未发生根本变化而新的成才环境还未见端倪的时候, 现有成才模式的断裂将必然导致人才的“青黄不接”。“读书无用论”还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如义务教育辍学率的回潮、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等, 都表明这不是一件高兴的事情。

三、经济“资源错配”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深层促因

大学生就业难、薪酬低, 高等教育投资与回报发生失衡, 这是高考报考人数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那么, 究竟是什么导致如此呢?事实上, “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在世界金融危机大背景下, 今年大学生就业之难超过以往。然而迄今为止, 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 仍然很少有人有准确的认识。人们仍在重复“大学生供大于求”、“大学生所学不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心态不正, 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等陈词滥调。这些观点显然无法解释如此大规模、普遍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譬如, 虽然在扩招的大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遽增大, 但从相对意义上来看,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 2003年我国每万人大学生数为86.3人, 而印尼、巴西、埃及等发展中国家上世纪90年代的同类数据在100~200人之间。可见, 我国大学生并不是过剩, 而是不够。至于说大学生不愿选择中西部地区, 从现有的相关材料来看, 该论断是缺乏数据支持的。而根据有关报道称“近年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分析来看, 占中国GDP的比重远超过50%的北京和东南沿海地区如果仅仅吸纳50%的大学毕业生, 从经济发展相对水平看, 发达地区并没有吸收应有数量的大学生, 相反在中西部就业的大学生为数不少。那么, 是大学生不适应社会需求吗?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但这并不能掩盖一个事实, 那就是我国经济的“粗笨化”, 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错配”问题。所谓经济“资源错配”, 就是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因素的作用下, 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 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知识型产业则处于低迷。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上, 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 对“蓝领”的需求却持续增加。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重型产业, 知识型产业发展不足, 对劳动力需求类型产生根本性影响, 造成了大学生的“结构性过剩”, 这促使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的产生。

是什么导致中国经济“资源错配”?那就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僵化和错位。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实行低汇率政策。低汇率使中国产品成本被低估, 造成一种“出口赚钱”的假象, 从而吸引中国人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出口换来的外汇又继续大量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 促进了海外金融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目前实现的人为低汇率政策, 促使经济资源片面流向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产业, 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汇率政策造成了不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在此前提下, 国内金融市场的垄断和过度管制, 造成的金融产业发育不良, 则是抑制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内部因素。首先, 金融产业本身就是极为庞大的知识型服务业, 可以创造大量的“白领”就业岗位。其次, 金融产业的不发育, 导致我国的金融体系不能正确地按照市场需求来决定资本流向。政策性因素对金融体系干预极大, 这进一步导致资源错配。

总之,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 主要症结绝不是在供给方面, 而是在需求方面, 不是大学生不适合生活需求, 而是社会生产不需要大学生, 是经济资源错配和产业结构失衡导致的就业岗位需求错位。不看到这一点, 不痛下决心改善经济发展的质量, 单单采取一些局部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是无济于事的。

四、学生群体远离高考折射出深层的社会情境

大量学子选择了弃考, 使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接受高等教育并不一定能获得公正待遇, 教育机会与社会公平之间发生断裂, 显现出越来越尖锐的不一致。

在弃考生中, 农村学生占较大比例。大量农村学生弃考深刻反映了长期以来我国城乡教育不公的事实。研究表明, 我国重点大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 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本应多了, 但事实却是他们上大学的比重下降了。是谁把农村的孩子早早地拦在大学门外?首先,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教育资源在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分配严重失衡。落后的教育教学条件, 使得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步履维艰, 在大学招考越来越趋向多元化和重视综合素质的条件下, 农村学生显然是处于劣势的。这使农村孩子一方面离重点大学越来越远, 另一方面则在上学与就业之间无奈地选择了后者。其次, 高等教育的高收费使得大量农村学生被拒于大学之外。研究表明, 从1989年至今, 我国大学学费增长了至少25倍, 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供养一个大学生, 需要一个城镇居民4.2年的纯收入, 需要一个农民136年的纯收入!畸高的大学学费成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不能承受之重。“中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因为学费门槛太高, 无法通过努力学习而顺利踏上社会升迁的阶梯, 这种局面是中国历史上自科举制度出现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知识似乎已经越来越难以改变其命运;农村孩子最后一条上升通道似乎已经越来越狭窄。既如此, 这个大学上不上还有什么意义呢?于是, 弃考也只好被看作是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

教育可以将人从最初的社会地位中解放出来, 对那些处在底层的青年来说, 高考的意义特别明显。问题是,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 决定身份的不再是教育, 而是其他。不可否认, 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以及随之而来的就业, 已狭隘地演变为父母、家族在占有和调动社会资源方面的竞争, 罗彩霞冒名顶替案、有倾向性的高考加分政策等一系列社会事件无不表明, 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教育本身, 而这使得借助高考来超越阶层局限的“理想”幻化为“梦想”。所谓的就业难, 实质上只是平民子弟的难题, 对强势 (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权力上的强势) 的家庭来说, 就业难只是一个假命题。完全可以说, 就业难仅仅是此种“权力”与“权利” (受教育权及平等地获得发展机会的权利) 失衡局面的一个表象。对于那些弃考考生及他们的家庭而言, 他们必须考虑面对更多的难处和阻碍, 这些困境源于现实生活的经历, 来自于对现实的评估。要不要让孩子参加高考?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这已成为众多家庭再三权衡的命题, 不仅是一个有关投资与回报的经济命题, 还是一个包含了若干社会因素的社会命题。

最严重的、最让人担忧的是, 弃考现象暴露了逆淘汰效应, 而且是以高考的名义进行的制度化的淘汰, 而制度化的东西往往代表着主流, 预示着它在很长时期内的不可逆转。就高考改革而言, 如果单单从教育一方的角度改革高考制度, 就教育论教育, 无疑是狭隘的。在高考与教育之外的因素结合越来越密切、尤其是权力对权利构成损害而又得不到应有约束或救济的大背景下, 其他相关社会变革再跟不上, 高考制度将会变得越来越孤立。它不仅会阻塞阶层流动的通道, 更会造成以既得利益为标准的社会群体的分化和隔绝。弃考者用行动来证实, 高考对他们来说是无用的。在那些能决定他们成为什么样人的紧要之处, 他们被迫走向另外一条道路, 而筛选的标准既不是智力也不是知识, 他们更像是受伤害者。这种观念、这种趋势如果发展下去, 将带来一系列深重的社会问题, 最直接的一个就是加剧社会阶层的贫富分化。因此, 弃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无用论”可以概括的, 放弃高考所反映的是不合理、不正常的社会现实, 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1]鲁洁,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

[2]米红.人口因素与未来20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的实证分析.人口研究, 2003 (6) .

[3]杨开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实证分析.教育与经济, 2006 (4) .

[4]吴向宏.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经济的“资源错配”.中国经济信息, 2006 (11) .

[5]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6]武毅英.高校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复旦教育论坛, 2006 (2) .

冲破艺术生高考报考围城 篇3

但从往年的情况不难看出:大家关注的多是艺术高考闪光的部分,而容易忽视了之前多年的准备以及通过专业课考试后还要准备文化课考试的艰辛。更悲哀的是,艺术类考生被这些笼罩着光环的考试给搞昏了头脑,以为拿到尽可能多的合格证就万事大吉,待到真正报考的那一刻才如梦初醒,惊呼“高兴得太早”!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艺术高考专业考试前夕,我都会动员考生多参加一些学校的“校考”,让自己多几重保险。毕竟,高校发放的合格证数量有限,手中多拿几个“证”会让考生感觉踏实很多,待到报考的时候选择的余地也会更大。可等到专业课考完之后,不管成绩好与不好,我都会给考生泼一盆冷水,因为艺术生高考绝非专业课考试通过这么简单,后面的文化课考试及志愿填报其形势依旧严峻。毕竟高校在录取艺术类考生的时候,并非单一的以专业课考试为选拔条件,且各个学校都在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了不同专业的最终录取方式。为了让艺术类专业考生更有针对性地报考,笔者会在本文讲解介绍国内高校艺术类专业三大录取方式。

一、按专业课考试成绩排队录取

这种录取方式简单来说,就是考生达到学校划定的文化课的最低分数线后,将会以专业课成绩排序来进行录取。全国采用此类录取方式的高校最多。例如:

《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音乐学专业招生简章》:在考生政治思想品德考查与体检合格,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成绩(含数学)和省统一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划定的本科控制线(未设置省统考的除外),并以学校第一志愿报考我校音乐学专业的考生中,按照校考成绩排序,公平、公正择优录取。

如果你报考的高校采用按专业课考试成绩排队录取的方式,那么你在文化课备考过程中所要承担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因为你只要达到了学校划定的最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那么你的高考文化课分数在录取中所起到的作用就微乎其微了。你究竟是否可以被高校录取,完全参照你的专业课排名。这样说来,文化课仅仅是一个“敲门砖”,更需要考生做的是努力练好基本功,提升专业课成绩。

需要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报考采用这种录取规则的高校的同学,一定要注意自己专业课的名次,看看自己的名次是不是在高校录取的范围之内。比如:一个学校你所报考的专业录取50人,你第40名,这样你的安全系数就会很高;但如果你是第60名,那就有一定的风险,因为万一排在你前面的同学都报考了该校该专业,那么即使你的文化课成绩很高,也很难被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录取。

二、按文化课考试成绩排队录取

了解了上述这种录取方式之后,这种按文化课考试成绩排队录取的模式也就自然很好理解了,即考生专业课达到学校的基本要求之后,最后将会按照文化课成绩来进行排序录取。例如: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本科招生章程》:我校按高考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的原则择优录取。外语最低录取分数线80分、数学最低录取线65分。(江苏省外语最低录取线为64分、数学最低线为87分)。

这部分同学的文化课备考压力较上一种同学要大许多。因为在最后录取时,你的文化课成绩直接决定你是否能够被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所录取。这种模式下,专业课成绩反而成为了“敲门砖”。不管你的专业课成绩多么优秀,你都需要把自己的文化课成绩提高上去。因此,你还要搞清楚最近几年的录取分数线大概都是多少,结合自己实际的复习状况做出一个理性的判断。如果自己的文化课成绩与录取分数线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我们就建议大家改投其他高校。

这种录取模式的优势在于,这部分同学在进行专业课考试的时候压力会小一些,不必对专业课的排名耿耿于怀。

三、专业课、文化课成绩兼顾录取

这是一种听起来比较合乎情理的录取方式。这种录取模式既考核了考生的专业课水平,同时也对考生的文化课有一定程度的要求。有招办负责老师说,各个高校将会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录取模式。例如:

《南京大学201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专业考试合格的考生,高考文化课成绩达到考生所在省份重点院校普通类同批次控制分数线(即本一线)的基础上(专业考试前30名考生,文化课不作此要求),按专业考试成绩50%与艺术类高考成绩(不含附加分)50%的比例折合成总分排序,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高校不同,其所规定的计算方式也不尽相同。如果考生想把自己在录取时排队的分数计算清楚,就要非常了解自己报考的各个高校的分值计算方法。

由于各所高校计算方式的不同,有时得出的结果差别还是很大的。例如,有所高校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录取规则是这样的:专业课成绩×50%﹢文化课成绩×50%。一位考生的专业课成绩是230分,文化课成绩是400分,那么他的综合成绩就应该是230×50%+400×50%=315分。也就是说,这位同学在专业录取的时候,学校是拿315分来考核这位同学的。

这是百分比相同的情况,如果百分比不同,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该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录取规则为专业课成绩×60%﹢文化课成绩×40%。一位同学的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成绩也分别是230分和400分,那么他的综合成绩就应该是230×60%+400×40%=298分。但如果另一位报艺术设计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成绩是200分,文化课成绩是430分,那么按照规则计算他的综合分就是292分。大家可以发现,虽然这位同学比上一位同学的文化课成绩高30分,而专业课低30分,但是在排名的时候自己的分数依然比第一位同学低6分。这就说明,百分比不同的时候情况也大不同,这需要我们的考生和家长提前算好一笔账,看看是专业课更重要一点,还是文化课更重要一点。在高考这件事情上,尽力做到四两拨千斤。

当然,也有不少学校在录取过程中没有采用百分比方式,而是直接将分数相加。例如:

《东南大学2012年艺术类专业招生简章》:在考生文化考试及专业考试成绩均达到考生所在省艺术类本科省控分数线的情况下,我校按考生专业考试成绩(江苏省为省专业统考成绩;其他省为东南大学专业考试成绩)和高考文化课考试成绩相加的总分排序,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结语】

实际上,不管是何种形式,学校都还会在录取条件中添加一些附加条件。比如,绝大部分高校都会要求考生在第一志愿填报。同时,还会有部分高校会对单科成绩做出限制。比如《苏州大学2012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招生简章》中就规定,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不低于70分。也就是说,不管你的专业课和文化课成绩多好,如果单科没有达到学校的要求,也是很难被心仪专业所录取的。另外,部分高校在录取时还对地区有一定的限制,简章中会明确说明只招收某几个省份的考生,这也需要大家多多注意。

总之,我们已经度过了艺术高考最难熬的阶段,下一步依然需要甩开膀子努力去进行文化课的复习。“最后能够赢得胜利的一定是那些可以放下专业课成绩,踏实进行文化课复习的考生。”这是很多高考专家的感叹。不管高校采用什么样的录取规则,我们终究是要走过高考这个独木桥的。

高考报考指南和报考目录的区别 篇4

追问:

那那个目录是干什么用的

追答:

就是学校专业目录。

追问:

专业目录有啥用,还有指南有啥用?

追问:

参考中考那时候的那本指南好像没有什么用啊,

追答:

其实如果你有目标,就没有用了

追问:

指南和目录来说是不是目录比就重要,

追答:

如果你是想等考了按照估分选择学习和专业,这两本备着吧(其实每年网上也有,只是自己搜耗费时间),如果你是有目标的,就完全没必要了。

有必要买高考报考指南吗

非常必要,除非你的分数很任性,有明确的目标,不问东西。一般来讲,先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求,按录取的分数段(超水平发挥达到的、正常发挥达到的和底线水平)挑选出几个理想的学校或理想的专业作为备选,同时在这些学校的官宣对比招生信息,等最终分数出来后,可以尽快地作出选择,因为还有一些提前批次的学校和专业是需要你提前做准备的。而且,从出分数到报志愿时间就那么几天,只依靠网络查询,信息归集方面能做的很有限。

志愿填报怎么不浪费分数

一说到高考志愿填报就有很多家长和考生头疼。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往往就在成绩出来的后的那几天进行填报。但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对报考和上千所院校都是一无所知的,如何选择院校和专业,对他们来说艰难又茫然。但是要知道志愿填报相当重要,甚至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高考报考指南 篇5

录取批次的含义

由于在各省(区市)招生录取的高校较多,所有高校不可能同时录取,于是将不同层次的院校分批进行录取,由此形成录取批次。录取批次大致分为:

提前批录取院校:含军队院校、武警院校、公安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空军招飞、民航招飞院校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专业)。

本科第一批: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11工程”院校、部省共建的原部委重点高校、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专业)。

本科第三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联办校。本科第二批:为除本科第一批和第三批之外的普通高校。

专科第一批:为普通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专科)和独立设置的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专科第二批: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高职学院、民办高校、普通高校联办校、成人高校和电大的普通高职(专科)。

以上批次划分因省(区市)不同,也可能会有一些差别

■省控线、调档线、实录线的含义

高考录取前,省级招办根据本省(区市)当年试卷分数统计情况,将本省(区市)招生总计划与考生人数按一定比例分批次划线并公布,这就是各批次的省控线。考生的考分达到某一批次省控线,才可以填报该批次及其以下各批次的院校。

各批次录取时,省级招办按一定比例(一般不超过1∶12,由高校在其“招生章程”中先行公布)向高校投档。例如一本批次的甲高校在某省当年计划招收100人,该省招办在该批次按1∶12比例(即120人)向甲高校首次投挡,其中第120人的分数,就是甲高校当年在该省的调档线。这120人经甲高校按“德智体”全面考核后,选择录取其中的100人,其第100名的分数,就是该校当年在该省的实录线或叫最低录取线(倘若其一志愿不满额或零投档,而靠后续志愿录满100名,那么也取其中的最低分为当年实录线)。提档线主要是针对学校的招生录取工作而言的,实际上是一条“虚线”,在考生填报志愿中没有太大参考意义。重要的是看学校连续三年来在考生所在省(市区)的最低录取分数线、最高录取分数和平均分。

■“二视一”的含义

“二视一”是某些省为保护高分考生不因志愿填报失误落选而采取的一项措施。它是指本科第一批录取时,对第一志愿未上调档线、但分数又高于其第二志愿院校调档线一定分值的考生,如果其第二志愿所填院校明确表示愿意接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则将其第二志愿视为第一志愿,与该校第一志愿档案同时投放(简称“二视一”)。愿意接收第二志愿高分考生的学校须在报送招生计划和向社会公布的“招生章程”中先行公布其分数级差。该级差的具体分数值由高校在所招生省份招办规定的最低分数值上自定,如四川省招办规定“须在40分以上,未明确的按40分执行”。如某考生考分为650分,第一志愿报考甲大学,但甲大学调档线为652分,该考生第一志愿档案就不能被投出。恰好其第二志愿报考的乙大学有“二视一”规定(级差值为40分),乙大学调档线为608分。那么该考生的考分650分减去乙大学调档线608分为42分,刚好在乙大学规定的分数级差范围内,其档案就可与其他第一志愿报考该校的考生的档案同时投放。

■院校级差的含义

如果第一志愿招不满,对第二志愿填报本校的考生,有的高校会规定一个分数限制(具体分值会在招生章程中公布)。如考生王以650分的成绩第一志愿投档到甲大学,但落榜。假设王将乙大学填为二志愿,而该校规定级差为高于本校一志愿录取最低分(或平均分)50分,王的考分减去50分后高于前述的最低分(或平均分),则王的档案才可被投入乙大学。此50分的分值就是乙大学针对二志愿考生的院校级差。但应注意,若将此类高校填做二志愿,你还得留心该校近年是否一志愿满额,如是,则要慎填,否则考分再高也无意义。院校级差还有一种情况是:高校在一志愿生源充足的情况下也接收一些(因一志愿报考他校落榜)二志愿填了本校的高分考生,其级差分值和接收比例也会先在招生章程中公布。■招生章程的含义

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其开展招生工作、录取新生的重要依据。高等学校的招生章程一般包含以下内容:总则、学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本科、高职专科),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等学校、公办或民办高等学校、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学习形式、招生组织机构、招生专业、人数和收费标准,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录取规则、附则,联系电话、网址等。其中的录取规则对考生来说特别关键,其中列出了录取原则、限制条件或优惠条件。譬如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志愿级差和专业级差、对加分优惠政策的执行,对单科成绩的要求,男女生比例,专业对身体条件的要求,奖贷条件等,对考生是否填报该校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应将招生章程公示,学校在招生录取中以已定的录取规则为依据,不能另加附带条件。考生在填报志愿前一定要仔细阅读,以免造成无谓的失误。

■录取最高分

最高分是指高校在招生在某一招生地区录取的成绩最高一名考生的分数。最高分在考生填报志愿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录取最低分

最低分是指被录取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孤立的最低分在填报志愿中的参考意义不大,考生千万不要认为成绩达到了最低分就有可能被录取,这是非常危险的。

■录取平均分

平均分是指所有被录取考生的平均分数。平均分,是考生当年进入高校所平均水平的体现。比较几年的平均分,如果考生都能够处于这个位置,那该考生被录取的可能性在不发生特别意外的情况下是非常大的。可以说,使用好平均分就能很好避免“大小年”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使用分数线时,应将最高分、最低分和平均分结合使用,并特别重视平均分的意义。

■录取人数

高考报考注意事项 篇6

(1)不报考体检受限专业。例如国防生。

(2)恰当的选择外地院校。广西这么多的优秀考生,我们区内的学校不可能全部接收。

(3)不要盲目追求热门专业。热门的专业大家都想报,但不是每个考生都可以报考的。自身竞争力强,分数足够高当然是好的。如果自身竞争力不是那么高,又想报考热门的专业,可以降低报考的批次。或者是选择冷门专业,去较好的学校。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各位家长及考生应当慎重的考虑。我这里给大家一个意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看,准确的选择专业,比准确的选择学校更为重要,也更加有难度。

(4)不要家长、老师一手包办。报考的时候也要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如果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那么进入大学后可能会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引起厌学,从而造成不好的结果。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本人有切身体会。

(5)不要一门心思奔名校。能够名校是每位家长以及考生的愿望,分数足够高,当然没得说。如果分数不够高,就应该考虑降低报考的批次或降低对学校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分数说高不高,说低又不低的考生,这一点尤为重要,这类考生可以考虑在填报第一志愿的时候,选择报考相对应的学校,而且平行志愿的学校之间拉开梯度。同时重视第二志愿的填报。

(6)了解院校属性与专业的特殊要求。比如军校,艺术类的专业。这些都有特殊的要求。还有名校与985和211院校的录取分数比一般的重点院校要高出不少。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院校的性质和专业的特殊要求。

(7)要恰当地服从调剂。特别是对于分数两可的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一点,服从调剂会增加录取的概率,当然也可能会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是选择有学上,还是冒险选择喜欢的专业,各位家长及考生要考虑清楚。

(8)要了解在何地、何处上学。了解清楚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因为现在有不少学校不止一个校区,而且各校区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所以,要了解清楚入学后是在本部上学还是在其他的校区上学。以免到入学时闹得心情不愉快。

(9)要了解各院校志愿的分数级差,以及非第一志愿的前提条件。从投档规则来看,第一志愿优先于第二志愿投档。从每年招生录取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较高。如各地近几年各批次录取的第一志愿考生人数一般占录取总人数的60%以上,第一批本科院校第一志愿的录取率更高,达到了80%以上,有许多名校更是达到了100%。从招生院校的情况来看,98%以上的院校都希望录取第一志愿的考生。因此,第一志愿填报是否合理、恰当,往往决定考生能否被顺利录取。当然,要慎重选择第一志愿,也不能忽视第二志愿的填报。考生填报了第一批本科的志愿,如果没有被录取或没有上线,还有第二批本科。二本未录,还有三本,三本未录,还有高职专科。

高考志愿报考填报指南 篇7

1.在填报之前,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科兴趣和能力做一个基本评估,对未来职业取向有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再搜集学科专业和学校的信息,对自己、学校、专业做出基本的判断,这是填报成功的首要条件。

2.学校填报时要拉开梯度,基本秉承着冲、稳、保、垫的原则,合理组织志愿,以提高每个志愿的有效性。

3.专业选择冷热结合,专业没有好坏,只有冷热的差异,一味追求热门专业,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冷热结合对考生更加有利。

4.对待是否服从专业调剂,考生应统筹考虑。服从专业调剂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但也要做好被其他专业,甚至是自己未考虑专业录取的可能性。不服从专业调剂,可能出现虽然够了提档线,但不够专业录取线,而失去了进入这个学校的机会。

院校专业组模式怎样填志愿

所有选择的院校专业组内都应该选择服从调剂。由于今年还是实行平行志愿投档,一旦投档后又被退档,那只能等征求志愿或进入下一个批次录取了,况且今年本科批次只有1个,不会像往年一样一本的滑档还能去填报二本,因此一定一定要注意院校专业组内要选服从专业调剂。即使专业组内只有1个专业或专业组内的专业都选了的情况下填不填服从调剂都无所谓,但还是建议选上,以防在录取中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院校专业组的梯度要拉开。以往只有8-10所高校可以选择,也就是8-10个院校志愿,那时都建议大家要拉开志愿的梯度。现在有了20-4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在进行志愿梯度设置时就更容易了,也就更应该设置好梯度,必须要有冲、稳、保的选择,如果可能还可以设置“垫”的志愿,个人建议按照1:3:1:1的比例设置,能更稳妥一些。

要保证所选的院校专业组包含的专业都能满足报考条件。这个在往年的填报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注意事项,在今年也同样重要,要注意在招生章程中的明确规定或某项专业的限制报考条件。

必须要详细查看高校招生章程。在填报某所高校院校专业组的时候,一定要详细查看高校的招生章程,高校招生章程对选科要求、专业限制、录取规则等都进行了详细告知,并且这些都决定着你的专业选择顺序和录取情况。

院校专业组内有无法接受的专业慎报。我一直坚持在分数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定要选择专业服从调剂,可是服从调剂的结果就是可能被调剂到不想学的专业当中。因此,建议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如果发现院校专业组内有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专业,而又不能绝对保证会被自己填报的专业录取的话,建议像这样的院校专业组慎报。

高考志愿怎么填报最好

根据成绩去定位大学

现在大部分学生应该都预估了分数,这时候就可以根据分数线去选择成绩范围内的大学,等到高考公布成绩后,自己把成绩范围内的大学重新筛选一遍,找到自己可能被录取和肯定能被录取的大学,这时候自己就去研究这些大学,看哪所实力更强,更适合自己,从而在填报志愿时去锁定这些大学。

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大学锁定了就是专业的问题了,专业的选择马虎不得,直接影响自己的大学学业和未来发展,如果学生有明确想学专业,这时候直接选择这个专业就可以,不过,这时要注意一个问题,有些专业竞争很大,学生如果成绩不是很高,很容易出现滑档现象,这时候最好服从调剂。

根据成绩确定是否服从调剂

专业的选择还会涉及到一个问题,是否服从调剂,如果自己成绩远超录取分数线,这时候自己又有喜欢的专业,学生就可以不服从调剂,以免被调剂到不喜欢专业,如果学生成绩在录取分数线边缘,这时候最好服从专业调剂,不然,很容易出现滑档的现象。

保底大学

高考边缘考生如何报考志愿 篇8

我们习惯把成绩在一本二本、二本三本、本科专科之间的考生叫做“边缘考生”。边缘考生的志愿填报起来很困难,报上一批次的学校很难保证录取,选择下一批次的学校又不甘心,可谓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焉

边缘考生的一个填报策略:

成绩在一本和二本之间的考生,通常有两种选择:

想进“一本”的院校就选则一本院校中竞争力比较弱的学校,反映在录取结果上就是那些年年都完不成招生计划或年年参加补录的学校。在高考GPS中可以很快找到这些学校,做出选择,请阅读海淀区八一中学志愿填报专场讲座问题答疑系列四。这样的好处是,报好了可以进入一本院校,提高一个层次。凡事皆有两方面,不好的地方也显而易见,那就是可能学校的整体实力较差,或者地理位置偏远。

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考生索性放弃一本中“食之无味的鸡肋学校”(没有贬低学校的意思,这么比喻无非是反映这些学校在北京招生中的尴尬处境),退而求其次,选择二本中比较好的学校。通过高考GPS,我们很容易看到二本中有些学校所录取考生的排名非常高,部分学校和专业与一本录取的院校不相上下(一本的边缘考生也要考虑到一本高分落榜考生的竞争,按照学校录取排名的历史数据去选择),如下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北大医学部05、06年在二本中录取的考生都在3000名左右,而这个名次在一本中报考天津大学没有什么问题。中国民航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的最低录取排名基本上是一本线下几分或者骑线录取,二本中的考生也只能望梅止渴。那么二本中有什么不错的学校可以考虑呢

其实,有些学校在一本和二本都有招生计划,填报这些学校是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在二本中招生的专业与一本不同,但是毕业证书上是没有一本、二本的区分的,看的还是考生的毕业院校。那么有哪些学校在京一本、二本都有招生计划呢比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都可以参考,详细录取数据您可以在高考GPS中查阅。

成绩在二本与三本之间的考生,我建议您还是尽量选择二本的院校,三本毕业的考生在今后就业中还是受一定的歧视的。二本压线考生的填报策略还是从二本中筛选竞争力弱的学校。

三本与专科之间的考生,是读个好一点儿的大专还是选择三本呢这个也要看您自己的情况。想继续深造的,报考研究生的,尽量读三

本院校。因为报考研究生的学历要求如下:必须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毕业生或者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毕业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简单说来就是,三本毕业可以直接考研究生,专科毕业就得“续本”再读2年后才可以报考。

有些知名大学也招专科考生,比如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河北大学等,这些学校都是不错的选择。尤其是一些外地学校录取考生的排名相对较低,在三本录取线左右的考生还是可以考入的,详细数据可以在高考GPS中查看。

2018年成人高考报考费用 篇9

2018年成人高考报考费用

专升本热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经济学、金融学、法学、人力资源管理、采矿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动画、艺术设计、医学类专业和护理专业等。

高升专热门专业:工商企业管理、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动画、计算机网络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商务英语、应用化工、建筑工程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艺术设计、护理等。

报名时间

网上报名时间: 8月-9月1日

报名点确认时间:9月4日-9月8日

2017年免试生登记时间为:9月4日至9月5日

报考费用

专科:业余、函授类专业每生每年1400元(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生每年1800元)。脱产专业每生每年2900元(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生每年3500元)本科:业余、函授类专业每生每年1700元(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生每年2100元)。脱产专业每生每年3100元(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生每年4000元)

此外:参加江西成人高考考试前缴纳报名费:110元,报名费由所在报名点收取.报考流程

成人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网 www.jxjxedu.net

选择层次(高升专、专升本、高升本)

报名参加考前辅导

8月中下旬开始网上报考(填报学校及志愿等)

9月初正式确认报考

9月底发下准考证

10月第三周周六、周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具体以准考证时间为准)

11月份网上公布考试成绩

12月份网上公布录取分数线及录取结果

12月底或1月初领取录取通知书

吉林省高考报考 篇10

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主体是计划内学校。这些学校主要是通过填报志愿,根据考生分数,根据录取规则完成的。但是,计划内报考是有风险的,如果志愿没有填报好,考生有可能高分落榜,没有学上。除此之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可以帮助考生进入高校学习,并取得教育部认可的普通本科文凭。

1.小语种

2.自主招生

3.艺术特长生,体育特长生

4.香港地区,澳门地区

1.1.什么是小语种

名词解释:小语种

1.2.报考方式

首先,考生可以通过保送的方式学习小语种。其中,全国17所外国语学校可向部分高校推荐外语类保送生,属于保送范围。

自2010年,19所高校不再实行小语种单招,改为提前批次或本科批次录取。除了保送生外,所有考生要报考小语种专业,均须通过高考。

目前,小语种的招生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单独加试,参加高考,在提前批次前录取;二是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第三种是在除本科提前批次外的本科其他批次录取。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这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单独加试,参加高考。考生要参加高校单独组织的考试,同时还要参加高考。这些小语种专业在提前批次之前录取。这种方式一般是北京地区的高校招收北京生源时采用。截止到去年,只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部分小语种专业在北京招生实行单独加试、单独录取的方式。

第二种是在本科提前批次录取。其报考方式与其他提前批次录取的专业没有区别。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外交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在京招生时一般放在提前批次录取。北京语言大学个别小语种专业,如翻译(法语)专业也在提前批次录取。考生只需填报提前批次的相应志愿即可。

第三种是在除本科提前批次外的本科其他批次录取,如北京语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在本科一批招收小语种专业;天津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学院、济南大学等院校小语种专业在本科二批招生;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等在本科三批招生。这些院校招收的小语种专业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

以上所列院校是往年招生情况。2013年小语种招生以学校公布的招生简章为准。

1.3.报考误区

误区一 报考小语种专业不用参加高考。

小语种专业招生方式大致分3种:第1种是提前单独招生。学校自行命题、考试,已被小语种提前单独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高考,这种方式以往曾在京外一些省市实行过,目前已取消。第2种是在提前批次前录取。考生除了要参加高校单独组织的考试外,还要参加高考。目前,北外、北语、北二外等高校小语种招生采取的就是这种模式。第3种,考生只参加高考,学校不再组织考试,录取是在提前批次、本科第一批次等进行。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在提前批次录取,北京考生只需填报提前批次的相应志愿即可。

误区二 任何人都可报考小语种专业。

不同学校对考生报考小语种专业的要求有所不同,如:北外2011年招生的小语种专业中,除俄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专业可招收英语语种和与上述专业相对应语种考生外,其他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北语小语种专业只招收英语语种考生;北二外小语种专业不限考生高考应试外语语种。同时,并非英语学得好就能学好小语种,学习小语种专业的考生,还需要具备语言学习天赋。

误区三 小语种专业好就业。

总体上来说,小语种专业就业与国际形势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我国小语种人才紧缺,一些热门小语种专业就业前景比较好,但并不意味着所有专业就业都好。个别语种就业情况并不如想象中好,专业对口度也相对较低。

1.4.适合考生

有学生认为既然小语种考试内容主要是英语,那英语成绩好的同学肯定适合学习小语种了。其实,那可不一定。小语种名目繁多,千差万别,有的语种发音很特殊,你英语学得好,不一定小语种就能学好。因为英语你从小学开始学起,高考时是以笔试成绩为主,而小语种是进大学才开始学,口语在学习课程中占很大比例。这时候,你已经过了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因此说学习小语种需要具有一定的天赋,如口齿伶俐,模仿力较强,对语言反应敏感等,光靠死记硬背音标、字母拼出来的外语,总让人觉得生硬。

在学习小语种的大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分钟韩语,三小时英语,三天的法语,三个月的日语,三年的德语,三百年的阿拉伯语。”此话未必科学,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小语种的难度。

总之,学习小语种,首先要对小语种有浓厚兴趣。不要因为小语种专业热门或者就业好就盲目报考。学生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特别是小语种,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背诵、练习,阅读大量文章。考生如果对学习语言没有兴趣,就算被录取了,入校后的学习也会比较枯燥。如果缺乏浓厚的兴趣和持续的坚持,会学得很痛苦。其次,考生的语言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比较强。语言是用来交流和运用的,有的考生文字功底不错,但性格比较内向,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差,就不太适合报考小语种专业了。并且我们建议考生最好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感兴趣。

因此,在此特别提醒考生,如果你唱歌跑调,五音不全,口齿不清,模仿力不强等,很有可能就不适合学习小语种,即使侥幸进入该专业,也不利于你今后的发展深造,甚至还有留级和退学的可能。

1.5.优势院校

目前开设小语种的院校很多,但是我们依然建议考生优先从一些办学理念到课程设置都有自己特色和优势,拥有超强的教学师资力量,小语种专业排名位居全国前列的院校中挑选。

1.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俄语、阿拉伯语、日语、西班牙语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我国外语院校中历史最悠久、层次最齐全、语种最多的高等院校,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其中18种语言是全国唯一学科点。现设有外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俄语、德语、阿拉伯语、日语、西班牙语、欧洲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外国语言文学和应用语言学等博士点。德语专业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俄语、阿拉伯语专业是北京市重点学科。

2.上海外国语大学:希腊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瑞典语、荷兰语

上海外国语大学是南方外语教育重镇,讲授语种齐全,办学有特色。希腊语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硕士点。同时,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级翻译学院经常承办联合国、国家政府、上海市等举办的各种大型国际活动的会务翻译工作。其口译系是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唯一一所名列世界“15强”的专业会议口译办学机构。

3.同济大学:德语

同济大学由德国人在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交流频繁,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采用德语教学。同济大学的德语教学可谓中国德语教学的缩影,有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类型齐全和注重质量四个特点。

4.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班牙专业始创于1954年,是全国范围内最早建立的西语专业点之

一。西语加贸易,这样的外语专业就业形势一直很好。阿拉伯语专业创建于1954年,是我国开设此专业较早的院系之一。师资队伍强大,科研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学生就业水平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准。

5.黑龙江大学:俄语、韩语

黑龙江大学作为黑龙江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凭借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的良好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其俄语语言文学学科。俄语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博士、硕士点,设有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随着中俄关系的日趋紧密,学习俄语将大有所为。

6.广西民族大学: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

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广西民族大学依托毗邻东南亚、东盟博览会和南宁国际民歌节的优势,独创的“3+1”人才培养模式,使非通用语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先后有数千名学生以交换的方式到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从事教学或翻译工作。

7.武汉大学:法语

武汉已成为法国在我国投资最密集、投资强度最广的城市,武汉同法国的经济合作已不在局限于单一的汽车领域,而是向金融、商业连锁、高新技术、石油产品等多个领域迈进。武汉大学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法语培训基地,武汉大学与法国20多所大学签署了合作交流协

议,成为我国对法教育与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和窗口。武汉大学的法语学科名列全国第二,用从本科--硕士--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且留法人数持续为全国第一。

8.大连外国语学院:韩语、日语

大连外国语学院是外语人才的摇篮,是通向世界的桥梁。学院利用与韩国和日本隔海相望这一优势与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九州大学、长野大学等多所名校开展联合办学。日本是接受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韩国也是中国在亚洲的重要经济伙伴。

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印尼语、马来语、泰语、越南语、韩语、法语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广东省涉外型重点大学。学校拥有设备先进的全景国际贸易仿真实验室和同声传译室。广州作为国际性商业大都市,与东南亚各国的距离较近,有浓厚的外语背景和得天独厚的条件,小语种专业一枝独秀。日语专业是广东省高校最早的硕士点之一。

1.6.专业与就业

小语种涵盖面广,包含专业多,就业情况、发展趋势也不大相同,人们在选择报考时也是有偏向和侧重的。在回答“你认为学什么小语种最有利”的问题时,一项有1526名访者的调查显示,选择欧洲语系的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的占到了大多数;其次是亚非语系的日语、韩语;然后是阿拉伯语,占受访者的 16.3%。充分反应了人们在选择小语种专业时的一些倾向。

一般来说,小语种就业形式的差异,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某种语言的人数;2.讲某种语言的国家数量及经济情况;3.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包括地缘上的和政治经济方面的。

那么,如何考察小语种就业前景呢首先,要了解该语言国家与我国的交往情况。如果我国与该国的交往与合作范围广泛,那么就需要大量懂得该国语言的人才,就业前景就好。第二,要了解选择学的语言国家的历史、经济、文化、人口等情况,规划出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第三,了解选择所学的语言得使用范围。如果该语言国过去拥有殖民地,那么这些殖民地独立建国之后的官方语言一般依然使用过去隶属国家的语言。例如,目前很多非洲国家官方依然使用法语等。要知道自己所学的语言国家的官语是本国语言,还是其他语言。如果该国官方使用的既有本国语言又有英语,则就意味着你至少需要同时学好该国语言和英语这两门外语。

在我国,小语种是指英语之外的其他语种(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联合国通用语由于学习者和使用者较少,故可以归为小语种之列)。目前我国开设的小语种有三十多门,其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

1、政府机关公务员。在政府机关尤其是中央机关,每年都要大量选拔小语种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由于小语种人才的稀缺性,在每年的“国考”中,小语种专业考生的录取率可以说是最高的。和动辄几千个考生抢一个饭碗相比,小语种的考生往往是几个人考一个职位。我国驻世界各地的大使馆、驻外机构、国际性组织和外交部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加大,因此小语种的毕业生们做公务员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2、大型央企的外派机构。有报道称中国在这次利比亚内战中的损失或超千亿,虽然听起来有夸张之嫌,但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企业近些年在国际市场上的进军步伐。以中石油、中石化、中建、中铁等为代表的央企大额近年来已将业务扩展到世界的各个角落,随之

而来的就是对小语种人才的迫切需求。央企的待遇自不必说,假期长,福利高,压力小,无失业之忧,就连公务员也要羡慕三分啊。

3、大型外国跨国公司驻中国的办事机构。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将业务扩展至中国,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几乎全部在中国设有分支机构。具有国人身份而又掌握外语的人才往往能够帮助外国公司在中国取得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益,自然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外企工资高,发展的空间大,能够接触到世界顶级企业家,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4、国内的各种外贸进出口公司。去年我国的进出口总额接近3万亿美元,贸易涉及世界各地。东盟、东北亚、欧盟、独联体等经济体与我国的贸易往来日渐频繁。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和语言的人才对各种外贸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待遇也是相当不错的。

上一篇:二○○四年全市动物防疫监督工作总结下一篇:饮水卫生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