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

2024-11-14

吉林省白城市(精选12篇)

吉林省白城市 篇1

数千年来, 由于受传统重农轻牧思想的影响, 农区的畜牧业沦为副业, 畜牧业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远未被充分认识, 其作用也未得到应有发挥。直到近代, 畜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才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畜牧业现代化发展逐渐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目前, 白城市畜牧业已经实现了从依附产业向农业经济支柱产业的过渡, 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畜牧业经营理念和生产模式的影响, 还存在着总量不大、效率不高、疫病防治体系不健全、绿色产品少、活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畜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竞争力弱等方面的问题, 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就白城市畜牧业发展现状以及如何向现代高效畜牧业转变必须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作如下剖析。

一、科学调整饲养方式, 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

吉林省白城市地处农牧交错地带, 属于半农半牧区。现有耕地面积1198万亩, 草原1711万亩, 其中可利用面积1328万亩。多年来牛、羊饲养业一直是当地畜牧业的主导产业, 对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作用。2002年市政府针对草原退化的自然现实做出了禁牧的重大决定, 结束了放牧养畜的历史。生产方式由放牧转变为舍饲, 不但增加了生产成本, 也使过去的经营理念和饲养管理技术体系难以适应, 因此规模饲养量不大, 很多养殖户都是在小规模观望饲养, 限制了肉牛、羊产业向专业化、工厂化发展的速度, 不但增加了风险, 也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要发展草食动物养殖业必须实行舍饲精养。目前全市饲养的肉牛品种改良程度不高, 肉牛平均胴体重133公斤左右, 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6%, 每头存栏肉牛年产肉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3, 甚至还低于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我市肉羊胴体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9%, 是澳大利亚的55%。我市高档牛羊肉的比重不足5%, 高档牛羊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市肉牛、肉羊业的突出弱点。因此必须以纯种繁育为基础、杂交改良为主要手段, 开展肉牛肉羊良种工程建设。利用国外优良肉用品种与优良地方品种开展二元及三元杂交, 形成适合当地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的相对稳定的杂交组合。重视牛羊杂交改良体系的建设, 确保原种场 (或种公牛站) 、良种繁育场和人工授精 (或品种改良) 站三级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 利用引进的国外优良品种开展肉牛、肉羊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改良。肉牛产业应注意选择西门塔尔改良母犊后备母牛, 建立良种繁殖母牛核心群, 全面提升牛群的整体遗传质量和生产性能。肉羊产业应从小尾寒羊与东北细毛羊的杂交羔羊中选留基础母羊, 全面提升牛群的整体遗传质量和生产性能。只有努力提高畜群的良种覆盖率, 以生产优质牛羊肉为核心, 以发展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 在重点优势区域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主攻产品质量安全关键环节, 才能力争在几年内建成一批有知名品牌、有较强竞争力的优质牛羊肉生产基地, 带动全市肉牛、肉羊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推进奶牛良种化进程, 确保奶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市全面实施“粮变奶”和“草变奶”工程, 奶牛产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止2009年末, 奶牛存栏总量达到12.1万头, 年产鲜奶21.9万吨。奶牛养殖主要分布于洮南市、洮北区、镇赉县和通榆县。全市奶牛养殖小区已建成76个, 奶牛规模饲养量达到4.3万头, 已建成机械化榨乳站133个, 日榨乳333.28吨。目前我市有镇赉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和白城市龙丹乳业有限公司2家乳品加工企业, 实现以这些龙头企业为核心, 带动全市及与之毗邻的省内外区域奶牛重点养殖生产基地的发展与乳业产业化生产格局的初步形成。

国外先进的奶牛品种改良与选育工作经验告诉我们, 只有适应当地气候环境条件的奶牛, 才能成为当地的良种奶牛。因此有必要建立奶牛良种繁育体系, 开展奶牛良种工程建设, 迅速提高当地牛群的良种化水平, 促进全市奶业健康发展。

三、加强治理草原退化, 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吉林西部是我省草原退化严重区域, 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过去的几十年间吉林西部的草原退化面积和程度明显加剧, 草原退化面积从24万公顷增加到32万公顷, 平均每年增加0.2万公顷。草原退化程度明显加重, 轻度退化草原减少35.5%, 中、重度退化草原分别增加了79.5%和36.8%, 中、重度退化的草原已占退化草原面积的75.1%。个别县 (市) 的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50%以上, 草食动物赖以生存的许多草场由于严重退化已失去利用价值。

退化草场改良工作是一件系统工程, 要坚持以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重度盐碱化草场以种植耐盐碱植物碱茅改良为主, 配套建设工程围栏, 改善水利条件;重度沙化草场以种植耐沙植物沙打旺改良为主, 配套建设工程围栏, 改善水利条件;中度盐碱化、沙化草场以围栏、更新、深松、补播为主, 改善水利条件, 实施草原禁牧;标准化草场建设以现有的优质草场水、草、林、机、路综合配套为主;退耕还草以种植多年生牧草 (紫花苜蓿) 为主, 饲料作物为辅;市本级和县 (市、区) 应建设牧草种子繁育基地。为此, 在十二五期间, 要加强《80万亩退耕还草项目》和《利用电厂脱硫废渣改造200万亩退化草场项目》的实施, 对白城市退化草场进行综合治理, 实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合区位资源优势, 加快特色养殖业的发展

2009年末, 白城市鸭鹅饲养量达到1183万只, 貂狐貉饲养量达到228.6万只, 绒山羊饲养量达到34万只。其中:鸭鹅养殖在洮南市、洮北区、镇赉县、通榆县和大安市均有分布。貂狐貉主要分布在大安市的大赉镇、四棵树乡和安广镇等乡镇。绒山羊主要分布在通榆的新华乡、团结乡、新发乡、向海乡及洮北区的镇西、平台和东风等乡镇。目前全市已建成鸭鹅养殖小区23个, 貂狐貉养殖小区14个, 绒山羊养殖小区4个, 经过多年的品种改良, 目前园区内各种养殖动物已经基本实现良种化。

由于受传统饲养业的影响和人们对有些畜禽种类认识不足, 鸭鹅、貂狐貉、绒山羊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在加强传统畜牧业发展的同时, 还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方略, 有效利用资源、区位、人才和政策等的优势, 科学调整产业布局, 培育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衔接紧密的养殖园区, 逐步完善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链条, 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要根据我市资源分布情况, 依托大安白鹅公司、镇赉雨润加工企业和通榆美中鹅业等畜产品深加工企业, 带动全市鸭鹅产业化生产格局的形成;貂狐貉以大安海龙王皮草有限公司为龙头, 带动貂狐貉养殖业实现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绒山羊以洮南毛纺织加工厂、吉林省亚亨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 带动通榆县、洮北区绒山羊产业进一步发展, 提高全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五、挖掘经济潜能, 加快畜产品加工业建设步伐

目前, 我市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与日益迅猛发展的畜牧养殖业比较还远远滞后,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牧业快速发展, 而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是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大力挖掘经济潜能, 坚持把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现代牧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 强力推进。

今后一个时期, 我市要重点帮助企业在科研攻关、深度开发和规模扩张上实现大的突破。要充分发挥企业联系人机制的作用, 对重点龙头企业、重点牧业产业化项目要跟踪服务、上门服务, 涉及牧业部门行政审批的, 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 实现零障碍。引导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技术开发与跟进, 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全链条、全利用”产品开发战略, 大力推进产品深层次、多样化开发, 打造具有白城特色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因此, 要大力扶持白城市龙丹乳业有限公司、镇赉飞鹤乳业有限公司、雨润肉类加工集团等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在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设备引进、原料供应、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尽快形成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最终实现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发展目标。

总之, 要实现白城市现代畜牧业的发展, 我们还需要做很多的努力。各级党委、政府对加快发展畜牧业的认识要高度一致, 坚持从实际出发, 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人力布局, 创新工作方法, 在产业摆位、领导力度、政策措施、组织推进方面主动向畜牧业倾斜, 进一步加快白城市畜牧业现代化生产模式建设步伐, 使畜牧业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 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息息相关。吉林省白城市在畜牧业发展上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何发展白城市畜牧业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关键词:畜牧业,白城市,科学饲养,优势产业,肉牛,奶牛,良种化,草原退化,特色养殖业,区位资源优势

参考文献

[1]《2012年白城市政府工作报告》

[2]《吉林省白城市畜牧局有关统计资料》

吉林省白城市 篇2

【颁布单位】 吉林省人民政府

【颁布日期】 19960523

【实施日期】 19960531

【章名】 全文

第一条 为了减少吸烟的危害,保护城市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保障 公民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下列场所中公众活动部分的 场所为禁止吸烟场所(以下简称禁烟场所):

(一)公共文化娱乐场所;

(二)公共体育馆;

(三)图书馆、博物馆;

(四)非本单位自用的会场;

(五)商店(含室内市场)、粮食供应店(所)、银行、储蓄所;

(六)在城市内行驶的公共交通工具,候车(机、船)室;

(七)医疗单位;

(八)学校、托幼单位;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吸烟场所。

第三条 县级以上爱国卫生工作机构负责在本行政区域内组织本规定 的实施。

县级以上爱国卫生工作机构可以委托有关组织实施禁止吸烟的监督管 理工作。

第四条 文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以及新闻出版等部门应当积极 开展吸烟有害的社会宣传

第五条 禁烟场所的所在单位应当做好禁止吸烟的宣传教育工作。有

条件的禁烟场所所在单位应当为吸烟者提供有通风装置的吸烟室(区),并设置明显标志。

第六条 禁烟场所的所在单位必须履行下列职责:

(一)在禁烟场所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二)不在禁烟场所内设置吸烟器具;

(三)及时劝阻吸烟者在禁烟场所吸烟。

第七条 吸烟者不得在设有禁烟标志的公共场所吸烟。

第八条 非吸烟者具有下列权利:

(一)要求吸烟者在禁烟场所停止吸烟;

(二)要求禁烟场所的所在单位履行本规定第六条规定的各项职责;

(三)向县级以上爱国卫生工作机构或其委托的组织举报违反本规定 的单位和个人。

第九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禁烟场所所在单位和吸烟者,由县级以上爱 国卫生工作机构或其委托的组织按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对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一项或者第二项规定的,责令立即改正 或者限期改正,并处以5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二)对违反本规定第六条第三项规定的,处以100元以上300 元以下罚款;

(三)对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处以1元以上5元以下罚款。

第十条 在禁烟场所吸烟造成公私财产损害的,负有依法赔偿的责任。

第十一条 收缴罚款必须出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收据,罚款上 缴同级财政。

第十二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 者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作出 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十三条 非禁烟场所的所在单位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本单位的禁 止吸烟场所,制定制度,做好控制吸烟工作。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1996年5月31日起施行

长白山中心医院禁烟规定

为了减少吸烟的危害,保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环境,保障患者身体早日康复,根据吉林省城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全国医疗机构禁止吸烟决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经院班子研究决定,制定本规定。

一、在院内公共场所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标志;

二、不在禁烟场所内设置吸烟器具;

三、医务人员有义务、有责任劝阻吸烟者在禁烟场所吸烟。

四、吸烟者不得在设有禁烟标志的公共场所吸烟。

五、对违反本规定的吸烟者,其中医务人员罚款50—100元;患者及家属、陪同人员罚款20—50元,在禁烟场所吸烟造成公私财产损害的按原价赔偿,严重者追究法律责任。

六、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禁烟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科成立以科主任为组长的禁烟领导小组,履行禁烟职责及本规定。

吉林省白城市 篇3

关键词:杨树;病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53-2

近年来,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吉林省农田防护林、枯死树更新改造工程的开展和实施,杨树栽植面积特别是新植幼林面积迅速扩大,杨树病害发生面积逐年加大,为害严重,不但影响了造林绿化的成果和进度,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杨树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将吉林省白城地区杨树人工林主要病害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期望能给广大林业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1 杨树烂皮病(腐烂病)

杨树烂皮病是杨树主要干部病害之一,在白城地区均有分布。是防护林、用材林、退耕还林地和城乡绿化杨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个别年份可引起大片林木死亡。2006年,白城地区杨树烂皮病普遍发生,严重地块苗木枯死率近100%。对镇赉、通榆、大安和松原地区乾安4县(市)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新植林地成片枯死总面积为3911.41亩,占造林地总面积的13.2%。

1.1 症状

干腐型:病斑多发生在主干分杈处和大枝、树干上。发病初期,光皮树种在患部透出褐色或灰褐色水浸状病斑,微隆起,病健交界处明显;粗皮树种病斑不明显。当树势衰弱、空气湿度大时,病组织迅速坏死,变软腐烂。手压病组织有褐色液体流出,有酒糟气味,以后病组织失水干缩下陷。患部树皮的韧皮部或内皮层呈褐色或灰褐色,糟烂如麻。病斑沿树干纵横方向发展。当病斑绕树1周时,病部以上枝条枯死,出现枯枝、焦梢等症状。

枯梢型:病斑多发生在1-2年生幼树主干或大树枝条上,初期病部暗灰色,不呈水浸状,使病斑以上枝条枯死,此时病斑皮层外部呈枯黄色,相继出现散生小黑点,韧皮部变为黑褐色,易与木质部脱离。

1.2 发病规律

在白城地区该病于4月份发生,5、6月为发病盛期,7月后病势渐趋缓和,至9月停止发展。

该病菌为弱寄生菌,只能侵染生长不良,树势衰弱的树木。腐烂菌在苗木中带菌率很高,当出现干旱、水涝、日灼、冻害等恶劣条件时,病害便迅速发生,造成巨大损失。

1.3 防治方法

1.3.1 伐除病树 对病斑横向长度超过树干周长一半的,应该及时伐除病树。

1.3.2 病树防治 对病斑较小树,可刮破病斑并用毛刷涂以10%碱水,或40%艾苏美特(福美砷)50倍液、10%菌清10倍液防治。

1.3.3 病树清除 秋冬季节清除病树、病枝,一律烧毁。春夏季节随时检查,发现病株、病枝,及时清除。

1.3.4 倒茬、消毒 老苗圃或蔬菜地后改的苗圃容易发生此病。发现此病后应换地倒茬,栽植杨柳以外的其他树种。如无地可换,育苗前应进行土壤消毒和杨树插穗消毒。

1.3.5 多树种搭配 在更新、造林时,要实行多树种、多品种的合理搭配,提倡营造混交林。要种植一些具有免疫能力、抗性强的树种,增加林分的多样性和抗性。

1.3.6 改善林内卫生条件 改善林内卫生条件,推广森林健康新理念,增强林子自身抵抗各种病虫害的能力。

2 水泡型溃疡病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是威胁杨树造林成活生长的重要病害之一,也是我国杨树上分布最广、危害最大的枝干病害。现已遍及国内许多省市,危害60多杨树品种。据近几年调查发现,该病在白城地区发生普遍而严重。许多杨树幼龄片林、行道树发病严重,染病率达半数以上,严重林分100%植株受侵染。染病树木轻者导致生长衰弱、材积生长量下降、重者可使全株枯死。

2.1 症状

病菌入侵后在干部皮孔周围出现病斑,初期水泡状,圆形,直径1厘米左右,其中充满淡褐色液体。在5-6月,这些水泡会自行破裂,流出液体,病斑干瘪下陷,皮层变褐色腐烂,当病斑干枯后,出现黑色小点。11月初在老病斑处出现大黑点。

2.2 发病规律

11月底以前病菌侵入树干,个别苗木出现病斑,次年春4月底大面积出现病斑,受害部位明显。该病在白城地区于5月上中旬开始发病,5月末至6月为发病高峰期。7-8月份病势减弱,9月份再次发展,10月份停止发展。病害发生呈现春-夏,夏-秋两个几乎是间断的高峰期。春季发病高峰是上年秋季侵染(病菌具潜伏侵染特性)而不是当年春季侵染的结果。春季造林时,初定植幼树上的新病斑也是先年在苗圃感染所致。

2.3 发生原因

杨树水泡型溃疡病发病原因病害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如冬季温暖,早春气温回升快,病害发生较早。春季温度变化大,发病较严重。在发病期间,阴雨连绵可导致病斑大量出现。 造林或育苗密度大,空气湿度高,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2.4 防治方法

2.4.1 严格检疫 严禁带病苗木出圃,对插条可用80%好意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200-300倍液浸24h(小时)消毒。

2.4.2 选择抗病树种 可选育树皮粗糙的黑杨派或黑杨派间的杂交种栽植。

2.4.3 育苗密度不应过大 每1/15公顷(1亩)不宜超过3000株。留干苗不宜超过1000株,培育壮苗大苗。

2.4.4 浇水 苗圃地越冬前浇1遍水,以增强苗木抗病力。

2.4.5 除去病株 发现病株,及时除去,以减少侵染来源。

2.4.6 冬季苗木出圃前喷1次1%波尔多液或400倍多菌灵。

2.4.7 幼树护理 幼树栽植后及时浇水、培土,养护根系。

2.4.8 防治溃疡病 用1波美度石硫合剂涂干,可有效防治溃疡病。在发病期,当苗木发病时,用50%的多菌灵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涂抹患部。涂前将患部划破,隔15d病可再涂药1次。

3 杨树灰斑病

本病可危害幼苗、幼林到成林,以苗期被害严重,常造成肿茎和多顶苗,导致育苗失败。该病在寄主不同部位表现为不同症状。在叶部为灰斑病,在顶梢为黑梢病,也叫黑脖子病,在茎干皮部则产生肿茎溃疡病。

3.1 症状

灰斑型:病叶最初生出水渍状斑,很快变为褐色,最后变成灰白色,病斑周围为褐色。后期在病斑上产生许多小黑点。

黑斑型:在雨后或湿度大的条件下,病斑多从叶子尖端或边缘发生,迅速发展成大块坏死性病斑,在病斑上产生黑绿色霉层。

枯梢型:病菌侵染后导致嫩梢变黑枯死,而病部以上部分的枝叶为绿色,但很快死亡变黑,病梢常弯曲下垂或由此处折断,老乡称为“黑脖子”。

肿茎溃疡型:在苗木的茎干皮部,开始产生椭圆形褐色病斑,长度1-4cm,后失水下陷变黑,病斑中央渐变白色,出现黑绿色小点。随着树木生长和病斑发展,病部肿大,纵向开裂,露出变红色的木质部。

3.2 发病规律

该病在白城地区发生普遍,危害多种杨树品种,但以黑杨派及青杨派的杂交种易感病,其中以其中以小×黑、小青×黑和北京605最易感病。黑杨派、白杨派及其杂交种发病轻或不发病。6月初-6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为流行盛期,9月上旬终止。

3.3 防治方法

种苗不要过密,当叶片密集时,要适当间苗,或打去3-5片底叶,以通风降湿;苗圃周围大树下的萌条要及时除掉,以免病菌大量繁殖。培育幼苗的苗床应远离大苗区;6月末开始喷药防治,喷65%代森锌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或50%多菌灵,或10%双效灵100倍液,15d(天)喷1次,共3-4次,均可收到较好防治效果。

4 杨树黑斑病

杨苗黑斑病是世界性的杨树幼苗叶部病害,也是我国北方杨树的大害,它不仅可以引起早期落叶,还能造成育苗失败。在白城地区危害较重,1961年白城地区杨苗因受该病危害,损失达70%以上。

该病危害多种杨树的叶片和叶柄。某些杨树嫩梢和果穗也能感病。使罹病叶片提早1-2个月脱落,严重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在嫩梢上产生的溃疡斑,严重时形成枯梢。树木连年受害,可导致树势衰弱,为溃疡病、烂皮病(腐烂病)等次期性病害的发生创造条件。

4.1 症状

叶面和叶背都产生许多近圆形黑褐色病斑。叶斑初期为针刺状发亮的小点,后扩大为近圆形黑褐色病斑。空气潮湿时,在黑斑病的病斑上产生1至多个乳白色小点,当病斑数量多时,可连成不规则斑块,使全叶变黑枯死。在嫩梢上病斑初为梭形,黑褐色,后隆起,出现略带红色的孢子盘。嫩梢木质化后,病斑中间开裂成溃疡斑。

4.2 发病规律

该病在白城地区均有发生,危害杨树苗木、幼树叶片。通常在6月末幼苗长出3-4枚叶片时发病,7-8月进入发病盛期,9-10月为末期。苗圃处于低洼或排水不良地区,苗木密度大发病重;重茬病情严重。重茬次数越多发病越重。雨多发病重。

4.3 防治方法

加强苗圃管理。应选用抗病品种育苗,苗圃地应避免连作或避免将苗圃设在感病植株附近,可有计划地换茬育苗,种子带菌可用8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处理;合理密植、及时间伐,保持林内通风透光。及时清扫林内落叶,以减少病源;于5月中旬至7月初每隔半月喷1次7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进行药物预防及防治。发病期间,苗圃和成林用200倍波尔多液或85%代森锰锌250倍液喷洒,随时清扫处理病叶、落叶,消灭病原菌,也可在6月上旬喷40%多菌灵800倍液,或25%百菌清600至800倍液防治。

5 杨树破腹病

杨树破腹病是对杨树速生丰产林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造林后三四年开始发病,发病期主要在早春3月份。首次发病症状为树干阳面20-50cm高度树皮发生纵裂,树皮失水,形成层死亡。夏季,死亡的树皮腐烂,形成伤口,两侧的愈伤组织逐年向伤口愈合,表现出不同症状,树皮开裂后,腐朽菌及各种杂菌侵入木质部,使木材腐朽,造成严重损失。

5.1 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树干西南面及南面,树干纵向开裂,裂缝深达表皮层、内皮层、甚至木质部。裂口处可延长达数米。破腹病可导致树木产生逐年加长的裂口,无愈伤组织;有的在裂口处产生新的愈伤组织,年复一年向两侧发展,中间露出木质部。导致木质部变色、变质、局部腐朽。常伴随烂皮病,加速树木衰弱,易造成风折。

5.2 防治方法

选择适合当地的品种栽植;树干涂白。涂白最佳时期为11月上中旬;喷洒百菌清600-800倍液防止病害发生。

吉林省白城市 篇4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情况

白城市是吉林省西北部的一个地级市, 幅员面积2.6万平方公里, 现辖一区 (洮北区) 、两县 (通榆县、镇赉县) 、两市 (洮南市、大安市) 和五个开发区 (白城工业园区、白城经济开发区、查干浩特旅游经济开发区、白城民营经济开发区、大安经济开发区) 。全市有 75个乡镇, 917个村, 2923个自然屯。有汉、蒙古、满、回、朝鲜等多个民族, 总人口202.9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122.2万人, 农户32.3万户, 农村劳动力54.46万人。白城市属于半干旱地区, 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春季干燥多风, 夏季温热多雨, 秋季凉爽, 昼夜温差大, 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日照时数2910小时, 平均气温5.2℃, 有效积温3000℃左右, 无霜期144天, 有气象记录以来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 近10年平均降水量315毫米。白城现有耕地1226.87万亩, 占全市幅员面积的31.77%, 土壤类型主要以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土、栗钙土、盐碱土、风沙土为主。白城市是国家商品粮基地, 同时, 白城也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杂粮杂豆和油料作物主产区。

多年来, 全市各地积极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现有月亮湖、向海两座大型水库和群昌、创业、团结、兴隆、胜利、五间房六座中型水库, 总库容 17.34 亿立方米。建有万亩以上灌区21座, 其中大型灌区3座, 分别为洮儿河灌区、大安灌区和镇赉灌区。灌区设计灌溉水田面积330万亩, 现有灌溉能力水田面积100万亩左右。全市共有抗旱水源井9.7万眼, 其中, 电井1.7万眼, 基本能够满足800万亩易旱地春播抗旱坐水种需要, 旱田全程灌溉能力达到420万亩, 其中喷灌面积180万亩。二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08年末, 全市农机总动力已发展到295万千瓦, 各种类型拖拉机达到12.73万台,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2%。白城市农机化装备的突出特点是小型拖拉机占绝对多数, 呈群体态势, 适应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生产规模。随着农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 农机装备逐步向大户、大型方向发展。三是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开展较早。白城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1991年组建了白城人工降雨基地。现有Y-12、Y-5飞机各一架, 全自动数字化雷达一部, 对空塔台车、油槽车4辆、人工增雨防雹火箭、发射车辆装置2台 (套) , 以及气象云图、气象卫星接收系统, 通讯导航设备等。管理5个县 (市、区) 的6部火箭发射车辆和47门高炮及高炮作业点。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白城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建国初期的6.3亿斤达到目前的45亿斤阶段性水平。特别是2004年以来, 国家和吉林省出台了一系强农惠农政策,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2004年~2008年, 在连年干旱的情况下, 全市年平均粮食总产量达44.54亿斤, 比1949年增加6倍;粮食平均单产601斤/亩, 比1949年提高5.3倍。2011年, 全市粮食总产量80亿斤以上。比2010年增长26.2%。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看, 白城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较快, 但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较为恶劣。风、雹、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特别是旱灾年年发生, 近10年平均降水量仅315毫米, 干旱成为制约白城市农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二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全市旱田全程灌溉能力仅为420万亩, 60%以上的旱田仍处在“靠天吃饭”的境地。三是中低产田面积大。全市现有中低产田面积895.69万亩, 占全市实有耕地面积的73%, 中低产田面积比较大, 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四是农业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由于农业科研和推广经费短缺等原因, 科技成果研发转化速度慢, 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

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建议

1.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认真抓好中央和省有关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 搞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五项技术”推广补贴等补贴资金的发放, 严格按照省里规定的发放程序, 将各项补贴资金, 及时、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加强对各种补贴资金的管理, 做到专款专用, 不得挤占、截留、挪用、抵扣各种补贴资金。通过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按照“充分利用地上水, 合理开发地下水, 科学利用空中云水资源”的原则,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一是加快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白城市800多万亩易旱耕地, 目前工程最大解决水浇能力仅400多万亩, 尚有近60%的耕地无力解决苗期抗旱问题。主要是缺少工程设施、设备, 尤其是控制性工程。因此, 要加快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 在3年~5年内完成“引嫩入白”工程、大安灌区工程、分洪入向工程、月亮泡蓄滞洪区等骨干工程以及白沙滩灌区、洮儿河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使镇赉、大安东部水旱田灌溉、莫莫格湿地、洮北区中部水田、洮南和通榆西部水旱田灌溉、向海湿地得到水源保证。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工程。白城市受水资源总量控制, 灌溉条件属于非充分灌溉区, 只能是有限的补充性的灌溉, 全市地下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其次为工业、城镇、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及生态用水。目前, 地下水利用程度已达11.92亿立方米, 占可利用水资源的78%。因此, 要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在3年~5年内, 规划新打井3万眼, 使全市旱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620万亩, 其中, 喷灌、滴灌分别达到160万亩和240万亩。 三是积极推行柴油机井变电机井。白城市由于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以柴油机为动力的离心泵已被逐渐淘汰, 代之为以电机为动力的长轴泵、潜水泵, 同时, 用柴油机提水成本高, 费用是用电机的3倍。因此, 要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 大力推行柴油机井变电机井, 降低灌溉成本。四是搞好洪水资源利用、增加蓄水能力。搞好江河堤、湿地、泡塘引水工程的维修、新建、改建、扩建, 充分利用现有八条江河、八座大中型水库、三大灌区、两大湿地、广阔的草原、一个大型地下水库, 以及白城运河、引洮、引霍工程、泡塘等引蓄水网络, 增加蓄水能力, 搞好洪水资源利用, 变水害为水利。

3.搞好中低产田改造。

一是认真实施“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从2008年开始, 白城市开始启动国家“标准粮田建设”项目, 计划利用五年时间, 建设标准粮田核心区50万亩, 辐射全市改造中低产田250万亩。目前, 已完成投资2042万元, 平整土地5.75万亩, 打机电井229眼, 修机耕路50公里, 购置仪器设备69台 (套) 。下一步要继续按照工程规划, 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加强项目管理, 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确保早日建成, 早日受益。二是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抵御干旱、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白城市从2008年开始在全市启动实施“百万亩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程”, 目前, 已推广25.7万亩。要继续教育引导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和传统的耕作方式, 树立科学的耕作理念, 通过政策扶持、组织推动, 典型带动等措施, 加大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力度, 到2012年, 全市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三是积极开展盐碱地改良。在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 进一步扩大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试点范围, 总结积累经验, 以“200万亩脱硫废渣改良盐碱地工程”项目为载体, 加快盐碱地改良步伐。四是加快土地整理步伐。到2012年, 依托土地整理工程大安和镇赉项目区, 改造中低产田80万亩。

4.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

加快推进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工程建设, 以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为重点, 装备一批农机专业队和农机大户, 着力增加水稻栽插收获、玉米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施肥、精量播种、土壤深松等机械装备, 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 提高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程度, 充分发挥农机装备在抗旱防涝、争抢农时、降低成本、减少损耗等方面的作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到2012年,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0%, 其中水稻机播、机收比例分别达到70%和80%。

5.加快科技成果推广步伐。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 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的供给能力和技术转移能力。创新激励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 促进科技向产业聚集, 技术向产品聚焦。大力增加农业生产科技储备, 培育优质超级品种。加快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积极推行科技入户, 推进高产、高效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普及应用。依托良种培育和推广工程、生产技术集成与普及工程、病虫草鼠害预防建设工程和粮油高产创建活动, 分作物、分区域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 着力完善农业生产的防灾减灾体系, 加大省工节本增效技术、循环农业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农机技术的集成组装, 做到农耕农艺农机技术结合、良种良法良制配套, 着重解决农业生产品种混杂、耕作粗放的问题, 确保农作物单产稳步提高。

摘要:强基础保供给, 确保粮食安全, 一直是国家发展粮食生产的根本政策。多年来, 国家逐年增加投入, 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 切实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吉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省区之一, 也是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重点区域之一, 以占全国1/25的耕地, 生产出占全国1/18的粮食, 提供1/10的商品粮, 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白城市作为吉林省增产商品粮食能力建设潜力较大地区之一, 充分挖掘增产潜力, 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保证社会稳定, 将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吉林省白城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土地资源,强农惠农政策,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盐碱地改良,整理土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白城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报告》.

[2]《白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白城市自然资源有关资料》.

吉林省白城市 篇5

吉林省农村城市化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预测

本文采用灰关联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吉林省农村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根据城市化发展的一般理论,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吉林省未来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

作 者:王波 WANG Bo 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刊 名: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8(3)分类号:F3关键词:吉林省 城市化 影响因素 发展预测

吉林省白城市 篇6

信贷工作安排上抓“早”。该行及早下达支持春耕生产贷款计划,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存款宣传,清收不良贷款,压缩非农业类贷款投放,使支农资金足额到位,确保农民春耕生产信贷资金需求。

信贷投放上谋“快”。该行开辟绿色信贷通道,以惠农卡为载体积极发放农户小额贷款,尽量简化农民贷款手续,缩短信贷流程,提高办贷效率。对老贷户,采取“一次授信,周转使有,随借随贷,简化手续”的信贷政策,农民有贷款需求时,凭本人身份证在农行客户经理入户调查只要符合贷款条件的,都能得到农行的信贷支持。同时,为方便群众,县农行还派出流动客户经理组到农民家中现场办公放贷,使资金尽快到位,发挥效益。

信贷投量上用“足”。为全面支持春耕生产,突出支持本地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对水田和烤烟种植户,只要符合农行的贷款条件,都能得到资金满足。

截至目前,镇赉农行农户贷款余额为3000多万元,支持1000多户农户,购买种子、化肥、农药、农膜计110多吨,各种农机具100多台(套)。

吉林省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篇7

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变迁或转换,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初露端倪的。由于城市化研究的多学科性和城市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关于城市化的概念有很多,各种不同的学科,如经济学、地理学、人口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对其都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界定。纵观各个学科的观点,我们发现其综合程度均不高,只是就某一学科或领域来探讨城市化的内容,因此城市化的内涵应该提高全面性和抽象性,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

(1)城市化是一种产业结构由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就业人口逐步转向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转移和集中过程;是由一种自然、原始、封闭、落后的农业文明,转变为一种以现代工业和服务经济为主的,并以先进的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标志的现代城市文明过程;是对居民从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全面改善和提高的过程。

(2)城市化是一定地域(居民点)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成分、营运机制、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新组合的复杂的动态过程。

(3)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归纳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城乡人口分布结构的转换;第二个层次是产业结构及其布局地域结构的转换;第三个层次是传统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向现代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换;第四个层次是人们聚居形式和集聚方式及其相关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

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理论体系

目前,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学术界仍然存在着许多争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大城市论认为,大城市经济效益好,各种资源可以在较大范围内得到有效配置,城镇化应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中等城市论认为,中等城市是集中与分散相统一的新型社会结构,机动灵活,容量大,是沟通大城市和小城市的桥梁和纽带;小城市论认为,我国现有的大城市已经膨胀,并不断出现各种“城市病”,为了避免城市病的过度蔓延,目前应大力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论认为,通过普遍发展县域小城镇,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经济增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论认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同时并进,兼顾了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方面的目标。

三、吉林省城市发展现状

第一,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的空间分布均衡。2005年,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为45.2%,比全国平均水平43%高2.2个百分点。根据中外城市经济学者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在30%~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在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而城镇化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的标准来判断,目前吉林省城镇化水平尚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发展任务依然艰巨。但从吉林省的城市空间分布来看,划分较均衡。两个超大城市居于核心位置,其他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环绕四周,剩余小城市、小城镇处于各城市边缘区,对于吉林省整体城市协调均衡发展在地理位置上具有相应的优势。

第二,超大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缺乏经济增长核心区。就吉林省的两个超大城市长春和吉林的情况来看,根据2003年和2005年的中国大陆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名进行分析。2003年,长春和吉林的综合指数分别是排名第一上海市的20.8%和3.89%,其余指标除了人口指标外,长春和吉林所占比重都在30%以下。2005年,虽然长春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上升到12位,但是仅占上海市的46.82%,而吉林市的排名下滑到87位,综合竞争力只占上海市的21.15%。这说明长春和吉林两市综合指数与国际大都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吉林省的城市化发展。但也应该看到,2005年长春的综合竞争力指标中,虽然基础设施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资本竞争力较弱,但文化竞争力、企业创业精神均排在前位,且工业基础良好,主导产业优势突出,民众素质较高,这些都是众多内地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条件。

第三,各城市缺乏合理定位,小城市、小城镇质量不高。由于历史、自然、政治等多种原因,造成人们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较多,但利用方向多为农产品的生产及粗加工,对于省内的其他资源,如旅游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各城市还没有结合自身资源找到相应的经济增长点,缺乏合理定位,从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尤其是小城镇、小城市,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地区农业人口比重较大、产业结构单一固定资产投资不足、创新意识较弱、规模总体偏小、质量不高、发育很不充分。

第四,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规划。吉林省各城市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根据2005年吉林省各城市主要经济指标GDP进行测算,占总数25.91%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GDP比重为92.37%,而占总数74.09%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的GDP比重仅为7.63%,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与江苏省前12强市2006年一季度GDP分布相比较,差距较明显。另外,吉林省对于各个城市在经济发展、金融投资、人文环境、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划,这也是城市发展不均衡的另一影响因素。

四、吉林省城市发展路径分析

城市的发展应该考虑与周边城市的协作关系,应该将各个城市看作城市集群的细胞,采取“近交远政”的策略,对城市发展进行各方面的统一规划,提升整体竞争力,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一个共同区域内,不能只片面考虑单一的城市发展,或者只发展单一形态的城市,要有大、中、小城市的规模分工,这是建立一个合理城市群体系的必要基础。其次,在一个共同区域内,每一个城市都应有自己的主导优势及职能分工。应明确不同规模或相同规模城市的特征,在确定各城市相对优势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定位。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等特征发展特色城市。最后,由于吉林省GDP排名前2位的长春和吉林与国际大都市的差距,决定了吉林省城市发展道路应更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不能走大城市论、小城市论、中等城市论的路子。

五、吉林省城市发展对策分析

第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长、吉两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应该充分发挥长春、吉林这两个超大城市的科技、人力、创新等资源优势,以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汽车方面,应继续围绕并依托一汽发展建设“两大基地和三大体系”,即扩建长春市汽车基地,多方启动建设吉林市汽车基地,着力建设汽车零部件、专用车客车、汽车相关支撑产业三大体系。

第二,积极推进其他大型城市建设。吉林省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GDP比重也较大,各城市应该结合地区自然资源、民族特色、地理优势寻找机会,进行合理定位,在条件允许时扩大城市规模,向超大城市发展。如延边州可以结合当地的民族、历史、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增加进出口贸易;长白地区拥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可以发展可持续旅游经济,开发人参等特产品,发展地区经济。

第三,重点突出小城市、小城镇发展,形成以点带面的网络型城市发展布局。小城市、小城镇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借助其边缘地理优势,强化与周边大、中型城市的经济联系,利用大城市的集群效应,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加速吉林省的整体城市发展。另外,小城市和小城镇要调整城镇内部的产业结构,依托各种龙头企业,开发多种经营,加快农业劳动力转移,突出地方特色,大力提升其GDP比重,这是吉林省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四,继续发挥农业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吉林省在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吸取玉米加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畜产品、特产品方面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资本雄厚、创新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使产业链条得以延伸,努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并继续发展高效农业,重点支持“绿色”、“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关键技术,以及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的项目开发。在此基础上,应改变原有以批发市场、零散市场为主的市场格局,加强吉林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物流配送等手段,采用超级市场、专业店、期货等先进的销售渠道,开发国内、国际市场,加快吉林省经济的发展。

第五,拓宽融资渠道,以市场力量推进城市发展。吉林省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确立经营城镇的新思路。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将经营城镇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对城市资源和功能载体进行集聚、重组和营运,把城市建设由简单的生产过程变成资本营运的过程,实现政府对城市建设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努力开辟城建资金来源,尽快建立起国家、地方和个人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对有收益的基础设施,应合理确定服务价格,实行有偿使用。

摘要:城市化问题是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化的内涵,以及城市化发展的理论体系,介绍了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吉林省城市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城市化,路径,对策

参考文献

[1]姜爱林.城市化的基本内涵[J].青海经济研究,2003,2:22-24.

吉林省白城市 篇8

(一)利率高,期限短

不管是信用贷款还是直补贷款,与农行的农业种植贷款相比相对较高。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周期为10个月,而农民从春耕夏耘到秋收直至出售往往超出10个月(部分农户等待价格上涨),农户为了明年的能够正常申请贷款,不得不去借高利贷还信用社的贷款,这样不仅给农民带来经济负担,同时给不法融资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二)贷款难,程序复杂

农民在申请贷款时必须填写相应的资料,需要结婚证、土地证、直保证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过程中需要照相,摄像等等,对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来说,往往为了申请贷款多次往返于信贷机构之间。

(三)申请贷款过程中存在腐败现象

农民经常说“没人贷款就费劲”这样的话语,语气中充满的些许的无奈,案例中信贷员的故事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贷款过程中的腐败,1000元的贷款要给信贷员200元的礼金,这样的比例让我们触目惊心,农民贷款不仅要偿还本金与利息,同时还要支付这样的额外费用,加大农民的还款压力。

(四)小额贷款对农民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小额贷款虽然为农民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但在解决燃眉之急的同时,或多或少纵容了农民的惰性,过多地依赖和等靠,同时又存在一些专款非专用,日常生活奢侈浪费等现象。

二、城市H村小额信用贷款发展的思考建议

(一)完善小额贷款运行机制

1. 深化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信贷机构应进一步完善信用评定体系,要根据农村家庭基本情况、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信用程度等方面综合评定,对于已评定农户或个人进行动态管理。由于小额农贷主要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生产其本身的特点使得农业这种社会经济类型受到自然资源、气候及市场等因素的诸多条件的制约,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便产生了小额农贷的风险性,这种高风险性和农民的低承受能力决定了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此,应出台适当财政补贴和优惠条件,帮助农户参与社会资本和商业性保险机构,参与农险业务,使政策性和合作性为主体的多元化农业保险体系得到充分的结合,增强农业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最大程度的降低小额农贷风险。

2. 合理设计利率、期限和金额,满足多元化信贷需求

根据小额信贷的特点,具有期限短、额度小,同时也具有灵活多样的担保形式,这些特点促使它能很快的适应我国农村的贷款市场,在农村底层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即便有这些优点,小额贷款这种金融模式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了小额信贷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包含贷款品种单一、额度小、风险大。伴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呈现了多元化的资金需求趋势。然而,为了满足农户多元化的贷款需求,农村信用社必须要在相关方面加以界定,包括期限利率以及金额方面进行规定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在小额信贷的政策和发展模式方面进行创新,以便吸纳更多不同层次的农户,并且培养良好的信誉度,这样就可以大大降低小额贷款带给农户的风险。

(二)强化农民的金融知识

之所以在小额贷款的过程中,出现农民个人信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对金融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因此,农民应主动加强对金融知识的了解,更好的融入市场经济中来;农村基层组织应发展各种形式的“金融下乡”,使广大农民近距离的感受到金融服务行业的便捷,了解小额贷款如何操作与运用,帮助农民塑造诚信意识,这样就会减少因信用产生的各种问题,使小额贷款这项政策更好的服务于农,最终实现农村信用社和农民的双赢。

(三)端正农民的思想认识

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为了使农村信贷业务能够良性发展,为了使农民能够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首先要解决农民思想认识问题,使农民能够理解、掌握党的惠民政策,提高农民的思想信用意识,增强农民自觉还贷的主动性,在农村思想领域进行观念更新,消除小农思想的陋习,通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协调人际关系,解决思想问题,使农民充分发挥生产和建设的积极性,为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动力。

(四)推广农民的科技应用

农业发展的潜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农村经济的发展还需要依靠农民自身才能脱贫致富,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杠杆和金融杠杆作用,走出一条科学化、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合理的资金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科学的经营方式,是提高农民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地位的保障;是农产品走向市场、增强整个农业市场绩效的前提;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总结

本文以白城市H村的小额信贷为例,梳理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滞后原因探析,旨在为白城地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出新的想法,建议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要在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不断的进行完善、改革和创新,以此充分调动农民发展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加快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步伐,使白城地区的小额农贷取得更广阔的发展天地,让中国的“农民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特征及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06:74-76

吉林省白城市 篇9

1、生态理念源远流长

现代的生态城市思想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基础上。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的基本条件, 作为现代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的载体, 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2、当前城市的生态状况

纵观我国近几十年来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演进轨迹, 可以概括为“三生兼顾、永续发展”。第一阶段, 可称为“生产型”城市阶段。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设阶段, 不注重生态环境, 不重视生活服务。第二阶段, 可称为“生活型”城市阶段。开始突出生活, 兼顾生产。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既是生产的载体, 也是消费的中心。第三阶段, 可称为“生态型”城市阶段。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品质、优化生产生活环境, 使城市持续发展。

二、吉林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比较优势

1、水资源

吉林省河流众多, 吉林省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的松花江水系的干流——松花江的发源地 (长白山天池) , 并且同是我国七大水系之一的辽河水系也有一部分在吉林省内, 因此, 吉林省的水资源总体来说较为丰富。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东辽河和绥芬河均发源于吉林省。由于吉林省东南部为长白山地区, 森林覆盖率高, 河流的发源地多, 因此这一区域的水资源较为丰富。

2、土地资源

吉林省主要土壤类型是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白浆土、盐碱土及风沙土等,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也不同, 例如东部山区土壤类型主要为黑土和黑钙土, 土壤相对肥沃。吉林省林地面积1.3亿亩, 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6.4%, 林木资源4105万m3, 具备发展森林工业的资源基础。吉林省草地资源丰富, 草场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30%, 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吉林省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

到目前为止, 吉林省走的仍然是一条高能耗、高投资、粗放型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强调对提高环境质量的技术进步的研发与应用, 注重协调经济效益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因此,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协调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其实质是一条新时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之路。

(1)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 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装备制造业、新材料、高技术产业等领域, 选择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国家级、省市级技术创新中心, 对企业投入为主体、产学研联合方式开展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及共性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给予引导性资金支持。为支持企业对科技的投入, 给企业技术开发投入一定的减免税优惠, 减免税的额度取决于企业实际的研究。建立创新资源节约机制,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改变因资源的低成本而造成的浪费。

(2) 优化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

中心城市要尽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 大力发展物质消耗低、附加值高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发展可再生资源的产业和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 逐步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合理的产业结构。鼓励发展深加工、精加工产品, 节能、节水产品,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以及功能替代型和可循环利用产品。通过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和导向功能牵动区域内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升级, 带动区域经济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3) 培育产业集群

加强吉林省产业空间引导, 通过产业集群方式, 增强企业当地配套能力、整合能力与集中处理污染能力。建设若干个技术水平省内领先、产业特色明显、环境保护基础设施集中、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基地, 坚持“布局集中, 用地集约、产业聚集”的原则, 形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造船、新材料、电子、软件信息服务、生物制药、农产品加工、物流、纺织服装等产业群。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目前吉林省的城市发展存在土地的浪费, 农业用地与工业、城建用地的矛盾, 资源的过度开采, 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城市人口规模偏小而土地规模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水平提高不快, 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率不高、公众的节约资源意识不强等问题。资源的减少, 环境的退化, 人口的增加, 加剧了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吉林省应超越现有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大胆探索可再生资源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吉林省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 以可再生的优势玉米及其秸秆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 发展生物化工材料产业和生物能源产业, 从根本上解决石油这一濒于枯竭的重要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化石经济所引发的环境危机问题, 提升循环经济发展层次, 追求循环经济发展的更高境界。

3、“绿色社区”发展模式

绿色社区建设倡导新的环境友好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社区环境管理和监管体系;建立符合环保要求的基础设施, 包括绿色建筑、社区绿化、垃圾分类、污水处理、节水、节能和新能源使用等设施;普及环保科学知识, 提倡绿色消费, 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实现绿色社区内资源得以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1]王祥荣:《生态与环境》, 东南大学出版社。

[2]沈国明、诸大建:《生态型城市与上海生态环境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吉林省白城市 篇10

空间是人类不可或缺、具有确定地理范围的一种资源, 它不能凭空增加, 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都会消费空间的潜能,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最有效的空间利用来寻求对空间潜能需求的平衡[1]。城市作为人类最先进、最高效的聚居形式, 其空间结构的新陈代谢和有机演化一直是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2]。进入21世纪以来, 气候变化、资源衰退、环境污染、贫困和非正规就业、城市安全等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共同面临的可持续挑战, 更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迫切问题[3]。作为一个概念, 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物质形态和城市功能组织两部分, 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三个层面[4,5,6]。在经济层面, 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新区开发、旧区复兴和城市扩展的平衡[7], 有吸引力、可达性高、便捷的商业和服务体系, 合理、环境友好、多层次的交通系统等;社会层面, 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乡一体化,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的空间资源的公平分配[8], 创造就业和社会交往机会, 克服贫困和社会经济的不平等;环境层面, 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包括足够的绿地、清水、阳光, 清新怡人的空气, 多样的动植物[9], 宽敞整洁的居住环境, 尊重自然与文化传统的多样景观等内容。

资源型城市多数因矿而生, 依矿而建, 经过多年强烈、不可持续的人为干扰, 如今空间问题丛生。近年来, 国家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政策倾斜、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发展[10], 使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接续替代产业和新兴产业迅速发展, 人口城市化过程重新加速。新产业的发展空间、区位布局与空间组织, 新增城市人口可支付的“立足之地”和充足的公共服务的提供, 需要科学的城市空间规划引导。因此, 构筑从宏观到微观各层次均具良好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可持续城市空间结构, 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11,12,13,14]。

2 辽源市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存在问题

2.1 辽源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分析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 总面积5139km2, 辖东辽、东丰两县和龙山、西安两区, 共24个建制镇、3个乡、543个行政村。城区北距长春市120km, 有长 (春) —辽 (源) 高速公路相接, 南离沈阳市240km;303国道和四 (平) —梅 (河口) 铁路东西向、206省道南北向从市区穿过。

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行为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自1911年辽源煤田开采以来, 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以煤炭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一个多世纪以来, 社会经济形态经历了自然经济、殖民半殖民经济、计划经济、市场化经济、转型振兴经济五个阶段, 主要依赖的产业最初为农业, 其后变为煤炭开采、煤炭及相关产业、轻纺业, 然后是衰退的资源型产业和传统轻工业。2005年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以来, 辽源市新材料产业、新能源产业、健康医药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冶金建材产业、纺织袜业等6大接续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1倍多, 改造棚户区175.8hm2。根据主导形成因素和空间特征, 辽源市的市区空间演变大致划分为五个时期:县域中心地形成时期、多元社会空间混杂时期、生产性空间过度发展时期、空间衰败时期、空间转型和重构时期 (表1) 。从市域层面看, 区域空间结构经历了低水平均衡阶段、局部有组织阶段、点轴框架形成阶段、点轴系统逐步完善阶段。

注:数据来源于2005—2020年《辽源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09年辽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2 市区空间结构特征与问题

市区面积狭小, 城市扩展空间不足:辽源市区面积仅为220km2, 在吉林中部城市群中属于最小的市区。由于市区经济增长总体上处于依靠投资推动的外延型扩张阶段, 辽源市的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扩张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做大做强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城市产业和居住功能发展、道路等基础设施扩容增量、生态环境承载力提升都需要大量土地, 但由于地形的限制, 市区内适宜的发展用地十分紧张, 城市扩展空间明显不足。

经济社会空间混乱, 综合承载功能不强:由于规划引导不力和不同时期产业空间需求的差异, 目前辽源市区的产业空间布局混乱无序。突出表现为:工业用地较分散, 一部分污染性企业分布在居住用地之间, 部分厂区处于停产闲置状态, 特别是矿北工业区土地利用率较低;公共设施用地较分散, 多数为临街布局, 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仓储、市政用地在市中心区多有分布, 用地总量不足, 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除商贸金融为主的中心分区外, 其他分区工业、商贸、行政、居住、文化娱乐活动混杂, 城市功能的空间组织混乱, 相互干扰严重, 空间质量和效益不高。

山水要素被破坏, 生态系统支撑功能弱化:辽源市区座落于低山河谷之间, 栾家山、黎明山、向阳山、北山、龙首山分布于城市东、西、南、北、中, 东辽河自东向西贯穿市区, 并在市区内汇集了渭津河、梨树河、半截河。辽源市区分布在这四条河流冲积而成的“大”字形河谷平原上, 形成了“水在山中, 山在城中, 城在水中”的山、水、城互相融合的城市空间结构。但河流两侧分布着工业、仓储及市政用地, 有特点的山体和植被变成了采石场, 为城市煤炭和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建材, 山水生态系统对中心城区的支撑功能逐步弱化。

2.3 市域空间结构特征与问题

社会经济要素点状集聚,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辽源市的经济社会要素过度集中于辽源市区和东丰、白泉镇区, 这些中心区域经济发达、城市的物质和文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层次较高、基础设施较完善, 而外围的乡镇, 经济发展水平仍很低、城镇规模小、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同时, 广大乡村地域与各级城镇的差距逐步扩大。这种点状过度集聚和过大的区域差异, 部分是由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 但区域政策和空间规划的城市偏向和片面追求经济效率, 忽视社会公平和空间公平也是重要原因。不平衡的区域空间结构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协调发展。

空间竞争过度, 分隔严重:辽源市各城镇自我封闭、自我发展现象普遍存在, 城镇之间经济联系较少, 缺乏合作, 一些行业部门 (如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医药等) 甚至出现产业同构、恶性竞争的局面。争项目、争资源等无序竞争使辽源市发展难以取得协同效应, 从而导致整个地区经济整体实力不强。同时, 由于辽源城区被东辽县包围, 中心城区仅与东辽县在空间上联系较紧密;而东丰县距辽源市区较远, 加上东辽县的阻隔, 与中心城区联系少, 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环境之中。此外, 由于城乡二元制度约束, 各城区、镇区与广大外围农村地区的联系较弱, 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 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

水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辽源市整个市域属于低山丘陵区, 位于东辽河和辉发河上游, 汇水区域狭小, 全市年平均产水量14.9万m3/km2, 比全国平均少6.4万m3/km2,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00m3, 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8, 水资源严重匮乏, 河流自净能力低。目前, 大多数地表径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河流水域的污径比超过了70%。2004年对东辽河下游水质检测表明, 化学需氧量、氨氮、生化需氧量均严重超标, 属劣五类水质。辽源市生态系统本底为森林和草原, 但由于高强度的农业开发使原始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水土流失严重, 全境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矿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沉陷区面积19.85km2, 采空区面积14.58 km2, 非稳定沉陷区面积km2, 破坏耕地、森林2337hm2, 形成煤矸石山12座, 堆积量达8000万t。

3 辽源市可持续城市形态重构模式

3.1 市区可持续城市形态重构模式

可持续发展对城市形态一般强调紧凑、较高密度和内城复兴。但这种城市形态不适合辽源市, 一是由于资源型行业、企业的污染和破坏, 辽源市内部空间重组与优化需要较大的“腾挪”空间, 如塌陷区治理、棚户区改造都需要建设大面积的新区;二是辽源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 对城市空间扩张的需求强烈。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 辽源市应采取适度外延扩张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根据辽源市地质情况、自然地理特征、开发区建设情况和外部交通网络, 今后城市空间的扩展将沿循指状扩散的形态, 即沿群山之间的四条河谷和高速公路发展。因北部半截河谷已为建成区, 且受采塌区限制, 未来城市发展主要是向东、南、西方向拓展。

可持续的社会经济空间形态可重构为“五区、二翼、一环”的模式 (图1, 见封二) 。“五区”即龙山区、西安区、经济开发区、寿山新区和东辽分区。龙山区为城市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区;西安区为接续产业发展区;经济开发区为城市西部工业集中建设区;寿山新区为城市东部工业集中建设区;东辽分区现为东辽县政府驻地白泉镇, 今后建设成为辽源市西部副中心。“二翼”即城市居住生活空间的二个拓展方向, 包括渭津河方向和梨树河方向, 位于中心城区的南部。“一环”即城市外环快速路, 将城市的“五区”、“二翼”连为一体, 同时又是城市的主要对外通道。可持续的环境空间形态重构模式, 主要是尊重和恢复原有的“五山四水”山水生态空间格局, 搞好棚户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和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重建。

3.2 市域可持续空间形态重构模式

城镇体系、产业布局和交通网络是区域可持续社会经济空间形态重构的核心。近期, 本着尊重城市发展历史、节约成本的原则, 以点带线, 将市域空间形态逐步调整为“一核多心”模式。充分发挥辽源城区作为辽源市核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迅速提高辽源市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同时培育和强化其他各级中心城镇的服务功能, 形成以中心城区为中心, 以白泉镇和东丰镇为两翼, 以小城镇为纽带的“一核多心”空间形态, 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中期, 根据“点—轴系统”理论, 以线带面, 打造由集 (安) —锡 (林浩特) 、四 (平) —梅 (河口) 轴带和长 (春) —那 (丹伯) —辽 (源) —西 (丰) 轴带、长 (春) —东 (丰) 轴线组成的“A型轴带”, 作为辽源市未来重点发展轴带。促进新型材料、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向四梅铁路和国道集锡线辽源段沿线、辽那线、辽西线集中, 初步形成辽源市城镇、经济一级发展轴带。争取将长东线建设成为集聚的农副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及物流业的轴线, 培育成区域经济二级发展轴;远期, 基本形成以辽源城区为中心, 通过放射状交通线路连接, 辐射约30km半径范围内9个建制镇的网络化空间形态 (图2, 见封二) 。

可持续的区域环境空间形态重构应基于市域生态环境自然格局和空间开发利用现状, 以山脉、水系、交通通道等为骨架, 以山、林、河、田、湖泊等为要素, 构建由一个外围环状生态屏障、三个区域性绿核、五个重点生态环区和网状廊道构成的区域生态空间系统, 组合城乡各类自然生态资源和绿色开敞空间, 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网络式的区域生态环境新格局 (表2) 。

4 辽源市城市功能组织可持续发展途径

4.1 市区城市功能组织可持续发展途径

系统优化城市功能空间组织,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按照工业园区化、商业服务业体系化、居住社区化、生态网络化原则, 充分利用城市历史、文化、自然资源, 调整优化城市功能组织, 构筑就业、商业、生活、文化和居住功能紧凑、舒适、安全的城市空间。龙山区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等功能;西安区应充分利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积极吸引各方投资盘活现有矿区工业企业, 改造为城市北部工业组团, 建设西孟工业小区, 依托环城快速路重点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对新兴产业园区, 应大力发展建设各项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科学引导其发展方向。其中, 西部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纺织、食品、现代医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 因其位于城市上风向, 严禁布局产生大气污染的企业;东部寿山新区重点发展新材料、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 因其位于城市水源上游, 严禁布置产生水污染的企业。同时, 适当布局居住、商业和文化空间, 增强产业园区的城市综合功能。对南部的居住生活区, 应大力发展教育、商业、餐饮、娱乐等服务设施, 建设高品质、有活力的人居环境。东辽分区应以东辽河为发展轴线, 以四平—辽源一级公路为依托, 引导建设用地向东发展, 与主城区联为一体。

调整行政区划, 引导城市功能的合理集聚与扩散。目前, 辽源市区与东辽县的近域乡镇社会经济联系较紧密, 辽源市经济开发区与白泉开发区已连为一体。“省管县”体制的推行激化了辽源市区与东辽县的竞争, 影响了区域整体综合实力的提高。从区域位置来看, 白泉镇与辽源市区距离较近, 处在市区强力辐射范围内, 其居住、教育、文化等县域中心城市功能大部分被辽源市区替代, 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同级别的东丰镇。因此, 可将白泉镇辖区纳入辽源市市辖区范围内, 以解决市区产业和空间扩展面临的块块分割和地方恶性竞争问题。同时, 将渭津镇设为东辽县政府驻地。渭津镇规模较大, 距离辽源市区相对较远, 且位于区域经济发展主轴上, 作为未来的县域经济中心较合理。

专项综合治理各种“功能紊乱”空间, 改善贫困群体的居住和生活条件, 修复环境创伤。辽源市是在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经过长年开采, 矿区地面沉陷严重, 存在大量棚户区。辽源市区有沉陷区17.29km2,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5.8 km2, 大部分为居住用地, 且绝大多数为四类居住用地, 道路、供水、供电、供热和卫生设施破损严重, 环境风险高。除位于采煤沉陷区的棚户区外, 辽源市仍有泰安、富国、东山、仙城、安家、先锋、北寿等七个主要矿区棚户区, 它们面积大、数量多、分布松散、形成时间较长, 多数处于地形复杂沟壑交错的山坡地上, 普遍存在下岗职工多、公亡遗属多、工伤职工多、离退休人员多, 住房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入厕难、吃水难等问题。对采煤沉陷区, 今后应对用地进行综合整治, 除保留少数建材、煤炭、物流产业外, 要将居民迁出, 把土地用于生态复垦和文化遗产公园、速生杨树林基地建设。对棚户区, 今后应以创建安全、公正、有尊严的人居环境为目标, 拆除重建居民住宅, 统一规划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4.2 市域城市功能组织可持续发展途径

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并重, 合理发展和组织产业空间, 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并重,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南部低山绿色特产农业区应加速低质低产林改造, 建设速生丰产林, 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发展鹿产品深加工和林蛙、柞蚕、中药、食用菌、山野菜等绿色特产业;建立绿色水稻生产基地。北部高效农牧区应发展高效农业, 建设集约化旱作绿色农业基地;发展无公害畜牧业, 建设规模化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汽车零部件产业聚集区、农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医药产业聚集区和纺织、食品产业加工聚集区为主体, 以合理分工的各类专业化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为依托, 加快生产要素集聚, 促进区域工业布局的调整优化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 控制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和无序竞争, 构筑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的工业空间体系。加强旅游基地建设, 开发建设满清历史文化古迹旅游产品, 发展一批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生态旅游区, 如东辽河源头、乌龙山森林公园、关门生态村、清河林果园、农业科技生态园、仁合山庄等。

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居住条件和福利水平的差距, 促进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 逐步解决城市非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培训等问题, 使他们逐步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 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 包括农业用地使用权和经营权流转、农民住宅出让和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和流转等, 使人口向城镇特别是辽源城区及重点镇如东丰、白泉、渭津、建安、安石、安恕、黄河、横道河、那丹伯、大阳等集中;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增加农业补贴额度, 扩大农业补贴范围, 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 培养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居住生活条件, 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 引导山地、丘陵地区分散的人口向中心聚落集中, 向平原谷地转移;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缩小城乡居民的福利差距, 缓和社会矛盾。

吉林省白城市 篇11

一是在监狱现场,全体人员参观了服刑人员的生产、生活场所,亲眼目睹了服刑人员失去人身自由、接受强制教育和劳动改造的场景,听取了监狱领导对监狱情况的全面介绍。二是两名服刑犯人现身讲述自己因贪欲膨胀而身陷囹圄的犯罪过程。他们都曾是很有前途的科局级领导干部,当他们分别讲诉自己走上犯罪道路的心路历程的时候,是满腔的悔恨和无尽的忏悔。他们曾有过职业人生的美好时期和规划,并取得非常好的工作业绩,但由于放松思想改造,存在侥幸心理,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声泪俱下的忏悔和追悔莫及的警醒,以及对亲人、家庭的感念,对向往自由生活的渴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员工,让在场员工得到心灵的洗礼。三是活动结束后,该行结合此次警示教育,向全行干部员工提出三点要求:第一、洁身必须自律。要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仅要从思想上、更要从行动上做廉洁自律的模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做到警钟长鸣。同时做到以案为鉴,增强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警觉性。第二、结合目前开展的“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切实抓好廉政建设和案防教育。用典型案例做为全行的警示内容,时刻营造全行干部员工不想作案,不能作案,不敢作案的氛围,增强案件防范工作有效性和针对性,确保安全经营。第三、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警示教育活动的客户经理撰写心得体会,使干部员工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强自身修养和世界观改造,远离犯罪,远离罪恶,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才能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让法律的警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时时敲响。

抓住时机主动出击

农行吉林白城分行委托资产银行卡透支清收取得重大突破

张胜利 郝美玲

农行白城分行资产处置部门利用公安部门正在开展“打击经济诈骗犯罪”活动这一契机,经过与公安部门通力合作,银行卡清收处置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8月15日,该行通过百日攻坚共收回银行卡透支142万元。

吉林省白城市 篇12

城市配送是指在城市范围内,经营主体通过集货、分拣、配货、配装、运输、信息服务等一系列物流活动,采用集成化和规模化的模式将货物送达目的地的物流活动,是物流链条中“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解决好城市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利于促进城市物资流通,加快城市运作效率;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改善民生;有利于促进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目前吉林省城市配送中出现了整体规划协调难度大、标准化程度低、配送监管责任不清、城市道路通行困难等问题,如何结合自身环境条件与特点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城市配送体系,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促进城市配送物流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近几年来,国家及省相继提出了促进城市物流配送发展的有利政策。2013年2 月,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住建部、商务部、国家邮政局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 《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配送管理工作的意见》;2013 年10 月,商务部、财政部将城市共同配送工作纳入现代服务业产业试点范围,确定了长春市等15 个第二批试点城市。基于这样的需求环境和政策背景,吉林省商务厅流通处对吉林省主要城市配送现状和问题进行调研分析,掌握城市配送总体情况,在此基础上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未来吉林省典型城市配送需求总量进行预测,以期为科学规划布局建设提供方向性的参考。

1 吉林省城市配送发展现状

1.1 物流业现状

近年来,吉林省物流运行总体趋势良好,社会物流需求增速虽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物流业增加值稳步增长,为保证全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2013 年,吉林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2 316.7 亿元,同比增长8.8%,增长较快,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构成情况如图1 所示;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33 151.8 亿元,比上年增长9.0%。从物流总额构成情况看,工业品物流总额为24 594.8亿元,占吉林省社会物流总额的74.2%,同比增长9.7%;外省市及进口货物物流总额为7 413.5亿元,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22.4%。其中,外省市流入物流总额为6 284.6亿元,同比增长9.3%;进口物品物流总额为1 128.9亿元,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总额、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分别增长6.7%、19.0%和13.0%。2006~2013年吉林省物流总额与GDP走势如图2。

2013 年,吉林省物流增加值为770.7 亿元,同比增长8.8%,增加值增速缓慢。其中,交通运输业增加值为546.7 亿元,同比增长8.3%;贸易业增加值为157.3 亿元,同比增长9.9%;仓储业增加值为55.2 亿元,同比增长9.0%;邮政业增加值为11.5亿元,同比增长15.9%;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9%,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吉林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物流园区步伐加快。

1.2 典型城市配送现状

1.2.1 长春市城市配送现状

随着长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商业不断繁荣,目前长春城市配送物流需求旺盛,每天运进长春市的居民生活用品平均在7 260 吨,往返车辆3.9 万以上台次。城市物流配送业务也在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体现在城市配送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城市配送物流主体逐渐多元化,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城区内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长春市城市配送总体运行平稳,但也存在配送效率低下,配送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机械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据统计,长春市的3 676 户物流企业中,30%以上是只有1~2 台车的运输户,相互压价、不择手段地争夺客户以及损害客户利益的现象常有发生,扰乱了正常市场秩序。目前大型物流企业或集团较少,这些中小企业特别是众多的小微企业,在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运营模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足。

2013 年9 月,长春市被国家商务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15 个物流配送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研究制定了 《长春市城市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城市物流共同配送的意见》,并决定在2014 年启动长春“712”城市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712”工程的具体内容即:扶持、升级、改造、新建“7 个中心、100个节点、2 个平台”,其中“7 个中心”:重点建设蔬菜配送中心、水果配送中心、冷链配送中心、医药配送中心、日常消费品配送中心、电子商务配送中心、铁路零担配送中心7 个中心。“100 个节点”:搭建100 个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末端站点。主要模式有大型商企或连锁门店自建配送点、各大商圈布局配送点、机关院校企事业单位配送点、社区配送点、快递配送点五种,每种模式启动20 个站点。“2 个平台”:整合2 个城市配送资源平台。一是整合公共信息平台,以大型综合物流配送中心为载体建设市级共同信息服务平台,通过平台与配送企业载体的有效对接,完成城市共同配送信息资源的整合;二是整合集中调配城市货物的服务载体平台,在市物流共同配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支撑下提升城市货物的配送效率。

随着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长春市逐渐开工建设一批功能全、影响大、辐射强的商贸物流项目,进一步提升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

1.2.2 吉林市城市配送现状

吉林市配送企业总体规模比较小、服务内容单一、运营效率较低下,配送企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较弱。近几年来,物流运输品种结构变化不大,主要集中在体积大、价值低,为工业服务的石化、建材、粮食和煤炭产品,约占全市货运总量的60%以上。而在城市配送中体积小、重量低、价值高的电子通信类货物和日用商品的比重相对较小。据统计,吉林市现有道路货物运输企业中85%以上是小规模的运输企业和个体运输户,运输资源分散导致物流成本难以降低,企业效益难以增加。旧有的仓储设施数量少,功能比较单一,作业效率低,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3 松原市城市配送现状

松原市物流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大中城市相比,没有竞争力,周边城市经济不发达,没有强大的经济腹地做支撑,物流企业规模较小,第三方物流所占比重小,物流设施技术落后,服务质量低。截止2013 年年底,全市物流企业仅为57 家,且大部分都是小规模企业且为民营企业,平均车辆拥有量仅为2 台,远远不能够承担物流业迅速发展的任务。在配送企业方面,大型企业寥寥无几,规模普遍较小,城市配送车辆技术水平落后、非法改装、客车载货、“大吨小标”等问题突出,城市配送车辆标准不高、标识不统一。加上运力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调控政策不健全等。配送技术上,信息化程度低下,社会化、专业化发展程度不高,并且配送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松原市城市配送的运行效率和未来发展。

2 吉林省城市配送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配送车型不标准

目前,吉林省内城市配送车辆技术水平落后,非法改装、客车载货、“大吨小标”等问题突出,城市配送车辆标准不高、标识不统一;多数城市配送车辆不符合 《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 的相关要求和 《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 的具体规定。配送运输无封闭装置,经常裸露在外。许多从事冷藏保鲜运输的车辆不是专用车辆,不能满足相关技术要求。

2.2 城市配送运力调控不科学

吉林省多个城市内普遍存在城市配送运力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科学、调控政策不健全等问题,城市配送车辆没有统一的运营服务规范,较零散、无集约化。当城市物流配送量达到高峰时,一方面是配送企业没有足够的运力把积压的商品配送出去,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社会闲散货运车辆经常被闲置,利用率较低。

2.3 道路通行限制较多,城市配送运输通道不畅

目前,随着城市内部交通压力的增大,出于安全方面的某种考虑,长春市和吉林市均对货运车辆实施了限行、禁行措施,但科学合理、公开透明的配送车辆通行管控机制尚未形成。向社会发布限制、禁止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的区域和时段不及时,配送车辆通行便利的管理政策不完善。城市管制的这些路段周边一般都集中着大量的商业设施,一方面大量人口聚集,另一方面因对商业设施配送物资,配送车辆也大量聚集。由于这些道路的限行,加之物流通行证管制,使很多货运车辆不得不使用大量由金杯车改造的贴膜车以及出租车、电动车等送货,导致送货车辆分散,数量增多,反而加大了交通压力,降低了运送效率。

2.4 城市配送企业运营不规范

运输企业是物流配送的市场主体,是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在吉林省内,城市配送运输企业与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的合作较少,对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应用也不多,运输组织方式较为落后,配送运输服务质量不高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较低。再者,吉林省各城市市区内普遍存在非法改装、假牌假证、无证运输等严重违法现象。

2.5 城市配送成本居高不下

由于吉林省内物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程度低,直接导致“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城市配送区域不断扩大,配送需求量不断跃升,需要投入更多的配送车辆。但由于物流供求信息渠道不畅,城市“最后一公里”往往是“有货找不到车,有车找不到货”,造成比较严重的空驶等问题。停车收费、罚款等也直接推高了物流配送成本。许多城市对货车车型、送货时间、行驶路线和车辆停靠都有严格管制,动辄罚款,使“最后一公里”变得漫长而沉重。再加上城市配送的效率和效益不高,同城配送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都使得城市配送企业的成本居高不下,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和发展。

2.6 城市配送设施不足,装卸难等矛盾突出

吉林省城市物流配送设施主要由集散中心、临时中转中心及末端接货平台三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小件物品共同集货及分拨设施(临时中转类)、商业区配送卸货和揽收设施。商业区、写字楼、住宅区、高校等地区人口密集,物资收发量大,物流配送服务需求迫切。然而,由于城市规划较为落后,商业区及其他区域物流配送配套设施不足,导致送货车辆、送货人员缺乏停车及卸货空间,只能停靠在周边马路等待卸货、派件或取货,配送成本增加,交通拥堵现象严重,矛盾突出。

2.7 城市配送涉及管理部门众多,协调管理难

城市配送管理涉及到城市交通警察、运管局(处)、城管、规划、商务等部门以及众多的工商企业,城市配送管理涉及面广,协调管理难度较大。运管部门重视保护城市配送企业的利益,力图更好地满足配送需求与提升配送企业服务,希望减少城市交通限制,增加城市配送节点;交警部门为了交通的顺畅,往往限制配送车辆的通行与停靠;土地、商贸、规划部门在规划道路、商业网点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配送需求,没有为城市配送预留配送站点与通行通道,往往容易在配送过程中造成交通拥挤。

2.8 城市配送缺少统一规划和科学设计

城市配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行业、多领域、多环节,投入大,公益性强,需要纳入城市整体规划,并与相关规划搞好衔接。目前吉林省仅长春市进行了“城市物流共同配送物流体系建设规划”,初步研究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其他城市还处于自由发展状态。需要从吉林省的层面进行整体研究和设计,增强城市共同配送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探索制订地区标准,研究出台支持城市共同配送的本地化、差别化政策,完善协调机制,创建良好环境,为开展城市共同配送提供制度保障。

3 吉林省城市配送需求预测分析

3.1 配送需求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物流配送需求的因素十分广泛且复杂。根据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影响其配送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经济因素。

社会经济是城市配送的本源性需求和核心影响因素。影响城市配送需求量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比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

(2)宏观政策因素。

宏观政策是国家和地区政府对经济发展所做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的措施。政府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市场经济行为,有利于提高市场的公平性、透明度,有助于物流业的发展,可促进吉林省物流配送需求的发展。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

(3)市场环境因素。

市场的开放程度也是影响配送量的一个因素。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吉图战略的实施,吉林省正在加速与周边区域的相互融合。许多省外或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大量涌入吉林省物流市场,给传统的运输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冲击,这就需要吉林省交通运输业要加快建设步伐。

(4)居民消费水平。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其购买能力相应增强,多样化、个性化的生活需求使作为物流需求重要组成部分的区域配送量急速增加。

(5)运输环境和配送服务水平。

运输业的发展势必推动物流的进步,而物流业的发展又将导致城市配送的增长。城市交通的合理性和畅通性是衡量城市配送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低劣的配送服务水平,使丧失客户在所难免。目前众多企业出于保证物流配送服务质量的原因,越来越倾向选择专业物流供应商,放弃自营物流和一般物流供应商。

3.2 典型城市配送需求总量预测———以长春为例

3.2.1 预测指标的选取

物流需求是拥有货物、需要物流服务的劳务需求。由于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因此通常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估算物流成本来表示。根据研究,地区生产总值(GDP) 直接影响城市物流需求,二者之间的发展速度有正相关关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刺激了对城市物流的需求。城市物流需求与工业增加值密切相关。物流需求分析包括长春市市区经济总量(GDP),长春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第二产业增加值。收集的统计数据见表1。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长春市统计年鉴(2014)

3.2.2 预测内容

预测2015~2020 年城市配送需求总量。

3.2.3 主要经济指标预测

通过运用多项式回归方法及线性回归方法对GDP及第二产业增加值进行预测,根据拟合程度分配权重,多项式曲线拟合模型与线性拟合模型分别给予0.5 权重,得到综合预测量;通过建立历史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回归关系,来预测未来年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测结果见表2 至表4。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单位:亿元

基于以往研究,城市配送系统需求与经济因素影响关系存在结构方程模型,第二产业增加值对城市配送需求总量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为0.82。因此,长春市未来年份城市配送总量见表5、图3;三者之间的变化情况见图4。

从图4 中可以看出,长春市城市配送量一直在保持平稳增长,与之紧密相联系的经济因子GDP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城市配送业的发展保持一致,同样呈增长趋势,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的变化规律。

3.3 需求预测分析

由以上预测结果可以看出,今后十几年,长春城市物流需求总体上将有较大的增长,城市配送物流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解决好吉林省城市配送问题才能满足未来的城市物流配送需求。吉林省大中城市要根据城市物流配送需求,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推动城市共同配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配送成本高的问题;通过对吉林省主要城市配送运输需求的调查,配送特点及预测,可制定城市配送车辆运力调控计划,达到引导城市配送企业调整运力结构、配置运力资源的效果,对解决城市配送通行难等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所以,规划者应本着以民生考虑和方便群众的原则从整体出发,全盘考虑,根据物流配送需求的发展趋势对城市物流进行整体合理规划,促进城市配送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城市配送是城市交通、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城市配送,对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分析吉林省城市配送发展现状,剖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取吉林省城市配送需求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典型城市配送需求总量预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上一篇:群体性利益诉求下一篇:青海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