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风险

2024-10-10

监督风险(精选11篇)

监督风险 篇1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 财务风险的存在威胁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理论上讲, 债权人要承担本息到期无法收回或不能全部收回的风险。因此, 在公司治理上债权人和股东一样有权对企业行使监督权。Shleifer and Vishny (1997) 、Williamson (1988) 等认为, 债务和股份不仅应被看作不同的融资工具, 还应被看作企业不同的治理结构, 而作为企业最大债权人的银行是企业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一员。于富生等 (2008) 、迟旭升 (2011) 、张孝堂 (2011) 等从董事会、股权、高管三个特征, 来考虑公司治理与财务风险的关系, 而薛瑜 (2012) 、葛宝泉 (2012) 、牟凌彤 (2013) 、Gorton and Schmid (2000) 等, 则从一个方面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现有很多文献较少从实证角度, 把债权人监督纳入公司治理来研究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因此, 本文通过对银行债权治理 (即监督作用) 与企业财务风险关系的研究, 为人们认识银行债权治理的作用, 以及通过加强银行债权治理有效降低财务风险有一定的启示。

研究假设

1.银行借款规模与企业财务风险

在债权治理机制有效的基础上, 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越多, 风险越大, 其对企业的监督力度越大, 其监管效果也应该是越好。国内外学者也验证了银行的贷款规模与监督力度呈正相关关系 (Kang, 2000;Lee and Mullineaux<2004>;Sufi<2007>) 。据此可做如下推断:当某公司债务融资数额越大时, 银行越会加大对其的监督, 银行债权人对企业的约束力将相应提高, 此时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得到有效控制。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1:银行贷款规模与企业财务风险呈负相关。

2.借款期限与企业财务风险

银行通过与企业建立长久的合作和互信关系, 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与借款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此情况下, 银行就有足够的动机去增加监督强度 (Rajan and Winton, 1995) 。借款期限越长, 银行的重复监督成本就越低 (Mullineaux和Dennis, 2000) , 就越能激励银行加大对借款企业的监督力度。同时, 借款期限越长, 银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就越多, 也越能促使银行加大对借款的监督力度, 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而短期借款则恰好相反, 一是短期借款的期限较短, 银行面临的不确定性较少, 从而面临的风险也较小;二是银行通常能够获得与贷款企业有关的生产和经营方面的信息, 从而会计信息的需求较少。银行实施监督的动机, 会随贷款期限的延长而增强, 而监督的加强, 又提高了信息透明度, 从而降低财务风险。基于此, 本文提出假设2:长期银行贷款比短期银行贷款的监督力度强, 即长期债务比例与企业负相关, 短期债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正相关。

研究设计

1.样本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深、沪两市的房地产上市公司, 观察期为2008~2010年。剔除ST、*ST类和存在缺失值的公司, 最后得到62家样本, 共186个观察值。本文的数据来自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 聚源及CCER数据库。

2.变量

(1) 被解释变量———企业财务风险。本文选择样本公司的Z指数来衡量企业财务风险。该指标越小, 企业财务风险越大;反之, 则财务风险越小。所用Z指数由CSMAR数据库的财务数据计算所得, 公式为:Z=1.2×营运资金÷总资产+1.4×留存收益÷总资产+3.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0.6×股票总市值÷负债账面价值+0.999×销售收入÷总资产。如果Z得分≥3.0, 则企业不可能破产;如果Z得分<1.8, 则企业很可能破产;得分在1.8~3.0之间是灰色区域。企业Z得分在此范围的话, 则一年内破产的可能性为95%, 两年内破产可能性为70%。很显然, Z得分越高, 企业越不可能破产, 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小。

(2) 解释变量, 为银行借款规模和银行借款期限。其中, 银行借款规模用银行借款率 (LOAN) 来表示。银行借款率反映了上市公司向银行借款的规模, 且规模的大小对银行的监督力度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在考虑不同上市公司规模的基础上, 用银行借款总额÷资产总额来表示银行借款率。银行借款期限用长期借款比例 (LLOAN) 和短期借款比例 (SLOAN) 来表示。其中, 长期借款比例, 用长期借款总额÷借款总额来表示;短期借款比例, 用短期借款总额÷借款总额表示。

(3) 控制变量。公司规模 (SIZE) 。通常企业规模和企业风险呈正相关关系, 本文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计算企业规模。即:Size=In (总资产) ;LEV:资产负债率 (总负债÷总资产) 。企业的负债越高, 其风险也越高。因此, 本文把资产负债率作为一个控制变量;ROA:总资产回报率。总资产回报率的数值越高, 意味着企业利用资产获取盈利的能力越强, 其遭受风险的可能性越低。因此, 本文预测总资产回报率与企业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实证分析

1.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假设, 就借款期限分别考虑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比例, 设立2个多元回归模型, 为银行监督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提供经验证据。

Z=α+β1×LOAN+β2×LLOAN+β3×SIZE+β4×LEV+β5×ROA+ε

Z=α+β1×LOAN+β2×SLOAN+β3×SIZE+β4×LEV+β5×ROA+ε

2.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企业财务风险Z数的平均值为2.27, 说明大多数企业的财务状况并不是很好, 需要改进。银行监督力度指标中, 银行借款比率、长期借款和短期借款比例的均值分别为, 0.239、0.23、0.154。说明企业资产中有23.9%是向银行借款而来的, 且长期借款比例大于短期借款比例。

3.回归结果分析

根据所选样本, 本文选取spss16.0软件对模型进行分析, 表2报告了模型一和模型二的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显示, 模型一与模型二的拟合度分别为0.573、0.57;F值分别为50.604、50.088, 即两个模型的回归结果在5%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均通过了检验。其中, 银行借款比率 (LOAN) 在两个模型中的系数和t检验值分别为, 1.079、1.028, 1.802、1.792。可见, 在5%显著性水平下, 银行借款比率与企业财务风险Z指数正相关, 即与企业财务风险负相关, 符合假设一。表明企业的借款规模越大, 银行对贷款企业的监督力度越大, 从而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长期债务比例 (LLOAN) 和短期债务比例 (SLOAN) 也分别在两个模型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长期债务比例和短期债务比例的系数分别为0.879、-0.857。可见, 长期债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显著负相关, 短期债务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显著正相关, 符合假设二。另外,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也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了显著影响并符合之前的假设。

结论

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 银行监督的力度与企业财务风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其中, 借款规模和长期借款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短期借款比例与企业财务风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于监督力度越大, 企业对信贷资金的管理会越合理、大股东资金占用现象越少、越能约束企业的高风险行为。因此, 通过加强银行债权人的监督力度, 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摘要:本文以我国2008~2010年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银行监督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关系。结果表明, 银行监督力度与企业财务风险呈负相关关系, 银行可以通过加强监督力度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关键词:银行监督,企业财务风险,Z-score模型,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1]于富生, 张敏姜, 付秀任, 梦杰.公司治理影响公司财务风险吗?[J].会计研究, 2008 (10) .

[2]胡奕明, 周伟.债权人监督:贷款政策与企业财务状况——来自上市公司的一项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 2006 (4) :26-41.

[3]胡奕明, 林文雄, 李思琦, 谢诗蕾.大贷款人角色:我国银行具有监督作用吗?[J].经济研究, 2008 (10) :52-64.

[4]RobertS.Kaplan, EnterpriseRiskManagement[J]Financial Weekly, 2005 (10) , 54-57.

[5]Goyal Vidhan K.and Park Chul W.Board leadership structure and CEO turnover.[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2, 8:49-66.

[6]Bhagat S.and B.Black.The un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board composi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J].Business Layer, 1999, 54:921-963.

监督风险 篇2

2016年公司风险控制及内控监督工作将以公司一届一次职代会及2016年工作会精神为指导,在完善风控体系建设、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强化法律事务专业管理等方面开展工作,促进风险控制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为公司经营大发展、管理大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1.强化领导责任。各单位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推进本单位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充分发挥领导人员在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少数”和带头示范作用,推进本单位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2.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各单位要明确风险管理的分管领导、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其他职能部门的风险管理职责,配置足够的人员参与风险管理工作。建立上下级之间和风险控制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风险联动机制,促进风险信息的有效传递,提升总部的风险监控能力。

3.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各单位应根据公司制度的修订情况,开展规章制度梳理工作,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堵塞制度漏洞,形成制度体系完整闭环。

4.促进风险管理与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各单位要按照“事前策划、全程管理、按章办事、合规经营”的风险管理原则,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决策、经营的各环节,贯穿于各业务领域、各管理层级、各工作岗位,实现风险管理全覆盖。

5.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将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执行情况纳入到对各单位的考核中,对在风险管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有效防范重大风险、避免或挽回重大损失的单位或个人,按照公司规定予以奖励,对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未开展风险分析、未落实风险防控措施造成公司或本单位经济损失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二、突出事前风险防范与事中风险排查,狠抓风险控制措施落实

1.完善事前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论证机制,在PPP、投资并购、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等重大事项决策前进行风险论证,形成专项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决策和项目策划的依据。开展PPP、投资并购、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等高风险业务时,牵头部门必须通知风险控制部(法律事务部)参与项目跟踪、招投标文件评审、合同设计与谈判等工作,切实发挥事前风险防范作用。

2.建立风险防控网络,完善过程防控体系。公司将继续完善风险源头控制体系,认真做好合同评审、管理策划、在建项目风险排查等工作,确保在建项目顺利履约、有序可控,3.持续加强风险预警工作。定期开展风险信息收集与处理工作,编写风控简报,揭示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各单位要加大对风险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加强对风险的动态监控,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和上报风险信息。

4.扩大项目法律顾问试点范围。对兼职项目法律顾问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总结,继续为重点项目配置兼职法律顾问,充分发挥法律顾问在法律风险防范中的关键作用。

三、加强合同管理,助力诚信建设

1.加强合同履约管理。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合同履约管理,增强诚信意识、法制意识和契约意识,对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动态监控,规范自身履约行为,促进诚信履约。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对供应商的履约情况进行评价,及时追究供应商的违约责任,将失信供应商列入黑名单。

2.积极妥善处理诉讼纠纷。积极处理收到的催款函、律师函和生效法律文书,督促责任单位按约支付无争议欠款和及时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因各单位失信而导致诉讼纠纷或被列入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公司将进行严格的约束性指标考核。

四、加大内控监督力度,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1.深入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完善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法律与审计、纪检监察、财务等部门的监督合力。以制度执行为主线,围绕决策管理、合同管理、纠纷管理等方面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检查相关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2.加强监督检查成果运用。加强监督检查及评价的成果运用,认真整改内部控制监督检查、评价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缺陷或问题,切实发挥内部控制监督的作用,提高合规管理水平。

3.认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要求,认真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进行评价,并对发现的缺陷按期进行整改。

五、加强法律事务专业管理,保障企业依法合规经营 1.规范合同评审。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合同评审工作,按照规定流程进行合同评审,建立有效的合同评审反馈机制,加强合同台账建立、文本使用、资料保管等基础管理工作,对合同基础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考核,提高合同管理水平。

2.加强尽职调查与法律审核工作。对投资并购、国际业务等重大业务组织开展尽职调查,形成尽职调查报告。聘请中介机构完成尽职调查的,要对尽职调查报告进行审核和评价。加强对合作协议、招标文件、分包合同、PPP协议等法律审查工作,深入开展“重大决策、合同、规章制度”法律审核工作,出具法律意见,保障企业决策和经营活动的合法合规。

3.开展诉讼纠纷专项整治。公司将认真开展结案报告、诉讼纠纷月(年)报等管理工作,提出并督促各单位落实管理建议,堵塞管理漏洞。相关单位要根据公司要求开展诉讼纠纷专项整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类诉讼纠纷的发生。公司将建立诉讼纠纷责任追究机制,对因个人、单位故意或重大过失引起诉讼纠纷且造成公司所属单位经济或者名誉损失的,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

4.提升依法维权能力。各单位要加强与公司法律事务管理部门的沟通,做好证据的保管与交接工作,加大对违约、侵权等不法行为的追责力度,妥善解决法律纠纷案件,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加强社会律师评价,规范社会律师选用。各单位要按照公司要求和程序选聘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对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的服务行为及时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运用到选聘工作中。

6.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法制意识。公司将围绕国资委“全面建设法治央企”的目标,结合公司管理实际,全面开展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律、宣传与各业务部门的协同联动,加强守合同、重信用以及合法合规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全员的守法意识、契约意识和诚信意识。

六、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系统人员专业素质能力

1.积极开展交流和培训。加强与上级单位和兄弟单位之间的交流,推荐风险管理人员到股份公司进行挂职锻炼,积极组织人员参加股份公司组织的能力提升活动,强化内部学习,提高系统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招投标管理与监督的风险控制 篇3

产生的问题

招投标制度未有效落实。相关部门或单位对招投标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存在应招标项目未招标或以化整为零等方式规避招标;因资质审核不严造成挂靠资质投标或超资质范围投标人中标;因特殊原因应招标项目采取邀请招标或商务谈判而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等问题。

人为因素导致招投标不公正。存在发送招标公告的广知性不强;主管领导授意评委和工作人员偏向特定投标单位;以邀请招标代替公开招标;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或排斥潜在投标人或投标人等问题。

人为指定供货商供货。以选型为借口指定物资型号、指定供应商等问题;以追加采购等方式“招小送大”等问题。

评委资质及选定程序不符合要求。未通过相关业务的培训,未取得有关资质证书;招标人随意指定评标专家,未按规定从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标人员。

保密工作不到位。存在标底未按要求封存盖章,造成标的泄密;投标人泄露评标小组成员信息等问题。

投标人违规行为。投标文件未经投标单位盖章和单位负责人签字;投标人不符合国家或企业招标文件规定的资质条件;投标人串通投标、围标、弄虚作假等问题。

招标人和中标人不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履行责任。存在项目非法转包、违规分包或违反投标文件承诺内容等问题。

未按中标结果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主要条款与招投标文件不符、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协议或发生“低中高结”等问题。

招标投标活动负有责任的工作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等问题。

监督人员业务技能不强或未履行职责,对开标、评标过程中的违纪违规问题未能有效制止。

诚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违反招投标管理规定的投标人未受到责任追究,未纳入诚信体系“黑名单”,市场退出机制有待完善。

招投标管理与监督不到位

带来的风险

招标人采取拆分合同、肢解工程等方式,规避招标及相关审批、审查程序,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工期拖延,影响企业生产建设。

招标程序违反规定,引发经济纠纷和法律纠纷,给企业造成不良影响。

通过选定特定供货商或指定产品品牌,收受供货商“好处”,物资采购质次价高,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招标人为使特定的投标人中标而“暗箱操作”,包括泄露标底,从而选择不符合条件的投标人,给招标项目带来经济损失和质量安全隐患。

资质审核不严,造成不具备相应资质以及超资质范围的投标人中标,影响工程工期和质量安全。

评委资格不符合要求,缺乏公正评判,有意选中特定投标人中标,有失招投标的公正性。

投标人串标、围标,抬高中标价格,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

投标人转包、分包或挂靠资质投标中标造成工程工期、质量缺陷。

合同审查不严格,导致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与中标通知书内容不相符,造成企业经济损失或质量安全问题。

监督人员未有效履行职责,影响招投标公平、公正、公开,在招投标中滋生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

招投标管理与监督不到位的

成因分析

招投标管理部门专业技能不强。对招投标管理工作业务力量不强,对相关工作准备不充分,管理不到位,未按照招投标程序开展工作。

领导干部干预招投标工作。人为因素造成招标不公正,存在“人情工程”,应公开招标的采取邀请招标或以不合理条件限制、排斥潜在投标人。

专业监督力量缺乏。专职纪检人员配备不足,缺乏专职监督人员,没有精力监督所有招标项目;监督人员对招投标监督业务不了解或欠缺招投标管理专业知识,未有效发挥招投标监督作用,使到场监督形同虚设。

招标监督程序不规范。招投标监督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负责组织招标的部门(单位)对招标监督的内容和形式不明确,没有按照招标监督程序将编定标底、发售招标文件、确定评标人、评标、定标等各阶段需要监督的内容向监督部门(人员)报告,通常只是随机邀请监督人员到场参加评标会议,监督人员也只是对评标现场情况进行认可,对招标活动的实质内容和环节缺乏有效监管,现场监督流于形式。

监督人员失职渎职。监督人员受人情世故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未能正确履行监督职责,对违规招标行为不能有效监管,给招投标带来一定风险。

招投标管理和监督部门未形成监督合力。招投标管理涉及多个职能部门,都赋有监管职责,但大家普遍认为招标监督只是纪检监察部门的职责,与自己无关。由于缺乏监督的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其是,没有形成监督合力,专业部门的监督责任和优势未有效落实,不能使监督职能真正履行到位。

招投标管理与监督的

风险控制对策

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常言道:“无知者无畏”,教育领导干部和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树立勤政、廉政意识,开展警示教育和廉洁从业教育,做到慎用手中的权利,培育良好的职业操守,坚持按照程序办事,不越雷池一步。

加强业务能力培训。上级部门定期邀请专家进行业务素质培训和辅导,从招投标管理和监督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从招投标文件编制、投标人资质审查、招标会议组织、评标定标、中标通知书规范填写、招标资料归档等各个环节业务进行业务技能提高,对监督工作要点进行培训,确保招投标工作规范运作。

完善招标及监督制度。依据《招标投标法》《招投标实施条例》,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建立健全企业招投标管理及监督工作制度,明确招投标内容和方式,建立相关管理流程和审批程序,严格规范招标程序,做到工作有据可依。招标人在发售招标文件时,应同时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备;招标人在资格预审前应通知纪检监察部门参与监督;在抽取评标人员时,招标人应通知纪检监察人员进行现场监督;在组织进行评标工作前,招标人应提前通知纪检监察部门派人参加;招标人应在评标工作结束后,将评标报告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健全监督协调机制。建立和完善招标投标监管协调机制,各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做到各司其职,协作配合,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建立招标监督长效机制。

强化责任追究。提高对招标监督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建立对监督责任的追究机制,纪检监察部门应严格依纪依法参与招标活动的监督工作,对企业招投标工作程序的合法性及是否存在违纪违规问题进行有效监督。严肃查处招标活动中违规违纪行为,做到监督到位不越位,提高招标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效能监察和项目稽查,加强对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和生产服务招投标项目的监督检查,做好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管理工作。事前监督主要从计划下达、招标方式选定、发布招标公告、入围队伍确定四个环节进行,事中监督主要从评标过程、评委选定两个环节进行监督,事后监督主要从中标结果、合同签订、履约情况、受理有关投诉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下发监察建议书,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进行整改,对违纪违规问题追究有关人员和单位责任。

加强银行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 篇4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金融风险隐患来看, 有以下几种主要表现:

(一) 信用风险

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信贷质量持续下降, 成为当前最为突出的金融风险, 不良贷款 (逾期、呆滞、呆帐贷款) 占全部贷款的余额超过20%。据调查, 有些地区银行上报的不良贷款统计数据是经过处理的, 已将大量逾期贷款展期为正常贷款, 实际统计数字还要大。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 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 目前累计达数千亿元。中国银监会在2004年4月份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 在中国的工行、农行、建行、中行、交行、5家商业银行开户的62656户改制企业, 涉及贷款本息5792亿元, 其中经过金融债权管理机构认定逃废债的企业有32140户, 占据51.29%, 逃废银行本息1852亿元。其中, 国有企业逃废银行本息1273亿元, 占逃废总额的68.77%, 非国有企业逃废银行本息578亿元, 占总额的31%。这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由于信用问题引发的金融风险的现象是非常严重的。

(二) 动性风险

主要体现在银行业、非银行金融业对客户提取现金的支付能力不足。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 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 当前主要集中在中小金融机构上, 一些城乡信用社和部分市、县信托投资机构因管理不善, 不良贷款率高, 随时都会出现支付困难。中央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03年底, 我国四大商业银行汇总显示存贷款比例超过85%, 不良贷款率高于45%, 备付金率低于3%, 如果不是国家统一进行资金调度, 我国银行业出现挤兑风波和支付危机的可能。

(三) 财务风险

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和经营利润虚盈实亏两方面。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6%, 已经低于8%的国际最低标准。由于银行的资产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资本的增长速度, 资本充足率还将继续下降。另一方面, 自1993年以来,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通知第四章金融性公司会计科目及使用说明 (9) “应收账款”项目, 反映金融企业因经营业务发生的各种应收款项, 包括各种贷款的应收利息、应收手续费、应收证券买卖款项、应收租赁收益等等, 均作为银行相应时期的收入反映, 造成部分银行虚盈实亏。如建设银行从1993年以来帐面上年年有利润, 但若扣除应收未收利息划作收入的部分, 实际年年都亏损。资本金比例过低和经营上的虚盈实亏, 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下降。

(四) 犯罪风险

金融业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 容易滋生经济犯罪, 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目前, 经济越是发达地区金融犯罪案件越多。2004年全国金融业发案率, 最高是广东省, 其次是江苏省。犯罪分子内外勾结, 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存单、信用证、保险单等进行资金诈骗。银行反映, 他们在贷款业务中普遍遇到“十假”, 即假信用等级、假营业执照、假贷款用途、假担保、假贴现、假图章、假财务报表、假承兑、假票据、假合同等, 企图诈骗银行资金。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 使银行防不胜防。

(五) 赢利水平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有银行的盈利水平基本上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但经过国有企业三年脱困、降低营业税率等, 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盈利水平略有回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 (2000年) 》数据表明: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2000年实现利润各为50.6亿元、116.46亿元、84.9亿元、农业银行还处于亏损状态。截至2001年6月底, 中行实现利润111.06亿元, 建行实现经营效益130.6亿元, 工行实现账面利润逾30.13亿元, 农行常规业务和专项业务合并赢利15.61亿元。其中, 农行是自1996年以来的首次赢利, 而建行和中行也是数年来的同期最好水平。从各家银行的公布数据来看, 各家银行都有盈利。但排除考虑冲销国有银行的贷款呆账损失和其它资产损失、剔除以贷收息因素、保值贴补支出进成本等因素, 我国国有银行盈利水平仍非常低下, 资产利润率仍在逐年下降 (要有数据证明) , 说明我国银行已进入到一个"微利时代", 实际上是虚盈实亏。与此同时, 各家银行的应收未收利息不断增加, 贷款收息率不断下降, 分支机构亏损面和亏损金额相当大。

二、会计监督的重要性

(一) 加强会计监督, 是贯彻《会计法》的客观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2001年3月给各商业银行下达了关于加强会计监督的通知:各行必须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贯彻实施和国务院国发 (2000) 4号文件“关于加强会计监督严厉惩治金融和财税领域违法乱纪行为的决定”精神《会计法》突出强调了银行会计监督和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问题。《会计法》就会计监督作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规定。即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相关人员在单位会计监督中的职责、对违法会计行为的检举、会计工作的社会监督、会计工作的国家监督。并首次提出了建立健全会计监督体系的有关规范, 明确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实行会计监督”。财政部颁发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对内部会计控制规范提出了具体要求:“单位应当重视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完善, 由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内部控制的贯彻实施”。这说明从国家法律角度, 已将会计监督列入了法制轨道, 并且已逐步形成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基本框架。因此, 只有通过加强会计监督, 认真落实各项财经法规制度, 严格操作程序, 才能确保会计核算过程和会计资料的合法、合规。同时, 只有通过会计监督, 对不严格执行制度发生违规违纪行为进行处罚, 才能有效地防止差错事故发生, 确保安全经营, 实现会计工作制度化、法制化。

(二) 加强会计监督, 是规范银行各项业务工作的重要保证

会计工作是银行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一项重要的综合性管理工作, 涉及银行业务经营的各个方面, 良好的会计工作秩序是各项业务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从以往银行会计工作检查情况看, 许多基层银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 财务收支失真等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 也给银行的经营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实践证明, 实行会计监督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措施, 也是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的重要手段, 通过会计监督推动会计制度建设, 可有效地规范会计核算程序和行为, 并能有效地规范信贷、结算、资金以及各项业务的经营行为, 对于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实现银行业务管理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

(三) 加强会计监督, 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中国银监会2005年4月7日公布,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采取有效措施, 加强会计监督管理, 全面部署, 扎实工作, 案件专项治理工作进展顺利。截至4月下旬, 四家银行成功堵截和防范各类案件98起, 涉及金额折合人民币48865.9万元。

从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金融案件可以看到, 许多案件都和会计工作有关。如利用手中掌握的办理结算、开立账户的权力, 索贿受贿;挪用银行和企业的资金进行投资和经商;收贷资金不入账, 中饱私囊;钻银行内部核算不严的空子, 贪污客户存款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结果不堪设想。加强会计监督, 就是为了堵住这些漏洞, 防范金融风险。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通过对财务数据、物质流动、现金流动、信息流动等方面的监督, 基本概括了银行业务经营的方方面面, 如会计机构和人员按照设置的账实分管制度, 可充分发挥对财产物资完整性的有效监督控制。可以通过现金预算制度控制各种违法支出。还可以对资金运用的最优方案进行监督、对物资保管和领用制度, 以及信息处理和操作程序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从监督会计循环程序看, 会计监督管理是一种系统管理, 包括科学设置会计岗位并合理进行分工、严格审查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复核、有效控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与保管、严密预防实物和现金上的各种违法行为、认真履行财务收支制度控制的专责、审慎监督各项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及合理性等。会计监督的事前预防性、事中控制性的特点, 是其他监督方式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过程中, 会计监督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总之, 对会计循环中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控制, 完全能够把一套合理科学的预警体系建立起来。通过会计内部系统监督可以将会计工作从单纯的批评型转入建设型、防御型, 把会计单纯的纠错防弊目标转变为以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上来。

(四) 加强会计监督是强化管理、规范业务经营的需要

中国银监会“2003金融案件年度报告”显示: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行长高山2003年1月卷款10亿元潜逃大案;2月22日, 建设银行吉林分行3.2亿元金融诈骗案又浮出水面;3月24日, 农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 涉案金额11498.5万元。4月2日中国银行北京分行6.4亿烂尾楼骗贷大案曝光。

近年来, 各级银行都强调加强会计核算, 强化监督职能, 要求切实做到准确核算、真实反映、有效监督,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会计基础管理规范化水平。但是, 仍有部分银行对会计监督的作用重视不够、发挥不力, 在实际工作中, 缺乏有效的会计监督制约, 甚至个别银行因监督不严、内控不力出现了一些报表信息不实、挤占成本、虚列费用或截留收入购置账外资产、私设小金库等侵害国家利益的违规违纪问题, 影响了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有序运行。会计部门是银行的“簿记中心”和“信息中心”, 全行的业务活动, 包括贷款的发放与收回、存款的存入与支取、企业购销调储等经营活动引起的资金收付、各项资金的拨付, 各项财务收支和固定资产管理等都要通过会计核算才能实现。因此, 通过加强会计监督,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 约束各项业务活动在规定的范围内规范运作, 是银行业务安全营运,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的重要保证。

三、银行会计监督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银行监督职能伴随着银行业务的产生而产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二十余年的发展, 会计监督体系逐渐建立, 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趋向, 但现阶段也还存在着不足。目前社会上, 有一些部门和单位受局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驱动, 会计工作违规违纪, 弄虚作假的现象时有发生, 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 会计信息失真, 给国家和银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同时也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正常进行。比如, 在2003年3月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资料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由于会计监督不力引起的不良资产过高严重制约了银行的发展。1999年成立信达、长城、东方、华融4家资产管理公司, 来收购、管理和处置建、农、中和工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1万多亿元, 但长期以来由于弄虚作假、贷款展期、贷新还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使原来不良贷款比例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贷款质量。而产生不良资产的制度因素与经营环境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原有贷款存量可能进一步恶化, 新增贷款的质量仍然没有保障。据估计还存在近1万亿元不良资产没有剥离出来。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职能的不足。一方面会计监督不得力, 会计工作者往往要无条件的服从管理者的观念, 会计工作根本无法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另一方面会计工作中有些概念混淆不清, 致使工作开展不利。比如说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 大部分单位将两者进行等同, 以致于淡化企业会计监督的事前监督职能, 或者根本就没有事前监督, 只是决策“长官意志”, 执行“顺其自然”, 事后“审计算帐”。因此, 由于会计监督不力以及概念不清, 会计监督的效果就不佳。如此, 循环下去, 我国会计监督的职能将会无止尽的淡化下去, 所以, 强化企业会计监督职能, 切实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是当务之急。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银行内部管理和控制制度不完善, 主要体现在有些商业银行支行虽然建立了相应的会计控制制度, 但这些制度形同虚设, 没有得到有效执行, 以至于会计秩序混乱, 徇私舞弊现象经常发生。2004年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全国40余起金融欺诈案件, 其中, 直接涉及欺诈银行财产的就有22起, 占金融案件的54%。例如:浦发银行上海某营业部原客户经理陈江玲与某贸易公司勾结, 致使被骗贷款9790.7万元。浦发银行北京分行的一业务部门原负责人于天来, 越权向北京某贸易公司发放贷款8200万元。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突出表现在:1、是内部控制制度牵制乏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 有的甚至是相互抵触的。如会计部门不能制约资金组织部门的资金成本, 结果存款经营“唯量是图”, 存款结构越来越不合理, 与银行的利润目标严重背离。2、是制度建设滞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 使银行业务和办理各项业务的手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管理滞后和改革中的探索有一定过程, 一些新业务还没有制定出完善的操作程序和相应的制度, 存在无章可循的空档。另一方面, 国内多数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建设上更多着眼于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 对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执行的效果往往缺乏有效的衡量、评价手段。3、是缺乏一个赏罚有度的激励约束机制。目前有的银行不仅对违规违纪人员没有明晰的处罚条款, 更无相应的执行主体。如对信贷人员放款造成风险损失怎样处理就无明确的操作性规定, 致使有关人员的责、权、利脱节, 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控制。

(二) 领导法制观念淡薄, 对会计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商业银行负责人的约束机制不全, 阻碍了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银行管理人员的业务行为、决策行为、责任行为缺乏可操作的规范制度予以制约, 导致少数业务人员自批自贷、挪用库款、违规经营。一把手负责制的经营管理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由于权力没有受到约束, 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机制, 权责失衡, 导致个别负责人越权行事、滥用职权、欺上瞒下、行贿受贿等不良现象发生, 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目前, 在一些商业银行中的一个部分领导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指使, 授权会计机构, 要求会计人员做假帐, 伪造会计凭证, 办理违法会计事项, 从而使得会计工作受到管制, 不能独立行使其监督职能, 破坏了正常的会计工作。例如:中国银监会2005年5月24日公布, 在银监会的统一部署下, 内蒙古银监局最近严肃查处了中国农业银行包头分行重大违法经营案件, 现已查明涉案资金累计98笔、涉案金额11498.5万元。目前, 已有43人受到责任追究。包头银监分局在对农业银行包头市分行进行现场检查中发现, 从2003年7月2日到2004年6月4日, 农业银行包头市汇通支行市府东路分理处、东河支行, 包头市达茂旗农村信用社联社所辖部分信用社的人员与社会人员相互串通、勾结作案, 挪用联行资金、虚开大额定期存单、办理假质押贷款、违规办理贴现、套取银行信贷资金, 谋取高息。而最后对这起案件处理的结果为:取消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终身任职资格3人、5年任职资格1人, 开除公职13人、留用察看1人、撤职7人、降级3人、记大过5人、记过1人、警告5人、通报批评2人、辞退4人、免职3人。在处理的人员中, 包头农业银行的副行长和信贷科科长也在处理的名额中。

(三)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2004年2月22日, 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三年前发生在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原营业部所辖的朝阳支行、铁路支行的一起金融诈骗案作出了一审判决。此案发生在1999年12月至2001年4月间, 当时诈骗团伙以长春市铭雨集团为掩护, 拉拢腐蚀银行工作人员, 采取私刻印鉴、印章, 制作假合同、假存款证明书, 伪造资信材料、担保文件等手段, 进行贷款、承兑汇票的诈骗, 诈骗总金额为32844万元。最后案件的结果为:2005年年初, 建设银行对内部涉案人员及相关责任人员36人作出了严肃处理:开除处分10人, 留用察看处分9人, 撤职处分8人, 记大过处分1人, 记过处分7人, 警告处分1人;在被处分人员中, 厅级干部1人, 处级干部8人, 科级干部11人, 一般员工16人。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职业道德观念有待加强。会计监督作用发挥得好坏与否同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相关, 一般来说,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越高, 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越强, 会计的监督作用就越大。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目前会计人员已达1000多万人, 其中, 中高级职称人员仅占20%左右, 其余绝大部分为初级职称人员, 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均不达标, 有的既不懂财经法规, 又不熟悉财务制度和核算程序, 基本不具备实施会计监督所需的知识水平, 以致在实际工作中无法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置问题;还有少数人道德水准低下, 不但不去揭露违法违纪行为, 反而大开“绿灯”, 一味迎合领导要求, 甚至同流合污, 给国家和集体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会计人员素质低下是导致会计监督职能未能有效发挥的重要原因。企业虚假的会计信息也是出自于会计之手, 因此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在会计监督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 会计人员双重身份和责权不对等, 不利于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采用会计委派制度。的会计制度会计委派制的状况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协调, 某些执行监督的会计人员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委派的目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被监督企业的重大问题隐匿不报;与被监督企业串通编制虚假报告;接受被监督企业的馈赠、报酬、福利待遇, 在被监督企业报销费用上, 利用工作便利为自己、亲友及他人谋取私利;干预被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 致使被监督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泄露被监督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说, 会计委派制度下的会计工作人员具备双从身份, 他既属于银行工作人员, 同时, 他也属于国家财务部分对商业银行实行统一的委派和管理的会计工作人员。这样一个双重身份不利于会计人员实施会计监督。

四、解决银行会计监督的思路

(一)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1、完善信贷决策体系和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

信贷风险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 因此, 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健全信贷决策体系。纵向上由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三个级次组成, 横向上由本级行信贷决策委员会、贷款审查部门, 贷款经营部门和贷款稽核部门组成;二是精心构筑制度、舆论、法律“三道防线”。推行纵横制约的审贷分离制度, 积极推行三查分离制度, 随时监测和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资产负债以及借款结构和风险度变化情况, 对贷款质量做出预警, 依据预警, 果断采取措施。并通过社会监督, 促使信贷人员照章办事, 循规放款。对新发放的各项贷款, 必须保证借款合同、借款借据、担保意向、财产抵押和有关凭证符合法律程序和规定, 具有法律效力。三是健全信贷资产管理责任制。推行资产负债管理, 重点抓存贷款比例管理、单个企业和项目比例控制、固定资产贷款比例核定、三项不良贷款占比等方面的管理。四是工作中要坚持责任到人、责任具体、主要责任下明确严惩发生风险损失的条款, 并坚决贯彻落实。

2、强化银行欠息的回收和贷款的回收

回收银行的欠息和不贷款, 是银行避免金融风险的有力方法之一, 欠息和贷款的回收可以使银行良性发展的前提。强化信贷管理, 堵住欠息源头, 是防止和减少企业欠息的第一关口。首先:要抓好贷款投放的这个源头, 把贷款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这就要求信贷部门在贷款发放过程中, 认真搞好项目论证和调查研究工作, 严格贷款审批程序, 落实责任到人, 把贷款投放到效益好、信誉高、产品销路畅的企业, 确保信贷资金安全运行, 促使贷款本息如期收回。其次:银行干部职工必须牢固树立“效益第一”的观念, 自觉地把清收企业欠息作为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要做到人人有责。信贷部门更应把收息工作与放贷工作放在同一位置, 列入同一责任, 做到谁放的贷款谁负责收息。完善清收利息的约束机制, 建立清收贷款利息管理制度, 切实做到责任到人, 奖惩分明。然后:银行部门要积极参与企业改制, 随时掌握企业改制动态, 主动争取政府和企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积极帮助企业清收欠款, 盘活资金, 做好企业改制的重组工作, 落实好债权债务, 实现贷款本息的转嫁清收。同时, 对有意逃贷逃息的改制企业, 各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债权管理行长联席会议协同动作, 对其一律不予开设各类账户和提供任何信贷服务, 以督促企业培养良好的信誉, 自觉履行还贷还息义务。最后:对那些“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但无效的“钉子户、赖皮户”要及时向法院起诉, 利用法律手段, 强制扣押其财产, 采取对资产作价进行拍卖的方法强行收回贷款本息。

(二) 强化法制教育和处罚力度

中国国务院2001年5月发布《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 以惩处金融违法行为, 防范金融风险。该办法严格规定,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受到开除纪律处分的, 终身不得在金融机构工作;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受到撤职处分的, 在一定期限内直至终身不得在任何金融机构担任高级管理职务或与原职务相当的职务。

对违规违纪行为依法进行处罚, 是实施会计监督的关键环节, 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的客观要求。从日常掌握的情况来看, 一些银行会计检查效果不理想, 有章不循, 屡查屡犯, 检查过后就发生案件。究其主要原因, 就是查纠不彻底, 违章不纠, 流于形式。因此, 银行内部要采取法规讲座、培训、考核等多种形式, 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大力提高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自律意识, 使其做到知法、懂法、严格依法办事。

(三) 实施全程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从时间上说,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

事前监督主要应该包括对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制定以及考核。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反映流动性风险指标体系, 如备付金比率等; (2) 反映资本不足风险指标体系, 如资本充足率等; (2) 反映资产风险指标体系, 如逾期贷款率等; (4) 反映金融市场风险指标体系, 如利率风险率等; (5) 反映损益状况指标体系, 如资产盈利率等; (6) 反映贷款对象财务状况指标体系, 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产销率, 以及资产收益率等。

事中监督主要包括对银行稳健经营的动态监控。银行的决策部门应将上述反映银行风险的一系列指标, 作为考核的责任指标落实到各有关责任部门。会计部门要与其他职能部门一道建立起对银行风险实施动态监控的机制, 随时将来自各方面反映银行风险的各项指标与银行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警戒值相对比,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反馈信号, 敦促并监督各有关部门及时采取修正措施, 处理好效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银行经营始终遵循稳健与安全的原则, 尽量避免与减少银行风险带来的损失。此外, 事中监督还应包括对银行业务规范和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 以维护法规的统一性与严肃性, 防止违规、违法带来的风险损失。

事后监督主要应通过对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各种报表的检查分析, 对银行稳健经营的结果进行全面复审检查, 考核各单位控制银行风险责任指标的执行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与措施, 以进一步防范银行风险。

(四) 提高财会人员综合素质

会计监督工作是要依靠会计人员才能实现。因此, 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是强化会计监督的重要措施。由于, 会计人员出具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 他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的输出结果。所以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首先是要有较强的法制观念, 这样才能在国家会计法律体系下真正履行会计人员的职责, 其次是要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 有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自我约束, 遵守公共道德, 保持很好的信誉。这样素质的会计人员才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会计职业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然后, 会计人员要有教高的业务素质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会计人员专业知识, 技能的高低决定着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 所以要注意会计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继续提高, 提供机会给他们进行继续教育。最后, 会计人员还要有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因为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时, 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 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事项会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 能从整体的角度, 用科学的分析方法, 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 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五、结束语

以上仅就银行经营风险的会计原因以及如何从会计的角度来防范与抵御银行风浅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事实上加强银行会计监督, 防范和抵御银行风险是一个涉及面广、综合性强、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协同, 单靠银行会计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为防范金融风险, 仅仅靠银行方面的努力还是不够的, 为此银行内部会计监督要与国家、社会形成一个三位为一体的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伟东.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J].北方经济, 2004, (06) .

[2]唐雅洁.金融机构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参考, 2003, (04) .

[3]刘利.防范和抵御银行风险的会计对策[J].中华会计学习, 2003, (04) .

[4]管海岳.强化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 (01) .

[5]朱丽华.加强会计监督防范金融风险[J].林业财务与会计, 2003, (05) .

[6]周琨.强化会计信息管理有效规避金融风险[J].北方经贸, 2002, (09) .

[7]魏小红, 张学恩.商业银行的会计防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1, (05) .

[8]李溯明.改进会计监督检查防范银行资金风险[J].经济师, 2005, (07) .

监督风险 篇5

——吉安市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纪委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精神,健全权力运行监督体系,促进惩防体系建设,我市从去年开始,认真组织开展了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努力做到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监督;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防控,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全市1989个部门单位开展了此项工作,查找风险点累计87028个,其中一级风险 12819个,二级风险27220个,三级风险46989个;梳理业务流程13939个,建立防控措施26192条;完善相关制度16394项。

一、多形式推进,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宣传“讲得透” 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是一项以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为重要特点的创新性工作。我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为了使这一创新性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不走过场,通过召开党委(党组)会、党员干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学习省、市关于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有关文件、资料,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全面理解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的重大意义,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增强每一位党员干部参与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橱 窗专栏等载体,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了推行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的浓厚氛围,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的主动和自觉性。永新县地税局把行政执法、行政许可、人事管理和财务审批人员岗位,作为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宣教重点。该局制作了《廉政风险防范管理流程图》等多块宣传展板、设立了宣传专刊、“网上税校”下载警示教育片、地税廉政专题片,实行全天候廉政教育;办税服务厅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廉能管理宣传资料,各分局刊出了廉能管理宣传专栏。通过开展“廉洁用权”教育、开设反腐倡廉专栏、宣传勤廉兼优先进典型、观看正反典型宣教片和基层分局工作大讨论等,提高了干部职工对风险岗位廉能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为扎实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规范化运作,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抓得实” 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市按照“认识不到位不放过,风险不查清不放过,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要求,强化责任,探索方法,加强领导,确保了此项工作的规范运行。

(一)加强探索,创新工作方法

为切实将风险廉能防范管理工作自觉融入到单位业务工作和干部管理中,融入到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使惩防体系建设和预防腐败工作具体化,使预防腐败的责任落 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个人,市纪委积极创新工作方式,精心组织实施。一是认真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试点工作。去年3月,省纪委《关于在全省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意见(试行)》(赣纪发[2010]5号)下发后,我们积极支持和指导了永新县纪委在该县地税局开展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试点工作。试点工作于6月份圆满结束,试点成效明显,为我市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和推动作用。该县地税局开展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试点工作,也得到了省纪委领导的高度评价。二是召开了两次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推进会。我市分别召开了市直单位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和县市区纪委书记会议,就我市前期开展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进行小结,并就下步工作作了安排。会上市工商局、市规划建设局有关领导汇报了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情况。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云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她要求各县市区、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要切实加强对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领导,要明确工作机构,落实专门人员,结合部门和单位实际,制定工作方案,确定风险岗位,研究和落实强化廉能管理、防范各类风险的有效办法,要有啃硬骨头的精神,严格按照省市的工作部署,圆满完成工作任务。三是召开现场会促进工作的开展。8月10日,市纪委在永新县地税局召开了市直单位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现场会,市直40个单位的纪检组长(纪委书记)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实地参观了永新县地税局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专栏、流程图和其他相关图片;观看了该局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录像片;听取了该局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试点工作的经验介绍。会后,与会代表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该局试点工作起步早,措施实,效果好,示范效应明显,值得借鉴。

(二)加强领导,促进工作落实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市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工作的领导,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李云同志为组长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市委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都按照市纪委的模式和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343”(着眼于三个层次—领导岗位、中层领导岗位和一般岗位;查找“四个方面”的风险—岗位职责风险、业务流程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外部环境风险;确定“三级”风险等级—一级较重、二级次之、三级较轻)的工作思路,均成立了以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制订了适合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的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各级党政“一把手”认真履行了“一岗双责”职责,对推行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负总责、亲自抓,带头查找廉能风险,带头制订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确保了本部门、本单位的风险岗位廉 4 能管理工作全面规范的运行。

三、精细化排查,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查得准”

(一)理清岗位权限,明确具体职责。在工作中,我们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和“三定”方案等规定,本着“职权法定、程序法定”的原则,对风险岗位权力事项进行清理,把包括行政许可与审批、公共资源配置、资金管理、干部人事管理、行政执法等岗位作为重点任务目标,要求各岗位查找风险、各环节标识风险、各单位健全制度,逐一明确工作目标、工作责任、工作纪律和完成时限,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有计划、分阶段、按步骤顺利开展。市工商局明确了风险防范管理要突出以重要岗位、重点工作环节、主要风险点为主,确立了市场监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财务、人事和管理机构项目等七个方面作为风险防范的重点领域,共查找出22类62个风险点211种表现形式,制定廉政与监管风险点防范措施165条。

(二)按照五步法则,实施分层排查。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各自的职能,按岗位、科(处)室、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排查岗位风险。按照“自己找、群众提、互相查、领导点、组织评”等五步法,利用群众举报投诉、财务审计、执法检查等专用监督渠道和手段,重点从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执行和外部环境等方面逐一排查,认真查摆岗位风险点、流程风险源,找准找全岗位风险点。通过召开重 点防范岗位风险分析会、风险排查评审会,认真分析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公权力集中、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环节,深入查找个人以及所在单位和部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市国土局在个人自查、相互帮查的基础上,邀请了市纪委、市法制办、市行政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有关人员组成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质量评估组,对市局各科(室)、下属各分局及个人查找的廉能风险点的情况,分单位逐一进行了质量评估。

(三)有序梳理风险,规范业务流程。在查找各级各类人员风险点的基础上,对每一个风险点可能引发的不廉洁或违法违纪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查找分析主客观原因,剖析根源症结,对查找出来的风险点进行集中梳理,并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按照廉洁、高效、便民的原则,制定业务流程图。市环保局对照廉能风险点,建立健全了环评审批、污染监管、治理项目资金分配、环保评审、环保验收、行政处罚、排污收费、投诉调处等各项规章制度十余个,绘制工作流程图二十余个,初步构筑起了环保工作反腐倡廉建设制度体系。

四、制度化防控,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防得住” 为了有效防范风险,我市按照排查确定的各类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制订了针对性、操作性强的有效防范管理措施,着力构建以岗位为点、以程序为线、以制度为面环环相扣的 廉能风险防控机制。我们在指导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时,要求他们把建立健全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规章制度作为基础工作来抓,重点是要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查找出的问题、制订的防控措施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廉能风险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在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原有规章制度的梳理、研究讨论,进一步细化和完善规范权力运行和社会资源管理中的人事管理、项目运作、行政审批、资金运行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市民政局根据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损害大小、后果的严重程度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实行三级预警、分级防控管理。如涉及岗位职责危害程度较小的个别性、苗头性问题的廉政风险点进行橙色预警;对经橙色预警仍反复出现的廉政风险点转入黄色预警;对涉及岗位职责明显存在违纪违规行为的进行红色预警。橙色预警由部门主要负责人适时进行监控;黄色预警由部门主要领导及分管的局领导及时进行监控;红色预警由本级和上级纪检监察机构进行监控。将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察和班子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监控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五、全方位实施,确保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取实效” 自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以来,我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效能明显提升,廉能的氛围浓厚。广大党员干部在工作中能自觉地与本岗位所确立的风险点联系起来,做到防范在前。从整体来看,推行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的党风廉政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促进了干部作风的改变,为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强化了岗位风险意识。通过清理行政权力、排查岗位风险、制定防控措施,形成了人人参与风险岗位廉能管理的局面。二是优化了反腐倡廉工作格局。通过开展风险岗位廉能防范管理工作,发动全员参与反腐倡廉建设,形成了反腐倡廉的新合力,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三是促进了业务建设。各单位党员干部结合工作业务,自觉排查风险、分析业务流程、梳理规章制度,既明确了工作职责,又规范了办事程序,为规范业务工作各个环节的权力配置、行使和监督提供了有益途径,促进了业务工作的全面提升。

监督风险 篇6

一、中央银行风险管理

中央银行风险管理是对影响央行实现管理目标的各种不确定性事件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采取应对措施将其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风险管理旨在为组织目標的实现提供保证,包括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等环节,其目标在于控制和减少损失,提高有关单位或个人的经济利益或社会效果。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使内部风险管理工作更加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当前,中央银行及其分支机构都以内控制度建设活动为中心工作,按照岗位职责、管理制度、操作流程重新制订各部门内控制度,其宗旨是以制度建设为核心从根本上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

二、内部审计在中央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的作用

(一)对系统性、全局性风险预警作用

风险在中央银行内部有一定的复杂性与综合性,即一个部门造成的风险或疏于风险管理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不是由其直接承担,而是传递到其他部门,影响具有关联性。因此对风险的认识和防范、控制需要从整个系统综合考虑,而各业务部门受专业的局限较难做到,而内部审计部门不从事具体业务活动,这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出发,从客观角度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预警管理部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二)对风险控制指导作用

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处于行长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位置,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充当长期风险策略和决策的协调人。通过参与工作计划编制与实施过程的监督,可以调控、指导风险管理策略,是否能够根据监管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是否能够依法、合规操作。指导全行风险管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科学管理,多层次、多视角地做好风险预测分析,达到对内部风险检查、监督、评价、预警等一体化管理的目标

(三)对风险控制的评价作用

内部审计对风险管理主要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评价。与相关管理层讨论部门的目标、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层采取降低风险和加强控制的活动,并评价其有效性。首先是评价内部各部门的执行力度与控制制度。以专业能力发现问题,做出相关结论。其次要做到细微之处,以小见大、以点代面,发现问题,规避风险。

三、内部审计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与评价

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监督评价过程中,要加强沟通的力度,拓宽沟通的层面,丰富沟通的渠道。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制度、规定新变化,力求准确、客观、清晰、简洁、完整、及时。不仅要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更要减少因沟通产生的风险,导致不适当的管理行动。

(一)评审内部控制系统

1.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首先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做出一定的测试。然后运用一定的综合技巧来整理、分析调查与测试到的证据,查缺遗漏。最后得出结论,先进的给予肯定、表彰,落后的则给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执行力。内部审计人员通过调查、测试及分析,了解掌握内部控制的整体状态;检查各环节的实际执行力情况,由实际得到的情况做出正确评价,内部各控制环节能认真有效地遵守制度规定的予以肯定;相反不能有效执行的要找出原因,进行提示,做出风险预测。

3.测试评价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内部审计人员通

过对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其是否发挥了应有的制约与控制作用,或者是否取得了应有的管理效果。科学性测试是解决内部控制系统功能如何,效果如何的重要问题。

(二)评审系统性关联风险

内部审计不仅要审视监督内部管理过程中每个风险的节点,更要理清关键性的风险和风险的关键性环节,对风险的估计要有整体的把握,要考虑风险管理对组织的价值具有前瞻性。同时,既要了解本行内部的风险,又要关注系统性的风险态势。要组织建立起由管理层、流程参与者、存在风险的相关部门、风险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人员所使用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流程组成的风险监督框架,以便提供及时和富有前瞻性的风险信息。

(三)提高监督与评价技能

技术风险管理已作为内部审计一个新的涉及领域,内部审计人员要想成为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专家,必须具备相应的风险管理素质和技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精通现代管理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手段。通过精湛娴熟的专业胜任能力来协助组织预防和减少的风险,改进管理和提高效率。

四、构建对中央银行风险管理监督与评价的新机制

(一)加强风险管理宣传,提高风险意识

采取各种方式宣传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知识、方式、方法,让大家了解风险管理的目标、程序和组织,如何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回避,不断提高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这是风险管理与内审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和保障。

(二)把握工作环节的重点

内审部门应充分把握行领导重点关心的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从风险的角度出发,协助行领导堵塞管理工作中的漏洞。同时,突出监督评价重点,关注风险问题和重大问题,对规范性问题只检查是否存在该类现象,不投入更多的时间检查和统计笔数,不泛泛地检查。

(三)改进监督与评价方式,全方位提高风险管理效能

要通过成立联合检查组对行长履行职责审计和离任审计,实现内部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尝试开展“参与式”管理。即内控监督部门在检查过程中努力与被检查对象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共同查找存在的问题,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内部管理,防范潜在风险等方面的“保健医”作用。

(四)风险导向性审计与规范性审计并重

风险管理是从风险的角度看待问题,不是以行为是否触及制度、规章作为定性的唯一标准,其涵盖更广、范围更宽、把握问题更准确。要积极开展风险导向性审计,进行详细介绍、重点分析,指出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发展形势,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多种解决方案,呈报行领导,进行专题解决。

(五)加强监督综合分析工作

内审部门要善于“抓住典型,解剖麻雀”,在查深、查透问题的基础上,从大量分散、零碎、表面上彼此孤立的问题表象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具有突出性、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并从制度、机制上进行深入剖析,及时向行领导提出有价值的合理建议。

参考文献:

[1]孙宝厚.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内部审计.2007.6.

[2]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2003.

监督风险 篇7

关键词:HSE,安全监督,安全风险控制体系

前言

鉴于采油安全全面监控难度大、安全管理标准多、量化考核相对缺乏等现实问题, 结合采油安全管理实际, 通过构建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 利于发挥各个层次、各个部门的主观能动性, 利于调动每个职工“我能安全”的积极性。

一、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的基本内涵

建立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就是针对采油安全管理现状, 将安全风险分为现场、四级单位、三级单位、二级单位四级监督控制, 明确岗位责任, 通过新监督管理模式, 根据岗位分工明确岗位职责考核内容, 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 分级控制风险, 从而达到提高安全监督精细化的目的。

二、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的构建

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按照制定标准、分级控制、分级考核等步骤进行构建。

2.1、制定标准。

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能否有效运行, 关键在于控制标准。即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考核是否科学、客观、全面, 考核的标准是否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可行性, 是否公正合理, 为此, 在制定标准时, 要坚持三个原则:

(1) 全面考核的原则: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制定标准的特点就是“全”, 安全控制的内容都在控制之内。

(2) 分工负责的原则: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要想真正落到实处, 必须明确责任, 落实责任。

(3) 全员参与的原则:在考核内容细化责任的标准中, 体现了“人人都管事, 事事有人管”的考核机制。

2.2、分级控制。

确定控制内容、明确控制的方法、实施公开考核三个环节。

(1) 分级控制风险管理内容的确立。将监督的范围分为采油部分、集输部分、井下作业部分、后勤服务部分四大部分。监督方法上推行分块巡回监督检查法, 根据相关标准、规定检查的项点和检查的标准, 对禁令杜绝的问题进行重点考核。各系统制定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 检查人员依据此表进行检查。

(2) 控制方法的实施。现场人员对照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逐项核对现场标准, 对不符合检查标准的问题, 进行现场整改, 不能整改的上报四级安全管理人员。四级安全管理人员依据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对现场进行监督检查, 在四级范围内能够整改的进行整改, 不能整改的制定防范措施上报三级安全监督部门, 同时对现场人员漏查的问题和违章行为进行统计, 依照队上的规定进行处罚。三级安全监督人员依据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对现场进行监督抽查, 对四级上报的问题能整改的立即督促整改, 不能整改的制定防范措施后, 上报二级安全监督部门, 同时对现场人员漏查的问题和违章行为进行统计, 依照三级监督规定进行处罚。二级安全监督部门依据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对三级上报的安全隐患治理情况和防范措施进行落实, 对抽查的施工现场的违章和隐患开据安全监督检查记录责令限期整改, 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安全生产禁令和安全生产严重违章行为以《安全监督检查通报》形式向全厂通报处理。

(3) 公开考核标准。考核的标准是安全管理的标准和尺度, 标准尺度是否合理决定着安全隐患能否杜绝, 也决定着管理者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核标准的基本要求:必须是以局级以上相关标准为依据;考核标准也需要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确定的。

考核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建立《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 从班级到采油厂安全管理和监督部门全部依据此检查表进行监督检查。

2.3、分级考核。

建立采油厂安全监督公报, 内容涉及工作的重点、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日常检查中存在的违章统计, 对严重违章的处罚情况。对于分级控制的内容根据不同的内容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控制。

(1) 四级查出的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将采取以下措施:特殊施工开工之前, 对照现场安全要害部位巡回检查表, 施工人员进行逐项落实作业形式准备, 由干部对开工情况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进行下步施工。施工中要建立交接班记录, 由责任人将生产中的隐患整改情况、下步防范措施, 记录交接班记录中。值班干部要根据施工现场发现的问题, 在队务公开栏中进行曝光, 并依照标准进行相应的处罚。

(2) 三级单位对安全隐患和违章的行为采取的措施:三级设立安全监督人员, 负责三级范围内安全监督工作。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和严重违章, 采取现场整改的办法, 整改完毕进行验收。对于现场的严重违章, 要现场拍照取证, 对违反安全禁令和严重违章问题, 依照规定进行处罚。

(3) 二级安全监督部门对安全隐患和违章行为采取的措施:采油厂安全监督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隐患, 通过下发隐患整改通知书, 责令其整改。被检单位整改完毕后, 要向安全监督部门提交书面整改情况报告。对发现的严重违章行为, 下发严重违章停工通知书, 责令其停工整顿。停工整顿完毕后, 向安全监督部门提出书面开工申请。现场复查合格后, 方可开工。

三、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的主要优点

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利于实现结果考核与过程考核的结合, 且简单易操作。整个检查过程通过检查表就能完成, 用实物图的方法进行标注, 施工人员只要按着检查的路线落实就能完成检查和管理的全部过程。

采油安全监督分级控制风险体系使关口前移层层把关。从二级、三级、四级到班组层层把关, 逐级考核、逐级监督、逐级落实, 大大消减了安全隐患和违章现象, 利于提高职工参与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4、结束语

监督风险 篇8

8月21日, 湖南省保健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会议在衡阳召开, 来自娄底、湘西、张家界、常德、岳阳、衡阳等6个市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检所及省药检院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传达学习了国家食药监总局2014年保健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第二阶段实施方案, 部署了全省2014年保健食品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第二阶段工作任务, 就国家总局保健食品监督抽检系统和保健食品快速筛查操作进行了培训。明确了如何确定采样点、采样点类型和快检抽样工作注意事项, 讲解了监督抽检监测抽样方法, 查找了日常监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总结了监督抽样和安全风险监测工作中发现的突出问题。

会议的召开为进一步掌握全省保健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更好地落实2014年全国保健食品监督抽验和风险监测第二阶段工作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监督风险 篇9

对于国库集中支付的内涵, 实际上有两个关键词, 一是“国库”, 即财政资金由国库中的账号而非预算单位自己设置的专门账号支付;二是“集中”, 即预算单位涉及到的所有财政资金都通过国库单一账号统一支付。

(一) 强化了对财政资金运行的监督力度

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进实施, 将所有财政资金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中, 基本上可以杜绝因各层级单位逐步支付而导致的资金分散甚至失控风险。具体而言, 国库集中支付不仅通过决算审核环节严密把握各预算单位的资金计划践行事前监督, 而且还能强化对预算执行环节的监督力度力行事中监督, 在逻辑上提升了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水平。

(二) 完善了财政监督的内控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进实施, 不仅单是财政资金支付方式或路径的改变, 更是形成了以之为核心的制度程序体系, 这些规程的颁发及其落地实施完善了财政监督的内控机制。比如, 财政部门以月或其他短时段为时间区间, 围绕着各预算单位的用款计划及预算指标的审批形成了繁琐的把关审核程序, 为财政资金的健康运行保驾护航。

(三) 加强了对代理银行涉及行为的监督

对于代理银行的监督, 国库集中支付的推进实施主要借助两个事项, 一是国库集中支付信息系统, 使代理银行划转财政资金的一切行为都能显露在财政部门的视野中, 方便了后者进行实时监测;二是零余额账号的使用, 规避了相关资金支付和清算的系列风险问题。

二、国库集中支付境遇下财政监督存在的缺失

(一) 监督范围的缺失

虽然国库集中支付强化“集中”及其包含的“全面统一”的目标, 不够在实际上监督面很难全面, 即监督范围严重缺失。对此, 有两个关键表现: (1) 与授权支付相比, 直接支付比重偏低, 财政监督有效涉及的范围有限; (2) “小金库”现象依然存在, 并且在攀比风气境遇下有蔓延之势。

(二) 监督层次缺失

国库集中支付在支付程序方面存在两个环节:商业银行垫付相关款项;国库以零账户的方式清算。从财政监督角度来看, 往往集中在第二个环节, 而对第一个环节有所忽视。实际上, 商业银行作为盈利性企业组织有逐利的本性, 但却没有财政监督审核的权限, 它们和预算单位之间的支付环节除了能靠财政部门通过信息系统设置的共享权限实现监督外, 实际上属于监督盲区。

(三) 监督领域缺失

在国库集中支付境遇下, 主要从合规意义上避免财政资金支付环节出现违规操作现象的出现, 但缺乏对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监督的意识, 即对财政资金利用效率方面的监督存在缺位现象。

基于各种复杂因素, 在国库集中支付推进实施的过程中, 涌现出了一些问题, 影响了其对财政监督的推动效果, 也为强化财政监督机制提供了空间。对此, 文章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 围绕国库集中支付推进实施而拟定的系列规章制度在执行、对接及与涌现问题的针对性方面缺乏成熟度, 制约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实施推动财政监督的具体力度; (2) 在国库集中支付推进实施过程中, 财政部门、国库管理中心、各预算单位、各商业银行在具体事务及沟通方面的协调力度欠缺, 影响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动财政监督的具体实效; (3) 很多预算单位的管理系统不完善, 银行及政府部门在信息系统对接方面也存在问题, 这样影响了相关信息的共享及传递, 进而制约了财政监督的可行限度。

三、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 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进财政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的举措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的起点应该在于守成, 即尽可能的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财政监督方面的推动作用。 (1) 应该强化对财政部门、代理人员及预算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提升他们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胜任能力, 以为其监督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2) 应该普及、优化、完善对财政部门、代理人员及预算单位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为其发挥监督功能在信息生成和传递方面提供方便; (3) 应该丰富完善推进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的配套制度系统, 尤其是要针对微观实务方面各种厘定细则或者指导说明文件, 以更切实的可操作性推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实务层面充分发挥其推进财政监督的功能。

(二) 克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本身缺失的可行措施

最关键也是最根本的路径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使之能与时俱进。比如, 对于授权支付监督薄弱问题, 应该立足地方情况, 强化对授权支付审批、跟踪的力度, 尽量改变其与直接支付之间的失衡问题。另外, 在实在力有不逮的地方, 应该出具各种纯监督措施, 并且形成比较恒定的机制。对此, 较为彻底的方法就是形成广泛且行之有效的监控制度, 构建全覆盖的监控线条, 以尽量弥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局限所形成的监督缺失。

(三) 与其他监督方式实现无缝对接地协同推进

对于可以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接的监督方式主要有四: (1) 与各预算单位会计部门的财务监督相结合, 后者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在预算单位内部的优势将财政资金监督从决算审核环节前置到预算编制环节, 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同样的优势将财政资金监督后延到预算执行消化环节──实现对具体资金走向及效率的监督; (2) 与审计监督相结合, 其中以预算单位的内审部门为主, 另外还有推进相关审计项目的国家审计部门; (3) 与人大监督相结合, 人大及其常委会是财政资金的治理结构代表, 可对预算单位的预算进行制衡和监督; (4) 还应该利用当今网络传媒的便利条件, 加强与社会舆论监督相结合。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的实施, 提升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 缓解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监督的压力, 不过并没有完全取代财政资金监督, 后者仍需在新的境遇下基于一定范围调整的基础上构建完善形成新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财政监督,预算单位

参考文献

监督风险 篇10

1 技术转移风险因素分析

正如许多学者们所指出的,技术许可是一个非常复杂并且存在各种风险的过程。因为技术的转移不同于一般商品的转移,具有其特殊的属性。其中包括信息的不对称性、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以及公共物品属性。而结合中国技术许可的发展情况,又可以将我国的技术许可特征归纳为以下4点,即产权易逝性、不完全合同、交易成本高昂以及中国技术市场的不成熟性[2]。造成上述风险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3类:技术转移的交易特征、许可双方的战略博弈行为和制度环境的影响。

(1)技术转移的交易特征技术转移的交易特征会影响机会主义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是决定技术转移双方潜在损失水平的重要因素。交易特征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研究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资产的专用性。现代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创新技术的产生需要建立在以往对同一技术领域的深入研究以及大量投入的基础之上。许可方在特定技术的研究中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很可能会使许可方被锁定在对这一技术的持续研究中。因此,许可方将面临较高的资产专用性风险。而被许可方通过实施排他性许可,限制其他企业或机构对该项技术的应用,将创新技术的应用范围限制在本企业或极小的范围之内,使技术创新的潜在使用者数量减少。由此可以看出许可方的资产专用性风险远高于被许可方。许可方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相较于被许可方处于谈判的弱势地位,面临较大机会主义行为风险。

交易特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频率。随着技术许可双方的合作频数的增多以及双方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不断投入,双方资产专用性成本的增加会使许可双方的关系由被许可方占据优势的单边垄断变为双边垄断[3],使双方都被锁定在一个牢固的契约关系之中。然而,技术转移活动都是非重复性的,即同一技术不可能多次重复地向同一被许可方转移,因此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单次的,并不将这种情况考虑在内。

交易特征的第3个重要特征是不确定性。技术交易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现时交易,技术合同的签订并不意味着技术交易的终止,与之相反,这往往意味着交易的开始。一份技术许可协议的履行过程可能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跨度。对于合作时间长短的预期越长,不确定性的程度越高,各方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出现行为偏差的可能性越大,使得许可双方在事前对风险的预期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可双方可能会通过实施监督条款对合同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进行校正,减少由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2)技术许可双方的战略博弈行为技术许可双方的战略博弈行为取决于双方的技术竞争和潜在冲突水平。技术转移存在不可逆性,一旦转移,许可方就不可能从被许可方将其完全收回。许可方将其技术转移给被许可方后,将失去对后续活动的大部分或全部事后控制权,而被许可方却可以在使用的过程中,通过对转移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逆向工程获取技术秘密,再通过二次创新与许可方展开技术竞争。此外,技术许可双方的关系也是决定双方战略博弈行为的一个关键因素。当许可双方为直接竞争关系时,被许可方有可能会向许可方申请独占许可,通过限制这项技术的扩散以及其在市场中的认可程度,以此削弱许可方的相对竞争地位。2008—201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的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登记信息显示,独占许可是目前我国专利实施许可的主要许可类型[4]。而那些有利于提高专利利用效率的许可方式在中国的技术市场上却并未受到关注,如图1所示。

由于运用灵活、费用低廉等特征在国际上受到广泛认可的普通许可,以及提供专利权力共享的交叉许可方式。因此,在中国的技术市场中,许可方将面临很高的关系型风险。

(3)制度环境的影响制度环境对技术转移的影响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于技术转移具有信息不完全属性,基于人的有限理性,公共机构无法建立一个能够提前识别技术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违约行为以及可能导致违约的不确定因素的产权体系,并完善监督和惩罚制度。因此,完全依靠合同条款对技术许可双方的行为进行有效控制的作用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们普遍意识到,当许可方面临被许可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风险时,实施监督是必要的,但是这必须建立在一方当事人能够向法院提供对方违约证据的前提下。如果许可双方的相互间义务界定十分模糊,或者缺乏有效的外部执行机制,那么任何管理机制的实施都将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可双方会拒绝履行合同,还会通过各种其他形式对另一许可方实施监督和报复行为。

2 监督机制的主要方式

(1)对会计账簿的审查在技术许可协议中向许可方授予监督权的目的在于控制被许可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以保障许可技术能够得到正确合理的应用,实现许可双方的收益。最常见的监督方式是对被许可方的会计账簿进行审查。Brousseau等[6]对297份来自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技术许可协议样本进行了研究,其中实施对被许可方的会计账簿进行审查的监督方式的占合同总数的85%,而对被许可方生产的产品或设备进行监督的比例却并不高,分别占实施监督机制的合同总数的34%和22%。审查会计账簿的监督方式之所以被如此广泛的应用,与这项监督方式的低成本性密切相关。众所周知,审查会计账簿是一个几乎无成本的活动,而对产品、设备及研发项目本身进行检查却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在许可合同中加入对会计账簿进行审查的监督方式对于许可方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监督方式

(2)对最低绩效水平的监督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技术许可双方的战略博弈行为的存在,使得被许可方有动机获得技术许可并抑制技术的应用。因此许可方可以对被许可方的最低绩效水平制定规定并监督其执行。而最低绩效水平可以通过制定最低提成、销售量或产量进行测度。尤其当技术许可双方的技术竞争强度很高或者为直接竞争者时,许可方的技术将面临更大的机会主义专用性风险。当许可技术能够带来可观的且持续的收益时,限定这项技术的扩散可以增大被许可方技术竞争成功的可能性。当许可双方在许可合同中采用的是“固定费用+提成”的支付方式时,可以以最低绩效水平作为对提成部分支付的保证。因此,我们将实施最低绩效的监督作为对技术许可双方技术竞争行为的监督方式。但是,对于最低绩效的监督需要许可方付出一定程度的监督成本以保证实施。于此同时,监督行为能够减少被许可方的时候机会主义行为给许可方带来的损失。因此,只有当监督成本的支付小于由被许可方可能实施的战略博弈行为带来的损失时,技术许可方才有可能实施这项监督。

(3)引入独立机构实施监督除了以上2种监督方式以外,还有对生产设备以及R&D能力进行评估的监督方式。然而,当前对这两项内容的评估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以R&D能力为例,比较常见的包括对R&D投入和R&D产出2种评测模式,而2种模式的具体测度项目也不尽相同,因此难以形成统一的评估体系。同时,由于这2种监督的专业性,需要专门的独立机构进行现场及相关文件的调研。因此,其所消耗的监督成本也相对较高。在BROUSSEAU等[5]人对日本、欧洲、美国及加拿大各国企业的调研中,也只有约10%的技术合同中涉及了对产品设备和R&D能力的监督。

3 监督机制的有效性

由于技术转移风险的多样性,对技术许可合同实施事前保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Bessy等[6]的研究表明,当技术交易涉及的隐性知识越多,合同管理结构的复杂性越大。因此,在合同设计中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督机制对事后机会主义行为进行监督,控制由技术和技术转移行为特征带来的风险是必要的。但是,在实际的技术许可过程中实施监督也存在以下几方面困难。

(1)技术转移的交易特征会对监督机制的实施产生影响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技术转移过程中存在着多样化的风险。被许可方在获得许可之前面临无法正确评估或高估技术价值的风险。但是,被许可方可以通过对合同条款的合理设计来规避这项风险,例如使用基于产量或销售情况的“固定费用(lump-sum fee)+提成(royalty)”的支付方式,可以在事前对许可方可能出现的这一主要违约行为进行控制。然而,这种事前合同治理方式在为被许可方提供保护的同时,也使被许可方的事后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增大。在许可方不实施监督行为时,被许可方在技术产业化情况和使用许可技术获得的收益方面掌握绝对的信息优势。被许可方通过隐瞒实际收益,不支付或者少支付许可方提成;或者不正确使用、搁置许可技术等行为可以对许可方实施机会主义行为,损害许可方利益。因此,当转移技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时,许可方越有可能实施监督机制对许可方的事后行为进行监督,以保证技术转移价值的实现。

(2)监督机制的实施使被监督者面临被学习模仿的风险由于监督机制是针对技术许可合同签订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控制,因此监督的对象主要针对被许可方。当技术许可双方的潜在冲突水平很高或者互为直接竞争者时,存在于许可双方之间的关系型风险将会很高,这将降低被许可方接受监督条款的可能性。如果一个直接的竞争对手同意实施监督条款,这可能是因为他没有其他选择。例如许可方的创新技术是一种技术标准,或者在技术市场中没有任何可以替代技术。在这种条件下,被许可方在面对许可方时处于弱势的谈判地位,将不得不接受许可方的监督。这也是许可方会将监督条款包括在合同之内的原因。即许可双方的潜在冲突水平越高,监督机制越有可能实施。

(3)监督机制的实施与监督成本技术的复杂性、技术转移活动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及技术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对技术转移的履约行为进行监督将产生高昂的成本。当技术合同赋予许可方(或者第三方)监督权,以保证被许可方切实履行合同时,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并产生监督费用。但是,与此同时也会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推卸责任等违约行为的损失。只有当技术许可方实施监督行为所减少的违约成本大于监督成本时,许可方才有激励实施监督机制。如果付出监督成本十分高昂而所带来的违约成本的减少却极为有限,或者缺少有力的外部机制保证监督行为的有效实施时,对监督成本的支付将变得毫无意义。

4 结语

中国的技术市场仍处于发展阶段,制度与法律的不完善也是影响监督机制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许可合同的不完全合同特征,使得技术许可合同不能包括在合约履行过程中的所有细节及与之相对应的处理办法。而技术许可合同的独特性使得作为权威仲裁机构的法院显示出其较为低效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制定技术许可合同的细节条款控制整个技术转移过程的风险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技术许可方,在面临被许可方的事后机会主义行为时,可以通过加入合同治理机制——监督机制来控制被许可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的不合理行为,将由事后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损失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一方面,提高了技术转移的效率与有效性,增强技术市场活跃度;另一方面,保证了作为技术拥有者的许可方的合理收益,有助于产生持久的技术创新激励。除此以外,对技术转移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以及法律法规执行和落实力度的加强也将为推动我国技术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参考文献

[1]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2003—2008年北京技术市场统计年报[DB/OL].[2009-09-22].http://www.cbtm.gov.cn/index_0module18id0.html.

[2]刘学.技术合约与交易费用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5-21.

[3]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2-60.

[4]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2008—2011年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专栏信息[DB/OL][.2012-01-06].http://www.sipo.gov.cn/tjxx/badjxx/200902/P020090220573944462389.htm.

[5]BROUSSEAU E,COEURDEROY R,CHASERANTC.Thegovernance of contracts:empirical evidence on techonology licensing agreements[J].Journal of Institutio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2007,163:205-235.

监督风险 篇11

关键词:整合矿井,加强,审计监督,降低,经营风险

近年来, 山西省各级政府为了体现国家利益, 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价值, 努力做到国家资源不浪费, 资源性资产不流失, 坚持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并重的原则, 促进煤炭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坚持培育大型煤矿企业集团和与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相结合, 坚持发展先进和淘汰落后相结合, 依托大型煤矿企业兼并重组中小煤矿, 实现规模经营, 形成大型煤矿企业为主的办矿体制, 通过科学整合, 合理布局, 关小建大, 扩大单井规模, 提高煤矿安全保障程度, 提升煤矿整体开发水平, 开始进行煤炭资源整合。

股份制是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 一般采用的方式有资产划转或采用资源、资产评估作价入股的方式, 其实就是从个体煤老板手里或地方性煤矿主手里买资源、资产的方式, 这种方式就是由个体煤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参股股份制企业。在资源整合的过程中, 整个企业的运营本身就不像经营多年的老企业那样有健全的内控制度及各种管理办法, 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何况有些个体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参与经营, 他们本身就不太懂企业经营管理, 还可能进行乱指挥, 这样一来就给企业增加了不确定的经营风险。

在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 个体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很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要求大型的国有企业同他们一起进行违法行为。例如:按国家相关规定资源整合矿井在整合期间是不能进行生产的, 个体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要求国有企业进行边整合边私自生产。这样一来个体老板没什么后顾之忧, 能卖煤分钱就行, 但对国有企业就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

而审计的作用就在于审核检查会计和有关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和公允性;审查财务计算以及经营决策方案制定和执行情况;审核检查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及其有效性, 揭露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 充分披露损失浪费和低效 (或无效) 行为;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审查和鉴证有关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 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下面笔者就从具体的情况出发阐述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以期通过审计监督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1. 由于私自生产带来的问题。

(1) 生产安全问题。出了生产事故个人老板不管了, 而国有企业是整合的主体, 要承担主要责任, 甚至法律责任。 (2) 财务、工商、税务问题。私自生产根本逃脱不过当地监管部门的眼睛, 证照不全私自生产违法, 面临各种各样的处罚。另外, 生产就有收入就需要缴纳各种税费, 偷税、漏税也面临处罚, 甚至面临刑事责任。 (3) 小金库问题。个人老板自己说了算, 卖了钱直接装口袋就行了, 而国有企业是需要真实地做账, 如果没有真实地做账反映, 私自存储的话, 就形成了小金库, 领导要承担违法违纪甚至是刑事责任。

解决方法:为了防止整合过程中私自生产的问题, 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经常性地进行专项审计监督, 从某些细节发现蛛丝马迹。如发现真的存在私自生产等违法的经营行为时, 要及时地和本企业领导进行沟通, 并言明利害关系, 在适当的情况下及时和上级主管领导进行说明。要坚决杜绝违法生产的问题。如果存在涉及财务、工商、税务问题, 由上级部门督促本企业改正错误, 本企业要积极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弥补因错误可能造成的损失。如果在进行专项审计的过程中发现本企业存在“小金库”问题时, 上级主管部门要坚决纠这样的不法之风, 查收“小金库”所得, 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如果涉及犯罪的, 并通过相关程序追究其刑事责任。

2. 加强对资金的审计监督。

资源整合其实就是拿钱从个人煤老板或地方性煤矿主手里买51%以上的资产或资源, 从而达到绝对控股, 而进行控制性生产的目的。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能支付了不能拿出依据的钱, 例如:涉及到的乡村利益问题;原来个体煤老板办理各种证件的时候支付的一些费用等。甚至可能存在签订假协议从中套钱的现象。这就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对资源整合矿井进行专项的审计, 查看相关的协议, 和相关协议进行认真比对, 看有无相互矛盾之处。认真核实对方提供的要求支付款项的材料依据, 国有企业支付的证明依据, 银行转款明细。对相关的人员进行询问, 支付款项时要注明用途、金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有效经济合同或相关证明材料。对收款方进行函证并通过相关证据确认款项支付的真实性、合法性等。检查财务支付手续的审批是否符合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堵塞资金的支付漏洞, 保证资金的支付合法性, 防范贪污、侵占、挪用货币资金等行为。同时, 也确保财务手续的办理符合规定。

3. 进行采购与付款审计。

资源整合矿井前期的投入大, 为了以后的复工复产做准备, 需要采购大量的矿用材料、设备、配件、支护器材、工程物资以及其他用于煤炭生产的物资, 审计人员需要对以下的业务活动进行审计: (1) 请购商品和劳务的业务, 检查企业对正常经营的所需物资的购买做出授权。如:供应部门根据仓库的库存做出的采购申请单及相关领导的批示。检查企业编制订购单, 检查与采购相关订购单所指定的商品、劳务或其他资产等书面凭证。验收商品, 从供应商处收到商品、资产的种类、数量、质量性能指标是否和订购单所列一致等。检查企业编制的付款凭证, 确定供应商发票的内容和相关的验收单、订购单的一致性及供应商发票金额计算的正确性。付款检查, 检查开出的支票、电汇或承兑汇票总额与所处理的付款凭单总额是否一致, 支票、电汇或承兑汇票总额是否由财务部门签署支出, 并确定收款人和金额与凭单内容一致。 (2) 加强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监督检查, 检查是否存在采购与付款交易不相容职务混岗现象, 检查大宗采购与付款交易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 是否存在越权审批和交易的行为等。

4. 进行销售与收款审计。

煤炭行业的销售要重点审计企业签订的销售合同与实际的开票销售量, 看之间是否存在差额, 看其差额原因, 检查其是否存在已销售未开票的非正常交易行为。煤炭在运输过程中一般约定了合理损耗, 看登记的损耗是否在合理损耗之内, 有无超损耗入账, 如存在超损耗入账就要仔细检查其业务往来, 看是否存在少开票多卖煤的不做账私自交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检查: (1) 看其签订的销售合同合法性, 是否存在虚假合同现象, 询问相关领导该合同金额是否经过的集体决策。 (2) 检查企业的发运单据看其发出的数量、价格、销售金额、开票日期等内容是否和该合同的约定一致。 (3) 存在赊销情况的要检查该项业务是否有经相关领导批准赊销的书面材料。 (4) 看企业是否依据销售合同上规定的销量、金额开出的发票, 检查销售发票计价和计算的正确性, 是否存在遗漏、重复、错误计价或其他差错。 (5) 检查销售账务处理, 是否区分赊销、现销, 是否按销售发票编制转账凭证或银行存款收款凭证, 再据以登记销售明细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或银行存款日记账, 检查已处理的销售发票上的销售金额与会计记录金额是否一致。 (6) 检查企业的应收账款是否按规定计提了坏账准备。 (7) 检查销售收入是否及时入账, 应收账款的催收是否及时进行, 坏账核销和应收票据的管理是否符合规定等。

5. 进行工程项目专项审计。

由于原矿井断面小, 生产工艺落后, 安全设施不健全等造成生产能力不足, 资源整合矿井为了扩大生产能力, 对资源进行深加工, 增加产品附加值等, 需要进行大规模的矿建、基建改造工程, 并且投资金额非常巨大, 动则上亿甚至几亿、几十亿的投资比比皆是, 所以工程项目审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审计要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开始, 看其是否经过上级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准, 聘请专业人员审核其工程是否与工程图纸相符, 是否存在超计划、项目概算超投资估算, 预算超概算, 决算超预算等现象的发生。是否存在为了某种利益, 采取种种方式规避招标, 虚假的招投标, 甚至违法搞邀请招标, 或相互串通, 掩人耳目, 搞“明招暗定”。检查其工程月报进度和预算金额是否一致, 是否存在超预算金额支付情况。检查工程月报或工程结算书是否经相关领导、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及中介机构的审批。财务做账是依据月报或结算书金额所开的发票, 要检查开票金额与月报或结算书金额的一致性。检查财务付款手续是否按照本企业的相关规定进行, 有无越权审批支付的情况。

重点检查一些小的成本工程, 此类工程金额不算太大可能也就是几十万元, 但是项目多, 漏洞大, 检查看该项目的真实性, 是否存在根本就没有施工, 建设单位为了套取资金, 而找一些施工单位做的虚假工程月报或结算书。

总之, 通过审计企业的各种经营业务, 审查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促进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审查和鉴证有关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 揭露经济资料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会计资料及其他各种经济资料, 应该真实、正确、合理、合法地反映经济活动的事实, 通过审计的检查监督, 不仅可以揭露出经济资料的错误和舞弊, 而且还可以揭发经济业务中的错误和舞弊行为, 从而进一步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和考查有关管理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揭露经济生活中的各种不正之风, 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促进经济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和完善, 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处理。审计通过揭露和制止、处罚等手段, 来制约经济活动中各种消极因素, 有助于各种经济责任的正确履行, 有助于企业经营的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自动变速箱下一篇:吉林省土地规模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