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2024-07-05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共12篇)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践证明,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亿万农民的历史选择, 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 其局限性也日渐显露出来。随着近年来国家提出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那么二者的逻辑关系该怎样分解?

一、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是农民最重要和最可靠的社会保障, 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人均耕地1.38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事实证明, 只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才能调动农民对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树立长期经营、持续发展的观念。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 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 社会就不稳定。尽管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已达2.5亿, 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抛荒现象, 但农民市民化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应该看到,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处在不稳定状态, 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在内的福利农民工都无法享受到, 目前只有少数人通过努力成为城市人, 而大多数人将在若干年后不得不返回农村。因此, 不能将农户因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暂时不愿种地当成农民不要地, 不能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变成人为地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不解决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业问题, 片面强调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简单地把农民抛向市场、推向城市, 会使相当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 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农村贫民, 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 如果动摇土地的家庭承包制度, 则农业的家庭经营要么走向土地私有条件下家庭经营, 要么走向消亡或变成有名无实的形式, 这显然违背改革的初衷。所以, 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 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工业经济学原理, 现代农业都是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就能有效使用机器, 集约化经营就能降低费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随着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大量转移, 依靠集中和扩大土地面积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 都经过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形式, 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工业化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土地的聚集, 走上了规模经营的道路, 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我国而言, 虽然目前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暂时还无法在城镇落户, 但大约1.5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基本上不会务农。中央领导曾明确指出, 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从长远看, 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脱离农村、脱离土地的可能。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期, 随着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挤出效应和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效应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比重日趋下降的态势将越来越明显, 村庄空心化、空洞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当农民不再依赖土地, 不再把土地作为生产生活资料, 那么, 在此基础上就会逐渐出现农业向规模经营的自然过渡。从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看, 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而要发展现代农业, 就必须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辩证分析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要辩证看待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积极引导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深刻认识二者内在的必然联系, 绝不能把二者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从国际情况看: (1)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 家庭经营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 尽管经营规模有大有小, 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美国的现代化农业就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日本的农业也一直以家庭经营的小农为主体。 (2) 从各国实践看, 有效的小农经营体制是人多地少国家保障农民生计最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小规模土地经营者同样可以广泛使用各种现代生产要素, 并利用社会分工将自己的生产纳入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像良种、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的使用, 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关系并不大;而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 小规模农户固然会受到一定限制, 但通过购买适宜的农业机械或购买社会化的农业机械服务, 同样能够达到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使用效率。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共有2.3亿农户, 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在0.55公顷左右,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大多数地区靠扩大土地规模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的。轻易放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 鼓励大公司大规模兼并土地, 不利于农业农村的发展, 还会导致城市病。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就是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即广泛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 增加技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 大力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其要旨是:一方面, 要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减少农民数量, 提高务农土地人均占有量,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变成有一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牧场、林场果园;另一方面, 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特别是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形成规模效益。

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看: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 也并非意味着这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 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在不改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质的前提下,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利益的前提下, 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改革的深化, 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转变发展方式, 创造家庭经营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它的内涵, 不断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应该可以看作是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只有这样, 我国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才会具有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才能真正持久稳定。

从适度规模经营看: (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质并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 而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改善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 实现有关环节的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 并克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种种局限,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也更能从根本上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 (2)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取决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程度, 取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3) 从长远看, 农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决不能急于求成。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非农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规模经营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在政府反复强调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保障下自发进行的。

从我国部分地区的发展实践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完善双层经营制度, 就不能因此简单认为现阶段就完全不能搞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实现非农产业充分就业, 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和农民的意愿强制推行规模经营。在实践中, 各地一般都把60%~70%的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作为实行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件。单就这一条, 无论从局部还是从全国看, 我国都还不具备大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当然, 在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 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的近郊区, 应当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适应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建立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的城乡经济管理体制, 促进部分有稳定非农产业就业和收入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转让土地, 实现以城乡的工业化积累来逐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逐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的现代化。

当然,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绝不仅仅意味着只是集中土地。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可以是服务的规模, 如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加工、农业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和规模化程度。在我国, 寄希望通过大规模集中土地,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不现实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带动, 通过分户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的途径, 可以使一个产品、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有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大规模生产。这是在集约化生产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现实途径,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选择。

四、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

根据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结合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在局部条件具备的地方,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 通过部分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 逐步实现土地集中型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通过合作服务实现合作服务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分散农户提供统一服务的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

(一) 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与农村土地流转紧密相关。目前实行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的主要有种粮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等类型, 其中以种粮大户经营为主体。

(二) 合作经营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龙头企业经营型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是指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自愿参加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入社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带动农民专业生产, 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获得良好的规模效益。

龙头企业经营带动型是指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 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 产加销一体化, 种养加一条龙, 实行区域种养、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 使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

(三) 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各类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生产服务性企业等将分散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推广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 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程度, 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五、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一) 必须完善四个坚持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是否流转土地、开展何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由农民做主;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的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 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并存、多种实践路径并存。

(二)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农户可以维持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而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出去。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和流转的形式,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农户流转土地, 也不得阻碍农户依法流转土地。不准借土地流转剥夺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解除土地承包合同, 不准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土地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剩余期限。土地流转应当是有偿的, 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土地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和扣缴。在此基础上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增加社员数量, 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 提高组织化程度, 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抓好统一信息、信贷、供种、植保、防疫、加工、销售和分户种植管理等, 落实生产技术标准, 对接市场提高其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 大力发展各类多元化的农业服务组织,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或者暂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地区采取“社会化服务+农户”方式, 做好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 发展订单生产, 将单一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纳入规模化服务范围, 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服务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 充分发挥其为分散的农民提供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五) 大力发挥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 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 发展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 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服务。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篇2

原告系经营调料的商行,2009年与被告内部的食堂之间形成供需调料的合同,原告长期向被告供应调料,以往都是本期送货次月结算,2009年12月份被告未能结算,尾欠货款三万余元,原告起诉后,被告辩称原告未与被告形成购销关系,原告只是给被告的内部食堂送调,而内部食堂由安微人宋某承包经营,原告向法庭提交了入库单,以证明送货及收验货的事实,被告对此证据认可,但辩称该入库单上没有被告的公章及验货人签名,收货的是承包人的员工,原告称入库单抬头写的是被告的名称,系被告提供的制式单据,针对被告的辩解,原告还提供了食堂曾付款的银行入账单,付款人是被告之名,被告对上述事实没有异议,仅以承包经营提出抗辩。

法院审理认为,被告关于承包的事实,只是被告与承包人之间的内部法律关系,不能对抗原告,证据可见,虽有承包行为,但承包人对外是以是被告的名义与原告发生法律事实,依据合同法规定,应由被告承担责任,被告与其承包人之间的法律关系,另案处理。

《全国经济审判工作座谈会纪要》

(六)关于承包企业在承包期间发生的债务纠纷如何确定诉讼主体和承担责任的问题:对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在实行承包期间发生的债务,债权人起诉的,可按以下办法处理:发生诉讼时,承包人仍在承包的,以该企业为诉讼当事人承担责任,承包人可作为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参加诉讼。承包人与发包人之间的纠纷按照承包合同另行处理。发生诉讼时,原承包合同已经期满或被依法解除,由企业向对方当事人承担责任,由承包人按照承包合同向企业承担责任。我国《合同法》第159条规定:买受人应当按照约定的数额支付价款。对价款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61条、第62条第二项的规定。第107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在公司承包经营模式下,承包人往往以发包公司的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创设债权债务关系。针对公司对外债务的承担问题,多数公司承包经营合同约定: 承包人以其自有全部财产对其承包期间的全部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这是否意味着,公司的债权人只能追究承包人的债务清偿责任、而不能追究公司的债务清偿责任呢?鉴于发包公司的法人资格在承包经营期间并不消失,发包公司作为法人具备独立的民事责任能力,公司与承包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属于公司内部关系、公司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属于公司外部关系,作为一般法律原则,公司仍应对自己债务负责。换言之,在对外关系中,债权人有权直接追究发包公司的民事责任,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也应把公司列为被告或者被申请人,而不应把承包人列为被告。但是,在对内关系中,发包公司在承担债务清偿责任之后,有权向承包人追偿。至于发包公司能否从承包人悉数获偿,则取决于发包公司协议,为了防范自身的法律风险、强化承包经营的风险锁定功能,发包公司可在承包经营合同中要求承包人预先提供真实、合法、有效、充分的担保手段(包括

但不限于风险保证金)。

所谓企业承包经营,就是指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或企业的所有者(简称“企业主管部门”)在完全享有企业产权的前提下,将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权授予企业,与企业承包经营者(本文仅指自然人)代表企业同发包方订立承包经营合同,以一定的经济利益为目的,约定双方责权利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在承包经营合同中,发包方为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或企业的所有者,承包方为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企业承包经营者就是通常所说的承包人。根据《条

例》和《规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是,包生产经营任务;包税收和利润上缴;包企业提留;包产品质量,技改任务,安全生产;包固定资产流动资金的增值;实行工资总

额与经济效益挂钩。企业民事主体资格的取得和法律地位。

法人企业:具备法人条件的企业取得企业法人资格。民法通则》第36条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企业法人是法律拟制人,依法成立后,就具有独立的人格,享有独立的民事权利,独立实施其民事行为能力范

围内的一切民事法律行为,并在享有独立财产基础上,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非法人企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40条规定了《民事诉讼法》第49条所说的其他组织,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其中包括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法人分支机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可见,不具备法人条件的企业虽不能成立企业法人,但其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可以作为相对独立于出资人的经营单位,取得合法经营的资格。就法人分支机构而言,与企业法人不同的是,领有营业执照的企业分支机构作为原告的可独立参加诉讼,但作为被告,以企业分支机构和企业法人为共同被告参加诉讼。

企业承包经营者的法律地位:《条例》第30条规定,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厂长(经理),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全面负责。《规定》第16条也明确企业经营者是企业的厂长(经理),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厂长(经理)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对企业全面负责,代表企业行使职权。由此可见,企业承包经营者在承包期间就是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与企业主管部门直接任命的厂长(经理)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企业法定代表人在代表企业对外进行的一切经营活动,其个人人格被企业人格所吸收。其在权限内所为的一切经营行为,均为企业本身行为,其行为后果应由企业承担,而不问企业是否倒闭,有无财产清偿债务,是否继续承包经营。那么,为什么因承包经营而产生的法定代表人要对倒闭的无财产清偿债务的企业对外承担民事责任呢?同样理由,承包经营者在承包期满后,也不能作为第三人参加有关于企业为被告的诉讼。

企业作为民事主体资格的物质基础: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其享有的独立财产。企业在对外进行经济交往时,是以企业所享有的独立财产为一般担保。正如前述,承包经营责任制,只是将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经营者不享有独立的企业产权。企业承包经营后,企业名称、性质、生产经营场所、条件以及经营范围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变化的只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企业作为民事主体资格的法律地位丝毫没有改变。因此,企业经营者以企业名义对外设立民事法律关系时,该民事法律关系中的权利由企业享有,义务

由企业承担。民事主体只能是企业,而不是经营者本人。

承包经营者与发包方订立承包合同的效力认定:发包方在与承包经营者代表企业订立承包合同时,无一例外都约定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包期间的一切债务与发包方无关,有的合同甚至明确约定债务由经营者个人负担。持经营者为诉讼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的观点,就是依据承包合同中有关债务条款的约定。根据合同相对性原理,这种约定只能约束合同当事人。发包方、企业及经营者一切责权利纠纷均在承包合同框架内处理,但对与业发生法律关系的第三人则没有任何拘束力,企业不能以此对抗承包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人。严格意义上讲,承包合同当事人只有两个,一方为发包方,一方为承包方,即企业。企业是合同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自然也是民事责任主体。而企业经营者作为企业法定代表

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享有民事主体资格,因此企业的任何民事责任不应由经营者承担。很难想像,一个企业在承包期满后要求其法定代表人承担任期内企业对外民事责任。

关于企业内部承包的问题:所谓企业内部承包,就是指企业将生产、经营指标,层层分解到企业内部各生产经营单位,与单位负责人订立承包合同,约定双方责权利的一种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条例》第41条和《规定》第38条作了相似的规定,承包经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经济责任制,加强内部经营管理,搞好内部承包。可以说,企业内部承包经营,是企业调动职工积极性,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针对性更强的生产经营责任制。但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不可能改变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属性,不可能改变企业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一方面,企业各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作为企业工作人员,在承包期间的经营活动属于执行企业职务行为,由此产生的民事责任由其所属的企业承担。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内部各生产经营单位为企业分支机构,无营业执照,不具有诉讼主体资格,有关其诉讼,应由企业法人参加。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篇3

采访:曹自求

整理:曹自求

时间:2013年12月24日

口述前记

徐佳根 1977年2月至1984年6月期间任上海市青浦县莲盛公社尤浜大队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书记,是莲盛公社尤浜大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组织实施者之一。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的若干问题》(以下简称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推动了农村经济蓬勃发展。徐佳根组织大队两委班子成员,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精神,在尤浜村率先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尤浜村成了青浦县最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队之一。通过家庭联产承包制探索与实践,尤浜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生活逐渐奔向小康。

一、统一思想求发展

1983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1号文件下达及各省、市、自治区农业书记会议后,青浦县也召开专线广播会,1月下旬又召开四级干部大会,按照中央文件精神,本县原定的“三个(分口粮田、分责任田、分田单干)不准搞”成为历史,要求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公社党委、管理委员会指导下,我们大队两委班子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召开了党支部会议。当时一些老党员想不通,有的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退到五三年,煤油灯下组织起来,电灯光下分散到户”;还有人说:“三十年前搞分田,三十年后又分田,这是为什么?”

人心思安,过着安宁日子的上海郊区农村社员,面对突如其来的变革运动,心情非常复杂,思想也不统一。在一部分人的反对声中,党支部着重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宣传三十年前分田是为了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田是为了耕者有其责,目前大家有目共睹的人民公社化的弊端是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8亿农民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要探索适应本地区的发展模式,实行统一经营、包干分配、性质不变、方法简便、利益直接、群众满意的路子,要根据队情民意,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一购三留”:一购是上交国家征购任务,三留是留好口粮、种子粮、饲料粮;同时要加强领导、积极引导,深入一线、改进作风,不能放任自流,要成立领导小组,组织专业队伍,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还要强调党的纪律,共产党员起先锋模范作用,摆正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两者发生矛盾时,要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公而忘私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好工作,如目前思想上有些疙瘩,但组织上一定服从,并用党性来保证贯彻执行上级党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

二、以点带面促包干

当时我们大队是属于全公社第一批推行“大包干”的单位之一。在大队两委班子成员会议上,决定抽调大队干部及生产队会计,3人一组,组成8个小组到8个队去实施。由我带领的一组先到第6生产队搞点,以点带面、先易后难、逐步推广;其余小组先调整生产队班子,对原定的7人队委缩减为3人,即原来的队长、副队长、副业队长、会计、妇女队长(2名)、民兵排长变为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对各生产队的财务由大队集中起来,由2人组成联队会计。

第6生产队是本大队规模较小的一个队,在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到岗到位后,召开了家庭户主会议,讲清了当前分田与解放初期分田的不同。同时讲明农作物收获的成果,只要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多余都是自己的;但土地是集体的,不准出租、典当、买卖及不准随便在集体土地上造房;大型农具、机械、仓库、场地、耕牛等仍是集体的,大家轮流使用,小型农具家什作价归户,自己使用、保管、修理。

当时三麦已经播种了,油菜秧苗移栽了,水生蔬菜的茭白生长在田里,茨菇、藕已收获了。因此土地是分2次分的,先分“田面”,即已经种好的农作物,然后再分这些农作物收获后及其它的土地。第6生产队有22户,79人,耕地面积136亩,从事农业耕作的31人。经民意测验,23人同意搞大包干,8人反对。在多数人的同意下,一方面组织一支队伍计算粮食征购任务、上交农业税、提留公共积累,先算到队,再根据每户的实际劳力算到户;另一方面组织一支队伍丈量每块土地的面积,并画出示意图。在人均口粮田7分后,不分男女,16岁以上至男60岁、女55岁在队劳力(包括村办企业),平均分田,16岁以上的在校学生、老年人自报要田,在户主会议同意的情况下不超过每人50%的面积。

有些公共服务项目,如拖拉机耕田、耕牛犁耙、放水等,采用一个年度里定出做多少农作物面积的农活、质量达到什么标准、得多少劳动报酬、谁来承担,召开户主会进行自报,同报一个项目的抓阄;由于耕田有本圩的、外圩的(摇船过江的),高田、低田,远田、近田,肥田、瘦田,整齐田、零散田之分,能合并的尽量合并,减少分田的茬口,便于耕作和农作物的种植安排;小农具及物资属于生产上需要的一律折价后抓阄,农船以耕田面积计算由几户人家合伙轮流使用。

经过近一个月的试点工作,第6生产队基本上算好了账,分好了田,制订并落实了20多条规章制度。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全大队其余7个队全面铺开,村队两级干部自1983年1月下旬开始至3月底,经过6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工作,全面完成了从“大呼隆”生产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转折。

三、千方百计解民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行后,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土地分光,干部清爽”,而是各种矛盾接二连三。我们大队干部的工作重心是对承包户要服务好,使他们在承包种田中得到好收成,费用少,收入高,安全、太平地度过经验不足的第一年。

在家庭承包经营推进后期,个别社员眼睛红了,看到生产队的财物就往家里拿,以便今后自己不花钱就可以使用。记得有一天下午,一个生产队仓库门开着,3个社员各自拿了棉花营养钵机、一包肥料、几瓶农药,另一个社员拿了一块放在田里的跳板(木板)。该队的几位老党员在吃晚饭时跑到我家,证实了这个事实,要求大队一定要狠刹这股歪风。我随即与蹲点搞“大包干”的大队干部,在生产队长家里商量后,决定连夜召开户主会议,认真处理这件事。傍晚6点不到,生产队会计室里座无虚席,外队的社员也闻讯在门口静听,队长主持话音刚落,我就讲了这件事处理决定,一是要求今天私拿集体的物资明天上午10点之前归还给生产队就不作处理,大队与生产队干部等候在仓库门前接收,如不归还,每人罚100元人民币,社员大会点名批评;二是对每户代表下发的一张纸上可填写还有谁拿了生产队的东西,会议散后交给我们;三是生产队的物资能放仓库的全部放仓库,仓库门设两把锁,队长、保管员各人一把保管,今后需要开门两人同去。最后在党员干部、群众的一片叫好声中散会。回到大队办公室后,我随即汇报了公社主要领导。第二天上午公社领导到了我们大队,肯定了我们的做法。

对粮食、棉花、油菜子等农作物的计划任务计算到每家每户后,同时也对上交农业税、公共积累,按照承包面积告知到户;对播种的三麦,移栽的油菜、茭白的生长管理费用,按照每户分到的面积分摊到户,并记上社员往来账。一位有点文化的社员到处讲:“看了自己的往来手册,真是当头一个‘晴天霹雳,农作物还没收起来,负担已有200多元了,这是怎么搞的,对不对呀!”我们对此很重视,专门召开了大队班子会议,请会计在社员大会上通报了计算的来龙去脉,并进行了解释。通过算账解释,承包户们欣然接受了这个事实,也就平息了这种风言风语。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劳动报酬和个人的努力是成正比的,农民辛勤劳动就有好的收入。于是就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村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青浦区委党史研究室

浅论坚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篇4

为什么在中国目前社会依然要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呢?就对上述两个观点进行分析。就取消集体土地制度所有权而言, 就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制度虽然可以满足一部分人的要求, 甚至可以达到有些人所说的真正减轻农民负担的目的。但问题并非那样简单, 理由如下:第一, 我们是公有制国家, 国家的社会制度决定了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可能实行私有化, 在设计农村承包经营户取得农地的所有权的方案时, 不能不考虑到人们思想中的这种较为根深蒂固的认识。“所有权远不只是一种财产权的形式, 它具有十分丰富的经济内涵和政治内涵”。第二、社区公共服务因素对可接受性的影响, 农村的社区公共服务都是建立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之上的, 教育制度、文化休闲、公共安全、公共物品的供给、福利共济等等, 构成了社区公共事业的主要内容。这些正是农业社会主义最有价值、最具有制度色彩的东西。因此, 从制度理性的角度来看, 取消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 实行土地个人所有权也是行不通的。第三、农业规模经营的国际潮流对可接受性的影响, 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是我国当前农村工作的目标, 在发达地区, 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在不发达地区, 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只能依靠农业, 而农业经营的规模大小则是决定农民增收速度的重要因素。

对于土地国有化的观点, 有人认为将集体土地归并为国有土地进行管理, 能够促使低效利用的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主动退出, 进行合理流转, 顺利化解村庄搬迁改造、旧城改造以及建设项目盲目扩占集体土地等难题。只有实现两种土地所有权的归并, 才能将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完全分离, 把土地使用权全部纳入市场, 充分显化土地资产价值, 建立公开、公平的土地使用权竞争机制, 实现土地使用权配置市场化。的确对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改革而言, 集体土地国有化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能够得到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支持, 有利于国土综合整治, 有利于土地管理和国家对农村经济的宏观调节、还有利于农村经济活动尤其是土地经营向现代化、商品化方面发展, 且符合农业生产规模经营的要求, 但其在可接受性和可行性方面也存在不少疑问。

农民的心理承受力对可接受性的影响。1956年, 我国在实行农业合作化时, 就曾经有过国有化的提议, 当时没有采纳国有化的方案, 主要是为了避免引起农民的误解。1956年6月15日, 农业部长詹鲁言同志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草案) 的说明》中指出:“为什么高级社实行集体所有, 而不实行国有?这是因为, 土地归合作社集体所有, 容易为广大农民所接受, 也同样可以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常进行;如果实行土地国有, 反而可能引起农民的误解。”在当时党风、政风相当廉正, 各级政府在人民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社会非常稳定的情况下, 政府对实行农村集体土地的国有化都存有顾虑。另外, 将现在农村土地所有权的部分国有变为单一国有, 还有可能架空现有集体经济, 而且这种所有制的超阶段性发展在政府职能模糊不清、政府官员行为的法律界限不明的条件下, 有可能重新形成国家对农民的直接干预, 而这与农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想悖。可见, 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在我国还不具备实施国有化的条件和环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或多或少的缺陷, 但是不能因为有了这些缺陷而对其进行否定。在中国的目前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最好的土地使用制度, 这一制度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为什么要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呢?在此要谈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中的巨大作用, 如果否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中国的社会转型将很难成功。我国的社会转型也就是由农业大国转向工业大国, 从一个农民占多数的国家转向农民占少数的国家。如果考察一下历史的话, 任何一个发达的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当中都产生了我国现在所遇到的三农问题。都将遇到就业问题, 社会稳定问题。不能过高的估计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能力。不防考察一下英国的社会转型。英国有个圈地运动, 也就是通过圈地发展纺织业使农民成为了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但是英国的工业化并没有完全吸收失地农民, 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失地无业游民, 成为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当然英国是幸运的, 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大约一百多万无业游民被大英帝国的殖民地所吸收了。法国同样如此, 在法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的失地农民, 也就是所谓的无产阶级, 他们找不到工作, 在城市流浪。法国的工业化是非和平的进行的, 革命起义不断, 之所以如此, 这与庞大的失业流浪群体的存在是密切相关的。在中国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也会产生类似的问题, 但现在的国际国内环境不同了:在社会转型前。农村人口已经存在过剩;中国的剩余劳动力不可能像早期发达国家一样向国外转移;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非常强烈。那么中国的剩余人口怎么办?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没有吸收所有的剩余人口, 现在更难办到这一点。其实现在中国已经产生了几千万失地没有固定职业的人, 他们的存在对社会稳定已经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如果一旦我国放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社会转型必将失败。因此, 农民问题还只能, 至少在现在只能通过农村解决, 那就是要继续坚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让人民的生活有个最基本的保障。农民既可以外出打工, 也可以回家生活有所依靠, 从而确保中国社会转型的成功。

摘要:在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中, 应当确定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土地法律制度中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这关系到中国社会转型成败的大问题。

家庭农场承包合同 篇5

1、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2、承包地被国家依法征收、征用和集体道路、水利建设等公益事业占用,应自觉服从,但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承包村镇规划区内耕地,因农户建房需要的,应当服从甲方的安排。

3、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弃耕抛荒,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积极配合村集体经济组织搞好项目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

4、采取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土地的,须经甲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或其他方式流转土地的,流转合同报甲方备案。

四、违约责任

1、甲方干涉乙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或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2、乙方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由市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甲方有权制止,并有权要求乙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3、涉及国家征收和征用、集体占用和规划区内农户建房等需要,乙方不服从安排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4、乙方承包土地发生变化的,应于当年去甲方处办理合同、清册、证书等相应变更手续。乙方放弃办理,后果由乙方负责。甲方拒绝办理的,后果由甲方负责。

五、其它事项:

1、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合同生效后,颁发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原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同时作废。

2、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姓名: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立、合并的,应当变更土地承包合同。

六、本合同一式三份,发包方、承包方和乡镇经管站各执一份。

甲 方: 村委会(公章)

法定代表人: (签章)

乙 方: (签章)

签订日期: 年 月 日

家庭农场承包合同范文篇三

发包方: (甲方)

承包方: (乙方)

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

一、承包项目及数量:

甲方以山田及山地约 亩。(杨家庄深笼片)租给乙方开发,农、牧、林基地。

二、承包期限:(30年)自 年 月 日起至 年 月 日止。

三、乙方向甲方缴交承包款为每年山地30元/亩,山田150元/亩。共款 _元。(大写: )。(注:地方面积由国土局、林业局提卫星投影面积计,

四、在合同期内,乙方拥有土地使用权,乙方在使用期内,承包或转让部分股权甲方无权干涉,应协助乙方供电照明(线路费用由乙方负责)开路、指明路线、路道通过农作物不能索赔。

五、租金计算:

按每亩(山地30元/亩,山田150元/亩) 人民币计。

从开始后,以10%提升,5年一提,如此类推。

付款方式:1年按金,1年上期(即一次付2年租金)以后租金每年1月份交付。

六、在乙方使用期内,国家如征收土地作其它使用,赔偿土地由甲方所有,土地上农作物、固定财产赔偿归乙方所有,不得争议。

七、合同期满后,土地动产,不动产,农场设施(不包括资金)以股份制共同合作,乙方占股份51%,甲方占股份49%股权,保持原状,共同发展、管理,再重新签合约。(注:双方不再合作的情况下,果树,建筑物归甲方所有。土地上的动产一切由乙方处理,甲方不得干涉乙方)甲、乙双方应共同协助交接事项。

八、本合同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一份,公证处一份。

九、本合同书经甲乙双方签名盖章(20 年 月 日)之日起生效。

立约人:甲方名称: 乙方名称:

地址: 地址:

法定代表人: 法定代表人:

经办人: 地址: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篇6

案 情

渠某与展甲是邻居,均系某村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0岁的展甲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且配偶在两年前因一场大病而去世,尚有年迈的、但一直卧病在床的75岁老母亲李某和不务正业、常常在外混吃混喝的弟弟展乙。渠某看展甲可怜,平时对展甲也是照顾有加。展甲为了晚年有人照顾,就希望与渠某订立遗赠扶养协议。2008年初,双方便找人起草了一份协议,该协议约定:展甲由渠某扶养,待展甲百年之后由渠某取得展甲6.06亩的家庭承包地经营权。该协议于1月19日在县公证处进行了公证。随后,渠某也是尽心尽力照顾了展甲的日常生活。

5年后,展甲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在外的展甲弟弟展乙得知其去世的消息后立马赶回家,与原告渠某因安葬及财产遗留问题发生了纠纷。展乙根据传统观点觉得“肥水不流外人田”,并坚持认为原告渠某不是展甲的继承人,无权获得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应由自己继承;而渠某认为双方签订的遗赠扶养协议合法有效,且经公证处公证,自己应当取得该协议约定的承包经营权。由于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无奈之下,渠某便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由自己继承展甲的6.06亩土地承包经营权。

法庭审理时,原告渠某诉称遗赠扶养协议内容系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具备主体合格、内容合法以及形式合法等条件,涉及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也是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且经公证处公证,所以为有效协议。在展甲死亡后当然取得协议约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展甲的弟弟展乙无正当理由不顾其反对,擅自耕种本应由其经营的6.06亩土地,严重侵犯了其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被告展乙则辩称,遗赠扶养协议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遗赠本身就违反法律规定,原告渠某不可能继承该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展甲的承包地应由自己继承。

受诉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相关规定,以家庭承包方式承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继承问题,所以该遗赠扶养协议违背相关法律规定,确实无效,原告渠某不能取得该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而原告渠某以被告展乙侵犯其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由,要求被告展乙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无事实和法律依据,不予支持。遂依法判决驳回原告渠某的诉讼请求。

戴勇坚

湖南省律师协会建筑房地产专业委员会主任

上海建纬(长沙)律师事务所主任

《国土资源导刊》法律顾问

律师分析

展甲与渠某订立的遗赠扶养协议受《合同法》调整吗?

《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而根据《合同法》第2条,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所以本案中原告渠某与展甲订立的遗赠扶养协议并不受《合同法》调整。

那么该协议是不是就不受法律调整或保护了呢?当然不是,遗赠扶养协议是我国《继承法》确立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继承法》第31条规定:“公民可以与扶养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按照协议,扶养人承担该公民生养死葬的义务,享有受遗赠的权利。”本案中,原告渠某与展甲订立的协议,属于遗赠扶养协议,应受《继承法》调整。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能否受遗赠?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首先,根据《农业部关于发布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的通知》第34条规定:“家庭承包的,家庭成员之一死亡的,不发生土地承包经营权继承问题,承包地由家庭其他成员继续承包经营;家庭成员全部死亡,该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但承包地为林地的除外。”因此,若家庭成员死亡,还有其他成员的,则“继续”承包经营地,而不是作为死亡人的遗产发生继承,这样有利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所以本案中,对于展甲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发生继承,因为它并不是被继承人的遗产。那么对于渠某要求继承该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主张,法律是不予支持的。

其次,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规定,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第50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由此得知,只有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承包期内才可以继续承包;而且对于承包人死亡的,只有承包人的继承人才可以继续承包。所以回到本案中,原告渠某并不是展甲的继承人,是继承人以外的扶养人,连继承人资格都不具备,更无所谓“继续承包”这一说法了。

浅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利与弊 篇7

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农民最亲近的就是土地, 一下子分到了由自己完全掌握的土地, 心里真是乐开了花, 站在实实在在的泥土上, 心里有一种非常踏实的感觉。这就增强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飞速发展。1952年到1978年, 农业总产值增长仅为2.9%, 而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总产值增长达7.7%, 增长了4.8个百分点。这都是缘于由原来的集体劳作转为个人劳作的结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公社化集体化时有人偷懒、监督成本高等问题, 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的发展毋庸置疑地证明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强大生命力。

二、改变了农民只能在土里刨食的命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 我国一直实行的是高度统一的人民公社制度, 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我国是个农业大国, 80%是农村人口,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就必须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为实现农村劳动力人口的转移提供了条件, 具体讲有两点:首先, 农民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除了交一定的农业税 (如提留款) 之外, 收入全是自己的。经营方式也是非常灵活多样的, 他们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其次, 每个人的能力都发挥到了极致, 人们各尽所能, 各用所长。劳动力自然就会出现剩余的现象, 这就为开发新产业创造了条件。这两点使得农村开始分工分业, 促进我国农业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农民的生活自由了, 农闲时候可以到城里打工, 也可以在村里发挥自己的特长, 既增加了收入, 又扩大了视野,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三、科学种田的意识普及到大众

为了使农作物增产, 农民们想尽办法, 他们走进了书店, 捧起了书本, 种植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 使得一些名、优、特农产品纷纷走出国门、远销海外市场, 众多的农民依靠科学种田发了家、致了富。“庄稼活不用学, 人家咋着咱咋着”, 这句过去挂在农民嘴上的口头禅, 如今已被“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立体农业”等一些新名词所取代, 农民科学种田蔚然成风。近年来, 在政府的支持下, 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县农业局主办的“科技下乡”、“科技培训”和“科普宣传”等活动, 学到了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农业法规等方面的知识, 如今, 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种植、养殖的“行家里手”, 农民种田的科技含量显著增加, 效益明显提高。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变革之一。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农民的首创精神。它的主要精神在于将农民的小户粉沙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 其激励机制可以概括为“交足国家的, 留够集体的, 剩下的全是自己的”。不可否认它在解放中国农村生产力, 调动农民积极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但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具体如下:

(一) 分散经营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广

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分得很零碎, 最大的地块也就一两亩。很多农村地区, 这种制度已经演化为实质上的农户私营。更多的时候他们苦于农业投入资金、信息、技术、人力等各方面的缺乏, 也无力去面对各种自然、市场的风险。这样就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推广, 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 小农意识的劣根性使土地质量退化

由于是分散经营且土地隔几年就要动一次, 谁想怎么种就怎么种, 不考虑土地的再生性, 造成盲目地大量地使用农药化肥, 只要能使蔬菜庄稼长得好, 他们不惜使用剧毒农药。地膜的盲目覆盖、树木的大量砍伐, 造成土地沙化严重、板结厉害。这些都是联产承包制度下小农意识的劣根性造成的。

(三) 粮贱伤农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由于是单个家庭经营, 所以大部分农民种地很盲目, 跟风现象很厉害, 今年哪种作物价钱高, 下一年必定会大种特种, 这样必定会造成供大于求, 使得往年价钱高的作物几乎收不回成本。有些作物不能长久存放, 常常使农民血本无归。这种粮贱伤农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势必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影响农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广大农村带来的变革, 无论是在物质方面, 还是精神层面带来的进步都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这种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也逐渐表现出来, 到了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土地制度需要进一步变革的程度。

摘要: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三十多年来, 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不但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而且使很多家庭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土地需要进一步改革的问题。

关键词:联产承包责任制,利与弊,土地改革

参考文献

[1]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问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篇8

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土地银行

1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概述

1978年11月24, 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残破的茅屋里18位农民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 诞生了一个伟大壮举——包干保证书即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大地开始燎原。1980年5月31日, 邓小平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1982年1月1日,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 明确指出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法律上得到确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创了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20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 工业化的发展, 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使用, 农村劳动力日益闲置, 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工业和商业发达的城镇转移, 开始了红火的打工热潮[1]。

21世纪, 因科学技术的发展, 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每家农户就三五亩耕地, 根本就养不活一家人, 青壮年都进厂务工或经商而离开土地, 农村开始空心化和留守老年化, 农村大部分人口是老幼妇孺, 大量农民外出打工, 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不足, 导致农村大片的土地撂荒。

2 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足

现如今, 因改革开放的深入, 社会的变迁, 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已经向企业化、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包产到户, 承包到人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对当前的农业生产向前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制约[2]。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基本上按人员平均分配, 把整块地分割成许多小块, 分户经营生产效益底下, 这既不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 也不利于分工的发展, 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

二是小规模的家庭经营, 使中国的经济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 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 缺乏市场竞争力, 经济效益低下。

三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土地使用权的划分使农民对承包的土地产生了恋土情怀, 许多农民即使从事了非农业产业也不愿放弃土地, 宁愿把土地粗放经营甚至拋荒, 不愿放弃土地的使用权。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中, “户”是土地的基本承包经营单位, 在现有农村土地使用情况下, 土地就算是荒在那里, 农户也能得到国家的补贴[3]。所以农户就抓住土地不放, 给土地集约经营带来阻力和困难。而我国人均农用地资源高度缺乏, 种田能手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却得不能得到。对农业生产的企业化和规模化造成了阻碍。

四是农民对土地的占有和使用不稳定, 导致农民对土地缺乏进行长期投资的热情, 土地经营短期化行为不可避免。土地资源处于掠夺经营中, 这种缺乏投资的土地必然导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产条件无法改善, 科技含量低, 农业生产力低下, 无法提高。

五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市场化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特征之一, 但现有的土地经营分散化, 难以克服农户在商品生产上的盲目性, 经常会出现跟风种植的现象, 造成产出的农产品供大于求, 使农业生产经营处于一种不稳定的震荡之中。

六是给土地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阻力。例如, 土地田园化改造, 土地平整后, 短期内 (1~3a) 会给地力造成影响和生产操作造成困难, 农民都是短视的, 他们根本就不愿意配合。假如想在农田里修条机耕道, 就会占用农田, 而在机耕道尽头的农户就觉得自己用不着那条道路而不配合。七是对农业新技术, 新品种的推广和使用带来阻力, 如无人机喷施农药。

3 对策分析

3.1 土地流转

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 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 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 (使用权) 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 即保留承包权, 转让使用权。要想顺利实现土地流转, 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对土地进行适当的集中管理。各地应根据实际, 土地由组村或乡镇集中管理, 以便对外承包, 便于农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和规模化生产的进行。二是土地虽然集中管理, 但土地所有权 (经营权) 还是农户的。农户土地可以股份或租赁的方式获利。三是离地农民的土地以股份形式参与农业生产, 并建立土地流转机制, 维护农民的既得利益。四是土地集中管理后, 要适当且就近拿出一些土地给愿意种植粮食的农户, 以解决自家口粮的农户种植粮食。五是建立严格的惩罚制度, 要求种粮的农户必须保证土地的使用, 绝不能撂荒。

3.2 土地银行

结合我国当前的法律政策和实际国情, 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和研究, 在此提出了“土地”银行的概念, 通过类似银行的土地中介经营组织的构建来将土地像钱那样, 可以被存入和贷出, 从而解决我国农村流转市场尚未确立, 整个机制不够完善, 最终使得人均可使用耕田比较少,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力在农田生产的闲置, 协议和法律的不正规, 真正懂经营或想承包的人无田可用等现象。本着农户自愿的原则, 可将自己的土地存入“土地”银行组织, 然后“土地”银行根据当前土地的肥沃程度、土地类型、位置、存入期限等进行有偿存入, 定期给予一定的利息;对于土地贷出着来说, 按照规定来将农户零星存入的土地, 通过整合、打包甚至改造等贷给土地承包商, 从而满足其大范围种植、农业企业等基本需求, 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和快速发展。

为了满足“土地”银行在土地“存”“贷”的基本功能, 需要实现以下几个功能点来配合“土地”银行机构的开展:一是“土地”银行能够对农户存入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并对贷出者的整个过程进行风险分析和分散;二是依照当前我国的土地承包法, 可在政府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开展相关的职能;三是在政府部门需要有专门针对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业务的处理部门, 针对相关的土地流转行为开展具体的业务处理。

4 结语

只有实施以上措施, 农业生产小而全的问题才能解决, 真正想规模种田的人才能有可种, 农业生产才可以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兆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流转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11) :526-529.

[2]陶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制度的缺陷分析:兼比较苏南苏北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现状[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3) :31-36.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篇9

(一)从1978年到1983年为第一阶段

这一阶段的土地制度变迁可以归结为从人民公社时期的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在经历了生产队—不联产责任制—联产责任制—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最后确立土地的集体所有、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形态。农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1978年,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全国进行了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正式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不许包产到户”改为“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198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第二个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文件全面彻底地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指出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普遍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而联产承包制又越来越成为主要形式。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形式得到了有力推广,并逐步进入完善稳定时期。

(二)从1984年到1993年为第二阶段

这一时期农地制度后续变迁的主要内容是:其一是稳定土地的承包期限,巩固和完善制度创新成果;其二是在土地集体所有、家庭经营的基本制度框架下,创新种种类型的次生土地使用权流转形态,努力挖掘和提高土地生产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制度激励。为此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具体的土地政策,《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应为十五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或开发性的项目,如果树、林木、荒山、荒地等,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在延长承包期以前,群众有调整要求的,可以本着‘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经过充分的协商,由集体统一调整。”从中可以看出,在给农民稳定的承包期限的同时鼓励了土地使用权的流转。1991年11月,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把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进一步解决了土地承包期过短,承包合同不健全等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

(三)1993年至今为第三阶段

199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颁布实施,它奠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法律地位,同年11月通过的《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土地承包期延长至30年不变的政策,从而强化和稳定农户家庭对土地拥有权利的完整性,同时允许农地使用权依法有偿流转,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998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文件的出台,意味着今后对土地承包关系的管理逐步进入法制轨道。根据张五常的观点,产权可以细分为三种权力: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至此,农民获得了土地产权中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但是一直未获得土地的转让权。2003年3月开始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保护了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同时也将最重要的转让权赋予了农民。

二、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的比较

在改革的过程中,中东欧的所有转型国家都推行了土地的私有化,将土地权利完全交给了新的土地所有者手中。其他转型国家,主要包括中国、越南以及大部分独联体国家,则没有走向土地的私有化。主要有历史传统方面的原因,例如,中东欧的所有转型国家都拥有一段土地私有和家庭式农业生产的历史。这里中国是一个例外,因为中国虽然在历史上大部分土地是归私人所有的,但却没有进行土地私有化,这与在中国共产主义政权的继续存在及其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有着很大关系。另一方面,改革前的法定所有制结构的不同。中国与苏联改革前全部可耕种的土地要么归国家所有,要么归集体所有,并且这一所有制形式得到了相关法规和国家法律的确认及保证,所以直到今天,集体仍然保留着对耕地的所有权。而在大部分中东欧国家,在整个共产主义时代,个体家庭仍然是大部分农业用地的合法所有者。以上两方面的原因可以说在进行土地私有化的政策选择上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摘要:本文简要研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思想的确立过程, 其创新之处在于与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在转型时期不同的土地政策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比较

参考文献

[1]张红宇.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变迁[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许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变迁特点及改革方向[J].世界经济文海, 2008 (1) .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 篇10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缺陷

1.1农田分散造成机械化难以实现, 小农经济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二龙村平均每人433.6㎡耕地, 农田大都分散, 这使得机械化难以实现。水稻和蔬菜成熟之时外出打工人员需要回家整理出售, 如果请人工收割水稻的话每667㎡收费200元 (2007年价) , 而机械收割只需70元/667㎡。田地的分散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家庭承包制下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离开, 造成劳动力的巨大浪费, 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1.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名存实亡

调查期间发现, 二龙村某户人因外出打工导致农田荒废, 长满了野草, 这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度浪费。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得到合理的规范, 因此在大量农村人口外出务工之后, 有的地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名存实亡, 而且农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

1.3农户生产和经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家庭承包责任制下, 农户生产和经营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容易造成增产不增收, 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2调查方法

于2008年1月~2008年2月在四川省彭州市二龙村对2003年至2007年家庭收入与种植业收入等数据进行调查。调查涉及到农户生产的各个方面, 包括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地状况、种植业收入等方面的信息。调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相结合的原则选取二龙村调查采取调查员直接调查的方式。限于资料收集的局限, 所以只能采用截面数据, 无时间序列数据。

2.1模型分析结果及评价

结构相对指标。利用结构相对指标对农户种植业与人均收入间的关系, 种植业收入与总收入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构相对指标是在统计分组的基础上, 以总体指标作为比较标准, 求出各组指标占总体指标的比重来反映总体内部组成情况的综合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利用动态相对指标对每年种植业收入的变化进行分析。

动态相对指标是将同类现象在不同时间上进行对比, 用以说明现象的发展变化的相对指标。

2.2农民土地与农民收入的指标分析

3结论与政策建议

3.1结论

3.1.1农民从土地上面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少。人均种种植业收入占人均收入比重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从2003年起比重分别为34.00%、30.79%、28.95%、26.08%、17.39%, 有明显的减少。表明农民从土地上面获得的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越来越少, 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收入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3.1.2农民各年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几乎持平, 土地的作用弱化。人均种植业收入动态变化为103.89%、106.08%、100.31%、100.31%。表明农民各年从土地上得到的收入几乎持平, 即种植业收入几乎没有增加。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收入增加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承包制虽然能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却无法解决农民的富裕问题。

3.2政策建议

3.2.1加快城市化进程, 转移农村劳动力。彭州作为四川的一个县级市, 受农村劳动力转移“成都模式”的影响较大。分析表明, 所有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44%是在本乡镇和县内其他乡镇实现转移, 有57%是在本县内实现转移, 有80%左右是在成都市域范围内实现转移。就是说, 成都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大多数都是在本地实现的, 即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的绝大多数是在成都市域范围内自行消化。就是本地性与稳定性的结合。这使得当前的留守儿童问题得到改善, 在成都范围内转移的劳动力可以更加方便地回家照顾子女, 扶养老人。

可以借鉴重庆市巴南区石龙镇的“石龙技工”, 形成劳务品牌和“劳务输出=资金输入”的农村经济经营发展理念。打造自己的劳动力品牌。

3.2.2农村土地制度的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创新要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是明晰农村土地产权关系。允许土地使用权的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把现行强制性的行政征用行为转变为交易性行为。三是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既可通过租赁、转包等形式, 实现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权的自愿有偿转让, 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农户, 得到租金、转包费, 取得土地资产的收益。并通过合作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 及土地股份公司制经营方式, 允许农户的土地使用权入股, 形成新的土地流转机制, 促进土地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提高农地利用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

3.2.3力促农村家庭经营的分化。农村家庭经营的分化包括农民的职业分化和农户收入水平的分化。非农工作技能低, 资金短缺或处在贫困地区的农户, 可以继续承包土地, 搞农业经营;非农工作能力较强, 又能在二、三产业找到工作的农民可能会放弃土地承包权, 分化为工资收入者;经济较发达地区或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户可以自行创办工厂, 进行农产品的就地加工, 或经营养殖业、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其它经营项目, 成为个体经营户, 有条件的还可以创办自己的私营企业。一部分种地能手还可以通过土地产权流转, 把土地集中连片, 创建现代化的家庭农场。

参考文献

[1]王悦, 陈占江, “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制度缺陷”, 《现代农业科技》2005年11月

[2]陈爱娟, 方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产生及其内在缺陷的经济学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3]陈永正, 陈家泽, “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兼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都模式’”, 《财经科学》2007/4总229期

[4]谢梅芳, “进一步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发展研究》2005年第7期

[5]黄少成, 胡雪黎, “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影响及其对策”, 《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篇11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依法对承包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享有的用益物权。对此可归纳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除了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承包人),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等发包主体(发包方);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是指农用土地,包括农民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是指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

二、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带来的问题,专家学者认为主要集中在相关土地政策得不到落实、政务机关多头管理、违法使用土地、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空心村”、土地闲置以及由于土地流转难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上。从实际情况看,影响土地有效流转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流转服务、流转信息公开、承包人流转意愿、收益分配机制以及相关具体政策的落实等。

(一)土地政策落实不到位,试点推广存在局限性

从现如今的各种土地政策、法律法规来看,一牵扯到土地的政策,往往是试点进行推广,好多政策往往推行到最后都只停留在点上,而没推广到面,从而导致政策的落实性问题。

(二)政府机关多头管理,流转效率不高

要想土地流转合理合法,可能需要农户奔走几家单位,盖各种公章,就这种局面导致的多头管理,无疑加重了农民自身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时的负担,政府部门内部本身存在交叉管理,重复执法的现象造成土地流转难度大,流转效率不高的问题。

(三)承包人流转意愿不高,出现空心村以及土地闲置问题

直至现如今,大多数的农民也都抱着一种“土地就是我的命根子”的心态,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不管一年当中收益的多少,都不愿把土地流转给他人,流转积极性不高。为此,很多村民因为土地收益不高外出打工,很多地方都惊现“空心村”造成了大片的土地被闲置、抛荒。

(四)流转信息透明性差,流转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民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网络,许多地区好没有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流转还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政府部门的流转服务能力更加薄弱,土地供需信息平台尚未形成,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顺畅严重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常流转, 流转信息的不完善造成了大量土地搁置。流转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流转问题在日后激化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出现很多违法用地的实例。

(五)农户资信状况难有保障,土地“抵押”存在高风险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略有变动,在流转形式上多了“抵押”的方式,抵押势必要考察农民的资信状况,但农民的资信状况要以什么为标准,假如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风险谁来承担,这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党和国家要在出台新政策后,不断实践,完善原有政策,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完善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建议

针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搞好土地确权工作,突出政府服务职能,流转程序规范化,统一办理流转手续,做好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做好土地流转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合理的流转收益分配机制,避免流转过程中出现相关纠纷。

(一)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做好土地确权工作

原有的土地管理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保障农用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2011年,国土资发(21011)178号《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为土地确权工作提供支持,但以点到面的推进,必须做到落实到位。

(二)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一个窗口”统一工作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政府协调工作,避免多头管理,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做好服务工作。依法支持、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服务对象上,要加强对流入主体和农民的服务,切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三)确保农民流转主体地位,健全集体参与机制

在土地流转的整个过程,让农民一直参与其中,对中间环节多有了解,政府多有作为,积极服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以此解决土地闲置的问题,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管理,把原有的外出人员吸引回集约化管理的土地上,让大部分农民不用背景离乡都能养家糊口,最终解决空心村的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收益分配机制,以此减少流转双方矛盾的发生

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势必会出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的高效生产模式,以此带来的高收益必然会与原来的农户所能预期到的收益大不相同,这样的局面在流转早期,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会激发流转双方的矛盾。要减少流转带来的矛盾必须做好增值收益的分配工作,保障双方合理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黄烨,曹亦汝.十八届三中全会或破局新土改[N].国际金融报,2013-09-05,(3)

[2] 邹晓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打响农地入市发令枪[N].经济参考报,2013-11-19,(3)

[3] 周齐.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6)

作者简介:

解希雯(1991.05~),女, 山东济南人 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承包经营合同订立研究 篇12

一、承包经营合同的概念、法律特征

(一) 承包经营合同的概念

承包经营合同是指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 采取由发包方将特定的财产及相关的经营管理权交给承包方、承包方上交利润或承包金给发包方的形式, 由此所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其中, 发包方指将自己的财产交给对方经营管理的一方, 承包方指占有对方财产及由此享有经营管理权的一方。

发包方将财产交给承包方经营管理, 这是构成承包经营合同的一个方面, 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静态分离;承包方利用承包财产进行经营活动, 完成各项承包任务并获得盈利, 这是构成承包经营合同的又一个方面, 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动态分离;伴随着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切实履行承包合同规定的义务, 同时有权享有承包合同所赋予的权利, 在任何一方违反合同时都应承担违约责任, 这是构成承包经营合同的第三个方面, 三者的结合, 便形成了承包经营合同。

(二) 承包经营合同的法律特征

承包经营合同中的承包方与发包方存在着特殊的关系。例如, 在国有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中, 一方面, 国家同承包方之间存在着管理和被管理的行政隶属关系;另一方面,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合同当事人的地位平等是市场经济的法律要求。因此, 合同的各方当事人, 不论其经济实力和所有制性质如何, 不论其是否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也不论其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 其法律地位一律平等。[1]作为所有权的主体, 国家同企业一样是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的民事关系。在签订、履行承包经营合同的过程中, 国家同企业的地位是平等的, 双方同样要坚持自愿原则, 平等地享受权利、履行义务或承担违约责任。也就是说, 国家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不同性质的职能, 两种职能应适当分开, [2]在研究承包经营合同主体时, 应着重关注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平等的市场经济主体关系。

承包经营合同的客体应为发包方的总体财产。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承包经营合同的客体, 是指在承包经营法律关系中, 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承包经营合同的客体应为发包方的总体财产, 理由是:承包经营本质上是一种营业, 是作为活动的营业和作为组织的营业的统一体。作为组织的营业是集合多数的物和权利的一定的有机组织体, 其中包括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 积极财产包括物、权利和商业秘密、企业声誉、地理位置等;消极财产包括营业上的各种债务。[3]承包经营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 是以发包方的营业财产 (总体财产) 为基础的。

承包经营合同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法律确认书。《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 “承包经营责任制, 是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以承包经营合同的形式, 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承包经营责任制通过签订承包经营合同, 使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 并获得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成为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承包经营合同的订立

承包经营合同的订立, 又称承包经营合同的成立, 是合同双方当事人进行协商, 使各方的意思表示趋于一致的过程。承包经营合同因条款繁多、权利义务关系复杂, 为了能够通过文字凭据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 也为了在纠纷发生时有据可查, 合理地分配当事人的责任, 承包经营合同的订立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即包括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规定》第22条规定:“签订承包经营合同, 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当事人协商同意的修改合同的文书、图表, 也是合同的组成部分。”承包经营合同的订立, 依照《合同法》第二章的规定, 应采取要约和承诺的方式。

(一) 承包经营合同中的要约

在承包经营合同中, 要约就是一方当事人向另一方当事人发出订立承包经营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内容必须具体确定, 即要约人须对成立合同所必需的各主要条款都提出自己的意思, 受要约人通过要约不但能明白地了解要约人的真实意愿, 而且还能知道未来订立的合同的一些主要条款, 如果要约人发出的条款不足以成立, 则不构成要约。同时要约的意思表示还应当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 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 即要约一经到达受要约人, 在法律或者要约规定的期限内, 要约人不得擅自撤回或者变更其要约。

承包经营合同中, 要约送达须到达受要约人才生效。由于要约的送达方式不同, 其到达的方式也不同:采用直接方式发出要约的, 记载要约的文件交给受要约人即为到达;采用普通邮寄方式送达的, 以受要约人收到要约文件或要约送达到受要约人的信箱的时间为到达时间;采用数据电文形式发出要约的, 电文进入收件人的指定的系统的时间或者在未指定接收信息的系统情况下进入收件人的任何系统的首次时间作为要约到达的时间。如果要约人向受要约人发出的要约没有到达受要约人, 则要约不生效。

承包经营合同的要约可以撤回, 撤回要约的通知应当在要约到达受要约人之前或者与要约同时到达受要约人。要约也可以撤销, 撤销要约的通知应当在受要约人发出承诺通知前到达受要约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承包经营合同中的要约不得撤销:1.要约人确定了承诺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约不可撤销;2.受要约人有理由认为要约是不可撤销的, 并已经为履行合同作了准备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承包经营合同的要约失去其效力:1.拒绝要约的通知到达要约人;2.要约人依法撤销要约;3.承诺期限届满, 受要约人未作出承诺;4.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要约失效后, 对要约人与受要约人均无法律约束力。要约失效后, 若要约人还想与承诺人订立合同, 只能重新发出新的要约。

《暂行条例》第26条规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一般应当采取公开招标办法通过竞争确定企业经营者或者经营集团。也可以按国家确定的其他方式确定企业经营者。”《乡镇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规定》第13条规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企业所有者应当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经营者, 不具备条件的, 也可以采取招聘、推荐等方式选用经营者。”从以上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可以看出, 公开招标是我国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签订的主要方式。

实行公开招标, 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程序:第一, 组织招标委员会。《暂行条例》第28条规定:“由发包方组织有承包企业职工代表参加的招标委员会 (或小组) , 对投标者进行全面评审, 公开答辩, 择优选定。”第二, 拟定招标方案, 发布招标公告。招标委员会 (或小组) 成立后, 应对发包方的企业财产进行测算、评估, 根据发包方要达到的经济目的, 拟定招标方案, 发布招标公告。第三, 投标。投标人根据招标公告的要求,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定投标方案, 填写投标书进行投标竞选。第四, 开标。招标委员会 (或小组) 在公证人员的主持或监督下, 开启投标书, 宣布投标人名称和报出的承包指标。第五, 初评和公开答辩。招标委员会 (或小组) 应对所有的投标人及其方案进行初评, 筛选掉不符合投标要求和投标方案相差悬殊的投标人, 确定中标候选人。然后组织中标候选人进行公开答辩, 回答招标委员会 (或小组) 及职工的提问, 展开公平竞争。第六, 评标和确定中标人。招标委员会 (或小组) 应对中标候选人的投标方案和在公开答辩中的表现进行评定, 择优确定中标人。最后, 主管部门考核。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一些重要的企业, 招标委员会确定的中标人, 还要报经主管部门及上级党组织考核后通过的, 才是最后的中标人, 成为企业经营者。

(二) 承包经营合同中的承诺

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包经营合同中的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若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如承包标的、数量和质量、承包金及其交纳期限和方式等作出实质性变更, 则为新要约, 不构成承诺。承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 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除外, 该承诺有效, 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并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要约没有确定承诺期限的, 承诺应当在合理期限内到达。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以招标投标的方式缔约, 如何确定合同成立的时间, 在学术界存在着二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 招标投标活动中, 发出中标通知书时双方当事人已经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协议, 应当认为合同已经成立。[4]第二种观点认为, 招标投标签订的书面合同, 是合同的生效要件, 影响合同的效力, 但不影响合同的成立, 合同书是合同关系成立的有效证据。笔者认为, 在招标投标活动中, 中标通知书到达投标人时, 应当为合同成立的时间。因为我国对承诺的生效采到达主义, 而《合同法》第25条明确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根据《合同法》第15条规定, 招标公告属于要约邀请行为, 因此招标人发出招标公告和有关文件只是发出要约邀请, 而投标人投标则是一种要约行为。根据《合同法》中对要约性质的认定, 一旦投标人将其投标书送达招标人处, 该项要约便已实际生效。投标人无正当理由不得撤销其要约, 否则, 对因其过失造成对方的信赖利益损失, 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当然, 双方之间已经形成了合同关系。

一方在投标以后, 另一方接受其投标, 但并非投标的内容都自然转化为合同条款, 在中标以后, 双方还应当继续协商, 签订正式的合同条款。我国《招标投标法》第46条规定:“投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 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双方签订的正式书面合同经常会改变投标书的内容, 在此情况下, 双方的权利义务就应当由正式的合同来确定。

参考文献

[1]郭明瑞, 房绍坤.新合同法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8.

[2]屈茂辉.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23.

[3]王保树.中国商事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1:61.

上一篇:制度因素与企业绩效下一篇:中美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