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承包经营

2024-05-12

家庭承包经营(通用12篇)

家庭承包经营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实践证明,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是亿万农民的历史选择, 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 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 其局限性也日渐显露出来。随着近年来国家提出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 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那么二者的逻辑关系该怎样分解?

一、稳定家庭承包经营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是农民最重要和最可靠的社会保障, 是农村长期稳定的基础。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 人均耕地1.38亩,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事实证明, 只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 才能调动农民对增加土地投入的积极性, 树立长期经营、持续发展的观念。凡是土地承包关系不稳定的地方, 往往出现的问题就多, 社会就不稳定。尽管近年外出打工的人数已达2.5亿, 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抛荒现象, 但农民市民化也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应该看到, 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还处在不稳定状态, 包括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在内的福利农民工都无法享受到, 目前只有少数人通过努力成为城市人, 而大多数人将在若干年后不得不返回农村。因此, 不能将农户因农业比较效益偏低, 暂时不愿种地当成农民不要地, 不能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变成人为地将农民从土地上“赶”出去。不解决农民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就业问题, 片面强调发展土地规模经营, 简单地把农民抛向市场、推向城市, 会使相当多的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陷入困境, 会造成大量的城市贫民和农村贫民, 还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 如果动摇土地的家庭承包制度, 则农业的家庭经营要么走向土地私有条件下家庭经营, 要么走向消亡或变成有名无实的形式, 这显然违背改革的初衷。所以, 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 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工业经济学原理, 现代农业都是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就能有效使用机器, 集约化经营就能降低费用, 提高劳动生产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随着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大量转移, 依靠集中和扩大土地面积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 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大多数国家, 都经过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产形式, 但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 工业化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土地的聚集, 走上了规模经营的道路, 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

就我国而言, 虽然目前大量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暂时还无法在城镇落户, 但大约1.5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已基本上不会务农。中央领导曾明确指出, 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从长远看, 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脱离农村、脱离土地的可能。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加速期, 随着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挤出效应和城市对农村劳动力吸纳效应的增加, 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比重日趋下降的态势将越来越明显, 村庄空心化、空洞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当农民不再依赖土地, 不再把土地作为生产生活资料, 那么, 在此基础上就会逐渐出现农业向规模经营的自然过渡。从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看, 迫切需要发展现代农业, 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而要发展现代农业, 就必须推动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三、辩证分析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

要辩证看待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与积极引导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关系, 深刻认识二者内在的必然联系, 绝不能把二者分裂开来、对立起来。

从国际情况看: (1)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 家庭经营是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 尽管经营规模有大有小, 但基本的经营主体都是农户。美国的现代化农业就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日本的农业也一直以家庭经营的小农为主体。 (2) 从各国实践看, 有效的小农经营体制是人多地少国家保障农民生计最为基本的制度安排。小规模土地经营者同样可以广泛使用各种现代生产要素, 并利用社会分工将自己的生产纳入机械化、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像良种、化肥、农药、灌溉技术等的使用, 与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关系并不大;而对于农业机械的使用, 小规模农户固然会受到一定限制, 但通过购买适宜的农业机械或购买社会化的农业机械服务, 同样能够达到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使用效率。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共有2.3亿农户, 户均土地经营规模在0.55公顷左右, 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大多数地区靠扩大土地规模来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的。轻易放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经营体制, 鼓励大公司大规模兼并土地, 不利于农业农村的发展, 还会导致城市病。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改造传统农业的途径就是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即广泛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 增加技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投入, 大力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其要旨是:一方面, 要通过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来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减少农民数量, 提高务农土地人均占有量, 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变成有一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牧场、林场果园;另一方面, 要通过调整农业结构, 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特别是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 形成规模效益。

从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看:长期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 也并非意味着这一制度是一成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推进, 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要与时俱进。在不改变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本质的前提下, 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利益的前提下, 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改革的深化, 积极改善外部环境, 转变发展方式, 创造家庭经营向现代化迈进的条件, 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它的内涵, 不断对土地制度进行创新, 应该可以看作是对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只有这样, 我国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才会具有长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才能真正持久稳定。

从适度规模经营看: (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质并不是对家庭经营的否定, 而是家庭承包经营的延伸和发展, 通过改善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 实现有关环节的机械化、专业化、社会化, 并克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特征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种种局限,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也更能从根本上确保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稳定。 (2)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取决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程度, 取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3) 从长远看, 农业的规模经营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一个渐近的过程, 决不能急于求成。相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非农化进程的加快, 土地规模经营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但这个过程一定是在政府反复强调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保障下自发进行的。

从我国部分地区的发展实践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完善双层经营制度, 就不能因此简单认为现阶段就完全不能搞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的先决条件是农业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 实现非农产业充分就业, 决不能不顾客观条件和农民的意愿强制推行规模经营。在实践中, 各地一般都把60%~70%的农业劳动力稳定地转入非农产业作为实行规模经营的起步条件。单就这一条, 无论从局部还是从全国看, 我国都还不具备大量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当然, 在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地方, 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大中城市的近郊区, 应当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 通过建立适应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要求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建立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的城乡经济管理体制, 促进部分有稳定非农产业就业和收入的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转让土地, 实现以城乡的工业化积累来逐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逐步实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的现代化。

当然, 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也绝不仅仅意味着只是集中土地。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也可以是服务的规模, 如农业生产资料供给、农业技术服务、农产品销售加工、农业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和规模化程度。在我国, 寄希望通过大规模集中土地, 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是不现实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依靠龙头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带动, 通过分户生产、联合加工和销售的途径, 可以使一个产品、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内形成有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化大规模生产。这是在集约化生产的小规模家庭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的现实途径,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有效选择。

四、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

根据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我国的具体国情, 结合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我国农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在局部条件具备的地方, 随着农村人口转移, 通过部分农民依法自愿流转土地, 逐步实现土地集中型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 通过合作服务实现合作服务型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分散农户提供统一服务的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

(一) 土地集中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与农村土地流转紧密相关。目前实行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的主要有种粮大户经营、家庭农场经营、土地股份合作经营等类型, 其中以种粮大户经营为主体。

(二) 合作经营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目前在家庭经营基础上, 主要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龙头企业经营型等。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型是指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民自愿参加组成的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入社农民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带动农民专业生产, 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获得良好的规模效益。

龙头企业经营带动型是指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 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 产加销一体化, 种养加一条龙, 实行区域种养、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系列化服务, 使各具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形成区域性的主导产业

(三) 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各类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业生产服务性企业等将分散经营农户的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技术推广纳入规模化、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轨道, 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程度, 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

五、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一) 必须完善四个坚持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是否流转土地、开展何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由农民做主;坚持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的作用, 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 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并存、多种实践路径并存。

(二)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建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 农户可以维持对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而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出去。农户有权依法自主决定承包地是否流转和流转的形式,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农户流转土地, 也不得阻碍农户依法流转土地。不准借土地流转剥夺农户的土地承包权和解除土地承包合同, 不准借土地流转改变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土地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剩余期限。土地流转应当是有偿的, 转包费、转让费和租金等土地流转的收益应归农户所有,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截留和扣缴。在此基础上发展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推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三)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在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方面大力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专业合作社的力度, 增加社员数量, 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 提高组织化程度, 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抓好统一信息、信贷、供种、植保、防疫、加工、销售和分户种植管理等, 落实生产技术标准, 对接市场提高其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 大力发展各类多元化的农业服务组织,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要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 为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民或者暂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地区采取“社会化服务+农户”方式, 做好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 发展订单生产, 将单一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纳入规模化服务范围, 为农民提供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各类服务组织与农民建立紧密型的利益连接机制, 充分发挥其为分散的农民提供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五) 大力发挥集体组织在统一经营和服务方面的作用,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引导集体经济组织利用资金、资产和资源, 以入股、合作、租赁、专业承包等形式, 发展与承包大户、技术能人、企业等联合与合作经营, 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 更好地为家庭经营服务。

家庭承包经营 篇2

合同编号 :

甲方(发包方): 住所: 法定代表人:

乙方(承包方):(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 住址: 联系电话:

签约地点: 鉴于:

甲方已经成立了 分公司(以下简称“分公司”),乙方系甲方聘任的 分公司负责人,为更好地调动分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 分公司业务,充分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就 分公司内部承包经营事宜达成如下协议,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承包范围及事项:

甲方将分公司的经营权承包给乙方,由乙方负责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乙方在承包期内以分公司名义独立对外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经营。

第二条:承包费用及考核指标

2.1 考核指标:乙方在承包经营期期间,须按甲方每年下达的销售计划完成甲方 产品销售任务。具体考核指标为2017年销售甲方 产品 吨,自2018年起每年销售量在上一的基础 上递增20%,即:2018年销售任务 吨、2019年销售任务 吨,依此类推。

2.2 承包费用:乙方承包经营期间应当向甲方缴纳承包费,承包费数额与甲方支付给乙方的年薪相等。乙方在承包经营期间完不成本条第1项确定的考核指标时,甲方有权随时单方面解除本协议,解除协议自送达乙方时生效;乙方完成本条第1项确定的考核指标时,乙方有权继续经营;乙方在承包经营期内超额完成本条第1项确定的考核指标时,超过部分的利润(税后),由甲乙双方按照1:1比例分成。

第三条:经营费用及经营风险的承担

3.1 在承包经营期间,为满足分公司开展业务所需的所有经营费用均由乙方支付和承担。包括但不限于场地租赁费、员工薪酬、税费、仓储、运输费、劳务费、市场开拓费、办理证照费、广告宣传费、办公费等与分公司经营相关的一切费用。

3.2 乙方承包经营期间,经营销售所需 产品由甲方向乙方按乙方申报的计划调拨,调拨价格执行甲方批发价格,具体在调拨时由双方另行签订《购销合同》,并按购销合同约定进行结算。

3.3 承办经营期间,因乙方原因导致的与分公司有关的所有仲裁或诉讼纠纷,均由乙方负责处理并承担相应法律后果(乙方收到涉及分公司的诉讼、仲裁、行政处罚等应当在3日内向甲方书面报告);若裁判机构裁决由甲方承担责任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追偿。

3.4 承办经营期间因分公司受到的行政处罚等罚款,均由乙方承担;因此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甲方有权向乙方索赔或追偿。

3.5 承包经营期间,除前述情形外,因乙方违约、违规、违法等给分公司造成的其它全部损失由乙方承担,如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甲方有权向乙方追偿。

3.6 乙方承包经营期间,必须依法经营管理分公司,依法纳税,依法缴纳社保等各种费用,依法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乙方承包经营期间给分公司造成的损失,由乙方全额赔偿。

第四条:承包期限及经营限制

4.1 承包期限:自2017年1 月1日—2018 年12月31日止。4.2 经营区域:乙方承包经营期间仅限于在在省境内经营甲方的用 产品,不得跨区域经营。

4.3 乙方承包经营期间全面负责地区的甲方 产品的经营管理。

4.4 经营限制:乙方承包经营期间不得以分公司名义经营其它 产品生产或批发企业的 产品。

4.5 承包期限届满,双方可就继续承包问题进行协商。乙方要求对本协议续期的,应至少在本协议期限届满前提前三个月向甲方书面申请,甲方同意的,与乙方签订续期协议。

第五条: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5.1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相关证照,以及分公司的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

5.2 甲方应当按照本约定及 产品的《购销合同》提供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5.3 甲方应向乙方提供包括 产品分品种说明、检验报告、新产品样品、销售情况、价目表、技术文件和广告资料等一切必要的信息。甲方还应将 产品价格、销售情况或付款方式的任何变化及时通知乙方。

5.4 甲方应根据分公司所在区域人口数量,与乙方协商确定年 产品需求量,并按月组织供应。

5.5 甲方有权对乙方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有权行使财务监督权,如查阅账目,提出质询等。

5.6 甲方有权针对分公司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对乙方的经营 管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

5.7 在乙方丧失履行本协议义务能力时,甲方有权单方终止协议,与其他有履约能力的负责人另行签订协议。

5.8 乙方承包经营期间,由甲方负责保管分公司公章、合同专用章,并根据乙方申请按公司印章管理办法进行用印。

5.9 甲乙双方均应遵守国家相关管理规定,配合行政管理工作。第六条 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6.1 承包经营期间,乙方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分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依法缴纳各种税金,按甲方要求每月上报财务报表,严格执行本协议各项约定,在分公司经营范围内依法开展业务,并接受甲方的监督和检查。

6.2 乙方对分公司的财产无权行使任何形式的处置权,如转让、变卖、转移、出租、赠送等。

6.3 在承包经营期间,乙方不得以甲方或分公司名义进行担保、融资、贷款等,不得签订与 产品销售无关的合同。

6.4 乙方有权依法、依规拟定分公司发展战略、管理制度、销售策略及销售定价方案、人事聘用、考核、工资分配方案等,但应当在正式发下前向甲方备案。

6.5 乙方有权接受客户对 产品的意见和申诉,并及时通知甲方;不得对甲方提供的 产品再加工或改变包装。

6.6 乙方不得经营其他供应商供应的 产品,否则甲方有权没收乙方交纳的保证金,并有权立即单方面解除本协议并得到相应补偿。

6.7 在承包经营期间,乙方给第三方或甲方造成的任何经济损失或债务,由乙方负责赔偿或清偿,并承诺无论本协议终止或解除,负有永久的赔偿责任或清偿义务。

6.8 乙方在经销中应保证用 产品的品安全,除甲方产品质 量原因外,乙方承担仓储、运输、人为因素等造成的品安全侵权责任,相应赔偿、处罚及损失由乙方承担,给甲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给甲方。

6.9 除由甲方保管的印章外,其他印章(财务专用章、发票专用章)、财务凭证等相关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已取得的工商营业执照、将来取得的支票、账号、发票等财务凭证),由乙方办理、保管、使用和承担相应风险;甲方承担因在未经乙方负责人(承包人)签字的协议、合同等文件中用印而产生的责任和风险。承包经营期满或协议解除后立即归还上述印章、支票、发票以及文件等全部资料。

6.10 在承包经营区域内,乙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销售政策,原则上甲方不予干涉,但乙方对于自己以及下属代理商、经销商的经销行为负无限连带责任。

6.11 在承包经营期间,乙方应当建立健全分公司内部经营管理制度,不断规范分公司的经营行为。

6.12承包经营期间乙方有义务接受甲方的监督检查和业务指导,对于甲方提出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必须接受,否则,给分公司和甲方造成的损失由乙方全部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条 劳动用工

7.1乙方应当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合法用工,承担用工的全部费用。

7.2 乙方有权聘用分公司的员工,并承担聘用员工工资及保险、福利等费用,以及用工纠纷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等。

7.3乙方不得与招录或聘用员工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原则上只能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且劳动合同的期限不得超过本协议约定的承包经营期限。

7.4 乙方应当向甲方提供所雇佣员工的名册,并承担自己及聘用员工的社会保险费用。并将社保费用按月支付给甲方,由甲方代为缴纳。

第八条 声明和保证 8.1 甲方的声明和保证

8.1.1 甲方对乙方的合法经营活动不予干涉,协助乙方完成工商年检年报,以及需甲方配合的其他有关事项。

8.1.2 甲方授权乙方承包经营分公司所在区域内的 产品经销事宜,全面负责该地区的经营管理;不再另行委托其他第三方。

8.2 乙方的声明和保证

8.2.1 按照政策、税法规定及有关法律合法法规经营,接受甲方监督,积极配合甲方的财务检查。

8.2.2 乙方保证独立建立分公司在所在区域的 产品销售网络,能够按照甲方要求完成销量指标。

第九条 推销、宣传与广告

9.1 乙方全面负责分公司在所在区域的销售和管理,应收集信息,争取客户,尽力促进 产品的销售。

9.2 乙方有义务通过广告活动,宣传甲方 产品,并按照本协议的规定负担广告与宣传费用。

9.3 甲方通过制定 产品总体广告计划及其他规定,实施产品的广告计划和发布广告;乙方应按照甲方的要求在分公司所在区域内发布促销广告,开展促销活动。

9.4 乙方应当执行甲方对 产品广告活动的要求,不得违反规定发布广告。

9.5 乙方可自行策划并实施针对分公司所在区域市场特点的 产品广告宣传或促销推广活动,但必须获得甲方事先书面同意,并在甲方指导下进行。

9.6 乙方在进行用 产品的宣传广告、品牌推广活动中应显著标明甲方公司LOGO形象、“ ”文字及图形商标,并将广 告宣传样本送甲方审核,甲方有权对上述形象商标的使用进行监督并要求修改。

第十条 风险抵押担保

10.1 为保障本协议的全面履行以及承包经营期间内发生的债权债务能够得到清偿,乙方自愿以以下资产(约人民币 500万元)向甲方提供履约担保,并在本协议签订10日内向有权部门办理抵押登记:

(1)土地使用权(详见《土地使用权证》):位于 ;证号为:。

(2)房屋所有权(详见《房屋所有权证》):座落于 ;建筑面积为

平方米。

(3)其他财产:

10.2 在乙方不履行债务清偿义务或赔偿责任时,甲方有权处置上述抵押物,用于清偿,在本协议签订后 日内乙方应配合甲方在相关部门办理抵押登记手续。

10.3 本协议解除或终止2年后乙方有权请求解除或终止担保协议或解除担保。

10.4由第三方为乙方提供履约担保的,应当另行签订担保协议。第十一条 知识产权

11.1 甲方许可乙方在承包经营期内使用分公司的商号,使用甲方拥有的 产品商品商标和企业标志的专利、著作权、商业秘密等,但仅限于 产品代理批发、直接展示零售经营的目的;

11.2 所有 产品设计和说明均属甲方所有,乙方应在协议终止时归还给甲方。

第十二条 保密条款

12.1 甲、乙双方保证对在讨论、签订、执行本协议过程中所获悉的属于对方的且无法自公开渠道获得的文件及资料(包括商业秘 密、公司计划、运营活动、财务信息、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予以保密。未经该资料和文件的原提供方同意,另一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该商业秘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12.2 保密期限为:永久。第十三条 协议的变更和解除 13.1 协议的变更

13.1.1 本协议签订后,因国家 产品经营政策等发生变化的,双方可协商变更本协议的相应条款和内容。

13.1.2 经双方协商一致变更本协议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签订变更或补充协议。

13.1.3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本协议项下的权利义务转移给任何第三人。

13.14 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可将本协议项下的权利义务概括转移给分公司的其他人员,但受让人应当接受和承担乙方承包经营期间产生的各种费用和责任。

13.2 协议的解除

13.2.1 双方协商一致,可解除本协议。

13.2.2 乙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协议:(1)因管理和服务问题引起投诉或被媒体曝光批评,损害分公司或甲方的商誉或信誉的;

(2)连续 日未开展经营,或未按本协议约定完成经营目标的;

(3)利用甲方或分公司名义从事与 产品销售无关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处置分公司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未征得甲方同意以分公司名义借款等可能损害分公司或甲方利益的行为的;

(4)乙方丧失履行本协议的资格与能力的;

(5)乙方或第三方为乙方履行本协议所提供担保的担保财产灭 失或出现其他影响甲方行使担保权的情形发生后10日内,未重新提供担保的;

(6)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产品政策,不按规定纳税,违法经营或超出分公司经营范围的;

(7)未经甲方同意擅自向第三方转委托经营权的;(8)侵犯甲方知识产权或泄露甲方商业秘密的;(9)其他违法违规或损害甲方及分公司利益的行为。第十四条 违约责任

14.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应当向对方承担 违约金,并赔偿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14.2 在承包经营期间如发生违反国家税务、财务等有关规定的,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给分公司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赔偿。

第十五条 争议的解决

双方在履行本协议时发生争议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协议签订地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十六条 其他

16.1 相关合同术语的理解

(1)分公司:是指甲方合法注册登记的“ 公司 分公司”。

(2)产品:指甲方生产的 牌系列小包装 产品。(3)调拨价格:是指甲方为开拓 产品市场,委托乙方经营销售,调拨给乙方 产品的价格。

(4)本协议约定的调拨价格暂按 计算(出厂价含税)。具体调拨价格、品种按双方最终签订的《购销合同》为准。

(5)销售价格:指乙方在本协议约定的销售区域内向消费者销售 产品的价格。由乙方按照甲方终端零售建议价格进行销售。

(6)购销合同:是指在签订本协议后,为了履行甲方向乙方调 拨用 产品,双方为明确调拨价格、履约期限、货款结算、产品运输等条款而签订的协议。

16.2 如国家体制管理发生变化,双方协商一致后重新签订承包经营协议,协商达不成协议的,双方均有权解除本协议,但应当书面通知对方。

16.3 如本协议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有冲突或矛盾的,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为准。为适应国家管理政策,经双方协商一致,可变更或重新签订承包经营协议。

16.4双方明确的各自的送达地址为本协议所记载的地址,任何一方地址发生变更的,应当书面通知对方,否则对方依原地址送达的行为视为有效。

16.5 本协议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并按担保条款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后生效。

16.6 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双方协商并签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16.7 本协议一式四份,甲方执三份,乙方执一份。

(以下无正文,供签字盖章)

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吗? 篇3

我父亲1年前与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了村里一口面积约2000平方米(3亩)的鱼塘,合同有效期5年。在父亲的精心管理下,这口鱼塘的经济效益看好。两个月前,父亲不幸去世,村委会以此为由要收回鱼塘。这口鱼塘花费了全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承包合同还没有到期,因此,我和母亲坚决不同意,要求继承承包经营权,继续承包这口鱼塘。村委会认为我们无权继承,强调我和母亲都不精通养鱼技术,准备将鱼塘重新发包出去。请问: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吗?

读者:袁建军

袁建军读者:

承包经营权与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发包人、承包人在享有一定权利的同时也负有相应的义务。对于承包人而言,其承担的义务主要是根据合同向发包人交纳一定的费用,享有的权利则主要是对承包物享有经营权和收益权。承包期间的收益,系承包人的遗产,应由继承人继承,这一点没有疑义。问题是,承包经营权能否继承呢?对此,不妨结合农村承包合同的特点和来信所述情况进行分析。

当前的农村承包合同,多以家庭承包为主。有的虽是家庭中某一成员承包,但也多是家庭成员共同管理。这些承包合同。有的当年就能见到收益,有的则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你父亲虽然是鱼塘管理的主力军,但不可否认,鱼塘经济效益看好也凝聚着你与你母亲的功劳。而且,鱼塘的收益周期虽然不是很长,但只有不断的投入,才能不断的产出,也就是说,管理行为有连续性,若中途中止合同,对承包人的家庭来说,显然极不公平。至于村委会认为你不懂技术因而不能承包的理由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你继承了鱼塘的承包经营权后,就必须承担向村委会交纳合同约定的费用的义务。至于你是否懂得养鱼技术,承包鱼塘是盈是亏,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对村委会的利益并没有实质性影响。

家庭承包经营 篇4

一、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的不完善之处

㈠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由于人地矛盾问题突出, 大多数乡村的基层干部和农户都呼吁要求重新调整现有承包地, 认为“应该根据人口变动调整土地”, 其理由是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农村集体组织, 调整土地才能解决人地矛盾问题, 体现土地的集体所有性质和分配的公平性以及土地的保障功能。而作为发包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针对出现的上述情况有可能实施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调整。如2007年灵台、泾川两县就发生过因人地矛盾问题突出而在承包期调整承包地的行为。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国家依法对农村集体土地的依法征用与占用, 使部分农民丧失或部分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自然灾害对土地的毁损, 使部分农民丧失或部分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据2004年对平凉市六县一区的调查, 自1998年以来的6年多期间内全部或部分丧失承包土地的农户达6.66万户, 占该市总农户的16%;其中因国家征占用农户承包地一项使全部丧失承包地的农户达558户, 部分丧失土地的农户达5961户。四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地方出台的一些政策, 使农户中部分人口承包不上土地。如一轮承包期间因计划生育政策家庭超生人口不分给承包地, “出嫁女”嫁给城市居民收回承包地, 导致这部分人因无法落实其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五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农业基础建设, 如基本农田改造、坡改梯等增加或减少土地面积, 打乱原承包人地块界限, 不得不重新调整承包土地。六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基层政府对承包人经营使用权的侵害, 如当地政府为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规模经营采用命令强制让农民种这种那, 农民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㈡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不公平性众所周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每一个成员从一出生都有平等地获得一份土地的权利。但现实中农民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是人人享有, 而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与农村集体组织签订承包合同的方式来实现的。承包时因每个家庭的人口、劳动力数量、地块的质量、地理位置不同而获得的承包土地数量、质量也并不相同;且承包期间户与户之间随人口的增减变化, 每户家庭中有取得承包权和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人, 有的家庭人口虽相同, 但承包土地面积并不相同。在灵台县什字镇中永村、中台镇坷台村2008年调研中普遍存在此类问题。中台镇坷台村庙沟社现有农户67户, 人口274人, 而有承包地的人口只有217人, 全社有57人没有承包地, 占总人口的20%。什字镇中永村四个合作社有239户887人。全村有1口人的农户家庭共21户, 这21户中承包土地面积最少的一户承包面积0.08公顷, 最多的一户承包土地面积0.59公顷, 承包面积相差甚大;全村平均每户每人承包面积是0.29公顷, 而该村人口最多的一户家庭共9口人所承包土地面积是1.19公顷, 人均0.13公顷。因此“按份共有”, 人均平等占有、使用、获得收益的一份承包地在法律意义上并不能真正公平实现。

㈢政策法律规定的不完善性一轮承包期政策“大稳定、小调整”, 三至五年的调整使土地承包关系不断变化, 虽然农户的经营面积不断减少细碎化, 但人地矛盾问题并不十分突出。二轮土地承包后, 法律规定在土地承包期内不得调整土地, 不得收回承包土地。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而在现实中, 随农户家庭、农村人口增加以及土地灭失, 如不调整土地, 则在二轮土地承包期出生的人口和二轮承包前未承包到土地的农民就有可能永远也分不到承包地, 他应该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成为空谈。

综上所述, 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获得还不充分, 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还存在着不稳定、不公平、不完善的地方。因此,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既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农村发展、化解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矛盾纠纷、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的需要, 也是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平等权利和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的当务之急。

二、建立土地经营权补偿机制

《物权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首次明确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身份, 明确了土地承包者享有承包地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权利, 明确了农民对土地的直接利益主体的法律地位, 使农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这项财产权利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和尊重。为使土地承包经营者依照法律赋予的权利来实现自己的利益, 让这项财产权能给农民带来更大的好处, 并真正公平合理的实现, 笔者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建立一种新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的补偿机制。

㈠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机制《物权法》中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完整的财产权利。这种财产权利是现行法律, 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每个成员平等享有。但现实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能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公平实现, 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对集体土地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土地流转收益的权益, 而未实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则没有享有对集体土地占有、使用、经营、收益和土地流转收益的权利, 而且这种不公平并不能在现行法律政策下通过对土地的调整来解决, 因此只有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土地承包经营权能补偿机制。平凉市人民法院近几年对享有土地承包权而没有承包到土地的农民要求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村集体又无地可落实的诉讼案件判决都由该农户所在集体经济组织用现金补偿的办法落实承包经营权的, 这种司法判决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在贫困地方没有集体收入的村组织是无法给这些未分到土地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的, 为此可尝试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建立一种土地承包经营权能互补机制, 让有承包地的农民给未承包到土地的农民每年给予一定的实物或现金补偿, 使没有承包到土地的农民通过补偿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一方面使没有承包到土地的农民得到心理上的平衡, 另一方面也有了一份稳定的收益。而承包到土地的农民给无承包地的农民付出一定的补偿后再不怕对土地进行调整, 使他们就敢于对土地加大经营投入, 既稳定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土地承包关系, 体现公平合理, 也为落实长久不变政策和土地流转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建立集体经济内部这种互补机制不但可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能, 体现公平占有、使用、收益、享有集体土地财产的权利, 而且也是解决人地矛盾突出问题、防止承包土地矛盾纠纷发生的最佳途径。当然这种补偿应区别于农民负担和不同于原来的“三提五统”费用。

㈡建立国家征占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补偿机制国家《土地法》规定, 依法征占农民承包土地后给予集体经济组织土地补偿费、给该承包地的农民给予地面附着物补偿和青苗补偿费, 但对农民失去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并没有给予补偿。《物权法》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确定为物权, 说白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农民的个人财产。个人财产被征占给予被征占者经济补偿既合情合理, 也符合现行法律规定。《物权法》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第一百三十二条规定:承包地被征收的, 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这种补偿不只是给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所有权补偿和给承包农户地上附着物、青苗补偿, 而是对失去承包地的农户或个人的承包经营权这项财产权利也应依法给予补偿。所以, 建立国家征占农民承包地经营权补偿机制, 使失去土地经营权的农民可用这些补偿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或作为失地农民重新就业创业的资金, 有利于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生存问题。

㈢建立对承包人经营权侵害的赔偿机制经营权作为农民的财产, 谁侵害了农民的财产而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失, 谁就应当对农民财产损失进行经济赔偿。因此建立对承包人经营权侵害赔偿机制对于依法维护农民合法经营权益是不可或缺的。

家庭承包河流制 篇5

在德国学习期间,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暮色将近的傍晚沿着河边散步,看着垂柳的倒影映在澄明如镜的河里,河水清澈见底,有鱼儿在水草间畅游,阵阵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感觉惬意极了。

到达德国不伦瑞克市的当天,我受邀去了一位朋友家做客。他家住在市郊,附近草木葱郁,河流环绕,风景十分怡人。饭后,我们去散步。走前他去储物间拿出一根有一米多长的打捞网,我诧异道:“散步带这干吗呀?”他说:“我承包了附近一段河流,散步正好经过,顺便去看看河面有没有垃圾啊。”我更疑惑了,问:“你当环卫工人了?”朋友摇了摇头,笑着说:“不是啊,只是一小段而已,不耽误正常上班,而且很多家庭都抢着做这件事呢。”

原来,德国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奇迹”时期后,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许多河流成了污水沟,河中几乎看不见鱼类。后来各地陆续设了环境警察保护河流,还出台了不少涉及河流保护的法规,但因为境内水道纵横,保护起来相当困难。

为了长效久治,发动每家每户参与到河流的保护之中来,市政部门提出了将河流承包给附近居民的倡议。

“当然,并不是谁想承包,就能承包的。”朋友补充道,“虽然是自愿原则,但承包者要与河流管理部门签订合约,还要进行培训,要坚守承包河流的职责,学习如何管好河流等,还要会使用测试工具对水质进行采样检测。一旦发现自己承包的河流有污染了,要及时上报给环保警察。”

“做这些是纯粹的义务劳动吗?”我又问。朋友满足地笑了起来,说:“肯定不是啊,就我家包的那一公里,不仅仅不用交物管费,每月工资税还能少交一些呢。政府会按照承包的时间长短和河流的长度,开出相应的优惠的。”原来如此,这样的大利好,也难怪每个家庭那么热情用心了。

从德国回来有一段时间了,每当我路过某条河流,闻到随风飘来的阵阵恶臭,或是看见环卫工人在辛苦地打捞河里漂浮的垃圾时,总会想起德国那一条条碧清的河流。保护河流、爱护家园的口号总不绝于耳,德国将河流承包给每个家庭的举措,无疑将之落到了实处,值得学习和借鉴。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抵押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指依法对承包的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农用土地享有的用益物权。对此可归纳概括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除了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承包人),还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等发包主体(发包方);二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客体是指农用土地,包括农民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三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是指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流转的权利。

二、当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带来的问题,专家学者认为主要集中在相关土地政策得不到落实、政务机关多头管理、违法使用土地、土地流转对粮食安全的影响、“空心村”、土地闲置以及由于土地流转难而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上。从实际情况看,影响土地有效流转的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府流转服务、流转信息公开、承包人流转意愿、收益分配机制以及相关具体政策的落实等。

(一)土地政策落实不到位,试点推广存在局限性

从现如今的各种土地政策、法律法规来看,一牵扯到土地的政策,往往是试点进行推广,好多政策往往推行到最后都只停留在点上,而没推广到面,从而导致政策的落实性问题。

(二)政府机关多头管理,流转效率不高

要想土地流转合理合法,可能需要农户奔走几家单位,盖各种公章,就这种局面导致的多头管理,无疑加重了农民自身在土地经营权流转时的负担,政府部门内部本身存在交叉管理,重复执法的现象造成土地流转难度大,流转效率不高的问题。

(三)承包人流转意愿不高,出现空心村以及土地闲置问题

直至现如今,大多数的农民也都抱着一种“土地就是我的命根子”的心态,对于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不管一年当中收益的多少,都不愿把土地流转给他人,流转积极性不高。为此,很多村民因为土地收益不高外出打工,很多地方都惊现“空心村”造成了大片的土地被闲置、抛荒。

(四)流转信息透明性差,流转收益分配机制不完善

我国农民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网络,许多地区好没有建立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土地流转还处于自发、无序状态。政府部门的流转服务能力更加薄弱,土地供需信息平台尚未形成,供需双方信息沟通不顺畅严重制约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正常流转, 流转信息的不完善造成了大量土地搁置。流转收益分配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流转问题在日后激化成为各种社会矛盾,同时出现很多违法用地的实例。

(五)农户资信状况难有保障,土地“抵押”存在高风险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政策略有变动,在流转形式上多了“抵押”的方式,抵押势必要考察农民的资信状况,但农民的资信状况要以什么为标准,假如出现资不抵债的状况,风险谁来承担,这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党和国家要在出台新政策后,不断实践,完善原有政策,把风险降到最低。

三、完善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建议

针对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需要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搞好土地确权工作,突出政府服务职能,流转程序规范化,统一办理流转手续,做好一站式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逐步做好土地流转的信息化平台,建立合理的流转收益分配机制,避免流转过程中出现相关纠纷。

(一)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切实做好土地确权工作

原有的土地管理政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本着“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保障农用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2011年,国土资发(21011)178号《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为土地确权工作提供支持,但以点到面的推进,必须做到落实到位。

(二)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一个窗口”统一工作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做到政府协调工作,避免多头管理,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做好服务工作。依法支持、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服务对象上,要加强对流入主体和农民的服务,切实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三)确保农民流转主体地位,健全集体参与机制

在土地流转的整个过程,让农民一直参与其中,对中间环节多有了解,政府多有作为,积极服务,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让农民切身体会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效益,以此解决土地闲置的问题,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管理,把原有的外出人员吸引回集约化管理的土地上,让大部分农民不用背景离乡都能养家糊口,最终解决空心村的问题。

(四)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轉收益分配机制,以此减少流转双方矛盾的发生

土地的大规模流转势必会出现土地的集约化、规模化的高效生产模式,以此带来的高收益必然会与原来的农户所能预期到的收益大不相同,这样的局面在流转早期,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必然会激发流转双方的矛盾。要减少流转带来的矛盾必须做好增值收益的分配工作,保障双方合理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黄烨,曹亦汝.十八届三中全会或破局新土改[N].国际金融报,2013-09-05,(3)

[2] 邹晓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打响农地入市发令枪[N].经济参考报,2013-11-19,(3)

[3] 周齐.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6)

作者简介:

解希雯(1991.05~),女, 山东济南人 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家庭承包经营 篇7

1 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差异

1.1 权利属性之间的差别

1.1.1 权利的主体不同

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明确规定, 土地承包权的主体为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具有十分明显的成员权属性,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成员基本上都是以户为单位承包的土地, 成员身份的认定与土地承包权利的得失息息相关, 当前情况下, 国家法律没有就成员的范围及认定方法做出明确规定, 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总体而言, 当前司法实践中, 对于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认定标准较多, 比如是否以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为主要的生活来源、是否具有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户口等, 从理论上来说, 成员认定存在着较大争议。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中,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概念, 比“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及“农村承包经营户”更具包容性, 已承包土地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不属于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都可能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他们都属于农业生产者, 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不需要受到成员身份属性的限制, 而且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 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的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1.1.2 权利的内容存在差别

土地承包权并不是一种真实的财产权, 只是获得承包经营权的基础, 其中包含着部分所有权成分, 集体成员只有拥有一部分承包地之后, 才能够将自身的土地承包权转化为承包使用权, 它只是一种可以期待的利益, 承包权人能否取得承包经营权具体不确定性, 受到一些人为因素或者客观因素的限制。承包权人主要通过向集体经济组织表意行使, 其实是一种土地承包请求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则是一种真实的财产权, 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对于土地享有使用、收益、依法流转等权利, 权利内容十分确定, 任何人不得随意干涉。《物权法》中对该项权利的内容做了明确限定, 这种明显法定化的内容对于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关系十分有利, 同时也保障了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

1.1.3 权力的性质明显不同

土地承包权的根本性质为成员权, 也有学者将其定位为社员权、身份权, 但无论哪个说法都表明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为身份, 与个人的“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这一资格息息相关, 它属于民事体系中的专属权利, 不存在继承及转让, 且成员的该项权利不会被任何个人或者组织剥夺, 是一种自发的权利, 只要个人获得集体成员这一身份就会产生该权力。土地承包权利具有过渡性, 是获得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个人或者团体只有获得土地承包权才能够通过承包合同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用益物权, 具有财产性、让与性、期限性以及要式性。财产性上文已有论述, 让与性指的是权利人能够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资源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其他组织或者个人。要式性指的是, 个人或者组织必须通过特定的法律行为才能够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且必须到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确权登记, 才能够真正行使该项权利。期限性, 顾名思义, 即任何权利人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都有一定的期限, 比如耕地不得超过30a, 草地不得超过30~50a, 林地不得超过30~70a。

1.2 权利救济的差别

1.2.1 侵权的形式不同

土地承包权主要有2种侵权形式。发包方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不承认集体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 没有按照法律规定向集体成员分包承包地, 这属于非法剥夺土地承包权。发包方在集体成员承包土地时存在不公平现象, 额外增加一些条件, 或者划分的承包地少于应分的面积, 这种属于非法限制承包方土地承包权。这2种行为实际上都是发包方没有严格按照土地承包原则及程序操作引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侵权形式更加广泛, 实际的土地使用及所有权流转过程中, 任何对承包经营权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流转权有害的行为都属于侵权, 比如承包期限之内, 发包人强制收回承包地、强迫经营权所有人流转土地承包权等。

1.2.2 救济方式不同

土地承包权是一种具有成员权性质的权利, 集体成员的该项权利受到侵害之后, 集体成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集体经济组织撤销相关决定, 不需要证明他们做出的决定是否违反了相关的法定程序。《侵权责任法》和《物权法》就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救济做出了明确规定, 所有权人具有“物权确认请求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物权请求权”等权利, 一旦自身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受到侵害即可要求侵权人承担相关责任。

1.2.3 责任承担的方式不同

责任承担的方式与侵权形式、救济方式息息相关, 他们之间有着明确的对应关系, 《物权法》之中也对侵害土地承包权的责任承担方式有明确的规定, 主要来说有2种承担方式, 如果集体经济组织做出的决定侵害了承包人的承包权, 人民法院可以依法撤销该决定, 判令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相关规定分配承包地。《农村土地承包法》、《侵权责任法》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被侵害之后, 侵权责任主要的承担方式有返回原物、停止侵害、恢复原状、排除损失、消除危险等几种, 具体的责任承担方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可能是单独适用, 也可以合并适用。

正是由于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 导致土地承包、适用等工作中出现了许多的混乱及纷争, 十分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功能出现严重的超载现象, 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也不够严谨规范, 引起了许多混乱, 不利于承包人土地权益的保护, 二者必须要分离开来。

2 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的措施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化, 土地承包权与承包经营权分离的需求越发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中央明确提出要将二者进行分离, 形成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经营权3权分置的新格局, 下文主要就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的措施进行简单的探讨分析。

2.1 土地承包权设置

《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就土地承包权问题明确了立法规则, 但现阶段《农村土地承包法》还不是土地承包权权利确认及保护的基本法律, 促进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需要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 重新对其定位。具体的修改过程中, 明确土地承包权平等享有的原则, 为土地承包权提供保障;对于土地承包权的取得、丧失、保护等内容应进行清晰的设定, 同时还要保证各项法律条款实际的可操作性, 考虑村民自治的同时为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留下一定的空间。土地承包权与农民集体所有权之间的关联较大, 因此, 国家相关的立法机构需要就《物权法》中土地承包权的内容、保护方法等内容适当修改。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土地承包权相关的内容不能够占据太多的农民集体所有权制度的立法空间。

2.2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完善对于促进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处理的就是土地承包权分置后该权利名称的取舍问题, 二者分离之后, 最好还是沿用“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一用益物权名称, 主要是因为当前情况下, “土地承包权”的概念已经约定俗称, 这一个专业术语已经得到立法确认, 如果采用“经营权”这一概念必须要修改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多部法律, 工作量较大, 十分复杂, 不仅会阻碍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会影响新的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且目前来说, 我国的各项立法中都没有对经营权进行单独的规定, “经营权”这一概念并没有完善的法律依据。

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力性质明显不同, 二者分离之后, 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再具有“成员权”性质, 需要对其进行“去身份”性处理, 使其真正回复原有的“用益物权”性质, 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需要国家立法机构就《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中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关的条款法规进行修改或者删除, 并按照用益物权的相关属性概念重新定义。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重新定义之后还需要考虑用益物权的性质、属性重新构建相关制度, 真正发挥用益物权的作用, 实际的制度重构工作中需要考虑具体的工作效率问题, 就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方式进行详细的界定, 确保耕地、林地、草地等土地流转工作的有序性, 切实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入股等问题增设相关的条例款项;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着一些不必要的限制, 可以将它们进行删除。

3 结束语

将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开来, 对于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保障农民的权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家相关部门及组织机构需要重视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问题, 构建权利分置制度, 为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奠定基础, 本文简单就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差别进行了归纳分析, 从完善土地承包权、土地承包经营权2个方面就二者的分离提出了几点建议, 仅为国家相关部门及单位的工作提供简单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丁文.论土地承包权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分离[J].中国法学, 2015 (06) .

[2]潘俊.农村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5 (07) .

浅谈土地承包经营权 篇8

一、物权法草案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设计上的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2004年10月15日委员长会议审议稿)(以下简称“草案”)第三编“用益物权”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共计十二个条文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物权法中落了户,从这一结构安排来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是十分明确的即物权体系中的用益物权。“用益物权,指对他人之物,于一定范围内,得为使用收益的定限物权。”用益物权人有物的使用、收益权,具体到土地承包经营权来说,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享有土地的使用、收益权。易言之,谁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谁就可以利用土地并可以获取土地上的收益,在法律上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关系到土地利益的归属,关系到权利人的利益保护,所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意义重大。

物权法(草案)没有直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而是采用法律援引的方式依据现行法来明确,如此则现行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设定上的缺陷被物权法(草案)完全“继承”了。

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创新

以上论述了物权法(草案)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设计上的缺陷,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了再度进行法技术构造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树立标靶,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一方面,即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主体制度的改革为突破口改革我国现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之所以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为突破口,是因为这有可能是改革阻力最小的途径。笔者拟从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制度的设计入手一方面弥补前文提及的先行主体制度的缺陷,同时以该主体制度为核心展开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作微调——力求既能化解上述阻力,又能使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在新时代“复活”。为尽可能减小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可能遇到的阻力,笔者拟做的制度设计务必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之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不再限制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

现行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主体有较多限制,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人难以投资土地,大量资本无法流向农村,土地作为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化利用。取消主体资格限制可以消除上述弊端,这里的前提是土地承包者只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而不能取得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权只能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享有。

2、农村集体土地发包采取招标投标方式,并且发包需全体村民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同等条件下可以优先承包经营土地,农村土地的发包不以每户或使每个成员为单位平均分配土地经营,而是将土地只作大块分割甚或整体发包。发包与承包采取招标投标的方式公开进行,以期能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的人开发利用土地。为吸引土地上的投资,必须保证的就是投资人亦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收益。现今我国农民面临“负担”过重的问题,主要的根源不在于土地不能产生收益,而在于土地上的收益被太多的“人”瓜分了,留给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真正的土地上的生产者的收益太少了。如果没有主动承包者,可以以集体组织的名义经营,雇佣劳动者耕作然后对土地上的收益依各集体成员享有的土地份额进行分配——这就涉及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实现方式问题了。

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折合成股份分配给集体经济组织各成员

现今的集体所有制的问题在于,集体所有权“主体虚位”也就是“农民经常抱怨的:所谓集体所有就是大家都有,只有农民个人没有。”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集体土地所有的实现方式出现了偏差。如果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通过所有权实现方式的变通,或许有可能让农民切实感受到集体所有可以带给他们好处——股份制有可能实现这一功能。通过将土地折合成等额的股份然后按照集体组织成员的人头进行平等分配,如此集体成员人人都可以以其股权享有土地经营收益,享有土地经营处分的话语权。集体所有以股份的形式可以让农村集体组织成员感受到对于土地农民人人都有份。但是为了保证土地的农村集体所有,需要对该股份进行一定的限制:该股份不得转让。农民依据该股份享有土地上的部分收益权,也即农村集体组织处于土地的所有人地位,其将土地发包给土地承包经营者,土地经营的收益农村集体依其所有人地位和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分享收益,至于收益分配比例则由双方进行协商。集体组织分得的收益最终按集体组织成员享有的份额分配到各成员手中。

三、农用土地的用途管理制度

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物权,这意味农民将获得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在此情况下如何保护土地资源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对此,学者提出了一些方法。土地用途管理,是国家采取必要的法定形式,使农村土地各种现有性质固定化,土地用途变更程序化。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质一个重要的条件是建立健全土地产权登记制度。土地产权登记制度,一方面以法定形式明确土地产权的归属;另一方面以法定形式固定土地登记之用途。国家土地用途管理主要是对土地登记之用途。国家土地用途管理主要是对土地登记之用途的管理。在设立、转移或行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如果擅自变更土地用途,政府土地主管机关可对此行使恢复原状或行政处罚的权力。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物权法草案的设计中定性为用益物权,为了避免与现行法律和政策的太大冲突,该法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上对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中的弊端没有太大动作。而现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存在着的弊端是非改不可的,但改有个根本原则是不能触动的——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所以需要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前提下另辟蹊径——从承包经营权的主体突破,尝试新的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解决的途径 篇9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1条规定, 因土地承包经营发生纠纷的, 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 也可以请求村民委员会、乡 (镇) 人民政府等调解解决。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2条规定, 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 可以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初探 篇10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依据

依《土地管理法》第2条3款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这就在法律上确认了含集体土地使用权在内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流通转让。这里所指的集体土地使用权, 同时也自然包含通过家庭承包经营而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该法虽没有明确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 但“可以依法转让”则蕴含有对承包经营土地的处分权, 而抵押同转让、出租一样均属于处分的范畴。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对土地的处分权, 则是承包经营权物权化的必然结果。

首部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是《农村土地承包法》。但该法明确规定可以抵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 至于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该法第32条规定:“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流转方式里并没有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 那么是否意味着禁止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呢?其实不然。首先从民法理论层面考虑, 既然法律没有禁止, 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损害公共利益, 应是允许的;其次从实践操作上看, 法律既然允许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 而实现抵押权的方式也就是通过拍卖、变卖等方式, 将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转让, 并就处分的价款优先受偿, 因此, 允许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并不违背立法的本意, 也没有超过法律规定的允许流转方式的范围。

二、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中存在的问题

(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立法存在缺陷

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 土地不得抵押, 但是, 没有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抵押。《担保法》规定, 耕地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 但是下列两类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设定抵押: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人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 可以抵押;乡 (镇) 、村企业的土地使用权岁不能单独设定抵押, 但以乡 (镇) 、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作抵押的, 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同时抵押。《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以其他方式流转。但是, 没有规定可以以抵押等方式流转。

(二) 市场中介组织匮乏

当前, 我国土地流转市场中介组织严重匮乏。尤其缺乏价格评估组织。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过程中, 抵押人想获得贷款, 需要中介组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资产评估, 价格评估, 却往往找不到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如果没有中介组织评估而由随便找人估价的话, 则很有可能产生对抵押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严重低估的情形发生。

(三) 农村社会保障缺失

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 土地目前仍然是最好的保障。土地一方面作为生产资料, 承担着农民的就业功能;另一方面作为作为一项特殊财产, 承担着农村的社会保障功能。土地流转程度与这两大功能密不可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 只有这两大功能消失了, 才会主动放弃土地的经营权。土地仍然是农民生老病死的保障。我国目前仍然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城市和农村在社会保障上存在很大的差距, 国家的保障制度仍然主要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涵盖社会救济救助、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三个方面的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社会保障的边缘。由于社会保障的缺失, 在农村, 拥有土地就等于拥有一切, 失去土地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因此, 在非农产业发展到可为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提供充分的安全性之前, 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发展到可为农民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之前, 在土地的功能发生重大变化之前, 土地的流转是不会活跃的。

三、完善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立法建议

(一) 明晰土地产权, 物化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地的所有权、承包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各项权利共同组成了农地产权。农地产权的首要任务是关于农地权利的设置, 这些权利不是土地自身带来的, 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的需求决定的。其中每一种权利都可以成为独立的物权, 或可以占有、或可以转让、抵押等。农地能否抵押是农地产权保障程度差异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果农地使用权的抵押受到限制, 承包人获得信贷支持的能力就较低。当前, 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元化以及主体的虚位, 导致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缺乏明确的利益主体, 以致于农民和村集体并不将所承包的土地权利作为一项特定的财产加以利用, 使土地使用权的市场流转没有内在动力, 有限的土地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 应当物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具体列举土地承包经营人所享有的各项权利的内容, 包括继承权、转让权、抵押权等。对其承包权的期限、登记等问题加以明确的规定, 从而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化、明晰化、物权化, 并且能够增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公示、公信效力。

(二) 放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客体范围

放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客体范围, 不以非家庭承包为必要条件。有人提出如果允许农地使用权转让、抵押, 遇经济困难例如天灾人祸, 势必会重演历史上农村两极分化, 出现大批无地少地的社会问题。实际上这一说法已不具有说服力。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会随着土地在农民收入构成中的重要性的下降或农民人均收入, 尤其是非农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减弱, 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农村居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非农业, 土地的收入功能降低, 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事实上正在弱化。即使在贫困地区, 农户为了保障土地资源, 可以将土地分割为若干份, 将部分进行抵押以求得资金投入生产, 既获得融资又不失生存之保障。因此, 我们说土地流转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并行不悖。再者, 从转让和抵押的关系看, 转让较之抵押更具有彻底性, 抵押的目的是融资, 不一定会导致转让。因此, 法律允许转让就不应该限制抵押, 转让与抵押的限制条件应当是相当的。

(三) 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 农村土地还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本。土地抵押人如果到期不能偿还债务, 则有可能因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而使抵押人丧失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民就会陷入丧失土地的风险, 从而影响农民的生存和基本的生活保障, 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必须建立农村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重大疾病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 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将越来越松散, 农民完全依赖土地而生存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农民的收入来源将越来越多样化, 不再限于农产品的收入, 农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生活保障。同时, 许多地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使得农民的生老病死基本有了保障。这些措施的建立, 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为了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有学者提出, 只要使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离, 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出一种直接经营土地的权利 (如农地经营权) , 就可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自由流转。但是,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农地经营权关注的都是同一权利客体, 根据一物一权的原则, 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同一物之上。笔者认为, 要顺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就要很好地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获得保障权的问题, 而要解决获得保障权的问题, 可以从分析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内容入手。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包含两方面权利内容:财产权和获得保障权。财产权具有资本属性, 可以自由转让;获得保障权具有人身属性, 不能自由转让。因此, 当抵押人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时, 实际上是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当中的财产权作为抵押, 土地承包经营权当中作为人身权的社会保障权仍然属于抵押人所有。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 抵押权人行使抵押权时, 抵押权人并不能获得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笔者建议, 抵押权实现后, 原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人的社会保障问题, 除了政府和社会投入一部分保障资金以外, 还应当由由抵押权人以货币的形式一次性支付抵押人一定数量的货币, 或者每年给抵押人交纳一笔失业保险金、养老保险金等基本保障资金, 从而获得完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 应当与国际法律规则相接轨

家庭承包经营 篇11

一、基本情况

合浦县管辖有13个镇和2个乡,有255个村委,5234个组,18.1万户,农业总人口79.9万人。全县土地面积(除机耕道路、公路,乡镇、村委、农户宅基地占用外的所有面积)248.8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1.3万亩,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63万亩;截止2010年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总面积43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17.3%,其中家庭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5.4万亩,农村集体统一经营土地经营权流转37.6万亩。流转土地主要用于速生林、甘蔗、木薯种植及海水养殖业。

二、主要做法

1.成立领导机构,加大农村土地政策贯彻实施力度

自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开展以来,我县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县完善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县农村土地法律政策的宣传发动、贯彻实施工作,下设办公室在县经管站,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机构,由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对各村土地承包工作、农村土地法律政策实施情况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督查。

2.依法引导农户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全县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5.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8万亩,旱地2.6万亩。流转形式有转包、出租、互换、入股、转让等,其中转包2.82万亩,出租1.31万亩,互换0.11万亩,入股0.07万亩,其他流转方式1.09亩。流转入农户面积1.35万亩,流转入合作社面积0.23万亩,流转入企业面积2.15万亩,流转入其他主体面积1.67万亩。

3.依法处理承包纠纷,做好群众来访接待工作

由于工作到位,措施得力,农村土地法律政策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统一经营土地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全县没有发生过因土地承包违法案件,也没有发生过因土地流转而引起的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土地承包纠纷也很少发生,近二年来县仲裁机构只受理了10起因土地承包纠纷群众上访案件,接到群众上访后,我县立即组织工作组前往调处,并妥善解决,其中6起通过仲裁庭裁决执行。

三、主要存在问题

1.有些“林地”发包时未经当地政府批准备案,没有建立稳定的流转关系。

2.有些耕地流转后未经批准擅自改变农业用地性质,如建房、建石场等。

3.流转合同不规范,绝大部分合同未经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鉴证及备案,部分通过口头协议的形式进行私下流转,土地流转纠纷隐患增多。

4.部分流转土地未签订流转合同。

四、今后工作意见

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正确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挥农村土地效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提出今后工作意见:

1.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发放经营权证,依法流转。

2.规范流转合同,做好合同及经营权证管理工作。由自治区统一制订流转合同及经营权证书,合同归档,专人专柜,将所有合同及经营权证书信息输入电脑,实行电脑化管理。

3.控制农户承包地经营权大量长时间流入公司或个人。土地是人们最基本生存资料,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不主张公司尤其是国外公司或个人大量长时间地承包农户承包地,对于今后农村社会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4.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各级政府在农村经管部门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其职责主要是发布信息、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及经营权证书发放指导及协调工作,做到依法、有序地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机制研究 篇12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模式

目前, 学界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地区的实践进行总结归纳, 提炼出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模式:南海地区的股份合作模式、我国相关法律与政策所提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重庆地区试点的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劣, 在试点中也出现了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的现象。

1. 股份合作社模式

股份合作社模式始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其运作模式可以概括为以集体土地股份制代替原来农户的承包制。[2]具体运作模式为, 将集体所有的财产、土地、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由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成立的股份合作社统一管理、经营。[3]股份合作社以社区户籍为标准向社区成员配股, 并区分社区成员的不同情况, 设置基本股、承包经营权股、劳动股等, 在实践的后期, 为了解决股份配置与社区成员变动的矛盾, 还允许本集体成员出资购股。在股权配置完毕后, 按股权比例进行分红, 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被置换成股权。股权不得转让、抵押、赠送、继承。[4]苏州市吴中区、延安市、苏州市萧山区等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运行模式与南海区相似。

股份合作社模式打破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细碎化, 在本集体内部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明晰了产权关系, 将集体所有的模糊产权, 转变为可以具体量化的股权;[5]南海区的股份合作社依靠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收益为社区农民提供了包括医药费补助、学校补贴、养老补贴等福利。[6]

但股份合作社经营的封闭性, 使其不能引进外部的工商业资本、专门管理人员, 不利于股份合作社的市场化、长期化发展, 而且法律地位不明确。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股份合作社进行的地位、运行的法律规范, 使其市场主体地位无法确立。市场地位的缺失使股份合作社无法取得工商执照, 不具有法人的独立资格, 既不能在银行、税务部门开户, 也不能对外签订购销合同, 不能申请商标, 更难获得金融贷款支持。农民持有的股权证只能作为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凭证, 得不到社会的普遍认可。[7]股份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与村委会成员交叉任职与监督机制的缺失, 使村干部以权谋私、侵占合作社财产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这个意义上讲, 股份合作制并没有完全摆脱集体产权的残缺。[8]

2. 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了法律与政策的支持, 农业部于2005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承认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2006年适用于全国、专门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在地方立法方面包括浙江等省市区颁布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暂行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生产设备等财产入股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 进行规模化经营。农民以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者, 享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权利。目前, 农民专业合作社有两种运作模式:第一, 流转中介模式。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的法人主体资格, 农民将承包地交由专业合作社。农业合作社将该部分承包地进行规划、整理后再入股到农业企业。第二, 经营模式。即农民将承包地入股到专业合作社中, 进行统一经营。农民在专业合作社中可以获得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工资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克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细碎化, 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化经营;保底分红、效益分红、工资收入的收益分配方式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益;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法人主体资格, 可以与工商业资本进行联合, 其典型为“合作社+公司”。

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规定不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长期化、稳定化经营, 极易出现合作社经营状况良好时, 农民蜂拥而至, 经营状况差时, 纷纷退股的现象。从这个层面来讲, 专业合作社对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效率化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而且入股的性质不明。依《公司法》的法理, 一项财产以入股的形式出资, 出资人即丧失了该项财产的所有权与其它支配权, 出资财产由法人享有所有权或用益物权, 出资人在法人存续期间内不能抽回出资, 只能进行股份转让。而根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16条规定:承包经营权以入股方式部分或者全部流转的, 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 双方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不变。第19条规定:将承包经营权入股农业合作生产, 股份合作解散时入股土地应当退回原承包农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二) 第15条规定:“承包方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抵押或者抵偿债务的, 应当认定无效。”从上述三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以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 合作社并未取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完整支配权, 不发生物权关系的变动。[9]有学者基于原承包人仍保留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债权性的流转。[10]基于此, 有学者主张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入股的, 名为入股实为租赁。[11]

3. 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起源于重庆市《关于全面贯彻落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实施意见》 (渝工商发[2007]17号) 与《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设立公司注册登记有关问题的通知》 (渝工商办发[2007]86号) 。其特色在于在维持土地用途不变的情况下, 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 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作为出资入股到从事农业生产或农业旅游的有限责任公司中。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资的股东与其他股东“同股同权、同股同利”。该模式在实施一年后, 即被中央叫停。理由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后, 如果发生股权转让, 则非集体成员也可获得土地承包经营权, 这与现行的土地承包制度发生冲突;如果入股的有限责任公司破产, 土地承包经营权可能被用于偿还债务, 农民面临失地风险, 对维护农村稳定不利。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化, 开拓了农民凭借承包地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渠道。基于此,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被称为“中国的第三次土地革命”。[12]

重庆市试点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虽然已经被中央叫停, 但是仍可以作为一种理论上的分析范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与《农村土地承包法》、《公司法》相悖;容易造成农民失地风险。但是, 上述两点可以通过修改相应的法律规定、引入新制度予以克服。

基于社区股份合作社经营的封闭性、制度的过渡性, 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本质上属于债权性质的转让,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入股。重庆试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模式促进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资本化, 开拓了农民凭借承包地参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新渠道。由此, 笔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有限责任公司为分析范本。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主体

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地区的分析可知,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主体可以为农户、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

1. 农户

前已述及, 在承包地流转中, 有些地区由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委会代替农民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有些地区以村民大会多数通过的方式代替农民签订流转合同, 有些地区的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将承包地收回后, 再以集体经济组织、村委会的名义签订流转合同。[13]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4条明确规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主体为农户, 农户有权决定是否流转与流转的方式。当然, 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所涵盖的地块较小, 由分散的农户与有限责任公司分别签订入股合同, 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可能带来高昂的缔约成本。对农户而言, 分别签订入股合同的方式, 可能降低某一区域内承包地的竞争力。由此, 应该承认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入股主体。

2. 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成为入股主体

集体经济组织经过法人改造后, 成为了法人的内部机构, 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 不能成为入股主体。村委会行使的是乡村管理的公共职能, 也不能成为入股主体。集体虽然为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 本身也具有民事主体资格, 但是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 集体法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入股也没有决定权。然而, 集体法人在承包经营权主体同意的情况下可以成为入股主体。同样,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取得社员同意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主体。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入股主体有两种模式:第一, 委托方式。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 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自己的名义将该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到有限责任公司中。待入股财产获得股利后, 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再按照合同的约定分配给原承包户。第二, 信托方式。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信托财产, 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信托财产入股到有限责任公司后, 将原承包经营权人设定为受益人, 信托财产取得股利后, 由有限责任公司将股利直接分配给受益人。基于信托财产的同一性与独立性, 信托的方式入股者, 更利于维护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利益:基于信托财产的同一性, 以信托财产入股所形成的股权、股权获得的股利, 直接转换成信托财产;基于信托财产的独立性, 作为信托财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的股权、股利与集体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有财产相分离, 两者的债权人不得追索信托财产。

三、入股的财产

《农村土地承包法》分别规定了家庭承包和以公开招标、拍卖、协商方式承包两种承包经营权。以公开招标、拍卖、协商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纯粹的财产, 可以直接入股;以家庭承包的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属由身份性权利的承包权与财产权的经营权组成的复合权利。对于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入股抑或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经营权, 而将经营权入股, 涉及到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与结构。

1. 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在《物权法》颁布之前,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曾有过物权、债权之争。《物权法》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已明确界定为用益物权后, 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何种性质的用益物权, 学界存在着争论:有学者从中央提出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政策出发, 主张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永佃权;[14]有学者主张, 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成员权;[15]有学者主张, 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属由身份性的承包权与财产性的经营权所组成的复合权利;[16]有学者主张, 承包经营权属于中国古代的田面权, 集体土地所有权则属于田底权。[17]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 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该项规定对于分析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与结构具有指导意义。2014年中央1号文件实际上提出了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的权利结构。可以说,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三权分离, 已为经济学界普遍承认。持该观点的学者都认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保留 (土地) 承包权的前提下, 将土地经营权 (土地使用权) 转移给第三人的行为。[18]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三权分离论相适应的是土地承包经营的“复合权利说”。例如, 许明月指出, 在保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只需从土地承包经营权分离出一种直接经营土地的权利 (如农地经营权) , 同时使农地经营权自由流动, 便可实现土地直接利用权的商品化, 土地资源在利用土地的层面上便可以通过市场进行配置。[19]刘俊教授认为, 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承包权系属一种成员权, 并非一种直接的财产化权利。而使用权与经营权才属于一种现实的财产权利。[20]笔者认同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属一种复合权利的观点。基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身份性、保障性, 承包权系指某一主体有权获得承包地的权利。经营权是一种现实的财产权, 表现为农户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但是,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复合性与另一种不动产复合权利———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不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成员权依附于专有部分所有权, 专有部分所有权系属取得成员权的基础, 成员权随着专有部分所有权的转移而转移。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成员权却是取得财产权的依据, 并且在土地承包经营权存续期间内, 若成员资格丧失 (如成员死亡、举家迁入城市居住并取得城市户籍者) , 经营权也随之消灭。

承认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系属一种兼具成员权与财产权的复合权利, 则会引发另一个问题:经营权属于物权抑或类似土地租赁形式的债权。笔者认为, 应当将经营权界定为物权, 理由如下:第一, 土地承包经营权已被《物权法》界定为用益物权, 用益物权为物权的一种, 具有支配性。土地承包经营权既然属于复合权利, 能体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支配性的只能为经营权。第二, 只有承认经营权的流转性方能破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细碎化、封闭性经营引致的低效率。而承认经营权的物权性, 更有利于经营权的流转。如将经营权界定为类似不动产租赁性质的债权, 则该类债权的转让必须经所有权人的同意, 否则转让行为无效。如经营权入股, 按照《公司法》的法理, 公司必须掌握入股财产的完全支配权, 债权性质的经营权不能满足上述需要。第三, 从政策视角观之,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承认经营权可以抵押, 而抵押系在物权上所设定的权利。由此可以看出, 在中央政策层面, 将经营权视为物权。在我国, 执政党的政策系属形成法律的重要途径, 执政党的政策很可能引发相关法律的修改。第四, 从公平保护工商业资本的层面考察, 若将经营权界定为一种债权, 则工商业资本并不能完全地取得入股经营权的独立支配权, 对于工商业资本的保护不利, 最终也会影响到经营权的流转。第五, 从反对将经营权界定为物权的理由来看, 有学者基于“一物一权”与“物权法定”原则, 反对将经营权界定为物权。[21,22]笔者认为, 上述理由不能成立。“一物一权”是指在同一物上不能同时成立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相同或相互排斥的物权, 但并不妨碍在物上成立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容并不排斥的物权。承包权与经营权虽然都是在同一块承包地上设立, 但是, 承包权属于成员权的范畴, 其存在的意义仅在于确定某一主体的承包资格与承包资格消灭后承包地的收回, 并不具有现实的财产支配性。经营权则是对承包地实实在在的支配权。由此可以看出, 两种权利并不相互矛盾, 完全可以在同一财产上设立。就“物权法定”原则而言, 当事人确实无权设立一国物权体系并不存在的物权类型, 但基于物权法“固有法”的属性, 一个国家的物权种类与体系则要着眼与反映该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由此, 一国法律有权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设物权种类。若我国《物权法》承认经营权的物权属性后, 也就不存在经营权违反“物权法定”的情况。

2. 入股财产

上一篇:幼儿教学中的语言教育下一篇:加强企业现金流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