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分析

2024-09-30

走向分析(精选12篇)

走向分析 篇1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来说大家都比较熟悉, 随口都能说出几个有影响力的节目, 像湖南台的《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 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我是大评委》, 还有最近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这些都是现在比较热门, 收视率都比较高的电视节目。但由于急功近利, 缺乏创新, 电视娱乐节目在孕育发展几年后, 诟病凸显。由于90%以上的综艺娱乐节目都是由电视台自己制作, 节目来源相对单一、创作思维匮乏, 导致节目的形式大量被“克隆”。属于自己的原创节目极其少见, “综艺娱乐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基本一样, 不一样的就是主持人与选手”。这种一哄而上的局面逐渐让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更有人将充斥着娱乐选秀的电视节目斥为“没有文化”。同时, 娱乐节目中出现的低俗倾向和其中暴露的一夜成名, 窥私等不健康心态, 也令广电总局出台了有关播出时段、时长、短信投票、主持人、嘉宾、选手、环节等一系列限制令。这些令中国的娱乐节目陷入了类似瓶颈的尴尬境地。

2008年由于奥运会在中国的举办, 一系列预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大事件改变了电视的走向。大事件主导了电视走向, 新闻、特别是直播新闻成为了电视的主导, 中国电视重振了自己的传播价值, 从娱乐工具回归到媒体属性。而娱乐节目也在电视界回归理性、重塑格局之后, 突破瓶颈, 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归属。就像当年美国经济危机时, 人们需要秀兰·邓波儿充满欢乐、希望的娱乐歌舞片来疗伤励志, 在大背景下, 必然造就新的娱乐形态, 娱乐节目因而呈现出新的态势和走向。

一、紧跟时代脉搏, 传递精神理念

2008年的奥运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收视率, 面对这场“奥运盛宴”, 任何一家稍具实力的电视台都想挤进这张餐桌分一杯羹。湖南台则凭借娱乐节目《奥运向前冲》, 成为分享到盛宴的大赢家。奥运圣火传递到湖南时, 湖南卫视推出了《奥运向前冲》 (后改名为《快乐向前冲》) , 某一期节目竟达到收视率为1.86, 为同时段排名第一。此后, 该节目及升级版《智勇大冲关》一直稳居全国同时段收视率第一、二名。湖南人如何收获这顶“草根娱乐的桂冠”的呢?归结起来, 他们做了最擅长也最出色的事:切中了时势经脉, “开发了体现奥运精神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一系列节目”。通过《奥运向前冲》, 人们看到了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精气神儿和幽默感, 更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截面。在升级版《智勇大冲关》里, 节目的这种理念得到进一步强化。趣味竞技的跑道、跨栏、转盘成为百姓意见表达的平台:有父母吵架的江西男孩跑来参加节目, 只为规劝父母不要离婚;有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中年人穿着当年的军服, 跑得汗流满面;有穿着婚纱跑来结婚的;有在长沙7年未回家的消防战士, 对着镜头告诉农村的妈妈:“妈妈我很好, 很健康”。在娱乐中我们看到各种人的生活状态, 现代人的状态, 节目因而也体现出社会的纵深。

二、平民广泛参与, 寻求观众收视心理

2009年K歌节目成为新流行, 可以说是继选秀节目、竞技节目之后平民化、全名参与的另一佐证。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广东卫视的《今夜唱不停》、江苏卫视的《谁敢来唱歌》、湖南卫视的《挑战麦克风》、山东卫视的《先声夺人》、湖北卫视的《大家来唱歌》、湖南娱乐频道的《脱口而出》、成都电视台的《说唱就唱》、江西电视台的《歌词向前冲》等等, 众多K歌节目一下子就涌现十多个, 一时间沸沸扬扬。究其原因, 是因为这种电视卡拉OK的方式, 契合了国人的心理特点, 平民化、低门槛, 让节目成为可供全民参与的电视练歌房。中国人不善表达, 卡拉OK因此成为一种合适的宣泄途径、娱乐方式甚至是交际手段。参加卡拉OK和电视结合的K歌节目, 既能上电视露脸、又能借唱歌标示自己, 双重满足了人的荣誉感。因此, 虽然存在着创意先天不足、程序模仿抄袭等娱乐节目的通病, 但可以预见2009年, 这种投入小、门槛低、易操作、收视佳的K歌节目也成为娱乐节目竞争的主流。

三、服务大众、雅俗共赏

1. 与观众互动的启发

以“超级女声”、“快乐男声”、“快乐女声”为代表的选秀活动风行让电视娱乐节目从明星娱乐走向大众娱乐, 全民参与、全民互动的平民娱乐成为电视娱乐节目新的发展方向, “互动”成为电视娱乐节目的关键词,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正与电视荧屏构成一个新型互动媒体。2005年和2006年在“超级女声”“快乐男声”赛事期间, 数百万超女快男粉丝聚集在网站贴吧, 热情参与节目讨论和选手拉票互动, 据统计, 仅围绕“快乐男声”产生的相关贴吧已超过100多个, 相关主题讨论发帖已超过800万, 百度社区的庞大用户群和良好的互动机制, 极好地推广和传播了“快乐男声”。观众手机短信支持率高的选手, 还会进入“复活赛”环节与上一环节胜出的选手再次一决高下, 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可以说都是拜观众所赐。有新媒体参与的与观众互动环节的火爆程度说明, 中国电视观众已不满足于被动接受来自电视台的信息, 而是要主动参与节目的下一步策划, 并渴望自己能上台体验一把“当明星”的滋味。

2. 把受众需求放首位

例如湖南卫视娱乐节目一般都是周播出节目, 要求量大、密集, 可以比较快地根据观众的反映调整题材和选择题材, 也能够有时间和机会调整节目的策划, 在题材和节目模式上做一些不同类型的尝试, 检验市场反映和效果。不管是选秀活动还是身份置换类真人秀节目都以展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与真实情感为主, 使受众真正感受到媒介的可亲可近, 进而把媒介看作是情感共鸣和宣泄的一个归宿, 这才是对媒介的公众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真正考验, 也是受众对于电视娱乐节目的潜在要求。

四、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正所谓寓教于乐, 江苏卫视的《名师高徒》率先做出了较为成功的尝试。《名师高徒》定位于一档以师徒关系为内核的新型教学类综艺节目, 它以音乐表演为载体, 展现明星师徒的全方位教授与学习的过程。为避免生硬的教化和附会, 节目将教学内容融入不同的环节。例如发声、气息、试唱练耳等音乐类专业知识, 多在评委点评和加试题环节以语言阐述。而涉及到表演技巧的内容, 节目组多提前与明星沟通, 整理出明星心得, 用明星示范与突发状况等方式有机地融入赛程。在点评中, 明星也不失时机地根据自身经历, 在树立个性与谦逊做人等方面给予选手指正。这样, 不仅在师徒“选”和“秀”的基础上强调了音乐知识与表演技巧的学习, 同时在节目中提倡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了节目的立意。

2008年, 一档明星与科班齐飞、知识共娱乐一色的娱乐秀———《天天向上》应运而生。《天天向上》在寓教于乐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节目避免了只追求纯粹的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功能与娱乐功能的病垢, 而是借助于脱口秀、情景剧等本身具有娱乐因子的形式, 围绕着嘉宾职业秀、中华民族礼仪等内容, 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 巧妙地将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 使传统的文化资源在同文化产业的运作与互动中重新包装开发, 把文化中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以及审美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而受众对这一表现形式与内容也是非常青睐。每期节目中的《中华礼仪》环节是节目中的亮点, 观众们在笑声中记住了“丈夫、妻子”称谓的由来, 了解从上古到宋代以及在古代戏曲中这些称谓的演变, 也知道了如何在酒桌上不失风度地拒酒。“公众的艺术情趣也需要媒介的有意引介……媒体宣传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观众的取向。观众的欣赏情趣与口味不是自发产生的, 而是可以引导和提高的”。

通过近年娱乐节目的盘点可以看出, 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与时势环境的发展变化、受众的需求变化密不可分, 只有研究受众收视心理, 不断创新, 创意独特, 才能在竞争中获得相对的优势。不断调整的竞争格局也告诉我们:任何电视台都没有不可撼动的优势, 谁先做到, 谁能做大, 谁能做强, 才能在娱乐节目风云之战中突围。■

走向分析 篇2

一、20高考试卷分析 ?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试题(全国卷Ⅰ)保持了以往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从总体上看,既有利于发挥高考对学生综合素质 的考查,又有利于考查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1?整份试卷的难度基本稳定,但部分题型的难度较略有提升,如听力部分。?

2?更加强调英语知识的灵活运用,凸现语言的交际化。?

3?继续降低阅读理解部分对考生语速的要求,2004年阅读理解部分仍由5篇短文组成,短文 词量为1202个,明显少于20的1589个;阅读内容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背景,非常贴近生活 ,甚至比较时尚。?

4?书面表达部分继续采用信件形式,但给出的文字叙述不多,英语写作功底不好的考生会 认为非常难写,难度较年有所提高。?

二、高考命题走向 ?

高考英语命题近些年基本上保持了稳定的命题思路和风格,内容更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知 识覆盖面更广,更加注重对考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

结合近年英语科《考试说明》或《考试大纲》,今后英语高考命题会:?

1?更加重视实际使用英语能力的考核 ?

现在的高考主要考查语言运用,即在实际生活中听说读写的能力。考试内容与教和学的内容并非简单一致。大多数人认为课本里讲什么就应该教什么,从而也就应该考什么,其实现在的高考并非如此,高考对语言知识是重视的。但它看中的是会不会在具体的语境下灵活运用,而不是理论说教。?

2?重视语篇的作用,在活的情景中考查 ?

所谓突出语篇的作用,即通过语篇考查听、读、写的能力,而不是孤立地、无上下文的分句式的考查。近几年的高考试卷,考听力是在对话和短文中进行的;阅读与完形的考核是以短文的形式出现的;写作也不是仅仅让你写几句话,而是要连贯成短文;改错是让考生在一篇小文章中判断;甚至单项填空也不是就那么一句话了。?

3?更注重对综合素质的考核 ?

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即使是最简单的,都必然牵涉到语言能力之外的交际能力的运用。比如别人对你说:“How do you do?”,你该怎么回答,这绝不是仅仅知道语音、语法、词汇就能解决的。所以,语言运用需借助语言能力之外的交际能力。只不过所借助的其他交际能力有复杂的、有简单的、有种种不同而已。高考应用题中要求考生的语言能力之外的交际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都是最普通的交际行为所必需的。?

4?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 ?

5?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试题向实用性、工具性的方向发展。

中药走向国际市场障碍因素分析 篇3

一、国际中药市场发展现状

中药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几千年,为中华民族的健康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药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中药不断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广泛交流,其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并依据中医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虽然化学药物一度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挤占了中药的生存空间,但随着绿色健康理念的回归,人们日益认可中药在医疗、保健及提高生命质量中的作用,这为中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目前,国际天然药物市场每年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约占世界药品交易总额的30%。而中药作为纯天然药物在世界市场也日益受到重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与认可。但在国际中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市场份额却不足10%,其他都为日本和韩国所占据。中药是中华民族长期中医药实践的硕果,而目前国际市场却被他国占有,我国只占有冰山一角,如果不能尽快找出原因,我国在国际中药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打压,势必阻碍我国中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药产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一)中药作用机理认识模糊

中药“复方”制剂是中药治疗疾病的特色,靠的是多味药材共同作用,到底是哪些药真正发挥了作用,或者是哪些成分发挥了作用却不得而知。而在中药复方多味药材煮制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出现了新的化学成分,更是不得而知。可以说,人们对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认识是模糊的。

(二)中药标准难以制定

1.用药标准。在我国几千年的中药使用过程中,主要是靠一代代医家传承、手把手教出来的,主要是实践经验的传承,而中药治疗疾病很灵活,是根据疾病的不同情况对方剂基本组方加加减减,并没有对某种疾病治疗用药的标准。

2.质量标准。中药材种植广泛,同一品种可能在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种植,由于南北气候差异,各地光照、水分、土壤矿物质等因素不同,导致中药材质量差别较大,难以保证中药制剂的质量。

(三)中药加工技术落后

长期以来,中药材重金属含量超标一直是困扰中药材种植和加工的难题,极大地影响了中药的声誉和使用。虽然经过广大中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中药的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在中药的生产工艺、技术方面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新的制剂不断涌现,但基于中医药自身的实际情况,整体来说,中药的生产及加工工艺仍然相对落后,中药成分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中药产品仍然表现出粗、大、黑、劣。

(四)中药名称复杂

中药在中国使用历史久远,名称多样,比如“瓜蒂”又叫“苦丁香”,“虎杖”又叫“阴阳莲”;又因我国地域辽阔,许多中药名称有一些别名和地方土称谓,比如“槟榔”又叫“大腹子”,“紫河车”又叫“胎盘”“人胞”等。这些都不利于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贸易和在国外使用。

三、中药进入国际市场障碍因素分析

(一)中西医用药机理不同

中药治疗疾病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生命整体进行辨证施治,讲究药物配伍,以君、臣、佐、使用药,以达到调理肌体,扶正祛邪,恢复健康之目标。而西药治疗疾病是在西医理论指导下的对症下药,即针对病症,运用成分单一、专一性强的化学药物进行靶点用药。由于二者用药机理不同,运用中药复方治病显得更复杂,想要说明有效成分将变得非常困难,因而中药治疗疾病的量化精准性难以把握。

(二)中药应用具有特殊要求

在中药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中药的性味归经。人们认识到中药的不同部位药性作用是不同的,比如用于血虚诸证的补血药当归,当归身用于补血,破血却用当归尾,而和血(即补血活血)要用全当归。

炮制是中药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过程,是对药材进行的一种特殊处理,是中药使用的重要特点。许多中药材经过特定的炮制处理,或消除和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或改变药物性能,以保证用药安全,更适合病情需要。比如地黄,生地黄作为清热药,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功效;而生地黄经过反复蒸晒,至内外色黑、油润,质地柔软粘腻,被称为熟地黄,其性转微温而以补血见长,具有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的功效。

(三)中药独特的用药原则

以毒攻毒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独特方法之一。一些治疗疮疡肿毒的矿物药,比如砒石(含As2O3)、朱砂(含HgS)等中药材,所使用的就是其 “毒性”成分。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教授张亭栋运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美国一名抗肿瘤教授对此发表感慨:“……中国人胆量大;而胆量大不是蛮干,胆大来自聪明,来自见识,来自科学。” 但像中药这样以物质的有毒成分治疗疾病,使之在东西方之间达成普遍共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中药名称差异化

中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区的不同和方言的特点,同样一味药有诸多称谓,特别容易引起歧义。中药名称在国内就不能完全统一,如果想要进入国际市场,如何翻译就是一个很大的现实难题。如何界定、规范中药名称,制定中药命名标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中药走向世界的对策措施

(一)探索中药新剂型,明确中药作用机理

中药复方制剂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分析复方各味药作用机理及其攻击疾病靶点的方向性,可以较好地控制药物质量效果。目前在我国有江阴天江药业和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等生产的单味颗粒剂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通过把各品种中药材制成颗粒剂,可以较好地控制每味药的成分含量,然后根据复方把颗粒剂制成混合制剂,才能达到控制药物质量的目的。

(二)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强中药标准建设

1.中药材生产标准化。要想制造出合格的中药饮片和中成药,必须首先保证中药材的质量。目前,我国正在推广GAP种植,要求在中药材种子复壮技术、栽培采收规范、植保技术及质量标准研究基础上,制定出具体药材品种的SOP,确保其质量。可以根据历史上生产道地药材的经验(如四大怀药)以及各地的气候、土壤、水文地质等生态条件进行GAP基地建设,生产出质量可靠的优质药材。

2.制定中药生产标准。在几千年生产使用过程中,中药制剂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目前的生产标准也是参考化学药标准制定的,以化学药制药标准衡定中药制剂。因此,有必要依据中药特点加强中药标准建设,使中药“真正”走向世界。

(三)中药走向世界,中医理论先行

中药要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会遇到种种困难,除了中药本身的问题外,还有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就是国外对中医理论的认知度差,导致认可度低。中医理论基础是整体观、辨证施治,而西医是以微观分子学、细胞学说为基础,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药使用的范围和认可度;另外,我国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应用一些有“毒性”成分的药物,以毒攻毒,而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禁止含这些成分的药物进口,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应用。因此,积极推行中医理论,使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西医理论占据主流地位的西方国家逐步接受中医理论,为中药走向世界开辟广阔的空间。

(四)规范中药名称

根据中药的特点,可以依据中药的道地药材(即国际贸易的原产地原则)对中药的名称进行规范,制定中药的命名标准,使中药符合国际规范,以利于中药进入国际市场。

(五)培养中医药外语人才,规范中医药翻译用语

中医中药产生于中国,是用汉语言继承、发展的,加之近代中国贫穷、孱弱,闭关自守,致使中药发展受到限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中医的推广被大大限制,鲜有把中医药文献翻译成外文向世界推介的。如何规范中药用语,准确翻译中药名称,术语,是中药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走向分析 篇4

一、了解造成孩子孤僻的原因

(一) 生理因素与环境影响。

幼儿的性格与其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 受遗传因素影响, 天生的弱神经类型的人易孤僻。但性格的形成受环境影响更大。当一个人对周围的一切缺乏了解, 和周围的人无法沟通的时候, 就会体会到孤独的滋味。长期的孤独就会形成孤僻的性格。孩子在身心发育过程中, 随着闭锁心理的出现, 也易产生一段孤独情绪, 容易形成自我封闭、自我孤立的性格, 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二) 家庭环境与教养方法不当。

一般来说, 父母经常吵架, 会导致幼儿孤僻。现在独生子女愈来愈多, 住在城市里的孩子长期待在家里不下楼, 没有玩伴儿, 孩子只能一个人在家玩, 时间久了就会很寂寞, 就会变得不合群。有的家长怕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时吃亏 (挨打、受气) , 就整天把孩子关在家中, 让他独自玩耍。因此, 早期家庭教育的过份保护或爱抚不够、限制过多也易形成孩子性格上的孤僻。孤僻性格的孩子不愿与人交往, 也不易为同伴接受, 严重的孤僻性格还会影响孩子社会化的过程, 贻害终身。此外, 父母的粗暴对待, 伙伴欺负、嘲讽等不良刺激, 使儿童过早地接受了烦恼、忧虑、焦虑不安的不良体验, 会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境甚至诱发心理疾病。缺乏母爱或过于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 子女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会变得畏畏缩缩、自卑冷漠, 过分敏感、不相信任何人, 最终形成孤僻的性格。

(三) 缺乏交际技能和方法。

性格孤僻的孩子在生命的早期没有学会基本的社会交往技能, 从而也不能以正常的方式和别人交往。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遭到拒绝或打击, 如耻笑、埋怨、训斥, 使他们的自主性受到伤害, 随着这种失败次数的增多, 逐渐变得惧怕, 对交往失去信心, 与别人产生隔膜, 在团体中找不到归属感, 便把自己封闭起来。越不与人接触, 社会交往能力就越得不到锻炼, 经常处于压抑、孤独和冷漠之中, 性格变得喜怒无常, 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协调。

二、为孩子创造轻松的环境

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尊重孩子的人格和不断增长的独立意识与自尊心, 变严厉的管教为循循善诱的引导。其次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要对孩子宽容, 给孩子改错的机会。孩子受到挫折时, 要疏导和鼓励, 不宜责怪甚至侮辱孩子的人格。再次, 确立新课程理念, 用亲切、和蔼、爱笑的教育态度, 像妈妈一样尽可能多地给孩子安全感、信赖感。在教学中, 要做到和谐民主, 师生关系融洽。帮助幼儿逐步消除闭锁心理, 帮助孤僻幼儿走出第一步, 以积极开放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与交往, 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 人生才能更精彩。

三、帮助孤僻的孩子树立应有的自信心

使孩子处于愉快的情绪之中, 是改变孩子孤僻行为的关键。培养和保护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改变孩子孤僻行为的有效途径。对性格内向的孩子, 教师应特别注意培养和保护他的自信心, 多鼓励他去自由活动, 发展其才能, 使他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并逐步形成一种优越感, 从而满怀信心地去参与社会活动。对于孩子在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教师切不可随意批评、否定孩子, 甚至指责训斥孩子, 否则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 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 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 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 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 谁都不如, 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多肯定和鼓励孩子, 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 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反之, 教师如果听之任之、不闻不问, 反而觉得内向的孩子挺老实、自己不用费心了。就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永不磨灭的伤痕。其实, 欲使孤僻幼儿道出心声, 应从满足其合理心理需求动身, 把握时间, 多运用褒扬、鼓舞的方式, 顺其自然地与之心理相容, 使他产生言语交流的愿望, 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 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四、让孩子与伙伴共同活动

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兴趣。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 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 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因此, 在幼儿园里, 教师要尽量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鼓励孩子多和小伙伴一起活动、游戏。在家里, 要多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户外活动、社区活动等, 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其次, 多开展角色游戏, 帮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 还可以多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 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 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 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创设游戏情境, 让孩子在游戏中与周围伙伴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并由此感到周围的人及集体是可以亲近和依恋的。

五、与家长共同携手

孩子性格孤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包括家庭气氛紧张不和谐,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粗暴等等。因此, 必须与家长共探育儿经, 积极为孩子创建和睦、民主的家庭。还千万不能过分宠爱孩子, 比如, 在活动中挂一点点“彩”就大惊小怪, 大呼小叫。要多带孩子走出家门, 特别是户外活动, 要知道大自然是最好的疗伤剂, 支持他们与人交往, 多带孩子走亲访友, 让他们知道天外有天, 欢乐无处不在。

分析世界经济形势的未来走向 篇5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世界经济结构渐渐进入了调整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主权债务危机,以及中东北非等国家的动荡不安等问题,也给世界经济增加了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在经历了一段时间“脆弱而不平衡”的复苏后,实现了经济增长。但是威胁经济复苏的风险仍然存在,特别是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各种泡沫风险。使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预计将比上年放缓,2012年全球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全球经济复苏趋缓,各种问题此起彼伏。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全球通胀压力仍然较大。首先,大宗商品价格仍将高位剧烈震荡;其次,发达国家通胀压力明显上升;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形势依然严峻。

(二)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和扩散,引发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第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扩散的风险不断上升。今年以来,欧债危机进一步升级。一是部分国家已经无力清偿债务。二是危机已经蔓延到欧元区核心经济体。三是危机已经严重波及欧洲银行业。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震荡。7月中旬以来,对欧债危机恶化和全球经济陷入“二次衰退”的担忧引发金融市场反复大幅剧烈震荡。8月8日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信用评级之后的首个交易日,全球股市出现抛盘,美国标普500指数收盘下跌6.6%,是2008年12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9月,资金纷纷涌入黄金和债券市场寻求避险,推动日元和瑞士法郎大幅升值。

(三)全球宏观政策协调难度加大。目前看,发达国家为刺激经济,有可能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新兴经济体仍然面临较高通货膨胀压力,过早放松紧缩政策可能导致物价持续上涨和资产泡沫过度积累,货币政策仍需偏于紧缩。与此同时,发达国家会继续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要求新兴市场扩大内需、增加进口;而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国内经济增速逐步回落的背景下,新兴市场需避免本币过快升值以保持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因此,各国宏观调控目标和方向存在分歧和冲突,协调难度必然加大,甚至可能爆发贸易战和汇率战。

走向分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语言运用 歧途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本体意味越发浓郁,对文本语言形式的关注、作者表达策略的体悟也越发深刻。广大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细加考量,拨乱反正,真正提升语用的教学效益。

一、繁琐肢解,导致语用活动功利纯粹

当下,不少教师只要一提语用教学,就自然与传统教学中的文字双基训练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既然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就应该引领学生围绕文本语言进行彻底的语言训练。但基于语用理念下的言语活动与纯粹技术支撑下的文字训练不是一回事。

例如,在教学《荷花》一文时,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进行以下的语言训练:1.导入课文后,诵读生字词,提醒易写错的生字,当堂默写;2.学习课文中以中心句构建“总分”结构语段的方法,进行类似的仿写训练;3.模仿文本句式,进行说话练习:( )游过来,告诉我( );4.运用多个比喻词,进行比喻的造句练习;5.仿照课文AABB式词语,并对其进行罗列、积累、运用训练。

诚然,分看每一项训练内容,都契合了语文学科的本体性,扎实有效的训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但以综合性的整体视角观来看,则不难发现整个课堂已经成为一个僵硬机械的训练场,仿佛阅读教学就成为了各种训练的堆砌、串联的平台。而从文本视角来看,这种训练将原本美感丰盈、意蕴十足的文本视为组装而成的“产品”,文本被肢解,训练也陷入了“东施效颦”式的机械模仿中,学生获取的言语积累也成为僵硬的存在,缺乏应有的鲜活和灵动,言语能力的形成也就成为了泡影。

究其原因则在于教师将言语活动与技术训练混为一谈。传统意义上的语言训练是紧扣着文本的内容,以程序化、技术化手段引领学生进行呆板式的语言操作,以标准统一为模式,丧失了学生对语言的天性;而言语活动则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整体感悟,凸显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认知,学生活动中更注重语言实践的情趣性和自主性。因此,教师要从文本和学生实际出发,设置情感意蕴十足的言语活动,引领学生在自主实践中获取言语形式密码,把握文本现象,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二、意形分裂,导致表达策略概念教条

不少教师受“关注语言形式”理念的影响,在聚焦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毫不避讳地大谈写作方法。事实上,文本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文本内容无法脱离形式而单独存在,而文本形式也不可能掏空内容成为一具空壳。真正优秀经典的文本,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高度融合统一的。如果阅读教学在内容体悟缺位的情况下,直接关注文本形式,纯粹地进行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分析,实际上是对文本的“活剥”,更将文本语言推向概念化的尴尬境地,会导致课堂走向教条化的泥潭中而不得自拔。

例如《秋天》这首儿童诗,通篇运用了拟人、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将儿童眼中的秋天描绘得生动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删繁就简”,引领学生直逼文本语言形式,紧紧围绕着作者的写作方法兜圈子:这一小节运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哪一自然段中运用了什么技巧,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本是需要感悟的,这种纯理性的视角条分缕析,是对文本内在情韵的戕害,诗歌的意蕴、儿童的本真也就无从谈起了。语用课堂虽然指向于表达,但也不能放弃阅读,没有阅读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体悟,表达也难真正得到有效实施。因此,教师要设法引领学生在文本的内核处探究感悟,将作者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自身的心灵语言,在获得与作者情感认知共鸣的基础上,促发言语智慧的提升。

三、缺乏整合,导致语用资源分裂零散

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有不少都是出自大家手笔,其间蕴含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价值点。那在阅读教学中,是不是所有的语言现象、写作策略都应该成为语用活动的载体呢?很多教师出于“好心”,总是将所有价值点纳入课堂,正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例如《游金华双龙洞》这篇游记就出自著名作家叶圣陶之手,教师依据文体特点和内容特质罗列这样的语言训练价值点:1.学习作者以游览顺序为明线,以泉水为暗线进行谋篇布局的艺术构思;2.沿着游述顺序,积累在路上描写花朵的词语;3.感受作者紧扣景物特点,采用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策略;4.体会这篇游记质朴严谨的言语风格。

阅读教学讲究“一课一得”,如此众多的语言训练,如果教师不能进行有效整合,去粗存精,每个价值点的教学就只能浮于表面,如此学生言语能力的提升也就有限了。鉴于此,教师在个人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更要以教学者的视角对文本的语言训练点进行甄别、删选,要从学生学习起点和认知需要入手,选择最契合学生需要的内容,正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有在众多语言训练点中选中一到两个核心训练点,细加雕琢,才能突出重点、明确目标,提升语用课堂的教学效益。

四、定位偏差,导致语用序列模糊混乱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提出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外,还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起点,突出了不同学段下的教学目标。在语用教学中,教师也应该从学段维度入手,准确定位学生的认知能力,提升学生的认知效果。否则本末倒置,势必陷入高耗低效的尴尬中。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从学生学段特点入手,不管是什么课文都采用大一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在低年级教学完了生字词后,总是习惯性地从文本内容的视角追问,试图将学生引入文本深处;到了中高年级,也有不少教师依旧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字词教学,一遍遍地朗读、默写,实在是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一次讲座中曾经打趣地说道:“每个学段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低年级就是要把好字词关。至于‘悟出了什么道理‘这是个怎样的人与你无关。”

例如郑振铎名篇《燕子》一文就同时被苏教版和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选用,但这两套教材分别编排在中、高两个年级段。相同的课文却因为学段的不同,其语用训练的着力点也就不尽相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应该定位于文本的句、段等语言单位上。”因此,教学苏教版教材中的《燕子》一文,就应该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本语言的精妙,通过感悟品味、置换辨析、内化运用等手段,提升学生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到了高年级教学,则应该将教学的重心放置在文本的篇章视角上。《燕子》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状物类散文,因此,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以整体的视角关注文本,从外形美、飞行美、歇息美等材料入手,感受作者选择素材、谋篇布局的构思匠心。

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这对于语用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语用课堂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

语文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特质。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开掘训练资源,而又要整合训练资源,力争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表达形式的基础上,共同解析文本语言的表达密码,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王丽芬.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2.

[2]吴辉良.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J].师道:教研,2012,08.(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陈尚义小学)

高考命题走向分析与应对策略 篇7

一、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趋势

经过七年的新课标高考命题实践, 到2013年文综历史试题日臻成熟, 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体现了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1、从形式看, 高考考什么

(1) 选择题

以课标卷为例, 07年以来选择题三种题型统计数据:

(1) 图表漫画类——07年:1个 (31题图) , 08年:1个 (30题表格) , 09年2个 (24题图、31题表) , 10年2个 (27题表、29题漫画) , 11年2个 (25题地图、32题地图) , 12年1个 (35题图) , 13年 (全国卷Ⅱ主观题41题)

(2) 没有材料直接设问——07年4个, 08年2个, 09年3个, 10年0个, 11年1个, 12年0个, 13年0个。

(3) 文字材料类——文字材料类在所有选择题中居多数, 其设问有一种情况应引起注意, 即“这说明、这表明、这反映了、据此可知”等居多。其统计数据为:10年4个, 11年5个, 12年12个, 13年 (以全国卷Ⅱ为例) 7个。这种设问的指向不明确, 无疑就会增加了问题的难度。如新课标全国卷Ⅱ第25题:

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 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汉唐限制大土地的发展,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 考生习惯性的思维会认为考查的落脚点是问这种政策出台的背景原因, 而实际上该题考查的是“不抑兼并”的后果、影响。

从数据统计看出, 选择题变化有三个趋势:一是图表漫画题常态化;二是直接设问逐渐减少, 以至没有;三是更加强调对新材料有效信息的提取。即创设与学生所学不直接相关的具有特定历史氛围的场景, 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 合理迁移到所学知识内容, 做出正确判断。

(2) 主观题的命题趋势

(1) 增加新材料的铺陈即以多种方式呈现非教材材料;

(2) 引入新论证模式即开放性探究模式。41题作为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成为必考题型。

2、从内容看, 高考考什么

(1) 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

(2) 史观的考查

(3) 热点问题的隐形考查

二、应对策略

1、材料教学常态化

近几年来, 从高考考查内容来看, 命题范围不会脱离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 但是从形式上看, 直奔主干知识的直接命题越来越少以至于没有。命题者往往通过诸多的社会史或无数个历史细节来见微知著, 让考生从命题者选定的社会历史细节中分析宏大的历史趋势、历史规律, 而这些社会史或历史细节在试题中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历史材料来展呈现的。如考古、文献摘录、报刊资料、日常生活习俗的变迁、照片、画像、漫画等等。估计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材料来源。所以, 作为高中历史老师, 尤其是高三老师在突破重难点问题时要用材料来说话, 使材料教学常态化。这样的高三历史复习课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心灵的魅力, 才能在见微知著和层层探究中为学生点拨重点, 突破难点, 提升能力。

要使材料教学常态化, 导学案一个好的载体。具体做法是:老师在备课时围绕课堂重难点问题在学案上补充材料, 材料可以用其它版本教材内容, 以弥补一个版本教材的不足, 也可以上网查找, 设计问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和课本某某页回答问题。有别于新授课, 复习课时选取的材料会注意综合性, 设问注意从不同角度提出, 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多角度理解。

2、渗透新史观

新课标与新教材充分体现并运用了新的史学观点, 新课标高考卷中新史观类试题屡屡出现, 并且分值比例逐年上升, 可以说, 在高考题中新史观成了除课标要求之外的相对固定的考查内容, 鉴于此, 我们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渗透史观, 到高三复习时再训练学生用多种史观从不同角度全面审视有关历史现象, 这样做不仅会加深对事实本身的理解, 也会学会对史观的运用。

新史观给我们指导学生复习考试提供了新的视角。其中的三大史观, 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要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和理解诸如传承、交流、融合, 多样性等概念, 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等概念, 从整体史观角度认识和理解交往、联系、全球化、集团化等概念。

3、立足一套教材, 竭力拓展视野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范围来看, 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兼顾不同版本教材。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 (全国卷Ⅱ) 为例:25题宋代“不抑兼并”在岳麓版必修二中有, 人民版和人教版中没有;26题明清时期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人教版必修二第三课有, 人民版和岳麓版没有;31题意识形态教育, 人民版提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人教版和岳麓根本就没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35题斯大林急于实现工业化, 人民版“资料卡片”有类似的材料, 人教版和岳麓没有;24、28、29、30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没有涉及;27、32、33、34、40、41题在三个版本中都有。

鉴于此, 我们在教材的使用上, 要立足一套教材, 兼顾其它版本, 使教材成为材料源而不是考试源。

4、开放性试题的几种类型及答题技巧

从近几年常出现的题来看, 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如2012年41题:

(1) 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个或几观点, 判断观点的正误;

(2) 解题技巧:判断, 即明确对观点的态度, 反对或同意, 对或者错。如果同意材料观点, 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 要提出自己的观点, 对自己的观点再进行论证。分析对、错或片面性的根源, 一般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理论的高度提升。

(2) 选择观点论证

(1) 题型特点:一般列出两个或两个以上观点 (不需要判断) , 择其一进行论证。如人民版必修一53页“史学争鸣”中的一道题: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失败, 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 你赞同哪一种看法?我们可以再补充一问“并简要说明理由”。

(2) 解题技巧:亮出观点: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哪一种观点, 也可以采纳两种观点。不要放在论述后和不加选择, 选择观点即可得分;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理解、最有根有据的观点回答。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 回答时注意史论结合。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 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指出两种观点不同的关键是评价的标准不同:近期观察还是长期效果。

(3) 提炼观点论证

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年41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 题型特点:往往给出一段材料或几段材料, 让学生从中归纳概括其观点, 并展开评论。

(2) 解题技巧:提炼观点。要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信息, 注意不要放过任何一则材料, 而且每一则材料都要先找到关键词, 关键句子, 然后再提炼概括。关键词一般要直接采用, 但切忌整段整句照抄, 而且还要注意透过现象抓本质, 善于用学科语言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地提炼观点。

中国动画造型设计成功走向分析 篇8

关键词:动画,动画造型设计,动漫产业,创新意识

1 当代中国动画造型的创新意识

美学家克罗齐曾经指出, “艺术家的全部技巧, 就是要创造引起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刺激物。”动画角色造型是画面表现的一个创作元素, 它与镜头一样, 也应该创造能引起观众审美再创造的画面形象。因此, 如何创造这种刺激物, 就需要创作者把握好创作要素。创新性的形成需要高水平、强专业、重合作的复合型动画人才。

创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只有新奇富有创新的画面才会有强烈的视觉效果, 才会吸引观众的注意力。由于动画市场的日趋繁荣, 近些年来中国的动画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相关动画专业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也相继红火起来。但目前投放市场的优秀作品还不多, 尤其是原创性、艺术性较强的动画作品非常少。虽然有动画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因素, 但从根本上来看, 仍是动画造型方面存在着问题。中国动漫发展制约中国原创动漫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几个因素是:模仿太多, 原创力不够, 资金不足, 投入不够, 营销手段落后, 品牌影响力不够, 政策配套不够等。

在动漫角色的外形设计方面, 《大闹天宫》《哪咤闹海》《天书奇谭》等传统动画片借鉴了中国古代寺院壁画造型;《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骄傲的将军》《医生与皇帝》, 则通过京剧脸谱赋于角色鲜明个性。在进行动漫角色的性格设计方面, 中国传统动画也有很多成功之作。例如, 《过猴山》中调皮的猴子、《长发妹》中善良美丽的长发妹、《小鲤鱼跳龙》中勇敢可爱的小鲤鱼、《阿凡提的故事》中机智诙谐的阿凡提。

动漫形象的设计关乎动漫产品的出版、播映市场, 还关系到衍生产品的售卖市场, 为了让带有中国文化气息的动漫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 我们必须在这一环节倾注更多的心血。

2 当代中国动画造型的标准化

影视动画制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它需要各类人才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而在这中间, 一个视觉上的标准化动画形象设计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动画技术人才与动画艺术人才的过于分离, 导致在影视动画制作中产生了“各干各, 不相干”的现象。有些动画片在制作过程中对角色标准化的执行不利, 导致一个动画片中角色形象不完整, 甚至出现在每个场景中的形象不一致的问题。在中国动漫界有着很大知名度的漫画《梦里人》, 是武汉漫画家姚非拉的成名作。决定动画化后, 由十二家动画制作公司承包。在经历了两年的制作后进行合成的过程中, 发现角色造型分家, 角色在十二家的成品中有十二种外形。同样的尴尬在国产动画片《小兵张嘎》中再次出现。

2004年4月20日, 国家广电总局在《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支持和鼓励国内影视动画产业与境外动画产业开展广泛有益的合作。希望通过与国外动画制作者的合作, 借鉴、学习、吸收国外系统的形象创造模式与标准化的执行模式, 能够完善我国动画产业中动画形象的标准化问题。

3 动画造型的品牌魅力

3.1 卡通明星——虚拟形象的品牌代言人

版权、形象权等是动漫产业的生命线, 它不但基本贯穿了产业链 (图1) 的所有环节, 也为这些环节的获利取得了法律保障。理论上说, 一个文化作品一诞生就天然地拥有版权或形象权, 但仅仅拥有版权、形象权等权益还远远不够。因为如果这些文化商品不能形成品牌, 在市场上没有品牌效应, 那么它还是难以转化为可观的经济价值。品牌是一个有着明显竞争优势的符号体系, 因其对产品各要素的综合体现而成为产品的标志, 它能促成与消费者的快速沟通, 使企业的利益得以实现。品牌的形成非常艰难, 它需要优秀的创意与大力的宣传, 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因此, 一旦形成, 就要严格保护, 并抓住机会, 实现其品牌扩张, 只有这样, 才能创造出有形的经济价值。

相对于其它文化产业, 品牌对动漫产业更是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沃尔特·迪斯尼经常说, 迪斯尼的一切都是从一只老鼠开始, 这非常形象地说明了品牌的重要性。至今, 米老鼠这个“老字号”仍在为迪斯尼公司大量赢利。对于动漫产业来讲, 只有以卓越的创意打造出“金字招牌”, 才能真正获得巨大的经济力量。

动漫品牌明星就是动漫企业的虚拟代言人。它的优点很突出:其一, 它能以独特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注意力,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真人明星类型化的缺陷。其二, 动漫明星们不怕衰老, 能永远保持年轻、可爱的形象, 长期为动漫企业代言。其三, 这些动漫明星有艺术生命, 却没有现实生命。因此, 它一经动漫企业创造出来就成为动漫企业长期拥有的无形资产, 动漫企业并不需要为这些动漫明星支付酬劳。正是靠这些不要报酬、不怕衰老、形象独特的虚拟代言人, 以迪斯尼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动漫企业才能成为“长寿企业”和行业巨头。

在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 在动画制作之前都会对角色形象进行充分论证。迪斯尼公司有专门的角色设计师, 此外, 创意执行部门也要对角色形象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 考察其是否能满足衍生产品市场的需要。在日、韩, 企划公司、制作委员会对角色设定也非常重视。尤其是制作委员会, 很多时候就包括衍生产品开发商。比如, 在韩国SBS制作公司的一次动画制作项目中, 其制作委员会的成员不仅包括日本顶级的动画制作公司日出 (Sunrise) 公司, 还包括玩具形象授权商。在动画片制作之初, 这些企划公司和制作委员会成员就会对动画角色的形象进行反复斟酌, 以确保这些动画明星进入衍生产品市场后能创造源源不断的财富。

通过形象授权, 动画明星们不但更广泛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 而且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现在, 这些动画衍生产品有的已经登上《福布斯》公布的“虚拟形象富豪榜”, 如米老鼠、小熊维尼、皮卡丘等。

在日本, 通常是以优秀的漫画为蓝本拍摄影视动画片, 然后再以动画明星为模特打造衍生产品 (图2) 。经过长期的产业运行, 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已经广为采用。而且在此基础上, 还产生了多种其它运作模式, 如“皮卡丘模式”:由游戏中的形象变为衍生产品中的形象和动画片中的形象。早在1996年, 皮卡丘还只是任天堂公司电子游戏中的一个动漫形象, 照林社制作部认识到这个形象的商业潜力, 于是和任天堂公司签订合约, 注册了对皮卡丘形象的专属所有权。这个远见给照林社带来了滚滚财源。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在2003年公布的“虚拟形象富豪榜”显示, 皮卡丘的身价是8.25亿美元。1998年9月, 《口袋怪兽》 (即《皮卡丘》) 的第一部动画片在美国首映时创下了1010万美元的首日上演的动画片票房收入最高纪录。在这种轰动效应的带动下, 其电影的CD上市第一天销售量就达到100万张。而“口袋怪兽”卡通片自1999年4月发行以来, 很快就突破了24亿张, 轻松地超过了销售16亿张的日本纪录。

这些形式被灵活地交替运用, 已经形成了以漫画、动画和游戏为中心的“产业网”。而成功的动漫形象则是提升这个“网”上每个产业环节市场利润的关键。现在, 日本这个人多地少、资源有限的海岛国家已经从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3.2 我国动画形象的品牌状况与存在问题

动画是一个形象化较强的文化产业整体, 动画形象是其灵魂, 动画技术是血脉, 是连接艺术与技术因素、创造完美动画的必备条件。所以说, 在动画造型形象选择的同时又不可忽视相关因素的制约。我们所主张在本土文化中寻找的动画形象应该是那些文化品位较高、民族风格鲜明、造型形式独特, 而又适应于动画艺术表现的文化资源。作为新生代的动画设计者, 应该注重审视中国本土艺术中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如何把这些丰富的形象具体化、个性化并加以综合提炼, 仍需要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在五、六十年代, 中国曾有一大批优秀的动画片问世, 追根溯源, 从万氏兄弟开创中国动画历史, 至今已有70多年了, 但是, 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材料动画上的重视, 使我们忽略了动画品牌形象的发掘与塑造。

目前, 我国动画形象品牌化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 从动漫产品到衍生产品 (图3) 这一环脱节、断裂情况严重。由于我国动画原创水平不高, 缺少有影响力的国产动漫明星, 所以, 能够进入衍生产品环节的国产动画形象极其有限, 加上我国缺乏成熟有序的衍生产品授权机制, 因而从动漫产品到衍生产品这一环脱节、断裂情况严重。

第二, 我国动漫衍生产品知名品牌少、产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 面对国外动漫衍生产品的冲击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尽管湖南、上海、广东等地已经展开了动漫衍生产品的授权、经营活动, 初步建立了动漫产品授权机制, 但是, 从总体上看, 我国动漫衍生产品知名品牌少、产业规模小、整体实力弱。

第三, 授权体系混乱, 缺乏管理。三辰卡通企业集团自2001年底开始授权生产蓝猫系列儿童用品, 三年内就迅速诞生出十几家专业公司、6000多种衍生产品。仅在食品饮料行业, 就有四只“蓝猫”。到2003年底, 蓝猫代理商已有180多家, 专卖店有2600多家。但是, 迅速的发展也带来了盲目扩张、管理不善的问题。三辰卡通企业集团与授权企业之间的协调、数千种衍生产品的质量监管问题、大批新加盟的经销商的管理问题都困扰着三辰集团。

第四, 对国产动漫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 在创造动漫品牌的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意识, 以至于白白失去对该动漫品牌的法律权利。其二, 在我国, 未经授权非法制作加工动漫衍生产品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而工商部门对此的打击力度还不够。比如,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刚公布不久, 市面上就出现了不少非法制作的福娃玩具;喜羊羊形象玩具被随意仿制等等。

汽车前悬架设计走向和分析 篇9

在汽车性能日益复杂的情况下, 在汽车前悬架性能分析和研究的过程中, 前悬架的运动学以及动力仿真学分析的作用日益突出, 这种新的计算分析方式为汽车前悬架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对汽车前悬架的集合定位参数、减震器、扭杆等组成部分进行实验设计以及对各项参数进行分析, 使得汽车车轮的角度、前悬架的垂直刚度得到进一步改善或强化, 改善了前悬架的设计。

2 汽车前悬架的现状分析

汽车前悬架系统是车架和车桥之间用于连接和进行力量传输的装置, 其组成元件包括弹性元件、传力和减震装置, 用于减轻和消除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路面行驶状况较差导致的震动和冲击, 在整个汽车运行过程中对保证车体的稳定起着关键作用。采用多体动力学来研究汽车的运行性能对于汽车前悬架的设计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 国内的高等院校逐渐将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式引进到汽车的整体性能分析中, 尤其是汽车的运动和动力学研究中, 这项新的计算和分析技术对国内汽车, 尤其是作为汽车关键部分的前悬架的设计作用显著, 极大加快了我国汽车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目前国内的多体系统动力学将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同现代计算机技术进行结合, 能够完成复杂的建模和数据计算。在进行前悬架的设计时, 利用多体系统力学进行数学建模, 输入基本参数, 计算机就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 极大地保证了运算结果的可靠性, 减少了数据运算的时间。

3 汽车前悬架的仿真设计

汽车前悬架的稳定性决定了汽车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进行仿真模型的建构是十分重要的设计环节。汽车前悬架的仿真设计可以通过两种主要的方式实现, 首先可以采用ADAMS/Car等软件中的驾驶模型进行闭环仿真;其次, 采用直接输入方向盘转角等操作数据进行控制实验, 这种仿真方式叫做开环仿真, 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仿真模拟, 操作过程更为灵活。

4 前悬架的系统特性分析

4.1 汽车车轮角度

汽车前悬架的设计是否合理, 最重要的表现在于汽车运行过程中车轮的状况。在汽车行驶过程中, 车轮向上跳动时汽车车轮的外倾角会呈现角度的变化, 这种外倾角的变化应该控制在±1度的范围以内, 以保证汽车的正常直线行驶。主销内倾角在汽车车轮自动回正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主销横向偏距与主销内倾角相关, 二者能够协调驾驶员作用在方向盘上的力, 使得驾驶员在方向盘上施加较小的力就能够实现方向盘的转向。

4.2 汽车车轮轮间距

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轮间距的变化会引起不同侧的轮胎发生反向偏移, 影响汽车行驶的稳定性。因此在汽车前支架设计过程中需要对汽车车轮间距进行合理的设计。

4.3 前悬架的垂直刚度

在汽车荷载发生上下垂直运动时, 汽车前悬架的垂直刚度对于保证汽车的整个底盘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 前悬架在汽车垂直运动过程中给车身以弹性恢复力。

5 小结

在设计汽车前悬架的过程中仿真分析能够有效检测汽车前悬架设计的合理性, 同时对汽车行驶进行仿真实验, 有效地将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检测出来, 并将前悬架系统的运动特性进行获取, 为后续的改进和继续研发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和优化的汽车前悬架系统运行更加理想, 汽车的运行状态也将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吴志成, 陈思忠, 杨林, 张斌.几种独立悬架运动学特性对比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10) .

[2]陈辛波, 赵锐.双横臂扭杆悬架力学特性的非线性分析与设计[J].同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05) .

人民币汇率走向的影响分析 篇10

人民币于1948年诞生之后并未受到国际社会的过多关注, 20世纪70年末的改革开放, 把中国不可逆转地推向市场经济体制, 使之渐渐成为国际货币经济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成员。伴随着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 即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十年之后, 人民币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但当时也仅限于专业国际组织和国际经济联系领域。东南亚金融危机是人民币引起国际普遍关注的诱因,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才是根本原因。1998年, 东南亚金融危机转入旷日持久的态势, 中国以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缓和做出了自己的牺牲, 并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保持在了1:8.3的水平, 因而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归为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东南亚金融危机逐渐恢复后, 以美国、日本为首的一波声势浩大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在国际社会叫嚣开来, 说什么人民币8.3的汇率水平是当时世界经济衰退走势的罪魁祸首。日本财政大臣盐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提出促使人民币升值, 公开提出中国威胁论, 并于2004年西方8国财长会议上提出人民币升值的提议。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方案, 相应汇率水平上调2%,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为1:8.11, 至此人民币汇率进入不断升值的通道, 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美元为1:6.6227, 已升值20.2%。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分析

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理由是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了。那么人民币是否被低估,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民币汇率水平?

从定量角度测算人民币汇率水平, 由于不同测算模型的具体取值范围不同, 造成定量测算的人民币汇率水平存在数据差异。但是大多数学者测算的结果总体显示人民币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低估。

从定性角度分析, 国际金融学中分析影响汇率的因素包括六项:

1、经济增长率

从长期来看, 一国汇率水平与该国经济实力呈正相关的关系。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将有利于本币汇率的稳定, 保持坚挺。因此, 判断人民币的长期汇率走势, 来自于对我国经济长期走势的分析, 这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势最为关键的因素。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平均GDP增长率达9.54%, 2009年GDP为340506.9亿元人民币, 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从现阶段经济走势来看, 我国经济将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这就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长期发展趋势是升值的, 这种格局难以得到根本性逆转。这也是人民币升值的最根本原因。

2、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使一国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下降, 货币对内贬值,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必然引起对外贬值, 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而货币汇率相对于通货膨胀存在滞后性。我国人民币却表现为“外升内贬”的状况, 中国的通货膨胀是阶段性的, 并没有形成长期持续的通胀, 因此, 不会导致人民币的贬值。而且中国有抑制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需要, 政策倾向于人民币升值。

3、国际收支状况

这是影响币值的一个直接因素, 一国国际收支顺差, 本国货币需求增加, 会引起本币汇率上升。反之亦然。中国从20世纪90年开始一直保持国际收支“双顺差”, 外汇储备不断激增, 给人民币带来极大地升值压力。

4、利率水平

相对的利率水平是影响汇率的一个直接的短期的因素。如果一国利率水平高于他国, 该国货币汇率会升值。中国2010年内两次加息, 一年期利率为2.75%, 而美国宣布其利率水平保持在0-0.25%之间。中国高于其他经济体的增长率和高利率水平吸引国际资金不断流入, 进一步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5、市场预期

预期因素已经成为影响汇率的越来越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解释, 所谓预期, 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人, 对与其经济决策有关的经济变量在未来某个时期的数值做出估计和预测。当外汇市场的参与者形成某种货币升跌的预期, 其在外汇市场上的操作会带来该货币汇率的相应变化。当前外汇市场已经形成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 大量热钱伺机流入中国, 给人民币造成极大升值压力。

6、中央银行的干预

各国货币当局为保持汇率稳定, 或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的, 都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 进而影响到汇率水平。在后文会分析人民币不升值给中国经济造成的两难局面, 中国央行政策上倾向于人民币缓步、小幅升值。

三、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分析

从上述教科书经典理论阐述的六大影响汇率变动的原因分析, 人民币完全符合了升值的要求。除此之外, 中国特殊的宏观经济状况也决定了人民币必须要升值。但现实中我们表现出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升值, 那么到底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影响如何呢?

1、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短期方面:第一, 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的影响较大, 特别是后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背景下, 一些出口企业的生存受到威胁, 就业受到影响。本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 将影响中国出口, 由于出口占GDP的贡献率达到40%左右, 将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不利影响。第二, 不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以及周边国家在吸引外资上的激烈争夺, 可能造成资本外流。当然, 在现今中国的经济条件下, 对于吸引外资应该辩证的来看。第三,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巨额外汇储备的缩水。第四,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会带来国际资本流入, 特别是短期资本流入, 增加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难度和金融风险。第五, 会造成流动性过剩, 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泡沫。由于人民币利率水平高于美元利率, 人民币不断升值的现实和中国高的经济增长率, 在资本项目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背景下, 大量资金涌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和股市。

2、人民币低估的不利影响

进一步分析, 如果人民币由于升值带来上述不利影响而努力保持不升值, 其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更大。

第一, 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效力, 使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处于两难境地。例如, 从2002年开始,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房地产等行业出现局部过热, 2003年中国经济出现明显的高涨, 2004年6月开始, 中国的CPI指数连续超过5%, 通货膨胀抬头。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 意在控制通货膨胀, 而人民币有强烈的升值预期, 大量资金伺机流入国内。从理论上讲, 降息和货币升值是控制资本流入的有效方法, 但是降息会加重通货膨胀的压力。当时政府政策注重币值稳定, 虽然保持了人民币币值稳定, 而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依靠行政手段来完成, 货币政策的效力减弱。人民币持续低估, 这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就依然存在, 影响国内宏观经济稳定。

第二, 汇率低估影响总体经济的资源配置, 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汇率是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相对价格, 汇率低估会提高贸易品部门的相对价格, 降低非贸易品部门的相对价格, 使资源更多配置到贸易品部门, 导致出口部门增长过快而非贸易品部门集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31:64, 中国的比率为15:52:33, 产业结构落后。同时中国的出口规模不断扩大, 使得经济增长对外依赖太大, 随着美国经济的衰退、世界生产资源价格的上涨、贸易摩擦的加剧, 我们遭受外部经济冲击的风险加大。

第三, 通过管制实现的汇率稳定, 客观上保护了国内金融体系免受外部冲击, 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 制约金融业的发展。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机制去分散外汇风险, 使企业风险意识淡化, 抗冲击能力不强。

第四, 外汇储备的超常积累, 带来中国资产缩水和流动性过剩。外汇储备充足是抵御国际风险的坚实物质基础, 能够增强国内外对我国经济和人民币币值的信心。但是, 过多的外汇储备使中国的持有成本大增, 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增加。巨额外汇储备如何管理也成为一个金融难题, 目前中国外汇储备主要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当美元不断贬值, 美国债务在减少, 而我国的资产不断缩水。2009年中国外汇储备达到23991.52亿美元, 为了调控人民币升值的速度, 央行投放大量等值基础货币, 用以购买美元外汇。截止2010年9月份, 我国外汇占款195222.49亿元, 基础货币是161320.34亿元, 外汇占款是基础货币的1.21倍, 外汇占款完全支撑了基础货币的供给。

3、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上述分析表明人民币低估将会影响中国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 其危害更大于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同时中国现在只是一个经济大国, 要想成为经济强国, 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人民币升值的好处正在于此。

第一, 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货币的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的必备要素。人民币国际化可以增加我国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力和发言权, 有助于减少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 并且获得国际铸币税收入。

第二, 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币升值在客观上可以长期促进我国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 优化我国经济结构。货币升值后, 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 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造, 增强国际竞争力, 实现良性循环。这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优化, 提高综合国力。

第三, 优化出口贸易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人民币升值对技术含量低、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冲击较大, 但能促使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激励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 优化产业结构, 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人民币升值使一些依赖于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 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会被挤出市场, 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结构, 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 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促进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外部失衡折射出中国经济内部发展的失衡, 给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阻碍。

第五, 纠正资源配置扭曲, 恢复市场机制功能。价格的扭曲带来资源的错配, 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低效, 不利于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企业长期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 实际是自相杀价竞争的结果, 是自己的福利流失去补贴其他国家人民。人民币升值后, 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必须从自身加强管理入手, 提高生产率和技术含量, 提高质量, 以增强竞争能力。

第六, 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基础货币的过度发行, 持续增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使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人民币升值可以减少这种被动的货币发行数量, 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得到保证。

第七, 提升人民币的购买力及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由此, 可以减轻我国外债压力;增加个人的财富效应;有利于旅游等个人消费福利的增加。

第八, 有利于中国投资者的国外并购等投资行为。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下降, 使得“走出去”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 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 有利于造就我国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同时遏制外国投资者肆意廉价并购中国境内的优质资产。

总而言之, 从长期来看,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从近期来看, 人民币不升值的危害大于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但是, 我们也不能忽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 从政策上应该坚持独立自主、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温总理提出的“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 小幅、稳步地推进人民币升值, 把幅度控制在多数国内企业短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可以给企业以时间消化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 有利于提高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 防止外汇储备的大幅缩水。在具体外汇市场操作时, 应该手段方法灵活, 采取急升和缓升、有升有降相结合, 打乱市场游资的套利预期。

摘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走向近十年来已经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一致要求人民币升值, 国内出现了人民币升值与否的激烈争论。人民币升值固然对中国经济有负面影响, 但是人民币不升值的负面影响将更为深远。中国要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从长期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利大于弊。

促进幼儿教育走向和谐的要点分析 篇11

关键词:和谐 和谐幼儿教育 家园和谐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对教育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基础,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先导性作用,而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教育。没有和谐教育就没有和谐社会;同样,没有和谐社会,也就没有和谐教育。

一、和谐幼儿教育的内涵

我的理解和谐幼儿教育是与幼儿教育有关的各个方面,如:教师、家长、教育部门等,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样的统一,和谐幼儿教育能使幼儿身心愉悦、感到满足,并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和谐幼儿教育不是单指家园和谐教育,而是社会大环境共同协作、内外统一和互相渗透的成果。

二、如何使幼儿教育走向和谐进程。

1.家园和谐教育

和谐幼儿教育不仅仅是局限在幼儿园里构建,与家长也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家园和谐教育才能促进幼儿和谐发展。也就是要求家庭和幼儿园合作进行教育,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要求要一致。我在幼儿园中看见一件事让我感觉这点很重要,我们刚刚搬迁新园不久,幼儿对一切都很新鲜,什么都想摸摸、看看,幼儿园大厅安排了图书角是小房子形状的,房顶是一格一格的就像楼梯一样,离园时我班的楠楠指着小房顶说:“奶奶,我想爬楼梯。”他奶奶就把他抱到了房子上面,楠楠边爬他的奶奶边鼓励他:“加油,你真厉害。”我们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所以每天都进行爱护公物的教育,可是家长却鼓励孩子错误的行为,这就使幼儿教育走向了不和谐。当我制止时,楠楠说:“奶奶还夸我了,为什么老师说不对?”这样幼儿心理就矛盾了,久而久之幼儿会倾向一方不能和谐发展。幼儿最初的行为表现来源于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幼儿较强的吸收能力下储存,并在以后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往往在孩子身上能看到父母的影子。因此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孩子积极的正确引导,起到一定的榜样作用,除此之外还要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以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家园和谐教育中起到必要的作用,教师要关注幼儿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与家长密切合作,形成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协作的教育氛围。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幼儿家长取得经常性的联系,比如: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运动会、亲子制作、家校路路通等,同时要尊重家长,接受合作,家长提的意见教师要虚心接受并加以改正。幼儿园要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多举行经验交流活动、幼教名师讲座等,这将使教师的教育工作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表明家园只有携手合作、目标一致、内容衔接、功能互补,才能使幼儿教育走向和谐进程。

2.幼儿园与社区的和谐教育

一个积极的和谐的学习环境不是单靠幼儿园就能形成的,还要依靠社区方面的合力,幼儿园教育和社区教育关系的和谐,才能促进幼儿教育的和谐。幼儿在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教育中仍在发挥作用。社区教育抓得好,对幼儿园教育也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教育活动要主动与当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幼儿参加有意义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接受社会上积极因素的教育,使幼儿教育走向和谐进程。

3.师幼之间要形成和谐的关系

和谐的活动过程是师幼进行情感交流和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基础,是和谐师幼关系最直接的体现。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要热爱、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平等对待每一名幼儿,逐步形成“师幼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师幼关系。还要以幼儿为中心,提高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强调幼儿的能动作用,关注幼儿的学习情感,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中学习本领,构建一个民主、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教育走向和谐进程。

参考文献:

1.朱其训.和谐教育论.人民出版社,2006.

走向分析 篇12

一我国高校更名的基本类型

(一)中专升格为高职高专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渐普及,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不管是办学条件还是教学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一些高级技工学校纷纷升格更名为职业技术学院,虽然在升格之后在教学方法和水平上两者都差不多,都是以学习技能为主。但是从目前局势来看,在“十二五”内各省为了引导学校合理定位,优化布局和结构,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限制中职升格高职。中专是区别于中职的中等专业学校,主要以师范学校和医药学校为主。为了针对专科层次的师范和医学类教育,这些中等专科学校希冀能够升格为高专。广西幼儿师范学校在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这一决定为南宁乃至广西的学前幼儿教师的培养奠定了基础。高等专科学校和高职在办学层次上同属于专科院校,因此专科类学校升格的更名不容忽视。

(二)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学院

目前来说高等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学院的愿望最为强烈,这些学校升格时在原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希望能更名为学科涵盖面更广的“学院”,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这些大专院校往往位于非省会的地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科技研发能力不高。升格为大学后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有助于培养出高素质学科性更广的研究技术型人才,为发展区域经济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足够的人才保障。

(三)本科学院更名为大学

学院升格为大学是近年来推动我国高校更名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学院和大学主要在办学规模、学科专业设置、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存在区别。许多院校在升级更名过程中将原有校名的行业特色去掉,向综合型、全面型转变,学科门类变广,一些理工、工业大学将原本校名中的“理工”、“工业”去掉,转向更高级层次的“科技”大学,如广西工学院更名为广西科技大学,虽然没有直接增加学科门类,但是科技的学科外延明显大于工业。学院更名大学之后,单科变多科,单一变综合。一些原有的大学在更名过程中,实际上意味着这些学校在建制上的消亡,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本工作在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影响我国高校更名的因素分析

(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密不可分,高等教育规模与人民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匹配,社会经济与高校设备、资源以及课程设置都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当今社会工作行业层出不穷,需要高层次、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因而高校培养的人才规格也就越来越宽,高校为了能培育出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新时代大学生就必须要拓宽学科专业面。

(二)高校自身发展的诉求

首先,高校自身随着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使得现有的校名已不能彰显学校办学实力。有的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增设了许多新学科和专业,原有学科专业也不断拓宽发展。以农业类院校为例,中国本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业特色为主的高校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不止农学类单一学科,“农学院”所涉及专业面过窄,限制学校的发展,且因校名“艰苦”而影响其招生,虽然新增许多专业,但考生也仅只能从校名上对学校片面了解,影响生源。其次,学校为了拓宽发展空间,获取更多的教学资源,提升社会的公众形象也是诸多高校更名的动力,用覆盖更大区域面的校名取代“较小的”校名是现在诸多院校更名的主要特征。

(三)政府政策的影响

1990年,国家开始酝酿“211工程”,由此拉开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1994年国务院在上海召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为优化教育资源,高校之间可以采取“共建”“合作”乃至“合并”等形式来促进发展。随后在上海市政府的推动下,原上海大学与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高专合并组建新的上海大学。次年,北京市委、市政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和教学质量,将北京经济学院和北京财贸学院合并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自1995年至2002年底,国家对“211工程”一共投入109亿元,这对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产生了巨大吸引力,因此各省市高校纷纷合并更名重组高校资源,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校更名。

三我国高校更名的利与弊

(一)高校更名之“利”

1有利于改善生源质量和提高知名度。高校更名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并且有助于改善生源结构和推动学校综合性的发展。学校更名之后整体规模进一步提高,受专业科类增加的影响,招生范围也就相对扩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校的生源。中专升大专、专科升本科、学院升大学,农林院校、工科院校等专门性院校向综合型院校进军,各类院校实现了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从一个类型向多个类型的转变。

2有利于促进基础学科的专业化发展。一般来说在单科院校中,大多数教师都是自己专业领域的教师,研究方向较基础学科而言层次相对高,因而基础学科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学校也很难聘到优秀的教师,国家对其投入的经费也十分有限。此外,在许多综合类大学里,文理学院作为基础院系占有一定的比重,除了本科层次的学生之外研究生教育也会得到重视,教师参加科研,这势必会优化整个大学的基础学科。大学更名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一些单科院校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是当下的趋势。大学里不同院系的师生在同一个校园里互相学习,无疑会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有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有机会在多个学科领域学习提高,从而培养出既有较深的理论造诣、较为广阔的视野,又有较强的设计和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

3有利于更好的顺应时代发展。当前众多高校认为自己的校名过时,因此他们跃跃欲试,希望通过更名与时代接轨,适应时代的发展。20世纪中期,我国兴起了院系、专业大调整,很多以“钢铁”“广播”“地质”“农业”“矿业”“水利”“师范”等来命名的高校纷纷进行更名。这些高校尽管积累了一定名气和声望,但为了更好地发展,他们宁愿在新校名下重新积累。

(二)高校更名之“弊”

1导致学校品牌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的流失。校名是几代高校领导和教师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名字并不等同于声誉和质量,学校的品牌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辛苦多年长期建立的品牌没能留住,建立新品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名声大震。校名作为高校文化的外在表现蕴含着学校的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随着高校校名的更改,高校文化积淀也随之荡涤一空。高校的办学宗旨是历史总结的成果,直接承载着公众的认知和记忆。大学作为一个具有长久生命力的生命体,拥有着自己历史沿革和生命,更应尊重自己的发端与历史。从这个层面上说,对大学校名这一有着丰富历史内涵并已经形成影响力和社会认同的重要标识,更应该加以保护和尊重。

2发展定位不明确。显赫的校名下隐含的种种问题都与高校发展定位与目标的迷失有关,而背后最为深层的致因则又与大学科学发展观的偏离相连。高校在更改了新校名之后,大都把其发展目标定位在高水平大学上,强调综合性与研究性,或者是向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看齐,即便是一些区域、地方高校,也把其发展目标定位在区域性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上,因此也就不满足于本科层次人才的培养,这样就明显地使各类本科高校的发展目标与定位高度趋同化,忽视了各校的办学实际与现状、办学优势与特色,从而迷失了各校的发展目标。

3校名趋同现象增加。纵观中国两千多所高校,千校一面的格局不足为奇,相似的高校名在中国频繁可见,校名相似程度较高直接影响着社会公众对其认知,混淆了社会公众的视野,不容易被社会知晓。大量综合性本科高校及其新校名的涌现,除了展示了其学科专业多、招生数量多乃至在校生数量多之外,使人说不清楚,也使他们自己说不清楚各自办学的特色与优势,因为其学科专业是在均衡地铺设与建设。

摘要:目前中国对高校的定位层次主要有三类:大学、学院、学校,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的通知,这三类层次的高校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设立。影响我国高校更名的因素主要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自身发展的诉求、政府政策的影响。高校的合并、升格、调整带来的院校更名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有积极意义,同时由于更名带来的弊端也日趋显露,高校在更名过程中应该趋利避害,扩大优势。

关键词:高校更名,基本走向,利弊分析

参考文献

[1]宁新春.大学更名热别冷了哲学情怀[N].东莞日报,2013-05-22.

[2]刘海峰.院校合并、升格与发展中的更名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5(11).

[3]张学见.1981-2010年我国高等院校校名变动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3(8).

[4]邓锐.关于我国高校近十年更改校名的统计及SWOT分析[J].教育考试,2012(1).

[5]徐继岭.中国高校更名问题的理性思考[J].科学咨询,2009(12).

上一篇:环境上限下一篇:井筒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