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上限

2024-09-30

环境上限(共7篇)

环境上限 篇1

自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和“长了牙齿”的新《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新法赋予了环保部门“按日计罚上不封顶”、“企业违法可拘留责任人”、“环保部门可直接查封查扣设备”等“要命的”权限。广州首次查封两家严重污染企业、湖南首例环境污染入刑案、首例环境公益诉讼在福建立案、河南驻马店政府因制革园区不达标企业违规生产被环保部正式约谈,新《环保法》频频在各地“亮剑”,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应有惩罚。新《环保法》正初步显现出对环境违法犯罪的巨大震慑力。事实上,早在2013年6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称《解释》)就已正式实施,此后,关于各行业企业由于排污被判刑的事例不胜枚举。皮革行业企业作为涉污企业,同样成为环保法的重点监督对象,自2013年《解释》正式实施以来,福建、温州、河北等地的多家小型皮革企业和皮革作坊主被追究刑事责任。新《环境保护法》的正式实施再次给皮革行业企业敲响了警钟,使企业更加清醒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关注河南驻马店政府遭环保部正式约谈

2015年3月底,一则关于平舆县制革园区违规生产,驻马店政府遭环保部正式约谈的新闻在一夜之间遍布各大媒体和网络,引起社会和皮革业同仁的广泛关注。本刊记者第一时间拨通了驻马店市环保局的电话,相关负责人马先生告诉记者,由于平舆县制革园区部分企业环保不达标违规生产,驻马店市场政府确实被国家环保部约谈,约谈后市委市政府以及驻马店市环保局都非常重视,紧急召开会议对事件进行处理,根据新《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罚,并勒令平舆县制革园区进行限期整改,要求平舆县在4月底前,对辖区内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皮革企业坚决取缔关停,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准入条件但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限期整改到位。在整改的同时,做好皮革工业园区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工作和取缔关停企业的善后处置工作。

此外,记者还连线河南省皮革协会理事长朱岩,朱理事长表示,“曾经平舆县制革处于分散状态,政府为了加强管理和集中治污,建立了制革工业园区,把分散的制革企业集中到园区中进行生产,目前平舆县制革园区建立已有7~8年时间,一直以来,园区内企业都处于正常生产状态。此次平舆县制革园区被环保部约谈整改主要原因有2个:近2年有大约20家小企业陆续搬入园区后没有进行环评,这些企业主要是从坯革开始生产,基本不涉及水厂生产,但仍然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影响。此外,根据国家相关法规规定,制革园区附近400m内不能有敏感点,而平舆制革园区周围的居民没有及时进行搬迁,也是此次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21412月份我们到平舆县制革园区召开了现场会议,平舆县政府也一直在积极动员园区附近的居民进行搬迁,而且早已把搬迁地规划好,但居民对政府给出的条件并不满意,仍然在不断加盖房屋,为此政府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朱理事长表示,“目前平舆县制革园区共有企业30~40家,园区内设有集中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质经检验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目前园区内通过环评的企业仍在正常生产,只有那些没有进行环评的企业停产整改。政府也在加紧做周围居民的工作,使他们早日搬到距离园区较远的地方居住,但由于搬迁工作涉及包括卫生部门、环保部门在内的多个部门,有些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相对复杂,但不管怎样,政府都会努力早日完成搬迁工作。”

朱理事长告诉记者,新《环境保护法》自今年1月1日实施以来,百姓对环保问题更加敏感,为了使企业对新《环境保护法》有更多的了解,河南省皮革协会多次召开宣介会,河南省环保厅也组织涉污企业进行培训,力求使企业在环保方面加强管理,尽可能少出问题甚至不出问题。

解读新《环境保护法》的几大亮点

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修改后的法律共7章70条,与现行法的6章47条相比,有了较大变化。

加大惩罚力度,解决违法成本低

修改前的环保法,环保部门对违法排污企业的罚款上限是100万元,且对一个污染行为只能处罚一次,几十年间,被环保部门罚过100万元的企业屈指可数。不少地方甚至出现过下面的情景:年初,污染企业拿着钱去环保部门,表示这是一年的罚款,一次交够了,环保部门全年都不用来执法了。

修订后的环保法加大惩治力度:“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自责令更改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修改后的环保法最大的亮点是,对拒不改正违法排污行为的企业,环保部门可以按日计罚,而且上不封顶。也就是说,对企业的违法行为,环保部门可以按日连续累计处罚,直至企业改正。

新环保法还明确: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连续的、不设限的罚款只是新环保法震慑违法企业的第一步,司法、刑法的惩处将使得违法排污者面临人身自由的限制。据了解,在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之前,公安部与环保部已经建立了环境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和重大案件会商机制,2014年对环保部门提供的线索进行立案的数量,超过了之前10年的总和。

新《环境保护法》体现全民参与环保理念

新《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以下内容:“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公民应当增强环保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的义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

新修订的环保法多处提到公众参与环保的内容,明确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还规定了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此次环保法修改把公众参与程度大大提高了一步,公众参与在整个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地位和功能都提高了,并且进一步细化了。公众参与实际上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是赋予他们权利,另一方面是规定他们的义务以及相关责任。这次关于权利的规定,包括公众的环境保护知情权、信息知情权、监督权利、环评等方面的实体性和程序性参与的权利,都是非常细化的。

公众可申请公开环境信息

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专章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政府和排污单位的监督。

这一章主要规定了以下内容:一是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完善公众参与程序,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明确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主动公开环境信息,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见。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后,除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事项外,应当全文公开; 发现建设项目未充分征求公众意见的, 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征求公众意见。

没有进行环评的项目不得开工

新修改的环境保护法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

新法将环境保护工作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上升为法律,完善环境保护基本制度:增加规定,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建设单位未依法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者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经批准,擅自开工建设的,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处以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同时,增加环境经济激励措施,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在污染物排放符合法定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的,人民政府应当依法采取财政、税收、价格、政府采购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予以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改善环境,按照有关规定转产、搬迁、关闭的,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支持。

环保部门可查封扣押违法排污设备

新《环境保护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污染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设施、设备。

此外,新《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监察机构的法律地位。规定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有权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

执法者头上也高悬利剑

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新环保法在对违法者动用重罚和限制自由手段的同时,也对执法者划定了清晰的责任。

新环保法颁布之后,其中的第68条曾引发了地方环保部门的热议。这一条款规定,在9种情形下,环保工作人员如有渎职行为,要受到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 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这9种行为包括,对环境违法进行包庇的, 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未及时公开环境信息等。

为配合新环保的实施,国务院还发布了《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 其中提到,“要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这份国务院的通知与新环保法一脉相承的是,如果发生环境违法案件,需要承担责任的不仅有违法企业, 或是渎职的环境部门,甚至还有地方政府。

据了解,国务院的这份通知中有多个条款明确,出了环境事故,地方政府要负责任。一个过去没有的提法是,“要对地方官员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这与新环保法中所提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密切相关。

视点净化行业秩序利于健康发展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对我国皮革行业的影响,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皮革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占光、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高忠柏以及多家制革企业负责人,虽然多位受访人士分别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但绝大部分人都表示,新环保法的实施有利于淘汰皮革行业不规范的小企业,净化行业秩序,有利于行业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陈占光:新环保法对于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中国皮革协会副秘书长陈占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制革行业来说,新的环保法从短期来看对行业肯定会有压力,甚至压力很大,但从全局和未来看,对于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新法对排污企业的压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方面,新《环保法》规定非法排污企业可“按日连续处罚”,这一条款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以往环保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企业如果出现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将会面临巨额罚款。第二个方面,法律责任成本。结合新环保法及“两高”司法解释,环境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如出现环保“三同时”违规、数据造假等行为,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将受到行政拘留处罚。第三,新法赋予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以及环保工作人员更大权限,同时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有对环境违法进行包庇的,对负责人给予记过、降级、甚至是撤职开除。环保工作成效已经作为考核政府工作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地方政府对违法企业的容忍度降低,执法力度会越来越严格。以上环保压力任何有排污的企业都会遇到,对制革行业而言也是如此,像不规范的甚至是非法的小企业,在法律完善、执法力度提升的环境下,势必要承担高额的经济处罚,行政或刑事处罚,严重者甚至是停产、关门的结局。

陈秘书长谈到,“就皮革行业整体而言,尽管从技术水平上看,我们完全有能力解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但是要确保长期稳定达到各项污染物排放限值,除了要做好末端治理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生产过程的清洁生产技术。单纯的末端治理已经不符合现代环保理念,‘控源为主’才是根本所在。‘控源’可以通过工艺本身提升,同时还要依靠化工材料和设备的升级。大家知道,制革行业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对工艺的改进,例如采用无铬、少铬的鞣制工艺、无氨少氨的脱灰工艺、保毛脱毛工艺等,可以显著降低总铬、COD、氨氮、总氮等污染物的产生量。通过设备提升,比如采用超载或Y型转鼓等设备的选择,通过对喷涂机的选择,通过对节能设备和自动化设备的选择,可以在节水减排、节能降耗、降低VOCs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动化程度。无论在设备升级还是工艺改进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因此在企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资金投入也是面临的压力之一。但我们应该看到,清洁生产不仅仅是投入,而是有回报的。节水节能降耗都可以节省成本,污染物的减少可以减缓末端治理的压力,可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陈秘书长继续说,“从污染治理方面,其实制革行业的污染治理技术水平并不低,尤其是近30多年的发展,单纯从工艺技术上与国外发达国家并无显著差别。规模以上的企业均建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实现了废水的分治分流。随着技术进步,我国制革行业已经建立起一系列较为成熟有效的生化处理体系,曾经困扰企业的氨氮不稳定达标的问题,随着技术的发展,也不再是治理的难点。这些都是行业发展进程中皮革人不断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但是随着国家对环保工作的深入开展,随着新环保法、新排放标准等一系列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涌现,制革行业在污染治理上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比如敏感区域COD的更为严格的要求,比如总氮的去除,新增氯离子的排放限值等问题。目前《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正在编制过程中,除继续对4种常规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外,还将新增总氮、总磷、VOCs、工业烟粉尘。总氮也是新排放标准中新增的控制指标,对此,制革行业从前并未对该指标进行有限去除与日常监测,尽管我们企业现有的工艺可以做到对总氮的去除,但是目前总氮的去除率、稳定达标情况还不清晰,因此工艺的选择以及对现有工艺的改进,也是近期行业面临的压力之一。为满足新要求,一次性的投资成本与治污运行成本上升,据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一次性的投资成本从之前的5 000~6000元/m3·d元/提升至7000~8 000元/m3·d,甚至更高,治污运行成本从6~7元/m3上升到15元/m3左右,若企业对回用水要求较高需要深度处理的,运行成本将达20元/m3以上。

陈秘书长补充说,“除了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技术,企业管理也非常重要。如前所说,新环保法给制革企业带来了不小压力,环保工作已成为行业企业的生命线。现在很多企业非常重视环保,甚至成了环保专家,这对促进企业的污染治理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还需要老板在制定企业发展方向和所做决策中,能充分考虑到污染治理。一个现代化的先进的制革企业需要企业负责人对环保治理方向的把握与决策,需要企业建立起专业化的团队,强化日常运行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污染物长期稳定达标排放。可以说,无论是新环保法,还是新的排放标准,对制革行业而言肯定会面临很大压力,但从长远来看,对制革行业的发展还是有利的,对皮革行业绿色发展是一种强大的驱动力,会加速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首先制革的污染完全可以治理,良好的环境和优质的皮革制品之间不是对立的,皮革行业是可以绿色发展的;其次,通过环境执法关停、取缔不规范的制革企业,不仅对规范企业的一种保护,也规范了市场秩序,让企业可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

此外,陈秘书长还表示,行业协会一直把制革行业环保提升工作作为工作重点,在行业发展的每一个5年计划中,都把环保工作作为重点提出。作为行业的总体协调组织,中国皮革协会会同各地方协会联合行业企业、院校,一直在努力的探索如何有效提升行业污染治理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比如:早在2010年,中国皮革协会组织企业在业内率先成立了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成员由企业和特色区域、环保专家、协会、主管部,4个方面代表组成,成立的目的就是引导行业自律,发展绿色制革,树立行业新形象,实现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另外,中国皮革协会以制革行业环保自律行动小组为依托,积极协助环保部开展制革行业环保核查工作。截止目前,已对150余家制革企业进行实地考核,其中82家企业通过达标公告。通过环保核查,制革企业污染治理得到进一步规范,清洁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升,积极引导小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了企业搬迁入园、集中生产的进程。环保核查工作已成为制革行业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极大程度地推动了行业环保治理的步伐。为贯彻中央关于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决策部署,从2015年开始国家环保部委托中国皮革协会全面承担制革行业环保核查工作。中国皮革协会将秉承“公平、公正、公开”和“严格把关”的原则,继续深入开展制革及毛皮加工企业的环保核查工作,并且将此工作范围由原先单一的制革企业逐步扩展至毛皮硝染企业。

在谈到河南平舆县制革园区的污染整改事件时,陈秘书长说,“关于平舆县制革园区的事情,我听说了,也进行了电话跟踪,但了解的还不彻底,下一步我们计划去平舆做一个实地调查。就我了解的情况,并不是整个园区关停,符合要求的制革企业还在继续生产,一部分不符合环评要求的企业正在进行停产整改,整改截止时间为5月中旬,届时整改无法完成的企业将被取缔。今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因环保问题被约谈,由此可以看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地方环境保护的监管责任大了,也是国家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的体现。鉴于对地方政府监管力度的进一步加大,预示着唯GDP论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不合规范的企业的取缔速度势必加快,其他的企业也应引以为戒,做好防污治污工作。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新的环保法所带来的积极方面,通过新法的有效实施来挤压不规范企业的生存空间,规范了行业市场,使做得好的制革企业从中受益。在新的形势下,行业协会应该加大同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应该合力对整个制革行业的发展布局做统筹规划。行业协会的宗旨就是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这段时间内,对行业的引导更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继续以制革行业环保自律小组为依托,为企业做好政策咨询、技术支持、标准法规培训等各项工作,整合专家团队力量,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切实有效地解决企业在环保整治提升过程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行业环保专家:企业污染环境将付出惨痛代价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教授级高工高忠柏先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皮革行业的环保与污染治理问题,高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环境保护法》中有一些条款对企业影响还是很大的,例如,罚款按日计算,上不封顶,同时企业还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这样大大增加了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企业污染环境将付出惨痛的代价。新法对监管部门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的不作为行为,以前地方环保部门和企业“猫与老鼠是一家”的游戏该结束了。此外,新法规定企业对排污信息进行公开,要求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所有排污企业在院墙外都要设置明显的排污口,允许百姓随时取排污水样进行监测,这样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而牺牲环境的现象,也会得到一定的遏制。目前对于制革企业来说,污水中的一些指标并不容易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如:皮革行业要求污水中的COD要低于100mL/L,但有些地方标准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与城市污水排放等级相同,对企业来说并不容易达到。此外,总氮、盐等指标也较难达到相关标准。虽然把污水中总铬含量控制在标准内并不难,但含铬污泥被列为危险废弃物,要专门的机构进行处理,费用非常高,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高教授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要求排污企业把污染治理交给专业的环保公司来做,希望达到更好的治污效果。同时国家对企业进行环境评价也更为严格,以前有环评资质的单位大部分都是省市县环保单位的下属单位或者与之挂钩,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环评做假的情况,已有一些违规的环评单位被相关机构通报,现在国家要求环评单位与企业“脱钩”,进行客户公正的环境评价。此外还要求对重大项目进行后评估,当项目完成并开始运营一段时间后,环评单位还要对该项目重新进行评价,并提出整改建议。这就要求企业把环保的重要性时时放在第一位,不能有丝毫马虎。

高教授同时表示,目前南方一些地区的排污企业要求必须上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有些地区的企业甚至开始刷卡排污,政府根据企业的生产总量测算企业的排污总量,对COD、废水、NH3等总量都有严格的控制,例如:废水总量为一年100t,如果企业在前200d内排放的废水总量已达到100t,那企业就没有废水排放余量了,不能再排放废水。由此可见,环境保护的形势愈发严峻,企业如果污染环境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企业:新环保法可以加速淘汰违规小企业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很多企业都对新《环境保护法》有一定的了解,规范化生产的皮革企业对新法的实施整体持支持态度,希望愈发严格的环保法能够把那些小规模的不合规企业快速淘汰掉,这样那些规范生产的企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海宁瑞星皮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阮道光

当前制革环保在技术层面上不存在特别大的问题,废水中的氯离子较难治理,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压力还是成本层面上的。

目前制革行业造成的污染问题,各地方政府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各地政府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标准去监管,对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强制关停,制革行业的污染就会逐渐被杜绝。

新出台的环保法对我们企业没有什么影响,因为海宁的制革企业在环保上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政府管得严,企业也重视。以前一些不重视环保的制革区域,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大,存在的问题会不断暴露出来,企业也会进入深度整治提升期,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逐渐会被淘汰掉,政策倒逼下的净化过程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

玉林富英制革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朝禄

我们主要做猪鞋里革,目前一个月生产20几万张猪皮。现在是一半外销一半内销,以前95%外销。国内做猪服装革的企业基本已经都倒闭了,目前的猪皮制革企业主要生产鞋里革,但是产量都比较小。现在温州制革水场操作毛皮到蓝革工序不能做了,以前做猪皮的温州企业有的转到河南、山东等地,找到当地濒临倒闭的制革厂代加工,这些代加工工厂的环保设施落后,污水很难按照要求达标排放,目前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一旦政府严格要求下去,随时会被关停。这些不规范的小企业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我们希望环保越严格越好,但制革行业的冶污情况还和各地政府的执法标准有很大关系。玉林市就我们一家制革企业,环保我们必须要达标。我们一直积极地与环保部门合作,推进清洁生产工作,先后采用了无灰、低硫、铬液回收、盐水回收等清洁生产工艺。前我们采取铬液分流处理,废铬液循环一次,一鼓皮节约2包铬粉。产生的铬泥由危废公司拉走处理。目前我们1m3废水的治理成本在12元左右,我们做一张猪皮要0.3m3水,一张猪皮的环保成本就在3~4元间。

烟台制革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于爱凤

近几年,在国家环保政策的调控下,各省级地方政府也对重点监控行业不断加强管控力度,制革企业的日子越发的艰难。所幸的是,我们烟台制革厂从1992年开始,就已经将环保治理纳入了企业的长期规划和重点建设之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我们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污水处理体系,能够满足企业正常经营生产的需求。因此,此次新环保法中新的条款对我们基本没有造成什么影响。不过,据我了解,在山东省的其他地区,有一些外省市受困于当地环保政策从而迁移过来的中小型企业,它们生产的规模化程度和正规化程度都不高,污水处理设施和技术也不够完善,相信他们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原广州四会莎菲制革厂厂长:殷刚

从目前国内制革行业的现状来说,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制革区域和企业的高度集中,特别是一些产业集散地采取制革污水集控区的做法,在前几年看起来的确有利于行业的管控,但在如今环保政策紧缩的大形势下,行业企业的过度集中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制革企业高度集中的区域,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混杂,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一个区域中的某一个企业如果出现不规范经营而被查处,会波及到其他规范经营的企业。,而那些规范经营的企业在环保设施上的固定投资都是非常巨大的,每次环保风暴中受到的影响不亚于那些不规范企业,相反,那些不规范经营的企业却一直在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如今,市场环境举步维艰,大家都只能慢慢熬,那些不规范的企业终归会被淘汰。

新疆博州雪克皮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肖开提

此次新环保法的实施对我们企业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一方面,我们企业已具备相对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水都能做到达标排放;另一方面,我们企业在地理位置上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我们在新疆的工厂在一片茫茫的大戈壁上,距离国境线仅有几公里的距离,人烟非常稀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非常小,更不要说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反观国内其他制革生产集中区,受到传统产业发展集群的影响,不但企业密集度非常高,更距离城镇居民的生活区域比较近,这样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我听说,此次河南平舆地区的环保事件,就是由于影响到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而遭到了举报。因此,我认为,制革企业在如今这样的大环境下,还是要走独立发展,远离城镇的道路。

滨州鲁牛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范华东

此次河南平舆地区的环保事件对我们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现在公司相关负责人正在积极协调处理。就我来看,环保的确是制革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中之重,只有环保治理达标的企业才能持续稳定的正常发展。但同时,随着国家环保政策的不断紧缩,类似我们这种生产经营正规的企业也面临一些困扰。比如说根据新环保法规定,制革企业若要通过环评,厂区周边5km内不得有民居,这就涉及到了周边居民的拆迁问题,但当地居民在得到要拆迁的消息之后,都在自己家的房屋上进行加盖,有的甚至加盖了3层,这直接导致了拆迁费用2~3倍的上涨,这对于企业来说都是无形增加的负担。我们希望地方政府在紧缩环保政策的同时,也能够切实保障正规生产企业的权益和利益。

如皋东兴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晓东

此次河南平舆地区的环保风暴,对河南省整个的制革行业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不但驻马店地区,全河南省的制革行业都处在高度紧张的形势之下。从我们机械销售的情况来看,河南地区的销售量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据我了解,一些中小制革机械企业都把河南当地的业务员撤回来了。

应给公交超载规定上限 篇2

应当说, “全座位”公共汽车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公交车严重超载问题。不过, 在一般线路的普通公交车上, 乘客仍旧会遭遇拥挤之苦。

从现行法律上来讲, 给公交超载标准定性倒不太难。《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指出, 界定核载人数的标准是公安机关为机动车核发的行驶证上的核载人数, 一般来说, 就是按照机动车出厂时设置的座位数为准。那么,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 公交车是否超载一目了然。

法律归法律, 现实归现实。记得去年广东惠州交警在市区内拦停了一辆严重超载的公交车。该公交车核准的载客人数是18座, 而当时车上至少承载了40人, 超过核定人数的100%以上。如果按《交通管理条例》严格处罚, 客车超载30%, 司机要被处以15日拘留, 并要被吊扣驾证三个月;但按照公交车超载“非常正常”的现实, 在一派反对声中, 交警只得进行口头警告处理。

显然, 如果让公交车严格执行现行道路交通法律, 那么就会有许多老百姓不能乘车。相反, 如果恣意让其超载, 就会与现行法律发生冲突, 让公交车独行法律之外, 而且, 如果有关职能部门对公交车超载坐视不管, 会造成严重后果:

其一, 从车辆安全角度来看, 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其次, 会给传染病病源传染以及车上盗窃, 提供了便利。再者, 由于超载, 会给不法分子提供可乘之机, 引起更大的人员伤亡。近日, 上海市发生的公交车爆燃, 发生重大人员伤亡, 给我们公交安全敲响了警钟。

所以, 就目前而言, 公交车完全按法律实行限载不太现实。但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公交超载标准, 最起码规定一个上限, 明确一个“度”, 不能无限制性把乘客往车上塞, 以保证提供一个相对宽松、舒适的乘车环境。

环境上限 篇3

关键词:临界开采,回采上限,承压水

新庄煤矿是河南神火煤电公司的主力生产矿井, 矿井东、北以安徽、河南省交界线为界, 西以王庄断层 (落差130~185 m) 为界, 南部风氧化带距离地表最小140 m, 煤层埋深-110~ -840 m, 地表标高为29.4~31.5 m。

1水文情况

矿井主要受新生界第三系底部冲积层含水层和二叠系三2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影响。

新生界松散层底部的第三隔水层在该区域内沉积厚度平均11 m, 可塑性好, 膨胀性强, 厚度较大, 分布稳定, 隔水性良好。该隔水层使其上各含水层与其下的煤系砂岩裂隙水之间失去水力联系 (单位涌水量q=0.033 2~0.048 5 L/ (m·s) ) , 塑性指数Ip为18.20~22.30, 膨胀量为0.020~3.705。

该区浅部煤层顶板岩性较为简单, 主要由砂质泥岩、细砂岩、泥岩和粉砂岩组成, 该含水层浅部由于接近新生界底界面, 风化裂隙多被充填, 富水性较弱, 含水不丰富。

2技术分析

预防第三系底部冲积层含水层及顶板砂岩裂隙水, 需根据顶板岩性、煤层倾角精确计算“三带”高度, 合理确定防水 (防砂) 岩柱高度, 确保开采安全。

2.1预计涌水量计算

通过分析认为, 该区工作面回采可能造成水害的有:新生界冲积层水、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

(1) “三含”水 (冲积层含水层) :

根据附近钻孔和井下钻探资料揭露, “三含”水为弱富水的孔隙承压含水层, 主要接受侧向的区域水平径流补给, 其下为分布较稳定的第三隔水层。

当导水裂隙带波及到“三含”时, 采用地下水动力学公式 (集水廊道法) 预计“三含”水进入工作面涌水量:Q=BK (2S-M) M/R。其中, B为工作面沿煤层走向的长度, 取140 m;M为“三含”的平均厚度, 取11 m;S为水位降深, 据刘二矿地面06-1孔观测资料, “三含”水位标高为-1.5 m, 基岩面标高为-109.6 m, S=108 m;K为渗透系数;R为影响半径, undefined。

经计算, “三含”水的涌出量Q=9.05 m3/h。

(2) 煤层顶底板砂岩裂隙水:

该区工作面三2煤层顶板岩层以泥岩、砂质泥岩及细砂岩、中粗砂岩为主, 局部地段砂岩裂隙水较发育。

现用 “大井”法对工作面上提段砂岩裂隙水涌水量进行计算。地下水动力学公式:

Q=2.73KMS/ (lg R0-lg r0) ;R0=R+r0

式中, Q为预计砂岩裂隙水涌水量, m3/h;K为渗透系数, 取0.158 3 m/d;M为含水层厚度, 取7.3 m;S为水位降低值, 取310.5 m;r0为“大井”引用半径, 取50 m;R为影响半径, undefined;R0为“大井”引用影响半径, 取1 285.4 m。

经计算, 预计工作面在上提段回采过程中, 最大顶板砂岩涌水量在29 m3/h左右。

2.2防水 (防砂) 煤岩柱留设尺寸设计

按《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中相关公式计算。

(1) 冒落带高度的预计。

根据501、502孔的岩体力学性能资料, 结合邻近矿井的试验研究结果可知, 主采煤层浅部覆岩属于软弱—极软弱型。因此, 选用软弱—极软弱类型的覆岩计算公式进行“两带”高度预计。覆岩为“软弱”型时:冒落带高度Hm=100∑M/ (6.2∑M+32) +1.5[1]=5.6 m;覆岩为“极软弱”型时:冒落带高度Hm=100∑M/ (7.0∑M+63) +1.2=3.7 m。

(2) 保护层计算。

根据《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规定, 按“松散层底部有黏性土隔水层”的情况选取参数, 工作面覆岩岩性为“软弱”情况时, Hb=2A=3.6 m。

(3) 防砂煤岩柱垂高计算。

按“软弱”覆岩计算:Hsb=Hmi+Hb=9.2 m;按“极软弱”覆岩计算:Hsb=Hmi+Hb=7.3 m。

通过以上计算, 最大冒落带高度按5.6 m, 保护层厚度按3.6 m选取, 按“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成果留设的保护煤柱高度为 9.2 m。

2.3回采前采取的措施

(1) 采用直流电法对顶底板岩层的富水性和构造摆动情况进行了探测, 对顶板含水异常区及基岩顶界面有较好的控制, 其勘探成果能够满足要求。

(2) 根据物探分析报告, 在低阻异常区施工探水、探砂钻孔, 做好工作面过物探异常区监测工作。

(3) 在回采前按要求制定防治水方案, 确定最优的泄水路线。

(4) 在回采期间加强工作面涌水量变化观测, 有较大出水时及时取样分析, 判断水源, 掌握水、土、岩变化规律。

(5) 加强工作面管理, 严格控制采高, 减小“两带”高度。在上提段范围内, 严格控制采高, 以减少“两带”发育高度;同时坚持正规循环作业, 保证工作面快速、连续、均衡推进, 避免压力集中, 防止局部垮落引起岩层抽冒而导致的溃水、溃砂事故发生。

3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提高开采上限,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 新庄煤矿三2煤11采区从2007—2009年共多回收煤炭资源56.4万t, 延长矿井服务年限0.25 a, 按2009年煤炭销售利润215元/t计算 (提取资源税后) , 共多创效益1.2亿多元。

4结语

(1) 松散层的结构、沉积特征对提高开采上限工作面的安全开采影响重大。三煤层开采影响范围内只有第三含水层, 而其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q=0.033 2~0.048 5 L/ (m·s) ) , 这为边采边疏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渗透系数很小 (K=0.42~0.54 m/d) , 且“三含”下部有分布稳定的“三隔”, “三隔”塑性指数为18~21, 为良好的隔水层, 且呈固结、半固结状态, 流动性差, 接受补给量相当有限且补给缓慢。

(2) 地质条件好、倾角小的煤层在开采后上覆岩层发生均衡破坏, 不易滑移、抽冒, 产生大量连通性极好的裂隙。

(3) 风化带岩石的隔水性能及抗裂性好, 其中部分可以作为保护层利用, 保证安全回采。

(4) 上硬下软型覆岩比上软下硬型覆岩的导裂带发育程度高, 提高开采上限后冒落裂缝高度降低30%~40%, 多数覆岩岩性趋于泥化, 塑性变形增大, 采动裂缝发育率和开裂度减少, 导水性减弱。

(5) 三煤层正常开采的冒落带高度为4.08~8.88 m, 冒高采厚比2.21~4.78;导水裂缝带高度16.44~21.95 m, 裂高采厚比9.82~13.76。缩小防水煤柱, 提高开采上限时, 三煤层冒高3.74~6.62 m, 冒高采厚比1.92~3.17;导水裂缝带高度16.39~19.52 m, 裂高采厚比8.40~9.77。

参考文献

辊上限位板的加工方案分析 篇4

关键词:加工工艺,限位板,批量,工装

1 概述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菱重工”)分厂承制2种对称制作的辊上限位板(如图1所示),材质为Q345D,其产品特点是:零件尺寸小、公差要求严,外圆与外形不对称,侧面销孔与外圆位置度要求高。

2 单件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的加工方案

2.1 加工思路

1)考虑到外圆Φ30-0.01-0.035mm与A基准面的位置度要求Φ0.05mm,如果能一次性加工下来,公差和形位公差都能更好保证,选择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可以将外形、外圆一次性粗、精加工到成品;

2)侧面销孔Φ18H7 mm与外圆Φ30-0.01-0.035mm有位置尺寸要求13.5-0.1-0.15mm,且位置度要求Φ0.02mm,采用专用工装,以外圆Φ30-0.01-0.035mm定位,找正侧面加工。

2.2 加工工艺流程

落料钢板-小型立式加工中心(VMC1300A)-钻床,主要加工内容在小型立式加工中心上。

(1)平口钳夹外形:粗、精铣四侧面,长度略大于厚度尺寸42mm(这样翻身只需铣平面,不用再铣4个侧面);粗、精铣外圆至成品,翻身铣平面,保证总厚度;

(2)安装铣销孔专用工装(如图2所示),以外圆定位,翻转一次,铣销孔Φ18H7mm至成品,点出螺孔4-M10中心。

3 大批量生产条件下的加工方案

3.1 加工思路

由于零件数量相对较多,如果主要加工内容全部放在小型立式加工中心上加工,不能充分利用分厂其它机床,且加工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先利用小铣床粗加工六方外形、再利用车床加工外圆来细化加工内容(按照宝菱重工的机床单价成本,小铣床与小型卧式车床的单价相同,且只有小型立式加工中心单价的一半)。

3.2 加工工艺流程

落料钢板-普通立式小铣床(X5040)-小型卧式车床(C620)-小型立式加工中心(VMC1300A)-钻床,主要加工内容在小铣床、卧式车床和立式加工中心上。

(1)小铣床:粗铣六方87×84+0.1+0.05×42 mm至87+0.05-0.1×85+0.05-0.1×42+0.20mm,即厚度42mm与无销孔侧面87mm加工至成品,含有销孔的两侧面留余量(设定工艺公差是为了与车外圆专用工装四方槽相配);

(2)卧式车床:安装车外圆专用工装(如图3所示),四方槽定位,找正工装内孔,粗、精车偏心外圆Φ30-0.01-0.035×Φ48mm至成品;

(3)立式加工中心:①安装精铣侧面专用工装(如图4所示),外圆定位,精铣尺寸84+0.1+0.05mm至成品(余量均分);②安装铣销孔专用工装(如图2所示),外圆定位,底面靠紧,铣销孔Φ18H7mm至成品,并点出螺孔4-M10中心。

车外圆专用工装介绍:1)内孔Φ60±0.1 mm与工件外圆同轴,即车床装夹工装需找正内孔,直接保证工件偏心外圆;2)四方槽87+0.15+0.10×85+0.15+0.10×24(深)mm设定工艺公差,与工件四方工艺公差相配,确保每件零件位置尽量一致;3)四方槽底部加工退刀槽,确保工装与工件面配合;4)为了加工工件时产生偏心,故工装左端壁厚,右端壁薄,工件装入正好起到平衡作用。

4 结束语

单件小批量生产条件下的加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参与机台少、工序集中、减少了零件流转时间,程序上连续加工,缩短整个加工周期。

大批量生产条件下的加工方案具有以下特点:参与机台增多,工装设计较复杂,工序细化,对操作工人的技术要求较低,在低成本机床上加工,降低了加工成本。

对于两种加工方案宝菱重工分厂都进行了实施,这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生产情况,根据各类机床的当月计划加工量,合理选择加工方案,保证计划的按时完成。

参考文献

[1]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陈宏钧.机械加工工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太阳能聚光应用聚光倍数上限探讨 篇5

太阳能以其清洁、无资源地域限制、对人类来说永无枯竭等优良特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中太阳能光伏利用———太阳光通过光伏器件直接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尤其引人注目。但, 由于光伏系统中的关键器件光伏电池价格昂贵致使现阶段其发电成本较常规电力成本高出数倍, 因此光伏技术还没有迎来大规模应用的时代。

在目前的情况下, 降低光伏发电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聚光应用。即将太阳光汇聚起来, 再投射到光伏电池上, 以较少的电池发出与聚光器入射面积相当的电力。采用聚光的方法, 用比较便宜的聚光器来部分代替昂贵的光伏电池, 使其在经济上具有优越性。

1. 聚光倍数定义

1.1 几何聚光倍数 (Cg)

聚光器的入射孔径面积 (Aa) 与靶有效面积 (At) 之比, Aa/At。

1.2 实际聚光倍数 (Ca)

因为光学元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和光损失, 所以, 实际可达到的聚光倍数 (Ca) 总要小于几何聚光倍数。光学系统的完善程度可用它的光学效率 (ηo) 表示, 因此实际的聚光倍数可以表示为:Ca=ηoCg。根据入射到孔径和靶平面所确定的实际聚光倍数, 也可以定义为入射到靶平面上的太阳强度 (St) 与入射到入射孔径上的太阳强度 (Sa) 之比:Ca=St/Sa。实际上对Ca的测定是相当困难的。

2. 聚光倍数有上限吗

按照经典几何光学, 平行的太阳光在光轴方向上通过理想聚光透镜将在其焦点处汇聚成一点, 如果我们在焦点处放置一太阳接收器 (既靶材) , 按照几何聚光倍数的定义, 此时的聚光倍数将是无穷大。

如果在焦点处的太阳接收器是理想的黑体, 则该接收器的温度将上升到无穷高。那么将会出现低温的太阳 (太阳表面温度6000K左右) 向高温的接收器 (+∞K) 辐射净能量的情况, 显然这是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

3. 太阳张角

问题出在了太阳光是平行光的假设上。由于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很远, 当太阳光到达地球时可以近似认为是平行光, 但在研究聚光上限的模型中这个假设将不符合实际情况。尽管太阳距离地球很远, 但对地球来说, 太阳并非点光源, 而是日轮。所以对地球上的任意一点, 入射的太阳光之间具有一个很小的夹角2δ, 通常称之为太阳张角。

已知太阳的直径 (2r) 为1.39×106k M,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 (R) 为1.5×108k M, 根据下图的几何关系, 求得太阳半张角δ为

事实上, 在地球上用透镜将太阳光汇聚起来的时候, 会在透镜的焦距处成一个太阳的像, 而不是想象的一个点。因此, 聚光倍数是有上限的。推导如下, 如图所示, R为日地平均距离, r为太阳半径;δ为太阳半张角;聚光器的开口面积为Aa, 靶材面积为At。进入Aa的太阳辐射为

若吸收器为理想黑体, 发射的能量为

式中F为靶材对太阳的形状因子。

当Te和To相同时, 根据能量守恒, Qe应和Qo相等, 即

形状因子F最大为1, 因而二维聚光倍数的理论最大值为

由此, 对于2维聚光, 有:倍

对于1维聚光, 有:

5. 影响实际聚光倍数的因素

上面分析的都是理想状况下的聚光倍数极限值, 实际的聚光系统中, 由于光学元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 所以, 实际可达到的聚光倍数总要小于该值。

影响实际聚光倍数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5.1 太阳光传递过程的损失

太阳光传递到聚光系统的接收面时, 经过沿途诸如空气等干扰因素的消减, 因此聚光系统实际聚光倍数不可能达到理论上限值。

5.2 光学系统的不精确

加工工艺的限制使得我们实际不可能得到理想聚光光学系统,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设计的光学系统无法生产;2) 加工误差;3) 经济性。上述因素都会使得聚光光学系统的实际聚光倍数小于理论上限值。

5.3 光学系统的接收角度

在理论聚光倍数上限的情况下, 聚光系统的阳光接收角度 (视场角) 是0.534度 (太阳张角) , 就是说从以该角度为顶角的圆锥体范围外的光线通过光学系统是无法直接到达靶材的。为了降低对跟踪系统的要求常将聚光系统的阳光接收角度设计的比太阳张角要大。因此实际聚光倍数也随之降低。

5.4 对于成像聚光器的焦径比

对于成像聚光器, 由透镜光学可知太阳的像d≈2Fsin (2δ) , 根据几何聚光倍数的定义可知

其中, f是透镜焦距F与直径D的比, 即焦径比。

由此可知成像光学器件的焦径比也决定了聚光系统实际能够达到的聚光倍数。

5.5 聚光系统的色散

太阳光不是单色光, 经过折射式光学元件后会出现色散效应, 而该效应将使太阳像变大, 因此也将降低实际聚光倍数。

摘要:本文介绍了太阳能聚光应用、聚光倍数的相关定义及推导过程。通过推导得出一维聚光倍数上限大约为214.6倍;二维聚光倍数上限大约为46049.6倍。并介绍了影响实际聚光倍数的因素。

关键词:聚光,聚光倍数,太阳能,光伏,光学

参考文献

[1]郭廷玮, 刘鉴民, M.Daguenet.太阳能的利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7.2.

[2] (美) 劳申巴赫 (Rauschenbach, H.S.) .太阳电池阵设计手册[M].北京:宇航出版社.1987.

[3] (美) 胡晨明, (美) 怀特 (White, R.M.) .太阳电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1.

约定保证期间最高上限问题研究 篇6

一、反对说之检讨

1. 约定期间上限符合立法指导思想。

反对者认为约定保证期间上限是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违反, 但规定约定期间上限是符合立法指导思想的。关于保证期间, 立法指导思想上存在不同主张, 大体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完全意思自治说, 该说认为保证期间只能由当事人自己协议决定, 其性质上只能是约定期间, 只要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自愿, 且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益, 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 那么法律不得进行干涉。在当事人未约定时, 视为当事人约定一直随主债务存在。大陆法系的法国等属于此类, 英美法系则更是强调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另一种观点认为保证作为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 自然应当遵循私法自治原则, 但考虑到保证人单务、无偿的特殊性, 要对保证人进行适当保护, 避免其过于不利的地位;同时, 债权人也应当积极行使权利, 如果任由债权人怠于行使权利, 无疑加重保证人的负担, 也违背公平和诚信原则。因此, 应当对债权人进行必要的限制, 以衡平当事人利益。

在上述思想指导下, 又可以分为两种具体的立法方式。一种是赋予保证人以催告权:即主债务届期后, 债权人向保证人主张权利时, 保证人可以请求其在一定期限内先向主债务人催告, 如债权人过期而未催告, 不得再向保证人主张权利。在立法技术上采用约定期间和催告期间。日本民法典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采取此种立法模式。另一种是当事人有约定时依照约定, 在当事人未约定时, 则由法律规定, 适用法定期间, 在约定或法定的期间内, 当事人如果未主张权利, 那么保证人免责。意大利民法典、澳门民法典、俄罗斯民法典等采取此种立法模式, 我国也是采取约定期间和法定期间相结合的模式, 可见我国担保法在保证期间上采取的是衡平双方利益的立法指导思想。规定约定保证期间的最高上限是完全符合这一立法指导思想的, 如果约定过长保证期间则违反保证期间的立法宗旨。法律设定保证期间的根本宗旨就是为了衡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 减轻保证人因为保证的单务、无偿, 无债务之责任等特性所处的不利地位。在通常情况下权利人都应当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 法律不保护对自己权利漠不关心的人。在保证中, 由于其特殊性, 债权人更不得怠于行使权利, 设置保证期间的目的, 就是为了使保证期间进一步发挥对债权人的抑制作用和对于保证人利益的保护作用, 这从立法所规定的法定保证期间要短于诉讼时效的规定可以得到明证。如果允许约定保证期间过长, 其实就是对债权人的纵容, 是对上述基本法理的违反。

2. 约定过长的保证期间对债权人并非完全有利。

反对者称规定期间上限不利于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担保法不应当过分保护保证人而忽视债权人的利益。约定保证期间过长无疑对保证人不利, 加重了保证人的负担, 但过长保证期间的约定在实践中对债权人也未必有利。实质上保证期间也维护了债权人的利益, 它促使债权人及时向债务人行使权利, 避免可能因债务人财产状况恶化而影响到债权的实现。债权担保包括人的保证和物的担保, 两者相较, 物的担保由于具有确定性而对债权人更有利, 然而现代社会“担保物权之实现, 不仅费时费力, 使债权人所提供之融资, 无从尽速收回, 资金之运转, 陷于迟滞”, “况且担保物之交换价值常因社会经济状况之变迁而有增减”, 如果担保物价值降低, 债权人自然无法以担保物完全清偿债权。物的担保尚且如此, 人的担保就更加没有确定性了, 而且我国在保证上相关规定与国外立法也不同, 我国担保法第七条规定:具有代为清偿债务能力的法人、其他组织或公民可以作保证人。这一规定过于原则其性质也仅属于指导性条款, 不具有强制效力, 也不能反过来理解为一项禁止性规范, 其目的是为了指导债权人和保证人本着保障债权实现的目的来设定保证。

司法解释第14条规定:不具有完全代偿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以保证人身份订立保证合同后, 又以自己没有代偿能力要求免除保证责任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这就进一步明确肯定了我国保证人在订立保证合同时, 不需要具有清偿能力的财产资格。在日本、法国等国家的担保法上, 其规定订立保证合同时保证人要具有清偿能力, 否则保证合同无效, 债务人负有立保证人的义务, 如保证人丧失清偿能力, 债权人享有要求债务人替代有清偿能力保证人的请求权。日本等国家具有完备的财产登记制度, 且登记内容公开, 从而为了解个人财产状况提供了极大方便, 而我国则无相应规定。因此, 如果规定较长保证期间, 债权人往往难以了解保证人状况, 即使了解到, 也无权请求债务人另行提供保证人, 反而使得其债权实现落空。当然, 我国担保法和司法解释组如此规定, 是为了规制实践中保证人订立保证合同后, 以自己没有清偿能力为由, 主张保证合同无效来逃避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况, 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另外, 这样规定也具有其合理性, 因为清偿能力本身不具有确定性, 对于不同债务清偿能力会有所不同, 而所担保的债务也并非完全的不变量, 可能到清偿时债务已经减少, 而且不同时期的清偿能力也会不同。可能订立保证合同时没有清偿能力, 到履行时候却有了清偿能力;也可能订立保证合同时有足够清偿能力, 到履行时候却没有了清偿能力。所以, 不应当将订立合同时有无清偿能力绝对化。但实践中, 债权人一般都会找财力雄厚至少相当的人作保, 恐怕极少会去寻找没有清偿能力的人来作保证人, 又有几个人会去凭空期盼在一段时间经过后一个平民百姓就能成为百万富翁或者一个小作坊成为大企业而来保证自己债权的实现?这种选择本身就不是一个理性人所为。实践中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保证人由有清偿能力变为无清偿能力, 而此时规定一个合理保证期间上限就显得具有积极意义, 可以避免保证人财产状况恶化, 因为在较短时间内, 一般说来, 一个财力相当的保证人的财产不会发生大的波动, 即使财产减少, 也不致严重威胁债权人的利益。另外, 规定过长的期间也不利于效率原则的实现, 造成当事人间法律地位和利益关系的不稳定, 法律给予这种空洞权利实际没有实际意义, 那么还不如给出一个期间上限。

二、约定保证期间上限的具体规定

由于保证期间立法宗旨在于维护保证人利益, 督促债权人积极行驶权利, 约定保证期间的最高上限不应过长, 以不超过2年即诉讼时效期间为佳。

1. 长于2年的保证期间约定违反诉讼时效, 造成法律适用的冲突。

诉讼时效制度的设立目的就在于敦促权利人积极行使权利, 避免其怠于行驶权利。法谚云法律不保护在其权利之上睡觉之人, 我国法律规定诉讼时效为2年。按照保证的法理, 保证作为从债务是附从于主债务的, 主债务过诉讼时效, 保证人可以以此进行抗辨, 即使是主债务人放弃此抗辨, 保证人仍然可以主张。如果允许约定保证期间超过2年, 就会发生主债务诉讼时效已经经过而保证期间未经过的情形, 就会出现债权人主张未经过约定保证期间, 而保证人主张时效抗辨的冲突情况, 对此有人认为当事人既然有约定就应当执行约定。但是, 由于保证人本身并无债务, 是无债务之责任, 保证是从属于主债务的, 经过诉讼时效后, 主债务人都可以抗辨而免除责任, 却还要保证人承担责任, 这显然对保证人不公平, 与前述的立法指导思想是相违反的, 也违反了普遍公认的保证法理, 虽然保证有独立性, 但也是“于附从主债务之范围内有独立性”, 这种约定也不能当然视为保证人放弃对时效的抗辨。

由于诉讼时效期间属于法律的强行性规定, 当事人不得通过约定而加以改变。如果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长于诉讼时效, 那么债权人在诉讼时效届满后, 还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实际上就变更了诉讼时效的强制力, 长于诉讼时效也有悖于立法设置诉讼时效的目的, 无以发挥保证期间对诉讼时效的限缩和抑制作用。有人主张, 过诉讼时效只是丧失胜诉权, 并不丧失实体权利, 如果保证人在过了诉讼时效后自愿承担责任, 法律自然不应当加以干涉。主张过诉讼时效的抗辨只是可以行使, 而不是必定行使, 保证人有权选择。实践中, 在保证人知道主债务过诉讼时效的情况下极少有人不主张此抗辨, 实际上, 发生争议的就在于保证人主张经过诉讼时效而债权人主张未经过保证期间, 存在为数不多的情况一般为保证人不知道或未注意到债务已经经过诉讼时效而承担保证责任, 而这一点法律对此已经做出规定, 担保法司法解释35条规定, 保证人对已经超过诉讼时效期间的债务承担保证责任或者提供保证的, 又以超过诉讼时效为由抗辩的, 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而且司法解释35条规定情形与约定期间长于2年完全是两种不同情况, 以此主张不应当规定保证期间上限, 实为不妥。

有人提出约定保证期间超过两年的情形应当予以肯定, 长于两年的保证期间约定与保证人的时效抗辩权不产生任何矛盾, 因为保证期间与诉讼时效制度互相独立, 根据各自的规则运行, 不存在对诉讼时效制度的冲击, 保证责任期间未届满, 但如果保证债权的诉讼时效已经过的, 保证债权则不受公力保护x。既然经过诉讼时效后, 保证债权不受公力保护, 保证人抗辨有效, 那么债权人约定过长的保证期间根本没有实际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 不规定约定保证期间的最高上限反而给债权人造成可以约定较长的保证期间以避免债权落空的假象, 反而徒增司法实践之中的纠纷和混乱。

2. 对担保法司法解释32条2款的分析。

担保法出台后, 实践中经常出现当事人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的情形, 特别是许多商业银行所制定的标准合同文本中更是如此。例如, 交通银行1995年10月和开发银行1996年8月制定的担保贷款管理办法都规定保证期间为合同生效时起至借款人应付款项全部清偿为止。由于担保法中对此没有规定, 这一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引起极大争论。为此, 司法解释第32条2款规定:在此情况下, 保证期间视为约定不明, 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二年。

应当说该条款的制定是经过详细周密的考虑的,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权威人士解释:“这种约定, 对保证期间还是作了约定的, 只是没有明确约定具体时间, 毕竟不同于根本没有约定, 而且这也是债权人采取最大的限度的可能来保证自己债权的实现, 是法律鼓励的, 如果完全认为无效, 而适用担保法六个月的保证期间, 对债权人未免有所不公, 但如果完全承认这种约定的效力, 必然造成当事人用事先约定方式排除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的结果, 使保证人处于一种随时可能承担责任的不利境地, 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 结合时效, 认为当事人约定的期间如超过诉讼时效, 则超过部分应当认定无效, 未超过部分仍有效”这一规定本身有积极意义。由于司法解释在字面上只是针对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到还本负息为止的情况, 那么从文字逻辑上讲, 按照现行法的规定, 只要当事人对保证期间做出了明确的约定, 不论其约定是否超过两年, 就不属于司法解释32条2款规定的约定不明的情形, 而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 不能适用司法解释32条2款。这里我们可以将明确约定保证期间长于两年的情况与司法解释32条规定的约定不明的情况进行一下比较:约定不明时, 实践中会存在债务人在两年内、超过两年但超过时间并不长 (例如, 三年) 和超过相当长时间履行完毕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下, 司法解释其实加大了对债权人的保护期限, 在后两种情况下, 法律排除当事人的约定规定保证期间视为两年。而在当事人明确约定保证期间为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等的情况下, 与约定不明的后两种情况相对照, 保证人的地位更加不利, 为何反而不予以保护了呢?

通过分析可见司法解释32条在字面上是针对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到还本负息为止的情况, 但其本意应当是针对约定保证期间超过两年的情况进行规制。这从最高人民法院权威人士的相关论述中就能看出:“如果完全承认这种约定的效力, 必然造成当事人用事先约定方式排除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的结果”, 这种情况只有在当事人约定的保证期间超过2年时, 才会出现。另外其在对司法解释32条所进行的阐述时, 直接称为约定保证期间长于2年的情况。虽然从理论上说, 约定承担保证责任直到主债务完全还本负息为止的情况存在主债务人两年内就履行完毕和超过两年未履行的情形, 但实践中绝大多数纠纷是针对超过两年情况的, 其实在两年内一般也不会引起纠纷。也正是因为实践中大量存在的关于约定保证期间长于两年情况的纠纷才使得司法解释做出这样的规定。通过上述对司法解释32条的分析可见, 最高法院规定司法解释32条其本意也是要对约定保证期间的上限作出不超过2年的规制。

3. 规定两年的保证期间上限, 不会造成债权人行使权利的困难。

在保证中, 债权人与保证人约定相当长的保证期间, 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能有足够充分的时间向保证人主张权利, 但实际上两年的时间对债权人来说已经完全足够,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十分快速便捷, 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已经被称为地球村, 分处地球两端的人可以在几秒内进行交流, 在数个小时内就能面对面。因此一旦发生纠纷, 债权人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情况并做出相应决定, 两年的时间期限不可谓不充足。这也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我国民法通则早在1986年制定时就规定诉讼时效为两年。有人认为在大陆法系国家, 在保证上大多采取有约定保证期间按照约定保证期间, 没有约定就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由于其诉讼时效时间一般都规定较长, 这样在没有约定保证期间的情况下, 债权人对保证人主张权利的时间期限就十分长, 这样使得债权人能更充分的实现自己的债权, 因此更加合理。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人们不能仅仅从现代存在的法律的字面差异上进行孤立的比较, 还需要进行纵向历史的考察。欧陆国家规定较长的诉讼时效是与其制定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相联系的。

罗马古时除了个别例外情形外, 债权都是永久性的, 且不许附以终期和解除条件, 故没有诉讼时效制度, 然而保证债权就曾经是一个例外情形, 约在公元前200年, 罗马的《夫里亚法》曾明确规定, 保证人责任以债务期满后的两年为限, 如果债权人在两年内不作主张, 保证人的责任即行消灭。立法者做出这一规定可以说是充分考虑到了保证的特殊性, 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了衡量和平衡, 这对我们今天制定保证期间上限也是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的。但就当时的社会情况而言, 这一时间期限的确很短, 因为当时尚处于奴隶社会阶段, 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信息的传递,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很容易出现债权人还没有得知相关情况或还没来得及处理的情况下, 时间期限已经经过的情形。除了时间期限很短外, 当时的法律还作了许多对债权人不利的规定, 例如保证的主债务只限于用要式口约成立的, 保证人有数人时, 并不承担连带责任等等, 这些规定综合起来使得债权人与保证人的地位变得很不平衡, 债权人处于过于不利的地位。因此, 在公元前100年前后的共和国末叶, 法律规定了“诚意负责保证”, 对前述规定作了一系列的改变, 包括保证人的义务不以主债务期满后两年为限;债权人可以直接要求保证人偿还债务, 而不须要先向主债务人追诉;保证人死亡, 保证债务作为负债转移于继承人;专以保护主债务人个人利益为目的的抗辨如“能力利益”或债务人的期限已经届满而保证人的期限未完成等情况, 保证人不能主张等等。

由于保证契约是无偿契约, 这些规定又使得保证人的责任过重, 影响到信贷的发展, 不得不作了一系列改变, 给保证人以特殊利益以减轻其责任。如“分担利益”、“顺序利益”和“代位利益”等, 但对保证人的义务不以主债务期满后两年为限的规定则没有进行调整。后来法律又创设了“简约保证”, 规定保证债务的期限可短于主债务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期限的意思并不是指诉讼时效而是指负期限法律行为中的期限) 。其后, 大法官规定由其保护的权利, 如在其任期一年内不起诉, 其权利就不受保护, 从而有了永久诉和暂时诉 (或称有期诉) 的区别, 直至公元424年, 特奥西多乌斯二世和霍诺里乌斯帝规定, 不在法定期间起诉的, 仅丧失胜诉权, 不得在进行起诉, 但不丧失实体权利, 且将一般诉权的期限定为最长的30年, 抵押诉权为40年, 但仍沿用永久诉的名称。直到此时才有了诉讼时效的规定。从债权不受时间限制而永远存在到规定30年的诉讼时效可谓是法律的一大进步。而且立法者规定诉讼时效为30年, 应当说是充分考虑到当时社会的历史条件的, 也是符合时宜的。

1804年制定的法国民法典全盘承受罗马法也将诉讼时效规定为30年, 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虽然当时法国已经进入资本主义, 但还是处于农业社会的状况, 仍是农业国和农民的国家, 交通信息仍然十分闭塞而不发达。到德国民法典制定时, 仍然将诉讼时效规定为30年应当说与当时的社会情况不太相符。因为1896年的国民法典制定时, 与制定法国民法典时已经间隔了一个世纪, 而这期间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8世纪上半叶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发展, 到18世纪中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或者正在蓬勃开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爆发的电气革命, 将人类历史又向前推动了一大步, 其意义远超过工业革命, 电话、电报、火车、汽车、飞机等交通和通信工具相继发明, 人们的行动范围扩大, 通讯联系便捷, 较农业社会而言变化何止千万倍。工业革命带来的另一必然结果就是城市化, 这又进一步方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应当说30年的诉讼时效已经显得较长, 法律应当对此做出调整, 然而可惜的是自然科学对社会科学的意义往往是在经过相当时期后才能表现出来。

罗马法的复兴, 法国民法典的制定以及神圣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继承者的观念等原因, 使得15至17世纪初, 罗马法在德国被普遍采用, 帝国法院的法官依据罗马法及法令惯例审理案件, 逐步形成了以罗马法为主体的“普通法”。从11世纪起注释法学派、评论法学派、人文法学派等注释、评论、讲解、适用罗马法, 掀起了罗马法的高潮, 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 德国的历史法学派更使得罗马法在德国的影响深入人心, 历史法学派对罗马法的各种渊源、制度、原则、概念以及与近代民法学的关系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影响极其深远, 其中首推民法学巨擘萨维尼。萨维尼的《中世纪罗马法史》和《现代罗马法的体系》被广为传诵, 正是因为上述一系列因素和影响使得德国民法典仍然将诉讼时效规定为30年。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则是1912年颁布的瑞士民法典, 与法、德不同, 瑞士民法典是典型的个人立法, 胡贝尔教授因为瑞士民法典而名垂史册, 其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 规定普通诉讼时效为10年。

值得一提的是, 最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已经将普通诉讼时效从30年改为3年, 在其关于修改的官方解释中明确指出:在很多情况下, 30年的普通时效期间被证明为过长。虽然在设计消灭时效期间时必须要给权利人留出充分的时间来主张自己的权利, 但也只是在例外的情形下才需要30年的期间, 通常情况下较短的时效期间已经足够了, 而且通过与其他较新的外国民法典和现代的时效法有关时效期间的规定的比较, 可以发现本质上较短的时效期间可以胜任时效法应承担的任务, 而且时效的长短要保持统一性和清晰性。此外, 期间的长短应当由时效的目的决定。例如债务人具有应加以保护的利益、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将无法举证, 针对第三人可能会丧失追索的权利等, 更何况并不能要求义务人长期保存证据材料。这些都要求一个较短的时效期间;时效法的首先适用情况即在于保护债务人。虽然法典明确30年时效期间为一般时效期间, 但是法典其他条款中所规定得较短的时效期间已经使得此种30年的一般时效期间成为例外规定。这样按照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 债权人请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时效期间也仅仅是3年而已。

传统的德国民法典都做出了如此巨大的适应当今社会现状的改变, 人们为何不能规定约定保证期间的上限呢。有一种观点认为新法典也同时规定可以通过约定加重诉讼时效, 也就是说债权人可以和保证人约定超过诉讼时效仍然承担保证责任。但在其官方解释中指出此种情况主要是针对允许延期付款及推迟请求权到期并从而推迟时效开始的约定, 以及现行法中买卖合同和承揽合同中较短的法定瑕疵请求权的时效期间, 因为在买卖合同和承揽合同中的法定瑕疵请求权的时效期间只有6个月, 对于这些情况, 在短期时效期间中约定加重时效届满或延长时效期间是符合双方当事人的利益的。虽然新修改的德国民法典规定除了在上述情况下也允许当事人自己约定加重或延长诉讼时效, 但其前提仍然是要考虑债务人的利益, 而且新法典202条2款规定即使约定也不得超过30年的期限, (新法典中30年的时效期间成为时效中的最长期间) , 而新法典规定适用30年期限的情况主要针对物权、所有权的返还请求权、源于继承法和家庭法的请求权以及经确认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能够执行的请求权等, 可见上述规定所针对的对象是有特定范围的。德国民法典作此规定也是为了符合国际趋势的, 因为2001年2月欧洲合同法委员会公布了《欧洲合同法原则》, 该原则中规定一般时效期间为3年, 其提出, 国际时效期间的趋势为, 缩短时效期间, 统一时效期间, 提高决定时效开始的获知标准。

在与我国比较相似的采用约定期间与法定期间相结合的国家的立法中, 俄罗斯民法典第367条明确规定保证因保证合同规定的保证期间届满而终止, 如保证合同没有规定具体期限, 债权人自被保证之债履行期满之日起一年内没有向保证人提出要求而终止;如果主债务履行期限不明并且不能确定或以请求的时刻来决定, 债权人在保证合同订立之日起两年内没有向保证人提出履行请求, 保证终止。对于前一种情况相当于我国的约定不明的情况, 后一种情况与为将来之债作保相似。而俄罗斯民法典规定一般的诉讼时效为三年。针对这两种情况, 法律对保证期间的限定为一年和二年, 明显是在诉讼时效之内的。我国将保证期间的上限控制在2年之内, 也足以对债权人进行充足保护了。另外, 由于俄罗斯民法典是在90年代初新制定的, 这也充分反映了当前国际上保护保证人利益, 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思想的发展趋势。

意大利民法典第1957条规定主债务期限届满后, 债权人要在六个月内对债务人提起诉讼且对该诉讼给予持续注意, 否则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 在保证人将对主债务的担保期间保持在主债务的同一期间内的情况下, 对主债务人的诉讼请求应当在两个月内提出, 否则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澳门民法典648条规定, 主债务有期限的, 自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 享有检索抗辨权的保证人得要求债权人自债务届期之日起两个月内向债务人主张权利, 否则保证即告失效。而意大利民法典2946条和澳门民法典302条分别规定普通诉讼时效是十年和十五年, 这样相当长的诉讼时效却都要求债权人在几个月的极短时间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 否则保证人免责。与我国两年的诉讼时效相比较, 规定二年的保证期间的上限实在是一点也不为过。上述国家的立法规定对我们制定约定保证期间上限也是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的。

从我国担保法制定后相关机构, 特别是银行的相关规定来看, 并不是所有银行都规定贷款的保证期间直到还本付息未止。例如, 工商银行1997年7月贷款担保管理办法就规定保证期间为借款合同履行期届满贷款本息未受偿之时起两年。农业银行1997年9月贷款担保管理办法也规定最高额保证中, 保证期间为借款合同履行届满之时起两年。虽然这些规定并不能代表所有银行的意愿, 也不具有法律的效力, 但至少我们能从其中看到这种考虑双方当事人合理思想的表露, 特别是在当时条件下, 由于银行在我国的特殊的地位, 能做出这种规定更是难能可贵。既然在担保法制定不久就出现了这种合理可行的思想, 那么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检验后, 人们为什么还不能在立法上做出这样合理的规定呢。

综上所述, 规定2年的保证期间上限, 符合保护保证人利益, 督促债权人积极行使权利, 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立法思想, 有利于避免法律适用的冲突, 对保证期间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都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立法予以规定。

摘要:保证期间决定保证人的责任存在与否, 对债权人和保证人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对约定保证期间的上限进行适当限制, 规定不超过2年的约定保证期间上限, 符合保护保证人利益、督促债权人积极行使权利, 衡平双方当事人利益的立法思想, 有利于维护当事人双方的利益, 有利于避免法律适用的冲突, 对保证期间的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约定保证期间,保证期间上限,诉讼时效

参考文献

[1]王利明, 崔建远.合同法新论.总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2]邹海林.论保证责任期间[A].民商法论丛 (卷14) [C].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

[3]徐武生.担保法理论与实践[M].北京:工商出版社, 1999.

[4]谢在全.民法物权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5]邓曾甲.中日担保法律制度比较[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6]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

[7]秦钰.论保证期间[A].民商法论丛 (卷26) [C].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3.

[8]叶金强.担保法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9]李国光, 奚晓明.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与适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10]周枏.罗马法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11]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环境上限 篇7

RED算法在大量拥塞控制算法中[1],以其良好的性能得到了广泛关注。在拥塞发生时标记某个流的数据包的概率基本上和该流在路由器中获得的带宽成比例[2,3,4]。与Drop Tail算法相比,RED具有跟好的性能[6],但仍存在不足。RED的性能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数设置问题如何权衡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一组最优参数[5]。

2 上限阈值与非线性化

2.1 上限阈值

RED及其大量衍生算法,以其良好的性能,便捷的实现方式在网络拥塞中得到广泛应用。RED算法丢包率曲线基本思想是当平均队列长度大于maxth时,丢包率等于1,即所有的数据都将被丢弃,而这将导致大量的缓冲区被浪费。因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变量上限阈值Uth(Uth小于缓冲区的四分之三),以降低队列平均长度大于maxth时的丢包率。就是说使平均队列长度达到maxth时不再以1丢包率进行丢包,而是让丢包率保持原来的斜率不变慢慢上升,直到丢包率达到1。当平均队列长度大于maxth但小于Uth时,丢包率通过式(1)计算得到:

2.2 非线性变换

由此可知,路由器中的队列长度是按指数变化的。

根据路由器中数据包的数量n,求出是数据在路由器中处理的平均时间即延时,由此可得:

根据上限阈值与非线性化得到丢包率与平均队列长队变化如图1所示。

3 算法流程图

4 仿真实验分析

5结语

通过对平均队列、网络吞吐量以及丢包率几个方面数据的比较结果显示,改进的上限阈值MARED算法能够在物联网混合的网络环境下表现出比原RED算法有着更好的性能,更能够满足物联网网络模式下的混合网络运行的基本环境要求,有一定优势。

摘要:针对物联网的异构网络环境,在随机早期检测RED算法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上限阈值的RED改进算法——MARED。通过变换丢包率与队列长队的关系曲线,实现了丢包率的平滑变换,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对拥塞做出快速准确的反应。提高链路带宽的利用率,能够提供更大的数据吞吐量以及更小的丢包率。

关键词:RED,吞吐量,上限阈值,非线性化

参考文献

[1]Chandni M Patel.URED:Upper Threshold RED an Efficient 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IEEE-31661.th ICCCNT-13July 4-6,2013,Tiruchengode,India

[2]田硕,高仲合.非线性高阶RED拥塞控制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1,31(10):2650-2653.

[3]M.Azadegan,M.T.H.beheshti and B.Tavassoli.Design of State Feedback Controller based on State-dependent Delay Modeling for Congestion Control in Internet.2013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ACC)Washington,DC,USA,June 17-19,2013.2728-2732

[4]朱晓荣,齐丽娜,孙君等.物联网与凡在通信技术[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上一篇:墙体裂缝防治下一篇:走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