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体裂缝防治

2024-09-30

墙体裂缝防治(精选11篇)

墙体裂缝防治 篇1

由于地基凝土圈粱时, 顶层中央顶部竖直裂缝较少。不均匀下沉和温度变化的影响, 以及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等原因, 常使砖墙产生一些不同性质的裂缝。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温度变化引起的一般性裂缝 (除严重开裂以外) 不危及结构安全和使用, 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致使这类裂缝屡有发生, 形成隐患, 当在地震或其他荷载作用下, 容易引起提前破坏, 故对此应采取有效措施, 减少和防止裂缝的产生。对于因墙体局部受压承载力不足引起的裂缝, 必须高度重视, 一旦裂缝出现, 有可能导致墙体的倒塌破坏, 后果相当严重。

1 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的墙体裂缝

1.1 现象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两端, 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 裂缝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 并由下向上发展。横墙由于刚度较大 (门窗洞口也少) 。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相对变形, 故很少出现这类裂缝。裂缝多出现在底层墙体。向上逐渐减少, 裂缝宽度下大上小, 常常在房屋建成后不久就出现, 其数量及宽度随时间而逐渐发展。窗间墙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 沉降量大的一边裂缝在下, 沉降量小的一边裂缝在上。竖向裂缝发生在纵墙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 裂缝上宽下窄。当纵墙顶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 顶层中央顶部竖起裂缝较少。

1.2 原因分析

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的墙体中, 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 当结构刚度较差, 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 导致墙体开裂。

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 由于地基沉降量较大, 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 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发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

房屋底层窗台下竖直裂缝, 是由于窗间墙承受荷载后, 窗台墙起着反梁作用, 特别是较宽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情况下, 建在软土地基上的房屋, 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裂, 严重时还会挤坏窗口, 影响窗扇开启。另外, 地基如建在冻土层上, 由于冻胀作用, 也可能在窗台处发生裂缝。

1.3 预防措施

加强地基基础钎探工作。对于较复杂的地基, 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 待探出的软土部位进行局部加固处理后, 方可进行下部基础施工。

合理设置沉降缝。凡不同荷载、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 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 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 设置沉降缝, 使其各自沉降。以减少或防止裂缝的产生。沉降缝应有足够的宽度, 操作中应防止浇筑圈梁混凝土时将沉降断开处浇筑在一起, 或混凝土、砖头、砂浆等杂物落入缝内, 以免房屋不能自由沉降而发生墙体拉裂现象。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 提高墙体抗剪强度。由于上部结构刚度较强, 可以适当调整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故应在基础的顶面 (±0.000m) 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端部门窗数量。设计时.应控制长高比不要过大。操作时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如砖浇水润湿程度, 改善砂浆和易性, 提高砂浆饱满度, 在施工临时间断处留置斜槎。宽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置混凝土梁下反砖券, 以适应反梁作用而变形.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产生裂缝, 除了加强基础整体性以外。也可采取通长配筋的方法来加强。

2 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2.1 现象

八字裂缝:出现在顶层纵墙的两端 (一般在1~2开间的范围内) , 严重时可发展到房屋l/3长度内, 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两端有窗时, 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

水平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屋檐下或顶层圈梁下2或3皮砖的灰缝位置。裂缝一般沿外墙顶部断续分布, 两端较中间严重, 在转角处, 往往形成纵、横墙相交而成的包角裂缝。

竖向裂缝:对于一些较长较大的房屋, 在纵墙中间部位可能出现竖向裂缝, 裂缝宽度中间大、两端小。

上述裂缝多出现在房屋建成约1~2年内, 具有南面、两面重, 北面、东面轻的特点, 大多数裂缝经过夏季或冬季后出现。

2.2 原因分析。

八字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房屋顶层纵墙面上, 这种裂缝的产生, 往往是在夏季屋顶圈梁、挑檐混凝土浇筑后, 保温层未施工前, 混凝土砖砌体两种材料线膨胀系数的差异 (前者比后者约大l倍) , 在较大温差情况下, 纵墙因不能自由缩短而在两端产生八字裂缝。无保温屋盖的房屋, 经过夏、冬季气温的变化, 也容易产生八字裂缝。裂缝之所以发生在顶层, 还由于顶层墙体承受的压应力较其他各层小, 因而砌体抗剪强度比其他各层要低的缘故。

檐口下水平裂缝、包角裂缝以及在较长的多层房屋楼梯间处, 楼梯休息平台与楼板邻接部位发生的竖直裂缝, 以及纵墙上的竖直裂缝, 产生的原因与上述原因相同。

2.3 预防措施。

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施工。由于屋面结构层施工完毕至做保温层, 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 因此, 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同时应尽量缩短间隔时间。屋面挑檐可采取分块预制或顶层圈梁与墙体之间设置滑动层。按规定留置伸缩缝, 以减少温度变化对墙体产生的影响。伸缩缝内应清理干净, 避免碎砖或砂浆杂物掉入缝内。

3 大梁梁底部的墙体裂缝

3.1 现象。大梁底部的墙体 (窗间墙) , 产生局部竖直裂缝。

3.2 原因分析。

大梁下面墙体竖直裂缝, 主要由于未设梁垫或梁垫面积不足, 砖墙局部承受荷载过大所引起。该部位墙体厚度不足或未砌砖垛。和砂浆强度等级偏低, 施工质量较差。

3.3 预防措施。

有大梁集中荷载作用的窗间墙, 应有一定的宽度或加垛。梁下应设置足够面积的现浇混凝土梁垫, 当大梁荷载较大时。墙体应考虑横向配筋。对宽度较小的窗间墙, 施工中应避免留脚手眼。由于此类裂缝属受力裂缝, 将危及结构的安全。因此。一旦发现, 应尽快处理。

4 防止主要由墙体材料干缩引起裂缝的措施

4.1 设置控制缝

4.1.1 控制缝的设置位置:

在墙的高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墙的厚度突然变化处设置竖向控制缝;在不大于离相交墙或转角墙允许接缝距离之半设置竖向控制缝;在门、窗洞口的一侧或两侧设置竖向控制缝;竖向控制缝, 对3层以下的房屋, 应沿房屋墙体的全高设置;对大于3层的房屋, 可仅在建筑物1层-2层和顶层墙体的上述位置设置;控制缝在楼、屋盖处可不贯通, 但在该部位宜做成假缝, 以控制可预料的裂缝;控制缝做成隐式, 与墙体的灰缝相一致, 控制缝的宽度不大于12mm, 控制缝内应用弹性密封材料, 如聚硫化物、聚氨酯或硅树脂等填缝。

4.1.2 控制缝的间距:

对有规则洞口外墙不大于6m;对无洞墙体不大于8m及墙高的3倍;在转角部位, 控制缝至墙转角的距离不大于4.5m。

4.2设置灰缝钢筋:在墙洞口上、下的第一道和第二道灰缝, 钢筋伸入洞口每侧长度不应小于600mm;在楼盖标高以上, 屋盖标高以下的第二或第三道灰缝, 和靠近墙顶的部位;灰缝钢筋的间距不大于600mm;灰缝钢筋距楼、屋盖混凝土圈梁或配筋带的距离不小于600mm;灰缝钢筋宜采用钢筋焊接网片, 横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对均匀配筋时含钢率不少于0.05%;灰缝钢筋宜通长设置, 当不便通长设置时, 允许搭接,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55d;灰缝钢筋两端应锚入相交墙或转角墙中, 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m;灰缝钢筋应埋入砂浆中, 灰缝钢筋砂浆保护层, 上下不小于3mm, 外侧小于15mm, 灰缝钢筋宜进行防腐处理;当利用灰缝钢筋作砌体抗剪钢筋时, 其配筋量应按计算确定, 其搭接和锚固长度尚不应小于75d和300mm;不配筋的外叶墙应设控制缝, 控制缝间距不宜大于6m;设置灰缝钢筋的房屋的控制缝的间距不宜大于30m。

5 结束语

通过对建筑物常见裂缝的分析研究和实践证实, 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虽然不可避免, 但只要设计合理, 确保施工质量, 选用材料得当, 建筑物的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

参考文献

[1]许淑芳, 熊仲明.砌体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许淑芳, 熊仲明.砌体结构[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墙体裂缝防治 篇2

摘 要:根据裂缝表现形式的不同,墙体裂缝大致分为斜向裂缝、垂直裂缝、水平裂缝、女儿墙裂缝、混合裂缝等形式;根据裂缝形成原因的不同,裂缝可分为温度性裂缝、冻胀性裂缝、沉降性裂缝、干缩性裂缝、人为因素形成的裂缝。

关键词:墙体裂缝;通病;原因;防治;处理

中图分类号: TV5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南京基地员工宿舍楼为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十八层,建筑高度50.4m,填充墙外墙采用页岩多孔砖、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2、墙体裂缝种类

2.1根据裂缝表现形式和部位的不同分类

墙体裂缝大致分为斜向裂缝、垂直裂缝、水平裂缝、女儿墙裂缝、混合裂缝等形式。

2.2根据裂缝形成原因的不同分类

墙体裂缝可分为温度性裂缝、冻胀性裂缝、沉降性裂缝、干缩性裂缝、人为因素形成的裂缝。

3、墙体裂缝的形成原因

3.1温差应力引起的墙体裂缝

温度裂缝是最常见的一种墙体裂缝。材料均有热胀冷缩性质,房屋结构由于周围温度变化引起热胀冷缩变形。当温差变化过大而房屋对温差产生的内应力缺乏有效抗力时,在房屋的顶层常发生斜向裂缝和水平裂缝。

3.1.1斜向裂缝多发生于顶层纵墙两端,其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两端有门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展开。

3.1.2水平裂缝多发生于顶层圈梁下,纵墙、横墙均可发生,房屋两端较严重。

3.2地基土冻胀和屋面女儿墙漏水冻胀引起的墙体裂缝

当冬季外部环境温度降到0℃以下时,地表水开始结冰;而当地基土上层温度降到0℃以下时,冻胀性土中的水就开始结冰,地基土下部土中的水分在毛细管的作用下,不断涌至上部土壤,上部土不断结冻形成冰晶体而冻胀隆起。由于地下水位的高低不同,结冰的厚度也不同,随着气温的降低,地基隆起的程度也会变大。通常情况下,地下水位越高,气温越低,隆起的程度越高。冻胀应力很大,可高达2×106MPa,建筑物很难抵抗如此大的应力,所以建筑物的某一部位就会被顶起。由于地基的含水量不同,基础各部位环境不同,所出现冻胀的程度也不一样,就好像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屋面排水不利、渗漏,女儿墙压顶开裂出现渗漏等也同样引起墙体冻胀裂缝。

3.3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的裂缝

当地基沉降不均匀,沉降大的部位与沉降小的部位在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必然发生相对位移,在墙体中就产生剪力和拉力,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墙体本身的抗剪强度和抗拉强度时,墙体就会产生裂缝,且这些裂缝会随着地基的不均匀沉降的增大而增大,一般成斜向裂缝,裂缝的方向一般向着凹陷处。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建筑物下部,由下往上发展,呈“八”字或倒“八”字、水平及竖缝等。当长条形的建筑物中部沉降过大,则在房屋两端由下往上形成正“八”字型裂缝,且首先在窗对角形成;反之,当两端沉降过大,则形成的两端由下往上的倒“八”字型裂缝,也最先在窗对角形成,还可在底层中部窗台处形成由上至下竖缝;当某一端沉降过大时,则在某端形成沉降端高的斜裂缝;当纵横墙交点处沉降过大,则在窗台下角形成上宽下窄的竖缝,有时还有沿窗台下角的水平缝;当外纵墙是凹凸设计时,由于一侧的不均匀沉降,还可导致在此处产生水平推力而组成力偶,从而导致此交接处的竖缝。

3.4 干缩裂缝

烧结粘土砖,包括其它材料的烧结砖,其干缩变形很小,且变形完成比较快。只要不使用新烧制出窑的砖,一般不用考虑砌体本身的干缩变形引起的附加应力。但这类砌体在潮湿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湿胀,而且这种湿胀是不可逆的变形。对于砌块、灰砂砖、粉煤灰砖等砌体,随着含水量的降低,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如加气混凝土砌块的干缩率为0.3~0.45mm/m,它相当于25~40℃的温度变形,可见干缩变形对墙体的影响很大,轻骨料砌体的干缩变形更大。

3.5人为因素产生的裂缝

当施工质量或材料质量低劣时,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且分布不均匀。

4、裂缝的预防措施

4.1在勘察设计阶段就应该引起对墙体裂缝的重视

1.加强地基勘察和地基土层分析。验槽时应钎探,以探明局部软弱土层。对照地勘报告,辨别土层成分,防止因未作土样分析而将某些特性土,如膨胀土、湿陷性黄土当作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应处理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

2.房屋不宜设计过长或型体复杂,否则易产生不均匀沉降或温度裂缝。当房屋设计过长或形体复杂时可以加设沉降缝或温度变形缝

3.要充分考虑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并采取措施,消除因地基产生附加荷载而产生附加沉降。

4.设计时进行荷载不利组合,使用荷载分布与设计值尽量相符。

5.对砌体强度进行合理设计。

6.对圈梁截面和强度进行合理设计,且洞口过梁搭接长度不小于250mm。

7.大梁搁置在砌体上,砌体局部承压面不足或偏小,发生开裂。

8.因大梁刚度偏小而产生挠度,嵌固在墙内的梁端发生位移造成墙体开裂。

9.合理设置构造柱、圈梁及拉结筋。

4.2施工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1.蒸压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类的墙体材料至少养护28d后方可用于砌筑。

2.严格控制砌块的含水率和融水深度。墙体材料现场存放时应设置可靠的防潮、防雨措施。

3.混凝土梁、板、柱、墙与后砌墙交界处应采取钉钢丝网等抗裂措施。钢丝网或玻纤布与不同基体的搭接宽度每边不小于300?L。

4.在填充墙上剔凿设备孔洞、槽时,应先用切割锯沿边线切开,后将槽内砌块剔除,应轻凿,保持砌块完整,如有松动或损坏,应进行补强处理。剔槽深度应保持线管管壁外表面距墙面基层至少15mm,并用M10水泥砂浆抹实,外挂钢丝网片两边压墙不小于100mm。

5.填充墙砌体应分次砌筑。每次砌筑高度不应超过1.5m,且每日砌筑高度不宜大于2.8m;砂浆应严格控制砂子的含泥量,灰缝砂浆应饱满密实,避免出现透明缝和瞎眼缝,灰缝厚度严格按照砌筑标准执行,保证砌体强度,嵌缝应嵌成凹缝,严禁使用落地砂浆和隔日砂浆嵌缝。

6.填充墙砌筑接近梁板底时,应留一定空间(30mm-50mm),至少间隔7d后,待墙体稳定后再将其补砌挤紧或使用补偿收缩性细石混凝土填实,防止梁板底部产生裂缝。

7.填充墙砌体临时施工洞处应在墙体两侧预留2Ф6,拉结筋间距不大于500mm(根据砌块模数确定间距),补砌时应润湿已砌筑的墙体连接处,补砌应与原墙接槎处顶实,并外挂钢丝网片,两边压墙不小于300mm。

8.消防箱、配电箱、水表箱、开关箱等预留洞上的过梁,应在其线管穿越的位置预留孔槽,不得事后剔凿,其背面的抹灰层应满挂钢丝网片。

9.屋面加设保温层可以有效减小屋盖与墙体的温差,保温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厚度,且应设隔气层、保护层、透气孔等。

10.当房屋形体较长、体型较复杂时,应合理设置温度变形缝。

11.当纵墙两端开间内设有较大洞口,可以在洞口两侧设置混凝土构造柱,与上、下圈梁拉结,既可以加强该开间的刚度,又可以在裂缝发生时阻止裂缝发展。

12.提高顶层砌体强度,以加强墙体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

13.合理安排屋面施工时间及施工工序,施工时尽量避开高温或寒冷季节,加强屋面养护,必要时设置温度后浇带,解决混凝土施工中的内部温度应力影响。

14.预制过梁遇构造柱,当搭接长度不足250毫米时,应改为现浇,锚固在构造柱内。

15.对沉降缝、伸缩缝等,一定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

16.严格按规范施工。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接,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半砖及配块使用率不得超过5%。

5、裂缝的处理方案

1.沿裂缝方向每边过裂缝各10mm画线,然后顺线用匀石机切割出20*20mm深的槽,清理干净,并用水湿润,再用水泥砂浆将裂缝填实。

2.基层清理:槽内要用水冲洗干净,松散物清净。

3.堵塞抗裂砂浆:用抹子将干硬性抗裂砂浆分遍堵塞进槽内,要求堵塞密实,待两天以后观察表面无开裂为合格。

4.面层加强处理:沿裂缝方向用乳胶粘贴200mm宽的防裂布,第一层贴完后隔天粘贴第二层。第二层布条400mm宽,粘完等干燥后,即可进行面层恢复处理。

砌体裂缝是建筑物的一种通病,必须从设计和施工等多方面认真对待,才能有效地预防砌体结构开裂,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场所。

参考文献:

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 篇3

当前社会各界对建筑质量的重视度空前提高,为了保证建筑使用安全,必须要避免各种病害的出现。墙体裂缝是建筑病害中主要的类型,墙体裂缝对建筑的稳定性、强度等产生较大的破坏,甚至可能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而导致建筑墙体裂缝出现的原因也相对较多,要保证建筑的安全运行,在实践中要加强对相关因素的控制,正确处理已经存在的裂缝,将裂缝危害降到最低。

1.建筑工程墙体裂缝类型

裂缝是建筑运行中常见的情况,墙体裂缝一般有四种:(1)斜向裂缝。当前很多建筑是平顶,该类建筑墙体裂缝一般集中在顶层纵墙的两头,表现为两端大、中间小的裂缝,尤其在一些未设置伸缩缝的建筑中经常会出现斜向的裂缝。(2)垂直裂缝。垂直裂缝即竖向裂缝,建筑工程墙体中主要发生部位位于底层窗下墙上、过梁端部以及建筑剖面上有错层的墙体。(3)水平裂缝。水平裂缝的出现一般跟温度变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般在错层时该类裂缝出现的频率较高,主要出现部位集中在女儿墙根部、屋面与女儿墙交接部位、顶层圈梁下灰缝部位。(4)女儿墙裂缝。女儿墙裂缝主要是在砖砌结构中,在转角的部位经常出现裂缝,另外,当女儿墙的长度较长时,其他地方也会出现裂缝。

2.建筑工程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

2.1地基沉降

房屋全部的负荷最终都转化为地基的负荷,地基对应力的扩散是随着地基深度的扩大而增加的,在同一深度,中间应力最大,两端减小,所以即便地基非常均匀,但是建筑的地基应力分布也是不均匀的,从而出现地基不均匀沉降,形成微向下凹的结构。在一些情况下,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差值较小,但是由于淤泥土质或者是软塑状态粘土的压缩性较大,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差值较大,那么墙体就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裂缝,一般沿门窗洞形成正八字形的裂缝。另外,当地基土层分布不均时,在不同土层的交接处会产生明显的沉降,裂缝会向土质较软的部位倾斜。

2.2原材料

原材料质量是关系建筑墙体裂缝的重要因素,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也会导致墙体裂缝的出现。水泥质量的影响最大,很多水泥生产厂家为了提高水泥的强度,采用磨细水泥熟料的方法,但是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加气硂砌块的体积稳定性,导致裂缝的出现。而在混凝土拌和中,砂的含泥量过大,混凝土的抗渗性和强度均会变差,在干燥过程中会出现不规则的网状裂缝。另外,在墙体建设中砌块的龄期不足,砂浆中的砂过细也较容易导致墙体裂缝。

2.3砌筑方法

以下墙体砌筑方法容易引起裂缝的出现:(1)一天砌筑高度过高,使得砂浆缝压缩过大;(2)同一面墙两次砌筑间隔时间较长,在第二次砌筑时未对结合部进行清理,也没有事先浇水湿润,形成间隔层,后期出现水平裂缝。(3)填充墙补砌挤紧时间紧张,在补砌后砌体砂浆继续收缩,梁底和墙体之间出现间隙,形成水平裂缝。(4)粉刷前未进行墙体清理,墙体与粉刷层之间结合不紧密,出现空鼓开裂。(5)粉刷厚度较大,砂浆出现严重收缩,粉刷层开裂。

2.4温度变化

各种建筑材料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且不同材料的膨胀和收缩系数也是不一样的,在一定温度条件下,不同材料应变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因温差产生裂缝,经常出现在钢筋混凝土屋盖、砌体墙混合结构中。裂缝类型主要有八字形裂缝、水平裂缝、包角裂缝、女儿墙根部裂缝等。在墙体所有裂缝中由于温度变化导致的裂缝占到非常大的比重。

3.建筑工程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3.1建筑工程墙体裂缝的预防措施

3.1.1工程设计引发裂缝的预防措施

要预防设计不合理引发的裂缝,设计单位在设计中不仅要合理确定工程墙体的强度,而且要以建筑使用功能为基础确定部件及材料特性,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降低裂缝产生概率,可以通过增加圈梁、构造柱、钢丝网片、拉结筋等方式避免墙体开裂,同时要进行墙体抗裂演算,确定合适的设计标准。另外对墙体部分设计中采用不易开裂的方式,例如,砌体墙窗台设计中可以采用混凝土窗台,管线预埋位置设置抗钢网。

3.1.2施工引发裂缝的预防措施

要预防施工不当引发的裂缝,首先要求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按照墙体设计标准确定材料规格、数量,对水泥、砂浆质量要制定控制标准。在具体施工中要严格控制每日的砌筑高度,防止高度过高产生压缩裂缝。连续砌筑时中间间隔时间不能太长,如两次间隔时间过长,则需要在第二次砌筑时对砌体表面进行清理,浇水湿润,保证两次施工砌体之间能紧密结合。在窗边框与墙体结合处要设置马牙搓,后期浇筑硂,增强两者之间的连接。

3.1.3温度变化引发裂缝的预防措施

对于墙体温度裂缝首先可以设置伸缩缝,当墙体长度大于50m时要设置伸缩缝。其次做保温隔热措施,屋面保温隔热施工要避开高温季节,选择导热系数较小,且保温性较好的材料,必要时可以设置隔热层,这样能有效防止顶层的墙体出现裂缝。再次,在挑檐设计中要选用内天沟的排水方式,挑檐表面要设置保温层,现浇混凝土挑檐长度超过12m时,要设置分隔缝,分隔缝的宽度应该大于20mm,也可以将现浇挑檐改为预制挑檐。

3.1.4地基沉降引发裂缝的预防措施

对于地基沉降引发的裂缝要从如下方面下进行预防:(1)加强地基勘探工作,针对复杂地基可以在基槽开挖之后进行勘探,对于较弱的地基部位进行加固后施工。(2)合理设计。当建筑地基不均匀时,通过改变基础埋深的方法消除该影响。对于湿陷性土壤,在房屋设计中要在周围设置排水设施。(3)设置沉降缝。对于高差悬殊过大、长度过大、形状复杂的统一建筑,在地基施工开始就需要设置合理的沉降缝,使应力整体上达到平衡,从而避免裂缝出现。

3.2建筑工程墙体裂缝治理措施

建筑墙体裂缝虽然短时间内对建筑使用影响不大,但是长期发展下去将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安全性,因此针对已经出现的各种裂缝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治理手段。对于沉降差不大,不再继续发展,且对墙体结构影响不大的裂缝,可以采用砂浆堵、抹。对于沉降继续加深,裂缝继续发展的情况,需要对地基进行加固后根据裂缝采取灌浆填充法或钢筋网片加固法处理。温度裂缝深度较浅,一般不会对建筑结构产生影响,对于此类裂缝可待其稳定后,采用水泥砂浆堵、抹的办法处理。当裂缝影响到建筑结构时,需要采用加固法进行处理,可以采用的有粘贴钢板加固法、预应力加固法以及增设支点加固法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墙体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然因素、设计因素、材料因素、施工因素等,建筑工程墙体裂缝的产生对建筑的安全使用有非常大的影响,要避免裂缝的产生就需要以实际为基础合理设计,正确处理地基,保证施工材料质量,规范施工。对于已经出现的墙体裂缝,要根据裂缝的危害程度选择恰当的修补措施。

参考文献:

[1]刘云,孔令荣.建筑工程墙体裂缝成因及预防措施探讨[J].时代报告,2012(9)

[2]王宇.建筑工程墙体裂缝防控浅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14)

[3]李波.浅谈房屋建设工程墙体裂缝防范措施[J].华东科技,2012(10)

[4]尉巍 吴高洁.建筑工程墙体裂缝的原因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4)

新型墙体材料裂缝分析与防治 篇4

1 裂缝类型综述

墙体裂缝从外观上可分为表面裂缝和基体裂缝:1) 表面裂缝, 是指装饰面出现的裂缝, 装饰面可以是粉饰面、抹灰面, 也可以是贴面。2) 基体裂缝, 是指结构体的裂缝, 也就是砌块出现裂缝。

从形成机理上可分为温度裂缝、干缩裂缝、沉降裂缝:1) 温度裂缝, 是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2) 干缩裂缝, 由于砌块材料含水量减少而收缩引起的裂缝。3) 沉降裂缝, 砌块砌筑后在砂浆硬化过程中, 砌块下沉而出现的裂缝。

2 墙体裂缝部位

采用小型砌体或灰砂砖的建筑墙体, 其裂缝宽度一般为0.1 mm~2 mm, 经调查裂缝主要发生在以下部位:1) 在平屋顶檐口下或顶层外轴线梁下与砌体交接处的灰缝位置, 裂缝呈水平方向断续的水平缝, 房屋两端比中间严重;有的在屋顶悬臂梁根部下的横隔墙上呈向外下斜梯形裂缝。2) 在门窗口部位, 以外纵墙尤为突出。3) 在建筑物顶层或最上两层外纵墙两端1个~2个开间的窗角, 沿砌体灰缝产生呈阶梯形的斜裂缝。4) 框架结构的填充墙, 较常见的是在梁与砌体交接处出现水平和垂直的裂缝, 在砖混结构横隔承重墙上, 个别会呈正八字上斜裂缝。

3 裂缝产生原因

1) 材料性能缺陷。

干缩变形引起的裂缝在建筑上分布广、数量多、裂缝的程度也比较严重。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 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 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 空腹墙内外墙用不同材料或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这种情况一般外墙裂缝较内墙严重, 这些都是材质问题所致。

2) 温度的影响。

最常见的裂缝是在混凝土平屋顶房顶层两端的墙体上。导致平屋顶温度裂缝的原因是顶板的温度比其下的墙体高得多, 而混凝土顶板的膨胀系数又比砖砌体大得多, 故顶板和墙体间的变形差在墙体中产生很大的拉力和剪力。剪应力在墙体内的分布为两端附近较大, 中间渐小, 顶层大, 下部小。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差也会使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在夏季尤其明显。

3) 地基沉降的原因。

由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引起建筑物墙体结构内的附加应力, 而砌块砌体的抗剪性能大大低于黏土砖砌体, 是导致墙体产生剪拉斜向开裂或垂直弯曲开裂的主要原因。

4) 设计方面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 设计者往往重视强度而忽略砌体抗裂构造措施。设计者往往在强度方面作必要的计算后, 针对构造措施, 绝大部分引用国家标准或标准图集, 很少单独提出防裂要求和有关措施, 更不会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调查分析。

5) 施工质量缺陷。

长期以来, 施工单位习惯于黏土砖的传统施工作业, 认为新型墙材的砌筑工艺和黏土砖差不多, 所以缺少培训和实践, 施工方法、工具、砂浆等仍沿用黏土烧结砖的做法, 对砌筑高度、湿度控制缺乏经验, 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 减弱了墙体抗拉抗剪强度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 都将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4 裂缝防治措施

1) 材料质量的控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产品标准是强化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提高新型墙体材料标准, 可以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建材行业发展。确保将好的产品应用到建设工程中以提高工程质量。对那些管理水平低, 生产设备质量差, 质量不能保证的厂家, 要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淘汰。轻质砌块质量性能指标中, 对于墙体裂缝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收缩性, 而相对含水率是反映收缩性的重要指标。为此, 要求轻质砌块特别是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必须经28 d养护后方可出厂, 且使用单位必须坚持产品验收。应对砌块进行防潮包装, 以免造成二次干缩和减轻搬运过程的破损。

2) 把好构造设计关。

把好构造设计关, 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开裂, 必须以建筑设计为重点。设计者应根据《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非承重混凝土小型砌块砌体构造》及有关规范的要求, 结合建筑使用功能及各种材料的特性, 采取具体有效的构造措施, 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控制顶层墙体裂缝的关键是降低屋面与墙体之间的温度差。因此必须同时采用保温层和隔热层, 在檐口处的保温层厚度必须满足允许温差的要求。同时, 隔热层应满铺, 不得在檐口处出现空档。在屋盖适当部位应设置分隔缝。

顶层外墙交接处和纵横墙交接处的芯柱数由现在的5孔、4孔增加为8孔, 其中在横墙或山墙上设5孔, 在外纵墙上设3孔, 以减少横墙斜向裂缝的产生。在顶层门窗洞口两侧均设置1孔芯柱, 芯柱必须锚固于上下层的圈梁内, 以增强墙体的抗剪强度。顶层两端第一开间的房间隔墙厚度若为190, 则应与山墙同时砌筑, 在T字接头处设置4孔芯柱和4钢筋点焊网片, 沿高度每600 mm设置。后砌墙和填充墙用钢筋网片与山墙连接, 墙顶离开屋面板底20 mm, 并用弹性材料嵌缝。上述两种墙体须沿墙通长设置4钢筋点焊网片与芯柱网片、山墙拉结网片相连。

提高顶层墙体的小砌块和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 应不低于7.5级, 并在外纵墙、内横墙沿高度每600 mm设置4钢筋点焊网片, 用来增强顶层墙体的抗拉、抗剪强度。

3) 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加强施工防治措施。

对于施工单位来说, 目前建设队伍的主力军往往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工, 文化素质偏低, 所以要加强施工前的培训, 让他们掌握新材料的施工工艺, 提高施工质量。另一方面, 对进场材料进行施工前的复验, 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要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把关, 禁止不合格的产品上墙。对于管理部门来说, 一方面要加强监管, 督促施工、监理单位把好质量关;另一方面要研制一套适合施工现场快速测定含水率的方法, 指导施工单位便捷地筛选产品, 从而制定墙体材料上墙含水率的标准, 控制墙体裂缝的产生。

施工防治措施:a.施工单位应选择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 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的时间, 生产商必须保证龄期满足要求, 并承担相应责任。b.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c.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7 d后再进行砌筑, 并且应测试砌块含水率, 当含水率低于15%时, 方可施工。d.针对砌块的特点, 在砌筑前, 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砂浆前, 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作法。e.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墙长超过4 m, 应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3 m, 应设圈梁。f.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 提高抗裂能力。g.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保证砂浆强度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h.在不同材料的接合部、新旧砌体连接处及开槽位置, 钉上钢丝网或加防裂网布可减小抹灰层的开裂。i.砌筑完成后, 要坚持洒水养护, 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4) 研究新型墙体材料及新的结构体系。

可以借鉴成熟地区的一些做法, 发展多种结构体系, 如CL结构体系、异形柱结构体系、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 以从根本上解决墙体的开裂问题。在框架—填充墙结构体系中, 填充墙材料宜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空心砖、多孔砖等材料。

5) 加大宣传力度, 保证墙体材料改革的顺利进行。

在新旧墙体材料的交替过程中, 积极组织、探索、研究新型结构体系及墙体材料的应用问题, 通过成熟的技术、结构、材料, 使墙体开裂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促进工程质量水平持续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GB 50003,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S].

[2]GB 50203-2002, 砌体工程施工技术验收规范[S].

[3]JGJ/T 14, 混凝土小型空心砌体建筑技术规程[S].

[4]GB/T 50315, 砌体工程现场检测技术标准[S].

墙体裂缝防治 篇5

前言

工民建作为现代社会居民生活、生产中最为重要的场所,其施工质量会对我国社会各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和社会居民给予了工民建领域发展很大的重视,确保建筑企业所生产出的工民建可以满足居民居住和工业生产需求。然而,工民建施工阶段由于受到设计图纸、施工技术以及施工材料等因素影响,导致工民建在施工阶段便开始出现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墙体裂缝质量通病,较轻程度的墙体裂缝会对工民建的外观产生一定影响,而较为严重的外墙裂缝会对工民建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使用寿命产生影响,使工民建在运行过程中无法满足社会居民的安全生产和居住需求。

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起因

工民建作为建筑工程领域在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种产品形式,其需要完成设计、施工、验收等多个工序,其中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是导致工民建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施工企业在关于工民建墙体裂缝防治对策制定中首先要明确裂缝的起因,以便于可以在先进施工技术的支撑下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这对推动我国建筑业在新时期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1.变形荷载

工民建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建筑主体结构变形荷载的作用,其主要体现在工民建主体结构在施工结束后不仅会受到环境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其结构变形会形成约束应力,这种约束应力也是导致工民建墙体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裂缝的主要原因。变形荷载作用下的工民建墙体裂缝主要是由于受到温度、湿度、主体结构膨胀收缩以及不均匀沉降等问题影响,导致工民建墙体结构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非结构性裂缝,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如何预防这一问题也是其质量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2.设计缺陷

设计图纸作为施工企业在工民建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依据支撑,其设计质量会对整个工民建施工质量产生影响,如果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所有问题,则会导致工民建在施工结束后其墙体出现裂缝等常见质量通病,例如,部分设计人员在工民建设计工作中忽略了对细节问题的处理,导致外墙体上的空调孔洞、天然气孔洞的设置不合理,并且在设计图纸中没有对这些薄弱环节的处理进行详细标注,这种设计模式下容易导致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忽略对这些环节的重视。再者,设计图纸作为工民建施工中的主要依据需要对各环节技术、工艺进行界定,施工企业需要结合工民建设计图纸来完成施工组织设计,但是部分施工企业在工民建施工中没有严格遵循设计图纸要求,导致一些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在具体应用中存在较多问题,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按照设计图纸中的流程来进行施工作业,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都容易导致工民建在施工阶段便存在较大的质量缺陷,这也是工民建在施工和运行阶段出现墙体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外荷载

工民建施工阶段由外荷载引起的墙体裂缝问题十分普遍,其主要是受到结构应力的影响导致墙体产生裂缝问题,而这也是施工企业常说的结构性裂缝和受力裂缝等问题,外荷载作用在工民建结构上会使其逐渐形成结构应力,如果施工企业没有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控制则便使墙体出现裂缝,并且外荷载作用下的工民建墙体裂缝差不多在同一时间内产生,所以该种墙体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对工民建的安全性、稳定性带来很大影响。

墙体裂缝对工民建产生的影响

墙体裂缝发生后会对工民建施工质量、结构强度、使用寿命等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其主要体现在裂缝产生后会不断弱化工民建的使用性能,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工民建的使用寿命,这也是一些工民建设计抗震等级较高、实际抗震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所以墙体裂缝出现首首先会对工民建的整体使用性能产生影响。如果施工企业没有对工民建已出现的墙体裂缝进行及时处理,会导致墙体裂缝的规模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进而会对整个工民建内部和外部的装饰工程效果产生影响,并且会造成工民建在运行中容易出现渗漏问题,往往也会伴随着工民建中一些门窗结构的变形,严重时会导致工民建中的门窗丧失正常的使用性能。如果工民建的施工现场处于地震灾害较为活跃的地带,工民建存在墙体裂缝问题会进一步降低安全性、稳定性,从而使地震发生后居民和工人需要面临更大的安全事故风险,因为墙体裂缝的出现会导致工民建的抗震性能不断的降低,这也是一些工民建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倒塌事故的主要原因。

工民建中的墙体裂缝发生后会对城市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不良影响,一些工民建安全事故发生后会在整个社会上引起不良的反应,尤其是当前社会居民对工民建施工质量方面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如果墙体裂缝在施工阶段出现裂缝则会降低其整体质量,导致工民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问题。对于建筑工程业主方来说一旦工民建墙体出现裂缝则会降低产品整体品质,无法帮助建筑企业通过工民建项目的开发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城市居民在选购工民建工程产品过程中十分注重其外观与性能,会导致出现墙体裂缝问题的工民建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也容易引发消费者与建筑企业之间的纠纷事件,所以对于墙体裂缝的防治需要施工企业作为工民建工程质量管理中的核心内容。

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1.温度裂缝的防治对策

温度裂缝是工民建施工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墙体裂缝通病,其主要是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浇筑施工结束后,由于结构内外温差较大使其形成温度应力而产生的裂缝问题,因此,建议施工企业在针对温度裂缝的防治上要在屋面受热的下部结构与变形层之间,通过采用柔性连接方式来彻底消除温度裂缝的发生。这种柔性连接的方式主要是为了对建筑结构产生的温度应力进行有效疏导,使工民建屋面的受热层可以具备一个较为自由地变形空间,避免在温度应力发生后使其受到严重约束而出现温度裂缝,不采用刚性的连接方式可以避免变形应力沿着结构向下传导,所以该种方法在工民建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取得显著的防治墙体裂缝效果。施工企业在针对温度裂缝的预防施工中可以在受热层下部结构与受热层之间设置一个保温隔热层,这样可以确保工民建受热层以下的结构不会受到高温音速的影响,消除受热层下部结构的变形可以有效预防墙体裂缝问题的产生,所以施工企业在工民建施工阶段可以考虑采取上述技術手段,来实现对工民建墙体温度裂缝问题的有效预防。

2.加强施工管理工作力度

工民建施工过程中需要制定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制度体系来作为质量管理的依据,并且要对工民建各工序的施工技术应用制定科学、完善的施工技术流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对整个工民建施工质量的约束与管理,对降低墙体裂缝的产生几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议施工企业在工民建施工准备阶段要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在国内外相关成熟经验的指导下来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实施细则,将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施工人员身上,这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人员按照科学流程来完成工民建施工,从源头上彻底消除工民建墙体裂缝产生的源头及风险。再者,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工民建中的墙体裂缝是由于施工人员主观因素引起,例如,施工人员所掌握的技能较差、质量控制意识薄弱等,这些问题都会对导致工民建在施工阶段墙体出现裂缝问题,因此,建议施工企业要按照国家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做好企业培训工作,将提高施工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专业知识素养作为核心内容,并且在企业培训过程中要注重对施工人员质量控制意识的培养,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在工民建施工中都具備良好的责任心,这样才能彻底消除工民建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墙体裂缝问题。

3.设计人员要重视细节处理

现阶段很多工民建在施工中的墙体裂缝问题都是由设计人员不注重细节处理而引发,这在个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民建在投入使用后的整体效益和使用寿命等,因此,建议设计单位要本质质量第一的基本原则来对工民建设计工作进行管理,要求每一个设计人员在工民建墙体设计工作中都要认真对待细节问题,这样才能避免工民建在施工或使用阶段出现不同程度墙体裂缝问题。例如,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中要将工民建中的收缩缝、沉降缝等部位的控制要点落实到设计图纸上,对于工民建墙体中各类预留孔洞的设计也要进行详尽的说明,确保施工人员可以通过施工图纸准确了解到设计人员的设计意图,这有利于在工民建施工阶段加强对墙体裂缝问题的预防,同时也对提升我国工民建设计单位的整体技术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4.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工民建施工中质量管理工作缺位是导致其墙体容易出现裂缝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和监理人员没有按照设计图纸、国家现行技术规范,对工民建施工中所使用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不合理导致其在浇筑成型后容易出现裂缝,进而也会对整个工民建墙体结构的使用性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我国政府及行政部门要通过制定及实施相关宏观政策来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水平,让每一个施工企业都能将施工质量管理立足于企业生存、发展高度,对于一些违规管理行为则要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及制度规范来对其进行惩处,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施工企业在工民建施工中的都能做好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墙体裂缝问题已成为限制我国工民建领域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施工企业要结合各类墙体裂缝特点来制定科学、完善的预防及解决方案,确保在工民建施工阶段便可以实现对各类裂缝问题的有效预防。

浅谈砌块墙体裂缝的防治 篇6

关键词:砌块,墙体,裂缝

1 房屋顶层墙体开裂现象及防治措施

这种情况一般在楼宇顶部2-3层出现, 具体表现为:梁底出现水平裂缝;柱边或填充墙中部出现竖直裂缝或八字形裂缝;裂缝早上不明显, 晴天的午后变得明显;外墙多于内墙。

维修时, 我们曾先后采用过两种方法:一是在抹灰基层上, 用白乳胶将100毫米宽无纺布粘贴于裂缝上, 再刮腻子恢复面层;二是沿裂缝将抹灰层剥掉200毫米宽, 安装钢板网片后, 再抹灰恢复面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在钢板网或无纺布边缘, 往往又出现新的裂缝。对上述现象分析, 可以得出结论:屋面框架结构, 当午后曝晒后, 屋面板上下温差加大, 框架梁、柱出现温差变形, 而填充墙为刚性结构, 不能与框架结构协同变形, 产生水平裂缝;另一方面, 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与砖石结构膨胀温度线系数的差异, 当温度变化后出现变形差, 产生竖向裂缝。对于已完工程, 杜绝或减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温差变形是不现实的,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使填充墙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并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a) 在填充墙面分别沿竖向及水平方向用手提切割机切槽, 深度20毫米 (至砌体表面) , 宽度20毫米, 槽间距400-600毫米 (具体视墙面裂缝大小而定) 成网状, 竖向槽从楼板底至地面, 横向槽拉通墙面并覆盖两侧柱子表面。

b) 将槽内灰尘清理干净, 并保持干燥。

c) 将市售环氧树脂与固化剂按说明调配后, 把树脂用毛刷将槽内涂匀, 同时将除锈后Φ6钢筋通长涂匀, 然后将通长Φ6钢筋压入槽内, 同时用预先拌好的1∶1干硬性水泥砂浆压入槽内, 以固定Φ6钢筋不致移动, 并用小于15124毫米PVC管将砂浆压实, 并略低于大墙面, 便于恢复面层。施工时, 应先粘竖向筋再粘横向筋。

d) 待砂浆干燥用小锤敲击检查是否空鼓后, 再恢复墙面装饰层。对外墙面, 尚应用水泥基防水涂膜做好防水措施。

这种方法, 利用环氧树脂的粘结作用, 一方面使填充墙成配筋体, 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提高抗裂性。另一方面, 通过钢筋网使框架与填充墙形成整体, 将变形差均匀地分散于整个墙面, 共同变形的能力增加, 从而避免或减少裂缝的发生。另外, 这种办法对墙体破坏小, 工期快, 易于恢复装饰层。

针对这种裂缝的普遍性, 必须从设计及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解决:

a) 重视并做好屋面保温隔热层, 减小屋面板上下温差。

b) 由于屋面板四周 (即外侧框架梁) 以及女儿墙均为外露面, 难以完成保温隔热措施, 应采取结构措施, 在边跨增加结构柱, 减小柱距梁跨 (使其不大于3米) , 从而减小边梁因上下温差而产生的变形, 减少墙体水平裂缝的出现。

c) 设计应尽量减少屋面结构外露部分。

d) 将填充墙两侧拉结筋拉通, 成为配筋砌体, 以改善两种材料因变形差异而出现裂缝。

e) 墙面应满挂钢板网, 再进行抹灰, 钢板网与框架梁柱要可靠拉结 (如利用环氧树脂粘结) , 使墙体与框架结构形成整体, 共同变形能力增强, 从而减少裂缝。

2 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墙开裂现象及防治

墙体开裂中以加气混凝土砌块所占比例最高, 具体表现为柱侧以及墙体中部竖向或八字形裂缝。成因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砌体材料收缩量大;二是墙体与混凝土框架结构, 因温度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存在温度变形差。在维修中, 我们曾采用粘结无纺布或加钢板网抹灰的办法, 但是效果不理想。经分析存在以下原因:一是水泥制品收缩期较长, 一般到3年龄期, 干缩才会基本完成;二是加气混凝土砌块气孔发达, 毛细作用强, 受空气湿度影响大。对此, 我们同样采取了利用环氧树脂粘钢筋的方法进行处理, 按前述方法在裂缝部位沿水平方向切槽粘结钢筋, 钢筋间距200毫米, 长度从裂缝处起每边宜超过500毫米。实践证明, 这种修补方法具有成功率高、墙面破损小、工期短的优点。

加气混凝土砌块更易于开裂, 还存在下述原因:

a) 由于水泥砌块在28天龄期内收缩量很大, 因此规范明文规定, 施工时的砌块产品龄期不应小于28天。而许多厂家忽视此项规定。生产紧张时, 砌块往往提前出厂, 而施工现场缺乏检测手段, 在施工场地狭窄的情况下, 基本是进多少用多少, 直接造成墙体砌筑后收缩量大的问题。

b) 施工时, 忽视砌块含水率的问题, 造成砌筑完成后失水, 加大收缩量。

c) 由于使用水泥砂浆的要求, 无法避免湿作业环境。

d) 当墙面抹灰时, 砌体本身的裂缝往往已存在或正在发展, 当抹灰砂浆干燥收缩时, 又加大了砌体的裂缝。

正是由于加气混凝土砌块本身的特点, 以及对施工环境的特殊要求, 使得加气砌块更容易开裂。因此, 必须在设计、施工阶段, 采取一定措施, 才能减少、避免这种裂缝现象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a) 施工单位应选择当地具有准用证的合格生产商。签订合同时, 要明确砌块进入施工现场时间, 生产商必须保证龄期的问题, 并承担相应责任。

b) 施工单位应对进场砌块加强检测。

c) 砌块进场后, 尽快运入已放好线的施工楼层, 分散堆放至砌筑位置, 并应事先做好防水措施, 保证主体结构养护用水, 以及雨水不流入楼层。为尽量增加砌块龄期, 宜在间隔一周后再进行砌筑, 并且应采用电热法测定砌块含水率。当含水率低于15%时, 方允许施工。

d) 针对加气混凝土砌块的特点, 在砌筑前, 不应再提前浇水湿润, 以避免因浇水不均匀造成砌块含水量增大。而应采取在砌筑时, 铺砂浆前, 在砌筑面上适量浇水的作法。

e) 加强圈梁、构造柱的设置, 墙长超过4米应设构造柱, 墙高超过3米, 应设圈梁。墙长及层高较大且有门洞时, 构造柱的设置应首先保证洞口两侧, 以避免洞口角部收缩裂缝。当主体结构未留钢筋, 或位置偏差时, 必须采用植筋。

f) 由于易受空气湿度影响, 以及与框架结构存在变形差, 宜将墙体两侧拉结筋拉通, 提高抗裂能力。

g)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施工, 保证砂浆强度, 以及灰缝饱满 (尤其是竖缝) 。

h) 砌筑完成后, 要坚持洒水养护, 以减少砂浆的干燥收缩。

i) 墙体抹灰前, 要做好如下几个步骤:

1) 保证墙体完成28天以上。

2) 认真检查墙体有无裂缝, 有裂缝部位要根据情况采取措施, 如刻槽修补或加钉钢板网。对于切槽后预埋管线部位, 需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将槽填塞密实, 并钉大于槽宽200毫米的钢板网。

3) 洒水适当湿润墙面, 调制1∶1水泥砂浆, 其中108胶掺量应占用水量30%以上 (砂浆稠度应适于使用滚筒) 。用滚筒将砂浆在墙面反复滚涂两次, 以封闭砌体气孔, 并做为抹灰层基层。

4) 墙体与框架交接处, 应钉200毫米宽钢板网 (钢板网丝梗直径应大于115毫米, 网眼宜大于15毫米) , 钢板网钉牢后, 在钉网处宜用1∶1水泥砂浆抹5毫米厚, 覆盖网体, 增大网体与墙面粘结能力。

5) 对c、d两项养护7天后, 再进行大面积抹灰施工。

6) 为减少抹灰层的收缩, 一定要加强养护。

3 关于填充墙顶砖的改进

维修中, 我们发现, 填充墙尤其是200毫米厚墙体顶砖易于出问题。其原因在于, 市场缺少专用顶砖, 而现场自行制作难度较大, 往往采用红砖用180毫米墙的方法斜砌顶砖。对此, 我们认为, 可改为使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法来解决墙顶收口问题。

a) 墙体砌至梁 (板) 底50毫米, 做为预留缝。

b) 待墙体砌筑完成28天后, 用C20干硬性细石混凝土塞缝, 干硬性混凝土的标准为用手可捏成团。

c) 填缝分三次进行, 每天塞填一次, 用手将混凝土塞紧。最后一次应压实抹平。

结语

砖石砌体墙体裂缝分析与防治 篇7

关键词:墙体裂缝,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

1 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墙体裂缝

1.1 现象

1)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纵墙的端部、底层墙体, 向上逐渐减少, 裂缝宽度下大上小。多数裂缝通过窗口的两个对角, 在紧靠窗口处缝较宽、向两边和上下逐渐缩小, 其走向往往是由沉降小的一边向沉降较大的一边逐渐发展。横墙刚度较大, 很少出现这种裂缝。2) 竖向裂缝多发生在纵横中央的顶部和底层窗台处, 裂缝上部宽, 向下逐渐减少, 当纵墙顶层有钢筋混凝土圈梁时, 顶层中央顶部竖直裂缝减少, 同时, 除上述裂缝外, 在纵横墙交接处, 当地基不均匀沉降时易产生竖向裂缝。3) 水平裂缝有两种。一种是窗间墙上的水平裂缝, 一般都在每个窗间墙的上下两对角处成对出现, 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 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另一种水平裂缝发生在地基局部塌陷时。

1.2 原因分析

1) 斜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的墙体中, 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切力, 当结构刚度较差, 施工质量和材料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时, 导致墙体开裂。2) 房屋底层窗台下竖向裂缝, 是由于窗间墙下基础的沉降量大于窗台墙下基础的沉降量, 使窗台墙产生反向弯曲变形而开裂。此外, 建在冻土层上的地基, 由于冻胀作用可能在窗台处发生裂缝。纵横墙交界处裂缝是由于地基不均匀下沉时, 因建筑变形, 有时在纵墙转折处产生水平推力, 形成力偶而产生的。3) 窗间墙水平裂缝产生的原因是, 在地基不均匀变形, 或沉降部分的上部被顶住后, 窗间墙上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刀力, 引起反弯曲破坏而产生上下位置的水平裂缝。此外, 由于地基局部塌陷, 例如湿陷性黄土浸水, 地基下有暗沟、古墓等, 有时会产生局部水平裂缝。

1.3 预防措施

1) 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于较复杂的地基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 待对钎探出的较弱部位进行加固处理后, 方可进行基础施工。2) 合理设置沉降缝。凡不同荷载、长度过大, 平面形状较复杂, 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及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 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份, 设置沉降缝使其各自沉降。同时, 设置沉降缝时要有足够的宽度, 防止砖头、砂浆等建筑垃圾落入缝内及浇筑圈梁时将断开处浇在一起, 以免房屋不能自发沉降而使墙体拉裂。3) 窗台部位不宜使用过多的半砖砌筑, 为避免多层房屋底层窗台下出现裂缝, 也采取通常配筋的方法来加强。对于宽大窗口下部应考虑设混凝土梁, 防止窗台处产生竖向裂缝。4)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 提高墙体的抗剪强度。设计时应控制建筑物长高比不应过大。施工中严格执行规范规定, 对砖浇水湿润程度、砂浆和易性、强度进行严格控制, 在施工临时间断处留斜槎。坚决消灭阴槎和无拉结筋的做法。

1.4 治理方案

1) 对于沉降差不大, 且已不再发展的一般性细小裂缝, 不影响结构的安全, 采用砂浆堵抹即可。2) 如不均匀沉降仍在发展, 裂缝较严重且继续发展的情况, 应先对地基进行加固后对裂缝进行处理。地基加固一般采用桩基托换的加固法。裂缝处理应根据裂缝的严重程度分别采用灌浆充填法、钢筋网片加固法、拆砖重砌法进行处理。

2 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

2.1 现象

1) 斜裂缝。其形态有三种, 即正八字形、倒八字形和X形。其中以正八字缝最常见。裂缝一般出现在顶层纵墙两端的1~2个开间内, 有时在横墙上也可能发生, 裂缝一般呈对称形。裂缝宽度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寒冷地区的房屋, 由于纵墙较长, 未设温度缝, 易在一层窗台墙的收缩缝和外纵墙墙角部位的门窗洞口对角发生斜裂缝。2) 竖向裂缝。其形态有三种。房屋过长, 又未设置伸缩缝时, 在墙体门窗口边或楼梯间某薄弱部位产生贯通房屋全高竖向裂缝, 裂缝宽度中间大、两端小。此外还有房屋檐口下的竖向裂缝和底层窗台墙上的竖向裂缝及现浇钢筋混凝土梁端处墙面竖向裂缝。3) 水平裂缝。一是屋顶下的水平缝;二是外纵墙窗口处的水平缝;三是单层厂房与生活间连接处的水平缝。4) 女儿墙裂缝。在屋盖产生过大温度变形时, 使女儿墙根部受到向外水平推力或拉力时, 往往导致墙体开裂。有时, 当屋盖收缩时可使女儿墙偏心受压, 从而造成墙顶竖向裂缝。

2.2 原因分析

1)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平屋顶房屋顶层纵墙面上,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屋盖与墙之间存在温度差, 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比砖砌体大一倍, 在较大温差作用下, 当砖墙顶部的剪应力超过砌体的抗拉强度时, 就产生了正八字的裂缝。2) 纵墙上的竖向裂缝。较长房屋、楼梯间出、楼梯休息平台与楼板连接部位发生的竖向裂缝, 屋顶下的水平裂缝、包角裂缝, 其产生原因与上述原因相同。

2.3 预防措施

1) 按规定设置伸缩缝, 伸缩缝内应清理干净, 避免碎砖或砂浆等杂物填入缝内。2) 合理安排屋面保温层的施工, 由于屋面结构施工完毕至做好保温层, 中间有一段时间间隔, 屋面施工应尽量避开高温季节, 同时应尽量缩短时间间隔。

2.4 治理方法

由于温度裂缝一般不会危及结构安全, 因此对此类裂缝可待其基本稳定后再处理, 处理方法同“地基不均匀下沉引起墙体裂缝”基本相同。

3 大梁处的墙体裂缝

3.1 现象

大梁底部的墙体产生局部竖向裂缝, 有时也可呈45°左右斜裂缝。

3.2 原因分析

1) 温度变化原因。由于钢筋混凝土与墙体温度变形不同及混凝土干缩而造成墙体裂缝。2) 承载力不足而产生的裂缝。如大梁未设梁垫或梁垫面积不足, 墙体厚度不足或未砌墙垛时, 墙体局部承受荷载过大所引起。3) 施工质量差的原因。在施工过程中, 砖与砂浆强度偏低。

3.3 预防措施

1) 梁下应设置足够面积的现浇混凝土梁垫, 大梁荷载较大时, 墙体应考虑横向配筋, 同时对于大梁集中荷载作用下的窗间墙处, 应加厚或加垛。对宽度较小的窗间墙, 施工中应避免留脚手眼。

2) 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规定操作, 使砖与砂浆强度满足要求。

3.4 治理方法

建筑墙体裂缝的分析与防治 篇8

1 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裂缝

1.1 原因分析。

房屋的全部荷载最终通过基础传给地基, 而地基在荷载作用下, 其应力是随深度而扩散, 深度大, 扩散愈大, 应力愈小;在同一深处, 也总是中间最大, 向两端逐渐减小。也正是由于土壤这种应力的扩散作用, 即使地基地层非常均匀, 房屋地基应力分布仍然是不均匀的, 从而使房屋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后, 沉降大的部分砌体与沉降小的部分砌体产生相对位移, 从而使砌体中产生附加的拉力或剪力, 当这种附加内力超过砌体的强度时, 砌体中便产生裂缝。

(1) 斜裂缝一般发生在建筑物纵墙的两端, 或建筑物的中部以及建筑物的阳角。斜裂缝成因是由于地基局部沉降, 使墙体承受较大的剪力, 当砌体受拉应力超过其抗拉强度时, 即发生断裂。 (2) 水平裂缝多发生在窗间墙。当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时, 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 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 当砂浆强度不足以抵抗该剪力时, 即发生水平裂缝。 (3) 垂直裂缝大多在较宽窗的窗台中部。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 窗间墙因受荷载较大, 窗台因其上伏有窗重, 荷载很小, 因此窗台墙相当于反梁而窗间墙相当于反梁支座, 窗台墙因反向变形过大而开裂, 上宽下窄。 (4) 但当房屋修建在淤泥土质或软塑状态的粘性土上时, 由于土的强度低、压缩性大, 房屋的绝对沉降量和相对不均匀沉降量都可能比较大。如果房屋设计的长高比较大, 整体刚度差, 而对地基又末进行加固处理, 那么墙体就可能出现严重的裂缝。裂缝对称的发生在纵墙的两端, 向沉降较大的方向倾斜, 沿着门窗洞口约成45。呈正八字形, 且房屋的上部裂缝小, 下部裂缝大。 (5) 当房屋地基土层分布不均匀, 土质差别较大时, 则往往在不同土层的交接处或同一土层厚薄不一处出现较明显的不均匀沉降, 造成墙体开裂, 其裂缝上大下小, 向土质较软或土层较厚的方向倾斜。 (6) 在房屋高差较大或荷载差异较大的情况下, 当未留设沉降缝时, 也容易在高低和较重的交接部位产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裂缝。此时, 裂缝位于层数低的荷载轻的部分, 并向上朝着层数高的荷载重的部分倾斜。

1.2 防治措施。

对于不均匀沉降导致的裂缝应以预防为主, 预防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裂缝主要措施有: (1) 无地质勘察资料严禁做施工图设计。辨别土层成分, 防止将某些特性土当作一般土处理。对发现的软弱土部分, 发现有不良地基应及时妥善处理, 然后才可进行基础施工。 (2) 合理设置沉降缝。当地基压缩性较大、房屋较长、体型较复杂或同一建筑物而基础形式不同时, 均应从基础开始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从基础开始分开, 且有足够的宽度, 施工中应保持缝内清洁, 防止碎砖、砂浆等杂物体落入缝内。 (3) 加强房屋整体刚度。 (如增加横墙、增设圈梁、采用筏式基础、箱形基础等) ;采用轻型结构、柔性结构等。从而提高墙体抗剪、抗拉强度。当上部结构刚度较大时, 可以适当调整不均匀沉降。如能在那些开大窗洞的楼底层窗台下设置构造圈梁与地梁构成刚度较大的复合墙梁结构, 对防止裂缝有明显效果。 (4) 不宜将建筑物设置在不同刚度的地基上, 如同一区段建筑, 一部分用天然地基, 一部分用桩基等。必须采用不同地基时, 要妥善处理, 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

1.3 防治措施。

1.3.1 按照国家颁布的有关规定, 根据建筑物

的实际情况 (如是否采暖, 所处地点温度变化等) 设置伸缩缝。

1.3.2 在施工中要保证伸缩缝的合理作法, 使之能起作用。

1.3.3 屋面如为整浇混凝土、或虽为装配式屋

面板, 但其上有整浇混凝土面层, 则要留好施工带, 待一段时间再浇带中间混凝土, 这样可避免混凝土收缩及两种材料因温度线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协调变形, 从而避免裂缝。

1.3.4 在屋面保温层施工的期间如遇高温季节, 很容易因温度变化急剧而导致屋面开裂。

故屋面施工最好避开高温季节。

1.3.5 遇有长的现浇屋面混凝土挑檐, 可分段施工, 预留伸缩缝, 以避免混凝土伸缩对墙体的不良影响。

2 施工或材料原因而产生墙体裂缝

2.1 原因分析。

当施工或材料质量低劣时, 墙体裂缝呈不规则状, 且分布不均匀。但当施工顺序不合理时, 则能产生较集中的明显的裂缝。

2.2 防治措施。

2.2.1 严把材料质量关, 对不合格的材料坚决不用。

2.2.2 严格按规范施工。

砌体应上、下错缝, 内外搭接, 水平灰缝及竖向灰缝应饱满。严禁以铺浆代替灌缝, 转角和交换处应同时砌筑, 半砖使用率不得超过5%。

2.2.3 认真分析房屋结构,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应先建主体后建附属, 先建重而高部分, 后建轻而低部分, 对大面积现浇板, 应设置后浇带。

2.2.4 对沉降缝、伸缩缝等, 一定要将缝内杂物剔除干净, 使缝能正常发挥作用。

2.2.5 承重或非承重构造柱与墙体间应设2Φ6

拉结筋, 间距为八皮砖, 每端伸入墙内1米或至洞口边。

2.2.6 预制过梁遇构造柱, 当搭接长度不足250毫米时, 应改为现浇, 伸入构造柱内。

3 构造措施处理不同

3.1 原因分析。不少砌体结构由于墙体布置不

当, 构造柱设置不合理, 梁垫设计不合理等造成砌体的开裂。

3.2 防治措施。加强图纸设计审查。

4 防止因使用不当引起的墙体裂缝

房屋装修时, 应征求原设计人员意见, 对承重构件不得随意破坏, 装修楼地面时荷载不应超过设计值;使用中, 活载不应过于集中;房屋超过结构合理使用年限时, 应委托相关单位进行鉴定。必要时, 对损坏的构件进行加固并加强观测。

5 墙体裂缝处理与加固

在墙体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清楚以后, 则应按裂缝砌体的危害程度采用不同的加固补强措施。有以下方法:

5.1 灌浆加固方法。

当裂缝较细、缝数量较少、裂缝已基本稳定时, 可采用灌浆加固方法。对灌浆加固的强度, 必要时可做试验来检验。试验的方法是:用同样的材料做两个或四个试验砌体柱。分为两组, 一组用压力机先压裂, 再灌浆, 然后对两组砌体柱做破坏试验进行对比, 如灌浆补强的砌体与原砌体强度基本相同, 则认为补强合格。根据以往的试验表明, 灌浆后加固后的砌体可以达到甚至超过原砌体的强度。

灌浆用的材料有纯水泥浆、水泥砂浆, 水玻璃砂浆或水泥石灰浆。在砌体修补中, 多用纯水泥浆;因纯水泥浆的可灌性较好, 可顺利地贯通外露的孔隙, 对于宽度为3.0mm左右的裂缝可以灌实。实际裂缝宽度大于5.0mm时, 可采用水泥砂浆。裂缝细小时, 可采用压力灌浆。

5.2 嵌补法。

裂缝较宽但数量不多时, 可在裂缝相交在灰缝中, 用高标高砂浆和细钢筋填缝, 也可用块体嵌补法, 即在裂缝两端及中部用钢筋砼楔子或扒据加固。楔子或扒锯可与墙体等厚, 或为墙体厚度的1/2或2/3。

5.3 外部加固法。

当裂缝较多时, 可用局部钢筋网外抹水泥砂浆予以加固。钢筋网可用Φ6@100~300 (双向) 或Φ4@100~200。用混凝土楔子或膨胀螺栓固定于墙体上, 楔子或螺栓间距500mm左右, 呈梅花形布置。施工前墙体粉刷层应去除干净, 抹水泥砂浆前应将砌体淋湿, 抹水泥砂浆后应养护至少7天。

墙体裂缝因温差和砖的材质因素产生的较普遍, 而以沉降、超载致裂的危害较大, 但其危害性和处理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 在具体处理时务须正确区分, 对症防治, 且以防为主。治理的原则:凡已涉及结构安全且变化剧烈的, 应当机立断, 迅速采取相应对策, 排除动力源, 加固补强或作拆除返工处理;反之, 如变化趋缓、稳定, 仅与外观和评定有关, 修复后不影响使用, 则重点放在表面处理上。只要坚持极端负责的态度, 切实查明原因, 墙体裂缝问题也是不难处理的。

新型砌块墙体裂缝原因及其防治 篇9

1.1 砌块材质的原因

非承重砼小砌块主要是轻骨料砼。由于轻质砌块容重轻, 用作非承重墙体时较红砖有较大优越性。但也应看到它的缺点, 一是收缩率比粘土砖大, 随着含水量的降低, 材料会产生较大的干缩变形, 这类干缩变形引在建筑引起不同程度的裂缝。二是砌块受潮后会出现二次收缩, 干缩后的材料受潮后会发生膨胀, 脱水后会再发生干缩变形, 引起墙体发生裂缝。三是砌块砌体的抗拉及抗剪切强度只有粘土砖的50%。四是砌块质量的不稳定。由于砌块自身的一些缺陷, 引起一些裂缝, 如房屋内外纵墙中间对称分布的倒八字裂缝;在建筑底部一至二层窗台边出现的斜裂缝或竖向裂缝;在屋顶圈梁下出现的水平缝和水平包角裂缝;在大片墙面上出现的底部重、上部较轻的竖向裂缝。另外不同材料和构件的差异变形也会导致墙体开裂。如楼板错层处或高低层连接处常出现的裂缝, 框架填充墙或柱间墙因不同材料的差异变形出现的裂缝。这些都是材质问题所致。

1.2 温差作用的原因

混凝土砌块砌体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0×10-6, 是实心粘土砖砌体的两倍, 因此, 砌块墙体对温度的敏感性比砖砌体高, 很容易受温度变化引起变形导致墙体开裂, 温度裂缝是造成墙体早期裂缝的主要原因。

1.3 地基沉降的原因

由于建筑物不均匀沉降, 引起建筑物的墙体结构内的附加应力, 而砌块砌体的抗剪性能大大低于粘土砖, 这是导致墙体产生剪拉斜向开裂或垂直弯曲开裂主要原因。

1.4 设计方面的原因

由于设计人员对砌块墙体材料的性质不够了解, 在设计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设计方法, 且在构造上不采取防裂、抗裂措施, 形成“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这样难免使砌块墙体出现开裂。

1.5 施工方面的原因

1.5.1 空心砌块墙体是由人工砌筑的, 由于空

心砌块块体较高和孔洞的存在, 使竖缝砂浆不易饱满, 水平缝接触面积小, 不便铺砌, 导致水平及竖向灰缝砂浆饱满度达不到要求, 从而减弱了墙体抗剪、抗拉和抗变形能力, 引起墙体开裂。

1.5.2 在施工过程中仍沿用传统的砌砖操作

工艺, 使用传统的砌筑砂浆, 而不使用专用砌筑砂浆, 导致砌块之间粘结不牢, 墙体抗拉、抗剪强度降低, 从而引起墙体开裂。

1.5.3 现场材料的堆放不采取有效措施, 受潮后仍上墙, 引起二次干缩。

1.5.4 砌筑和抹灰施工的问题

由于以往施工单位一直以砌筑粘土砖墙为主, 对采用新型轻质砖砌块后砌筑和抹灰施工方法没有掌握, 又缺少培训和实践, 施工方法、工具、砂浆等都沿用了粘土烧结砖的一贯做法, 对日砌筑高度、湿度控制都缺乏经验, 加上施工过程中水平灰缝、竖向灰缝不饱满, 减弱了墙体的抗拉抗剪的能力以及工人砌筑水平的不稳定都导致墙体出现裂缝。

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 如果在各个环节不引起重视, 砌块墙体的开裂是在所难免的。

2 裂缝的控制和防治措施

砌块墙体的裂缝控制,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控制砌体结构裂缝的实用方法, 并根据裂缝的性质及影响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和控制裂缝的措施。从防止裂缝的概念上, 形象地引出“防”、“放”、“抗”相结合的构想。这些构想、措施有的已运用到工程实践中, 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1 设计环节的控制

我国新《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根据住房商品化的要求, 较大地加强了砌体结构房屋抗裂措施, 特别是对新型墙材砌体结构的防裂、抗裂构造措施, 由旧规范的2条增加到9条。为防止或减轻墙体开裂, 根据规范并结合实际情况, 应采取以下措施:

2.1.1 为了防止或减轻房屋在正常使用条件

下, 由温差和砌体干缩引起的墙体竖向裂缝, 应在墙体中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应设在因温度和收缩变形可能引起应力集中、砌体产生裂缝可能性最大的地方。

2.1.2 为防止或减轻房屋墙体裂缝, 在设计时

可根据情况采取下列构造措施:a.增大基础圈梁的刚度;b.在地基不均匀的情况下, 底层窗台墙体的第2与第4灰缝中各设φ4钢筋点焊网片或2φ6钢筋, 并伸人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以控制垂直裂缝的发生。c.采用钢筋混凝土窗台板, 窗台板嵌入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d.墙体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宜沿竖向每隔400-500mm设拉结钢筋, 其数量为每120mm墙厚不少于1φ6或焊接钢筋网片, 埋入长度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 每边不小于600mm。e.对混凝土砌块墙体, 宜在底层门、窗过梁上方的水平灰缝内及窗台下第一和第二道水平灰缝内设置焊接钢筋网片或2φ6钢筋, 焊接钢筋网片或钢筋应伸入两边窗间墙内不小于600mm。f.设置灰缝钢筋。g.在建筑物墙体中设置配筋带。

2.2 砌块质量的控制

轻质砌块的质量性能有抗压强度、收缩、抗冻、抗碳性等指标, 对于墙体裂缝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收缩性, 而相对含水率是反映收缩性的重要指标。为此, 要求轻质砌块特别是轻集料混凝土小砌块必须经28d养护方可出厂, 且使用单位必须坚持产品验收, 杜绝使用不合格产品。

2.3 设计构造的控制

预防新型轻质砌块墙体裂缝, 必须以建筑设计为重点。如果没有针对材料的特殊性, 采用适合的砌筑砂浆和相应的构造措施, 仍沿用粘土砖使用的砂浆和相应的抗裂措施, 必然造成墙体出现较严重的裂缝。设计者可根据《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体工程技术规程》、《非承重砼小型砌块砌构造》及有关规范的要求, 结合建筑使用功能, 各种材料的特性, 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方可避免墙体开裂渗漏。

2.4 施工的控制措

2.4.1 确保砖在使用前达到稳定期

一般刚出厂的轻质砌块稳定性较差。由于砌体的干缩变形较大, 干缩变形的特征是早期发展比较快, 以后逐步变慢。因此, 使用前应确保材料已达到使用龄期, 体积已基本稳定, 干缩变形较小的情况下。

2.4.2 要严格控制含水率

轻质砌块使用前对含水率有苛刻的要求, 要严格按不同砌块控制上墙时含水率。要选用含水率符合标准的产品外, 在砌块上墙前必须要做好防水措施, 尽量避免雨期施工淋湿砌块, 造成墙体因收缩开裂。

2.4.3 采用正确的施工方法

必须根据轻质砌块干缩变形相对较大特点, 采取正确的施工方法和控制措施。重点是砌块的砌筑方法及洞口处理两方面, 主要有以下一些要点:a.施工现场的砌块应按规格堆放, 堆放高度不宜过高 (一般不超过1.6m) , 并应采取防雨措施以防雨淋, 砌筑前, 砌块不宜洒水淋湿, 以防相对含水率超标。b.砌筑时应尽量采用主规格砌块, 并应清除砌块表面污物及底部毛边, 尽量对孔搭砌, 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 灰缝应饱满, 以确保墙体质量。c.对不同材料严格控制不同的日砌高度, 墙顶3m高的砌体必须隔日顶紧砌筑, 避免引起接合部位开裂。d.不能随意砍凿砌块, 禁止采用不同材料混砌, 否则容易造成墙体开裂。e.砌块与混凝土柱连接处及施工留洞后填塞部位增加拉结钢筋, 锚固钢筋必须要展平砌入水平灰缝。f.严格控制墙体孔洞预留及开槽的处理, 避免削弱了墙体强度, 对洞边空心砌块应填实及加设边框等处理以确保墙体整体性。

2.4.4 抹灰环节的防裂措施

对于砌块墙体, 按照普通墙面进行抹灰, 很容易造成墙面开裂。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抹面做法, 按照“逐层渐变、柔性抗裂”的原理进行抹灰, 与传统的抹面做法不同, 这种做法在构造设计上采用了逐层渐变的柔性抗裂技术路线。

3 结论

综上所述, 各种轻质砖墙体开裂的原因较多, 但是, 只有严格执行有关砌体规范, 从生产、设计、施工各方面层层把关, 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针对砌体开裂精心施工, 才能消除新型砌块墙体开裂的质量通病。

建筑工程墙体裂缝原因分析及防治 篇10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工程也不断的发展壮大起来。虽然至今我国的建筑行业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其中的砖混结构的混凝土建筑墙体裂缝问题就是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本文着重针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墙体裂缝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针对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工程;砖混结构;墙体裂缝;原因;控制措施

砖混结构建筑工程中的墙体裂缝是一种常见的质量通病。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砖混结构建筑中,由于温度应力造成的墙体裂缝占到九成,而其他原因造成的墙体裂缝仅占一成。由于温度应力造成的裂缝主要产生在屋面板、女儿墙、挑檐及顶层墙体等部位。虽然温度裂缝不会对建筑结构安全产生太大影响,但是会对建筑的美观及正常使用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产生墙皮脱落。墙体裂缝会对建筑整体刚度产生影响,造成住户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墙体裂缝会对建筑防水层产生破坏,引起屋面渗漏水,给住户带来生活麻烦。同时,也会对设计、施工、建设单位的声誉带来影响。因此,必须对墙体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处理墙体裂缝的研究成果,提出有效的防治控制措施。

1.建筑墙体裂缝成因

1.1温度因素

温差是造成建筑顶层墙体产生开裂的首要因素。这种墙体裂缝主要是因为建筑物的各个部位受热不均,从而产生的温度变形不协调,引起墙体开裂。温度裂缝的严重程度与环境温差成正比,环境温差越大裂缝就越严重,温差小时开裂也小,屋面保温隔热效果差的裂缝就越严重,保温隔热效果好的裂缝就轻。砖砌体与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大约相差一倍,在环境温差条件下,砖砌体产生的温度变形比较小,而混凝土产生的温度变形就比较大,这种变形差异会引起两者的相对位移,在建筑端部的砖墙内产生剪力和拉力,从而使得截面发生突变,产生应力集中,进而引起墙体开裂。

1.2地基不均匀沉降

建筑工程地基的不均匀沉降是造成墙体裂缝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类裂缝主要发生在软土地基上,一般是由于建筑地基土质松软,沉降不均匀,使得墙体收到较大的剪切力,若结构刚度不足,材料强度及施工质量不能满足要求,就会导致墙体的开裂。这种裂缝一般是由建筑物下部往上发展,裂缝指向于沉降较大的部位相一致,形成斜裂缝。若地基局部存在旧房、深坑、墓等均易造成不均匀沉降引起墙体开裂。此外,若建筑地基位于冻土层上,收到地基的冻胀作用也会使得建筑产生开裂。

1.3设计方面

在许多建筑工程设计中,虽然考虑了防裂缝措施,但是设计与规范不相符合,不能有效保障防裂缝措施发挥作用,或者缩短作用期限。由于在设计中没有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防裂缝设计,设计出现差错,遗漏结构荷载,荷载过大而截面尺寸过小,构造不合理,砌体受压面积不够等原因,造成结构自身先天不足。另外,墙砌体结构材料强度偏低,砌筑砂浆强度与砌体强度相差过大,不同砌体混合砌筑以及墙体强度与外墙砂浆强度差距过大等设计方面的不合理都会引起墙体开裂。

1.4施工方面

(1)在施工过程中未做好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砖砌体材料的强度低于设计强度,或者抗压强度虽能满足要求但是砌体长度过长,砌体砌筑完成后在中间部位自行开裂。

(2)在进行不同强度砌体的混合砌筑过程中,将不同的砌体材料配套砌块,形成各种砌体的组合砌筑,这样就会因为各砌体的材料强度、吸水率、热胀冷缩系数的不同造成墙体开裂。

(3)在砂浆的拌合过程中,砂浆拌和不均匀造成有的砂浆强度偏低、有的则偏高,甚至会因材料粘结量过少而造成强度极低。具体来说,在配料方面水泥多了砂浆强度偏高,砂石配多了则会造成砂浆强度偏低,水分过多则会降低砂浆稠度,增大砂浆的干缩量,影响砂浆强度的同时会引起灰缝位置的开裂。

(4)砂浆在砌筑施工中未能做到随拌随用,导致砂浆存放时间过长,在还没开始砌筑前就已发生了初凝结块,导致砂浆在使用时强度降低,对墙体质量产生严重影响,进而造成墙体裂缝。

2.建筑墙体裂缝的防治措施

2.1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

在沉降裂缝发生后,应在沉降发展趋于缓慢且呈减弱迹象时,在裂缝稳定后进行修复。裂缝修复一般使用水泥砂浆或树脂砂浆进行填缝处理,或者使用水泥进行灌浆封闭保护的处理方法。此外,在施工时,应注意加强建筑物上部结构的刚度,以提高墙体的整体抗剪强度。在砌体砌筑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规范规程,如改善砂浆和易性,润湿砖砌体,提高砂浆饱满度、强度,施工临时间断处禁止留直搓,增加砖层之间的粘结,在基础及各楼层门窗上部设置圈梁等措施都能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墙体抗剪强度。 当建筑物的沉降裂缝发展较快且趋于加快时,可加设临时支撑,以减少基础荷载,待进行基础加固后再进行裂缝修复。基础加固措施常采用增大基础面积,桩基础托换以及注浆改变土壤特性等方法。对于较为复杂的地基,可在基槽开挖后进行普遍钎探,对于查出的软弱部位应在进行地基加固后再进行施工。

2.2温差防护措施

(1)建筑物的屋面板受到阳光辐射较多,吸收的热量也多,因此,应在顶面板处增设空气隔热层或选用保温性能良好、导热系数小的材料作为保温层,对层面板的温度的进行有效控制。这样就会大大缩小屋面板与墙体之间的温差,有效预防顶层墙体产生裂缝。

(2)在屋面板的保温隔热层或砂浆找平层应分别设置分隔缝,间距不得超过6m,缝宽应不小于30mm。在墙体圈梁与屋面板的接触面处设置水平滑动层,材料可采用橡胶片或两层油毡夹滑石粉。

(3)在顶层圈梁上可设置一道40~50mm宽的遮阳板,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钢筋混凝土圈梁上,以减小由于温差而产生的应力。

2.3加强对浇筑施工的控制

2.3.1降低入模温度

在施工过程中,可在墙体混凝土的拌合水中加入冰屑或地下水来降低拌合温度,如果外界环境的温度较高,可在施工现场用幕布、草席等对露天砂石进行覆盖,以避免或减少阳光照射,同时在施工前用水对其进行降温处理。

2.3.2控制内部温度

在混凝土构件内部预先设置冷却水管,通过冷水循环加快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减少混凝土因冷却凝土产生的热量,保证墙体混凝土强度及良好的和易性。

2.3.3加强振捣

在墙体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一般采用二次机械振捣,在进行二次振捣时,应掌握好振捣的力度及时间,保持模板等建筑框架的稳定,防止混凝土因沉落而发生的微裂或裂缝。

3.结语

通过以上的叙述,墙体裂缝的防治工作还应该从设计和施工两方面共同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行。当墙体裂缝出现的时候,还应密切进行观察,并对其成因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判断,减少后期不必要的维护费用。如对结构安全产生影响,应及时采取疏散、加固不强或拆除返工等措施,若裂缝发展变缓且趋于稳定,可只进行裂缝表面修复处理。总之,只有在设计、施工及原材料控制中对各影响因素严格把关,认真执行设计、施工规范,方能有效减少墙体裂缝的产生。

【参考文献】

[1]孙卫东.工民建施工中墙体裂缝预防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3(2).

[2]许杰.对建筑墙体防裂缝施工技术的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5).

[3]马晓鹏,曹颖.建筑施工中墙体裂缝成因分析与防治处理[J].甘肃科技纵横,2013(01).

关于防治粉煤灰砖墙体裂缝问题 篇11

1.1 住宅楼粉煤灰砖砌体

近几年来, 政府对粘土产品的限制和粉煤灰的大量开发利用, 使蒸压粉煤灰砖凭借较好的抗压力强度好, 产品尺寸规整, 色泽美观大方, 既能够满足结构上的荷载标准, 有能减少部分外装工程, 综合造价也不高, 因此推广使用较快, 已普遍应用于建筑市场。但由于墙体裂缝问题, 使用并不理想。

住宅楼工程一般采用粉煤灰砖强度等级为MU10, 砌筑砂浆为M5, 但在实际施工中有些由于质量要求不严格, 砂浆的粘合强度不符合设计要求。经过实际调查, 发现有些工程中采用的砂浆强度在5Mpa以下。有些交付完工的工程在短时间内相应的出墙体裂缝现象, 裂缝的部位大都出现在:楼层间铺设电线管处或者管线周围的墙面出现竖向裂缝, 裂缝一般已开关为源头想上裂开;像这种竖向裂缝在内部横墙和纵墙都有出现;在大面积砌体窗下口也会不同程度的出现斜裂缝;在大面积啊墙面上多数出显得裂缝为竖向裂缝;裂缝空隙较大且长度且出现中间宽两端窄的现象;在镶嵌有表箱的位置也会相应出现竖向裂缝。

1.2 车间厂房粉煤灰砖砌体

厂房工程中, 一般情况已排架结构或框架结构为主, 只有少数车间采用粉煤灰承重结构。一般情况下厂房工程建设中要求砖强度等级为MU10, 砌筑砂浆为M5, 一般情况围护墙和填充墙采用粉煤灰作为填充物。多数车间开间较大, 在窗下口一侧或两侧出现斜裂缝;沿大墙面出现裂缝较少, 多为竖向裂缝, 裂缝间距较大且不等, 裂缝中间宽两端窄。

2 裂缝原因

2.1 从粉煤灰砖墙体裂缝的特征看, 主要是由砌体的收缩变形引起的。

粉煤灰砖标准JC239-91规定, 干燥收缩值:优等品应不大于0.60mm/mm, 一等品应不大于0.75mm/mm, 规定粉煤灰砖在出釜必须存放3小时以上才可以出厂进入施工现场。粉煤灰砖的收缩率在自然含水状态下需控制在0.23mm/mm至0.40mm/mm, 自然收缩率主要集中在早期, 出釜5-7小时的收缩率约占总收缩率的50%, 因此, 出釜砖包括在工厂与工地现场的存放时间徐控制在14小时以上才能够被应用于墙体的施工。在自然收缩率未完成的情况下进行墙体的砌体, 会导致墙体开裂。

2.2 砌筑砂浆原材料质量控制不严。

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石灰膏消化处理不透、砂子偏细、含磷量过大或砂浆稠度太小, 保水性不好、操作性能差, 影响砌体施工量。

2.3 砂浆的融化不符合施工要求, 收缩率过大, 竖向灰缝齐度和水平灰缝厚度过大时, 收缩值更大。

如果竖向灰缝过小, 砂浆是后期灌入, 则缝隙无法完全密实的灌入, 使相邻的砌块之间没有粘结紧密, 形成缝隙。

2.4 粉煤灰砌块在使用前, 没有浇水湿润或浇水不够, 造成“烧浆”, 影响砌块相互间的粘结和砂浆的强度。

2.5 砌块间粘结不良。

如砂浆中存在较大的石块, 造成灰缝间粘结不紧密, 砌筑过程中, 铺灰铺设过长造成沙浆失水过多, 影响了粘结度, 砌块就位校正后, 经撬动、碰撞, 影响砂浆与砌块的粘结。由于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原因, 是砌砖之间的粘结程度不紧密, 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初级裂缝。

3 预防裂缝办法

3.1 将钢筋网片设置在抗拉能力弱的墙体部位。

窗台下台面加设钢筋或者钢筋网片以减少裂缝机率。窗台两边钢筋网片延伸长度需对于50厘米, 将钢筋水平设置在墙体中较高的窗下台面和安置表箱的洞口处。墙体中铺设的电线管不需随着墙体砌筑于墙体内部, 切不可在墙体表面进行开槽安置电线管。由于在铺设电线管的过程中在承重强度上会降低墙面承重力, 应根据墙体在建筑中的承重重要性水平铺设钢筋。

3.2 施工中粉煤灰砖与粘土砖不应混用。

由于粉煤灰砖与粘土砖在线膨胀系数以及干收缩值等方面的不同, 故在设计与施工中不要混用。3.3粉煤灰砌体的抗折。抗拉、抗剪强度都必须进行提高。砖应大于MU10, 宜采用混合砂浆, 主要建筑宜用M5, 辅助建筑也应大于M2.5, 砂浆稠度徐控制在50-70毫米, 同时必须坐浆饱满, 粘结率高。

3.4 出釜砖的存放时间应控制在10-14小时, 在自然状态下干缩完成一半左右, 以便减小砖砌成墙体后的干缩值。

3.5 粉煤灰砖砌筑时的含水率应控制在事宜范围内。

粉煤灰砖的含水率最大值控制在20%—26%, 含水率粘土砖高, 但粉煤灰砖的吸水速度慢。含水率过高会使其干缩值变大, 含水率过低会是其与砂浆之间的粘合程度, 因此含水率应控制在10%—15%为宜, 需要在上墙前的12-24小时进行浇水湿润, 浇水后需要放置30d以上再用于工程上。

3.6 由于粉煤灰砖表面比较光滑、尺寸比较规整, 与砂浆的粘合力不

是很强, 因此建议在生产过程中将粉煤灰砖体表面进行凹槽处理增加粘合面积, 以增强砌体的抗拉、抗剪能力。同时, 在生产过程中厂家应严格管理各个生产环节, 把控煤灰的质量, 减小砖体的干收缩值。

4 治理裂缝方法

4.1 首先根据墙体裂缝的具体情况, 找出具体产生裂缝的原因, 然后再进行修补。

如因材料质量和施工不当造成裂缝, 应在裂缝开裂程度稳定后, 进行修补和加固。

4.2 如属墙面不规则小型裂缝, 应沿裂缝两边铲除抹灰层, 把砌体中

的裂缝凿成“∨”字形或“┏┑”字形, 清扫并浇水湿透后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分层嵌补并压实。

4.3 如果裂缝程度营销到墙体的承重, 造成安全隐患, 应拆除重建。

特别是主要的承重墙面, 即使开裂墙面的上不结构已经完成, 但砌的数量不多, 面积不大时, 一般应做好临时支撑, 将不合格的砌体拆除, 重新砌筑。S

摘要:粉煤灰砖在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被广泛应用。采用粉煤灰材料的建筑大部分质量非常好, 但也有少数建筑墙体出现裂缝, 给建筑工程质量留下安全隐患。在建筑工地多年从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对上述质量控制有自己的亲身体会, 现就该质量控制与墙体裂缝的防治进行探讨。

关键词:墙体裂缝,原因,预防,治理

参考文献

[1]建筑材料工业技术情报研究所.砖瓦世界[J].中国砖瓦工业协会, 2008, 1.

上一篇:海洋生物技术下一篇:环境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