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2024-09-20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精选12篇)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篇1

1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研究

1.1 混凝土材料质量是造成混凝土结构裂缝最常见的原因。

水泥不符合建筑设计要求标准, 标号低, 水化热高。粗骨料、细骨料及外掺料等不符合设计标准要求, 或质量差, 杂质多等, 而造成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裂缝。

1.2 温差变化大, 是北方地区早春及秋冬混凝土工程施工而出现裂缝、开裂的再一个重要原因。

温度的高低变化, 会使浇筑后的混凝土发生膨胀或收缩, 产生温度应力。当温差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 产生温差裂缝。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差, 一般由水泥水化热和外界温度变化、构件处于骤热骤冷等因素所造成裂缝、开裂。

1.3 收缩裂缝。

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 会出现毛细收缩, 化学收缩和干燥收缩过程。当混凝土强度较低时, 会产生收缩裂缝, 常常会出现在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混凝土未完全硬化前, 若日晒、高温、养护不周等。使混凝土表面温度发生剧烈变化, 表面收缩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而导致表面开裂、裂缝。收缩裂缝还受混凝土级配、浇灌密度程度、水灰比、构件尺寸等影响和制约。

1.4 荷载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开裂、裂缝, 有些并不是温度变化或收缩所引起的, 而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不按规范和操作规程及构件设计标准进行违章施工, 使构件处于不利状态受力而造成裂缝或开裂。混凝土浇注后还没有达到拆模强度, 此时混凝土构件自身或稍有外力作用, 就可能产生开裂或裂缝。有时裂缝在拆模后并没有产生, 而因未达到吊装强度进行过早的吊装, 也会造成裂缝。

1.5 意外原因造成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构件在浇筑过程中钢筋移位, 受拉力区保护层过厚, 容易在吊装后或承载后, 受拉区产生裂缝。构件运输或吊装过程中受到过重冲撞、振动, 也会产生裂缝。构件构料, 水泥标号都达到设计要求, 但受力面凹凸不平, 承受压力时, 承受压力面面积过小, 发生应力集中, 局部承受压强不足, 也会引起裂缝。

2 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

2.1 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的选用。

水泥应选用水化热较低的水泥, 严禁使用安全性不合格的水泥。粗骨料宜选用表面粗糙, 质地坚硬的石料。级配良好, 空隙率小, 无碱性反应, 有害物质及粘土含量不超规定。细骨料宜用颗粒较粗, 空隙较小, 含泥量较低的中沙。外掺料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 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 降低用水量, 减小收缩。

2.2 科学控制混凝土的配料。

配合比的设计, 应采用低水灰比, 低用水量, 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严禁随意增加水泥用量。配制混凝土时计量应准确, 要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 搅拌要均匀, 离析的混凝土必须重新搅拌均匀后, 方可浇灌。

2.3 严格控制钢筋的配置—钢筋的配置要严格按图纸要求施工:

钢筋的品种、规格、数量的改变、代用必须考虑对构件抗裂性能的影响, 并经过按要求的报批。钢筋配置的位置要正确, 符合图纸要求, 保护层过大或过小, 都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裂缝;钢筋间距过大, 容易引起钢筋之间的混凝土开裂。

2.4 模板工程要严格按规格操作。

模板构造要合理, 防止模板各构件间的变形不同, 而导致混凝土裂缝, 模板和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 防止施工荷载作用下, 模板变形过大而造成开合, 合理掌握拆模时机, 拆模时间不能过早。应保证早龄期混凝土不受损坏或造成开裂, 但也不能太晚, 不要错过混凝土水化热峰值, 即不要错过最佳养护介入时机。

2.5 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工艺。

严格掌握水灰比, 混凝土极限拉伸值随水灰比增大而降低, 并且混凝土强度降低, 收缩增大。加强振捣, 改善混凝土的密实性。混凝土浇筑时要防止出现离析现象, 振捣应均匀适度。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 并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在气温高、湿度低或风速大的条件下, 更应及早进行喷水养护。当浇水养护有困难, 或者不能保证其充分湿润时, 应及时采用覆盖保温材料等有效方法。

2.6 设计构造要科学合理。

建筑平面选型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力求简单。平面复杂的建筑物, 容易产生扭曲等附加应力, 而造成墙体及楼板开裂, 合理布置纵横墙, 纵横墙开洞应尽可能小一些。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 长高比越小, 整体刚度越大, 调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合理地调整各部分承重结构的受力情况, 使荷载分布均匀。防止受力过于集中, 减少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适当加强基础的刚度和强度。部分窗台砌体应加强, 层层设置圈梁, 构造柱。正确地设置沉降缝, 限制伸缩缝的间距。

2.7 加强地基的检查与验收。

基坑开挖后应及时通知勘察及设计单位到场验收。对较复杂的地基, 设计方在基坑开挖后应要求补铝探, 当探出有不利地质情况时, 必须先对基加固处理, 并验收合格后, 方可进行下一步施工。开挖基槽时, 要注意不扰动原状结构。合理安排施工顺序, 当相邻建筑物间距较近时, 应先施工较深的基础, 以防止基坑挖破坏已建基础的地基。当建筑物各部分荷载相差较大时, 一般应先施工重、高部分, 后施工轻、低部分。

多年的建筑工程实践证明, 混凝土工程开裂、裂缝是可以通过设计手段、施工措施加以克服和预防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 是现代建筑工程, 特别是高层建筑工程的基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 从根本上决定, 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 但混凝土是一种抗拉能力很低的脆性材料, 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 经常由于材料质量, 施工工艺操作, 地基变形, 温度变化, 湿度变化和结构受荷, 设计构造等原因而出现开裂、裂缝。混凝土结构开裂、裂缝, 造成建筑工程局部, 甚至造成整体工程的质量问题, 损害建筑工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研究探索混凝土工程开裂、裂缝原因及其防治, 是建筑工程科研的重要的课题。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篇2

摘要:分析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产生裂缝的原因,并从混凝土材料组成、环境条件、施工工艺、外部荷载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有效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进而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措施

当前,建筑工程中一个绕不开的重要话题就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其主要特征就是体积大、水泥释放大量水化热,表面系数不高且内部温度上升快。要是混凝土内外温差变化急剧,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威胁建筑结构的安全,不利于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因此,研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并进行有效地质量控制十分必要。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特点

大体积混凝土体积相对较大,一次性完成浇筑。在施工过程中,由于超负荷的温度应力的存在,常常会出现裂缝。裂缝根据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宏^裂缝和微观裂缝两种。其中,宏观裂缝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对建筑物的施工质量有很大威胁;微观裂缝一般不会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但是,微观裂缝可能会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发展成宏观裂缝,从而影响施工质量。因此,在大体积混凝+32程的施工过程中,控制裂缝的产生和发展就成为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想要控制裂缝的产生及发展就要找出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的成因及发展规律,从而降低裂缝出现的概率;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从而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的成因

导致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的存在。而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产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2.1混凝土的材料组成

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在混凝土浇筑初期容易产生较高的水化热,水化热在混凝土内部积聚使混凝土内部温度远大于表面温度,内外温差的存在会产生温度应力,使混凝土内部受压外部受拉,而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压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

水化热的程度与水泥种类及其用量密切相关,不同的.混合比、骨料级配等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水化热程度。

从微观上分析,可以将大体积混凝土看作由粗骨料和硬化水泥砂浆两种主要材料构成。水泥在水化作用之后逐渐凝结、硬化,在这个过程中,水泥浆失水收缩变形远大于粗骨料的收缩变形,收缩变形差的存在会使粗骨料受压,砂浆受拉,应力分布图见图1,以致骨料界面产生微裂缝,继而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发展成宏观裂缝。混凝土中水泥用量越大,收缩变形量越大;骨料粒径、含量越大,则收缩变形量越小。

配置混凝土时使用的各种添加剂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收缩量。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裂缝的产生。另外,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极易发生性能劣化,从而影响混凝土的施工质量。

2.2环境条件

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会在混凝土内部形成变化不均匀的温度场和湿度场,促使内部微裂缝的发展,进而形成表面的宏观裂缝。大体积混凝土工程施工时,如果遇到连续的低温天气,混凝土浇筑后就会因为内外温差过大而产生混凝土裂缝。连续阴雨天气下,过多的雨水会渗入混凝土内部,影响混凝土的凝固,造成微小裂缝的扩展。混凝土浇筑之后及时完善的养护可以减小收缩变形。

2.3施工工艺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和后期养护都与裂缝的产生息息相关。一般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时,不同层面的混凝土由于温度、荷载的不同而容易产生深层裂缝,不正确的振捣方式也会造成混凝土分层开裂。

2.4外部荷载

大体积混凝土需要充分的时间凝固。在混凝土没有完全凝固之前,要避免在混凝土模板上堆放重物,防止混凝土板面局部受力过大而产生裂缝,如图2所示。同时,如果混凝土没有完全凝固就过早拆模,混凝土板面就会因为受到内部膨胀力的作用而产生裂缝。

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防治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需要从消除温度应力和收缩应力方面人手,而温度应力与收缩应力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及施工工艺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想要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问题,进行良好的质量控制,就要从合理选择建筑材料和坚持科学的施工工艺两方面做起。

3.1合理选择建筑材料

混凝土建筑材料的合理选择主要包括水泥、骨料级配、外加剂、掺合料等方面:

(1)水泥的水化热作用是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选用低水化热的水泥来进行混凝土的配置。其次,在满足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水泥的用量。

(2)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以降低水泥用量,提高混凝土和易性,降低水化热释放的速度,控制混凝土的升温。为控制裂缝产生,粗骨料可以采用粒径范围5mm-20mm的碎石,含泥量不超过1%;细骨料则采用粒径范围在0.15mm~Smm级配良好的中砂,含泥量不超过2%。

(3)随着科技的发展,作为混凝土重要组分的外加剂应用不断增加。合理利用外加剂也可以很好地控制裂缝发展。因此,在满足强度的要求下,应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利用外加剂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例如在大体积混凝土中适当添加膨胀剂,混凝土内部产生膨胀应力可以抵消部分收缩应力,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强度。

(4)混凝土中加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可以减少水泥和水的用量,从而改善混凝土抗裂性能。因而,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可以采用粉煤灰代替部分水泥的方式,降低水泥的水化热,提高抗渗抗裂能力。

(5)在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的分散的短纤维所形成的纤维混凝土可以增强混凝土抵抗裂缝开展的能力。建筑材料是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问题的关键所在,施工企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选择建筑材料,做好材料验收工作,坚决不能采用劣质材料。建筑材料在存储期间也要重视选择合适的存储环境,防治存储不当而造成的材料质量下降问题。还要定期检查材料,一旦发现材料过期或性能不达标就要坚决弃用。

3.2坚持科学的施工工艺

大体积混凝土中,建筑材料的特性决定了结构是否容易产生裂缝,施工工艺则是裂缝问题的主要人为因素:

(1)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通过计算温度应力来确定混凝土浇筑方式。可以选取夜间进行浇筑工作,从而减小温差应力,减少裂缝的产生。浇筑时据混凝土泵送产生的坡度,在混凝土卸点和坡角处布置振捣点,确保混凝土振实。因混凝土的流动性很大,泵送混凝土浇筑完毕之后,为消除混凝土表面裂缝,要在混凝土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二次振捣,提高混凝土防水性能。充分的振捣可以有效减少结构性裂缝。混凝土浇筑、振捣之后产生的泌水和浮浆要及时清除。

(2)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做好对温度的测量、控制工作。采用先进的测温装置做好温度记录,可以全面、准确的掌握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的实时温度变化,技术人员可以利用测量结果制定、实施相应的温控措施。

(3)重视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工作,即混凝土的保温和保湿工作。技术人员应保证养护工作的连续性。

施工环节中,施工人员应严格按施工要求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均匀搅拌混凝土并控制搅拌时间,混凝土浇筑工作应选择专业的施工人员,把握好每道工序之间的间隔时间,保证浇筑质量,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拆模工作。微小裂缝虽然不会对建筑的受力造成影响,但是对建筑的整体性和耐久性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是隐藏的安全隐患。施工人员在施工的各个环节要尽可能的控制裂缝的发展。

4.结语

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探讨 篇3

【关键词】土建施工;混凝土施工;混凝土抗裂;自密实混凝土

0.引言

在商品混凝土及泵送混凝土大量使用的今天,混凝土裂缝在工程结构施工中极易出现,从工程实践情况来看,对于混凝土施工中稍有不慎将导致混凝土开裂,从而引起重大质量问题。通过结合工程实例以及笔者从事混凝土施工中的实践经验,提出一些施工建议,以在施工方面通过一系列措施避免混凝土开裂问题发生。

1.从结构施工因素方面来考虑抗裂

从工程实践情况表明,对于混凝土出现裂缝可能由多方面因素所共同影响而导致的,如施工中的施工荷载、混凝土本身的配合比设计等方面都会引起混凝土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结合实践,笔者首先总结一些在土建施工中防止混凝土裂缝出现的一些措施:

(1)工程项目施工前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控制制度和质量检验体系,施工人员应经过岗位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资格。在设计图纸会审阶段,应认真分析结构抗裂设计的有关内容。在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和进行施工技术交底时,应有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具体技术措施。

(2)对于工程项目中所采用的混凝土在施工前对水泥的安定性、骨料的碱活性、混凝土原材料及混凝土的抗裂性能进行试验检测,通过抗裂性能试验对混凝土原材料进行优化选择。对混凝土配合比进行抗裂性能的优化设计,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及泵送要求的情况下,选择抗裂性能最佳的混凝土。

(3)通过模板设计使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模板体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上下层模板支架的立柱应对准,并铺设垫板。如支撑设于天然地基上,应保证基础均匀受力并防止下沉。拆模时的混凝土强度、模板拆除的顺序及拆模后的支顶加固措施,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及施工技术方案的要求。同时,在施工中应当严格控制施工荷载,若施工时的荷载效应比正常使用的荷载效应更为不利时,应对承受施工荷载的构件进行结构性能核算,必要时应在该构件下方设置临时支撑。当上一层楼板正在浇筑混凝土时,下层的模板或支撑不得拆除。尤其是严格控制现浇混凝土楼板上人、上料时间,必须根据结构设计、混凝土强度增长和支撑的具体情况确定楼板堆载及施工荷载,且应均匀堆放或沿周边堆放。

(4)采取有效控制钢筋位置的措施,防止浇捣混凝土时结构中受力钢筋移位。对于混凝土板、墙中的预埋管线宜置于受力钢筋内侧,当置于保护层内时,宜在其外侧加置防裂钢筋网片。混凝土板、墙中的预留孔、预留洞周边应配有足够的加强钢筋并保证足够的锚固长度。

2.从混凝土施工因素方面来考虑抗裂

对于混凝土裂缝出现除了从施工中的相关方面来防治外,还要从混凝土本身施工技术来有效地控制开裂问题。

2.1混凝土的搅拌技术

混凝土拌制应有详细的技术要求,商品混凝土严格记录每车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出站时间、进场时间、开始浇筑时间、浇筑完成时间,并分批汇总分析。同时在混凝土搅拌前应严格按照施工配合比进行各种原材料的计量,并根据原材料的含水率等对设计配合比进行调整。保证混凝土的搅拌时间。混凝土拌合物的入模坍落度不宜过大。严禁在搅拌机以外二次加水搅拌。

2.2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

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振捣的时间和位置,防止漏振、欠振和过振。严禁用振捣棒撬拨钢筋或用振动钢筋的方法振捣混凝上。对于钢筋密集部位的混凝土采用小直径振捣器或体外振捣方法振捣。对已初凝的混凝土不应再次进行振捣,避免破坏已形成的混凝土结构强度,而应待其充分凝固以后按施工缝的接搓进行处理。对于断面相差较大的构件或结构,应先浇较深的部分,根据气候条件静停0.5—1.5h以后再与较薄部分一起浇筑。

当楼板混凝土浇筑完成到初凝前,宜用平板振捣器进行二次振捣。终凝前宜对表面进行二次搓毛和抹压,避免出现早期失水裂缝。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钢筋锚固区及门、窗、洞口的凹角部位,按设计规范的要求配置网片钢筋或孔边构造钢筋。孔洞边的构造钢筋不得在凹角处弯折而应直线伸出并保证足够的锚团长度。对于工程施工中所留置的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在混凝土浇筑2d后进行,且已浇筑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不小于1.2N/mm2。清除已硬化混凝土表面浮浆松动石子以及软弱表层,接搓面应充分湿润和冲洗干净,且不得有积水。在施工前铺一层水泥浆或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引浆)以利粘结。

2.3混凝土养护与成品保护技术

混凝土初凝后及时洒水保湿养护;重要部位养护采用保水较好的草袋、麻袋或编制物湿润接触覆盖;混凝土表面不便浇水或采用覆盖养护时,涂刷养护剂。对于工程在冬期施工应提前制定施工技术方案。采用暖棚法或保温法施工时,混凝土养护期内始终使混凝土处于潮湿状态,覆盖材料采用保湿保温良好的材料。对于工程在雨期施工,混凝土施工应根据天气情况,尽量避免雨中混凝土施工,防止刚浇筑完的混凝土被雨水浇淋。

施工中应当严禁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前,不得上人踩踏、安装模板及支架或施加其他荷载。拆模或进行其他作业时,严禁撞击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楼地面装修需要打孔钻眼时,要遵从有关施工技术方案的规定。在干燥、高温、暴晒或风力较大的环境条件下浇筑的预拌混凝土或泵送混凝土楼板,必须在浇筑混凝土后立即覆盖塑料薄膜保湿养护,并在混凝土初凝2h后洒水养护。

3.混凝土抗裂的创新理念

从混凝土抗裂理论上分析,混凝土配合比的拌合用水是混凝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已浇筑振动密实成型的混凝土中占有一定空间,不可以损失。因此,目前对于混凝土抗裂措施上出现自密实混凝土技术的创新理念。在工程实践中,采用自密实砼技术要求在自密实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以及相应的质量方面进行重点控制。

对于自密实混凝土的泵送,混凝土输送管路应采用支架、毡垫、吊具等加以固定,不得直接与模板和钢筋接触,除出口外其他部位不宜使用软管和锥形管。泵送时应连续泵送,必要时降低泵送速度,当停泵超过90min,则应将管中混凝土清除,并清洗泵机。泵送过程中严禁向泵槽内加水。浇筑时下料口应尽可能的低,尽量减少混凝土的浇筑落差,在非密集配筋情况下,混凝土垂直自由落下高度不宜超过5m,从下料点水平流动距离不宜超过10m。對配筋密集的混凝土构件,垂直自由落下高度不宜超过2.5m。对于自密实混凝土应采取分层浇筑,在浇筑完第一层后,应确保下层混凝土未达到初凝前进行第二次浇筑。如遇到墙体结构配筋过密,混凝土的粘聚性较大,为保证混凝土能够完全密实,可采用在模板外侧敲击或用平板振捣器辅助振捣方式来增加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密实度。浇筑速度不要过快,防止卷入较多空气,影响混凝土外观质量。在浇筑后期应适当加高混凝土的浇筑高度以减少沉降。另外,施工中应要求自密实混凝土应在其高工作性能状态消失前完成泵送和浇筑,不得延误时间过长,应在120min内浇筑完成。

4.结语

文章通过结合笔者从事土建施工实践,分析了当前土建施工中如施工荷载等引起的混凝土开裂问题,从而提出其抗裂措施,同时从的混凝土浇筑、养护等环节来提出混凝土抗裂。最后,笔者提出混凝土抗裂的较新理念,采用自密实混凝土,提出该技术的施工,为同类工程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陈文娜.抗裂抗渗混凝土施工技术若干问题的探讨[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8(03):118~119.

[2]姚伟.抗裂高性能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中国住宅设施,2011,27(11):31~33.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 篇4

工程项目中,由于混凝土的裂缝导致建筑物在其所发挥的使用功能、相应的承载能力、建筑物的观感以及使用年限等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施工人员必须在根源上做好混凝土施工期间的预防工作,以避免裂缝现象的出现。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有很多原因,经过分析,主要原因归纳为温度和湿度产生的变化,其次是因为混凝土的脆性、不均匀性,原材料不合格,模板变形,基础不均匀造成沉降等。

1. 温度影响

混凝土施工硬化期间,水泥会放出大量水热以及化热,造成内部温度上升,在表面引起拉应力,后期在降温过程中,由于受到基础或老混凝土的约束,又会在混凝土内部出现拉应力,当这些拉应力超出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即会出现裂缝。

2. 湿度影响

大部分混凝土内部湿度变化很小或者说变化较慢,但表面湿度相对来说变化较大,有时会发生剧烈变化。由于养护不得当、造成表面湿度不均匀,表面干缩形变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也往往导致裂缝。

混凝土是一种拉抗强度是抗压强度的1/10左右的脆性材料,短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也只有(0.6—1.0)×104,长期加荷时的极限拉伸变形也只有(1.2—2.0)×104。但由于原材料各部分比例搭配不均匀,在施工中难免出现离析现象,导致同块混凝土的不同部位强度的不均匀,个别部分抗拉能力较低,裂缝便因此而出现。

另外,在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其次,因为混凝土工程进行的抹面次数不能满足要求,更容易出现裂缝现象。另外,在养护方面,由于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3. 混凝土材料及配合比

配合比设计不当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是造成混凝土开裂不可忽视的原因。配合比不当主要是指水泥的用量过大,水灰的比例大,含砂率不符合标准,骨料的选用种类不佳,选用外加剂不当等,这几个因素是互相关联的。有关试验的相关资料数据显示:当用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泥用量每增加10%,混凝土收缩增加5%;水泥用量不变时,用水量每增加10%,混凝土强度降低20%,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降低10%。本市近两年发现不少商品混凝土浇捣的楼板出现裂缝,总结的原因有如下方面: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这样就很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混凝土收缩。

(4)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

4. 施工设计欠周全

结构设计必须满足规范进行计算分析,但有时计算不合理便会出现结构裂缝,如设计计算的不合理使配筋偏少,如连续跨楼板按照单跨板计算,导致板支座负弯矩钢筋配筋偏少;最小配筋率不能满足要求;钢筋的规格选用不够合理等,都将出现住宅现浇楼板的裂缝。此外,应当注意结构刚度的协调,收缩变形的协调及温度变形的协调,任何不协调都会在结构使用后产生裂缝,例如:阳台一边是实墙,一边是挑梁,虽在强度计算上没有问题,而二者的刚度差,会造成扭拉裂缝。再如屋面或楼面钢筋混凝土平台跨度过大,厚度太薄,虽然强度可满足,但因钢筋应力过高往往会在跨中底部和墙根处表面产生裂缝。设计时未充分估计到装饰材料的荷载,活荷载偏小,以致设计受力小于实际受力而开裂。

二、混凝土结构裂缝的防治措施分析

1. 材料选用

混凝土建筑材料首先应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材料进场后应按规定进行检验,主要材料还应复试。

水泥:应选用水化热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水泥,同时还要严禁使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

粗骨料:宜用表面粗糙、质地坚硬的石料,这种石料级配良好、空隙率比较小、不存在碱性反应,同时其中有害物质及粘土的含量也不要超过有关规定。

细骨料:宜用颗粒较粗、空隙较小、含泥量较低的中砂。

外掺加料:宜采用减水剂等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降低用水量,减少收缩。

2. 在温度方面进行控制和防止裂缝的措施

为了防止裂缝,可以现场采取一下措施:改善骨料级配,用干硬性混凝土掺混合料,加引气剂或塑化剂等,减少混凝土中的水泥用量;搅拌混凝土时加水或用水将碎石冷却,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热天浇筑混凝土时应尽量减少浇筑厚度,最好控制在500mm以内,以便于表面散热;第二层浇筑应在第一段砼初凝前浇筑完毕;根据混凝土浇注面积,在混凝土上中下部设置一定数量测温管,定时测定内外温度,前4天每2h测一次,5—7天每4h测一次,8—15天每天一次,并及时记录,确保混凝土内外温差控制在25℃以内,做到及时观察,出现温度超偏,可通过调整养护方式来降低温差;规定合理的拆模时间,以免混凝土表面发生急剧的温度梯度,加强保温养护措施,现场通常采取措施为混凝土浇注后先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用麻袋装锯末,厚度80—100mm进行中层覆盖,最后覆盖1—2层100mm厚岩棉被;另外,夏季施工中对于长期暴露在外面的混凝土块进行撒水养护工作,避免因为混凝土内部水分蒸发过快造成裂缝的产生。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大风大雨的天气中进行混凝土的浇灌。

3. 加强对进场材料的控制

建筑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质量,对进场的建筑材料一定要把好关。混凝土在浇筑至硬化期间,水泥会放出大量水化热,水化热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应尽量采取措施降低水化热。一是尽量选用水化热较小的水泥品种,必要时可以加入缓凝剂,减缓浇筑速度以利散热,或加入适当的减水剂,改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二是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严格控制粗细骨料的含泥量,细骨料宜用干净的中砂或中粗砂,最好用中粗砂,粗骨料宜用粒径较大、连续级配好的石子,严禁混入煅烧过的白云石或石灰石。

4. 施工监测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的混凝土温度以及收缩变形程度的相关数据进行监测,及时对现场情况进行反馈,以便工程能顺利进行。此外,尽量做好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工作,加强养护提高抗裂能力,施工过程中保证混凝土的优良质量对预防裂缝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贯穿裂缝的产生,发现这种情况后要再做更改,努力恢复结构的整体性不是那么容易,因此,施工过程中预防贯穿性裂缝的产生成为主要工作。

发现裂缝时,不要盲目地进行修补工作,应根据调查结果及获取的数据针对各影响条件及建筑物本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然后再确定修补的细节及应采取的措施。

三、结语

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防治 篇5

摘要: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钢筋混凝土的裂缝问题,而在实际施工中必须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重要的是避免有害裂缝的产生。如今,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已经成为了最常见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着重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分析其原因的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成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往往是带裂缝工作的。裂缝发展会使结构或构件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和抗渗能力降低,同时会使建筑物的外观变差,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甚至严重时会威胁到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从多方面统计数据来看,很多工程混凝土的质量事故都是由于混凝土裂缝的发展所致。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控制的措施,将其混凝土裂缝的发展造成危害程度严格控制在规范范围之内,保证建筑物对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原材料不合格(如碱骨料反应)、模板及支承变形等。概括起来,一种是非荷载作用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化学作用等原因引起的裂缝;另一种是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再者是施工不当引起的裂缝,如配合比控制及养护不当引起裂缝等等。

(一)非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水分蒸发、体积逐渐缩小而产生收缩。根据力学分析,由于结构构件受到支座的约束,当其收缩所引起结构构件的约束应力超过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结构构件的开裂。

力学形变及温度应力裂缝。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由于水泥的水化将产生并释放大量的水化热,造成混凝土构件内外部温差较大,膨胀不一致,混凝土表面产生拉应力,内部产生压应力,当这种拉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抗应力时便产生的裂缝。温度变化较大的地区。温度裂缝通常无规律,大面积构件裂缝常纵横交错,受温度变化影响明显,裂缝冬宽夏窄。

(二)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

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在使用荷载的作用下,截面的混凝土拉应变是大于混凝土极限拉伸值,作用于截面上的弯矩、剪力、轴向拉力及扭矩等荷载效应会引起结构构件产生裂缝,这种情况下结构是带裂缝工作,是设计允许的;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使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也属于荷载作用引起的的裂缝,这种裂缝大多是由于地勘不准确或施工控制不到位造成的,是不允许发生;由于在施工中过早对结构构件承受荷载,使结构构件达不到设计强度,迫使混凝土产生裂缝,这是可以避免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在使用过程中,超过设计的允许最大荷载,导致混凝土裂缝。这种破坏性裂缝是不允许的。

(三)施工操作不当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过早拆模,或者混凝土未达到终凝时间承受荷载等都可直接造成混凝土裂缝;在施工中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在交叉作业中,施工人员不采取措施对上层钢筋踩踏,使钢筋弯曲变形、下沉,保护层过大,导致板面裂缝;在施工中混凝土水灰比过大,多余的水形成水泡或蒸发后形成气孔,减少混凝土实际有效断面,在荷载作用下,使空隙周围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板面裂缝;混凝土砂石含泥量超标或级配差,会使混凝土产生网状裂缝或侧面裂缝,混凝土组成材料质量不合格,导致结构裂缝。

二、裂缝的预防控制

(一)从施工过程进行控制和预防

加强控制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严格选择砂石级配,减少混凝土孔隙率及收缩量,提高混凝土抗裂强度;加强混凝土浇捣和养护,使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及时补偿有效控制裂缝。在裂缝容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区域采取措施,避免上层钢筋踩踏变形,导致板面裂缝;避免混凝土在零强度下冲击振动,防止楼板裂缝。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在模板工程中其构造要合理、模板及支架要有足够的刚度,以防止模板各杆件间的变形不同而导致混凝土裂缝;在混凝土浇筑时应防止离析现象,振捣应均匀、适度;在混凝土的养护中适当延长养护时间。

(二)从混凝土自身应力的角度对温度裂缝的进行控制和预防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水泥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大。防止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从而减小混凝土因水泥水化产生温度应力造成的混凝土裂缝。

(三)对混凝土的干缩裂缝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

合理选择水泥品种。水泥水化热越大,混凝土的干缩收缩越大,从减少收缩的角度出发,宜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控制水泥用量,混凝土干燥收缩随着水泥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满足强度等级的前提下降低水泥用量;控制用水量及水灰比的把握,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随着用水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大,水灰比越大,干燥收缩越大,严格控制用水量及降低水灰比,从而减少干缩裂缝目的;控制最佳砂率,混凝土的干燥收缩随着砂率的增大而增大;控制混凝土外加剂使用,在选用外加剂时选用干燥收缩小的外加剂;正确选择养护时间和方法,保证混凝土因表面干燥过快,产生较大的收缩,导致产生拉应力而开裂。

三、对已经出现的混凝土裂缝进行修复

非强度原因而造成现浇混凝土裂缝处理措施有化学灌浆法,其方法为采取环氧类的化学浆液或水泥浆液对裂缝进行灌注填充,既提高了结构的整体性,又能有效阻止钢筋的进一步锈蚀;迭合层法,对原有混凝土楼面凿毛清理,铺设钢筋网,重新浇筑一层细石混凝土整浇层,从力学角度来提高楼板的刚度和整体抗变形性能;整体处理法,通过增设构件、改变传力途径、地基处理、结构补强等整体方法提高现浇楼板的抗裂性能,针对已出现的裂缝,视具体情况对其采取封堵或约束的方案。

四、结语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原因;对策

一、混凝土裂缝原因

1.材料问题。最常见的材料问题就是水泥和粗细骨料因过期或品种选择不当、配合比例不符合要求而引起的裂缝。此外,骨料与水泥中还可能含有的一些有害的物质,或者外加剂选用不当、酸碱物质相互反应以及钢筋结构的性能限制等,这些都可能引发混凝土裂缝。

2.混凝土材料的配制问题。从实践来看,混凝土施工裂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配置上的混合比例控制不当引起的,标准水灰配比是0.24~0.38,最低限度也要保持在0.6以下。如果使用同样的水泥,水灰比例就直接决定着混凝土强度等级,水泥搅拌过程中,所需水量仅是水泥总重量的1/4。但为保证其流动性与混凝土浇灌的质量,水灰的比例也会应当相应的提高一些,因水泥水化热后会产生过多的水分残而留在混凝土材料中形成水泡,就大大的降低了混凝土的抗荷载能力。从力学的角度分析,混凝土材料中的水泡及气孔在荷载的作用下,会因过度集中而产生裂缝。

3.环境问题。混凝土材料一般都具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当施工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混凝土结构就会随之产生温度变形,建筑结构将会在温度变形下产生一定的温度应力。当该种应力超过了混凝土本身的抗裂强度时,裂缝就会产生。一般而言,裂缝宽度总是随温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而且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钢筋结构在受到了腐蚀、火灾等侵害时其表面被就会被侵蚀,因这种物理和化学作用而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二、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治对策

1.对现存裂缝进行修补。加强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治理,不仅要预防,而且还要对现有的裂缝进行有效修补,以免病害蔓延。对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混凝土裂缝问题,应当及时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修补,以免病害进一步扩大,进而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结构的安全性及其使用耐久性。对于已有的裂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第一,组织施工人员对裂缝进行灌浆,利用压力设备将预先配置好的适量修补浆液压入到混凝土裂缝位置,通过物理修补法使裂缝闭合;第二,将裂缝表面做涂层封闭处理,再利用混凝土材料对细微的裂缝或网状的裂纹可产生的毛细作用,使其吸收修补胶液,这样就可以有效封闭混凝土施工裂缝;第三,对施工裂缝做封堵处理,及利用水泥砂浆对建筑工程施工裂缝进行填充和封堵,必要时可对施工裂缝进行有效的事先处理(比如将裂缝处的碎石料或者粉尘清理干净),再通过填充一些材料进行封堵。

2.改善结构设计。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可选用中低强度混凝土材料,也可在承台的表面增加钢筋的用量。实践中为避免因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混凝土施工裂缝,可采取永久式的伸缩方式进行设计;建筑工程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结构长度问题是产生收缩应力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根据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实践情况,施工单位一定要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案,尤其要考虑混凝土施工中可能产生裂缝这一问题。

3.对成型的混凝土要加强养护。混凝土施工过程重要注意保温养护,这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可有效的降低混凝土浇筑块体内外的温差值,同时还能降低混凝土块体自身的约束应力。对成型的混凝土采取保温措施,可有效的减少内外的温差,缓和降温的速度,减小温度应力,同时对混凝土的强度增大和应力松弛作用的发挥也非常有利,可缓冲混凝土材料因表面的干裂而造成的大面积塑性收缩。因此,笔者建议应当加强对混凝土材料的养护,尤其是在遇到雨雪天气时,可组织施工人员搭设一些防雨设备遮盖其表面;同时还要注意排水,防止雨水流入到基坑之中,影响混凝土的浇灌连续性、最终影响建设工程的施工质量。

4.加大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监管力度。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有效的防止出现混凝土施工裂缝,笔者认为要先确定混凝土材料的一次浇筑量、易产生裂缝位置以及构造和施工缝之间的间距、混凝土运输过程以及振捣浇筑时间等相关因素。混凝土材料自身就有泌水性,而且骨料下沉和容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因此在初凝至终凝前这段时间内要对混凝土材料的是表面进行二次压抹处理。当楼层建筑中混凝土浇筑完一天内,其余施工工作只是限于定位、测量和弹线等前期准备工作,施工材料吊卸一律禁止,以免对尚未完成的终凝混凝土带来冲击振动。一般而言,二十四小时后可分批次的组织吊运小型的施工材料,同时要注意轻卸、轻放以及分散放置。第3天以后方可进行楼层墙板或楼面模板正常支模施工。为增强混凝土材料的刚度和减少弹性形变以及增强其抗冲击振动能力,可在新浇筑混凝土材料表面铺设旧木模板或脚手板,以适当的扩散应力,进而减少楼板裂缝问题的出现。

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 篇7

目前在该类建筑中常见的缝隙有两类, 接下来具体的论述。

1.1 发生在整个区域中的缝隙

它的特点是从交界处朝上发展, 如果性质恶劣的话, 会使得构造不具有综合性以及持久性等特征, 使得它无法合理的应用, 带来很多的负面意义。导致这类缝隙的要素是由于温度应力而产生的。在材料降温的时候, 热量会不断的分散, 此时材料的面积就变小, 而且, 在硬化过程中因多余水份蒸发及碳化等原因混凝土产生收缩变形, 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 (外约束) , 不能自由变形, 从而产生温度应力 (拉应力) , 当两种应力叠加超过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强度时, 则在混凝土的底面交界处附近以至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

1.2 外层的缝隙

它的出现和材料的温差有非常紧密的关联, 这类材料在浇筑之后容易发生水化热现象, 因为其规模庞大, 其自身的水化热不能够有效地扩散, 其里面的温度就会逐渐的增加。而其外表会不断的散失热量, 此时就容易出现温差现象, 导致应力现象。如果在混凝土表面附近存在较大的温度梯度, 就会引起较大的表面拉应力, 此时混凝土的龄期很短, 抗拉强度很低, 如果温差产生的表面拉应力, 超过此时的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 就会在混凝土表面产生表面裂缝。它的特征是出现的非常早, 而且不规则, 并不深。

2 简述常用的温控方法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根本原则是同龄期的温度应力 (包括相应龄期混凝土收缩当量温差产生的应力) 应小于同龄期的混凝土抗拉强度, 即要求进行温度应力控制。通过不断的分析多项要素, 在本人看来, 要想合理的应对这类缝隙, 就要切实的按照如下的方法来开展活动。

2.1 减小材料反应过程中出现的热量以及形变现象

为了缓解反应过程中出现的大量热量, 我们可以从选材工作做起, 比如使用中低热量的材料。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 减少每立方米混凝土中水泥用量。使用粗骨料, 尽量选用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控制砂石含泥量;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和相应的减水剂、缓凝剂, 改善和易性、降低水灰比, 这样就能够具有降低总的水泥使用数量, 减轻水化热的功效。而且还可以在结构之中布置冷却系统, 这样随着系统的运作, 材料的反应温度就会随着变小。当材料是无筋或者是含有非常少量的筋的时候, 我们对其进行的石料混合应该控制在百分之二十以内, 降低材料的使用, 目的是为了减轻反应过程带来的不利现象。在对材料进行拌合的时候, 可以适当的混合一定比例的膨胀物质,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材料的收缩作用不是那么的显著, 降低此过程中出现的应力问题。改善配筋, 为了保证每个浇筑层上下均有温度筋, 可将分布筋做适当的调整。温度筋分布细密, 一般用φ8钢筋, 双向配筋, 间距15cm.这样可以增强抵抗温度应力的能力。上层钢筋的绑扎, 要在后续的浇筑之后开展。设置后浇缝当大体积混凝土平面尺寸过大时, 可以适当设置后浇缝, 此举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外应力以及温度带来的作用等, 同时还可以有效地扩散热量, 将材料的里层温度有效的降低。

2.2 使浇筑气温下降

如果外在的温度非常高的话, 浇筑的气温也会随之增加。材料的气温高就会使得水化活动加剧, 此时其升高到最高温所用的时限变少了, 所以降低了能够使用的时限。对于应对其温差来讲不是非常多有效。而且, 气温增加会使得其和易性变低, 要想获取相同的和易性必须多用水分, 此时就会干扰到总的品质。通常来讲, 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不宜大于280C.具体的降温措施有以下的几点:

(1) 选择好时间, 比如在温度不是高的时节或者是清晨以及傍晚等时候进行浇筑活动。

(2) 使材料冷却。将物料放置在库房中, 防止日照, 或者是对其喷洒上冷却的物质。

(3) 使用冰块。通过添加一些凉水或者是冰块等能够起到非常显著地功效。

(4) 防止被外界的气温干扰。对于相关的设备要使用遮阳物质覆盖, 可以起到降低其温升情况的功效。

2.3 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

混凝土结构平面尺寸愈大约束也愈大, 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划分为若干块浇筑, 可降低约束, 不过要防止断面发生急剧的改变。采用分层浇筑可利用层面的散热来降低混凝土温度。分块长度和分层厚度视结构尺寸大小、现场条件、浇筑能力、工期等因素确定。采用此法可以使材料的最高温变低, 而且能够减轻约束, 不过浇筑的时间非常久, 对于掌控时间来讲很不利。

另外, 根据混凝土整体连续浇筑的要求, 当结构厚度不超过3m时, 一般采用相对意义上的分层浇筑方案, 即在整个平面或宽度上连续浇筑厚度相当的许多层混凝土, 在第1层混凝土浇筑完毕还未初凝前浇筑第2层混凝土, 在振动棒的振捣作用下 (插入下层5~10cm) 使上下层混凝土结合成整体, 依次开展, 一直到开展完浇筑活动为止。分层浇筑可分为全面分层、分段分层 (又称为台阶法) , 斜面分层3种方案, 最好是确保最少面积的暴露, 这样能够避免缝隙发生。

2.4 埋设冷却水管

在混凝土中预埋网状水管, 利用管中循环冷水的流动来降低混凝土内部的温度。冷却水可利用地下水、江水、河水、自来水等各种水源, 冷却时间一般为浇筑开始初期的5~10d, 水管一般采用Ф25mm的薄钢管, 管距1~1.5m。

决定冷却效率的主要因素是管距、水温和通水时间。在水管覆盖1层混凝土后开始通水, 在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并开始下降后停止通水。通水持续时间应足以保证混凝土第2次温升小于最高温度和避免出现大的温度梯度。水管系统要经过试压不漏水检测, 确保模板安拆时不致中断水管冷却活动。在降温过程中要经常测定混凝土内外温度和水温, 观察温度变化情况, 作好记录。通水散热结束后, 水管内用微膨胀水泥灌筑。

2.5 对其外表进行适当的保温等活动

要想应对其缝隙问题, 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控制好水分和温差。假如其外表的水分散失的太过迅速的话, 就会使得其出现缝隙的几率加大。所以, 要确保其外表有足够的水分。确保其水分的散失非常的缓慢。常见的是蓄水维护和遮盖洒水两项措施, 而且一般应该维持在两周左右。

笔者主持施工的广州某职工住宅楼, 设计地面以下2层, 地面以上33层, 采用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 基础设置在中、微风化岩层上。筏板基础长77.4m, 宽8~33.5m, 板厚2m, 中筒部位厚2.5m, 集水井部位厚3~3.3mm, 面积2130m2, 混凝土量为4500m3, 该楼混凝土浇筑就采取了以上几点措施, 进行了严格控制和管理, 自浇筑至工程竣工, 未发现底板出现裂缝和渗水, 温控效果良好。

通过分析具体情况我们发现, 在这类建筑中出现的缝隙, 必须通过合理的温控方法来应对。要认真关注的一项内容是, 在开展浇筑工作之前的时候, 要分析泵送水平, 使用优秀的设备, 而且要分析气候状态, 最好不要在阴雨时候以及酷热的时候进行。在浇筑之后, 应该将其打毛, 这样也能够有效地应对缝隙。

3 结束语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篇8

1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

混凝土的施工过程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对天气、温度等条件,主要施工人员根据工地现场的具体情况,安排恰当的混凝土施工的时间。在本文中我们主要针对混凝土的塑性收缩裂缝、温度裂缝、干缩裂缝、沉降裂缝以及腐蚀裂缝的原因及防治的技术进行探究。

1.1塑性收缩裂缝

塑性收缩裂缝是指在混凝土凝结之前,混凝土的表面因为失水过快而产生的收缩,产生的环境是干热或大风的天气情况下。塑性收缩裂缝的呈现的特点是中间宽、两端比较细且长短不一致,短点的裂缝长度为20-30cm之间,比较长的裂缝的长度为2-3m之间,宽度一般为1-5mm之间。塑性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混凝土自身的强度没有达到标准或者根本没有强度、强度小的混凝土完成终凝的时候由于受到高温天气和大风环境的影响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形成急剧性的收缩、混凝土自身强大无法抵抗收缩的强度而产生龟裂,因此可以总结出导致混凝土塑性收缩裂缝的主要因素是混凝土的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

1.2温度裂缝

混凝土温度裂缝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当然是温度,是由于大气中的温度呈现不规律的下降和上升,使得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导致自身产生的水化热呈现不均匀的变化。根据国家建筑工程施工标准来看,一般情况下混凝土材料内外壁的温度差在10℃以上时,冷缩值为0.01%,当温度差在20-30℃之间时,冷缩值为0.02-0.03%,如果加热或冷却强度已经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混凝土施工中就会出现裂缝,因此称之为温度裂缝。

1.3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产生最主要的原因是混凝土材料的选择不当,与混凝土的质量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专业的统计数据显示,混合水和水泥灰产生水泥硬化物,随着水泥整体体积的缩小,如果有水分向外流出,很容易形成细小的孔隙,水分流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压力容易导致孔隙收缩,由于水泥的干缩值在0.04-0.06%之间,而混凝土拉伸最大值在0.01-0.02%之间,两者之间存在差值就会导致混凝土干缩裂缝的产生。

1.4沉降裂缝

导致沉降裂缝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混凝土模板的强度过低,支撑的距离比较大,过早拆掉模板,造成混凝土产生沉降裂缝;地基结构的不稳定,导致混凝土工程出现不均的沉降导致沉降裂缝的出现等。沉降裂缝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的方向发展。

1.5腐蚀裂缝

腐蚀裂缝的出现主要跟化学元素有关,例如有害离子Cl-、SO4-等侵入到混凝土的内部,引起钢筋的腐蚀,从而导致混凝土在使用后期由于自身体积变化而导致的腐蚀裂缝。

2混凝土裂缝相应的防治技术

2.1塑性收缩裂缝的防治

在我们了解了塑性收缩裂缝的形成机理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防治,塑性收缩裂缝的防治技术主要有五种,分别为:第一,我们在混凝土材料的选择的时候,可以你考虑干缩量小的硅酸盐水泥;第二,严格按照施工要求控制水灰比,适当的添加减水剂,以此增强混凝土的沉降性和可塑性;第三,为了保证混凝土能够达到均匀沉降,可以在生产混凝土的时候将模板和底层浸泡在水中;第四,注重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度,利用湿润的草席、麻垫、塑料膜等对其表面进行保湿;第五,在混凝土使用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后期养护的问题,只有良好的后期养护才能有效避免裂缝的产生。

2.2温度裂缝的防治

温度裂缝的产生受到很多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防止的时候技术上就显得比较复杂,实施的难度也比一般裂缝防治要大,但是我们依然要注意以下五点防治的技术应用。第一,在材料选择的时候,尽可能的选择热值比较低的材料;第二,注意水泥的比例,过量的水泥比例会导致混凝土的热敏性增大,因此我们一般将水泥的用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第三,减小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第四,在混凝土施工之前要对现场的环境进行全面的勘查,一旦发现现场的环境不适合施工,就避免强行施工,另外也可以根据现场的环境对混凝土体积变化的影响程度,采取预留收缩缝的措施;第五,注重后期的防护,采取覆盖、贴膜等措施对极端的天气进行预防。

2.3干缩裂缝的防治

关于干缩裂缝的防治,可以从以下四点考虑:第一,选择手冷或拔干过之后收缩值相对较小的水泥作为原材料,例如粉煤灰、低热水泥等;第二,控制适当的水灰比,避免水量和灰量比值过大导致的干缩量增加,另外可以适当的加减水剂;第三,控制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的用水量,严格按照配合比制定的用水量,避免生产用水量超过上限;第四,在混凝土施工的时候要考虑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必要的时候要采取恰当的防护措施,例如覆盖草席为其保温、在冬季的时候还要在混凝土中添加养护剂等。

2.4沉降裂缝的防治

对沉降裂缝的防治,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点措施:第一,施工之前对地基软硬程度进行考察,采取必要的措施增加地基的刚硬性;第二,选择具有强度大的混凝土模板,使得在施工中每一个方向都能够受到力的作用,避免出现受力不均导致的沉降缝;第三,完成施工后的拆模时间要严格按照施工标准中规定的期限,不得提前对其进行拆除。

2.5腐蚀裂缝的防治

腐蚀裂缝是由于化学物质对混凝土造成了腐蚀,破坏原有坚固的结构和性能,才会导致裂缝的出现,因为我们针对施工中常见的腐蚀裂缝,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技术进行防治。第一,通过电化学防腐改变混凝土所处的环境状态、钝化钢筋以此达到防腐的目的,例如氯盐提取法、碱性复原法、阴极防护法等;第二,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作为原料,或选择低碱水泥和无碱的添加剂,并选择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第三,在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要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或涂刷防腐涂料,选择级配高的钢筋,并在混凝土浇筑的时候保证振捣的密实程度。

3结束语

关于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是系统性较强的综合工程,要求施工人员在工作中做好长期防治的准备。对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既是为了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安全和长久性,也是为了保障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以及后期使用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只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对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就可以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来保障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摘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动,楼市的火热也带动了建筑工程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所有的人都希望在工程项目中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混凝土作为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施工材料,它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但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出现裂缝分情况比比皆是,在施工过程中也不容易控制,而有的混凝土裂缝则是由于建筑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的。因此本文在研究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薛泽龙.建筑工程施工大体积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之我见[J].福建建材,2014(02):79-80.

[2]郑伟芳.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探究[J].江西建材,2015(19):113-114.

[3]白旭东.试论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的防治与处理技术[J].山西建筑,2015(23):89-90.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篇9

1 裂缝产生原因

从微观上看, 混凝土是由水泥、砂、石、空气、水组成的多相结合体, 由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微观构造以及所受外界的影响是不同的从而导致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也有很多种, 例如, 基础不均匀沉降、温、湿度的变化、不合理的三相结构、混凝土的脆性、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原材料不符合规格或者模板变形等。

1.1 混凝土的收缩

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对裂缝的产生有直接的影响。混凝土中水分的散失速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因而为了保证混凝土浇注作业所需的坍落度, 必须加大混凝土的用水量。混凝土的裂缝正是在水量增加、拌合物坍落度损失速度加快造成的混凝土强度降低、收缩增加的情况下产生的。同时, 有些混凝土需要进行引气操作, 要是温度偏高就会降低混凝土的含气量, 最后造成引气剂掺入过量、含气量不受控制的情况。通常有经验的人员会增加水泥用量以补偿增大用水量, 但是这样做会造成硬化后的混凝土前、后期强度增长不均的严重影响。混凝土裂缝会因干缩产生, 并因温度的升高热干裂可能性大幅增强。

1.2 鉴于温度变化造成裂缝产生

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当其内、外部环境有所变化时变形就极易发生。温度裂缝就在变形遭到约束, 内部结构产生的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产生。在一些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温度应力甚至可以超过活载应力。例如, 施工时间在冬季时, 裂缝会由于施工措施或者养护不当导致骤热骤冷从而造成内外温差而产生。又如, 浇注大体积混泥土后, 水泥水化放热造成内部温度, 由此内外温差增大, 最终导致表面裂缝产生。

1.3 施工工艺导致裂缝的产生

混凝土在浇注、脱模、构件制作以及运输存放、吊装拼接过程中常产生横向的、纵向的、深入的、表面的和贯穿的各种裂缝,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低劣的施工质量和不合理的施工工艺。例如, 混凝土保护层过厚或乱踩已绑扎的上层钢筋, 使承受负弯矩的受力筋保护层加厚, 导致构件的有效高度减小, 形成与受力钢筋垂直方向的裂缝;又比如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不均匀, 出现蜂窝、麻面、空洞, 导致钢筋锈蚀或其他荷载裂缝的起源点;还有混凝土搅拌、运输时间过长等诸多原因都会造成裂缝的产生。

1.4 施工材料质量导致裂缝的产生

砂、水泥、骨料、拌合水及外加剂是混凝土的主要组成部分。配置混凝土的材料质量不合格会导致结构出现裂缝。例如水泥安定性不合格、水泥中游离的氯化钙含量超标、水泥出厂强度不足、受潮、过期以及碱骨料反应等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产生裂缝;又如砂石中有机质和轻物质过多, 将延缓水泥的硬化过程, 降低混凝土强度, 并且砂石中硫化物可与水泥中的铝酸三钙反应室体积膨胀2.5倍最终导致裂缝产生;除此之外, 裂缝产生还与拌合水和外加剂中氯化物等杂质含量有关系。

2 裂缝的防治措施

优化选料和配料, 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材料, 对各种混凝土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 宜选择水化热偏低或适中并且无碱性反应的水泥;粒径在4~40mm间的、砂含量在2%以内、石子含量1%左右的表面粗细均匀且质地坚硬的粗骨料;颗粒大小、空隙大小适中非细砂材料作为细骨料, 除此之外, 材料的杂质含量也应该在规定范围内, 不应超标;最重要的是要科学的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 尽量做到低用水量和低水灰比, 最好控制在0.6以下。并严把水泥用量关, 以此减少混凝的收缩进而避免混凝土的开裂。

在较高的温度下施工时, 为了降低温度可以在构件内部植入降温管道, 初期时混凝土会出现最高温度峰值, 为了降低此值可采用通制冷水的方法。但需要提醒的是, 通水时间不宜过长, 避免降温幅度过大而引起较大的温度应力, 因此, 通常在夏末秋初采用河水进行2个月左右的中期通水冷却。后期通水则多采用冷水和河水作为介质以达到混凝土柱状块达到接缝灌浆的目的。

适当的使用高效引气剂和减水剂, 从而达到减少胶凝材料用量和单位用水量的目的, 提高硬化混凝土的热学、力学、耐久性和变形等性能。

养护的目的是使混凝土正常硬化, 强度增加, 少受或不受外界的影响。人们常使用的养护方法是淋水养护, 这样不仅可以起到减小混凝土表面收缩还可以起到防止混凝土龟裂的目的。同时, 工作人员还应该根据天气情况以及温度情况合理准确的安排施工工序, 同时还要避免混凝土高差过大和长期的将其侧面暴露在空气中。此外, 养护还要求外界温度不能持续5d低于50℃, 因为外界温度过低, 会造成内外温差大, 最终导致裂缝产生。还有充分利用好气象部门, 做到与他们及时联系以期获得可靠的准确的天气情况, 若施工时间接近冬天, 为避免寒流来袭, 应提前准备好足够的防冻保暖物品和防冻剂等以保证混凝土不会因为外界温度过低为产生无法修复的裂缝。同时混凝土在浇捣后, 要及时覆盖养护, 采取防冻蓄热或保温保湿等养护方法[1,2]。

3 结语

为了防止混凝土中裂缝的产生, 在施工前要充分考虑到外界的温度和环境再确定设计的文件是否合理, 确认无误后再制定合理的施工工期、采用先进的机械化施工工艺并组织优良的施工队伍, 只有具备以上的几点, 在加上严格控制材料质量、温度等诸多因素等, 才能有效的控制裂缝的产生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宜善宏.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施工技术措施[J].工程与建设, 2010, 24 (5) .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篇10

目前在我国, 除了大城市的超高层钢结构建筑和农村的砌体结构房屋外, 城市中包括住宅在内的大部分建筑都采用的是混凝土结构。经调查, 在这些建筑中产生各类形式的裂缝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些裂缝不仅对建筑美观有影响, 另外也会使人们对结构安全产生怀疑。尽管这些裂缝中大部分是由于塑性收缩、温度应力等非荷载原因而产生的, 一般不对结构安全有直接影响。但人们尤其是住宅小区业主通常并不是土建专业人士, 往往会认为裂缝是严重的质量方面的问题。而这, 常常会引发建设单位和业主之间不必要的矛盾[1]。所以, 裂缝的控制成为了建筑工程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从混凝土建筑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两方面进行了论述及分析, 供广大工程人员参考。

1 裂缝产生原因

1.1 设计及构造原因

1.1.1 外墙面和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不到位, 同时在大开间和存在大面积落地门窗的房间中温度筋设置不足。

1.1.2 土建设计人员和水电设计人员设计时未能充分沟通对接, 导

致楼板预留开洞过多, 同时楼板开洞又未能加设附加钢筋而导致应力集中。

1.1.3 为了板底的美观不露梁而在设计时过多的采用异形板, 配筋

时又机械采用PKPM电算结果, 未能根据结构受力分析对配筋予以加强[1]。

1.1.4 对构造钢筋重视不够, 尤其在各种结构薄弱位置, 钢筋配筋不足。

1.1.5 楼板钢筋采用一级钢, 导致施工时易被踩踏, 钢筋凹陷, 混凝

土保护层变大, 楼板有效高度变小, 导致钢筋强度发挥不充分以致楼板开裂。

1.2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是混凝土结构建筑中常见的裂缝。因为热胀冷缩, 混凝土在温度变化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形。又因为内部约束的存在, 会导致应力的产生。该应力大于材料的抗拉强度时, 温度裂缝便会出现。

在夏天, 因为强烈的太阳光照射, 导致屋顶楼板温度远高于屋顶梁, 板的变形大于梁, 导致屋顶梁出现拉应力并且产生温度裂缝;相应的, 在冬天, 屋顶楼板的温度低于屋顶梁, 板的收缩较大, 导致屋顶楼板出现拉应力并且产生温度裂缝。这种温度裂缝的宽度较小, 形状不固定, 一般是和梁板的短边平行, 有时也会产生交错[2]。

另外, 因为大体积混凝土会释放相当程度的水化热, 导致其内部和表面产生显著的温差。若在设计时没有考虑适当减小约束力或者施工时没有采取降温措施, 也常常会产生温度裂缝。

1.3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

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也常常是产生裂缝的重要原因。因为地基土存在应力扩散, 即深度越深, 扩散越大, 应力也就越小;深度相同时, 中间大, 两头小。所以, 就算地基土质情况均匀, 在建筑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应力也会不均匀, 导致不均匀沉降, 并成一弯曲的分布形式。地基土质较好, 分布均匀, 同时建筑的长高比有限时, 不均匀沉降量是较小的, 也不会产生明显裂缝。如果土质较差, 分布也不均匀, 沉降量和不均匀差值均会很大。此时, 若建筑长高比又较大, 就很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裂缝。

这种裂缝的出现位置以及宽度都和不均匀沉降形式有关。当沉降弯曲方向向上, 裂缝出现位置在建筑下部, 其宽度往上逐渐减小;反之, 当沉降弯曲方向向下, 裂缝出现位置在建筑上部, 其宽度往上逐渐增大。并且, 裂缝多出现在窗户洞口的对角处, 呈八字形。

1.4 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塑性收缩、失水收缩、硬化收缩和碳化收缩等四种[3]。

1.4.1 塑性收缩。

混凝土在浇筑后, 因为一般是在室外, 会受到阳光照射和风吹的影响, 同时在浇筑后4小时左右水化反应较强, 导致结构表面会蒸发大量水分, 此时底部混凝土会约束表面混凝土的收缩, 产生拉应力, 表面便产生裂缝。又因为重力的作用, 骨料颗粒下沉, 泌水现象产生。由于钢筋的存在, 挡住了部分骨料的下沉, 裂缝便会沿着钢筋方向开展。该阶段混凝土还没有完全硬化, 故称为塑性收缩。这种裂缝在夏季和风力较大的时候, 以及振捣不正确时易出现。一般在混凝土浇筑后4小时左右开始出现, 24小时后展开较明显。

1.4.2 失水收缩。在混凝土中有着极为微小的毛细管, 水分会从中不断溢出并蒸发掉, 导致混凝土出现变形, 体积明显收缩。

1.4.3 硬化收缩。

混凝土硬化时, 水泥骨料逐渐水化, 水泥矿物和混凝土内部的的游离水发生水化反应, 变成水泥石, 产生一定的收缩。该收缩量一般不大。

1.4.4 碳化收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混凝土中的水化物产生化学反应, 反应结果会产生一定的收缩, 这种收缩一般相对缓慢。

以上四种收缩中, 失水收缩所带来的体积变化最大, 大概占到总收缩量的90%左右。

2 裂缝防治措施

2.1 设计及构造方面

2.1.1 设计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相关规范进行设计, 对像屋顶这种温度应力较大的地方必须双层双向配筋, 且钢筋间距不宜过大。

同时, 外墙面和屋面的保温隔热设计要到位。比如, 屋面可考虑采用架空板, 或者屋面填土种植植被等方式增强隔热性能[1]。

2.1.2 各个专业的设计人员在设计时充分沟通对接,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开洞。必须开洞的, 务必在洞口周边加设附加钢筋。

2.1.3 有异形板时, 须在PKPM电算结果基础上, 加设放射筋。

2.1.4 在各种结构薄弱位置, 严格根据规范和图集等配置构造钢筋。

2.1.5 楼板钢筋尽量采用三级钢, 以避免踩踏导致钢筋凹陷。

2.2 温度裂缝方面[2]

2.2.1 配合比时, 尽量降低水灰比, 用低热水泥制作大体积混凝土。

2.2.2 对长度较长的结构构件, 要分段浇筑。对体积较大的结构构件, 要分层浇筑。合理设置施工缝。

2.2.3 振捣密实, 增强混凝土拉应力。控制好混凝土的温差, 对于温度的明显升高和减低都要及时处理。

2.3 不均匀沉降方面

2.3.1 控制好建筑的长高比, 不高于2.5。建筑体型尽量简单, 避免不必要的蜿蜒曲折。当体型较复杂时, 合理设置沉降缝。

2.3.2 根据地勘报告, 科学选取合理的基础处理方式, 并做好防漏水工作, 避免因漏水而产生的不均匀沉降。

2.3.3 做好沉降观测工作。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

2.4 收缩裂缝方面

2.4.1 配合比时, 控制好水泥量和水灰比, 减小空隙率。尽量避免用特细砂。

2.4.2 适当增加膨胀剂, 用以抵消收缩应力, 控制裂缝。

2.4.3 浇筑前, 往模板和基层上浇水使其湿透, 尽可能减小其从混凝土中吸收水分。

2.4.4 浇筑后, 及时将混凝土表面覆盖上, 并做好养护工作, 尽量使其终凝前保持湿润状态[3]。

2.4.5 合理设置后浇带, 提前释放掉约束力, 再用混凝土填充。

3 结束语

混凝土建筑中, 裂缝是不可避免的。本文分别从设计及构造、温度裂缝、地基不均匀沉降和收缩裂缝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裂缝的成因, 并提出了防治措施。我们要通过合理设计、完善施工、控制材料等方式, 提前预防, 尽量减小裂缝出现的可能性, 提高工程质量, 保证结构安全。

摘要:混凝土建筑往往会出现裂缝, 既有设计和构造方面的原因, 也有温度、收缩、地基不均匀沉降等方面的原因。文章分析了混凝土建筑中常见的裂缝产生原因, 并论述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供广大工程人员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裂缝,收缩,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郭剑飞.某小区住宅楼现浇板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36 (1) :88-90.[1]郭剑飞.某小区住宅楼现浇板裂缝成因分析及处理[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10, 36 (1) :88-90.

[2]王卉.混凝土施工阶段裂缝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3, 29 (2) : 113-115.[2]王卉.混凝土施工阶段裂缝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3, 29 (2) : 113-115.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篇11

摘要:在今天高楼林立的社会当中,工程建筑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标杆力量。其中建设技术以及材料等都是工程建筑品质的决定因素。在建筑当中混凝土是常用的建筑材料,混凝土出现裂缝则是工程建筑施工质量的一大普遍问题,这个问题一旦发现就要进行紧急的治理,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治则对整个建筑工程的使用性以及安全性都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建筑物对于人们的生活生产都是极其重要的,一旦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能受到影响则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从而造成不小的安全事故的发生。为了避免发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就需要对建筑物出现混凝土裂缝这一现象进行原因分析从而找出正确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进行积极的防治工作。

关键词:混凝土;工程建筑;施工质量;防治;裂缝

在当今社会当中经济在高速的运转,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进展时代,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我国的建筑行业的发展也伴随着经济的脚步快速前进,成为了经济发展当中的中流砥柱,更多的人关注于建筑行业。在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成为了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混凝土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该建筑物质量的优劣,所以商品混凝土对于一栋建筑而言是极其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混凝土容易出现裂缝的现象,要想全面的提升建筑物的質量就急需改善混凝土裂缝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工程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是很难避免的问题,但是根据混凝土裂缝的不同情况其对建筑物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理就不会对建筑物产生大面积的损害,一旦放任不管就很容易出现更大的险情。所以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混凝土裂缝的不同成因来采取不一样的解决方式,只有因地制宜的方式才能够快速又有效的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所带来的危害。

1.研究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的成因

1.1 混凝土材料质量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众所周知材料是最为重要的基础部分,所以混凝土的组成材料一旦出现质量的不过关就会直接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这是最常见的裂缝原因。而混凝土的材料问题主要是涵盖了水泥的质量是否优质、外加剂的添加是否符合相关的技术要求、杂质是否较多、粗骨料以及细骨料是否符合相应的技术标准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的构造,从而决定是否出现裂缝。

1.2 温度的变化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热涨冷缩是混凝土具备的特质之一,一旦温度高了就会出现膨胀,温度下降后又会收缩,由于这一特性的影响所以如果在短时间内出现了温度的变化过大,那么混凝土的温度出现形变也就会过大,因此所产生的附加应力也就超过了混凝土本身所具有的抗拉力,这样也会出现混凝土的温度裂缝。该现象在北方地区出现的概率较高,而且大部分集中出现在早春以及秋冬等季节。

1.3 收缩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塑性收缩通常都是因为混凝土的表面失水太快且没有采取有效的补水措施而造成的现象,塑性收缩一般都是发生在混凝土凝结之前的阶段,特别在干燥炎热的天气情况下,因为混凝土本身的情况以及天气条件的不同,塑性收缩所导致的裂缝程度也是不尽相同的,而且在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的操作过程当中,出现化学收缩的可能性也是有的,而化学收缩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搅拌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碱性离子与混凝土当中的一些活性较强的骨料相互碰撞所发生的化学反应,这一反应的发生则会使得周边的水分被吸收,也就使得混凝土内部发生膨胀现象并导致裂缝的出现。

1.4 荷载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在对混凝土的结构进行施工的操作过程当中,由于一些不恰当的荷载也会使得混凝土出现裂缝的现象,比如在混凝土的结构强度还没有达到设计所需的要求的时候,在拆模之前就对其进行加载操作,但是这一时期的混凝土的内部结构还正处在不利的状态阶段,稍稍有外力的作用就特别轻易的造成混凝土的开裂现象。由此可见,一些不符合规定的不当施工操作对于混凝土的结构而言都是危害性极大的,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可能性增加。

1.5 地基不均匀的沉降导致混凝土裂缝

还能够造成混凝土的结构受力出现变化的就是地基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现象,这一情况很容易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普遍的地基基础不均匀沉降大部分都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导致的:

1.5.1在极度严寒的天气当中,冻土或是冻土解冻所造成的地基基础不均匀;

1.5.2地基基础土质的不均匀,特别是有的区域的地基基础较为松软;

1.5.3地基基础浸水所导致的地基基础不均匀。

1.6 施工工艺问题导致的混凝土裂缝

由于混凝土的施工设计的因素较为广泛,所以由于施工的工艺问题所导致的混凝土裂缝也是相当复杂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6.1在混凝土的搅拌、运输、浇捣、振实等一系列的施工工序当中一旦出现操作不当就会直接或是间接的导致混凝土的裂缝出现;

1.6.2模板的设计不合理或是拆模过早等造成的混凝土裂缝;

1.6.3由于在混凝土的施工操作过程当中的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形成的钢筋污染、保护层的大小不当,这些都导致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发生碰撞从而导致裂缝的发生;

1.6.4对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不重视,导致混凝土的表面过早的干涸或是内外的温度差过大,这些都会造成混凝土的开裂现象。

2.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

出于上述原因,混凝土裂缝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很难完全避免的,但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裂缝对建筑物造成的危害程度是不同的,因而,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混凝土裂缝的发生,并在发现混凝土裂缝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就能够控制混凝土裂缝的范围,尽量消除其危害,常见的混凝土裂缝防治措施有以下几种:

2.1 优化选料和配料

首先,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对各种混凝土材料进行严格检查,如水泥的水化热高低;粗骨料表面的粗细、质地坚硬与否、是否存在显著的碱性反应、杂质含量是否超标;细骨料颗粒大小、空隙大小;除此之外,还要对各种外加剂的质量和性能进行严格把关。另外,混凝土混合料的配置也关系着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因此,要科学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尽量做到低水灰比和低用水量,并严格控制水泥的用量,以此减少混凝土的收缩进而避免混凝土开裂。

2.2 规范施工操作

首先要依照结构设计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主要注意保证模板工程和浇筑作业两个环节的施工质量。模板工程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技术规范操作,模板构造和强度要符合设计要求,另外要加强对拆模时间的控制,以预防拆模过早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和拆模过晚造成的养护不足;浇筑过程中要注意充分振捣以增强混凝土的密实性,另外要注意防止离析现象的发生。

2.3 加强混凝土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质量,因而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养护是很有必要的。混凝土养护工作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的良好硬化,确保其结构强度能够真正达到设计要求。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表面干燥和内外温差大是造成混凝土开裂的主要原因,因而混凝土养护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混凝土进行降温和保湿,对于一般混凝土结构来说,混凝土养护主要操作方法是洒水养护,这样一方面能保证混凝土在整个硬化过程中表面都是湿润的,另一方面也帮助混凝土温度逐渐降低到环境温度而避免温度裂缝的出现。但对于大体积的混凝土结构,应采取其他降温措施,因为大体积的混凝土容易出现集中的水化热,如拆模后立即覆盖薄膜,湿麻袋等以起到隔离外界环境和降温保湿的作用,避免温度裂缝。

总而言之,混凝土裂缝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施工的常见病害,只有加强对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才能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结合混凝土裂缝的成因,笔者认为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应从材料、施工和养护三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少混凝土裂缝的出现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危害程度,确保混凝土结构安全和提升其使用性能。

参考文献:

[1]刘进贵.混凝土裂缝归因与防治 [J].科技资讯.2007(11):70.

[2]杨莉.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原因及防治 [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9(16):119.

[3]黄浩,田桥.浅析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防治及补救 [J].科技资讯.2010(7):65.

建筑混凝土裂缝防治 篇12

(1)原材料。建筑工程混凝土板大多是水泥浇筑的.因此,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种类、标号的水泥,以确保水泥在干燥后的收缩幅度及抗拉强度符合建筑要求。而且不同品种的水泥水热化指标差异明显,在混凝土板施工时应当慎重选择,必要时应当先进行小范围的浇筑试验,再进行大面地施工。但是在实际的浇筑过程中,很多施工单位往往存在着水泥选择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因此经常能够看到建筑混凝土时入模温度超出理想温度或者混凝土的抗拉度不够,以至于产生裂缝。

(2)混凝土收缩影响。在混凝土板浇筑完工后,混凝土板大多置于自然状态下完成后期的收缩与凝固。由于自然环境中的光照、风等原因,混凝土构件表面会失水,以致于混凝土板表面发生塑性收缩和干缩,也就是出现了硬化。该过程往往表现为,塑性收缩会在混凝土内部粗骨料和钢筋阻抗作用下,形成一种内部的拉应力即收缩力,而一旦收缩力超过混凝土板自身的抗拉度,就会出现较深的裂缝。干缩则是因为混凝土板的表面,由于水分迅速流失,其速度远快于混凝土板内部,进而外部的收缩力度强于内部的抗拉度,因此也就造成了不规则特点的构件表面的裂缝出现。

(3)混凝土内外温差。一方面,水泥作为主要的混凝土板浇筑材料,其本身就有大量的水化热存在,而且在浇筑完工后混凝土板内部会随之发生化学作用,使得混凝土构件内部温度急剧上升。与此同时,混凝土板较厚,其表面暴露在自然环境中,其内部的热量迅速向外散的时候往往很快与外界温度持平。在构件内部仍有很多热量无法传递出来,形成了外冷内热的温差,构件内部不断膨胀,而外部持续收缩,一旦超过抗拉度所能承受的作用范围,裂缝随之产生,给安全埋下了隐患。

(4)材料配比。材料配比不当也是造成混凝土板裂缝成因之一。除了水泥,混凝土浇筑还需要一定量砂石、骨料、水和外加剂等,而且几种原材料之间的比例一般都应当在固定的范围,否则就容易引发裂缝。比如,石灰和水的配比不合理时,就会增加混凝土构建的收缩力,引起裂缝。

2 监护工程混凝土板裂缝的防治

(1)控制原材料质量。针对由于原材料引起的混凝土板的裂缝问题,应从源头上严格控制,即应当科学选择水泥、砂石、灰粉、外加剂等材料。材料选择的标准,应当能够达到由于各作用之间作用产生的拉应力要求,而且还应当避免材料之间反应产生过多的热量。因此,在实际施工时,可以选择水化热低、干缩小的水泥及含泥沙少的骨料,适当增加外加剂的量以减少水泥的应用,并严格把控原材料的质量。

(2)做好施工控制。1在进行混凝土板裂缝浇筑前,应当选取构造和承压强度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的模板,从施工到拆模的各个环节严格规范的把关,有效减少裂缝出现。2在将水泥、砂石、外加剂与水拌合时,要依照相关规范控制拌合的时间、各种原材料的比例,并安排专人在现场监督,以确保混凝土的性能满足施工要求。振捣与二次振捣作业时,应当运用“快插慢拔”的技巧,提升混凝土的密实性及系统性。3在构件建筑时,要确保连续作业施工,振捣前也应当充分分析离析发生的可能性。4在构建浇筑基本完成时,应当预留一些伸缩缝,将构件根据需要切割开,在合适的位置进行微膨胀混凝土施工工艺,减少表面过分收缩。

(3)控制内外温差。针对混凝土板内外温差过高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对水泥的选择时进行水热化的测定,应当要选择水热化低,保温性能好的水泥材料,减少温度应力产生的问题。2为促进混凝土板内部温度散出,应当在施工前就在模板的内侧合适位置设置金属管道,在浇筑完工后流入循环冷却水,以加速内部降温,从而有效地减少混凝土板的内外温差,降低裂缝出现的可能性。3对于浇筑完工的建筑混凝土板表面及内部的温度,应当至少12小时一次监控,动态地记录温差值,一旦温差超出范围,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4)做好配比控制。优质的原材料还应当有科学合理地配比,才能合成符合建筑施工条件的混凝土。通常3m3的混凝土需要水泥量不高于410kg。在实际的配比中,应当对每一次施工材料的配比做好控制,以尽可能的减少裂缝发生。根据相关数据,一般情况下,以3m3的混凝土为例,每增加10kg水泥材料,其产生的水化热就会增加,水化温度比增加前高出1℃。因此,为了避免过多的水化热,在材料配比时,应当在不损害建筑构件强度和功能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加水量和水泥用量,有效减少混凝土板裂缝。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建筑工程混凝土板裂缝的成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原材料在选择过程中质量的不可靠性;2因外部原因造成的混凝土板收缩不同而造成的裂缝产生;3混凝土板内外温差不同造成的裂缝产生;4材料配比把控不好造成无法达到建筑需要。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措施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从工程设计环节开始,对施工材料予以有效把控;2整个施工环节,对施工的质量和程序予以有效控制,保证混凝土的性能能够满足需要;3对混凝土板的内外温差予以有效控制,保证其满足建筑需要;4做好配料的配比控制,达到防止裂缝产生的目的。建筑行业的发展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起居,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强化其混凝土的质量可靠性,才能够让建筑的质量有可能达到预期的居住需要和标准,才能够为人们营造可靠的居住环境。相关人员要积极探索相应的技术提升措施,让建筑工程质量更上一层楼。

摘要:随着建筑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其质量、安全、稳固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在实际建筑工程中,因种种原因经常会出现混凝土板裂缝的问题,不仅影响了建筑美观,且影响了建筑物的稳定性,降低了建筑的质量水平,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文章首先对建筑工程混凝土板裂缝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监护工程混凝土板裂缝可行性的防治途径,以期产生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建筑工程,混凝土板,裂缝,成因,防治

参考文献

[1]高飞.建筑工程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裂缝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研究[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6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6:2.

[2]陆斌.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及控制[J].硅酸盐通报,2013,(1):85-88.

[3]包永刚,孟庆伟.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防治[J].中国住宅设施,2015,(Z4):41-43.

上一篇:领导力培育下一篇:合理使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