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及政策走向

2024-10-07

经济及政策走向(通用5篇)

经济及政策走向 篇1

一、国际宏观经济基本走势

1、全球经济失衡, 全球化进程缓慢。

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后, 导致了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主要体现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 由于总是出现大量的贸易赤字, 同样也就造成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过多的盈余。。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今天, 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久久不能提高, 经济发展处在衰退和萎靡的阶段, 与此同时, 一些新型的工业化国家, 由于国家盛产石油, 还能保持着比较快速的发展, 这也就造成了全球经济的严重失衡, 全球化进程趋于缓慢。

2、全球增长模式转型, 凸显新增长点。

在21世纪的今天, 经济发展可以说是各个国家的重中之重, 也正以为如此, 就忽视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不可小觑的影响和破坏。近几年来, 科学家一直在探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 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监控。但是, 如何既能够维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又能有效遏制环境的污染, 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此时, 以美国、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实施经济模式的转型, 力图发展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 这些发达国家必将引领全球发展的新增长点。

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式基本判断

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 全球化进程举步维艰的时候, 如果断言中国经济能够平稳较快发展还为时尚早, 据有关数据显示, 中国经济的复苏既有回暖的现状, 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急需中国政府加以解决。

1、GDP小幅度增加, 财政收入明显回升。

经济危机过后,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0.3%, 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分季度看, 一季度同比增长11.9%, 二季度增长10.3%, 三季度增长9.6%, 四季度增长9.8%。据数据显示, 不难看出, 国内生产总值和全国的财政收入都出现了回暖的状态, 但是, 不可忽视的是, 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还是不够牢固。

2、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消费潜力显著。

统计显示, 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 比上年增长14.9%,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我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 比上年增长11.3%,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8%。在城乡居民收入维持增长的同时, 为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 国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产品的生产价格, 不仅使产品生产价格大幅度下降, 也使得城乡居民的消费价格降低, 从而刺激了居民消费, 凸显了消费的潜力。

3、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 房地产价格略有回升。

经济危机以后, 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快速增长, 主要借助于银行的贷款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的稳步增长, 同时央行加快了调整的步伐和紧凑的计划改革, 使得国内的投资形式还比较乐观。与此同时, 在全国近70个大中城市中, 房地产的销售价格也有了小幅度的增长, 从房地产和固定资产的投资状况来看, 如果不避免过度的、恶性的投机, 就会造成全国的通胀隐患。

4、经济结构依然不平衡, 潜在隐患不可忽视。

虽然从整体数据上来看, 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处于良好的增长状态, 但是这种表面的状态依然隐藏着不健康的隐患。就比如说, 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 如果这样的差距不能得到缓解和缩小, 就会导致农村居民的心理落差, 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除此之外, 由于国内居民的收入、消费和投资的不平衡发展, 也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会过分的依赖于他国的发展, 一旦陷入危机, 就会难以自拔。因此, 中国经济结果不平衡的现状, 是不容忽视的。

三、科学研究经济形式, 提早规划宏观政策

经济危机过后, 中国不断的调整宏观经济目标, “保增长”的发展经济, 并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转变, 逐步走向灵活适度的状态。经济危机总会过去, 但是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却是刻不容缓的。

1、实现战略转型, 培育新竞争力。

实现战略的有效转型和培育新的竞争力就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在区域经济发展发面, 为了避免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就要加快制定城市群的发展, 增强中国城市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在产业结构方面, 中国再不可以忽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而是应该积极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以生物工程、新型能源为突破点, 发展新型环保的经济;在决策机制方面, 中国政府应该制定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机制, 试图提高政府机构的决策能力, 这样才能行之有效的指导全国经济的正确走势。

2、推行产权与产业结构调整。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现今的中国国情。在中国, 工业化模式也主要注重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因此, 距离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虽说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已经注意加强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完善和协调, 但是产业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单一, 还是需要多元化发展来弥补和平衡, 这样才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腾飞。

3、培育资本市场,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保证一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有健康完善的金融体系, 在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今天, 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 是保证经济良好发展的前提。当今社会, 各个国家的金融市场都不能够独断独行, 遇事也不可以独善其身, 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并加强各国之间的金融政策交流, 是进一步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条件, 也以此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4、转变政府职能, 科学调整收入与开支。

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有一国的政府作为坚强的后盾, 做好财政收入的监管又是重要的执行项目。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 我国政府要考虑的不仅是如何最好财政收入, 更是要考虑如何做强财政收入, 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居民收入分配, 在过往的发展中,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严重不平衡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健康, 因此, 财政收入必须既要有财, 又要有政, 才能科学的调整收入和开支。

四、小结

经济危机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阻碍, 但与此同时更是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及时确立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 不仅能够指引中国的经济发展, 更能够指引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摘要: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同样的, 对中国来说, 如何及早明确宏观经济政策,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对经济复苏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换言之, 在无法确定中国经济是否发生二次探底时, 加快实行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新的竞争力, 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战略转型加以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经济危机,宏观经济,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陈蕾, 《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深入分析》[J], 《特区经济》, 2010年第1期

[2]、鲍善冰,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其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3期

经济及政策走向 篇2

3.2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1.8个百分点。外贸进口和出口双双超过3000亿美元。价格涨幅趋缓,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涨幅回落

1.3个百分点。随着供给能力的提高和不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控制,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比去年有所缓解。些企业的利润空间,更成为了推动国内物价上涨的一股重要力量,被称之为“输入型通货膨胀”2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世界经济,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危机面前,我国经济理论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迅速投入相关研究工作,进行实地调研,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贡献智慧。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是经济理论界研究分析的热点课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经济形势作出了判断和分析,对如何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3总体经济形势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我国经济下滑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经济出现回升势头,但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仍处于困难时期。今年前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表明扩张性政策尚未完全抵消经济加速下滑的影响。也有专家认为,虽然经济增长的严峻局面得到缓解,但真正企稳回升、进入持续上升通道仍需时日。还有专家认为,我国经济已经触底企稳,但可能不是尖底而是平底,也就是经济发展将呈现U型走势,可能要经过两三年盘整后才能重回快速增长的通道。

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从产业结构看,低端工业增长减速,基础设施、服务业增长加速。高能耗行业增长减速,经济增长回暖与单位能耗下降并存。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的投资在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整体工业回暖的作用在增强。从区域结构看,以往主要依靠东部地区率先恢复的危机应对模式有所改变,中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从收入结构看,国家、企业、个人的分配关系有所改变,城乡居民收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这有利于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消费需求。

经济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央及时果断地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把政策的着力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地区需求上,促成了经济总体形势的向好。专家学者普遍认为,中央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效果已经显现。财政货币政策落实好于预期。货币信贷快速增长,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的迹象有所改观。有专家测算,如果不采取扩大中央政府投资规模、增值税转型、降低行政性收费、提高居民收入等一揽子经济政策,2009年我国经济增长可能仅有5%左右。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可拉动全年经济增长

2.6个百分点以上。

自去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的弊端不断显现,至今没有结束的迹象。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恶化,美元对人民币一路贬值。这些变化,对于中国这样的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扩大内需的政策受到了物价上涨的严重挑战,物价的上涨抑制了消费,压缩了内需。

虽然面临着这些严重的挑战,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下,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13061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4%,比上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农业形势总体良好,夏收作物喜获丰收。工业生产增速减缓,企业利润继续增长。固定资产投资稳定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国内市场销售快速增长,城乡消费同步较快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生产价格涨幅扩大。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货币供应量基本稳定,存款余额增加较多。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那样,经济形势正在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而且比预料的要好。这些成绩的取得,坚定了我们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决心,也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一是适时、适度地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为经济的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条件;二是在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之上,适时进行改革,以健康的经济体制与机制,应对不断出现的各种挑战。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稳定始终是压倒一切的重要任务。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前提,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也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得到解决。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的情况来看,年初中央所确定的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这一政策组合,是基本上适合当前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的。不可否认,在这一政策组合之下,局部地区和一些行业的运行,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当辩证分析。一些问题是我们早就预料到的,比如说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增长受到了压制,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状况;有些问题是由于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而新出现的,比如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暴涨导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价差扩大等,则需要我们对政策进行相应的调整。总的来看,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政策的基调不应该改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保持这一政策基调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适时、适度地对这一政策的部分或局部进行微调。相信在这一政策的组合下,我国的经济能够在今后保持健康的发展,也能够为我们所需要进行的改革提供必要的条件。

为做好今后的经济工作,下一步我们恐怕应该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付出更多的精力。深化改革,创新体制。专家学者认为,应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以利于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内生动力。应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上,建立将部分国有企业红利转移至公共支出领域的机制。这不仅有利于改善民生、拉动消费,还有利于抑制国有企业的投资冲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增强经济活力。将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结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避免“开闸放水”产生通胀压力而压缩信贷又会对实体经济造成损害的两难选择。加快金融改革和金融机制创新,提高金融体系效率,改变一方面银行存款非常多、而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和农民的资金需求又得不到满足的局面。调整结构,推进转型。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实现经济真正复苏和持续增长,最终要靠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经济转型。首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继续推动重化工业发展,并将发展新技术产业与发展重化工业结合起来。培育和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第三代移动通讯、生物技术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第三产业。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其次,推动企业转型。通过开展低成本并购,推进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促进企业进行组织创新、管理创新;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促进企业尽快实现从低成本竞争向差异化竞争、从多元化向归核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制胜的战略转型。

经济及政策走向 篇3

[关键词]国际体系;美国;亚太政策;中美关系

[中图分类号]D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67-08

[收稿日期]2012-01-06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东北亚战略与政策研究》,项目批准号:09JZD0037。

[作者简介]杨晨曦,男,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东北亚政治、全球治理理论与实务。(长春130012)

2009年11月,奥巴马曾出访日本、新加坡、中国和韩国。当时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此次出访释放出了美国“重返亚洲”的强烈信号。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持续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前沿存在”外交,并将其扩展为防务、外交、经济发展的综合政策。现在看来,正是在美国软硬实力相对弱化,全球地缘政治重心迅速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国际体系转型背景下,奥巴马政府将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心从大西洋调整到了太平洋。本文将从美国的国际体系观中分析其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长期持续性,解析美国亚太政策具体内容、走向、效能,并尝试提出中国的应对之道。

一、美国亚太政策不断强化的长期性

在美国全球战略的几个主要战略方向中,奥巴马政府格外重视其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这构成了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特征。“领导权”是美国全球战略的根本目标。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部分,美国亚太政策的不断强化毫无疑问地服务于这个目标——亚太地区历史性地成为了美国维护其全球领导权的首要战略方向。这一重要转变的背后动因在于近十年来国际体系的深刻转型以及美国政府对这一转型的认知。

世界体系主要有三项基本要素:国际权势分布、国际制度体系和跨国价值观念体系。国际政治体系的转型无外乎就是这三个变量的不断运动、变化乃至发展。美国政府对于国际体系的看法,同样遵循了上述基本逻辑。美国政府国际体系观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四个方面的看法:国际权势结构、国际政治新议题、国际制度和国际价值规范。其中,国际政治新议题的变化,对于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区域方向和亚太政策影响不大。

谈及对国际体系的看法,首要的判断当然是国际结构的变化趋势。美国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受经济危机和战线过长的影响,美国主导的单极格局相对弱化的现实。“更多的行为体正在获得权势与影响力。欧洲更加紧密地联合在一起……俄罗斯在国际体系中再度发出了有力的声音……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也更多的具备了全球性”。同历届美国政府一样,奥巴马政府非常重视重要战略区域的力量结构的变化。亚太地区大国力量的增长,尤其是中国力量的增长,是奥巴马政府所特别关注的;奥巴马本人则更是自认为“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国家”。并认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已经开始向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转移。“中国成为美国霸权的最主要威胁”。这就形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撤出政策,在东亚地区的“前沿部署”外交的政策取向。换言之,正是因为全球力量中心的多极化,尤其是亚太地区大国力量的迅速增长,构成了对美国全球领导权的现实冲击,这是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强化亚太政策的历史性依据。即维护世界领导地位的战略重心已经从北大西洋转移到西太平洋。

但是,在美国政府看来,这种多极化趋势仅仅局限于经济和国际影响力领域。整体上——尤其是军事实力方面——其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基本现实依然是牢固的。“……美国拥有牢固的盟友、无以匹敌的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经济和牢固而又不断进步的民主制度,这一切支撑了我们领导世界的地位”。不难看出,美国的全球战略高度倚重其军事能力以及美国对于维护其世界领导权的信心。这就构成了美国强化其在东亚地区现实存在、加强主导地位的心理支撑。

对于国际制度的看法,则是美国调整全球战略重心和亚太政策的第二个动因。美国政府一贯强调其在一系列国际制度中的主导地位,并将此视为美国权力的来源之一。事实上,冷战结束以后的历届美国政府,都将强化有利于美国的国际安全和经济机制体系作为美国霸权的制度性保障。面对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事实,美国首先考虑的是在主要战略区域的地区合作与制度中加强自身存在和领导力。因此,美国开始格外重视其在东亚地区各类国际机制中的主导力。避免亚太地区国际机制的“东亚化”,加强美国在地区国际机制中的存在,平衡“中国力量”、弱化“东亚因素”则是美国战略的重要目标。这其中,被论及最多的无外乎安全和经济两类国际制度,以及美国在这些国际制度中的领导权。

经济及政策走向 篇4

(一) 从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来看

21世纪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就是职业教育普及化。所谓职业教育普及化, 是指一个国家全民都接受职业教育。德国各州都规定:对年满15岁不升入高级中学学习的青年, 进行三年的职业义务教育。近年来又在不设职业技术课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以实现在青少年中普及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在福利较为发达的欧洲国家, 高中阶段的教育一般实行免费教育, 包括职业高中;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的高中阶段也实行免费教育, 参与学校中的职业教育项目不需缴纳任何费用, 而加入当地的“地区职业教育中心”, 更会享受到一些生活方面的补贴;即使是印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 也正在讨论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方案。如印度宣布在2020年实施免费的高中教育, 其中就包括了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 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普及化的有效途径, 这将大大加快职业教育普及的速度。职业教育普及的初级阶段就是让青少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在普及中等职业教育之后, 才有基础和可能去实现职业教育重点向高一层次移动: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培养高级技术人才。

实施免费的中等职业教育, 并非完全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中亚小国塔吉克斯坦实施免费高中教育的例证告诉我们:高中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免费化完全有可能走在经济发展水平之前;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并非像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那样, 职业教育免费化有赖于高中阶段教育免费化的进程。而英格兰免费职业教育的历史要远远早于整个基础教育系统的免费化。这说明职业教育先于普通教育实行免费制度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

(二) 从我国现有的社会环境与各阶层的需求来看

我国现已具备发展免费中职教育的财政、政策环境据国际上有关专家测算, 同等规模的职业中学所需经费投入一般应是普通高中的三倍左右, 但我国的职业中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却比普通高中要少。从1991年到2007年, 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经费投入不足, 成为制约职校发展甚至生存的最大难题。因此, 应加大国家资金投入, 建立多元的投入机制。2008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达30.067万亿元人民币, 从总量来看, 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08年, 全国教育经费为14500.74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48%。因此, 在财政方面, 国家完全有能力实现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到4%的目标。而加大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 则还需出台相关政策才能实现。光有财政保障还远远不够, 与之相配套, 还必须有相关政策保证其逐步实施。自2005年起, 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 以推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 (具体措施见表1) 。

社会各阶层有实施免费中职教育的强烈诉求无论是国家、学者、行政官员, 还是受教育者、企业, 都对实施免费中职教育提出了急切的要求。首先,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是实现我国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的重要途径之一。实施免费中职教育, 能极大地提高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德国人均GDP已接近4万美元, 而且作为世界职业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其职业教育的重点仍然是中等职业教育。其次,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是广大学者、重视职业教育的行政官员、广大中职学生及其家长的共同愿望。以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职业教育研究》为例, 2006年以来, 集中论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文章共20篇, 其中2008年和2009年共发表12篇。由此可见, 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对免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此外, 每年的“两会”都会围绕免费中职教育这一论题进行热烈的讨论。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而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 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 (艺术类相关专业学生除外) 。再次,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能够满足广大初中毕业生及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于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经培训的初中毕业生及农民工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则为他们提供了更为宽松的入学条件与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减轻了他们的负担, 提高了劳动技能。最后,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也可以满足企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未来发展走向

(一) 国家政策的稳定性是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制度的关键因素

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并非只是财政投入方面的问题, 免费中职教育政策既要解决好有关物的因素, 又要协调好教师、学校、企业、相关政府部门等之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好人与物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 促使其形成良性的合作、互补关系, 是政策制定要解决的问题, 关系处理得当, 才能建立我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长效机制。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不应只是考虑当前亟须解决的学生入学率的问题, 更要重点考虑如何建立我国免费中职教育的长效机制问题。免费中职教育的实施需要长期的保障性政策, 也需要短期的调整政策, 正确处理好长期政策与短期政策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要特别加强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减少政策制定的随机性。要建立起有利于中职教育机制创新的政策体系, 使政策引领教育实践发展。

(二) 东部发达地区中职教育免费的对象范围扩大到面向全体中职生, 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

限于经济条件与其他各方面环境的影响, 我国实施免费中职教育只能循序渐进。从全国来看, 首先是从农村贫困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对于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完全有能力自主探索更加快速、更加高效的免费中职教育路线。学生或家长是否选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包括学费、书本费、材料费、交通费等。虽然到2009年秋季, 接受国家财政补贴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例已经达到90%, 但在东部地区, 除了减免学费, 加大学费补贴外, 还有能力使免费中等职业教育更加彻底。如可以减免学生的住宿费, 补贴膳食费, 提供校车接送, 免费提供营养午餐, 发放实习工资等等。这些都将大大提高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热情, 吸引数量越来越多、素质越来越高的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三) 中部地区返乡农民工、下岗工人以及普通高中毕业生也应被纳入到免费中职教育体系之中

有学者认为, 从中部地区入手, 加快推进免费职业教育发展, 是促进社会就业,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中部地区各省是劳动力的重要输出省份, 从中部地区开始, 对返乡农民工、下岗工人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对提高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将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可加大补贴力度, 提高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热情;因地制宜地选择教育场所, 最大限度地方便农民工学习;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和灵活的评价方式。

2008年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达到24762842人, 毕业生数为8360593人。不到一半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 大部分学生要进入社会。刚刚毕业未经职业训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是无法符合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的。因此, 将普通高中毕业生也纳入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体系之中, 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 中职教育免费政策将在西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推广, 并成为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

“少、边、穷”指的就是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西部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根源是农村劳动力文化技术素质太低, 不仅当地缺乏资源有效持续开发和利用的人才, 而且不能满足外来资金投入集约化资源开发的劳动力技术要求。西部高等教育毕业生纷纷离乡流向东南城市, 与当地的贫穷落后和职教滑坡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提高当地受教育者的文化水平与劳动技能, 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如四川省在藏区实行“9+3”免费中职教育计划, 为藏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随后在2009年9月全面启动了少数民族地区“9+3”免费教育计划, 帮助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农牧民学生“零缴费”和“无障碍入学”接受中职教育。与中西部地区不同, 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必须考虑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 政策宣传要深入人心。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和汉族存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的差异, 因此从政策的决策层到学校和家庭, 都应加大政策的宣传和理解力度, 消除顾虑, 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对于从业、改善生活方面的优势。第二, 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适合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的职业教育课程。课程开发要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习惯、风俗习惯, 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 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关松林.21世纪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其走向[J].职教论坛, 2004, (4) .

[2]臧志军.免费中职教育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理论版) , 2007, (4) .

[3]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公告:教育投入占GDP3.48%[EB/OL].http://www.cnr.cn/allnews/200911/t20091122_505652048.html.

[4]周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8.

[5]李娟华, 崔晓静.试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训机制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9, (7) .

[6]梁亮胜.从中部地区入手, 加快推进免费中等职业教育[J].世纪行, 2009, (3) .

经济及政策走向 篇5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方面,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中美贸易的经济往来也逐步扩大,但是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

本文从如何看清当前的中美关系以及如何让如破美国的围堵两方面论述中美关系的走向。

关键词:中美,投资,摩擦,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

一、如何看清当前的中美关系。

纵观中美关系发展的历史,双方既有尖锐的对立,也有真诚的合作。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在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基础,存在着许多共同的战略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扩大与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往来,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①美国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巨大的物质力量,而中国中国的潜在市场同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优势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众多的发展机遇和强大的发展活力。两国之间有着很强的经济互补性。

中美贸易中,美国由此获得的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1-7月,中美贸易额为510.31亿美元,其中对美出口362.9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3.8%和21.3%。自美进口147.33亿美元,同比下降1.2%。今年以来,美国对华直接投资仍保持了高速的增长,继续居各国对华投资的第一位。1-6月,美国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457个,合同金额43.57亿美元,实际使用美资24.54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8.7%、17.4%和19.7%。

美国对华投资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实际投资额高;二是单项投资额高;三是在制造业的投资比例大。美国对华投资的强劲趋势出于两个原因: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美商对中国加入WTO后的良好预期。

二、如何让如破美国的围堵

展望21世纪的中美关系,中美经济合作的前景更是不可限量。但是影响两国关系的负面因素,我们也不能忽视。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摩擦是正常的,也是无法避免的,这并不可怕。中美经常性的经贸摩擦,反映两国经济关系的密切。中美经济对双方的重要性与俱增。贸易中产生的问题,双方只有理性面对,在经常性的协调和合作机制中,通过平等协商的办法加以妥善处理。

第一,正视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当我们偏离了工业化的目标和工业现代化的内涵而去追求世界GDP排名、追求经济增长率、追求外汇储备、追求城市化和城镇化扩张、追求人民币挑战美元之时,我们已经偏离了国家和民族生存的根本。

第二,减少贸易顺差,减轻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堵住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借口。

随着贸易顺差的减少,甚至逆差的出现,人民币不仅没有升值的压力,而且可能产生贬值的趋势。我们可以在与美贸易中,用美元支付货款,从而名正言顺地抛售美国债券。

第三,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各类矿产企业的环保标准。

伴随着无序的对外开放和盲目的招商引资,中国已经是产品的“世界工厂”,也是高污染、高能耗的“世界工厂”,而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却偏离的轨道,常此下去,将威胁着中华民族长期生存发展基础。②

第三,重视中美反倾销、反补贴斗争。

美国基于贸易保护主义,歧视性地坚持对中国 “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认定,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和产品的利益。截止2001年9月,美国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已达87起,影响中国数十亿美元的对美出口。

例如美国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直接影响了我国每年3.7亿美元的钢铁出口,对我国出口产生了极为不利影响。

中美双方任何一个打响贸易战,都会受到损失。只有双方妥善处理好贸易关系,才能更好地巩固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使意识形态,政治问题得到解决。

此外,中美关系错综复杂,并不是一两天能全部解决的。但只要本着接触,了解,信任,尊重,合作的原则,就能把这些问题逐步理清,并逐步解决。

① 《从相互依存的角度看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发展》 朱听昌/黎翔

上一篇:利率下调下一篇:改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