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命科学

2024-07-21

海洋生命科学(精选12篇)

海洋生命科学 篇1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蕴藏着巨大的生物量,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药品(或药源物质)、材料以及化工产品,海洋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已经是沿海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之一。但是,在开发海洋的同时对海洋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部分地区的海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部分海洋资源日益匮乏。因此,不管从开发海洋生物资源还是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角度来看都迫切需要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的素质教育。

但是在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海洋生命科学类课程在大连大学从未开设过,没有现成的教材,其它学校可借鉴的经验也很少;2)课程讲授过程中需要介绍具体的生物物种,在没有以往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电子标本、实物标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3)海洋生物资源种多量少,沿海的某一区域很难采集较多数量的生物样品,同时由于多数沿海已经被渔民所承包,给课程实习带来困难;4)课堂学习时间毕竟有限,校园内缺少海洋生命科学课余学习平台。面临上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普及海洋生命科学,我们结合大连大学素质教育基地的建设,以大连大学博物馆展出标本为载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手段,以有层次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核心,探索了一种新的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 课程体系的建设

开展海洋生命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认识海洋生物、了解海洋生物,增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意识。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而课程体系的层次建设是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我们首先开设了《生态学》,希望通过该课程的讲授,同学们在宏观上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海洋生态环境中个体生物的适应性;在宏观上介绍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生物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我们又开设了《基础生命科学》,详细介绍海洋生物的起源、进化以及具体的海洋生物物种,使学生全面地了解海洋生物资源;在上述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增强了学生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意识,紧接着又开设了更专业的《海洋药物学》、《海洋生物技术》和《海藻生物技术》等课程,系统地介绍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方法、手段、技术等知识,使学生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2 电子化标本库的建设

上述课程在大连大学都是新开设课程,教学资源面临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建设过程,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手段,收集海洋生物资源的图片、照片以及相关知识,按照生物进化的先后,建立一个关于海洋生物资源的数据库。该数据库详细介绍了海洋生物物种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生理结构以及繁殖方式等知识,不仅是辅助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也是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源。

3 实物标本库的建立

我们开设的部分课程需要到海边实习,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了解海洋生物资源、认识海洋生物资源,但在沿海某一区域所能见到的海洋生物一般仅为几个常见的物种,而且多数沿海已经被当地渔民所承包,很难进入生物量比较丰富的沿海滩涂,给实习工作造成巨大的障碍,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生物量较多的标本库,搭建一个认识海洋生物资源的平台。在我校推行素质教育、建设博物馆的过程中,为了实施海洋生命科学素质教育,解决上述问题,素质教育基地决定建设海洋生物资源库,以黄渤海海域生物为主体,广泛采集各门类的代表生物制成标本,目前已建成18个展板、14个展柜,共展出标本300余件。

4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在课程体系、立体化标本库建成的基础上,又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扩大海洋生物素质教育的影响,如何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如何让学生可以自主地接受这方面的教育和学习。有了载体,还需要一个平台的建设,因此课程组成员借助学校网络资源的优势,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在校园网上建设了一个网络平台,该平台不仅载有与课程教学相关的文件、资料、课件等全部资源,而且真正的将电子标本变成了一个立体化标本库,学生在校园内可以随意登陆进行自学,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5 一种新的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在有了上述的课程资源、立体化标本库、网络平台等资源基础上,素质教育实施模式的探索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将课堂搬到博物馆,以博物馆的实物展出作为载体,以网络平台中的电子标本为资源,这样不仅教学内容生动、充实,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最终建立了一种以博物馆标本为载体,以网络教学平台为辅助手段,以有层次的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一种新的素质教育课堂教育模式。同时我们还注重课堂以外的教学形式,通过实物标本的展出、网络素质教育平台的开放使更多的学生和校外人士从中受益,通过教学改革、创新课题、解说员培训等活动挖掘海洋生命科学文化内涵,通过解说员、网络教学平台等手段将海洋生命科学文化内涵进一步传播。这样就形成了课内、课外两种有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

海洋生命科学 篇2

课程期末考试

论文(读书报告)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姓名:窦文骏 学号:1001143324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时:32 开课院系:海洋学院 开课时间:2015.9-1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一丶简述《海洋科学导论》的主要内容。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学习到许多有关海洋方面的知识,认识到了研究海洋的重要性。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和环境的卫士。海洋是生命的发祥地,是气温的调节器和大陆水汽的源头,是资源的宝库。海洋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和空间资源。海洋是也兵家必争之地。海洋问题涉及国家安全和主权利益、资源保护、交通通道保护、地缘政治等方面。海洋还是科学的实验室。人们自古就在海洋中探索人类起源。我们从海洋地质与地理、海洋化学、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方面详细的学习了海洋的科学。全球有5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海的特征是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的11%。深度小于2000—3000米,温度和盐度受大陆影响,季节变化大。全球共有54个海,分为陆间海、内陆海和边缘海。海底地貌有三大单元,大路边缘、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大陆边缘是大陆与大洋之间的过渡带,按构造活动性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大洋中脊又称中央海岭,是指贯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是世界上规模最巨大的环球山系。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与大陆边缘(大西洋型的大陆隆、活动型的海沟)之间的广阔洋底,约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2。同时,还从自然地理、政治和经济地理方面学习了“5”大洋。60 年代诞生于海洋地质领域的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以活动论观点为主导,对奠基于大陆的传统地质学理论提出了挑战,引发了一场“地球科学革命”,影响所及,不仅改变了地球科学的结构,还改变了地球科学人员的思维方式。目前,板块构造理论已影响到地球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是研究海底构造的理论核心和指导思想。而且,板块构造学说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发展起来的全球构造学理论,它吸取了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精髓——活动论思想,以海底扩张说为基础,经过威尔逊等一大批科学家的综合而确立的。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的引伸和发展。威尔逊旋回是根据中生代以来大洋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规律而建立的,它所揭示的大陆分合与大洋开闭的演化模式,可能在古老的地质时代就已经存在。根据威尔逊旋回,亦可以展望全球地表海陆未来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就是由不断合而分、分而合的大陆及不断张开和关闭着的大洋组成的,其实质乃是地表岩石圈板块生长、运移和俯冲活动的表现形式。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就是这样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海洋沉积有近岸浅海沉积,大陆边缘深水沉积和远洋沉积。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海洋底蕴藏着丰富的矿物资源。在陆上矿物资源已趋枯竭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洋矿物资源更显得重要。海洋矿物资源的种类很多,不同学者的分类也有差异。按照矿物资源形成的海洋环境和分布特征,分别介绍滨海砂矿、海底石油、磷钙石和海绿石、锰结核和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类型。海洋化学是用化学原理和化学技术,研究海洋中物质的性质和它们的化学作用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为海水化学,海洋沉积物化学,活体海洋生物化学,海洋界面物理化学及与界面物相互作用的化学。我们了解了海水的组成和性质,还有其对于生命的重大意义。海洋物理是研究海洋的物理特性、海洋水体的运动形式和过程,以及它们与大气和海底相互作用的学科。海水的温度和密度影响海水的运动,还有科里奥利效应等也会影响,产生波浪、潮汐、洋流和水团等。同时,海气之间有物质、能量交换,海洋对大气有热、水效应及气候效应,如厄尔尼诺及拉尼娜现象等。古海洋学是根据海洋沉积记录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海洋环流、海洋化学和海洋生产力、生物地理的特征和演变过程的海洋地质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沉积物中的组分,它们的物理、化学、生物特征和古代环境的替代性指标。海洋生物是研究生活在海洋里的生物的种类、分布、生理、生化,尤其是它们的生态,即它们的生长、发育、栖息、活动与海洋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海洋生物是海洋中的主要生产力,海洋生物的种类的多样性,生物资源和食用价值,对海洋环境和全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指示,对海底沉积物和海洋油气能源形成和开发起到巨大贡献作用。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与海洋环境条件,海洋水域生产力和海洋生物资源。海洋具有这么大的重要性,所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海洋法也是必要的。在这门课上,我们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简要的了解了一些相关的海洋发和海洋利益分争史实,我们学习了海域划分,大概了解了海洋利益和我国的海洋形势。我们还了解了一些海洋技术,像探测技术,资源开发技术等。

我的专业是资源勘查,而目前中国的陆地部分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少。放眼全球,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在开发海洋资源。包括海洋油气田、可燃冰、页岩气等新型资源在海洋分布广泛。在未来我国的资源勘查重心也必定会转移到海洋资源上。关于海洋资源的问题将与海洋科学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也要学好海洋科学这门课程。但是他却让我们这些在平时苦于学不到海洋,生物这些知识的同学们找到了一个好的归宿。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们受益匪,浅收获颇丰。

二丶试述海底扩张学说被誉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新诗篇。,海底扩张说是海底地壳生长和运动扩张的一种学说,是对大陆漂移说的进一步发展。海底扩张说认为,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扩张形式不同:大西洋在洋中脊处扩张,大洋两侧与相邻的陆地一起向外漂移,大西洋不断展宽;太平洋底在东部的洋中脊处扩张,在西部的海沟处潜没,潜没的速度比扩张的快,所以大洋在逐步缩小,但洋底却不断更新,古老的太平洋与大西洋的洋底一样年轻。深海钻探的结果证实,海底扩张说的上述观点是成立的。洋中脊处新洋壳不断形成,两侧离洋中脊越远处洋壳越老,证明了大洋底在不断扩张和更新。海底扩张说较好地解释了一系列海底地质地球物理现象。它的确立,使大陆漂移说由衰而兴,主张地壳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的活动论取得胜利,为板块构造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扩张说在扩张机理方面还存在有待解决的难题。

三丶简述墨西哥湾流的形成机制。

墨西哥湾暖流也叫湾流,是世界上最强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支暖流。由北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汇聚于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后,经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称佛罗里达暖流。它与东南来的安的列斯暖流汇合后称墨西哥湾暖流,沿北美大陆架北上,在美国东海岸的哈特勒斯角附近偏向东北方向流,在北纬45°的纽芬兰浅滩外缘,因受盛行西风影响而拆向东流,并在西经40°附近改称北大西洋暖流。

起源于墨西哥湾,经过佛罗里达海峡沿着美国的东部海域与加拿大纽芬兰省向北,最后跨越北大西洋通往北极海。在大约北纬40度西经30度左右的地方,墨西哥湾流分支成两股分支,北分支跨入欧洲的海域,成为北大西洋暖流,南分支经由西非重新回到赤道。这股来自热带的暖流将北美洲以及西欧等原本冰冷的地区变成温暖适合居住的地区,对北美东岸和西欧气候产生重大影响。

成因:1.信风所引起的赤道海流在大西洋西侧积聚海水,使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水位抬高所致;

2.注入墨西哥湾的大河流(如密西西比河)将大量河水排入,引起水位抬高所致;

3.高纬度海域与低纬度海域的巨大水团的密度差引起。

四丶简述海洋生物的主要生态类群,试举例说明。

据生态学分成3类:

1、底栖生物:在海底爬行、固着生活、潜入海底(沉积物或岩石)内生活。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如腔肠动物(珊瑚)、软体动物(牡蛎)、节肢动物(螃蟹)、棘皮动物(海星)等。

2、游泳生物:能自由地在水中游泳运动。脊椎动物(鱼类、哺乳类)、软体动物(乌贼)、节肢动物(虾类)。

3、浮游生物:体型小或微小,其运动能力很弱而受海流或潮流所支配。以低等藻类和原生动物为主,还有底栖生物的浮游幼体(珊瑚的水螅幼虫)和较大个体的动物(海蜇)等。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日期:2015年 12月 18日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期末考试论文专用 课程名称:海洋科学导论

班号:10011433 学号:1001143324 姓名:窦文骏

成绩:

五、简述你对南海问题的理解。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非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确实需要各方以合作的姿态,通过沟通和协商来妥善处理。长期以来,我国从和平发展的世界大局出发,从亚太地区稳定与繁荣的地区利益出发,一直坚持“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对目前多数岛礁被相关国家占领、油气资源被掠夺的现状保持了高度的克制,并探索用双边协商的办法逐步解决岛礁和海洋划界争议,这是此前南海局势保持相对稳定的根基所如何解决南海问题,我有如下几个观点: 第一,加强南海行政维权执法,提高执法能力。主要运用海监、渔政在一线维权执法。今后执法领域还可扩展到反恐、反走私、反海盗、环境保护、人道救援等领域。全面加强南海维权投入,提高执法队伍装备水平。

第二,加快南海开发建设,体现实际存在。我国应大力保护扶持在南海的渔业开发。尽快启动油气开发,适时公布我石油公司在南海登记区块的范围。采取的措施包括:口头抗议,行政执法,对参与勘采活动的国际石油公司进行经济制裁等。全面开放西沙、南沙旅游。将我南沙实控岛礁做大做强,对周边被占岛礁形成强有力的威慑。

第三,依法开展行政管控。加强我实控岛礁和附近海域名称管理,在岛礁上设置地名标志。依据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管理法等,对南海进行行政执法。加强历史研究和法理斗争。我在断续线问题上的立场只能坚持,不能后退。应尽快明确它的名称、性质、地位、坐标。对外应适时打出我们的主张,争取国际舆论的理解和支持。

第四,实施更加积极的南海问题外交策略。一是提升南海问题在我大国外交中的地位。应当利用美立场中立的时机,作好他们政界、学界的工作。除了双边外交工作,也可利用二轨渠道,争取他们支持。二是积极调整我东盟政策。一个松散的东盟符合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我对东盟国家,应视双边政治互信程度和在我重大关切上的态度,制定有差别的外交、经贸政策。

只有相关各方真正致力于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才能把南海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和平之海。

任课教师:杨娟 周东升 刘宝林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 篇3

关键词: 船舶 规范 探测设备 科学考察

一、简介

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是实现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开展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该船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建造。2007年立项,于2012年建成,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专业运行、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运行。

“科学”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有全球航行能力,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具备高精度长周期的动力环境、地质环境、生态环境等综合海洋环境观测、探测以及保真取样和现场分析的能力,其综合海洋环境立体探测范围涵盖全球99.2%的海域,船舶工艺水平和科学考察能力已位居海洋强国新建和在建综合考察船行列,成为真正的“大国重器”。

二、船舶

“科学”号船舶总长99.80米、型宽17.80米、型深8.90米,总吨位4711,电站功率大于8 600kW,抗风力大于12级,续航力15 000海里,自持力大于60天,服务航速12节,最大航速可达15.8节,定员80人。通过消化吸收发达国家新建和在建的科考船型和相关技术,“科学”号的设计制造,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关键工艺难题,实现了众多创新。船舶在空船重量控制、总体综合布置、抗风稳性及配载、电站负荷和油耗、动力系统可靠性以及生活环境舒适度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号采用先进的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发电机、配电板、变压器、变频器、推进器、控制装置)配置有三大一小四台发电机组,2台艏侧推,360度环视驾驶台, DP-1动力定位,一人驾驶桥楼,无人机舱,被动式可控减摇水舱等众多国际先进的船舶技术装备,

图2 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

可实现0-15Kn无级变速、低速原地回转和横向移动,具备卓越的操控性和适航能力。优化设计的球鼻首、升降鳍板和艏侧推槽道口封盖的配置提供了低噪声的声学探测工作环境。

“科学”号分为罗经甲板、驾驶甲板、登艇甲板、艇甲板、艏楼甲板、上甲板、下甲板和平台甲板等8层甲板。

综合仪器室、资料室、学术厅、接待室、休闲室、会议室及健身设施的配置,在提高生活舒适度的前提下,营造出海上科学考察的学术氛围。

三、作业甲板与操控支撑系统

“科学”号具有良好的甲板作业空间包括438m2的前作业甲板、488 m2的后作业甲板和138 m2的遮蔽作业甲板;操控支撑系统实现了船上调查设备的起升、吊放和回收,为科研人员获取原位数据和样品提供了便利。绞车舱内配置有CTD绞车、地质绞车、同轴缆绞车、光纤绞车等四台万米绞车。配置有6 000米和3 000米的水文绞车。

后甲板配置有艉部A型架、侧舷A型架、2台4吨16米伸缩折臂吊、25吨伸缩吊,重力取样翻转机构、水文吊臂、双轨行车吊、单臂吊等起吊设备。

配置的鳍板安装设备大大提高声学仪器的探测精度。

操控支撑系统可在中部操控室内集中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工作环境。此外在该处也可操控船舶姿态,有力地提高了海上科学考察作业的精准度。

图4 操控支撑系统集中控制室

四、船载科学探测系统

“科学”号配备了水体、大气、海底、深海极端环境以及遥感信。

图5 “科学”探测功能图

息现场印证等五大科学探测系统。可进行定点和走航式的海面常规气象连续探测、海气界面通量探测、水文综合探测和取样、海底综合探测和取样、地球物理探测、缆控深潜原位探测与可视取样等,可实现考察数据系统集成、现场印证及与陆基实验室的传输与处理,能满足低空大气、海面、水体、海底及深海极端环境等综合科学考察的需求。

五、船载实验系统

船舶拥有多达340m2的实验室面积。

系统包含通用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内部配置有海上科学实验所需的水(洁净海水、超纯水)、电(380VAC、220VAC、24VDC)、气(氦气、氮气、二氧化碳、压缩空气)供应和超纯水系统,以及其他测试系统等分析设备。

表1 实验室

1 综合仪器室(50m2) 2 网络中心(17m2)

3 资料处理室(40 m2) 4 洁净实验室(10 m2)

5 通用干性实验室(79 m2) 6 通用湿性实验室(64 m2)

7 化学实验室(26 m2) 8 地球物理实验室与ROV控制室(28 m2)

9 重力仪室(10 m2) 10 保真样品处理实验室(16 m2)

11 温控实验室(24 m2) 12 专用水处理实验室(10 m2)

13 专用水泵间(20 m2) 14 实验样品库(30 m2)

15 样品储藏舱(50 m2) 16 接驳7个集装箱实验室

六、船载网络系统

船载网络系统包含船载导航和通信、船载数据处理、船载网络内部管理、船载视频监控、船载娱乐等子系统,主干网千兆、桌面100M、有近200个节点和92GT的存储能力,可接入32个视频点,实现对船载探测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处理与显示,并具有探测设备远端监控和机舱报警监控功能,建有探测数据、导航数据和船务管理等信息为基础的船载数据库。

图6 网络系统拓扑图

“科学”号的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了中国海洋科学考察船的调查能力,必将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学”号.

[2]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

所.“科学”号经略深海大洋(视频)

[3]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全船说明

书.

[4]武昌船舶重工有限公

司.专业说明书.

塑料垃圾危害海洋生命 篇4

近日, 在澳大利亚的南巴利纳海滩上, 人们发现了一只已经死亡的绿海龟被冲上岸。人们在这只绿海龟的消化系统里, 发现了超过300个塑料碎片。“这是我工作15年以来见过的最令人震惊的现象, ”澳大利亚海鸟救援组织的工作人员表示, “我们每年都会发现误食塑料的海龟40到50只, 但这是唯一一例生活在距海岸线160英里以上的生物。”这就意味着塑料污染的区域, 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人口稠 (chóu) 密地区的沿海水域。

相关专家分析, 海龟之所以会误食, 是因为把塑料当成了水母, 误食塑料会对它们的胃肠道功能产生影响, 并且导致海龟们越吃越饿。

事实上, 数量超过三分之一的棱皮龟的消化系统里也有塑料碎片。我们熟悉的海中霸主鲨鱼, 以及餐桌上的美味金枪鱼也面临着同样的遭遇。

海洋科学的就业前景 篇5

国家对于海洋科学采取积极支持发展的政策,也大力发展海洋科学的教育。目前海洋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一般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近年来随着行业的发展,目前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较佳,特别是海洋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海洋生物医药、海上运输、海洋油气开发和食品工业等部门吸收人才最多。近几年,我国在海洋科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在海洋资源利用、海底石油勘测、海产品生产等方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地位。因此本专业就业形势良好,由于本专业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和国家的政策倾斜,从业人员的收入状况良好,且有持续增加趋势,特别是本专业的高级人才供不应求,所以行业制定优惠政策以吸引人才。

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不遗余力地加紧海洋科学的研究和应用的大气候之下,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逐渐增强,特别是经济实力飞速提高,也迫切需要开发新兴资源,以便能在以后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海洋科学发展较晚,客观来讲,目前的水平比起一些开发海洋较早的国家如美国、俄罗斯等还有一段距离,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除了利用目前已有的空间技术、生物技术优势,继续保持和加强之外,在现在落后的领域,会增加研究和开发的资金和力量。在今后,海洋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将存在持续大量的需求,特别是海洋科学涉及的相关学科非常广泛,所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范围非常自由,加上国家一贯的扶持政策,相信有志之士一定能在海洋科学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

海岸海洋科学的发展 篇6

联合国《21世纪议程》指出:“海洋是生命支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岸海洋仅占地球表面积的18%,其水体部分占全球海洋面积的8%,占整个海洋水体的0.5%,却拥有全球初级生产量的1/4,提供90%的世界渔获量,为60%的世界人口的栖息地,目前全世界人口超过160万的大城市中约有2/3分布于这一地区,海岸海洋与人类生存关系密切。

海岸海洋科学的兴盛与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密切相关,公约对沿海国主权的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自然延伸原则等规定,使海洋权益及管辖范围发生巨大变化,推动了沿海国对“海洋领土”的关注,全球涉及海洋划界的有370处。基于主权与资源开发的需要,推动海岸与大陆架浅海逐渐成为海洋科学领域的新热点,因此海洋是由两个主要环境组成:即海岸海洋与深洋。

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定义是1994年UNESCO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在比利时列日大学召开的国际海岸海洋科技会议(1st COASTS of IOC)上正式提出,明确了海岸海洋的范围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与大陆隆,含整个海陆过渡带。会议正式出版的“The Sea”系列第十卷“Global Coastal Ocean”,成为国际海洋学界正式确定海岸海洋的里程碑。国际地理学家联合会(IGU)1996年发表“海洋地理宪章”正式将全球海洋区分为Coastal Ocean(海岸海洋)与Deep Ocean(深海海洋)两部分。

20世纪初,经典文献将海岸定义为沿海滨分布的狭窄陆地;20世纪中期,海岸工程实践明确了现代海岸带是包括沿海陆地及水下岸坡的“两栖地带”:上界止于风暴潮、激浪作用于沿海陆地的上限,下界始于水深相当于1/3~1/2当地波长处;至90年代,形成包括海岸带、大陆架、大陆坡及大陆隆,涵盖整个海陆过渡带的海岸海洋(Coastal Ocean)。经历了20世纪两次科学认识上的飞跃,加深了对海岸海洋环境特点的认识与资源环境的利用,发展形成具有交叉学科特点的应用基础型新学科。

海岸海洋研究方法具有外业工作的多学科综合性,包括陆上调查,浅海水、岩、气、生方面的观测,空中的同步监测;实验室多项分析及计算模拟。加上因时、因季节与因地观测,投入的人力与经费大,但其科学成果严密,能直接服务于生产建设与国家权益。

海洋生命科学 篇7

海洋学作为一个单独学科领域诞生的原因是海洋对于人类福利的重要性、科学问题的丰富性、研究这些问题所需的专门知识以及海洋中过程和事件的实际尺度。尽管海洋学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仍必须弄清楚海洋在气候变化和全球化影响下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方向、速度和大小, 以及对地球及其生命系统, 包括对人类的影响[2]。目前有关海洋的大科学计划是为了研究新的事实和发展对全球大气-海洋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洞察力。在《21世纪议程》的推动下, 海洋观测的国际性项目, 如全球海洋观测系统 (GOOS) 、全球海洋站综合观测系统 (IGOSS) 、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 (GLOSS) 、东北亚海洋观测系统 (NEAR-GOOS) 、世界海洋环流试验 (WOCE) 、全球海洋通量研究 (GOFS) 、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实验 (TOGA) 等[3]纷纷开展, 美国更于2006年6月底通过了由近海、区域和全球三大海底观测系统组成的“海洋观测计划 (OOI) ”, 2008年起建, 计划使用30年。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区域性海底观测网, 即东北太平洋的“海王星 (NEPTNUE) 计划”[4]。

在“数字地球”[5]建设的大潮下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 “数字海洋”的研究与建设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数字海洋”是以计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 以宽带网络为纽带, 运用海量地理信息对海洋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四维描述, 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福利[6]。从实际建设角度, “数字海洋”是指通过海洋调查、海洋监测监视 (包括卫星、飞机、船舶、浮标、岸站) 和社会普查统计等数据获取手段, 用数字的方法将海洋信息 (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天文气象、生物物种、矿藏资源、海洋物理、海洋化学) 、涉海活动 (海上航运、水产、倾废、科研、调查、资源开采和海岸带开发利用等科研活动) 、法律法规、方法标准及整个海洋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计算机中, 并把它们和相关的所有其他数据及其实用模型结合起来,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里把真实的海洋重现 (通过模拟或虚拟) 出来, 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以及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服务[7]。科学完善的“数字海洋”系统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和虚拟, 从而从认知到信息传输, 再到信息处理、预测和发布, 直到智能决策, 有效地支持海洋研究, 并支持人海关系调控。

“数字海洋”是科学工程, 即强调“数字海洋”建设需要进行科学研究, 尤其是计算技术、标准和方法等的研究, 更强调“数字海洋”是一项工程, 需要按照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科学工程不是因需求而进行的个体研究和建设, 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的研究和建设, 即作为一个“工作母机”。相对于工程, 科学工程更强调了工程的“创新性”、“系统性”、“科学性”以及“持续性”[8]。因此, 对“数字海洋”从该角度可以分成3个层次, 即科学工程项目、具体工程项目和客户使用终端。把“数字海洋”作为一项科学工程, 有利于切实推动上述3个部分工作的开展和科学管理, 有利于作为工程项目促进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升级更新, 有利于带动“数字海洋”基础研究和促进“数字海洋”支撑体系的建立, 有利于“数字海洋”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继行业和局部研究应用之后[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数字海洋”整体建设开始实施。2004年实施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项目第三部分为“中国近海‘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22], 周成虎等进行了“中国海岸带环境遥感监测与信息系统技术集成及其应用”[23], 上海市准备打造“海洋的数字神经”[24]。

1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的必要性

“数字海洋”建设是由真实海洋, 经知识海洋, 到虚拟海洋即“数字海洋”的过程。这决定了“数字海洋”是一项科学工程。

1.1 海洋认知—决策的困难

海洋是地球表层的复杂系统, 海洋学的发展是多学科综合集成的结果, 海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信息、随机信息、模糊信息、灰色信息以及未知信息。由于海洋信息的多源性、多态性、多样性以及时空分布的不均性, 目前人类对海洋的认识仍是零散的, 还没有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海洋运动变化的机理还没有把握, 对海洋运动变化的模拟预测还停留在局部小区域的数值逼近层次上, 相关的模拟或预测方法少且不成熟。

1.2 整体人海关系调控的缺失

人海关系即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关系以及以海洋为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岸线破损、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人海关系的和谐。鉴于海洋的复杂性, 人海关系调控困难至少有3个方面:①人海关系的影响机制与响应机制仍不清楚;②人海关系调控涉及多学科和多种技术, 如地理科学、社会科学、海洋科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和生态科学等, 以及产业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监测技术和环境治理修复技术等高新技术;③海洋海岸带空间广阔, 环境千差万别, 人类活动不便, 有些人海关系调控手段和工程难以有效实施[1];④工程时效难以预测。

作为人海关系调控技术支撑的“数字海洋”, 从理论、技术和构件到实践过程, 从信息处理到信息预测和智能决策等功能的实现, 也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

1.3 “数字海洋”系统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亟须解决

“数字海洋”应用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和管理等14个重点领域, 包括军事活动、海上维权、海上执法、港务管理、水务管理、海洋环境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上重大工程、海洋产业活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科研教育与知识创新服务、海洋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发布和信息咨询等。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需求, 如何整合需求的特殊性与系统的通用性是亟须进行研究的问题, 包括数据结构、系统平台、数据传输、系统安全和模型库等方面。

1.4 探测海洋工作任重而道远

低温、黑暗、高压、缺氧、电磁波衰减快、环境动荡、高盐腐蚀[25]和广阔等特点, 为人类深入探测海洋并且了解海洋设置了巨大的障碍。尽管海洋学近年来蓬勃发展, 然而人类对海洋的了解未必比对月球的了解多[4]。

2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设计

结合应用需求及系统建设要求,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内容如图1。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的内容从应用角度包括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3个层次, 从产业角度, 包括应用基础、技术开发和产业化3个层次, 两种层次纵横交叉或重叠。

在“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中, 科学/技术科学是建设基础, 技术/技术开发是工作, 工程应用/产业化是系统运行和应用。

在“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框架中, “数字海洋”数据基础设施是系统核心, “数字海洋”应用工程是业务核心, 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保障, 技术、设备和信息获取是基础 (图2) 。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最重要的部分是数据处理平台, 该部分是虚拟海洋的情境设计与管理, 是虚拟海洋世界的中枢。如果没有高效、完整的数据处理平台, “数字海洋”建设则成为数据库建设, 不能通过计算、模拟和智能处理来支持海洋研究及人海关系调控, 也不符合计算机科学的智能化发展方向。

3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

3.1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内容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内容包括3个部分, 即外围 (基础) 科学技术研究、保障体系研究与核心应用理论技术研究。

外围 (基础) 科学技术研究包括计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等。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 这些技术不断发展。“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对该部分内容更重要的是研究其集成技术, 使这些技术有效、无缝地集成到“数字海洋”系统中, 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

保障体系研究包括标准规范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以及“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的基础理论等的研究。这部分研究针对性强, 需要投入较大的力量。

核心应用理论技术研究是“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的重点, 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信息交换平台是“数字海洋”中人-机交互、信息交互的界面, 是数据有效集成和提供系统功能的核心组件之一。数据处理平台更重要的是数据的处理、信息的转换和客观世界的模拟 (虚拟) 再现, 只有这部分才能实现支持评价评估、规划优化、决策对策和协调控制的功能, 才能实现辅助认知海洋的功能, 才能真正达到“数字海洋”的目的。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研究分为3个层次, 即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地方层次。国家层次的任务是协调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以及“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基础理论的研究;区域层次更集中于数据处理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的建设;地方层次更强调具体应用技术, 即具体功能实现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如某个海湾的潮流预测等。

3.2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层次

从1.3中可以看出, “数字海洋”的应用, 或者说对“数字海洋”的需求, 既有整体区划规划工作, 又有具体管理工作;既有大区域层面上的, 又有具体城市的;既有政府管理, 又有企业决策;既有具体用户, 又有社会公众;既有行政管理, 又有市场运作。

结合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海洋管理体制, 基于“数字海洋”的技术要求及资金要求, “数字海洋”建设应该分为4个层次:国家层、大区域层、地方省市级层和地方用户层。

3.2.1 国家层 (科学工程)

负责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协调标准体系的建设, 统筹协调关键技术的研究, 统筹协调信息获取网络的建设, 统筹协调其他层次的建设, 统筹协调“数字海洋”原型系统的研究和建设 (图3) 。

3.2.2 大区域层 (技术平台)

负责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负责具体技术研究, 协调信息获取网络建设, 协调地方层次的建设, 协调“数字海洋”的设计、施工、维护和调整, 协调数据同步 (图4) 。

3.2.3 地方省市级层 (应用平台)

负责具体应用平台建设及维护, 负责具体的信息获取 (地方信息) , 负责具体应用的提供, 负责“数字海洋”需求的提供 (图5) 。

3.2.4 地方用户层次 (终端)

地方用户层次是具体的用户, 是“数字海洋”的使用者, 也是具体需求的提供者。

3.3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重点

本着统筹 (时间/区域/层次) 规划、分步实施、抽象设计、模块化开发、基础研究同步、统一标准、超前性与跨平台性、安全性、技术/平台的国产化/本地化以及实用性的原则, 重点进行以下建设。

3.3.1 基础建设

包括海洋/海岸即时观测系统/网络、业务数据获取网络以及数据中心的建设。

协调海洋、交通、环保、地震、气象和军队等部门的浮标网、临海监测台站和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 构建信息获取通道, 尤其是要发挥卫星飞机等天基空基遥感技术的机动优势。

层次性的数据中心建设更能体现出运行效率与建设效率, 并节约成本。

3.3.2 基础数据库建设

包括空间信息数据库以及属性数据库。

标准的统一[16]以及异构数据的融合[26]是数据库建设的关键所在。

3.3.3 典型应用

选择适宜的业务化管理领域进行试点性建设, 包括应用服务逻辑划分、用户互动界面设计以及应用服务逻辑实现。

3.3.4 培育海洋软件产业

数据处理平台是“数字海洋”最重要的部分。数字处理需要海洋软件来完成, 目前国内的海洋软件寥寥无几, 虽经有识之士呼吁, 但工作还未真正开展, 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给予重视和指导。

4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管理建议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应采用先公益、后收益的方式进行建设, 其管理应由政府主导。

4.1 制定“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规划

国家层面上应制定“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规划纲要, 从基础研究、技术集成、示范领域、资金匹配、工程进度、建设主体、责任与义务和管理规定等方面确定原则, 进行指导。

4.2 成立”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指导机构

国家层面上成立“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指导机构, 协调各部门、各行业的需求和信息, 协调基础研究以及协调各研究项目成果的使用, 并对示范工程进行指导和监督。

4.3 加强基础研究与技术集成研究

人类对海洋的认知还很少, 因此对海洋信息的获取和海洋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是“数字海洋”建设的基础工作。

海洋是多学科交叉集中的领域。“数字海洋”作为科学工程, 对其他技术的集成是其建设的一大特色。不同技术集成的方式和效果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不同维度和不同来源的信息的整合、不同区域研究结果以及计算模式的推广使用也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

“数字海洋”科学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按照系统工程的原理进行管理, 才能使“数字海洋”科学工程建设得以有效的实施和运行。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篇8

福建海洋工作面临千载难逢的有利机遇

近年来, 在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 福建海洋系统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 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 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先行先试、有效作为, 不断推进海洋经济结构调整, 着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海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海洋各项事业蒸蒸日上。201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预计达5260亿元, 占GDP26%左右, 海洋经济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在福建海洋经济不断发展、着力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的关键时刻, 2012年8月, 省委九届五次全会作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海洋强省的战略部署, 出台了《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九条措施》, 进一步明确了福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的目标任务, 极大提升了海洋经济在福建全局中的地位, 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海洋工作极大的关心、支持和期望。9月, 国务院正式批准《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 福建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良好的海洋经济基础和强有力的海洋发展政策措施支持, 为福建实施建设海洋强省战略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机遇, 增强了我们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做好新时期海洋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新时期福建海洋工作目标任务

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福建省委九届五次全会确定今后一个时期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总方针是以科学开发利用海峡、海湾、海岛资源为重点,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 坚持“陆海统筹、集聚升级、创新驱动、闽台合作、人海和谐”, 优化海洋经济布局, 完善沿海港口规划及配套设施,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加强海洋科技创新,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 将福建建设成为海洋经济强省。确立了“五区一基地”的战略定位 (建成深化两岸海洋经济合作的核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全国海湾海岛综合开发示范区、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创新海洋综合管理试验区和全国海洋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重要基地) , 提出“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海洋开发空间布局要求 (将福建海岸带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 将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打造成两大海洋经济核心区域, 建设以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为依托的六大海洋经济密集区, 将平潭、东山等重点海岛建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岛) , 努力实现“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到2015年, 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 年均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快3~4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 。

今后一个时期福建海洋工作重点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围绕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任务, 努力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 推动海洋事业全面发展, 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

一是全面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按照国务院的批复意见和《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及试点工作方案确立的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的要求, 扎实推进规划实施, 同时加强考核评估, 促进规划落实。抓紧实施已出台的《福建省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规划》《福建省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全力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工作, 力争在海洋产业发展上取得更大进展。促进《福建省海岸带开发与保护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 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二是扎实做好海洋综合管理基础工作。坚决服从于、服务于发展海洋经济这个中心, 夯实海洋管理基础工作, 提升海洋综合管控能力。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 适时组织开展市县级海洋功能区划修编, 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体系。以《福建省海岛保护规划》为指导, 开展市县级海岛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 有序推进无居民海岛的适度开发利用。为《中共福建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的重点海洋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 提前介入重点项目建设, 优化审批程序, 满足发展需求。加快推动海洋管理体制创新, 加强海洋工作管理的综合协调, 建立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新机制, 积极推进海域和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 努力构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防灾减灾以及海洋综合执法新机制。

三是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保护好海洋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必将有力促进海洋环境保护向更高层次迈进。要尽快编制完成《福建省海洋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办法》《入海污染物溯源追究办法》和《福建省重点滨海沙滩保护规划》, 探索建立以生态建设为导向的激励机制。要加紧建立重点海域污染物控制机制, 严格控制陆源污染物排海和海上污染源产生, 确保海洋环境质量指标达到海洋环保责任制的要求。大力实施国家和省级海域海岛海岸带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 积极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争取在每个沿海设区市建立1个以上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加强海洋保护区和海洋公园建设, 制定全省海洋保护区和海洋公园总体规划。在政府海洋环保责任目标考核体系中加大海洋生态建设工作的得分比重, 强化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责任考核。

四是促进海洋预报减灾能力有新提升。加快推进国家科技支撑项目“重点海域海洋环境精细化监测集成应用示范”的实施工作, 同时加快推进HY-2卫星数据业务化应用福建示范区建设以及公益性项目建设, 提高全省海洋环境在线监测、机动监测、应急监测和海洋灾害精细化预警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海洋渔业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 为渔民海上生产提供更全面的海洋环境保障服务。开展海洋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建立重点防御区、重大项目建设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制度。

五是大力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借助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国家海岛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提升福建省海洋科技研究水平。重点扶持一批海洋生物医药与海洋功能食品、海水高效健康养殖、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领域的产业技术攻关, 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成果。强化对国家海洋公益专项等重点项目的监管与跟踪服务, 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继续借助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等平台, 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和海洋科技项目成果的产业化对接。加大908专项成果的应用力度, 为海洋开发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海洋科学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与探索 篇9

一、存在主要问题

1. 课程设置。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海洋学院成立于2004年12月, 迄今为止9年了。这9年中海洋学院的本科教学在摸索中前进, 不断进行调整和改善, 先后经历了3次大的改革。但是课程设置主要问题表现为: (1) 2004—2006年, 课程设置与学分存在矛盾, 学院开设的部分课程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导致无法正常开设;有些选修课与本专业相关性太差。 (2) 2007年, 我院培养方案做了较大的调整。随着2003级, 即第一届从地质学院海洋中心分离出来的本科生的毕业, 又暴露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弊端, 即海洋生物方向专业没有跟地质大学的地质特色密切结合, 课程设置零散而无重点。学生专业优势不突出, 用人单位产生很多疑惑而不利于学生顺利就业。 (3) 2008年, 增加能结合生物与地质环境, 突出地质特色的专业课, 如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矿物与岩石、海底构造地质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微体古生物课程。这次调整是海洋学院一次比较重要的调整, 深得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是在实施过程中, 经过多次学生座谈、教学研讨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现行的培养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2. 课程衔接。

现行的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 课程内容重复及课程衔接的问题有所显现。内容重复主要表现同一方向, 专业主干课的课程与院定选修课的课程有部分内容重复, 选修课中两门课程会有部分重复, 同一位教师上的同一类课程会有部分讲课内容重复。如, 在专业主干课程中开设了某一门课程, 在院定选修课中又有一门类似的。以海洋油气方向为例, 专业主干课程中有海洋油气地质学, 院定选修课中又有油气田地下地质学;同一位老师既讲全球海上油气区地质, 又讲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会有部分内容重复。同时由于海洋科学专业包含方向较多, 多年来学院根据国内所需并结合学院实际师资力量一直在对学科方向进行调整, 导致课程设置、结构、内容等方面随意性较强。具体表现为课程内容含括面广、深度不够、专业课程主线不清、课程体系较散、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

3. 实践教学的问题。

由于经费不足、学院底子薄、海洋科学专业特殊性等方面的原因, 实践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缺乏固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的连续性, 具有“游击”式的实习方式。2005—2007年, 我院实行一年级北戴河生产实习、二年级本科日照海洋科学综合教学实习, 实习经费严重不足, 每年东拼西凑。之后日照实习基地与我校的合作关系结束, 我院的综合教学实习基地成了新问题。2008—2010年, 考虑到海洋科学专业必须涉海, 同时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 将一、二年级实习合二为一在北戴河进行, 并将实习时间延长至5周。即便如此, 由于北戴河实习基底每年承担的实习任务较重, 5周的实习时间也不可能完全保障, 从实习效果上看也不明显, 三年级生产实习也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实习关系着学生的毕业论文, 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科研或其他工作中的第一步, 但是原方案执行过程中有些不尽如人意。或是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连接不够紧密, 或是实验条件有限, 学生的实习效果为此大打折扣。

二、新教学培养方案调整情况及形成

1. 根据学校新的总课时安排, 调整专业基础课门数和教学内容。

根据学校新的培养方案制订要求, 课程分为“通识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实践必修课和校内公选课”的分段组合方式, 并进行了课程整合与优化, 所选的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 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 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 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 避免重叠和断层。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 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为基本, 新培养方案的专业基础课增加了《地球科学概论B》, 并且把三门原来分给一个方向上的课程提前到专业基础课里, 即《海洋生物学》、《古生物学与地史学》、《矿物与岩石》。以突出我们的专业特色, 强调以地球科学为坚实基础, 通过对海洋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包容水-岩、海-气和海-陆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系统学习, 认识海洋的构造演化、海洋物质的分布及交换规律和海水的运动过程, 服务于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

2. 调整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并确定主干课程负责人。

新的培养方案中, 海洋科学专业的两个方向确定不变, 保持海洋油气与海洋地质与环境两个方向, 专业主干课程进行了部分调整。学时由各320增加各480;原方案中海洋油气方向的主干课《沉积岩与沉积相》打通到两个方向共同上。在增加专业基础课环节中地学和岩石学课程的基础上, 使学生的地学专业基础更厚实。每一门主干课程, 落实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合讲教师, 保证每一门课程都有两三位教师共同负责, 逐渐建立每一门课程的教学小团体, 以保证本门课程的内容、教学效果以及保证在按照培养方案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开出。

3. 调整实践教学体系、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和目标。

新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 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践, 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日常教学中注意合理安排实验课程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暑期实习我们保留了大一的北戴河生产实习, 同时增加涉海内容的比例;大二的地质实习, 我们首次加入了周口店地质教学实习, 并将实习放在了《地球科学概论B》和《矿物与岩石》课程结束之后。理论知识结合周口店大跨度的地质年代和丰富的地质地貌必将使我院本科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大三的生产实习也做了相应要求, 要求必须与知道教师的科研项目, 及相关生产或科研单位密切联系, 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 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 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

三、新教学体系及教学内容特色

在新的培养方案框架下, 对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做了深入的讨论, 细致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相互衔接以及实验课时的安排, 结合主干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逐渐形成了海洋科学专业的特色。

1. 依托学校传统优势, 强化“海洋科学”专业地学基础。

海洋科学由于具有涉及面广、方向多等特点, 早期培养方案 (包括2004、2007年的培养方案) 基于这些特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设计了相应课程。但从授课效果和教学体系上看, 明显存在一些不足, 如课程内容含括面广, 但深度不够;课程缺乏体系、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科方向等。导致这些不足的出现主要在于学院在课程设置之前尽管对海洋科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学科的方向凝练不够, 或者目标方向一直较为模糊。基于上述原因, 根据国内外海洋科学发展趋势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 决定依托我校在地球科学领域的传统优势和雄厚基础, 加强我院“海洋科学”学科中的地学知识的培养, 沿袭并深化“海洋地质与环境”和“海洋油气资源”两个专业方向的构成。结合专业方向分别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深入剖析, 首先打通一部分课程, 如将原来只在海洋油气资源方向讲授的《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放到专业基础课中, 将原来只在海洋地质与环境方向讲授的《矿物与岩石》作为两个方向共同的基础课程等。其次删减一部分与其他课程有重合或专业基础性不强的课程, 如《海洋资源》、《综合地质学》等, 同时根据专业需要将《海洋生物学》的课时进行了适当减少, 由原来的80学时减为64学时。此外, 根据方向需要新设置一部分课程, 如《地史与古生物学》、海洋油气资源方向的《油层物理基础》等。

2. 紧密围绕学科方向, 加强课程衔接, 制订并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随着经济的腾飞、社会的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校是人才加工的“工厂”, 学生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我院对本科生培养的基本原则为:人才培养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人才培养向综合性发展;学科的发展走向前缘性;注重“实践性”人才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中, 充分做到: (1) 注重课程体系的综合性、前沿性。根据课程体系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配套教材, 要根据海洋科学发展特点、国家关注重点、同类大学及院校专业特色、我院发展方向以及学院自身情况等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开设基础地学综合性课程, 如《海洋科学概论》、《海洋地质学》、《地球科学概论 (B) 》等, 旨在加强学生的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的综合培养和素质教育。同时在课程体系中也要设置反映学科发展和交叉边缘的课程, 如《海洋微体古生物学》、《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使专业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生产实习结合起来, 加强课程的现代科技内容建设, 如针对海洋油气资源研究的前沿热点, 学院提出了深水油气勘探的学科发展方向, 结合深水油气勘探的特点和难点, 学院重点加强了地球物理探测以及相应技术方法课程的设置。 (2) 注重课程体系的层次性、衔接性。在多种形式的讨论中, 对早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衔接、重复等现象予以深入分析, 提出了课程必须注重层次性、课程之间相互衔接等关键问题。以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为主干学科, 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适应性、强调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思路, 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 遵循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原则,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择机会和发展方向。因此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与优化, 使得所选课程互相衔接、循序渐进;分清主次, 强化专业基础课、明确专业主干课, 扩大校内公选课程的选择范围;明确各门课程和各环节的内容、范围, 注意相互间的联系和衔接, 避免重叠和断层。根据上述要求和原则, 首先明确每们专业课程的授课教师, 并分别编写课程的教学大纲;然后及时组织学院内外专家、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专业主干课教师, 对每一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认真审核, 确定主要的知识点, 同时根据整个教学体系的设定, 考虑课程之间的承接及衔接关系进行各个专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量进行适当调整。对于新开课程我们采取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 根据教师的专业特色和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 积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调研, 重点分析该课程在国内外高校授课现状、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与学院学科发展的紧密程度以及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在此基础上, 组织老师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 并进行全院范围内的讨论、修改和最终成型。 (3) 注重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意到理论联系实践, 在重视基础理论课教学的同时,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与科研、生产的结合, 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参与科技活动, 接受初步的科研方法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确定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重视和加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把学生获取知识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必须要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做到课堂教学、实验课教学、生产实践三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1]。对课堂教学和实验型教学要求具有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同时加强相互之间的衔接, 形成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的多层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强化基础性实践教学, 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践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 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及智力的开发。教师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累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 科研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培养方案的修改和重新制订是实现我校海洋科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基础, 但同时也是学院长期发展的第一步。如何巩固教改成果、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有效实施、力争使得我院本科教学在学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亟须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 课程教学既是决定我院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中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基本标志, 又是学院科研、师资和管理水平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加强课程建设、突破名师精品是重中之重。把优质课改为内涵更为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 有些课程如《海洋地质学》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具有较高水准, 具备冲击精品教材或名师的条件, 同时这些课程又将起到示范和牵动作用, 以此推动学院其他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时注意教材建设, 明确提出建设基本原则是:重在质量, 选用编写并举, 突出特色, 重点支持。加强教材质量和实用性的监督, 学院每学期利用初期、期中进行教学检查、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团听课等方式, 进行教材到位、使用的信息反馈, 到期末进行评价的措施, 确保教材使用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教育观念的转换, 改变思维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实施创新教育。要从片面要求学生学好对口专业的知识转变到素质教育价值观;由强调统一、刚性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由奉行“专业中心论”, 转向让学生自己根据需要自主构建知识结构;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 逐步转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主动学习[2]。因此学院当前教学重点工作将根据现有师资力量情况, 提出实施教师培训的“三项工程”, 即:青年教师培训工程、以老带新的素质提高工程和名师示范工程等。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将对深化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宏涛, 曹丽颖, 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3) :48-50.

[2]霍朋.利用优势资源、深化高校教学改革[J].科技信息, 2010, (18) .

海洋生命科学 篇10

中国历史上, 当出现洪涝和干旱的时候, 人们常常将年轻女子送给河神做妻子来乞求风调雨顺。而在当今社会, 这种祭拜河神来祈求风调雨顺的方法是十分可笑的, 因为这种方法并不能换来洪涝的平息和干旱的结束, 只是白白地断送了那么多条年轻的生命而已。那么, 为什么我们知道为河伯娶妻不能换来风调雨顺, 而我们的祖先不知道呢?原因是我们的祖先对科学的探索还不够, 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来正确认识世界, 了解世界。而我们通过课堂学习了科学家们探索出来的科学知识, 有了科学知识做铺垫, 我们对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正确认识了。所以说, 学习科学知识, 可以将人们从愚昧无知的牢笼中解救出来, 并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 从而对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影响。

作为小学科学教师,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学生明白了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才能重视对《科学》课程的学习, 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 如何让学生明白科学的重要性呢?

我认为,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将过去科学不发达时人们的生活状况与科学进步后人们现在的生活状况进行对比, 让学生知道学习《科学》的好处。当然,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时告诉学生, 科学是怎样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怎样改善人们生活的。例如在《神奇的机械》这一文中, 教师就可以通过向学生举生活中运用了力学原理的刀子、剪刀、自行车、起重机等例子来告诉学生, 正是科学的运用, 使我们的生活改进了。

二、要求学生留心生活

课本是专家学者根据相应年级的学生量身制定的教材, 是学生重要的学习工具, 是符合学生学习的标准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 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给学生讲解教材,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本知识, 但这并不代表教师不能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教学工作。

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生活现象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 可以说生活就是一个小小的科学探索库。在生活中, 我们可以通过很多科学知识来使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所以, 教师要求学生留心生活, 注重生活细节, 让学生将生活与科学学习相联系是非常重要的。就拿《白天和黑夜》来说, 该单元的探究活动是从观察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太阳和月亮开始的, 如果学生在平时注意留心生活的话, 学习本单元时, 教师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太阳和月亮的基础上, 再加上一些生活实例 (如在有日光的情况下, 一天中影子随太阳运动而运动的变化是怎样的) , 从而将学生的视角逐渐引向昼夜交替变化对生物以及对人类的影响。除此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描述一些现象, 使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的情况下, 学生才会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对《科学》的学习中去, 加强对《科学》课本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在学生对《科学》的学习中加入科学家做科学研究的故事;也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等来引起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在《进化》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达·芬奇的故事;而《光与色彩》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 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鼓励质疑

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了质疑, 说明学生积极地思考了, 这对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 在刚开始的时候, 学生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不成系统与规范的,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通过示范性的提问, 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使学生知道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在学生知道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后, 教师这时候就该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了。等到教学工作到了这一过程, 教师接下来要注意的是, 学生的问题或许会千奇百怪, 但是, 这并不代表教师可以不予理睬。即使学生提出了千奇百怪的问题, 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鼓励学生质疑。最后, 教师要对课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总结。这些在课堂上需要得到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 使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五、鼓励合作, 合作与竞争并行

《科学》这一学科的学习离不开实验, 在进行《科学》这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进行合作, 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科学》的实验课上, 教师可以将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好, 然后将实验的课题公布。教师本着让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的原则, 让学生进行小组赛, 随后评出实验做得最好的小组, 让学生在合作与竞争中进步。

六、鼓励学生坚持《科学》学习与探究

《科学》课程涉及的某些内容可能对学生来说是不太好理解和学习的, 当遇到课本中较难知识点的学习时, 有些同学会打退堂鼓。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读些科学家在困难面前依然坚持学习与探究的事例, 让学生在这些故事中受到科学家的高尚品质的熏陶, 这对于鼓励学生坚持学习与探究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在进行《遗传与生物》的讲解时, 就可以讲讲达·芬奇进行科学研究时遇到的阻碍, 以及在困难面前他是怎样继续坚持科学探究的。

七、总结

海洋生命科学 篇11

一、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海洋科学本科教育应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加强基础、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在获得较强专业基础的同时,也尽可能全面发展[3]。各地方高校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广东海洋大学提出以“培养富有社会责任感, 基础理论扎实, 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较强, 热爱海洋事业, 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4]。浙江海洋学院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海洋科技文化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5]。钦州学院海洋学院作为广西唯一的海洋学院承担起了为广西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重任[6]。学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层次,着力培养具备掌握坚实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从事海洋调查研究基本能力,能够在海洋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涉海类企业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海洋科学复合型人才。

二、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

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海洋科学类人才的重要前提。钦州学院在借鉴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多所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和自身的办学条件,将海洋科学专业定位为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制药两个方向,前者偏重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环境调查,基于北部湾海洋污染灾害防治方面;后者偏重于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基于北部湾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方面。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和我国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面向21世纪海洋科学教学改革与研究》指导性文件,考虑我校的海洋科学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及地方经济发展对海洋类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需要,我校对海洋科学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研讨,优化设计适应21世纪海洋科技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和以海洋科学专业基础必修课为根基、海洋科学专业方向模块课为主干、基础选修课和专业任选课为枝叶的树状课程体系。从而避免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观盲目性,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合理性。修订后的教学计划,更加重视专业基础课的教育,同时调整了部分专业课和实验课,加强了实践环节,使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更加明确,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海洋美学》专业任选课程,以发展和丰富学生的海洋审美意识,海洋化学方向增加《海洋生物学》专业课程,使该方向的学生也要具备海洋生物学方面的知识。考虑到专业课的课程实验,学时数少,不同课程间重复实验多的情况,为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计划中将几门专业课的实验独立出来,与理论教学分开,形成一门综合的专业实验课程,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三、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

地方高校要培养和发展海洋科学人才就必须立足地方服务,以满足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学校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个中心,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做到资源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培养,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一是要坚持走出校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我校充分发挥北部湾海洋保护开发利用省重点建设实验室的优势科研群体作用与广西海洋局和钦州、北海、防城港地方海洋局等单位在北部湾海洋重大污染监测预警及防灾应急技术、北部湾海洋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北部湾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现了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互动和有效对接。教育部周济部长曾提出:“以产学研结合为切入点,大力推动高等学校的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7]。实践证明,产学研结合,是地方高校推动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秀本科生的分类培养。我校根据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将优秀本科生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培养。对于有志向继续深造的学生,要帮其夯实科学理论基础,加强学术思想和素质训练,走学术型道路;对于动手能力强,且本科毕业后计划工作的学生,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其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促进其走应用型的发展道路。学校强化优秀本科生导师制,每人每年精心指导一到两名优秀本科生,定期进行交流和讨论,做到精英培养,重点培养,已获得了较好的成效,优秀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在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部门,学生就业率得到很大提升。

四、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

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实现创新型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培养高素质、有作为的海洋科技人才积极服务于地方和国家的海洋事业,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我校从自身特点出发,审时度势,构建海洋人才培养的柔性机制和激励机制。学校通过制定相关文件,将“创新训练”规定为必修环节,以及开设第二专业教育等方式,逐步建立有利于一专多能海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使海洋类专业教育拓展为综合素质教育;逐步实行弹性学制,不断完善学年学分制[8]。为避免传统评价体系采用简单划一的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弊端,学校通过考试方式多样化、考试时间自主化、让学生写实验专题、撰写学术文章或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形式进行评学,建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的激励机制,即对学生的各种创新行为和成果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以推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五、海洋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组织形式

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地方高校实现海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我校针对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性质和地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课堂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情景式和双语教学等形式, 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和灵活化, 以促进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教学效果反映良好。海洋科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不同于一般的理科专业,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才能适应海洋学科的发展。学校每年自筹经费设立各类科研基金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科研素质逐步提升、科研方法逐步掌握,树立了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冒险的精神,逐渐积累从事各类创新工作的能力,同时也为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通过对学生海上现场调查实践证明:不仅提高了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理能力,也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更增强了学生现场调查的实践技能。总之,多样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了较强的实践能力,为地方海洋科学综合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输送提供了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艳, 潘鲁青.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海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 高等理科教育, 2002, (5): 7-10.

[2]李洪武, 刘志媛, 刘均玲. 海洋科学特色专业建设思路[J]. 内江科技, 2011, 32(2): 1-2.

[3]冯士笮, 李凤岐, 顾玉翘. 海洋科学发展对教育改革的需要[J]. 中国地质教育, 2001, (2): 6-11.

[4]刘卫国. 使命、特色与高校党的建设——兼论高校党建与学科建设[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7, 27(5): 1- 5.

[5]周达军. 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思考——浙江海洋学院特色办学的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7): 45-47.

[6]银建军, 李尚平, 韦善豪. 钦州学院海洋学院发展研究[J]. 钦州学院学报, 2010, 25(6): 1-8.

[7]周济.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论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5-16): 4-7.

[8]袁路, 颜云榕, 安立龙. 创新型海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高等农业教育, 2008, 5(5): 10-12.

海洋生命科学 篇12

一、“复习铺垫”必须要有吗

传统的课堂教学分为:复习铺垫、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回家作业。复习常常是教师为学生已经做了一些要解决新问题时需要的知识铺垫,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 常常只是把课开始时复习的知识拿来用即可, 如, 要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 一般要复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 因为从数学知识、方法的角度看, “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教学内容应该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种有选择的复习铺垫对本课的学习知识而言是有针对性的, 对新知识的迁移能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 而另一方面, 这样的复习铺垫是教师设置的, 学生只是在教师的“牵引”下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们不会主动地寻求相关的知识铺垫, 长此以往形成一种惰性。这种教学的“脚手架”搭得太高, 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 在已有的、众多的知识中去找出与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信息, 这是一种能力, 而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提取能力。在实际生活中, 当你在解决一个新的问题时, 一般没有人会告诉你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准备, 你只有在碰到问题后,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方才清楚还需要知道哪些知识, 然后, 你要在原来的知识库中去提取并且灵活地创造性地应用原有的知识, 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我们何不来一些大胆的教学尝试, 去掉复习铺垫, 让学生产生新旧知识的碰撞, 再激发他们去搜集相关的复习铺垫知识呢?下面就是朱乐平老师在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时开设的一节研究课片段:

片段一:“老师, 这没教过”

上课开始后, 教师首先出示问题。

朱老师:“有许多饮料一箱是24瓶, 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样的饮料16箱大约有多少瓶?并说一说, 你是怎样猜测的?”

老师的话音刚落, 许多学生就举起了手。老师点了几位学生, 他们给出的答案从“八十左右”到“五百多”不等。

朱老师:“看来, 大家猜想的数字很不一致。那么, 有什么办法来判断, 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或者说, 哪个答案最准确呢?”

一位小个子的男孩在下面轻声说道:“算一算就知道了”。

朱老师马上接过话头:“这位同学说得很对, 算一算就知道了。下面就请每一个同学先把自己猜测的数写在纸上, 然后独立地、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一算, 到底等于多少, 看看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

按照教学设计, 接下来应该是由学生独立地探究24×16的各种算法。但教师布置任务后, 许多学生仍然抬头望着老师。当教师问他们为什么还不动手计算时, 一位后排的男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这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我们还没学呢?

朱老师肯定地说:“对, 是没教。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办法。”

虽然仍有一些学生脸上带着疑惑的神情, 但大多数学生开始思考算法。在这期间, 教师在教室里来回巡视, 并进行个别辅导。

我最欣赏片段中朱老师的一句话:对, 是没教。不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想出许多办法。

一句肯定加一句激励,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放一放手, 知识的“苹果”学生跳一跳也许就能够得着, 思维的火花若得到进发, 自然生命将会绽放得更美。

二、“老师”———“学生”

还以朱老师同一节课的片段为例:

片段二:“我也没懂, 请再说一遍”

小组讨论结束后, 教师让部分小组的代表报告他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原来自己小组中没有想到的计算方法, 可以记录下来。每当学生提出一种新的方法, 教师总问全班学生:“你们都明白了吗?”如果有一些学生表示不明白, 教师就说:“我也没有听懂, 请再说一遍”。例如, 其中一位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算法:

学生:“我是这样算的, 首先把16除以2等于8, 24乘以8等于192, 再用2乘以192, 得到384。”

朱老师问全班学生:“你们都听明白了吗?”

“不明白。”学生几乎齐声地回答。

“我也不明白, ”朱老师脸上露出一副困惑的样子, “为什么要16除以2, 我们这里明明是做乘法运算, 怎么会出来除法。我想不通, 你能再说得清楚一些吗?”

这位学生犹豫了一下, 说:“我是这样想的, 16里面有两个8, 所以我先从16中拿出一个8, 用它去乘以24, 得到192, 然后再用2乘以192, 得到384。”

朱老师又问全班学生:“你们听懂了吗?”

大多数学生仍在摇头。

朱老师说:“我有点明白了, 他是这样考虑的, ”朱老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下:

16÷2=824×8=192192×2=384

……

欣赏完了这个教学片段, 我的眼前俨然出现一幅师生同学同乐的互动场景, 这幅场景中没有老师, 却多了一名学生;没有答案, 却多了一些疑问。朱老师做了一名真正的学生, 角色的互换让学生感受到了真正的师生平等, 细心的倾听让学生找到倾诉的快乐。“不明白”、“我也不明白”、“我有点明白了”, 老师以一个学生真切的学习感受一步步肯定了“小老师”讲解的成功, 无形中表达出老师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许, 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表达见解的愿望。

上一篇:胸襟下一篇:污水零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