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论学习的概念

2024-05-30

政治理论学习的概念(通用8篇)

政治理论学习的概念 篇1

自主学习的概念与理论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困扰,学生形成了被动、单

一、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方式。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据专家估计,当今时代人类知识总量正在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以知识占有为目的的学习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步从单一的书本知识象多元化方向发展。实践能力、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将越来越广泛受到关注和重视。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改变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方式,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热点。

《数学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提出建议:一是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子,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三是应认识到“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将导致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数学学习倾向,应当允许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数学内容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和表达方式,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究竟应该如何才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呢?这是一个值得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概念界定:

1、学习方式: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学习的具体小策略,而是指学习的大趋向。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目前学生总是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的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础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这是指狭义的“自主学习”。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

3、探究学习: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而教师的主要角色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是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依据的数学策略体系。

理论依据:

1、发展性理论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可以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在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中得以培养和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我们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它是学生自主探索,发展

学习的必要保障。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人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生命,要把课堂作为师生生命发展的载体,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让学生主动地发展,要关注学生的潜能在发展。

2、人本主义理论。

教育要面向未来,就必须确立“主人、主体、主角”的人格本位的学生观,强化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中心的学习科学的行为研究,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为基础的新型的教学过程为基点,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发展中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潜能,努力营造一个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的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提供可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有个信息互动的过程。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把互动的中心更多地聚焦在生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在生生相互交往中,他们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积极主动地参与,热心互助,真诚相待,都设法把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和动作表达出来。在合作学习中,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张扬,合作能力得到培养。

4、创新理念。

我们的教育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为创造性而教”的意识和热情,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的创新教育策略,并以此为基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对未来的设想,鼓励学生独立想象,大胆探索、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的学习活动。

5、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研究方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强烈。”

6、探究学习理论

认知心理学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研究方式,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外界尝试探究性活动,而学生用自主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

研究目标:

1、探索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策略。

2、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与原有学习方式下学生学习效果之间的比较、分析,弄轻学习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

3、按照“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育理论,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政治理论学习的概念 篇2

概念图是一种知识可视化的工具,建构概念图和自主学习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强调知识的建构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的概念图教学设计是学生利用概念图这一教学工具,以前概念为学习起点,通过自己动手制作概念图进行生物动态学习,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

二、案例:《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1.呈现血液循环核心概念,探知前概念

游戏导入:教师提供给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一组卡片,上面写有血液循环系统的核心概念。要求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血液循环系统组成的概念图。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小组讨论问题:心脏的四个腔分别与什么血管相连?为什么?

“气宇轩昂”组:发现“心房与静脉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这一规律,但很难区分左心室、右心室以及主动脉、肺动脉之间的连接关系。

“逐墨飞扬”组:发现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并提出左心室的心室壁最厚,这样的结构适合承担较大的血压,可以将血液输送到较远的身体各处组织细胞,而主动脉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因此左心室与主动脉相连。

“花开彼岸”组:发现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因为肺与心脏距离近,而右心室的心室壁较薄,这样的心室承受的血压相对较小,猜想应该与肺动脉相连。

3.利用前概念,因势利导,得出新概念

教师设疑1:下面请各小组利用平板电脑观察血液循环动画演示,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先观察体循环,说出体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扬帆逐梦”组:体循环将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血压较大,起点是壁最厚的左心室,终点是右心房,大致路径经过了主动脉、全身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全身静脉、上下腔静脉。

“极地阳光”组:因为体细胞要消耗氧气,所以经过体循环,含氧量较高的动脉血变成含氧量低的静脉血。

教师设疑2:再继续观察肺循环,说出肺循环的起点、终点及大致路径。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

“清风竹影”组:肺循环将血液运输到肺部,血压较小,故起点是壁较薄的右心室,终点是左心房,大致路径经过了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

“青冥高巅”组:因为肺泡处进行了气体交换,氧气从肺泡内进入肺部毛细血管,二氧化碳从肺部毛细血管扩散到肺泡内,所以经过肺循环,含氧量较低的静脉血变成含氧量较高的动脉血。

4.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

在学习血液循环微视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血液循环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小组合作尝试构建概念图。其中绘制较好的李振业小组用双色笔来表示不同结构。该组用红色笔绘制含有动脉血的结构,用蓝色笔绘制含有静脉血的结构,不仅美观,还直观地表示出心脏内部和血管内的血液类型。通过绘制概念图,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同时启迪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反思

概念图教学不仅从理论上使知识可视化、以脑图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使学习者有意义地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还从学习策略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反思等诸多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但是概念图的构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对于初一学生而言,绘制概念图较为困难。因此,进行概念图教学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等诸多因素。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涉及的生命活动往往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自主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借助概念图来组织教学能够以知识可视化的方式助推初中生物的教与学。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论,概念图,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黄玉珍.生物概念图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以“分离定律”概念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5(2).

借鉴学习理论 优化概念教学 篇3

一、地理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主义学派的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同化学习理论以及先行组织者学说。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学习者具有同化新知识的有关观念,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同化理论认为,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相互作用观。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材料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比学习任务本身具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者是一种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设计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知识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建构主义认为个体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心理建构获取知识,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原样不变、完整有效地传送到学生的头脑中。

二、地理概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将难以掌握科学的地理知识。注重地理概念的学习,可以将大量地理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单位,从而极大简化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思维过程。地理概念是深入学习地理规律和原理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质量。地理概念也是对地理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从表现形式与内容上都比较抽象,极容易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难。

笔者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观摩,发现一线教师在处理地理概念的过程中大致有两种倾向。一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地理概念,这种状态下的概念教学是纯语言、纯观念水平上的,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词语不仅仅是概念的符号表征,事实上已成为概念的本体,成为概念教学的惟一目标,结果造成学生厌学情绪上升,对地理概念理解不够,甚至产生模糊的认识。二是弱化地理概念教学,遇到需要学习的地理概念,试图仅仅通过举例,然后依据这些有限的事例,呈现概念的结论,概念发现的过程被简化、肢解甚至取缔。

三、优化地理概念教学的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认为,地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而且还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地理概念等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1.地理概念同化、网络法

奥苏伯尔将概念的同化学习分成三种类型: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例如,学习“洋流分布模式图”时,经过认知同化的纵横交织,对关联概念进行相关性分析就构成一个概念学习的网络,即概念地图。这种概念图(见图1)是通过概念的不断同化,促使知识不断分化、整合和系统化,引导学生深刻认识这些概念的相关性和前因后果,对学生完整理解地理概念的内涵,培养思维和推理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2.利用先行组织者进行概念教学

奥苏贝尔认为先行组织是一种促进理解的教学策略。如学习“锋面”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用“暖水和冷盐水”相遇这一实验充当“先行组织者”:在塑料盒中间插入一隔板,两侧分别注入同体积红色暖纯净水(代表暖空气)与蓝色冷盐水(代表冷空气)。在向上抽出隔板后的数秒内,学生观察到冷暖水之间出现倾斜交界面,红色纯净水在上,慢慢的蓝色冷盐水和红色纯净水就会有一个倾斜的过渡带。学生对这个过渡带有了一定认识后,就可理解锋面其实不是一个面,而是冷暖气流交汇的一个倾斜过渡带,在近地面可宽达几十甚至几百千米。再如,学习“热力环流”这一概念时,先让学生回忆或体会,夏天教室里开着冷气,突然打开门,站在门口时会有什么感觉。或者,冬天时站在开着暖气的商场门口,会有什么感觉。然后再引入热力环流这一概念的学习。

3.地理概念分类教学

一般的地理概念教学可以多采用图示、图像及观察法,给学生以直观清晰、鲜明形象的认识。例如,经纬线是很专业的地理概念,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球仪,形成地理表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形成地理概念。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观察地球仪:①经纬线的延伸指示方向。②纬线由低纬向高纬分布的长度特点。③经线的长度特点。④经纬线度数标定的特点。

意义概念的理论基础论文 篇4

论文摘要:意义理论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语言学家的主要研究课题。针对意义概念的理论基础,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和行为论先后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但都有其合理性及片面性。

意义理论主要涉及词或词组所表达的意思,也包括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它是语言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西方语言学家的主要研究课题。意义理论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既与指称理论紧密联系,又与真理理论紧密相连,还与人的观念、心理、信念以及行为等等有关。在西方语言哲学论著中,几乎没有一本论著不涉及到意义问题,其中有相当数量的论著专门探讨意义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分歧较大,争论激烈。针对“什么是意义”,“语言表达式因为什么而具有意义,或者根据什么而有意义?”等这些问题,指称论、观念论、功用论、行为论等等先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对意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各自含有或多或少的合理因素,但也有或大或小的片面性。

一、指称论

在意义理论中,指称论是一种历史悠久而且影响较大的理论。它的基本思想应该理解为,名称是通过指示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事物或事实而有意义,词义与词指称的对象直接联系而不是对等。

指称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关于词代表词所指的事物的本质特征的观点,可以说是指称论的先声。密尔则是第一个系统发展指称论的哲学家。他认为,一个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就是这个名称的意义,也就是这个词的意义;为了解释两个摹状词可能指同一个对象但具有不同意义这种现象,他提出了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理论,内涵就是这个词或摹状词短语的意义。

罗素是指称论的集大成者,明确坚持词义的指称论观点。他认为,词通过指称外界事物而具有意义,词的意义就是它指称的对象。他强调词义与语言外对象的相关性,认为词有意义是因为它是代表自身以外的某种东西的符号。罗素后期的指称论稍有变化,认为词的意义等于词与其指称对象之间的关系,但对词义本质的认识仍以指称对象为基本出发点。

指称论认为名称和对象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一个名称代表或者指称它的对象,这样不仅对“什么是意义”有了个明确的交代,而且建立了语言事物和非语言事物、语言和现实之间的联系,有其合理进步的一面。但同时,它只是孤立地、静止地分析词义,没有考察语词和对象之间的诸多中间环节,也具有其明显的缺陷:1)指称论不能全面解释一切词语的意义。并非所有词语都有指称对象,连接词“并且”“然后”“如果”,语气词“哎呀”“哦”等等,都无指称对象。另外,有些词在现实世界里无指称对象,但却并不是没有意义,如“麒麟”“龙”等等。2)不同的词语可以指称同一对象,但意义不同,如“美国总统”和“布什”。因而,指称论会造成意义混乱。

二、观念论(意念论)

一般认为,观念论这种意义理论首先是由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并倡导的。他认为,词语的意义在于与词语联系的意念,词语作为意念的标记出现在人们的思想交流当中,词语所代表的意念就是词固有的、直接的意义。胡塞尔的意义观点也属于意念论。他认为,意义是一种观念性存在,是说话者和听话者所意向的同一对象或同一类对象所共有的性质。

观念论从心理的角度来探讨意义问题,突出了词或词组的意义与代表观念的密切联系,有其可取之处。但仅仅从心理角度很难解决意义这个复杂的问题,它并没有对词义或句子意义作出实质性的明确阐释。观念论受到了来自功用论、行为论等各方面的批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1)观念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其含义模糊不清,因而对“意义是什么”的回答也是不明确的。2)观念是个人内在的、不可观察的,很难确定或证明一个词或词组在每个人的脑海里形成的观念是一致的,尤其是抽象的词语。正是由于观念论在理论上陷入诸如此类的困境,它在语义及哲学上均未产生很大的影响。

三、功用论

功用论强调语境的作用,认为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找到语词的意义;词或词组的意义在于它们的使用或功用。主要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认为,仅仅从词本身不能了解词的意义,只有在使用中,在词的语境当中,才能了解词的意义,即“意义即用法”。他认为,意义理论研究中的诸如指称论、观念论等,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即首先都把词义看作是某种实体。

功用论重视语言的应用和语言的功能,重视交际语境和语言的关系,将语言活动和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它的出现,可以说是意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进展,标志着从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但意义的功用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1)片面强调语词的意义在于其用法,而忽视了语词自身的字面意义。维特根斯坦认为词只有运用方法、使用规则而无固定的意义,而认识论告诉我们,词如果没有意义没有内容,也就不可能有用法和功能。2)词的意义和功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将两者混同就会造成词义理解的混乱。实践证明,用这种极端的意义理论来分析词义这种复杂的现象,必然会带来种种矛盾。

四、行为论

意义的行为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之上的。行为论者反对用意识中的观念来说明词的意义,而力求用公共地可观察的行为来加以说明,强调从语言产生的效果,从语言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这一角度来研究语言的意义。这与强调用内在意识、观念等来说明意义的观念论是相对的。布龙菲尔德认为语言的意义就是,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所处的情景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

行为论者重视语言行为和语言效果的联系,注意研究“刺激-反应”在人们语言行为中的作用,有其独到之处,部分地解决了观念论者所面临的困难。但它夸大了“刺激-反应”这个公式在社会领域中的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人的思想意识以及表达思想意识的语言行为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对于同一句话,人们可能会作出不同的反映;而对于不同的话,人们可能会作出相同的反映。有些词语甚至并不能引起人们的什么反映。

五、结论

以上所介绍的四种意义理论有其不同的侧重点,体现着自身独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这是因为意义理论一般都是服从于某种哲学思想、从某种学科的需要出发而提出的,或者是作为某学科的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而加以研究。例如,欧洲早期的哲学以本体论为中心,对语言意义的认识主要是从语言表示的客观现实出发,指称论对它来说就是合乎逻辑的认识。因而,在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问题上,也应有一个新的意义理论与之相对应,而不是单纯从语句与其代表的指示或指称的对象关系方面来分析语词的字面意义,或是从心理的角度、从语词或语句的功用或效果方面来研究。在此分析之上,笔者得出结论,文本意义的理解应该是读者和文本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既要包括对文本字面意义的理解,同时也要考虑读者的意向、信念、目的等多方面因素。

参考文献:

高中思想政治《物质的概念》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的概念。

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对比分析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提升对比分析和抽象思维能力。

2.能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提升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对世界的本质有科学的认识,并能指导正确的认识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质的概念。

【难点】

物质概念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盘古开天地图片及简单文字介绍,请学生观察并思考,世界是否真的是由盘古或者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本原又是什么。结合前面所学哲学基本问题,进而导入本课:物质的概念。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物质及其唯一特性

活动一:教师多媒体展示日月星辰、山川树木、世界上其他国家、史前巨兽化石等图片,并口述桌椅板凳、学习用具等常见物品。

请学生找出这些事物的共同点,并结合教材找出物质的概念,最后学生代表进行作答,并说明自己的理解,其他学生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活动二: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让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两个问题:1.物质的概念和前面所列举的物质的具体形态有何区别。2.物质的唯一特性又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各小组派代表作答,其他小组点评补充。共同认识到,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是不生不灭的;不同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是有生有灭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过渡:在理解了物质是什么的基础上,我们看一下唯物主义是如何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的。

(二)世界的物质性

活动三:同桌二人为一小组,每人任选一个方向,但不得重合:1.自然界的物质性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结合教材自学5分钟后互相给同桌讲解这两方面的内容,在互相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学生自愿作答,其他同学点评和补充。

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结论: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观点:有人认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对于物质已经有了科学理解。请学生思考该观点的正确性。通过学生的思考和回答,进一步让学生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之间的差别。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请学生代表结合教师板书及自己的笔记,对本课所学进行总结,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作业:1.搜集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相关案例,并在下节课的时候分享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2.预习下节课,物质的存在状态——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政治演讲概念隐喻 篇6

An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Pointing out the significant role Conceptual Metaphors played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The aims of this paper are 1)to introdu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Political Speeches;2)elaborate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on the basis of Lakoff and Johnson’s great work Metaphors We Live By;3)Take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alyz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and relevant functions in his Political Speeches.this research aims to study the metaphors in political speeches systematically and reveal how metaphors work in the political world.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etaphors, this research can help people know the American politics and understand its culture.Key words: Political Speeches;Conceptual Metaphors;Application

奥巴马政治演讲的概念隐喻分析

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概念隐喻在奥巴马政治演讲中的使用,指出概念隐喻在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中发挥的重要角色,本文旨在:1)简要介绍概念隐喻与政治演讲之间的关系;2)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来阐述概念隐喻的定义、分类;3)以奥巴马的政治演讲作为背景材料,分析其中所使用的概念隐喻,以及这些隐喻对其演讲的辅助作用.本文试图对所选语料中的隐喻进行系统研究,揭示隐喻在政治演讲语篇中的特殊作用,并且通过分析隐喻,帮助人们了解美国的政治和文化.关键词:政治演讲;概念隐喻;应用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Contents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Introduction Metaphor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topic which gets much attention from linguists, it has been studied as long as 2000 years.In traditional metaphor theories, metaphor was only regarded as a kind of rhetorical devices, but with the springing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 growing number of scholars begin to study this linguistic phenomenon.from the point of cognitive.Lakeoff and Johnson put forward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e first time, they think A metaphor(or figurative comparison)in which one idea(or conceptual domain)is understood in terms of another, and metaphor is the cognitive tool.The domestic scholar 束定芳 had done some researches on the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caused by metaphor, and proposed the goal of building modern science of metaphor, she also elaborate the study objectives and ways of modern science of metaphor.The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to analyz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s used in political speeches, and reveal the significant function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political speeches..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2.1.The Defini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conceptual metaphor, or cognitive metaphor, refers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one idea, or conceptual domain, in terms of anothe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the conceptual domain from which we draw metaphorical expressions to understand another conceptual domain is known as the source domain.The conceptual domain that is understood in this way is the target domain.Thus the source domain of the journey is commonly used to explain the target domain of life”.(Lakeoff and Johnson,1980,p.1).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By studying , it can be found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s occupy a high frequency in political speeches.Generally speaking, in order to gain support and understanding from public, and fulfill their political goals, the statesmen will instill their political views into the listeners and make them more acceptable and understandable with the help of conceptual metaphors.Lakeoff divided conceptual metaphors into three categories: orientational metaphor;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ontological metaphor;and structural metaphor.The following paragraphs will analyze these three type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2.2.1 Orientational metaphor Orientatinal metaphor refers to “a metaphor that most of them have to do with spatial orientation like up and down, in and out, front and back, on and off, deep and shallow”.(Lakeoff and Johnson, 1980, p.140).“They organize a whole system of concepts with respect to one another.”(Lakoff and Johnson, 1980, p.15).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is regard is “our direct physical experiences of living on Earth”(Brown 38).And this experience develops into part of ways that we conceive and conceptualize the physical world.For examples:(1)She is feeling up today.(2)Keep your voice down, please.2.2.2 Ontological metaphor

Ontological metaphor is “a type of metaphor in which something concrete is projected onto something abstract”(Lakeoff and Johnson,1980,p.20).Structural metaphor is the metaphor between abstract and concrete concepts;Ontological metaphor is the metaphor between abstract things and entities or substances.The abstract things include behaviors, ideas, feelings and so on.Most of the ontological metaphors are formulated on the basis of experience of physical objects, especially our own bodies.Naturally, part of the human body becomes the source to describe a target object.Once we can identify our experiences as entities or substances or even our own body, we can refer to them, categorize them, group them, and quantify them and, by this means, reason about them.The sub-categories of the ontological metaphor consist of the human being metaphor and the liquid metaphor, Here are some examples:(1)The economy are very sick now.(2)For as much as government can do and can not do……….In above examples, the abstract things “economy” and “government” are all used metaphorically as person, because they can feel sick and do the things.2.2.3 Structural metaphor Structural metaphors grounded in systematic correlations within our experiences.(Lakeoff and Johnson,1980,p.61).Structural metaphor means “a metaphorical system in which one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complex concept(typically abstract)is presented in terms of some other(usually more concrete)concept”(Lakeoff and Johnson,1980,p.38).The words can be used to describe the abstract concepts are also available for the complex ones.For example, in the sentences “time is money”, all the words suitable to represent “money” are also can be apply to “time”.People get to know the abstract concept “time” through the concrete concept “money”.Moreover, it derives a number expressions of daily languages, such as “you’re wasting my time”;“I have no time to spare”.3.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Barack, Obama is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president in American history, his distinguished speaking skills has been recognized by the world.Conceptual metaphors are also widely used in his political speeches , the following part will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the significant roles these metaphors played in his political sppeches.3.1 The application of orientational metaphor The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in Obama’s political speeches are concluded as following:(1)……I 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2)……and roll back the specter of warming planet……

Orientatinal metaphors are utilized in the two examples, the former uses “before”

to inspire the public’s hope to the future;the later uses “back” to show his determination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3)……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4)……we must pick ourselves up, dust ourselves off(5)(6)In these two sentences, “rising” signify the past strong and prosperous, “up” signify the citizens must bestir themselves to fight the risk and revitalize the America economy.3.2 The application of ontological metaphor 3.3 The application of structual metaphor In Obama’s first inaugural address in 2009, he applied structural metaphor in several places, for example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1)Our journey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It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2)we refused to let this journey end, that we did not turn back, nor did we falter;and with eyes fixed on the horizon and God’s grace upon us…

In above two examples, he metaphorize America’s development as a “journey”.During the journey, the Americans hold together and constantly strive to the end of the journey.The example one also become the basic structural frame of the whole paragraph, this part of speech is around the key metaphor , and the key metaphor keeps the whole paragraph coherent.4.Conclusion It can be seen that conceptual metaphor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References

“经济犯罪”概念的理论探究 篇7

一、域外“经济犯罪”概念的提出

作为犯罪学与刑法学上的一个概念, 经济犯罪最早由英国学者希尔 (E.C.Hill) 提出。1872年, 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预防与抵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 希尔以《犯罪的资本家》为题发表演讲, 提出经济犯罪这一概念并指出惩罚经济犯罪的必要性。1939年, 美国学者萨瑟兰 (H.E.Sutherland) 提出了“白领犯罪”的概念, 他认为白领犯罪是指体面的有社会地位的人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非法牟利的行为。它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一是该行为是犯罪;二是犯罪行为人具有体面的社会地位;三是犯罪行为人具有很高的社会身份;四是犯罪行为是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实施;五是犯罪行为侵害了委托信任关系。 (2)

早期的经济犯罪, 人们往往是从犯罪学、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但是, 任何一种犯罪现象最终都会引起刑法学的关注, 进而进入刑法学的研究领域。1932年, 德国学者林德曼 (K.Lindemann) 开始从刑法学的角度研究经济犯罪, 他认为, 经济犯罪是一种侵犯国家整体经济及其重要部门与制度的具有可罚性的违法行为。德国学者进一步指出, “经济犯罪乃是使用非暴力的一种智能犯罪, 经济犯罪以狡猾奸诈的手段滥用自由经济结构赖以存在的的诚实信用原则并利用民商法、经济法与财税法的漏洞而施行对健全国民经济的危害的不法图利行为。” (3) 1936年, 荷兰学者莫勒提出, 经济犯罪是指违反所有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经济生活为目的而制定的法规、干扰经济秩序、破坏整个经济结构的的犯罪, 故称为“财产犯罪”或“图利犯罪”。

上述学者的观点表明, 经济犯罪尽管是一种以谋取物质利益为内容的犯罪, 但它涉及违反国家既定的经济制度和法规, 侵犯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利益, 有别于同样涉及物质利益的一般性财产犯罪。因此, 它总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作为一种显见的现象引起刑法学者们的关注。此外, 上述学者的观点还表明:刑法设立经济犯罪, 其保护的客体是国家的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主体主要是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经济职能者;客观方面表现为具有谋取非法利益的意图。

二、我国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的立法沿革

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刑法补充修改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在该决定中, 我国刑事立法机关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这一概念, 但是, 在这个单行刑法中经济犯罪被称为“经济领域中的犯罪”, 因这一概念的提出, 从而引发了刑法学界对“经济犯罪”这一概念的研究和探讨。

我国1979年刑法典中没有经济犯罪的明确概念, 与经济有关的犯罪主要分布在《刑法》分则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两章中, 同时还有少量分布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渎职罪中。1982年《决定》从外延方面对经济犯罪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经济犯罪的种类有:走私、套汇、投机倒把、盗窃公共财物、盗卖珍贵文物和索贿受贿等。从所列举的经济犯罪种类看, 立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认定有两方面根据, 第一, 行为本身的目的在于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第二, 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的法律法规。但是, 《决定》把盗窃公共财产等笼统地列入经济犯罪的范畴, 虽然在实践中必要, 但在理论上不妥。

1997年刑法典进一步确立并发展了刑事立法、司法实践的成果, 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设置于分则———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 将传统的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一张, 将贪利型职务犯罪规定在贪污贿赂罪一章。

三、我国目前关于“经济犯罪”概念的学术论争及批判

“经济犯罪”概念在《刑法》中的变迁也改变了学者对“经济犯罪”概念的理论探讨, 目前, 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主要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大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工业、农业、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海关、工商、森林、水产、矿山等经济管理法规, 或者盗窃、侵吞、骗取、哄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和公民的合法财物,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 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 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此观点将一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都包括在经济犯罪概念中。

二是中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活动或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行为, 或表现为利用职权牟取暴利的行为。即, 经济犯罪是指一切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此观点依然将侵犯财产犯罪纳入经济犯罪中。

三是小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 为牟取不法利益, 违反国家经济法规, 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依照刑法应当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这种观点把经济犯罪分为五种类型:一是营利性的犯罪, 如生产劣质产品、倒卖计划内供应的生产资料等;二是欺骗性的犯罪, 如合同诈骗、信贷诈骗等;三是占有型的犯罪, 如贪污、挪用等;四是交换型的犯罪, 如受贿、行贿等;五是破坏性的犯罪, 如污染环境、非法捕捞、非法狩猎等。

广义说和狭义说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将传统的财产犯罪列入经济犯罪研究的范围。一般来说, 学者都是从狭义说的角度对经济犯罪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狭义说, 陈兴良认为, 经济犯罪就是指行为人为牟取不法利益, 滥用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上所允许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权限, 违反所有直接与间接调整经济活动的法规, 危害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行为。 (4) 还有学者认为, 经济犯罪, 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 在市场经济运行或者经济管理活动中从事非法经济活动, 严重侵害市场经济秩序,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5)

四、对经济犯罪概念的错误理解和把握

(一) 以经济犯罪是否具有多重违法性作为划分标准不科学

作为经济犯罪, 必然以相应的刑法规范为依据。然而在整个法律体系中, 刑法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即属于各种法律的保障法。违反刑法的行为, 必然已先违反了其他前置性法律。人们对经济犯罪违法结构就是这样认识的。然而, 带有经济内容的其他类型犯罪也是这样, 如果以犯罪行为的违法结构作为判断是否经济犯罪的标准, 显然不妥。比如抢劫罪、盗窃罪, 它们首先违反的是民事法规规定的财产占有关系。至于抢劫犯罪时使用暴力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不过是犯罪过程中的手段, 并不能改变这种犯罪的物质经济内容。即使涉及卖淫、毒品的犯罪, 也同样首先违反了社会治安管理法规。

(二) 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和经济犯罪两者的认知混淆

经济犯罪是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而实施犯罪的, 这在理论上本无多大争议。所以, 将所有贪利的犯罪视为经济犯罪未尝不可。犯罪者如不贪利, 则无须实施这种行为。经济犯罪毕竟属于一种理论上的分类, 它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则是一种法律的规定, 它具有明确而严格的实在意义。两者既具有一定的联系, 又有一定的区别。

经济犯罪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在扰乱和侵犯法律既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财产所有关系方面具有共同之处。这两种犯罪尽管有时表现形式不同, 但两者可以发生交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绝大多数都是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是刑法理论以社会不同领域和犯罪者贪利心理进行划分的, 它主要相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而言。所以经济犯罪既包括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 也包括了像贪污贿赂这样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经济犯罪。

国家工作人员掌握较大的社会公共权力, 当这种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时, 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某些经济犯罪仍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守法任一角度来说, 研究经济犯罪, 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准确认定经济犯罪的概念是理论研究打击经济犯罪的关键

理论研究从来都是为了应用于实践的, 研究经济犯罪的概念是也是如此, 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犯罪的规律, 也是为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不断增长的态势。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经济犯罪的概念, 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 经济犯罪必须表现为一种活动, 发生在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经济犯罪行为人的行为目的是牟取非法经济利益, 因此, 经济犯罪只能发生在商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管理过程中。

第二, 经济犯罪必须是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和传统的财产犯罪相比较, 经济犯罪所危害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财产利益, 而是整个社会经济赖以建立的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市场内部规范以及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管理的机制。这类犯罪严重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前已述及, 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经济犯罪的狭义说。之所以如此,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 这不仅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经济犯罪本身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 而且从经济犯罪形成的内在结构分析:由于经济犯罪的本质结构是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 它必须发生于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经济犯罪的违法结构除了违反刑法规范之外, 还同时违反经济法规、民事法规、行政法规;经济犯罪的心理结构不但只能是故意的罪过形式, 而且必定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 (6)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

摘要:如何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 维护经济发展安全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对经济犯罪概念本身的准确把握对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概念狭义说

参考文献

①杨兴培、李翔著:《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第7页。

②周密主编:《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0页。

③赵长青:《经济刑法学》,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第44页。

④陈兴良主编:《经济犯罪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12-14页。

⑤杨正鸣:《经济犯罪侦查新论》,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第2页。

政治理论学习的概念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环境 理论

一、文化与文明

什么是文化?最有影响力的即人类学之父英国人泰勒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的阐述:“文化,就其在民族志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须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一个中性词汇,一般来说,文化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涵盖了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文化主要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概念。对于狭义文化,毛泽东有过精辟论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由此可知,狭义文化应该是广义文化的高级层次,是文化研究的重点。

文明不同于文化。文明也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产物。但文明特指社会进步和人类开化的进步状态,换句话说,文明是一定历史时期先进文化的表征。例如,胡适认为“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成绩”,而恩格斯则认为“文明是实践的事,是一种社会品质”。

二、环境与文化环境

环境“泛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各种条件的总和。具体说,它是有机体外部可以进入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直接影响到生命活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广义地讲,环境是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并且总是作为某项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着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一般情况下,所谓环境是以人类及其相关活动为主体的,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

对环境的研究极易存在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环境决定论”,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认为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等)对法律和社会政治制度有决定作用,其理由是“不同氣候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二是“精神万能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不顾客观实际和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唯意志论”者,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针对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马克思都给予严厉批判,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科学的环境观,即人与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统一的因子是实践活动,“环境的改变和人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实践”。这样,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又承认了环境对人的客观影响。

上述相关概念的简要分析对认识文化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化环境需要确立与之相对应的中心体;其次,“文化是用意义逻辑对文化环境进行最抽象、最一般的总体规定”。因此,文化环境应是“针对某一主体而言的一定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其主要原因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取向不同,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德育学和教育学”取向。德育学取向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德育观念,这种观点一般将思想政治教育划入广义德育的范畴,如“广义上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学取向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界定上,例如张耀灿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可分为“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是“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一定的心理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

本文较为赞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学取向。为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泛化,根据我国新时期的党情国情,笔者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五分法,其中“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内容,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

基于上述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文化模式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J].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9.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59.

[4]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5.

[5]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35.

上一篇:做好眼前的事中考满分作文600字下一篇:变电站标准化整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