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整合

2024-10-06

理论整合(共12篇)

理论整合 篇1

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企业并购理论研究发展迅速, 产生了富有成效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购重组是否能够创造价值, 国内外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波士顿咨询集团的一项研究发现, 只有低于20%的公司在收购目标企业之前考虑过两家机构的整合步骤。Porter (1987) 表明, 由于并购后双方大多不能很好地进行整合, 在收购5年之后超过70%的公司将并购后业务绩效不如意的企业剥离。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 我国也越来越多地使用并购重组以及之后的整合战略来提高中国企业的战略水平和绩效。我国自1993年中国第一起上市公司收购案-宝延事件以来, 上市公司并购活动数量与金额明显增多, 2005-2009年间, 共发生565起上市公司并购事件, 涉及并购金额达1, 171.80亿元, 平均每起并购案的并购金额为2.22亿元人民币。2008-2009年间, 尽管受到海外金融风暴的影响, 但是在国家及政府相关政策及并购贷款的扶持下, 2009年并购事件创下新高, 达到了2005年的5倍;而并购金额则在2008年创下峰值, 达648.98亿元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专题研究报告, 新浪财经, 2010) 。伴随着不断增加的并购事件与并购金额, 我国企业并购后的盈利率却远远低于预期。因此, 对企业并购内部整合机制与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 将成为推动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2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1) 并购整合相关基础理论。并购是兼并与收购的统称。兼并是指物体之间或权利之间的融合或吸收;收购是指获取特定财产所有权的行为, 通过这种行为可以取得某项财产。合并是对合并行为或者合并状态的总结, 指两家企业合并为一家新设立的企业;接管则是指对控制与经营权的获取;要约收购指公开收购要约或标购, 它是一个企业向另一个企业的股东提出购买他们所持有的后一公司股份的要约。国内学者陈共, 周升业, 吴晓求 (1998) 将并购界定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按照标准不同, 并购被经济学家分为横向、纵向以及混合并购;根据并购方式可分为现金收购和股权收购;根据动机可分为战略并购和财务并购。

国外学术界已经通过不同的学科和多样的理论关注对并购活动进行了研究。尽管文献非常宽泛, 一些研究也已经尝试去填补现有研究思路之间的空隙, 但是关于并购的研究仍然存在很多零碎之处。首先, 战略管理领域从本质上关注的是不同并购方式的绩效。其次, 经济学中的研究关注于并购动机与绩效。第三, 财务领域将问题集中在并购是否创造价值。第四, 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文献更关注心理方面、有效沟通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并购重组如何影响职业与周转率。第五, 组织学领域研究与并购整合的过程相关的问题, 强调了将不同的组织文化和不同的组织架构合并所引发的问题。

并购后整合过程的研究建立在收购后发生的价值创造以及能够对并购最终成败与否产生重要作用的整合设计的基础上。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在分析并购后整合过程的一些不同的问题, 例如整合速度, 组织拟合度问题, 或者并购交易中高管的流动率问题, 并购后整合的研究依然普遍被认为是缺乏足够严密的实证研究。如果大多数的并购都不成功, 结果就会得出现有整合方法与技术不能有效解释并购后整合过程复杂性的推论。尽管这些共同的研究能够为并购后的成功提供重要的解释, 但它们都是基于“一个因素适合 (解释) 所有 (情况) ”的模式。然而对并购较高的失败率的观察, 似乎很有必要去拓展现有单一的整合方法, 因为不同的整合方法也许有必要在同一整合过程中根据动机、行业因素以及公司特征, 还有待整合的价值链的功能/阶段而组合在一起。

(2) 国内关于企业并购整合理论的研究。国内对并购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 较少有提出非常富有创新的严谨的理论假说, 且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研究角度等方面也有颇多争议, 因此得到的结论说服力并不强。张新 (2003) 认为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度方面都不令人满意, 这表现为缺乏理论分析、忽视对收购公司的研究、样本太少、研究方法上有缺陷、大部分文章采用会计研究法, 而不是事件研究法。张新对我国资本市场上并购重组的绩效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 他采用事件研究法, 分析了1993年~2002年间的1216个样本, 发现在并购重组中, 目标公司具有显著的正累计超常收益率, 这与国外实证研究结论一致, 但是收购方公司在事件前后却表现出显著的负累计超常收益, 这有别于国外实证研究结论。在此之后, 李善民、朱滔等却认为事件研究方法基于有效市场的假设, 我国资本市场正在起步阶段, 很难说是有效的, 因此主要采用财务指标的会计研究法更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目前的

战略联盟中联盟能力对联盟绩效影响文献综述

徐欣萌1林毅2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广东广州510006;2.卡迪夫大学商学院, 英国威尔士)

摘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探讨企业联盟能力的形成机制、基本结构特别是与联盟绩效的关系等关键问题, 对于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以及企业有效地管理联盟以便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提升绩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战略联盟;联盟绩效;文献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 (2011) 03-0060-02战略联盟是目前企业最具潜质的价值创造和成长方

式, 也是企业从外部获取所需资源, 获得竞争优势的最佳路径。企业组成战略联盟的合作效果可以通过联盟绩效来衡量, 而想取得良好的联盟绩效, 必须依赖于联盟战略的正确实施。与其他战略一样, 联盟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因为受到干扰而产生扭曲, 它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对联盟的管理水平, 即联盟能力。因此, 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 探讨企业联盟能力的形成机制、基本结构特别是与联盟绩效的关系等关键问题, 对于战略联盟的理论研究以及企业有效地管理联盟以便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和提升绩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联盟能力

1.1联盟能力的研究视角

现有对联盟能力的研究还很不成熟, 对于联盟能力的

状况。他们以1998年~2002上半年沪深股市的40起并购事件为研究对象, 选取48个财务指标, 实证分析表明:收购公司绩效逐年下降而目标公司绩效有所上升, 整体而言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显著下降;在绩效的来源方面, 他们认为收购公司的绩效主要来源于目标公司原来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 目标公司的绩效则来源于引入收购公司的管理方式后的效率提高。在收购的动因方面, 李增泉、余谦和王晓坤 (2005) 引入掏空和支持理论作为对中国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的动因解释, 他们选取1998—2001年间416起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事件为样本, 同时运用事件研究和会计研究两种方法, 证明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受到控股股东和地方政府的影响。随后周小春、李善民 (2008) 认为并购活动不应该只考虑某一方面对于并购后绩效的影响, 将诸多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 验证了一定的理论。同时的研究, 学者们也更多开始关注并购后整合机制的研究, 王珂和张晓东提出五类划分法, 包括资产负债整合、组织制度整合、生产经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张秋生和王东提出六类划分法, 包括战略整合、业务活动整合、管理制度整合、组织机构整合、人事整合和文化整合。

(3) 文献述评。并购的大多数文献都关注了并购企业的各种状态与困境。然而, 国内绝大部分文献都将研究的定义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比较完善的标准。学者们主要从以下四种角度来研究联盟能力:

(1) 协调机制角度。主要以Heimeriks、Duysters、Kale和Dyer等的研究为代表, 认为联盟能力是一种特别的资源, 是能够促进企业识别伙伴、建立关系或者重构联盟的微观机制, 它允许企业有效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

(2) 惯例角度。主要以Simonin、Gulati、巴达拉科等的研究为代表, 认为联盟能力主要包括以下惯例:识别有价值的联盟机会、选择合适的的联盟伙伴、采用合适的联盟治理机制、建立企业间知识共享机制等。

(3) 学习过程 (process) 角度。主要以Kale、Heimeriks和Duysters等的研究为代表, 提出可以通过检测作为联盟能力发展基础的学习过程与企业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 来研究企业的联盟能力。

注意力集中在并购的动机, 协同效应的实现和并购绩效之间的关系上, 而没有将整个并购活动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在并购交易结束后整合就成了并购活动中的主题。文献并没有将整合水平与并购整合前期并购双方的状态或者有待并购企业的种类相关联。相反, 现有文献倾向于将所有的并购类型归并, 这样做是对处理并购问题的泛化与简化, 因此现有研究对多维现象理解有限而不足。现实在于对特定类型的并购活动, 合并后的公司会选择多方面或多方法的整合。只要我们还将自己限制在将整合方法仅仅用一种类型或变量进行分类, 并购后整合的复杂性就无法被完全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增泉, 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 2005, (1) .

[2]周小春, 李善民.并购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 2008, (5) .

[3]Chatterjee S, Lubatkin M, Schweiger DM, Weber Y.Culturaldifferences and shareholder value in related merger:linking equi-ty and human capit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13 (5) :319-334.

理论整合 篇2

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智力谜语

本文尝试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来探讨英语智力谜语的理解过程.谜面的.部分结构可被看作是输入空间,经过投射与整合,最终形成构成谜底的合成空间.本文主要从谜语中的双关语为切入点来进行概念整合的探讨与研究.

作 者:柳杨 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重庆,40071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22)分类号:H3关键词:英语智力谜语 概念整合 双关语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隐喻研究 篇3

关键词:隐喻 概念整合 隐喻教学

隐喻作为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思维现象。隐喻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认知模式,是人类认知、思维的基础,是我们的认知工具。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出发,拟通过实例阐释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构建的影响,及隐喻意义生成的认知机制和合成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隐喻能力的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教学过程中学生隐喻能力的培养。

1 隐喻

隐喻不仅是一种增强语言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参与了人类的整个认知过程。20世纪80年代,莱考夫和约翰逊(1980)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将隐喻研究从语言层面转向了揭示思维规律的认知层面,从而展开了隐喻机理的研究。隐喻具有相似性、文化性、创造性、冲突性等语义特征。隐喻在本质上成为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概念工具,在日常语言中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如,媒体经常使用“牛市”和“熊市”来描述股票市场证券价格上涨或下降的趋势,这一隐喻表达方式与动物攻击对手的方式有相似性。当攻击对手时,公牛将两只角伸向空中而熊却将爪子向下猛击。如果股票市场趋势向上,就说是“牛市”。如果市场趋势是下降,则称作“熊市”。这一隐喻意义正是隐喻相似性语义特征的体现。

2 概念整合理论及隐喻意义的认知合成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著名认知语言学家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M.Turner)联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出版了关于认知与语言方面的著作,创建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理论提出,概念整合作为一种基本的心智能力,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特别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一种认知过程,起着意义构建的作用,重点研究语言意义的动态构建过程。概念整合的具体过程涉及到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合成空间。在这四个心理空间内,两个输入空间在结构上有某种对应关系,经过类属空间反映出两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与组织,最后在合成空间通过层创结构实现抽象意义的建构。其中,层创结构的形成是一个高度抽象的过程,它以语义、概念为出发点,透过表层的语言形式挖掘深层的语义理解,使得抽象思维的理解成为可能。

3 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意义的阐释

概念整合理论是隐喻研究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对隐喻意义的建构与推理有较强的解释力。根据隐喻的认知合成模式,实现隐喻意义的合成过程具体通过三种相互关联的方式运作(Fauconnier,1998):组合、匹配和扩展,即:隐喻意义的信息元素与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相互组合,通过跨空间进行隐喻信息的匹配,形成层创内容,扩展产生新范畴、新概念,再加上认知主体的独立认知思维,隐喻意义建构的新意义便产生了。

如:“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如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施耐庵:《水浒传》上卷第十六回)

句中隐喻信息“宋江”与“及时雨”属于两个不同的心理空间,宋江是古典小说和热播电视剧《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之一。梁山一百单八将之首,人称“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作为输入空间1,他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豪情仗义。而作为心理空间2的“及时雨”,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指在农作物急需有水的时候下的雨。这两个心理空间拥有某些相同的结构并表现于类属空间:某人或某物在遇到某种困难时需要的某种及时帮助。整合空间中的隐喻信息,一方面是来自“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宋江”的映射空间,另一方面是来自“庄稼正需要雨水时下的雨”的映射空间。基于来自空间1和空间2对应的相似性的基础上,隐喻信息经过认知主体在类属空间的抽象思维与人们对“及时雨”的背景知识相互组合,上述的类属空间意义在整合空间内与两个心理空间“扶危济困的宋江”与“农作物急需有水的时候下的雨”发生匹配交织,隐喻信息通过跨空间部分映现、匹配,产生了自身的层创意义,扩展创造出新的隐喻意义“宋江被称作及时雨”,隐喻意义的概念合成过程实现了。具体合成过程如图所示:

4 培养隐喻能力的几点建议

隐喻能力是认知主体分析、理解和构建不同概念空间类比联想的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识别、自如使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即,隐喻能力要求认知主体具备既能理解、习得隐喻,还能创造性地使用隐喻的能力(王蓉&张丽,2007)。因此,在语言教学中应注重隐喻能力的培养。从概念整合理论对隐喻现象加以分析,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在此提出培养隐喻能力的几点建议。

4.1重视教学环节设计,提高隐喻教学水平。

隐喻性是语言的共性,这是隐喻教学的前提。将概念整合理论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是提高隐喻教学水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应了解、学习概念整合等相关的一些认知理论,并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指导,设计课程讲解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意识地分析讲解来实现培养的目的。课后则通过安排学生自己去发现其他书面材料中的隐喻现象来进行强化。实践证明,将隐喻能力的培养分为发现、设计、讲授、强化等环节,对提高隐喻教学水平是有效的。

4.2加强对相关认知理论方法的教授,培养学生的理论自觉性。

语言意义的理解是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也是对目标语的隐喻方式的习得过程。尽管隐喻思维是普遍的,但隐喻在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准确地掌握语言的隐喻表达方式是语言学习的难点之一。概念整合是认知工具,将它应用于隐喻中,可使我们更细致地剖析和学习隐喻语言的推理和整合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注重词汇、句子等的讲解,忽视语言学习方法的教授,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要加强概念整合理论及相关认知理论的介绍、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运用概念整合机制准确理解隐喻意义的自觉性,提高语言学习水平。

4.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隐喻能力培养相结合。

隐喻是文学作品中应用频繁的一种写作手法,使文学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如许多著名诗人的名篇,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诗选《爱情的哲学》、美国著名文学作者艾米莉·狄金森的诗选《我是无名之辈,你是谁?》、美国的桂冠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选《未选择的路》等等。通过鉴赏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促进对文化背景的认知,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灵感,提高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模仿、运用隐喻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性。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让学生学会去识别、理解教材中文学语言的隐喻表达方式;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鼓励学生课后多读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隐喻的速度和熟练度,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性隐喻能力的培养。

5 结语

并购整合:制度理论的视角 篇4

关键词:并购整合,合法性,制度理论

0 引言

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实现快速扩张的重要方式,而并购成败的关键在于整合。前人研究对并购整合及其绩效的研究主要立足于 (1) 组织属性的角度,如文化差异(Stahl, 2008)、高层管理风格差异(Datta, 1991)、行业相关性(Singh&Montgomery, 1987;Lubatkin, 1983)、并购经验(Jerayr, 1999;Cheng, 2006)等; (2) 整合实务的角度,如积极的沟通、参与、承诺与领导(Froese, 2007)、自主权授予(Datta, 1990)等。

这些研究并购整合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贡献。然而,上述思路缺少对目标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的考察,因而也缺少制度环境对并购整合的影响的考虑———而在企业行为的研究中,制度环境是有着重要的作用的(Oliver, 1991)。特别地,银温泉和才婉茹(2001)指出,由于财政分权、地方竞争等原因,中国各地域存在着市场分割性。因此在国内跨区域并购中,并购双方所在区域的制度差异更大,为并购整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的并购后整合,需要得到当地制度环境的代表———相关利益群体的认可,其中既包括目标企业的管理者、员工,也包括当地的和行业的其他利益团体。下文将一一阐述这些制度约束,进而提出一些有效整合的见解。

1 并购所面临的外部制度约束

Scott (1995)将制度分为三个构面:管制,由法律法规明确构成;规范,来源于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认知,来自社会中既定的认知结构。这些制度之所以对企业造成压力,是因为与制度和企业组织场域相关的利益群体的要求,其中包括所在地政府、消费者、居民、媒体、行业协会,等等。

1.1 管制

制度理论中的管制,指具有法律权威或类似权威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制定者(国家、政府等)所颁布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管制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使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遵从。进一步,作为转型经济体的中国,存在着计划与市场并存的情况,而中国企业相应地普遍关注政治联系或政府关系,使管制对并购整合的影响更大。例如,在并购整合中,企业需要对有关人员,进行任免、调职。此时,或者出于维护稳定、保证就业,当地政府可能会限制、干预整合行为;同时,企业或许需要对有关业务进行整合(如业务的剥离和清算等),当地政府也可能出于类似原因限制整合行为。在前人的研究中,关键人员的任免、出于战略需要的业务重组,常常是并购整合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目标企业所在地的管制因素对并购整合的影响就显而易见了。

1.2 规范

规范制度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和信念等因素,体现在该社会的文化之中。在并购整合的研究中,文化冲突一直是研究热点:学界普遍认为,目标企业员工难以从以前内化了的经营方法中解放出来、适应新的文化,其结果是较高的离职率和低下的财务绩效,即整合的失败。文章认为,这种观点也适用于并购整合与当地文化的关系中:并购整合必须考虑到目标企业所在地的规范,取得外部相关利益群体如供应商、客户、竞争对手的认可。另外,有学者用行业规范作为规范制度的指标。他们认为,不同国家的行业规范是不同的,因此进入市场时必须关注这种差异。在当代中国,不同地区的行业规范也是不同的,具体体现为不同地域的顾客需求不同和管理实践不同。同时,还存在着行业规范亟需建立,或者已建立但不够成熟的情况,因此并购整合将受到目标企业所在地规范制度的约束。

1.3 认知

认知来源于社会中既定的认知结构。学界认为,组织和个体在判断某个事件是往往会借鉴其对同类事件作过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判断会被制度化,从而形成一致认同的信念和价值标准,并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

由于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认知制度的改变最为困难,也最需要遵从。一个反面例子出现在Kostova&Zaheer (1999)的研究中:在印度,美国嘉吉公司希望通过自身科技优势,为印度农民提供高质量的杂交种子,在赚取利润的同时响应印度政府的农业政策。然而,有群体认为“农业不是市场,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认为该举动可能会导致“新殖民化”,使得该计划遭受挫折,设于当地的分支机构甚至受到人为破坏。由于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加之以长期的地方保护、市场分割等原因,各地的认知普遍地存在差异。而整合的过程必然涉及到人的因素,也即相关利益群体的认知性因素,因此必须考虑到认知对整合活动的影响。

2 应对外部制度约束

正如Oliver (1991)指出,企业面对制度约束可以采取默许、妥协、规避、挑战和操纵五种策略,取决于组织对合法性来源的资源依赖程度。因此,讨论如何应对制度约束、进行有效的并购整合时,需要考虑企业的资源与能力。

对于资源与能力较弱的企业,整合手段要符合当地的管制制度,并且结合中国国情,适当地建立正面的政府关系;同时,也要符合当地的文化、行业规范和掌控关键资源的利益群体的认知。在这种情况下,整合的速度较慢,广度与深度较小,如适当保留目标企业的关键人员、维护良好的政府关系和企业形象,同时向这些利益群体学习当地的经营规范、了解地方风俗;最后,企业还可以模仿已有多数企业或成功企业的整合手段,通过这种“熟悉感”取得当地的认知合法性。

而对于资源能力较强的企业,则可以与制度压力的来源讨价还价。如沃尔玛在进入大连时,要求地方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并表明如过多干预则放弃进入;康美药业在四川并购药厂前就取得政府承诺,允许并购后将大部分员工辞去,因此在并购后的人员“大手术”中,并未出现大动荡。同时,资源能力强大的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建立行业标准,使行业规范向自身的利益靠拢,如前述的康美药业,通过制定中药饮片、药材存储环境的行业标准,卡住了大量中小药厂,并在余下的企业中取得竞争优势。最后,这类企业通常是行业的领先者,其品牌、实力很可能具有“合法性外溢”的特征,即其所作所为早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因而可以很快取得当地的认知合法性。在这种情况下,整合的速度可以较快,广度与深度较大,依其战略目的尽快将目标企业整合起来。同时,这种思路也为资源能力较小的企业提供另一种方案,即寻找“洼地效应”———进入较不发达的地区,以提高相对的议价能力,享受大企业的待遇,求得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银温泉, 才婉茹.我国地方市场分割的成因和治理[J].经济研究, 2001 (6) :3-13.

[2]Gunter K.Stahl, Andreas Voigt.Do cultural differences mat-ter in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 tentative model and examin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2008 (1) :160-176.

[3]Fabian J.Froese, Leif E.Goeritz.Integration management of western acquisitions in Japan[J].Asian Business&Management, 2007 (6) :95-114.

[4]Datta Deepak K.Organizational fit and acquisition perfor-mance:Effects of post-acquisition integ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4) :281-297.

[5]Scott, W.R.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 CA:Sage Publications Inc.1995.

[6]Tatiana Kostova, Srilata Zaheer.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under Conditions of Complexity:The Case of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 (1) :64-81.

创新系统研究的理论、评述与整合 篇5

创新系统研究的理论、评述与整合

关于国家创新能力、创新系统及国家创新系统研究今年来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对国家创新能力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的回顾表明了创新系统化的趋势;从多角度的创新系统研究亦证明区域已成为国家创新活动的重要地理单元.以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为宗旨,总结各类型创新系统的关键变量.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出创新系统整合思路可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作 者:陈莞 谢富纪  作者单位:陈莞(福州大学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52)

谢富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刊 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TION) 年,卷(期): 23(5) 分类号:C93 G3 关键词:创新系统   创新型国家   评述  

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支持 篇6

关键词:德育教育;音乐教育;整合;理论支持

作为一个颇具规模的学校教育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教育在社会教育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在被相关的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人员所重视,并且在很多学校中已把德育教育工作摆在了整体教育体制中的首位。国家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也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必要的保障,使德育教育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基于此情况也提出了一大部分的重要意见。在这样的情况中,音乐教育属于一种典型的艺术教育形式,同样也需要划分到德育教育的范围之内,并且对于一个学校的完整程度来说尤为关键。在多数情况下,德育教育与音乐教育之间的联系密切,有着极大的联系,其中也能较为准确的揭示出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并且也具备一定的音乐教育意义。将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并对这一方面的理论支持进行必要的分析也将在极大程度上改善我国的教育综合实力,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

一、加强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程度

在传统的教育体系中,德育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很多的教育机构与学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相对缺少正确合理的德育教育方式手段,对教育的内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缺少教育创新,因此也就导致了我国在德育教育上的效果不佳。我国的相关学者对此方面也投入了一定的研究,总结了出现这一问题的具体原因,发现我国社会经过现代化改革的洗礼,并没有走出自身的有一定特色的教育道路,更多的是在重复西方发达国家曾经的道路。在很多的情况下,不道德的事件在社会中频有发生,造成了社会德育的一种缺失现象。因此,在教育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也显得刻不容缓,可在根本上对很多不良现象进行改进。长期以来,德育教育与学校的音乐教育之间就存有极强的联系性,二者相互作用生存,并且也经历了多次的教育改革,成为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从音乐学科上来看,音乐学科本身就具体有很多的情感性、体验性以及生命性,在学生的人格教育中可体现出极大程度的现实意义,并能陶冶思想情操。因此,透过这一情况可以发现音乐学科中隐藏着的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尤其在学校的德育教育资源的紧缺情况下,就更应当对德育与音乐学科进行必要的整合,使之形成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体制,也能更好的将德育的作用进行合理的发挥,也保证的学校音乐学科的教育水平,将教育向协调稳定的方向带动,提高教育综合实力。

二、对德育与音乐学科教育的创新需要

作为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条件之一,德育教育的方法也是在实际完成德育任务,在很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德育理论内容。对于此方面的重要性,我国的相关学者也在很多的不同方面做了一定的论证工作[3]。首先来说,德育教育方式是我国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的一个重要条件;其次,其具体的德育教育方法也是对德育内容产生实际教育影响的一种必然手段;在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的具体方式方法也是在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中介;其德育的实质也是影响着其中的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影响作用下,德育方法也略显落后,并且教育形式单一,很多学校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此方面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德育教育的改革也是很多学校与教育机构所必须面临的问题之一,并且有必要对此进行一定的模式创新。在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探索后。具体的学校德育的方式方法也变得科学完整,形成了一定的规律体系。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有多项工作所共同决定,并且也比较普标,效果也比较平衡。也可以说,从某种角度来看,对德育与音乐学科的整合也是实际的教育创新需要。

三、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拓展

德育是教育整体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教育则恰巧是实施德育的一种重要途径。自从我国颁布《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以来,其中就对艺术教育面进行了具体的解释与规定。对于学校实施美育以及德育教育来说,艺术教育就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以及实现德育与美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对于整体的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整体上也可以加强社会的综合文明建设,从而对学生的道德素养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并提升学生的治理与身心健康水平。在教育的整体体制中,艺术教育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当对我国的音乐教育功能进行必要的拓展,使其向多样化发展。其中对于音乐教育的内涵也要有所重视,通过对音乐教育功能的拓展加强对于音乐教育的内涵灌输,使其具有的德育功能更加完善。综合当前的德育情况,音乐教育的作用是人们所无法忽视的,需要在这一教育领域中对这一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保证音乐教育在德育中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作用,整体上从教育入手,改善社会的德育情况,同时对德育与音乐教育进行合理的整合,保证其教育体制的完善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社会的影响下,德育与音乐教育的整合工作还是十分必要的,可在最大程度上对我国的综合德育情况进行完善,并整体上加强社会的德育进程与水平。音乐作为传递德育的重要教育形式,还需被我国的学校以及教育机构所不断重视,以此保证我国综合教育实力。可以说,将德育与音乐教育进行整合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来说也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杨建,张浩.德育与音乐教育整合的理论支持[J].民族音乐,2014,No.24202:125-126.

[2]代百生.“音乐美育”的内涵与实质[J].美育学刊,2012,v.3;No.1104:7-16.

理论整合 篇7

竞赛是竞技体育训练活动的杠杆, 赛制则是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制度保障, 赛制变化是促进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基本动因。20世纪90年代初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国际竞技体育的市场化和职业化得到快速发展, 传统赛会制发生了根本变革, 职业联赛制广泛开展, 比赛遍布于整个赛季, 比赛密度大幅度增加。在全球范围内, 自行车、高尔夫、网球、足球、拳击、赛车等职业赛事如火如荼。在市场经济极为成熟的美国, 以四大职业联盟 (NBA、NFL、NLM、MLB) 为代表的职业体育发展迅速, 其中NBA篮球冠亚军球队打完季前赛、常规赛和季后赛, 其比赛总场次即为113~118场。随着国际竞技体育赛制的改革, 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完善, 我国以球类为代表的大多数项目由传统的赛会制变为现行的主客场联赛制, 目前初步形成了以足球、篮球、排球和乒乓球职业联赛为主体、以各类商业性比赛为补充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1]。

职业联赛的多赛制现象成为当代竞技体育运动的显著特征之一, 比赛的数量、密度、规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导致原有的训练和比赛周期安排随之发生急剧改变, 训练周期理论也从传统分期训练理论一枝独秀, 到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之并存。周期训练理论是研究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并依此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理论[2]。训练周期理论运用了人体在生物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的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 该理论被广泛地作用于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基础。随着竞技体育训练实践的发展, 周期训练从分期理论发展到板块理论, 不断丰富完善。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

1 . 1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兴起

早在20世纪初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际, 各国运动训练专家就对运动训练周期问题给予了关注[3]。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起, 随着二战的结束, 国际赛事恢复正常, 有关周期训练的研究在前苏联广泛开展, 朴素的年度周期训练理念被人们普遍接受[4]。自20世纪初莫乐菲与托夫提出“阶段训练分期”思想, 经过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拉乌尔和毕卡拉“ 全年训练分期”思想的发展, 至1964年Matveyev基于田径、游泳、举重等项目备战奥运会与世锦赛训练实践的系统研究[5], 出版了《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 标志着分期训练理论的形成。前苏联及俄罗斯一直关注周期训练的研究, 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 并拥有丰富的运动训练经验, 在奥运会等世界大赛上取得过骄人成绩, 竞技水平保持在世界前列。普拉托诺夫研究显示, 前苏联国家队运动员在重大赛事中展示出赛季最好成绩的比例高达55%~70%, 同一指标高于西方国家运动员3~4倍[6]。

1 . 2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 分期训练理论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和教练员的认同, 成为指导周期训练安排的典范。其理论核心内容在于以下所述。

第一, 竞技状态及其评价标准。根据Matveyev的研究,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竞技完善的每一个新阶段, 通过相应的训练所获得的有益于运动成绩的最佳准备程度状态。其中, 竞赛条件下运动员所展示出来的运动成绩, 是竞技状态评价的核心与最终指标。

第二, 竞技状态发展时相及年度周期的划分。分期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周期训练理论认为, 运动训练分期的自然基础是竞技状态发展的阶段性, 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发展由获得阶段、保持阶段、暂时消失阶段3个交替变化的阶段组成, 由此训练的周期也相应地划分为准备期、比赛期与过渡期, 如表1所示, 每个时期赋予了相应的阶段目标与训练安排。同时, Matveyev通过统计分析450多份田径、举重、游泳等体能类为主项目高水平运动员的年度训练安排与运动成绩变化, 确定了高水平运动员年度竞技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 并提出年度周期的单周期、双周期和三周期模式类型。

第三, 各时期训练安排特点。大周期的基本模式确定后, Matveyev进一步阐述了大周期各时期的训练安排特点 (见表1) 。准备期:进一步分为一般训练阶段、专门训练阶段两个大阶段, 一般训练阶段的主要内容是一般训练, 训练负荷安排以渐进地增长训练量和强度进行, 但主要是增加训练量;专门训练阶段, 训练负荷安排训练量达到最大, 并且有选择性地提高训练强度。比赛期:主要是完整的比赛练习, 专项训练安排在增加训练强度的同时, 相对减少或保持训练量。过渡期:负荷安排低训练量、高强度, 全面促进形成参赛竞技状态模式。

1 . 3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竞技状态的形成以超量恢复为生物学基础, 这一理论通过建立负荷与恢复之间的关系, 以刺激-恢复后肌糖原系统的变化为依据而提出, 核心在于后一小周期训练的开始恰好处于前一周期机体超量恢复的最高点[7], 如图1所示, 通过3个小周期的训练叠加效应, 使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能源供应系统发生适应性变化, 从而促进运动员高水平竞技状态的形成。有研究认为, 长跑运动员可以用超量恢复说明其训练的规律, 即训练过程分为疲劳、恢复与超量恢复3个部分, 这种模式可应用在一次训练课、小周期或中周期训练中[8]。

周期训练层级的划分为训练设计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教练员可以根据比赛日程和季节的变化, 选择周期的顺序、内容和持续时间, 确定各周期具体的训练方式方法, 以决定运动竞技能力的高峰期以及该高峰期的持续时间。早期的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将一年作为一个大周期, 特别适合于具有季节性的项目, 如滑雪、滑冰和赛艇等项目。后来, 训练周期也作了改进, 针对一年双赛或三赛项目, 年周期内出现两个或3个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再根据专项训练目标进一步划分为3个小周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 马特维耶夫本人也对这一理论不断完善, 提出应补充考虑项目特点和运动员的训练个性化问题, 以弥补一般性理论的不足[9]。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

2 . 1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

近年来世界竞技体育多赛制的巨大变化, 使得传统的分期训练理论已不能解决训练实践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诸如:一些运动和技术能力的同步发展带来的限制;无法提供竞技状态的多次高峰, 即在多次比赛中获得成功;基础和专项准备时间过长等[10]。在这种背景下, 20世纪80年代人们提出了新的周期训练理论——板块周期训练。“板块”一词最早出现在Verhoshansky (1985) 的专著《训练过程的程序化和安排》中, 用来指集中使用某一单方向负荷的阶段, 1999年Verhoshansky专门撰文对传统分期训练理论进行批驳[11]。20世纪90年代以Verhoshansky为代表, 近年则以Issurin[12]为代表, 在批判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缺陷的同时, 对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内涵进行了不断地补充和完善。

2 . 2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

板块训练是指一种具有高度专项化集中式训练负荷的周期化训练模式, 由几个训练因素集合成一种具有专项功能和彼此紧密联系的单元[13]。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与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 板块强调按序列依次发展运动员的各种运动能力, 并认为多种具有高度指向性的训练负荷不能同时进行, 单方向的集中训练负荷可以有效避免同步发展多种能力时能力间的相互干扰, 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具有可控性, 运动员需要的各种能力因而得到依次发展, 而不像传统周期那样要求同步发展。

基于上述训练理念, 板块周期理论划分了小周期、中周期、训练阶段, 并设计了不同训练板块的基本目标与要素。小周期包括若干训练课, 并持续若干天 (一般一周) 的训练周期[14] (见表2) , 中周期包括一系列小周期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15], 这种中周期-板块的中等规模的训练周期是板块理论的最突出体现, 这种训练计划使训练更加集中、更加专项化和更加可控。

3种板块对训练分别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积累板块主要用于运动员积累基本的运动和技术能力;转换板块用于将运动员的运动潜力转变为专项比赛能力;实现板块实现运动员的比赛准备并促使达到预期参赛效果。积累板块和转换板块的持续时间不超过4个周, 实现板块的持续时间为2个周, 这3个板块被组合为以比赛结束为标志的一个独立的训练阶段, 一系列的训练阶段又构成了年度大周期, 如表3所示。

2 . 3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最关键、最基础是训练负荷的集中原理, 即只有高度集中的训练负荷才能产生有效的刺激, 才能最大程度地促进竞技能力的提高。其理论基石:一是高度集中的训练要求将同步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概率降至最低。二是当所需训练的运动专门能力超过同步训练的数量时, 序列式训练成为唯一可行的路径。三是专门化的中周期-板块分别对训练发挥3种不同的作用[16]。与以往传统的周期训练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以下优点:一是由于训练总量大幅减少, 降低了运动员过度训练发生的概率。二是多高峰的训练安排, 使运动员可以在整个赛季多场比赛中表现出高水平竞技状态, 更多地获取优胜。三是每个中周期需要评估的运动能力数量大幅减少, 使训练过程的监控更加有效。四是根据不同训练的主导方式, 营养饮食方案以及身体恢复计划可以得到适时地调整。五是由多阶段构成的年度训练计划, 可以促进重大比赛适时出现最佳竞技状态。板块周期理论与方法, 已经发展为针对高水平运动队频繁参加赛事具有指导作用的一般原则。

3 两种周期训练理论分野与整合

3 . 1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分歧

当前, 竞技训练理论界围绕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周期训练理论的学术争论颇多。从发展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一些学者认为, Matveyev的周期训练理论过分强调一般训练, 忽视了专项竞赛的需求, 这就使得训练过程从形式到负荷安排都脱离了竞赛对专项竞技能力的根本要求。从生理学的角度讲, 高水平运动员若长期给予非针对性的一般训练安排, 机体的生理负荷就难以达到或接近专项能力适应水平, 长期下去必然导致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下降, 运动成绩的下滑。又由于赛事准备期时间长, 中间缺乏高水平的竞技比赛, 机体得不到有效的强度刺激, 以致进入比赛期后机体对突然的高强度竞赛负荷刺激无法适应, 容易促发运动伤病。从实践发展的角度看, 由于竞技体育职业化与商业化的快速发展, 竞技比赛密度大幅增加, 高水平运动员只能依靠赛事间隙进行调整、恢复或针对性训练, 而不再像过去全年单项赛“大周期”训练那样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随着竞技体育赛事活动的深刻变化,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那些在赛季任何时间或整个赛季都要具备高水平竞技状态的运动项目。与传统周期训练模式相比, 板块周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但同时也要客观认识到, 板块周期理论也存在某种缺位。一是当前的板块周期训练理论还不够细致完整, 还没有体现出准确性、多元化、多维度结构的思维特征与安排方式。二是板块周期的训练结构缺乏完全的准备期。如果准备期基础训练不够完整, 机体的能量储备就会有所缺失, 至比赛期就会出现体能缺乏、动力不足的现象, 影响到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板块周期结构安排明显具有针对性的局部设计, 而不是总体版图, 因而缺乏全面综合发展的理念, 如果长年按此安排进行训练, 极易导致大强度造成的伤病而得不偿失。

3 . 2 传统周期与板块周期的整合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提出是当时训练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其中训练安排理念与方法至今仍对训练实践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既要认识到该理论的历史作用, 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推进其发展, 板块周期训练理论实际上是对传统理论的发展和延伸。从运动训练实践应用的角度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具有一定互补性, 各自有其适应范围与应用领域, 在指导不同训练对象、不同竞技项目的运动训练实践中寻求整合路径。

从所针对的训练对象看,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是包括多年、全年及半年型的大周期以及中周期和小周期的理论, 其针对的训练对象既包括处于基础训练阶段、训练提高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 也包括处于最佳竞技阶段与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 而板块训练理论所针对训练对象主要适应于处于最佳竞技或竞技保持阶段的高水平运动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所适用的训练对象范围更广。从所针对的竞技项目来看, 现代竞赛体制的改变并没有覆盖所有的竞技项目, 对于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来说, 多赛制与传统的赛会制相比明显发生了变革, 每年竞赛数量大幅增加, 但对于举重、摔跤、柔道、跆拳道、赛艇、皮划艇等项目来说, 还是以成功参加四年一次的奥运会、每年的两大赛 (世锦赛、世界杯;全国锦标赛、冠军赛) 为主要目标。前者的训练安排以板块周期为主, 最大特点是依据高水平运动员的适应规律, 强调以板块形式依次集中发展少数专项能力, 使运动负荷及其机体内部发生高度精确性反应。后者的训练安排以传统周期训练为主, 其优势在于突出了训练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总的来说, 传统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应用于不同的训练对象与竞技项目, 并在训练组织的整体性规律和竞技状态的适时调控中实现应用整合。

4 结语

理论整合 篇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及价值取向

中学化学课程是由若干模块组合构建的, 教师应注意领会每个课程模块在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价值, 把握课程模块的内容特点, 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具体的教学条件, 采取有针对性的“整合点”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教学质量。这样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让学生自主地利用信息、创造信息, 培养学生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与理解能力。

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对整合点的定义如下:在一节课的教与学过程中, 如果存在具有下列性质的教学步骤或环节就称之为整合点:常规教学手段支撑其实施存在困难 (或在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 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 (或能够提高实施的质量及效率) 。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 整合点的定义应为, 一节课中任意一个教学步骤 (环节、活动) , 只要信息技术支撑它的实施比常规教学手段好就称之为整合点。[1,3,4]

整合点的诊断过程, 首先要分析每一个理想教学步骤是否在常规教学手段支撑下解决质量及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完成的效率和质量如何;然后分析信息技术手段对每一步的支撑情况如何, 是否能够解决或比常规教学手段质量或效率高, 如果确实能够解决且质量或效率高的话, 该步骤就可能诊断为整合点。[2,3,4]

信息技术要发挥对化学课程影响的最大功效, 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找切入点:[5] (1) 显示微观现象, 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 呈现某些错误操作、成功率低、有毒和危险性实验, 弥补演示实验的缺陷; (3) 展示图表和知识网络,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展现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 体验学以致用; (5) 提供阅读材料, 拓宽学生的视野。

●整合点理论取向下的有效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如何、整合的效果和质量该如何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能沿用传统的评价体系来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新的学习理论、结合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 将信息技术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 进而建立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全新的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与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对传统评价方法的变革, 从重视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向重视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转变;弱化评价的选拔与甄别功能, 弱化评价对学生造成的压力;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诊断与分析功能;强调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和内在学习动力;强调对教师教学观念、信息素养的要求等。

(1) 关注学生个性是评价的出发点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有具备创新、有个性特色、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才能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一席之地。评价是为了督促教师谨记: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学生的不足, 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原有知识的基础上, 掌握更多的知识, 使适应能力更进一步提高, 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2) 明确师生角色的定位是评价的基础

根据“双主”教学理念, 即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评价中时刻想到教师只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帮助者、教学环境的创设者, 学生学习思路的引导者。但是,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知识、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发挥自己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特点, 创建一个活跃、生动的课堂。

(3)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评价关注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注重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个关注的热点。因此, 在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时, 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与否是我们评价的一个主要内容。

2. 有效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依据以上理论基础, 我们建立了整合点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有效整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项 (如上表) 。

3. 确定权重方法

权重系数的大小与目标的重要程度有关。基于初中化学学科的特点, 初中学生的特点等实际的评价目标, 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项的权重系数作出了规定。

确定权重有两种方法, 分别是经验方法和多因素统计方法。在本评价指标体系中选择的权重确定方法是经验方法, 即通过访问有经验的专家、学者, 以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分析哪项指标项重要、哪项指标项不太重要, 从而确定这些指标项的权重系数的大小。

4. 信度和效度分析与检验

(1) 影响信度的四个因素——理性分析

◇样本特征。该学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思维已开始逐步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方式, 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的成分还是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思维品质上表现为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 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再次出现等。本研究选取样本为长春市一所初中的学生, 该学校学生基础知识较好, 学生学习成绩基本呈正态分布, 较为适合做普遍性研究。

◇测验长度。亦即测验的数量, 也是影响信度系数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 在一个测验中增加同质的题目, 可以使信度提高。因此, 本评价体系中的指标项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另外, 过长的测试题目有时会引起被试的疲劳和反感, 而降低可靠性。因此, 在题目描述上尽量做到言简意赅, 以得到期望中的理想测试值。

◇测验难度。难度对信度的影响, 只存在于某种测验中, 如智力测验、成就测验、能力倾向测验等, 对于人格测验、兴趣测验、态度量表等不存在难度问题, 因此本评价体系与本因素无关, 暂不纳入考虑范围。

◇时间间隔。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 其信度系数越大。因此, 本研究会利用本评价体系对被试一段时间进行集中测试, 以望得到最接近理想值的结果。

(2) 检验方案 (如下图)

参考文献

[1]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方法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0) :74-77.

[2]钟绍春.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 (910) :17-19.

[3]钟绍春.基础教育信息化内涵发展的思考[J].中小学电教, 200 (910) :6-8.

[4]张爽, 郎丽, 王松禹《.二氧化碳制取》教学设计——初中化学虚拟实验平台教学案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 (011) :42-43.

制度理论视角下企业纵向整合研究 篇9

一、制度理论

来自组织社会学的制度理论强化了制度在组织中的作用,认为制度是社会规则,包括规制、规范、认知性结构和活动,并被延伸到用以分析各种制度下组织的战略选择问题。制度框架有多种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North ( 1990) 和Peng( 2002) 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二维度框架以及Scott( 1995) 的强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的三维度框架[1. 2],两种制度框架的关系如表1所示。

1. 正式制度( 强制制度) 。正式制度被普遍认为等同于强制制度,来源于国家、政府颁布的法律、规章制度, 通常包括产品标准管制、产品销售管制、产品价格管制、 广告管制、环境保护管制等[3]。Peng( 2002) 则将强制制度分为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两类,行政制度包括政府掌握资源水平、政府干预水平和管制政策的不确定性,法律制度包括制度的完善性以及制度执行效率。

2. 非正式制度 ( 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 。非正式制度不同于正式制度的强制性和规则性,是人们通过长期的社会交往形成的,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表现为一系列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1]。通常可将非正式制度分为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规范制度来源于人们共享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对企业来说即意味着每个企业的行为都受到其利益相关者的规范和标准所约束,如消费者的偏好[2]; 认知制度是人们对社会的共同理解,是组织内部产生或外部赋予的信念、价值观念等。

二、企业纵向整合的动因分析

1.纵向整合的内涵

纵向整合作为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问题及客观现象,产业组织理论、制度经济学、战略管理学等诸多学派都对其展开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其定义也是各不相同。 从字面来解释,纵向整合是指单个企业向其产品的生产、 销售等产业链上各个阶段的延伸程度[4]。产业角度考察的“整合”则是广义上的“一体化”,包括合并,也包括纵向约束,只要企业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产业链上其他企业的决策,使其产生预期的行为就被认为发生了整合[5]。 但纵向整合还是区别于纵向一体化,虽然纵向整合由纵向一体化发展而来,但纵向一体化是通过投资自建、兼并收购等方式使得整合企业完全拥有被整合企业的资源所有权,形式上较纵向整合更为极端一些。也就是说,纵向整合的范围比纵向一体化更广泛,如果双方企业不仅是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关系,而且这种纵向关系是通过整合实现的,那么就意味着发生了纵向整合。

2.企业纵向整合的动因

纵向整合被很多企业作为一种竞争战略,那么推动企业纵向整合的原因是什么呢? 国内外学者从交易成本理论、产业组织理论、产权理论、企业能力理论等不同角度对企业实施纵向整合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 1) 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科斯早在1937年就提出,当企业内部交易的边际成本低于外部市场交易的边际成本时,企业就会选择继续扩张,将其纳入内部组织交易,即实施纵向整合战略,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如企业可以采取投资自建或战略联盟等形式来保证企业进行生产的原材料的及时供应,这时企业所支付的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而非外部的市场交易成本,因此实施纵向整合战略便是最明智的选择。

( 2) 减少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通过比较短期契约、长期契约和纵向整合后,威廉姆森( 1979) 得出纵向整合战略可以规避一系列市场风险,从而能减少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Grossman and Hart( 1986) 也指出纵向整合是降低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避免“敲竹竿”现象发生的一种良好途径。企业通过实施纵向整合战略而控制供应商,保障原材料的及时供应,并能保持自身对市场需求信息的灵敏度,及时获得所需市场信息, 能减少企业进行生产和销售的不确定性。

( 3) 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纵向整合战略不仅能够排挤市场中已经存在的竞争者,同时也可以提高进入壁垒,阻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Stigler( 1955) 、Bain( 1959) 认为企业实施纵向整合后,新进入者要想进入生产过程就需要提高资本量,因此就会排除一部分新进入者的竞争。这意味着一个强有力的纵向整合企业可以通过价格歧视、抬高竞争者成本等一系列手段排斥竞争对手,能把未进行整合的企业排挤出去,获得原材料、生产成本、销售渠道、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企业自身的市场势力。

( 4)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企业通过实施一系列的纵向整合策略,对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进行控制,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从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通过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制度理论视角下企业纵向整合研究

管理人员和企业在制度约束下理性地追求他们的利益,并做出战略选择[6]。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行为。制度对企业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降低不确定性,即通过发出何种行为是可接受的,什么行为不被接受来影响个人行为,进而影响交易费用( Peng,2002) ; 二是强调合法性机制在组织结构内部及在组织与制度环境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对当代战略管理理论的主导逻辑进行较大的修正。本文从强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三个方面来阐述制度环境对企业纵向整合的影响。

1.强制制度对纵向整合企业的影响

( 1) 法律体制。作为强制制度的一种,法律体制包括法律框架的完善程度和执行的有效程度,是企业面临的最大的制度环境压力之一[6]。高质量的法律体制体现为对产 权的保护 程度和对 契约的执 行强度 ( Fan & Huang,2009) 。当一份契约不能被很好地执行时,交易方就会采取事后机会主义行为,从而使得交易成本上升,此时企业会选择通过实施纵向整合战略来降低交易成本, 并且在制度越薄弱的国家,企业越愿意采用全资方式实施纵向整合( Pascali ,2009) 。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同样也证实了契约执行强度越弱,企业实施纵向整合战略的程度也就越高[7]。

( 2) 政府干预。一方面,在当前我国法律体制等正式制度还不完善且社会信任水平较低的制度环境下,政府凭借较高的信任度通过政策、规章、行政手段等方式间接或直接干预经济主体的行为,保障了契约的顺利实施,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调节的不足,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另一方面,由于中央政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波动性和非连续性以及不同地区间政策的差异性,政府干预很容易干预不当,使得政府的行政指令取代了经济的运行规律,企业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交易,从而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因此企业产生了实施纵向整合的动机。学者们的实证研究也表明,企业进入政府管制程度越高的产业则其纵向整合的程度也就越高,而且政府管制程度越严格,越会导致大型企业以全资的方式实施纵向整合[7]。

( 3) 政府行政效率。一方面,政府在履行搜集信息、 组织协调、制定规则等政府行为都需要一定的运行成本, 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如果运行成本过高,将增大地方财政支出,地方政府因此会加重企业的税负,而企业为了规避增值税、营业税等税费,往往会选择内部化生产,从而提高了纵向整合程度。另一方面,若政府部门人员行政效率低,政府缺乏管理能力,会使得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交易成本上升,企业就会提高纵向整合程度。

( 4) 政策不确定性。政策不确定性通过“交易成本” 影响纵向交易。按照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建立契约关系是以发生“交易费用”为前提的,为了完成交易活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必须付出代价,如协商谈判的成本、搜寻获取信息的成本、契约签订的成本、核查监督交易或索赔的成本等( Coase,1937) 。从某种意义上说,交易成本可被称为“制度成本”( Cheimg,1983) 。政策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制度成本必然会影响企业纵向交易成本的变化( Joskow,2010) ,政策的不确定性程度也将影响企业纵向整合的程度。

2.规范制度对纵向整合企业的影响

( 1) 政治关联度。由于政府具有对关键资源进行分配以及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权力,加之当前相关法律体制不完善、行政审批程序繁琐等因素,导致机会主义行为增加、不确定性增强,交易成本也就变得更加高昂。因此企业便会与政府部门领导人建立政治关联来应对这种“制度空白”,以期政府官员为企业提供重要的“政治资源” ( Oliver,1997) ,从而能约束交易对象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政治关联能够给企业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如提高财产保护力度、获得银行贷款、降低税负、提供补贴等,但同时维护这种关系也需要企业付出金钱成本、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8]。学者们研究发现,如果存在较强的政治关联,企业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在该行业运作的权力,并采用纵向整合来增强寻租回报。政治关联企业更有动机和能力涉足上下游产业,纵向整合的程度较高[9]。

( 2) 企业网络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而是往往要嵌入到社会关系网络中,受到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竞争者、政府等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所形成的商业网络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关系网络向网络成员提供了成员间的相互信任这样一种价值性资源,能帮助网络成员找到可靠的交易伙伴。在关系网络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受到整个网络体系的集体监督从而减少了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交易成本。 一般来说,企业网络关系越强,网络内成员间的信任程度越高,越能产生合作行为,企业面临的交易不确定性越小,交易成本越低,企业的纵向整合程度也就越低。

3.认知制度对纵向整合企业的影响

( 1) 内部模仿。企业在制定决策时往往会借鉴曾经做过的类似决策,渐渐地会把这种决策习惯“制度化”。 而一旦这种决策习惯成为组织惯例后,企业就会极少改变决策,倾向于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以往的成功决策行为,即产生内部模仿。因此,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与之前类似的纵向整合方式以及纵向整合程度。

( 2) 外部模仿。企业作为社会系统一部分,其决策必然会受到其他企业行为的影响。企业在面临各种不确定性时,会受到合法性机制的影响,外部模仿就成为学习其他企业成功经验的重要方式。越成功的企业被其他企业模仿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因为企业相信这样能减少不确定性,更具有合法性和成功的可能性。

摘要:为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寻求优势地位,近年来纵向整合战略在国内外再次受到重视。纵向整合作为一种重要的企业成长战略,根本目标是实现纵向交易成本最小化以及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给整合后的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基于制度理论视角,对企业纵向整合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从强制制度、规范制度和认知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制度环境对企业纵向整合的影响。

关键词:纵向整合,强制制度,规范制度,认知制度

参考文献

[1]Scott,W.Richard.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M].Thousand Oaks,CA:Sage.1995.

[2]Peng,M.W.Toward an Institution-based View of Business Strategy[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2,19(2-3):251-267.

[3]戴力勇.企业纵向整合研究——文献回顾与发展[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朱红霞.汽车上市公司纵向整合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芮明杰.产业链整合理论述评[J].产业经济研究,2006(3).

[6]彭维刚.全球企业战略[M].孙卫,刘新梅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7]李青原,唐建新.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与生产效率——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0(3):60-69.

[8]胡湛湛.转型期中国制度环境与纵向整合企业控制及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概念整合理论下的英语教学 篇10

概念整合理论是Fauconnier和Turner等语言学家在心理空间与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1994年至今, 《心理空间》 (1994) 、《思维与语言的映射》 (1997) 、《我们思维的方式》 (2002) 概念整合 (2001) 等一系列著作及论文的问世, 揭示了语意建构的动态认知过程, , 如今概念整合已演进为话语理解与话语管理的综合性认知理论。概念整合涉及到多个心理空间 (输入空间以及跨空间映射与选择性投射等一套完整灵活的运作机制。话语的意义构建需要激活两个输入空间, 两者之间相互映射, 其共有的结构与信息被投射到类属空间当中, 在整合的过程中, 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有选择的被投射到合成空间中, 并在人们长期记忆中的信息模式与背景知识的作用下进行组合、匹配、与扩展, 进而形成层创结构, 如图1所示。

"整个概念整合的过程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 (尚新, p41) , 它动态的解释了大脑认知的过程以及语意的构建, 其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 如:数学、社会科学、计算机、翻译、语言学、文学、音乐、等。

2 概念整合理论与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研究与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其研究范围已涉及到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学等。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作用下, 英语教学研究从外在的教学方法转向对学习者与教师心理认知、英语学习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这动态的揭示了了英语教学过程中各方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跨越语言与文化障碍进行交流, 即有效地使用英语,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模式在教学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2.1 概念整合与传统英语教学

传统英语教学中, 学生在考试压力之下倾向于应试型学习, 即:记忆、背诵与翻译, 而教师则习惯将翻译带入词汇、句法、段落的讲解中, 这虽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但往往会误导学生, 使他们认为只要多记单词与语法, 多背经典句式与文章即可不断提高英语水平, 这种做法无异于将汉语与英语两种不同的语言画上了等号, 割裂了语言与认知思维之间的必然联系, 长此以往, 学生只关注英语语言表象而忽略其内在思维, 并习惯于以汉语思维操控英语语言, 英语学习也很难取得较大的进步。

以"entail"一词为例, 如果教师在讲解时直接将其与汉语解释相对等, 那么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将"entail"与汉语的"使…成为必然, 需要"相等同, 并对二者进行整合, 加之使用者对于具体场景的想象, 于是便有了如下例句:

1) His carelessness entails our failure.他的疏忽大意使我们的失败成为必然。

2) I entail more time to finish the task.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3) Every child entails their parents’concern.每个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爱。

从汉语角度出发, 这些句子所表达的语意毫无争议, 语法上也没有错误, 但其语用却都背离了"entail"一词源本所体现的概念, 使之成为典型的中式英语。

如前所述, 语言使用不仅要符合语法习惯, 更要体现出其内在的认知思维。"entail"一词绝不能简单的等同于汉语的"使…成为必然, 需要", 在英式思维当中其对应语意为"to involve something that cann’t be avoided", 作为及物动词其语用结构为:A entails B, 以及Something is entailed on Sb。将二者整合在一起便有了这样一种认知, 即:B对于A而言是必然的或不可避免的, 以及某物必然为某人所有。以下例句充分说明了此词的用法:

1) "This job entails a lot of hard work."

2) "The house and estate are entailed on the eldest daughter."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Fourth edition, p480)

3) "…in this sense I see that love entails an acceptance of som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mpact my way of being has on you." (A Comprehensive Course, p222) 。

4) "Knowledge entails absolute certainty." (Certainty, a refutation of skepticism, p134)

对比以上所列的两组例句, 不难看出语言的正确使用离不开其背后英式思维的操控, 而传统英语教学将二者割裂开来, 使学生无法透过语言现象看到本质, 对于学过的内容可以牢记于心, 但不会创造性地使用。

2.2 概念整合下的英语教学

在概念整合理论看来, 语意构建的核心为在于大脑的识别, 整合以及想象 (identity, integration and imagination) (The Way We Think, p6) 。语言是思维的产物与表现, 学会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自然需要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思维, 看到语意的构建, 只有掌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根据句法、语意、场景、等因素准确恰当的使用语言。传统语法加翻译的教学方法弱化了语言背后的思维, 使英语语言使用受制于汉语语言认知, 正如David Numan在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在语法加翻译的课堂中, 学生学习英语多年, 但他们依然无法有效的使用语言 (p70)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关照下, 英语教学中心在于使学生关注语意如何构建, 在不断丰富其英式认知思维的基础上, 使其主动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非机械地重复课本中的内容。

教学中, 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分解与重构, 宜于学生看到语言背后认知思维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对于语言的操纵力, 使他们能够对不同概念进行整合以顺应英语语用习惯。以词汇为例,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词汇概念及语用结构, 使作为第一输入域的词汇概念与与第二输入域中的语用结构相互映射, 在此基础上, 两个输入空间的内容有选择地投射到整合空间中, 并在相关知识与个人想象力的作用下通过组合、匹配、扩展进而形成层创结构, 以达到词汇的灵活使用。以"cover"一词为例, 作为动词其汉语解释在牛津词典中多达12条, 作为名词有13条解释, 如果将其逐一讲解反而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记忆压力, 在实际应用中, 他们也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如果教师在讲解时引导学生构建相应输入域, 在输入域Ⅰ中构建该词所体现的认知思维, 如:作为动词表示覆盖于被覆盖的概念, 在输入域Ⅱ中存储语用结构, 如:A covers B, 两个输入域之间相互影射, 在整合的过程中, 输入域Ⅰ中的"覆盖于被覆盖/相互吻合"的思维认知以及输入域Ⅱ"A covers B"语用结构被投射到整合空间中, 并且在具体语境与语言使用者背景知识的作用下, 经过组合, 匹配和扩展, 从而形成各种表达形式, 例如:

1) His business covered a wide range.

2) The mountain covered thousands of miles.

3) Her beauty never covers her flaw in nature.

4) The heavy snow had covered all the streets for a whole month.

5) He has no time to cover your paper.

6) The document doesn't cover much truth.

7) The sum of money can hardly cover the enormous expenditure.

概念整合理论强调在教学中注重语言概念的灌输而非直接翻译式教学, 这有助于学生构建英式思维。在语意构建中, 我们的想象力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正如Faucinnier及Turner指出的:

Identity and integration cannot account for meaning and its development without the third I of the human mind-imagination.Even in the absence of external stimulus, the brain can run imaginative simulation.Some of these are obvious:fictional stories, what-if scenarios, dreams, erotic fantasies.But the imaginative processes we detect in these seemingly exceptional cases are in fact always at work in even the simplest construction of meaning.The products of conceptual blending are always imaginative and creative. (The Way We Think, p6)

语意是具有想象力的, 其往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及文化特点, 因此, 要想很好的习得一门外语就应了解最能体现这个民族思维与文化的语言表达, 即:谚语、习语、比喻、象征、幽默、等。这样既让学生了解到了语言的修饰力, 也强化了他们的英语思维与文化意识。

教学中, 学生作为中心, 其主要任务绝非大量记忆英文单词与篇章, 而应积极构建英式思维, 不断更新与扩充自身语言与社会认知, 并在实践练习中检验学习成效, 学习若独立于认知与理解, 那么习得的语言将违背语言的本质特征, 即:能产性与创造性, 此时人脑与电脑就无很大区别, 因为二者同处于机械性输入与输出的状态, 弱化了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现有语言水平, 通过汉英语言与文化的对比引导学生目的语的特点以及自身不足, 使其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对外来信息进行分类、选择、储存与加工, 这样就避免了填压式教学所带来的弊端。在不断构建目的语认知同时, 学生应关注自身英语学习过程, 发现自身认知产生的变化, 即使调整学习策略, 加强语言学习能力、创造力及判断力, 将已掌握的语言知识灵活应用于具体场景。

3 结束语

在概念整合理论的作用下, 英语教学可看成是一个动态的语意建构过程, 期间塑造英式认知思维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为思维决定着语言, 语言体现着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在尊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了解这些操控语言输出的内容, 而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应关注自身认知及思维在学习中发生的变化, 在学习各种语句表达的同时, 深入了解语言所体现的认知, 动态地摄入语意构建, 从而脱离机械式的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David N.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Fauconnier G, Turner 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 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 2002.

[3]Peter R.Cogn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struction[M].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4]房红梅, 严世清.概念整合运作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4) .

[5]尚新.概念整合与英语完成进行结构语法意义的创生[J].外语研究, 2008 (1) .

[6]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理论整合 篇11

一、网络平台与语文有效整合的具体措施

(一)开发多媒体教学网站,增强交互性。多媒体教学网站在师生互动方面的功能是普通的多媒体教学难以比拟的,它的使用可以使师生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并更利于师生间的交流。

(二)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所需資源、网址等进行整理,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信息技术首先为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沟通平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其主导作用,在课前对所需资源、网址等要进行整理,要及时提供给学生,不至于让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中胡碰瞎撞,做到课堂教学有的放矢。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料丰富的优势,丰富学生的社会生活。网络最大的优势是传播新闻,语文教学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网络这一优势,通过网络课堂帮助学生广泛地搜集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社会生活。

(四)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有个性有创建的写作。1.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2.允许学生在网上发表表达激愤情感的作文。3.引导学生有创建的写作。

二、网络平台与语文有效整合研究中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们很期待上网络课,他们能上网接触外面的世界,丰富生活,改变单调的学习状态,这样更能激起学生们积累材料的兴趣和主动性,这是网络课堂的优势。

(二)由于给学生们限定了一定的查找范围,使他们查找材料时不至于大海里捞针,无所适从,这样学生们能在限定的时间内搜集到自己所要的信息,很有实效性。

(三)查找资料时只是大致限定方向,让他们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这种做法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四)为了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每位学生都进行大量的阅读,从中搜集自己所要的有效信息,这种方式加大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既提高了阅读速度,又提高了鉴别有效信息的能力。

(五)小组的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了搜集对于同一件事的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人的不同态度和看法。也使一些潜心学习的学生学会把一件件单个事进行汇总、筛选,然后按照逻辑关系整理归类,寻找规律,并挖掘事情发生的根源。

(六)由于学生更广泛的认识自然、社会,视野更广阔,也有更多的学生能写出高水平的有个性的文章,如朝阳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中,这两个班的学生作文有三篇成为全区优秀范文。在高考中,这两个班的学生作文平均分都高于同等级别的其他班级,且这两个班的学生作文多次成为年级优秀文章范文。

三、网络平台与语文有效整合研究中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学思想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理解的误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教师要定位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

(二)在学生思维方式培养方面的误区。传统教学偏重逻辑能力培养的认知构建,有一定的局限性,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学生形象思维的心理优势和学习潜力可以弥补这一缺憾。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切都形象化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就可能下降。

四、对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有益尝试

(一)提供专门的课上时间和机房。学生学习时间紧,没有更多的课余时间上网,尤其是大部分住宿生,课余时间少上加少。为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特意在课表中每周设置一到两节课时间到计算机教室上网络课。

(二)对搜集材料的范围做一定的限定。学生对上网是期待的,但也有些盲目,尤其对那些平时读书少,没有一定思维深度的学生而言上网搜集资料就更是漫天撒网,没有目的。网络也有许多负面效应,为了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提升学生的思想高度,我对学生搜集资料范围稍加限定。

近期利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发现只要有老师正确的引导,网络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视野,丰富阅读资料,提高写作水平,加强团队协作、激发个性化学习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看出,学生作文中引用的材料由于信息技术的引入而更加丰富和充满时代气息;另外,学生通过正确利用网络可以博览各种观点的纷呈,并引发自己内心对现实、社会乃至人生的思考,这是传统信息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水平。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理论整合 篇12

关键词:幼儿教育,异质同构,整合,科学艺术

异质同构理论是科学与艺术活动整合的理论基础和引导方向,在这个方向下,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对科学和艺术活动的要素组合而增强感知能力,通过相互的渗透而培养互动能力,再由实践展示而提升自身的综合发展,使幼儿们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科学与艺术学科整合的魅力。

一、要素组合,增强感知

两个学科的整合首先要从关键要素的整合开始,对于科学,幼儿教师需要把握真实、规律以及时代感等要素,对于艺术则要把握鉴赏、气息等因素,通过将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结合,使幼儿们的接触更加全面,从而增强感知。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将这些要素进行巧妙整合,使幼儿们能够尽快掌握要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带领幼儿们练习画画时,基于异质同构的理论下,教师会让他们根据引导进行发挥和想象。如画大海,教师会在活动中进行引导:“小朋友们,请问大海在你们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是什么颜色?下面大家来画一画你心中的大海,并且说说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幼儿们画完后,教师开始提问,“我的大海是绿色的,因为它受到了污染。”孩子们的想象是无穷的。接着教师又会进行要素的结合提问:“很好,那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想让我们的大海变得清澈透明,需要怎样的做法呢?”“不扔垃圾。”“用高科技把垃圾从大海里捞出来。”“很好,下面请大家画一画,把你想象中的样子画出来。看谁画得又快又好。”在对要素进行组合和引导时,教师从来都不会吝啬鼓励性的话语,使幼儿们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对画画和科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在幼儿们掌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维,从而增强了对科学和艺术活动的整体感知。

二、相互渗透,培养能力

科学和艺术的整合需要两个学科的相互渗透,在渗透的过程中,科学能够为艺术带来方向上的指引,艺术能够为科学带来美的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在活动中将科学与艺术进行相互渗透,让幼儿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在潜意识里增长科学知识和艺术美感,从而在自身中形成独特的气质。例如,在手工区角活动中,教师组织幼儿们进行小制作和小发明。针对小制作中的要求,教师会教幼儿们用简单的材料做出有意义的雏形,并带领他们进行体会。同时,在活动时教师会引导幼儿们制作小垃圾桶,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身边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自己喜欢的样式,并组织他们进行鉴赏:“小朋友们,下面请大家将手里的小制作进行介绍。”“我制作的是一个小小的垃圾桶,用饮料瓶做出来的,垃圾桶外面我用彩纸粘的,我的垃圾桶携带很方便,走到哪都能随身携带,不用随地乱扔。”接着,教师会用一些垃圾桶的图片,让幼儿们进行评选:“大家说说,谁的垃圾桶做得最漂亮?你最喜欢哪个垃圾桶?”“我喜欢小鸭子的,因为我觉得很可爱。”“我喜欢超人的,因为它很时尚。”尽管幼儿们的表达话语不是很恰当,但从言语中教师能分析出他们喜欢的原因以及对艺术鉴赏的程度。通过这种方式,能帮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点拨,从幼儿们薄弱的地方入手,系统性地训练和培养,逐渐将科学和艺术活动进行巧妙地整合,提升他们的活动能力。

三、实践展示,综合发展

实践展示可以是多方面的,但主体部分仍然是基于异质同构基础上的科学艺术整合方向。在活动中,对幼儿们进行互动实践的展示,让他们在展示中思考,通过自身的实际与展示的实践进行比较,能使他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让自己进步得更快,综合地进行发展。比如,在带领幼儿们进行户外活动时,教师会选取一些比较有科学气息的小活动来引导他们,并通过对幼儿们的教诲,激发他们内心存在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实践展示的方式,在活动中让他们对自己做过的保护动物的故事进行讲述,事件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但是故事必须是自己真正参与的,并且说感受的同时,能将自己看见的小动物画下来。“我在花丛中看见一只蝴蝶被粘在了蜘蛛网上,我把它救了下来,并且把它放飞了。通过这件事,我体会到了帮助小动物的快乐。”这位幼儿在讲述的同时,将自己画的小蝴蝶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通过这种方式,巧妙地将科学和艺术活动进行结合,在锻炼幼儿们表达能力的同时,引发了他们的思考。科学艺术活动的整合,对幼儿的活动起到了展示和引导作用。通过实践的展示和引导,能使幼儿们相互学习,共同努力。

四、结束语

总之,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多以幼儿为主体,认真思考研究幼儿的内心世界。在幼儿阶段的学习,正是幼儿们树立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在这段时间内,要结合异质同构理论,让幼儿们充分地接受知识,使他们不仅受到教育,更要在教育中得到收获,将来成为有用之才,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敏,骆萍.幼儿园艺术教育中促进孩子技能和创造力协同发展因素的研究[J].当代学前教育,2008(04).

上一篇:计算机集群技术下一篇:生理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