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权概念的经济理论

2024-06-02

发展权概念的经济理论(精选3篇)

发展权概念的经济理论 篇1

经济犯罪是我国社会中一种涉及面比较广泛的犯罪, 它包括了刑法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的犯罪形式和权钱交易过程中与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有关的某些经济犯罪。 (1) 学者们对经济犯罪的范围和包含的犯罪类型都能有比较清晰的把握, 然而, 作为一个理论概念, 究竟什么是经济犯罪, 经济犯罪的概念该如何把握?目前依然存在着各说各话的理论纷争。经济犯罪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的主流犯罪, 打击经济犯罪日益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然而, 对于经济犯罪概念的不清不楚, 必然影响了司法机关打击经济犯罪的力度, 所以, 在当前, 理清经济犯罪的概念, 从而提高打击经济犯罪的效能, 对于维护社会发展安全, 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域外“经济犯罪”概念的提出

作为犯罪学与刑法学上的一个概念, 经济犯罪最早由英国学者希尔 (E.C.Hill) 提出。1872年, 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预防与抵制犯罪的国际会议上, 希尔以《犯罪的资本家》为题发表演讲, 提出经济犯罪这一概念并指出惩罚经济犯罪的必要性。1939年, 美国学者萨瑟兰 (H.E.Sutherland) 提出了“白领犯罪”的概念, 他认为白领犯罪是指体面的有社会地位的人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非法牟利的行为。它包括五个基本要素:一是该行为是犯罪;二是犯罪行为人具有体面的社会地位;三是犯罪行为人具有很高的社会身份;四是犯罪行为是在其职业活动过程中实施;五是犯罪行为侵害了委托信任关系。 (2)

早期的经济犯罪, 人们往往是从犯罪学、社会学的角度加以研究。但是, 任何一种犯罪现象最终都会引起刑法学的关注, 进而进入刑法学的研究领域。1932年, 德国学者林德曼 (K.Lindemann) 开始从刑法学的角度研究经济犯罪, 他认为, 经济犯罪是一种侵犯国家整体经济及其重要部门与制度的具有可罚性的违法行为。德国学者进一步指出, “经济犯罪乃是使用非暴力的一种智能犯罪, 经济犯罪以狡猾奸诈的手段滥用自由经济结构赖以存在的的诚实信用原则并利用民商法、经济法与财税法的漏洞而施行对健全国民经济的危害的不法图利行为。” (3) 1936年, 荷兰学者莫勒提出, 经济犯罪是指违反所有以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经济生活为目的而制定的法规、干扰经济秩序、破坏整个经济结构的的犯罪, 故称为“财产犯罪”或“图利犯罪”。

上述学者的观点表明, 经济犯罪尽管是一种以谋取物质利益为内容的犯罪, 但它涉及违反国家既定的经济制度和法规, 侵犯到国家整体的经济利益, 有别于同样涉及物质利益的一般性财产犯罪。因此, 它总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或者地区作为一种显见的现象引起刑法学者们的关注。此外, 上述学者的观点还表明:刑法设立经济犯罪, 其保护的客体是国家的整个经济制度和经济秩序;主体主要是经济活动中具有一定经济职能者;客观方面表现为具有谋取非法利益的意图。

二、我国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的立法沿革

1982年3月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对刑法补充修改的《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在该决定中, 我国刑事立法机关首次使用了“经济犯罪”这一概念, 但是, 在这个单行刑法中经济犯罪被称为“经济领域中的犯罪”, 因这一概念的提出, 从而引发了刑法学界对“经济犯罪”这一概念的研究和探讨。

我国1979年刑法典中没有经济犯罪的明确概念, 与经济有关的犯罪主要分布在《刑法》分则的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两章中, 同时还有少量分布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渎职罪中。1982年《决定》从外延方面对经济犯罪进行了阐述, 列举了经济犯罪的种类有:走私、套汇、投机倒把、盗窃公共财物、盗卖珍贵文物和索贿受贿等。从所列举的经济犯罪种类看, 立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认定有两方面根据, 第一, 行为本身的目的在于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第二, 行为违反了国家关于经济及其他活动的法律法规。但是, 《决定》把盗窃公共财产等笼统地列入经济犯罪的范畴, 虽然在实践中必要, 但在理论上不妥。

1997年刑法典进一步确立并发展了刑事立法、司法实践的成果, 将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对公司企业人员行贿罪、金融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设置于分则———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 将传统的诈骗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规定在侵犯财产罪一张, 将贪利型职务犯罪规定在贪污贿赂罪一章。

三、我国目前关于“经济犯罪”概念的学术论争及批判

“经济犯罪”概念在《刑法》中的变迁也改变了学者对“经济犯罪”概念的理论探讨, 目前, 关于“经济犯罪”的概念主要分为如下三类:

一是大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工业、农业、财政、金融、税收、价格、海关、工商、森林、水产、矿山等经济管理法规, 或者盗窃、侵吞、骗取、哄抢、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和公民的合法财物, 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和经济建设, 使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遭受严重损害, 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此观点将一切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都包括在经济犯罪概念中。

二是中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活动或表现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国家经济管理活动的行为, 或表现为利用职权牟取暴利的行为。即, 经济犯罪是指一切侵害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此观点依然将侵犯财产犯罪纳入经济犯罪中。

三是小经济犯罪概念, 认为经济犯罪是指在商品经济的运行领域中, 为牟取不法利益, 违反国家经济法规, 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 依照刑法应当受刑法处罚的行为。这种观点把经济犯罪分为五种类型:一是营利性的犯罪, 如生产劣质产品、倒卖计划内供应的生产资料等;二是欺骗性的犯罪, 如合同诈骗、信贷诈骗等;三是占有型的犯罪, 如贪污、挪用等;四是交换型的犯罪, 如受贿、行贿等;五是破坏性的犯罪, 如污染环境、非法捕捞、非法狩猎等。

广义说和狭义说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将传统的财产犯罪列入经济犯罪研究的范围。一般来说, 学者都是从狭义说的角度对经济犯罪进行研究。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狭义说, 陈兴良认为, 经济犯罪就是指行为人为牟取不法利益, 滥用商品的生产、分配、消费等环节上所允许的经济活动方式和经济权限, 违反所有直接与间接调整经济活动的法规, 危害正常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秩序的行为。 (4) 还有学者认为, 经济犯罪, 是指行为人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 在市场经济运行或者经济管理活动中从事非法经济活动, 严重侵害市场经济秩序, 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5)

四、对经济犯罪概念的错误理解和把握

(一) 以经济犯罪是否具有多重违法性作为划分标准不科学

作为经济犯罪, 必然以相应的刑法规范为依据。然而在整个法律体系中, 刑法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 即属于各种法律的保障法。违反刑法的行为, 必然已先违反了其他前置性法律。人们对经济犯罪违法结构就是这样认识的。然而, 带有经济内容的其他类型犯罪也是这样, 如果以犯罪行为的违法结构作为判断是否经济犯罪的标准, 显然不妥。比如抢劫罪、盗窃罪, 它们首先违反的是民事法规规定的财产占有关系。至于抢劫犯罪时使用暴力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不过是犯罪过程中的手段, 并不能改变这种犯罪的物质经济内容。即使涉及卖淫、毒品的犯罪, 也同样首先违反了社会治安管理法规。

(二) 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和经济犯罪两者的认知混淆

经济犯罪是以获取非法经济利益而实施犯罪的, 这在理论上本无多大争议。所以, 将所有贪利的犯罪视为经济犯罪未尝不可。犯罪者如不贪利, 则无须实施这种行为。经济犯罪毕竟属于一种理论上的分类, 它并不具有严格的法律意义。而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罪则是一种法律的规定, 它具有明确而严格的实在意义。两者既具有一定的联系, 又有一定的区别。

经济犯罪与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在扰乱和侵犯法律既定的社会经济秩序和财产所有关系方面具有共同之处。这两种犯罪尽管有时表现形式不同, 但两者可以发生交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绝大多数都是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是刑法理论以社会不同领域和犯罪者贪利心理进行划分的, 它主要相对于政治、军事、文化等不同领域而言。所以经济犯罪既包括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 也包括了像贪污贿赂这样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实施的经济犯罪。

国家工作人员掌握较大的社会公共权力, 当这种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制约时, 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某些经济犯罪仍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从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刑事守法任一角度来说, 研究经济犯罪, 都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五、准确认定经济犯罪的概念是理论研究打击经济犯罪的关键

理论研究从来都是为了应用于实践的, 研究经济犯罪的概念是也是如此, 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经济犯罪的规律, 也是为了更好地打击和预防经济犯罪不断增长的态势。

笔者认为要准确理解经济犯罪的概念, 应把握以下两点:

第一, 经济犯罪必须表现为一种活动, 发生在经济领域的各个环节。经济犯罪行为人的行为目的是牟取非法经济利益, 因此, 经济犯罪只能发生在商品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及其管理过程中。

第二, 经济犯罪必须是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和传统的财产犯罪相比较, 经济犯罪所危害的不仅仅是具体的财产利益, 而是整个社会经济赖以建立的以诚实、信用为基础的市场内部规范以及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必要管理的机制。这类犯罪严重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前已述及, 多数学者比较倾向于经济犯罪的狭义说。之所以如此,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 这不仅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 经济犯罪本身就是商品经济时代的产物, 而且从经济犯罪形成的内在结构分析:由于经济犯罪的本质结构是一种非法的经济活动, 它必须发生于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之中;经济犯罪的违法结构除了违反刑法规范之外, 还同时违反经济法规、民事法规、行政法规;经济犯罪的心理结构不但只能是故意的罪过形式, 而且必定具有非法牟利的目的。 (6) 笔者对此表示赞同。

摘要:如何有效地打击经济犯罪, 维护经济发展安全是一个常新的课题。对经济犯罪概念本身的准确把握对于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经济犯罪,经济犯罪概念狭义说

参考文献

①杨兴培、李翔著:《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第7页。

②周密主编:《美国经济犯罪和经济刑法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第20页。

③赵长青:《经济刑法学》, 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第44页。

④陈兴良主编:《经济犯罪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12-14页。

⑤杨正鸣:《经济犯罪侦查新论》, 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第2页。

⑥陈兴良主编:《经济犯罪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第19-33页。

品牌依赖的概念架构及其理论发展 篇2

1 文献研究回顾

消费者一般都会用“喜欢”来表达自己对某种消费品的热爱。品牌依赖一词源于对消费者心态研究的发现。在消费者决策的理性判断方式中, 消费者被看成是理性的, 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与其对产品、商品的期望是息息相关的。当消费者购买商品后觉得与自己先前的期望是一样的就会觉得比较满意, 但当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发现与自己的预想有较大差距时, 不满足感就会因此产生。按照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当一件事的效价比较高, 期望值又比较高的时候, 才会对人有较大的激励作用。同理, 只有消费者认为一件商品的效价比较高, 公司的信誉比较好的时候才会产生对这个公司乃至其产品的钟爱。但是有专家研究发现, 消费者不全是理性的, 也有感性的一面。如果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去研究, 就会发现感性的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是注重对产品的满足程度而是注重消费过程中的一种精神享受。这个研究结果的出现给了发展中的企业一个重要信息,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满足消费者期望和精神享受的两重要求。所以在商品设计中, 更应该注重引起消费者情感上的共鸣、依恋和爱。Shimp和Madden (1988) 认为消费者与公司的产品、商品、品牌、理念等都有不同层次上的感情依附。通过研究表明, 顾客对商品的感情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一样的, 都有不同层次上的感情依赖, 有厌恶、反感、喜欢、深爱等不同级别。了解了顾客对于商品的不同层次的感情依附可以帮助企业构建更加合理的销售计划和产品设计, 顾客就是上帝, 只有完全了解顾客的需要和情感经历才能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Carroll和Ahuvia (2006) 认为品牌依赖是顾客对公司产品的痴迷、忠诚, 发自内心的喜欢和感情依附。Keh, Pang, Peng (2007) 则认为品牌依赖是消费者与公司产品、商品建立起来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这种感情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强烈性。在顾客与企业产品进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 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感情依附是确保顾客忠诚度的重要内容。

2 品牌依赖的内涵

品牌依赖最早来自于国外的brand love (品牌爱情) , 对于其真正内涵, 不同的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总的来说顾客对商品的忠诚度来源于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二是顾客对企业产品存在的感情依附程度。众多学者一直致力于研究这两方面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 哪个方面对顾客忠诚度的影响更大以及这两方面之间的互相影响等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企业商品品种的不断繁殖, 高新技术的不断更新, 各个企业产品的适用性、功能、经济性等越来越趋于相同。与此同时带来的是顾客对产品满足程度的相同, 因此在这个社会中企业争夺顾客的重点不再是产品满意度的提高而是产品情感依附的增加。顾客对企业产品的情感投入和依恋成为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在这个环境背景下品牌依赖这个商业名词产生出来, 成为衡量顾客对企业品牌忠诚度高低的一个重要参照。要理解品牌依赖, 还需要区别品牌依赖和品牌满意、品牌喜爱之间的不同。

2.1 品牌依赖不等于品牌满意

品牌依赖是对品牌满意模式的概念诠释, 不是消费者全部的体验和反应。品牌依赖和品牌满意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满意是一种消费者认知上的概念, 而品牌依赖则是一种升华了的情感焦点;品牌满意是消费者对购买后商品的短期评价, 而品牌依赖则是消费者对品牌的长期依恋;品牌满意与消费者期望有关系, 而品牌依赖则与期望无关;品牌依赖是一种消费者感情表露, 是一种爱慕之情, 这和消费者与品牌的契合情况有关, 而这不是消费者满意的必要条件。

2.2 品牌依赖不等同于品牌喜爱

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往往是人际关系的强化表现, 也是构念的概念化表现。比如男女朋友之间爱情和喜欢是两种不尽相同的情感;同样, 品牌依赖也不仅是一种品牌喜爱, 而且要比这种情感更为激烈, 这两个概念存在着程度上的明显不同。品牌依赖将消费者与品牌结合在一起, 这种结合不是单纯的对品牌的喜爱;品牌依赖作为一种表达消费者满意的方式, 其最低界限就是情感反应的缺乏, 比如说消费者满意仅仅是一种认知上的情感, 是低层次的认同, 没有特殊的感情可言。与品牌喜爱不同, 品牌依赖能够消除对品牌的消极认知, 可以说是一种喜爱的极致;而且, 品牌依赖不是单纯的一种情感反应, 它还是品牌与消费者两者密切结合的产物, 也就是说对于不同消费者有不同的依赖品牌, 而品牌喜爱则不需要这样的结合过程。

3 品牌依赖的影响因素

3.1 产品本身的因素

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行为过程中, 产品或服务提供的属性能否符合消费者物质或心理层面的需要是品牌依赖的首要因素。研究表明, 品牌自身所具备的特色或者其所属的品类会产生不同的品牌依赖效果。消费者对于奢侈品或者知名品牌所代表的商品更容易产生品牌依赖, 即使对于功能、属性、特点上完全相同的商品, 也会因为某些品牌的知名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依赖程度。比如同样一个商品, 消费者的不同性格特点也会对这一商品做出可能截然不同的判断结果, 从而产生对这一商品完全不同的品牌依赖。不管是市场上的理性还是感性商品, 消费者的关注焦点都不尽相同。因此, 要高效地培养出消费者品牌依赖, 企业在营销过程中要使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品牌所代表的商品能够在何种层面上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这是品牌依赖形成的关键要素;当然这又和消费者的体验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 在品牌策略制定中, 如何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良好体验是重中之重。

3.2 店面消费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的因素主要是物质、文化、经济环境, 当然包括服务环境。在影响品牌依赖的诸多因素中, 环境实际上是指消费环境, 也就是店面给予消费者感知或者体验的效果, 这些店面既可以包括实体店面, 还可以包括网店。店面消费环境是多元因素的复合体,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店面品牌的感知质量、感知情感上、感知价值、交叉购买、反复购买等方面。实证研究表明, 店面形象与消费者忠诚度是正比关系。当然, 店面消费环境除了形象还包括商品价格、商品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商家营销策略的适应性、购买的便利性等, 这些都会影响到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依赖。

3.3 消费者的自身因素

由于消费者个人喜好的不同, 对于同一品牌而言, 消费者也会表现出不同的依赖。首先是消费者收到技术水平的影响。具有不同技术水平的消费者在对某个产品做出自己判断的时候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技术水平越高, 越不容易受品牌感性广告影响, 反而容易认同品牌理性广告的观点;技术水平越低则正好相反。因此, 感性或者理性广告对于具有不同技术水平的消费者而言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特别对于一些功能性较强的产品而言, 理性广告效果要大于感性广告。在理性较强的广告当中, 对于功能性产品可以通过重点介绍其技术指标, 让消费者自己得出最终结果, 这能够获得那些技术水平较高的消费者的青睐, 从而产生品牌依赖。而对于一般消费者, 则需要更多考虑一些非理性的特点, 比如设计、外观、身份等方面来引起消费者关注。其次, 不同消费者自身形象或者身份不尽相同, 因此, 品牌形象要充分展现出其目标人群的特点才能获得品牌依赖。最后是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有些消费者虽然非常喜欢某些品牌的产品, 但是如果购买能力不足, 也很难反复购买, 从而难以形成长期的品牌依赖。

4 品牌依赖的作用

4.1 品牌依赖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业绩水平, 保持利润稳定增长

消费者对某一品牌的依赖可以促进其反复消费某一产品, 从而保证企业的利润水平处于较高的位置。品牌依赖带来品牌忠诚, 消费者对于某个品牌的依赖促进其循环消费, 不断购买;而且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还会免费义务为企业做口头宣传, 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为企业提高其品牌竞争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持。

4.2 品牌依赖可以有效提升消费者效用水平

消费者购买其所喜爱的品牌商品, 除了从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获得效用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品牌产品来获得相应的心理满足感, 从而提升自我认同价值。而且使用相同品牌的消费者还会形成参照群体, 使得这些群体中的消费者互相认同, 互相支持, 这就是品牌依赖产生的社会效用。

5 结语

在今天这一品牌消费时代, 品牌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是努力建立与消费者的紧密联系, 从单纯的交易营销发展为关系营销, 从持续长期的接触过程中不断促进消费者反复消费, 口碑相传, 提高品牌忠诚度。品牌依赖这一概念的出现和兴起, 正符合这一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本文围绕消费者与品牌的情感联系, 通过探讨品牌依赖的研究轨迹, 重点分析了品牌依赖的内涵、影响因素和作用, 得到了一些结论和启示。

5.1 品牌依赖的概念出现, 表达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深层次感情

品牌依赖不同于品牌喜爱、品牌满意, 它是消费者对品牌及其产品积极正面的认知, 是一种对企业的高度认同和狂热喜爱。因此, 提升消费者品牌忠诚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成品牌依赖。

5.2 品牌依赖受到产品因素、店面消费环境因素、消费者因素等三个方面的影响

这三个因素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消费者对产品价值、店面消费环境的感知是其消费评价的基础, 品牌依赖是消费者决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因此消费者评价对于品牌依赖的演化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品牌依赖的演变需要品牌和消费者自我概念上保持一致, 否则很难形成品牌依赖。

5.3 品牌依赖最终将提高企业业绩水平, 提升消费者效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立荣、管益杰、王詠, 品牌至爱的概念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5) :846-851.

[2]Shimp, T.A.&Madden, T.J.Consumer-Object Relations:A ConceptualFramework Based Analogously on Sternberg's Triangular Theory ofLove[J].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88, 15:163-168.

[3]Carroll, B.A., &Ahuvia, A.C.Some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brand love[J].Market Lett.2006, 17 (2) :79-89.

[4]Keh, H.T., Pang, J., Peng, S.Q.Understanding and Measuring BrandLove[R].Santa Monica, CA:Twenty-Sixth Advertising andConsumerPsychology conference, 200784-88

[5]杨德锋、杨建华、卫海英, 品牌体验、自我展示与品牌至爱——通过非凡体验创建品牌至爱[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10) :69-77.

发展权概念的经济理论 篇3

1 研究方法

1.1 基于文献回顾的内容分析法

以主要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以及Emerald管理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资源的国内外关于医院平衡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为研究资料。采用基于文献回顾的内容分析方法,围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医院”“医疗机构”“公立医疗机构”“影响因素”“作用因素”“评价”“生态系统”“生态链”“生态位”“概念模型”“生态位理论”“balance development”“developing in balance”“sustainable development”“hospital”“medical institution”“public hospital”“influencing factor”“evaluation”“assessment”“ecological system”“ecological chain”“ecological niche”“concept model”“the Niche Theory”等重要词汇,进行编码、分析、统计、归纳、关系梳理、重构与总结阐述等,进一步提出观点。

1.2 深入访谈法

围绕包含公立医疗机构在内的医疗行业生态链,遴选代表性的生态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卫生相关部门、医药及相关企业、医药院校、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医院管理研究及社会咨询机构)及其代表性的成员(含患者及居民)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其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看法,在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利益诉求及带来的影响。

1.3 概念模型构建法

根据扎根理论,从公立医疗机构及相关生态元的利益诉求中筛选各影响因素(亦称生态因子),并根据生态位诸理论[4,5,6,7,8,9,10],梳理诸生态元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关于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作用与方向,建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

1.4 专家咨询法

针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概念模型,遴选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疗机构、医药院校、医药企业等来源的专家,开展咨询活动,并根据专家反馈对概念模型进行修正。

2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医疗行业生态系统

2.1 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与医疗机构生态位

生态位指一个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11]。生态位理论揭示了生态系统中每一个个体、种群和群落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拥有一个最适宜的时空、功能位置———生态位。课题组将公立医疗机构视作一个生命体,它根植于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中,同样遵循生态位理论。

医疗行业生态系统是由医疗行业生态链及行业外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而共同构成,各组成部分在各自生态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协调运作,见图1。公立医疗机构为代表的医疗机构,处于医疗行业生态链的中游。如果用生态元来表示生态链中的每个组成部分,公立医疗机构则是医疗行业生态链中游的生态元。在医疗行业生态链上,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产生影响的不仅有来自上下游的生态元,如院前急救机构、临终关怀机构,还有来自中游的平行生态元,如基层医疗机构、社会医疗机构,更有处于行业外环境的生态元,如政府机构、行业主管支持机构、检查监管机构、行业评价监督机构、行业支持机构、人才培养机构、物业服务提供机构及行业影响机构等。

医疗机构生态位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医疗机构以其掌握的各类资源为基础,通过医疗机构内部各项管理子过程的交互作用,主动获取[12]医疗机构生存、发展能力以适应环境,从而选择和占据的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中的恰当位置。这里所谓的恰当,指的是医疗机构拥有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时空、资源,与其他医疗机构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有良好的外在条件与内在战略布局,强调外在条件的充分性与内在战略布局的差异化。从医疗行业生态系统不难看出,公立医疗机构的平衡发展需要考虑生态系统中各生态元带来的影响。

2.2 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

结合卫生系统宏观模型[13]及战略分析有关原理[14],如图2示,与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密切相关的因素很多,除了当前因素,还有未来因素;除了行业外因素,还有行业内、机构内因素;除了空间因素,还有资源因素(不包括空间因素带来的资源)。厘清影响因素,是评价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把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归为四类,即生态位维度影响因素,如时间、空间、资源等;生态位宽度影响因素,如行业内外资源、机构内资源等;生态位密度影响因素,如医疗卫生资源空间分布、区域卫生规划等;生态位重叠度影响因素,如服务人群、疾病分布等。根据矛盾论的原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15],因此,行业外与行业内的因素对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最终还是通过机构内的因素发挥作用。

2.3 医疗机构间的竞争与其生态位的关系

2.3.1 生态位的重叠是医疗机构竞争的本质原因

当医疗机构的空间距离较近或者服务功能及内容相似时,生态位即发生重叠,尤其是服务功能内容相似且空间距离较近时,重叠度进一步加剧带来竞争。根据生态位理论可以将医疗机构间的生态位关系分为完全重叠、交叉、毗邻和分离,其竞争强度按序递减。提示为了避免医疗机构间的恶性竞争,应尽量避免生态位重叠,要么在医疗机构布局上预留足够的空间距离,要么在履行的服务功能与提供的服务内容上突出特色,即强调专科专病特色。

2.3.2 医疗机构生态位的竞争是多重竞争

医疗机构生态位的竞争[16]是以医疗资源为主的多重竞争,包括患者需求、成本、技术、价格[17]等方面。其中患者需求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优质、全面及满足需求程度;成本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满足患者需求所支付的成本高低,主要体现在医疗设施、医药、人力等方面;技术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技术水平高低,主要体现在高水平医务人员引进及现有人力培训方面;价格的竞争强调医疗机构提供同等水平服务的价格高低。技术、价格都是患者就医流向的驱动因素。

2.3.3 医院生态位的错位或分离是医院竞争的结局

自然界物种之间相互竞争的结果是达到彼此竞争的平衡态,表现在生态位互不干涉,这种现象叫做生态位错位或生态位分离。医疗机构的竞争亦如此。为了避免恶性竞争浪费资源,一般宏观上采取区域卫生规划,微观上采取差异化策略,使彼此生态位错位或分离。提示医疗机构若需平衡发展,应通过宏观、微观的努力,实现生态位间的相对平衡。

3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18]是人们内在思想与诉求的外化与表现。根据生态位理论可知,医疗机构若需平衡发展,在医疗行业生态系统及行业生态链中应拥有恰当的生态位。鉴于生态位具有维度[19]、宽度[20,21]、密度[19]、重叠度[20,22]等表征,评价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不妨从生态位维度、宽度、密度和重叠度这四个方面展开,见图3。

3.1 生态位维度

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应考量其生态位占据维度的情况。其中,空间维度体现在公立医疗机构的空间规模、是否存在分支机构等。空间维度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面积、床位数,进一步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的就医体验。时间维度主要考察公立医疗机构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是否能够洞察社会、经济、文化等形势发展将带来的战略格局。清·陈澹然在其《寤言二迁都建藩议》中指出“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足见时空维度的重要性。资源维度体现在公立医疗机构占据的来自行业内外、机构内的各种资源,涉及政策、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环境、法律、人群健康情况、行业文化、竞争对手、战略盟友、行业品牌等,还涉及医疗机构信息化、医疗资源、人员基础、体制机制、价值观,以及服务产出的质量、效率、公益性等。

3.2 生态位宽度

公立医疗机构能否平衡发展,还应考量其生态位占据的宽度情况。所谓宽度,指的是占有时空的大小、资源的多少。不论是行业内外、机构内,如前所述存在诸多资源,亦往往存在相应的时空特点。如医疗机构信息化,其发展阶段、涉及范围、覆盖程度、存在介质、实现手段等,表现出时空、资源等维度的性质。又如人员基础,主要指公立医疗机构人员的政策知晓率、员工自由度、自主管理率、机构价值观认同度等,反映人心向背,即对机构是否具备高位的满意度、认可度,是否拥有统一的愿景,机构是否建立强大的文化,均将影响到机构发展后劲。根据文献回顾与访谈结果,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宽度可细化为行业外、行业内、机构内三个方面,其中,行业外部因素除政策(医改、物价、医保、卫生总费用占比、宏观政策布局等)、经济(GDP或GNP、可支配收入等)、社会文化(物流成熟度、医患和谐、患者满意度、文化认同度等)、技术(科技发展水平、信息化等)、环境(自然地理类型、气候类型等)、法律(出台与落实情况)外,还包括人群健康(健康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行业内部因素包括行业文化(执业信条、公益性)、行业品牌(医院专科声誉等)、战略盟友(医联体或共同体、社会资本办医、移动医疗、医生集团等);机构内部因素以公益性、价值观、质量与效率为核心,包括医院信息化、医疗资源(编制、床位、医务人员数量结构分布、医疗设备、技术水平、资产使用情况、财政投入占比、基础设施、医院文化及贯续医疗度等)、体制机制(领导体制格局、法人治理、人事制度、绩效薪酬制度等)、人员基础。

3.3 生态位密度

生态位密度指单位时空中医疗机构的数量,分当前和长远两个阶段。着眼当前,表现在医疗卫生资源的空间分布上;着眼长远,则依赖区域卫生规划。考量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密度的本质仍在于分析医疗机构占有时空资源的多寡,但强调权衡占有时空资源的相对数。

3.4 生态位重叠度

生态位的重叠度强调考察医疗机构占有时空资源的重叠程度。文献回顾与访谈结果提示,公立医疗机构生态位重叠度主要表现在政策资源、疾病分布、服务人群、患者就医驱动等几个方面。其中,政策资源的重叠度用于分析公立医疗机构相关政策的覆盖面,或者是这些政策在医疗机构内部的具体落实情况;疾病分布与服务人群的重叠度,主要受疾病谱及人群结构、分布的影响;患者就医驱动的重叠度,指的是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的动机,是疾病、机构为中心,还是专家为中心。不论是政策资源、疾病分布,还是服务人群、患者就医驱动,均是医疗机构服务内容、治疗病种及学科建设情况等重要表征,即考察相互间服务内容、治疗病种及学科是否重叠及重叠程度。

4 结语

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概念模型,有利于跳出医疗行业本身,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更宏观、全面地审视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影响因素,明确机构发展方向及其在行业生态链中的位置,特别是资源占有情况,从而调整发展战略。同时,概念模型有利于指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公立医疗机构的管理者认清形势,总结公立医疗机构发展改革的一般规律。综上所述,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概念模型,拓展了分析公立医疗机构改革的视野和思路,便于全面审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态势,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为指导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可操作的参考依据。然而构建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概念模型只是搭建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框架,尚需进一步开展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证研究,探索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评价指标,这是课题组的后续研究工作。

摘要:本文通过基于文献回顾的内容分析法、个人深入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以生态位理论为指导,从生态位的维度、宽度、密度和重叠度,构建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的概念模型。生态位为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评价体系提供了新视角,概念模型为厘清医疗行业生态链、梳理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的影响因素、促进公立医疗机构平衡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上一篇:碳包覆改性下一篇:会展英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