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024-10-0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共12篇)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1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毕生追求的理想, 其意旨是在对于人类幸福的关切。马克思提出“人全面发展”的理论, 构造出科学共产主义理想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幸福状态, 为当代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加, 但社会危机频发、人类幸福感流失等幸福危机找到了一条可靠而现实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当代社会下的幸福困惑

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 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加, 人类主体性力量的彰显越演越烈。人类在上个世纪所创造的物质比前几个世纪的创造的总和还要多。在人类被物质财富感染和鼓舞的同时, 人类对幸福的定义却日趋物化, 对幸福的追求也日发的狭窄。然而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如今却成了他们追求幸福的迷障。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代社会, 幸福指数却逐年递减, 这深深地挫伤了人类对寻求幸福的努力。

人类开始反思, 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是否是人类幸福的终极意义。人类开始试图从过分追求物质享用向真正的人类幸福复归, 而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的追求及对人类幸福意义的诠释, 无疑是一剂良药;马克思让哲学和人性复归于其本质, 为人类追求幸福找到了一条可靠而现实途径。

二、共产主义下“人的全面发展”与幸福

在共产主义社会条件下, 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 人们获得全面发展, 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转变为“自由人联合体”,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社会, 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进一步马克思又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他认为“人之为人”的三个方面的本质特征, 即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人特性。从这三种基本特性看“人的全面发展”也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 人的“类本质”要全面发展。第二, 人的“社会本质”要全面发展。第三, 人的“个性”好全面发展。这些要求同时也是对人类追求幸福提供了一个美好的蓝图, 但是“人的全面发展”, 也就是说那种全然的幸福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进步同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统一过程, 这样的并行是不可逾越的, 人类的自由和幸福的追求过程是一个长期客观的历史过程。

三、共产主义关于幸福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对全人类的终极人道关怀, 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极意义, 人类追求的是一种平等、自由的, 人得到全面发展的生活。根据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理论中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幸福之诠释, 现代人可以从几个方面重塑对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

首先, 幸福需要人能体认自己为人的本质。共产主义下人的“类本质”要全面发展, 人的类本质特性是“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即“劳动”, 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劳动被完全“异化”和部分“异化”;这样社会状态下的劳动让人厌恶, 人类不能体认自己为人的本质。而要在“异化劳动”和“劳动”中找到一个现代的平衡点。一方面, 人类必须为建立共产主义需要的巨大而丰富物质财富所努力, 坚定不移的发展经济, 消除“贫困”这个人类幸福最大的阻碍。另一方面, 当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之后, 人类在满足温饱条件后, 应该更多的去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只有这样“劳动”才不在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也不而成为生活的一种需要, 相对自觉地去劳动。冲破人类以金钱和享乐为幸福的扭曲和片面的追求, 人才能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中, 相对自由地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体现自己“为人”的价值, 只有这样“人类本性”才能逐步的获得解放。当“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 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劳动成为自由的生命表现, 因此劳动变成了一种快乐”。

其次, 幸福需要人类的奉献和回馈。共产主义下人的“社会本质”要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本质”决定了个人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个人无时不刻的分享着社会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也就是在分享社会的幸福。如果人类只是索取社会的幸福, 而没有回馈, 那这样的社会幸福必定是有限和空洞的。马克思认为, 最高的幸福价值就是为人类服务, 这是幸福的最终的最好的归宿。只有社会做贡献, 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才能创造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才能感受到幸福的真谛。

再次, 幸福需要自我存在方式的张扬。共产主义下人的“个性”要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人的“个性”是一种人获得自由的体现, 而自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权利。同时也只有作为一个有“个性”人, 并具有人之为人能感知“美”的能力, 才能获得自由、有感知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而共产主义和“全面发展的人”的理想, 依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下“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不仅为我们当代人对于幸福的作了美好诠释, 而且在人生意义、人的本质的终极意义上给予我们幸福关怀。由此可见, 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下“人全面发展”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 确证了其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其科学和可实践性, 为人类对待现阶段的面临的苦难与困惑提供了灯塔般的指引。

摘要:当代虽然社会物质财富日益增加, 但社会危机频发。人类被物质财富感染和鼓舞的同时, 人类对幸福的定义却日趋物化, 对幸福的追求也日发的狭窄;导致人类幸福感流失。马克思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也是对于人类幸福的追求, 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亦是对于人类幸福终极关切。而马克思塑造出科学共产主义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为人类定义和追求幸福找到了一条可靠而现实途径;对当代人追求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也确证了其理论在当代的价值和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人类幸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2000:81-10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 人民出版社, 1995年。

[3]于晓权、赵红:《马克思幸福思想理论生成——种伦理学视野的考证》, 《理论界》, 2009, 02:27-28。

[4]于晓权:《马克思幸福思想的理论意蕴及现代启示》,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7第25卷第4期。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2

人类愈是发展,就愈是自由。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相互促进的。人拥有的自由空间越高,人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高。自由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由而努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非常注重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体系紧密相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

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早期就提到了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属性的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己开始发展起来了。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己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残忍、诡诈和狂热。由此,马克思认同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某些属性是固定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由人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人之后在具备了一定的需要后,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才会使自身得到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问题,人要在获得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充分发展,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得到满足。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获得最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称其为真正的人。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各种需求,人性和人的需要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使得人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走向了自由、全面,这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人要获得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人的发展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人要能自己自由地支配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理念,要敢于怀疑与自己不同的理念,人的精神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仅仅只有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不够的,精神的自由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实际上是被泯灭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的各种潜能和天赋的发挥。旧的分工体系束缚着人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发展,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从旧的分工体系中解放出来,人们要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每个人在生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人只有在后天的发展中才能逐渐自我完善,因为人本身就具有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人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这种天赋是隐藏在人的内在身体里面的,人的天赋被挖掘,同时获得发展,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须要我们注意的是,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天赋的差异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同这种差异性,天赋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的后天的发展。

所以说,人的发展必然包含了人的天赋的发展,天赋的充分发展带来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既是天赋有缺陷,我们也不必灰心,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弥补这种缺陷,人的能力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消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人的个性被淹没在依赖性的畸形人际关系之中;在第二个阶段,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人的个性有所表现;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的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才注重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

三、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认为,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人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状态:只有每个人都自由发展了,所有的人都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个性,人性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呈现的是丰富多彩性,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和人的特征是人真正获得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首先要得到发展,人的生存需要发展并不是人的自由发展,人只有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享受自己的生活,才能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同时也是人类从必然土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同。只有社会获得解放,社会关系与人才是相适应的,社会成员才能获得自由发展。社会不解放,社会关系与人就是对立的,个人就得不到自由发展。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所以,马克思的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他的重点在变革社会制度上。阶级和私有制的存在是问题的根源,所以马克思又把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当作其学说的目标。只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人类才能得到解放,从而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革命主体。

四、结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3

【关 键 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条件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内涵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可理解为:首先指人的体力和智力、才能和兴趣等各方面的发展;其次是指人的一切才能和各种特质的发展能驾驭影响个人发展的力量,并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从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时候的个人一方面完全依附于自然;另一方面又完全受制于社会共同体。第二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即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人的主体地位虽有一定的提升,但不可能以一种全面的形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导致的后果是个人的发展呈现异化状态,类的发展以牺牲个人的发展为代价。第三阶段是“建立在个体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1]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也就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在自觉、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全面地发展,成为具有自由个性的人。[2]

(三)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个体和整体”双向联系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是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来考察全部人类历史的。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个体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这里的人既然是现实的人,就注定生活在现实世界、从事着物质生产并和现实的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见,个体的发展是群体发展的具体前提,而群体发展、历史的发展则是个体发展的总体展现。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不但在物质生产活动中诞生,而且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发展: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怎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

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才能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可能。马克思不仅揭示出人们首先必须满足其吃、穿、住、行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艺术等相对高级活动,而且通过这一事实也阐述了生产力和个人全面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私有制对于个人的发展危害在于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剥夺大部分个人发展的权利。异化劳动扭曲了人的本质,使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处于异化状态,使工人丧失了自己的人性。

“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因此,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消灭私有制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同体,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人的全面发展才成为可能。

(三)旧式分工的消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人的发展一直同分工联系在一起,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分工的历史。但个人的片面发展,却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机构内部的分工即旧的分工造成的。这种分工把人终生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使人终生服侍一台机器。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的全面发展是这样描述的:“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因此,只有扬弃旧式分工,个人从旧式分工中解放出来,自由的选择职业和发展自己的爱好,人的社会特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既要重视人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有助于我们增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心

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而言的。这就要求我们注重量变,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努力。

(三)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错误认识

有些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可望不可及的目标,在现阶段不重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避免片面性地、教条式的理解。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总而言之,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相应的人的全面发展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是理想和现实统一的过程。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事求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2]郑永廷、石书臣,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丰富与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4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实质问题, 虽然很多学术流派及其学者都有各自的观点, 但是在这些观点之中,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仍然是最经典的、权威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而言的, 是指人从传统的各种关系的奴役和束缚中解放出来, 并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即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的发挥” [1]和人的社会特性与个性的充分发展等。根据这一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就整个人类社会来说, 它是指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它强调的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程度;它标志着人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和掌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支配自己, 以成为社会的主人;二是作为个体的人来说, 它主要指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 即作为个体的人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全面发展, 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和创造力等的全面发展。概括起来, 它主要是指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人素质等方面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 [2]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充分发展”, [3]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还认为, 人的这种本质有三种内涵:一是作为类存在物, 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即实践活动;二是作为社会存在物, 人的本质在于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三是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 人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 人的本身就是人的个性。因此,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些本质的全面发展, 即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这些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同时,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是人通过自己对象化方式将其自身这些本质力量进行对象化或物化后才产生的。因此,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人自身内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并在这种对象化过程中不断占有自己的本质。具体来说,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通过他的社会实践将自己的内在需要、意志、愿望和才能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或外化, 并在这种对象化或外化过程中不断占有自己的本质。

二、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统一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人

1.对“以人为本”中“人”的解读

从字面上看, “以人为本”包含“人”和“本”两个概念。因此, 要理解“以人为本”, 就必须先对“人”和“本”两个概念作具体的哲学分析。

“以人为本”这个命题既可以说是一个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 也可以说是一个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命题。目前存在的认为“以人为本”就是人本主义的错误观点, 在于对“人”没有进行具体的哲学分析。因此, 笔者认为, 要全面理解“以人为本”, 更重要的是要对“人”有正确的把握, 这是正确理解“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的必要前提。唯物史观中, “以人为本”的“人”不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类意义上的、抽象的 “自然的人”, 也不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所讲的非理性意义上的绝对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人”, 而是具体的、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以人为本”就是要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从事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人的根本利益出发。唯物史观所讲的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 它既作为相对的独立个体存在, 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 是个体和类的统一, 个人和社会的统一。唯物史观不是一般地、笼统地提出从“人”的根本利益出发, 而是提出从无产阶级、从广人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为本”就是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出发点都是现实的人

任何一种思想都有自己的理论前提和出发点,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不例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前提, 从而也是自己理论的逻辑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 但不是某种处在幻想的与世隔绝的、离群索居状态下的人, 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人”, “也就是说, 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 进行物质生产的, 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4]马克思的出发点, 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又不断创建和变革对象性关系 “现实的个人”。这个现实的人与施蒂纳的利己主义的个人和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人 (类) 不同, 是从事感性活动的人, 从而也是社会的、历史的人。它凝结着人和自然、个体和社会、现实和历史的最基本、最普遍的关系, 使人的全面发展由理想走向现实迈开了决定性的一步。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切实保障人民群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 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 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民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当前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努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总之, 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依靠人民, 把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高目标。

三、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在批判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抽象的人的错误观点时, 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定义了人的本质, 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定义表明,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 是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 随着社会实践的丰富和发展, 人的社会关系也在丰富和发展。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不是在某一方面片面地发展, 而是“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 。[5]因此, 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是一个多方面内涵、多方面本质全面展开的过程。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了人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需要、自由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这种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 是一切人的共同发展, 也是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现实制度, 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以什么样的人作为发展的中心和终极目标?是片面发展的人还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区分科学发展观与其他发展观的根本界限。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价值理想, 是现实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必须坚持的最本元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观是以人为本, 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要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要把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全社会人的幸福为最终目标, 并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措施和途径, 从而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建立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之上。在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上,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人越是全面发展, 就越能在终极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社会越是坚持以人为本, 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因此, 科学发展观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各种良好条件, 使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同步。

发展以人为目的, 以人为依靠, 发展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这个鲜明的政治立场, 在理论上和制度上解决了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主体等重大问题, 既突出了人的价值性, 又尊重了人的主体地位;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又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 科学发展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全面继承和创新。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思想。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全面继承和创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208.

[2]王霏.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305.

[3]张爱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3:27.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1-7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表现为人的需求的多方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及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探讨这一理论对我们今天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素质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 者:潘P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合肥,230039 刊 名: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ELECTRIC POWER COLLEGE FOR STAFF 年,卷(期): 6(2) 分类号:A81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需求   社会关系   人的能力   生产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素质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6

关键词:自由全面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途径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其丰富程度及适应性决定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水平。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秉承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基于改變仅仅将教科书当作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面,加之许多有意义的资源不能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使其教育功能不能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因此,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已日显重要。

一、概念界定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1)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人的需要来作为动力和源泉的,马克思总结为:“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你自己的本质即你的需要”,这说明了人的需要最终得到满足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认为人的能力看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即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有力结合和综合发展。当然,人的能力包括人的素质、潜力、现实能力等多种能力,它们在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其存在着独有的社会性。”在社会交往中,人们之间能够在心理和情感方面以及对各种信息进行交流,从而获得启发,进而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发展自己。由此,马克思讲:“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4)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个性指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性等方面表现得不同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主体性。在马克思的论著中讲到“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显然,他所讲的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而且,是个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2.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含义

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就是思想政治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有利于思想政治课课程目标达成的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思想政治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

任务。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出发点和归宿

1.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基础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有理论基础的,“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一方面取决于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水平,也就是课程资源的适切程度。”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课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依据。但是当前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课程资源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内容和形式还存在许多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渐渐转变人们的想法。因此,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理论依据。

2.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实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课程资源是为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的。社会主义是全面进步、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更应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对于以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养的课程,更应该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标。

三、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要途径

1.自主开发

自主开发课程资源,应成为教师胜任教学的必要技能和基本素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自主开发课程资源,要求学生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兴趣、能力等是构成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

2.特色开发

增强课程特色。学校应该取长补短,开发适合学校自身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又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域特性、民族特性和文化特性是特色开发中应予挖掘的主要内容,为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服务。

体现师生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一项极具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其针对性,从而使其发挥特有的作用。特色开发,要展示教师的风格,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突出学生特长。

3.综合开发

创造性地利用和拓展思想政治课教材资源,要注重教材的拓展与延伸,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且还要加强政治教材知识之间以及政治教材和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课程倡导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要求思想政治教学既要求学科内部间的综合,也要求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这样,有利于达到教材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

4.共同开发

合作探究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一定问题,指导学生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使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资源整合式。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所拥有的资源和学生自身所蕴涵的资源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生成并发挥作用,进而激励和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学生在互动中借助教师的引导,利用资源,得到全面发展。

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是要达到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的德育目标,更好地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由于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其实际操作与实践还没有实质上的切入,所以在其开发与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是在所难免的。此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4]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孙旭.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7

19世纪中叶,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出发, 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 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

1.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人的需要是指从低层次的生存和享受需要到高层次的发展和精神需要。正如马克思说人的需要的丰富性, 从生产的某种新的方式和生产的某种新的对象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具有何等的意义;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因此, 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内容, 丰富人的需要结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2.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劳动能力和脑力劳动能力及其他潜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人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它的行为效果。马克思指出, 我们把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 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可见, 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精髓, 人的智力的发展要比人的体力的发展更为重要和迫切。

3.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马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 人的自主性是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马克思也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和谐发展, 是在共性基础上的独立个性的自由发展, 并且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 人的个性才能充分而自由发展。换句话说, 人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有个性的个人”逐渐代替“偶然的个人。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满足员工的现实需要和尊重员工的自由发展。在当代中国,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 集中表现为员工的情感情绪、思想观点、价值取向等矛盾。因此,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更加关注员工的现实需要和主体性, 才能真正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中, 思想政治工作者们应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重在使员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由此可见,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实现员工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为员工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最大程度地挖掘员工的潜能。另一方面, 员工的全面发展要求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 当主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时, 及时采取措施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变化的客观情况保持一致, 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1. 秉承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更加关注员工的精神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 而精神需要是人的内在的需要, 尤其是现代企业员工, 他们自由张扬的性格表达了其丰富的精神需要。然而, 当前对他们的这种精神需要的满足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缺失。因此, 要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就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更加关注员工的精神需要, 要遵循员工的心理发展规律, 引导他们正确地满足自身的内在需要。

2. 秉承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重点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这就启示我们,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员工的全面发展, 而员工的全面发展有赖于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为任何人都要靠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获取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 而资源的获取量取决于人的创造能力。因此, 在日常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 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秉承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努力塑造员工的自由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 人的发展即人作为主体的自愿、自主的发展。因此, 自由的个性是员工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员工没有自由的个性, 在工作中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可见, 要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塑造员工的自由个性非常必要。要努力营造积极、包容的舆论环境, 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 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 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对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包括:秉承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更加关注员工的精神需要, 重点激发员工的创造能力, 努力塑造员工的自由个性。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8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与阐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一般是含在对其他问题的论述之中的。之所以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与阐释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是居于时间的维度和理论的不断发展来说的。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大致经历了这样的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早在1843年,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就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 就是国家、社会。”[1]从中就可以看出, 马克思对此的阐述已经包含着人要受制于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马克思又提出了个体是社会的存在,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 也就是说,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 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2]在这篇《手稿》中, 马克思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文中,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 揭示了抛弃异化与人的解放的途径是劳动者的解放, 指出了劳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1845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更明确地指出来, “人的本质, 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 在这一点上, 马克思认为, 人是社会的人, 人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因此, “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对此, 马克思还进一步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正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 人得以丰富自己, 充实自己, 发展和完善自己。

1845-1846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 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其才能”, [5]“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 其中也包括思维能力”。在文章中, 马克思着重对社会与个人发展进行了历史的考察, 揭示了制约人的发展的客观历史规律, 并展望了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景:“个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 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 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又进一步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6]

1867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人的全面发展”作了更为完善、科学的论述。他指出, 旧分工“压抑工人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 人为培植工人的片面技巧”, 致使“智力和身体上的畸形化”, “从根本上侵袭了个人的劳动力”。[7]居于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那就是“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做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 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人”。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 在私有制条件下, 由于旧式分工的束缚和阶级关系的限制, 个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畸形的, 而人类总体的发展又总是以牺牲劳动者的发展为代价的。只有在大工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消灭了私有制和旧式分工, 从而消灭了阶级, 才有可能使人的才能和个性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其依据何在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贯穿在社会形态发展中的历史过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解须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角度作历史回顾与分析。

马克思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 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 也就是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马克思阐述:“人的依赖关系 (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 是最初的社会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是第二大形态, 在这种形态下, 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 全面的关系, 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为第三阶段创造条件。”[8]

马克思认为, 第一大形态是资本主义以前的“最初的社会形态”, 人类自身制约和控制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 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没有发达的分工和私有制, 人的活动具有与对象浑然一体的自然性。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特别是随着社会分工, 科学技术在工业上的运用等, 人对自然和自身的制约和控制能力逐步得到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第二大形态。在这一过程中, 分工和私有制所导致的劳动的异化, 使人的全面发展在阶级分化和阶级对立中异化成为每个人的畸形发展。因此, 人的片面发展, 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这是由于人们是在现有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态中取得相对的“自由”的, 人们不能超出这一范围。这是第二大形态, 在文中引述的正是马克思对这一形态的分析。

第二大形态与第一大形态相比, 就是人自身的发展, 即人全面发展的能力得到了不断地发展,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孕育出了消灭异化的物质条件。

第三大形态, 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这一形态的特点是:社会关系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支配人, 而是置于人们的共同控制之下。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现在和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

从马克思论述的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中可以看出, 马克思是站在人类自身整个历史发展的高度来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 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类自身的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同步的。因此,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其理论依据就是他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理论形态, 是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本真意义上的历史考察, 我们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也有赖于此。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大形态理论的第三大形态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明确地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的。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9]

众所周知,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以人为本”;社会和谐是指人的自身, 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 归根结底就是人的和谐。因此, 十七大报告的这一提法表明科学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社会和谐的实质就是人的和谐, 两者的内在旨归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 其本质特征和价值目标, 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片面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 它离开了人的发展来谈发展, 这样的发展既没有意义也是难以实现的, 是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背道而驰的。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也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核心, 而社会和谐的实质就是人的和谐, 即社会和谐的内在旨归是“人”的和谐。人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内外全面发展, 即内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外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全面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充分实现每个人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使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每个人。

因此, 要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 关键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目的和努力的方向, 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 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以“以人为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人的自身, 人与人,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真谛, 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与社会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生态等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人的不断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45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0.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8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2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7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99-40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自身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是凭空臆造出现的,而是在批判吸收前人相关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经历了一个萌芽、形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

一、马克思之前东西方思想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探讨

历史上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思考早就存在。原始社会后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出现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人们逐渐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从而开始了对自身的认识,人们朦胧地意识到了自身潜力的存在,并萌发了对人完美发展的追求。

在中国,西周时期就提出了“六艺”的要求,即礼、乐、射、御、书、数,重视人自身能力发展的多样性。在古希腊,思想家们很早就认识到了人的各方面要和谐发展。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体育、智育、德育的思想,认为人在理性指导下,身心应得到全面发展,达到美、智、仁、勇。亚里士多德从他的灵魂学说出发,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在他看来,人的三种灵魂对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三个方面的结合才能造就完整的人。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在人片面发展的情况下,理论家们仍然没有放弃对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法国作家拉伯雷等主张加强教育,实现人的德、智、体、美、能等多方面发展,成为有修养的完人。人文主义思想家弗吉里奥明确提出,人文主义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青少年施加通才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

16—18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直接继承和系统发展了人文主义者的学说。德国哲学家赫尔德认为,各类知识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全面发展的人是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同是德国哲学家的费希特提出,人应该通过职业选择将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提出惟有教育才能促进人类的完善,使人得到充分发展。他指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

十八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对人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许多天才性的思想贡献。他们关于人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直接来源。圣西门曾提出过“全面发展的人”的理论,而且明确指出,“我终生的全部劳动的目的,就是为一切社会成员创造最广泛的可能来发展他们的才能”。傅立叶设想了一种“和谐制度”。他想通过使人进行多种活动,分别从事各式劳动来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欧文设计了未来的新型社会,即“劳动公社”或“合作新村”。在这种社会里不断采用新机器、新技术,大大提高生产力,创造大量财富,实现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取消工农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培养了“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阶级的制约,加之自身理论的片面性,上述各种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论述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马克思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并扬弃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等有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创立了科学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放入这个伟大体系之中进行动态的分析,我们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唯物史观和人的本质问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就其过程而言,它经历了唯物史观形成之前的孕育、伴随唯物史观确立的定型、唯物史观确立之后的发展和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的成熟四个阶段。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孕育阶段

在唯物史观确立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经历了复杂的思想转变。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贡献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脉络更为清晰,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中学时代对人的发展问题的初步认识,二是《博士论文》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准备,三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 中学时代初步认识到人的发展问题。

职业对于大多人来说不仅是他们生存必须采取的一种活动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常常是实现个人自身价值的最主要方式。青年时代的马克思正是在考虑如何选择职业时,阐述了关于人的发展的最初认识。

“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在这里,马克思借用神的权威说出了自己心目中人的发展的目的:使人类和自身趋于高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认为必须通过职业选择来实现。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最能使自己得到提高的地位,这样就最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也就有利于人类的发展。马克思最终提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早年就将美好社会的实现与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把造福全人类当做终生职业。

2.《博士论文》奠定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在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批判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肯定了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偏斜运动的思想,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原子独立精神自由本质的表现。马克思认为,这是“定在中的自由”,是同“他物”、“他者”的关系中的自由。但与一般的黑格尔主义者不同的是,马克思反对把自由绝对化和抽象化,他批评了伊壁鸠鲁的那种脱离世界的自由。这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启蒙的标志,是马克思从哲学上探讨个人自由的开端,已经包含着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思想萌芽。它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必要的思想基础。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初步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开始把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做无产阶级的未来目标,并把人类解放与消灭私有制联系在一起。他从之前主要局限于政治哲学层面探讨人的发展,此时开始转向经济学哲学领域,深入到解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异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理论,并以此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情况。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工人也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最终,人与人的关系也呈现异化状态。工人的异化劳动造就了一个与自己对立的群体———资本家,“异化劳动”是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的原因。马克思强调废除私有制,对物的占有是通过人并且是为了人,关注点是扬弃人的异化,着眼于人本身的发展。这表明马克思已经开始关注物质生产和人的具体特性的发展。尽管当时尚没有形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完整概念,但却孕育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萌芽,初步形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定型阶段

从《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形成时期,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定型时期。自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在思想和理论上进行着共同探讨与合作。

1. 确立人的本质观,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神圣家族》之前,马克思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虽然已包含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因素,但在认识的总体水平上仍然没有超越人本主义抽象的人的本质观。在《神圣家族》中,他认为,人是由他所处的工业状况和经济状况决定的。这表明他开始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不再用“人本身”来说明人了。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彻底清除了费尔巴哈类本质范式的影响,基本确立了新的人的本质观。他明确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时又指出实践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用社会的人代替自然的人,才使抽象的人变成具体的人,这为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前提,并促使人的发展问题向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推移。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是完全统一的,确立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为构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提供了极大帮助。

2.《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本形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对社会分工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并以此来研究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一次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联系起来。他们认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为了满足这个要求,“个人必须占有现有的生产力总和”,而对生产力的占有就是同物质生产工具相适应的个人才能的发挥。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本身就是人的发展的一种方式,人的生产活动正是展现人的本质的最根本的方式,人的生产能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个人才有可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在这一经典文本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面确立了人的发展思想,多角度阐释了人的发展的基本内涵,系统论述了个人自由全面发展问题,并为人的全面发展设计了理想蓝图:“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他明确提出了“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等概念,确定了“个人向完善的个人发展”,对人的发展条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人的发展的价值取向。《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基本形成。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阶段

唯物史观确立之后,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继续向前发展。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和《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以及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进一步论述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传统观念中人的神秘色彩和宗教哲学予以有力的驳斥,赋予人以具体化、社会化、实践化特征。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他们意识到必须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探讨人的发展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片面发展问题的实践方式。他们从发展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和旧的分工、发展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这些都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共产党宣言》设计了一整套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方案,它的发表标志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初步发展。

(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成熟阶段

正如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用它来指导革命运动和理论研究一样,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这一时期也开始走近现实并逐渐与现实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在后续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这里不仅再现了先前的思想,而且还提出了人的发展主要是现实中的个人个性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资本论》标志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学的确立,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全面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必然性,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条件,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体系,实现了人类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认识从空想变成科学的重大飞跃。

1877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关于这点,恩格斯说得非常明确。1894年1月朱·卡内帕要求恩格斯用最简短的语言来表述未来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时,他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那句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话以外,我想再也找不出更合适的话了。可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既是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三、结语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灵魂。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虽然是马克思、恩格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为解决那个时代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地球将会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因此,站在人类大家庭的角度上,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解决当前人们面临的困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此外,中国是“后发型”国家,尚有庞大的低素质人口群,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7-33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6]陈志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陈小鸿.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赵丽华.试论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J].生产力研究,2005,(11).

[9]姚巧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六十年演进[J].学习论坛,2009,(9).

[10]叶汝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J].中国社会科学,2006,(3).

[11][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10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并不单纯是剖析发展, 更重要的是马克思将自由作为人全面发展理论的前提, 认为自由才能使人全面发展, 而教育又是引导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纵观中国历史, 教育的发展历程久远, 从孔子的论语到大唐的开元, 教育随着封建王朝时期的巅峰迈入了明清时期的桎梏, 闭关锁国造成了教育的滞后, 也使封建社会油尽灯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 但是单纯的物质基础发展导致了教育发展的弱化, 形成了机械型模式教育, 使个体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模块, 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然而人的片面发展不可能单单地表现在社会生产上, 以人的片面发展为方向的教育体制反作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 违背了人的自然发展, 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无视人的本性和权利, 也最终因个体失去劳动价值而被抛弃。良好的教育引导和激发人的创造性, 使人在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 反作用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在建国初期也曾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两千年的封建思想尚存, 加上国家经历了战火的洗劫, 教育更是无从谈起。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充分明确了我国已经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 这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体现。这意味着教育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吟诗诵读, 它正在变成引导个体全方位发展的更具科学性的实践行为, 从根本上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融入其中, 从人的本质出发, 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放在首位, 倡导自由的、科学的教育方式, 使人才从单一机械的技能表现变得系统化、多元化。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基础, 尊重每个个体的发展,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断引领教育向更科学、更系统、更深入的方向发现发展, 打破传统教育的桎梏性, 使教育不断地向适应受教育者的方向发展, 不断地向迎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发展, 这也是教育科学性的最好体现。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体系完善

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 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而教育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 落后的教育体系必将导致人的片面发展。教育通常被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个体的成长与这三类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光靠任何一种单一的教育形式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只有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才能促进教育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形成完善的体系, 使人得到自由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对特定群体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也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特性, 主要以理论知识和生活经验的传授为内容, 学习的目的大都是通过考试, 虽然提倡素质教育, 使受教育对象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但由于学校教育的环境、教育模式等客观因素制约了由理论到实践的衔接, 无法有效地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这就需要家庭教育的增补。家庭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原动力, 原因在于个体在家庭教育中获得了将理论进行实践的更多机会, 这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特性, 以将理论进行实践为主。家庭教育中的实践对个体有更深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而这些影响又是全方位的, 所以予以人自由的发展隐性地促进了家庭教育结构的完善。社会教育相对表现的比较多元化和复杂化, 其教育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引导等方面,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最大限度地促使了社会教育的发生, 社会教育多以社会适应性为表现形式, 片面发展的人是无法较好地发挥其社会适应性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使意识形态引导机制、自由发展、文化传播体系不断完善起来, 予以人们多视角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 回归人的本质, 从根本上促进社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教育适应社会

教育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 有什么样的社会建构就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 也就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同时教育又反作用于社会, 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而人又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涉及人的道德修养、智力发展、强健体魄、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主要方面, 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需要全能型人才来参与社会建设实践, 这也推动了教育由以培养单一型人才的格局向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进行转化, 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要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 同时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的深层内涵是促进个人身心的全面发展, 这是由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来的, 马克思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指出, “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完全的本质”, 也就是说, 人的发展不应受到教育、社会或外界条件的强制束缚, 仅发展这一方面而抛弃其他方面, 这不仅扭曲了人的本质更加违背了人性, 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所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从“人”的角度出发不断促进教育向适应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人的全面发展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程度, 而生产力又以人的劳动为体现, 现代生产力不仅需要简单的体力劳动, 更需要以科技研发创新为主的劳动、以把握市场宏观形式为主的劳动等等, 这就促使教育不能简单地以培养单一技能型劳动人才、大批量地向社会输送体力劳动力为目标, 更要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使个体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 各项能力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使现代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既能从事技术性工作, 又能对科学研发和创新有独到的见解, 既能供职于管理层面, 又能从事产品研发……有效提高生产力发展, 推进社会提升步伐。反之, 以人的片面发展为主要形式的教育, 所培养的人只能满足短期内局部发展的需要, 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如同劳动技术型人才会随着科学的发展逐渐被机械工业所替代, 又由于片面发展禁锢了人的其他本质, 也最终导致了教育滞后性的突显。所以,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不仅从人的角度促进了教育适应社会, 更从教育自身架构的方面以及社会发展的方面, 显现出其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这是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无法做到也是无法取代的。

摘要: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将“人”放在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 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必须依靠教育这种特殊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完善化的同时,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教育

参考文献

[1]袁贵仁, 韩庆祥.论人的全面发展[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3.

[2]杨晓萌, 陈书评.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J].青春岁月, 2014 (02) .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11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当代大学生 成才 价值引领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概述

从苏格拉底将“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哲学研究的宗旨开始,人的发展问题就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康德在《纯粹理论批判》、《实践理论批判》等著作中对人类的认识能力进行了系统客观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强调个人道德自主、个性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重要性。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研究了人的发展规律,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过程

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论述是融入其全部著作中的,要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整个形成过程有全面的了解就需要对其著作进行深入研究,进而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崇高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经历了一定的历史过程。从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开始思考人的自身发展问题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人的异化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这一阶段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启蒙阶段。接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站在实践的角度分析了人的本质、人的现实性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又系统的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的形成阶段。此后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种理想境界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现实,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提升人的主体性,不断提高人的能力,不断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和不断完善人的综合素质,进而实现人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人的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已经升华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结合社会形态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漫长艰巨的社会历史过程,人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前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阶段,“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1]资本主义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具有无限度地提高生产力趋势的同时,人本身片面化”。[2]共产主义阶段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

同时马克思从人的本质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丰富的、多层次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个人在劳动、社会关系和个体素质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一是指人的需要和个性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任何否定人的正常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马克思把人的需要的丰富和发展看作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人的个性是指人的主体性的个性表现,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标准。二是指人在社会关系中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人的本质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中,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充分丰富和全面占有。因而,在其本质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也就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和发展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各种关系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三是指人的劳动和能力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所讲的自由活动总是与创造相联系的,自由活动是“完整的主体”的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产生的创造性的生活表现。马克思认为要使全面发展的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5] 人的能力是包括多方面的素质的综合,是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的均衡发展的有机结合。 同时人的自由发展意味着每一个人的发展会呈现差异性和独特性。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目标引领

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这种目的的一个基本途径。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的特征使大学生的成长具有新的时代特征。2009年赵迎欢等通过对沈阳部分高校的调研数据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崇尚理性、追求新潮、尊重知识、乐于交往、心系国家。[6]但大学生在表现出以上积极特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特质,主要是多样化思潮引发部分大学生出现迷失和信仰危机,多元利益需求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拜金主义的思想,安逸的生活环境造成部分大学生能力缺失。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在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下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成才的目标引领

高等教育的价值有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两种选择,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由于受到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很长时间内从国家和社会需要来设计高等教育的目的,强调个人的发展服从于社会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将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价值目标,从个人需要和发展来设计高教育的目的,把社会需要和个人发展统一起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此指导下,高等教育把培養人作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成才的内容引领

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的认识也出现过偏差。

一是对大学生成才内涵认识的片面性,由于在基础教育环节的应试教育的导向性影响,社会对于大学生成才简单的理解为大学生对于科学文化课程的掌握,而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实践能力要求较低,直接导致大学生中出现部分“高分低能”、面对挫折承受能力差等情况。

二是对大学生成才的主体性认识不足,在高等教育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中忽视大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说教与灌输的方式,在学生管理中强调规则和服从。导致部分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核心内容,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者,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指导当代大学生的成才最重要的是要理清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按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可以概括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要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使其成才后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二是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应当学会知识技能,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成才的路径引领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目标和过程的统一,这一理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不仅指明了最高目标和发展内涵,而且对实现大学生成才提供了实现途径。

1、加强价值观的引导。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人不仅指单个人的发展,而且指每个人,任何人,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实现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人才可以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人类全面发展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一条件的,社会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但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政治文明程度等仍需极大的提高,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因此必须加强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方面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大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另一方面加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发展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其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在劳动中人处于主体地位,同样在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要求满足人的需要、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学习、自觉的学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一方面要求教育者分析教育形式,了解教育对象,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从全体大学生的切实需要和现实愿望出发,即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十分注重大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大学生主题地位要渗透到高等教育的培养机制、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

在培养机制上,一方面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需要科学设置学科专业、不断完善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深化教学改革,推行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选择性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在教育方式上,根据高等教育所处的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和原则不断创新高等教育的方法,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方法,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一个同学的潜能。

在教育内容上,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扩宽教育内容。

在教育管理上,为大学生成才构建成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大对于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学生评价机制。在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各项制度约束转换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自觉。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都离不开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关系简单,交往面窄,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扩宽大学生的社会关系的一条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获得认识、提高认识,反过来再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更要在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文件中也要求充分重视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通过基地建设、经费支持等方式调动全社会资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创造有利条件。

4、提高综合能力。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人的能力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也是终极目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包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学习能力要求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广泛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掌握先进的只是和技能。创新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能力,大学生成才就是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推动者,大学生要在学习中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敢于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通过参加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科学研究项目、专业技能竞赛等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适应能力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善于沟通,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调整自己融入社会,有效利用环境、创造条件来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增强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本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版第30卷[M].北京:人人民出版社,1995:40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版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版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08

[6]赵迎欢.“当代大学生特点及环境影响”研究报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09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篇12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最早系统阐述人的全面发展的著作。其后,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深化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拥有极其丰富的含义,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由此可见,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提高,是发展人的劳动能力的题中之义。其次是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社会关系直接决定着人的本质,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最后是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满足个人的需要。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实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追求,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发挥,使自己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主体,从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来改造客观世界。需要注意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是统一的。社会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平台和活动空间,社会的发展将推动人的发展。不能离开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孤立静止的谈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能只是在狭窄的小空间内孤立的发展,个人的发展也不能是封闭独立地发展,必须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人作为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价值追求就是满足人对幸福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也是统一的。个人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全面发展是自由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时期,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人是生产力中最革命性的因素,解放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解放人本身,使人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从而促进人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精神素养的全面提升。江泽民提出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他还指出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塑造优美生态环境等途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这个概念中的人正是中国大地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为本就是想人民群众之所想,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让人民群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以党的中心任务为指针,服务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和执行,不断解决人们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人民群众过上富强、民主的生活。这也就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教育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社会学科,它的工作对象是现实中存在的每个人,它的目的和归宿说到底还是做好人的思想工作,对人进行教育,不断地引导人,激发人,鼓舞人。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教育者以独有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去关注每一个教育对象,把提高人的素质和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作为自身的任务,从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综合协调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其他教育所不可比拟的地位及作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在思想层面和精神层面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性需要,全面提高个人乃至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不断凝练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指引和思想支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涵养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风貌,塑造和谐环境,引领良好社会风尚,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有特定历史时期的浓厚色彩,它忽视人的主体需求,其失效性、空洞化现象逐渐突出,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人的多样化需求。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教条化现象的存在,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片面地固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作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而对人民群众进行的政治思想教育。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发动形式,以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体,运用政治、行政等方法,以正面、直接的理论灌输法为主,对人民群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以求达到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问题。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元价值观占据主导地位时,其教育效果自然不错。但是这种教育实践存在忽略教育对象个体创新性的问题,存在只注重国家、集体利益,轻视个人利益,忽视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主体需求的现象,容易让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固化为只谈大道理,不关注教育对象需求的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者。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思想政治教育受各种社会历史原因影响,收效甚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没有充分关注人的主体需求及价值。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中国的经济背景下,西方普世价值妄图西化国人价值观的复杂情形下,人们的思想意识日趋多样化、复杂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向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必然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大幅度提升。而这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模式、理论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实现转变。

首先,要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坚决摒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主义教育模式,积极构建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就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教育模式的真正转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独创性,以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到提升。构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需要尊重受教育者,尤其注意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虽然在教授过程中,教育者作为传授思想、知识的主体,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者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对象,他们处于教育客体的地位;但是从接受教育的过程来说,只有受教育者把思想真正接受了,教育活动才算完成。从受教这层意义上来说,教育者才是真正的主体。也就是说,我们应该真正把思想政治中的受教育者当作主体,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平等地位的探讨、交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消化、吸收教育内容,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之所以不理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建立以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等问题,我们依然没有做出符合社会和人发展要求的一致性的科学回答。尽管我们对这些理论提出过不同的观点,但是绝大多数人采用功利主义价值观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维护社会意识形态稳定的政治工具,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教育人,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实现其从社会发展功能向育人功能的转变后,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再次,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物质、精神需要的双重满足,在物质生活丰富多样的今天,精神需要的满足显得尤其重要。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局限于人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实践证明,这样宏大规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人们坚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但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西方不同社会思潮涌入中国,文明的冲突不断扩大,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及时关注大环境的变化,内容的模式化、程序化现象严重,其中泛政治化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注重远大理想,宏伟蓝图的空谈泛论,忽视了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缺少对人的基本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偏离人的基本需要和生活实际,不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缺少人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出现内容枯燥、语句乏味的现象。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出发点,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需要加强针对性,重视人文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为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做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关注人所生活的现实环境,尊重个人的合法利益,将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即关注社会的宏观发展,也关注个体的自由发展,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全面的发展。

最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更加注重多样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实现人的全面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独立性,尊重人的个性的发展。承认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并使每个个体都有条件获得独特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大一统的教育方法显然适应不了时代的发展,必须改变被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摒弃教育者居高临下的说教,将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入我们的工作过程中,倡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平等的地位和探讨的方式,大量采用启发诱导、榜样示范、自我教育的方法,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自身的内在意蕴,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的形势下,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发展与变革,必然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3]《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

上一篇:农村中学英语早读下一篇:自由主义水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