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模式(精选12篇)
整合模式 篇1
一、国内典型卷烟品牌整合模式归纳
按照品牌整合强度的由弱到强, 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类型:多元化品牌整合模式、稳健过渡型品牌整合模式、母子品牌整合模式、一元化品牌整合模式。
(一) 多元化品牌整合模式
A和B是市场定位具有较强互补性的两个品牌, 同时两者又都具有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和前景, 在此情况下, 对于A和B往往采用此种多元化品牌整合模式进行整合。湖南中烟的长沙卷烟厂和常德卷烟厂整合过程中, 对芙蓉王和白沙便是采用此种整合模式。
(二) 稳健过渡型整合模式
A和B是产品结构相当、销售规模差异不大、并且均有较好市场基础的两个品牌, 如果两个品牌共同发展, 在各自发展均无法在于其他品牌的竞争中处于强势地位, 往往集中发展潜力更大的A品牌, B品牌则主要承担维持市场稳定的责任, 并在A品牌还无法完全对B品牌进行市场替代前, 担负起防御任务、防止其他品牌抢占市场。浙江中烟的利群和大红鹰就可以归为这种发展模式。
(三) 母子品牌整合模式
A品牌的销售量数倍于B品牌, 但B品牌产品结构略高或相近于A品牌, 且在某些区域市场, B品牌甚至表现出强于A品牌的销售态势, 为了维持市场的稳定性, 往往采用母品牌子规格的品牌整合模式, 即B品牌作为A品牌的一个规格纳入到A的品牌体系之下。云烟 (福) 和云烟 (苁蓉) 便是这种品牌整合模式。
(四) 一元化整合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发生于规模较大、结构较高的强势品牌A和结构较低弱势品牌B之间。在品牌整合过程中, B品牌根据A品牌的发展需要, 逐年缩减自身销售量, 来为A品牌提供指标。一元化整合模式的结果将是B品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最终实现A品牌单一品牌经营的格局。笔者所在的深圳烟草工业公司的好日子和特美思就是这种发展关系。
二、国内卷烟品牌整合模式选择机制研究
(一) 国内卷烟品牌整合矩阵
销售结构和品牌规模的差异性是两个品牌选择不同整合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借鉴波士顿矩阵的思想, 结合中国卷烟品牌的发展现状, 以规模和效益导向为维度, 建立国内卷烟品牌整合矩阵模型, 对国内卷烟品牌实现分类。
国内卷烟品牌整合矩阵, 分成规模导向型和效益导向型两个垂直的坐标轴, 并依据不同品牌间的规模大小、结构高低共分成三大序列, 9个板块。第一序列是品牌整合主导序列, 由矩阵的右上角三个板块组成, 分别是 (高结构, 大规模) 、 (高结构, 中规模) 、 (中结构, 大规模) , 这一序列的品牌往往在品牌整合中扮演主导者的角色。第二序列是品牌整合被动序列, 位于矩阵的左下角, 三个板块分别是 (低结构, 小规模) 、 (低结构, 中规模) 、 (中结构, 小规模) , 在品牌整合中往往处于被整合的对象。第三序列是品牌整合过渡序列, 位于矩阵的对角线位置, 三个板块分别是 (高结构, 小规模) 、 (中结构, 中规模) 、 (低结构, 大规模) , 处于这一序列的品牌在整合中所处于过渡的角色, 会随着品牌整合的逐步深化, 最终退出市场。
(二) 品牌整合模式决策模型
品牌规模和结构的较大差异是品牌整合的两个主要推动力, 本文将这种源自品牌间规模和结构差异的推动力定义为品牌整合力, 品牌整合力的强弱是决定品牌以何种模式进行整合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待整合的两个品牌之间的定位差异性和销售区域互补性对于品牌整合模式的选择也有较大的影响。定位相近的品牌间实施融合的难度较小, 在整合上更倾向于母子品牌整合模式;销售区域相同的品牌之间可替代性较强, 其采用的品牌整合模式更倾向于采用一元化整合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 建立品牌整合模式决策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整合模型中, 品牌整合力是判断两个品牌以何种方式完成品牌整合的主导因素。品牌整合力主要体现的是整合的两个品牌之间相对强弱的关系, 由两品牌间的规模差异和结构差异所决定。品牌整合力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不同品牌间的整合力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动态的变化, 因此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适宜于两个品牌的整合方式可能会发生不同。
三、品牌整合模式的利弊分析
不同的品牌整合模式各有利弊:多元化品牌整合模式的优势在于构成金字塔形的品牌体系, 有利于风险规避;同时多品牌便于实施差异化定位, 品牌形象更为清晰;其缺点则是企业营销资源分散, 令两个品牌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环境下面临更大的压力。母子品牌整合模式的优势是母品牌的实力和规模快速提升, 子品牌一定意义上得以保留;其缺点则是品牌定位差异引发母子品牌融合性问题, 模糊母品牌的定位, 令子品牌出现消费者流失的现象。稳健过渡型模式优势在于品牌发展重点明确, 维稳品牌在竞争对手和市场间构筑起屏障, 为重点品牌的发展提供支持;缺点则是维稳品牌在一定时间内分散了企业资源和指标。一元化品牌整合的优势是品牌整合彻底, 资源和指标等集中, 有利于强势品牌的做大做强;缺点则是面临的市场风险较为集中, 企业抗风险能力减弱。
各种模式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 只看能否适应自身品牌发展。在整合模式的选择过程中, 要从品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出发, 结合各模式的优劣, 选出最适合本品牌的整合模式。
摘要:随着国内卷烟市场竞争的加剧, 国内卷烟品牌发生了一系列的整合和重组。在这一过程中, 品牌的整合和重组往往遵循于某些特定的规律。通过对国内卷烟品牌整合案例的分析和归纳, 本文旨在对品牌整合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进行探讨。
关键词:品牌整合,烟草
参考文献
[1]胡俊楠.品牌整合战略及品牌整合本质的探索性研究[J].科技与管理, 2012 (7)
[2]夏雪梅.黄山卷烟厂品牌整合及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5
[3]肖国建.企业实施品牌整合关键因素的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6 (3)
整合模式 篇2
二、心智渗透式培训整合模式的应用
一应用分析
公司是中、日合资经营的化工企业,主要生产汽车漆、摩托车漆、漆等工业涂料。目前这家公司面临着三个问题首先,公司人际关系有些紧张,各部门之间沟通不顺畅,许多改革措施只是一纸空文,其次,员工普遍感到自己某些工作能力有限,不能胜任本职位的工作,再次,公司绩效日益下滑,员工行为表现欠佳,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误工、迟到早退现象。公司通过调查问卷以及员工访谈分析得出,这些问题出现一方面确是能力所限,没有良好的工作技能,另一方面是由员工士气低落以及由此带来的不佳心态造成的。为纠正这些问题,该公司决定采取心智渗透式培训整合模式对员工进行心智开启及能力提高、行为改善的培训。
公司聘请了一位资深的咨询专家担任培训师,充分运用整合思想,对心智培训、技能培训和行为培训进行了有机整合,把心智培训融入到其他两项培训中。在培训中,培训师充分结合运用了各种培训方法,比如课堂讲授、团队游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等,充分实现了培训师与受训者之间的互动。其具体实施方法为
●先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统一人们的思想意识,强调企业是一个整体的思想,用价值共识观整合员工群体的礼仪规范;
●采取分组形式,各组充分实现团队合作、信息共享,并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赛竞争,由此培养团队合作和自我管理能力,宣扬竞争理念以及个人与集体的整体协同意识,增强成员对团体的参与感、认同感与归属感,
●采取多种沟通方式,进行网络化沟通,培养沟通技能,
●宣扬一种信任、责任的理念,提高员工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鼓励员工创新、进取,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并构建一个学习型组织,
●鼓励员工主动参与讨论和发言,培养员工主动参与管理的意识。
各项培训之间交叉进行,形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从员工的反应、学习情况、行为改进以及经营结果来看,这种整合的培训确实别具一格,效果不凡。既能建立健康向上的心智模式,极大地提高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拓展和提高了员工多方面的知识、技能,改善了员工的行为方式,进而提高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把整个企业有机结合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二效益分析
由于心智渗透式整合培训有机结合了各类培训的优势,培训内容安排更为系统、连贯,培训方式别开生面,讲演结合,避免枯燥乏味,其产生的效益将远远超过独立进行的三项培训,带来的不仅是培训成本的减少比如原先培训日寸间需要天而现在只需天,投入时间、精力减少,更重要的是促成了工作绩效的改善和管理效益的提高。本文分别从个人、团队和组织三个层面,与单独进行的三项培训对比,对心智渗透式整合培训进行效益分析,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综上所述,心智渗透式整合培训既能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又能启迪思想、鼓舞士气,使培训收益最大化,帮助企业建设成为一个拥有高素质员工、高发展速度的企业。同时协助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三应用中的注意点
当然,在实施渗透式整合培训过程中,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那就是其课程设计以及实施难度都比较大,这就需要培训师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独特的个人魅力。只有精心挑选资深的培训师并根据企业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精心设计一套可行的培训课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益。倘若培训师选择不当那只能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劳神伤财,而且降低组织员工士气,由此带来的负面效应将是深远的。
三、结论
.人力资源培训整合通过对各类培训项目的有机整合,充分发掘各类培训的优势,是提升员工综合素质和拓展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
.渗透式培训整合模式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更优的管理效益,带来更多的软性效果,这无疑符合企业管理的宗旨,也正是企业追求的目标。
.心智渗透式培训整合模式是一种新型有效并且可行的整合培训,它不仅能提高员工完成一定任务所要求的技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改变员工的行为模式和态度等,而且有助于提升企业凝聚力,促进熔炼团队,整合组织,增进沟通,共同学习,营造学习型组织。因此这种整合培训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积累和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pPle回归垂直整合模式 篇3
这是个明智之举吗?既然能从英特尔购买芯片、从微软购买Windows,为什么还要自己研发处理器和操作系统呢?
Apple研发了自己的iPad处理器,名为A4。这是个大事件,因为App。le直至目前都还在使用其他公司制造芯片,比如iMac和MacBook Pro上的英特尔芯片,以及lDhone上的三星芯片。除了处理器,Apple还为iPad打造了自己的操作系统。
获取iPad应用程序的唯一途径是向Apple公司购买。电影、电视、书籍、音乐等也不例外,你必须得从Apple的网上商店购买,就连iPad本身也只会在App{e商店里销售。这是一个从头到尾的封闭模式。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Apple宣布iPad的同一天,Sun举行了记者会,宣布oracle已完成对公司的收购。之所以说具有讽刺意味,是因为Sun日薄西山的一大原因正是其代价高昂的垂直整合模式。
那么,为什么Apple还要逆势而行,采取垂直整合模式0尼7首先,公司CEO乔布斯是个控制狂,不喜欢依靠他人。而且,他长期处于Sql,的风口浪尖之上,记得垂直整合的各种优势。如果A4处理器真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出色,那么iPad的性能将胜过所有即将面世的其他平板电脑。
通过同时研发自己的处理器和操作系统,二者的契合得以优化,从而使Apple的产品性能更加卓越。Apple表示,A4的运行烦率是1GHz。这比大多数个人电脑使用的英特尔3GHz处理器要慢上不少,但iPad在处理某些任务,比如放大地图并点出某位置的街景时,却似乎真的很快。这也有助于解释iPad的续航能力为什么能够达到10小时。
Apple对iPad从头到尾的控制已令有些人极为焦虑。连普通的Macs和Wind0WS个人电脑都认为太过封闭的自由软件倡导者,聚集在洛杉矶iPad发布会场外,像一帮疯狂的纠察队员。他们认为,电脑生厂商设置电影和音乐版权限制,令某些电脑文件只能在特定的电脑上播放。无法自由地复制和分享,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们还声称像iPad这样的产品只是个陷阱,会令人陷入一个被Apple不断剥削的封闭世界。普通人是不是也有这种担心呢?我对此表示怀疑。多数人乐于用部分自由交换那些功能齐全的便捷产品。
追求服务价值,整合经营模式 篇4
CRM业主服务管控平台
依托于“业主服务数据库+ 呼叫中心”的服务模式, 以业主服务为核心, 强化全过程管控的专家级云管控平台。平台集合业主入住、维保、装修、搬迁、空置房管理及日常问询、特约服务、报修、投诉处理等环节, 有效覆盖业主服务全领域、全流程, 实现多项目、跨区域标准化执行与集中化管控。所有与业主服务相关的过程和环节都在平台上动态显示, 可查询, 可管理。同时, 为业主提供24 小时标准化400 服务坐席, 形成无缝隙服务体验。CRM业主服务管控平台结合了服务、统计、分析、呼叫四大功能体系, 重新定义“业主服务”, 让业主服务告别传统的、零散的、被动的、低效率的“人工+ 纸笔”的业主服务模式。其次, CRM业主服务管控平台通过科学调用大数据, 直观显示发展趋势, 改进管理团队及可交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深入了解当前的服务调度和资源分配, 对业主服务需求的变化尽在掌握。
天网工程
幸福的居家生活首先是安全屏障固若金汤。天网工程为佳兆业社区引入了治安防控全新体系, 佳兆业物业将应用于银行、白宫等场所的360°无缝摄像监控系统植入到在管各个小区的外围、门口、广场、单元楼大厅和电梯等区域, 由此布下“天网”;值班人员只需要在值班室查看监控, 即可及时、全面地掌握小区动态, 遭遇突发事件时亦可第一时间快速回应, 管理人员通过移动设备实现远程实时监控, 多角度安装的720P网络红外高清摄像机, 全方位覆盖小区所有公共区域, 避免安全死角;小区外围全覆盖1080P网络红外高清球机 (高清网络球机摄像机, 是传统模拟高清的5 倍, 白天300 米以内的人脸及物件镜头拉伸后依然清晰可见, 夜间自动开启红外照明150 米内得到高清晰黑白的图像) 。
一指到家
一指到家采用“先进的生物指纹识别技术+ 联网式在线运行”模式来管理小区, 业主只需要提前录入指纹就可自由进出小区, 进出人员信息真实有效, 有据可查;系统及时监控每个门禁状态, 有效防止不法分子混入小区。由天网工程和一指到家协同而成的社区联动机制, 在实现社区安全、解决规避服务纠纷、监督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上得到解决。
小区管家APP
小区管家分为业主版APP、微信服务号、商家PC端 (商家用) 以及物业版APP (物业工作人员使用) 四大模块, 其中业主版APP和微信服务号是主要推向业主使用的产品。通过小区管家APP或微信公众号, 业主可以方便在线联系物业管理处, 及时接收物业通知、查询物业水电费、智能开门、在线报修等, 还能与其他业主沟通和分享, 发起二手交易和社区活动等。此外, 小区管家APP与微信公众号互通的微库商城平台, 集合了社区一公里内商家服务资源, 微库商城一公里内商家通过实名验证后可以成为商城卖家, 成为微库商城的参与者、创业者, 业主更是获得便利。
小区管家商家PC端是提供给小区管家商城中的商家使用的管理平台, 物业版APP是提供给物业工作人员的后台, 物业人员可与业主在线沟通, 发布物业通知, 查看在岗人员, 巡查签到, 及时响应业主的报修, 设施预警;还有高效的访客通行验证、智能门禁配置管理等。
微库商城
在线上, 通过小区管家APP与微信公众号, 物业管理员与业主进行互动, 而在线下, 佳兆业物业建立“微库食验室”实体店, 除了满足一公里商家的商品配送之外, 也解决了生鲜配送的难题, 让客户实现线上订购:海鲜、肉类、蔬菜、水果等食品, 感受楼下便捷的 “冷库”购物体验。同时, “微库食验室”为业主活动提供了一个新型场所, 定期聚集社区业主进行养宠交流、烹饪交流、社区集市、传统节日社区文化活动等, 通过体验式服务增进邻里关系, 让业主回归生活的本真乐趣。
小区管家APP与微信公众号互通的微库商城平台, 2015 年全年商城交易额达到1400 万元。而在CRM业主服务管控平台、天网工程、一指到家三驾而驱的物业系统运营机制, 人力成本可缩减15%, 客户满意度提升3%。
在互联网平台建立初期, 业主不太愿意参与, 一些业主更愿意采用“老一套”的物业服务, 即打电话、直接前往管理处进行问询、报修等。针对物业服务及配套功能, 用户的使用习惯还未完全适应互联网化, 特别是二、三线城市, 接受度不高, 需要时间培养。建立互联网生态需要平台体量, 在前期用户量不高的情况下, 对平台整体还需要长远的规划设计。物业公司作为用户的“最后一公里”占有先天性优势, 自带用户基数。物业服务本质上是让社区居民生活安心又快乐, 在这个基础上, 物业公司走“互联网+”才是方便了社区用户。在社区中, 社区居民对物业公司也更有信任感, 物业公司也更易了解住户的需求、习惯, 从而优化物业互联网平台的各项功能。
企业并购的文化整合及其模式选择 篇5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 文化整合 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结合企业并购文化整合实际,对企业文化及其整合模式进行分析,探讨了企业文化的整合途径,并给出相关建议。
一、企业文化及其作用
《商业周刊》调查表明,75%的企业并购重组完全失败。在中国企业兼并失败的例子更多。为提高企业并购成功率,我们探讨文化整合及其模式选择在并购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涵义
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管理不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语言”。彼得斯认为“企业文化是吸取传统文化精华,结合当代先进管理策略,为员工构建明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企业文化被视为企业的灵魂。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企业并购中的大量冲突就来自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它对并购成功与否具有重要影响。企业文化特征如下。
1.独特性和多样性。企业文化背景、地理位置和所有制不同,初始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不同等,造就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并购后不同企业文化相互碰撞并相互接纳和整合,形成了企业文化的多样性。
2.文化的异质性。每个企业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异质性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差异上,也体现在企业的国别、民族、产业的文化差异上。
3.人本性。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通过培育和发展文化力量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凝聚性。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确立了共同价值观和责任感,使企业员工有共同目标、共同精神和共同语言,形成强大凝聚力。
(二)企业文化的作用
麦肯锡设计了企业组织七要素(简称7一S)模型,指出企业在发展中应考虑各方面情况:结构、战略、体制、人、管理作风、技巧和共同价值观(即公司文化)。前三者被认为是企业成功的“硬件”,后四者是企业成功的“软件”。共同价值观居于中心位置,牵引和指导其他6要素,体现了企业文化在整个管理中的核心作用,见图1。企业文化主要有以下作用。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建立起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纠正并引导员工思想和行为符合其要求。
2.约束功能:它产生于企业的文化氛围、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会造成强大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功能:当一种价值观被员工认可后,就会成为一种黏合力,从各方面把成员聚合起来。
4.激励功能: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员工自我激励的标尺。
5.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不仅在内部对员工产生影响,还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对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大有帮助。
二、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一)文化整合涵义
企业文化整合就是将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分拆、合并等所形成的一种全新文化。它不是将原有文化简单拼凑,而是将其优秀部分融合升华,在共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新文化。
(二)文化整合的内容
1.经营宗旨整合。企业整合后,经营宗旨也应随之更新。它应显示新企业的发展方向和轨迹。
2.价值观念整合。这是企业文化整合的核心和难点。目的是把不同文化下职工的价值取向、处世哲学统一在一个价值体系中,并给职工以心理和行为上的规范。
3.道德行为准则整合。它是企业整合中的意识和行为立法。通过对原有管理制度和规范进行调整修订,形成新的职工行为准则。
4.组织机构整合。这是文化整合的保证。组织机构既是文化整合计划的制订者,也是执行者。
(三)文化整合的作用
1.文化整合直接影响企业并购成败。并购成功的重要标志是企业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竞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仅靠“硬件”组合远远不够,它还取决于并购各方的利益协同和文化整合。
2.文化整合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发展。不同企业有不同发展理念和模式,并影响企业发展趋向。文化整合的目的是形成文化力,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对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3.其他整合依赖文化整合。并购中人们看重的是物质要素整合。但物质要素如果与企业文化不协调,其结果可能事倍功半。Birkinshaw和Bresman研究发现,如果在被并购企业内创造积极气氛,就能淡化企业文化差异的消极影响,促进能力的单向或双向转移。
总之,企业文化整合是涉及多方面的复杂过程,它的成败维系着并购的成功与否。
三、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及选择
(一)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模式
根据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变化程度及并购方获得的企业控制权深度,企业文化整合模式有三种。
1.吸纳式文化整合。它是指被并购方完全放弃原有价值观念和行为假设,全盘接受并购方企业文化。它适合并购方文化非常强大且极其优秀,能赢得被并购企业员工一致认可,且被并购方企业原有文化又很弱。这是较常见的文化整合模式。
2.渗透式文化整合。是指并购双方在文化上互相渗透,都进行不同程度的调整。这种模式适合并购双方企业文化强度相似,且彼此相互欣赏。这种模式操作性强,但并购方将放弃部分控制权,风险增加。如德国贝尔并购上海无线通信厂时允许保留双方文化优秀成分。
3.分离式文化整合。这种模式中被并购方原有文化基本不变。它的前提是并购双方均有较强优质企业文化,企业员工不愿文化有所改变。同时并购后双方接触机会不多,不会因文化不一致而产生大的矛盾冲突。如通用并购五十铃。文化整合模式比较见表1。
(二)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
一般来讲,并购企业选择文化整合模式要考虑企业并购战略和原有文化影响。
企业并购战略是指并购目的及实现目的的途径。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追求财务、经营管理协同效应为目标的企业并购,在文化整合时与以财务协同为目标的兼并不同。前一种情况下,并购方会更多干预和调整被兼并企业。企业原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并购方对多元文化的容忍度。根据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企业文化有单一文化和多元文化两种。
单一文化企业强调目标、战略和经营的统一,不愿被并购企业拥有与之不同的文化。多元文化企业允许多元文化存在,并视多元文化为企业财富。有以下几种组合可供选择。
1.当并购发生在相关产业如横向兼并,并购方是多元化企业,可选择渗透式文化整合模式。
2.如果横向兼并的并购方是单一文化企业,可选择吸纳式模式。
3.并购发生在非相关产业,如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兼并,容忍多元文化的并购可选择分离式模式,而主张单一文化的并购企业很可能导致文化消亡。
4.如果并购企业从并购开始便计划将目标企业拆散出售,则无论在何种兼并战略下,都会选择文化的消亡与重构。
四、影响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原因
企业文化整合面临的诸多困境,可从以下分析。
(一)企业文化自身特性
1.企业文化的渗透性和无形性。企业文化存在潜在性、渗透性且难以捉摸,使得并购后的文化整合很难引人重视,常被视为财务和组织及产品整合之后的事。
2.企业文化的稳定性。企业文化是长久的积淀,具有较强稳定性和内生自我保护性。文化的存在长于组织的存在,要改变或创新企业文化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克服文化整合障碍。
3.企业文化缺乏定性标准。要使文化整合顺利进行,就要对企业文化类型有一个客观评价标准。但企业文化优劣很难客观评价,且企业文化有明显个性化特征,难以对被并购企业文化形成客观统一的判断。
(二)企业内部原因
1.企业文化差异。不同企业的文化差异客观存在。对文化差异的考察,个人/集体主义影响较大,认为集体主义型文化如中国文化崇尚和睦、妥协、避免冲突;而个人主义型文化如美国文化偏爱竞争、果断与个人成就。
2.对文化整合的轻视。大多数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很虚无,把它看成是企业点缀,认为文化不属并购考虑的因素,使得文化整合难以良好推进。
(三)企业外部环境
1.传统观念影响。我国企业并购还处于初期阶段,不重视并购文化整合。在西方国家,许多并购公司表现出较好的文化观念及对文化差异的重视,认真考虑职工需求并建立互信,通过向经理层提供股票选择权,尊重其所有权需求等传统观念。
2.政治行为的影响。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并购都有政府参与。政府往往强调并购企业的优越性,忽视被并购企业的文化优势,这不利于企业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势互补。
五、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建议
(一)确定企业文化整合原则
1.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文化整合要突出此理念。
2.实事求是。要认真分析企业实际情况和文化特质,结合企业战略目标,确定企业文化模式。
3.取长补短。并购后管理者应在并购战略指导下,对不同文化特质进行比较,吸取精华形成共同价值观。
4.充分沟通。文化整合中并购双方应全面有效沟通,要明确沟通是一个深层次双向互动过程。
(二)合理分析文化差异
要在文化差异中寻求共同点并取长补短,在逐渐磨合中趋于一致。
1.文化审慎调查。企业文化整合应始于并购前,以便尽早发现问题以利于合并,为此应对文化进行审慎调查。这需要分析双方国家和企业的文化、战略等的差异,以及文化能否融合。如思科在并购团队设置“文化警察”一职,主要负责评估并购对象企业文化与思科文化的兼容性。
2.成立文化整合小组。并购前两家公司就应成立整合研究小组,这是公司合并的前奏。工作中出现的摩擦与冲突很可能就是企业合并后将要出现的矛盾,如果能尽早发现和解决,合并会更顺利。文化整合小组成员应具备以下素质:没有国家偏见、精于不同文化的沟通、具有文化敏感性、能迅速适应文化。
(三)进行跨文化培训
并购企业对彼此间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有所了解并形成正确认识,这对推动文化整合十分重要。跨文化培训主要是文化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可通过公司内部进行培训,也可通过外包方式,利用外部大学、科研机构、咨询公司等来进行。
(四)调整体制结构
调整人力资源政策和计划,对部分工作岗位重新安排,这对企业文化整合很关键。制定专门的语言规范和交际方式能有效强化和巩固新文化。
(五)培养良好企业文化环境
当并购企业员工既不喜欢原有价值观,又不认同并购企业文化时,员工间的文化和心理纽带就会断裂,价值观和行为会混乱无序。此时应针对文化冲突,吸收彼此文化长处创造新文化,使新组织灵活适应内外环境,保证新组织目标的实现。
知识整合的四种模式 篇6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并购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重要手段。根据科尔尼的统计,40%的企业的成长是靠并购实现的,并购重组是企业成长的关键驱动力。因而,并购后整合成为并购成败的关键所在。
并购后整合领域众多,知识整合是重要领域之一。它是指并购方通过各种手段(如技术推广与移植、留住被并购方的核心人员、整合研发机构和研发力量)来整合双方现有管理和技术知识并共同进行知识创造,从而获取协同效益的过程。它是实现协同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关键领域,直接决定着并购后新设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程度以及长远发展。本文将结合具体并购案例来说明四种知识整合模式及其主要整合方法。
四种知识整合模式
按照并购前双方的知识地位,并购后的知识整合模式可以分为四种(见图1):融合式知识整合、重组式知识整合、吸收式知识整合、共生式知识整合。
★ 融合式知识整合是指当并购双方实力相当时,并购双方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进行融合并进行知识创造,从而实现协同效应的过程。这种方式常适用于并购双方实力对等,且双方股份为50/50的并购。
★ 重组式知识整合是指当并购方拥有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知识,而被并购方的知识落后或相对落后时,并购方将其拥有的先进知识推广和移植到被并购方,以提高被并购方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实现协同效应的过程。
★ 吸收式知识整合是当被并购方拥有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知识,而并购方的知识相对落后时,并购方通过各种措施来吸收被并购方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管理和技术水平,进而实现协同效应的过程。
★ 共生式知识整合是当并购双方的知识和技术水平都很低时,双方通过一定的措施来整合已有的知识来提升管理和技术水平的过程。
与并购模式相对应,前三种模式较为常见,第四种模式较少发生。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前三种模式。
重组式知识整合的关键方式是管理和技术的推广与移植。
重组式知识整合模式
重组式知识整合的实质是并购方将其拥有的先进管理知识和技术推广和移植到被并购方,通过提高被并购方的管理和技术水平来获取整体最大协同效益。重组式知识整合的关键方式是管理和技术的推广与移植。其中,管理推广与移植是将并购方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移植到被并购单元;而技术的推广与移植是将并购方先进技术,如生产技术与工艺等移植到被并购单元。下面以宝钢股份为例来说明如何通过技术移植实现知识整合。
2005年,宝钢股份增发50亿股收购了宝钢集团资产包括一钢、梅钢、宝新、五钢、钢研所等钢铁主业的优质资产,也包括宝钢国际、宝钢化工、马迹山港口以及海外公司。在宝钢股份中,宝钢分公司的管理和技术最为先进,因此,以提升宝钢股份整体技术水平为目标,宝钢股份加速成熟技术、成熟产品在梅钢、不锈钢等分子公司的移植和推广,充分挖掘技术共享所带来的资源协同效益,实现宝钢股份技术效益最大化。据统计,2006年宝钢股份采用技术推广项目方式,为各分、子公司解决了生产单元工艺短板问题112项,实现产线新增效益9.5亿元,保障了各分、子公司产线稳定顺行,提高了产品竞争能力。
为了实现协同效益,宝钢股份确定了技术推广与移植总体思路是:双方要以模拟市场的技术推广管理机制为依托,借助先进的管理工具和手段,通过“对标找差距,根据差距找问题,围绕问题找方案,依据方案抓实施,根据效果做评价”等措施,形成全流程化、菜单式、闭环式的全面解决方案。具体步骤包括:
拟定方案:宝钢股份知识资产部牵头组织专家对梅钢和不锈钢分公司现有装备、产品结构、技术现状、标杆指标等进行了系统诊断,通过内部交流、头脑风暴等逐渐形成基本工作思路及实施框架,制订了以产品为主线,着眼于系统化的产线技术能力提升方案。
组建项目团队:宝钢股份成立了项目指导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并组建了以宝钢分公司首席工程师领衔的炼铁、炼钢、轧制、产品一贯制、工程支撑等5大项目团队。
项目推广:确定了2007、2008年分别向梅钢、不锈钢分公司移植整体技术共53个项目,以帮助其提高炼钢、炼铁、热轧等整体生产技术体系能力,实现炼铁高炉利用系数、炼钢核心经济技术指标、热轧质量综合指标技术、经济评价指标全面提升,使梅钢、不锈钢分公司的碳钢产品与产线竞争力达到或接近宝钢分公司水平。
采用吸收式知识整合模式并购后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步骤是留住被并购方的核心人员。
吸收式知识整合模式
吸收式整合的核心特征是并购方的整体实力(包括知识)相对较弱,而被并购方整体实力相对较强(如品牌和研发)。因此并购后知识整合的首要任务和关键步骤是留住被并购方的核心人员,因为这些人员掌握有大量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知识;其次才是通过研发整合来消化吸收被并购方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在众多案例中,联想并购IBM PC事业部是一个典型案例。
2004年12月联想集团以总价12.5亿美元收购IBM的全球PC业务,其中包括台式机业务和笔记本业务。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研发中心。媒体将这次并购形象称为“蛇吞象”。从知识整合角度看,联想知识整合的主要手段包括:
留住核心人员:当时IBM个人电脑业务部门有近万名员工,分别来自160个国家和地区,如何留住和管理这些海外员工,对联想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当时联想与IBM在业界的地位和实力存在很大差别,核心人员极易流失。为此联想采取了众多措施来留住这些核心人员。据联想总裁杨元庆表示,并购后第一年,联想为保留住原IBM PC业务的客户与员工,做了巨大牺牲,即“不惜牺牲了以前的发展速度、效率、降低成本的速度”,在IBM ThinkPad笔记本营销上,延续了品牌、业务流程,并最大限度用了原销售人马。这种牺牲直接导致联想净利润率快速下降为1%~2%,而收购前,它一直稳定在4.5%~5%之间。杨元庆说,1%~2%的净利润率不是一个健康企业应有的水平。
研发整合:主要是包括留住核心人员和研发机构的整合,发挥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研发协同,以吸收并购方的先进知识和创造新的知识。一方面,虽然新联想拥有IBM的技术,未来5年内他们可以与IBM交叉授权使用专利,但实际随着时间的流逝,专利会变得不再有价值,学会留住罗利、大和的技术精英才是真正的关键。另一方面,并购IBM PC后,新联想在研发方面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罗利研发中心和日本大和实验室,与联想自身在北京和上海的研发中心整合起来。尽管三者之间看起来互相重叠之处并不多,如笔记本电脑和高端商用技术方面,大和实验室与罗利研发中心实力最强,而联想在台式机这类大众消费类产品的成本控制和设计方面有自己的特色,但由于三地的文化、研发风格、人员处事方式迥然不同,要将他们形成统一的整体并非易事。联想通过三地合作开发Lenovo3000 产品达到了三地人员互相了解和融合的目的,而且关于三地之间新的分工也已经明确--美国罗利的研发中心负责前瞻性技术的开发和产品定义、质量测试等工作;日本大和实验室现有的约3000名工作人员里,只有诸如硬盘、TFT液晶、电路板等方面共约300名研发人员从中分离出来,基本精力还是专门集中在ThinkPad笔记本电脑方面;台式电脑的研发则从美国和其他国家全部集中到了中国。
在融合式知识整合模式中,知识整合的关键是整合双方的研发机构人员,继续保持双方的知识优势。
融合式知识整合模式
在融合式知识整合模式中,并购方和被并购方的整体实力大体相当,因此知识整合的关键是整合双方的研发机构人员,继续保持双方的知识优势;同时在新成立的公司中推广移植一方所拥有的先进知识,提升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下面以米塔尔并购阿赛洛的案例来加以说明。
2006年7月全球最大的钢铁企业米塔尔集团对外宣布,公司正式购得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阿赛洛集团50%的股权,从而最终实现全球两个最大钢铁集团的合并,并成立“阿赛洛--米塔尔集团”。阿赛洛--米塔尔集团员工人数高达32万、每年销售额达690亿美元,每年产钢量达1.15亿吨。这个钢产量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日本新日铁公司年产量的3倍,更是中国最大的钢铁制造商宝钢集团年产量的5倍。阿赛洛--米塔尔的知识整合的主要手段包括:
研发力量整合: 技术和创新研发使阿赛洛--米塔尔在成为世界钢铁行业领导者的战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约有1200名人员分布在全球13个研发中心。2006年用于研发的投资达到185亿美元,其中2/3用于新产品开发和解决方案。为了整合研发力量,双方成立了14个工作组去整合双方的研发力量,每个工作组由一名米塔尔和阿赛洛的研发人员共同领导。他们涉及所有的流程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了尽快实现研发整合的协同效益,双方首先识别出了20个快速绩效项目,并进行合作研发。
最佳实践转移:利用集团内部丰富的技术诀窍来持续改进管理和提升技术水平是阿赛洛--米塔尔成功的关键。核心手段是通过系统方式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知识和技能。为此,阿赛洛--米塔尔专门在技术部门中成立三个小组——运营优化组、知识管理项目组(KPM)和技术设施组来负责最佳实践的转移。
* 运营优化组:利用它的咨询技能,来推动运营改善和持续改进,并通过培养核心管理人员来实现该目标。
* 知识管理项目(KMP):它扮演着绩效改进的全球引擎,通过每年把特定领域或技术领域的核心人员组织在一起进行最佳实践经验的知识交流,从而缩小最好与最差之间的差距。
* 技术基础设施:该部门负责建立全球的技术对标系统,详细说明最重要生产流程的关键绩效指标。目前正在建设两个中央数据库——员工技能数据库和知识库。
上述三个领域紧密整合。他们的首要目标是在集团内推广和移植已有的技术和技巧以便从现有资产中获取额外价值。具体而言,全球对标系统帮助经理识别关键差异领域和亟待改进的范围和业务单元。通过技能和知识库,经理可以定位已有的经验和诀窍并应用到某个项目。KMP支持同行的交流和传播最佳实践,消除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直接障碍。
高校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初探 篇7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强调了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改革。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建成或初具规模,大批应用业务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随着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问题我们将会遇到,其中一些是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加快高校信息化建设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1 学校信息化存在问题
1.1 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
早期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无统一的信息化建设规划,系统选用的平台、技术也不尽相同,使得各业务系统彼此独立,各业务数据信息不能相互共享,出现“信息孤岛”现象。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用于纵向管理的软件系统众多,系统之间也不能互通,“信息烟囱”的现象普遍存在。
1.2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协调
学校信息化建设,各学校都比较重视,但投入比例不协调,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普遍存在。至于对信息资源的建设与积累的投入及关注就更少了。另外,由于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同,对信息化建设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极不平衡,造成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参差不齐。
1.3 组织保障乏力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协调各种关系,否则工作难以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有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进而导致各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不遵循统一规划,出现不同水平层次的重复建设和改造,造成经费和资源的浪费。
1.4 信息资源积累意识淡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建设和信息资源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要在学校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成立一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信息化建设队伍,进行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种活动的信息积累,以保证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
2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探讨
目前学校的各个部门通常都有自己的业务系统,实现了计算机管理和业务处理。各个部门都持有自己管理的数据资源。相关部门之间的数据往往要人工进行数据格式转换才能共享。随着业务系统数量的增加,这种共享方式变得越来越复杂,导致的数据不一致、不完整的现象非常突出。
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就是要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应用、异构数据和其他信息整合应用的全面整合,跨越I T技术的各个层次,从信息的采集和传输、信息的管理和存储、信息的交换、信息的挖掘利用,到支持各种类型的信息协同、交互和共享。
信息整合模式是建设一个学校信息的基础框架,将现有各类应用系统中的数据资源和服务应用整合到这个框架中,形成全校范围的共享数据资源中心。同时,保持各个现有业务系统的相对稳定。
信息资源融合整合模式遵循原则:
(1)保护前期投资
信息资源整合由于没有改变现有各业务系统以及各业务流程,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早期的信息化建设投资。
(2)保证各业务系统正常工作
数据信息整合只是将各个业务系统中用于共享的数据和服务应用进行整合,不涉及具体的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和自身业务管理所需的数据,也没有参与到具体的业务工作流程中,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门现有业务系统的正常工作,减少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阻力,保证了项目的正常推进。
(3)限制建设项目风险
在对业务系统整合的过程中对数据资源流程和操作界定明确,将风险限定在信息整合建设项目本身,并不涉及其他应用系统。
(4)系统扩展性强
在整合的过程中采用分步实施的办法,按照整合的要求和标准,对条件成熟的业务系统进行整合,因此要有很强的扩展性。
3 信息整合模式的基础框架
信息整合要充分保留原有业务和管理系统的独立性。它通过核心框架的建立,集成各个应用系统的共享数据资源,隔离具体的业务和中间数据,完成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积累和应用;整合各个应用系统的服务应用,隔离具体的业务流程和操作,为全校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信息资源整合的框架(如图一所示)主要包括:统一身份认证、共享数据中心、统一信息门户、统一信息标准等。
3.1 统一身份认证
统一身份认证主要用于整合用户、角色和权限信息。对用户认证信息实现统一管理,对角色权限实现分级、分层管理,以方便各种应用系统的融合。各用户可以通过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在各种应用系统间漫游,无须多次确认身份,从而改变传统的各种应用子系统各自为政的身份认证方式,为在校园网内实现更高层次服务的提供可能。
3.2 共享数据中心
共享数据中心是对各个应用系统数据资源进行整合的中心。它可以通过ETL提取各个业务系统所提供的共享数据。提取的数据信息经过共享数据中心的分类、筛选等处理形成共享数据。共享数据通过权限控制可以提供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共享。共享数据中心平台是各类信息服务的基础。同时,共享数据中心还负责历史数据的产生和存储,形成数据资源的积累,支持数据挖掘应用。
3.3 统一信息门户
统一信息门户是提供集成各类应用、展现数据资源、提供信息服务的平台。它与统一身份认证结合,提供单点登录;用于整合各种应用,提供通用的数据资源交流服务,实现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呈现功能,给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的服务。
3.4 统一信息标准
学校管理信息的标准化是整个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将来实现全校范围内和与外界进行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所采用的信息标准必须和国家、教育部、主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的信息标准相兼容。
4 用户意识的培养和引导
信息整合需要得到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信息化建设的初期,在人们还没有意识或体会到信息化的益处时,应着重培养和引导用户需求,现在要逐步将用户的需求集成整合到核心框架中,完成应用的拓展。通过提供各种有力的支持,以应用和服务为基础,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
5 信息资源的积累和应用
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的框架中,共享数据中心是信息资源积累和应用的基础。学校信息化第一步就是要将各类资源数字化,逐步建设和积累各种信息资源。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积累是运用适应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技术、组织和规范来持续提升信息资源应用水平的过程,使得在信息资源建设阶段积累起来的分散、异构的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学校在多年的建设中,逐步形成和积累了大量优势资源,如师资力量,教学教务、科研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等。充分地挖掘和应用这些宝贵的资源,对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综合管理工作等方面都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共享数据中心提供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存储、挖掘以及历史数据积累等应用的全部支持。
6 结束语
过去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多是“以系统为核心”,下一阶段要向“以用户为核心”的方向发展。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整合就是要通过集中的展示界面向用户提供聚合的信息,这不仅仅指在平台上固定展示一些业务子系统中的信息,而是要在业务子系统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就是将现有系统通过数据和应用整合的形式组织起来,提供数字化校园的综合共享服务,进一步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
摘要:本文概述了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有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式及总体框构。
关键词:信息资源,数据整合,模式
参考文献
[1]易菲,龙朝阳.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情报,2006,(2).
[2]彭洁,赵辉,杨青峰.信息资源整合技术框架构建[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浅析地铁广告资源整合模式 篇8
随着公交优先的出行理念不断推广,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首先出现城市轨道交通,而其他地区郑州、杭州、武汉、重庆等城市的轨道交通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地铁广告也将伴随着其发展成为新型热门的媒体资源,但地铁广告应该走什么样的模式?地铁媒体资源怎样进行整合?
一、地铁广告的文化构造
随着广告媒体的受众分割,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已经司空见惯,甚至对其传播的信息感到厌烦,或许也不理睬它所推介的商品,地铁广告强行介入性的优势尤为突出,出行的人们在地铁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接受其对生活的诱导,中低收入的受众群尤其如此,广告的造次让他们为生活甚为担忧,例如某保健品广告中提到“你的免疫力在下降”,某地产广告文案“要见丈母娘必须先买房”往往在你心安理得的时候为你制造一些恐慌,然后让你开始怀疑自己,开始试着改变自己的生活态度来消除这种疑虑,由此可见,地铁广告的宽泛覆盖性和高度渗透性对我们的观念倡导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显然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最重要的指南,所以对地铁广告的文化改良或构建己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利用地铁广告来引导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将是未来地铁广告整改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商品流通高度发达的今天,广告类型繁多,无处不在,随时随地已不离消费者左右,扰乱我们的视线。虽然《广告法》的执行去除“非法”以后剩下来的这些合法广告却始终无法做到淡化商业色彩,加强人文精神推广态势。“如果说销售观是商业广告本质属性和迅猛发展的命脉,那么人文性则是新时期的基本特征和生命的源泉”,这种以人为本的商业广告观正在被众多企业所接受,他们有着深厚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感的共同点,同时也将以人为本的商业广告观纳入企业产品的价值中。人最美好的感觉就是感动,感人之心莫过于情,受众情感的变化必定引起态度的变化,随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商业广告与公益广告的界限越来愈模糊。如中国移动的广告“沟通,从心开始”,农夫山泉的广告“每一瓶为希望工程捐出一分钱”随着消费者的情感所左右,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充分交流的一种人文情怀,从而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二、地铁广告的整合模式
对于地铁广告品质提升可以从五个方面进行资源整合:
1. 小画幅向大画幅转变
在地铁有限的空间内将广告画幅由小变大或者将特定区域内的广告整合打包销售,必然形成单位空间内广告的单一性,正好符合广告的排他性,这种广告传播形式是广告投放商最希望达到效果,作为广告资源提供方则以最为廉价的方式达到广告品质的提升。
2. 平面展示向立体展示转变
地铁广告是可以挣脱二维空间而向三维转变,这不只是单单对广告产品的立体化,而是在地铁特有的环境空间内让广告从单一立面向顶面或地面进行延伸,从而让广告受众全方位的接触。受奇异心理的影响,三维空间的展示可以赢得较高的OTS(可见机会研究)。
3. 静态广告向动态广告转变
据研究表明,动态广告比静态能提高受众37.6%的注意力,在紧紧抓住广告受众眼球的同时,动态广告的可视范围将按照几何倍数的增大。如今,LED光源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LCD显示屏的应用对广告传播效果有显著的提升,但由于地铁交通运输的性质,受众多数行色匆匆,导致动态广告在传播过程中必须具备广告诉求的高效性和对环境选择的有限性。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动态广告发展潜力巨大。
4. 视觉传播向全方位感官传播转变
传统广告使得受众对其传播方式已经可被预测,因此并不能提升OTS,广告品质的提升我们不能仅仅局限单纯的视觉传播,而是结合听觉、嗅觉、触觉形成全方位的传播形式。地铁特殊的空间环境能给全方位感官传播创造极其便利的条件。
5. 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变
随着经济的发展,地铁广告也随之进行衍生和进化,如今是互联网经济和体验性消费的时代,不再是单向传播,而是打通线上、线下数据流,创造与受众的互动。地铁引入免费wifi这项便民服务措施为O2O模式创造了良好条件,而电商的蓬勃发展也为地铁提供了大量潜在的投放商。
三、地铁广告的社会责任
相对于纸质媒体来说,地铁广告的内容相比之下开放程度显然较高,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接触的媒体,对人们思想观念、道德观念潜移默化最深刻的,所以广告公司在发布这种广告的时候必须先进行严格审批,对于触及现有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与主流文化相悖逆的广告不予批准,对于地铁广告所承载的文化职能,它所向受众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商品、服务信息,更多的则体现在一种良好价值观的倡导。
人们不仅仅把地铁作为一个交通工具,而且融进了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城市经济实力、生活水平、城市文化的重要标志,地铁广告提供一个城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主题文化的展示平台。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不是很深厚和明显,而地铁广告细微的体现出深圳“宽容开放、创新拼搏、自由平等”的城市精神;重庆是一座极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其地铁广告则体现“山城”地貌、饮食文化的民俗特征;上海一座综合型大都市,地铁漕宝路站《电子之歌》、体育馆站《生命旋律》的主题文化尤为个性鲜明,“地铁广告催生文化,文化提升地铁广告”。
四、结语
通过地铁广告发展现状可以看出,地铁广告的整合已然势在必行,整合不是简单的聚合、兼并或是重组,它是广告主、广告公司、媒体提供方以及公众共同达成的结果,不能一蹴而就,而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广告诉求人性化、平面广告立体化、静止广告动态化、传播方式互动化以及多样化为核心导向的漫长磨合过程。
参考文献
[1]陆小华.整合传媒[M].中信出版社,2002.
新媒体营销整合运作模式研究 篇9
2 新媒体引发的信息传播的变化
2.1 新媒体的社会化延伸
随着现代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主要作用逐渐延伸为人与人沟通交流的平台和工具。新媒体的社会化属性进一步延伸出来。人们开始使用新媒体进行交友,分享自己生活见闻,进行交易营销等,这些社会化的行为已经渗入到新媒体的应用领域。
2.2 涵盖零散消费者的绝大多数时间
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网络之上。只要有一个无线网络,他们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工作、吃饭、买衣服,出门还可以通过打车软件进行交通工具的预订。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不开网络,如此发展下去,网络可能就和空气、水一样,是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旦离开了网络,人们可能就不知道怎样生活,因为现代的网络就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总之只要可以想到的,都是可以在网络上得到,这样的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人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网络之上。
2.3 网络与物流的无缝对接
网络只是一种信息交流的平台,在进行消费和营销的过程中,实现买卖双方之间协调和沟通,最终需要有商品作为此次交易的最终体现,这就需要有物流的无缝对接,将买家购买的货物准确、及时、无损的送到,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买卖双方之间的协议,有效体现出卖家诚实守信的特征。因此,新媒体与物流业开始逐渐进行抱团发展,实现一体化的经营实体。现在很多的购物网站都是组建、培育自己的物流体系,最为典型就是京东,他们物流都是属于京东专属的,自配送京东自己的货物。
2.4 网络与支付方式的无缝对接
网络化的交易不仅需要有商品的准确、及时、无损的送达,还需要有买家对商品支付资金的运行安全。这是网络营销最为核心的内容,即货款的支付安全性。由于各大电商平台网站是建立买家和卖家之间联系的一个中间平台,同样,它也可以成为现代货款支付的担保人,即买家将支付的资金先寄存在网站提供的平台上,当货物送达后,没有问题在支付给卖家,这种支付方式使得网络消费更具有市场和人脉。
3 新媒体条件下整合营销模式的措施
3.1 消费者行为的洞察
企业进行市场营销的时候需要首先进行市场调查,这种行为都是针对自己产品的消费群体进行消费行为的调查,找出他们消费习惯,针对这些习惯设计出相应的营销策略。消费行为的洞察主要是根据消费群体的年龄、性别、生活习惯、工作特点、爱好等进行充分的调查。新媒体条件下的消费行为出现了新的变化。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将自己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网络之上。他们开始使用网络进行各种消费。因此,企业营销需要进一步融入网络营销的模式,在传统的营销渠道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网络营销的投入,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人们开始逐渐淘汰家中的电视,转向网络电视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广告投入逐步转移到优酷、pplive等网络电视客户端上,美国航空就已经将自己的广告投入到了网络的爱奇艺中。
3.2 整合营销的具体媒体平台
进行市场调查之后,对自己产品的消费群体进行有效的认知之后,针对这些消费群体经常使用的信息获取渠道进行整合,根据统计的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投入营销资金和精力。例如一些老年人的产品都是,需要考虑老年人经常时候的信息来源渠道,强化这些渠道的广告投入,例如电视、报纸等,同时需要进行相应实体店的构建,将自己的产品深入到城市中各个卖场之中。针对大学生的一些产品就需要考虑的网络化的宣传方式,同时建立网络交易的平台,构建自己的网络。整合企业产品的营销媒体平台主要还是需要依靠前期的调查数据,针对数据提供的不同需求信息,进行不同媒体的营销投入。
3.3 评价营销投入的效益
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后,需要进一步跟踪自己的营销策略是否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空间,这样的营销投入的媒体是否迎合了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都是需要进行后期的评价考核。针对一个季度的企业销售业绩进行评价,与去年、前年的同期进行比较,与上个季度的销售业绩进行比较,根据不同的评价方式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针对销售业绩出现增长的选择的媒体分析其下一个阶段的发展趋势,针对销售业绩下滑,进行媒体平台选择细化评价,改进营销媒体策略。
4 结语
整合模式 篇10
1. 高职学院
高职学院是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简称。当前,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 (包括职高、中专、中技等) 后教育基础上实施的, 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技术创新人才为主要任务的, 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 与中等职业教育衔接的高等教育形式, 具有时代特点、地方特点和行业特点。现阶段, 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对专科层次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 因此,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以专科层次为主, 主体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2.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内涵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指学校和企业合作的模式, 是高职院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高职院校教育与科研的客观要求。
第一,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学校与企业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 这种结合是在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和现代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结合, 它既要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也要遵循生产活动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第二, 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 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结合, 高校需要企业的设备和资金, 企业依靠高校的科技、知识和人才, 校企合作, 其实质是使高职学院与企业、社会、生产融为一体, 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二、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学院校企整合“双核”模式是以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 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文明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发展素质等教育,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造, 成为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修养, 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较强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现高职学院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途径
1. 校企合作进行企业人员培训
高职学院按照企业所需为其培养人才并承担员工的继续教育, 帮助企业人员更新知识, 提高技能。
(1) 企业新员工的培训
企业新员工培训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入行前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学员, 一般培训的时间较长, 培训重点是内容的实用性, 要求学员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树立学员良好的职业素质、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另一类是企业订单式培养的学生, 这些学生实际上就是企业的准员工, 这类未来企业的员工由于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 所以培训的目标主要是针对企业设备、管理制度的强化训练, 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综合素质和较强职业综合运用能力的企业技能人员。
(2) 企业员工的校内培训
对一些通用性较强、培训人员较分散的工种项目, 组织到学院培训。根据不同企业、不同职工的特点和要求, 强化学习和训练, 以使短期内提高技能水平和技能等级, 如对一些工种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 采用分阶段完成模块式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考核, 记录相应的学分, 待达到一定学分后, 给予发放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适应科技发展、企业发展及个人发展的需要。
(3) 深入企业进行现场培训
一些企业规模大、培训人员多, 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种项目, 根据企业需要, 由高职学院派人到企业合作开班组织培训。高职学院采用多年形成的“主动适应、主动服务”的培训方针, 不断适应企业发展的形势, 不断加大为企业服务的力度, 深入企业现场,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开展培训工作, 保证企业生产培训两不误。
(4) 全面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
根据学生和企业职工的特殊需求进行校企合作培训, 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培训, 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校企合作提升高职教师能力
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 必须有一支技能过硬、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师资队伍, 没有好的师资, 一切都是空谈。当前高职教师队伍中有许多年轻教师尚未接受过正规的实践业务培训, 缺少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习的经历, 有些老教师理论与实践经验严重老化, 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这些都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高职学院只有高度重视校企合作才能培养出高技能师资队伍。
(1) 长期锻炼
对于青年教师群体, 必须到相应企业生产或管理一线锻炼一年或更长时间, 在锻炼中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企业的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高自己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是通过锻炼, 熟悉和掌握企业的相关工种及岗位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锻炼后的一年时间内, 要求教师成功申报一项院级及以上课题, 或发表一篇与锻炼内容相关的论文, 以此来培养熟悉企业的师资队伍。
(2) 企业兼职
高职学院的专业教师可采用兼职式下企业锻炼。专业教师在不放弃学校教学工作的情况下, 在企业里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兼职工作, 教师在企业除了负责具体工作外, 还可参与企业的一些科研项目和企业员工的培训, 在发挥自己已有知识与技术的同时, 不断吸收企业文化的精髓, 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
(3) 顶岗实践
教师深入企业顶岗实践, 从中发现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的状况, 真正了解职业岗位 (工种) 对岗位人员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重构课程体系, 建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符合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教学模式奠定良好的基础。
(4) 融入实验实训室工作
全面开放高职学院的实验、实训室和各类实训中心, 让教师先行在学院的实践环节中得以学习和操作, 在实验室里, 集中更多精力钻研实验教学内容, 编写高水平的实验教材,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优化实验项目, 开设一些创新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把实验教学做精做细, 进一步在“做”中“学”, 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与科研能力。也可定期将企业生产技术人员请到学院实验实训室进行现场指导, 高职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实验实训项目开发, 这样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提升专业教师的技能效果。
(5) 当企业兼职教师助手
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高职学院担任兼职教师, 带动本专业实践教学。企业技术人员走进学院, 参与专业课程教学、教材编写、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 使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真正成为专业教学团队的重要成员和稳定的兼职教师, 高职专业教师可以当好企业兼职教师的助手, 经常听课或将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录像, 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技能水平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
(6) 校内办班
为了解决教师无法在企业实践的问题, 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一线的生产人员, 到高职学院为教师集中办班授课培训, 针对生产实例进行讲解, 这样可以使教师在短时间内做到技能有长足的增长。
3.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
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核心, 充分利用高职学院和企业的育人环境, 搭建学风建设平台、实践训练平台和技能大赛平台, 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使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1) 强化素质教育, 搭建学风建设平台
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积极搭建学风建设平台, 对学生进行以信用行天下的诚实守信教育、以文明修身为主要内容的礼仪礼貌教育、以勤俭自立为主要内容的艰苦奋斗教育、以成功励志为主要内容的成长成才教育、以规矩与方圆为主要内容的校纪校规教育, 把思想教育贯穿学风建设的始终, 形成学风浓、班风正的环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
(2)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搭建实践训练平台
在教学实施中,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在校外积极引进、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强化校外实训基地的育人功能, 实行工学交替。先后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实践训练, 通过身临其境, 亲身感悟, 使学生对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与运作有进一步的认识。实践平台的搭建, 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
(3) 融合校企力量, 搭建技能大赛平台
技能大赛是高职学院和企业联系的平台,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寻求企业的更多支持, 通过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 为学生施展才华、锻炼职业技能提供了平台和社会实践机会, 在这里面学校和企业能找到需求的共同点, 也能更有效地促使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 能使技能大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培养学生的“双核”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高职学院必须充分认识到只有走校企整合“双核”模式之路, 发展才会有活力和动力, 培养的学生才会有市场和出路, 才能够达到培养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 才能真正达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因此, 应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 进一步提高校企整合“双核”模式的深度和广度, 努力克服双方合作过程中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 深入开展教育科研, 促进高职学院更快更好地发展。
摘要:当今社会, 合作和竞争日益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进程中构建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在校企整合必要性的前提下, 本文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提出通过企业人员培训、提升教师能力和培养学生“双核”能力等途径来阐述高职学院校企整合的“双核”模式, 对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整合,“双核”模式
参考文献
[1]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2]陈启强.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02。
[3]赵娴.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的实施策略及建议[J].西北职教, 2009。
[4]李勤.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5]黄宏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0。
音乐学科整合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11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对人才要求的提高,现在的小学音乐教学也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师生关系上“师主导,生主体”越来越明显;教学观念上改变了音乐技能机械的操练,而在知识技能综合训练中,更注重能力培养,以及欣赏、表演、视听能力的提高;在内容上改变了单一唱歌课的模式,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通过游戏、唱歌、律动、歌表演等教学活动去感受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节拍、节奏、旋律等要素,培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并把单纯的课内音乐教学逐步向课内外结合的教学转变。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音乐,达到身心合一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依据“一科多用,多科综合”的大学科模式,努力做到“三个融为一体”,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构想和尝试。
一、音乐知识的扩展
1、社会是熔炉,生活是教科书,现今社会到处充满了音乐,流行音乐不能进入课堂,是大多数音乐教师都认可的
我认为,学校音乐教育材料最基本的标准,应该是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对于学生的适用性,而不是何种音乐品种,符合这些标准的流行歌曲可以采用,不符合标准的不宜采用。于是,我选择了其中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歌曲如《长城长》、《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适时插入课堂,利用课前、课末五分钟播放,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提高兴趣,指导学生把握好欣赏流行音乐的尺度,使学生明了哪些是健康的,哪些是不适宜的,他们对于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定会有所提高。
2、文化市场中文化艺术观赏和文化娱乐活动对广大青少年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感染力和潜移默化作用,不容忽视的
学生最喜欢看电视、看少儿节目、文娱晚会、歌舞节目、动画片,这些节目中也充斥着音乐。除了教育学生有选择地观看外,动画片、少儿节目中更不乏有许多适合儿童欣赏的音乐。鞠萍姐姐教唱的儿歌,还有首届少儿音乐电视MTV大赛参赛作品等,画面和音乐两者兼备,既使学生了解了乐曲内容、情绪,又加深了对音乐的体会和感受,看得兴趣盎然,逐步养成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3、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适应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要求,进行配合教学
如利用音乐教育的有限空间,音乐课之间的有限时间播放与学校每个月的教育主题相吻合的歌曲、乐曲,达到深化作用。把学生了解、收集到的儿童歌曲通过录音、广播介绍给全体学生,好歌人人唱,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这一类活动,扩充了教学内容,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陶冶,受到教育。
4、音乐教育中,扩展法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将扩展法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开启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能力
其中包括节奏创编、歌词的扩展创编、知识的扩展、音乐表现形式、手段的拓展等。根据低年级学生知识较少,接触到的内容也不多,如学习do、re、mi、sol、la,进行任意组合排列,变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并与听音游戏相结合,按不同的节奏进行视唱,从小培养学生的听音识谱,独立唱谱能力。中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宽,对音乐知识的掌握也较丰富,就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扩展,如在欣赏到民族乐器演奏曲还扩充介绍一些别的弹拨乐器古筝、柳琴、阮等演奏的乐曲,让学生感受乐器的音色、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的丰富
在现今音乐教学中早已摒弃了一本书、一架琴教学的时代。音乐表现手段已越来越丰富,电教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录音、投影、录像在音乐课堂中出现已屡见不鲜。欣赏音乐时配以相应的背景画面,表现乐曲的内容。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寓意于形、视听结合,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和方法,达到以情动人,知情意结合。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中死板的你唱一句,我跟一句的方法,体现出了多样性,更注重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视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一进入到教室就感受到浓浓的音乐气氛,进入角色。在注重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唱歌、律动、舞蹈、欣赏、乐器等形式相互结合。演示、表演、簡笔画等方法并举,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感受到美,在生动活泼中主动地学习,接受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率。
三、教学空间的拓展
课内向课外延伸,形式课堂向非形式课堂的拓展,是学校整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音乐教室的空间,变单一空间为多重空间,简单实用。如利用音乐教室空间较大,可把音乐教室划分为“音乐游戏区”,“五线谱区”,“美术小区”,供学生选择运用,丰富学生的音乐生活,培养能力。音乐课堂位置的排列可按课堂教学内容随意进行变动使学生进音乐教室就可感到一种无拘束的、流动的美。教师在重视40分钟课堂教学的同时,还应重视研究学生,发现特长,因材施教,组织其参加学校兴趣小组,如歌咏、舞蹈、乐器组等。
四、相关学科的综合
音乐学科是一门艺术性、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等,都离不开语言。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把对歌曲、乐曲的感受清楚地表达出来。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蕴含着情感,与语文、诗词想结合,通过朗诵儿歌,进行语言声调训练,朗读歌词达到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和丰富的情感。高年级的同学可以在欣赏音乐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一种方法是语言口头表达,各抒己见;另一种方法是用手中的笔把音乐化为文字,直抒对音乐作品的完整理解。
在音乐中有许多民歌,如山歌、小调、号子与本地区的自然生活、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了解一些民俗风情、人文地理,在接触到历史歌曲时介绍一些历史人物、历史背景,从中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
总之,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高兴,喜爱音乐,在乐中学,学中乐。教师实现教中美,美中教,给学生传递美的信息,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学习、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新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
整合模式 篇12
一、基础业务岗位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岗位整合是强化基层央行业务岗位分离制约、防范内控安全风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现实需要。从人民银行常州市中心支行及其所辖武进支行来看, 按照制度要求, 从事会计核算、账户管理、进出口核销和金融统计分析等基础业务最低需要81人, 按照业务需求需要配备87人, 目前实际配备仅为60人。实际配备人员不足与履行基层央行职责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一) 人员总量偏紧与经济快速发展和业务大幅增长的矛盾
近年来, 随着人员年龄自然增长, 常州市中心支行辖内到龄退休人员自然减员因素日益显现。2005年, 总行党委下发了《关于加强地 (市) 中心支行和县 (市) 支行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了县 (市) 支行人员由中心支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由于辖内支行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区域, 支行办理的贷款卡年审、进出口核销、账户开立等业务大幅上升, 各支行通过临时用工从事贷款卡、进出口核销和门卫、勤杂才维持了日常工作的开展, 且支行为数不多的好“苗子”又是有关岗位的业务骨干, 加之各级行业务考核和信息调研任务较重, 支行人员难以上挂中心支行使用。未来三年, 辖内支行自然减员10人, 支行人员老化和短缺现象更趋突出。尽管人民银行原监管职能向银监部门进行了划转, 但是新增的征信管理、反洗钱等职能工作及人民银行传统业务工作依然繁重, 人员总量偏紧与业务大幅增长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 岗位AB角责任制之间的矛盾
表面看, 基础业务岗位按规定建立了A B角责任制, 但由于不相容岗位不得兼岗以及人员知识结构、业务特长的差异, A B角责任制在实施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如国库业务、金融统计、金融调研、外汇核销等岗位人员既要熟悉业务系统, 又要有长期的技能、经验积累, 如果B角对A角业务了解掌握不够, 一旦A角离岗 (如出差、休假) , B角既难以胜任A角任务, 又可能与本岗位工作在时间上形成冲突, 难以保证质量要求。
(三) 制度要求岗位设置与实际配备人员的矛盾
目前分支机构部门人员一般按岗位设置, 人随岗定, 以岗定人。这样的人员配置方式突出的问题是人员配置在制度要求和业务需求间的不匹配。近年来, 随着支付系统全面上线运行以及营业部门退出同城票据交换, 地市中心支行会计、联行业务量急剧下降, 但拘泥于有关制度规定, 岗位设置和岗位人员配置尚未作出调整, 客观上造成了岗位人员过闲、人力资源浪费的现象。同时, 也为有效整合基础业务岗位提供了一定回旋余地。
二、基础业务岗位整合的总体思路及其整合模式
基础业务部门岗位整合必须紧紧围绕基层央行中心工作, 在现有部门设置和岗位设置的前提下, 按照有利于各项业务工作开展, 合理业务工作负荷的总体思路, 依据实际业务需求配备人员的原则开展岗位整合工作。
(一) 优化会计业务组合
会计财务部门从业务分类上可基本分为支付结算类和财务管理类, 中心支行可将会计财务部门划分为支付结算和财务管理两个部门。一是将营业室合并到支付结算部门, 在满足会计集中核算岗位设置的前提下, 支付结算部门将所有人员统筹安排, 充实支付清算管理、账户管理、银行卡业务推广、反洗钱管理等各个方面的人员配备。二是由财务管理部门承担全行的财务收支、集中采购、固定资产管理等任务。优化组合会计业务部门, 充分实现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既可以全面减轻以往会计财务部门所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 提高工作质量, 又可使原营业室员工在岗位知识学习、会计知识培训、业务能力拓展和岗位轮换等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和提高。
(二) 对行政许可和本外币统计进行全行整合
各科室实施的行政许可项目岗位合署办公, 合理配备人员, 对业务量较小的许可项目实行一人多岗。有利于依法行政, 提高行政效能和办事效率, 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同时, 由调查统计部门统一扎口结售汇统计与金融统计等本外币统计业务, 便于全行本外币数据资源管理和共享。
(三) 对综合分析和调研项目进行全行整合
各业务部门综合岗位组成调研部门, 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信息调研资源进行整合。定期对信息要点进行提炼, 对零碎、分散的信息加大综合、转化和挖掘力度, 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对重大经济、金融政策出台后在基层的反应和执行情况进行全方位综合反馈。同时, 对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进行调研, 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具体操作建议, 为真正有效履行基层央行的职能发挥积极作用。
三、推进基础业务岗位整合的措施
(一) 注重机制创新, 实行优胜劣汰。为高效履行基层央行职责, 适当精简压缩非主要业务部门人员, 将富裕人员充实到一线部门, 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为了鼓励职工主动到一线部门工作, 建议适当调整“活工资”分配机制, 提高一线部门岗位待遇, 尤其是那些综合素质要求高、研究分析工作多的岗位, 可相应提高岗位系数, 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收入分配机制;同时, 引入竞争淘汰机制, 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退。
(二) 适应经济发展, 合理配置人员。要调整分支机构人员配置思路,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基层央行业务量大小等状况合理分配人员指标。对经济发达、业务量大且业务增长较快地区的分支机构, 要适当增加人员编制, 引入部分学历高, 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补充“新鲜血液”, 保持队伍活力, 确保各项业务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