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式

2024-06-15

整合式(共12篇)

整合式 篇1

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 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我国教育事业要求不断增加。高中语文作为一项传统的学科, 对于学生语文及文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而且我国也不断通过课程教学改革, 来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很多高中通过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 创新了小组教学, 整合教学等新模式, 其中整合式教学成为最主要的创新教学方式之一广受各高中师生的欢迎。

一、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内涵

1. 整合式教学文本。

整合式教学方法诸要素要求高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不同主题内容应用相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和乏味。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 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所用的教材种类多样, 在给语文教师提供更多的选择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重叠。因此, 应当根据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及内容, 将知识相近, 主题一致的教材中的课文综合整理, 实现系统化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 整合式教学通过教材的整合能够大大缩短教师授课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以前需要很多课时才能完成的教学在一个课时内或者不足一个课时就能完成。整合式教学文本突出了课程的主题, 强化了重点内容和知识,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 整合教学方法。

在整合式教学中, 教学方法的整合要求高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的不同主题内容应用相应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以提高教学质量,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避免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枯燥和乏味。整合式教学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整合式教学方法的提出对于现实高中语文教学具有积极作用, 在倡导效率优先的当今社会, 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对于优化高中语文教学, 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在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的胜任时下的教学需要, 更好的培养出优质文学人才, 需要高中教师不断创造出更多类似于整合式教学方法的教法, 以更好的完成育人任务。

二、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设计

1. 对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任务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和实施一般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及内容来设定的, 因此, 在正合适教学中, 教师应当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利用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方式, 将各流程规范整合。在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之间的联系, 通过课程知识的“串联“,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课堂展现形式的多样化。

2. 将高中语文特点和高中生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思路。语文教师应当对课文的主题、思想及表现形式综合分析, 归纳整理出适合高中生学习的语文教学方案。语文知识的传授固然重要, 但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及灵活应用的能力更为关键, 通过整合式教学设计, 达到知识之间的通汇贯通, 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锻炼其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的能力。

3. 语文整合式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首先,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把握住语文课本及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有目标的进行整合教学。在整合式教学时要根据语文教材特点, 灵活运用科学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并对内容进行相似主题的整合, 此期间, 高中语文教师不用长篇大论的讲解每一个知识点, 而是要把握好教学的主线及其重难点, 最终完成教学目标。做到类似内容的串讲, 重点内容的精讲, 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水平。

其次, 要使话题多样化, 丰富教学资源和内容配置, 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和交流机会,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交互式的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模式, 话题的选择尽量贴近生活,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活跃课堂气氛。此外,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合理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促进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交流, 最大限度的应用和整合教学资源。

再次, 高中语文整合教学要强调理论知识与语文应用实践相结合, 灵活的运用知识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来。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为了今后的实践和应用, 因此, 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整合课上和课下, 教室内与教室外资源, 让学生能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 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素质。此外, 要加强知识的练习, 巩固课堂教学, 强化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这也是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测。

最后, 要整合课堂问题与师生情感交流。在授课前, 语文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开展探究式的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课本中的人物, 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 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结语

整合式教学已经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发展趋势, 其在引领语文教学方面发挥的功效也是其他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因此, 教师应当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让其在语文教学方面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和优越性。

摘要:本文主要以文献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结合自身多年高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 重点论述了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模式, 它对于高中学生创新力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效果明显。本文中, 笔者首先阐述了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内涵, 提出了相应的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设计方式, 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陈赛茅.试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D刊 (学术刊) , 2011, 02:32-36.

[2]梁海奇.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8:281-282.

整合式 篇2

内容提要:本文所进行的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是从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展开的。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主题词: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4

教学模式的研究是教学研究方法论上的一种革新。长期以来人们在教学研究上习惯于采取单一刻板的思维方式,比较重视用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而忽视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或关系;教学模式研究指导人们从整体上去综合地探讨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互相作用和其多样化的表现形态,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同时对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所进行的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是从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效果四个维度展开的(见图1)。

图1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维度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对于我国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四个维度

(一)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价值取向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是在工学整合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工作与学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

以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作为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

(二)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如图2所示):

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目标

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内容

工学整合式教学组织方式

工学整合式教学成果评价

图2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

以上四个方面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确定教学目标是工学整合式教学的关键步骤。因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基础,它们共同组成了教与学的结构,并为评价教育计划是否成功提供依据。

(1)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是工学整合式教学的核心目标。学生实习岗位不同,目标的具体内容也各不相同。

(2)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内容

开展工学整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需要一个相适应的内容载体。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经验是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一种课程模式,它为学生进行岗位学习提供了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一系列学习工具。由此,借鉴德国学习领域经验,并根据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具体岗位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修改调整,使调整后的学习领域课程作为工学整合式教学的教学内容(见表1)。

表1 学习领域课程

专业名称 典型工作任务名称 学习时间

周:

典型工作任务描述

1.典型工作任务的内涵

2.典型工作任务的流程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学习目标

工作与学习内容

工作对象

工具

工作方法

劳动组织 工作要求

知识链接

企业认知

企业完整的工作过程 实践知识

理论知识 职业认知

评价 企业 学校

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是围绕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的。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制定顶岗实习学习领域课程计划。使学生掌握工作技术的渠道,完全是来自于工作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学习相关知识,使学与做融为一体,这正是工学整合式教学的精髓。

(3)工学整合式教学组织方式

根据学生实习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名称,以企业完整的行动模式作为工学整合式教学的组织方式,开展工学整合式教学。

企业完整的行动模式包括六个步骤(见图3)。

咨讯

总结 计划

检查评价 决策

实施

图3 工学整合式教学组织方式

咨讯:分析教学任务要求、收集完成教学任务需要的各种信息;

计划:确定完成工作的途径,可以制定几个不同的教学方案;

决策:在制定的教学方案中确定一个;

实施:按照计划开展教学;

检查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检查和评价;

总结: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

以上六个步骤,是通过让学生亲身参与解决真实的学习问题来获取知识,提

高学习能力。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借鉴的资料包括:教科书、专业词典和其他工具书;企业信息材料和工作安排资料;机器设备、工具的使用说明等。

(4)工学整合式教学成果评价

评价学习结果是考核教学内容是否达到实际预期的重要一环,评价工作是确定课程与实际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工学整合式教学的评价方法是以企业、学校和实习学生三方共同参与学习结果的评定,评价结果的权重比例是:企业占50%,学校占30%,学生占20%(见表2)。

表2 学习结果评定表

评 价 指 标 分值 评 分 合 计

学生(20%)教师(30%)企业(50%)

学习

识 学习态度 10

格式规范 10

接 概 括知 识 10

关 联知 识 10

专 业知 识 10

学习

果 独立完成工作 10

工作态度 10

知识运用 10

合作交流 10

安全意识 10

合 计 100

评分标准 优9-10分、良7-8分、中5-6分、差3-4分、劣1-2分

(三)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方案,它既可以应用在职业院校顶岗实习教学环节,也可应用在校内实训教学阶段。

本文只简单介绍一下职业院校顶岗实习阶段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流程(见表3)。

表3 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流程表

编号 项目 内容 工具 说明确定工作任务名称

根据学生的工作岗位确定工作

任务名称 岗位说明书 学校专业指导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共同制定 工作任务描述 工作任务内涵

工作任务流程

岗位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 岗位说明书 教师指导下学生独

立完成 确定学习目标

为学生确定努力的方向 社会、企业、学校的要求 教师和辅导员确定工作与学习内容

工作对象

工具

工作方法

劳动组织方式

工作要求 岗位说明书

工具使用说明书

企业运作流程

企业组织结构 教师和企业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独

立完成 知识链接 企业认知

实践技能

理论知识

企业工作过程

职业认知 企业网站

企业刊物

工作说明书

教科书 学生独立完成

(四)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效果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为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阶段开展工学整合式教学提供了系统化的工具。

工学整合式教学内容(见图4)是以学生到企业实习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中心制定课程内容,即围绕工作任务,学习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工作过程、设备,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累积。从而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整合,理论与实践的整合,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整合。

图4 教学内容

二、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着一定的教学实践,或者说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着一定的教育实践。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是以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将教育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进行的探索,即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实践运用。

建构主义认为:“不同的教学模式是以不同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既能够产生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学术的、社会的和个人的领域自发的建构知识;学习就是知识的建构;知识并不是仅仅由教师和家长传递给学生,而是当学生对教育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反应时不可避免地自己要进行创造”。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契合了建构主义这一教育思想。

三、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现代教育的根本特征是朝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个道路前进的教育。工学整合式教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是与企业生产劳动内容相联系,对学生的培养以德、能、知三个方面内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即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

工学整合式教学既是学校的育人工程,又是企业的员工培训工程,这是双赢互惠的教育合作。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对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又增强了学校培养合格职业人才的自觉性,为学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奠定了基础。

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为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阶段进行教学改革、实现“实践育人”提供了一个创新的载体;为职业院校在顶岗实习阶段开展工学整合式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提高顶岗实习质量提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参考文献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欧盟项目Asia-Link“关于课程开发的课程设计”课题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雷正光.职教课程实务概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

柳和玲.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4:23.柳和玲.工学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交通职业教育2011(3)

中学美术课程整合式教学探究 篇3

【关键词】新课程;美术;教学;课程整合

新课程改革从制定实施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为了实现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培养爱学习,会学习,用知识,有技能,有创造性,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知识型的劳动者”,已经有许许多多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同行们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与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值得大家学习与借鉴的经验。经过学习、观摩、培训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我对中学美术课程改革及课程间的互相整合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新课程美术课的教学方法随着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重新设定而不断地创新、完善与发展。过去,美术课的内容仅为绘画,建筑和雕塑三大块。绘画课只能是老师在黑板上画图,学生在下面临摹;欣赏课也只能是老师滔滔不绝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学生只能静坐听讲;手工课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种单一的“灌输”与被迫“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感到美术课的枯燥无味,久而久之,便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尊重和赞赏学生,帮助和引导学生,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做学生人生的引路者,即谓之“教”;要求每个学生要主动地、能动地、独立地、创造性的学习,即谓之“学”。因此,情景式、参与式、开放式、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和发现性、探究性、研究性等学习方法成为美术课程“教学”的主流。“新方法”转变了过去学校教育重“教”不重“学”的观念,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生活中、情境中、想象中、搜集资料与制作过程中发现艺术美的广度、深度及魅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发现美、表现美与鉴赏美的欲望。教师需要做好的是课程的情境设置、活动设计、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方法的改进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思想,给学生创造了发现自我、展示个性和创造能力的空间,但是要透彻的理解美术知识,还需要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渗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

美术与生活的结合。生活是艺术滋生的土壤,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的主题是表现和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旧教材美术课的教学脱离实际生活,一味地要求学生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学生的绘画技巧是提高了,但是,由于学生很少深入生活,难以细细地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与亲情友爱、大自然的万紫千红与鬼斧神工、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达。在他们的习作中也就缺乏了生活的气息,没有了生命的活力。美术新课程培养的对象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高尚品德的人。注重课业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课前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搜集资料,准备材料,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共同探讨,设计最佳的学习方案,最终完成课业。如:《美术》(湘版)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过去的日子》的教学。本教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有意图地运用艺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的教学设计是:课前大搜集,课堂大讨论,课后大尝试的“三大”板块法。课前大搜集就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生活中最精彩最感人的事物或场景。“大”指的是搜集资料的内容与形式的范围大,可以是音乐的、摄影的、绘画的、传说的、亲历的。课堂大讨论是指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并讲解自己的“发现”,大家共同参与分析、讨论,找出其中令人激动地“表现”,总结出生活是艺术的素材,艺术是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露。“大”指全体学生参与。课后大尝试是指大胆的采用各种表现方法和技巧,利用一切可以用的材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不机械地模仿自然和他人。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课堂上有的同学展示了爷爷过生日的照片,生动地讲述了一个家族为老人祝寿的情景,让大家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有的同学展示了汶川大救援的图片,深情地回忆了一个个救“命”的感人故事,使人真切地意识到生命的可贵,大爱无疆的中华民族精神,使一个个幼小的心灵得到了爱的洗礼;还有许多同学讲了塑像的故事,一首歌的故事,老房子的故事……课堂气氛时而喜悦,时而肃穆,时而热烈……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也就变得轻松而又愉快。这节课经过课前的深入生活与发现,课堂的交流与感染,课后的回味与反思的设计,使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常常被自己忽略而又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善、美,达到了教学设计目的。

美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文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文学与艺术的总称”,这一词道出了文学与艺术的关系。中国山水画(诗)也讲求“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绘画要求的构思、构图与意境和绘画技巧中常见的白描、对比、比喻、夸张、寓意、象征等表现手法无一不是文学作品所使用的方法。在美术课程欣赏课的教学中,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主题、画面内容、经营位置、刻画详略、技法特点等等“读”画的方法,与欣赏一篇文学作品不也是一样的吗!在漫画创作中运用的比喻、夸张、寓意、象征、想象等方法不也在“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等诗句中体现吗!中国山水画更是书画一体!因此,美术课程与语文课程在教育教学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相互借鉴。在内容上可相互渗透,互为阐释;在表现手法上更是高度一致,相互印证。把握好美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的利用好二者的共同点,灵活地将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方法运用于美术课的教学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也是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必需的环节!

美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推广与普及,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融入到了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多媒体技术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信息的综合处理与管理,使得课堂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富有感染力与吸引力。课件的应用对于美术作品和图案设计过程的展示尤为重要,电脑动画游戏的快乐与操作的体验感受更会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从此美术课程的学习不再枯燥无味。

除此,美术课的教学还与音乐、历史、科学等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音乐中的节奏和韵律在绘画与书法的体现;美术作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艺术再现;光学和透视学在绘画中的表现等等。由此可见,各门课程知识间的融合、补充与完善,大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探析 篇4

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是在科学教育教学理念和现代化教学环境中诞生的创新性教学设计, 该教学方案设计将把高中语文课堂整合成综合的交互对话和活动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必将对我国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课堂进行变革, 推进高中生素质教育的进程。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必要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化科学教育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使用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并将课堂教学科学化,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 更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应当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 整个多元化的、开放的学习过程将有利于学生了解和积累更多的语文知识。二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应当考虑到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而不能单单以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和讲解为主。高中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一方面需要完成教学大纲上规定的学习任务, 一方面也需要培养自己的语言知识综合能力和语言素养。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开发其语言分析、鉴赏和运用的综合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带着真实、丰富的个人情感去进行语文课程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高中语文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对语文作品的阅读、鉴赏、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健康、积极的文学情感和艺术赏析能力。

二、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探析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是指以现代化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 强调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与统一, 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 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形成正确、健康的性格。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和要求去设计高中语文教学的方案, 以现代化科学教育教学理念作为指导, 强调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课堂设计等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统一, 因此教师在设计整合式教学方案的过程中, 应当考虑到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需要, 可以将不同的内容、相同主旨的文学作品归纳、结合到一堂语文课堂上讲解, 为学生呈现多要素搭配的、综合性强的语文课堂教学。二是针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根据中心思想、创作风格、体裁、涵盖知识点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和系统整理, 为每一种分类搭配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方案。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方面要将语文基础知识介绍、讲解给学生, 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掌握对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 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中心,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整合式语文教学能够为学生在课堂上创造更多的思考空间, 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 让学生在比较相似知识点的时候, 在阅读相同创作风格文学作品的时候, 充分进行思考和分析,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探析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整合式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将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根据中心思想、创作风格、体裁、涵盖知识点等标准进行重新分类和系统整理, 为每一种分类搭配设计相应的整合式教学方案。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再是讲述单独篇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 也不再是由教师的语文知识灌输为主, 而是综合多篇文学作品、多种写作风格或者文章主旨, 让学生在分析、比较相似知识点过程中, 在思考、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有利于帮助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 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之情。高中学生在整合式语文教学的帮助下, 既能够完成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 也能够在综合分析、比较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是我国现代化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实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高中语文教师应当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针对高中语文文学作品的特点和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两个方面去完成整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 强调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和教学课堂设计等教学活动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结合与统一, 帮助高中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其语文素养和个人情操, 以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语言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参考文献

[1]姜彦民.浅论高中语文的整合式教学[J].考试周刊, 2013 (81) .

[2]温建财.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改革[J].青年文学家, 2011 (03) .

[3]张明堂.分层教学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4) .

[4]贡洁娣.新课标背景下提高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策略研究[J].中学英语之友 (下旬) , 2011 (01) .

整合式 篇5

我也做销售很久了,也不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那个高人帮给解释下。小弟在这里谢谢你了。

整合营销是一种对各种营销工具和手段的系统化结合,根据环境进行即时性的动态修正,以使交换双方在交互中实现价值增殖的营销理念与方法。

整合营销的特征

①在整合营销传播中,消费者处于核心地位,

②对消费者深刻全面地了解,是以建立资料库为基础的。

③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工作是培养真正的消费者价值观,与那些最有价值的消费者保持长期的紧密联系。

④以本质上一致的信息为支撑点进行传播。企业不管利用什么媒体,其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一定得清楚一致。

⑤以各种传播媒介的整合运用作手段进行传播。凡是能够将品牌、产品类别和任何与市场相关的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过程与经验,均被视为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

★ 整合营销方案

★ 整合营销论文

★ 发展绿色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策划:走向整合营销时代

★ 网络营销策划书范文

★ 网络营销计划书

★ 网络营销方案

★ 网络营销解决方案

★ 网络营销策划书

以整合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一、课程整合与课程整合式教学

课程整合是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是采用各种有机整合的形式,使学校教学系统中分化了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课程形态。比如,把学生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兴趣紧密结合,形成有利于学生接受并可充分发挥其潜能的整体化课程。

整合式教学则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概念,广义地说,主要包括教学文本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狭义上说,整合思维主要包括教材的整合、课时的整合和教学的整合。本文所指的整合式教学是开放的、多元的、包容的,是打破学科、课程之间因过细专业分工而造成的彼此孤立、相互隔膜的状态,而以开放的态度将各学科知识、方法有机地联系、贯通、融合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施知识整合的能力培养,学会质疑,懂得与知识内部、其他学科、生活进行联系,并且能利用这些关系来分析、解决疑问的教学方式。

二、整合式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鉴于整合式教学的综合性、开放性与实用性特征,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以下积极作用。

一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个体成长来说,课程整合应该是幼儿园、小学、中学序列上的一体化整合,使学生在受教育的各个阶段形成一个有机连续的发展过程。通过整合,学生可以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便是主动的有意义的接受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多探究、多动脑、多实践,最终能学到的知识是有联系的、整体性的,也是更加深刻的、更有价值的。

二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课程整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课程整合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从教师或教材所提供的具体事实或原始材料进行分析、讨论,从中得出对自己日后学习有价值的结论。一方面,学生要从教师的引导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他们在讨论中要控制好自己的学习行为。事实上,为学生创设轻松自主的环境,便有利于其创新。

三是增加教师关注学生的机会。分科课程使很多知识专业化,导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门类过多,过于分化、独立,教师教学时各自为战。应试教育的压力也使得教师过分关注知识,以致越来越少地关注学生的需要。而课程整合则能较好地改变这样的现状,学生在整合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就有时间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思维的变化、认识的变化,这样就增加了师生间的合作机会、互动机会。

三、《小阿力的大学校》整合式教学及其创新性

课程整合式教学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内心需要,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同时更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如下以绘本故事《小阿力的大学校》一书学习方式的转变,来进行简单论述。

第一,以色彩来表现心理活动,给学生自主创作的空间。

《小阿力的大学校》是一本图画书,基本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认真倾听故事,初步感受大阿力的情绪和心理活动;会观察图片,合理推断出小阿力的三个担心(生活、情感、学习方面)。

对于大阿力的心情变化,应当着重凸显出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除了语文元素,教师还能挖掘出美术的元素进行教学。大阿力的心情变化,除了内心体会,还可以通过色彩来抽象表现。基于以上思考,我尝试了这样的设计:

请你帮小阿力完成“心情书签”:阿力做了一张书签来记录自己上学后的心情,但没有完全完成,请你帮助他。

①请你先将他的图画画完整。

②选择一种颜色来表现小阿力上学后的心情,并将你选好的颜色涂在书签上。

③书签的背面可以画出上学后的自己——自画像,也可另找画纸,突出上学后自己的心情(图略)。

第二,以活动获得真实体验,营造自主体会的氛围,我与伙伴同乐:请你邀请班上的伙伴与你一起玩一个体育游戏,并与老师分享你们游戏后的心情。

此部分作为绘本内容的延伸,可以在体育课上让学生分享游戏,并用自己的话说说游戏后的感受。书中内容是:大阿力上学后,跟着伙伴们一起玩耍,学会了好多有趣的体育活动。故此处除了可透过语言文字、画面来体会心情,还可以创设切切实实的活动来让学生获得体验,从而突破学科界限,打破课时限制,充分利用资源,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让课堂在联系的基础上再一次延续。换言之,即是将绘本中挖掘到的体育元素,延续到体育课或者课外活动了。

课程整合式教学,首要的是在解读文本时,挖掘其中包含的不同元素,紧接着便以不同的方式去实现元素的整合与联系,或者让这些元素延续到后面的学习内容中,如此环环相扣,自然融合。笔者紧密围绕学校倡导的“六个还给”(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把体验权还给学生,把话语权还给学生,把评价权还给学生),结合本课教学,重在实现以下目标: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表现自己,自主选择表达心情的方式——说、写、画,还能在游戏中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事实上,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兴趣较高,也有较强的积极性,他们自由发挥、自由表达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

第三,联系实际,实现自主创新。

学生自由发挥,尽情展开想象,联系自身体验,带着兴奋而创作。有的选择画自画像,有的则喜欢在小小书签上绘出自己的心情。可见,学生可以在一个较为愉快的氛围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还突破了自我,能够大胆发挥想象,自由表达内心,这便是自主创新。

四、小学课程整合式教学实施中的困难

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又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

一是许多教师对课程整合理解不够科学。他们将课程整合简单理解为知识之间的机械拼接,忽略了知识内部的有机联系。在这样的观念下,教师实施课程整合时就会出现许多问题:如不知道该采用什么形式来进行课程整合等。

二是缺乏同步配套的课程整合教材。缺乏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就难以有明确的方向,这也是教师实施课程整合时的较大困难。而美国的课程整合能有效地进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关的教材,如在美国中学教学中有社会课教材(不是政治、历史、人文地理的简单拼盘),这对美国教师的整合式教学就起到了科学的导引作用。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方法探析 篇7

一、高中语文实施整合式教学必要性分析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选择新型教学方法。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用整合式教学方法能够创造现代化教学环境,并且该教学方式具备科学教学理念,具体而言,其教学方法就是对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整合,从而使其成为综合性活动课堂及对话课堂,因而属于新型的一种教学活动。整合式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当前传统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高中素质教育发展具有很好推动作用。从当前情况来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整合式教学十分必要,其具体体现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整合式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目标相符合。对于现代化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新型教学方法进行合理应用,从而使语文课堂实现科学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并非单纯使学生对课本中知识进行学习,并且还应当对学生语文审美观念及自我创新能力进行积极培养。而整合式教学通过对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并且使学生进行积极讨论,能够使其发现语文中的美感,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科学合理应用,从而使其语文应用能力得以提高,并且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因而整合式教学是在实现现代化教学目标方面是必要的。

其次,整合式教学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当前素质教学在社会上已经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各个教学阶段均开始积极推行素质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同样如此。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师应当积极努力全面发展学生能力及素质,而并非单纯传授其知识,应当让学生自己动脑积极思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积极将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完成,同时还应当对学生语言知识以及语言素养进行培养。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开发学生语言综合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对课文中作者思想进行深刻体会,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提升。而通过利用整合式教学可以使这一目标得以较好实现,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整合式教学十分必要。

二、整合式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设计

1.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内容及任务。

对于当前高中语文教学而言,其均以指定教学大纲及目标为指导进行,高中语文教师在整合式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当将现代化教学理念作为指导,有机结合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使其成为有机整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需要进行考虑,对于内容不同而主题相同文章可联系起来,然后共同对学生进行讲解,从而使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更加多样化,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2.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语文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特点。

在高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依据不同文章主题思想及表达方法等方面对教学方案进行合理选择。教师应当对这些文章进行合理整理归纳,从而找出合理整合式教学方案。在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对学生传授基础知识,还应当对学生进行帮助,从而使其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灵活运用,能够真正实现举一反三,从而在今后语文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独立进行思考。

3.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整合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主要为多媒体教学以及竞争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可以很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兴趣,因此在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中应将多媒体教学进行充分应用,在课堂上播放比较重要的一些文章片段,让学生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对文章能够加深理解,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可积极开展课堂竞赛,比如可开展抢答比赛以及辩论赛,教师可利用学生好胜心理,将有关教学资源与课堂竞赛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学生学习自主性得以有效增强,进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有效提高,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三、结语

论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的内涵 篇8

所谓的整合式教学是一个具有多重意涵的概念,对于整合式教学概念的剖析与廓清对于我们深入探讨其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功能与意义是一个重要前提。广义地说,整合式教学主要包括教学文本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教学文本的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主题的需要,将题材相似、主题相近的多篇文本进行关联、穿插与融合,呈现出一种综合、立体、开放的教学形式。实际上,文本整合教学的可能性很大程度上是由现行的教材条件决定的。我们知道,新课标以前的教材大多以选文体裁组合单元,教材选文偏重思想性、工具性、知识性。这种教材形式形成的教材观是把教材纯粹当作学科知识的载体,“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必须是定论、共识或某一领域公认的原理、法则、定理,不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和研讨的余地。因此,教材就是要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则,对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认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①由此种教材观支配的教学模式必然是把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当作课堂教学的全部目的,而从根本上忽视了语文教育应该注重的对学生的思想情感、审美能力以及道德意识的培养。与传统教材形式不同,新的语文教材,比如苏教版教材,在价值形式上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结构形式上,把单一的文选式结构改变为跨文本、超文选的块状结构。显然,为适应这样的教材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利于更好地阐释主题。而由此采取的整合式教学便与传统多课一文的教学模式不同,它采取的是一种一课多文的教学形式,也就是每一节课堂教学都必须综合贯穿某个专题的多篇或全部课文,以服务于主题的解说。也就是说,惟有在教学过程中秉持整合理念、运用整合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教材所规定的教学目标。

以苏教版必修一的“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为例。此专题按“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的思路分成三个板块,其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在体验文本的过程中感悟自然之美,提高审美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生存之境的基础上,沿着作者的思路与表达来感受作者在自然景物面前体现出的精神世界。其中,“谛听天籁”这个板块由《江南的冬景》和《西地平线上》两篇课文组成,它们表达的是两种不同风格的自然之美,江南风景与西北风光可谓相互补充、互相辉映。本板块是要鼓励学生去发现、欣赏自然美本身,而两个文本素材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是可以且应该为自然之美的共同主题服务的。“感悟自然”板块侧重于面对自然景物来抒发人生感悟,即借景抒情或借景抒怀,它显然是对前一个板块的进一步深化,其目的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对丰富人类生命体验的重要作用。《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遭贬的人生际遇中,寄情山水、怡乐自然之作。《赤壁赋》“乐水”,《始得西山宴游记》“乐山”。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山水之乐不在山水,在于作者的生活态度。“湖山沉思”板块中的《神的一滴》与《像山那样思考》这两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思,是对前两个板块的深化与升华。此板块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潜心涵泳,深入体察,体味课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哲思。

根据上述可知,教材文本整合的最基本形式是板块内部文本的整合与板块文本之间的整合。板块内部的文本是根据预先设置的板块主题进行整合教学,比如“谛听天籁”板块的两篇文章因其题材和主旨的相关性而具有很强的整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两篇文章被纳入同一板块标题之下已然说明了一切,其他两个板块也是如此。板块文本之间的整合则是指同一专题下的各个板块文本因其题材和主旨的相互关联而具备了整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例如,“谛听天籁”、“感悟自然”、“湖山沉思”这三个板块分别对应着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这三类主题,很明显,这三类主题形成了某种逻辑上的层层递进与层层深入的关系。欣赏自然还是对较为纯粹的自然之景的描绘与观察,感悟自然则是对景物背后的自然之心的体会,而沉思自然更是对超脱绝尘的自然之神的领悟。这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在生产实践发展过程中历史性形成的,也是人类主体在自然怀抱中哺育成长所逐渐形成的处理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三种态度。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面对自然形成的三种关系(态度)不是截然区分,它们乃是互相包含、互相指涉的,任何一种关系(态度)都蕴含着其余两种。我们可以发现,“谛听天籁”的板块主题其实已经包含了其余两种主题元素,其教学过程势必指向对其余两个板块主题的关注和探讨。同理,对“感悟自然”板块的教学既能对“谛听天籁”展开回溯也将进一步向“湖山沉思”升华。三个板块及其主题之间的衔接和贯联是非常自然且符合逻辑的,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主题的整一性与文本的综合性,这是由教材结构模式所内在包含的,也是教材设计的初衷。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教材文本的整合可以帮助他们意识到各种教育目标之间的联系。“只有当学生们看到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系,并且将这些联系整合进他们自己的意义框架的时候,才会发生真正的学习。”②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整合。一般来说,教师要根据教学文本的题材、体裁、思想主旨等特点合理地运用与之相适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式教学、问题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实践式教学、研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等。显然,传统语文教学由于受应试体制的牵引和工具理性意识的影响,运用最多的还是单纯对课文进行解释、评注的传授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基本是以教师为教学活动的绝对主体,学生只能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它是一种缺乏创造性与能动性的教学方法。而且,当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长期支配课堂的时候,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便会大打折扣。与此不同,新课标要求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此过程中起组织、引导、启发的作用。所以,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便是要引进丰富多元的、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教师从权威的课堂主宰者转变成轻灵的引路者,学生则从恭顺的服从者成长为在知识海洋中劈涛斩浪的自由战士。

当然,在传统的教材背景下的多课一文的课程模式也可运用多种方法的整合教学,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其教学观念和学习观念在应试体制框架内形成的单向灌输模式已经根深蒂固,特别是教材的结构特点很难为多元方法的引入提供自由的空间。而新教材的专题式、板块式的结构设计,首先迫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方法上引入多元主义的视角,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和教学目标的设置也要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主动求知和探索精神。

比如苏教版必修二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个专题,其中“灵魂对白”板块的《雷雨》(节选)就可以采用情感体验式和问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此之前可让学生先了解《雷雨》的故事梗概,简要介绍一些有关戏剧欣赏的知识。这里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是要让学生扮演剧中角色进行对话朗读,通过语言来揣摩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由此让学生体会周朴园和鲁侍萍两个人物思想的前后变化。戏剧的核心是矛盾冲突,通过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可以使其更加深刻地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了解冲突的发展过程。而问题式教学是要让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阅读剧本:侍萍想让周朴园认出自己吗?哪些台词表现了她内心的活动?周朴园愿意和侍萍相认吗?认出侍萍后,他的内心世界有什么变化?剧本中的人物矛盾是什么性质的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展开充分讨论,并且允许保留不同意见。不仅如此,《雷雨》还可以与“美与丑的看台”中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巴黎圣母院》)进行整合对比,让学生比较侍萍的眼泪与伽西莫多的眼泪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有何不同?这种差异是由什么造成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就戏剧和小说对人物形象刻画方式之异同进行探讨,使他们对两种体裁的文学特性有更深入的体会。

再比如“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中的“谛听天籁”板块,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描写不同自然景物的不同的语言风格及其所营造的意境美,这显然要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导。但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江南的冬景》还可采取更为开放的实践式教学,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冬日江南的自然美景,去切身感受作者在文中描绘的景色及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或幻灯来展示《西地平线上》描写的西北粗犷、壮阔的自然风貌,并引领学生体验由其生发的人文情怀。不仅如此,就像前文所述,欣赏自然与感悟自然、思考自然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当我们过渡到对“湖山沉思”板块的教学时,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文本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整合所依据的原则是有区别的。文本整合是因为教学文本受到同一主题(板块主题或单元主题)的引领,教师需要启发学生找到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以建构合理的意义框架。教学方法的整合则要着眼于同一主题支配下的多元化文本,这种多元文本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阐释主题,但最终都是为专题或板块的中心意旨服务的。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是响应语文新课标精神的号召和新教材实施的实际要求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它从根本上契合素质教育的历史趋势,也符合语文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作为高中语文在新课标、新教材语境中为推进素质教育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整合式教学目前仍然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无论在理论建构还是教学实践方面都还非常薄弱,需要广大的语文界同仁作深入、大胆地拓进与发展。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坚持素质教育这一根本原则和总体方向不动摇,整合式教学必将以其高度的人文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特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描绘异常广阔的实践图景。

参考文献

[1]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

整合式回译教学法探究 篇9

作为我国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 英译汉和汉译英的重要性无可厚非。然而, 目前国内这两门课程的教材大多出自不同的出版社, 或者不同的编著者, 导致课程设置之间缺乏内在的衔接和逻辑关系。因此, 如何正确处理好英译汉和汉译英的关系, 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 是目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 整合式回译教学法的内涵

鉴于此, 本文希望通过探求英译汉和汉译英教学中的契合, 尝试提出整合式回译教学法。回译 (back- translation) , 顾名思义, 就是先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 再把目标语还原的过程。西方学者Lev (1965) 、Ivir (1969) 、Brislin (1976) 、Gutt (1991) 以及Baker (1992) 等对回译做过研究,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回译进行探讨, 贺显斌 (2002) 谈到了回译三种不同的功能, 即翻译策略、译文质量检验和翻译教学的手段以及语言研究。王建国 (2005) 根据关联理论回译观讨论了回译与翻译研究、英汉对比研究之间的关系。

然而, 回译教学在理论上还存在不足:一方面, 在课程上由于时间关系, 学生必须马上进行回译, 但他们的译文往往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造成译文与原文基本差距不大, 这样的对比意义不大。另一方面, 由于翻译的方法多样, 如果译者选择的翻译策略不同, 势必形成不同的回译文本。王建国 (2005) 指出进行回译的前提是将回译视为一种交际行为, 回译的过程即是译者再现原语交际的推理线索的过程。对于回译本质的界定, 我们非常赞赏, 但对“再现原语交际的推理线索”的观点持怀疑态度, 因为在翻译教学中, 回译的主体参与者通常是学生, 他们的认知能力以及语言水平可能还达不到正确寻找原语交际推理线索的要求。

因此, 我们试图对以往的回译教学法进行补充修订, 首先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创新性加入了第三元素, 即帮助学生寻找原语交际的推理线索。在笔者看来, 在翻译教学中, 如何恰当选则教学素材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大量的无章法的练习无法形成针对性, 感觉就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乱打乱撞, 学生难以从中总结出翻译规律。而第三元素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精选的素材, 内容上与原文无任何联系, 但在语言结构上与其类似, 学生可以通过第三元素的回译练习, 迅速地找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和造成异同的原因。换句话说, 整合式回译教学法在比较翻译法上的基础上强调定向性的对比分析, 从第三元素的回译到原文、学生译文与回译文本之间的类比, 学生不需要对自己的译文论长道短, 判断出孰优孰劣, 而只需关注导致差异的原因。可以看到, 这种针对性的训练真正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做到了有的放矢, 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翻译认知的客观性、科学性, 减少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

当然, 翻译的整合模式不是简单地把两门课程相加, 或采用交替式或交叉式, 而是通过两种语言之间转换与对应规律的探讨, 将二者的共性抽象为更高层次的整合观念。换句话说, 英译汉和汉译英仍然作为一门教学课程下独立的分支, 通过二者内部教学结构的整合和优化, 使之形成和谐统一、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系统教学模式。整合式回译教学法正是根据英译汉和汉译英之间的契合进行的重新组合, 着眼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虽然课程设置上仍然以英译汉为前提、为基础, 但通过合理的组合方式将英译汉融入汉译英教学中。穆雷 (2004) 指出从高等教育史来看, 现当代的大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进行开创性的研究, 要达此目标, 必须进行严格的研究方法训练和充分的理论学习。回顾以往的翻译教学理论, 我们看到了理论革新的必要性, 因此试图在整合观念的指导下, 从英汉语比较的角度来实施翻译教学, 将回译置于翻译整合框架内, 系统地揭示翻译转换的相关规律。

3 课程具体操作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 以整合式教学法为框架, 重点分析汉译英中主语确定这个章节中一些具体操作。

She was small and slight in person; pale, sandy-haired, and with eyes habitually cast down: when they looked up they were very large, odd, and attractive, so attractive that the Reverend Mr. Crisp, fresh from Oxford and curate to the Vicar of Chiswick the Reverend Mr. Flowerdew, fell inlovewith Miss Sharp.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 一致认为英语用词非常简洁, 形容词“small and slight”、“pale”、“sandy-haired”以及with结构作并列谓语, 共同修饰一个主语。汉译英时, 为了使译文的表达形式更加完整、内容更容易被译文读者理解, 译文可以增加原文字面上没有的词语, 比如“她身材瘦小, 脸色苍白”, 而原文的形容词“sandy-haired”以及with结构因需要变成了小句, “头发是淡黄色的, 眼睛习惯性下看”。由于原句结构复杂, 从句内又嵌套一个结果状语从句, 所以可以对原句进行拆分, 译为“她抬起眼来看人的时候, 眼睛显得特别大, 而且动人, 但有些特别。契息克的佛拉沃丢牧师手下有一个副牧师名叫克里波斯, 刚从牛津大学毕业, 竟因此爱上了她”。译文省略了原文中的逻辑连接词when, 但在三个形容词后增加转折关系词“但是”, 并将英语中的典型句式so...that进行归化处理。小组讨论之后, 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归纳英汉语主语的差异:

1) 英语时主语显著语言, 突出的是主语, 而汉语是主题显著语言, 突出的是主题而不是主语;

2) 英语一个句子只允许一个主语, 但汉语可以多个主语并列;

3) 英语惯于使用长句、复杂句, 而汉语倾向于小句、散句

4) 英语是形合语言, 常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衔接;而汉语是意合, 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 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语义来表达。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不仅教授了学生什么情况下采用增词法, 还告诉他们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需要指出的是, 这个小节的讲解并没有按照汉译英再英译汉的顺序进行, 而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条件做出了调变。先从第三元素的翻译入手, 再引出讨论的主题, 让学生在回译练习中, 通过类比, 自己学会如何处理汉译英中多个主语并列的情况, 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4 结束语

毫无疑问, 作为一种翻译教学方法, 回译有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回译做了补充, 引入了具有定向性的第三元素, 即帮助学生寻找原语交际的推理线索。通过英译汉和汉译英教学内容的重新整合, 引导学生在回译练习和类比中自己发现问题、总结翻译规律, 从而达到翻译技巧融会贯通的目的。

摘要:该文尝试提出整合式回译教学法, 即以整合为理论框架, 回译为具体方法论。在对英译汉和汉译英教学内容整合和优化的基础上, 创新性地将具有定向性特征的第三元素 (即帮助学生寻找原语交际的推理线索) 引入翻译教学, 通过原文本、译文和回译文本之间的类比, 帮助学生寻找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和造成异同的原因, 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教学。

关键词:整合,回译,第三元素

参考文献

[1]贺显斌.回译的类型、特点与运用方法[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4) .

[2]穆雷.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4) .

整合式 篇10

新时代城市不仅依赖建筑高度连接成“传统地平线”,更依赖市民个人感受连接成“心灵地平线”。新时代的城市规划者需要在复制与创造之间取得自己的立足点。

为建设一个以安全、精致与服务为核心的城市,运作与管理城市的基础架构必须经过慎思、慎选与慎用,旧思维怕将难以乘载规划者的新城市梦,传统架构怕将难以支撑一波波的生活模式演变。

ISP (Integrated Service Platform)整合式信息服务平台是以智能影像技术系统作为主要前端信息采集分析手段,以云端、类神经智能分析网络与海量信息掏选技术作为平台整合基础,贴近市民日常生活,且将各自独立的城市安全管理、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媒体管理整合于一个集约系统之下,并且以智能影像技术将系统全面自动化与智能化,可以扩大个别工作范畴,提高个别工作标准,丰富个别工作内涵,并大幅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2 ISP整合式信息服务平台

2.1 架构:一个平台,八个智慧网

在城市建设中,ISP以设置“一个平台,八个智慧网”来达到城市智慧化、精致化的目标。其分别是:一个平台,即ISP,整合式信息服务平台;八个智慧网:金融安全服务网、道路安全服务网、车辆安全服务网、商铺安全服务网、智能停车服务网、住家安全服务网、互动长廊媒体网、互动橱窗媒体网。

2.2 技术应用:智能技术的有机融合

ISP平台与各个智能服务网中,“智能”的定义在系统中大量整合运用:智能影像辨识技术、智能情境辨识技术、海量信息分析技术、数字内容动画技术、人机互动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人卡合一技术、分散运算技术、云端计算技术、人流计数、车流计数、人员定位技术、车辆定位技术、高清影像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工程技术、计算器技术、嵌入式技术。

2.3 效果:奠定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基础

在人工计算系统架构下,模拟出人类智慧,达到在安全服务方面执行事件预警、自动通报、决策辅助、应急处理;在信息媒体方面,执行智能互动与全球联机。同时将“安全相关”与“信息相关”的繁杂盘结的多项系统整合,达到快速反应、快速发布的效果,并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3 智慧城市八个智能服务网

智慧城市的基础是由各个智能服务网构成,并通过网络的联结进行有机整合,构成完整的智慧城市服务体系。下面简要介绍上述八个智能服务网。

3.1 金融安全智能服务网

金融安全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目前约有20多万个银行金融营业网点、41万个ATM机,还有几万个金库、保管箱库、数据中心等,都是重点防范的单位。确保这些单位的安全是智能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

3.1.1 ATM网点安全智能联网服务主要功能

(1)用户蒙面侦测;

(2)多人并列侦测;

(3) ATM机上张贴物侦测;

(4)伪装设备侦测;

(5)银行卡遗留警示;

(6)机外遗留物警示;

(7)行为异常辨识;

(8)徘徊侦测;

(9)视频讯号异常通报;

(10)破坏侦测。

3.1.2 银行/邮储营业场所智能联网服务主要功能:

(1)银行柜台监控;

(2)整体环境监控;

(3)客户人脸辨识;

(4)静默求助;

(5)顾客管理;

(6)人脸历史检索。

3.1.3 服务网图(图1)

3.2 道路安全智能服务网

3.2.1 城区交通流量自动监控服务

(1)塞车情况判断/车辆调度;

(2)自动侦测记录街上、路口人数;

(3)自动侦测并计算该路口车流量。

3.2.2 驾驶违规监控外包服务

系统自动侦测驾驶是否未系安全带。

3.2.3 违规停车自动通报服务

(1)非法停车智能侦测;

(2)车牌辨识;

(3)路况异常/违规通报。

3.2.4 违规行驶方向

自动侦测单行道违规逆向车辆。

3.2.5 服务网图(图2)

3.3 车辆安全智能服务网

3.3.1 驾驶状态监控联网服务

(1)驾驶行车打手机智能侦测;

(2)非认证驾驶人通报;

(3)驾驶打瞌睡侦测;

(4)左右交流侦测;

(5)驾驶违规抽烟侦测。

3.3.2 危化品车行驶路线监控联网服务

(1)单一驾驶行车时间过长通报;

(2)车辆GPS监控。

3.3.3 校客车超载状态监控联网服务

车内式公交车超载智能侦测。

3.3.4 服务网图(图3)

3.4 商铺安全智能服务网

3.4.1 商场/商铺智能安防联网服务

(1)夜间闯入通报;

(2)白天来客人脸抓拍;

(3)商品自动盘点;

(4)店员静默求助;

(5)商品移动侦测。

3.4.2 商场/商铺客户关注分析服务

(1)客户关注兴趣统计分析;

(2)全场通报系统。

3.4.3 商场/商铺流量计数服务

(1)客流量自动统计;

(2)来客信息管理。

3.4.4 服务网图(图4)

3.5 停车安全智能服务网

3.5.1 大楼/商场地下停车位实时统计服务

3.5.2 城区停车导引服务

(1)车牌、车色、车型拍摄、记录、辨识;

(2)提示停车空位方向;

(3)靠近目标车位时,系统密切引导驾驶;

(4)于各车位上下方装设传感器,指引车辆驶至空车位停放;

(5)智能通报系统:移车/寻车/逾时通知服务屏。

3.5.3 服务网图(图5)

3.6 住家安全智能服务网

3.6.1 小区安全智能联网服务

(1)管制区闯入侦测;

(2)下班后闯入侦测;

(3)禁区闯入侦测;

(4)翻越小区围墙自动侦测;

(5)破窗闯入侦测;

(6)保安脱岗侦测。

3.6.2 居家照护智能联网服务

(1)蒙脸、窒息侦测;

(2)跌倒侦测;

(3)静态侦测;

(4)病患起身、下床;

(5)病患如厕、离房过久。

3.6.3 服务网图(图6)

3.7 互动长廊智能媒体服务网

3.7.1 百货/场站互动广告长廊业务服务

(1)虚拟展示者主动跟随访客;

(2)虚拟展示者主动向访客展示说明内容;

(3)虚拟展示者会主动因访客状态做不同反应;

(4)受众分析;

(5)人潮计数;

(6)注视计数;

(7)注视时距离量测;

(8)性别计数;

(9)其他特征分析。

3.7.2 服务网图(图7)

3.8 互动橱窗智能媒体服务网

3.8.1 百货商场/沿街商铺互动橱窗服务业务

(1)非触式隔空操作接口;

(2)让产品、型录利用投影设备呈现在橱窗上;

(3)提供编辑平台,可立即更新美术内容。

3.8.2 服务网图(图7)

4 智慧城市建设流程

以下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流程:

(1)战略框架期

签订“智慧城市ISP合作推进战略框架”,确认双方合作。

(2)顾问规划期

签订智慧城市ISP规划顾问书,开始实施前的计划设计。

(3)标准制定期

协助建立城市安全与媒体服务的城市区域标准。

(4)普查推广期

协助普查城市现有十大服务现况与标准推广。

(5)建置建设期

协助建构ISP运营中心,建构十项服务基础建设。

(6)实施运营期

协助推动十项城市服务运营与运营监管。

5 结束语

智能城市建设是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我国对智慧城市建设十分重视,住建部不仅发布了有关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具体的指导性文件,且有详细的部署,到目前已批准多个城市进行试点。相信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一定会健康发展,给国家和民众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由田新技股份有限公司.由田与城市合作推进计划

整合式 篇11

摘要: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是法学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期,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应树立整合式创新理念,基于不同行业的需求优化法学课程体系、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以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为中心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位一体建设对多元法治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整合式创新:多元法治人才:分类培养:实践教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法学教育与法治人才培养是法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培养法治人才是高等法学教育的使命,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法学教育的紧迫任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则是提高法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全面依法治国新时期,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需要一个理论制高点,以指引和统领法学教育改革。基于财经类院校在分类培养多元法治人才方面的鲜明特色,可以发现,这个制高点就是整合式创新理念。

一、整合式创新: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制高点

基于社会需求的多元化,高等学校法治人才培养既要符合法治队伍建设所提出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的一般要求,又要适应社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多元化、专门化的要求,这就要求新时期的法学教育改革应以整合式创新为战略导向。具体说来,整合式创新是指以全面依法治国时期对法治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导向,以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汇聚高校、政府、法治实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创新力量,通过多元主体间开展系统、整体而全面的深度合作,重点解决法学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使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准都能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从而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整合式创新”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其本身是一种创造性的融合过程,即将“创造性思维”有机融合在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各要素之中。

从价值层面而言,整合式创新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而言具有理论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意义:一方面,整合式创新可以有效推动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实现三大体系的相互贯通、彼此促进与有机融合。其中,法学理论体系是关于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法学学科发展规律的客观、理性的认识,是对社会现实的抽象、归纳和总结,是在长期的法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法学学科体系是由法学理论体系提炼升华形成的,包含稳定规范的基本概念、方法论、分析工具及其分支结构等内容;法学课程体系则是法学理论和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反映。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期,以“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核心对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整合式创新,有助于促进三大体系间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最终形成符合全面依法治国新时期所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另一方面,贯彻整合式创新理念,有助于进一步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法治人才培养专家和教师队伍,从而增强法治人才培养多方协作的合力。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开展交流活动的过程中,整合式创新可以实现法治人才培养各方资源的最优配置,打破学科阻隔与体系壁垒,有效提升法治人才培养专家和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法治实务部门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沟通互动与深度融合,建立起持续而规范的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国家创新资源共享、各创新主体优势互补,为培养符合全面依法治国时期新要求的法治人才形成协同创新的巨大合力。

从规范层面而言,整合式创新包括如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1)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整合式创新。通过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加快学科之间的资源重组与优化配置,比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可以与法学学科进行整合式创新,以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跨学科项目研究、建设特色学科和跨学科教学团队等形式促进法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同合作,实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学科建设优势资源方面的整合式创新。(2)不同法学院校之间的整合式创新。这是通过校际合作、资源共享解决当前法学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的有益尝试。不同法学院校之间的联合办学,是开放发展和合作发展理念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时期对法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表现和必然产物。各法学院校在创新法治人培养机制过程中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在教育资源和师资共享中各自发挥独特优势和办学特色,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联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授课水平,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平等配置与优化组合。(3)法学院校和法治实务部门之间的整合式创新。这是各法学院加强与法治实务部门的实质性合作,建立共同培养、联合培养新时期法治人才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法学院与法治实务部门的规范化联合培养机制,共同制定全面依法治国新时期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探索形成持续的协同育人机制,按照“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改革思路,不断推进法学院校和法治实务部门的良好互动与全面合作。(4)法治人才国际化培养机制的整合式创新。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与法治发达国家的法学院校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构筑全面依法治国新时期法治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建立多元的合作办学模式,形成国内法学院校法治人才国际合作培养的示范效应,对于培养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提高我国法学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完善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整合式创新的应用:财经院校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财经院校的法学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法学教育的共性,但跟综合性大学、单设政法大学、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的法学教育相比,它的特色还是比较鲜明的。在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中,在58个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所在的高校中,一共有對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江西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9所财经院校。“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围绕提升法律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针对法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以提高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造就一批适应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的卓越法律职业人才。入选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的财经类院校,根据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实施要求,在结合各自法学院系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整体规划,实施法律人才分类培养模式创新,探索“高校一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和“国内一海外联合培养”两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有效衔接。基于上述9所财经院校的实践,可以发现整合式创新作为一种理念在各财经院校分类培养法治人才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形成的主要做法和有益经验有:endprint

第一,通过对本校法学学科与其他優势学科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多元法治人才分类培养。财经院校的法学教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财经学科在学校的总体性学科设置中居于优势地位,如果要实现法学学科的特色发展,就必须借助财经院校的其他优势学科的优势资源,进行交叉研究与资源整合,这主要表现在各财经院校依托本校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借助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管理学及外语等其他学科资源,以创办实验区或特色专业的形式,探讨法学和其他学科相结合的多元法治人才的分类培养模式,侧重培养“精法律、通经济、善管理、懂外语”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实现法学与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新闻学、外语等其他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开设的法律与金融实验班、涉外型卓越经贸法律人才实验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专业开设了民商法、涉外经贸法、政府法制三个特色方向,并创办了法治新闻人才试验班;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开设的法学一金融实验班和法学一会计双学位班,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在卓越法律人才实验区分别开设了司法法务和企业法务两个方向等等。同时,各财经院校还通过学科资源整合开设了丰富的选修课程,如法律英语、财经类课程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专题课程等,如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在全国首开本科生“英美法证书班”,仿效东吴大学法学院做法,确定十一门课程作为“英美法证书班”项目课程,涵盖了英美主流法学院的全部主要课程,这就为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具创新精神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的财经法治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第二,通过与法治实务部门进行资源整合,以协同育人方式实现多元法治人才分类培养。完善高等学校与实践部门的协同育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法治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探索适合符合自身特色的“高校一法律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模式”,各财经院校努力将本校理论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金融机构、公司企业等实务部门的实践资源进行整合,围绕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任务,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模式。如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优质教材,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完成专业考核的形式,探索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学校与实务部门的协同育人目标。如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与中石油集团创建了“中国环境金融法研究中心”,与保监会联合设立“保险法研究中心”,与建设部联合成立“房地产法研究中心”,还联合相关社会机构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同时,与有关法院、金融机构、公司企业、律师事务所合作建立了30多个专业性的社会实践基地。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以建立分类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体系的形式,开展了“实务精英”进课堂、“实务精英论坛”“庭审进校园”一系列活动;并与有关实务部门签订《关于开展创业服务的战略合作构架协议》,内容包括学生实习、法律咨询、法律培训、课题研究、创业大赛等多个方面,促进了高校与实务部门协同育人的规范化管理。特别是针对目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推行“菜单式”实习实践模式与实务部门开展全面深度合作,在完善财经法治课程体系、实训实践教育基地的长期共建、课题调研的合作开展、重大疑难案件的研究探索等方面进行互惠合作。上述财经院校的做法,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分类培养财经类法治专门人才,而且有助于促进法治实践与法学理论研究的良性互动,实现高校法学院与实务部门的双赢,从而在各行业、各领域更好地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第三,通过与境外法学院校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实现多元法治人才培养。在探索“国内一海外合作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各财经院校通过与海外高水平法学院校的交流与合作,以双方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的形式,利用域外和本地两种法学教育资源,以达到培养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实务的法治人才目的。具体说来,大多数财经院校均有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海外院校,通过有效整合域内外优质法学教育资源,以项目合作、联合办学等形式实现人才向国际化转变、向“走出去”转变,逐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教育通识化需求的灵活多样、优势互补的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整合式创新境内外资源的主要方式有:与境外法学院校、国际组织、知名跨国公司及公益机构等签署合作交流协议,构建国际学术合作平台和关系框架,内容涉及学术交流、课题研究、项目合作、教材编写、交换学生、攻读学位等等;专门设立“国际化特色人才实验班”,聘请高水平的外国专家为学生开设特色课程,举办暑期国际交流学习班、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际性模拟比赛,资助学生赴海外单位进行实习等。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通过设立“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多名学生赴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司、美国密歇根州法院、海因希里·伯尔基金会柬埔寨办公室、香港BIP公司等海外单位进行实习;中央财经大学与美国马里兰大学、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等合作举办了“国际学生交换项目”,还与“国际司法桥梁”“亚洲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并通过举办“域外法学论坛”活动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了解域外法治人才培养的途径,开拓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为培养既精通国际法律规则又擅长财经知识的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与丰富的实训途径,有利于建设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

以“财经法律”为品牌,以“复合型应用型知识结构体系塑造”为目标,以“多元分类实践教学”为特色,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精英型国际化高素质财经法治人才”为目标的各财经类院校在探索多元法治人才分类培养过程中,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及多元法治人才培养模式,但与此同时,我们在法学教学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迫切需要对当前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创新。比如,在学科整合时,培养财经类法治人才的课程体系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校内跨单位合作及开展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时,可以通过出台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建立起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与实务部门开展协同育人过程中,可以不断创新丰富联合培养的形式,进一步落实“双千计划”,使师资来源多元化并具有开放性,确保协同育人取得实效;在与海外其他学校及相关组织探索“国内一海外合作培养”模式时,应基于更多“中国国情、中国问题、中国立场”,结合当下全面依法治国新时期的新任务,提高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法治人才培养的针对性。endprint

三、全面依法治国的多元法治人才:通过整合式创新实现分类培养

虽然我国法学教育在改革开放后飞速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我国法学教育依然存在“法学教育规模扩大与确保法学教育质量之间的矛盾,法学教育的途径和层次过于庞杂、培养目标模糊,法学人才的国际视野的局限性,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脱节以及法学人才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导致出现“法治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出现严重失衡:一方面,法学教育低层次的过量盲目发展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与实践操作能力,无法达到法律人才的市场要求,致使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另一方面,建设法治国家急需的既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又通晓国际法律规则的高层次法律人才不足,法治化的国际竞争压力丛生”,导致出现法学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与此同时,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又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尴尬情形。根据全面依法治国新时期的要求,不同类型的法学院校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层次、不同需要、不同区域和不同优势,有侧重地培养不同类型的法治人才,形成以创新“跨专业、跨学位、跨学校、跨国家”的横向专业为主导,辅以纵向实践和社会服务的多元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方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而培养不同类型的法治人才,关键在于按照法治人才不同行业的社会需求,结合行业专业人才培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来确立整合式创新的多元法治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具体机制,最终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多元法治人才的分类培养目标。

首先,分类培养多元法治人才应树立整合式创新理念,明确国家社会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法治人才的不同需求,从而在培养过程中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迫切需要一支符合全面依法治国需求法治人才队伍,这支队伍不仅包括以立法队伍、行政执法队伍、司法队伍为主体的法治专门队伍,而且包括以律师、公证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人民调解员、法律服务志愿者为主体的法律服务队伍。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应对和处理复杂多元的社会法律关系,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都需要精通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多元法治人才。换言之,全面依法治国必然使法治国家社会对法治人才有多元化需求,对法治人才多元化的需求既是应然的价值命题,也是实然的适时选择,面对多元法治人才需求建立起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相适应的多元法治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法学教育的重要使命。大致说来,国家社会对法治人才的不同需求至少有四个层次:第一,司法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即建设高素质专门法治队伍。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核心是法官、检察官、律师,公检法司人员等。第二,行业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即满足国家社会法治的普遍需求的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具体包括通过法学教育担负起法治建设的使命,培养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企业法务、政府法务、立法事务、社会管理法务,行政执法等符合各领域广泛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法治人才。第三,特殊专门法治人才模式,即以某种特殊专门需求为导向的法治人才培养。如“知识产权+法律”“金融+法律”“会计+法律”“新闻+法律”“外语+法律”等,实现跨学科、多专业的复合型法治人才的培养。第四,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模式,即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法治人才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既需要强调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又需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法律实践能力的提升,这就要求各培养单位建立更多国际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域外理论学习和实践交流的机会,切实培养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基于国家社会对法治人才需求的不同层次,要培养多元法治人才,内在要求以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只要有利于多元法治人才分类培养的各种资源都应当充分吸收利用。在实践层面,应有效贯彻协同育人、协调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培养单位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有效地对各种体制机制进行创造性整合,充分发挥各高等学校、政府、法律实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在法治人才培养中的潜在优势。

其次,分类培养多元法治人才应以整合式创新理念优化法学课程体系,根据国家社会对不同行业法治人才的不同需求,通过跨学科、跨部门资源整合建构起中国特色的法学课程结构体系。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整合式创新尤其强调创新主体间的伙伴式合作,通过开放、共享的机制平台对各创新要素进行选择、重组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有机整体。“整合”一词原本的意思是融合、综合、成为整体、一体化,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整合”意味着将各种创新要素通过创造性融合,促进各项创新机制之间的协调互补,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升华,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在适应多元法治人才分类培养的过程中,优化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对全面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关键意义。作为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法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决定着法治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我国传统的法学教育形成了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法学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主要是法律部门的划分,因而表现为理论与应用、实体与程序法的课程模块,但无论哪一种课程模块都是围绕着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传授这个中心,所体现的课程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这种课程体系的弊端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割裂开来,课程教学过多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培养符合全面依法治国新时期所需的法治人才,提高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对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符合全面依法治国法治人才培养要求的创新型法学教育课程体系,需要在创新思维下将各创新要素进行选择性优化,相互之间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的统一有机整体,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法治人才培养的整体功能,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就要建立符合不同行业所需法治人才的教材體系,适应分类培养法治人才的不同要求,不断优化多元法治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在精英化、复合型、应用型多元法治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引下,各法学院应基于多元化培养方案,结合自身特色,开设选修性质的各种课程以适用社会对不同类型法治人才的需要。目前,各法学院与法院、检察院及律师事务所等实务部门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选任、培养模式、案例库建设、实习实践形式等方面已经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以后,在法学专业教材的开发和编写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法治实践部门的作用与功能,建立高等学校与法治实践部门协同研发优质教材的规范化机制,不断优化法学教材体系;同样,在实践教学方面,高等学校与法治实践部门也应建立起规范化的协同育人机制,切实让实务部门成为法治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承担起分类培养多元化法治人才中各具特色的实践教学的应有责任。

整合式 篇12

关键词:整合式教学方法,健康教育,教学改革

已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席詹姆斯·格兰特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曾说过:“在战胜当今对人类生命和健康构成主要威胁的疾病方面, 通过改变人类的知识和行为, 要比医学上取得的惊人进步, 甚至比增加专业服务更容易产生影响, 而且可能更加重要”[1]。实践证明了格兰特先生的远见卓识。在当今慢性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主要因素的形势下, 健康教育正在对改变人们的健康观、生活方式, 建设健康的社区等发挥越来越令人信服的潜力[2,3]。通过健康教育来改善人类的行为、降低发病率和患病率、提高人们的生存质量是代价最小也是最可能在当前取得实效的措施, 这种观点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4,5]。近年来我国的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发展, 但在卫生工作中仍有很多专业人员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其健康教育的技能素质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加强医学院校中的健康教育课程来提高医学生的健康教育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长远影响[6]。

医学院校的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医学生健康教育技能的主要场所, 《健康教育学》是国际医学教育本土化标准中的重要课程之一[7], 已经被大多数医学院校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但在当前的《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重视不够的问题。这与当前《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关系密切: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填鸭式、满堂灌的讲授顽固地占领着课堂阵地。教师研究理论性内容多于研究方法性教学;进行应试性训练多于指导素质培养;只注意了阶段性教育而忽视了为终生教育打基础, 只注意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创造精神的培养。这些都与《健康教育学》是一门方法学和应用性学科的特点不相符。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后果是: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直接导致学生对这门课没兴趣, 不重视, 严重阻碍了学生健康教育观念的形成。改革《健康教育学》传统的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重能力、素质的培养, 已成为《健康教育学》教学工作中亟需研究的课题[8,9]。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提出了“在教学方法中应广泛应用引导式、问题式、交互式等模式”的精神[7]。整合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理念是:单一的教学方式有它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 在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通过优选讲授内容, 优化讲授方法达到优质的讲授效果, 通过改良考核方式达到测试学生能力的目的[10]。其主要手段是通过运用多种具有互补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掘学生的思维潜力,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11,12,13]。

1 教学改革的目的

应用整合式教学方法针对《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方法指导、能力训练”的改革探讨, 探索医学教育新形势下的教学实践和评价的新模式, 使课堂的中心由教师回归到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起引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的作用。达到“在健康教育实践中掌握健康教育工作方法”的教学目的。

2 教学改革的内容

2.1 优选讲授内容

本着“不求多, 只求精”的原则和“培养素质, 锻炼能力”要求, 采取专家咨询、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 了解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对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需求, 了解专家和学生对《健康教育学》教学内容的看法。从中总结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应该掌握的健康教育理论、方法与技能。形成“以健康教育基本理论为出发点, 以健康教育基本方法为根本点, 以健康教育理论基本应用和项目管理为着眼点”的“三基”教育理念。把授课重点放在健康教育方法的掌握和实践应用上。

2.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 它直接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艺术。国外医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14,15,16], 如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PBL) 、团队教学方式、病例教学等模式, 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其总体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教师说教方式。我们根据课程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 灵活运用了下列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授课教师共同收集、精心设计、整理编写案例集。教师在系统讲授《健康教育学》理论知识时, 针对人类健康行为改变理论、健康传播方法和技巧、健康教育项目的设计、干预和评价、不同的健康问题、不同的健康教育场所等相应授课内容的特点, 选择生动恰当的案例, 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归纳、总结,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总结中, 通过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提高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景教学法。健康教育学是一门交流的学问。比如针对“健康传播的方法和技巧”一章内容, 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充分准备, 通过模拟情景, 体验角色情感, 运用所学健康教育技巧, 做好服务与沟通工作。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和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下, 将一些抽象、书面化的内容通过形象、具体、熟悉的情景剧表现出来, 再加上教师点评, 使学生对书本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课外实践法。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学生从传统的“学会”到现在的“会学”, 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收集、利用信息的能力和自学研究能力。我们在《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尝试引入课外科研小组的方法,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自己选择研究内容, 完成查阅文献、社会调查、数据处理、形成报告的简单科研过程;最后安排一次课, 通过分组讨论、互相打分、代表发言、教师点评等方式给学生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学生普遍反映虽然整个过程投入了很多精力, 但是获得的收益非常大, 对自己的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获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管理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另外, 健康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讲授不同章节内容时, 可根据实际情况取得健康教育机构的配合, 组织学生观摩健康教育项目现场, 提高其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感性认识, 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3 考核方式的改革

《中国医学本科教育标准》中提出:“医学院校必须建立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 必须进行考试方法的研究, 以便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本课程即本着“考记忆”与“考能力”相结合, 以考能力为主的原则。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结合, 以平时成绩为主的形式。平时成绩为学生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课外实践中的表现得分, 体现考能力方面, 占总成绩的较大比重;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 体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占总成绩的较小比重。两者结合作为学生的综合成绩, 既能有效调动学生平时动手的积极性, 又能全面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评价

对比《健康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前后学生对教学方式的兴趣、接受程度、满意度、评价与建议;邀请同行专家听课, 监督、评价该课程应用整合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及可行性, 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及闭卷成绩, 学生学习利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变化, 考察学生对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来考核教学改革的综合效果。

上一篇:异议申请程序下一篇:蛋白酶激活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