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规划

2025-01-04

现代城市规划(共12篇)

现代城市规划 篇1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工业城市的发展, 在认识工业城市问题的同时, 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并由此而构筑了现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内容也在不断地丰富与发展。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的社会环境, 提升了城市的外在形象, 引导了城市今后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城市规划概述

所谓城市规划即指综合部署某个城市在一定发展时间内的空间布局、空间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配套设施等。城市规划概括来说即指城市空间设计及调整安排。通常情况下, 城市规划主要是动态协调城市人民活动的空间, 有计划的规划城市空间区域, 同时为人们提供活动所需的各种空间。

2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同时也展开了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的讨论。具体的代表人物有法国柯布西耶、英国霍华德。其中英国的霍华德提出了建立一个理想化城市, 该城市兼具乡村和城市的优点, 即田园城市。即要求在中心城市或大型城市郊区、四周建造小规模的城市, 缓解大城市的卫生问题和拥挤问题。这一思想基本确立了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和规划理念。柯布西耶认为城市必须集中, 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 由于拥挤而带来的城市问题, 是完全可以通过采用大量的高层建筑来提高密度和建立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等技术手段进行改造而得到解决的。通过城市不断发展和城市规划手段的实践证明, 在20世纪又涌现出大量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观点, 指导和促进城市的发展, 而城市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又将被总结归纳, 形成新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概述

3.1 卫星城理论

以卫星城理论为例, 该理论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已经十分广泛。其理论基础是田园城市理论, 因为在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 存在城市功能集中的问题, 造成中心城市人口数量较多, 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稳定发展, 乃至破坏了城市功能系统的正常运行。为了缓解该问题, 我国即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卫星城理论。所谓卫星城理论就是在中心城市郊区, 四周区域建设中小型城镇, 以将中心城市的人口分流至小城镇, 减少中心城市的压力。这些郊区城镇可以独立运行, 同时具备了城市运作的设施与条件, 且与中心城市息息相关。在这种情况下, 外围城镇与中心城市就构建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有效的推动了二者的发展, 同时实现了建设卫星城的目的。

3.2 同心圆理论

该理论是E·w·伯吉斯在1923年提出的。伯吉斯主要研究了芝加哥的城市现状, 其创建了土地使用空间与城市发展的一个理论模型。在同心圆理论中, 他将城市归类为五个同心圆:即中心环是中心商务区、二环是过渡区、三环是工人居住区、四环是良好居住区、五环是通勤区。这一理论特别关键的一点是, 这些环并不是固定的和静止的, 在正常的城市增长的条件下, 每一个环通过向外面一个环的侵入而扩展自己的范围, 从而揭示了城市扩张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同心圆学说对现代城市的建设规划有着参考性的作用, 该学说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的价值分带:中心商务区土地利用层次最高;越靠近中心商务区,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最高;越往城市外围, 地租地价就越低。同心圆模式的优点是反映了一元结构城市的特点, 动态分析了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3 扇形理论

扇形理论是H/霍伊特在1939年提出的理论。霍伊特依照美国六十四个中小型城市住房租金分布状况的相关整合资料, 并调查了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的居住现状, 得出城市住宅有如下几个倾向:①住宅地沿着交通线延伸的现象十分显著;②高租金住宅在高地、湖岸、海岸、河岸分布较广;③高房租住宅地存在不断向城市外扩展的倾向;④高级住宅地喜欢聚集在社会领袖等名流人物宅地的周围;⑤办公楼、银行、商店的移动对高级住宅有吸引作用;⑥高级住宅地紧密结合交通线路分布;⑦高房租住宅追随在高级住宅地后面延伸;⑧高房租的公寓多数建立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宅地带内;⑨房地产业者与住宅地的发展关系密切。扇形理论进一步发展了伯吉斯的同心圆学说。霍伊特认为, 美国城市居住区有向外延伸的趋势, 如处于外圈的高级住宅区往往位于高地, 接近自然环境的地区, 但由于受到事务区和高级商店、社会名流的吸引, 往往沿公路或河流向内延伸到市中心。低级住宅区也可向外扩展到城郊。其结果破坏了同心圆结构, 形成了不同等级居住区的扇形分布。该理论是从众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的, 较之同心圆模式有更大的现实性, 同时考虑到交通、工业等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 这也是很大的进步。

3.4 多核心理论

该理论是由C·D。哈里斯 (C.D.Harris) 和E·L·乌尔曼 (E.L.Ullman) 于1945年提出的理论。他们通过对美国大部分大城市的研究, 提出了影响城市中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①有些活动要求设施位于城市中为数不多的地区 (如中心商务区要求非常方便的可达性, 而工厂需要有大量的水源) ;②有些活动受益于位置的相互接近 (如工厂与工人住宅区) ;③有些活动对其他活动容易产生对抗或有消极影响, 这些活动应当避免同时存在 (如富裕者优美的、大片的开阔绿地被布置在与浓烟滚滚的钢铁厂毗邻的地区) ;④有些活动因负担不起理想场所的费用, 而不得不布置在很合适的地方 (如仓库被布置在冷清的城市边缘地区) 。

4 结束语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归纳概括了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经验, 有效的指导了城市的科学化发展。对城市的规划发展起到了导向的作用, 推动了城市的更好发展, 与此同时, 城市发展中归纳总结的建设经验反过来又更新、完善了城市规划理论体系。实践是一块试金石, 只有不断的进行实践, 才能将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 才能不断完善城市理论, 使理论不只停留在理论层面上。

摘要: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部门及人员要全面掌握规划的理论知识与技能, 并运用于实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应用

参考文献

[1]姚琼.现代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主体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 2014.

[2]狄涛.现代田园城市规划理论的溯源与实践研究[D].长安大学, 2014.

[3]徐亚东.探析“梁陈方案”及其对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实践的影响[D].宁波大学, 2014.

[4]朱红杰.简·雅各布斯城市规划理论的多角度阐释[D].南京艺术学院, 2014.

现代城市规划 篇2

为充分体现现代城市、现代农村、现代产业、现代交通、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六大要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示范线规划建设需要在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和配套标准化九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一、布局组团化

(一)全市以中心城为核心,形成城、镇、村合理布局的市域城乡体系,城、镇、村之间以田园隔离,防止连片发展。

(二)构建走廊式、组团化、网络状城乡空间格局,形成“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整体风貌。

二、产业高端化

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强大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农业为基础的市域现代产业体系。按照“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标准,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实现高附加值、高投入、高产出,从业人员收入达到中高水平。

(一)现代农业:规模化生产,与二、三产业协调联动发展,逐步形成与旅游、物流、商贸、加工结合的都市现代农业。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制造业:中心城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二圈层重点发展高端产业,三圈层重点发展产业高端。

(三)现代服务业:分类聚集、规模发展,形成“一核集聚、四城辐射、两带带动”的发展格局。中心城退二进三,重点发展金融业、商业、文化创意等;

二、三圈层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商贸、旅游和物流等。

三、建设集约化

在资源利用、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实行高度集约化。

(一)资源利用集约化

1.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至2020年,成都建设用地增量空间有限,只有通过土地整理和提高用地集约度,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集约化利用:成都是一个结构性缺水的城市,环境用水量不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城镇和产业集中集约发展,才有条件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3.能源集约化利用:成都市能源主要靠外部输入,成都电网为受端电网,城镇和产业必须集中集约发展才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城镇建设集约化

城市和城镇采用高强度的集约化建设方式。1.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功能,呈现高度集中集约的城市空间形态;外围组团和新城适度集聚,总体开发强度低于中心城,在组团中心、交通枢纽、发展轴线上集聚发展。总体呈现从城市核心向外由密到疏、由高到低“梯度式”的形态特征。

2.城镇采用高强度、中低密度的集约化建设方式,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致的空间形态,塑造丰富的空间层次感。

(三)产业发展集约化

包括产业布局集中化、产业发展集群化、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三个方面。

1.产业布局集中化。产业进一步向园区集中,将工业集中度达到80%以上;

2.产业发展集群化。突出一区一主业,强化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实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目标;

3.产业用地建设集约化。单位面积工业用地增加值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工业用地建设强度,容积率达到1.5以上。

(四)农村集约化发展

规模化、精细化、立体化发展现代农业,重点发展城郊型高附加值农业;农村居住要因地制宜,相对集中,集约建设。

四、功能复合化

(一)城市区域功能复合:工作、居住、休憩与交通功能混合,防止过度分区、功能单一带来的活力缺乏、低效率与交通问题。

(二)建设项目功能复合:由单一功能的建筑向复合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发展。

(三)地下与地上空间复合利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四)强化中心:各级城镇、各个组团在功能高度复合化的基础上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齐全的各级中心,防止城镇园区化、小区化、空心化。

五、空间人性化

通过城市设计,按照以人为本原则规划设计城镇空间,形成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

(一)空间尺度人性化:具有宜人的街巷空间和公共开敞空间,及丰富多彩的临街业态,防止宽马路和大广场。

(二)功能人性化:以人为本,按照人的生活需求和活动范围配置各种配套功能,包括医疗、教育、卫生、文化、购物、娱乐,形成合理的功能布局。

(三)设施人性化:根据人的需求配置方便使用的公共设施。

六、环境田园化 山、水、田、林构成成都的生态本底和自然环境,须“显山、亮水、露田”,营造宜人的城市环境,展现田园风光和自然之美。

(一)保护生态屏障:保护龙门山脉和龙泉山脉(即两带)构成的生态屏障,体现“人在林中”。

(二)体现城在田中:城乡形态应体现“城在田中”,农田既具有农业生产功能,又承担城市的生态功能和休闲功能。

(三)体现园在城中:中心城、县城绿地布局均衡化,形成“园在城中”。重点在“198”地区、“三山一陵”、城市公园及街头绿地、城市道路及河道两侧进行绿化。

1.“198”地区:为城市楔形绿地及外环路两侧各500米范围,共计140平方公里生态用地,打造高品质田园风貌。

2.城市公园:对“三山一陵”,即磨盘山、凤凰山、天回山及十陵公园进行造林绿化。

3.街头绿地:按“出门500米见绿”,建设城市绿地系统。

(四)小城镇和居民点的居住环境田园化。

1.小城镇:布局应顺应自然,与农田充分融合;以农田和林地作为环境绿化。

2.农村聚居点:宅前屋后田园化,以农田、菜园或经济林木作为环境绿化。

(五)道路及河流绿化:城市与城镇之间、城镇与乡村之间的道路应顺应自然地形,避免宽马路、大广场,道路两侧田园化。

(六)林盘:川西林盘是我市特有的田园景观和环境特色,要充分保护和利用典型的川西林盘。

七、风貌多样化

(一)空间轮廓多样化: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线。

(二)建筑风格多样化:在整体风格协调的基础上体现多样化。

(三)保护历史文化,体现文化的多元化。

(四)各级城镇应形成各自独特的标志。

八、交通网络化

构建辐射区域、覆盖全域、高效便捷、以“TOD”为导向的综合交通体系。

(一)强化枢纽:建设国际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使成都成为世界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和枢纽。成都交通枢纽由航空、铁路、公路三大枢纽构成。

1.航空枢纽:加快建设双流国际机场与成都第二机场,规划形成覆盖世界各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空网络,最终形成客运总量9900万的国际区域性航空枢纽。

2.铁路枢纽:在国内形成南北贯通、东西连接、通江达海的高速铁路网络,形成成都至贵阳、昆明等邻近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至西安、武汉、兰州等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交通圈,至环渤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8小时交通圈。打通通向大西洋、印度洋的对外铁路通道。构建对接西亚、欧洲、南亚、东南亚之间的铁路网,打造成都国际铁路枢纽。

3.公路枢纽:形成至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20小时交通圈,打造成都对接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公路运输大通道,极大增强成都对外交通辐射能力,提升成都在亚洲公路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二)构建全域综合交通网络:全域综合交通网络由道路网络、轨道网络、公交网络及物流网络构成。

1.道路网络:形成环状加放射的多层次道路网络体系。中心城与县城由高速路、快速路连接,县城与重点镇由一级路连接,镇与村由村级公路连接,县城之间、各组团之间形成环状快速连接。

2.轨道网络:形成由国铁、城际铁路、城市轨道有机衔接,连接中心城、县城、重要功能区的一体化轨道交通网络。根据正在修编的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初步确定16条地铁线,总长约658公里。

3.公交网络:从中心城延伸到中心村,形成全域城乡满覆盖、公交一体化的公交网络,依托公交枢纽形成“TOD”发展模式。

九、配套标准化 全市形成城乡满覆盖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各级城镇和农村配套功能标准化,配套设施建筑风貌多样化。

(一)配套项目标准化

1.中心城和县城:形成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商业、市政等九大类近一百项配套体系。

2.重点镇:“1+17”,即1个重点镇需配套完善17项公共配套建设。

3.一般镇:“1+13”,配置公共配套设施6项,市政设施7项。

4.农村新型社区:“1+10”,即1个村(社区)配置10项公共服务设施。

(二)配套功能标准化

1.教育:高中进城、初中进镇、小学相对就近、所有乡镇建中心幼儿园,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全域成都。

2.医疗:县城医疗体系由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构成,重点镇设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中医院)或标准化卫生院,一般乡镇设标准化卫生院,农村聚居点设村卫生站。

3.文化:县城设图书馆、文化馆和剧场,重点镇设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一般镇设综合文化活动站,农村聚居点设综合文化活动室。4.体育:每个县城设区县级体育中心(主要含体育场、体育馆、游泳池等),重点镇体育设施达到“111”标准(即1个田径场、1个标准体育设施、1处全民健身广场),一般镇设“两场一池”(即1个标准灯光篮球场、1处全民健身广场和1个标准游泳池),农村聚居点设全民健身设施。

5.社区服务:县城内各社区、镇、村都应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包括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等服务。社区服务全域满覆盖。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初探讨 篇3

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发展,城市的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人居环境。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因此,基于城市本质的认识,城市规划应坚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工环境。

2城市规划模式的构建

自196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由单纯物质规划走向社会经济综合规划,由控制性规划走向引导发展规划,由线性蓝图式规划走向弹性动态规划,提倡规划中要“公众参与和“以人为本”。城市建设本身是目的,而人成为城市建设的手段,人与城市之间是适者生存的关系,即人必须适应城市的发展需要。但实质上恰好相反,人类创造城市只是手段,目的是使人更好地生存。所以衡量城市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否保证群体的公正、平等和平衡发展。因此,城市规划必须打破以空间组织和单项满足物质消费为主导内容的传统规划模式,建立以满足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核心的规划模式(见图1) ,构建一个展现人性回归具有特色个性和灵魂、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人工环境。

3 城市规划模式的解析

3.1符合城市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式出发点

3.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城市规划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强调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自然是人居环境的基础,人的生产活动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互动和良性循环。

图1

3.1.2城市规划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是指城市发展要充分考虑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公平原则下使每位居民都应能享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和轻松、安全、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满足人生存、发展需要的人工环境,城市发展就是要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质量,满足其物质、精神文化发展的需求。“以人为本”已成为城市规划的主流思想之一。

3.2符合城市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式在城市规划中的体现

3.2.1城市居住功能

① 设计宜人的建筑空间。建筑空间的设计目的是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日常活动空间和居住环境。微观层面上的“人本”设计主要考虑设计细部之间的“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等原则。良好宜人的空间尺度是城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涵,也是城市设计人性化的体现。

② 构建和谐的邻里环境。人只有生活在一个和谐、融洽的邻里环境里,才能产生认同和归属感,才会促进和谐邻里构建,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

3.2.2城市就业功能

①创建多功能社区。在信息网络革命的影响下,产业通过信息化、分散化与居住环境融合,这种具备居住、就业、交通和游憩等典型城市功能的社区被称为多功能社区。多功能社区将成为网络化城市的基本空间载体。在新城市主义的影响下创建的几个美国新城镇里,大约40% ~50%的居民是在社区内部的企业中上班,不但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也减少了通勤交通,对缓解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宜居城市环境的建设大有裨益。

②完善交通、通讯设施。合理的交通组织是城市经济效率的保障,也是居民在城市中工作便利的前提。可以通过交通调查,解居民出行习惯,并以此设计交通线路和制定一定的交通管制,是城市交通正常运行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完善通讯基础设施,在信息网路技术的支持下,逐步实现远程办公电视电话、网络会议,可以有效地改善中心城的交通情况,也可解决居民工作的奔波之苦。

3.2.3城市交通功能

①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城市快速道路、轻轨、地铁、城际轨道和公交汽车,构建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相协调的综合交通结构体系。真正做到城市是以“人”为本,并且要以“多数人”为本,而不是以“少数人”为本。

②发展可渗透性街道网络。可渗透性街道网络是指人们能够通过选择路线轻松穿过一个地区的便捷性与可能性。城市生活性街道的设计应该更多地尊重行人的利益,而不能仅从行车便捷考虑。

3.2.4城市游憩功能

①構建社区人行导向交通体系。在社区内构建行人导向交通体系,重视人行空间,确保人行道不被挤占。

②加强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人均绿地水平,加强对城市河、湖、湿地、风景名胜区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严格环境污染的治理使城市居民在高楼林立的城市森林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充分享受绿色空间,消除疲劳,身心愉悦。

③延续城市文脉,塑造城市个性。城市现状是其历史发展沉积的结果,是地方传统文化的物化形式是地方建筑风格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现代城市研究结合,是历史传统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统一,具有其特有的脉络和个性。我们要做的就是延续其发展脉络,发扬其独特个性,而不是大兴土木的贪大图洋。通过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社区设计和建筑户型等方式延续其发展脉络,强调城市的传统风格,凸显其文化特色。

4符合城市本质要求的城市规划模式的实现

4.1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保证居民利益诉求

城市规划本身是一种社会运动,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参与者的多元性,才能反映出不同性别、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和价值观人群对城市发展的诉求。在当前的中国,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人口迁移的速度和规模不断攀升,公众参与显得尤为必要,多元参与有利于维护多方利益,维护社会安定,构建和谐社区。事实证明,凡是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实行比较好的城市,必然有较多的公众参与,从而也保证了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

4.2延续城市文脉,打造人文城市

城市文脉是城市发展变化中所具有的时空关联。要把城市规划建设成一个生态性城市、园林性城市,更是一个艺术性、地方风情性城市。城市的魅力在于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差异,但目前的统一规划模式正在逐步消灭这种差异。所以,城市规划要千方百计的保护地方文化传统,延续地方文脉。传统的才是最具特色的,也是最富有人性化和持久生命力的。

4.3 关注弱势群体,实现人际公平

城市规划是城市最重要的公共政策之一,其目标就是以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分配城市资源。公正性,就是城市规划作为引导城市发展的公共政策,就必须为实现社会公正而采取措施和对策,顾及大多数居民对城市设施需要,保证城市资源更合理、更有效的分配。城市规划必须转变理念,关注弱势群体,关注人际公平,实现其公共政策职能。

4.4完善城市规划体制改革

探究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篇4

1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组成要素

1.1 生态环境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是自然环境保护,它能够实现城市与环境发展的同步协调,有效避免城市建设过程中破坏生态环境或生物多样性。在适当的区域内对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进行构建,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应用,实现植被结构和植物种植的优化,提高植被覆盖面积,对城市中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及噪音污染等进行有效控制,并回收利用固体废弃物,实现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

1.2 生态社会

培养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结合城市规划要求,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合理应用,培养人们的生态消费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对法律体系、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等进行构建和完善,使社会管理更加有效,并达到良好的综合服务效果,优化人口结构,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同步发展,为人们营造良好的生活、居住和发展空间[1]。

1.3 生态经济

生态经济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推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强清洁原理应用,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问题进行有效控制,并将其对社会和环境的污染及危害降到最低。同时,也要结合城市经济发展要求,对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等进行优化,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能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地区性发展要求,对生态交通、生态旅游和生态住宅等进行推广。

2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要素原则。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立足于自然,并尊重自然,确保各项生产活动的节能性、再生性及可持续性,使规划方案与城市的实际设计诉求相符合。同时,也要重视物质发展,以提高人们日常生活质量,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并实现文化传承。

(2)复合生态原则。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注重社会、经济、自然三者的同步性,使三者之间实现高速流转,确保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得到良性实施。

(3)实际性原则。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结合该地区的实际情况,依据该地区的地理情况、自然情况和人文情况等对生态城市设计理念进行合理应用,使具体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与该地区的具体发展诉求相匹配[2]。

3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将城市生态化作为生态城市设计规划过程中的总目标,借助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对城市的环境、文化、风格等进行诠释,使生态城市规划更加独特。设计人员要将景观设计、产业设计、住宅设计和环境设计作为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3.1 城市景观设计

城市景观设计包括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两个方面的内容。人文景观又可划分为建筑景观和园林景观。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地域性的人文景观特点进行考量,并借助建筑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而建筑景观设计要确保高层景观设计与低层景观设计兼备。高层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将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工作落实到位,着重对街道建筑景观进行设计。园林景观设计要对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现代城市理念进行融合,将公园、广场和城市水系等作为设计核心,实现现代城市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最大化。

3.2 城市产业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资源的节约及保护进行考量,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并避免对可再生资源进行过度浪费。使各个生产环节更加科学合理,使人、自然和社会呈现良性的发展状态,有效避免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结合城市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同时,城市产业设计也要注重产业与生态的同步性,实现循环经济与高科技共同发展,以构建市场化、现代化和生态化的城市环境,实现生态城市的高科技和标准化,促进城市旅游、医疗、教育和文化等各项基础性产业的快速发展。调整和改造现有产业,实现产业的生态转型,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完成生态城市设计之后,对城市环境和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评价,并结合评价结果进行干预,推进现代城市环境和经济的双向发展。

3.3 城市住宅区设计

住宅区域是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实现城市住宅区设计,首先需要将交通、能源、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完成基础设施规划,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其居住环境。城市住宅区设计中,要坚持生态学原理,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建筑建设同步进行,实现生态系统和城市居民的同步发展。同时,城市住宅区设计中,也要对城市的生态特征和地理环境特点等进行具体考量,确保住宅设计与当地的实际环境及风俗习惯等相符合。

落实居住区域绿化工作,在居住区内对集中绿地进行构建,提高居民住宅区绿化程度。以经济发展型城市,对城镇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等进行带动。同时,也要对生态保障设施建设进行完善,将节能减排和污水排放等工作落实到位,对部分生态区域内的环境进行修复,以保障城市周边山峦、水系的生态功能[3]。

3.4 生态环境设计

生态环境是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对自然生态基础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现象。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要对其进行保护,避免对城市原有生态自然环境产生破坏,然后根据区域性特征,对生态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规划设计。同时,也要改善和管理现代城市生态环境,借助生态学原理和设计原理,合理改造原始生态环境,更好的将其应用到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中,并提升其生态价值,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以西北为例,牧草充足,可以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对其进行应用,既能够优化该地区生态环境,又能够对人们的居住环境进行充分绿化。

4 结语

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具体实践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规划设计人员要结合城市的实际发展情况,借助生态学原理对其进行规划和设计,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推进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摘要:当前经济发展与现代生态城市规划存在严重冲突。生态意识的觉醒,使人们越来越多的将生态理念应用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实现了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市政部门要借助生态理论,实现人、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本文着重论述现代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要点,加快现代生态城市建设进程。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1]赵笛.现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新构想[J].住宅与房地产,2016(09):36.

[2]李丽娜.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生态城市规划探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5):156.

现代城市规划 篇5

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城市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3S技术来提升现代城市规划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探讨了基于3S技术的现代城市规划的方法及应用技术,同时以泰安市为例,研究了如何运用3S技术和制作的4D产品等基础数据为现代城市规划服务,对其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目的是希望能够促进3S技术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发展,促进“数字城市”的顺利建设.

作 者:高志宏 梁勇 林祥国 GAO Zhi-hong LIANG Yong LIN Xiang-guo 作者单位:高志宏,GAO Zhi-hong(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梁勇,LIANG Yong(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泰安,271018;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39)

林祥国,LIN Xiang-guo(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2)

现代城市规划 篇6

摘要:在当前和谐生态的发展理念倡导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出高品质、低经济、宜居住的城市,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的主要臆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理论为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风水理论倡导“天人合一”,把人看作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有机整体,人与人居住的建筑空间应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

关键词:风水理论;城市规划;改造

一、风水理论概述

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学科综合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其宗旨是缜密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聚集最佳的天时地利与人和,以达成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

在许多民间意识里,“风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的,也是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人们在选择居住环境的时候,对周围水文、地貌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其实“风水”也孕育着朴实的科学道理,风水理论中许多朴实的观点实则包涵有极为丰富的现代生活哲理,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规划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很讲究人与建筑跟自然环境的关系。自古以来,“风水”在我国的建筑规划、选址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具有非常可靠的参考价值。现在,在我国仍然没有完善的人居环境评价体系,如何将“风水”这一传统的有关人居环境选择的理论运用到现代城镇建设、居住区的发展等方面,这是建设工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责任。

二、古代风水学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

从现代城市建设的角度上看,也需要考虑整个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生态系统。每一地域都有它特定的岩性、构造、气候、土质、植被、及水文状况。只有当该区域各种综合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协调、彼此补益时,才会使整个环境内的“气”畅顺活泼,充满生机活力,从而造就理想的 “风水宝地”——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对于中国常见的背山面水的城市、村落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生态学意义的典型环境。其科学的价值是:背后的靠山,有利于抵挡冬季北来的寒风;面朝流水,既能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又能享有灌溉、舟楫、养殖之利;朝阳之势,便于得到良好的日照;缓坡阶地,则可避免淹涝之灾;周围植被郁郁,即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能调节气候,获得一些薪柴。这些不同特征的环境因素综合在一起,变造就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环境。这个富有生态意象、充满生机活力的城镇,也就是古代建筑风水学中始终追求的风水宝地。

三、风水理论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

城市规划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包括社会学、规划学、建筑学、市政工程学、环境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在追求多元文化共生的今天,城市规划学科也要与时具进,不断发展,更新,充实和完善,其中也包括对风水理论的分析包容。

城市规划学科与风水理论的共生基础:

(1)规划学科中关注的非具体的环境影响因子在理气派风水理念中亦有存在。两者都把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这个系统以人为中心,包括天地万物。环境中的每一个整体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相互对立的要素。现代规划注意与地质勘察,水文学科相结合,充分论证地质承载力,土壤属性,地下水环境,电磁场,周边微量元素及化合物存在等对规划地块的影响。而理气派关注的正是“环境容量”中的风,气等抽象因子。

(2)形势派关注的具体物象与规划学科息息相通。规划设计中充分重视外部背景环境对基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诸如水源、气候、物产、地质等,是基本的规划要务。而风水学中形势派,也非常重视山形地势,注意把小环境放入大环境考察。

四、风水学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1)促使辩证规划法的熟练运用,更好地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风水理论历来都是有争议的。从其发展过程看,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凝聚着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它应当被看作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对待,风水理论对于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积极成份占主导地位,在处理城市规划与自然要素的关系方面,它用全新的理论方法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撑,我们应当重视这份文化遗产,对它进行科学研究和剖析,为今天城市现代化建设服务。

(2)增强了城市整体规划观念

世界城市规划的实践和理论已经有了久远的历程,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再到如今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城市经营等理念……随着城市规划事业的不断发展,优秀的规划理念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亲和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创造开放灵活的空间;尊重自然,利用自然原态,是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优良传统。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同自然和谐,表达自己独特风格的城市,是历来规划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3)可持续发展的应用

在当今科学化水平提高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城市规划的内容已不仅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要综合地方自然与人文要素、地方精神与民间文化,达到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寻求“天人合一”,达成人与居住环境的共惠共荣,正是风水理论运用于现代城市规划建设中所倡导的。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适宜人居的城市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五、风水学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当代社会的发展是以城市建设为中心的。但众多的城市没有山峦,或缺少河流,似乎与传统风水中桥条的依山傍水距离甚远,但只要略加变通,依然可以找到符合传统风水宝地的范例。在考察城市中的风水状况时,可以将一座座楼房看做是重重叠叠的山峰峦头,可以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道路,看做是一条条的河流溪水,因为对于城市居民建筑而言,自然环境及山岳河流等要素的影响,远不及毗邻宅周的其他屋宇墙垣及道路等影响更为直接和密切,因此在城市井邑之宅的辨型方法中,龙、砂、水、穴遂被赋予了心的特殊喻义而加以运用。从当今首都首尔以及要迁都的公州选址规划看,基本上符合中国风水的基本原则,可看出历来重视中国的风水。这里仅从中国风水原理阐述,依據中国风水原理如何规划城市,以期对现代城市规划有所启发、借鉴,所以不过多对其他方面多做评论。

属于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古代风水学,由于时代与历史的局限,必然有着许多虚幻不实的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用当代的语言和科学的理念去阐述传统的思想,一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当今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与城市规划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六、结束语

风水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色彩的东西,它宝贵的哲学思想理论,有着强大的魅力,尽管风水学历来的发展都备受争议,可我们更应该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它。无论何时,选择适合于人们居住的外部环境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祖先在那落后的年代就是由于总结出了这些自然科学,又充分结合了当时的特殊状况,才有了现在我们看上去仍感神奇的效果。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珍视这份遗产,并认真研究它,剖析它,传承它的独特的文化内涵,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到现代建设中来,更好的为人们的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美]I.L.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芮经维,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俞孔坚.理想景观探源:风水的文化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现代城市规划 篇7

1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

城市规划的基本理念是整个城市规划体系的中心思想, 它为实际的规划过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且这种理念也适合使用到建筑设计方案当中。城市规划设计当中, 是利用最基础的文字、符号和图像来表达设计人员的思想, 达到划分地域用途的目的。城市规划的理念作为在设计过程所依据的中心思想, 它是不受到外部主观条件 (比如本位原则、既定方针、习惯意识等) 和其它客观因素 (比如交通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和时间条件等) 约束的, 它仅包含规划所应用的主要结构和关键性规划内容, 仅要求从整体上把握核心项目的创意规划以及这些项目实施的时空布局与景观环境的统一和整合过程, 只是一些概要说明, 没有细节。

2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对城市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2.1 对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城市规划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合理的分配社会资源, 尤其是土地资源, 因此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到实践当中, 要将城市当中的空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从而保证城市中居住人口和利益团体能够对资源有效的利用。只有合理的进行城市规划, 才能够是社会在资源的配置上达到平衡, 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 从而使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2.2 对城市建设产生作用

合理的运用城市规划理论可以为城市规划与建设提供良好的指导作用。现代化城市规划的理论要求从城市整体的功能和建设目标出发, 结合城市当中的各个要素, 使其协调统一、相互配合, 从而产生一个要素相互结合的结合力, 完善整个城市系统, 使其具备运行的能力。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它约束整个设计过程, 在进行实际规划的过程当中, 要严格的依据理论思想, 将城市区域划分为建设区和非建设区。而建设区域当中, 还要进一步的明确发展的项目, 将无需发展的或者发展作用不大的项目剔除出来, 而对城市发展有利的项目, 应当详细的将这些项目列出来, 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那些非建设的区域, 就要分清其中应当保留和应当拆除的部分, 再结合城市规划的其它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土地分配。

2.3 对城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对于城市建设的规划, 不能只局限于当下的情况, 要考虑城市发展的未来, 即发展的可持续性。在进行城市规划之前, 要进行城市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的预判, 从而提高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 为了进一步的保证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 就要对城市的建设规模以及布局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对于一个城市来说, 要想其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还要在其规划建设阶段综合考虑到城市周围的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的好坏, 从而对城市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规划, 达到提升城市综合水平的目的。一座城市的发展应当是在其自然环境得到保障的前提之下, 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得到有效的提高, 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2.4 对城市形象的影响

一个区域的发展, 需要一个大型的城市起带头作用, 而这个起带头作用的中心城市就需要具备良好的城市形象, 在周边范围内作为发展中心起到带领的作用。一座城市进行规划的过程当中, 要保护好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从而凸显出城市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树立一个良好的中心城市的形象。良好的城市形象, 将有有助于城市对周边的辐射作用, 从而进一步的引导周边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要合理的配置城市的产业构成, 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提升城市的形象以及生活水平。

2.5 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 不断的改革完善自身的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改进的过程当中, 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城市规划理论运用到实际的过程当中, 要注意对公共政策的意识培养, 加强城市规划当中对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 促进就业问题的解决, 进行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 优化产业的比例和结构, 在保证周边环境的情况下开展科学的城市规划活动。此外,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还能够起到规划指导以及调控和城市群体的利益所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

通常, 经济体制的改革都是伴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进行的, 而两者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随着政治体制的改革, 中央逐步将权力下放到各地地方政府, 而地方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的过程当中, 也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 城市规划工作还激起了当地政府的工作热情, 从而推动了城市规划体制的改革和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3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存在的不足

3.1 过于理想化

针对目前的城市规划理论来说, 其本身有一个较大的缺点, 那就是过于理想化, 与实际脱节, 因此在实践过程当中会出现较大的问题。这种理论虽然是通过超前的想法来解决规划当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过于超前的理论也会与现实脱节, 使规划理论在实践的过程当中缺乏依据, 从而导致规划不够全面。

3.2 理论不够成熟

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虽然具有一定逻辑性和现实性, 且优点较多, 受到广泛的重视, 但是这种理论产生时间过短, 没有经历较多实践的检验, 因此它是不成熟的。由于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是在想象和推算的情况下进行建立的, 所以他缺乏现实的依据, 从而也决定了它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需要更多的考验和验证。虽然其本身是一种新兴的概念, 但是随着不断的实践和完善, 这种城市规划理论也将越来越成熟。

4 结语

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只有城市规划足够完善后, 才能进一步的保证土地、空间的利用率, 使城市的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土地使用的规划, 因此对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的研究, 可以极大的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摘要:近几年, 房地产发展速度较快, 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开始出现泡沫, 国家为了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也收紧土地的划拨。城市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收土地规划的影响的, 因此对城市规划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可以极大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快发展。本文对城市规划进行阐述, 探析现代化城市规划理论在其中的应用, 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应用探析

参考文献

[1]韩笑非, 胡玮炜.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J].河南科技, 2014 (05) .

试析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篇8

1 城市规划的现状

我国的城市规划, 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具体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治理。通常情况下, 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治理, 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 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 而把主要注重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2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 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 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 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 许多资源相对短缺, 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 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城市建设与治理的任务繁重, 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 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 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 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 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 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 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 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 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猜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 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 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要害指标的约束下, 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 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 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

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 假如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 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治理, 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 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 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 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 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 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 (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 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 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 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 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 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 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 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 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 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 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 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 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 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 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 以及城市系统答应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 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 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 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 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 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4 结论

对于未来的城市规划, 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不能根据现有的习惯而做出轻率的推断。放眼未来, 这才是城市规划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摘要: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 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 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一个城市的建设和治理, 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本文从城市规划的现状、可持续发展设计、科学的城市规划理念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指导设计者在城市规划设计中把握正确的设计理念, 做出合理高效的设计方案。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的规划要点 篇9

1.1 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的原则。

在进行公园景观设计规划时, 园林设计师由于缺乏相应的经验和专业素质, 往往是照搬西方国家的园林设计或者是自己闭关进行设计, 这样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都是缺乏合理性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结合实际, 从实际出发。例如整个公园所在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位置等等。在设计时还需要考虑整个园林的通达性, 使其更具备使用性能。园林景观设计不能只关注图片或者想象中的效果, 要从实际使用出发, 结合当地的人文景观和人文历史文化, 从根本上使建筑、人文以及自然融为一体。

1.2 经济性,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除了考虑公园本身的质量、美观外, 还需要考虑其设计方案的经济成本。资金经济是开展城市公园建设的基础所在, 若是无法保证公园设计方案的经济性, 那将导致公园建设资金链的断裂。公园景观设计方案的不同将直接导致公园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建材数量、设备质量、植被需求等的不同, 这些不同将出现巨大的差价。所以, 公园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必须保证能够在有限的资金下, 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城市公园设计这一根源来控制资金成本, 从而保证公园设计能够发挥出资金供给的最大效益。

1.3 美观性, 生态建园与文化建园结合。

城市公园最重要的就是对其美观性的把握, 公园的美观可以选择现代化、传统化、特色化等, 在进行城市公园设计时只有将城市的人文精神、公园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以及城市的经济特色三者相融合才能保证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真正体现出其城市的特有魅力。生态化是保证城市公园美观的重点所在, 要根据公园选址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作为公园景观设计的基础所在, 因地制宜、因景制宜, 要保证公园景观设计是在不破坏其自然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此外, 人文精神的把握也是城市公园设计的关键因素, 人文因素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保证公园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即保证公园的实际使用价值。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根本就是为了供居民使用, 若是无法保证这一根本目的, 那公园也就失去了其根本价值。

2 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的设计要素

2.1 山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山与水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系统, 阳刚如山, 阴柔如水。在园林规划中, 山和水是重要组成部分。山可作为主景、前景、隔景、碍景。水是是园林规划造景的重要因素之一, 山因水而活, 树木因水而茂, 亭榭因水而媚, 空间因水而阔。水体使得园林产生了活泼生动的景观, 造就了开阔的透镜线和空间, 园林规划中, 较大的水面可改良城市气候, 同时也可开展多项水上运动, 如划船、游泳、钓鱼等。静水使人感到平和安详, 动水使人感到活泼欢快。因此在现代园林规划中, 要合理规划山水的应用。

2.2 地形。

地形是外部环境的地表因素, 是园林规划的载体和基础, 构成了园林骨架, 起到组织和分隔园林空间作用, 影响着游览的视线、路线和速度, 并且能改善局部小气候。园林地形包括台地、山丘、斜坡、水池、溪涧等, 不同的地形、地貌体现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影响了园林的风格与布局。在现代园林规划中, 地形的塑造不仅要师法自然, 同时也要体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天人合一”的造景内涵。

2.3 植物。

植被的选取与种植是与园林规划设计关系最为密切的部分, 植被的种类和布局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园林景观的欣赏效果, 所以选择植被这一环节务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原则, 将园林内各物种生存条件考虑入内。使园林充分发挥它减少污染、使人们赏心悦目的功能, 美化城市的外在形象, 协调城市各部分环境, 发挥其美学价值。观赏价值重要, 使用价值同样不能忽略, 兼顾欣赏和使用价值是最好的, 这样才能保证植被自身的协调性。

2.4 建筑。

园林建筑包括园亭、园廊、园桥、水榭、窗、墙, 砖瓦画格等。中国园林抒情写意的艺术特性, 赋予了园林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园林中的亭、堂、斋、轩等, 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礼仪的物质载体。近代的现代园林建筑, 多采用混凝土、玻璃、钢等新材料, 为园林建筑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想象空间, 建筑造型也更为自由活泼、形式更多样, 极大展现了现代城市风尚,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3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规划措施

3.1 强调景观美学, 重视人的行为活动。

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所倡导的理念之一, 这是因为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 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个性, 是在自身历史和自然发展中不断形成的, 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发展性, 这其中与自然的交流和共进必不可少。在注重公园人性化的同时, 还需要考虑公园景观规划的美感和和谐性, 只有让公园处于自然、人文与美感三者平衡, 才能保证公园的价值。所以, 在进行城市生态园林建设规划时一定要考虑考绿化与自然, 让公园真正的使人们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让生态公园充分发挥出它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 让它成为地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一大特色。

3.2 重视残障群体、老龄群体的行为活动需求。

尊老爱幼、帮助弱势群体是当代社会所倡导的, 因此, 在进行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时也应当融入此理念, 尽可能的多考虑城市的弱势群体对公园的使用需求。针对老人的需求, 可以在公园设置一些专供老人使用的体育锻炼器材或者活动场所, 要注意这些场所和体育器材的安全保障措施。针对残疾人公园需求, 可以开辟一条残疾人使用专道, 减少在公园景点和道路中的障碍设计, 还可以增设一些导盲设施、安排一些专门负责公园残疾人安全问题的人员。此外, 对于坐轮椅的残疾人员, 要注意减少上下坡路段的设计。针对儿童的公园使用, 要减少公园内具有危险性的景观设计, 在假山、公园湖旁设置栅栏和禁止牌。城市公园是供整个城市所有居民使用的公共设施, 只有在进行设计时就考虑到各类游客的使用需求, 才能保证城市公园能够满足各类游客的需求。

结语

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普及的现代, 我国生态理念下的城市公园建设不断突破与发展, 但是目前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就当前城市生态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探究, 以此希望能够给予我国园林规划和建设一些帮助, 并且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相应的重视, 在未来城市园林的发展上能够更加光明和迅速。

摘要:本文对当前具备生态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探究, 分析其具体内涵, 并提出可行性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园,景观规划,要素,原则

参考文献

浅析现代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篇10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自从2000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城市广场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风貌,是展现城市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的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腾飞,我国的许多城市兴起了建设城市广场的热潮,城市政府领导也以此为政绩。但由于在城市文化的认知上,价值观念的定位上,环境的规划设计上,经济基础和管理体制上存在诸多不足,导致许多城市广场的建设不尽如人意。

1 城市广场的定义

早在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就出现了广场,称为Agora,这个词是“集中”的意思,既表示人群的集中,也表示人群集中的地方,后来也被用来表示广场。而城市广场又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进步和时间推移而发展变化着,也可以把现代城市广场定义为城市中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它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性:1)公共性;2)开放性;3)永久性。

2 城市广场的分类

1)按照历史时期分类有古代广场、中世纪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广场、17世纪和18世纪广场及现代广场。

2)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分类有市政广场、纪念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游憩广场、交通集散广场等。

3)按照形态分类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

4)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

5)按照广场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地位分为城市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社区广场3个级别。

3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要点

3.1 广场的面积与比例尺度

3.1.1 广场的面积

广场面积的大小、形状的确定取决于功能要求、观赏要求及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因素。

功能要求方面,如交通广场,取决于交通流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人流和车流的组织与通过。此外,广场面积还应满足相应的附属设施的场地,如停车场、绿化种植、公用设施等。观赏要求方面,应考虑人们在广场上,对广场上的建筑物及其纪念性、装饰性建筑物等有良好的视线、视距。在体形高大的建筑物的主要立面方向,宜相应地配置较大的广场。广场面积的大小,还取决于用地条件、环境条件、历史条件、生活习惯条件等客观情况。

3.1.2 广场的比例尺度

广场的尺度应根据广场的功能、规模及人的活动要求,结合围合建筑物的尺度而确定。大而空旷的广场对人有排斥性,小而局促的广场则令人有压抑感,广场尺度应适中,以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城市中心广场的适宜推荐指标:

1)建筑物的高度同广场的长度比值为1∶3~1∶6;

2)视距与楼高的比值为1.5~2.5;

3)视距与楼高构成的视角为18°~27°。

3.2 广场的空间组织

广场空间组织主要应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及观赏的要求。观赏又有动静之分,人们的视点固定在一处的观赏是静态观赏;人们由这一空间转移到另一空间的观赏,便产生了步移景异的动态观赏。在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要考虑动态空间的组织要求。

广场空间的景色,有3个层次:近景、中景、远景。中景一般为主景,要求能看清全貌,看清细部及色彩。远景作背景,起衬托作用,能看清轮廓。近景作框景、导景,增强广场景深的层次。静观时,空间层次稳定;动观时,空间层次交替变化。有时要使单一空间变为多样空间,使静观视线转为动观视线,把一览无余的广场景色转变为层层引导,开合多变的广场景色。

3.3 广场上的建筑物和设施的布置

建筑物是组成广场的重要要素。广场上除主要建筑外,还有其他建筑和各种设施,这些建筑和设施应在广场上组成有机的整体,主次分明,满足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要求,并合理地解决交通路线、景观视线和分期建设问题。

不同的广场由于功能、规模与使用对象不同,服务设施的类别、规模也因之而异。城市广场中一般应安排的服务设施如下:

1)售货亭:尺度不宜过大,造型应轻快,色彩鲜明,可选择活动式与固定式两种,在地方特色突出的广场中,应尽量选用有特色的地方材料;

2)治安亭:应设置在兼顾全广场范围的地点,周围不应设置明显的视觉障碍物,其色彩不宜太强烈,夜间要有明显的灯光标志;

3)电话亭:应通透、小巧、色彩明快,不宜做全封闭式,应考虑残疾人的使用;

4)标识:应把广场的重要服务设施、周围的车站、道路等标明,可采用路牌、地图的形式,设置在广场入口、广场与周围道路交叉口处以及售货亭、电话亭附近等;

5)公厕:位置不可太偏僻,与休息区、游乐区保持一定距离,周围应有较好的照明,并有充足的标识引导;

6)垃圾箱:可在各路口、售货亭及休憩、游乐区附近设置。造型应给人以洁净感和艺术性,箱体要有一定密封性并便于清扫;

7)坐椅:广场中,尤其在人流量较大的广场应设置足够的坐椅,并尽量形成相对安静的角落和提供观赏的条件。坐椅应与广场中人行道保持一定距离。

3.4 广场的交通流线组织

有的广场还须考虑广场内的交通流线组织,以及城市交通与广场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交通组织。其中以交通集散广场更为复杂。组织交通的目的,主要在于使车流流畅、行人安全、方便管理。广场内行人活动区域,要限制车辆通行。

3.5 广场的地面铺装与绿化

广场的地面是根据不同的要求而铺装的,如集会广场需有足够的面积容纳参加集会的人。广场的地面铺装要有适宜的排水坡度,能顺利地解决场面的排水问题。有时因铺装材料、施工技术和艺术处理等的要求,广场地面上需划分网格或各式图案,增强建筑物密切结合,以起引导、衬托的作用。广场上主要建筑物或纪念性建筑物四周应做重点处理,以示一般与特殊之别。在铺装时,要同时考虑地下沟管的埋设,沟管的位置要不影响场地的使用和便于检修。

绿化种植是美化广场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增强广场的表现力,还具有一定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在规整形的广场中多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在不规整形的广场中采用自由式的绿化布置,在靠近建筑物的地区宜采用规则式的绿化布置。绿化布置应不遮挡主要视线,不妨碍交通,并与建筑组成优美的景观。绿化也可以遮挡不良视线和地区的障景,应该大量种植草地、花卉、灌木和乔木,考虑四季色彩的变化,丰富广场的景色。

4 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原则

1)市政广场设计一般比较强调空间构图,突出景观效果,同时更要便于公众使用,应增强广场功能和设施,提高广场的利用率。

2)纪念广场应能表现城市的历史和个性,其空间处理应满足气氛及象征意义的要求。广场中不宜布置广告牌、标语牌、宣传牌等。

3)文化广场必须留有足够的空地以开展文化活动,并根据人的行为特征和建筑物性质进行动静分区。广场中可安排露天或半露天的表演观赏区。

4)商业广场应合理连接和过渡广场及其周围的商业活动,可采用步行街形式或用连廊连系邻近的室内商场与露天、半露天市场。广场中需布置适宜人们休憩、交通和饮食的设施。

5)游憩广场空间宜采用园林绿化手法,以树木、草地和林荫道营造舒适宜人的开放空间。广场中宜布置台阶、坐凳等供人休憩;设置花坛、雕塑、水景等供人观赏游乐。游憩广场对老人、儿童的活动应予特别的考虑。

6)交通集散广场应合理确定广场内外交通组织方式,针对人流、客货运车流需要划分不同的活动分区和通行线路,必要时应设地下隧道或人行天桥。广场中以交通服务设施为主,不宜过多安排会导致行人滞留的其他设施,还应有突出、醒目的交通引导标志。

7)城市中心广场应突出表现城市意向,创造有普遍“认同感”的标志性开放空间。应精心设计主题鲜明的设施、特征明显的形态和开阔的活动空间。

8)区级中心广场应通过丰富的设计手法反映不同城市分区的特点,综合利用城区空间,解决环境问题。

9)社区广场的设计应灵活自由,以满足居民日常公共活动需求为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第3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珂.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脆弱的现代城市 篇11

由于城市的大气环流较弱,城市热岛产生的局部地区气流上升,碰到冷空气,就容易降下来——这让城市上空更易下雨。另外,城区的空气污染造成了城市空气中凝结核多,大型的凝结核同样有促进暖云降雨的作用。1971-1975年,美国对其中部城市圣路易斯城进行的5年期气象监测,证实了城市及其下风向确有促使降水增多的雨岛效应。

与雨岛效应类似,气候变化也对城市降雨的强度和频次造成了影响。

现代城市在水患面前,十分脆弱。城市的扩张带来了原来自然水系的萎缩,而混凝土面积的增多,让雨水不易下渗,雨水更容易变成地面积水。出现强降雨时,雨水只能往低洼地区聚集,而下凹式立交桥常常是多条街道和路面的低洼点,最易形成积水、导致险情。

7月21日的北京暴雨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曾撰文指出:“城市空间的立体开发及对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计算机网络等生命线系统的依赖性增大,一旦暴雨洪涝造成城市生命线系统瘫痪,地下商店、仓库、车库、旅店进水,大量贵重资产受淹等等,不仅直接经济损失倍增,而且影响范围远超出受淹范围,间接损失甚至更大……”

作为一个处于雨涝“易发”、“多发”位置的季风气候城市,北京的城市排水系统始建于建国初期,因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因素,北京和国内的很多地方都是沿用了“苏联老大哥”的城市设计理念和理论,而苏联的地理环境是地处高寒、降水量小。

一项截至2007年底的数据显示,北京市城八区共有地下排水管网3807公里,相当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距离,其中雨水管道1386公里,合流管道756公里,暴雨时,城市靠这些管道通过清河、坝河、通惠河和凉水河这四大雨水排放系统进行排水。有专业人士指出,那些使用合流制的排水方式的管道——把雨水和污水混在一起一股脑地丢给污水处理站——投入成本低,施工容易,但对处理能力有限的污水站来说,碰上大规模的暴雨则很难应对。

现代城市规划 篇12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形势很好, 城市正处于一系列激烈的社会经济变革之中, 面对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 传统城市规划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人员, 应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把握好规划原则, 实现未来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是摆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问题与成绩同在, 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 有必要对当前城市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 寻求解决对策, 使城市规划和建设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机制

确定既适合我国国情和市情、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的城市规划, 这是建立和健全城市管理机制的前提, 这就要为城市进行功能定位。现代城市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 要研究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沿革、产业特点和各种优劣势, 把城市的发展纳入整个国家和大区域的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去考虑, 探讨其发展趋势, 为其定位, 这是解决现代城市管理的方向性、指导性的根本问题。近年来, 由于按此定位规划, 符合于客观实际, 有效推动了城市建设的进程。

1.1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 建立高效、合理、

动态发展的城市管理网络, 是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内在要求和关键所在。

目前, 我国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尚在探索之中, 经过多年的实践,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认为“建管分开、建管平行、管理实体”以及“二级政府, 三级管理, 四级网络”的模式比较合理, 它的内涵是, 在坚持集中统一的前提下, 通过理顺建设职能和管理职能的关系, 合理调整市区分块, 理顺条块关系, 强化城区的属地管理等功能, 朝着“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条条保证、权责一致”的方向迈进, 从部门行业管理转向综合管理,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与此相适应的是, 市政管理部门 (如环卫、园林、物业等) 逐步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变。

1.2 实现城市规划“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的转变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城市规划管理上是一种“经济主导型”管理模式, 忽视对城市公共社会环境和城市文明的建设与管理。现在, 我们应建立“社会主导型”管理模式, 它是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城市管理模式, 除了重视侧重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之外, 还要加强环境改造与保护、科技文化与教育, 以及社会治安、卫生保健、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发展和管理。这种现代城市管理模式建立在系统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城市管理模式从“经济主导型”向“社会主导型”的转变, 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必须改革和完善评价、考核城市的政府政绩的方法及其指标体系。

1.3 引入市场机制, 充分利用多种资源, 加快城市发展

城市建设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这是任何一个城市发展都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应该认真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如何把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 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 加快城市建设的进程。

2 创新现代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思考

在现代化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上, 应始终坚持“三关一跟踪”, 对规划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管理, 并在管理方法和方式上创新, 有效地制止违反规划进行建设的现象, 确保规划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对现代化城市规划创新管理体系具体思路如下:

2.1 严格把好规划选址关

“一书两证”中选址意见书的发放是基本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关, 处于立项之前, 也是最难的、在整个规划管理最具决定性的一关。当建设单位提交建设项目选址申请时, 首先应审核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总体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如何、与政府的政策是否基本一致这三个基本条件, 再去现场察看, 检查申报内容与现场是否一致, 项目占地周边的情况是否适宜, 用地范围和建筑体量以及附属配套设施如何安排管线的走向如何考虑, 建设项目与道路红线距离等基本情况, 然后作出是否同意这个项目选址的决定。

2.2 认真把好规划设计关

规划设计是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在建设方案中的具体体现。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十分重视把好规划设计关, 主要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2.2.1 规划设计对于城市建设与未来发展

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总体规划下, 是否优化, 如何优化规划设计等处决与城市规划设计者本身的专业水准, 因此, 抓好设计单位的资质审定, 优化设计方案, 对于提高城市整体规划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 城市规划设计单位及设计者对本城市的规划发展规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2 抓好设计单位的市场选择, 引进竞争

机制, 逐步放开规划设计市场, 鼓励引进高资质、高等级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城市基本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

2.2.3 抓好方案的审核和确定。

审核一般项目的设计方案, 主要审核规划设计总平面图和建筑方案设计图, 特别是影响主干道城市景观的项目不管大小都要严肃认真地把关, 确保了城市主干道规划设计格调的一致性。

2.3 认真把好规划评审关

在规划管理中, 对重大基本建设项目和成片建设项目都按照技术规范组织严格的规划设计方案评审, 确保城市总体规划的基本要求能在规划方案中真正得到落实, 如住宅小区项目、公共绿地项目以及主干道街景观项目, 在规划设计完成后都组织专家和相关单位进行认真严格的评审, 并提出评审修改意见, 使这些项目的规划设计按照详规的要求, 更趋于完善。

2.4 切实抓好规划实施的跟踪管理

在规划设计方案确定后, 为使方案中的各项内容真正落实到位, 切实抓好了方案实施的跟踪管理, 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2.4.1 抓规划沿线。

在施工前, 首先检查项目建筑工的定桩放线, 使其和规划设计方案中的建筑红线相一致。

2.4.2 抓材料关。

对建设项目所运用的材料特别是影响项目景观效果的建筑材料包括:墙砖、外墙涂料、路灯以及墙面色彩配置、绿化的布局等都给予指导和把关, 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

2.4.3 抓工程竣工测量。

为及时掌握规划区域建设项目的变化情况, 同时又能及时地督察建设项目完工时是否按规划设计方案施工, 在建设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前, 组织力量对建筑物体量、平面位置等方面进行测定, 为规划验收、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准备基础资料。

2.4.4 抓规划验收。

即在建设工程项目竣工验收后, 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 以规划设计图为依据, 对项目的主体建筑、园林绿化、道路路灯、管理用户等附属配套设施和环境建设进行系统的规划验收。验收合格的, 方可换发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正本。反之, 根据验收中提出的意见, 限期整改, 从而实现对规划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的目的。

摘要:在现代城市规划管理中, 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以确保其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协调发展,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达到有机统一;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管理机制, 促进建设与管理相互协调, 把市场经济机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 把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利用起来, 加快城市建设进程;同时不断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现代化水平。本文结合多年城市规划工作实践, 着重从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规划管理机制和创新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方面进行了详细探索与思考。

上一篇:解题原则下一篇: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