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

2024-10-20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共12篇)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 篇1

在城市滨水区中驳岸空间可以分为水域空间与陆地空间交接处的空间区域, 包括水域空间、堤岸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陆地衍生空间的综合体, 是滨水空间水陆的临界带, 滨水开敞空间的“前沿阵地”, 是滨水区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空间区域带。而构成滨水驳岸空间的要素可以概括为:滨水广场、滨水游步道、滨水绿化、桥、护岸以及其中的服务设施小品。

1 滨水广场及其水环境设计

滨水广场是滨水区提供交通和人们各种滨水活动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相对于狭长且呈线性流动的滨水街道空间, 滨水广场更加开阔, 活动以静态为主, 是滨水区居民以及游客的大型活动中心。滨水广场亲临水面, 使滨水广场具有良好的景现功能, 滨水广场按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商业性滨水广场、文化性滨水广场与休闲性滨水广场, 虽然它们的设计有所不同, 但均需与水能完美结合, 住往通过踏步、亲水平台延伸至水中, 有时也结合游船码头形成码头广场。另外安全性是滨水广场亲水空间设计中需要特别考虑的。

滨水区对城市居民来讲应是公共财产, 应该作为保证谁都可以到达水边, 较为容易地接近水边的公共场所来设计。这里的“公共”并不仅仅限定于受公共管理的空间, 而包括了显示各地区特性的、开放的滨水区域。

1.1 水边的广场

面向广阔水面的滨水区广场给人们的心灵上无限的解放感, 在喧噪的城市里, 可谓是恢复劳动、生活疲倦的良好去处。

1.2 码头式小广场

在水面上伸张开来的“甲板”状的广场, 给我们带来了与水的亲密感和整体感, 假如在水面上造广场的话, 广场的周围被水包围, 和水相接的水际线的长度增加, 再者, 甲板下面的流水能使人听到令人身心舒爽的潮水声。特别是, 因为潮汐的干满差很大, 滨水区不能直接和水接触的时候, 码头的广场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大的。

1.3 水广场

在滨水区的水边环境中, 再造人工水景, 增加人直接与水亲近的机会, 特别是由于潮汐干满差很大而人不能与水直接接触或是水面被污染的滨水区, 就特别重要。还有供小孩玩耍的浴池、戏水池, 不限于滨水区, 哪儿都可设置, 但尽管同样可以承受日照, 设置在滨水区会感到更温暖, 在心理上, 也确实会有一种解放舒畅的感觉。

2 滨水游步道

在城市中徒步行走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行动手段, 同时与街亲近, 是理解街道的一个手段, 正因为众多的人来回行走, 使街上充满活力。在滨水区内设置游步道, 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人们边欣赏边愉快地行走的水边空间, 亲水性高, 谁都可以在滨水游步道上行走, 让众多的人们认识到滨水区的良好价值, 还有一方面是连续市街地和滨水区, 市街地和滨水区由于地势及自然条件往往被隔断, 而游步道则起着连接两者的作用。 (见图1)

3 滨水绿化

滨水绿化是滨水区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滨水区城市设计的重点, 滨水绿化具有生态、景观功能, 对改善滨水生态环境、美化滨水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 人类活动在各个水平和层面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景观破碎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滨水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工的过度界入而面临着破坏的危险, 而滨水绿化正起到减弱人工构筑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作用。

按照不同水系在不同城市空间的作用, 将绿化功能分为:游憩型、观赏型、生态型三种类型。城郊结合部一般为生态型为主, 城市外围区一般为观赏型为主, 城市中心及重点地段以参与性的游憩型滨水绿地为主, 因为在这个区域, 使用的对象多为城市中的人们。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使用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的设置绿化形式。

4 桥

滨水区的特征之一, 是分断了地域, 桥就成为连结被水分离的陆地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优美的桥梁, 也成为滨水区的重要景观。而且在桥上是眺望滨水区的极好的场所, 过桥的时候, 滨水区的景色, 也时刻变幻着, 桥的美丽一言概之是它的构造美, 是追求合理性、功能性的产物。临近历史名桥的滨水区, 还能把桥作借景利用。

5 护岸

护岸是驳岸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人们对于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 亲水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设计护岸时, 不仅仅满足于治水方面, 考虑到亲水性的设计变得有必要了。在各个水域既定的制约条件下, 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亲水性, 如何创造出受人们欢迎的滨水区环境, 这对护岸的设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6 设施小品

环境小品也是滨水区城市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亭子、坐凳、栅栏、雕塑、广告牌、指示牌的设计, 环境小品如设计得好, 对整个滨水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滨水区的小品设计除了遵循城市小品设计的一般原则之外, 还有其特殊性。

(1) 在水域污染以及因为防洪要求限制而使人无法接近到水体的滨水区, 小品的设计应补偿人们对于水的需求和期望。 (2) 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人们在游览滨水区会自动的充当某种角色, 如探险者, 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中考虑并积极引导这一游客心理的作用, 而此时好的小品设计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增加以水为题材的小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水景的时候, 不一定就要使用实实在在的水, 有时就是一件与水有关的小品, 如一口井、一只锚、一座旱桥等等。让人一看便会体验到水, 不管水存在与否, 这就是一种感觉。 (4) 同时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 要知道以小见大的原理。如日本庭园中出现了一种很小的水景, 就是用于茶庭的洗手钵, 一钵清水, 也只是点到为止。

摘要:从城市的构成来看,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并且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 而城市滨水区中驳岸空间作为水域空间与陆地空间相交接处的区域, 往往对城市滨水区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滨水区驳岸,实体景观要素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 篇2

3.1滨水空间的生态化设计

滨水空间想要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景观的生态化。通过对水景建设的控制,来保护水资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滨水空间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因地制宜,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3.1.1保护水质,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

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首先对水质进行保护,发挥水体的净化功能。一是提高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保护水体循环系统,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到在污水源头净化水质[3]。二是运用生态污水净化技术,在水中种植生态型植物,如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水葱(Scirpusvali-dusVahl),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笔者在参与抚宁县洋河两岸景观工程方案规划设计项目时,就运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对洋河及其支流进行净化,并结合地势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引入了NARS自然水景系统(NaturalAquascapeRestorationSystem),从地质、水质、微生物菌群、水生动植物等方面考虑,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4]。此外,采用自然原型的生态堤岸,辅以水生植物,在荷潭映月景点中重点打造摇曳多姿的水景风情,展现夏日荷花盛开时的热烈景象,既保护了河流水质,又获得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3.1.2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运用

生态的设计手法保护滨水空间的生物,保护和适当恢复原有的湿地景观,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的小气候主要是靠城市河道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面积较大的城市湿地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上海世博会的白莲泾就是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图5、图6)。整个生态河道全长2000多m,修复工程从世博园区内的沂林路桥延伸至世博园外的六里桥,河道渗透进入市区,有效地调节了城市小气候。设计者运用在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和修复湿地的方法,为鸟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附着生长地,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5]。白莲泾生态修复项目效果明显,改善了河流及两岸的自然环境,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丰富了动植物种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3.1.3采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保护天然状态下的河岸、河心岛及湿地景观,减少大规模的开发,保护滨水空间的结构。采用生态驳岸,如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仿自然型生态驳岸等,运用石材、木材、植物等天然材料(图7、图8),增强河流的渗透性,起到抗洪、防涝、护堤、调节水位的作用[6]。

3.2滨水空间的延续性设计

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发展、历史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延续性主要包括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整体结构的延续,以及滨水空间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3.2.1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结构的延续

滨水空间所独有的线性特征,能将滨水区域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1880年,美国景观设计界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突破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中,针对波士顿绿地现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及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线性的绿化将河流沿岸的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7]。滨水空间和城市结构之间的延续需要通过景观廊道来实现。这样不仅使滨水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相统一,还可以将滨水区域的气候引入城市,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达到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

3.2.2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滨水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深度发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运用生态理念和材料,设计并建设生态型的构筑物、景观小品,力求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以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场地是中山市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厂经历了新中国工业化探索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时,尽可能对遗留下来的厂房、铁轨、吊车、烟囱等景观元素加以改造和利用。如厂房的框架被留下,旧时的烟囱用玻璃包裹,用造船厂原有的机器零件设计成景观小品等,使历史的文脉得以充分延续。在色彩运用方面,红色的大胆运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使人们铭记这一段历史。岐江公园在中山市乃至全国都起到了地标的作用,在设计改造时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对遗留下来的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仅低碳环保,还使得岐江公园独具特色,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规划中重视生态、水利、游览、城市保护等功能的合理设置,注重延续历史文脉,丰富了该区域的景观价值,对城市结构和功能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3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设计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公共空间,只有秉持功能复合化的理念,才能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大程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功能复合化设计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地理区位优势,将功能衰败的产业迁出,同时引进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的休闲、商业产业,使城市滨水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等方面[9]。滨水空间的休闲娱乐功能主要运用石材、木材等生态材料,结合生态自然的驳岸,合理设置文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区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滨水空间的商业设计应利用滨水区域线性的特征,根据地形建造部分临水或非临水的商业街,同时结合开敞广场和亲水平台,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滨水商业发展新模式。滨水空间的居住功能是在保护滨水空间生态和自然特性的前提下,开发其周边区域,发挥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悉尼的达令港就是体现滨水空间功能复合化的典型案例。达令港由港口码头、绿地流水及各种建筑群组成,将水族馆、博物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等综合设施与滨水景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达令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整体规划设计以公共性、层次性、延续性、复合化、立体化为原则,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连续的、规模性的滨水空间格局。达令港在恢复滨水生态功能和展示城市特色的同时,创造了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满足了市民观光、休憩等各种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4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生态这个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基于生态理念,探析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从各个景观要素进行考虑,归纳总结出适合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期促进滨水空间健康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对自然有着特殊的向往。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设计,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城市滨水空间多元化功能。这对城市的发展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唐剑.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4):33-38.

[2]杨倩.大都市滨水城区的再开发思考:以上海苏州河东段为例[J].城市管理,2002(4):39-41.

[3]桑立红.城市滨河地区景观规划设计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8,29(1):98-101.

[4]金元欢.城市水景的生态设计与综合治理研究———nars:长期清澈秀美的自然水景系统[J].中国建设信息,2006(5):36-40.

[5]于志远,戴军,朱胜萱,等.系统整合化的景观设计———2010上海世博会白莲泾公园景观设计[J].中国园林,2010(5):10-20.

[6]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7]侯深.自然与都市的融合———波士顿大公园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世界历史,2009(4):73-85.

[8]李文鹏.城市景观带中滨水景观的地域文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探析城市滨水空间轮廓线 篇3

城市滨水区是一个城市较为生动的空间,也是主要特征之一。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对滨水区的轮廓线的设计,但对城市滨水轮廓线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重视,滨水轮廓线的塑造能展现出每个城市特有的性格,本文以武汉为例对滨水轮廓线进行理论分析与并实地考察武汉的滨水、滨湖状况并指出问题。分析和借鉴芝加哥等成功案例,浅论出相关方案及其建议。

城市滨水空间轮廓线

每个城市的滨水区都会有引人注目的远景,视野开阔,它能充分的展现这个城市特点,反应物质生活水平也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可作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滨水城市的轮廓线的背景一般是天空,由城市中建筑群和景观绿化高低错落叠合而成,有水面作为其独特的轮廓线边界,常常将这些建筑群和水面等看作一个整体,因此轮廓线就是我们对一座城市的初印象,但这往往要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历史演变进而沉淀下来,反映城市的整体形象。

芝加哥轮廓线分析

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城市,无论是建筑还是城市规划都富有艺术气息。在芝加哥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就是它壮丽的轮廓线了,整个的轮廓线节奏高低起伏、舒展有序。夜晚更充满着生命力 。它的轮廓线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产物,又与大自然相辅相成。在芝加哥的东部有密歇根湖,湖泊倒映出整个城市,充满着灵气,体现了芝加哥的滨水特征。高耸的建筑群与轮廓线相得益彰,能产生极大的视觉冲击。芝加哥中心区有很多高层建筑,然而轮廓线和高层建筑是分不开的。建筑群就以湖面为衬景,渐渐变高,整体呈现递形,松紧结合更有吸引力。

武汉城市滨水轮廓线

1.武汉城市滨水区现状

城市都临水而建。所以城市滨水区应该是最活跃城市场所。武汉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水域面积较多,是典型的滨水城市。而滨水区开发和国内整体国情一样,发展的较晚,但有可塑性。近几年来,已经开始注重滨水区的规划,比如汉口江滩的修建等。即便如此,武汉的滨水空间还有不足,滨水轮廓线还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2.武汉城市滨水空间问题

根据实地走访调查,发现武汉的滨水空间形象较为紊乱,特色正在消失。主要问题为以下几点:

(1)历史性的建筑物比如晴川阁、沿江历史建筑、黄鹤楼等建筑群正在渐渐被新的高楼大厦遮挡。

(2)新的建筑对滨水景观的破坏极其明显,没有特色,排列不均匀,和周边的环境也不和谐。完全破坏了背景环境和美感。

(3)整个的滨水空间轮廓线失控,没有节奏感,杂乱无章,无整体性,各个滨水景点和建筑物之间也没有特定的联系。

3.滨江轮廓线的塑造

在对城市滨水区域轮廓线进行设计建设时,必须对滨水区轮廓线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彻底了解其构成要素,全方位的考虑各个因素对轮廓线的影响。

(1)中心元素和视点

我们在观赏一件艺术作品时,视线首先会被艺术作品中最有特色的元素吸引,这便引出了我们的视觉中心。整个城市也可视作一件艺术作品,去一个城市首先最有视觉中心效果的就是滨水轮廓线,所以在设计城市滨水轮廓线要加强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个性。

通过实地考察,在武汉不管是各种湖泊还是江滩,从人的视线活动角度看城市滨水轮廓线,基本上没有视觉中心的或是杂乱不清晰。标志性建筑的特殊造型应该有其鲜明的特点。建筑群体一样也能体现这样的效果,造型独特的建筑很容易就被吸引,但应该要注意主次,形成一个整体。

(2)滨水轮廓线的建筑造型

城市滨水轮廓线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建筑,建筑形态得控制,武汉市在设计滨水轮廓线时要有地标性建筑或群体来吸引人们的视线,从而避免滨水轮廓线产生没有秩序,单调的感觉。轮廓线的高潮点,也就是视觉中心的建筑要通过考察各个视点的角度,考虑放在哪里合适,不宜太偏,如香港的中银大厦等。

(3)滨水轮廓线的形式美

城市滨水轮廓线是整体的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景观,就像一幅画有前景、中景和远景,城市滨水轮廓线也如此,有前景轮廓线、中景轮廓线和背景轮廓线三部分。这三者的层次关系在设计中非常重要。

优美的城市滨水轮廓线应具有丰富的层次感。武汉在对建筑物高度的控制时,要考虑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如建筑与周围环境,两者之间要相得益彰,武汉市前景轮廓线中出现的建筑,只考虑到临水建筑群,削弱了两者之间的层次关系,破坏了整体结构。而且一些滨水区的高层建筑群分布不均匀,没有节奏韵律的变化。要结合地势特点,形成有个性的天际线。就像一首歌,高潮集中,音符上下起伏韵律感就特别强。

(4)保护城市传统元素

城市滨水区域的形成是历史的沉淀物,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物质文明来诠释它。特别是前景轮廓线的建筑多是不同时期、不同风格,充满了艺术与特色。因此,城市的历史人文也就是传统元素在滨水轮廓线中也非常重要。

武汉的汉口历史建筑群则被后起建筑群所掩盖,从武昌对望过去我们看不到武汉的历史见证者,看不到特色。所以应该将高层建筑群这样的标志性视点与传统的建筑群区分,这样既充分尊重历史建筑也能体现武汉发展的繁荣。根据武昌的教育、汉口的商业、汉阳的工业特色设计不同风格的滨水轮廓线,体现个性的武汉三镇。

小结

如今,现代城市的特色都被一成不变的建筑所取代,在滨水轮廓线的塑造中要能挖掘滨水城市的特色,展现出每个城市特有的性格。本文分析了城市滨水轮廓线的背景, 实地考察武汉的滨水、滨湖状况并指出问题所在,最后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设计策略。提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划与法规来管理和开发城市滨水空间,是形成和保持滨水轮廓线特色的永恒之道。

指导老师:李继春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 篇4

1 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的基本特征

(1) 联系性:可达性主要体现在心理上和生理上, 是为了方便人们到达滨水区, 以使得人们可以参与亲水活动, 而且要确保场所的便利性和开放性, 以加强滨水区与城市其他地区的联系, 尤其考虑到公共交通和步行交通的通畅, 以方便市民可以自由进出。 (2) 连续性:连续性主要体现在空间和时间上。空间连续性分为两种, 一种是垂直岸线, 另一种是平行岸线。其中, 垂直岸线是通过采用连续的方式步行到达水面;而平行岸线是指与水岸平行的的亲水空间带。时间连续性也分为两种:文化的延续和地域特征的体现, 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的连续性可以使人们获得稳定的场所感。 (3) 多样性:为了满足大众对亲水活动空间的需求, 设计师将亲水空间设计成多样化的活动空间, 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选择要求。另外, 我们还可以结合人的心理特征, 为大众提供尺度合适的公共空间。 (4) 可参与性:亲水空间的主要作用是强调空间与活动的协调统一。具体来说, 亲水空间除了要考虑到的亲水活动, 还要强高空间的存在价值。因此, 在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功能设计中, 要注重亲水空间的可参与性, 使人们参与到不同的亲水活动空间中, 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滨水区中来。

2 规划设计与实例

2.1 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

(1) 注重滨水公共性。在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中, 先要确保滨水岸线的公共性, 城市用地要位在江面以外, 使整个江面形成开放式的亲水空间, 在城市生活岸线规划中, 尽量减少码头生产岸线的影响。同时, 还要强高滨水岸线的公共性, 其主要体现在滨江公共设施和休闲建筑的合理设置, 以提升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活力;在沿岸的用地功能规划时, 应预置足够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 确保滨水区亲水活动空间的多样化。 (2) 注重滨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中, 需要控制好滨江岸线的开发强度, 并预留出足够的生态绿地, 以减少不合理的开发建设破坏滨水环境, 提升滨水地区的优势和特色。在亲水空间护岸规划设计中, 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堤防和水岸的保护, 以设计出人与水相互接触的界面。护岸形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可以引导大众与水面接触, 促成城市滨水区亲水活动的发生。 (3) 建立完善的滨水交通网络。在滨水区道路规划中, 要考虑到与城市交通网络的衔接, 使滨水区交通与城市交通形成通达关系, 以方便城市居民参与到滨水区亲水空间中。同时, 在设计中我们要采用立体化的方式将滨水区内部交通和过境交通分离开来。并设置足够的停车设施, 以增强滨水区的可达性。在滨水区停车场设置过程中, 可以合理利用地下空或者地形高差进行设置, 从而达到提升滨水区吸引力的目的。 (4) 营造滨水场所特征。为了营造出亲水空间场所的特色, 应合理地利用城市滨水区历史文化建筑, 在保留历史文化建筑外观的前提下, 可以对建筑内部进行改造利用。例如, 我们可以不断完善建筑功能, 增加文化、旅游、商业、休闲等功能, 同时这些功能与滨水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相结合, 以激发城市滨水区亲水场所的活力。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非常重视滨水区历史文化建筑更新和改造, 以体现当地地域特色的和历史文化传承。 (5) 加强滨水区整体空间形态控制。在城市滨水区整体规划中, 我们应重视建筑景观和整体空间形态的控制。成功的滨水区, 一般会规划天际线和标志性的建筑。在滨江地带建筑高度控制时, 要以形成向水岸梯级递减的控制原则, 同时高层建筑应与水岸保持一定距离, 以形成层次丰富的天际线景观。此外, 我们还要处理好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包括建筑物的轮廓线与背景的烘托关系, 历史建筑风貌与环境的衬托关系。

2.2 实例分析

(1) 项目概况:台江码头街区, 位于福建省, 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 为码头区改造规划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同时, 码头附近靠近住宅区、大型公园、商贸区等, 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购物和居住等去处。 (2) 现状分析:交通组织比较混乱。从项目的总体路网构成来看, 台江路、江滨路与中亭街三条主干道交汇在一起, 其交叉口是整个江滨区域南各个方向的交通量较大的位置。然而, 台江路是一条半步行街, 预留了两条车道单向通行, 人车合流, 影响到东西向交通通行能力。滨江景观性较差。台江码头是一条闽江游起点码头, 目前来说, 其基础较好。但是岸上缓冲地带较为狭窄, 同时周边的商业设施配套不足且缺少停车用地, 因此难以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另外, 江滨路外侧的驳岸景观较差, 且缺乏亲水性。 (3) 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完善交通网络:完善交通网络的策略主要是对街区内外道路系统的功能进行重新组合。将江滨路改为一条步行道路, 而台江路主要承担车行交通功能,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街区的亲水性, 而且使码头与街区形成一个整体空间, 进而有效地解决了码头岸上缓冲地带狭窄问题, 同时也简化五岔口的交通组织, 大大地缓解滨水区的交通压力。更新历史建筑:在保护滨水区近现代建筑外观风貌的前提下, 对滨水区历史建筑内部功能进行更新, 并按照区内的旅游发展规划要求, 设置旅游、购物、休闲、餐饮等功能, 以提高滨水区亲水空间活力, 同时赋予历史建筑新生命。提升滨水景观品质:要提高滨水景观品质, 我们最主要是对亲水平台和步道的更新与改造。首先, 在江滨路沿岸设置两层平台, 上层结合江滨路步行设置休闲平台, 下层贴近水面设置木质亲水步行栈道。同时, 采用步行栈道下穿桥下的方式, 将台江码头与历史建筑联系起来。码头构架采用钢结构支柱, 其顶部以不遮挡人流视线为宜, 采用通透的玻璃材料, 为游客提供舒适、休闲的空间。

3 结论

总而言之, 滨水区作为城市中最具有活力, 且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的概念及特点, 并结合工程实例, 探讨了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策略。旨在通过设计手段来营造一个具有活力和亲水性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琳.城市滨水区亲水空间规划设计浅析[J].福建建筑, 2012, (8) .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 篇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配套的市政建设逐步走上了正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也趋于完善,在现代的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一方面是突出沿边景色,另外还要维持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在保护原生态自然景观的同时,营造人文景观。目前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大致呈现以下几种趋势:

1.既有生态环境得到维系

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流失,总是城市工业化大发展的伴生物,这是不争的事实。而随着城市化程度的加深,既要“经济效益”,也要“青山绿水”的观念在越来越多的人心中生根,这就要求在改造河流时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式,用“软性的”或“多自然型”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河流改造。

现代建造的河道景观,在铺装河底时不再完全使用混凝土来完成,河流的走向也不似以往那样僵硬笔直,而是做成有宽有窄的弯曲蜿蜒的形态,还适当的在水中建造小岛,或者制造出一些浅滩和深潭,用这些造型来增添河道的自然美;在防护和加固河岸时,采用的是生物固坡的方式,能避免使用工程固坡带来的生态破坏,使得人工河流在拥有自然美的同时还能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2.景观文化底蕴趋于浓厚

作为城市的环境载体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资源,城市河流不仅对城市风格和城市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更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城市的发展建设,

基于这样的影响,在设计现代化的城市滨水景观时,不仅考虑到了其具有的供应水源、防洪排涝、提供绿地、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环境、休闲娱乐等功能,还将河流景观融合到城市的文化氛围中,使设计的景观与城市历史的发展、城市的风格特征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有机结合起来,从中可以看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又具有现代化的潮流气息,在带给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又能被文化艺术的人文气息所熏陶。

3.天然无污染材料得到大范围应用

传统建筑中的混凝土护坡及护岸结构形式对河道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传统的护坡方式和护岸结构使河道坡面被封闭,这样河道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就失去了生存环境,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严重影响河道的自净能力。混凝土作业施工的另一个潜在隐患是隔断了雨水的下渗,人为的将河水集中、聚集,破坏了自然的有机循环。鉴于此,现在国内外普遍采用一些无污染、渗透性较好的新型材料(石材、石料)进行铺装,并采取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工艺,例如用植被型生态混凝土进行河道铺装、用水泥生态种植基创造生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用水力喷草技术进行河岸植物灌溉等。

4.功能多样性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浅谈 篇6

关键词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09-01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这个地段指的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江滨、河滨。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往往是这个城市最有特点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为中观环境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做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制时,必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形成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设计时也应该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滨水景观交通设计的网络、形态、用途等设计能够直接的反映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和理念。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以尽量减少 “路夹河”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滨水散步道是形成步行区域的主体,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滨水景观区中的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在滨水景观区的车行系统中,停车场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它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区个性展示与标志方面的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为了保持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者可以考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另外应该注意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水造就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多彩璀璨,更重要的是滋养了生命。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同时多元文化也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城市, 水既是最自然的要素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孕育着滨水城市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滨水景观能够起到对自然的保护,景观的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结合作用。所以说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加强环境安全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传统相比,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点新的发展趋势。

1)借鉴外国优秀的经验。最先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国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第三产业产生,其中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了热点。而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过程中,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行业最大的收获是:产生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建设与地方文化内涵很好结合的滨水景观,开始重视休闲广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更新滨水景观观念。城市景观的更新要始终以坚持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坚持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增强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目标。城市滨水景观观念的更新其更明确的解释就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其历史文化,维持生态平衡上进行景观规划,更新并不是新建景观而是保护和优化景观。

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标准是节约能源、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顺应基址生态环境。目前的滨水景观设计是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添加生态学设计环节,用生态学设计去评价、改良常规设计。

4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态性不强。虽然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有着可持续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生态功能弱化的缺点。城市滨水景观可以使得人们生活更舒适便捷,同时也影响了附近水域的生态特征。很多自然形态的河流被人工截弯取直,被填埋,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2)功能设置单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改造中,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落在水系的防汛、灌溉、交通等基本功能上。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使居民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休闲游乐场所就需要处理好基本功能与景观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

3)规划中人性化因素少。当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者仅仅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绿化设计等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因此“人”必然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滨水景观设计应从绿化、交通、护岸堤、滨水建筑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滨水区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多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更新滨水景观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程晓山.城市公园的生态型泊岸设计[J].广东园林,2006,1:14-17.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5.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 篇7

关键词:滨水区,健康导向,空间设计,健康城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然而,城市飞速发展引领物质财富大幅增长的同时,环境的恶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却引发了新的健康问题。因此,如何营造健康城市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人类健康建立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平衡中”(1),滨水区作为“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共同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带之一”(2),是城市中对人类健康影响最直接的区域。因此,挖掘滨水区的健康促进价值,探讨健康导向下的滨水空间营造方法,对解决城市健康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滨水区的健康促进价值

水体和附属绿化共同构成滨水区多样的自然资源,也赋予其对人类身心健康的促进价值。

1. 对生理健康的维护

首先,滨水区的蓝绿资源可提供大量的负氧离子(3),是城市“天然氧吧”。研究表明(4),(5),在海边、湖畔,空气中负氧离子可达10万~100万个/cm3,当有附属城市公园时可增加1 000~2 000个/cm3。据环境学家研究表明(4),(6),当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为5 000~50 000个/cm3时,可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菌力;10万个/cm3以上时,能起到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改善心肺功能、降低血压等作用。因此,负氧离子被誉为“空气维生素”。

其次,滨水区形成的微气候有助于提高人体的代谢能力。由于水体的比热容量大于陆地,其升温和降温速度均慢于陆地,因此滨水区空气湿润、温差小。气候治疗学家研究表明,这样的气候条件有助于“提高机体散热功能和基础代谢,改善体质和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7)”。

因此,滨水地区成为建设气候疗养区的理想选址之一(8)。

2. 对心理健康的调节

心理学研究表明(9),在滨水区,特别是海滨地区广阔的地平线、蓝色的天空和周期性的波涛声,对人而言具有消除精神紧张、调节心理矛盾、稳定情绪的作用。临床观察资料也证实,当人看到水景时,“人体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加,脉率正常,血压稳定,大脑皮层可得到有效的休养,食欲增加,睡眠显著好转”(10)。

此外,滨水区的附属的绿化布置也具有调节心理健康的功效。在绿化环境中,“一般人的皮肤温度可以减低1~2.2°C,脉搏每分钟平均减少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缓慢,心脏负担减轻,紧张的神经系统可以松弛下来,悲伤的心理状态可以获得改善”。

二、影响价值获取的环境因素

在城市中,由于滨水区域土地开发与管理权属的复杂性,对其自然资源的保护往往因多方利益的冲突而被忽视,盲目性、掠夺性的土地开发使滨水区的“成本”健康一度处于削减状态。虽然随着以人为本、健康城市理念的回归,许多城市开始重新审视滨水区的生态、健康价值,并进行了很多环境美化工程,但往往造成“好景无人用”的现象。

根据环境行为模型(Behavioral Model of Environment,BME)可知,人的出行选择与出行环境、目的地的类型及其周边环境品质密切相关。如果将滨水区视为目的地,那么其外部承载出行行为的疏导环境和自身的“养生”环境共同决定人们是否选择到滨水区获取身心的“养料”。因此,影响滨水区健康价值发挥的环境因素包括滨水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表1)。

1. 引人入景的外部因素

“人们通过距离型感受器官(眼、耳、鼻)和直接型感受器官(皮肤和肌肉)感受和体验外部世界有关的功能”,在“感觉——直觉——认知——行为”的过程中对外界环境作出反应,采取行动。因此,引人入景的外部因素包括人对滨水景观的感知度以及承载出行行为的交通环境。

(1)交通的可达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徒步区、自行车专用道、公共交通运输座位数以及公共交通运输服务范围列入健康城市指标体系中。有相关学者从步行和骑自行车的对健康的促进价值角度提出健康城市交通系统应以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主导,。可见,基于健康理念的城市滨水区外围的疏导空间应是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系统。

但是,人们能够接受的出行距离和时间是有限的。无论哪种交通方式,到达滨水区的便利度(即滨水区的可达性)都是影响人出行意愿的重要因素。如美国联邦公路总署(FHWA)认为除个人原因外,诱发出行的因素很大程度取决于交通环境,具体包括交通工具、交通条件,步行/骑自行车到目的地的可达性和联系、多种交通换乘可供选择等外界交通环境。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将绿地的可达性作为健康城市参考指标体系中的环境指标之一。加拿大提出城市中的公园或公共开敞空间必须满足老人10分钟内步行即可及的指标要求。

综上,滨水区作为集蓝绿资源于一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其可达性不仅是影响滨水区的健康价值获取的重要因素,也是将滨水区城市打造成健康城市的重要指标之一。

(2)景观的引导性

根据Gordon Cullen提出的序列视景的概念可知,景观对人的行为具有引导作用。他认为“为了能展现‘既有景色’,城市环境可以从一个运动中的人的视角来设计不同的具有暗示目的的‘突现景观’,……两者之间存在着‘张力’”。如果把城市滨水区视为“既有景色”,那么其外围存在景观则为“突现景观”。根特市内由圣巴沃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钟塔组成的序列景观,不断吸引人们涌向莱茵河畔。可见,滨水区自身及其外围形成的景观序列可以“拉近”水域与城市的距离,使人们更容易、更舒适地走向水滨。

然而,由于单纯强化局部地块开发的景观价值及伴生的经济效益,一些滨水景观往往被沿河“一层皮”式的高层建筑群所遮挡,特别在滨水南岸,为了保证日照的均好性,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样的建筑布局方式不仅缩小了滨水景观对人心理调节作用的辐射范围,而且降低了人们对滨水景观的感知度,导致“引人却难视景”的尴尬局面。

2. 水景愈人的内部因素

理疗学研究表明,机体调整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因此“理疗效果与时间、频率相关”(7)。如果将滨水区视为城市中免费疗养院,则其效能的发挥取决于人到这里的频率、在这里停留的时间以及从事的活动。因此,滨水区内部空间是否具有可充分享受蓝绿资源健康效能的康体环境以及令人驻足、激发人开展更多健康行为的健身设施,是滨水区能否发挥健康促进价值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1)康体环境的达标度

滨水区的蓝绿资源及其释放的负氧离子、形成的微气候、呈现的自然景观共同构成康体环境。但是随着人口、经济向滨水区的聚集,小汽车的增多、大量蓝绿资源被人工环境所取代,导致一些滨水区健康促进价值往往处于失效状态。例如,根据2008年上海外滩主要过河交通及周边路段交通状况的模拟数据显示,主要过河交通的高峰小时交通总量和交通饱和度均偏高,其中交通饱和度超出了我国规定交通饱和度0.81的上限。长期的堵车不仅产生噪声源,汽车尾气的排放还影响滨水区的空气质量,甚至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可见,从环境质量角度分析滨水区康体环境要求实有必要,它是滨水区能否具有健康促进价值的前提。

目前,国内外的健康示范城市均将物理环境中的空气质量、噪声达标区覆盖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作为衡量健康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此外,有学者从负氧离子浓度对健康的影响角度提出空气中含有负离子数不得低于2000个/cm3的参考指标(5),并探讨了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及绿化配置中负氧离子的差异特征。

(2)健体设施的满足度

在时下工作日趋繁忙、御宅现象日渐普遍的都市生活中,面对由于缺乏体力活动而导致各种慢性病比例上升的现象,为居民提供多样且可及的运动场所、促进居民体力活动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世界卫生组织将运动休闲设施列入健康城市推荐指标体系中。我国苏州市在健康社区标准中也提出社区健康设施配套率要达到90%的标准。面对使用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基于健康理念的滨水空间应设置满足普遍需求的基本活动场所和迎合不同使用者健身特征的专用活动场所,以及相应的健身设施。

此外,人不仅需要强身健体,更需益智健脑,健康长寿的关键在于健脑。研究表明,参加各种展览、教育培训,广集科学知识能增加脑细胞的血流量,使大脑产生活力,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因此,滨水区还应设有各种公共科教场所,如博物馆、少年宫、水族馆等。

三、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

引人入景的外部因素和水景愈人的内部因素共同影响滨水区健康效能的发挥,它们只有同时“达标”、共同构成“城市图景”,才能实现其价值。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物质形式的合成,以达到一系列有关人类需求的目标,尤其是对活动和意义的需求”。因此,它是整合滨水区内外空间系统、提高滨水环境品质、满足人类健康需求的有效手段。以下笔者将从城市设计方法的角度探讨健康导向下的滨水空间设计。

1. 视水养城,实现内外健康互动

滨水区蓝绿资源的健康价值为将滨水城市打造成健康城市提供了契机。然而,健康城市与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最大区别在于其最终目标不只是实现环境健康,更要追求人的健康。所以脱离人的需求建设滨水区只能实现其蓝绿资源的生态价值,而非健康价值。同时,滨水区的自然资源是构成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的重要元素,是维护人居环境平衡的重要资源,忽视滨水区的价值来建造健康城市,其目标将永远无法实现。因此,珍视滨水区的自然资源,“养育”生活在城中的人,将人的生活与滨水区紧密相连,实现人与自然的健康互动,是建设健康滨水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营造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的前提。

一方面,我们要以水为底规划城市,保护水域资源。城市滨水区是处于水陆交界处的生态脆弱带,是异质性最强、最复杂的生态系统之一。滨水区的健康促进效能来源于固有的蓝绿自然资源,因此滨水空间建设应以保护现有自然资源为前提,从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入手,以其为图底构建滨水空间系统、组织内外空间要素。

另一方面,我们要依城所需设计滨水区,打造健康生活圈。如前所述,滨水空间对人的诱导范围与人的“观”与“行”有关。根据人的视距和健康城市指标中对公共空间可及性要求,滨水区主要服务于周边500m步行范围内的居民,他们是滨水区的“常客”,也是最大受益者。当滨水区外围设有公共交通系统时,此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所以滨水空间建设应根据辐射范围内的人口构成、分布特征和健康状况,参考相关指标确定各项功能空间和运动休闲设施的配比,从而使滨水区资源所“供”满足居民生活所“需”。

例如,香港的启德发展计划是在280hm2规模的启德机场旧址上进行的大型滨水区再开发。为了保护维多利亚海湾的水域资源,香港政府提出以“零填海”为起点建设“城中城”和“环保城”的规划概念;同时,通过分析周边区域人口构成、开放空间所有量等情况,结合《香港规划标准和指引》(Hong Kong Planning Standards and Guidelines,HKPSG),对滨水区各项用地进行规模论证,在此基础上规划了面积达24hm2的都会公园、可容纳5万人的大型运动场馆、长达5km的滨海散步道以及游轮码头、博物馆等其他城市服务设施,力求打造一个融合商业、社会及康乐设施为一体的多元化和有凝聚力的社区。

2. 以水为媒,整合外部“观”“行”系统

人们通往滨水区是一个“观”、“行”同步的过程,并与滨水区的水景和岸路息息相关,最终目标是引更多的城内人“入”滨水区的“景”,实现“行之有效”。因此,滨水区外部空间要素的营造应借滨水区内可观之景、可通之路,融合外部“观”“行”同步的疏导系统。

首先,纵向分层,整合引导系统。一般城市滨水区不仅内部拥有具有丰富的水域景观和人文景观,外部也往往分布着多样的城市绿地、山体和水体,在老城区,滨水区附近往往分布着许多历史保护建筑,这些资源共同形成从城景、岸景到水景的景观序列。因此交通布设应结合滨水区内外景观分层化的特征,构建从城市到水域逐层布设城路、岸路和水路的交通系统,让人们在整个出行中均能感受到水城文化和健康资源。

其次,横向分段,设置入景过渡区。在滨水区主要入口外部设置以入口广场为中心、500m步行距离为半径、集各种停靠场所为一体、以步行优先为原则的过渡区,与此同时区内通向滨水区的道路应该尽量垂直河道,保证进入滨水区的便捷性和视线可达性。

波士顿通过“大开挖计划”(The Big Dig)将滨水区外围约13km长的高架中央干道(Boston Artery)引入地下隧道,并将原址改造为环境优美的步行绿带。此项工程既缓解了滨水区外围交通的堵塞问题,也提高了滨水区的可达性,为将更多的人吸引到滨水区提供了景观“缓冲带”。正如大开挖计划的领导者,美国麻省高速路管理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修·阿莫约罗(Matthew J.Amorello)所描述的那样,“我们通过空间的设计鼓励大家直接走到海滨,更好地使用水边的资源,更好地欣赏海上美景”。此外,波士顿还将城市内部的地铁蓝色线路(Blue Line)延伸至滨水区,并在滨水区入口设置了集公交站、自行车停放区于一体的换乘站,使住在市中心的人仅需几分钟就可到达滨水区。如此便捷的交通系统使海滨更靠近市中心,也使城中的居民更容易走向海滨(图1)。

在加拿大多伦多毗邻安大略湖的滨水区外围设置了多伦多地铁、联系市内及其外围行政区的安省公交线路(Government of Ontario,GO Transit)和集各项交通换乘为一体的换乘站(GO train station),带动了中央滨水区的发展。特别是自城市发展之旅计划(Discovery Walks)和2001年的《多伦多城市自行车规划》后,构建了延湖岸连续的步行和自行车道并行的双轨系统,并将滨水区的自行车系统和步行系统延伸到城市内部,构成遍布全市的绿色出行系统(图2)。

3. 傍水以形,融合内部“健”“康”空间

滨水区的蓝绿资源营造的康体环境、运动场所及科教场所成为健体场所。滨水区内部空间营造应结合滨水空间的形态和资源分布特征,融合“健”、“康”空间要素,将各项运动“带到”水上、水边和绿旁,为人们提供更多获取自然“营养”的机会。

首先,创造赏景与用景同在的水上活动场所。流动的水体可以产生更多的负氧离子,因此水上活动是一种可获得更多“空气维生素”的活动形式,可分为休闲型和运动型两类,滨水区应根据自身特征规划多样的水上活动区。

如哥本哈根南部海港区不仅设有水上巴士,海港公园的南端还增设了一个模仿船体形状及内部结构、可容纳600人游泳和跳水的海港浴(Copenhagen harbour bath),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水上景观,也为居民提供了一个可在城内河段享受游泳乐趣的场所(图3,图4)。

再如,美国圣安尼奥市跨河地区建设,为了增加水上游览的乐趣,结合18世纪的西班牙城堡在河流两岸分别设置了露天剧场的舞台和观众席,使水上游船成为特殊的观演场所。

其次,营造集休闲与健身为一体的临水空间。利用临水空间不仅可以设置各种亲水场所,也可结合其丰富的边界形式和高差变化组织多样的健体场所。如台湾爱河的护岸设计中,步道、自行车坡道与河岸的高差相结合,既提供了更多的亲水环境,也丰富了运动空间的类型。此外,健体场所附近还需配置可观水景的餐饮等休闲场所,使人们边就餐边观景来调养身心、缓解压力,在餐后还能到附近的健身空间进行休闲锻炼。

此外,还可通过举办各种体育主题运动、设置健康标识来提高滨水区的健身氛围。如多伦多一年一度的骑行周(Toronto Bike Week)、由防治心脏病基金会募捐的骑行活动(Becel Heart and Stroke Ride for Heart)的道路选线均包括滨水区段。滨水公园入口还设置了健康步行地图,地图中不但绘制了如何在步行前做准备活动,还标明不同路段的步行时间,以便参与者测量自己的体力消耗量。

结语

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空间营造建立在内与外、城与水整合与互动的基础上,脱离城市来塑造滨水区或忽视水资源来探讨健康城市都是无法达到目标的。健康理念的融入为在日益“拥挤”的城市中保留一片可让人们亲近自然、调养身心的开放空间提供了设计途径。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 篇8

关键词:城市中心滨水区,游憩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水体的部分”。城市中心滨水区往往水面宽度有限,沿河绿化景观用地不足,土地资源稀有;车流、人流拥挤;同时,人口密集、沿河两侧商业繁荣,城市市民对景观游憩设施渴求。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对滨水地区做好规划设计,改善城市面貌,增添市民游憩空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本文结合吴江西塘河景观改造规划对城市中心滨水区的游憩空间规划提出一些粗浅体会。

1 国内外城市中心区滨水区域改造模式

1)苏州干将路古城区段改造,主要以交通性道路为主,对滨河景观设计主要是以车行系统的动态观赏为主的带状绿化设计,市民以步行方式基本无法亲水,对滨水游憩基本不考虑。对干将路规划,有学者曾有疑虑,主要认为:a.干将路东连工业园区,西接苏州新区,大量的交通流穿越古城区。b.破坏了古城原有历史风貌。

2)中心河道横贯城市中心,成为城市的主轴线,滨河区域留出足够空间为城市的景观轴、城市的发展轴,提供市民休闲游憩空间。a.国外如英国伦敦,伦敦沿泰晤士河发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现在泰晤士河在伦敦城市各区域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东伦敦靠近泰晤士河口,外海航道水深仍是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发展以航运为主;伦敦市区是政治、金融、历史文化、商贸旅游中心,市区沿泰晤士河发展,河上的桥梁及两岸的建筑物已成为伦敦的象征。西伦敦泰晤士河河道迅速变窄,河水清澈平静,适于泛舟、垂钓,沿河两岸有草地树林,一片恬静的郊野风光,有各种旅游营地与别墅,成为繁忙的伦敦市民重要的休闲度假区域。b.国内的浙江慈溪影清河、浙江东阳(城市新区)为代表城市。滨河道路的规划却从于城市滨河景观的需求。据有关文献介绍,影清河两岸风貌景观规划设计及城市设计,就是以拟改造拓宽为平均70 m宽的7.4 km流域影清河及两侧50 m~100 m范围绿化景观带空间为核心,打造城市自然生态廊道。在新城大道及世纪大道之间的广大区域以生活、休闲为中心组织水体、绿地与建筑并使水体与绿地紧密结合,使居民与环境相互交融,延续传统水乡的特点,以大力提高城市品位和市民生活质量。

2 城市中心滨水区游憩空间规划设计的一般原则

1)对地方特色、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在景观布局中,应将滨水区置于城市的整体环境氛围中,在现状调查中,以延展的水体为景线,以整体设计主题为准则,形成不同的景观特色走廊,避免全线一个样,以达到游客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感受,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这对全长2.5 km的西塘河景观游憩是其生命力存在并保持常年不衰的根本根据吴江历史到现在一直是江南四大绸都之一,纺织业非常发达。据此,在原西塘桥东侧拆迁了市政养护所的仓库设置了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蚕桑广场,广场以桑叶为主题雕塑,用浮雕方式展示了养蚕到纺丝的全过程,展示了吴江灿烂的传统丝绸文化(见图1)。

2)体现滨水中心区的核心地位,塑造城市中心。核心区的景观规划应以提升城市中心,升华城市中心的中心地位为目标。由于该核心区的永康路商业步行街与景观河道垂直相交,如何提升商业街的人气与商气,也是该景观规划的一个重点。在西塘河核心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建筑、桥梁、驳岸、亲水平台、亲水廊道、绿化配置、灯光、沿河小区的围墙、建筑物广告的设置独具匠心(见图2)。核心区规划了江南水乡建筑风格的餐饮一条街,与永康路商业步行街在商业上错位发展,形成购物、餐饮、休闲游憩一条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了该中心区的人气、商气。以永康桥为中心设计了游憩广场,对跨河桥梁永康桥进行了降坡和拓宽处理,对桥面进行了磨面大理石铺装,桥面添置花钵,常年更新维护,花色长新。在永康桥南端考虑跨河游憩行为的需求,新添了曲线原木铺装的观景桥。该观景桥的设计,既是观景点,同时也是景观焦点,有效连接并方便了滨河两岸的游憩。对核心区的原有硬质石砌驳岸,将混凝土压顶去除,代之乱石堆砌,附以迎春等藤类植物种植其上,有效改善了硬质驳岸的生硬无趣。

3)保证沿岸留有充分的公共空间、娱乐场地和绿地林带。如原西塘河油车路至流虹桥段滨水空间有限,滨河绿地仅为3 m~4 m宽,水面狭窄。两岸成熟的小区林立,人口密集,拆迁成本较大。如何在尽量减少拆迁同时又争取较大的公共游憩空间是个难题。规划对滨河的车行交通和行人游憩观景交通进行了分离,用大面积绿化分离两者交通的冲突,将滨河区观景游步道设置到河面之上,使游憩的市民与西塘河零距离接触,充分体现了滨水景观的亲水性。

4)处理积聚客流与维持环境洁美。国内部分城市的滨水带以建设公园绿地为主,或辅以钓鱼等水上活动设计,增加了人居环境的健康因素,但白天人来人往,入夜则毫无人气;也有的沿河建立了高档宾馆或大量的酒楼,称为“餐饮一条街”,但餐饮饭店的污水却未能得到合理处理。吴江在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区永康桥至流虹桥段的滨河东侧地块,沿河规划了餐饮一条街,对餐饮产生的污水进行了隔油处理,然后排放到城市污水管道送至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5)游憩规划必须对游憩的主体需求进行合理分析。既然是游憩,就须根据游憩对象的主体对游憩的客体进行划分。游憩的主体可以分为长年居住于此的本地市民和外来观光游客。从年龄上又可以分为老人、中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游憩规划必须对不同主体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从而对游憩的客体做出合理规划。游憩客体必须具有层次性和地带性。比如西塘河景观规划对中心商贸区地带、滨河居住区地带进行了不同目标的游憩规划。中心商贸区注重“游”和“憩”的双重功能。介体上设置较大面积的观水平台和大量的休闲座椅。客体上设置音乐喷泉、游憩广场和夜景灯光,让游客长时间驻留于此其乐无穷。对偏离中心区稍远地带,以游步道配以大面积绿化为主,以使游憩主体身心放松的漫步“游”为主体目标。

6)在滨水区绿化设计方面,应考虑对原有绿化、树种的保留,同时增加种植本地区常见乔、灌木类植物以丰富景观的多样性。另外,增加软地面和植被覆盖率,种植高大乔木(大树移植尽量减少以提供遮阴和减少热辐射城市水滨的绿化应多采用自然化设计,植被的搭配——地被花草、低矮灌丛高大树木的层次的组合,应尽量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结构。

7)游憩规划中的安全设计。对滨水游步道安装扶手,扶手栏杆设置夜景照明灯光,保护扶手栏杆中的电缆以防漏电。对景观的用电注重安全,对景观照明用电的安全注重设计与管理,特别是水下景观如喷泉的用电,从设计阶段确保无漏电现象。对花坛和水池等硬质景观的边角处理,在广场设计中尽量不采用光滑的大理石,以防行人游憩滑倒。

参考文献

[1]方庆,卜菁华.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J].规划师,2003(9):11-12.

[2]高海波.南京外秦淮河滨水景观规划[J].现代城市研究,2003(5):37.

[3]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金云峰,徐征.苏州河滨水景观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2):25-26.

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9

关键词:城市建设,空间,滨水景观设计

1 引言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它既是陆地的边界, 也是水域的边缘;它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动、滨水风貌和景观气质的展示, 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窗口, 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为向往的游憩目的地。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 所以, 建设一个合理的滨水开放空间是许多拥有滨水条件的城市十分重视的行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 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 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1为某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图。

2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 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 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 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 连续的活动。

2.2 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滨水区整体的“延续性”是由空间延续性和绿地延续性两者组成, 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滨水区空间的的延续性主要是由河流进行引导的, 也和自身独特的条件有关。绿地不仅可以很好的连接景区, 有效提高景区的观赏性, 让游客能有一个良好的视觉享受, 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活力, 营造优美的自然氛围, 是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有着很大的不确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城市空间和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城市滨水区必须有自身独立的空间, 可是又不能脱离城市, 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 就引发了滨水区和城市空间之间的不确定性。而且, 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自身水体的特性, 水面上空的气流变化, 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 这些都会导致滨水区的不确定性。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关系的变化, 最后造成滨水岸线的变化等等, 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改变着滨水区的空间形态。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现在,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 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 生态规划:主要体现在滨水区自身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情况, 比如, 在设计建设时可以将自然的河滩和水域完整的保留下来, 用以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这样设计的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可以拥有一个休闲、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面观景空间;

(2) 文脉规划:让城市滨水区景观拥有自己的特色, 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和历史氛围;

(3) 效益规划:滨水区通常是一个城市的旅游胜地, 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 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4) 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主要是城市景观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等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 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应用高端技术作为滨水区景观建设设计的基础, 以求能建设出优美的城市滨水区景观, 有效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活力和文化氛围。

4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误区

4.1 滨水区景观模式趋于雷同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 人们忽视了当今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背后存在的因素, 大量的照搬和抄袭现象使得雷同的滨水景观设计层出不穷。事实上, 任何一个城市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 自己的历史, 同样依附城市存在的城市滨水区也应该呈显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历史。

4.2 滨河区规划不合理

没有分清城市整体规划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 对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过大,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密不可分, 但是滨水区应当有它独特的景观规划特质, 若过于强调与城市的连接, 反而会降低滨水区独有的特色。

4.3 滨河区设计缺乏独立性

部分城市对滨水区的设计过于细节, 太强调滨水区的整体独立性, 使之与城市建设格格不入, 与城市文化背景也相背离。

5 新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

5.1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既有利于当代人, 又造福于后代人。要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 滨水区周围本身存在着它独有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的介入, 或多或少会对它产生干扰, 如何将这种干扰变的和谐, 使之依然有着自身的可持续性, 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5.2 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把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设计理念中, 注重生态化, 注重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在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融入历史环境人文民俗文化的设计理念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在拥有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还能充分融入城市中。城市的运作和发展离不开河流, 城市中的河流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载体。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城市中的每个地方都会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 这些痕迹可以提高这个城市的道德修养, 可以鞭策当代人牢记历史留下的优良传承, 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城市拥有的传统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这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一个景观设计如果富含当地民俗风情, 那么他不仅可以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也可以在在强大的认同感中, 成为十分有代表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6 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向

滨水景观的设计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否则不但悖逆着自然规律并且会使投资成本大大滴提高。其次要符合整体规划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驳岸的设计, 亲水平台的配置, 主体风格是否一致等等。再次是要符合生态的要求, 使水及植物都有连续性, 切实地改善小环境, 能够使水景真正地为人服务。最后是水景的可持续原则, 要求规模达到标准的水景一定要做成活水, 尽量结合水流方向做好周边植物的喷灌系统, 使水体良性循环, 减少自来水用量, 节约能源。

7 结论

公共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 对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 滨水区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礼物, 我们应该让这份礼物中拥有属于人类独有的气息和历史文化特色。现在许多城市都大力开发滨水区景观, 它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活力, 还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使城市具有自己的特点, 提高城市自身的空间, 增加城市的影响力, 能更好的推广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4.

[2]刘永亮.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 2015 (05) .

[3]曾茂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4 (55) .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研究 篇10

一、城市滨水区概念与特征

城市中的滨水区就是指城市中临近水的地方, 例如与河流, 湖泊相邻的土地, 或者是建筑中和城镇中接近水源的地方, 通俗的来讲, 就是水路交接的地方。水流和陆地在这里相互映衬, 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滨河区所处的特殊位置, 使得它的发展具有很多的方向性和多样性。由于它的位置靠近水源, 所以在历史文化中滨水区也具有很大的地位, 从城市整体上看来, 这个位置的特殊性是其他区域所不能够替代的。

(1) 开放性: 从空间位置上看, 滨水区靠近水源, 是人们活动休闲的最佳选择, 从生态方面来说, 滨水区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水平, 能够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的相处, 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接触大自然。

(2) 敏感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它具有非常敏感的特性。它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社会, 生态, 人类活动等各个方面。

(3) 文化和历史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点。在历史上, 很多滨水区都充当着码头的角色, 是整个时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4) 多样性: 滨水区可以项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既能够娱乐, 又能够进行商业活动还能够充当交通的枢纽, 滨水区的功能越丰富, 越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 获得大量的投资, 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中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方法列举

1、人文性的规划设计

既然是人文景观的设计, 那么在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中就要保留它的历史文化, 将人文的部分更好的升华。每个城市的滨水区都是经历过历史的熏陶, 保留到现在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 如果将它开发成一个供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大方, 让人们在滨水区之中, 不仅仅能够享受美丽的风景, 还能够感受深厚的历史韵味。所以, 在滨水区的规划过程之中一定要结合历史文化, 将滨水区的规划体现出人文性来, 让人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滨水区的深厚韵味。

2、生态方面设计

滨水区的规划应该将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特点结合起来, 体现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所以在规划的时候要多从生态方面进行考虑。进一步的去分析, 再生态方面的设计是利用滨水区本身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 让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 自我发展。不断的让整个的滨水区发挥着调节城市空气调节功能的作用。

3、景观序列规划方法

这一规划方法通俗的来说就是, 在滨水区的其他功能设计都比较完善之后对整体的布局以及景观的位置设计进行一个规划。它的规划方式是: 在需要规划的区域中, 建立一些固定的动态或者静态的视点, 寻找一条合适的设计路线对滨水区的空间设计进行细致的观察, 与此同时要建立一张平面图, 在图上用箭头标好, 标明视点的位置, 并且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对空间的结构来进行规划的。

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类型

滨水区景观的类型主要有自然、人工和生态, 三大类。其自然景观主要是指滨水区的地形, 周围生物和水体等;人工景观是指滨水区的各种建筑包括私有建筑和公共建筑; 人文景观是指各种历史的以及或者和历史有关的景观。

1、自然景观

(1) 地形地貌。常见的滨水区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情况, 平原型、丘陵型和结合性。对于城市滨水区的人文景观设计一定要遵循滨水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规划, 比如那些一丘陵为主要地形的滨水区在规划的时候一般采取在水边修建公园的方法, 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滨水区已有的景观,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尊重整个滨水区原有的地质地貌, 把整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当地的居民。

(2) 水体。水体是滨水区必不可少的景观特点, 在建设的时候可以把水体充分的利用起来。人们在滨区游玩休闲的时候, 水体的形态变化会给人们心理上不同的感受。比如, 静态的水体会让人们内心宁静, 适合人们去思考和散步; 而波澜起伏的水体会让人们感受到激情。不仅仅人为的设计会影响到水体形态的变化,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气候的变化都会造成水体形态的各种变化。

(3) 生物。滨水区的规划离不开对滨水区周围植物的规划。城市宾水区在规划的过程中不光光要考虑到滨水区植物的生态特性还要考虑到美观的问题, 需要通过人为的改造方式去改造它的形态增加美观度。

2、人工景观

为了增加滨水区的人文景观性可以人为的增加一些建筑或者装饰, 增加它的文化特性。还可以修建一些凉亭之类的工人们休息的场所, 修建一些桌子板凳。

3、人文景观

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 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 从历史上看, 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滨水区不但能够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还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滨水区的人文规划要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延伸。例如: 认为的增加一些雕纹或者壁画; 新建立一些纪念馆或者艺术展览中心; 对于历史上的景点进行维护和改造; 大力的进行宣称, 增加知名度。

四、结论

对于城市滨水区的设计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 他需要耐心的, 细致的去进行规划。城市滨水区的规划需要结合多个领域和学科, 是艺术文化和科学布局相结合的一个工作, 城市的滨水区规划既要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还要做好生态保护, 建立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敏.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D].西南农业大学, 2004.

[2]曾茂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4.

[3]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城市滨水景观亲水性设计的探析 篇11

摘 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富有生气的场地。亲水空间作为滨水景观中最具有活力的空间形态,满足了人对于水的依赖和亲近,使滨水地带成为人们向往、聚集的地方。

关键词:滨水景观;亲水空间;亲水性

自古以来人类就具有亲水的天性,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孔子曰“智者乐水”(《论语》),老子也有“上善若水”的论述。水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上的很多城市都是伴随着河流或者海域而兴起繁衍的,所以人类对于水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

1 城市滨水区景观亲水性设计的意义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水域与陆域相连的一个区域,一般包括江、河、湖、海洋等水域濒临的陆地边缘地带,它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水性是指人们能够接近水体,包括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达到与水体的亲近。滨水区作为水系与城市过渡的连接者,设计的好坏直接导致水系与城市人们生活的远近。随着近些年滨水区开发进入一个热潮,出现的问题也日趋明显,比如,在开发时一味地追求地产投资和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其具有的公共性,或是仅仅追求形势和环境的美化而没能充分考虑人的亲水性的需求。所以,在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应强调以人为本的概念,注重公共性的建设,深化亲水空间,使滨水景观在城市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 滨水景观亲水性设计原则

城市滨水区景观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也是最为庞大和复杂的体系,是人类向往的生存空间。一个成功的滨水景观设计不仅可以改善城市的景观质量,还能促进城市功能的转变,提高城市的品质。因此在滨水区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整体布局的舒适性、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和历史文脉的延续性的原则。

2.1 整体布局的舒适性

人是景观设计中的主体,一切的设计宗旨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亲水空间的设计尺度和标准都应符合人体的要求。亲水景观设计的尺度直接影响使用者的舒适程度,如堤岸的高度,道路的连贯性和交往空间的距离等,只有环境——人——景观三者达到协调统一,才能确保空间的舒适性。

同时在设计中也好要多关注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等一些特定人群的需要,并对环境中的特定人群进行分析,将规律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形成一个舒适、稳定的场所,实现他们的自我满足感。

2.2 空间形式多样性

简·雅各布斯在1961年发表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提出,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城市的活力来源于多样性,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催生和协调多种功用来满足不同人的多样而复杂的需求。

现在,单一的滨水景观已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而便捷、多样、有趣的空间环境更受青睐。所以在设计中,可以混合多种项目进行布置,如可以将休闲、商业、娱乐活动等混合在一起,相互促进。同时尽可能多的提供亲水空间和形式多样的功能区,如滨水栈道,滨水绿带,水中观景平台,音乐喷泉、儿童游乐区和健身区等等,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增加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使滨水区更具有活力。

2.3 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的发展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江河湖泊孕育了许多城市,因而河流周边地域往往是历史文化沉淀最丰富的场所,城市也因此产生独特的文化。然而,现在多数滨水区的改造多仿照那些成功案例而变得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地域特色,很多值得保留和传承的历史文化被忽视。城市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涵的体现,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进而增强城市居民对滨水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的过程当中充分尊重地域特点,历史文脉和风土人情等,遵从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让市民充分感受亲水带来的乐趣。

3 亲水设计方法的探寻

亲水性是整体滨水景观设计的主体,可以根据驳岸、滨水步道以及环境设施和亲水小品的设计来判定。因此,在对滨水空间环境进行设计时,既要根据不同功能需求划分多样性的空间,又要考虑到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而不能使空间环境过于繁复。

3.1 护岸设计

用于保护河岸和堤防免受河水冲刷作用的构筑物称为护岸。护岸是亲水空间环境设计的重点,是构建亲水性与安全性的重要设施。良好的护岸形态可以引导人们接近水面,促成深层次亲水活动的发生。护岸设计亲水性直接体现其设计的好坏,在设计护岸时,要注重亲水空间的塑造,同时也要处理好安全和亲水的矛盾,通过对护岸形式的不同设计手法,营造出不一样的水际空间。

护岸又可分为自然型护岸和人工型护岸。

自然式护岸是依照水体本来面貌未经人工修饰所呈现出来的自然状态下的护岸形式。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亲水性也更加明显。缺点就是防洪性和安全性较差。

人工型护岸是为了使用的安全达到标准而人为的对护岸进行处理的一种形式。城市的滨水地带为了安全考虑大部分岸线都经过人工处理。人工式护岸大致可分为直立式、阶梯式、缓坡式、分级式四种护岸形式。

在护岸设计过程中也要注意生态化理念,比如设计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水岸,选择护岸材料时,尽量选用环保耐用的材料,此外植物选择上也应注意种类和色彩的搭配等,创造出丰富的滨水景观,使其更有亲和力和自然感。

3.2 滨水步道的设计

滨水道路可以分为步行道路和车行道路两种,而为了确保步行者的安全,一般滨水空间内部都禁止机动车进入,步行交通也就成为了滨水区的主要行动手段。人们可以在水边散步,看景、触水,并可以随时观看发生的活动,或参与到其中。步行和驻足增加了人们在滨水地带停留的时间,吸引更多人积极参与,使亲水空间充满活力。

散步道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步行观景需求,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道路尺寸、铺装材质和色彩等方面要协调统一,同时在道路较长的地方可以适当增加休闲座椅和活动设施,丰富步行道的空间层次。

按凯文·林奇的观点,路径是形成城市意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散步道作为联系滨水区各个节点的重要路径,特色鲜明、设计合理的道路才能加深人对滨水地带的认知意向。

3.3 环境设施和亲水小品设计

环境设施和亲水小品是滨水景观亲水性设计的点睛之笔,恰到好处的设计能很好地提升滨水景观的格调,同时也让使用者感到舒适、愉悦,为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了方便。

在环境设施的选择和设置上应该注意人的尺度以及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并且要考虑其外形是否与整体环境相协调。比如:座椅、标志牌、照明设施、垃圾桶等。

在滨水景观的亲水小品设计中,可以根据滨水景观的类型以及各个年龄段游人的需求设置,如亲水雕塑、景观墙等。在亲水小品形态设计上,可以与当地的历史和人文特色相结合,或运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设计元素对其进行装饰。

4 结语

滨水区景观为人们提供了与水近距离接触的场地,给繁忙的都市人的生活增加了趣味性。亲水性也越来越成为滨水景观设计的重点。然而就目前我国现状来看,这一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设计师们在以后的设计项目中着重对待。一方面要对项目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了解,另一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的、系统的设计方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为人民提供舒适的亲水空间,提高滨水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林焰.滨水园林景观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徐雷.城市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孟东生,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关于城市中滨水区规划设计初析 篇12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主要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 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包括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区域。

城市滨水区是以水系为中心、相对于周边实体界面而存在的一个空间场所, 是一个包括多方要素的系统。滨水环境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 可分为滨海型、滨江型、滨湖型、滨水型4种。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 其对于城市的意义尤为独特和重要。

2 滨水区的功能

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地的水系紧密相关。与水相临的滨水区更是城市景观美的灵魂和历史文化之载体, 是城市风韵和灵气之所在, 总的来说, 城市的滨水空间大致有以下几个重要功能:

2.1 生态廊道的功能

滨水区内是各种乡土物种的栖息地, 在现代景观生态学意义上, 滨水区的空间具有维护大地景观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意义。

2.2 绿色休闲的通道

是未来城市居民步行的最佳通道, 也是未来郊游的最佳场所。

2.3 城市景观的名片

从视觉和景观认知的意义上讲, 绿色的河流廊道使城市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也使城市的景观更加生动。

2.4 城市生活的界面:

展示市民生动的日常生活, 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城市与自然交流的界面。

3 在滨水景观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的问题和应遵循的原则

3.1 生态景观原则

良好的生态是一切景观以及人类生活的基础, 从自然的角度保护滨水空间的生态性, 遵循自然法则, 避免人为的改造自然使得原本舒适的空间发生变化, 除了人类以外, 其他的物种越来越少。处理好人与水之间的关系, 既不过分干预又要美化环境, 形成一个视觉上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

3.2 审美和实用功能相结合

现代景观设计的成果是供城市内所有居民和外来游客共同休闲、欣赏、使用的, 滨水景观设计应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过程, 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完成对历史和文化之美的揭示与再现。

3.3 滨水区沿线绿带的景观设计的多样性

在滨水区沿线应形成一条连续的公共绿化地带, 在设计中应强调场所的公共性、功能内容的多样性、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 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憩场所。

3.4 滨水区与城市开放空间的整体性

滨水景观带上可以结合布置城市空间系统绿地、公园、营造出宜人的城市生态环境。在适当的地点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 放大成广场、公园, 在重点地段设置城市地标或环境小品。将这些点线面结合, 使绿带向城市扩散、渗透, 与其他城市绿地元素构成完整的系统。

4 我国城市滨水区未来发展之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滨水空间将经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时期。同历史上多次城市大建设给我们所留下的遗憾一样, 在今后的滨水区建设中, 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 并结合本国国情, 系统探讨我国城市滨水开发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是十分迫切而有益的。

在此, 提出如下几点设想:

4.1 统一认识, 加强滨水开发的理论研究

滨水开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因此应统一认识, 尽快将滨水空间开发作为一项专题加以研究。如规范用语, 如“滨水”、“水岸”、“邻水区”等相似概念, 另外还有一些引起争论的问题如滨水范围的界定等, 以方便理论研究。

4.2 强化滨水景观中的人文化倾向

人文特色是人文景观中的灵魂, 但人文特色与自然资源相结合才能体现其最终表现力。景观的自然资源增加了自身美学欣赏性, 而人文资源增加了它的文化内涵, 因此, 对这类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互相依托和互相借助的基础之上。

4.3 提出综合性的开发目标, 充分发挥滨水潜力

开发目标的确定会对今后一系列的开发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过去我们在滨水建设中也提倡过许多目标, 但往往是单一性的, 一个阶段一个目标。随着社会的进步, 今天滨水开发所追求的目标不应是单一的, 而应是一种多样化的综合性目标, 即通过开发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 这也成为我们衡量一个开发项目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

4.4 组建强有力的开发执行机构, 吸引民间投资

滨水开发需巨额投入。在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的前提下, 设立一种公私合作的联合开发机构, 来全面推行滨水的整体开发。各种滨水区开发的成功经验, 足以证明一个强有力的开发执行组织对滨水开发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5 加强监督, 鼓励市民参与滨水建设

滨水开发涉及众多部门利益, 针对目前滨水建设管理过程中权责不明、监督不力等问题, 组建“滨水开发联合审核委员会”, 对滨水开发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监督, 既可使开发项目所代表的利益具有广泛性, 同时也减少了审查时间, 杜绝时间和劳动的浪费。

结束语

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设计研究是一个大课题, 其打造过程涉及的面广, 且研究的难度也比较大。在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中, 还应充分尊重地域性特点及文化内涵、风土人情, 使地域文化与传统的滨水活动相结合, 形成独具一格的滨水景观特色。

目前国外很多城市都有丰富的成功经验, 我们可以借鉴过来, 并结合国内不同城市地域性特点合理规划, 以营造出环境良好的城市滨水区, 以期为今后城市滨河绿地的规划设计、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滨水景观设计理念的更新, 人们对于水资源更深层次认识的提高, 滨水区将不再以防洪、排洪为主, 其景观效能与生态效能将被更多人所重视、研究。

关键词:滨水,滨水区,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童宗煌, 郑正.城市滨水环境规划设计若干问题初探[J].现代城市研究, 2001 (5) :14-18.

上一篇:防范银行业计算机犯罪下一篇:采样频率自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