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区景观(精选12篇)
滨水区景观 篇1
摘要:本文以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 深入探讨其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并探讨其规划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统一协调滨水景观各构成要素, 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使其在整个环境中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
关键词:滨水区,景观,原则
一、滨水区景观规划概述
滨水空间是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市民进行户外活动最向往的区域。作为城市绿地, 滨水空间还具有空气净化、涵养水源的作用, 对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都具有重要价值。
滨水区, 根据韦氏字典的解释:“河流边缘、港湾等的土地”;根据牛津英语词典 (1991年版) 的解释为:“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美国传统字典的解释为:“靠水边的地:城镇邻水的部分, 尤指船只停靠的码头区”。综上可以简单的概括为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之区域的土地。
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是指借助已有的江、河、湖、海、溪流等自然水域和陆地环境中已经形成的人工水资源条件 (人工湖、运河) , 以水环境为主题进行的一系列生态性、功能性、安全性和观景性的治理、改造、营建、防护、种植等设计活动。作为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 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户外游憩场所, 另一方面还有防洪、生态、景观的功能, 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个部分组成, 是水体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 相互作用, 共同形成城市中独特的建设用地。
二、城市滨水环境的现状
自古以来, 滨水区域就是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是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许多著名的城市大都位于水陆交汇之处, 坐落在大江、大河旁边, 滨水而居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通, 源源不断的生产、生活用水, 还提供了具有持久吸引力的滨水景观环境, 在城市环境日益人工化的今天, 人们更加渴望接近自然, 人们在这里可以摆脱城市的喧嚣和精神的压力, 融入自然的怀抱, 感受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
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整体绿地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自然、人工、人文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与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定位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市滨水区域不但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游憩散步的场所, 提高可居性和生活品质, 而且, 其还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对于提升城市内涵、增强城市可识别性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 不少城市都将滨水区域纳入新城区规划和建设, 全面加快了对城市滨水景观建设和开发的步伐, 有效推动了城市面貌的更新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缺乏实践经验, 盲目照搬国外滨水景观建设模式, 没有对自身城市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致使我们的城市滨水景观建设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滨水护岸形态生硬, 欠缺对生态环境的调节能力;沿岸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地域特色表达欠缺;在整个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对人的亲水性需求考虑不足, 往往过分追求形式与个性, 没有以人为本, 忽略了人作为环境的使用者对于环境的影响和使用需求, 使景观环境仅仅成为“形象工程”等, 这些都成为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系统性设计原则
滨水景观的功能包含防洪、生态、文化、设施和居民活动等多个方面。这些功能之间往往存在着矛盾, 同时, 部分与整体之间也存在矛盾, 主要表现在人工环境、地域特征、居民活动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融合上, 这正是滨水区景观设计的特点与难点。因此, 在为人们营造理想的休憩、娱乐、社交场所时, 可以运用通过系统设计的方式平衡这些功能之间矛盾, 在保持整体统一的前提下, 注重整体与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处理, 以实现各个功能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各个功能最终得到统一, 得到最优化的方案。
2、以自然为主的原则
长期以来, 大部分河道受雨水聚集冲刷, 其形态蜿蜒曲折、变化丰富。在河道规划设计中应保持其曲折多变的自然驳岸形态。不仅有利于减缓水速、调节水位、削减洪水的破坏力, 而且凹岸、凸岸、浅滩、沙盘等为各种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是生物多样性景观的基础。因此, 应以自然为主, 维持其原有的自然特征, 避免过分的人为改造。
3、历史文脉性原则
城市滨水区往往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发源地, 它记录了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 具有历史文脉的连续性, 同时又是城市空间的拓展, , 对提升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曾有学者这样说:“十年景观, 百年风景, 千年风土”。也就是说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经过千万年的进化演替而形成的相对较为稳定的景观文化, 是天人合一的综合体现。因此河道景观设计要充分研究地方特色, 挖掘地方文化, 使其融入到新建的滨水景观环境之中, 这样不仅景观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 具有了历史的气息, 城市的历史文脉也得到了传承。
4、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人是环境的主体, 人性化就是对人的尊重。设计时需要在人的各种行为需求基础之上考虑空间、尺度、交通、安全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 来满足人们的各种活动需要, 更大程度为居民和游人提供接近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环境。因此在设计中要以人为本, 坚持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5、安全性原则
河道景观建设首先要考虑安全性。安全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河道排洪, 防洪对城市和周边居民的影响;另一方面是考虑游人观景、近水等活动的安全性。在设计中可以对特殊地段的驳岸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减缓坡度、设置护栏、植物围墙等安全措施。
6、生态性原则
水是城市中象征自然的元素之一, 同时它也是产生生态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景观开发首先要利用水的先决条件, 恢复和营造良好的植被环境, 改善河道周边生态环境, 为调节区域小气候打下基础, 避免大规模的硬质景观建设。尽最大可能创造生态空间, 以植被、生物等的多样性为基础, 把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放在首位。保护滨水区域的生态环境与人们在近水区域进行的各种活动和人工环境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过度的开发的滨水空间势必会影响滨水区的生态保护。设计时应本着“保护优先, 适度开发”的原则, 尊重滨水区域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物习性, 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尽可能的少受人工环境的干扰。
四、小结
近年来, 滨水区域的景观规划设计一直是城市建设所关注的热点,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与设计在城市整体规划定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对城市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现阶段不少城市都将滨水区域景观设计纳入新城区规划和建设中, 滨水景观的建设也为城市环境增加了许多魅力和灵气, 但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滨水景观的建设中, 采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在不断吸收国内外其他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成功经验上、结合本地城市的地理环境、文化特征和经济状况, 因地制宜地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滨水景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6.
[2]丁圆.滨水景观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3]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滨水区景观 篇2
一、基地位置:澴河与槐荫大道之间
二、设计要求:
1、景观设计与澴河周边环境和谐,并具有现代城市文化气息;
2、场地以市民休闲、健身、游憩为主,要求尊重地形高差,有滨水多样化处理,入口设计应以方便市民和周边居民的使用为原则;
3、以水景及景观小品设计为主,有层次变化。特点鲜明突出,布局简洁明快,整体感强;
4、注意结合水的特点,同时考虑各空间组织的合理性;
5、图面表现能力强,设计图种类齐全,线条流畅,清洁美观,图例符合规范;
6、综合考虑周边已有设施、空间形式,做到既有特色,又不重复。
三、图纸要求:
1、图纸内容:
现状分析
总平面图(表明建筑、道路、小品、水体、植物的布局)立面图
分析图:包括功能分区、绿化景观分析、景观视线分析 透视图
设计说明
植物配置表
2、图纸尺寸:750*5003、表现方法:手绘
注:不准用硫酸纸绘图
四、设计时间:
滨水区景观 篇3
关键词 海滨城市;景观特色;开发利用;特色;景观特点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7--02
以下将海滨城市滨水区景观特色进行分析介绍,并且根据这些景观特色加以提炼与升华、开发利用,则实现景观的独特性,进而给人视觉上、感观赏的冲击,从而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1 关于美学特色分析
1.1 提炼特色景观符号
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色以及其开发利用对策。滨水区的景观特色要素有以下几点,例如:建筑物、亭、塔、水上构建物等等,这些景观特色要素均具有着特有的特点,均表达着整个海滨城市的滨水区景观特色,如果我们对滨水区的景观特色要素加以利用与开发,并且根据该滨水区的自然、历史等进行提炼与分析,将新的景观特点与原来的景观相互融合,即可实现海滨城市原有价值基础上再生更高的价值。例如:湖北武汉,是一个临水而起的城市,这个滨水区城市原先有着黄鹤楼与晴川阁等历史建筑物,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则在长江对岸建立了现代元素——龟山电视台,它与黄鹤楼隔江相望,使得现代的特色元素与重要的历史景观元素——黄鹤楼相呼应,使得整个武汉滨水城市具有了特色。
1.2 关于景区与景点的空间序列组织
滨水区城市景观不仅是依靠形式上的统一而实现的,而且还可以通过内在意境统一来实现,因此,处理好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则可实现景观要素与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有机结合,故对滨水区城市的景区以及景点进行空间序列组织,即可展现出滨水区城市的最佳景观形态。
一般情况下,空间序列组织形式有三种:第一,根据滨水区空间的复杂性,通过利用多种空间序列组织方法相结合的对策,即可实现滨水区的独特景观,其中包含以轴线组织空间序列方法,其是为了增强滨水区城市的秩序感,并且实现滨水区城市的空间序列的目的而采取的办法,从而给人们一种空间方向感与深度感;第二,由于每个滨水区的城市均具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根据滨水区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并且在每个景区中设置相应的设施以及服务功能,从而为游客们提供相应的服务,以提高滨水城市的运营效率,进而推动滨水区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实现水陆结合。由于滨水区城市是临水而起的景区,因此,环境水体是滨水区景观特色的主体,为了使得滨水区城市更加具有特色,则需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开发以下项目,例如:水底世界、沙滩浴场等,如此一来,不仅没有过分的破坏周边环境,而且还为滨水区城市延伸了视野。
2 关于功能使用特色分析
2.1 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
由于我国的滨水区的环境、气候特点等均存在着差异,因此,有些滨水区景区是一个整体,而有些滨水区是由若干个景区而组成的,无论是哪种形式,想要营造具有特色的景区,则需要对其给予一个恰当的功能定位,例如:旅游度假、商业、休闲娱乐等,只有给予恰当的功能定位即可为設计指明方向,从而更好的为滨水区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
2.2 提高土地利用率
滨水区城市具有着较高的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因此,它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需要加强提高当地的土地利用率,实现水体与大陆相结合的目的,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便捷条件,例如:滨水区城市——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晴川阁景区,该地区深深吸引着不少游客来此购物、娱乐、休憩,大大提高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
2.3 融入人性化设计要素
在对滨水区城市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景区完全符合当今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并且使得景区活动不仅适应年轻人,而且也适应中老年人,从而有效扩大赏玩景区人群,以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
2.4 设置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
在滨水区景区中合理、科学的设置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例如:洗手间、钟塔、照明等设施,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以提高本地区的“人情味”,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游玩,由此可以看出,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本文以上将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色进行了分析与介绍,并且从中还提出了几点开发利用的有效对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滨水区景区的价值,并且还有效的提高了滨水区当地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色均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良好契机,因此,在对景区进行开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虑到坚持以人性化原则来进行设计,进而以满足当今人们的个性化需求,继而更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南宁市滨水区植物景观初探 篇4
水域孕育了城市和城市文化, 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 指城市中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市滨水区与人们的城市生活最为密切,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最深, 它包括水域、水陆线与陆域三部分, 这是与自然或原始形态的滨水区最大的不同。而在滨水区的景观中, 植物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既可丰富滨水区的可观性, 又可突显出一座城市的景观特征。
南宁位于北回归线以南,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 夏长冬短,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全年平均气温21.8℃, 植被丰富, 四季常青, 是一座具有浓郁亚热带风光的园林城市。市区内水系丰富, 有“一江、两库、两渠、六环、十八 (内) 河”, 拥有打造精品滨水植物景观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南宁强调绿、水、城的融合, 期待以水点睛, 提升滨水园林景观, 将城市水系及滨水区域建设成为水清岸绿的生态住区、风景秀丽的景观公园, 以实现南宁“中国绿城”加“中国水城”的战略目标。在这个背景下, 植物与水的搭配更显重要了。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 对南宁市建设有滨水景观的水体的植物景观进行初步的探究。
2 南宁市滨水区植物景观现状
2.1 植物种类
南宁滨水景观区水上的水生植物种类极为丰富, 大都贴近岸边, 有粉绿狐尾草、芦竹、菖蒲、再力花、野慈姑、水莎草、美人蕉、碎米莎草、伞草、纸莎草等。一般呈带状, 断续地装点岸边, 还间隔着稀疏的近一两年引进的水杉;也有离水岸有一定距离的, 有芦苇、荷花、睡莲、南美天胡荽等。相思湖中的芦苇簇成不规则的圆形, 犹如水中岛;而荷花、睡莲、南美天胡荽则星星点点的飘在水面上, 其中南美天胡荽又可以过冬, 填补着冬季大部分水面的空白。他们都有一定的氮、磷去除功能, 其中, 粉绿狐尾草和芦苇还有克藻功能, 芦苇和美人蕉菖蒲等有去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功能。他们所形成的自然岸线弱化了陆地与水体生硬的过渡边线, 同时会给人不同于人工岸线的新鲜感受。
近水域的陆地上的植物种类更多, 灌木有细叶萼距花、光叶海桐、金叶女贞、三药槟榔、花叶鹅掌柴、金边龙舌兰、红绒球、福建茶、黄金榕、花叶艳山姜、红背桂等。民歌湖近水域的陆地上还有肾蕨等蕨类植物, 这些基本都是观叶植物, 各种种类相互穿插, 无规则零散分。乔木种类较少, 一般有散尾葵、假槟榔、粉花羊蹄甲、小叶榕、大花紫薇、荔枝等。无论是那种植物, 都比较喜湿润的土壤。而棕榈科植物的运用更代表了南宁亚热带气候别具一格的景观。
从总体上来看, 灌木层植物的种类的丰富度要高于乔木层, 乔木层虽然数量多, 但种类少。但可能是因为不同滨水区的侧重各有不同, 也有例外。例如相思湖上游的滨水区, 其主要侧重水面上水生植物景观, 近水域陆地中, 灌木栽种生长快容易快速形成景观的, 只有红绒花、黄金榕等不到五种植物, 而由于刚移植了多种乔木, 因而出现乔木层植物种类丰富度大于灌木层的特殊景观。
2.2 色彩搭配
滨水区的植物主要以观叶植物为主, 颜色是其观赏的一个主要方面。如金叶女贞、黄金榕等的黄绿色;花叶芦竹、金边龙舌兰、花叶艳山姜、花叶鹅掌柴等的黄绿色与深绿相间;红背桂及紫叶美人蕉的紫红色都是万绿跳动中的新鲜色彩, 丰富了景观色彩。
当然也有不少植物的花的颜色成为景观中的点睛之笔。有红色系的粉花羊蹄甲、红绒花、美人蕉和荷花;有紫色系的睡莲和再力花;有白色系的芦苇和芦竹。然而由于他们的花期各不相同, 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颜色的搭配。如在种类齐全的条件下, 夏季有荷花睡莲的粉紫搭配, 秋季有再力花芦苇的紫白搭配等, 随着季节的变化, 叶的颜色无法更换, 而有多种花交替开放产生的花色变化则让同一处的景观呈现不一样的景致, 不单调、不枯燥, 更不会让人审美疲劳, 人们一年四季漫步在滨水边都有花可赏, 有景可观。
2.3 景观层次
滨水区植物的层次分为两种类型的层次。一种是同种类型不同种植物的高低变化, 另一种则是不同种类型植物的层次变化。
2.3.1 同种类型不同种植物层次
岸边的水生植物一般由粉绿虎尾草、再力花、美人蕉相配, 形成高度不一与色彩不一的层次;再向深处便有荷花、睡莲、纸莎草、芦苇相互搭配, 在叶形和高度上都具有层次感。近水域陆地上的灌木中有成球状配置的黄金榕, 也有成条形配置的红背桂, 这在线条形状上有层次感, 同是放射状的既有三药槟榔又有金边龙舌兰, 这在高度叶形上又具有不同的层次变化。相比上面这些植物形成的层次, 乔木类植物在高度上的层次感就稍弱, 即使有树冠型上的差异也因为过于紧密而显得不那么突出。
2.3.2 不同种类型植物的层次
若是自然岸线, 种植有水生植物则一般有三层:第一层为水域与陆地的过渡;第二层主要以灌木为主, 种植有少量灌木, 例如相思湖和狮山公园有在水边种植水杉, 邕江滨水公园临江边第一层护防坡上种植有荔枝。该层植物的配置是不规则式的, 显得随性自然但又不混乱;第三层则是以乔木为主, 随着坡度的增大植物的高度也变大, 最上面主要是棕榈科植物, 在底层也有少数灌木, 如细叶萼距花等, 该层较前两层更规则, 依次排列种植,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靠近大马路, 要与行道树搭配恰当。第二层与第三层一般都有沿流水方向的小路, 可供人们休憩散步, 更亲近水。
若是人工岸线, 由于是石块等坚硬材料砌筑的水岸, 限制了水生植物的分布空间, 不利于水生植物生长繁殖, 因而一般有两层, 与自然岸线相比就少了第一层。
3 思考与建议
3.1 多使用水生植物过渡的自然岸线
经调查, 南宁市区的滨水景区除了相思湖上游以及狮山公园的湖景, 其余大多数的滨水采用的都是人工岸线, 用浆砌石等硬化材料作驳岸, 这只注意了防洪护岸的需要而缺少了滨水生态因素的考虑, 略显单调枯燥。岸边水域环境直接影响滨水区的景观环境, 而水生植物又是现代滨水区景观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水生植物能拦截外源营养, 吸收水中的氮磷元素和有毒物质, 一些植物还对藻类有抑制作用, 因而水生植物被称为“天然的净化器”, 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生态系统。适量种植水生植物不仅能弱化水域到陆地过渡的生硬, 还美化净化了水体。因而对南宁市公园景观水体现状, 似乎应加强对水生植物、特别是沉水植物的研究, 积极引进、筛选适宜的水生植物种类, 在南宁市滨水景区的水体中推广应用, 充分发挥水生植物应有的景观生态作用。
3.2 多考虑植物空间的围合
在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的过程中, 不仅要考虑植物的丰富度, 也要多考虑各个角度的观赏效果。灌木的种类多, 不规则, 有时在某个角度会显得有些乱。究其原因, 植物密度小、高度大都不一、零乱等可能都有关系。最主要的还是密度小, 而植物也未达到预期的形状, 显得各种植物都是单个个体, 没有成群成景, 如同散沙。因而建议考虑运用植物的高矮、稀疏、质感、远近、大小、颜色的变化, 实现景观递进、轮廓起伏、层次丰富。在乔木与灌木间隔的且数量相当的区域, 宜适当增大种植的密度, 并有一定规律的层次, 适当修剪植物的高度使其错落有致, 形成更赏心悦目的立体式、复合式的植物群落。这种植物群落的模式, 应该多加以运用
3.3 加强植物的养护管理
在某些滨水景区, 草树枯败, 湿地荒废, 基本就没有得到护理的痕迹, 如心圩江湿地公园。而局部由于某些植物养护不到位, 没有形成预期景观的, 在民歌湖、南湖、相思湖等景区也都存在。植物景观不是设计完种植完就可以达到设计规划的效果的, 应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到养护上, 对植物进行定期的检查、修剪、“打针”, 使景观能更突出的显示其高质量效果, 最优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4 结语
滨水区的植物为单调的水域增添了生命力与色彩, 是南宁向外展示水城的一大魅力, 是打造水城并成功完成水城建设的关键要素。特别是拥有多种不同形态特性的水域, 多样式的植物选取与搭配更能丰富水景, 不单调并有创意。《南宁市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快滨水绿地建设, 整治城市水环境, 启动建设了邕江滨水公园、五象新区堤园路滨江公园、心圩江、可利江、南湖—竹排冲、民歌湖、青秀湖公园等一批“中国水城”建设项目, 大力推进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 滨水园林绿化已成为新时期发展的主力军。我们相信, 通过进一步对植物种类选取、搭配构造进行优化, 将植物景观与景观生态结合起来, 南宁市一定能建设成为具有南方特色的绿水交融的现代宜居城市, 成为“绿, 水, 城”相融合的“中国水城”。
摘要:对南宁市区的江湖滨水植物景观从植物种类、色彩搭配和景观层次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 在自然岸线的运用以及植物空间的围合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考, 在植物养护管理方面提出建议, 以期对南宁市“中国水城”与“中国绿城”的进一步融合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植物景观,城市滨水区,自然岸线,南宁
参考文献
[1]崔心红.水生植物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278.
[2]叶志敏.水生植物在南宁市主要公园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广西林业科学2011 (6) :152-154.
[3]董斌, 丁健, 高中旺, 黄永芳.华南地区城市滨水区植物景观营造[J].广东园林, 2010 (6) :54-57.
滨水区景观 篇5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滨水区建设起步要晚很多,20 世纪70 年代,在我国的滨海、临江发达地带开始了城市滨水区域建设。90 年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城市扩张和更新,开始借鉴外国滨水区建设经验进行滨水绿地建设,迎来滨水绿地开发的高潮。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范围扩大导致的建设用地紧张使得城市用地开发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加之市民对环境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充分利用自然山水资源构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之一。与国外在衰落、荒废的滨水地区进行景观改造相比,国内滨水地区建设最大的不同是在尚未完全衰败荒废的滨水区进行。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山水城市”概念,倡导构建与自然山水相结合的城市环境。滨水绿地景观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尹伟伦院士编制的北京市永定河《绿化景观专项规划》,明确提出“以安全行洪为根本,以生态修复为载体,以生态经济为导向,以生态屏障为目标,林水相间,以绿养水,因势利导”的滨水绿化理念,对城市滨水绿地的构建具有指导意义,
北京大学俞孔坚教授致力于以水为核心组成部分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保护利用水系统、雨洪管理与利用、滨水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特别指出维护和强调山水格局的连续性、滨水地带的自然形态、滨水游憩绿地建设的重要性。在处理城市与水体的关系方面,他提出“以水系为基础,组织城市功能,构建城市生态,使水充分融入城市形态,带动经济发展,提供休憩环境。”
浅谈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篇6
关键词:规划设计;工程设计;功能性;美观性;生态性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对于城市有着独特和重要的意义。水的动感令人兴奋,水的柔滑另人平和,水是人与自然之间情结的纽带,也是城市中富于生机的体现。水的亲和与城市中人工建筑的硬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城市滨水区的建设提高了城市的可居性,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了舞台,具有高品质游憩、旅游资源潜质。同时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使得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对于一个城市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2 城市滨水景观经典案例
新加坡加冷河碧山公园由于城市化发展、雨水径流排放增加,需要改造升级。项目改造将加冷河从笔直的混凝土排水道改造为蜿蜒的天然河流。这是第一个在热带地区利用土壤生物工程技术(植被、天然材料和土木工程技术的组合)来巩固河岸和防止土壤被侵蚀的工程。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还为动植物创造了栖息地。新的河流孕育了很多生物。同时公园和河流的动态整合,为碧山公园打造了一个全新的、独特的标识。美丽的生态河岸培养了人们对河流的归属感,人们对河流不再有障碍,恐惧和距离,他们能够更加近距离的接触水体、河流,他们开始享受和保护河流。此外,在遇到特大暴雨时,紧挨公园的陆地,可以兼作输送通道,将水排到下游。
碧山公园是一个启发性的案例,它展示了如何将城市滨水景观作为生态基础设施,与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利用巧妙融合在一起,起到洪水管理、增加生物多样性和提供娱乐空间等多重功用,同时让人们和水亲密接触,提高了公民对于环境的责任心。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濱水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景观要素,是人类向往的居住胜境。人类对景观的感受并非是每个景观片断的简单的叠加,而是景观在时空多维交叉状态下的连续展现。滨水空间的线性特征和边界特征,使其成为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滨水边界的连续性和可观性十分关键,令人过目不忘。
营造滨水城市景观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考虑到生态效应、美学效应、社会效应和艺术品位等方面的综合,把人工建造的环境和当地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增强人与自然的可达性和亲密性,使自然开放空间对于城市、环境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形成一个科学、合理、健康而完美的城市格局。城市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3.1、规划指导设计,局部服从总体
充分认识项目在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项目的建设标准与总体规划的关系,保证项目服务功能和整体效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分析远期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构建景观布局,避免功能区进入生态控制线。
3.2、美观与生态并重,坚持可持续的设计方式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破坏为目标,以创建生态绿化项目为核心,规划功能设施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生态景观优美、与自然和谐的滨水空间,不破坏自然滨水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周围环境的生物多样性,将滨水空间融入良性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之中,使之成为自然环境中的一道景观。围绕以植物造景为主的生态型城市景观的营造,利用植物的不同生态习性及形态、色彩、特性等营造各具特色的景观区域,植物配置运用乔、灌、草三者相结合的多层次植物群落的构筑,在有限的绿地范围内,达到最大的绿量,使之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同时,在水土保护、景观、节能、材料等设计上,全面体现环保、节能、绿化的设计思想。
3.3、体现场地休闲性和亲水性设计原则:
休闲性是现代城市绿地设计重要的特征之一,是生活性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又是体现现代景观设计的“人本主义”原则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给人们快节奏的生活带来欢乐、悠闲、幽雅的感受,在设计中精心设置了园路,休息观景亭、台等,达到道路线型流畅、曲径通幽、移步换景的效果。同时人类对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因此沿水岸边布置铺装硬地,布置园路,点缀景观建筑小品,所有的铺装小广场、园路、景观小品均依水展开,不仅给人以感官上的愉悦,心理上的惬意,又可从立面上丰富景观效果。
4 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
项目工程设计应注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加强生态环境的客观管理和控制,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主要标志,而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格局的形成多数都是人类设计的(即所谓规划),但设计者们却并未曾经历过高度的城市化,因此所设计的“现代化”城市在格局上是不可能完善的,特别是与景观有关的环境问题。必须运用生态规律看待城市发展问题,既要考虑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
滨水工程设计配套堤岸、软基处理、景观、给排水、结构等诸多专业,工程内容复杂,为满足工程的功能和使用要求,需要众多的堤岸专业队伍与景观专业队伍,结构专业队伍协同作战,以解决各专业之间存在的问题众多的配套专业系统需要综合协调和专业系统之间合理衔接。城市滨水景观工程设计应遵循以下设计要点:
4.1、遵循规程规范、合理运用技术指标
严格遵循设计规程规范,合理运用各项技术指标,建成环保、低投资、功能完善的精品工程。工程设计积极使用新技术、新工艺,确保工程质量可靠性、体现技术的先进性,避免工程返工等不良现象,降低工程的造价,减少对沿线生态影响,响应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4.2、不断优化设计、贯彻动态设计思想
设计中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细则、守则、程序执行,提高设计资料的准确性,提高质量意识,在设计中根据沿线地形、地质特点、不同设计阶段要求,不断完善优化设计,树立精益求精、动态优化设计的理念,确保设计质量。
4.3、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经济效益
结合本项目的地形条件、地质条件、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特点,采用合理的技术标准,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工程投资规模。在设计中要树立为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既要充分认识本工程的重要意义,建设标准高、质量好的工程,又要合理使用技术标准,选择技术方案,注重投资控制,提高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5 结束语
通过对自然、人文、社会、城市等多方面文化挖掘和梳理,滨水空间可呈现“水源保护、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展示、经济交流”等多样化主题特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充分重视滨水景观元素的设计,合理营造公共亲水空间,务求细心体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同时结合项目建设特点,综合各种新技术和新工艺,提出最经济、最优化的设计方案,为城市建设增色添彩。
参考文献:
[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余昱主编 沈阳:辽宁科学出版社 2008年 ISBN 978 -7-5381-4965-4。
[2]《园林工程》杨至德主编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9月 ISBN 978-7-5609-4175-2
浅谈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篇7
关键词:城市建设,空间,滨水景观设计
1 引言
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它既是陆地的边界, 也是水域的边缘;它承载着城市重要的经济活动、滨水风貌和景观气质的展示, 是城市最重要的形象窗口, 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最为向往的游憩目的地。河流是城市中宝贵的自然景观, 所以, 建设一个合理的滨水开放空间是许多拥有滨水条件的城市十分重视的行为。城市滨水区域的景观建设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 正在成为当下我国城市建设中一个热点。作为滨水地区开发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景观规划, 不仅为城市开发空间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上的技术支撑, 也成为城市公共形象塑造过程中的有效途径。合理、有效的滨水景观设计将在城市滨水区建设过程中的经济推动、文脉延续、区域缝合、生态修复、水利防洪等方面的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图1为某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图。
2 城市公共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滨水区的公共性
公共空间概念在建筑学中是一个很重要并且十分基础的概念。城市滨水区所拥有的“公共性”最终将带来公共性活动, 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一个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设计要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能够成为市民喜爱的公共场所, 成为市民的共同财富, 使公民可以在其中自由的, 连续的活动。
2.2 滨水区的整体延续性
滨水区整体的“延续性”是由空间延续性和绿地延续性两者组成, 这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忽略的联系。滨水区空间的的延续性主要是由河流进行引导的, 也和自身独特的条件有关。绿地不仅可以很好的连接景区, 有效提高景区的观赏性, 让游客能有一个良好的视觉享受, 还可以提高城市的活力, 营造优美的自然氛围, 是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3 滨水区的空间不确定性
滨水区空间有着很大的不确性,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是由城市空间和自身空间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城市滨水区必须有自身独立的空间, 可是又不能脱离城市, 在这种矛盾的状态下, 就引发了滨水区和城市空间之间的不确定性。而且, 滨水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自身水体的特性, 水面上空的气流变化, 四季的变化以及降水降雪的影响, 这些都会导致滨水区的不确定性。水体的变化还会导致水体和岸线的关系的变化, 最后造成滨水岸线的变化等等, 这些都在无时无刻改变着滨水区的空间形态。
3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发展方向及当下国内建设的实践研究
现在,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规划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体现出明显的时间脉络和时代需求, 对我国滨水景观的规划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其发展方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
(1) 生态规划:主要体现在滨水区自身对自然环境的修复情况, 比如, 在设计建设时可以将自然的河滩和水域完整的保留下来, 用以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这样设计的的主要目的是让人们可以拥有一个休闲、娱乐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水面观景空间;
(2) 文脉规划:让城市滨水区景观拥有自己的特色, 以特色景观空间的创造传承地方特色文化, 和历史氛围;
(3) 效益规划:滨水区通常是一个城市的旅游胜地, 景观规划的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滨水景观必须重视对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估, 并制定相应的规划策略, 保证规划设计的有效落实;
(4) 数字规划:当下的城市建设主要是城市景观建设、城市道路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等等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滨水区景观建设, 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应用高端技术作为滨水区景观建设设计的基础, 以求能建设出优美的城市滨水区景观, 有效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活力和文化氛围。
4 城市滨水区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的误区
4.1 滨水区景观模式趋于雷同
随着全球化国际化的发展, 人们忽视了当今成功的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背后存在的因素, 大量的照搬和抄袭现象使得雷同的滨水景观设计层出不穷。事实上, 任何一个城市都拥有它自己的故事, 自己的历史, 同样依附城市存在的城市滨水区也应该呈显出这个城市所独有的文化历史。
4.2 滨河区规划不合理
没有分清城市整体规划与滨水区景观规划的意义, 对滨水区景观规划的空间尺度过大, 城市滨水区与城市密不可分, 但是滨水区应当有它独特的景观规划特质, 若过于强调与城市的连接, 反而会降低滨水区独有的特色。
4.3 滨河区设计缺乏独立性
部分城市对滨水区的设计过于细节, 太强调滨水区的整体独立性, 使之与城市建设格格不入, 与城市文化背景也相背离。
5 新的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理念
5.1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
协调环境生态的设计理念既有利于当代人, 又造福于后代人。要把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生态系统设计, 滨水区周围本身存在着它独有的和谐的自然生态系统, 人类的介入, 或多或少会对它产生干扰, 如何将这种干扰变的和谐, 使之依然有着自身的可持续性, 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5.2 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
把握滨水区景观设计的几大设计理念中, 注重生态化, 注重可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景观设计的原则。因此在体现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5.3 融入历史环境人文民俗文化的设计理念
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在拥有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还能充分融入城市中。城市的运作和发展离不开河流, 城市中的河流也是体现一个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的载体。每一个城市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城市中的每个地方都会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 这些痕迹可以提高这个城市的道德修养, 可以鞭策当代人牢记历史留下的优良传承, 这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每个城市拥有的传统文化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这也是不可多得的宝藏之一。一个景观设计如果富含当地民俗风情, 那么他不仅可以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也可以在在强大的认同感中, 成为十分有代表的地域性人文特征。
6 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和方向
滨水景观的设计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否则不但悖逆着自然规律并且会使投资成本大大滴提高。其次要符合整体规划的要求, 主要体现在驳岸的设计, 亲水平台的配置, 主体风格是否一致等等。再次是要符合生态的要求, 使水及植物都有连续性, 切实地改善小环境, 能够使水景真正地为人服务。最后是水景的可持续原则, 要求规模达到标准的水景一定要做成活水, 尽量结合水流方向做好周边植物的喷灌系统, 使水体良性循环, 减少自来水用量, 节约能源。
7 结论
公共滨水区是城市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是城市整体空间的完善, 对它的改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同时, 滨水区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好的礼物, 我们应该让这份礼物中拥有属于人类独有的气息和历史文化特色。现在许多城市都大力开发滨水区景观, 它不仅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活力, 还能带动城市经济发展, 使城市具有自己的特点, 提高城市自身的空间, 增加城市的影响力, 能更好的推广自己的品牌。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等著.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4.
[2]刘永亮.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 2015 (05) .
[3]曾茂蔚.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4 (55) .
城市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研究 篇8
一、城市滨水区概念与特征
城市中的滨水区就是指城市中临近水的地方, 例如与河流, 湖泊相邻的土地, 或者是建筑中和城镇中接近水源的地方, 通俗的来讲, 就是水路交接的地方。水流和陆地在这里相互映衬, 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 在城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滨河区所处的特殊位置, 使得它的发展具有很多的方向性和多样性。由于它的位置靠近水源, 所以在历史文化中滨水区也具有很大的地位, 从城市整体上看来, 这个位置的特殊性是其他区域所不能够替代的。
(1) 开放性: 从空间位置上看, 滨水区靠近水源, 是人们活动休闲的最佳选择, 从生态方面来说, 滨水区的发展, 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态水平, 能够让人类和自然和谐的相处, 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近接触大自然。
(2) 敏感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 使它具有非常敏感的特性。它的敏感性主要体现在社会, 生态, 人类活动等各个方面。
(3) 文化和历史性: 城市中的滨水区, 是一个城市发展的起点。在历史上, 很多滨水区都充当着码头的角色, 是整个时间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4) 多样性: 滨水区可以项功能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既能够娱乐, 又能够进行商业活动还能够充当交通的枢纽, 滨水区的功能越丰富, 越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 获得大量的投资, 从而能够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中滨水区人文景观的设计方法列举
1、人文性的规划设计
既然是人文景观的设计, 那么在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中就要保留它的历史文化, 将人文的部分更好的升华。每个城市的滨水区都是经历过历史的熏陶, 保留到现在能够看到历史的变迁和岁月的沧桑, 如果将它开发成一个供人们感受历史文化的大方, 让人们在滨水区之中, 不仅仅能够享受美丽的风景, 还能够感受深厚的历史韵味。所以, 在滨水区的规划过程之中一定要结合历史文化, 将滨水区的规划体现出人文性来, 让人们能够充分的体会到滨水区的深厚韵味。
2、生态方面设计
滨水区的规划应该将人类的活动和自然的特点结合起来, 体现出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 所以在规划的时候要多从生态方面进行考虑。进一步的去分析, 再生态方面的设计是利用滨水区本身的生态环境进行规划, 让滨水区的生态环境能够自我修复, 自我发展。不断的让整个的滨水区发挥着调节城市空气调节功能的作用。
3、景观序列规划方法
这一规划方法通俗的来说就是, 在滨水区的其他功能设计都比较完善之后对整体的布局以及景观的位置设计进行一个规划。它的规划方式是: 在需要规划的区域中, 建立一些固定的动态或者静态的视点, 寻找一条合适的设计路线对滨水区的空间设计进行细致的观察, 与此同时要建立一张平面图, 在图上用箭头标好, 标明视点的位置, 并且将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这种方法主要是基于对空间的结构来进行规划的。
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设计类型
滨水区景观的类型主要有自然、人工和生态, 三大类。其自然景观主要是指滨水区的地形, 周围生物和水体等;人工景观是指滨水区的各种建筑包括私有建筑和公共建筑; 人文景观是指各种历史的以及或者和历史有关的景观。
1、自然景观
(1) 地形地貌。常见的滨水区的地形地貌主要有三种情况, 平原型、丘陵型和结合性。对于城市滨水区的人文景观设计一定要遵循滨水区的地形地貌特征进行规划, 比如那些一丘陵为主要地形的滨水区在规划的时候一般采取在水边修建公园的方法, 在人文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结合滨水区已有的景观,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尊重整个滨水区原有的地质地貌, 把整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完完整整、原汁原味的呈现给当地的居民。
(2) 水体。水体是滨水区必不可少的景观特点, 在建设的时候可以把水体充分的利用起来。人们在滨区游玩休闲的时候, 水体的形态变化会给人们心理上不同的感受。比如, 静态的水体会让人们内心宁静, 适合人们去思考和散步; 而波澜起伏的水体会让人们感受到激情。不仅仅人为的设计会影响到水体形态的变化, 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气候的变化都会造成水体形态的各种变化。
(3) 生物。滨水区的规划离不开对滨水区周围植物的规划。城市宾水区在规划的过程中不光光要考虑到滨水区植物的生态特性还要考虑到美观的问题, 需要通过人为的改造方式去改造它的形态增加美观度。
2、人工景观
为了增加滨水区的人文景观性可以人为的增加一些建筑或者装饰, 增加它的文化特性。还可以修建一些凉亭之类的工人们休息的场所, 修建一些桌子板凳。
3、人文景观
城市往往是沿河、沿江发展起来的, 因此城市滨水区往往是城市中历史文化比较丰富的地区, 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形象代表, 从历史上看, 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水, 城市的滨水区不但能够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还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所以滨水区的人文规划要注重对于历史文化的延伸。例如: 认为的增加一些雕纹或者壁画; 新建立一些纪念馆或者艺术展览中心; 对于历史上的景点进行维护和改造; 大力的进行宣称, 增加知名度。
四、结论
对于城市滨水区的设计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工作, 他需要耐心的, 细致的去进行规划。城市滨水区的规划需要结合多个领域和学科, 是艺术文化和科学布局相结合的一个工作, 城市的滨水区规划既要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还要做好生态保护, 建立人与自然相结合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陈敏.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设计[D].西南农业大学, 2004.
[2]曾茂薇.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 2004.
[3]路毅.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及应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7.
[4]马会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滨水区景观 篇9
一、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及其研究意义
1.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内涵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是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地域, 是城市临近水体的部分。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生活空间, 也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章节[1]。一般来说, 滨水区的空间范围包括100~300m的水域空间以及与它相邻的城市陆地空间, 对人有较大吸引力的距离为1~2km, 相当于步行15~30min的距离范围[2]。
本文所讨论的滨水区休闲空间是指滨水地段, 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区域空间。从其功能上来看, 休闲空间体现了对人的活动的支持和引导;从其空间上来看, 休闲空间是城市空间和水域空间中的过渡空间, 是起到链接作用的公共空间, 反映出水陆空间的融合渗透。
2. 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研究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开始治理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而污染严重的河流及滨水区, 整治河流两岸的绿化。把两岸的护岸建设成仿园林式的景观护岸、休闲广场等, 在城市内或近城市的河道上截流或建人工湖等现象大量出现。但在开发治理中出现了简单化、雷同化、工程化等不利于生态的倾向。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对破坏河流自然环境的行为进行反思, 并逐渐将河流进行回归自然的改造。因此, 研究城市滨水地区的景观设计相当必要。
二、西安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概况
灞河是陕西省境内的一条河流, 属渭河南岸一级支流, 发源于蓝田县灞源乡, 干流长109公里, 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据史载, 灞河原名滋水, 春秋时秦穆公为了炫耀其霸业, 改名为灞河。唐在此地设驿站, 亲友出行多在这里折柳送行。因沿河岸遍植柳树, 春天柳絮纷飞如雪, “灞柳风雪”成为长安八景之一。秦汉时曾在灞河上架有木桥, 名曰“灞桥”。它是关中交通要塞, 连接着西安东边的各主要交通干线。灞河是所谓的“八水绕长安”八水之一。
当长安自然美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车轮渐行渐远, 唐诗宋词中的如烟灞柳蜕变成了记忆, 取而代之的是灞河河流污染, 河水水质发黑发臭。两岸垃堆积成山, 过度的挖沙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挖沙造成了灞河河床严重下切 (达6米之深) , 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建国以来, 浐灞河西安城市段洪灾损失已超过12亿。挖沙还造成了灞河桥垮塌、陇海线中断。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 滨水空间成了市民难以接近的场所[3]。为了降低内城密度, 疏解城市人口, 同时改善生态能力, 增强城市景观水面和绿地面积, 提过城市品味, 美化人居环境, 西安市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 决定对灞河城市段生态环境景观进行综合治理, 由此西安灞河滨水区规划建设应运而生, 2004年9月, 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了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区治理的管理机构, 开始筹划建设, 一期工程于从2005年起大约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三、景观设计建设存在的问题
西安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的建设, 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的人居环境。现在的滨水区已成了市民们经常休闲游憩的地方, 并且激发了周边地区的房地产开发, 同时对城市形象的改变也起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植被结构单一, 景观结构单调
笔者在灞河滨水区处调研发现:灞河滨水区植物群落主要分为垂柳-杂草群、芦苇-杂草群、香蒲-杂草类、杂草类和水生植物等五种群落。灞河滨水区植物类型还是比较丰富的, 但是人为的过度干预和生境类型较少导致了该区的植被结构相对简单化, 且群落长势较差, 生物量很低。如:柳林-杂草群也只在灞河的灞桥两侧、绕城高速灞河特大桥两侧有小面积零星分布;香蒲群、芦苇群虽有存在, 但分布面积明显较少, 相对面积较大的芦苇群在灞河绕城高速至西康铁路桥之间有集中成片的分布, 其它区域多为零星分布。
2. 亲水驳岸设计景观单一, 活动类型过于单调
在灞河河道的建设中, 不得不考虑防洪的问题, 所以采用的是兼亲水、生态与蓄水防洪功能为一体的复式驳岸, 设有亲水平台和滩面平台, 供游人游览。然而在实际为防洪修建的混凝土护岸, 并没有到生态驳岸的效果, 这种设计, 能使人很容易接触水, 但是容易给人一种单调的、人工化的感觉 (图1) 。这种做法虽然能使整个河岸景观看上去简洁、美观, 但是却忽略了人在河边的感觉, 亲水岸边几乎没有种植植物, 不能获得良好的亲水感, 没有特色可言。有些节点空间功能单一、目的性过强, 能满足游人的聚众、休息, 却没有考虑到在周边或利用自身空间适当设置相对私密性的空间以满足特殊人群的使用。例如, 某些休憩广场 (图2) , 除了简单地放置座凳外, 没有任何空间的划分和引导亲水观水的空间暗示, 做法单调。灞河滨水休闲空间里, 活动相对来说是比较单调, 人们的主要活动是垂钓、散步、摄影。灞河能真正提供丰富的空间还是比较匮乏的, 不足以吸引市民参与其中。所以如何让丰富的活动注入, 进而来提高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整体品质, 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3. 休闲空间景观层次不够丰富
灞河两岸被定义为生态自然区。在景观的设计和序列组织中, 生态自然区没有根据其所处的不同地段的主题特征和功能来丰富景观环境, 也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斑块间的功能连接, 也就是沿湖的亲水地带作为衔接整个滨水区的纽带, 并没有很贴切的衔接起各个景区, 使整个滨水区形成完整的景观, 只是一条直直的水泥路连通整个滨水区, 一排柳树作为行道树, 路边的绿化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让在亲水平台沿河散步的市民和游人感觉不到景观的变化, 缺乏序列空间的转折点和高潮, 从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整体效果。灞河两岸的绿化主要是灞河路两侧的行道树绿化, 以新栽的垂柳为主。整个滨水区中, 大片的草坪、低矮的灌木占的比例比较大, 让人的视线没有任何转折, 可以直接看到很远的地方, 从而降低了空间的层次感和多度性。滨水区中常绿树种不多, 从冬季开始, 直到第二年的3、4月份, 许多光秃秃的树枝, 毫无景色可观。靠近河岸的乔木栽植太稀疏, 即使若干年以后, 植物长成达到其观赏效果以后, 也很难有绿树遮荫的效果。
4. 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
灞河作为西安城市开发阶段并具备城市内河和河流湿地的滨水区, 具备水、绿、亮、润、异, 不同于西安市文物遗产的一种新的生态体验, 资源更是体现了文化生态和自然资源并重的一个特点:既有浓郁的关中民俗风情, 也有鲜明的自然环境。该区域内及相邻区域拥有历史跨度大、不同时期、较高等级的历史遗存、遗迹和遗物, 以及丰富的人文活动和事件。由于历史原因, 灞河规划区的大多数旅游资源还处于未完全开发或原始状态。区域内许多旅游资源, 由于环境变化, 历史上人为破坏, 自然景观已受到极大影响或不复存在, 如“灞柳风雪”、白鹿原上的“白鹿传说”、灞亭的“折柳送别”等。区域内许多文物古迹资源, 由于地面赋存实物较少, 加之对人文历史内涵挖掘不够, 所以规划区域内除少量资源已加以开发利用外, 大多还处于未完全开发或原始状态。
5. 交通不方便
由于灞河目前还是城市近郊河, 城市交通较少到达, 来这里游玩的人主要是自己骑车或驾私家车, 所以如何解决它的可达性成了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灞河滨水休闲空间普遍存在交通不便、可达性差的问题。这就使得作为城市滨水休闲空间为市民提供大量自然休憩空间的功能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大部分市民由于交通问题不愿或无法来到河边。该区公共交通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现有的普通公交体系结构单一、线网布局不合理; (2) 公交线路分布不均匀; (3) 站点的服务率低、系统服务水平低; (4) 不能满足人们对出行质量的要求。另外, 无障碍绿色步行系统极不健全, 限制了老年人、残障人员等弱势人群的滨水行为。
6. 游行路线设计不合理
灞河东岸行道路线设计不合理, 除一条主路外, 其余的小路, 都是由游人随意踩踏出来的 (图3) 。灞河西岸休闲步道与护岸之间也存在问题, 使人不能很好的接触到水面, 并且上下通道的距离较远, 人们大多都选择直接从斜坡上爬上来。铺装设计大多只注重功能性, 而忽略了艺术性, 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此外施工工艺的粗糙、对施工细节的大意处理、养护管理的不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对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的思考
灞河滨水区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西安的环境质量, 树立西安的形象和满足人们休闲游憩的需要, 既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 又要体现历史文化特色, 然而在灞河滨水区休闲空间的建设治理中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所以应该从其中总结出城市滨水区休闲空间景观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为后期的建设提供一些帮助。在以后的开发中, 应该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 使河流、景观、人文有机地结合, 河流治理与景观规划相互结合, 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利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9.
[2]郭红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 1998.16 (3) :75-77.
滨水区景观 篇10
1 关于美学特色分析
1.1 提炼特色景观符号
海滨城市滨水区的景观特色以及其开发利用对策。滨水区的景观特色要素有以下几点, 例如:建筑物、亭、塔、水上构建物等等, 这些景观特色要素均具有着特有的特点, 均表达着整个海滨城市的滨水区景观特色, 如果我们对滨水区的景观特色要素加以利用与开发, 并且根据该滨水区的自然、历史等进行提炼与分析, 将新的景观特点与原来的景观相互融合, 即可实现海滨城市原有价值基础上再生更高的价值。例如:湖北武汉, 是一个临水而起的城市, 这个滨水区城市原先有着黄鹤楼与晴川阁等历史建筑物, 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则在长江对岸建立了现代元素——龟山电视台, 它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使得现代的特色元素与重要的历史景观元素——黄鹤楼相呼应, 使得整个武汉滨水城市具有了特色。
1.2 关于景区与景点的空间序列组织
滨水区城市景观不仅是依靠形式上的统一而实现的, 而且还可以通过内在意境统一来实现, 因此, 处理好滨水区的空间形态则可实现景观要素与滨水区空间形态的有机结合, 故对滨水区城市的景区以及景点进行空间序列组织, 即可展现出滨水区城市的最佳景观形态。
一般情况下, 空间序列组织形式有三种:第一, 根据滨水区空间的复杂性, 通过利用多种空间序列组织方法相结合的对策, 即可实现滨水区的独特景观, 其中包含以轴线组织空间序列方法, 其是为了增强滨水区城市的秩序感, 并且实现滨水区城市的空间序列的目的而采取的办法, 从而给人们一种空间方向感与深度感;第二, 由于每个滨水区的城市均具有着自身的特点, 因此, 根据滨水区的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个景区, 并且在每个景区中设置相应的设施以及服务功能, 从而为游客们提供相应的服务, 以提高滨水城市的运营效率, 进而推动滨水区城市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 实现水陆结合。由于滨水区城市是临水而起的景区, 因此, 环境水体是滨水区景观特色的主体, 为了使得滨水区城市更加具有特色, 则需要充分利用水资源开发以下项目, 例如:水底世界、沙滩浴场等, 如此一来, 不仅没有过分的破坏周边环境, 而且还为滨水区城市延伸了视野。
2 关于功能使用特色分析
2.1 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
由于我国的滨水区的环境、气候特点等均存在着差异, 因此, 有些滨水区景区是一个整体, 而有些滨水区是由若干个景区而组成的, 无论是哪种形式, 想要营造具有特色的景区, 则需要对其给予一个恰当的功能定位, 例如:旅游度假、商业、休闲娱乐等, 只有给予恰当的功能定位即可为设计指明方向, 从而更好的为滨水区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
2.2 提高土地利用率
滨水区城市具有着较高的生态价值与景观价值, 因此, 它是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需要加强提高当地的土地利用率, 实现水体与大陆相结合的目的, 从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便捷条件, 例如:滨水区城市——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晴川阁景区, 该地区深深吸引着不少游客来此购物、娱乐、休憩, 大大提高了当地国民经济的发展。
2.3 融入人性化设计要素
在对滨水区城市进行设计的时候, 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来进行设计, 从而使得该地区的景区完全符合当今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并且使得景区活动不仅适应年轻人, 而且也适应中老年人, 从而有效扩大赏玩景区人群, 以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
2.4 设置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
在滨水区景区中合理、科学的设置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 例如:洗手间、钟塔、照明等设施, 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以提高本地区的“人情味”, 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此游玩, 由此可以看出, 人性化的相关配套设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浅谈 篇11
关键词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21-0209-01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这个地段指的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江滨、河滨。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往往是这个城市最有特点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为中观环境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做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制时,必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形成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设计时也应该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滨水景观交通设计的网络、形态、用途等设计能够直接的反映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和理念。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以尽量减少 “路夹河”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滨水散步道是形成步行区域的主体,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滨水景观区中的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在滨水景观区的车行系统中,停车场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它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区个性展示与标志方面的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为了保持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者可以考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另外应该注意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水造就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多彩璀璨,更重要的是滋养了生命。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同时多元文化也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城市, 水既是最自然的要素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孕育着滨水城市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滨水景观能够起到对自然的保护,景观的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结合作用。所以说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加强环境安全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传统相比,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点新的发展趋势。
1)借鉴外国优秀的经验。最先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国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第三产业产生,其中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了热点。而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过程中,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行业最大的收获是:产生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建设与地方文化内涵很好结合的滨水景观,开始重视休闲广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更新滨水景观观念。城市景观的更新要始终以坚持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坚持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增强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目标。城市滨水景观观念的更新其更明确的解释就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其历史文化,维持生态平衡上进行景观规划,更新并不是新建景观而是保护和优化景观。
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标准是节约能源、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顺应基址生态环境。目前的滨水景观设计是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添加生态学设计环节,用生态学设计去评价、改良常规设计。
4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态性不强。虽然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有着可持续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生态功能弱化的缺点。城市滨水景观可以使得人们生活更舒适便捷,同时也影响了附近水域的生态特征。很多自然形态的河流被人工截弯取直,被填埋,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2)功能设置单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改造中,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落在水系的防汛、灌溉、交通等基本功能上。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使居民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休闲游乐场所就需要处理好基本功能与景观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
3)规划中人性化因素少。当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者仅仅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绿化设计等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因此“人”必然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滨水景观设计应从绿化、交通、护岸堤、滨水建筑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滨水区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多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更新滨水景观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程晓山.城市公园的生态型泊岸设计[J].广东园林,2006,1:14-17.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5.
滨水区景观 篇12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开封
滨水区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 是城市形象的窗口。由于滨水区具有自然景观的优势, 为城市人文景观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背景, 成为城市中最有魅力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 滨水区逐步成为城市开发的新焦点。特别是在人们为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改善与保护城市景观风貌、满足游憩休闲功能等方面, 城市滨水区的潜力得到挖掘, 使得城市滨水区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地段。针对于此, 我们以开封为例, 分析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一些典型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开封市滨水区景观现状分析
1.1 滨水区面积大
目前, 开封市区共有黄汴河、东护城河、原北支河、西支河、惠济河、利汴河、东干渠、南干渠等8条河流, 总长20.5km;市区内除龙亭湖、包公湖、铁塔湖、西北湖、阳光湖等面积较大的湖泊以外, 还有一些零星散布的面积较小的天然湖泊和人工湖泊, 湖面总面积120hm2。市区水域总面积46964.21hm2, 占市区总面积的7.4%。开封市区水面面积之大、功能之完备、景色之秀美, 在我国以干早、半干早地带为主的北方城市中极为罕见。
1.2 滨水区景观污染严重
开封市河湖水体污染严重。目前, 7条河流上9个断面水质均超V类。龙亭湖、包公湖1996-2000年水质亦超V类标准, 阳光湖己完全成了垃圾坑;开封地下水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质均属较差 (Ⅲ类) , 深层地下水水质属较差。不仅如此, 居民生活产生的废弃物、工业废水仍在源源不断地排向水系。据调查, 黄汴河、东护城河、惠济河的河岸护坡上排污口多达284个,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通过这些排污口源源不断地倾泻到河道内。
1.3 滨水区景观协调性差
开封水体周边景观严重不足, 缺乏水的光、景、色、形的效果;滨河绿带、水滨自然保护区、水滨公园等也极度缺乏;沿河建筑的布局、高度、形式杂乱无序, 反映不出城市的特色。据调查, 开封众多河流两岸被违法建筑所占据。其中黄汴河两岸长9070m的范围内, 违法建筑面积32万余m2。这些乱搭乱建的违法建筑, 加上沿河岸设置的摊点位,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 制约着河道的泄洪功能。
2 开封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更新改造
2.1 强化宋文化特色
人的个性发展需得到尊重, 同样, 作为人类文明社会重要基石之一的城市, 也应具有自身的个性, 地域文化、都市文化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使城市不断进步的重要条件。多样性意味着城市生命延续过程中所留下的不同时期的城市片段, 不仅是形式的不同, 更保留反映各个时期生活习俗变化的空间, 有着活生生的城市生活印记。
北宋是开封历史上最为繁荣的阶段, 为开封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北宋开封的水系更为发达, 四大水系横贯京城, 周围湖泊棋布, 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从东京城里穿过, 历史上称“四水贯都”。但目前除保存下来几处面积较大的湖泊以外, 城市内河湖水系遗迹几乎丧失殆尽。现存的包公湖、潘杨湖蕴含了北宋的名人文化, 而宋代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在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秀丽风光和繁荣景象, 从中折射出北宋的市井文化。
2.2 营造亲水空间
水是自然界景观中奇丽角色, 它对人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和吸引力, 因此在滨水区应有人们驻足休闲设施, 在一定地段设计亲水平台, 为人们亲水、戏水提供开放空间就十分重要。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要尽可能做到“可观、可近、可触”水, 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滨水步道:可以使游人在行走时, 愉悦的欣赏水景, 增加乐趣, 还起到连接城市街区和水系的作用。
(2) 广场:滨水区作为公共空间的最合适的设施之一, 既可以作为游乐场、娱乐场、庆典场所, 也可为公众提供休息、会面、交往的场所。
(3) 建筑小品:座椅、铺地、栅栏等这些都是滨水景观不可缺少的要素, 经过精心设计, 可以演变出各种各样具有艺术形态的空间。
(4) 岸线:滨水区岸线的开发与建设, 既要注重生态效果, 又要注重自然形态。驳岸应有弯曲水流才有灵气, 自然驳岸应有凹、有凸、有浅滩、有沙洲, 才能尽现自然形态之美。
2.3 建设绿色滨水区景观走廊
建立绿色滨水区景观走廊是提高滨水区景观质量和景观美学价值的有效途径。滨水区景观走廊的建立对净化滨水空气、调节城市小气候、涵养水源有着重要作用。同时, 水域岸边的绿地也是人们游憩休闲的良好载体, 各种科普文化、体育、健身、游乐、联谊活动也必然要依托绿地来布置和开展, 因而绿色景观生态走廊的建立也是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水绿化一定要走生态化的道路, 坚持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宏观上把握绿化的整体效果。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 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般来说, 河岸植被带的宽度在30m以上时, 就能有效地起到降低温度, 提高生物多样性, 增加河流中生物食物的供应, 从而保护生物多样性;道路绿化带宽度在60m宽时, 可满足动植物迁移和传播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功能。中观上要突出重点, 在适当的地方放大节点, 建立广场或游园, 以满足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需求。微观上要在树种的选择上, 注重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的结合, 兼顾观赏性和城市景观, 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设计依据, 从保护自然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角度, 充分考虑生物学特征和生态学规律, 增加群落物种种类, 形成疏密有度、高低错落的群落层次结构, 并以绿带、水系、道路为纽带把各种绿地、自然景观联系起来组成绿色生态网络。
2.4 努力实现人、自然、社会的良性互动
城市滨水区不同于其它自然滨水区, 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社会生活圈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价值同滨水区的自然生态意义一样是人们在现代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更新中追求的目标。
而现代的城市设计还需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着的深层文脉, 具有双重评价标准, 即“心理的开敞”和“生态学的自我代谢”。生活内容呈现多样化, 多元文化价值共存, 致使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已经解体, 都市象一个流动的、有时尚感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体, 在不断地打碎、重构、整合。建筑设计应从诸如“形式、风格、艺术”等传统解读中走出来, 站在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视野中, 以更加明晰的设计理性, 去寻找具有真正创意的、真正为市民生活服务的, 属于城市生命活力的答案。
3 结语
城市滨水区是最活跃的城市空间之一, 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把它的开发看成是城市再生的重要动力。通过研究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 以便更好地指导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建设实践活动。文中提出的关于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些粗浅的思想和方法, 但愿能对从事景观设计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范须北, 胡晓鸣.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之我见[J].华中建筑, 2003, (5) .
[2]开封市房屋土地管理局.开封市土地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
[3]孙剑, 季宪军.浅析城市滨水景观的特色设计[J].福建建设科技, 2004, (2) .
[4]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1.
【滨水区景观】推荐阅读:
滨水植物景观07-02
滨水景观城市设计06-01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研究07-0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05-22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点07-20
城市滨水开放空间景观的建设与保护05-3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有哪些趋势?10-13
城市滨水区空间设计10-20
滨水特色10-18
滨水地域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