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

2024-10-03

滨水空间(精选10篇)

滨水空间 篇1

1 空间意象的理论

1.1 中国古典艺术的理解

意象在古典艺术的范畴指情与景的融合,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到的外在景象从而引起内在心灵的感受和意境。分为两个层面, 首先是美的层面———外在的环境给人美的形象, 然后是认知的层面———外在的环境给人情感共鸣。例如苏州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 西部景区水边小筑, 面水靠山, 甚是安静, 体量小巧, 甚是轻盈, 建筑形态和内部陈设采用扇子的扇形, 甚是雅致, 倚坐栏边, 清风拂面, 明月倒影, 不由得会感概苏轼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而这正是景点希望通过外在环境要要表达的内在情感。

拙政园香洲大概称得上是造型最为美观的“旱船”。三面环水, 由三块石条所组成的跳板登“船”, 船头是台, 前舱是亭, 中舱为榭, 船尾是阁, 阁上起楼, 线条柔和起伏, 比例大小得当。通过香洲所处环境和建筑本身的设计形式突出“船”。无论站在远处看香洲这条旱船, 还是站在船上身临其境, 都已感受到船, 再有香洲的匾额与楹联和满眼荷花, 不禁使人感到一种对高洁人格的追寻。

中国古典艺术的意象更加看重的是通过外在环境表达的内在的意义和内涵。

1.2 美国城市设计的理解

意象也出现在美国城市设计师凯文·林奇的城市理论研究中, 他认为, 城市 (环境) 意象由路径、节点、标志、区域、边界五种元素构成。

路径是连续且方向性的交通通道, 滨河空间中路径是滨河绿地道路。节点是人们可以停留的场地, 如出入口、交叉路口、各种停留活动广场。因位置和功能不同, 节点的面积、形式和地位等要区别处理。观察者可进入的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 如交叉路口、道路的起点和终点、广场、车站、码头等行人集散处。标志是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 区域是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边界是不同区域的分界线, 河岸、围墙、树篱、台阶等, 滨水岸线是一个具有非常明显的美学效果的景观要素。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更加强调场地的秩序性。

2 空间意象的滨水空间理论延伸

综合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和林奇的城市理论研究, 在滨水景观空间意象设计中需要强化景观结构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

2.1 景观结构

道路的交汇处是人流集中的地方, 也是选择方向的地方, 所以在此多设置独特的景观形象, 尤其是滨水绿地, 因为围合性弱、视域宽广, 更需要标志性景观, 以突出空间的主题, 强化人们美的愉悦感和对文化的认同, 同时便于人们做出方向的选择。显然, 道路和节点分别是景观结构中线和点的部分。合理安排绿地不同级别的道路, 道路相交的空间处理以及表达形象和文化的标志物不仅增强环境的可识别性, 也突出了场地的地域性和人们的参与性。

区域内的某些共性, 如统一的建筑风格、色彩、绿化模式, 都有助于形成整体感, 同时形成与其他区域相区分的特征。区域即是景观结构中面的部分, 在滨水绿地设计中, 从大的尺度上, 水面和绿地是两大区域, 但就绿地又因不同的形式和功能分为不同的区域。

清晰合理的景观结构是滨水绿地设计最为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2.2 文化内涵

水是生命的源泉, 水文化反映了人类发展的全部内容, 不同民族对于水有不同的理解、描述和感受, 在使用和治理过程产生水与人的互动, 小到日常生活的用水方式, 大到整个民族对水的图腾的敬仰。城市河流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而且往往和城市的经济交通商业生活也密不可分, 一座桥、一个场所或区域、一棵大树或一片树林、一块置石等等。这些要素有利于人们从时空的连续性去把握河流的环境。

3 空间意象的滨水空间案例———文登市杜营河道规划设计

3.1 项目概况

文登区位于山东半岛东部, 是山东省威海市的一个市辖区, 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之一。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总面积1 645 km2。

文登经济开发区处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叠加区域, 北临威海市区, 南接文登区, 是中国距离日本、韩国、朝鲜最近的区域, 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众多城市群的辐射支撑, 区位优势独特, 战略位置突出。项目位于文登市文登营镇, 老城区以东, 天福山森林公园以西松山水库至虎山路段, 西段北部为文登营古镇, 中段南部为开发区新行政服务中心。

3.2 现状分析

项目地北岸主要为散布村落, 南岸主要为自然山体, 上游为松山水库, 作为水源地, 水质较好, 水资源丰富;水库周围山体形态起伏跌宕, 为探险创新设计提供最大可能。

河道现状淤塞, 枯水期水流干涸, 丰水期局部地段积水, 整体河流不通畅, 河道两岸植被除山体松柏, 大多为果树, 植物种类较为单一。

河道下游村落密集, 且多为当地的民居建筑, 整齐划一的村镇规划, 其规划也颇具当地特点, 可考虑适当的保留规划形态并加以改造, 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古镇游览区。

3.3 文登市杜营河道文化内涵

编织陡河两岸城市功能与网络;连接城市各公共开放空间系统, 优化改造水岸空间形态, 为市民创造出一个富有魅力的蓝色客厅, 重温久远的唐溪故事, 尽享溪畔风情。各种片段和形态的设计目的是创造人们可参与和体验的景观环境, 起伏的界面和景观元素的空间组合形成极富动感和韵律的流线, 营造具有活力的空间交替变化。融合景观于文化、赋予场地生态性功能, 为市民提供身心放松、亲近自然的休闲场所。河流、文化、复兴成为规划设计的关键词, 河道系统与城市用地的有机编织, 开启了城市复兴之门。根据用地现状和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有关要求, 杜营河河道景观共分为五个分区:云影芳踪、碧波韵城、曲水云堤、湖光清影、林泉雅致。

3.4 文登市杜营河道景观结构

方案基本结构以两条主要滨水游赏步道为框架, 贯穿山水、林岛、绿地、广场、主题建筑、极限运动场地等, 在其沿线组织出不同的生态景观, 在山与水的相互交叉、林与岛的融合、绿地与广场连接中, 创造出自然与现代结合的空间形态。

一条滨水景观带:自东北而西南贯穿, 由水而带动两岸绿带景观;两大分区:由三条贯通的南北的干道自然划分为两大分区;16大景观节点:结合总体规划和周围环境风土人情, 从功能和艺术性相结合的角度, 设计出16个具有代表性和特色的景观节点:林中流水广场、岛上空中走廊、林荫广场、极限体验空间等。

3.4.1路径

道路基本空间组织模式分析:

采用沿水系的单一方向布置主要园区道路系统, 并通过这一规划主体结构来组织园区的所有功能空间块。

园区内的所有主体功能空间均以沿水系串联的方式布置, 园区主要道路系统通过穿越和衔接等方式将这些不同性质的功能块串联起来, 构成园区基本的空间组织构架。

城市主干路为城市规划道路;主要车行道为12 m, 是整个河道的行车风景线;滨水主路为游人游览的主要路线, 满足人行和自行车行, 宽度为6 m;滨水主路采用彩色沥青的铺装路面, 主要用于自行车道路和游人跑步, 设计时适当增加路面的弹性, 并设计不同的颜色, 突出体现安全性和艺术性。设计时还应考虑局部增加一定的坡道, 增加骑行和跑步的乐趣。

园路为详细分区的游步道, 宽度控制在1.5 m~3 m不等, 根据景观功能分区的需求进行详细的设计。

3.4.2节点与标志

该河道两岸高差较大, 河道的北岸地形比较平坦, 南岸多山体, 地形复杂, 北岸多人工化空间, 多亲水和游览体验空间;南岸的地形比较复杂, 依托地形, 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造, 并加以设计提升, 将人参与性的空间融入自然地形中。在河岸的人流涌动与河流景观点的交汇处设置场所, 根据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不同, 设计赋予这些场所不同的功能性, 并为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形式, 从而形成不同的广场空间。这些广场空间的形成是多样化的, 有园路进入交汇产生的直接性广场;有广场与园路由形态的相似性产生融合空间。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园路以矛盾体的形式相融合, 产生异质性, 形成突变, 园路融入广场, 顺应形态, 形成渐变性空间。

入口广场:主要位于分段路道与滨河景观带的交点处, 人流辗转集散为主要功能性, 具有标志性和可辨识性。运动活动广场:主要位于河道北岸, 靠近居住空间, 地形平坦, 人群易于聚集。主题文化广场:位于重要节点处, 体现一定的特色地域文化性。水上娱乐广场:重要的滨水体验空间, 加入不同体验空间, 融入滨水休闲、交流、亲水等多种功能性。

4 结语

滨水空间属于带状空间, 围合感弱, 要区分道路主次、突出景观节点和标志, 为人们提供绿色休闲空间, 形成一条绿色廊道;滨水空间是一座城市最为活跃的地方, 承载着城市的经济、历史、文化和生活。所以滨水空间既要有清晰的骨架, 做到布局合理, 重点突出, 又要表征出所属土地的文化属性。

滨水空间 篇2

关键词:带状公园;滨水景观;空间设计

随着城市的开发与建设,城市滨水空间已经不仅仅作为防洪或发展贸易之用,越来越多的设计者聚焦于此类空间。滨水空间的创新使用、生态修复维护以及社会价值成为了新的焦点。武汉市素有“千湖之城”“东方芝加哥”等美称,城中滨水空间众多,本文主要针对近年新建成的武汉生态艺术公园的空间设计进行分析研究,以求为城市滨水空间设计提供有益启示。

1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园林空间是由各要素构成的游赏、休憩空间。场地中空无一物,全无参照便不成为空间,一旦有了实物进行结合才能形成空间。“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为空间的起点或基础,“墙”因“地”而设,为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因遮挡而设。归结起来,“地”与“顶”均为水平要素,“墙”为垂直要素。不同的水平要素与垂直要素相结合能形成不同风格氛围的空间。而园林中的水体、道路、植物等元素根据不同的设计方法既能成为垂直要素,又能成为水平要素。在滨水公园中,水体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多样的水体设计形式既能丰富空间效果又能充分发挥其价值。武汉生态艺术公园则充分利用了不同园林要素来构成水平要素以及垂直要素,并相互组合,形成了丰富的园林空间。

1.1垂直要素

通常建筑物或构筑物及植物是园林设计师们最常运用的垂直要素,在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中以植物为主要的垂直要素,而其中不同品种的高大乔木是最为常见的垂直要素,如水杉、香樟等。再辅以许多造型简洁现代的建筑小品,如花架,门洞等。设计师将花架与坐凳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即可赏花又可提供休息场地的空间,并且独特的外型设计即可以吸引视线,又对游人游览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除常见的垂直要素外,水体亦能构成“墙体”,在商业景观中不乏水幕墙等形式的设计,而在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中则将水体与道路相结合,形成了形式独特的垂直要素。在湿地中运用下沉式的道路,形成人在水中行走的视觉效果,增添了游园的趣味性。在本园中除上述垂直要素外,还加入了数件雕塑作品,这些造型独特,机具艺术特色的雕塑作品即划分了空间,又成为了空间中的视觉焦点,并引导游人前往下一个景点。部分雕塑作品被放置于道路旁边的绿地中以及广场的边界处,雕塑与其他元素一同成为了限定空间的垂直要素。

1.2水平要素

道路、广场及水体为园林中常用的水平构成要素,而植物及构筑物亦可成为水平要素,如草坪及廊架。本园中运用不同类型的草坪形成了不同类型的空间,如有较强的抗践踏能力和抗病虫害能力的游憩型草坪,与灌木丛及乔木林带一同形成了供人游玩的开敞及半开敞空间。而观赏价值高的观赏型草坪则结合雕塑及植物组景形成供人欣赏的开敞空间。

2空间类型分析

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活动行为,可以将空间分为静态空间及动态空间两种。静态空间为游人在相对静止的情况下观赏静态风景提供所需空间,而动态空间则为游人在移动过程中观赏动态风景提供所需空间。武汉生态艺术公园为带状滨水公园,结合周边环境及现场立地条件,设计中将园区进行东西划分,分别为动态游赏区域及静态游赏区域。

2.1静态游赏空间

公园西区的临水面积充裕,景观视线极佳,为静态游赏区域。此区域内结合大量植物群落及许多具有现代感、艺术性的景观雕塑小品来塑造空间,给游人提供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健身场所。而根据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又将西区划分出风格不同的各个静态游赏空间,分别为花田区、丘林区、草地区以及湿地区。花田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层次结构分明,地形略有起伏,上层种植了水杉,中层种植紫叶李,底层种植红花酢浆草和白三叶,并且配以小体量石景来增添植物情趣,形成了季相变化丰富的林下静态游赏空间。丘林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利用乔木群落及地形变化,打造出了城市界面到滨水界面的空间过渡带,创造出隔绝城市喧嚣的绿色屏障空间、丰富的林下活动空间以及开阔自由的疏林草地,既有效隔绝了城市噪音的干扰,又形成了生态湿地缓冲空间。草地区则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选择适宜的植物品种打造了3种以草坪为主体的静态游赏空间。湿地区采用丛植的配置方式,沿湖边种植了杜鹃、连翘、云南黄馨、南天竹、红叶石楠及芦苇,在湿地中则培育了荷花、睡莲、菖蒲、水葱、芦苇、水生美人蕉及再力花等植物。湖边种植的湿生植物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起到了弱化水体与周围原本生硬的分界线的作用。静态游赏空间虽功能较动态空间较单一,但结合园区基址条件,利用不同的园林要素相组合,便可以创造出丰富的变化,既能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又保留了场地特色。

2.2动态游赏空间

公园东区紧邻商业及住宅,结合游人主要活动将其设计为动态游赏区域。此区域提供给居民及游人锻炼健身的空间。慢跑道、自行车道、轮滑道是该区域的特色组成部分,为避免道路间的互相干扰,运用花田及草坪等将其隔离开,即形成了独立的健身道路又丰富了视觉景观。数道并行很好地构成了一个水边慢性运动空间,打造出了丰富的滨湖健身区域。

3空间功能分析

城市滨水空间除了传统的防洪功能以及生态修复功能外,还应为游人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应实现城市滨水绿地的“绿肺”生态职能,应传承及发展城市的文脉,应合理的利用其产生的景观经济价值。结合城市滨水空间的诸多职能以及园区自身条件特色等因素,在动态及静态游赏空间的基础上,将园区分为三大不同功能的空间区域,分别是静态景观体验区、大地艺术体验区、动态声景体验区。静态景观体验区以观赏、休憩、防洪功能为主。设计中以植物群落为主,在临水区域设计了层级式滨水步道,步道中间隔着石笼铸成雨水过滤系统,既能排除园中的雨水回归至湖泊,又能过滤雨水中的垃圾。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安静、清新的休憩健身场所;同时,兼具雨水净化防洪、防止雨水流失等生态意义。大地艺术体验区以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依托园中的许多得奖的参赛景观雕塑作品来展现。这些雕塑不仅增添了游园的趣味性,还印刻了一代人、一代城的文化思想。动态声景体验区以服务地方百姓、带动地方经济为主要功能,设计中以健身道路结合地被植物及水景空间为游人提供了多样化的水边慢性运动空间,同时场地内的网球场、羽毛球场、游泳馆等健身场馆也加速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城市滨水空间越来越受到关注,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场地空间的功能及类型,合理开发利用此类景观资源,从生态角度出发,传承城市文化内核,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滨水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现状及趋势 篇3

关键词:城市;滨水空间;趋势

城市的淡水空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逐渐起到了引领经济发展、丰富市民休闲娱乐及提升城市形象的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关注。

一、国内外相关理论发展动态

(一)国内相关理论的研究

在城市淡水空间研究和相关著作方面:朱钧珍在《在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中提到,在园林中创作灵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来自大自然的,二是来自人们的习俗、审美与生活需要,三是来自对国外园林案例的参考与借鉴,四是来自中国传统。金经元在《奥姆斯特德和波士顿公园系统》中,介绍了奥姆斯特德以及他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表达了对大师将作品视为“提高和鼓舞他人精神,而不是彰显设计师个性”的深刻赞同。城市规划并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一个发展过程。在对公园的规划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人民的利益和生活,而不是建设所谓的“新风貌”“追洋风”,只有满足他人心理和生理需求,归于自然的设计,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延续性。王向荣在《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中说,人们对城市快速扩张、环境日益恶化的忧虑,促使生态学和生态主义思想成为热点,同时也成为园林建设的重点。

在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相关学术论文方面:2010年章益飞在其硕士论文中,从理论研究入手,在微观、中观以及宏观三个方面分析浙江省龙泉市龙泉溪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城市规划和城市概况规划设计这个实例,形成了一个整体性强、操作性强的方法体系。2009年,郭磊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分析了对城市滨水空间产生影响的三大因素,分别从城市滨水空间的界面、交通、功能、建筑及人文价值的体现等方面对城市滨水区域进行深刻的探析。

学术论文在城市公园规划相关理论的研究方面:2010年,张任在研究生论文中,研究对象为城市生态公园,对其概念特征等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其可持续性、生态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基本思想,也强调了设计中应遵守的自然性、乡土性等基本原则。以星沙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为对象,进行设计目标的确定、场地的分析、地貌、植物、道路建筑等的调查,运用研究中所得到的理论,指导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

(二)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

1858年,奥姆斯特德与沃克斯合作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这是美国第一个主要的城市公园。它将河流作为主线,串起了整个公园系统。1988年,霍伊尔等编著的《滨水区更新》,首次提出对全球滨水空间在开发现象的分析,表明了城市滨水区的发展趋势。1990年,Sasaki的景观设计师们收到了规划设计查尔斯顿滨水公园的任务,而这个任务的完成也对整个规划设计行业产生了深渊的影响。该设计在当时对许多前沿的领域做出了突破,至今标定了许多该行业设计的价值标准,该滨水公园的规划设计体现了规划师们对社区文化的深入研究。正是因为这一点,当地的居民对公园的规划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共鸣,随之为人们带来了经久不衰的游园体验。该滨水公园成功地表达了公共滨水空间在城市重建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现了公园在改善公园周边,甚至整个城市的经济状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它成功地经受住了时间和市民的考验,因此它受到人们的欢迎是毋庸置疑的。1997年,哈格里夫斯联合事务所受非营利性环境正义组织的委托,分析了对猎人岬船厂滨水区域开发所带来的问题,并受邀对猎人岬船厂滨水公园进行了概念上的规划设计。该项目协调了一个工地污染与居住潜力的社会冲突问题。作为一个实例,它证明了一个大型的滨水公园的改造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空气净化的催化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因此该设计成为了实现环境正义的里程碑。

二、城市滨水空间研究现状及趋势

(一)城市滨水空间的历史演进

以水而居的习惯,可以追溯到人类自建立村落开始。约3500年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迹,就出现在金水河旁边。在外国,无论是古埃及还是古巴比伦的建立,都离不开尼罗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滋润。可以说,一个城市可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会因水而衰,因水而逝。在历史上,象征古希腊文明的开端的克里特岛,著名的水上威尼斯等好多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同时这些早期城市或地区,也都见证了滨水空间的历史演进。

进入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大多和经济规模、产业发展有巨大的关系。那个时期,各个国家和城市的港口主要作为工业运输和贸易进出口的关键通道,一时间成为了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由于滨水区域的这一功能,使得滨水景观随之有了很大的发展。因为滨水景观的建设同时成为了港口竞争力的重要且明显的表现手段,几乎全欧洲的港口和滨水景观都在这一时期建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港口的功能开始由简单单一的存储加工变得日益专业化。贸易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城市重心的渐渐转移,滨水区域的核心地位也逐渐削弱,由于人们对城市生活需求的加大,滨水区域开始慢慢远离人们的生活活动范围,但这并不能否定滨水空间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滨水空间的开发与重建再一次得到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视。当然,摆脱了决定性的经济模式,这一次各个城市的开发与重建,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文化休闲活动为主的滨水空间建设,使得这样的滨水空间成为一个城市文化时尚活动的中心;有的城市则是将滨水空间改建为一个中央商务区,以缓解城市中心中央商务区的压力,合理高效地利用此公共空间;更有城市在改建原有的滨水空间的同时,结合当地人文特色,以当地居民的生活所需为依据,建立公共基础设施,使之成为功能多样的滨水空间。

到19世纪的后半叶,美国对滨水空间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和实践的能力开始凸显出来,成为了所有国家中的佼佼者。无论是波士顿城市公园中那条璀璨的翡翠项链,还是麻省若费尔的海滩保留地,都是当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时所提倡的城市美化运动,成为了滨水空间规划的设计理论,一直到了二战时期还在沿用。

从1960年开始,大范围的城市滨水空间重建在美国兴起,如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的开发,纽约哈德逊河的整治,等等,都在那几年内完成。由此,城市滨水空间再一次成为规划设计的热点。

城市滨水空间再度成为规划设计者们关注的焦点,应该是20世纪的90年代,这次的开发与建设,主要是体现在创新和修复维护上,如何能够体现出滨水空间的社会价值,成为了当时的创新重点。

而现在,如何规划设计一个能够给市民带来优雅休闲的公共空间,一个能够调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的城市滨水空间,而不仅仅像从前那样只是能够防洪、发展贸易的港口,成为了人们正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滨水空间的相关发展趋势

城市中的滨水空间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是极其显著的。

1.城市滨水空间开发引领经济发展的趋势

实际上,城市滨水空间最早的开发利用就是服务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国内开发商们开始逐渐将商业中心靠近滨水区域时,无论是坐落在上海外滩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是依靠于美丽的维多利亚港的香港会展中心,亦或是深圳、广州、大连、青岛,甚至是内陆城市的重庆、杭州,都开始为城市的滨水空间进行景观的规划设计和大型的国际化招标活动,几乎所有人都看到了,城市滨水空间将能带给一个城市的经济利益。

在国外,无论是英国的伦敦、德国的汉堡,还是西班牙的巴塞罗那,都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了开发重建,各个都是成功的案例。据统计,美国92%的城市处于滨水区域,而在这92%的城市当中,都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了开发重建。我们不得不承认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对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开发重建城市滨水空间拉动较高的经济效益已成为一种趋势。

2.城市滨水空间开发丰富市民休闲娱乐活动的趋势

随着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其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与此同时也加强了滨水空间的使用价值,使原来功能单一,只能用于货物中转、港口码头的严肃工业区,逐步向娱乐休闲、商业办公、餐饮旅游、健身活动以及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转变。现在国内的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会首先确定开发后的用地性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滨水公园、结合当地特色与传统建立的商业步行街、推动旅游餐饮消费的商业会馆以及促进文化艺术互动的大型场地都是开发商们的首选。具备更多功能的城市滨水空间,更能够满足现代人对生活娱乐的需求,促进文化、旅游等各色服务的发展。不得不说,城市滨水空间变得更加服务于市民,为市民提供舒适、方便且宜人的活动场所,减少城市生活压力,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已经成为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下一个趋势。

3.城市滨水空间开发提升城市形象的趋势

规划设计城市的滨水区域对改善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包装横行的时代,一个好的城市形象所能给这座城市带来的效益常常超出我们想象。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域的设计规划,结合城市特点,能够不断地提升一座城市的形象和魅力,促进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通过对原有城市滨水区域的重建和再利用,结合港口的历史,加入具有时代特征的元素,为城市注入时代特色,唤醒市民对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找到归属感和自豪感,同时让市民看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希望,大大鼓舞了人心。如国内的上海黄浦江两岸的滨水空间再开发,使城市摒弃了原有的形象,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新形象。再如国外的悉尼岩石区,将曾是强盗、小偷和妓女出没的地区一举规划成为旅游胜地,不仅促进了城市的旅游业,很大程度上还改善了城市的形象,一举两得。所以,通过规划设计城市滨水空间来改善城市形象已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又一趋势。

参考文献:

[1]林广思.景点营造与中国当代园林[J].中国园林,2004,(09):21-23.

[2]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滨水空间行为与景观设计 篇4

滨水空间是城市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组成部分, 主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安全、怡人的亲水、健身、休憩和观景场所, 并增进市民之间的人际交流, 具有诸多不可替代的特征。

1.1 水体造就的自然资源特征

生态多样性———滨水空间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 这里生物品种多样, 生物群落层次丰富并且稳定, 是人们观赏、考察的特殊区域, 也是人们能体会到最多自然要素的最直接场所。

滨水小气候———当水体达到一定数量、占据较大空间时, 由于水体独特的物理性质, 水域附近常常呈现出宜人的小气候。

1.2 滨水区独特的人文特征

水乃生命之源, 人类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趋水天性是历来已久的, 水和人的活动早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古代人们就利用水上游览、曲水流觞、钓鱼等活动亲水;在当代, 划船、漂流、游泳等水上活动十分受欢迎, 水边冥想、瑜伽、理疗等新的项目也应运而生, 滨水空间俨然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载体。滨水空间作为文化灵魂的载体, 集中体现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蕴和丰富的物质文明。

1.3 滨水空间固有的景观特征

根据水体的走向、形态、尺度的不同, 滨水空间可分为沿河流、河岸走向的带状空间和临湖泊、海洋的面状空间。

1) 空间形态。

带状空间因其水流的作用, 形成蜿蜒河道、缓坡岸堤等特殊空间形态;面状空间水体多为静态, 但因其所处地理环境不同, 也呈现出沙滩、草坪等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

2) 空间秩序。

带状空间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内聚力, 其空间秩序较强, 有利于沿岸形成序列的空间节点。面状空间具有延展性和开阔性, 能够形成相对活泼、自由的景观类型, 且组合形式丰富多样。

3) 空间动静。

带状空间往往较为狭长, 常常作为经过性空间, 面状空间则主要作为核心的停留驻足空间。

4) 空间开放性。

带状空间大多具有丰富的驳岸景观元素, 其空间尺度较小, 较为私密;面状空间尺度相对较大, 空间可塑性较强, 主要以开放性空间为主。

2 人的行为特征

有学者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人的行为心理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1]:一是心理感受的景物诱因, 景物因素对人的行为心理会产生多种不同感受。二是环境心理学在景观配置中的应用。在对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空间属性与人的关系, 从而使人与环境达到最佳的互适状态。在个人的空间环境中, 人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

2.1 个人空间

在环境心理学中个人空间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自己身体与他人身体保持的距离。1959年霍尔把人际交往的距离划分为4种:亲昵距离, 0 m~0.5 m, 如爱人之间的距离;个人距离, 0.5 m~1.2 m, 如朋友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 1.2 m~2 m, 如开会时人们之间的距离;公众距离, 4.5 m~7.5 m, 如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人际交往的距离直接决定了不同对象需要的空间规模。

2.2 观察尺度

1) 角度:D/H=1:当处于45°仰角时, 是观赏任何景物细部的最佳位置;D/H=2:当处于27°仰角时, 既能观察到景物的细部, 又能感觉到对象的整体性, 进则观察细部, 退则观察整体, 乃观察景物的最佳观察点。D/H=3:当处于仰角18°时, 能感觉到以周围景物为背景的十分清楚的主体对象 (见图1) 。

2) 距离: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安全距离为L=3.0 m, 而人交流谈话距离为L>0.70 m。观察事物的距离在6 m左右可看清细部 (如花瓣) , 在20 m~25 m可看到人的面部表情, 因此这一范围通常组织为近景, 作为框景, 导景, 增加景深层次;观察事物的距离在70 m~100 m时, 可看清人体活动, 适宜设置为中景, 同时作为主景, 要求能看清景观全貌;观察事物的距离在150 m~200 m时, 可看清建筑、景观群体与大轮廓, 通常设置远景, 作为背景起衬托作用。

2.3 行为习惯

1) 步行模式:调查表明, 一般情况下的适宜步行距离是400 m~500 m, 持续步行时间是15 min~30 min。人性化的景观设计中往往在距离400 m~500 m之间会设置休憩节点。

2) 活动群体:使用带状滨水空间的活动群体相对较多且呈小组分散, 而使用面状滨水空间的活动群体较为集中。

3 滨水空间景观设计

以某湖为例, 介绍景观精细化设计的几点思考。

3.1 秩序情绪化塑造

做一个设计如同讲一个故事, 要有完整的情节才能满足人的心理探知, 也要有转折与高潮才能激发探知的兴趣。

该湖集结了滨水空间中带状空间和面状空间, 由连绵悠长的河流段串联几处开阔平静的湖泊区域。运用带状空间具有的较强方向性和人认识事物的顺序性, 将该项湖滨水空间设计为四个空间序列 (见图2) 。

1) 开始阶段, 序列设计的开端, 预示着将展开的内幕。在某湖进入校区的起始段, 结合汇流区域视觉层次丰富的特点, 在岸边设置精细景观小品, 并以层次丰富的植被烘托, 其既能够保证岸边节点半私密的空间感, 又可以作为对岸景观的视觉屏障, 使得岸边与对岸景观有交流又彼此独立。精细、创意的近景和丰富完整的中景组合, 作为河流在内部的起点, 创造出具有吸引力的空间。

2) 过渡阶段, 序列设计中的过渡部分, 是培养人的感情并引向高潮的重要环节, 具有引导、启示、酝酿、期待以及引人入胜的功能。运用某湖河面的自由收放, 形成自然空间节点, 将各个节点以“一草”“一木”“一石”等稍加修饰, 增加可识别性即可, 营建一个舒适、自由、充满想象力的延展空间。

3) 高潮阶段是序列设计中的主体, 是序列的主角和精华所在, 在这一阶段, 目的是让人在环境中激发情绪、产生满足感等种种最佳感受。图书馆既是校园形象的代表更是精神的寄托。结合人工因素 (图书馆) 、自然因素 (河流、植被) 共同塑造多重具有震撼力的空间作为该湖的高潮再合适不过。

参考文献

[1]冯倩倩.园林景观设计中心理学思维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 2006, 26 (2) :38-39.

[2]卢一莎, 李晓西.城市滨水地区生态景观规划设计初探[J].山西建筑, 2008, 34 (8) :51-52.

滨水空间 篇5

关键词:滨水空间;景观;照明模式;照明光源

一 模式应遵循的方法与原则

1.1 坚持整体性与连续性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的主体是滨水空间,坚持“维持河流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原则 ,一切的景观照明设计都要在充分遵循滨水空间既定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来进行。简单来说,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与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从整个滨水空间系统出发对整个滨水空间进行整体系统的规划,滨水空间所拥有的河道应当与大范围的滨水空间功能分区相一致,切不可将城市滨水空间原有的生态环境打破,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中需要予以考虑的最基本也是最核心原则,只有做到了这一原则,整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

1.2 坚持综合考虑功能性

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个方面的问题: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从本质上来说是滨水空间的一次生态绿色再现。景观照明设计需要突出滨水空间生态绿地价值、景观价值以及防洪价值,在确保空间照明效果一定的基础上实现空间的照明工具以及照明方式的多样化,将现代城市复合型滨水空间作为整个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根本目标。

1.3 坚持突出地方特色

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内涵与核心,现代城市在接受高端科学技术感召的同时同样需要具备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也是衡量一个城市文化内涵的最关键指标。滨水空间作为现代城市吸引旅游资源与居住资源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需要在各种建筑物当中关注景观照明设计的特色文化内涵。具体而言,相关工作人员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进行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将整个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性融入到景观照明设计的方方面面,不断强化滨水空间绿地植被的特殊性、文化性以及趣味性,真正意义上实现景观照明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旅游、商业资源的深刻感召与吸引。

二 模式一般步骤分析

我国当前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工作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进步阶段,景观照明设计在市政工程建设中所占据的地位也日益关键。然而,当前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仍然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影响着滨水空间景观照明功能的发挥。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仍缺乏一种理想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既定模式。为此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种理想主义式的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模式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2.1 总体思路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需要在多种灯光多样化的光源照明基础之上对建筑物、特色地标、树木植被以及桥梁进行点、线、面三者有机结合的照明投光方式。投光的最终目的在于突出各种滨水空间建筑物的结构与层次特点,能够使建筑物在夜间环境中全方位展示自身的景观特性与美观价值,从而使大众能够通过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工程感受到整个现代化城市的价值氛围,并在各种特色建筑景观照明欣赏中体会到景观照明透露出浓厚的城市文化特色内涵,以此作为切入点使整个滨水空间景观照明工程能够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基础上为城市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美誉度。

2.2 总体布景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照明设计绝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景观照明设计方案的质量高低往往需要在城市滨水空间践行中加以检验。我们要做的是对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元素加以统一的规划,将各种构筑物景观照明系统和谐的组织在一起,使滨水空间各种建筑物的景观照明能够成为整个现代城市照明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具体而言,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值得我们注意:

2.2.1 突出标志性建筑

在景观照明设计中着重表现出建筑物的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使景观照明受众能够对滨水空间标志性建筑物留下深刻的记忆,进而获取整个城市知名度与综合形象的提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景观照明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着重突出两大类的建筑物结构特性,一种是高大雄伟且带有浓厚现代经济社会氛围的滨水空间建筑物,其照明最终目的在于突出照明受众对这部分标志性建筑物的印象深刻程度,另一种是典雅精致且独具地方特色的滨水空间建筑物,其要达到的目的是突显这部分建筑物的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从而使景观照明受众感受到来自现代社会都市中新颖的文化背景。

2.2.2 融合时代特征

滨水空间作为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需要在景观照明设计中融合一定的时代特性。沿江(河)商业网点作为滨水空间的时代表征,需要在景观照明中注重体现一地段繁华多彩的新鲜性,而彩色光无疑是这种照明特性的最佳选择。这也就是说,我们在对现代城市滨水空间沿江(河)商业网点进行景观照明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丰富多彩的彩色光照明光源,以色彩斑斓的彩光激发人们对于整个滨水空间的浓厚兴趣,从景观照明的角度为滨水空间商业网点吸引客源,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现代城市扩大消费,拉动地方发展及提升城市经济效益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 许洪超.传统理念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诠释——龟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设计[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7.

[2] 曹仁勇.京杭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标识系统规划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7.

[3] 周成玲.蔡枫.赵利业等.徐州市湖中路特色滨水空间景观提升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622-6624.

滨水空间 篇6

关键词:一江两岸,水安全格局,缝合,水岸活力

一、河流与城市关系的阶段演变

人类文明起源于河流, “逐水草而居”一直是城市选址的重要依据。通过对河流与城市关系的纵向梳理可以看出, 河流与城市的关系发展大致有以下四个阶段。

城市对河流的敬畏期—从管子的“高勿近阜而水用足, 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可以看出, 河流是居民生活饮用与生产灌溉的重要水源, 城市聚居点一般安排在河流两侧的台地上, 不仅用水充足, 而且可以避免洪水的威胁。

城市对河流的利用期—随着技术的进步, 如中国古代京杭大运河等航运交通的兴起, 河流成为决定城市兴衰的关键因素, 码头及周边的街道成为城市经济最为活跃、生活气息最为浓厚的地段, 码头文化俨然成为滨水城市的重要文化形式。

城市对河流的滥用期—工业革命以后, 国际间大量贸易来往及工业的发展, 导致了滨水地区逐渐被工业用地、货运码头侵占, 自然岸线逐步被滥用, 生态效能尽失;另一方面, 随着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兴起, 城市内部街道成为商业及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 滨水地区活力逐步丧失。

城市与河流的共生期—在“人定胜天”的价值导向下, 滨水地区的肆意改造与滥用招致了城市安全受到洪水淹没等天灾人祸的威胁, 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城市与河流的关系, 尝试保持和修复河流自然性, 并以可持续的方式挖掘河流价值, 实现城市发展与河流生长的和谐共生。

总之,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水, 滨水地区的价值不容忽略, 人类的慎用、善用将赋予河流更为重要的功能与价值。

二、“一江两岸”发展对于滨水城市的意义举足轻重

滨水地区通常是滨水城市自古以来最为重要的发展区域, 从空间尺度对人的视觉和心理的影响角度而言, 真正意义上的“一江两岸”, 指城市核心地段水岸及两侧临水街道等地区, 其发展对于滨水城市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

1. 滨水地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资源环境的恶化, 唯G D P为导向的发展取向深受诟病, 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 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 ”。随后,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进一步明确指出“需要更加集约节约地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 (2) ”。

以此为背景, 滨水地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 其生态价值得到重新认识, 各省市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与规划, 均对滨水地区的再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尤其是水网密布的江浙地区, 重点对滨水地区的环境重塑提出了具体要求, 如浙江的“四边三化”行动。

2.“一江两岸”是消除城市发展对滨水利用弊端的突破口

近年来在武汉、重庆等地多次严重的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河流洪涝灾害, 原因既包括在泛洪区内肆意建设堵塞河道, 也包括对于河流裁弯取直、堤岸过度硬化等违背自然规律的建设方式。另外,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跨江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两岸城市组团之间缺乏必要联系, 尤其是公共设施之间缺乏协调, 服务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同时, 滨水地区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热点, 大尺度的封闭社区及连续的高层建筑界面阻隔了城区腹地与滨水地区的交通与景观联系, 滨水岸线的私有化也导致了滨水地区的公共价值逐步缺失, 以及可达性较差、岸线活动少、文化特色不足、水城意象不明显、滨水活力渐失等诸多问题。

因此, “一江两岸”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地段, 无论是对于新城建设的防患于未然, 还是城区现状问题的解决, 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

3.“一江两岸”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在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情况下, 城市之间的竞合关系日趋激烈, 不仅是对发展要素的吸引, 更在于对人才的吸引。因此, 城市竞争力除了产业、政策、交通等硬实力外, 还包括城市形象、生活品质、文化氛围、景观生态等软实力。香港维多利亚港是香港城市形象和地区实力的标志, 每年大量节庆活动和赛事都在维港进行。同样, 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和维也纳的多瑙河两岸地区, 都是当地城市公共生活最多的场所, 也是城市特色最鲜明的区域, 往往被喻为“城市的会客厅”。

可以说, “一江两岸”是滨水城市环境特色最鲜明、城市形象最具代表性、城市活力最充盈和城市土地价值最宝贵的区域, 其高质量的开发对于增强城市生活品质、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三大设计策略重塑“一江两岸”

如何充分发挥滨水生态基础设施的最大效能, 有效解决既有滨水利用问题, 提升城市生活品质与区域竞争力, 是滨水城市必须重视的方面。本文通过对国内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的研究总结, 归纳出“保障水安全、缝合城市空间、筑就水岸活力”三大设计策略。

1. 保障水安全格局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 应以保障水安全作为前提, 综合考虑河流与整体水系的关系、河流与腹地的关系以及河流与堤岸的关系。

(1) 尊重自然规律, 连通水系, 合理增加蓄洪空间

河流水安全的问题, 关乎整体的水系生态系统。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特征, 进行河湖水系的连通, 打通洪涝水通道、增加蓄洪空间, 可提高河湖的洪水蓄泄能力, 有效降低洪水风险, 保护区域水安全格局。因此,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的规划设计可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 优化区域水系结构。梳理现状整体水系, 并结合竖向标高、用地条件等, 合理选择水系连通, 优化自然水系格局。如金华金义新区规划设计, 结合现状地形标高以及水流方向、汇水面、汇水路径等分析, 选择主要汇水路径作为水系连接的自然通道, 形成更合理的城市水廊道, 保障城市水安全格局 (图1) 。

第二, 合理增加蓄洪空间。结合邻近的河塘湖泊、生态湿地或开挖人工水面等方式, 合理增加蓄洪空间, 提升防洪抗洪能力。在衢州信安湖规划设计中, 由于位于衢江东岸两江交汇处的姚家湿地片区, 平均标高低于50年一遇的防洪堤岸约6 m, 是城市的低洼易涝地区, 因而设计了大面积的人工水面, 一方面作为重要的景观节点, 另一方面作为内部排水空间, 增加大量蓄洪空间, 缓解防洪排涝的压力。

(2) 强化低冲击技术应用, 控制和减少地表雨水径流量

低冲击开发 (又称低影响开发, 即Low Impact Development, 简写L I D) 理念由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技术措施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 使建设区域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状态尽量接近开发建设前。低冲击开发方式, 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下的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积极推进低冲击技术在滨江腹地的应用, 通过屋顶和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绿地草坪滞蓄汛雨等方式, 加强雨水径流入渗、滞蓄等控制, 减少雨水径流量和峰值流量。

(3) 根据防洪标准和对河流生态影响最小原则选择可利用岸线

河流岸线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不但具有行洪及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功能, 而且具有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1]“一江两岸”滨水地区资源丰富, 开发价值较高,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岸线建设失控、岸线资源遭受破坏等问题。因此, 应根据防洪标准和对河流生态影响最小为前提, 结合集约高效利用等原则, 合理选择可利用岸线对其进行开发建设。

首先, 依据城市防洪排涝标准, 以水位标高为基础, 结合高程、坡度及坡向分析, 利用GIS测算得出可利用的岸线用地范围。然后, 以GIS分析结果为依据, 选择重点开发岸线用地和控制开发岸线用地, 以“高地高用、低地低用”为原则, 进行滨水地区规划设计。如上虞曹娥江“一江两岸”规划设计, 通过对滨水地区地形地貌的分析, 结合城市防洪标准以及河漫滩用地不淹没时间超过270天用地可利用原则, 划分出可利用的滨水空间, 形成了文化休闲、生态旅游、高端居住和商务会展等岸线功能区 (图2) 。

2. 缝合城市空间

两岸地区容易因为河流而产生功能和空间的断裂, 因此应重新思考河流和与之毗邻地区的关系, 借滨水地区开发建设, 通过功能、交通和景观缝合实现“一江两岸”城市空间的缝合。[2]

(1) 两岸功能联系与对接

水体是滨水城市空间中重要的结构性要素, 滨水区建设正是带动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一是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 重新梳理滨水地区空间结构, 选择功能缝合点。如衢州, 从古城时代的滨江城市, 到南湖时代的南北疏解, 再到衢江时代的东拓新区, 到现在信安湖时代的城市跨江发展, 从其空间演变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来看, 每一次城市结构的重大调整, 都伴随着对城市滨水空间系统的重新梳理。两岸功能联系与对接需要通过对城市滨水空间系统的梳理, 结合城市发展现状以及城市发展需求, 明确滨水地区功能缝合点。二是强化缝合点的城市公共职能植入, 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核心。如衢州信安湖规划设计, 结合区域既有功能, 将公共职能向滨水聚集, 打造文化、科研、商务三个服务核心, 对“一江两岸”功能进行缝合 (图3) 。

(2) 两岸交通优化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比城市其他地区的交通组织更为复杂, 其交通系统更强调“通”和“达”。强化“一江两岸”地区的交通联系, 对于促进两岸的功能联系有重要意义。首先, 考虑跨江河流尺度、城市规模等级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 优化跨江桥梁密度。其次, 合理建设多样化的跨江交通方式, 形成人行桥、轮渡、轨道交通等多样化的跨江方式。例如, 武汉司门口到汉口江滩游客可通过轮渡方式过长江, 在近两年新开通了首条穿越长江的地铁轨道;重庆则新建6座大桥, 轻轨、地铁跨江跑。

(3) 两岸景观塑造

河流是城市景观的重要依托, 优美而独特的滨水天际轮廓线是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景观标志。因此, 在对两岸滨江景观营造的过程中, 首先, 应分析影响滨水地区天际线的要素, 包括河流尺度、自然山体、城市布局、一般建筑群、高层建筑群以及夜景照明等, 营造具有韵律感和层次丰富的天际线。[3]其次, 根据观察者的方位、视角和速度等, 选择观赏滨水天际线的重要节点和区段。最后, 利用夜景照明, 营造24小时变化的天际线。例如香港维多利亚港, 通过一系列超高层和低层建筑的错落布局, 形成与山体、水体相协调的天际线并且设计了观赏天际线的最佳位置星光大道和太平山顶, 同时, 通过维港的夜景设计展示了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夜间天际线。

3. 筑就水岸活力

滨水地区的活力是评价滨水城市区域规划、开发建设的重要因素, 营造水岸活力更是滨水地区规划设计的重要目标。为激发水岸活力, 可采取如下方法。

(1) 引导滨水路径

滨水地区的可达性与活力程度密切相关, 人们从其他地方到达滨水区域的机会越多, 就越能激发滨水地区的活力。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引导人流到达滨水地区。

第一, 优化提升垂直于河流的道路网密度, 强化可达性。可通过在重要节点位置增加公交和慢行设施, 增加机动车停车场, 引导人流通往滨水地区。第二, 强化功能引导和视觉引导, 丰富滨水及廊道周边功能, 提高滨水景观通透性, 吸引人流。在衢州信安湖规划设计中, 原滨水岸线景观节点较少, 或被浓密植被遮挡, 无法吸引人群视线通达水边, 此外滨水绿地界面与城市建筑界面缺乏交融渗透, 因而通过在道路尽端节点位置建立新的视觉焦点, 打开滨水带来吸引人群视线, 并通过建筑退让形成开放空间, 与滨水绿带相互穿插, 引导人群 (图4) 。

(2) 营造公共场所

可通过以下四种路径将滨水区域打造成为富有活力的公共活动场所。一是最大化提供滨水公共开放空间;二是引入滨水活动内容;三是优化滨水景观, 进行岸线改造, 优化植物配置;四是增加公共活力通道, 强化滨水空间和地块内部开放空间的联系。如衢州信安湖规划, 针对原滨水岸线活动内容较少、景观层次单一、缺乏活力、滨水地区成为与城市腹地之间消极的分隔带等问题, 采取了以下措施打造具有活力的公共场所, 丰富人在其中的体验, 重塑滨水景观绿带。一是引入多样的活动内容;二是通过设计出挑平台、优化堤岸缓坡、增设市民活动设施三种方式改造滨水驳岸;三是结合自然种植、湿地种植、滨水步道种植和特色地域种植等方式, 灵活搭配四季景色不同和观花、观果、观叶、观形等多种观赏植物, 打造不同的滨水景观主题 (图5) 。

(3) 发掘本土文化

河流与文化息息相关, 尤其是“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有着自身独特的空间特征, 积淀了丰富的历史遗存, 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媒介。设计中应将城市文化融入滨水地区空间, 提升滨水文化素养。首先, 加强对现有的滨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其次, 重现历史文化旧景, 通过历史故事重现或主题文化活动来表现建筑物承载的文化。在衢州信安湖规划设计中, 位于衢江南侧老城北端滨水的文化古迹信安阁与周边地区功能缺乏协调。针对这种情况, 规划在进行周边建筑和景观环境设计时考虑与之协调和呼应, 打造以信安阁为中心的传统文化主题服务区, 并从视线角度出发, 设计了通向信安阁的景观轴线, 塑造低层高密度的传统街区与信安阁呼应, 使之成为滨江文化地标 (图6) 。此外, 在衢江中部结合帝王滩原址, 通过塑造人工岛屿, 重现帝王滩旧景。

结语

河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托,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的开发对滨水城市建设的意义越来越重要, 也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保障水安全格局、缝合城市空间、筑就水岸活力是笔者结合规划工作经验以及相关规划案例分析, 对“一江两岸”滨水地区的开发利用策略进行的初步探索。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应加强滨水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强调以人为本的开发建设理念, 提升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水平, 打造活力多元的滨水生态宜居城市。

参考文献

[1]尹文亮, 王晓琴.浅析河流岸线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功能区的划分[J].科技信息, 2011 (13) :283, 287.

[2]张磊, 蔡克光.从“逐水而居”到“一江两岸”——对滨江城市不同发展阶段分析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东南大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1.

滨水空间 篇7

1 滨水广场及其水环境设计

滨水广场是滨水区提供交通和人们各种滨水活动的城市外部公共空间。相对于狭长且呈线性流动的滨水街道空间, 滨水广场更加开阔, 活动以静态为主, 是滨水区居民以及游客的大型活动中心。滨水广场亲临水面, 使滨水广场具有良好的景现功能, 滨水广场按功能的不同又分为商业性滨水广场、文化性滨水广场与休闲性滨水广场, 虽然它们的设计有所不同, 但均需与水能完美结合, 住往通过踏步、亲水平台延伸至水中, 有时也结合游船码头形成码头广场。另外安全性是滨水广场亲水空间设计中需要特别考虑的。

滨水区对城市居民来讲应是公共财产, 应该作为保证谁都可以到达水边, 较为容易地接近水边的公共场所来设计。这里的“公共”并不仅仅限定于受公共管理的空间, 而包括了显示各地区特性的、开放的滨水区域。

1.1 水边的广场

面向广阔水面的滨水区广场给人们的心灵上无限的解放感, 在喧噪的城市里, 可谓是恢复劳动、生活疲倦的良好去处。

1.2 码头式小广场

在水面上伸张开来的“甲板”状的广场, 给我们带来了与水的亲密感和整体感, 假如在水面上造广场的话, 广场的周围被水包围, 和水相接的水际线的长度增加, 再者, 甲板下面的流水能使人听到令人身心舒爽的潮水声。特别是, 因为潮汐的干满差很大, 滨水区不能直接和水接触的时候, 码头的广场所起的作用是极其大的。

1.3 水广场

在滨水区的水边环境中, 再造人工水景, 增加人直接与水亲近的机会, 特别是由于潮汐干满差很大而人不能与水直接接触或是水面被污染的滨水区, 就特别重要。还有供小孩玩耍的浴池、戏水池, 不限于滨水区, 哪儿都可设置, 但尽管同样可以承受日照, 设置在滨水区会感到更温暖, 在心理上, 也确实会有一种解放舒畅的感觉。

2 滨水游步道

在城市中徒步行走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行动手段, 同时与街亲近, 是理解街道的一个手段, 正因为众多的人来回行走, 使街上充满活力。在滨水区内设置游步道, 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人们边欣赏边愉快地行走的水边空间, 亲水性高, 谁都可以在滨水游步道上行走, 让众多的人们认识到滨水区的良好价值, 还有一方面是连续市街地和滨水区, 市街地和滨水区由于地势及自然条件往往被隔断, 而游步道则起着连接两者的作用。 (见图1)

3 滨水绿化

滨水绿化是滨水区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滨水区城市设计的重点, 滨水绿化具有生态、景观功能, 对改善滨水生态环境、美化滨水景观具有重要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 人类活动在各个水平和层面给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而景观破碎和生态环境破坏是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 滨水区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由于人工的过度界入而面临着破坏的危险, 而滨水绿化正起到减弱人工构筑物对自然生态系统破坏的作用。

按照不同水系在不同城市空间的作用, 将绿化功能分为:游憩型、观赏型、生态型三种类型。城郊结合部一般为生态型为主, 城市外围区一般为观赏型为主, 城市中心及重点地段以参与性的游憩型滨水绿地为主, 因为在这个区域, 使用的对象多为城市中的人们。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使用对象的不同、因地制宜的设置绿化形式。

4 桥

滨水区的特征之一, 是分断了地域, 桥就成为连结被水分离的陆地的不可缺少的设施。同时优美的桥梁, 也成为滨水区的重要景观。而且在桥上是眺望滨水区的极好的场所, 过桥的时候, 滨水区的景色, 也时刻变幻着, 桥的美丽一言概之是它的构造美, 是追求合理性、功能性的产物。临近历史名桥的滨水区, 还能把桥作借景利用。

5 护岸

护岸是驳岸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来人们对于生存环境质量的重视, 亲水性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设计护岸时, 不仅仅满足于治水方面, 考虑到亲水性的设计变得有必要了。在各个水域既定的制约条件下, 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亲水性, 如何创造出受人们欢迎的滨水区环境, 这对护岸的设计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6 设施小品

环境小品也是滨水区城市设计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亭子、坐凳、栅栏、雕塑、广告牌、指示牌的设计, 环境小品如设计得好, 对整个滨水环境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并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滨水区的小品设计除了遵循城市小品设计的一般原则之外, 还有其特殊性。

(1) 在水域污染以及因为防洪要求限制而使人无法接近到水体的滨水区, 小品的设计应补偿人们对于水的需求和期望。 (2) 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根据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 人们在游览滨水区会自动的充当某种角色, 如探险者, 就要求我们在环境设计中考虑并积极引导这一游客心理的作用, 而此时好的小品设计便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 增加以水为题材的小品设计。在景观设计中设计水景的时候, 不一定就要使用实实在在的水, 有时就是一件与水有关的小品, 如一口井、一只锚、一座旱桥等等。让人一看便会体验到水, 不管水存在与否, 这就是一种感觉。 (4) 同时不能因为“善小而不为”, 要知道以小见大的原理。如日本庭园中出现了一种很小的水景, 就是用于茶庭的洗手钵, 一钵清水, 也只是点到为止。

摘要:从城市的构成来看,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并且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 而城市滨水区中驳岸空间作为水域空间与陆地空间相交接处的区域, 往往对城市滨水区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

浅谈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 篇8

滨水空间从城市发展史来看, 从古代的都市聚落的形成, 往往与河流、海洋、湖泊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山水文化积累深厚, 对城市规划和设计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筑城理论中就有“依山者甚多, 亦需有水可通舟楫, 而后可建”;更有“智者乐山, 仁者乐水”之说。

在某种程度上讲, 基于经济因素、城市建设因素和政治因素, 对滨水地区的开发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开发建设的热点。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城市对于河流、水道的期待也愈来愈多, 因此城市与水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再度成为城市设计的重点。作为城市的命脉, 滨水空间维系着城市生命的延续, 不仅承载着水体循环、水土保持、维护大气成分稳定等功能, 而且能调节空气湿度、净化空气、改善城市气候, 有效调节城市的生态环境, 增加自然环境容量, 促使城市持续健康的发展。同时, 城市滨水空间的水系网络与城市形态发展的轨迹有诸多联系, 而这些联系对于城市未来的空间形态发展极具参考价值。

2 滨水空间的概念

水滨空间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 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 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笼统的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 其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城市滨水空间既是陆地的边缘, 又是水体的边缘, 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地空间, 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城市公共开敞空间。

3 城市滨水空间的意义

3.1 生态意义。

滨水空间是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得交接处, 具有两栖性的特点, 并受到两种生态系统的影响, 呈现生态的多样性。城市滨水区对改善城市小气候有积极的作用, 河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滨水区通常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绿色生命线, 是城市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3.2 城市职能。

城市中的水体是城市生命的所在。现代工业、交通业和仓储业为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大多是“赖水为生”。虽然当时对滨水地区的环境造成了极其严重破坏, 但却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即使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滨水区给城市提供了灌溉、运输、排涝之利, 并能作为游泳、钓鱼、赛艇、滑水、溜冰等水上活动的娱乐场地。此外, 水上交通也能减缓公路的拥挤, 成为城市运输系统的重要方面。

3.3 景观价值。

滨水区在自然景观方面有着特别地方, 由于江、河、湖、海的冲蚀作用, 滨水区常常形成沱、坝、滩、沮、洲、矶、渚等特殊形态的场地而成为城市中重要的景观。因此, 滨水区不单单只有物质景观, 更多的是人文景观。人们除了维持生命需要的水之外, 还有观水、近水、亲水、傍水而居的天性。滨水区是城市中主要的开放空间, 由于其所处特殊的边缘位置, 往往具有城市的“门户”和“窗口”作用。滨水区同时履行着一些特别的职能——是城市居民基本的活动空间, 是表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节点, 往往也是外来旅游者开展观光活动的场所, 因此, 滨水区的景观往往是某个城市风貌的缩影。

4 滨水区在城市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

4.1 城市滨水区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具自然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 它们与绿化带形成了开放空间与水道紧密结合的优越环境, 成为城市空间环境与景观的点睛之笔。

4.2 滨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

河流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 城市滨水区的自然因素能够使人与环境间达到和谐、平衡的发展;在经济层面上, 城市滨水区往往因其在城市中具有开阔的水面空间成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喜好的休闲区域, 因而具有高品质的游憩、旅游资源和潜质。

4.3 城市滨水区提高了城市的可居住性。以水域为中心, 往往构成城

市中最具活力的开放性社区, 形成丰富的城市生活肌理。

5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几点原则

5.1 整体优化原则。

从滨水空间自身来看, 滨水空间的设计在整体上应具有和谐感和整体感。虽然因各地块属性、自然环境的不同, 滨水空间内各部分在使用性质上会有所差异, 但是整体上看, 各地块之间的设计风格、绿化形式应统一规划。在城市滨水区设计时, 应考虑构建完整的滨水空间, 完善整个城市的公共空间体系。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滨水区与市区的空间相互渗透, 强调视觉的通透性。

5.2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滨水区通常是城市的“绿肺”、“蓝带”, 对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在城市滨水区设计中要注意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协调。首先, 要保护滨水自然格局的完整性。滨水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的网络。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行道及自行车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 在适当地点还可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 放大成广场、公园或地标。另外, 还应保护水体不受污染, 禁止城市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体, 以保证水体干净清澈, 这是滨水开发的前提。滨水的绿化应尽量采用自然化设计, 按生态学理论把乔木、灌木、藤蔓、草本、水生植物合理配置在一个群落中。最后, 在滨水护岸方面, 采用“自然性护岸”技术, 就是放弃单纯的钢筋混凝土结构, 改用无混凝土护岸或钢筋混凝土外覆土植被的非可视性护岸。以上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自然型的滨水区, 同时也提高了滨水区的防洪能力。让昔日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景色再现。

5.3 遗留地保护原则。

遗留地保护原则, 既对原始自然保留的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要实行绝对的保护。注重自然景观的保护, 尤其是环境敏感区域的保护, 对不得不破坏的自然景观应加以补偿和修护, 对水源地、名胜古迹、重要的城市森林绿地加以格外的保护。

5.4 以人为本原则。

在城市滨水区设计中, 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尺度和环境品质, 提倡“以人为本”。首先, 要注重人文方面的设计。滨水区除了有独特的自然景观之外, 还有人文景观。重要的是城市滨水区设计应深刻理解滨水区历史文化内涵, 挖掘滨水区潜在资源, 保护现有的文化遗迹, 延续城市文脉。对于滨水区中的人工构筑物应作为滨水区自然景致的点睛之笔, 是深刻反映文化意蕴、升华自然水景的手工艺品。其次, 滨水区在可接近性方面, 要合理组织和解决城市滨水区的交通。滨水区作为吸引大量人流的地带, 停车场的位置、规模是又一重要交通组织问题。在滨水区空间中必须要有完善的步行系统, 滨水区必须要有滨水步行活动场所, 让人们在观水、近水、亲水、傍水的同时少受干扰。

5.5 亲水性原则。

所谓亲水性是指人能够触摸到水的一种感受, 或者说是一种很容易就到达的物理现象, 也就是说手能够触摸到的一种物理现象。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够满足人们亲水的愿望, 亲水性几乎是滨水空间规划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

5.6 综合性原则。

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对滨水区的分析不是某单一学科所能解决, 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所能完全理解并做出合理的对策。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需要多学科合作, 包括城市规划者、土地和水资源规划者、景观建筑师、景观设计师、生态学家、地理学家等。

滨水空间是城市发展的起点, 从城市的构成来看, 城市滨水空间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部分, 对于一个城市的整体感知意义重大, 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颖, 盛静芬.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 2002.[1]王颖, 盛静芬.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的初步研究[J].地理科学, 2002.

[2]吴家弊.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2]吴家弊.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2.

[3]王莉.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3]王莉.浅谈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

浅谈南充文峰片区滨水空间规划 篇9

1 山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策略

山水城市的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既要实现山水城市的内涵要求, 也要满足滨水空间的基本功能需求, 应该遵循生态原则、文化原则、亲水原则等多项原则, 在生态保护上注重“生态连续”, 文化塑造上实现“多元共生”, 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共生, 空间营造上充分展示“山水辉映”的滨水空间形象。结合文峰片区山水特色, 延续城市肌理, 沿片区滨水活动带布置商业、文化、娱乐、创意、度假休闲等城市高效空间节点形成“民俗文化、生态湿地、水上运动、现代商务、现代教育”和“度假休闲”六个滨水主题空间, 打造丰富的滨江景观序列构成一条活力的滨江景观带。

2 南充文峰片区滨水空间生态保护措施

2.1 生态廊道

建立嘉陵江滨水绿色廊道与片区山体绿色廊道之间的联系。保留片区内的生态林地, 将坡度较大或不能用于建设的用地也作为林地, 通过翠湖、大河沟、渭中沱、三湾塘、十里沟等自然水体打造生态廊道, 与嘉陵江岸绿化廊道相连, 形成多层次、稳定的自然生态群落和绿色廊道。

2.2 滨水绿化带配置

文峰片区滨水绿化带配置上采用林地、疏林草地和草地混合配置的处理手法尤其在滨水岸线与垂直于岸线的道路相接的空间, 配置疏林草地和草地, 一方面更好地引导“水陆风”沿这些道路向城市内陆扩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滨水绿化带的景观满足使用者不同类型休憩的需求。

2.3 滨水岸线

文峰片区三面环水, 具有较长的滨水岸线。岸线是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活动的主要载体, 沿水岸形态呈带状布局, 易与水体建立互动关系, 也是生态价值高的区域。因此将片区的岸线分为生活性岸线和生态性岸线。其中, 生活性岸线主要布局滨江区域, 是与城市市民生活最为接近的岸线, 用来满足市民日常生活游览观光和游憩的重要空间;生态性岸线布局在滨江的湿地, 提供水生动植物生存和嘉陵江排洪的功能。

2.4 驳岸

片区沿嘉陵江沿岸采用生态驳岸与硬质驳岸相组合的驳岸形式, 主要是为了在满足防洪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原滨水岸线的破坏, 最大限度的保护嘉陵江沿岸的湿地和植被。复合式驳岸的软质区域的沿岸可以种植芦苇、芭蒲等喜水植物, 以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硬质区域采取斜坡或台阶式的分层处理, 在自然型护堤的基础上、再用钢筋混凝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规划在江边设置延伸出水面的挑台和栈道, 可以扩展亲水活动空间和获得更大的视野。

3 南充文峰片区滨水空间文化塑造

文峰片区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 同样拥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其中, 水文化、宗教文化和蚕桑文化是片区的特色文化。创意文化街区现状有大片的桑田以及一座丝绸博物馆和蚕神庙, 结合南方丝绸之路、服装设计、丝绸博物馆、蚕神庙等主题打造关于创意文化的街道, 对其原有历史场所特征进行延续, 体现文峰片区特有的蚕桑文化, 同时又注入现代创意文化, 实现了山水城市滨水空间“多元共生”的文化要求。

4 南充文峰片区滨水空间规划要点

4.1 滨水视线通廊

通过中心区中轴线、内环绕城高速防护绿地、720燃气管线防护绿地、220 kV高压走廊绿地打造出文峰片区景观轴线。其中, 滨水视线主轴位于中心区, 充分利用片区及其周边优美的山水格局, 设置一条东西方向的视线通廊, 西起研发中心, 东至嘉陵江对岸的帽盒山。这条线通廊的设置使人工环境和自然山水环境产生了对话, 增加了中心区的方向感和可识别性。同时, 将山景、江景引入中心区纵深地带。使位于中心区内部的各个功能地块也获得了良好的山水景观视线。

4.2 滨水建筑控制

规划在离嘉陵江较近的区域尽量减少板式建筑的使用, 多设置一定的开敞空间;在滨水建筑的布局上应保持前后错落布置, 争取临水景观面的最大化。在高度控制上, 滨水建筑高度应具有层次感, 一方面有利于勾勒丰富的城市天际线, 同时也能保证山水景观的自然渗透。

4.3 亲水空间规划

在文峰片区滨水空间内部规划健康步道, 以休闲和锻炼为主, 与硬质广场、硬质休憩场所相接, 形成亦动亦停、曲折变化的健康步道, 结合周边环境, 不同树种、花草形成具有观赏性的沿路景观, 同时与活动节点相连接不断对河面开敞, 既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 同时也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追求。道路铺材以天然不规则石材为主, 步道背水一侧栽植树木, 使步行道空间保持相对的私密。步道面水一侧除了各种形态的护岸外, 在人流活动密集的区域, 设置接近水面的亲水平台, 满足人们观景休息类和与水接触类等多种滨水游憩活动。

5 结语

文峰片区作为南充市南部发展新区, 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 运用山水城市倡导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理念, 进行城市滨水空间规划, 为文峰片区打造一个富有山水特色的滨水空间。

摘要:文峰片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条件, 结合山水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策略, 从生态规划、文化塑造以及空间营造三方面来建设片区滨水活动空间, 使得城市人工环境与山水自然环境和谐相融, 为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打造一个富有山水特色的滨水空间。

关键词:文峰片区,山水城市,滨水空间

参考文献

[1]傅礼铭.山水城市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美) 克莱尔.库柏.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俞孔坚[译].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滨水空间 篇10

构建滨水游憩空间品质评价体系, 应遵循借鉴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主导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以及指导性原则。

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在大量阅览相关文献与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情况, 对影响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品质的硬件要素进行初步归纳, 并分类总结。

利用德尔菲法 (Dolphi) 设计一份评价指标重要性的调查问卷, 并对150名游客进行预调查, 从而获得每个指标在评语等级论域V中的数量和隶属度[1], 筛选出指标并用大写字母确定各指标的唯一指标符号, 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之后, 通过专家访谈法对35位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访谈[2], 并根据德尔菲法获得计算权重的原始数据。

通过“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赋值, 这样确定的权重客观且精度高[3]。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1) 应用专家访谈法获得的原始数据建立评判矩阵

(2) 用熵权公式计算出各指标关于评语的隶属度

(3) 用信息熵公式计算各指标的熵值

(4) 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根据上述步骤得到表1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品质评价指标权重表。

4 模糊综合评价法

根据指标的模糊性以及数据的来源特点,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多层次模型[4]。

(1) 建立评价指标集, 一级指标集U={U1, U2, U3, U4, U5, U6};二级指标集U1={u11, u12, u13, u14, u15, u16, u17, u18};U2={u21, u22, u23, u24, u25};U3={u31, u32, u33, u34, u35};U4={u41, u42, u43, u44, u45, u46};U5={u51, u52, u53, u54, u55, u56, u57, u58, u59};U6={u61, u62, u63, u64, u65, u66, u67, u68}。

(2) 评判语集V={V1, V2, V3, V4, V5}={很差, 较差, 一般, 较好, 很好}, 其中V1=[0, 0.2], V2=[0.2, 0.4], V3=[0.4, 0.6], V4=[0.6, 0.8], V5=[0.8, 1]。

(3) 建立各指标层的权重集, 其一级指标权重集为:W={W1, W2, W3, W4, W5, W6}= (0.193, 0.129, 0.098, 0.212, 0.205) 。二级指标权重集为:W1={w11, w12, w13, w14, w15, w16, w17, w18}= (0.021, 0.018, 0.019, 0.029, 0.031, 0.022, 0.025, 0.028) ;W2={w21, w22, w23, w24, w25}= (0.013, 0.029, 0.029, 0.028, 0.030) ;W3={w31, w32, w33, w34, w35}= (0.007, 0.011, 0.023, 0.028, 0.029) ;W4={w41, w42, w43, w44, w45, w46}= (0.021, 0.026, 0.033, 0.026, 0.029, 0.028) ;W5={w51, w52, w53, w54, w55, w56, w57, w58, w59}= (0.020, 0.034, 0.025, 0.024, 0.022, 0.019, 0.024, 0.025, 0.019) ;W6={w61, w62, w63, w64, w65, w66, w67, w68}= (0.025, 0.028, 0.031, 0.018, 0.032, 0.025, 0.023, 0.023) 。

(4) 从第三级指标开始逐级向第一级指标做评判, 其中第三级指标集对于评判语集的隶属度矩阵分别为

(5) 将二级指标的权重向量与二级指标的单因素评判矩阵进行合成运算, 即得单因素评判结果Bi=Wi●Ri, (i=1, 2, 3, 4, 5, 6) 。将Bi归一化后得到一级指标的模

(6) 确定目标层的模糊综合评判集

(7) 评价等级分行向量为F= (0.2, 0.4, 0.6, 0.8, 1) , 那么城市滨水游憩空间品质评价的最终评估值D=B●FT。最终评估值的大小将客观反映滨水游憩空间品质的好坏。

参考文献

[1]旷雄杰.基于德尔菲法的中国漂流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旅游学刊, 2011, 26 (6) :42-44.

[2]褚丽君.创意旅游发展条件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浙江金华:浙江师范大学, 2012:33-36.

[3]程启月.评测指标权重确定的结构嫡权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10, 30 (7) :1225.

上一篇:企业员工英语培训策略下一篇:钻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