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

2024-10-14

景观生态学(精选12篇)

景观生态学 篇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增率高, 给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近几十年, 单纯追求农业收入, 盲目的小城镇发展模式和农业集约化经营方式直接打破了农业景观的自然属性, 又降低了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的多样性,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严重破坏了农业景观的美学效益及生态效益[1]。因而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方法对各类农业景观的规划势在必行[2]。在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必须加强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优化, 提高农业景观的多样性, 以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态学理论指导我国的农业景观规划工作。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景观 (landscape) 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3]。景观生态学 (lanscape ecology)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门刚刚崛起的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涵盖了地理、生物、野生生物管理、林业、农业、景观建筑以及区域规划等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与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4]。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基本原理应至少包括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1]。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于景观环境要求, 由单纯追求物质利益逐步向可持续、和谐发展转移,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

2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

农业景观包括农田、耕地、林地、农场、牧场、鱼塘和村庄及道路等镶嵌体, 以农业特征为主, 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理想的农业景观规划具有农业的第一性生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并具有作为一种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农业景观规划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 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构建生产高效、生态稳定和社会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5]。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的使用, 提高土地生产率, 增大农业生产效率, 使得农村各产业蓬勃兴起, 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压力下, 耕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如何对农业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上所述,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最终目标就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既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 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又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6], 使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对背景及景观总体布局的系统分析, 县域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1) 背景分析。景观在区域中的生态系统分析及评价和空间配置。 (2) 总体布局。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点的多样性, 并制定规划与设计目标。 (3) 生态特性规划及实施策略。该文以绵竹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设计。

3 规划案例

3.1 研究区背景

绵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为沱江的发源地。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 山高谷深, 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属近代河流的冲击平原, 其形状如一只金笔尖。绵竹县大致为高、中、低山, 有台地、阶地及河漫滩等多种地貌类型, 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 四季分明, 夏季暴雨较多, 常有洪涝。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 水资源丰富, 其主要河流均为沱江水系, 自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平原, 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多以水稻土为主, 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地区。

绵竹县面积1 245.3km2, 总人口52万人, 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发达,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将市区与各乡镇紧密相连, 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业技术推广较快, 间作轮耕技术、立体种植及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 农业灌溉条件较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 从景观规划理论而言该区资源和农业景观变化较多, 经济和生态功能丰富多样, 其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较高。

3.2 研究区规划目标

该区景观仍属于典型的农业景观, 全县自然条件差异大。东南部冲击土区光热条件最好, 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农业区, 而高、中、低山区域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小、人口压力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规划时应以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及农业土地利用为主, 逐步建立空间合理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生态特点, 合理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在保证基本农业产量的同时, 发展林、牧、副、渔等其它产业;协调土地利用比例, 提高整个区域农业总生产力。逐步恢复和提高农业景观产物的产量, 促进经济发展, 维持生态平衡,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区域生态功能背景分析

研究区受区位作用制约, 以乡镇为中心, 向外围集约菜地、耕地和果园的环带依次交替为其表现形式, 构成了整个区域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自盆地东南边缘分别以生态保护林地、经济园林地及向内部呈条状过渡的农业耕作用地为三大主要功能区。

3.3.1生态保护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西北部, 高、中山地带, 海拔高度700~2 000 m, 主要为自然土与紫色土区。 (2) 功能:其主要功能为生态保护, 以发展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 形成天然的环境卫生隔离和保护屏障, 是该区开发利用的方向。 (3) 依据:地区以高、中山地为主, 多为石灰岩、变质岩以及沙页岩风化发育而成, 由于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覆盖率比较低, 因此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同时由于土层质地较薄, 有机质较缺乏, 严重缺鳞, 导致该区不便耕地。

3.3.2 经济园林功能区

(1) 位置:大致分布在绵远河河漫滩与石亭江河漫滩两岸。 (2) 功能与利用方向:以经济林种植为主, 适当增加或扩大梨、苹果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采取掺沙改泥、增土改薄和开沟排湿等措施, 防止洪水淹没和冲刷, 遏止水土流失;坚持土地利用、改造与建设相结合, 目的在于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最大化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 依据:地处河流两岸, 灌溉水有一定保证;地形以河漫滩一级阶地为主, 坡度较缓, 可供耕种;土壤为灰棕冲积土和灰棕冲积水稻土, 质地偏轻, 保水保肥差, 抗逆力低, 农业生产潜力开发受到极大限制, 但通过果园经营及增厚土层和增施有机质肥等农田改造, 基本达到了农业生产与利水、保水、保肥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协调。

3.3.3 农耕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东南部, 为绵远河、石亭江等近代河流的冲洪积扇状平原一级阶地。 (2) 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 粮食和蔬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以高效、持续、稳定、高质的农业为发展目标, 通过以农田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重新构建及农业管理为基本手段, 以提高地力的耕作方式为目的, 改善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 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方式和间作方式, 补偿由集约化农田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3) 依据: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酸碱度为中性偏酸, 水肥气热较为协调, 景观过程以种植业为主, 土地改良为辅,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典型单元景观规划与设计

3.4.1 经济园林区

根据农业景观的分布现状, 该区景观的空间结构大致以绵孝路 (县道) 为界, 分为东、西两单元, 东、西单元分别外接绵远河与石亭江, 内连农业耕作功能区。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 经济作物与农耕作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提高规划区整体的农业产出。沿河岸两端有银杏树, 其银杏酮、内酯等物质具有杀虫的功能, 并且银杏树树干高大笔直, 对果园也起到了防风隔离保护的作用, 减缓了因河水冲刷所至的水土流失问题。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 东部地区一直以果林为其主导产业, 其病虫害防治、栽种技术等方面更为成熟, 但品种较为单一;而西部地区农耕面积占比较大, 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果林产业, 考虑到绵孝路作为东、西大单元对境外的主要交通道路, 可沿绵孝路两侧增设农产品加工服务站, 便于农产品采摘后的包装及对外运输。

(1) 东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为几大果园斑块在交界处或边缘地区零星的衔接许多小的农耕斑块。地势较为平缓, 土壤质地为沙质, 肥力中等, 但通气性好;邻近绵远河, 灌溉水资源得以保证, 景观相对稳定, 变化不明显, 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扩大果园种植范围, 合理地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注意不同品种相互之间的空间搭配, 改变品种单一化经营模式, 推广应用立体生态农业新技术, 把猕猴桃与黄豆、苜蓿等固氮植物套种, 豆科植物根系寄生了许多根瘤菌, 这些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植物提供氨使土壤肥力增加, 更有利于猕猴桃的生长, 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达到了生态资源节约和丰产的效果。

(2) 西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呈果粮斑块间作镶嵌的格局。地区土层厚薄不均, 质地偏轻, 石砾多, 保水保肥差, 耕作性不良, 应先改造农田土地, 并以农林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挖高填低, 废除不规则的田埂, 整建条田, 深翻埋石, 增土改薄, 开沟排湿, 扩建水利排灌渠, 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 以提高肥力, 改善耕作条件;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 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的比例、距离和相互的镶嵌方式;在石亭江以北水肥条件较好地方,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而在石亭江以东片区水分不足, 以种植梨、苹果和桃等水果为主。

3.4.2 农耕区

该区景观设计以农业生产为主, 其基本结构以农业景观为基础, 以河流、防护林、树篱和农村道路为廊, 以建设用地和灌溉水田等为斑块的斑、基、廊空间镶嵌格局。景观建设方面应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增厚土层, 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提高耕地肥力;合理安排多种共生互利关系, 增强物质间循环、能量的流动;完善对内对外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建树篱, 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低产田土为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所以可将该区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 在保水性强的地方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 巧妙利用能量循环和水资源, 不仅实现了传统水稻品种的田间保护, 还有效地抑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在保水性较弱的地方, 种植玉米和小麦等旱作物种, 在两者间隙轮种马苕、巴山豆等作物, 这些植物既是优质的绿肥, 又是牧畜饲料, 达到对农业资源充分利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3.4.3 畜牧养殖区

绵竹农业有悠久的养猪、牛、羊的传统, 其养殖业技术较为先进。该区农业景观发展方向应以畜牧养殖达到适度的标准生产规模为主, 实现农业资源、劳动力和运输等要素最佳配置。在提高其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建设农产品、畜产品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 具体途径为“种植—生物质原料—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 以生物链的方式将整个区域的种植与畜牧等有机串联结合在一起, 突出农业景观的污染少、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绿色生态特点。同时, 绵竹县水资源丰富, 养殖鱼类条件优越, 该区鱼类适生品种众多, 主要有鲤鱼、鲫鱼、黄鳝、泥鳅等, 且市场前景很好, 应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合理扩大鱼塘养殖面积, 建设渔业规模化经营基地, 以稻—鱼和蔗—鱼生态农业模式来提高生物之间的生态循环, 从以往单一的水产养殖, 发展成为一条集养殖、观光、垂钓等项目的产业链, 大大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4 结论

绵竹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通过增加循环层的补缺利用等途径优化设计其最佳空间结构, 将农业景观中的基质、斑块、廊道等元素嵌合,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全面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 也实现了对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在生态效益方面, 通过对景观功能单元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有助于强化和完善农业产业间的生态系统联系 (见表1) , 节约了能源,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和乡村民俗等元素, 在总体布局上优化其景观格局, 在景观内部之间改善其生态条件, 既保持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 又充分发挥了其生态功能, 是农业景观规划的一种发展趋势。

摘要: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肥力”, 更加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以绵竹县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以及乡村民俗等元素,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发展环保型农业产业, 实现社会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王仰麟, 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2) :46-48.

[2]包志毅, 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1) :57-62.

[3]肖笃宁, 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 (4) :356-363.

[4]郭柯, 董学军, 刘志茂.毛乌素沙地沙丘土壤含水量特点——兼论老固定沙地上油蒿衰退原因[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3) :275-279.

[5]肖笃宁.持续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 (2) :46-48.

[6]戴尔阜, 傅泽强, 祁黄雄, 等.县域农业生态景观规划与设计——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 (1) :59-62.

景观生态学 篇2

1、什么是景观?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什么是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学科。

3、景观生态学的代表性著作有哪些?

德国 特罗尔 美国的福尔曼和法国的戈德伦提出了《Landscape Ecology》

1986年,Forman出版了非常有影响的“Landscape Ecology”专著,成为景观生态学的经典教科书。“斑块-廊道-本底”模式,1987年,国际“Landscape Ecology”杂志在美国创刊,成为景观生态学的主要论坛。郭晋平,周志翔.《景观生态学》,4、景观生态学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提出了哪些观点?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基本理论和原理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2、景观功能

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是景观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3、景观格局及常见的格局有哪些?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是指形状和大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的排列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及空间分布和配置等。格局是景观结构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和异质性的具体体现。

 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指某种特定的景观组分类型的距离相对一致(平原村庄、石灰岩孤峰) 聚集型分布格局:指某些景观组分呈团块状聚合在一起(城市建成区) 线状格局:景观组分呈线性排列(道路、河流的附属成分)平行格局:景观组分呈平行排列(山区)

5、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le)?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的时间变化过程与特征。

6、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le)及其生态意义 斑块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有明显区别、空间尚可分辨的非线性景观要素 相对同质性(取决于观察的尺度)

廊道是外貌和属性与周围景观有明显区别、空间尚可分辨的带状景观要素

基底是景观中分布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优势度最大,从而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特征起主要作用的景观要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的意义

此模式是描述和构成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描述生态学系统的空间语言,使得对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之间的表述更加具体、形象。而且,该模式还有利于考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他们在时间上的变化。

7、常见的斑块有哪些类型?是如何形成的?

干扰斑块(disturbance patch):源于小面积干扰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残遗斑块(remnant patch):景观中一个小面积区域逃逸出周围地区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环境资源斑块(environmental patch):由于环境条件的局部差异性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更新斑块(regenerated patch):在大面积受干扰地区通过植被恢复而的斑块类型; 引入斑块(introduced patch):由于人类的种植和建筑活动而形成的斑块类型。

8、尺度尺度效应和尺度推移

尺度(scale):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量度或者分辨率(resolution)尺度效应(scale effect):优势景观现象或过程特征随尺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由于景观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在景观生态水平上的长期生态研究,尺度的扩展十分必要,需要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知识或信息来推断其他尺度上的特征。这种方法称为尺度推移(scaling),包括尺度上推(scaling up)和尺度下推(scaling down)。

9、干扰及其生态意义分别是什么?

干扰(disturbance):一种明显改变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过程的事件。从积极的角度看,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有以下三点:

1、干扰有利于促进系统的演化。

2、干扰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的因子。一般来说,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物种要比稳定环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

3、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

10、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意义

1.大岛屿的物种数量要多于小岛屿(面积效应);

2.靠近大陆岛屿物种数量要高于远离大陆的岛屿(距离效应);

3.年轻的岛屿物种丰度较小,物种周转率(迁入量/灭绝量)高,以后则不断降低,直到二者相等,物种数量达到动态均衡。

结论:岛屿的面积、孤立程度和年龄依次是控制生物迁植、灭绝和物种数量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S=cAz

式中:S—物种数量;

A—岛屿面积;

C、z—常数;

应用该式有两个重要前提:物种迁移与绝灭之间达到了生态平衡; 物种的数量只与面积有关,其他因素相对稳定。数学表达式: dSdtIEI—表示迁居速率,即种源与缀块间距离的函数;

E—表示绝灭速率,它又是面积A的函数。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意义: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将生境斑块的面积和隔离程度与物种多样性巧妙地用一个公式联系在一起,对斑块动态理论及景观生态学发展起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10、边缘效应理论及其意义

边缘效应(edge effect):缀块边缘部分受外围影响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生态学特征的现象;缀块边缘部分往往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和初级生产力; 边缘效应理论意义:

边缘效应的大小与与缀块大小及相邻缀块的功能与结构有关; 缀块越大,边缘效应越小;

缀块越小,边缘效应越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边缘效应也受缀块形状和边界特征的影响

形状:长宽比小,为紧密型,有利于生境的稳定;反之不稳定; 边界特征:包括边界的形状,宽度和可透性等,影响复杂; 边缘效应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2、Meta-种群理论及其意义

Meta-种群(Meta-population)的定义: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subpopulation)或局部种群(local population)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Meta-种群理论的意义:生境片断化之后,形成隔离的生境斑块,种群个体在不同的斑块之间扩散,个体在亚种群之间的迁移影响持久和稳定。因此,该理论对保护生物学研究具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三章 景观形成因素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常见的景观形成因素是哪些?各有什么景观意义? 地质地貌因素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植被因素 干扰 地质地貌的景观意义:

气候的意义:它影响到有机体的生命过程;影响土壤过程;控制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景观意义:土壤肥力与景观生产力;土壤异质性与景观异质性;土壤异质性影响地貌过程、植物分布、生物群落;土壤退化与景观变化;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污染等

植被的景观意义:1.植被类型与景观异质性 2.植被的动态与景观变化 3.植被对地貌过程的改变和控制作用 4.植被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干扰的景观意义: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的生态效应间存在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的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

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干扰对景观的影响不仅仅决定于干扰的性质,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产生的影响较大; 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则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2、什么叫喀斯特地貌?

水对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和白云岩的溶蚀、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统称为喀斯特作用,这种作用形成的地形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3、常见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特征是什么?

4、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原因及对景观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全球气候变暖的特征: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温为0.6℃。全球气温的变化不呈直进式,而是呈现冷暖交替的波动。降水增多

极端天气情况频繁发生,但是地区之间的差异很大,气候变化的强烈程度以北纬最甚。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温室气体的排放)

主要指:二氧化碳、臭氧、甲烷、氟里昂、一氧化碳等;对地球辐射热量的收支平衡起重要作用。

CO2:主要来源于:燃料的使用: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的使用;水泥的生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改变并破坏植被的自然排放。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温升高、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森林、湿地和极地冻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气候带由南向北移动

5、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该规律的主要控制控制因素分别是什么?

6、常见的景观形成因素是如何综合作用于景观形成的?

7、什么叫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有什么影响?

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一种栖息地不断变成碎片的过程,一种破碎化过程的结果即格局状态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它缩小了某一类型生境的总面积和每一斑块的面积,影响到种群的大小和灭绝速率;在不连续的片断中,残留面积的再分配影响物种散布和迁移的速率

8、干扰是如何影响景观的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的生态效应间存在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异质性可以说是不同时空尺度上频繁发生的干扰的结果。每一次干扰都会使原来的景观单元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在复杂多样、规模不一的干扰作用下,异质性的景观逐渐形成。一般认为,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高强度的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干扰对景观的影响不仅仅决定于干扰的性质,在较大程度上还与景观性质有关。对干扰敏感的景观结构,在受到干扰时,产生的影响较大;对干扰不敏感的景观结构则可能受到的影响较小。

第四章景 观结构和空间格局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variety)和变异性(variability)。生物多样性的层次: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2、什么是景观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

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是由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3、观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是什么?

景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 ;或者说景观异质性包含景观多样性,并对其他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促进

4、什么是生态交错带和边际效应?常见的生态交错带有哪些?其生态功能分别是什么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其特征是由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时空尺度及强度所决定。边缘效应(edge effect):缀块边缘部分受外围影响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生态学特性的现象。缀块边缘部分往往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度和初级生产力。

常见的生态交错带有:河岸带;农牧交错带;城乡交错带;森林-草地交错带;红树林交错带;滨海植被带 河岸带的生态功能:降低温度;防止水土流失;过滤污染物;增加河流水生生物食物供应 农牧交错带生态功能:农业:粮食生产;生态防线;牧业产品基地;主要资源产地

5、景观异质性的形成机制是什么?

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异;生态演替;干扰: 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深度,广度,无明显规律,难以预测

6、什么叫景观格局,有哪些景观格局类型?

景观空间格局(Landscape pattern):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景观格局类型:规则或均匀分布格局;聚集(团聚)型分布格局; 线状格局;平行格局;特定的组合或空间联结格局

7、什么是景观结构?目前提出的景观结构模型主要有哪些?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组分的数量构成及空间组合与分布特征。其中景观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又被称为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景观结构模型: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 model)、廊道(patch)--结点(node)--网眼(net)模型 和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模型

第五章 景观生态流与景观功能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什么是景观生态流?

景观生态流(Landscape Flow):景观要素从景观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

2、什么是景观过程?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景观过程:景观流的发生发展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 景观过程的基本动力: 扩散:随机分布格局;

重力: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运动:在抵达的景观要素中高度集中,形成高度聚集的分布格局

3、空气流的景观生态学功能

空气的流动, 是物质气态循环的主要动力 水分:带来降水;导致干旱:干旱风 热量

携带污染物质,导致污染物质的转移和扩散

3、水流的生态学功能

4、土壤侵蚀的生态学后果是什么?

土壤侵蚀的生态学后果:使土壤变薄,生产力严重下降;在地势低的地方形成堆积地貌,使汇积区的土壤更加深厚和肥沃;侵蚀沉积物导致河床淤积,河流水位增高,水库淤积使水库库容减少,进而降低水库的泄洪机能,增加洪水的潜在危险

5、什么是生态效率?什么是Lindeman效率?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是指能量的利用效率,即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后一营养级的能量与前一营养级能量之比。用公式表示为:生态效率(n级)=通过(n级)营养级的能量/n-1营养级的能量。

Lindeman效率: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能流越来越小,通常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为前一营养级的10%,在能流过程中大约损失90%的能量,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

6、景观的生态功能一般表现在哪些方面?

景观的一般生态功能:景观的生产功能,景观的生态功能。景观的美学功能。景观的文化功能

第六章 景观的动态变化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稳定性概念、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景观稳定性概念:

景观生态系统保持原有状态的能力(抗干扰能力)景观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回归原有状态的能力(景观的恢复能力)景观稳定性在于景观对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的能力。影响景观稳定性的基本因素:

气候变化;地貌形态;岩石和土壤;流水和水文变化;植被变化;干扰 景观稳定性的生态机制:

景观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异质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景观生态系统的生物进化过程

2、景观变化的驱动因子是什么?

一、自然驱动因子

指在景观发育过程中,对景观形成起作用的自然因素。在较大的时空尺度上作用于景观,它可以引起大面积的景观发生变化。

二、人为驱动因子:人口;技术;政治经济体制;政策;文化等因子

三、景观作用强度与景观变化

四、景观变化的一般规律

3、景观作用强度与景观变化有什么关系? 弱度干扰:景观发生波动

中度干扰:干扰停止后,景观恢复到原来的平衡状态。强度干扰:会使景观产生新的平衡

极度干扰:原有的景观消失,被新的景观取代

4、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一般可以用什么来描述?

景观参数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特点一般可以由3个独立参数来描述:

变化的总趋势(上升、下降和水平趋势);

围绕总趋势的相对波动幅度(大范围和小范围);

波动的韵律(规则和不规则)。

5、景观变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一、景观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实现:土地表面性质的变化;地表反射率的变化;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变化

二、景观变化对土壤的影响

对土壤有关生态过程的影响: 能量交换;水交换;侵蚀和堆积;生物循环和农作物生产 对土壤养分流动的影响;土壤侵蚀和土地沙化

三、景观变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对水量的影响:水资源短缺

景观变水资源短缺 河水断流:黄河断流

海水入侵:我国的大渤海地区由于水资源紧缺,地下水超采,地面下沉,造成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湿地减少

对水质的影响:水质性缺水

四、景观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大气质量下降

景观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组成和含量,从而影响大气的质量。城市大气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造成煤烟型污染严重;汽车数量急剧增长,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地面扬尘和沙尘暴造成总悬浮颗粒物浓度偏高;工业污染源造成城市局部地区污染严重

6、景观变化中人的作用有哪些?

一、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作用

干扰方式主要有:旅游、狩猎、采集、污染等

人类干扰对景观的破坏:裸地,采伐迹地,弃耕地,沙漠化土地,采矿废弃地,垃圾堆放场,水域污染

二、人类对管理景观的改造作用

改造作用的方式:开垦与农业种植;农田防护林建设;森林采伐与更新;人工造林;围栏草场

三、人类对人工景观的构建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围湖造田与梯田;建设河堤建设;城市建设

7、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的概念: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人口不断增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

8、城市化的动力?

城市

农村

就业机会多;

人口增长快

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土地压力大

文化设施齐全

收入低 社会服务短缺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第七章 景观生态分类于评价 需要回顾的知识点

1、景观观评价的概念?

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 or assessment):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根据特定的程序、按照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

2、景观评价的程序?(1)确定待评价景观的空间地理范围及时间跨度(2)收集资料(3)构建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分析景观属性(4)评价方法选取(5)景观评价(6)报表及景观评价图的编制

英汉互译:

景观(Landscape)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

景观格局(landscape pattern)

尺度(scale)尺度效应(scale effect)尺度推移(scaling)尺度上推(scaling up)尺度下推(scaling down)干扰(disturbance)边缘效应(edge effect)Meta-种群(Meta-population)景观过程(landscape processing)

景观评价(Landscape Evaluation or assessment)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景观破碎化(landscape fragmentation)

景观异质性(heterogeneity)景观多样性(landscape diversity)景观生态流(Landscape Flow)

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

景观要素(landscape elements)

网络(network)

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景观功能(landscape function)

景观生态学 篇3

【关键词】河岸生态修复;景观生态学;运用

0.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扩大,人类改变自然的活动不断增强。以往的河岸水利工程,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向,也破坏了原有湿地的自我修复功能,从而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给我们带来一条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如何将景观与生态相结合,是河岸生态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

1.概述景观生态学

1.1景观生态学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某一地区不同景观系统间的动态关系、互相作用以及空间格局的一门生态学学科。即主要探讨不同生态系统间异质性组合的结构、功能、动态和管理。

景观生态学一词,最初由德国地理学家C. 特洛尔提出的,“它是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学科。”

发展到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较大的时间尺度与空间区域,以整体综合的观点研究景观的空间格局、动态变化过程及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探讨景观优化利用的原理和途径。

1.2景观元素

景观是由景观元素组成,即各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单元。景观元素指系统中相近同种物质的生态要素,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斑块:指在外观和性质上与周围地区不同的,具有一定均质性的地表空间单元。具体来讲,斑块可以是草原、农田、湖泊、植物群落或居民区等。

走廊:指与基质有所区别的线状或带状的区域单元。常见的走廊有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等。走廊景观有其双重作用,一方面作为障碍物,对周围不同景观产生隔离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连接的纽带,是各景观之间的沟通桥梁。

基底,又叫作本底、基质,是指在景观中范围最广、连接度最高,并在景观整体结构中起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单元。例如: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

一般来讲,斑块、走廊、基底都代表一种生命群落,但有时斑块和走廊所代表的是无生命或微小生命的景观,如公路,岩石或建筑群落等。斑块-走廊-基底模式,三者共同构成景观组织系统的基础框架和基本组成结构,对景观的质地性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又影响着整个景观系统的动态变化。

1.3简析景观异质性与景观格局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景观的决定要素在一定空间内的变异性和复杂性。景观异质性的意义重大,它决定了景观生态系统整体的生产力、恢复力、承载力、抗干扰能力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由于景观的这种异质性,使生态系统内各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构成,并使物质流、物种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在景观要素间循环流动,维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发挥并制约景观的整体功能。

景观异质性的外在表现就是景观格局。在景观空间的整体范围内,要素斑块、走廊和基底的结构成分类型、数量以及空间模式,共同构成景觀系统的基本格局。

景观异质性的主要来源有以下四个方面:自然环境突发事件,人类活动干扰影响,植物群落的自然演变以及生态系统能量的动态变化。很多学者研究认为,景观异质性不仅能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并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

2.景观生态学在河岸生态修复中的运用

2.1河岸生态修复的概念

河岸生态修复是指使用技术的、环保的或是整合资源的工程措施,使河流沿岸复原因人类破坏而导致的部分功能退化或消失。河岸原有功能包括:抗干扰能力、蕴藏水土、优化小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等。

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由于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整治的长期忽视,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1)河道的直线化和渠道化。沟渠化的河道导致河岸生态系统异质性的破坏,生物种群的减少,生物多样性的降低,进而可能引起整个河岸系统的生态环境退化。(2)河岸或河床的混凝土化。由于传统的河岸整治多使用砌石、混凝土等硬质材料,以保证工程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导致河道环境的硬化,阻隔了陆地与水下两个生态系统间的循环与联系,破坏了河流沿岸环境的生态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亲和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河岸修复研究中新的主题。总之,河岸修复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达到景观系统内各要素的组织平衡及持续的动态变化。

2.2河岸生态修复中景观生态学的运用

2.2.1斑块-走廊-基底的变化模式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增加,使得河岸景观中原有的环境资源斑块逐步减少,而人工形成的干扰斑块大幅度增多。此外,在自然界中,斑块的面积大,范围广,这是由于所受的干扰小,主要由环境资源斑块所组成。而在河岸生态景观中,斑块的平均面积明显减小,这是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破坏与干扰程度的增加,斑块的平均面积逐步降低,功能也逐步丧失。

在自然景观中,线状河岸走廊较少,大多呈现蜿蜒曲折的形态。但是,随着人类干扰活动的加剧,带状和线形走廊大量出现。由此,河岸的基本形态遭到人为的改变,这样会导致景观异质性的降低,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最终可能引起整个河岸景观的自然修复能力退化,生态修复功能降低。

由于在河岸两侧人为工程的增加,大量的农田或人类聚居地相互连接,使得基底与周围其他景观的界面逐步减小。这就打破了天然景观的生态系统性,使得基底的连接作用降低,不利于河岸生态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2.2.2河岸景观的异质性与多样性

由于河流走廊的空间连续性被人类活动所分割,导致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发挥受到影响。从而,能量流、物质流的循环交替,以及生物群落的自然迁徙都受到相当大程度的阻碍。景观系统的空间异质性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使得生态系统动态功能逐步丧失。因此,如何提高河岸景观的异质性与多样性,是河岸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内容。

2.3河岸生态修复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河岸的建设与修复中,更多的将重心放在工程的稳固性和持久性上,没有将生态修复的理念融入其中,往往忽略生态系统原有自然功能的重要性。如河岸两侧的水利工程往往采用混凝土等坚硬材料,这就阻碍了植物群落的正常生长,降低了河岸带湿地功能的有效发挥,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由此可见,河岸生态修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应依照“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理念,在科学方案的指导下,更多的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如:凝固土壤的根系植物、复合型土木材料、湿地型环保混凝土等,不断改善河岸的生态系统功能。

3.结语

景观生态学在河岸生态修复中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根据斑块-走廊-基底的模式,分析河岸修复的空间系统单元间的关联性。通过景观异质性的原理,找到解决河岸能量传递的新思路。这些都为河岸修复技术方案的选择,带来很大的借鉴与帮助。同时,提醒我们应该将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贯穿在生态修复的方案中,最终使生态功能与景观修复相结合,找到未来水利工程发展建设的正确方向。

景观生态学 篇4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居民,景观环境,设计

1 引言

1.1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 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 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 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 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2 景观环境规划的内涵

1.2.1 以人为本思想的确立

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确立, 是环境设计理念的一次重要转变, 使居住区环境设计由单纯的绿化及设施配置, 向营造能够全面满足人的各层次需求的生活环境转变。以人为本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 在居住区的生活空间内, 对人的关怀则往往体现在近人的细致尺度上 (如各种园境小品等) , 可谓于细微之处见匠心。因此, 景观设计更多的从人体工学、行为学以及人的需求出发研究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 并以此作为设计的原则。要创造适于居住的生活环境, 更多的需要建立在居住实态的调查研究之上。

1.2.2 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生态思想的融入, 赋予了居住区景观设计更为深刻的内涵, 使居住区景观设计走出了狭义的视觉美学的概念范畴, 使其研究对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环境走向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层面。生态设计思想的融入, 使环境设计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各构成要素视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使环境设计从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设计转向居住区整体生态环境的设计;使居住区从人工环境走向绿色的自然化环境。基于生态的环境设计思想, 不仅仅是追求如画般的美学效果, 还更注重居住区环境内部的生态学效益, 贯彻“3R”原则。例如绿化不仅要有较高的绿地率, 还要考虑植物群落的生态效应, 乔、灌、草结构的科学配置;居住区环境的水环境则要考虑中水系统的循环使用等。就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居住区环境设计总体而言, 视觉美学层次的景观环境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但在生态技术的应用方面尚有待更进一步的加强。

1.2.3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人们的居住模式发生了变化, 人们在工作之余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 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停留在居住区环境内休闲娱乐。因此, 对生活情趣的追求要求各种小品、设施等造景要素, 不仅在功能上符合人们的生活行为, 而且要有相应的文化品味, 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趣味性强而又方便、安全的休闲空间。

1.2.4 对艺术意境更高的追求

艺术之于人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物质层面的规划设计, 只有升华至艺术才能使人们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城市之中, 这也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生活质量的提高, 使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从单纯的功能性需求提升至更高的艺术层面, 并且呈多元化倾向。就居住区环境艺术的表达方式而言, 主要是体现在园林、小品设施、植物配置以及空间氛围等环境构成要素的景观效果上。就艺术风格而言, 则不拘一格, 或表达都市现代抽象艺术, 或追寻乡土气息, 均依据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总体构思而定。

2 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2.1 现状

景观设计大到城市的总体形象设计, 具体到城市节点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滨河亲水空间、街区景观、街头绿地、居住区环境设计等等;小到雕塑小品、种植配置、水池花池、铺地栏杆、桌凳垃圾箱, 几乎涵盖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 吴良镛教授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采》的主题报告中认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

著名建筑评论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弗兰普顿 (Kenenth Frampton) 教授在另一场主题报告《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的宣言》中也认为:总体应用地景策略, 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城市化地区的社会的文化及生态特征。上述两个报告提到的地景, 笔者认为即景观设计。可以看出, 在未来城市建设中应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将是必然的趋势。

景观设计师Sheila Wertimer说过, 有时候, 一个人会偶然来到一个显然不是某个景观设计师创作的最佳花园, 而那些花园经常随着时间的过去而变得面目全非以至于和原来的设计几乎没有任何类同之处。它们的功能已不再适合当地, 或者因为太过荒芜和杂乱而不得不重新组建。

2.2 问题

2.2.1 设计盲目追求“档次”

“档次”原本是景观设计师应追求的设计理念。问题出在对“档次”的理解上, “档次”往往被理解为宏大的气派或用材的豪华考究, 它意味着大量财力的投入。决策者往往在项目的开始便定了高调, 而不管该场所在整个城市环境系统中的位置。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如此巨大的财力投入能否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二是该场所是否真正具备“档次”的环境条件?记得几年前一个内河两侧绿地的规划会议上, 某领导指示要建成“法国的塞纳河”, 两侧平均不到10m宽的绿带以及积污严重的河道, 如何体现塞纳河风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国情决定我们要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2.2.2 景观设计对人的需要及对人性的关注不够

在这一点上景观设计师本人要负很大的责任。一个设计任务下来, 我们往往花很大的精力去研究风格、手法、形式等问题, 往往把建成后的形象当作设计追求的最大目标。一个建筑作品我们强调它的功能很多人都可以理解, 而对景观设计人们都常常忽略它的功能却乐道于它形式上的美, 甚至把功能等同于诸如休息桌椅、集散场地和活动广场这类最基本的需求。这种“温饱型”的功能对长期以来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广大市民来说当然是相当满足了, 于是赞美之词不绝于耳, 决策者、建设者和设计者, 不用说, 在这种氛围中都深深地陶醉了。

2.2.3 模仿之风盛行

我们中的不少人重“榜样”不重创新。创新常常被当作异类加以排斥。从幼儿园到大学, 我们习惯被当作容器拼命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看似满腹经纶却毫无创意。景观设计虽是一门高度综合性的专业, 但它最终将以空间景观的视觉形式展现给人们, 是人可以享受其中的艺术产品。同所有门类的艺术一样, 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 模仿抄袭必将导致生命之水枯竭。

2.2.4 设计与施工脱节

一个优秀的景观作品必然是设计与施工密切配合的结果。就拿树种的配置来讲, 要达到理想的效果, 从选苗到现场施工, 设计师均须亲临指导。至于自然山水园的放样、施工, 没有景观设计师的现场把关, 更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于复杂地形的施工, 现场出现问题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置身于现场, 景观设计师更容易把握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可以说, 擅于处理现场是一个优秀景观设计师的基本素质之一。可是, 不少景观设计师并不乐于下工地, 至少是缺乏主动性, 而越是施工水平差的队伍越少与设计人员沟通, 最终的结果往往留下诸多遗憾。

3 原因分析

3.1 决策者

首先是决策者因为担心资金投入过大但最终受益却是不如人意, 而决定减少资金投入, 从而以建筑材料所需低质产品代替高质产品甚至偷工减料, 或者建筑工程受到政府的干预, 无法按照原先的设计进行建造等原因, 从而无法达到最初预定的效果。

3.2 规划设计师

其次是规划设计师的原因, 规划设计师们可能会受到外界影响, 比如, 人为因素、地理因素、天气因素等方面的限制从而无法按照他们自己最初的想法进行规划设计。

3.3 施工单位

最后施工单位与开发商缺少必要的沟通, 导致施工单位施工时往往会与开发商的初衷背道而驰。

4 我国居住区环境景观规划的建议

4.1 建议

我通过对杭州市桂花城景观环境规划的研究, 发现当代景观环境规划不是一锤定音的, 必须结合居民行为活动规律的特点, 在充分研究景观环境对居民可造成什么样影响的基础上, 不断地修正和改进。同时, 也可以适当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的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案例进行设计, 而不是单凭设计师的构思或者领导意志来随意规划。居住区景观环境规划必须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游憩、休闲、娱乐等需求, 因此必须要不时对居住区居民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出规划经验, 进而修改原本的规划, 这是一个不断完善改进的过程。

4.1.1 个性鲜明的建筑设计

居住区的建筑设计追求整体的统一性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 通过对桂花城建筑设计的分析, 我们发现, 每栋建筑单体如果看起来千篇一律, 个性特征不强, 会让大部分居民觉得缺少活力。同时, 一味的单一模仿西方古典建筑风格会使原本的设计效果大打折扣。桂花城的建筑很好地体现了整体的一致性, 色彩调理上, 绿城·桂花城以赭红、淡黄、青灰为主色调, 使其如同一个自然形成的江南聚落小镇, 整个园区清新典雅、温馨秀丽。另外, 适当加入些国外建筑的传统风格, 可以使整个园区看上去庄重, 大方。大大激发居民对居住区审美体验感。

4.1.2 布局恰当的景观规划

在进行居住区的景观规划时, 必须充分考虑景观环境对于居住区居民行为的影响。运用好植物在庭院中的造景功能来创造出一份“光、色彩、线条”与“功能、美观、比例”取得平衡的庭院植物规划设计。并适当的将传统庭园植物景观融入到城市小区景观设计。达到循环往复, 无穷无尽,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营造出无限的意趣;在审美情趣上, 则追求神似, 不追求形似, 特别讲究因地制宜, 因势随形。主要做到:

(1) 线条与比例的平衡。植物自身就是一个三维定位, 在庭园中是组成空间结构的主要成分, 具有构成空间、分隔空间、障景作用。

许多人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 即把花园孤立起来看。用设计专业的术语来说, 这是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其实, 道理很简单。其一, 花园与房屋是不可分的。其二, 花园边界外边的区域跟花园也是不可割裂来看的。

(2) 光与功能的平衡。现今很多庭院没有根据本地的气候、地理位置等因素就直接把国外的庭院 (例如日本庭院) 直接照搬照抄。却未想过日本园林中两种重要的标志性元素就是水和石头, 这个庭院或许是供冥思和静静欣赏的, 而不是供孩子们游玩的家庭式庭园。它不一定会满足园主的功能需求。

其次, “把握一天中阳光的走向是至关重要的, 它将决定你的坐椅、用餐区和庭院活动的位置。”而气候因素也确实是最重要, 因为它还决定了你所能够栽培植物的种类, 并且对设计也有巨大的影响。而同时, 植物也是会影响着气候。庭院的植物亦会影响着这块小区域气候。

(3) 色彩与美观的平衡。在现代庭园景观设计中, 植物造景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如庭园中各类植物色彩的配植、高低搭配、质感等等。不同的园林植物形态各异, 有不同的观赏性, 具有独特的姿态、色彩、风韵之美。采用观花、观果、观叶等各种乔灌木、藤本、宿根花卉与草本植物, 利用它们的色彩美、形体美、线条美, 则景色万千。既可孤植以示个体之美, 又能按一定的方式配植, 体现群体美。或是种植诸如黄玫瑰一类的芳香植物, 又使整个花园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并增添了浓郁的感觉。一年四季, 植物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撩拨起人们不同的兴趣。植物给花园带来了生气, 也使园内坚硬的经管建筑变得柔和起来。如果说硬质景观就像骨骼一样, 那么正确的植物配置会使你的庭园在一年四季都充满了生机。

4.2 人本色彩的运动健身休闲设施规划

休闲是居民在居住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可以说是居民景观欣赏要达到的目的。居住区休闲设施规划必须体现人本关怀, 居住区运动休闲设施最好能和景观环境融为一体, 达到一种自然的意境。但是, 要体现对人的尊重, 为人提供舒适、方便的休闲活动空间, 在规划中, 必须全面考虑居住区居民的行为心理, 使休闲设施的功能与人们的行为相一致, 尽可能的满足人们在使用方便、心理平衡、社会交往和视觉舒适等诸多方而的需求。让“以人为中心”成为桂花城运动健身休闲设施规划设计理念的核心。在街道照明、公厕、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休闲设施进行系列化, 配套完善相关辅助设施, 以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为残疾人、老人、推儿童车的妈妈等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在设计中全面体现人性化特点。

4.3 协调统一的周边交通规划

居住区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的区域, 但是它与其周边的城市交通、城市文化、城市商业、城市景观和资源紧密联系, 有其一定的开放性。在对桂花城的周边交通规划研究中, 我们发现周边交通因素成为影响桂花城居民生活、工作、休息的主导因素。因此, 处理规划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之间的关系, 是影响居住区居民行为的关键, 也是做好其他方面规划的关键。

5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 个性鲜明的建筑设计、布局恰当的景观规划、人本色彩的休闲设施规划、协调统一的周边交通规划是现代城市居住区发展的首要考虑要素。其中布局恰当的环境景观规划更是现代居住区发展与建筑首要考虑的重中之重。因为他不仅体现了一个居住区的整体面貌, 还对居民的生活、工作休息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 从根本上看, 环境景观是决定居民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的根本。但是, 城市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规划也要从体现人本关怀、尊重人本需求的角度出发, 同时根据每一个城市的特色与优势,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合理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关蓓, 何蔚.植物在庭园景观中的造景功能[J].资源与环境, 2006, (9) :185-186.

[2]王庭熙主编.住宅庭院设计图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15.

[3]彼特.麦霍伊编著, 姬文桂译.小庭院规划指南 (百通集团) [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69-197.

景观生态学实习报告 篇5

一前言

1实习时间:2012年5月13日

2实习地点:滹沱河湿地

3实习目的:野外实习是地理类专业必修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野外考察、观察、描述,验证课堂理论学习内容。将景观生态学所学理论与滹沱河湿地治理实践相结合,了解滹沱河湿地规划与治理的现状,提高湿地保护意识,构建生态系统。

4实习任务:了解滹沱河湿地规划与治理的现状,观察湿地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运用景观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5路线安排:南高基公园—107国道—神农庄园—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汊河—冀之光

6实习队伍:地理科学专业

二实习地区概况

1滹沱河流域基本概况

1)地理位置

滹沱河,海河西南支子牙河的支流,古称虖池河。源于山西省,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铺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子牙河另一支滏阳河相会。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倾斜,西部地处山西高原东缘山地和盆地,地势高,黄土分布较厚;中部为太行山背斜形成的山地,富煤矿;东部为平原。

2)流域气候

流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温自东向西随地势升高而递减,年降水量400-700毫米,集中于夏季。地表径流主要由降雨补给。年均径流量约22亿立方米,分布不均,以太行山东坡产流较大,愈往上游愈小。径流的年内分配也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多水年的水量为少水年的10倍。由暴雨酿成的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主要来自干流和冶河,多发生在7-8月。含沙量11.4千克/立方米,年输沙量2920吨。

3)流域资源

水资源:全流域已建有岗南、黄壁庄(见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利枢纽)、孤山、下茹越、观上、双乳山、石板、下观、大石门、郭庄等大中水库10座及众多小型水库、塘坝,洪水灾害基本控制,灌溉、发电效益显著。

流域内矿藏丰富,尤富煤。有石家庄、阳泉等城市,经济发达。

革命胜地西柏坡、苍岩山风景区及隆兴寺等名胜古迹可供游览。滹沱河生态破环

滹沱河,石家庄人的母亲河。在老辈人的心里,还留有儿时关于滹沱河碧水蓝天的美好回忆。然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始,滹沱河石家庄区段在石家庄人的眼里慢慢改变了颜色——河道干涸断流,两岸土地沙化,植被树木稀疏,生物种类锐减,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一个丰水区域日趋向贫水区乃至荒水区发展,并已成为主要的风沙扬尘源地,沙尘量占石家庄城区总悬浮颗粒物的29%。由于滹沱河石家庄区段多年来未能纳入统一规划管理,设施匮乏,交通不便,建设无序,部分水源受到污染,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滹沱河成了一条祸害人们生存的“黄龙”!而今天,人们眼中的滹沱河则成了一片荒凉的沙滩地。植被破坏、大气污染、水源告急等一系列问题意味着滹沱河该整治了。

3滹沱河的规划与治理

2002年11月15日,同济大学风景科学与旅游系编制的《滹沱河石家庄市段生态开发整治工程总体规划》,经过多方论证通过了专家评审。综合环境、水文、地利、防洪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专家为滹沱河石家庄区段的整治开出了药方——在保护城市水源,满足防洪治沙要求的前提下,加强绿化、适度开发,将该地区建设成为省会北部的一道防风固沙屏障和集旅游、休闲、游憩等为一体的近郊休闲地。

滹沱河石家庄市区段生态开发整治规划范围是:西起南水北调中线,东至京深高速公路,北起滹沱河北岸,南至石太高速公路。基地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5.5公里,总面积55平方公里。

三实习内容

1实习地点总述

观测点一:南高基公园

南高基公园建设做到了在一定程度上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公园建有主入口广场、露天广场、自然水岸、阡陌广场、、公园中心广场及水上环廊等。自然水带与周边环境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园中植物丰富,水体中芦苇等水生生物。公园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园内的山体,实现了“变废为宝,生态利用”。这座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高近50米的山体,“消化”了“三年大变样”工作中拆违拆迁的建筑垃圾200多万立方米。

观测点二:汊河

站在107国道的柳林铺大桥上对汊河进行观测可以看到,汊河做过防渗处理,河边有大块岩石,仿造河岸生态交错带,为仿生态河岸。由于河水自净能力较差,每年会有两次不定期的换水,水来自岗南水库。

观测点三:神农庄园

神农庄园生态园,打出的口号为“绿色生态牌”,是集绿色餐饮、自助采摘、假日旅游、风情演绎等为一体餐厅,借助于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对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自动调节,营造出一个不分季节,恒湿恒温,四季如春的生态环境。餐厅内,物种丰富,可见到大量风格各异的热带、亚热带植,人造自然景观与各式餐

厅建筑错落有致的分布。

观测点四:农业科学研究院

农科院是一个以应用、开发研究为主的农业科研单位,主要从事小麦、玉米、棉花、蔬菜、植保、畜禽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农科院中,有杂乱丛生的乡土种,虽不美观,但投入的负熵小,有大片的育种试验田,可开展民俗观光旅游活动。

观测点五:冀之光南北两侧

冀之光为滹沱河湿地标志性建筑。冀之光南北两侧景观不同,体现了景观的异质性和丰富性。南侧是景观生态系统的构建,绿化较好,人工草地取代自然植被,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汊河两岸一侧做过防渗处理,水泥砌成的河岸垂直落入水中,无明显过渡带。另一侧是原生河岸,可以看到乡土种的水生植物,生物过度平缓。冀之光北侧将建成自生生态系统,相对比景观生态系统而言,它的自身构建能力较强,但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从成本上看,北侧投资小于南侧。2 关于滹沱河湿地治理的思考及建议

1)一年两次不规律的换水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

滹沱河湿地每年都要经过两次换水,来保持水的清洁。两次不规律的换水对水生生物环境造成了破坏。水生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相互作用、协调,维持特定的物质和能量流动过程,对水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不规律的换水,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规律,不利于生物保护,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例如,青蛙、蟾蜍在固定的季节时间里产卵,产卵后的随意换水,使卵的成活率降低。在换水之前,应充分研究水生生物的生长规律,在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时间段内进行换水,减轻对生物的危害。

2)水资源的矛盾及合理利用

石家庄是一座缺水的城市,饮用水来自于岗南水库和黄壁庄水库,饮用的为地表水。而在滹沱河湿地治理过程中,每年两次的大规模换水均来自以上两个水库,对植被,人工草地的灌溉用水为地下水。在治理过程中使用地下水进行灌溉,那么,通过渗透到达地下的仍是无污染的地下水,可保持水质清洁。石家庄水资源紧缺,滹沱河用水基本上是可饮用的清洁水,这就加剧了城市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与景观用水之间的矛盾。

在景观用水紧缺的背景下,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再利用,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尝试建立雨水利用系统和水循环净化系统。雨水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水收集、雨水入渗、雨水的贮存与雨水利用四部分。在循环使用方面,汊河换过的水,可用作工农业用水。为了减少换水的成本,应构建和维护水生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建立长效的水净化机制,尽量使其达到自维持机制。可以建立中水处理系统,收集周边的生活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处理后的中水达到景观用水的标准,用于灌溉。

3)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休闲娱乐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经过治理的滹沱河湿地将建设成为石家庄市北部的一道防风固沙屏障和集旅游、休闲、游憩等为一体的近郊休闲地。除具有有效改善环境小气候、增加空气湿度、削减风速、减少扬沙沙源面积、改善地区环境质量,提高抗御洪水能力等生态功能外,还为久居城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休闲游憩的好地方。

不合理的休闲娱乐方式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在休闲娱乐过程中,要注意环境保护,保护植被,不乱扔垃圾等。例如在处理垂钓与水生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时,可规划专门的钓鱼区域,规定时间限制,既满足了人们的游玩需求,又不破坏水生生态环境。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使人们在休憩时自觉树立保护生态的意识。

四结束语

景观生态学 篇6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发展的自然结合。景观(Landscape)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概念。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赞美诗》中,用于描述基督圣地耶路撒冷的美丽景象,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在德语中,Landschaft一词是景观的同意语,但包含了更多的地理空间的含义,被解释为整体空间环境中可视性的空间整体。19世纪初,德国著名地理学家Von Ilumboldt把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和植被科学中,地理学家限制了概念的内涵,用于表示地壳的地理外貌和形态特征。

俄国地理学家拓宽了景观一词的含义,使之同时包含非有机体和有机体的现象,第一次使景观有了生物学的含义。贝尔格1931年把它定义为:“地理景观是物体现象的总体组合,在这个组合中,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的活动是同意的,协调的整体,典型的重复在地球的一定地域内的。

1971年,德国地理学家Troll将它定义为:“综合了地理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和事物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可见实体”,从而使人成为景观的主体。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片沼泽地,一个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广义上,景观是指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狭义景观则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空模型的建立。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管理。

在1981年,当国际景观生态学联合会在荷兰举行第一次会议时,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萘沃德在报告中说:“在时间空间中所有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景观生态学。但是那些利用景观生物分部学与景观分类结合,描述图例、编制景观图的工作,不是景观生态学。”C.Troll在1968年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阔。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结构,且有相应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功能,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具有明确边界,在空间上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一个健康的景观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及动态上的相对稳定性。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景观总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所组成,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和生态过程中的功能关系等水平方向上,而且还表现在景观等级系统结构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水平之间的关系。景观的系统整体性明确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特点。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观生态的研究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更小的尺度上分析其成因机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综述变化过程。

3、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就是对景观镶嵌性的一种理论表述。

4、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更有人为型、经济型景观。

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学科综合思想的萌芽期;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学科思想巩固阶段;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学科初创期;从80年代初开始的国际景观生态联合会成立之后的全面发展时期。

直到这时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land mosaic)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p70-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3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7/3.

4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生态学杂志,1999(6):75-76.

景观生态学 篇7

1.1 景观生态学

自20世纪30年代德国生物地理学家C.Troll提出景观生态一词以来,景观生态学作为生态学中最年轻的学科在过去的20多年 中得到迅猛的发展。在现代地理学和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以生态学的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现代地理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由不同系统组成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探讨景观优化用于管理保护的原理和途径。其研究核心是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其中,在景观生态评价方面的发展尤为迅速。

1.2 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又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等应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它是景观生态理论与应用研究的纽带。我国的景观生态评价工作虽然基础比较薄弱、起步较晚,但受到广泛重视,并涌现出不少的景观生态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目前,我国景观生态评价主要集中在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稳定性(脆弱性)、区域生态环境、生态系统健康、土地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其中对自然保护区景观生态评价的研究比较深入,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涉及的指标很多;其次对区域、流域、道路景观生态评价的研究也较多,而涉及风景区的景观生态评价则鲜见报道。

1.3 景观生态规划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经历了从定性描述到定量模型,从景观分化到景观综合,从局部分析到整体优化,从传统美学到生态美学,从常规方法到现代化技术的过程,在景观开发保持和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云邱山景区兼有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特点,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旅游景观类型多样。本文以云邱山风景区为例,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景观生态质量评价,以及为云邱山生态质量的改善以及风景区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进一步探讨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在风景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中的运用,从而达到人与景观的和谐,实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研究区概况

云邱山风景名胜区位于乡宁县东南部关王庙乡最南端,景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5°44′39.5″~35°45′50.0″,东经110°59′32.3″~111°01′39.0″,具体范围为东起红花坪西至玉皇顶(约3.5 km),南自善人沟北至康家坪(约2.7 km),总面积9.4 km2。根据现场踏勘,云邱山位于晋南古帚状构造之上,走向东北—西南的西坡—河津—禹门口的西南部边界断层以北,地质条件较为稳定,景区所在地区土壤多为褐土类。本区地表水主要为黄河水系,其地下水源比较贫乏,含水层深约2 m~185 m,属不均匀富水区,根据有关调查,景区有较丰富的泉水资源。景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年平均气温6.9 ℃,年平均日照时数2 000 h,降水量为560 mm~570 mm,雨量多集中在6月份~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2%,且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区域也不均。区内野生动物资源以陆栖脊椎动物为主,分昆虫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兽类、鸟类(见表1)。区内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物资源丰富(见表2),并且分布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翅果油树。

云邱山地区现有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有地文景观:冰洞和风洞、人形山体、窟窿崖;生物景观:翅果油树;建筑与设施:八宝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五龙宫(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天门、祖师顶、玉皇顶、玉莲洞;人文活动:庙会、中和节;购物类:翅果油软胶囊产品。

3景观生态规划初步方案

1)保护和增加景观的多样性是生态规划中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考虑到阔叶林的生态效益明显优于针叶林,并且研究区又大多是纯林。为此,在不破坏其地带性植被的要求和前提下,为提高该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强各功能系统在生态过程中的有机联系与整体协调发展,增强景观的美学效果,可采取“裁针保阔增混”的方法,有意识的把部分纯针叶林经人为调控逐步演替为亚热带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其物种多样性,使其抗病虫害能力和稳定性增强。2)对景观质量较好的类型,采取保育和改造相结合的措施。对风景区中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园林、马尾松林、刺果油树林等景观类型,以保育为主,并视条件可适当扩大其面积,其他类型可任其自然演替或视需要采取一定的林相改造措施,促使其向耐阴性落叶林景观转化。3)景观质量较差的类型是进行改造的重点对象。但对于针叶林景观,尽管其景观生态评价等级较低,其面积较小,且与生境条件较为一致,并对丰富风景区景观季相及增加景观的观赏性有积极作用,故也应以抚育为主;居民一工矿地类型应尽快改造成风景区建设用地、高标准的集中居住地和各类绿地景观等。选择乡土性地带性关键物种,构建符合植被生态学特性的群落结构是提高其景观生态质量的关键。4)从长远发展看,应设法消除或减少风景区内景观生态质量的不平衡性,以达到整个风景区景观生态质量的全面提高。荒地荒山景观应是重点治理改造和消除的对象。主要措施是采取自然恢复和人工绿化相结合方法,进行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5)明确划分生态核心区、生态缓冲区,增大缓冲区面积。对核心区的空地、经济林、缓冲区等主要对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调整。6)景区内现存的历史人文景观,由于种种原因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因此,景区的规划建设应对其重新修缮和保护。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和维护,使得历史人文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

4建议

1)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如前所述,云邱山风景区同时兼有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观光地的特点。风景区交通便利,喀斯特景观优美,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其历史人文景观多样,具有很大的旅游观光价值。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应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适度开展生态旅游,真正做到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2)建议成立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管理。成立自然保护区是有效地抢救和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重要手段,该风景区内珍稀濒危物种有刺果油树、矮牡丹和野大豆三种,其中刺果油树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维护野生动物种群和野生植物群落,保护珍稀濒危物种。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充分发挥科研潜力。区内有丰富的生物资源,是科研、教学实习的理想场所,是进行各种生态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因此应加强云邱山动植物资源的研究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横向联系,为相关专业院系提供良好的实习基地。

摘要: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云邱山景区景观规划中的应用,具体阐述了该景区景观生态规划初步方案,并提出了一些指导性建议,以期对同类旅游开发项目规划提供帮助。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景观规划,生态评价

参考文献

[1][日]原研哉.景观生态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0-250.

[2]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华青年出版社,2002:120-300.

景观生态学 篇8

景观生态学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研究内容的日益丰富, 逐步奠定了它在环境科学中的一种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地位。国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而且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评价和分析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破碎化、生态与农业的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化等领域[1]。国内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始于上世纪80 年代, 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2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 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异质区域, 这些生态系统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 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

斑块, 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斑块是物种的聚集地, 它的面积大小、形状、类型、边缘、和数量对生物多样性、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景观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

廊道, 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如农田间的防风林、河流、道路、峡谷和输电线等。

基底, 就是在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等。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

景观生态学, 是以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主要研究地表各种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3]。

3 观光农业及景观功能探析

3.1 观光农业的含义

国 外的观光农业多为都市农业 (City Agriculture) 、狭义的旅游农业 (Agritourism or Agrotourism) 和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三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观光农业时, 经常使用“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观光园” 等概念[4,5]。通过文献书籍整理, 笔者认为: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 以农业为特色, 集度假、观赏、教育、科研、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园区。

对景观生态学而言, 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 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 构成各类农业景观[6]。这种空间特征, 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于观光农业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基本前提。农业景观由草地、耕地、林地、树篱、道路及水体等镶嵌而成。

3.2 观光农业景观功能体系

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到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许多观光农业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生产, 并且自主或与外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产品研发工作, 因此, 观光农业园除具有农业生产功能与观光旅游功能外, 还具有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的功能。在这些基本功能中, 农业生产功能是基础, 观光旅游功能是主导, 科研示范功能是动力, 三大基本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观光农业园的功能结构体系。如图1:

4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观光农业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 景观生态学原理

4.1.1 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

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8]。生态整体性认为,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含有等级结构, 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 即景观在一个区域上的变异程度。事实上, 农业景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斑块类型多且差异性大, 这种特征能够使生态农业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更多样, 能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减少农业灾害。

4.1.2 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景观的结构, 即斑、廊、基及其比例组成的不同, 将直接影响物种、能量、物质流动等功能特征的变化。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功能的实现以景观协调有序的空间结构为本, 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 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类型。景观元素是景观单元的基础, 个体景观单元的合理利用方式是景观结构协调有序的基本保证, 景观规划由目标到功能, 到结构, 到具体单元逐级进行, 每一步都是上一步内容的具体化。

4.1.3 边缘效应原理

在现实的各种系统中, 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或是人为生态系统, 均是相对的和有限的, 在它们的交界处体现着不同性质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结果必然赋予交错区以独特性质[9]。所谓的边缘效应就是指斑块与基质等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及物种丰富度, 景观要素的边缘部分可起到半透膜的作用, 对通过它的生态流进行过滤, 边缘带越宽越有利于保护其内部的生态系统。而且从信息美学角度看, 不同质的两种构景元素的信息量大, 构图易产生美感[10] 。

4.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4.2.1 功能区规划设计

(1) 农业生产区

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 采用立体种植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立体种植就是利用边缘效应原理, 构建一个多层配置、多种共生的垂直多边缘区以此实现各边缘区对资源的划分和各生态位的“谐振”, 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11]。如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业园的茶树-橡胶立体种植结构中, 橡胶与茶树在地上和地下形成边缘区, 避免了两者对光照和水肥的竞争, 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12]。

(2) 农业养殖区

基于边缘效应的多元化养殖可提高养殖效益。多元化养殖的原理是:将生态位不同、生态习性互利或相容的动物类群按适当的比例混养在一定空间内, 创造多重边缘, 实现充分利用空间、饲料资源, 强化养殖区内的物质循环, 保持养殖系统的高效与稳定。如湖泊中蟹、鱼混养, 利用河蟹与草鱼的食性及生态位的互补优势, 蟹的饲料多为谷物性, 其残饵及蟹食草后造成的断草漂浮于水面, 可被草食性草鱼利用。如此, 既减少了残饵在水中的残留及由此引起的腐败作用, 又实现了充分利用饵料的目的[13]。

(3) 观光采摘区

观光采摘区在进行开发规划时, 必须考虑区内所有的自然和人为过程, 亦即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行性。要充分体现不同地区果树特点, 除主栽品种外, 还应有更多的品种, 观花期要长, 采摘期也要长, 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春季赏百花, 秋季采百果的亲身体验, 感受领略当时的鲜活场景, 从而提高游赏兴趣和宣传效应。

(4) 科技示范区

科技是保障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能够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通过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 展示果蔬、花卉等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 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 使游客增长教益。

4.2.2 本底 (基质) 的规划设计

基质的作用在于它作为整个园区的大背景, 其连续性强, 便于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从而对园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观光农业园区中基质的形状、孔隙率、边界形状影响了观光农业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的大小, 是观光农业景观旅游形象设计以及功能斑块划分的基础。

在具有高连接度的基质里, 物体穿越基质时不受屏障的阻拦, 为了降低基质的连接度, 在林区常建防火道;为保护内部物种, 有时又需要提高基质的连接度。农业观光园内基质要根据不同功能分区, 对农田、林区、湖泊等适当提高或降低其连接度, 从而保证各景观要素间能量交流的同时也增强其保护性。基质的有些部位可能较窄, 以致影响到物体沿基质的运动速度, 风和水流及其携带的物体运动到狭窄地带附近往往会加快, 而有些动物在通过该地带时则会减速小心通过。狭窄地带对于流动的物体来说非常重要,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要适度把握其出现频率。

4.2.3 斑块的规划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 农业景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斑块类型多且差异性大。斑块大小的最优景观设置, 是使斑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组合中, 点缀众多分散在本底中的小斑块, 并与之相连,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来, 大斑块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小斑块占地面积小, 不但可以提高景观多样性, 而且可为景观带来大斑块所不具备的优点, 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保护。

农业观光园内的竹林、农田、村落等相对稳定的斑块, 要实现最少的人工干预和建设投入, 增加的设施宜选用当地自然材料。另外, 竹林, 农田, 村落各个区域在生态环境设计系统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设计时要把握重点, 有的放矢。我们知道, 在生物力和非生物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交错带的环境趋于异质化和复杂化, 明显不同与两个相邻斑块的环境条件, 所以, 对于竹林斑块的设计要根据生态学的边缘效应, 在竹林四周配植散生灌木丛, 以保证生物的多样性。

4.2.4 廊道的规划设计

廊道建设可以增加斑块连通性, 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成为游客畅游的通道, 也会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斑块内道路廊道的设计要科学环保, 以林间小路、河岸等为主, 体现自然绿化意境, 并注意合理组合, 互相交叉形成网络, 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为丰富游人的审美感受, 还应注意道路路面的光影变化, 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 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 如河流等, 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区间廊道的设计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环境相一致, 在道路施工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方式增添其自然情趣。

廊道数目的规划, 应保持原有的小溪河流等自然廊道, 适当增加道路廊道, 以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景观生态学认为溪流廊道生态功能最重要的两个影响指标是连续性和宽度, 河流两边应该保持足够宽度的植被带, 以控制来自两岸的污染物质, 并为物种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道。

5 结 语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的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有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 以保护为前提, 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 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 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 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景观生态学主要诞生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随着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景观生态学与农业景观规划的关系日益密切。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做了界定, 系统分析了观光农业的景观功能, 重点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最优格局, 以保证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与园林绿化关系刍议 篇9

1 景观生态学原理

虽然景观生态学原理来源于对生物运动的观察与研究, 但其具有关于运动和流动等景观格局关系的一般性意义, 适用于多种类型景观, 如城市景观、城市园林绿化等理论解释, 因此, 该理论较为重要, 具有普适作用。

1.1 斑块基本原理

依照斑块形成原理的不同, 斑块可分为4大类, 即干扰斑块、残余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和引入斑块。而这一基本原理又可细分为斑块尺度原理。斑块数目原理、板块形状原理等。

1.2 廊道基本原理

廊道根据其生成的方式不同亦可划分为干扰走廊、残余走廊、环境资源走廊与植物走廊这几种类型。廊道的一大特点就是将不同部分隔离开来, 对于被隔开的景观而言, 它是一种障碍物, 这就有可能无意间起到了保护的功效, 但是在隔离的同时又将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廊道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运输、保护与观赏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看, 廊道又是其中的一种资源, 起到了美化景观的作用。廊道基本原理还有廊道数目原理、廊道构成原理、廊道连续原理、廊道长度原理等。

1.3 景观生态规划总体格局原理

现存的景观整体模式作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两项原则一直被遵从。一是意识不可替代格局。景观在筹谋规划中首要考虑是这样一种需要保护或建成的格局:一定数量的大型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滋养一定面积的自然地块;用恰当的廊道来保护水系, 维护物种生存繁殖所必须的空间;在建成区里配备一些自然斑块和廊道, 以求获得景观的异质性。这一有限格局在生态功能上尽显其重要性, 是一块景观规划的基础。二是最优景观格局, 而集聚间有离析是其生态意义上的最佳体现。这一规划方法强调规划师应该要很好地做好土地分类聚集工作, 在发展区和建成区内分别保留一定数量的自然斑块, 并在人类主要活动的地段划分出“飞地”。该景观设计格局优点众多, 既能维护好生态平衡的需要, 又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要。

2 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绿化的指导意义

园林绿化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且《城市规划法》、《城市绿化条例》对其实施有明文规定。城市园林绿化主要采用绿色盎然的植物来改造城市的单调与缺乏生机, 各类园林绿地由其不同的功能、形态、大小与地理位置来构成这一绿化体系。园林里的绿化植物通过吸收二氧化碳, 排除氧气的光合作用平衡了城市的大气成分, 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空气有所净化, 进而营造出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与此同时, 园林绿化地段还是动植物的栖身之所, 供其在偌大的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园林绿地系统与周围的农田绿地、林业绿化地带、山水等绿化地段构成了有机的整体, 组建成一个范围较广的生态绿地系统, 或者说是城市中的一个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合理种植植物, 使其成为完整的自然植物群落, 将十分有利于优化城市的生态结构, 为城市的环境与景观, 工作与生活增色不少。

景观生态学原理指出, 在一个较大的区域范围内, 城市乃是集聚人力与物力的干扰嵌块, 如果尺度相对缩小, 城市则可简要看成是基质、廊道、嵌块等组建而成的景观单元, 这些要素的巧妙连接与相互影响作用在空间上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完成生产生活、净化平衡等功能。园林绿化的代表景观主要有城市公园、植物园、风景区等环境资源斑块或是引入斑块。而江河、湖泊的岸边及其他绿化防护带可是为廊道, 或叫做环境资源走廊与植物走廊。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存在林荫道、防护林、沿岸绿带, 它们相互连通彼此交叉形成一个复杂的绿色网络, 则可以为这一地带的绿化起到基础作用, 从而能够更好地起到控制作用。

景观生态学斑块原理告诉我们, 合理改变园林各种块状绿地的大小、数目、空间位置与形状有助于深入挖掘绿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虽然调整绿地的大小可以起到丰富园林景观的作用, 但是适量大块的绿地还是需要保留, 以便使其能够持续与保护基因多样性。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告诉我们, 要适当连接各类块状绿地, 有效利用各种防护林带建设, 强化绿化走廊的建设, 使其能够起到很好的间隔与保护作用。此外, 利用沟河水系、沿岸绿带、林荫道等将不同类别的绿化地带隔离连接起来有助于发挥运输、保护和观赏的作用。景观稳定性理论告诉我们, 加强绿化带中的物质交流与物种交流对强化绿化带的景观异质性、物种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最终使这一小小生态圈处于稳定状态。

景观生态学是与自然资源、土地利用有关的建设的理论基石, 对园林绿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园林建设只有真正做到从自然生态角度出发, 合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才能更好地规划出园林的绿化, 使得这一人造景观既有人工设计之美又不失自然带来的享受。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 园林绿化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简要介绍理论的内涵与相关理论之后, 重点讨论了其对园林绿化的指导作用, 希望借此能够明确与强化景观生态学在园林绿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园林绿化,原理

参考文献

[1]通道琴.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景观生态学分析[J].中国林业, 2004 (7) .

[2]黄春娥.景观生态与园林绿化[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1) .

园林景观生态学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篇10

1.1 生态监测及预警

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 实际上是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干预之下, 对周围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同时, 由于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可能会发生变化, 对景观生态进行监测, 其实是对自然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其它生物圈等相关组成部分, 对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进行确定。对景观进行生态监测, 首先要在具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相关类型中建立起监测站, 并且积累相关经验, 使生态数据库能够得到完善, 对物种以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进行动态监测, 并且做到及时发出, 当决策部门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 对生态环境进行相关保护时, 可以以此作为资料研究, 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依据。

1.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对景观生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一些过程进行相关探讨, 并且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等相关特性,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价值流以及信息流等进行研究, 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进行研究, 从而建立起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等。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 除了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之外, 还包括景观功能研究, 然后对景观内部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进行细致的观察。

1.3 生态保护和管理

要对景观生态系统进行合理利用以及保护和管理, 可以采用生态学原理来进行。通过对有关演替理论的应用, 以及对科学实验以及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对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进行研究, 并探讨技术管理以及相关的约束条件, 对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的采用, 使光合作用的强度得到提高, 使初级异养系统得到充分利用, 使不同生物产品的利用价值得到有效提高, 对遗传基因的多样性进行保护, 并对现有的生产物种进行保护, 使其能够被人类进行利用, 并且能够加强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

1.4 设计与规划

所谓的景观生态规划, 是指对景观的特性进行分析, 并且对其进行综合评价, 最终提出景观最优的利用方案。最终, 使景观内部的社会活动以及生态特征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协调, 使景观能够被充分利用, 如此, 不仅能够保护环境, 又能发展生产, 对生产与生态进行合理处理, 使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和保护, 经济的发展与环境质量能够得到相应的保护, 对规模、速度、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 最终, 根据生态良性的循环, 以及对环境质量的相关要求, 设计出可以和区域相互协调的生态结构, 并且进一步提出生态系统的管理和途径。

2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景观生态学的相关问题已经日趋多样化, 这就使得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经无法解决出现的问题, 为了使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得以保持, 园林景观生态学有必要发展得更加全面、更加平衡。因此, 可以采用以下3种方法使景观生态学得到发展。

2.1 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

随着地球遭受破坏越来越严重, 相关景观也受到严重干扰, 由此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 急需社会学、经济学和其它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 对生态进行合理整顿。虽然这其中, 园林景观生态学有提出一些相关的原理, 但是, 怎样才能把这些原理在现实的景观中进行运用, 尚需要科学的方法。同时, 在实际生活中, 对景观进行管理同时需要几个部门的协调, 遗憾的是, 许多的景观模型也是停留在理论的水平上。种种问题的出现, 使得我们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商, 把一些园林景观生态学的规划、设计、决策、管理等进行科学联系。只有这样, 才能使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科研成果得到提高, 并且使得相关信息在规划、决策以及实施中保持其有效性, 并进一步使园林景观生态学在各项管理中的效果能够得到体现。

2.2 尺度相同

所谓的尺度相同, 是指不管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 要和各个行政和管理中的一些过程在尺度上保持一致, 因此, 涉及到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等相关问题, 也只有在景观的框架下才能够有效地得到解决, 而全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反应等, 在景观尺度上都会变得很重要, 所以, 在空间和时间不同的情况下, 景观生态过程研究也至关重要。

摘要:通过对园林景观生态系统的相关规律进行探讨, 同时阐释对景观进行合理利用、保护以及管理的相关措施, 对园林景观生态学进行了相关研究, 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以促进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园林景观,生态学,研究,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闫淑君.洪伟.吴承祯,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中的应用[J]福建林业科技, 2013 (2)

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 篇11

【摘 要】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及城市人口的增多,加大了对城市生态用地的破坏,城市生态用地保护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增加。本文利用ArcGIS对2005年和2013年延吉市影像图解译,生成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土地类型矢量图,栅格化之后利用Fragstats 4.2来计算核心的景观指数,对每一年的景观指数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延吉市生态用地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并给出简单的优化建议。

【关键词】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延吉市

城市是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步伐进程不断加速,城市扩建过程中,人类和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不断增长,具有巨大生态价值的自然生态用地景观,如林地、湿地、草地等不断被侵占,逐渐转变为建设用地,逐渐丧失了其原有的生态价值,导致土地生态服务功能受到削弱乃至损害,生态效益降低,进而破坏了城市与区域生态平衡,影响了城市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保护城市生态用地是延吉市地区新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任务。本研究拟借鉴城市规划、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基于3S技术,对延吉市的城市生态用地景观进行分析与优化研究为延吉市城市规划、绿地规划以及城市生态综合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延吉市位于吉林省东部、长白山脉北部。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政府所在地,是全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面积1748.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为45.0平方公里。研究区是2013年延吉市西市场附近为中心,到建成区最北端为止做圆,半径大约7km范围内。

2.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所应用的资料有2005年城市现状图、2013年延吉市城市现状图,1:1万延吉市地形图,利用延吉市1:1万地形图对2013年城市现状图进行几何校正,然后以2013年的图像对2005年的城市现状图进行较正。

3.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3.1景观指数分析

参考2007年《土地类型现状分类》,根据延吉市城市土地类型现状,把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分为耕地、林地、绿地、水域、园地和其它生态用地6类。通过对2005年和2013年城市现状图矢量化,得到矢量图,然后在进行矢量转换城栅格,利用fragstates4.2计算得生态景观指数。

2005年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指数分析如下,05年延吉市研究区内总斑块数350个,总面积15553.25公顷。从(表3-1)中都可以看出,斑块面积最大的是耕地,占总面积的50.83%。耕地的类型面积比,板块平均面积,平均形状指数都远大于其他类型斑块,可以看出耕地斑块比较集聚,形状很规则;绿地和水体的分维数都较小说明分布比较破碎,非生态用地类型平均形状指数较大,而分维数相对较小,说明斑块比较聚集,但是破碎,连通性较差,形状不规则。

2013年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指数分析如下:研究区总面积为16554.75公顷,斑块总数602个。13年7个用地类型中最大的依然是耕地,占总研究区域面积的50.32%,斑块平均面积、分维数和平均形状指数都较大,说明形状比较完整,连通性比较好;水域和绿地的分维数、平均形状指数和最大斑块指数都较小,说明其斑块比较破碎;林地的斑块面积虽然较大,但是其平均斑块面积较小,说明林地斑块的大小区别很大,且有的集中,有的分散。

3.2 05年到13年延吉市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从2005年到2013年,延吉市研究区内斑块总数从350增加到602块。平均斑块面积从44.43ha减小到27.50ha,这说明延吉市景观格局正趋于多样化和破碎化,多样性和破碎度指数的增加说明延吉市生态系统趋于稳定,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增大。就单个景观要素来说,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林地,增加面积最大的是非生态用地,说明在扩建城市用地的同时,增加了森林的砍伐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2013年比2005年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之后有所增加,破碎度和优势度均增长,说明单一的景观多整体景观格局的控制性降低,景观异质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整体变化不是很大。

3.3延吉市生态用地各类型面积转换分析

根据(表3-4)城市生态用地景观类型面积转化情况分析,耕地保存的面积最大,达到了97.58%,但是面积变化虽然不大,但是由林地转化的面积很大,达到651.86ha,而由耕地转化为非生态用地的面积也达到了700.87ha,非生態用地在扩建中主要占据的是耕地,而耕地再从林地之中转换过来;绿地斑块面积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非生态用地,增加了道路和河流的防护绿地及公园绿地的建设;水域斑块面积有所减少,城市规划中一部分填湖,填河措施,转化成耕地和非生态用地,水域环境遭到破坏。从转换中我们观察到,各类型景观转换是比较复杂的,但最显著的是耕地、林地及非生态用地。

4.结论与讨论

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主要以耕地为主,林地和非生态用地景观占很大比重。由于森林的过度砍伐,森林覆盖率下降,非生态用地主要是建设行用地不断扩大,景观多样性指数和破碎度指数增加,景观稳定性增强。

综合延吉市城市生态用地景观格局分析结果,首先,延吉市应加大对林地资源的管理,防治林地面积进一步减少,其次延吉市没有注意对延吉市水域周边绿地的保护,使得水域周边绿地面积宽度不断下降,所以延吉市也应该在水域周边绿地的建设上加以重视。整体上来说还是要加强对城市结构的优化,使城市生活环境更加协调。 [科]

【参考文献】

[1]马世俊,王如松.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学报,1984,4(1):1-9.

[2]夏北成等.城市生态景观格局及生态环境效应.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景观生态学 篇12

1.1 景观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

所谓景观多样行是指景观类型的不同, 而景观的异质性是指景观自身的变异程度, 前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景观的复杂性, 并包含了景观格局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后者决定了景观格局的多样化, 它使得人们居住环境的生态系统更具有稳定性和柔韧性。

1.2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景观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物种的灭绝和迁入这2 个过程决定了岛屿物种的丰富程度。通常岛屿的生态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岛上的物种数量越多, 可能新迁入的物种数量就越少, 而已经存在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 对任一岛屿来说, 随着岛屿中物种数量的增加, 迁入率就越小, 相反, 灭绝率就越大;物种可能在不断变化, 但是丰富程度相对保持不变, 岛屿内的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相同, 这就使得岛屿内的物种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动态平衡。

2 园林生态城市的概念及建设原则

2.1园林生态城市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园林生态城市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 强调城市建设应用生态学、景观学和美学原理并通过利用系统工程、园林工程和社会工程等现代工程手段而建设的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高效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环境优美的和居民满意的人类居住区。其具有城市功能协调、城市结构合理、高效益低消耗、城市生态平衡等特点, 城市内的绿色空间会不断增多, 灰色空间减少, 绿地的覆盖面积也不断增加, 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较好的改善, 与此同时, 城市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会得到更好的保护。

2.2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原则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要求城市建设必须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将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当前建设有效结合在一起, 立足现在, 兼顾未来, 实现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城市空间的主体是人, 在进行空间环境设计时, 应将人的需求作为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出发点, 使其处处充满着人文关怀, 努力给居民创造一个美好舒适的城市环境。

坚持整体优化原则。建立一个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的生态系统是人类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

3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园林生态城市建设建议

3.1加强保护生物多样性

城市中每个景观单位的功能各不相同, 不同的植物群落为增加城市的异质性, 比如, 城市建设者通过在某些景观区域放置特色观赏植物, 在城市中建设特色园林景观, 并赋予其一定的文化氛围, 给人以视觉审美享受和精神享受。城市中的居民文化层次各不相同, 对文化需求也各有差异, 而只有确保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才能让城市中布满各种各样的景观群, 减少拥挤的城市建筑给居民带来的心理上的压抑感, 让城市居民能够在景观设置中得到心理上的放松。

3.2大力发展城市绿色经济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城市园林建设不仅要注意加强城市内部的绿色植物建设, 而且要从城市发展角度,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减少城市污染, 保护城市环境。绿色经济包含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消费等一切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经济行为。随着人们保护环境意识的增强, 绿色经济的发展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为此, 在园林生态城市建设中, 城市建设者要注意发展绿色经济建设, 减少城市建设中存在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 实现城市发展中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3.3注重城郊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建设

景观生态学将城市范围内分散的园林如苗圃、居民区绿地、街头绿地、公园等称为城市基质中的斑块, 和“生境岛”类似。如果岛之间没有充足的连接度,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类物种的迁移, 为此, 在城市建设规划时, 相关人员必须将城区内的各个生境岛都作为城市绿地规划的一部分, 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将零散分布的景观连接在一起, 进而形成网络体系化的园林生态城市, 这不但能给生物提供更广阔的栖息场所, 而且还有利于城内外植物与动物的互相迁移。比如, 城市郊外大都会存在大片的过度地带, 这些地方的自然条件要好于市中心, 对此, 城市建设者可以通过建设防护林带的方式, 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走廊, 以丰富城郊结合部的生物多样性。

4 结语

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 其可以实现城市发展与环境发展的有机结合, 可以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生活环境, 为此, 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对园林生态城市建设提出了建议, 促进城市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追求形象下一篇:社会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