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试题库(通用8篇)
景观生态学试题库 篇1
景观生态学题库
一、名词解释
斑块、廊道、景观粒度、景观对比度、空间异质性、尺度、景观边界、景观连接度、生态学干扰、“源”景观、景观格局、环境资源斑块、残存斑块、孔隙度、尺度效应、文
化景观、广义景观、景观生态网络、景观指数、组织尺度。
斑块:
二、单项选择题
1.景观要素的类型主要由什么构成()。
(A)
斑块、廊道、基质
(B)
斑块、类型、格局
(C)
空间、基质、尺度
(D)
格局、过程、空间
2.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的本质主要是指什么()。
(A)
绝对空间尺度
(B)
相对空间尺度
(C)
景观与特定研究问题相关的空间异质性
(D)
景观生态流
3.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什么学科()。
(A)
单一学科
(B)
综合性学科
(C)
交叉学科
(D)
综合性交叉学
科
4.目前,最受人们重视、最活跃的生态学研究领域是()。
(A)
个体生态学
(B)
种群生态学
(C)
群落生态学
(D)
生态系统生态学
5.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称为()。
(A)
廊道
(B)
基底
(C)
斑块
(D)
基质
6.广义景观强调空间的什么性质()。
(A)
异质性
(B)
斑块性
(C)
重复性
(D)
均质性
7.景观中不同生态系统的面积、形状和丰富度,它们的空间格局以及能量、物质和生
物体的空间分布等,均属于下列哪一的内容()。
(A)
景观结构特征
(B)
景观功能
(C)
景观动态
(D)
景观差异性
8.景观功能的改变可导致什么结果()。
(A)
结构的变化
(B)
功能的改变
(C)
动态的变化
(D)
不会变化
9.景观结构的具体含义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B)
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者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C)
景观在结构上和动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D)
景观对其他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10.景观功能的具体含义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B)
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者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C)
景观在结构上和动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D)
景观对其他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11.景观动态的具体含义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B)
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者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C)
景观在结构上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D)
景观对其他生态环境的影响作用
12.景观格局类型有均匀型分布格局、团聚式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平行分布格局
和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下列哪种分布格局属于线状分布格局()。
(A)
沿公路零散分布的房屋
(B)
平行河流廊道
(C)
农田在村庄周围的聚集
(D)
稻田总是与河流或渠道并存
13.影响景观格局形成的主要因素除了人为因素和生物因素外,还有什么()。
(A)
社会因素
(B)
自然因素
(C)
非生物因素
(D)
经济因素
14.景观生态学上的尺度指的是()。
(A)
在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
(B)
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C)
以上两种都是
(D)
以上两种都不是
15.一般来说,从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全球生态学,粒度和幅度会呈
现出逐渐的变化的何种趋势()。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稳定
16.广义的空间格局不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A)
类型
(B)
数目
(C)
层次
(D)
空间分布和配置
17.下面哪一个属于组织尺度()。
(A)
粒度
(B)
种群
(C)
幅度
(D)
面积
18.下列不属于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类型的是()。
(A)
随机型
(B)
均匀型
(C)
聚集型
(D)
离散型
19.景观生态学中的幅度是指()。
(A)
研究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持续范围或长度
(B)
研究对象在实际中的长度和
宽度
(C)
研究对现货的面积
(D)
研究对象的持续时间
20.空间异质性是()的综合反映。
(A)
空间斑块性和空间对比度
(B)
空间斑块性和空间连接度
(C)
空间模块性和空间梯度
(D)
空间斑块性和空间梯度
21.下列哪个是对组织尺度的描述()。
(A)
实体或过程本身的特征尺度
(B)
用于测量实体或过程的尺度
(C)
在由生态学组织层次组成的等级系统中的相对位置
(D)
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
22.异质性、斑块性和空间格局是一组相互关系、意义接近而又略有区别的常用概念,其主要的共同点是什么()。
(A)
表现景观特征有规律地逐渐变化的空间特征
(B)
强调景观特征在空间上的非均匀性及其对尺度的依赖性
(C)
研究景观的系统特征及其复杂性和变异性
(D)
都依赖于尺度
23.空间异质性依赖于()。
(A)
梯度
(B)
尺度
(C)
密度
(D)
幅度
24.由于局部干扰而产生的斑块是()。
(A)
残存斑块
(B)
环境资源斑块
(C)
干扰斑块
(D)
引进斑块
25.下列(中属于环境资源斑块的是()。(A)
寒冷过后阳坡上留下的鸟巢
(B)
火灾大火过后残留的一片森林
(C)
森林中的沼泽
(D)
人工种植的玉米地
26.干扰直接改变生态学系统的_____,胁迫直接改变生态学系统的______。()。
(A)
结构功能
(B)
区域功能
(C)
结构区域
(D)
功能结构
27.胁迫与干扰的关系是()。
(A)
胁迫包含干扰
(B)
干扰包含胁迫
(C)
没有关系
(D)
既有所区别,又有
所联系
28.生态学干扰的概念源于()。
(A)
种群水平的研究
(B)
群落水平的研究
(C)
生态系统层次的研究
(D)
生
物圈
29.在生态学干扰中,系统具有一定的尺度域,而干扰事件来自于系统外部,并发生于
一定尺度上。下列哪项叙述不属于生态学干扰()。
(A)
入侵美国五大湖区的牛蛙会危害当地水域的食物链
(B)
人类刀耕火种会改变当地陆地景观格局
(C)
狂风吹折密闭森林中的大树而改变此处群落的垂直结构
(D)
河床受到剥蚀或河床崩塌后会改变河流原来的生境
30.干扰是引起景观或生态系统的结构、基质发生重大变化的()事件。
(A)
随机性
(B)
必然性
(C)
离散性
(D)
偶然性
31.“斑块结构”具有什么性质()。
(A)
规则性
(B)
固定性
(C)
绝对均质性
(D)
相对内部均质性
32.斑块—廊道—基底模式是建立在()的基础上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
复合种群理论和等级理论
(B)
群落斑块动态研究和复合种群理论
(C)
等级理论和岛屿生物地理学
(D)
岛屿生物学和群落斑块动态研究
知识点:0106(斑块—廊道—基底模式)难易度:容易认知度:综合33.下列选项中,哪一种不属于廊道()。
(A)
河流
(B)
农田间的防风林道
(C)
输电线路
(D)
湖泊
34.景观中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是下列哪一类()。
(A)
斑块
(B)
基底
(C)
廊道
(D)
边界35.区分斑块、廊道和基底的标志和依据不包括下列哪个(()。
(A)
景观的连续性
(B)
所占面积大小
(C)
外观和性状
(D)
具有一定均质性
36.景观格局通常是指景观的()特征。
(A)
空间结构
(B)
时间结构
(C)
经济结构
(D)
物理结构
37.空间格局的成因可分为哪些()。
(A)
非生物的、生物的和人为的(B)
物理的、化学的和人为的(C)
风化的、人为的和动物的(D)
非生物、生物的和外星人的38.以下不是植被斑块性的原因与机制的是()。
(A)
疾病
(B)
动物的影响
(C)
繁殖格局
(D)
水文学
39.以下斑块中,周围被干扰,中间存留一块的是()。
(A)
干扰斑块
(B)
残留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0.以下对松弛期的调整期的解释完全的是()。
(A)
松弛期灭绝速率高的时期,调整期是物种变动速率升高的时期
(B)
松弛期是物种变动速率升高的时期,调整期是物种灭绝速率高的时期
(C)
松弛期是灭绝速率的时期,调整期是物种变动速率降低的时期
(D)
松弛期是物种变动速率降低的时期,调整期是灭绝速率低的时期
41.以下斑块,在形式上与残留斑块类似的是()。
(A)
干扰斑块
(B)
人为引入斑块
(C)
再生斑块
(D)
短生斑块
42.自然的和人为的干扰是景观斑块性形成最重要的因素,但是,高度景观破碎化的形
成主要由下列哪项内容造成()。
(A)自然干扰(B)人为干扰
(C)
人为引入
(D)
自然和人为干扰
43.某同学在山上野营时,乱扔烟头引起的火烧掉了一块面积不大草地。从斑块的成因
看这块被烧掉的草地属于()。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认为引入斑块
44.某同学,他毕业后在家乡创业,租下一块荒地建起自己的中草药种植园,他的种植
园属于()。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5.下列景观斑块中,哪一种斑块是因为局部性干扰(如小范围火灾等)造成的小面积斑块()。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6.2010
年
月,贵州省玉舍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火灾面积估计达一万亩左
右,火灾中心有小范围植被幸存下来。试问该火灾形成的小范围植被这种景观斑块属于
以下哪种()。
(A)
残留斑块
(B)
干扰斑块
(C)
环境资源斑块
(D)
人为引入斑块
47.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的一般关系为()。
(A)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中的要素(如斑块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
(B)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中的要素(如斑块面积)呈现负相关关系
(C)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呈现如下的函数关系:物种丰富度(或种数)=f(生境多样性、干扰、斑块面积、演替阶段、基底特征、斑块隔离程度)
(D)
物种丰富度与景观特征的关系是不确定的48.以下关于边缘效应的说法的是()。
(A)
边缘效应指的是斑块的边缘部分因外围作用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不同的现
象
(B)
边缘效应使生存在斑块边缘的物种表现出“边缘种”的特点
(C)
边缘种的物种需要稳定的外部生存环境
(D)
斑块边缘部分常常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初级生产力
49.一般而言,物种多样性与斑块面积的关系为()。
(A)
正比
(B)
反比
(C)
无关
(D)
不确定
5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人工廊道()。
(A)
道路
(B)
桥梁
(C)
街道
(D)
河流
51.一般来说,斑块越小,越易受到外围环境或基底的影响,这些影响()。
(A)
与斑块面积有关,与斑块形状、边界特征无关
(B)
与斑块面积无关,与斑块形状、边界特征有关
(C)
与斑块面积及斑块形状、边界特征均有关
(D)
与斑块面积及斑块形状、边界特征均无关
52.廊道的分类可以按组成内容、生态系统和什么分类()
(A)
原因
(B)
特点
(C)
地域
(D)
成因
53.廊道或其网络的相互功能要根据其组成和结构特征以及______与所在景观的的相互
关系来确定。()。
(A)
基底和斑块
(B)
边界形态
(C)
景观单元
(D)
空间连续性
54.景观的总体动态常常受控制。()
(A)
廊道
(B)
基底
(C)
斑块
(D)
斑块和基底
55.古代古径通幽、颐和园长廊、西湖的苏提是廊道的什么功能()。
(A)
运输
(B)
保护
(C)
资源
(D)
观赏
56.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廊道的主要功能()。
(A)
传输通道
(B)
生境
(C)
连接
(D)
过滤和阻抑
57.下列那个选项不属于能量、物质、以及生物在景观中的主要运动方式的是()。
(A)
扩散
(B)
迁移
(C)
物流
(D)
携带运动
58.下列(中属于能量、物质、生物在斑体镶嵌体中运动的媒介的是()。
(A)
风、水
(B)
飞行动物及地面动物
(C)
人类
(D)
以上
59.下列不属于物流范围的是()。
(A)
河流
(B)
地表径流
(C)
地下径流
(D)
大气环流
60.下列不属于景观镶嵌体的可测量特征的是()。
(A)
斑块大小分布
(B)
基底
(C)
周长与面积比
(D)
连续性
61.在景观镶嵌体的部分可测量特征中,“与斑块直接联系在一起的下垫面或景观中的主
要组成类型”是指()。
(A)
基底
(B)
斑块走向
(C)
斑块
(D)
基质
62.在理论上,平衡态时的物种()在数值上等于种迁入率或种灭绝率。
(A)
稳定率
(B)
周转率
(C)
平衡率
(D)
迁出率
63.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离大陆越远的岛屿的物种迁入率越_____岛屿的面积越小
其灭绝率越______因此面积较大而距离较近的岛屿比面积较小而距离较远的岛屿的平
衡态物种数目要______。()
(A)
小,小,大
(B)
大,小,小
(C)
小,大,大
(D)
大,大,小
64.由于岛屿面积越大,其截获传播种的概率越大,因此,面积不仅会影响灭绝率,同
时还会影响迁入率。这一现象称为()。
(A)
目标效应(B)
面积效应(C)
援救效应(D)
距离效应
65.岛屿越小,种群越小,由随机因素引起的物种绝灭率将会()。
(A)
增加
(B)
不变
(C)
减小
(D)
随机变化
66.生境质量差而只能靠外来生物个体或繁殖体的亚种群称为()。
(A)
汇种群
(B)
源种群
(C)
复种群
(D)
元种群
67.经典型复合种群是由()组成。
(A)
许多大小和生态特征相似的生境斑块
(B)
少数很大的和许多很小的生境斑
块
(C)
许多相互之间有频繁个体或繁殖体交流的生境斑块
(D)
一个核心斑块和若干外围小斑块
68.下列对干扰斑块的特点描述的一项是()。
(A)
受人类活动影响大
(B)
存留时间短,周转率快,消失快
(C)
相当稳定
(D)
存留时间长,周转率低
69.复合种群持续时间的含义是()。
(A)
指复合种群从其产生直到所有局部种群灭绝的时间
(B)
指复合种群中的斑块完成合并的时间
(C)
指复合种群不断扩大,小斑块完全被大斑块取代的时间
(D)
指局部生境斑块中种群消失的时间
70.植物和动物种群除了需要足够数量的生境外,它们的生长和繁殖还需要景观中之间
有一定的。()
(A)
生境斑块、连续性
(B)
排列格局、距离
(C)
结构单元、连续性
(D)
排列格局、连续
71.景观连接度可以从和两个方面来考虑。()
(A)
结构连接度、斑块连接度
(B)
功能连接度、斑块连接度
(C)
结构连接度、功能连接度
(D)
空间连接度、功能连接度
72.景观连接度依赖于和所研究对象的。()
(A)
观察尺度、时间尺度
(B)
观察尺度、空间尺度
(C)
观察尺度、特征尺度
(D)
时间尺度、空间尺度
73.景观连接度依赖于和所研究对象的。()
(A)
观察尺度特征尺度
(B)
观察尺度时空尺度
(C)
标准尺度特征尺度
(D)
标准尺度时空尺度
74.特大生境斑块是由单个生境细胞(即最小的生境斑块)互相连接而形成的生境通道,故称为()。
(A)
连通结构斑块
(B)
连通自然斑块
(C)
连通生境斑块
(D)
自然斑块
(A)
种群生态学范式
(B)
平衡范式
(C)
非平衡范式
(D)
生态系统学范式
82.“随机性气候变化和干扰(如火、虫害的突发)可使生态学系统从一个平衡点转移到另
一个平衡点。“这种观点体现了下列那个(()。
(A)
平衡范式
(B)
非平衡范式
(C)
多平衡范式
(D)
种族生态范式
83.一般来说,以下哪种现象更容易受随机因素的干扰()。
(A)
小尺度
(B)
大尺度
(C)
小斑块
(D)
大斑块
84.下列哪个(为等级系统高层次的演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A)
耗散结构
(B)
垂直结构
(C)
分层稳定性
(D)
水平结构
85.在等级斑块动态范式中,无论是研究格局还是过程,或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
要考虑()。
(A)
尺度
(B)
尺度断点
(C)
尺度效应
(D)
尺度域
86.在非平衡观点中,一般来讲,生态学系统中有两类非稳定机制: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随机性和()。
(A)
空间异质性
(B)
地质、气候和进化因素
(C)
过强的生物反馈作用
(D)
生物的抵制作用
87.等级斑块动态范式表明,小尺度过程往往是(),因此小的种群和其他生态学系统容
易被过强的生物反馈作用或随机因素毁灭。
(A)
低频率、慢节奏
(B)
高频率、慢节奏
(C)
低频率、快节奏
(D)
高频
率、快节奏
88.等级斑块动态范式表明,小尺度过程往往是()。
(A)
低频率,慢节奏
(B)
高频率,慢节奏
(C)
高频率,快节奏
(D)
低频率,快节奏
89.()是各个尺度上斑块动态的总体反映。
(A)
森林动态
(B)
系统动态
(C)
环境动态
(D)
林隙系统
90.树木的死亡率增加大型动物消失鸟类数量下降昆虫、蜜蜂数量下降蝴蝶数量增加等
现象是()的生态后果
(A)
生态破坏
(B)
环境污染
(C)
环境变异
(D)
森林破碎
91.斑块大小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B)上。
(A)
边缘效应
(B)
物种-面积关系
(C)
空间关系
(D)
结构与过程关系
92.景观中的斑块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而且往往在(C)上表现出特征尺度。
(A)
时间
(B)
空间
(C)
时间和空间
(D)
以上都不对
93.对于所最终确定的特征尺度,其特征尺度大小与所分析的数据比例尺或精度密切相
关。一般而言,数据比例尺越小、精度越,其特征尺度越。(A)
(A)
高小
(B)
高大
(C)
低小
(D)
低大
94.高蔓延度值说明景观中的某种优势斑块类型形成了良好的连接性反之则表明景观是
具有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景观的(C)较高。皆为百度
(A)
优势度
(B)
均匀度
(C)
破碎度
(D)
聚集度
95.景观指数对分析尺度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在使用景观指数时必须要明确指出()。
(A)
空间尺度
(B)
分析尺度
(C)
空间幅度
(D)
分析幅度
96.随着粒度的增加,斑块密度呈指数形式下降,平均斑块面积表现出下降趋势从另一
方面来看,随着栅格细胞逐渐聚并,平均斑块面积持续()。
(A)
减少
(B)
增加
(C)
不变
(D)
波动变化
97.具有均匀间隙的同质景观其空隙度值,而具有许多大小差异显著间隙的异质景观的空隙度则。()
(A)
较高较低
(B)
较低较高
(C)
较高较高
(D)
较低较低
98.当只考虑某一特定尺度时,聚合可以从不同方向,采用不同组合来进行,由此而
2.空间异质性包括下列哪几项()。
(A)
物理的空间格局
(B)
生物的空间格局
(C)
化学的空间格局
(D)
社会经济方面的空间格局
3.我国景观生态学应用研究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领域()。
(A)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B)
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C)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利用规划
(D)
景观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4.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土地持续利用规划主要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
综合整体性,包括环境、经济、社会、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系统等
(B)
尺度性,包括土地利用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和重点尺度。
(C)
空间格局与土地生态过程,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关系分析是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
(D)
干扰与人类影响,干扰时景观或区域的必然因子,而且有助于发展景观的适应性
机制
5.组成景观结构单元的是()。
(A)
斑块
(B)
群落
(C)
廊道
(D)
基底
6.现代景观生态学研究的范畴包括()。
(A)
空间结构特征
(B)
生理生态过程
(C)
生物个体行为、种群动态、群落结构和动态
(D)
生态系统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关系
7.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集中在()。
(A)
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和动态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B)
格局-过程-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
(C)
景观的等级结构和功能特征以及尺度推绎问题
(D)
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的相互关系
8.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包括:()。
(A)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结构
(B)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功能
(C)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动态
(D)
相应的生态学组织单元的过程
9.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慨括为哪些方面()。
(A)
景观结构
(B)
景观功能
(C)
景观动态
(D)
景观差异
10.景观格局的类型有那些()。
(A)
均匀型分布格局
(B)
团聚式分布格局
(C)
线状分布格局
(D)
平行分布
格局
11.下面属于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是()。
(A)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
(B)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C)
空间异质性和斑块性
(D)
格局、过程、尺度
12.景观结构是指()。
(A)
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
(B)
景观组成的多样性
(C)
景观异质性
(D)
景观组成单元的空间关系
13.组成景观的生态系统在类型和数量相同的情况下,它们在空间分布的差异会对什么
造成影响()。
(A)
能量流动
(B)
养分循环
(C)
种群动态
(D)
景观等级
14.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包括哪些内容()。
(A)
空间梯度
(B)
斑块多样性
(C)
斑块格局
(D)
斑块连接度
15.以下属于景观功能的改变对景观结构的影响的是()。
(A)
优势植物种群绝灭对生境结构造成影响
(B)
养分循环过程受干扰导致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改变
(C)
森林砍伐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D)
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
16.空间尺度往往用()来表达
(A)
粒度
(B)
幅度
(C)
频率
(D)
时间
17.尺度推绎包括()。
(A)
尺度演绎
(B)
尺度上推
(C)
尺度下推
(D)
尺度中推
18.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分布。
(A)
随机型
(B)
均匀型
(C)
聚集型
(D)
分散型
19.空间异质性是()的综合反映。
(A)
空间斑块性
(B)
空间分布
(C)
空间梯度
(D)
空间尺度
20.空间异质性可以根据()特征来描述
(A)
变化趋势
(B)
数据类型
(C)
自相关程度
(D)
各向异性
21.生态学干扰有哪些方面构成()。
(A)
系统
(B)
事件
(C)
尺度域
(D)
人类
22.系统具有一定的尺度域,而干扰来自于系统外部,并发生在一定尺度上,例
(A)
种群动态
(B)
动物行为
(C)
生物多样性
(D)
生态生理
32.在小尺度上,生物学过程对于空间格局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下列选项属于生物学
过程的是()。
(A)
捕食
(B)
竞争
(C)
植物-土壤相互作用
(D)
气候
33.下列哪些选项是空间斑块性的成因()。
(A)
干扰
(B)
气候
(C)
土壤
(D)
地形
34.自然界斑块性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A)
人为斑块性
(B)
生物斑块性
(C)
物理斑块性
(D)
化学斑块性
35.景观生态学中的格局是指空间格局,广义的讲,它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
(A)
类型
(B)
数目
(C)
空间分布
(D)
配置
36.景观格局成因是()相互作用的产物。
(A)
地形
(B)
地貌
(C)
气候条件
(D)
干扰体系
37.什么因素通常决定景观在大范围内的空间异质性()。
(A)
气候
(B)
地形
(C)
生物
(D)
土壤
38.以下四种斑块类型说法的是()。
(A)
第一个是人为引入斑块
(B)
第二个是干扰斑块
(C)
第三个是残存斑块
(D)
最后是资源环境斑块
39.度量斑块的参数有()。
(A)
面积大小
(B)
形状
(C)
内缘比
(D)
数量
40.斑块结构特征对()过程有重要影响。
(A)
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B)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
(C)
生态系统的水土流失
(D)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41.斑块受到外围环境影响的大小与()有关。
(A)
斑块的面积
(B)
斑块的形状
(C)
斑块的边界特征
(D)
斑块的长度
42.斑块大小在具体测量中有哪些指数或方法()。
(A)
长宽比
(B)
周界-面积比
(C)
圆环度
(D)
致密度
43.回答有关自然保护问题时必须考虑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A)
最小存活种群
(B)
维持最小存活种群的最小面积
(C)
维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最小面积
(D)
维持最小存活种群的最大面积
44.能量、物质和生物在景观空间格局中国的运动方式有哪几种()。
(A)
扩散
(B)
物流
(C)
运输
(D)
携带运动
45.景观空间格局对种群动态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
数量和密度
(B)
分布
(C)
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
(D)
种群调节
46.对于某一岛屿而言,迁入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中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和
()趋势。
(A)
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不定向改变
47.在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岛屿上的物种数目由以下哪些过程决定()。
(A)
物种迁入率
(B)
大陆物种库的大小
(C)
岛上初始种丰富度
(D)
物种灭
绝率
48.以下属于复合种群类型的是()。
(A)
大陆---岛屿型复合种群
(B)
经典型
(C)
中间型
(D)
斑块型种群
49.以下哪些属于准空间复合种群模型考虑的范畴()。
(A)
亚种群的动态
(B)
斑块面积大小
(C)
斑块间距离
(D)
斑块数量
50.长期以来,生态学内部最具代表性、对照也最鲜明的分支学科范式是()。
(A)
种群生态学范式
(B)
平衡范式
(C)
非平衡范式
(D)
生态系统学范式
四、判断题
1.景观是空间上的若干生态系统聚合而构成的相似性区域。
2.影响景观形成的因素有地貌、土壤、气候、植被、自然干扰。
3.景观单元是指地面上相对异质的生态要素或单元。
4.景观的本质是它的绝对空间尺度,而不是它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空间异质性。
5.空间异质性被广泛的认为是景观生态的核心问题。
6.景观的结构、功能、动态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并且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7.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中没有景观连接度这一点。
8.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9.景观生态学的中心问题是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如何影响各种生态学过程。
10.空间格局及其如何变化,如何影响各种生态学过程一直是景观生态学中的中心问
题。
11.生态学中,大尺度意味着低分辨率。
12.空间尺度越大,分辨率越低,测量上的比例尺越大。
13.空间粒度指景观中最小可辨识单元所代表的面积。
14.尺度是指在研究某一物种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单位。
15.景观生态雪中的斑块性主要强调斑块的种类组成特征及其空间分布与配置关系。
16.空间异质性是系统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7.空间格局与斑块性是相互联系的,而异质性与斑块性无关。
18.任意尺度上,都存在景观异质性,离开尺度来讨论景观的异质性是无意义的。
19.景观生态学中的尺度是指研究某一物体或现象时所采用的空间或时间单位,或者是
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时间或空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20.在景观生态学中,尺度往往以粒度和范围来表达。
21.异质性是系统特征在空间上的复杂性和变异性。
22.系统具有一定的尺度域,而干扰事件来自于系统内部,并发生在一定尺度上。
23.在实际研究中,我们应该确切地区分斑块、廊道和基地结构,他们三者之间的区分
是绝对的。
24.斑块和廊道在各方面虽有很大区别,但也有一致的地方,廊道实际上也是线状或条
带状的斑块。
25.人为干扰常常造成景观高度破碎化,其生态学效应和自然斑块性是相同的。
26.景观格局通常指景观的异质性特征,强调事件或现象的发生、发展的动态特征。
27.景观生态学区别于其他生态学学科的显著特征是注重研究空间格局的形成、动态以
及生态学过程的相互关系。
28.环境资源斑块是由于环境资源条件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29.川农成都校区图书馆门前的水果玉米地属于人为引入斑块。
30.一般情况下,在同一斑块范围内,能够在其核心生境生存下来的物种在其边缘生境
都可以成功存活并繁殖。
31.“边缘效应”指的是物种集中分布在斑块边缘部分的现象。
32.干扰斑块是指由于大面积干扰所造成的、局部范围内幸存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
或其片段。
33.廊道中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与他们之间的实际距离相比与廊道的移动没有关系。
34.景观镶嵌体的连接度是指斑块间通过廊道、网络而联结在一起的程度。
35.岛屿上已定居的种数越多,新迁入的种能够成功定居的可能性越小,而已定居种灭
绝概率越大。
36.隔离距离会影响迁入率,但不会影响灭绝率;面积会影响灭绝率,但不会影响迁入
率。
37.复合种群是指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
38.平衡态复合种群在空间结构上非连续,与经典型或斑块性复合种群相似。但是,由
于再定居过程不明显或全然没有,从而使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
39.源-汇复合种群的特性主要表现为:源-汇复合种群不是绝对的,它是动态变化着的。
40.实际景观只由生境斑块和非生境斑块的背景组成。
41.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
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
42.中间型或混合型复合种群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表现不同的结构特征。
43.功能连接度指以研究的生态学对象或过程的特征来确定景观连续性。
44.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来源于时间和空间的异质性和大量组分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
45.空间自相关在景观中普遍存在,不符合统计分析和取样方法所要求的基本假设,因
此景观生态学家在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时应谨慎和具有创造性。
46.在景观指数中,景观的斑块类型数目越大,聚集度一定越高。
47.变量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依赖于空间的粒度大小与单元的划分方法。
48.同一面积数据相同的空间变量,划区选择不同其分析结果一样。
49.景观生态学研究最突出的特点是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的关系。
50.斑块越大,其生境多样性亦越大,因此大斑块可能比小斑块含有更多的物种。
五、简答题
1.简要说明
Moss
总结景观的六种认识是什么?
景观是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景观是地貌、植被、土地利用、人类居住格局的特殊结
构;景观是生态系统向上延伸的组织层次;景观是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整个系统;景观是一种风
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决定;景观是遥感图象中的像元排列。
2.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空间组成(生态系统的类型、种类、数量、面积比例);
空间结构
(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斑块大小、形状、对比度、连接度);
空间相关
(生态系统空间的关联程度、整体或参数的关联程度、空间梯度和趋势度)——景观
要素的不确定性——出现频率——正态分布曲线解释。
3.景观生态学中,干扰的生态学意义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1)
干扰与景观异质性:低强度的干扰可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而中高度干扰则会降低景观的异质性。这主要取决于:
①
干扰的类型与尺度;
②
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
③
景观元素的性质和对干扰的传播能力;
④
相邻斑块的相似程度。
(2)
干扰与景观的破碎化:小规模的干扰可以导致景观破碎化,反之可以导致景观的均质化,但干扰程度低就不会影响到景观的稳定性;
(3)
干扰与生物物种多样性:适度干扰使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较低和较高频率的干
扰其物种均有趋于下降的趋势。
4.简要说明景观生态学的重点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土地利用格局与生态过程及尺度效应;城市景观演变的环境效应与景观安全格局构建;景观生态规
划与自然保护区网络优化;干扰、森林景观动态模拟与生态系统管理;绿洲景观演变与生态水文过程。
景观破碎化与物种遗传多样性、多水塘系统与湿地景观格局设计、稻-鸭/鱼农田景观与生态系统健康、梯田文化景观与多功能景观维持、源-汇景观格局分析与水土流失危险评价
5.简要说明景观生态学中小自然斑块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6.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如何判定?
(1)
相对面积:相对面积远小于
50%;
(2)
连通性:连通性低、分散的组分;
(3)
控制程度:在目前景观中处于非重要位置。
7.简要说明孔隙度的生态意义。
8.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9.源-汇景观研究的生态学意义
10.简要说明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派有哪些?并说明各流派研究的侧重点。
11.简要说明满足典型集合种群需要满足那几个条件。
12.简要说明影响动植物在景观中运动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13.简要说明景观格局分析的目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4.简要说明景观格局分析未来发展方向的主要内容。
14.以生物保护为例,一个典型的安全格局主要包含那几个景观组分。
六、论述题
1.阐述景观格局分析面临的挑战问题。
2.阐述文化景观研究一般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内容。
3.阐述景观变化会带来那些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4.谈谈你对居住区景观的文化性有何看法?
5.阐述中国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与特色。
6.阐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景观生态学试题库 篇2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景观 (landscape) 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 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 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3]。景观生态学 (lanscape ecology) 作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门刚刚崛起的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涵盖了地理、生物、野生生物管理、林业、农业、景观建筑以及区域规划等学科,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强调景观空间异质性、生态过程与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4]。
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3个方面, 即景观结构、景观功能和景观动态。基本原理应至少包括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1]。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于景观环境要求, 由单纯追求物质利益逐步向可持续、和谐发展转移,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良性循环。
2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方法
农业景观包括农田、耕地、林地、农场、牧场、鱼塘和村庄及道路等镶嵌体, 以农业特征为主, 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理想的农业景观规划具有农业的第一性生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 并具有作为一种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农业景观规划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调整和重建为基本手段, 提高农业景观生态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 构建生产高效、生态稳定和社会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5]。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和农业工程的使用, 提高土地生产率, 增大农业生产效率, 使得农村各产业蓬勃兴起, 但在有限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人口压力下, 耕地减少、土壤退化和水土流失等农业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因而如何对农业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 促进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很大程度上是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
综上所述, 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理论基础来源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最终目标就是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农业生态系统, 既满足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的需求, 逐渐达到健康、富有的生活目标, 又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 协调人与环境、人与生物、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及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6], 使景观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基于对背景及景观总体布局的系统分析, 县域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内容应包括: (1) 背景分析。景观在区域中的生态系统分析及评价和空间配置。 (2) 总体布局。满足景观整体的多样性和局部点的多样性, 并制定规划与设计目标。 (3) 生态特性规划及实施策略。该文以绵竹农业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景观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设计。
3 规划案例
3.1 研究区背景
绵竹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为沱江的发源地。西北部属龙门山地区, 山高谷深, 东南部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 属近代河流的冲击平原, 其形状如一只金笔尖。绵竹县大致为高、中、低山, 有台地、阶地及河漫滩等多种地貌类型, 基本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 降水充沛, 四季分明, 夏季暴雨较多, 常有洪涝。冬季长而少雨多阴天, 水资源丰富, 其主要河流均为沱江水系, 自西北山区流向东南平原, 多属于季节性河流。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多以水稻土为主, 天然植被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地区。
绵竹县面积1 245.3km2, 总人口52万人, 地理位置优越且交通发达, 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将市区与各乡镇紧密相连, 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业技术推广较快, 间作轮耕技术、立体种植及生物防治病虫草害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 农业灌溉条件较好、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 从景观规划理论而言该区资源和农业景观变化较多, 经济和生态功能丰富多样, 其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较高。
3.2 研究区规划目标
该区景观仍属于典型的农业景观, 全县自然条件差异大。东南部冲击土区光热条件最好, 是生产潜力最大的农业区, 而高、中、低山区域生态承载力相对较小、人口压力严重、生态系统日益退化, 规划时应以生态功能恢复和保护及农业土地利用为主, 逐步建立空间合理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因地制宜考虑区域生态特点, 合理地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在保证基本农业产量的同时, 发展林、牧、副、渔等其它产业;协调土地利用比例, 提高整个区域农业总生产力。逐步恢复和提高农业景观产物的产量, 促进经济发展, 维持生态平衡,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区域生态功能背景分析
研究区受区位作用制约, 以乡镇为中心, 向外围集约菜地、耕地和果园的环带依次交替为其表现形式, 构成了整个区域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自盆地东南边缘分别以生态保护林地、经济园林地及向内部呈条状过渡的农业耕作用地为三大主要功能区。
3.3.1生态保护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西北部, 高、中山地带, 海拔高度700~2 000 m, 主要为自然土与紫色土区。 (2) 功能:其主要功能为生态保护, 以发展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为主, 形成天然的环境卫生隔离和保护屏障, 是该区开发利用的方向。 (3) 依据:地区以高、中山地为主, 多为石灰岩、变质岩以及沙页岩风化发育而成, 由于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覆盖率比较低, 因此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位, 同时由于土层质地较薄, 有机质较缺乏, 严重缺鳞, 导致该区不便耕地。
3.3.2 经济园林功能区
(1) 位置:大致分布在绵远河河漫滩与石亭江河漫滩两岸。 (2) 功能与利用方向:以经济林种植为主, 适当增加或扩大梨、苹果和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通过采取掺沙改泥、增土改薄和开沟排湿等措施, 防止洪水淹没和冲刷, 遏止水土流失;坚持土地利用、改造与建设相结合, 目的在于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最大化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3) 依据:地处河流两岸, 灌溉水有一定保证;地形以河漫滩一级阶地为主, 坡度较缓, 可供耕种;土壤为灰棕冲积土和灰棕冲积水稻土, 质地偏轻, 保水保肥差, 抗逆力低, 农业生产潜力开发受到极大限制, 但通过果园经营及增厚土层和增施有机质肥等农田改造, 基本达到了农业生产与利水、保水、保肥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环境服务功能的相互协调。
3.3.3 农耕功能区
(1) 位置:位于县境东南部, 为绵远河、石亭江等近代河流的冲洪积扇状平原一级阶地。 (2) 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 粮食和蔬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以高效、持续、稳定、高质的农业为发展目标, 通过以农田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重新构建及农业管理为基本手段, 以提高地力的耕作方式为目的, 改善其整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 合理安排作物轮作方式和间作方式, 补偿由集约化农田生产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 (3) 依据:土壤胶体品质好, 养分较丰富, 酸碱度为中性偏酸, 水肥气热较为协调, 景观过程以种植业为主, 土地改良为辅, 实现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双赢, 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典型单元景观规划与设计
3.4.1 经济园林区
根据农业景观的分布现状, 该区景观的空间结构大致以绵孝路 (县道) 为界, 分为东、西两单元, 东、西单元分别外接绵远河与石亭江, 内连农业耕作功能区。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方面, 经济作物与农耕作物的空间分布有助于提高规划区整体的农业产出。沿河岸两端有银杏树, 其银杏酮、内酯等物质具有杀虫的功能, 并且银杏树树干高大笔直, 对果园也起到了防风隔离保护的作用, 减缓了因河水冲刷所至的水土流失问题。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 东部地区一直以果林为其主导产业, 其病虫害防治、栽种技术等方面更为成熟, 但品种较为单一;而西部地区农耕面积占比较大, 近几年才开始发展果林产业, 考虑到绵孝路作为东、西大单元对境外的主要交通道路, 可沿绵孝路两侧增设农产品加工服务站, 便于农产品采摘后的包装及对外运输。
(1) 东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为几大果园斑块在交界处或边缘地区零星的衔接许多小的农耕斑块。地势较为平缓, 土壤质地为沙质, 肥力中等, 但通气性好;邻近绵远河, 灌溉水资源得以保证, 景观相对稳定, 变化不明显, 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建设为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扩大果园种植范围, 合理地引进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 注意不同品种相互之间的空间搭配, 改变品种单一化经营模式, 推广应用立体生态农业新技术, 把猕猴桃与黄豆、苜蓿等固氮植物套种, 豆科植物根系寄生了许多根瘤菌, 这些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植物提供氨使土壤肥力增加, 更有利于猕猴桃的生长, 同时减少了化肥的使用, 达到了生态资源节约和丰产的效果。
(2) 西部单元:现状景观格局呈果粮斑块间作镶嵌的格局。地区土层厚薄不均, 质地偏轻, 石砾多, 保水保肥差, 耕作性不良, 应先改造农田土地, 并以农林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 挖高填低, 废除不规则的田埂, 整建条田, 深翻埋石, 增土改薄, 开沟排湿, 扩建水利排灌渠, 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 以提高肥力, 改善耕作条件;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 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的比例、距离和相互的镶嵌方式;在石亭江以北水肥条件较好地方, 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而在石亭江以东片区水分不足, 以种植梨、苹果和桃等水果为主。
3.4.2 农耕区
该区景观设计以农业生产为主, 其基本结构以农业景观为基础, 以河流、防护林、树篱和农村道路为廊, 以建设用地和灌溉水田等为斑块的斑、基、廊空间镶嵌格局。景观建设方面应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盲目扩张;增厚土层, 改造沙薄低产田土, 提高耕地肥力;合理安排多种共生互利关系, 增强物质间循环、能量的流动;完善对内对外的道路交通体系, 扩建树篱, 充分发挥其生态环境保护作用。低产田土为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 所以可将该区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 在保水性强的地方混合种植不同品种的水稻, 巧妙利用能量循环和水资源, 不仅实现了传统水稻品种的田间保护, 还有效地抑制了稻瘟病的发生;在保水性较弱的地方, 种植玉米和小麦等旱作物种, 在两者间隙轮种马苕、巴山豆等作物, 这些植物既是优质的绿肥, 又是牧畜饲料, 达到对农业资源充分利用,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
3.4.3 畜牧养殖区
绵竹农业有悠久的养猪、牛、羊的传统, 其养殖业技术较为先进。该区农业景观发展方向应以畜牧养殖达到适度的标准生产规模为主, 实现农业资源、劳动力和运输等要素最佳配置。在提高其生态环境的同时结合现代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建设农产品、畜产品的生态农业循环体系, 具体途径为“种植—生物质原料—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 以生物链的方式将整个区域的种植与畜牧等有机串联结合在一起, 突出农业景观的污染少、节水、节地、节药、节肥绿色生态特点。同时, 绵竹县水资源丰富, 养殖鱼类条件优越, 该区鱼类适生品种众多, 主要有鲤鱼、鲫鱼、黄鳝、泥鳅等, 且市场前景很好, 应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合理扩大鱼塘养殖面积, 建设渔业规模化经营基地, 以稻—鱼和蔗—鱼生态农业模式来提高生物之间的生态循环, 从以往单一的水产养殖, 发展成为一条集养殖、观光、垂钓等项目的产业链, 大大提升了其经济价值。
4 结论
绵竹农业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通过增加循环层的补缺利用等途径优化设计其最佳空间结构, 将农业景观中的基质、斑块、廊道等元素嵌合,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全面提高了农业生态环境, 也实现了对农村土地资源充分利用。在生态效益方面, 通过对景观功能单元进行调整和重新构建, 有助于强化和完善农业产业间的生态系统联系 (见表1) , 节约了能源,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降低了生产成本, 促进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结构与功能理论、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景观变化与稳定性理论等基本理论,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和乡村民俗等元素, 在总体布局上优化其景观格局, 在景观内部之间改善其生态条件, 既保持自然植被斑块的完整性, 又充分发挥了其生态功能, 是农业景观规划的一种发展趋势。
摘要: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 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肥力”, 更加强调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以绵竹县为例, 探讨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 对原有的农村自然资源和景观进行合理规划设计, 同时融入旅游观赏、生态产业、农业体验以及乡村民俗等元素, 重塑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的自然景观, 发展环保型农业产业, 实现社会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参考文献
[1]王仰麟, 韩荡.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J].应用生态学报, 2000 (2) :46-48.
[2]包志毅, 陈波.乡村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景观生态规划的几种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4 (1) :57-62.
[3]肖笃宁, 李秀珍.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科学, 1997 (4) :356-363.
[4]郭柯, 董学军, 刘志茂.毛乌素沙地沙丘土壤含水量特点——兼论老固定沙地上油蒿衰退原因[J].植物生态学报, 2000 (3) :275-279.
[5]肖笃宁.持续农业与农村生态建设[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999 (2) :46-48.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可持续景观设计 篇3
HASSELL创建与1938年,在多个国家都设有事务所,如:澳洲、中国、英国、新加坡和泰国等13个国家,业务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近年来,事务所通过其作品,慢慢登上国际设计舞台。
HASSELL设计理念
HASSELL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其对景观生态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质的独特理解密不可分,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它们建落于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并各自独特的方式存在着。在飞快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景观优美与否,直接影响这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游人的旅游感受[2]253。HASSELL事务所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其发展目标,而生态设计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他们注重环境的容量,尊重自然,善待和保存原有珍贵的资源。此外,他们非常重视事物的多重利用与循环再生,坚持可持续发展,现将较有启发的设计理念整理如下:
1.尊重自然
HASSELL对自然环境有独特的理解,一直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的环境中,其一些基本要素如:地形地貌、原始植被和河流湖泊等,作为城市主要景观资源,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然而在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各种由钢筋水泥土筑成的建筑林立在城市中,大量的人工景观代替了自然景观,使得城市环境已远离了大自然。长期生活在繁华大城市的居民已经厌恶了这种拥挤、嘈杂、繁忙的环境,追求和向往大自然[2]254。HASSELL认为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给予城市开阔的空间和绿地,把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块。 HASSELL南京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景观概念设计方案比较全面的表现景观设计方面的理念。巧妙的结合地形进行设计,他们需要的并非所有东西重新建筑的新鲜感,而是人工和自然和谐的现代前庭,以及一座大规模入口的绿化地,与周边地质公园和城市环境很好地联系与融合在一块。对于HASSELL来说,这种尊重自然、历史、文化的空间设计是一个表现设计理念的好机会,他们通过建立起串联的动线构筑起公共与私人功能的无线接缝,将公园的人工景观和周边现有的地形构成的自然景观结合起来。
2.保持特色
近年来城市发展快,很多时候会看到这样一些场景,南方的设计风格在北方也很常见,南北两地不管从地形地貌、植被上来看,都有这明显的差别,分别体现着各自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HASSELL事务所认为,城市景观的设计应该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它们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地方特色是当地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长期作用演化的结果,没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是苍白的、没有生气的 [2]255。在景观设计中,尊重自然,从不同的方面体现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有助于特色的保持。
3.循环利用
循环利用是将一个物质进行多次利用,通过再生这个循环的过程,减少原始的资源,从改造的资源里提取原始资源从而节省资源。这里的循环主要指水循环利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与规模不断增加、扩大,城市的用水量急剧增加,地下水位也下降,水平衡失调,环境恶化。而传统的水处理厂处理的方式比较集中,同时消耗更多的能量[3]295。HASSELL 墨尔本美酒美食节设计方案中,展示了水的三态和其循环利用,鼓励游客们去考虑珍惜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同时设计出来的好玩装置有利于活跃现场氛围。水雾和多层次的种植以及以水为灵感的音乐背景一起制造了该城市静雅的居住氛围。设计者对油桶合理巧妙的利用,在很多材料的运用上,都选择了与水有关系的如水暖管道等,这些材料都是回收和循环利用的材料,这样可以降低材料的浪费。
4.可持续性
可持续的环境和发展必须“放眼世界,行于足下”。而景观正是“行于足下”的立足点,是实现可持续环境和地球的一个可操作界面[4]。面对社会环境危机,可持续设计是景观设计领域的首要选择。社会的发展决定景观设计师需要这样的设计思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节约是当代景观设计师的职责[5]。HASSELL将可持续发展作为设计目标,时刻保持着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从而创造更加优美的城市景观环境,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处。
结语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要是人们只去追求发展的速度,将环境生态置之不顾,我们的地球将会是什么样呢?所以在这个资源有限的环境里,作为设计师的我们要尊重自然,善待和合理的保存现有的宝贵资源,做到事物多重利用和循环再生。HASSELL对此问题也有自己深刻的理解,因此他们在对城市的变化深刻理解后有了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各个现存的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希望这些工作思路会对以后相关研究者有新的启发。
景观生态学课程论文 篇4
学院(系):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林 学 院
生态学
1036180108 袁坤 覃林
2013 年 06 月 25 日
城市化过程中的景观生态学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共同构成了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长期以来,重城市轻乡村的发展思想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不断尖锐。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加入WTO后的国际化冲击,未来的10-20年问,中国将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将使得中困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乡村发展将而临更大的挑战,同时也将是中圈乡村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方法,通过研究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组合、结构、功能以及变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城乡协调、全盘布局和保留自身特色等相应的生态规划治理措施和对策,尽可能使乡村景观格局呈现多样性、异质性,并在功能上表现出稳定性和连续性,最终实现城乡景观和谐发展的局面。关键词:乡村城市化;景观生态学;对策 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乡村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建立新型城乡之间关系,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农业集约化、乡村现代化与工业化的关键途径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加快了小城镇建设和乡村城市化的步伐,以往长期落后的农村,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到,南于急功近利、缺乏合理规划和不顾及地方的实际情况等原因,使得乡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景观生态问题,阻碍了乡村城市化的发展。
从总体来看,目前中围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相同的同家比较,落后5个百分点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于城市化发展的步伐。南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在未来10~20年间,中国必定会进入一个乡村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其主要的推动力一是继续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另一重要的因素就是来自加人WTO后的国际化冲击,必然加速农村T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从而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的发展。由此,无论是在国家的宏观层面上的规划,还是各方面专家的研究预测,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目标是:2010年城市化水平应当达到45%,2020年将达到50%,2050年则达到60%-70%,才能适应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基数仅为30%左右,可见这一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伴随着如此快速的乡村城市化步伐,必然会使中国本来紧张的人地关系变得更加严重,资源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乡村发展将面临更加严重的挑战。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乡村景观的结构、布局、功能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中国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改善乡村景观的结构,完善乡村景观的功能,协调好乡村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提高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和生态效益,使乡村城市化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 普遍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是指农村中大量农业劳动力就地转移到非农领域,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为城市性特征的过程,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变化的复合过程,其中伴随着农村地区农村人口减少,城镇人口的增加,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等现象。现代意义上的乡村城市化,不能理解为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马路,而应该在保持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用生态化的思想和理念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小城镇和乡村的生态化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中围乡村城市化的开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的桎梏,至今已有20多年。一方面,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迅速,乡村城市化发展速度和水平较高,正在逐步带动内陆地区的乡村发展。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单纯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浓郁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可见,乡村城市化不单是一种人口、社会、经济现象,也是自然、文化发生变化的复杂过程。它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免由于人们过度强调经济生产价值而产生一些问题。从目前乡村城市化的现状来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自然、半自然景观退化,生态平衡失调
在乡村城市化的进程中,农田、果园、池塘等具有乡村景观特征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在大量的退化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柏油路、建筑物等硬质界面的人工景观斑块,自然景观与人工景观之间缺乏连续性,过渡生硬。自然景观单元主要以城镇绿地形式存在,但往往构成类型单一,覆被稀松,缺乏空间上层次感,既难以完成应有的生态功能又使自然环境的舒适度与美学价值的降低。由于受到急功近利思想与短期利益的驱使,乱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等不合理开发,造成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地资源退化、森林覆盖率剧减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乡村城市化的发展。同时,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致使生境类型趋于简单化、破碎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生态系统内部固有的联系和秩序被打乱,空间上的完整性被破坏,加剧了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降低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控能力,甚至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情况,生态平衡严重失调。
2.2 景观格局混乱,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农村和城镇内部景观元素,大体上可分为斑块、廊道和基质,表现为不同的空间形态、格局和功能。而在更大尺度上,农村之间、城镇之间以及农村和城镇之间也构成城镇格局体系,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区域小城镇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地区的小城镇建设布局混乱,缺乏合理和统一的规划,城镇内部住宅、丁业和商业等功能分区不明确,城镇基础设施较差。城镇建设不考虑实际情况,片面的追求“高、大、新、全”,道路体系不完善,既不利于交通运输,也不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造成景观的破碎化现象严重。而日.城镇和农村没有纳入到区域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格局中考虑,各部分自行发展,重复建设颇多,既没有考虑到景观整体格局与规模发展,也没有意识到集约、节约利用资源。目前,农村中比较热的行业,往往是造纸、制革、炼油和印染等技术含量低、污染性强资源型行业,一些污染严重的工厂和行业逐步从城市向小城镇和乡村迁移,虽然暂时推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人,但其对农村自然环境和人居环境构成了巨大的破坏。从长远来看,人类不良活动给原来的自然、半自然斑块带来了毁灭性的干扰和破坏,其潜在的更大的危害必将转嫁到子孙后代身上。同时,由于乡村管理无序,生活垃圾种类多样、复杂,垃圾乱扔乱丢现象严重,生活污水与丁业废水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直接排入河流、沟渠与耕地之中,这也是影响乡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2.3 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不协调,乡土特色风貌逐渐丧失
在乡村城市化的过程中,具有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传统景观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变得高度破碎化,并月.失去了自身的特质【2】。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各民族人民为适应自然,经过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这是我们应该保护和发扬的民族文化。这些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景观是长久以来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的景致。而各地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是盲目的追求欧式风格的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风貌极不协调,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同时也破坏了景观稳定性,极大的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民族文化特色将面临着失去光辉和走向衰落的危险。
2.4 人地关系矛盾突出,土地浪费现象严重
近些年来,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而月.农村建设用地规划多相对滞后,用地规模、布局、功能定位不尽合理,导致了粗放、低效利用土地。许多地方兴办乡镇企业大量的占用耕地,乡镇企业分布极其分散,缺乏合理系统的规划,多圈多占、占而不用或不充分利用等土地利用浪费现象十分严重。农村内部自身用地布局结构不合理,随着中国农村人口增加,农村居民点也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地区盲目的把耕地划为宅基地,而村庄内部多为一些老宅旧宅,甚至无人居住,出现了“空心村”等问题。同时,各地农业发展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农业耕作过于粗放,基本上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经营模式,集约度低,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南于缺乏规划与管理,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引进的多数项目各自进行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配套,分散配置的非农产业相对于城市的相对集中发展不但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形成资源利用率低下局面,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严重浪费。
2.5 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除了城市和企业发展带来的“三废”污染之外,农业耕作过程中造成的空气、土壤和水体等面源污染问题也很严重。其影响较广泛,危害也较为严重,亟待妥善解决。化学农药和化肥具有两面性,它既是农业高产丰收的有效保障,又是有毒物质和环境污染物。由于农民对农药认识的局限性,不能合理有效的喷施,致使化学农药产生许多负面的效应【3】,如农药残留、水体污染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死亡等等,不利于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破坏了土壤的生态服务功能。目前,中国农业生产中的化肥施用量在不断增加,而有机肥和农家肥逐渐的被忽略和遗忘,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退化,不利于植物生长。同时,由于化肥中的很多氮、磷、钾不能被作物完全吸收,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湖泊,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致使河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此外,由于塑料薄膜难以腐烂和溶解,没有及时清理,也造成农田的白色污染。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问题的对策景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介于地理学和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人类活动与景观结构、功能和景观动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生态空间的镶嵌稳定性来寻求持续发展中的稳定性,建立生态持续景观,其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其指导思想、研究方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高度一致的。景观生态学通过研究乡村景观内部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式来反映乡村景观的空间结构和布局,研究景观内部能流、物流、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乡村景观的演化等【4-5】,从而为下一步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服务。
针对目前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考虑,应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治理。
3.1 实施景观生态规划,重整景观整体布局乡村景观是自然斑块和人类经营斑块组成的镶嵌体,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6】,其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大农业生产系统,同时也包括人文建筑生活系统,三大系统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体现出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和文化支持三大功能。由于人类活动的盲目性,致使自然景观、农业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巨大破坏,环境服务功能一直没有受到重视,产生了乡村景观的结构单
一、功能不完善,异质性低、破碎化现象严重和连通性差等问题。因此,必须开展乡村景观评价,实施乡村景观规划【7】,科学合理地进行农村村落布局【8】,构建乡村景观的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景观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实现景观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有效协调自然景观和人-丁景观之间的关系,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实行可持续的景观规划与管理【9】。
3.2 重乡村城市化区域尺度的协调.以整体性的原则。协调区域城镇的综合发展 景观生态学特别强调综合整体观,在村庄和城镇景观生态规划中要注重区域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形成区域尺度的城镇发展体系,以区域内的农村和城镇为依托,建立多层次、多功能、互补型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避免就村论村,就镇论镇。城镇与乡村网络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明确结构。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充分研究区域尺度内的人流、物流和能流的流动与变化,以及景观格局、流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开展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从总体上协调资源、工业、交通运输和生产等各方面的关系,优化产业格局,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共同发展。
3.3 保持地方乡土特色风貌,有效协调传统文化景观与现代文化景观以及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之间的矛盾
乡村城市化不是把目前落后的农村建设成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城市景观,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乡村城市化,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文化景观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把自己的某些思想形态或观念意识同自然景观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复合景观,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改造的结果。文化景观有自然和人文两大类因素组成,两者的有机结合产生了独特的地方风貌,其不仅体现在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服饰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各地的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所以,优秀传统的文化景观是先辈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而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但是,在许多地方没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两者对立起来,盲目的破坏传统文化景观,取而代之的是许多与地方实际不相符的现代建筑,使得城镇地方特色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同时现代乡村建筑也不应一味的仿古,乡村景观的规划应该是在可持续土地利用的前提下把焦点放在景观多功能性上【10】,协调好保护古文化景观与发展现代文化景观的关系,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其达到既独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如中间过渡半传统半现代的景观、建筑限高和绿化隔离带等等。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的矛盾无处不在,文化景观的发展必然建立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因此,如何实施景观规划与设计,实现这对矛盾的平衡发展,达到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双赢,是摆在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3.4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实施生态农业战略,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景观的生态建设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中之重,传统的农业耕作比较粗放、低产,这同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不相一致。长期以来,许多地力一直延续着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的粗放经营模式,同时中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和工具比较落后,是主要依靠农药化肥的石油农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长时期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使得乡村景观中的自然斑块消失殆尽,人地矛盾突出。而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也发明创造了许多农业景观生态建设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值得推广和应用,如珠江j角洲地区的湿地基塘体系景观模式、东北平原的沙地田、草、林体系景观模式、平原区的农田防护林网络体系景观模式、南方丘陵区多水塘系统景观模式和黄土高原农、草、林立体镶嵌景观模式等等【11】。就中围国情,农业耕作模式应该在保持生物生产的第一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生态效益。各地应该根据其具体情况,借鉴国内外的农业发展和管理经验,制定适当的生态农业开发战略,发挥自身优势,通过科技投入,引进先进技术,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高效转化,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3.5 加大农村土地整理,注重生态效益,扩大耕地数量
对于当前土地的粗放利用,可以通过土地整理来取得更多的耕地面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比如复垦废弃地、平整土地、沟渠路的规划治理以及对居民点、建设用地和零碎地块归并等。虽然土地整理对乡村景观的整治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一些地区没有把它与景观生态相结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也产生了许多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地区盲目的将河流渠道截弯取直,导致许多动植物生境改变而无法生存。也有一些地区居民点整理,为了取得更多的宅基地,而把村庄周围的坑塘全部平整,导致生活污水和下雨积水无法排出,村庄内涝,生态环境恶化。更有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方,田间道路和沟渠铺设混凝土表面,不利于动植物迁移和生长,不利于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与提高。土地整理中一定要体现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景观生态犁的土地整理和乡村景观整治。
3.6 开展水系、道路和农田防护林网等景观生态网络建设,有效连接孤立斑块体 人类过度的开发活动,导致了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12-13】。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做到整体与局部相互结合,形式与功能有序整合,达到生活环境、建筑环境、生态环境几者的和谐统一。
4结语
景观生态学思想已经成为地理学界和生态学界研究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许多研究主要侧重于城市景观,如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城市景观规划和景观异质性等方面研究【14】,而对乡村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没有系统的引入景观生态学思想来加以分析和指导。伴随着小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的建立,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将不断的涌现,借鉴景观生态学思想,开展乡村景观规划,优化乡村景观格局,指导乡村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对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协调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严伟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路径选择【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4.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 副本 篇5
Porosity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Landscape boundary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Ecotone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Grain size粒级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度
Contrast 景观对比度指相邻的不同景观单元之间的相异程度
Langscape heterogeneity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Venturi effect狭管效应(瓶颈效应)能量和物质在通过景观的狭窄地带时流速改变
Landscape change景观变化是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弯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landscape dynamic)。
Disturbance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Frequence 干扰频度指同一地区同一植被或同一景观内,单位时间某一干扰发生的次数。
Return interval cycle or turnover time干扰重发间隔指一个地点相邻两次干扰间隔的平均年数,为频度的倒数,主要指周期性不明显的干扰。某处100年发生一次火灾,此处每年发生火灾的频度为0.01,间隔为100。Scale 尺度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
尺度通常用粒度、幅度和范围来表达。大尺度对应小比例尺,小尺度对应大比例尺。
Scaling 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的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演绎或尺度外推(scale extrapolation)。内容:尺度的放大或缩小(改变粒度或幅度来实现);系统要素和结构随尺度变化的重新组合或显现;根据某一尺度上的信息,按一定规律方法推测研究其他尺度上的问题。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Suitability 适宜性也称适宜度,是一定土地单元的某种特殊利用方式与其生态环境协调关系的一种量度。
Suitability analysis适宜性评价 指相对于特定生态过程的景观潜力和景观利用合适程度的综合评估。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Ecosystem health生态系统健康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为其特征。
Ecosystem servic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替代市场价格法、全变估值法
Ecological security,eco-security生态安全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乐、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来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包括自然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反映。
Ecological footprint生态足迹法是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它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存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
Ecological capacity生态承载力指一个区域实际提供给人类的所有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
Landscape ecologicalplanning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Landscape ecological classification景观空间分类 就是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域生态功能的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单元确定(以功能关系为基础),类型归并(以空间形态为指标)
Wetland 湿地 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咸水或淡水或半咸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体。
二、填空、选择: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异质性是景观的基本属性。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植入斑块、聚居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并可起保护作用,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却集中于一体,区别点在于起作用的对象不同。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最常见、最简单的景观空间格局构型斑块——廊道——基质
网眼大小 :网络线间的平均距离或网线所环绕的景观要素的平均面积。网眼大小在采伐作业和农业经济方面也有一定意义,如适当的道路密度可以减少木材的运输费用,田块的大小也与农田耕作方式密切相关。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组合格局
均匀格局景观包括:点阵格局、渐变格局、带状格局、交替格局、棋盘格局、网状格局、环状格局楔状格局
聚集格局 :群居格局、线状格局、交错格局、放射格局、水系格局、指状格局
随机格局 :散点格局、散斑格局、镶嵌格局
景观破碎化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观由单
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状镶嵌体的过程。
景观间流的运动机制:半透膜观点;关于源区和汇区的观点
景观要素之间物质、能量和物种的流动靠的是五种媒介物: 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动物在景观中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动物分布格局的一般规律
1、在多数情况下,大片同质性地区不适宜动物生存。
2、廊道与动物运动的关系决定于廊道类型和动物种类。
3、动物巢区通常呈扁长形,有时呈线条形。
4、景观异质性特征在景观功能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景观的一般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美学功能文化功能
山地森林对河流的作用:
1、维持景观稳定性和保持水土;
2、维持河流生物的能量和保持水土;
3、维持河流良好的水文状况;
4、维持河流的良好水质 景观阻力的影响因素包括:生态流通过界面的频率;界面的不连续性;景观要素的适宜性(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川被犬欺);各景观要素的长度 景观关键点:
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
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
3、各种形式流交汇的地方。解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由于不同的人类活动方式而带有明显不同的文化色彩,同时也对生活在景观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自然观、生态伦理观、土地利用方式等文化特征产生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景观文化性原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
2、文化习俗强烈的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
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
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变化。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有五种穿孔分割破碎 {影响整个区域/一个斑块} 收缩磨蚀{单个斑块或廊道} 整个区域的连接性随着分割过程和破碎化过程的增强而减小。
按干扰的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极度干扰
常见的干扰现象有火干扰放牧土壤物理干扰土壤施肥践踏外来物种入侵人类干扰等
影响干扰发生及效应的因素:群落组成及结构;立地条件,影响干扰的发生及严重程度;植物的生态对策;景观特征
土地分类法、传统的景观分类法、景观生态分类法的区别联系
1、土地分类法即发生法强调属性至上,把土地划分成性质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但较少考虑到土地的空间形态,从而使空间单元的边界难以确定。
2、传统的景观分类法强调空间形态和空间异质性组合特征,并没有考虑景观的本质属性
3、景观生态分类法不仅考虑景观的自然属性,同时也考虑景观的空间形态的差异。
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性原则
景观生态分类的一般步骤
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
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
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
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
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
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
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适宜性评价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景观分类与制图是基础
景观生态评价表现:1.根据一定的标准评价;2.是一个系统分析过程即必须做出事实判断;其本质是对景观功能价值进行判断。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气候地貌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等
适宜性评价的一般步骤
1、确定生态规划区范围,明确适宜性评价的具体目标
2、将规划区划分网格,分别进行生态登记
3、根据评价目标确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4、各单因子指标量化,或者建立各单因子指标适宜性模型,制定生态适宜性评价标准
5、适宜性综合评价,同时给出每一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适宜性图
生态安全评价框架模式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P-S-R)[北京市:p:能源方面,s:大气、水、土壤、生物,r:新技术和投资]驱动力——状态——响应(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D-S-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riviing force-pressure-state-impact-response,D-P-S-I-R)景观生态规划的步骤
1、规划目标与范围确定
2、资料收集与景观生态调查
3、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分析
4、景观分类与制图
5、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
6、景观功能区划分
7、规划方案评价及实施 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 1.自然优先原则 2.整体优化原则 3.特殊性原则 4.综合性原则
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个功能区组成理想的农区景观生态规划应反映农区景观资源提供农业的第一性生产、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平衡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三方面的功能。
Eg:南方丘陵地区多水塘体系景观模式,控制富营养化现象。符合景观生态流与空间再分配原理。
星状城市景观对消除大气污染的效果最好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总目标: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绿地是城市景观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一般通常用人均绿地面积和绿地覆盖率来衡量城市的绿化水平。
生态旅游区景观格局基本面貌是点(斑块)、线(廊道)、面(基质)的分布状态旅游景点或景区以及空间斑块的形式镶嵌于具有不同地理背景的旅游区基质上,旅游线路则是用以上连接景点或景区,以及对外交通的廊道,廊道之间常相互交叉形成网络。
湿地景观特点:1)过渡性2)多样性3)生产力富集性4)坏境脆弱性eg:我国成都活水公园展示了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新工艺。包括:厌氧池、人工湿地塘、床系统、养鱼塘系统以及连接各个工艺的水流雕塑和自然水沟。
三、大题:
1.试论述物种共存和斑块动态的平衡观点和非平衡观点。
答:平衡观点是从Gauss的竞争排除原理出发,以生态位分化作为物种共存的基本机制,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两点:(1)凡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种,将产生种间竞争,一个种将被另一个种所排挤,最后将由一个种占优势。(2)由多物种组成的稳定群落必须是由生态位不同的种组成。正是由于多物种在生态位上的千差万别,才使很多物种得以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另外,在看来是一致的生境中,实际上是由许多微生境组成的,在一个微生境中,对资源要求相同的种会互相排挤,但从总体来说,确是多种共生。非平衡观点并不反对竞争排斥原理,但认为由于干扰的存在,竞争排斥不是通则,而是某些局部特点;干扰是维持物种共存的主要机制。竞争排斥原理在自然界中能否普遍发生存在三个基本前提:(1)确实两物种在同一时间中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2)要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3)要一直等到一个物种完全排斥另一个物种所需的时间为止。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极端不稳定性,并有天然干扰存在,因此就达不到竞争排斥,另外竞争排斥原理是以闭合群落为基础的,而真实的群落实际上是一个开放的群落。正是由于这些干扰的作用,所以中等干扰假说特别强调干扰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的地位。干扰起的作用与竞争平衡正好相反,有下述三个特征:(1)干扰可创造一种有利于竞争力弱的种的环境条件;(2)干扰频度如果比竞争排斥所需的时间短,就可以防止竞争排斥发生;(3)干扰斑块如果在空间上接近于正在发生竞争排斥的斑块,就可使被排斥种迁移到本斑块来。
2.谈谈你对“景观”概念的理解及其在园林规划中的指导意义。答:景观的概念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地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3.试运用实例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尺度效应。
答:以景观与景观要素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景观强调的是异质镶嵌体,而景观要素则强调均质性,即指外貌、结构、功能等方面基本一致的单元;
其次,景观和景观要素的地位是相对的,某一景观要素在某种条件下可能成为景观;比如我们可以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森林景观、茶园、农田、河流、居住地等。这时森林景观是构成风景区的一个景观要素,但如果研究武夷山风景区的森林景观问题,这时森林即为景观,构成森林的马尾松林、杉木林、经济林、竹林、阔叶林等是其景观要素,这种现象并非说明景观与景观要素可以任意互相调换地位,而是说明景观现象具有尺度效应。
4、在生态学中,稳定性的含义包含了哪两方面?怎样理解稳定性的尺度? 答:稳定性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系统保持现有状态的能力,即抗干扰的能力;二是系统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倾向,即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任何景观都随时间发生变化,景观的稳定性只有相对的意义。在这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所选取的时间尺度。评价景观是否稳定需要首先假定一个时间尺度或者说是变化速率,当所观察的景观运动速率大于假定的运动速率时,认为景观是变化的,反之认为景观是稳定的。
大尺度上景观结构和要素组成的变化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发生,而小尺度上景观的变化在短期就可以发生。在景观尺度上,稳定性实际上是许多复杂结构在立地水平上不断变化和大尺度上相对静止的统一。
5、为什么说景观格局与过程分析对景观生态规划有重要意义。
答:不同的景观具有明显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而景观空间格局是决定景观生态流的性质、方向和速率的主要因素,同时景观格局本身也是景观生态流的产物,即由景观生态流所控制的景观再生产过程的产物。因此景观的结构和功能,格局与过程之间的联系与反馈始终是景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课题。成功的规划与设计在于我们对规划区景观的理解程度,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是通过组合或引入新的景观要素而调整或构建新的景观结构,以增加景观异质性和稳定性,而对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的分析有助于做到这一点。
6、与农田毗邻的林带对农田存在多方面的影响,试分析林带如何影响农田的小气候。答:(1)风速降低30%——40%;(2)减弱湍流交换,降低农田蒸发,保持水分;(3)保持积雪,防止沙尘暴;(4)避免干热风(高温低湿且达到一定风力的天气现象);(5)温度白天略增加,夜间略降低。
7、生态建筑的理念。
舒适健康是生态建筑的基础:健康是生活的保证,舒适是更高一级的生活质量
高效清洁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无废物排放,无有害生物。
和谐优美是生态建筑的精神境界:中国的传统建筑是人类建筑坏境与自然界生物共生、能够均衡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现。
8、住宅生态化的知道思想:生态住宅的思想基础——人类居住的生态学原理,生态住宅的文化基础——人类欣赏景观的非现代性,生态住宅的美学基础——超功利产生美,生态住宅的技术基础——仿生,生态住宅的环境基础——美化景观与治理污染结合,生态住宅的经济基础——不同经济收入水平不同要求,生态住宅的社会基础——人际关系和谐。9.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10.气候的意义
1、气候通过影响有机体的光合、呼吸作用等生命过程而影响其生长与发育过程,从而影响其可能生长的种类或生态型等,进而影响由这些种类或类型所组成的景观格局。
2、气候影响岩石的风化过程,从而影响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在同一气候条件下,不同岩石的风化过程与结果不同,同一种岩石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其风化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很大差别,如石灰岩即是一例。
3、气候影响土壤过程,从而影响土壤对植物供应水分、养分等的能力,同时控制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各种途径。11.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规划和建设的方法
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种—面积关系和平衡理论
1、大保护区比小保护区好。大保护区内物种迁入速率和绝灭速率平衡时,拥有的物种较多;大保护区物种绝灭速率低。
2、栖息地是同质的保护区,一般应尽可能少的分成不相连的碎片。大保护区物种存活率高,小保护区物种存活率低,大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拥有较多物种。
3、栖息地是同质性的保护区,如果要分成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尽可能的靠近。这样将增加保护区物种迁入率,减小物种绝灭概率。
4、如果是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应等距离排列。这意味着每一个保护区的物种可以在保护区之间迁入和再定居;而在线性排列的保护区,位于两端的保护区相隔距离较远,减少了物种再定居的可能性。
5、如果有几个不相连的保护区,用廊道把他们连接起来可能会明显的改进保护功能。物种可以在保护区间扩散,而不需要越过栖息地之“海”,从而增加物种存活机会。
6、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保护区应尽可能接近圆形,以缩短保护区内物种扩散距离。如果保护区太长,当保护区局部发生种群灭绝时,物种从较中间区域向边远区域扩散的速率会很低,无法阻止类似于岛屿效应的局部绝灭。1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
1、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随着景观破碎等作用导致的景观异质性的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丰富,物种基因的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
2、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物种在异质性的景观中的定居可以是随机的,但通常是非随机的,即景观异质性愈高,物种多样性也愈高。
景观生态学试题库 篇6
3结语
只有保证生态完整性,才可以进行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景观生态学应用在水利工程生态评价中,符合生态完整性的特点,通过系统分析相应水利工程前后的景观优势度和稳定性,可以有效掌握工程建成前后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相应的情况找到一定的解决措施。但目前这一方式的使用时间较短,还需要经过不断地完善,才能发挥其更好的作用。
景观生态学试题库 篇7
景观生态学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20世纪80年代后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研究内容的日益丰富, 逐步奠定了它在环境科学中的一种新兴和交叉学科的地位。国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成果比较多, 而且已经被成功地运用于评价和分析景观生态系统、生态破碎化、生态与农业的关系及生态环境演化等领域[1]。国内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比较晚, 始于上世纪80 年代, 随着农业旅游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规划与设计中的运用。
2 景观生态学基本概念
景观, 是指由若干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以相似的形式重复出现的一个空间异质区域, 这些生态系统构成景观中明显的斑块, 这些斑块称景观要素。
斑块, 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斑块是物种的聚集地, 它的面积大小、形状、类型、边缘、和数量对生物多样性、各种生态学过程和景观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2]。
廊道, 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 如农田间的防风林、河流、道路、峡谷和输电线等。
基底, 就是在景观中起背景作用的连续的斑块, 其他斑块类型以镶嵌的形式存在于其中。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城市用地基底等等。主要表现为旅游功能区之间的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带状的树木、草地、河流等自然要素。
景观生态学, 是以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相互作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主要研究地表各种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强调空间异质性、生态学过程和尺度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3]。
3 观光农业及景观功能探析
3.1 观光农业的含义
国 外的观光农业多为都市农业 (City Agriculture) 、狭义的旅游农业 (Agritourism or Agrotourism) 和乡村旅游 (Rural Tourism) 三部分。国内学者在研究观光农业时, 经常使用“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农业”、“农业观光园” 等概念[4,5]。通过文献书籍整理, 笔者认为: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业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 以农业为特色, 集度假、观赏、教育、科研、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园区。
对景观生态学而言, 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 包括观光农业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 构成各类农业景观[6]。这种空间特征, 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于观光农业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基本前提。农业景观由草地、耕地、林地、树篱、道路及水体等镶嵌而成。
3.2 观光农业景观功能体系
景观功能的发挥主要涉及到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许多观光农业园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开展农业生产, 并且自主或与外界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与产品研发工作, 因此, 观光农业园除具有农业生产功能与观光旅游功能外, 还具有科学研究与科技示范的功能。在这些基本功能中, 农业生产功能是基础, 观光旅游功能是主导, 科研示范功能是动力, 三大基本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观光农业园的功能结构体系。如图1:
4 景观生态学原理在观光农业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4.1 景观生态学原理
4.1.1 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
生态整体性和景观异质性原理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理论[8]。生态整体性认为,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含有等级结构, 具有独立的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景观要素在景观中的时空分布不均匀, 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 即景观在一个区域上的变异程度。事实上, 农业景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斑块类型多且差异性大, 这种特征能够使生态农业景观的规划与设计更多样, 能实现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并减少农业灾害。
4.1.2 景观结构与功能原理
景观的结构, 即斑、廊、基及其比例组成的不同, 将直接影响物种、能量、物质流动等功能特征的变化。结构是功能的基础, 功能的实现以景观协调有序的空间结构为本, 不同的空间结构形式, 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类型。景观元素是景观单元的基础, 个体景观单元的合理利用方式是景观结构协调有序的基本保证, 景观规划由目标到功能, 到结构, 到具体单元逐级进行, 每一步都是上一步内容的具体化。
4.1.3 边缘效应原理
在现实的各种系统中, 无论是自然生态系统或是人为生态系统, 均是相对的和有限的, 在它们的交界处体现着不同性质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其结果必然赋予交错区以独特性质[9]。所谓的边缘效应就是指斑块与基质等边缘部分有不同于内部的物种及物种丰富度, 景观要素的边缘部分可起到半透膜的作用, 对通过它的生态流进行过滤, 边缘带越宽越有利于保护其内部的生态系统。而且从信息美学角度看, 不同质的两种构景元素的信息量大, 构图易产生美感[10] 。
4.2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观光农业景观规划设计
4.2.1 功能区规划设计
(1) 农业生产区
为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 采用立体种植是实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立体种植就是利用边缘效应原理, 构建一个多层配置、多种共生的垂直多边缘区以此实现各边缘区对资源的划分和各生态位的“谐振”, 提高产量和生产效率[11]。如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业园的茶树-橡胶立体种植结构中, 橡胶与茶树在地上和地下形成边缘区, 避免了两者对光照和水肥的竞争, 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充分利用[12]。
(2) 农业养殖区
基于边缘效应的多元化养殖可提高养殖效益。多元化养殖的原理是:将生态位不同、生态习性互利或相容的动物类群按适当的比例混养在一定空间内, 创造多重边缘, 实现充分利用空间、饲料资源, 强化养殖区内的物质循环, 保持养殖系统的高效与稳定。如湖泊中蟹、鱼混养, 利用河蟹与草鱼的食性及生态位的互补优势, 蟹的饲料多为谷物性, 其残饵及蟹食草后造成的断草漂浮于水面, 可被草食性草鱼利用。如此, 既减少了残饵在水中的残留及由此引起的腐败作用, 又实现了充分利用饵料的目的[13]。
(3) 观光采摘区
观光采摘区在进行开发规划时, 必须考虑区内所有的自然和人为过程, 亦即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行性。要充分体现不同地区果树特点, 除主栽品种外, 还应有更多的品种, 观花期要长, 采摘期也要长, 使游客真正体会到春季赏百花, 秋季采百果的亲身体验, 感受领略当时的鲜活场景, 从而提高游赏兴趣和宣传效应。
(4) 科技示范区
科技是保障农业观光园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能够带来一定的环境效益。通过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 展示果蔬、花卉等特色农业生产景观与经营模式, 传授系统的农业知识, 使游客增长教益。
4.2.2 本底 (基质) 的规划设计
基质的作用在于它作为整个园区的大背景, 其连续性强, 便于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从而对园区进行景观功能分区和旅游生态区划。观光农业园区中基质的形状、孔隙率、边界形状影响了观光农业景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的大小, 是观光农业景观旅游形象设计以及功能斑块划分的基础。
在具有高连接度的基质里, 物体穿越基质时不受屏障的阻拦, 为了降低基质的连接度, 在林区常建防火道;为保护内部物种, 有时又需要提高基质的连接度。农业观光园内基质要根据不同功能分区, 对农田、林区、湖泊等适当提高或降低其连接度, 从而保证各景观要素间能量交流的同时也增强其保护性。基质的有些部位可能较窄, 以致影响到物体沿基质的运动速度, 风和水流及其携带的物体运动到狭窄地带附近往往会加快, 而有些动物在通过该地带时则会减速小心通过。狭窄地带对于流动的物体来说非常重要, 在景观规划设计中, 要适度把握其出现频率。
4.2.3 斑块的规划设计
正如前文所述, 农业景观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斑块类型多且差异性大。斑块大小的最优景观设置, 是使斑块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在几个大型自然植被斑块的组合中, 点缀众多分散在本底中的小斑块, 并与之相连,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一来, 大斑块更有能力维持和保护基因的多样性;小斑块占地面积小, 不但可以提高景观多样性, 而且可为景观带来大斑块所不具备的优点, 有利于物种的扩散和保护。
农业观光园内的竹林、农田、村落等相对稳定的斑块, 要实现最少的人工干预和建设投入, 增加的设施宜选用当地自然材料。另外, 竹林, 农田, 村落各个区域在生态环境设计系统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 设计时要把握重点, 有的放矢。我们知道, 在生物力和非生物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生态交错带的环境趋于异质化和复杂化, 明显不同与两个相邻斑块的环境条件, 所以, 对于竹林斑块的设计要根据生态学的边缘效应, 在竹林四周配植散生灌木丛, 以保证生物的多样性。
4.2.4 廊道的规划设计
廊道建设可以增加斑块连通性, 使不同斑块浑然一体, 成为游客畅游的通道, 也会成为斑块间物种迁移的屏障。斑块内道路廊道的设计要科学环保, 以林间小路、河岸等为主, 体现自然绿化意境, 并注意合理组合, 互相交叉形成网络, 强化其在输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设计。为丰富游人的审美感受, 还应注意道路路面的光影变化, 以便延长游客的观赏时间。区内廊道设计要避开生态脆弱带, 尽量选择生态恢复功能较强的区域进行充分利用自然现存的通道, 如河流等, 但连接各景区的廊道长短要适宜。区间廊道的设计应尽力使道路所通过的客流量与区内环境相一致, 在道路施工上尽量利用接近自然的无污染的材质如卵石、沙子、竹木等方式增添其自然情趣。
廊道数目的规划, 应保持原有的小溪河流等自然廊道, 适当增加道路廊道, 以利于物种的空间运动和本来是孤立的斑块内物种的生存和延续。景观生态学认为溪流廊道生态功能最重要的两个影响指标是连续性和宽度, 河流两边应该保持足够宽度的植被带, 以控制来自两岸的污染物质, 并为物种提供足够的生境和通道。
5 结 语
景观生态学在空间结构分析上的独特优势, 为观光农业景观结构的研究提供有关的研究原理、方法和相应信息。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与农业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 在景观设计时需要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 以保护为前提, 以林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以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植被现状和历史特点为基础, 本着因地制宜、整体优化、突出个性的原则, 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达到最佳的生态价值和美学效果, 实现自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摘要:观光农业是近几十年来兴起的一种融农业产业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景观生态学主要诞生于地理学和生态学之间的交叉,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其研究内容日益丰富。随着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景观生态学与农业景观规划的关系日益密切。对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做了界定, 系统分析了观光农业的景观功能, 重点讨论了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观光农业园区中的本底、斑块、廊道和景观最优格局, 以保证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景观生态学试题库 篇8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学发展的自然结合。景观(Landscape)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概念。景观一词最早出现在《赞美诗》中,用于描述基督圣地耶路撒冷的美丽景象,作为视觉审美的对象,在空间上与人物我分离,景观所指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土地、人对城市的态度,也反映了人的理想和欲望。
在德语中,Landschaft一词是景观的同意语,但包含了更多的地理空间的含义,被解释为整体空间环境中可视性的空间整体。19世纪初,德国著名地理学家Von Ilumboldt把景观一词引入地理和植被科学中,地理学家限制了概念的内涵,用于表示地壳的地理外貌和形态特征。
俄国地理学家拓宽了景观一词的含义,使之同时包含非有机体和有机体的现象,第一次使景观有了生物学的含义。贝尔格1931年把它定义为:“地理景观是物体现象的总体组合,在这个组合中,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和人的活动是同意的,协调的整体,典型的重复在地球的一定地域内的。
1971年,德国地理学家Troll将它定义为:“综合了地理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和事物在人类生活空间的可见实体”,从而使人成为景观的主体。
景观作为符号,是人类历史与理想,人与自然、人与人相互作用与关系在大地上的烙印。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相叠加的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种景观:一片森林,一片沼泽地,一个城市里面都是有物质、能量及物种在流动的,是“活”的,是有功能和结构的。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在广义上,景观是指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狭义景观则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二、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是地理学与生物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或者更具体的说是景观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能量流、物质流、物种流及信息流在地球表层的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内部功能、时间与空间的相互关系及时空模型的建立。景观生态学把地理学研究空间相互作用的水平方法与生态学研究功能相互作用的垂直方法结合起来,探讨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及其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以及空间异质性管理。
在1981年,当国际景观生态学联合会在荷兰举行第一次会议时,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萘沃德在报告中说:“在时间空间中所有组成成分相互关系的研究称为景观生态学。但是那些利用景观生物分部学与景观分类结合,描述图例、编制景观图的工作,不是景观生态学。”C.Troll在1968年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对景观某一地段上生物群落与环境间的主要的、综合的、因果关系的研究,这些相互关系可以从明确的分布组合(景观镶嵌、景观组合)和各种大小不同等级的自然区划表现出来。”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它包含的内容相当广阔。
三、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景观的系统整体性原理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完整的结构,且有相应的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功能,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和美学价值。景观是具有明确边界,在空间上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一个健康的景观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功能上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以及动态上的相对稳定性。
景观的系统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景观总是由异质的景观要素所组成,景观要素的空间结构关系和生态过程中的功能关系等水平方向上,而且还表现在景观等级系统结构中垂直方向上不同等级水平之间的关系。景观的系统整体性明确了景观生态学研究方向和方法论特点。
2、景观生态研究的尺度性原理
景观生态的研究一般都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在更小的尺度上分析其成因机制,在更大的尺度上综述变化过程。
3、景观结构镶嵌性原理
镶嵌性是研究对象聚集或分散的特征,在景观中形成明确的边界,使连续的空间实体出现中断和空间突变。Forman所提出的斑块-廊道-基质模型就是对景观镶嵌性的一种理论表述。
4、景观演化的人类主导性原理
景观演化的动力机制有自然干扰与人为活动两个方面,由于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普遍性与深刻性,更有人为型、经济型景观。
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景观生态”一词最早是由德国著名地植物学家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相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首先提出的。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19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学科综合思想的萌芽期;3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的学科思想巩固阶段;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的学科初创期;从80年代初开始的国际景观生态联合会成立之后的全面发展时期。
直到这时景观生态学才真正在把土地镶嵌体(land mosaic)作为对象的研究中逐步总结出自己独特的一般性规律,使景观生态学成为一门有别于系统生态学和地理学的科学。以研究水平过程与景观结构(格局)的关系和变化为特色。这些过程包括物种和人的空间运动,物质(水、土、营养)和能量的流动,干扰过程(如火灾、虫害)的空间扩散等。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景观生态规划发展历程——纪念麦克哈格先生逝世两周年.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p70-9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龙花楼.采矿迹地景观生态重建的理论与实践.地理科学进展,1997,16(4):68-74.
3 俞孔坚,李迪华.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国外城市规划,1997/3.
4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生态学杂志,1999(6):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