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景观规划(精选12篇)
新农村景观规划 篇1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内部经济的发展,还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周边环境的保护。要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环境收益、生态收益,以环境为代价的农村建设是短暂的,是不科学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农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1 农村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方面农村房屋逐渐增加,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村落景观出现倒退。土地资源浪费,树木没有规划的大批砍伐,无计划的开垦和放牧导致水土流失,一味追求跟城市接轨导致农村的传统景观遭受破坏,很多地方别具特色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遭受冲击。环境污染、人口压力、自然气候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的人居环境。总之,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农村景观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暴露了农村景观规划的缺失的问题。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之间差距缩小,农村经济得到发展,在农民收入增加的情况下,农民开始逐步修建较高品质的房屋,修筑水泥路,部分区域增加了公共娱乐场所,置办了娱乐设施,但是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开发不科学,导致某些地方旅游开发过度,生态失衡。许多农村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注重用地方性的行政手段控制乱搭乱建、破坏生态的行为。(见图1、图2)
2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不适应当地发展
到现在为止,很多农村的发展没有科学依据,住房大多由本地农民自己设计,基本上没有娱乐设施;有一些村庄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原理非常简单,因为没有和县市的区域规划相互结合,不能够满足长期的发展目标。要想设计出更好的村庄,必须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还要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然后进行统一的规划处理。
2.2 建筑形式无特色
新农村农民的观念和意识在城市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一些致富的农民放弃了对家乡的认可以及崇敬,而是盲目效仿城市,不断地城市化改革村庄,所以现代农村变得凌乱,各种各样的设计要素都混合在一起。由于现代材料地不断使用、建筑染料地不断涂抹以及建筑形式的漏洞,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景观的发展。
2.3 农村景观设计城市化
农村是现今发展更新的主要目标,为了建设新农村,给农村居民带来城镇生活享受就开始了建设农村,但建设的方法出现问题造成农村建设的失误。现代农村的建设不但要改造硬件设施,还要改造环境,保留其原有使用价值,这样的改变才更具实用性和完美。
2.4 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
农村的景观以观赏为辅以实用为主,当地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会带来经济利益,还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但是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一些错误元素,把农村改造与城市建造相混淆,误认为把城市花园别墅小区的模式搬入农村变为农民新居就是实现城市化,家庭庭院的缺失使得农村家畜无处饲养,种菜地被改建为花园,只有观赏能力不具实用性,粮食丰收也无处储藏。只注重建设而没结合农村实际应用,这实际上不是对农村的改建而是更改,它使农村失去存在价值,对居民生活和农村经济造成影响。
3 结语
新农村景观建设把握规划、建筑和景观的互动态势,形成良性的互动设计机制;探讨地域性历史文化及革命传统在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的意义,及新农村景观与当地众多文化因素的结合方式;通过不断研究当地居民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的变化与发展,制定出与时俱进、与人俱进的农村规划蓝图。使当地的农村景观更加人性化,更具有创造性,更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特色规划的探讨[J].广西城镇建设,2008(5)
[2] 赵静飞,宋丽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江西建材,2015(2)
新农村景观规划 篇2
关键词:高校园林;景观设计;新思路
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地方,其建设必须考虑教学与人文环境的结合,创造一个人性化、综合性、有内涵的大学环境,让莘莘学子能从高校的每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和教育。而这其中,高校的校园景观环境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高校育人环境的标志,最能体现一个大学的品味。
1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现状
如今高校所处的位置大多是市区,周边的喧嚣繁杂、高楼林立已经把高校校园围合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校园园林景观的改造来提升大学校园的内涵建设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周边环境恶化的新形式下,高校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必须有新的思路。只有拥有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才能够陶冶师生的情操,提高师生的道德修养,激励师生的进取意识,培养严谨的治学风气。大学生的许多思维方法和行为意识,都是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悄然养成[1]。
2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总体构思
因各高校专业性质、学科特点、地理位置等有所不同,因此,高校的校园环境景观建设要结合高校本身特点。应与地域文化相结合,形成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够直接体现学校当地的地域特点、学校类型、办学特色及文化内涵等,使之成为学校乃至当地一个展示自我的窗口[2]。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先确定一个发展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来达到提升内涵建设的目的,而内涵建设不仅仅体现在学术和教学方面,整体的文化环境的营造是将知识传达给学生的有效途径。针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综合性高职院校的特点,确定校园景观的主题定位——“生态校园、特色校园、文化校园”展示自然、阳光的校园风光。
3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设计总体规划
3.1校园中心广场规划设计
学校南门入口属于校前区部分,是进入校园后比较独立的空间,也是校内最大的一块绿地,是改善周边因高楼林立而产生压抑感的重点区域,同时也是校园入口与其他校园景观的联系所在。这一部分是整个校园景观设计的重点,该部分设计成校园入口广场即校园中心广场(见图1)。整个校园的景观设计确定自然式园林的风格,校园中心广场的设计首先选择自然式的高地形,抬高该处地形主要是为了能平衡校外高层建筑的高度,降低在校内形成的视觉压抑感。在抬高地形的过程中,还把握住地形与两侧建筑之间的空间平衡,在两侧建筑的前部空间里同时设计与中心广场风格统一协调的微地形,同样赋予自然式园林的风格。当然,在处理两侧的微地形景观时,也把握了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的原则。比如,在植物的选择上,主地形主要选用高大的乔灌木,达到以绿色为主的比较庄重的效果;而两侧微地形选择了色彩比较明快、树形低矮的花灌木,形成与主地形互补的轻松活泼的效果。这样不仅丰富了整个校前区部分的植被类型,而且从色彩上也有了变化,使得主地形与微地形相辅相成,形成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的独特风格。这3个部分的组合完成了校园南门入口中心广场区域,做到统一中有变化,协调中有特色,因地制宜,宛若天成。在这种自然式园林中,师生感到与大自然的距离拉近,心情愉悦,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观,每天清晨久违的鸟鸣声伴随着师生的朗朗书声,确有心旷神怡之感。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学育人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融入环境,环境辅助教学,得到的教育远远超出知识本身。
3.2校园教学区小游园规划设计
教学区小游园本是一片银杏林,因为过密,银杏树的生长势都很弱,没有形成景观,且银杏林中没有活动场地,造成空间的浪费,学生无法利用。在新的规划设计中,我们采用自然式可进入园林的形式(见图2)。具体的做法是,在原地形的基础上改造微地形,与校园主景区保持风格的一致性。该区域面积较大,同时肩负着师生晨读及休憩的功能,所以在设计时注意“静谧”的要求,植物的选择多以树冠丰满、树形高大、隔音效果强的树种为主。为达到可进入的目的,设计各种类型的汀步,同时兼顾景观美和文化氛围,在路灯、雕塑等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增加文化元素和自然野趣。改造完成后的小游园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地方,在优美的园林中享受自然和文化的熏陶,这是新时代的教育者更应肩负的责任。
3.3校园生活区景观规划设计
生活区的景观设计主要围绕餐厅与宿舍区域,主体风格依然是自然式园林,因为餐厅周边人流量较大,在保证正常交通及集散的前提下,尽量增大绿地面积,在原地形基础上增加比较平缓的微地形,植物的选择上保留原有的大树,其他树种以中乔木及灌木地被花卉为主,形成具有野趣的田园风格。师生在就餐及返回休息区的沿途可以欣赏到美景,在诗情画意中放松心情。
4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不仅仅是要有教育模式的突破,同时还要兼顾利用有限的资源塑造具有特色的大学校园,使高等学府的莘莘学子们能沐浴在大教育的环境下,不仅是学业上,更要在综合品质上,在点点滴滴的熏陶中逐步成长和发展,高校的校园是培养学生高素质情操的阵地,一个科学、生态、优美、宜人、有文化的校园环境将给教育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通过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景观的规划设计,能给高校的校园景观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探析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
中国的传统民居,都是受着气候、地域、文化、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了不同的环境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人生活的需求,传统民居与现代人的生活之间表现出许多矛盾。为适应新时期农村的生产、生活,对新农村建设进行更新及发展势在必行。对新农村建筑景观的设计需要注重农村特点,既要继承传统建筑的优秀遗产,又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
1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建设现状
1.1 生产与服务性差
园林景观是建筑、山水、植物、诗画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兼具观赏、游憩、环境保护及生产使用功能。 新农村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乡村园林对使用功能有其特殊要求:一方面要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要满足村民休闲娱乐的需要。但目前许多村庄规划在设计上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生产活动的需要,公共服务设施落实不到位。 有的新农村建成后,农民连打谷晒谷场所都没有,也没有适合的休闲娱乐健身场所。
1.2 景观的乡土特征不够突出
规划者对乡村生活方式、乡村历史、民俗文化了解不够,不能充分挖掘新农村景观的特色,在设计上盲目跟风,片面追求时尚或照搬城市园林景观模式,破坏了原来的地形、地貌,导致景观的乡土价值流失或乡土特征不够鲜明。
1.3 景观时效性差
自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后,各地相继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一批村容整洁风景怡人的现代新农村景观。 但没过多久,村容村景就大不如前,景观时效性差。分析其原因,一是后续资金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景观维持和保护费用;二是村民缺乏景观意识,对自己所处乡村的社会、经济、生态、美学等方面的价值不清楚,更谈不上维护;三是景观系统自身的生态功能不健全,系统的自净能力不能恢复和补偿景观损耗。
2 新农村建筑空间景观规划设计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不可能完全照搬原有的建筑村落模式,也不可能照搬与农村景观不相融合的城市建筑形式与环境景观,具有乡土特色的外部环境以及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村落最为重要的特征。从规划学和现代景观学的角度出发,构建新农村环境景观体系,改善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的保护农村乡土特色,建设集休闲旅游和生产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建筑景观任重而道远。新农村景观建设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学科,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必须在美学、生态学、植物学、建筑学、材料学、气象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
2.1 强化景观规划理念
将景观设计规划理念纳入新农村建筑规划中,需要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发挥当地的地域个性,即地域所具有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产业、气候条件、土地条件、村民思维方式和建筑样式,设计既要扎根于地域风土,即当地气候、地质、地形、植被等,又要传承地域历史和文化。
2.2 改造乡村民居景观
在新农村建设中,对于现有乡村民居中有历史价值、名人价值、艺术价值的古旧民居,要尽量予以保护、修缮,有的可对内部进行一定程度的现代功能完善,便于现有居住者的生活改善;对于村民自建不符合本地传统民居风貌的砖混建筑,应进行传统风貌改造;对于统一新建的新村,应具有乡土特色,尽量避免现代样式、城市样式;对于无景观价值、无法改造的新旧建筑应予以拆除。
2.3 加强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修复
乡村传统文化景观大都没有得到政府文物部门的保护,但对于乡村景观和村民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注意保护、修复。对于曾经塑造了村民记忆而又已被拆毁的重要传统文化景观,可在修旧如旧的前提下进行重建。如一些村庄里的牌坊、戏台、庙堂等。要深入挖掘地方传统建筑文化及民俗文化的精髓,继承传统建筑所特有的造型及构造手法,实现现代乡村建筑的文化复兴。
2.4 注重公共空间景观建设
传统的乡村一般都有公共空间,比如祠堂、戏台、水塘边、集市场地、村口大树下等等,它们是村民集体活动和相互交流的重要场所。这些公共空间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景观建设中体现乡村文化内涵的重要方面。在景观建设中,要注意赋予这些历史传统场所与空间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的形式和功能,满足现代乡村居民生活与休闲娱乐的需要。对现有公共空间应进行建筑改造、四周绿化、座椅设置、灯光配置等景观功能完善,根据村民需求和村庄实际,进行新公共景观建设。
2.5 建筑景观“点”“线”“面”体系构建
“点”——民居庭院空间。庭院是中国传统空间体系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建筑组织群体空间的基本单元,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庭院是乡村建筑景观的主要部分,在设计中可从植物景观、水景观、设施景观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划。
“线”——街道空间景观。街道空间要结合地貌、地形进行植物、水体、铺装、小品、宣传等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个性特色的街道空间景观。
“面”——广场空间景观。在广场设计中可结合农村独有的特性,采用一种质朴的设计手法,利用当地材料、传统符号、人文特色等,来展示地方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强调节点的实用性、观赏性、地方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2.6 新农村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景观的可持续性
针对乡村园林景观时效性差的原因,在规划设计时,规划人员必须综合考虑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因素,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在生态方面,遵循生态原理进行设计,建立和健全长期有效的生态机制,重新塑造一个自然生态平衡的乡村环境,通过发挥系统的生态功能来保持景观价值。在经济方面,要考虑到经济合理性,尽量以绿化为主,适当减少水景、小品等工程景观设施,这样既能减少一次性建设费用,又能大大减免了建成后的使用和维修成本。同时还要重视发挥园林景观的生产功能,如开展农林复合经营,或者选用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果树作造景树,选择具药用或食用价值的观赏植物作地被,这样既能为村民创造经济效益,又能调动村民热爱和保护园林景观的积极性。这些措施在为农民创造良好的景观的同时,降低了村民的经济负担,使景观产品得以长效经营,稳步发展。
浅谈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的建设 篇4
新农村景观是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 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乡村景观既小同于城市景观, 又不同于自然景观, 其特点之一是大小不一的居民住宅和农田混杂分布;既有居民点、商业中心, 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地方民居各有特色, 风土人情迥异。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提出, 标志着人类对自身与环境的关系获得了意识上的进步, 对生存的景观也建立了新的认识:它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物质流的载体, 又是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信息源, 体现了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对人的约束。乡村景观的美不仅是形式上的美, 更是建立在环境的秩序与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轨迹之上, 体现生态系统精美结构和功能的生命力之美。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乡村景观, 应该是融合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有机整体。
2 新农村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新农村景观规划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其根本目标是创造一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生态系统。在新农村规划中对其景观规划的目标体现了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创造一种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人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 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和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 确保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便。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实践应贯彻以下原则: (1) 整体综合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 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复杂载体, 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运用多学科的知识, 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和管理, 达到整体最佳状态, 实现优化利用。 (2) 景观多样性原则:多样性是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资源变异性和复杂性的量度, 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即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两方面。多样性程度越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大:同时也使得景观更具有丰富的个体特性。 (3) 自然景观优先原则: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景观规划设计, 要求人类对自然的介入应约束在环境容量以内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物流、能流的基本通道, 创造既服务于人, 又与自然环境相融洽的最佳场所。 (4) 生态美学原则:生态美包括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以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形成鲜明对照, 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
3 新农村生态景观规划建设的方法
3.1 保护环境敏感区
通过对农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往往是表现区域景观突出特征的最关键地区, 但又脆弱且经不起破坏和难以弥补。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就是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通过调查、分析和评估确定区域的环境敏感区的位置范围及环境容量, 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防止不当的开发和过度的土地使用。
3.2 完善景观结构的方法
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 因此, 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 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 同时根据乡村现状确定斑块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有效、可以自我供给、自我支持的动态景观。
3.2.1 重视新农村廊道建设
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常见的农村廊道包括农田间的防风林带、河流、道路、峡谷等。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廊道是各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
在新农村规划中非常重视对自然廊道的保护和利用。自然廊道的存在有利于吸收、排放、降低和缓解污染, 形成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保护环。其主要包括河流廊道和山脉廊道两部分。古人云:“仁者乐山, 智者爱水”。水体是大地之肾, 水是智慧的象征, 水是生命之源, 水是园林之神。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 对于河流廊道本着以保护为主, 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主要以营造堤岸防护林带为主, 并与沿线乡镇、村庄绿化以及庭院绿化相结合, 构成江河两岸“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嵌合, 错落有致, 富有浓郁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风光。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人工廊道的建设即是一要点也是一亮点。人工廊道主要指人工修建的铁路、公路及其它通道。它在物质运输、人员流动、气流交换、生物流动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农村来说人工廊道主要就是村道、目前农村道路主要存在着“布局不合理、连通性差、无绿化、无硬化”的问题, 没有形成良好的道路交通网络。在规划中本着以“方便化、绿化、硬化”的原则, 形成高效有序的道路网络, 增加道路廊道的连通性;注重道路两边的绿化。在树种配置上, 以乡土树种为主, 常绿、落叶相结合, 高大、中等、矮小相配合, 营造复层绿带景观、即形成一道优美的景观线, 又形成一道有效的防护屏障。
3.2.2 突出斑块建设 (斑块patch)
是城市景观要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斑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 并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单元。对于乡村景观而言斑块可以是农田、居民点、草地等。在本次新农村规划建设中, 注重斑块理论的应用, 在规划建设中, 因地制宜形成了两种板块特色生活居住区斑块、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生活居住区斑块:农村原有居民点布局主要存在着分布散乱、建设混乱, 新老房屋混合布置, 居民点内缺乏公共绿地的问题。以斑块建设的均匀性理论为指导, 在规划居民点时以“统一集中, 均匀分布”的原则来布局。同时, 在居民点之间进行公共绿地的建设, 既有利于绿地的均匀分布, 也使居民点间得到有机的联系。
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利用农村现有的农林资源, 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 结合观光旅游开发, 形成具有特色的特色农林生产区及农业观光旅游斑块。
3.3 生态工程方法
新农村景观规划 篇5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新农村景观建设探讨 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原生态;景观
千百年来人类不断地无节制的索取,已经使地球难负重荷,可用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近30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让广大农民富裕起来了,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的生态环境却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农民的生活环境严重恶化。这个问题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农村和农民问题已经成为党和政府最关心的国家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目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进行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深入的调查研究,详细了解农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现状,明确建设的最终目的,才能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农村居民生存和生活环境。
1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发展生产、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文明”。其中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充分利用地域特色、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保护农村原生态环境是村容整洁的主要内容,景观建设是村容整洁的核心任务。
2 影响我国目前农村景观建设的因素
进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对住居环境进行优化改造,还必须要考虑到人文环境等因素。因此,要对农村的基本情况做详细调查研究,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和民俗民风的不同特征,了解城郊和偏远山区农村的差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影响农村景观建设的因素有很复杂,下面仅从农村内部分析影响农村景观建设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2.1 农村经济形式的多样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让部分农民完全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人口大量涌入城镇、城市,使原来的本土农村居民人数减少,许多乡村只留下了老人和小孩,农村常住人口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将间接地影响农村景观建设。
2.2 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交通、生产、生活工具和设备的进步,以及电视、网络、通讯等普及。同时,经济条件的改善、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价值观的改变等各方面都影响着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3 交通系统的发达改变住居的格局。由于公路、铁路等交通系统的不断完善发展,农村一些老的住居区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使老的住居区人口大量搬迁,新的住居区建设趋向城市化。另外,社会、人际关系和结构的变化也是影响农村景观建设的因素。
2.4 农村居民的环境意识和综合素质。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部分农民的封建迷信和小农意识较强,影响甚至阻碍农村景观规划建设的实施。
3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经验不足,在建设实践过程中不免出现一些错误和失误。主要表现在:
3.1 长官意志,追求所谓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大跃进”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和乡村没有充分考虑地域条件,盲目开发经济项目,建设项目不科学、目的不明确,没有因地制宜,不能很好地满足当地村民的生活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不能有效地发掘农村内部潛力,没有着重考虑农村本土居民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正主人。如盲目发展休闲农业,完全依赖城市居民节假日的休闲消费,导致大量设施闲置和资源浪费。
3.2 破坏原生态环境自然环境。部分地方和乡村政府环境保护意识不够强,不能严格地执行国家的环保政策。村庄建设没有完整的规划或规划不到位,农村宅基地的选址受封建迷信等陋习的影响,使农村村庄的整体建设规划不能切实执行。乱占耕地、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建筑样式五花八门,缺乏地方特色,不能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基础设施不到位,农民的环保意识差,生活垃圾和废水不能得到妥善处理,农药化肥的使用不科学等,也造成农村环境不同程度受污染。乱砍乱伐、乱取土取石破坏自然山林,特别是一些污染企业不能有效控制排放更加严重地破坏农村原生态自然环境。
3.3 忽略了景观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从景观美学和艺术层面进行合理的设计,新农村景观效果不理想。如建筑物的色彩、造型、比例不协调,所谓的景观建筑不能融入自然环境。新建的乡村景观缺乏特色、千便一律,农村景观城市化、公园化与自然环境不协调。新农村景观建设中盲区较多,如村民宅前屋后的私有空间及公共空间的死角容易被忽略,造成乱堆乱放,影响整体景观效果。
4 新农村景观规划建设构想
新农村景观建设应该有别于旅游区景观建设,它不适宜大量的接受游客;应该尊重农业生产的规律,不能完全以发展旅游为目的。
4.1 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地确定景观建设的基本定位。根据当地农村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的特色来定位,进行实事求是、科学统一的合理规划。分为分散生产型景观、集约化生产型景观和体验休闲型景观三种形式。
分散生产型景观:主要是针对较偏远且旅游资源相对贫泛的地区,以原生态个体农业生产形式为主,保持当地村民原来的基本生产、生活状态,重点加强生活基本设施(卫生设施等)和景观优化建设,以改善当地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基本条件为目的。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最大地保护原生态环境的优点。
集约化生产型景观:以产业为基础,主要目的是发展经济型农业,进行规模化农业产品生产,土地相对集中地使用,景观设计要围绕农业生产来实现,不同的农业产业有着不同景观效果,适合作为农业观光园的形式。如以林业、渔业、牧业或其他农业经济作物为主体的农业休闲观光园。发展经济和乡村景观建设相结合,可以引进社会商业资本,节约国家建设资金。
体验休闲型景观:此类型主要以吸引城市居民休闲体验为目的,一般建于城市郊区,交通相对方便,有相应的休闲娱乐设施,景观建设相对精致,是现代城市人近距离接触农村生活、接触自然的重要途径。
4.2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新农村景观建设应该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为原则,景观建设必须要全面地考虑农村居民的各种需要,合理利用资源,尊重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和习俗,发展当地经济,尊重他们传统的生活秩序和规律,尊重当地文化。
4.3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在农村景观建设中,要有计划的合理开发利用乡土和可再生资源,坚决反对掠夺性、破坏性建设,坚持低碳生活、节能减排。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和农村是一次新的发展机会,农村景观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的新课题,也是我们相当长的历史任务。建立完善的景观规划体系,保护、优化农村本土文化和原生态环境,更是各级政府、景观规划设计专业人员和广大农村居民的共同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光俊。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利用与改造初探——以郴州市苏仙区桥口镇排塘村为例[J]。大众文艺,2011,(16)。
[2]彭重华,于运乐,王丽。长株潭新农村景观偏爱模型研究——以长沙光明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3]李少红。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街道景观优化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1,(4)。
新农村景观规划 篇7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新农村建设,发展,安义古村
安义古村落群位于江西省南昌市郊西山梅岭脚下, 距南昌市区60公里。安义古村的古建筑群主要由罗田、水南、京台三个自然村组成, 三个古村落相距约二华里, 呈三角形分布。安义古村落群有上千年的历史,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2006年, 安义县将罗田、水南、京台三个自然村整体划入石鼻镇, 成立安义县古村群管委会。并与香港恒茂集团合作, 共同成立江西安义古村群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对安义古村进行整体开发。
1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古村落保护的现状
古村落是中华名族千年文化的瑰宝,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各类民族风俗、传统制作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古村落正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体。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对古村落旅游项目的开发, 对古村落这类文化遗产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逐渐显现。
(1) 古村落失去原有风貌, 随着古村落原住居民的人口上升, 而现有的住房面积又有限, 很多家庭都出现三代、四代同堂, 挤在一栋老宅子里。这就造成居住环境底下, 生活质量底下等局面。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就会建造新的住房满足生活需求。这就造成新旧住宅混合, 新建住宅外形与古建筑相比要简单很多, 缺乏特色,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古村落原有的风貌。另一方面, 很多以前缺乏管理的违规建筑, 擅自对房屋修改、建造等遗留下来的问题, 也导致很多古建筑被破坏, 古村落的原本风貌逐渐淡化。
(2) 古村落呈现“空心村”局面, 笔者多次到访安义古村, 在游览的过程中发现该古村群内年轻人较少, 大部分都常年在外务工, 只有一些上年纪的老者在家留守。他们以在旅游区买点土特产、开三轮小出租等为经济收入。这样一来导致村中不少古民居无人维修管理, 房子逐渐损坏。
(3) 村民对古村落缺乏保护意识, 很多村民文化程度较低, 缺乏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认为破旧的老屋没什么意义, 自己住又不方便, 想卖也不会有人来买, 不能正确认识古建筑的不可再生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所以对自己祖上留下的老屋保护意识不强。
(4) 缺乏维修经费, 据笔者对安义古村的走访了解, 目前古村内有:民俗文化馆、闺秀楼、黄氏宗祠、京台古戏台等几个古建筑景点, 属于以前比较富裕的家庭留下的大宅院, 在古村内更有历史价值。只有这几户人家是政府拨款进行维修管理。其他普通的宅院都是没有政府拨款扶持的。这样就造成很多古建筑自然损坏, 渐渐的消失。
(5) 旅游开发力量薄弱, 由于政府对旅游宣传等不到位, 导致古村落慕名前来的游客数量不多。笔者几次到访安义古村, 来浏览的游客都少之又少, 只有逢五一、十一这样的小长假旅游人数会多一点。安义古村不像凤凰古城、丽江古城那样声名远播, 吸引无数中外游客慕名前去, 为当地的旅游业及经济带来蓬勃发展。
2 新农村建设中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
古村落是历史遗留下来且不可再生的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古村落的消失不仅是古村落建筑的本身, 随之消失的还有它深厚的文化积淀。如何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与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和谐之路是我们应共同重视的问题。
(1) 加强村民保护古村意识教育, 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 应当适时开展对村民保护古村意识教育的活动。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 教育村民古村落是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它们对国家对人民的意义重大, 提高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2) 依法管理, 落实保护责任制, 文物管理部门应当以:保护、抢救古建筑;加强管理等为主要工作方针。首先对古村落进行普查, 对保存较为完好、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古村建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已经破损或即将消失的古村建筑进行修复。县、乡、村应当落实古村建筑保护责任制, 组成小组班子对古建筑所有人进行管理。也可以在古村中组织退休干部、教师、古建筑爱好者组成文物保护小组, 负责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做好古村落保护的工作。
(3) 加大古村落保护维修资金投入, 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目前受人为和自然因素遭到一定的破坏。而考虑现实方面的原因, 政府财政拨款也有限, 不可能做到将它们完全的修复及保护。众人拾柴火焰高, 这就需要发动各企业、社会团体及各界人士共同捐款扶持古村落的保护事业。
(4) 加大旅游业开发及宣传, 政府应该把古村落旅游景点的基础配套不断完善起来, 使游客到此欣赏明清时期古建筑群及感受这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同时, 体验到舒适人性化的服务。政府还应加大对古村旅游的宣传, 拍摄一些古村落的宣传片等, 使古村落旅游区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当然在大力发展旅游的时候, 更要提高对古村落的保护管理, 以免古村落被破坏。
古村落景观保护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虽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发展中对古村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但是只要我们早认识到这一点, 今后加强对古村落的保护意识, 一定能让古村落更久的保存于世, 一定能让这中华名族的瑰宝源远传承。
参考文献
[1]单霁翔.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理念与方法研究 (上) [J].城市规划, 2008 (12) .
[2]刘宇红, 梅耀林, 陈翀.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方法研究——以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实践为例[J].城市规划, 2008 (10) .
[3]施琦.试论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农业考古, 2008 (03) .
[4]徐成华.苏州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小城镇建设, 2009 (07) .
新农村景观规划 篇8
一、挡子岭村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发展概况
挡子岭村辖属于南阳市西峡县回车镇, 与淅川县交界, 地理位置优越, 水源供应充足, 属于浅山区, 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半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区域特征详见表1)
挡子岭村从2009年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 整合三个村民小组, 计划在占地180亩的新农村社区建成功能齐备、空间布局合理、设施完善高效的村庄建设体系。目前, 挡子岭村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农村集体经济开始增长, 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较快增长。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有了很大提升。农村路网大部分已经硬化, 农民住房和饮用水的安全达标, 公共服务设施也有一定的增加, 特别是挡子岭社区广场的建成, 丰富了社区的业余生活。同时, 挡子岭村建有标准卫生室, 满足了本村卫生保健需求。在人居环境上, 挡子岭村正逐步消除私搭乱建、人畜共处、柴草乱堆等影响环境的不文明行为, 同时实现了村庄、河道、院落、社区等地的绿化, 绿化覆盖率明显提高, 社区景观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挡子岭村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给挡子岭村带来了很好的发展, 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但在建设中已经出现了且即将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规划建设的不合理性突出
新农村规划的范围和规模比较小, 布局分散。新社区与旧村区以老灌河桥为界限, 现代化的农村社区与传统农村区域界线清晰, 缺少景观过渡带, 视觉反差较大。新社区规划建设一切从头开始, 完全摒弃当地的原貌, 在推平山头的地基之上进行修建。这一方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导致大量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致使原有的乡村景观风貌遭到严重破坏, 本地区现有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机。
(二)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农村地区的生态破坏影响着村民的生活, 威胁着村民的健康, 阻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严重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挡子岭村东临灌河, 灌河为该村村民提供了生活和生产水源, 但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进行, 水资源污染给当地人民生活带来了很多问题, 严重影响着周边人群的身体健康。生活垃圾及污水、人畜粪便、农业废弃物的处理还不尽合理, 以及农药过度使用等, 使挡子岭村有些地方出现了脏乱现象[2]。同时新型居民社区的建设, 将原有山坡推平, 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 造成土地资源贫乏和对原有地形的破坏, 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筑所需要的木材、石材滥采滥挖现象严重, 造成了资源的过度开采, 生态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
(三) 文化割裂
地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分支、延续与发展。建设新农村景观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是必要的, 但若是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割裂开, 甚至将其置于可有可无的境地则是不可取的建设方式。“弃古自用”是一种割断历史、否定优秀文化传统的做法。所以在新农村景观设计时要将历史上优秀的文化“古为今用”, 不能只着重强调物质使用功能而摒弃精神享受功能, 要将物质景观与文化景观相结合, 不能厚此薄彼[3]。
在地域文化与新农村建设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方面, 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不仅需要创造具有亲和感、宁静感和养眼的风景, 可供多种生物生息的新农村景观, 还需要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元素, 使其能够成为一种地方“LOGO”, 并能够将之深深烙印在大众心中, 获得大众的认可。虽然, 挡子岭村路边一排排新型的社区居民楼向我们显示了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但却因为一味地追求城市化进程, 忽略了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具体而言就是缺乏与当地汉文化与山区特色的结合, 与发展和继承传统文化脱节, 缺乏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相衔接的具体设计表达。这样难免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 直到文化链条断裂、消失。现代化景观独具现代美感, 传统的景观蕴含历史美感, 挡子岭村当代新农村景观设计与建设应是二者的有机结合, 而并非只取其一。
(四) 观念陈旧
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培养健康向上的乡村民风作为建设中的重要任务来抓, 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但由于“缺乏乡村景观及生态环境保育的正确观念的指导, 并且受到当前城市居住标准、价值观以及建筑形式等影响”[4], 农民陈旧的思想观念及认知方式还较为落后, 严重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根据对挡子岭村做的调查问卷统计显示 (问卷共计15份, 实际收回15份, 被调查者均为挡子岭村村民) , 对于第1题“您对本村的新农村建设满意吗?”有80%的村民选择了第二项“满意”;对于第12题“您的垃圾处理方式是什么?”100%的村民选择的是第三项“随手丢弃”;对于第19题“您向往的住所是哪种类型?”80%选择的是第二项“欧式别墅”;对于第21题“您理想的新农村景观是什么?”, 60%的村民选的是第二项“城市那样的”。南阳市广大的农民整体上文化水平与审美水平还较低, 他们的环境观、生态观、审美观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 所以对他们世代休养生息的土地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在这种感觉的影响下, 加上“外来和尚会念经”的观念的影响, 其对外来事物或形式的追求便成为主流。
在景观建设上一味追求城市风貌是观念陈旧的另一表现, 片面地认为城市的就是美好的、先进的、有面子的, 等等, 因此形成了向城市学习的农村建设模式。农村景观建设开始了在道路上的“全面硬化”与“三通一直”;在田野上的“田成方, 路成网, 渠相通, 树成行”;在建筑形制上的“修喷泉”、“建洋房”;在植被配置上的大量铺设景观草坪, 并引进其它地域树种等。这些不当的景观建设行为直接导致了当地农村景观建设的非理性发展。
三、关于挡子岭村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的讨论性意见
(一) 新农村景观设计总体规划
南阳市新农村景观建设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持久性和艰难性, 妥善处理好现阶段的重点任务与远阶段的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要从多方面细致考虑, 做好具体的总体规划;要处理好旧村维护与新区建设之间的关系, 建设好过渡带的景观。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是设计者要综合考虑的内容, 现代新农村景观设计要建立在充分认识人类的生理需求和当代大众行为心理的基础上, 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再创造。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 要将居民生活舒适度的提升作为主要任务, 时刻以人为本, 设计元素及设计作品要综合调动人的视、听、触、味、嗅五种感觉, 使使用者获得美好的感官体验, 最大程度地满足使用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根据当地的气候、地形、植被、地质等自然条件与居民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传统风俗、喜好等因素, 在对当地的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调研, 获取精确的调研数据, 多方面综合考虑之后再进行景观设计。
(二)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建设生态、低碳、环保的新农村景观
中国的古训曾说过:“其功顺天者天助之, 其功逆天者天违之。天之所助, 虽小必大;天之所违, 虽成必败。”[5]麦克哈格也在《设计结合自然》中讲到, 无论城市或乡村, 都需要自然环境使人类延续, 把大自然的恩赐保存下来[6]。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人类已然成为“超人”, 几乎是地球环境的绝对统治者。诸多环境生态恶化导致的生态环境危机表明, “超人”的力量严重超越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面对环境恶化的不可逆或难逆性, “发当代的财, 断子孙的路”是绝对不可取的经济发展与环境规划方式。和谐的世界是我们的追求, 因此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将人和自然潜在的和谐挖掘出来, 结合自然, 尊重自然。并且, 要依照生态的、可持续的、低碳的、环保的原则, 设计自然景观、建筑景观、历史文化景观。
(三) 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南阳市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就显得特别重要。南阳地区汉文化底蕴深厚, 有众多的古建筑、桥梁、庙宇、名木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 也有多种民风习俗、民间信仰和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中原文化和汉文化的集中地之一。在新农村景观规划中, 要把传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巧妙结合,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把优秀的文化元素适宜地应用到相关景观设计中, 走出一条既有时代感又具文化性, 同时兼具文化传承与保护意识的景观设计与建设之路。
除了物质景观中要结合传统文化外, 还可以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传承各类优秀非物质文化, 这是新农村景观设计中的无形景观。比如, 举办与中原文化、汉文化和玉文化有关的传统文化展示活动, 让当地村民和外来参观人员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加强村民文化教育, 让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提高, 认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不断培养文化传人, 才能使传统乡土文化的火炬代代相传, 使其不泯灭, 让文化的传承得到有力保证。
(四) 经济适用, 以最少的资金做最好的设计
南阳市农村面积大,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的资金多。这就使得我们要在新农村景观设计中考虑到工程造价这一问题, 要尽量用相对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换取最高的环境收益。设计师作为设计事业和环境和谐的“圣人”, “事求可, 功求成, 用力少, 见功多”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五) 提升观念认识
在景观建设规划上, 村民一味地拆旧建新, 简单地把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建设理解为新村重建, 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建新房、修大路、排店面。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是必须予以纠正的错误思想。所以, 对当地村民开展关于文化、环境观念的教育以提升整体素质, 是必要的、可行的。
四、结语
南阳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虽已经进行了整体的规划, 但是目前的总体规划水平尚待提高。多数参考模板相同或相似, 规划设计模式趋于单一化与枯燥化, 不免使其单调乏味, 美感不足。不同地区之间的景观多样性及文化性未能全面体现, 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及观念亟待提升。总之, 南阳地区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需要广大设计工作者去悉心探求, 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而在审美水平的提高上更需要广大民众的不断自主学习。只有这样, 南阳市的新农村景观与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才会建成真正的“美丽南阳”。
注释
1[1]付军, 蒋林树.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1-2页
2[2]冯宝珠.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内蒙古党校研究生毕业论文, 2008
3[3]王峰.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面面观及研究探析,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11
4[4]陈威.景观新农村:乡村景观规划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18页
5[5]管仲.管子.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9.18页
关于农村新型景观规划方向的探讨 篇9
关键词:农村景观,生态学,生产功能,经济,教育功能
0 引言
景观是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等多重价值的异质性单元,它具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1]。若从人类社会的功能需求出发,区域中景观的生态系统可划分为城镇居住与工矿景观、农业景观及自然与自然保护景观三大类。其各自功能特征可以概括为:文化支撑功能、生物生产功能及环境服务功能。这样的地理实体,放在大尺度地理环境中,可以找出四种分辨度高的粗粒景观,即农田景观、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城乡结合部景观。如此,探讨人类主导的景观建设,就不得不谈到城市和农村了。
农村作为不同于城市的基质存在于地图上,形成生态流,并作为森林和城市的生态交错带,具有独特的生态格局,并对生态保护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即使国家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化,但是农村集独立生态系统和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态双重身份于一身,不可消亡。既然必须存在,如何让农村保存其生态效益,继续发挥生态应力带作用和边缘效应,同时跟上城镇发展的步伐,就显得势在必行了。
1 现状
从整体上来讲,一个地域的两个重要元素就是建筑和景观,而在农村,景观占据了大部分面积,基本上所有重要的生态性都是基于景观发挥作用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农村不但有传统意义上的农业生产功能,更具有生态功能。农村的自然生态景观大多由农田、林地、草地、河流和湖泊组成,是生态形式多样且能保证生态多样性的景观。
1.1 农田
农田是指经开垦耕种的土地,被纵横交错的道路及沟洫分割而成。一定农田范围内,作物和其他生物及其环境通过复杂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定范围内农田构成的生态系统称为农田生态系统。
我国农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梯田、平坝田、冲田、圩田、条田等等。在南方,梯田和平坝田分布较广。阶梯状的田地,是将坡地沿等高线辟成阶梯状田面,将农村的土地最大化利用,因地制宜,不仅节约资源,且将各个小块的相知相同的生产性斑块连接起来,扩大了连续斑块的面积,使农田斑块中的物种增长变快,且允许了更高营养级动物的生存,斑块中的食物链也越长。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农田形式在丘陵地区能够有效保持水土,发展生产,利于生态保护和持续发展。
再者,梯田是具有美感的地理事物。如何将这样的美学效益渗透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话题。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生产性景观能够带来视觉享受和向上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积极的感受就是带来经济效益的基本出发点。
1.2 林地
林地是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沿海红树林等主要用于林业的土地[2]。林地分为人工林地与天然林地,林地的发展能增加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且能产生生态学效应。
1.3 河流
河流通常指陆地河流,由一定区域内地表水和地下水补给,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狭长凹地流动的水流。
现阶段,大多数农村的河流是纯自然式存在,没有人工进行管理。有的河流中的水很清澈,有的河流却遭到污染。对于这样的现状,听之任之是不可取的,仅仅引进净化设备也是不够的。如若借鉴类似情况活水公园这样的净化水案例,在整治水净化水的同时保证景观的独特存在,并加入观赏特征,无论是在生态改造还是景观美学的提升,都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
2 改造方法
农村主要功能分为生产性功能、生态性功能、观赏性功能。这些功能都是基于农村景观本身的完整性与可持续性基础上的,所有的发展不能违背景观生态学原理。所以在改造时,应首先对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现状进行指标化(物种数量,密度,气候,地形,当地植被优势种等)分析,从而制定相应的景观改造概念和方案,达到解决现状问题的目的。
从现状来看,农村其实是一个很有建设潜力的地理区域,如果能有一些对外产业或者进行一些业态性质转变,是能够推动整个农村的功能和形象发展的。在农村生态规划的时候,不但要遵循自然优先和持续性原则,还应对不同地区的景观有针对性地规划利用,不但要保护景观单元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样性,还应在全面和综合分析景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条件。而可以运用这种针对性原则的景观可以分为纯景观、生态性景观、生产(经济)性景观和教育性景观,这几种功能基本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交叉影响而形成。
具体说来,生产性景观和教育园地景观、生态湿地景观、休憩性景观、植被重建几个方向都是可以尝试的。
1)生态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类生态单元。其生物群落由水生和陆生种类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种迁移与演变活跃,具有较高的生态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物生产力。
生态湿地作为一种脆弱但效果明显的改变景观生态环境的生态单元,其在现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的营造中无疑具有重大作用,但其产出周期慢,长期维护费用高仍是设计中遇到的难题。在实际设计中应因地制宜,并在充分调研的情况下合理的使用。
生态湿地的建立对农村的生态调和起着一定的作用,它可以在不同尺度上作为斑块和基质为动植物提供生存、休憩和穿越的空间,也可以为保护农村的生物多样性做出一定的贡献。
2)生产性景观。
这里的生产性景观指的是既有农业生产功能又具有观赏性的农作物形成的景观。就像油菜花地,现在很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到乡间,看到大片的油菜花,都会觉得很文艺、很有向上的力量,愿意去拍照,这就说明了某些农作物的可观赏性。但是这样的生产性景观需要进行整体性规划,不能只依照个体农户的意愿进行种植。面积太小的零碎种植会让斑块逐渐萎缩,不利于小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存;面积太大的整体种植又会让农村的景观丰富度大打折扣。如果没有太大的生态性背离,可以考虑尺寸的大小搭配,而且要与各种景观以及每家农户的主要业态相匹配。
3)教育性景观。
景观本身的营造可以针对现在新农村建设中青壮劳动力大幅流失,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趋严重的现象提出一种景观学角度的解决方法。如在农村增加一些高校实习基地,通过基地本身景观营造达到解决儿童教育问题,同时又因为景观本身的美学形态,吸引城市的人们来到农村关注留守儿童问题,达到双向交流的目的。
4)休憩性景观。
除了以上三种外建立少量的“心灵休憩园地”也是可行的。很多白领在城市里工作压力很大,而亲近自然地较轻负荷的农务劳动可以舒缓心情,释放压力。农户可以设置一些小块田地用于这个群体的减压活动,平时由农户主人代为管理,白领需要减压时便亲自劳务,白领对这块地的承包租金和给的管理费用还可以成为农户的另一种收入,双方各取所需,于生态功能、视觉美感和经济效益都无冲突。
从更深层次来看,一旦这样的“心灵休憩园地”和学校的教育或实习基地建立,城市与农村的交流趋于密切,农村可以受到城市高等学校学生的影响,提高农村文化氛围;实习的学生也能体验真实的农村自然景观,以进行实验和课程设计。而那些都市白领的到来,带来的现代气息无疑也会对农村产生影响。这里将会成为纯真自然与前卫现代碰撞的场所,这种农村与城市的交流,也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在考虑上述因素后,对于农村景观的原生态性,即植被密集性的特点,植被重建就变得格外重要了。
植被重建属于土地覆被变化,是受到人为驱动因子的影响的。人口因素、技术因素、政治经济体制及决策因素与文化因素都能对重建的效果造成影响。技术可以引进,政治与决策因素方面的问题可以靠思想政治觉悟提高来解决,经济影响应该从长远来看,而文化因素则应有可持续发展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进行指导。所有景观建设者应该看到生态的价值,它对于所在片区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就如美国的纽约中央公园。我国农村建设应该着眼于长远,坚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做基础,同时发展经济和教育。
可以见得,随着现在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大力进行,对农村的重新规划布局以及景观改造显得尤为重要,景观本身所营造的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于农村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生产性景观,休憩及教育性景观,植被的重建三个方面的景观改造开发潜力巨大,在景观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当地的实情进行有特色的设计,应该成为现阶段新农村景观改造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李锋,韩学哲.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7.
灾后农村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探析 篇10
1 受灾农村生态建设的特点
1.1 修复建设时间迫切, 任务量大
2008年5月, 影响中国四川成都的强大地震爆发。其造成的损害之强, 影响范围之大, 数百年难得一见。田园尽毁, 许多人流离失所, 甚至失去生命, 下落不明。到8月初, 18万无家可归的灾民入住活动板房, 109万受灾群众完成过渡安置, 抗震救灾进入全面灾后重建。灾后农房重建安置景观修复, 关系到广大受灾群众能否正常的作业生存。要尽快解决这么多灾民生活地区的恢复, 时间非常紧迫, 任务重大, 并要争取能提供一个多样化、产业相结合、具有四川特色、高效率、高质量的安置受灾民众的家园。
1.2 自然造成破坏严重
地震造成的灾害引起了一系列的其他灾害, 使得灾后的村落、建筑物被破坏, 房屋坍塌倾倒, 触目惊心, 尘土飞扬。山体的泥土流失, 树木翻倒, 农田几乎尽毁, 地表覆盖沙石, 这都给灾后重建造成了不少的困难。特别是泥石流, 洪水淹没了水位线的区域, 必须进行整合与提升。
此外, 当地的饮水现状不容乐观, 人们的饮用水缺乏, 生活十分不方便。道路两旁排污和排水能力大大减弱, 给清理带来不方便, 沙石覆盖多数植被, 使一些植被深埋地下;土壤板结, 必须松动才能重新耕作。还有一些村落电线被截断, 不能联通电线, 供电系统缺乏, 造成生产作业困难。
1.3 重建方式
为了使灾区尽早恢复生产, 重建美好家园, 在调查了当地受灾情况和采访当地居民后, 初步确定建设方式为农户自己修建或与他人合作的联合修建。并且采取一家一户、一帮一的对口帮助, 派专人反复聆听安置点受灾群众的想法, 确立新建村落的规划选址以及安置规模。
2 生态建设规划的原则
2.1 遵循地势
以《景观生态规划原理》[1]为指导, 在规划重建灾后村落点时, 遵循原有的地势, 考虑周围的环境, 改造地形。整体以院落布局的方式, 打造四川特色的乡土建筑聚落, 并结合地形地貌等条件, 形成依山就石的布局特点。
2.2 尊重村民原有的习惯
“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 尊重村民原有的生活习惯, 建筑采用独栋独户的形式, 以满足村民生产生活相结合的生活方式, 建房时尽量选用就近的沙石和木材等材料, 以降低建筑成本;并且在全体保持统一风格的同时, 每栋有自己的特色, 部分建筑可以用来发展经济与旅游相结合, 可供人们参观休憩的经营用房。
2.3 自然景观乡村生态景观营造
利用附近的自然资源, 青山绿水, 森林和建筑错落组成一幅宁静的画面, 创造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蜀地川西的多盆地, 地势高差明显, 山脉突出, 别有一番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滋味。山体突兀矗立, 高山花卉艳丽挺拔, 并且这里植物资源十分丰富, 最为难得的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的野生林, 还有一些其他的珍稀植物如伯乐树等10多种。
村落可以环山傍水而建, 临空而望, 举目能及, 林茂草丰, 桃李成荫, 麦田习习, 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派典型的田园乡村景观, 那种野趣和农家气息是在城市中体会不到的。
3 灾后建设的模式探讨
3.1 找出乡村可利用的生态资源
在成都受灾的这些村落点, 要充分地发掘各个村子可利用的一些当地的生态资源。比如崇州街子镇依山而建, 良好的自然森林资源, 树木繁盛。可利用当地的木材作为新建聚居点的主要材料;并且此镇上水产品资源丰富, 特别是荷塘是一大亮丽风景线, 夏季阵风吹过, 荷叶翻动, 荷花盛开。由此可以设计一片有原野风光的民俗旅游资源景区, 品尝农家美食和销售由荷塘产生的副产品如藕、莲子等。
彭州市磁峰旅游小镇, 也是可以利用荷塘繁盛的优势, 提供游客特色餐饮, 莲花湖的特色淡水鱼类饮食和以农家家庭旅馆的形式提供游客住宿, 还有一些休闲设施服务, 可以发展成为类似婺源那样的形式。小镇周边有着丰富的慈竹资源, 可以发展特色竹编产品, 组织赶集, 吸引附近的人们来交流参观, 还可以举办竹编文化节, 吸引四方的人们前来;并且可以利用宅前后院的林地, 发展经济林木, 创造收入。
3.2 建筑风格保留
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不仅仅考虑建筑, 需要结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要体现出整个乡村的乡土气息和农家的趣味, 不要重复一个区块, 要注意夹道方面的建设, 形成布局高低错落、样式别具一格、顺乎自然、浑然天成、建筑与环境相协调的特色和风格[2]。
建筑应该体现川西“林盘”特色, 林盘是巴蜀人们几千年下来的智慧结晶, 留下的一大笔财富, 是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3], 由建筑以及建筑旁的高大乔木, 建筑周边的农田耕地、竹林, 旁边的河流组团组成一幅和谐相融的整体。在尽量保护和利用现有林盘的情况下, 新建的农房应结合原有林盘的布局,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目前多数植被被掩埋破坏的情形下, 林盘的组团内部及周边需要补充植物, 特别是高大的乔木, 以重新形成林盘的风貌。尽量选用一些本土的乔木品种, 或者是经济林的品种, 这样更容易成活和养护, 而且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组团院落的空地, 可选用一些景观好的经济植物, 例如壳斗科、樟科等等。
建筑可以以多种建筑单体为母体, 通过诸多组合变化, 形成不同的院落形式和伞落式结合的组团, 以体现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3.3 生产生态旅游业整体的路线
经过对灾后村落特点的分析, 在景观生态原理理论的指导下, 以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为例, 本文提出一条条灾后村落修复的路线。
该工程位于彭州市磁峰镇西北部, 北连滴水村, 西连都江堰[4]。地震时严重受损, 以农业生产为主, 基地现状地形为浅丘山体, 地势较平坦, 中部为荷塘[4]。
在综合考虑各种情况后, 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走上了以农村旅游农业为主, 发展观光生态农业, 成一个有体验有特色的片区, 着力构建“依山傍水、山水交融、绿树掩映”的聚落式农民永久性居住环境, 建设具有果林、竹林等生态型现代川西特色林盘[5]。形成一个以千亩荷塘基地、青蛙等水产养殖基地为核心的镇区景观河生态核心, 贯穿整体的手工艺和文化创意产业的景观带, 还有核桃、果林、食用菌、中药种植等基地区, 供人们享受体验式的农业, 自己采摘的乐趣。这些基地以居住聚落为中心围绕着它们而建, 并形成了生态荷花塘———旅游休闲区———旅游公路———生态保护林带, 生态荷花塘———观景台———鱼塘———乡村酒店这两条生态景观路线。
4 结论
目前, 我国不是地震多发国家, 对灾后村落景观修复的研究较少, 但此对研究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灾后村落可以参照以农村旅游农业为主, 发展观光生态农业, 建设成一个有体验有特色的片区, 走发展生态景观的路线。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廖强, 熊健.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从彭州市鹿坪村灾后重建看城乡统筹与新农村建设[J].建设科技, 2009, 09:44-51.
[3]刘会颖.浅析竹类在川西林盘景观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 2011, (32) .
[4]陈海峰.512地震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策略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0.
新农村景观规划 篇11
关键词:高速公路;景观规划设计;思考
中图分类号: U4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79
高速公路的服务区是以缓解长时间高速驾驶疲劳、片刻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的场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世界各地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设施规划、绿化。近年的研究也通过生理指标(淀粉酶)以及心理指标(SD法心理评价),证明了高质量的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使利用者不仅仅有赏心悦目的感觉,相比在建筑物内休憩,事实上也缓解了司乘人员的身心压力和疲劳。
旅游和交通历来都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数的不断增加,以及汽车在各个家庭中的普及,自驾游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在日本,早已推出介绍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的工具书,并每年进行修订,使人们不论是在出行前还是出行中,都能够快速而便利地获得每个服务区的区位、功能、景色、美食、购物等信息。
同时,优秀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需求、地域文化传承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高速公路起步较晚,服务区的建设也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布局不科学、设计千篇一律、绿化率低、忽视人性化设计等。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是景观设计行业和公路设计行业都极少触及的新课题,笔者在完成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实地调查成雅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成自泸高速公路上多处服务区,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仅从一个景观专业学生的角度,对我国未来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提出六点新思考。
1 改变原有的布局
分离式外向型的服务区布局是我国常采用的一种布局形式。一字排开的主体建筑前部为集中停车区,后部为隔离的几乎封闭的绿化区,这些绿化区往往不在司乘人员视野和活动空间内,人和车辆的活动空间及人的眺望范围被限制在高速公路主线和主体建筑之间,造成景观较差、交通秩序较乱,是一种不合理的布局。
在设计之初,应坚持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对场地原有地形、景观资源进行分析,在对场地进行充分分析后,再进行设计,并要和视线走向、交通流线共同推敲,最终得出灵活的服务区布局,强调与自然的协调。
2 确保眺望点
司乘人员在高速公路上长期处于狭窄不变的车内空间,视野内多为高速公路线条式的绿化,而高速公路多建设在人口密度低、景观丰富的山地,具有一定海拔高度,服务区是人们在行车途中唯一能够近距离接近自然风光的地方,因此在服务区选址和规划设计时,应把握这一地理优势,尽量选择、保留和引导能够欣赏到美丽风景的眺望点。名山大川眺望点的珍贵自不必说,任何一个地方的城市肌理和自然风貌都是独一无二的,城市、大海、湖泊、远山都能成为人们旅途中驻足停留的风景,使得人们在单调的旅程中放松感官,心灵也得到慰藉。
3 与景观疗法的结合
景观疗法是指藉由景观元素所组成的环境作为刺激感官的工具,使人们最快地从紧张的状态恢复过来。将景观疗法与五感设计进行结合,前文中提到的眺望就是一种景观疗法。笔者认为可以扩展到芳香疗法,利用芳香庭院使得利用者提神醒脑、缓解疲劳,实际上,日本双叶服务区中已经有香草园出现,栽植着十多个种类、约1万株的香草,运用各种植物的功效、色彩来缓解司乘人员的疲劳。
4 与当地资源的融合
2007年3月25日,日本石川省轮岛市附近的日本海发生地震,能登半岛全岛受灾,别所山服务区的重建作为震灾计划中的一个项目,不仅是一个服务区,还是对这一段记忆的见证。该服务区重建项目的构成部分分为缓冲地带、纪念区域、甲板空间和眺望台区域,三个部分的隐含寓意为重获山林、不忘震灾和跨越苦难。该服务区通过景观向人们传达了当地人们抗震救灾的坚韧与重建家园的决心。
笔者认为好的服务区设计能给地域振兴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人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利用服务区,这之中的许多人对当地并不了解,因此服务区是对外的一个重要的宣传窗口,这个窗口想要向利用者诉说怎样的精神、传达怎样的信息,都取决于整体和细节设计。在设施上,服务区可以推出利用当地农产品制作的美食,而在景观的层面,设计前充分调查当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设计时融入这些元素,人们不进入县市,就能够品尝到当地美食,了解到当地的文化和自然,而非和普通公园如出一辙的草地、灌木、乔木和坐凳。
5 与自然景观的融合
服务区多建设在自然环境之中,而现今以硬质铺装为主的服务区设计与自然之间总有着突兀感,笔者认为构成服务区的设施,例如建筑、停车场等需要加强与自然的融合。在结合场地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建筑与自然的各种融合方式,在服务区中引入新的建筑形式,实现学科的交融,是与自然共生大趋势的要求,也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6 多种散步游线方案
丰富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设计无法避免每个利用者游览时间不同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参考风景区游线设计,利用高自由度的园路规划和指示牌来创造多种散步游线方案。笔者在毕业设计中,参考人的步行速度4公里/小时加上休憩的时间设计了5分钟、15分钟和25分钟的三种时间游线方案,使得不管是时间紧迫还是充裕的利用者都能得到放松。另外,乘坐大巴车的利用者具有游览时间短和需要随时得到车辆信息的特征,在设计短时间游线时,需要保持视线的通透,便于利用者观察。
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是处理人、自然和文化的关系,需要公路交通、规划、建筑和景观的综合视点。相信未来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不仅是供人们如厕之用,而是具有更多的意义,成为人们旅途中的必经的一站。
参考文献
[1] 岩崎 寛, 山本 聡. 高速道路休養施設における緑地
空間が利用者のストレス緩和に与える効果に関する研究[J]. 日本緑化工学会誌, 2007,(8).
[2] 刘孔杰, 崔洪军. 高速公路服务区规划设计[M].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9.
[3] 邢利霞,陈传德.高速公路服务区合理规模研究[D].长安大学,2012.
[4] 韩立波,王浩.高速公路服务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初探[D].南京林业大学,2003.
[5] 唐地.浅谈我国现有主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景观作用[J].北方交通,2008,(08).
[6] 王冬明,许大为.旅游公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7]徐殿峰,龙光.山区高速公路道路安全设计思考[J].山西建筑,2011,(24).
[8]甄喻惠,白松建,叶凤英.高速公路服务区设计探讨[J].山西科技,2011,(04).
[9]徐桂英.用系统科学对高速公路生态绿化进行设计[J].科技传播,2011,(16).
[10]黄驰,张志超,成龙,王琨.实践公路设计新理念的问题与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9).
[11]宋世辉,许云飞,任其亮.基于自定义特征值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定位研究[J].中外公路,2011,(04).
新农村景观规划 篇12
关键词:高校景观,能效景观,景观规划设计
1 能效景观概述
1.1 何为能效景观
“能效景观”这一概念目前还没有确切的界定, 在本文中, 笔者基于对第十五届“城博会”的“能效城市规划师”这一主题的思考以及今天的“低碳景观”这一概念的启发, 同时受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 将“能效景观”定义为在景观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管理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中, 始终以低碳、环保、可持续的思想来指导景观的发展, 以最少的资源投入产生尽可能大的效益的景观规划设计, 笔者将这样的景观称之为“能效景观”。
1.2 能效景观体现在几个方面
“能效景观”是孕育在可持续思想之下的, 也是低碳景观的一个延伸或者一个发展, 其设计理念都与可持续、低碳密不可分。“能效景观”宏观方面主要体现在土地的利用上, 要多重利用土地, 尽可能地高效利用土地;微观上主要表现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注意各种景观元素资源的节约, 不单是节约, 重要的是要提高利用率, 同时尽可能地考虑景观材料的再利用。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也应运用高能效的管理模式, 避免因管理不善而致使景观效益下降的现象。
2 高校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在能效问题上的现状
2.1 景观总体规划急功近利, 能效低下
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 对于新校区的规划建设工期尤其压缩, 很多高校的新校区都是边教学边建设, 景观规划设计草草了事, 且新校区的规划通常遵循“建筑为主, 景观为辅”的原则, 景观规划被置于一个配角的位置, 在功能和交通上都呈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
首先, 新校区由于占地面积比较大, 容纳的师生人数也上万, 新校区总体功能相当于一个小的县城, 景观系统则是整个校区的室外公共空间, 而新校区的原始面貌一般为耕地, 短时间内用地性质的变化, 土地功能的突然置换与新校区景观的功能未能形成有效的契合, 使得整个新校区景观总体规划功能比较紊乱, 只注重形式美, 导致总体功能不够系统化。
其次, 新校区景观规划中的交通系统是整个校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联系的通道, 新校区的交通主要包括车行和人行的动态交通, 也包括停车的静态停车场交通。
目前, 新校区的交通状况主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整个规划的交通路线主要考虑校园景观的整体视觉冲击, 而未能真正使交通路线满足学生的需求, 使得校园很多道路废弃, 很多需要道路的地方未能流出人行路线, 这就导致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同时, 也使得校园的交通效益低下;二是停车场的布局不合理, 停车方式也存在问题, 导致了很多行政办公区, 教学区无需停车现象严重, 而规划的停车场使用频率低下, 造成了停车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规模偏大, 尺度失真, 很多资源并未落到实处
新校区因其占地面积大而追求大空间、大广场, 尺度的巨大使得整个校园缺少了安静、舒适的氛围, 也与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原则相违背。新校区的景观规模使得人们无法找到老校区的学习氛围, 空间及其空旷, 特别是新建大学校园绿化面积规划得很大, 而兴建时间又很短, 导致校园户外环境中草坪多、树木少且小, 绿化面积所占体量小, 因此, 进一步强化了校园户外空间的空旷感, 而这些校园巨大的室外空间却很少得到真正利用, 因大尺度增加了教学楼栋与楼栋之间的距离感, 也使校园景观中的照明、绿化、垃圾桶等景观基础设施设置增加, 降低了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
如昆明理工大学的呈贡校区的樱花大道, 单从景观尺度来考虑, 从恬园走到主体教学建筑群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 并且由于道路坡度过大, 行道树太小, 硬质的柏油路夏天特别炎热, 这种状况不仅使得景观大道未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同时还使得学生由于上课路程太远产生迟到甚至逃课的现象, 这是一种校园景观规划的“负能效”现象。
2.3 绿色景观营造不当, 导致植物死亡以及资源浪费
高校校园景观中的比重最大的当属以树木、花卉、地被和草坪为主的绿色景观。当下, 高校新校区景观中的绿色景观同质化现象严重, 很多新校区都在模仿已建成的新校区, 在植物的选取上往往追求高端大气, 刻意营造一些特殊的植物景观风格, 故而进行大量的树木栽植活动, 并且没有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 最终很多原因导致了树木成片的死亡, 在2013年, 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校园内的榕树就因为气温下降几乎全部死光。同时, 新校区绿色景观建设过程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尤其在新校区的大门或是一些主要景观节点处, 往往试图通过大树来奠定学校的历史沉淀, 故而进行大量的“大树移植”运动, 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说, “大树移植”严重的损害了原有的生态系统, 打破了原有景观的可持续, 而移栽到新校区校园内的大树成活率不能保证, 两年的假活期过后可能会死掉很多, 这就造成了植被资源的极大浪费, 同时在移植大树过程中也进行了资源的高输入, 景观能效降低。
2.4 水体景观泛滥, 硬质景观成灾
在现代高校新校区的水体景观营造中存在很多问题, 主要是理水手法的单一化以及水体分散未能形成体系。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手法精妙, 水声水色的利用都令人赞口不绝, 而现代校园景观中的水景较为单一, 大多为规则式的喷泉、跌水以及一些水池, 多强调视觉效果而忽略生态;偶有自然的湖泊或是小河, 但细节处理都显得单调肤浅没有韵味, 加之水体景观大多分散, 自然式与规则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整体, 而是在校园中零星的点缀水景, 未能形成水系。水景周围的景观公共空间不够理想, 最终使得水景独立存在, 学生的亲水性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总体说来, 大多高校新校区水景总面积大, 而大量的跌水喷泉耗能较高最终都成为死水, 呈现一种水景泛滥但是质地不高的趋势。
当下的景观设计中, 硬质景观占的比重较大, 受城市广场运动的影响, 高校新校区中也特别强调硬质景观的设计, 考虑高校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 硬质景观确是实际所需, 但大量的硬质景观增加了铺装材料的投入, 同时还必须考虑更多的排水问题, 硬质景观在前期资源的输入上远远大于软质景观, 而最终产生的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却不如软质景观, 这种大规模的硬质景观产生的是低能效的景观。
3 高校新校区“能效景观”规划设计策略
3.1 总体规划系统化
打破新校区规划以建筑为主、景观为辅和分期规划设计的定式, 在前期规划中将所有景观设计提升到规划的高度, 形成一个有中心有要点的整体框架。景观的核心是绿色景观, 因此总体规划必须围绕绿色景观这一核心展开, 形成以绿色景观为基底, 以道路交通为廊道, 以特色节点为斑块的景观系统, 使之形成一个生态系统, 能够自我更新自我修复的生态景观系统。整个景观系统规划应以环境势能和可再生能源为主, 常规能源为辅, 比如结合高校环境工程相关领域研究, 开发一些新的可再生能源, 同时充分挖掘已有景观能源的利用价值。高校新校区景观规划设计还重点强调艺术性, 而生活中的任何材料都可以被加工成为艺术品, 因此, 在前期的总体规划中就考虑将所有进入景观系统的能源、元素全部转化为有用的效益输出, 按照品味进行综合利用, 消除浪费, 提高景观系统的整体效益。
3.2 细化道路交通, 提高分流能力
道路交通系统是整个校园景观的骨架, 高校新校区车行交通流不大, 夜晚基本为零, 道路交通主要是满足人行的功能。要提高能效, 就要求交通的分流能力以及纠错能力非常强, 而校园交通的最大特点在于存在交通高峰, 而这个高峰主要是行人的高峰, 因此在道路上还伴随有人际交往的活动, 满足这样特性的校园道路交通结构需要从人行功能出发。
要提高道路交通的能效, 得看道路真正的使用情况。从高校学生在道路上的行为来看, 学生多为成群结队并排行走, 所以, 对于人行道的要求会更高, 而现在高校道路普遍与城市道路类似, 人车分流极为明显, 但是校园道路交通系统中, 直接套用城市道路模式又不符合学校学生行走习惯, 而单行道路交通, 结合休息、等待等功能的交通更适合高校校园景观, 结合功能分区考虑进行道路交通的细化设计, 不仅使得学生行走效率提高, 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硬质景观中排水、铺装等资源的浪费。
3.3 优选植物种类, 优化植物种植系统, 打造多重效益新校区植物景观
植物造景是景观的核心, 提高植物景观能效, 关键从“节地”、“节土”、“节水”三大基本点出发, 提高能源使用率。
从“节地”、“节土”、“节水”来说, 植物种类的选取需要重点考虑, 坚持以乡土植物为主, 以外来植物为辅的原则, 乔灌草以及攀爬藤本类植物综合运用, 并且通过地面绿化、墙面绿化、屋顶绿化相结合的方式, 缔造立体化、多层次、群落式的植物种植系统, 产生更高的生态效益。比如一些中医学院就可以选择种植一些药用植被, 形成一些康复性景观, 把校园景观与校园实际需要结合, 药用植物能为学校提供一些简单药材。
其次, 新校区所在地原来多为农业用地, 征用为校园建设用地后, 虽然用地性质改变了, 但是土地本身的性质并没有变化, 因此, 有必要保留一些原始的生产性景观, 比如果园、田地等, 将新校区景观与农业生产相结合, 如沈阳建筑学院的稻田景观一样, 校园绿地里也可以长满庄稼或是果树, 不再是只开花不结果的园林花木。
最后, 应尽量避免大树移植, 新校区为了继承学校的校园文化, 往往希望通过快速的植物景观营造体现老校区的校园氛围, 所以到处进行大树移植, 这往往是最浪费植被资源的一种行为, 很多大树容易被移植死亡, 景观效益也极其低下。
3.4 多方位提高景观照明水平
从提高能效的角度来考虑, 高校景观照明首先在于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进行照明设计, 比如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进行照明。高校新校区位于郊区, 远离中心城市, 没有高楼大厦的遮挡, 对于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都较为便利, 这就节省了很多电能;其次, 景观照明的景观灯具设计要合理, 景观灯通常设置在道路两旁, 要保证适度的垂直照度以及半柱面照度, 从而提高照明效率;另外, 新校区中有很多干道很宽, 所以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区分明显并且中间设有绿化带, 对于道路的夜间照明来说, 一个路灯的双向照明应予以大力发展;最后, 从景观灯的管理层面来讲, 高校很多景观灯成了通宵达旦的常明灯, 然而在校园里, 后半夜人、车较少, 所以应该限时开关景观照明系统, 减少光污染, 提升积极效益。
3.5 打造循环水系, 提升水景效益
景观中仿佛“无水不成景”。高校校园往往都有污水处理站, 这就为景观水系统提供了便利, 通过污水处理站进行生活污水的处理, 利用处理过的中水营造水景, 还可以进行植物的灌溉。同时, 高校校园硬质景观也为雨水收集提供了便利, 尤其在一些旱季雨季分明的城市, 雨季的雨水不再通过管道排出, 而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它集中, 比如有些高差的校园景观的设计中, 就可以用一条溪流进行雨水收集, 溪流旁边进行水生植物的种植配置, 起到续水作用, 从而形成了一个水循环系统, 同时结合高密度的植物种植, 能更多的吸收二氧化碳, 还避免了雨水资源流失, 同时净化雨水, 使之成为可以利用和灌溉的资源。另一方面, 要改变高校水景设计中的消耗其他能源的局面, 比如喷泉、人工跌水消耗电能, 要将水景设计成接近自然的原始形态, 能够进行自我净化自我更新。同时, 校园中避免不了营造一些特色水景, 那么在设计时就要考虑耗水量以及能够产生的最大效益, 比如上海世博会展馆中的喷雾节能降温系统, 既是一种新型水景的营造, 除了视觉享受外还产生了其他的效益, 这些都是在新校区水景设计中值得借鉴的。
除了上述这些方面外, 还可以考虑一些废弃材料的利用, 新型能源的再生等, 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考虑, 形成一种高能效的新校区景观。
4 结语
在新校区景观中尽可能减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资源的使用, 提高使用效率, 结合高校的研究, 合理地利用自然, 如光、风、水等, 则可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 同时, 新技术的采用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利用废弃的土地, 原有材料, 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 也可大大节约资源和减少能源的耗费, 提高景观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浅析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35 (18) :60-61.
[2]蔺俊.浅谈高校新校区景观绿化设计[J].基建优化, 2007, 28 (4) :76-78.
[3]于胜男.浅谈高校新校区校园景观设计现状[J].2012 (30) :246.
【新农村景观规划】推荐阅读:
新农村景观艺术设计论文09-12
论新农村人居环境景观设计05-11
新农村规划问题07-08
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06-10
新农村规划编制概述10-17
景观规划11-12
景观规划10-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05-31
四川简阳新农村规划图10-11
住宅景观规划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