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2024-09-27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通用7篇)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1

新农村建设之盐源县

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新提法4“新农村建设”提到,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于是在年后不久,我在家乡进行了一次关于“新农村建设”的问卷调查,再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

一、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为盐源县当地居民,样本数量为15份。

1、其中男性占60%,女性占40%,在当地居住年限在10-20之间的占26.67%,20年以上的占73.33%。

2、他们之中在18-30之间的占了46.67%,30-50之间的占20%,50以上的占33.33%。

3、他们之中有学生、工人、公务以及其他职业,他们所占比例分别为40%、26.67%、20%、13.33%。

4、调查他们对于所属盐源县的农村变化的了解程度显示,了解一些的占绝大多数,比例为73.33%。其中感觉村落中变化最大的是房屋建设的占33.33%,认为村民收入变化最大的占60%,认为人文素质变化最大的仅占6.67%。

5、当问及在他们了解范围内,所知道盐源县新农村建设最具特色的是哪里的时候,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回答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大堰沟村。

6、在“你认为所属村落的农民们新生活的美满跟政府的引导关系大否”的问题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认为有一定关系,33.33%的人认为有很大一部分关系,只有6.67%的人认为没有关系。7、60%的人认为它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村民的勤劳和政府正确引导、规划建设的结果;

8、他们认为新农村建设给村落带来了很多变化,其中认为最大变化仅仅是村民的生活富足的占60%;认为村民观念转变、素质提升和生活条件都发生了变化的占40%。

通过问卷调查,我了解到家乡“新农村建设”中最具特色、最突出的为大堰沟村,也就是当地居民所称的罗家村,于是我决定到大堰沟村进行一次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村民生活,经济收入以及生活环境。

二、走访调查

于是在二月中旬的一天,我和父亲驱车前往,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直入村寨,路边是没有围墙的苹果园,光秃的树干并不显出凋零感,反而展现一种生机勃勃景象,原因在于当地村民把它的枝丫减得一丝不苟,以求春来花繁叶茂,秋来硕果累累。当我们来到大堰沟生态园村时彻底震撼了,新村的规划建设颇具特色,实行的是政府的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每家都是修的一样的村屋别院,两层高,大门内有自己的小院,门外是平整的水泥地和砖砌的小花台。一样望去,仿佛进了个别墅区。

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停了一辆小轿车,于是我上前去和那位正在院前擦拭爱车的大叔攀谈起来。当我谈及了此行的目的后大叔很豪爽的告诉,他姓罗,是大堰沟村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家中主要经济来源是出售自己种摘的苹果。当问及年收入时,他毫不掩饰,无比自豪的告诉我,“不出意外每年的收入十三四万”。看到我瞠目结舌样子,他笑道,我们家这点收入不算什么,有些家一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二十多万。他还告诉我,今年过年前村里又有十多家人都购置了新车,现在几乎家家有车,大多还是十多万的好轿车„„

另一位李姓的大婶告诉我,在几年前,这里还是远近有名的穷村。道路是泥巴路,崎岖、颠簸,往外拉送的苹果还没运到县城,很多就“皮开肉绽”变成无法卖出的伤果,造成很多以卖苹 果维生的果农,一年的心情劳动在那条泥路上化为乌有。而如今好了,县政府的帮助下,财政拨款上亿元来休整这条路,把曾今的“心酸路”变成了如今的“致富路”,一条柏油马路笔直平坦深入望不到头的苹果林。

“若要富,先修路。”近年来,盐源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除了争取到上级单位上亿元的农村公路补助项目,在县财政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也拿出上亿元,在平坝和高山峡谷间修建通村公路。大堰沟村的泥巴路变成了柏油路。运输条件好了,外地的货车直接开到了果园边上,破损率变得很小了,有了卖相,价格直向上蹿,村民最终富裕起来了。

三、文献资料

2009年,盐源县委积极跟进省州委部署,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整合力量,完善机构,启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在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调查民情后,盐源县委确定了建造新农村的四个原则: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先易后难、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捆绑投入;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盐源县逐渐形成“四个坚持四个避免”机制:坚持政府引导,避免“大包揽”;坚持群众主体,避免“等靠要”;坚持捆绑投入,避免“单打一”;坚持产业支撑,避免“空壳村”。2010年5月,盐源县创新确立“以苹果产业为支撑、以田园 民居为特色、以新风新貌为灵魂”的大堰沟新村建设思路。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之初,盐源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和产业发展情况,立足农业资源优势,坚持产业支撑,以发展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建设新农村的“落脚点”是什么?县委书记周乃祥直言:“新农村建设,房是表象,人是实质。要以房屋改造带动环境改造,促成观念转变、素质提升,要把改造“传统民居”的普通工作升华到改造“传统农民”的革命性工程。”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我对家乡盐源县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想、手段、成效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如盐源县副县长宁建国说,大堰沟村建设的成功在于,政府充分尊重了农民意愿,发挥出了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搞形式主义,不搞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包揽。正是由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今年,盐源广大农民都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一件好事,以空前的热情投身于42个新村建设的热潮之中。由此可见,政府的引导是农民生活改变重要因素之一。

2011年是盐源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盐源经济 实现新一轮腾飞的起步之年。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堰沟村的村民生活已奔小康,这都是政府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后取得的显著成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堰沟村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上都取得了卓越的见效。但是,在乡风文明上建设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文化上。当地老一辈的村民大多都没有读过书,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年轻一辈的大多初中毕业后就没再继续读书,成为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经济支柱。他们之中缺少科技培训,缺乏农村科技能人。所以,我认为,建设新农村,不能有“就重避轻”忽视文化建设的思想,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同时,注重培养“农二代”,为他们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给予困难家庭经济补助,扭转一些“农民子女上不起学”的现象。对于以上问题,我有如下建议:

1、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学校舍建设逐步完善,建设远程教育网络,同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2、培养农村科技能人,加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3、在改善他们生活条件的同时,扩大农户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和渠道,提高村民的信息化水平。

4、注重对农村基层的调查,形成有针对性地工作方法和工作 6 步骤,了解民生民情,给予困难的家庭关怀与帮助,尽量避免“农民的子女上不了学”的现象发生,要提高农民集体素质,就要从源头抓起。

5、有计划的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所以,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将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倾力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新农村建设之盐源县

你好!下面是一份关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新农村建设”的调查问卷,希望你能认真填写!谢谢。

1.请问你在凉山州盐源县生活了多少年?

A.10年以下

B.10-20年

C.20年以上

2.你的性别?

A.男

B.女

3.你属于哪一个年龄段?

A.18-30

B.30-50

C.50以上

4.你的身份属于下面哪一种?

A.学生

B.工人

C.公务员

D.其他

5.你自认为对所属盐源县的农村变化了解多少?

A.不了解

B.了解一些

C.了解较多

6.你觉得在你生活的这些年来,盐源县周边村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A.房屋建设

B.经济收入

C.人文素质

7.在你了解的范围内,你知道盐源县新农村建设最具特色的一个是哪里吗?

A.不知道。

B.知道。.................................8.你认为所属村落的农民们新生活的美满跟政府的引导关系大吗?

A.不大,没有关系

B.有一定关系

C.有很大一部分关系

9.你觉得它的迅速发展的原因?

A.村民的勤劳致富

B.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建设

C.A和B 10.你认为新农村建设给村落带来了哪些变化?

A.农民观念转变、素质提升

B.生活的富足

C.A和B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2

1.1 碧里村基本情况

碧里村位于福建省福州市, 地处东经119°16′48″, 北纬26°04′48″, 罗源湾北岸, 是福州市罗源县碧里乡的乡政府所在地, 同时也是福建省、市一些重点建设项目的所在地, 在2012年被列入新农村“双百”综合示范村建设。海阔山多, 耕地少, 村民以从事水产养殖业居多, 外出务工人数次之, 务农的较少。伴随着碧里乡被确立为福州建立东南沿海主枢纽的核心部分加以重点规划建设后, 碧里村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社会得到不断发展, 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2 碧里村经济社会现状

伴随着罗源湾 (福建省六大深水良港之一) 成为国家临时开发一类口岸以及“两集两散”战略的提出, 罗源充分发挥港口资源的优势, 发展邻港工业, 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作为罗源县一个重要的行政村, 碧里村的经济社会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除了利用有利的地理环境优势发展了以鲍鱼和海带、紫菜等藻类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以外, 有的就近进入工厂上班或者利用开发区客源优势开始从事交通运输、餐厅住宿等个人经营活动, 收入得到明显增加且越来越多元化。据相关数据统计, 碧里村所辖的一个从事鲍鱼养殖的村落, 2010年靠鲍鱼养殖就为村民带来了逾4 000万元的收入。

2 存在的问题

2.1 土地利用不合理, 利用率低

伴随着碧里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对于土地资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 由于农民的绝大部分收入来源于土地, 所以对土地有着天然的依赖。碧里村同样如此, 多年前可以看到许多农民每天都在田地里劳作, 悉心呵护着每一寸土地。但是随着农民收入来源越来越多样化, 经过实地走访可以看到, 除了个别年老的农民还在田里劳作之外, 原来比较偏僻的耕地已经变成了荒地;而一些地理位置比较好的耕地, 由于建设的需要已经被征用;还有一些则由私人开发成自住房。总体而言, 土地利用不合理, 利用率低, 缺乏宏观上的把握。

2.2 政府政策执行力不够

从2005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至今已有9年时间, 多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 对农村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 这些政策在农村实行过程中并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虽然碧里乡已经被确立为福州建立东南沿海主枢纽的核心部分加以重点规划和建设, 但是各项措施并未得到很好落实。一方面, 由于村委会委员的素质普遍较低, 部分门类人才短缺, 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紧缺[1], 对政策的解读和执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农民素质普遍较低, 并且农村中宣传渠道较单一, 共同导致了他们对一些政策缺乏了解, 也因此会产生排斥的心理, 由此影响到了政策的有效实施。

2.3 乡村文化缺乏引导, 发展滞后

虽然近年来碧里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文化建设方面还是需要加强。村里只有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中学, 教师的人数也比较少, 学校的面积相对较小, 一些基础设施还不够齐全, 这就限制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 有必要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村里民风淳朴, 中年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 由此导致了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 意见领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些问题难以解决, 村民就会不约而同地跟随有名望的人作出决策, 这就导致了跟风现象比较严重。除此之外, 村里文化基础设施滞后、活动形式单一、文化工作者人数少且素质低, 难以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长远而言不利于乡村的建设。

2.4 农村中民主程度不高

村委会是农村中决策的主要场所, 是村民发挥“三自”职能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但是, 实际上农村中村委会的民主程度普遍不高, 普通村民难以参与村委会会议, 无法参与决策。这就导致如果决策的相关人员无法全面了解农村现状, 在具体实施方针的制定上就无法很好地体现民意。而且由于行政村的监督制度不够完善, 村民无从了解村委会成员的具体活动、具体收入等, 也就无法进行很好的监督。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相关决策者自身素质不高、责任心等方面存在问题, 必将影响到村民整体利益的实现。碧里村有超过1/2的村民认为村里的民主程度不高, 如村中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本情况无从了解, 对于一些耕地征收的用途也无从了解。

3 对策

3.1 多种方式并举, 提高土地利用率

通过分析碧里村土地利用率低的现状, 可以总结出这是由于土地监察体系还不够健全、村委会干部缺乏长远眼光、农民生态环保意识还比较薄弱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革地方政府土地管理制度[2], 建立健全监督机构, 监督地方官员做好绩效评估工作, 明确责任的归属关系, 以便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积极引导地方官员和农民树立起生态环保意识, 促进基础生态设施的建设;对农民加强技术培训, 通过提高技术和完善基础设施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3.2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素质

3.2.1 依靠政府指导方向。

鼓励大学生服务基层, 要有实在的政策, 让大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而能否培养出人才、多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 关键在于结合实际, 出实招, 走新路。大多数农村经济实力弱, 各级政府应该认识到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举措, 才能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抓手”, 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3]。农村自身更应积极主动, 用好投入, 用足政策。只有这样, 新农村人才工程才能不断完善。

3.2.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鉴于目前国家对农林高校的投入力度不足;对农林高校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的支持性政策还不完善, 政府在下一步工作中应有所偏重。应加大财政支出向教育领域特别是高等农林教育的倾斜,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一线人才;落实完善一系列优惠补助政策, 解决服务农村建设的大学生们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引导农科大学生在社会安全网的保护下, 走向农村, 走向基层。

3.2.3 优化人才队伍。

政府部门的一些人员存在年龄大、素质低等问题。对于年龄大的人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安排他们退休后的生活, 使其不会有排斥心理, 乐于享受退休生活。对于素质低的人应加强教育, 组织他们参加培训等活动, 使其掌握好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 以便提高工作效率和政策执行力。同时, 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选优配强基层领导班子。重点培养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后备人才, 把非党员的村委会成员和村级后备干部,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逐渐使干部队伍年轻化。

3.3 加强文化建设, 经济文化两头兼顾

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更要注重农村精神文化的建设, 构建“乡村文明”。首先, 地方政府应该把建设经济与建设文化这2项任务拧成“一股绳”[4],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通过引进优秀师资、健全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等方式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其次,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 不断增强其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 设立科技培训基金和建立科技培训基地;具体规划农民职业培训的内容并采取有效措施, 对培训机构和师资进行统一整合[5], 促进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村教育模式, 使农民的现代生产和管理技能得到提高;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现实需求, 不断丰富乡村文化活动的形式和拓宽文化发展的空间, 以便更好地加快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调动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4 加强基层民主建设

一是有关方面协助村民共同建立基层民主制度,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村民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信得过的人作为村委会领导。二是定期进行村务公开, 使农民能够了解到村委会的实时动态, 并且有效监督各成员的活动。三是对于重大事项要通过民主评议会等方式让农民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意愿, 同时积极组织调研, 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四是对于一些重要政策, 要通过设定专人作为政策解说员、开拓互联网、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途径让农民了解最新情况。

4 结语

总的来说, 虽然碧里村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 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问题的存在, 应该敢于面对并且因地制宜寻求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只有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才能让农村越来越美好、农民越来越富裕、农业越来越发展, 从而使得该村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源县“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07-10-23) [2013-04-20].http://old.luoyuan.gov.cn/Article/ShowInfo.asp?ID=3918.

[2]陈鸿远, 何则津.关于福建省新农村建设中耕地变“房地”问题的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 2010 (5) :48-51.

[3]汪敏.新农村建设中人力资源开发[J].农民致富之友, 2012, (19) :87.

[4]叶珍.发展群众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探索[J].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2 (9) :286.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3

在当前中国政府把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的背景下,掀起了一股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的热潮,但是许多新建农村的形式淡化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原有的农村秀丽景观荡然无存,丧失了乡土特色。建设后的农村景观和城市的许多景观雷同,由于观念认识的偏差,农村居民把城市的一切当成模板。

我国大多数的农村都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色,如何保持、延续和发展这些特色,使农村在更新改造的过程中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是很多人都在关注和呼吁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事物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农村景观具有动态性的特征,特别是在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的转型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状况并不是偶然的现象,是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相协调的。

客观地看:有些传统农村的生活方式已被现代生活所取代,景观模式也己经落伍于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需求,在这样的契机下,急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之路。另一方面,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景观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痕迹,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结果

我们不可能也不该将其遗弃,所以本研究是以规划学、现代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导向,构建新农村景观环境体系,以期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起到控制和保护的作用,追求既有新时代气息又有乡村特色、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历史文脉的新农村景观。

论文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c1>新农村建设区与周边自然环境的景观融合:在村庄规划中引入景观控制的概念,研究景观控制的相关理论,对村庄居民点的建设形态进行控制,使之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建设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尊重。

御鑫造园http:///

c2)新农村宏观景观研究:研究村庄居民点的宏观布局、道路骨架、景观廊道、历史发展脉络等,达到对村庄风貌的控制。

<3)新农村景观特色的创造:通过对当地传统特色文化的吸收和提炼,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避免建设中的千篇一律。

(4)新农村典型空间的研究:

①广场绿地空间:探索为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绿地形式,突出农村特点,体现乡土特色,结合当地实际,利用当地材料,节约建设资金,以小型化、多样化、乡情化为原则,避免对城市广场的照抄照搬。

②街道空间:研究村庄街道空间的特色,提出街道空间景观的设计要点和设计的模式。

③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讨论历史建筑和片区空间景观的保护、改造、更新,妥善处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和新老建筑的协调。

④旅游空间:研究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观光及景观设计,用于当地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农民收入。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4

孤山村是麻坪镇的南大门,与城关镇接壤,全村9个村民小组,269户,1072人,耕地面积1360亩,区域面积345.1公顷,XX年人均纯收入达2072元。XX年市、县把该村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后,麻坪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市、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孤山村全体群众的苦干实干,该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上均取得了可喜成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群众生活日新月异。XX年孤山村党支部被市委命名为标杆支部,该村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文明村镇、被洛南县政府评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一年来的成绩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生活条件下不断提高。一年来,改造高压线路300米,解决了全村人的用电问题;硬化6个组级水泥路XX米,彻底改变了群众出行“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的困境;投资6万元,建成五间标准化村级党员活动室。投资7万元,硬化活动场地700平方米,修建了篮球场;去年该村遭受2XX年一遇特大暴雨袭击,但全村群众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自力更生,不等不靠,修复水毁农田200亩,水毁河堤1100米,水毁道路800米。

——主导产业逐具规模,农民收入有效增加。该村优质良种核桃建园达540亩,中药材种植100亩,新发展的280亩优质柿子建园已全部挂果。全村发展千只以上养鸡大户45户,养鸡达5万余只,产值300万元,净收入100万元;10头以上养猪大户15户,年出栏达1500头,产值120万元,净收入30万元。有序组织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全村年劳务输出400余人,人均年收入5000元,劳务收入达200万元,净收入达150万元。XX年全村总产值达到550万元,人均纯收入2072元。

——环境卫生规范治理,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新农村建设中,该村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一是修建了100户沼气池,将农村不用的畜粪、桔杆等原料充分利用,酵化成气,解决了粪堆乱堆、柴草乱放现象。二是投资2500元修建了5个垃圾池,对全村的生活垃圾予以集中倒放和统一清理。三是制订了卫生公约,全村划分三个卫生责任区,各负其责,道路、庭院卫生定期打扫、定期检查,形成制度,使群众在卫生方面养成良好的习惯。四是实施涂白工程60户。通过一系列卫生综合治理,有效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同时,倡导家家绿化、户户养花,美化庭院,对村庄中心区域进行了绿化,大力建设花果型庭院经济,每户栽植花果树木19株,全村村容焕然一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得到加强。深入开展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道德实践活动及“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今年年初,他们又召开全村群众大会,总结去年来的成绩,安排今年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及新农村建设先进个人20余人;开办农民技校,通过技术培训,使每户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1项专业技术。开办村民阅览室,充分利用省文化厅捐赠的5万余元书籍、光碟、乐器,组建40余人的村级乐教队,今年春节组织200余人的社火表演及文化演出,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加大村级活动室、活动场地建设力度,修建农民文艺、体育活动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投资1万元,修建科普文化长廊,定期宣传科普知识、文化知识、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等,这个科普文化长廊成为全村的又一个亮点。

——战斗堡垒基础强化,干部作风深入民心。抓好新农村建设必须有一个坚强的基层组织堡垒。认真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支部班子成员及广大党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支部书记多次参加省、市、县的培训班,深入华西村等省内外考察学习,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高标准配齐党员活动室、办公室用具,各项目标任务、规章制度统一上墙,规范齐全。深入开展了“商山深处党旗红”党建主题活动,全年培养红星党员5名,该支部分别被商洛市委、洛南县委、麻坪镇党委命名为标杆支部。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认真做好党务、村务公开,村组干部、广大党员遵纪守法,村级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不断增强,深受全村群众拥护。

采取的措施

麻坪镇在新农村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成立组织,加强领导。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抽调农、林、水、牧、国土、文化、教育等相关单位干部为成员,为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按照上级要求及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深入调研论证,结合孤山村实际制定了远景规划。

二是广泛宣传,全民参与。XX年3月孤山村被确定为市县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来,镇党委、政府先后五次在孤山村召开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新农村建设决定和方针政策,市县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措施,宣传镇村的新农村规划和发展蓝图,把广大村民的热情、思想、行动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在建设过程中,广大村民义务投工投劳,为建设美好家园献言谏策、出力流汗。

三是明确任务,夯实责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作,镇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一开始就统一安排部署,明确各个时期的具体标准层层分解任务,夯实各级责任,做到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了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是上下联动,资金捆绑。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各级的投资总是有限的,为了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作用,麻坪镇采取资金捆绑的方式,比如组级道路硬化只投资水泥,群众投工投劳,每家每户的院落及出路镇村只提供机械,涂白工程镇村只补助每户2吨水泥,群众自己买瓷片并投工。

五是定期督查,严明考核。镇党委、政府将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也列在年初为民承办的十件实事项目之首,定期对新农村建设的各阶段工作进行督查指导,解决资金困难,督促群众上劳,督查站所、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每月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考核,并极时研究解决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

几点启示

孤山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成效是喜人的,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也是各级抓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

一是“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一些基层干部和群众还缺乏积极主动,被动应付,有的甚至借机提一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二是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但存在“上热下凉”,忙了干部,有的甚至包办代替,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建设的热情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三是重“硬件”轻“软件”还比较突出,重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产业发展及农村民主政治、精神文明、文化体育及村级组织自身建设等“软件”还跟不上,“软件”建设跟不上新农村建设就成为无源之水。四是急于求成。个别干部群众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这种急于求成思想会背离新农村建设的初衷。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牵扯到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能最终实现。

新农村建设规划是前提,产业是支撑、“硬件”是基础、观念是根本、文化是动力、组织建设是保障,要切实解决好以下问题:一要有一个好的规划,循序渐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二要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位,发展富民优势新产业,以明晰的主导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三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资金捆绑。建设新农村没有投入就是一句空话。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韩国新农村建设搞得非常成功,在于有一个好的机制,就是“以物代补,以奖代补”,政府向农民无偿提供水泥、钢筋等物资,要求农民在各自的居民区自行开展修房修路和改水美化活动,鼓励农民主动创造美好生活。四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农民是新农村的受益者,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能把政府的扶持引导变为大包大揽,要重视组织和发动农民广泛参与,激发农民的活力、使广大农民自觉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热潮。五要培养一代新型农民。农村发展不只是要钱、要物、更要人。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大力加强农民教育,形成学科技、谋发展、比观念慰然成风。六要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掀起根除“脏、乱、差”,向陈规陋习宣战热潮,制定规范化和长效性管理办法。逐步建立农村文化图书室、娱乐健身场所、科技培训中心等,丰富农民生活,活跃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科学、文明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从根本上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七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村组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深入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教育村组干部用好新农村建设的物资,要廉洁自律不能违法乱纪;推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程,充分发扬民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5

与新时期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陆续出台的各项重大举措相联系,人们可以发现,经过前几年的经济实力、政策实践的积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局部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试图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尽管诸如“乡村建设”、“农村建设”这样的语汇,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话语中并不鲜见,然而,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知识分子更多地出于个人理想主义和激情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公共政策背景和全社会的共识;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农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有着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来20余年的经济积累,有着新时期领导层对当代“三农”问题深刻的定位、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政策措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改革的重心一直放在城市的各个领域,而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面对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所进行的国家宏观公共政策重心的又一次调整。可以预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公共政策议程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的综合改革,增强我国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以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级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大多数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适当时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改革,以提高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有力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更上层楼。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情境。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成功的农村建设经验:明确政府在农村建设当中的角色与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时机。作为后发国家,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启动阶段确实应当较为深入地介入其中,但也应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制度;当未来农村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自治机制时,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当与时俱进,顺时而变。

以务实态度开展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建设时,不应以此作为获取政绩的手段,从而推行华而不实的项目,要针对具体情形,帮助农民寻求能够突出自身特长、赢得市场差异竞争力的项目。关于这一点,在《意见》中也有明确体现。

后发国家开展农村建设运动,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这一点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来真正实现。今年我国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对提高人的素质十分重要。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6

步入2016年, 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要求各地区把握时机, 采取符合地方实际的各项措施加快经济发展、社会发展, 顺利解决贫困问题, 完成脱贫工作, 全面提高教育建设、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运输、城乡社区服务等民生水平, 真正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实际生活。其中, 社会保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增强人民“幸福感”, 缩小社会收入分配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 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全面小康的建设进程加快, 城乡一体化不断发展, 城乡差距逐渐缩小, 农村低保作为农村困难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最后一段防线也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 以加快法制化和规范化进程。笔者以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农村低保调查为依据对这一制度运行实施的现状做一简单探讨, 以引发健全完善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共同思考, 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

1浑源县农村低保工作概况

山西省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开始于1997年, 至今所辖农业县都建立了这一制度。发展以来, 不断在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制度规范、管理运行等方面加以完善。浑源县也紧跟发展步伐, 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和发展, 努力推进农村低保制度贯彻落实。浑源县现辖6镇12乡358个行政村, 总人口约34万, 县城人口12万人, 是国定贫困县。2007年该县农村最低生活年保障标准为600元, 2012年达到了1 364元[1]。2014年再次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标准, 城市每人每月提高25元, 保障标准达到330元/人·月;农村每人每月提高了22元, 保障标准达到2 064元/人·年。其中2014年民生支出占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82.36%, 全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 878万元, 为公共预算支出的18.11%, 同口径增长2.28%[2], 社会救助水平大大提高。

同时, 站在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足点上, 县人民政府不断创新发展方式,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针对农村低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进行纠正和解决。2015年, 针对比较突出的“关系保”“人情保”“权利保”问题, 该县对城乡低保对象和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排查, 开展了农村低保复核和清理整顿工作, 把对违规享受低保和其他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清退出去, 把应保未保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救助, 对低保管理进行严格规范。全年共清退不符合条件的城市低保对象42户107人、农村低保对象4 615户5 123人;通过重新调查审核, 新增城市低保对象61户152人、农村低保对象1 813户2 040人。通过社会救助专项整治活动提高了为人民服务水平[3]。此外, 2012年, 利用网络社交平台, 该县率先建立起全省第一家包括通知公告、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办事指南、低保查询等8个板块, 主任信箱以及浑源低保QQ群 (1286113489) 两个反映民意社情窗口的低保信息数据网站 (www.hydibao.com) , 低保户足不出户就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到各项低保政策, 查阅低保公示名单、享受金额以及其他信息, 增强了低保工作运行的透明度。这些都表明了该县人民政府、低保管理中心及其工作人员对于提高农村低保保障实效所做出的努力, 其效果也是显著的。但经调研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农村低保工作实践中的现存问题

2.1科学准确确定低保对象存在难度

低保对象的确定一直以来都是农村低保制度真正得以落实的首要问题, 低保对象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简称低保标准) 的农村居民, 低保标准则是由各地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农村居民家庭基本生活所需以及物价水平确定。在实地调查中发现, 虽然在低保对象确认过程中存在农村低保家庭收入难以量化, 差异性较大, 农产品、外出务工等收入存在不稳定性的问题[4], 但导致低保对象难以科学准确确定的重要原因则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在确定低保对象的时候主要凸显为个人申请, 在自核自查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隐瞒或者谎报的情况, 低保申请人的法律责任意识和政策法规的知晓程度不够;二是入户调查、邻里走访、跟踪调查等后续审查工作不够到位, 所以调查显示虽然通过各项举措对“不规范享受低保问题”有了极大缓解, 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三是在清退不符合标准的低保户中仍有“漏网之鱼”;四是进行民主评议也缺乏相关村民、社会代表的参与;五是入户调查没有实现全覆盖;六是相关工作人员的“人情关系户”等。所以低保对象的确认本身缺乏一个统一且严格的标准和机制。

另外, 在调查中还发现享受农村低保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老 (主要为65岁以上) 的人。对年纪较大者, 如果考虑其无劳动能力且无生活来源则符合低保享受条件, 但若有子女赡养, 这很明显就与低保本质即“保底”不符, 且与养老制度有了重合, 制度界限不明确, 造成了资金的重复使用和浪费。也说明了在审查过程中也缺少应有的充分的调查。

2.2低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不足

每年3、4月份进行重新审查确定新一年度低保对象后, 没有进行完全充分透明的公示。很多受保人既不知道其他受保人是谁, 也不知道能享受多少补助, 知情甚少;而对于失去低保享受资格的居民也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以及说明, 等补助金发放下来后才知晓;对于不同层次的低保金额享受标准也不清楚。虽然建立了低保信息数据网站, 但对于农村困难家庭来说, 拥有电脑等网络设备甚至会使用仍然是不切实际的, 所以其宣传效果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好。另外, 对于低保资金发放也没有达到使受保人每月享受到当月补助金的要求, 有时候一季度, 有时候半年, 导致受保人不知道低保金何时发放, 只能通过口耳相传, 宣传机制并不健全。

2.3低保审核管理工作不够严格

在申请者自发申请之后, 低保机构的调查及后期的审核并不严格。除了上述第一点当中提到的问题, 在每年的重新审查中, 当地主要通过由低保工作人员或村委会人员拍摄包含到居民房内部或个人的照片来进行初步核定。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很多人都在一所居民房里统一拍照, 很不符合实际。而且对于动态管理、动态审核, 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权限、责任规定等都缺乏一个科学有效、权责一体的制度管理体系, 导致例行公事、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2.4低保制度本质认识不当

低保制度是国家保障居民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救助制度, 它有着“保基”的基本功能, 是国家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同时, 低保是公民的一项权利, 是人道主义的体现, 而不是一种奖励, 也不是一种另外的生活收入, “不要白不要”就是社会民众当中存在的一种不正确思想认知。应该明确对于因婚嫁、建房等支出致贫的不应该享受低保补助;另外, 它跟养老制度、临时救济制度等应明确区分开, 这样才能形成一整套全面系统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3应对农村低保制度实践问题的对策建议

3.1严格按照政策规定确认低保对象

对个人应加强政策法规、诚信意识教育, 在自审过程中诚实上报家庭情况相关证明资料。同时, 对隐瞒、欺骗享受低保的处以一定的罚款。为确保调查的有效性应健全相关工作机构及设置, 对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待遇给予一定程度的提高, 加强培训, 严格规章制度。采取问责制, 分区管理, 在自己负责的区域, 保证严格按照政策制度规定确定低保户, 否则, 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比如:处分、扣除一定的工资等。在后续调查中, 在规定期限里安排相关人员入户调查、走访邻里、相关资料在部门间进行沟通, 并将调查结果在村委会等平台进行公示, 公示时间不得少于7 d。民主评议会应有社会监督员的参与, 社会监督员应与本村低保申请人没有任何关系, 可在一定区域之间进行互派。

在家庭收入调查方面, 一方面按照当地物价对农产品收成进行一定的计算, 结合邻里了解情况, 对其他收入作出一个估量。然后根据提前制定的农产品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及其他收入标准线作出衡量, 确定是否具备低保申请资格。当然, 家庭内部有重大疾病、残疾、无赡养人等特殊情况也应结合起来综合考虑。这样, 申请、核查、管理机制的统一有序发挥能够使低保对象的确定更加科学准确。

3.2结合实际情况做好农村低保宣传

从革命战争时期到现在我们一直在探索和总结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宣传理论、原则及方法。无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散发宣传画、张贴海报、举行联欢会, 还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开大会、诉苦、个别谈话、开设补习学校等, 都是符合人民群众心理感情需要, 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且符合实际情况的宣传方式、方法。对于农村低保的宣传同样可以从中获得启示,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 同时结合现在网络、电视、电话等的发展, 创新宣传理念、宣传手段。比如, 除了在审查、确定低保对象阶段进行张榜公示外, 还应该在村委会定期举行政策宣传大会, 每户居民可派代表参加, 发放宣传资料, 播放宣传影片, 解释说明疑惑问题, 并且为行动不方便的群众提供入户宣传。这些都要求专门的低保工作人员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 所以应为低保工作人员提供更稳定的工作保障及较好的工资待遇, 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由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生活或者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工作, 因此其居住地较分散, 宣传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了提高人们对于农村低保制度、政策认识及相关信息的知晓度, 应在村委会、民政局等办事大厅张贴政策宣传单及低保名单。另外, 除了电视等媒体宣传、发放宣传单, 还可以通过低保人员登记名单上的联系方式发送有关低保的最新通知或者政策规定, 加之一些生活温馨小提示等, 起到宣传的目的。当然, 网络平台也是重要的宣传媒介,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信息数据网站、网络社交软件等网络工具将发挥更加便捷和巨大的作用。

3.3加强农村低保动态管理

对于低保审查要多渠道进行, 深入每户核实, 并要不定期进行抽查以及跟踪调查;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能责任并切实履行, 避免例行公事及形式主义;实行完全透明的低保运行, 以接受其他部门及社会公众的监督, 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设置社会调查员、社会监督员, 设立公众信箱, 接受各方意见建议, 不定期进行调查审核;还应辅以司法机关的被动参与, 特别应设置对农村低保实施过程的司法审查, 以提高农村低保实施的效率性、透明度;完善我国农村低保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制度, 防范社会救助过程中低保工作人员和低保管理机构的违法行政行为, 对各类违反农村低保法律制度的滥用职权行为都应采取合理的责任追究机制和补救措施[5]。

3.4依据法律规范运行农村低保工作

保障金应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按时足额发放;对于通过跟踪调查、重新审核不符合标准而被取消低保资格的居民应及时反馈, 并给予合理解释, 对于有不满情绪的应耐心解释教育;申请、审核、管理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运行, 并结合监督、激励机制规范低保制度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以充分保证农村低保的有效落实。另外, 我国现行的农村低保制度主要是非规范性的行政法规, 没有形成统一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而法律的制定有利于防范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 所以我国应加强这一方面的立法, 制定《农村最低保障法》或者《农村最低保障条例》, 并逐步完善相关农村低保法律法规和相应规章制度[7], 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内容和范围、申请运行机制、审查机制、管理机制, 受保人的权利与义务、相关工作机构及其人员的职责都有详细的规定, 结合司法措施, 形成制约监督体系, 提高制度实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具体的低保规章制度。二者结合在一起体现一般与个别的工作方法原则, 以实现这一制度的最大价值。

用法律确立国家的这一政治责任与义务将是这一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应意识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需要基层民众和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

摘要:我国农村低保制度从探索到建制以来不断发展、完善, 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低保对象难以科学确定;制度化、规范化运行不足;低保审核管理工作不够严格以及对低保制度本质认识不当等问题。笔者以山西省浑源县为例,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相应建议, 以期促进我国农村低保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关键词:农村,低保制度,社会保障,浑源县

参考文献

[1]浑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范管理的实施意见[EB/OL].[2012-03-30].http://www.hunyuan.gov.cn/news/BGSWJ/2012/420/1242085945B52AF930G4I192DE8670.html.

[2]于海滨.关于浑源县201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R/OL].[2015-07-28].http://www.hunyuan.gov.cn/news/ZFWJ/2015/827/15827153627IB86669CDGB1BB49ECGG.html.

[3]张晓田.浑源县多措并举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N/OL].[2015-02-05].http://www.dtnews.cn/2015/february/44745F2B.html.

[4]刘晓梅.农村低保家庭收入核查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9) :89-93.

浑源县新农村建设规划 篇7

发挥工商五项职能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党委对此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以红盾护农为工作中心,开展了“发挥五项职能,营造三个环境,提高二种能力”的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环境。为给农民营造一个放心的农资消费环境,使农民能够播上“放心种”、施上“放心肥”、打上“放心药”,以“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为中心,以全年为工作周期,形成了局、所、农业部门互相协作“三位一体”的红盾护农网络。

一是根据的工作部署,结合辖区农资经营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红盾护农打假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并将责任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头,达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查,从制度和机制上有力保证“红盾护农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的顺利进行,也为全年红盾护农工作开了好头。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增强农民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自觉性,提高农民识别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能力,我们 在通过各种新闻方式,如电视、广播、条幅、传单、板报等进行宣传外,每年三月利用农忙时节,走农场,下连队,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面对面向农民宣传农资商品知识,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仅今年三月份,我们就做电视讲座4次,广播连续宣传7天,制作条幅31条,发放识别假冒伪劣知识的传单3210余条,制作宣传板报22板。

三是加强对无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取缔力度。对无照经营、靠挂经营以及不具备经营资质的企业和业户进行严厉查处,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活动;对经营冒牌种子、假冒伪劣化肥、不合格农机具等重要生产资料坚决予以打击,一经发现违法行为,严肃立案查处;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加强对农村集市的监督检查。

四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在农村广泛开展了“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市场、进村镇、进商家活动,形成了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

五是建立健全了农资经营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工商所都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经济户口”台帐;与户从事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建立了“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基层工商所与户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签订了《农资销售责任状》;从事农资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企业都建立起进货查验和出货审验制度。基层工 商所每个星期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或企业至少巡查一次,并进行不定时间、不定商品、不定单位的抽查,从而全面掌握辖区农资进货渠道和流向。

二、发挥登记注册职能,营造宽严相济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将所有生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内资、私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开业、变更、注销等依法登记项目纳入“高效、便民”审批轨道上来,全程为企业、业户服务,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型工商品牌,并将经营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核发照权限下放基层工商所,便于提高登记效率。对于偏远连队前来办照的经营者,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填写表格,当天办完,减少往返费用。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化,将与之相关的各项要求、费用向社会进行公示,并制定实施了限时服务、首问负责制、一次说清制、连带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透明办公制度”。三是实行跟踪服务和协调服务等方式,帮助经营者了解掌握申请办理各项手续的要点和程序,利用准入时机,向申请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和政策导向,把工商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积极推行流动现场办公,做到了当场受理、当场审批、当场发照。四是放宽进入农产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并鼓励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大胆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全额减免登记注册费和工商管理费。

三、发挥引导扶持职能,提高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1、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充分利用市场主体准入和市场主体年检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来确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目的是逐步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协调的高消耗、重污染、低品质的滞后产业。同时,我们还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农场、连队结合本地实际,确立重点,抓住闪光点,发展低消耗、大规模、高档次、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帮助农村经营户和农民,将农业生产资料提升为经营资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实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承包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以聚集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实力,这是我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培育出一大批规模大、潜力深、影响强的“龙头”性企业,特别是一些从事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出现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周边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形成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率的双赢。

3、维护农产品市场经销正常秩序。一是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涉农合同特别是农业订单,是农村信用经济的基础,涉农合同的履约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按照国家、省级工商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合同行政监督职能,认真组织开展了涉农合同帮扶工程。一方面从合同法的意义、订单农业的典型事例、诚信履约对涉农合同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深入开展了宣传工作,提高了农户和有关企业的合同法律意 4 识。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农业订单履行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重点是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积极履行合同,对发生的合同纠纷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化解纷争。同时,对利用订单或农资购销合同损害农户和涉农企业合法权益的欺诈行为,则进行了严肃查处。二是加大对粮食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在积极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粮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粮食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营业执照、无经营资质、哄抬物价、掺杂使假、倒卖陈化粮以及擅自改变陈化粮用途等一系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有力净化了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四、发挥商标指导监管职能,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的竞争形式已逐步从数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的竞争,不能只停留在“物以稀为贵”的生产、营销策略上,而要转向走品牌之路,实施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注册商标,并积极运用商标,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对于农民增收致富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充分发挥商标注册、监管、保护等职能,积极实施了“红盾商标助农工程”。

五、发挥培训指导职能,培育规范农村经纪人,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营造宽松环境。

农村经纪人虽然是一个新兴事物,但是,它在搞活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 “农村经纪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力量”。一是做好农村经纪人培育和发展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降低准入门槛,采取先准入后规范、先发展后管理的方式,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村经纪人诚实劳动、合法行纪,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农业经纪合同的指导和管理,规范经纪人的签约行为,避免口头协议、订立条款不全等现象发生,引导经纪人规范使用合同文本。并通过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和市场巡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纪等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经纪行为。三是倡导和鼓励成立农村经纪人行业协会,发挥农村经纪人自律组织的服务引导作用。四是由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适时开展《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纪人管理办法》和有关经纪业务、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村经纪人的业务本领,不断提高经纪队伍素质。同时,充分利用个私协会和行业协会的特殊性,积极向农村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和有关咨询,保护农村经纪人的合法权益等等,使之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娘家”。

上一篇:拆除房屋施工协议书下一篇: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