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2024-06-21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通用11篇)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1

今年以来,镇新农村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各级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文件精神,立足区位与交通优势,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要求,根据全镇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基础现状,突出重点,培育典型,提出了“发展村企业,带动服务业,优化林果业,巩固种植业、壮大畜牧业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别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社会公益事业建设,乡风文明建设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并圆满完成了区委、区政府初定的目标任务,全镇新农村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镇预计可完成工业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18%,固定资金投资额可完成8360万元。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0元,同比增长11%。

一、立足村情民意,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镇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新农村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从各村实际出发,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制定了科学可行的“两个规划”。一是总体规划,对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村通过调查摸底和村情民意分析,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体现在五大建设工程即农民增收工程、农民培训工程、人居环境建设工程、公共管理工程、社会保障工程,五大建设工程内容涉及基础设施、产业、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23项内容;二是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优化产业布局、实出产业重点,形成产业特色“的思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了各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重点发展林果、食用菌和蔬菜、奶肉牛养殖、良种肉猪养殖、特种养殖、建材、农家乐生态观光旅游、劳务输出等八大产业。

二、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班子建设

为了切实加强对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镇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主抓全镇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下设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抽调5名业务能力较强的骨干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同时加强“两委班子“建设,高度重视村支部班子建设,要求支部班子成员定期上党课,定期组织召开生活会,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实行党建工程“五卡制”,对每位党员进行公示,由群众“评先选优”。以实施“双培双带”工程为载体,通过支部带协会、协会+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模式,建立了以种植、养殖、旅游为主的“双培双带”工程示范基地12个,组建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行业协会16个,带动农户65%,使96%的农户参与了农业产化经营,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两委班子”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带动作用。

三、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

按照全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旅游富镇、商贸促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在产业化建设中,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上坚持“川区种菜、半山种果、高山栽树、村村有养殖” 的路子,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镇产业化经营情况:

一是积极培养新型产业,在谢崖、杨川等村推广架豆王种植100亩,在东山及退耕还林地段种植中药材1300亩。

二是坚持改造老果园,硖门、杨川、徐家店、贾家寺等16村改造旧果园3000亩,同时按照高标准发展优质果园,在西坡梁新建果园3000亩(核桃);在贾家寺等12个村队发展优质核桃、樱桃3600亩,今年内新建果园面积达到6600亩。

三是大力发展养殖业、澳牛乳业,慕水沟特种养殖场建设,芦子庄金发蛋鸡养殖小区,门家河三场养鸡等规模养殖点,规模进一步扩大,养殖标准进一步提高,并新增养殖户30户,建立了畜牧专业合作社。

四是狠抓龙头企业建设。今年内完成了慕水沟特种养殖场建设和百富佳花牛果品公司,新建3000吨气调库一座。

五是完成了旱作农业11000亩双垄沟播玉米的种植计划,示范推广小麦良种种植28000亩,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

(二)示范村、推进村产业化建设工作

市级示范点下寨子村按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促使农业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建成高标准、层架式食用菌种植大棚11座,菌床面积5000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种菜→奶牛养殖→牛粪→食用菌种植+沼气→废渣还田的循环经济模式。当年实现澳牛乳业公司扩大养殖规模200头。新建果园260亩,其中樱桃面积160亩,核桃面积达到100亩。下寨子村农、果、牧循环经济的发展,降低了消耗,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浪费,延伸了产业链,使经济社会走上了良好发展的路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今年,人均纯收入中仅主导产业(林果业)收入比例达到85%,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在3850元的基础上,增加到了现在的4050元。

区级示范点贾家寺村、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城郊优势),外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2

1.1 浙江省村庄基本情况分析

自然村趋势是小村向大村合并、人口向大村聚集。2010年“200人以下自然村”44568个, 到2013年“200人以下自然村”减少到41314;2013年“600~1000人以上自然村”10086个、“1000人以上自然村”5672个, 到2013年“600~1000人以上自然村”增加到10606个、“1000人以上自然村”增加到6090个。

1.2 行政村转社区化和合并趋势明显

从2010年行政村24342个减少到2013年22793个。

1.3 编制村庄规划占比逐年提高

2010年已编制村庄规划行政村16826个, 占全部行政村69.12%, 已编制村庄规划自然村32492个, 占全部自然村36.41%;到2013年已编制村庄规划行政村16786个, 占全部行政村73.65%, 已编制村庄规划自然村31659个, 占全部自然村36.40%。从数据来看行政村实施村庄规划编制的情况比较好, 自然村大多都是小村落所以编制规划的需求不强烈。从地区来看, 到2013年杭州、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已编制规划的行政村占比都超过80%, 温州、舟山已编制规划的行政村占比低于60%, 可以看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编制村庄规划的热情更高。

1.4 村庄治理效果明显

2010年开展村庄治理的行政村为13250个, 占全部行政村54.43%;到2013年开展村庄治理的行政村达到15198个, 占全部行政村66.68%。从地区来看, 到2013年湖州开展村庄治理的行政村占比达到95.59%, 而温州仅达到40.55%。

2 村庄市政公用设施情况分析

2.1 村庄市政公用设施中水、煤、气建设明显增多

2010年集中供水的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70.73%、用水普及率75.34%、燃气普及率38.73%;到2013年集中供水的行政村占全部行政村74.94%、用水普及率77.18%、燃气普及率46.41%。浙江的村庄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增长迅速, 但是由于这段时间的村庄拆、并、建情况复杂多变, 绝对数的比较缺乏意义, 所以只能通过相对占比来体现。

2.2 村庄市政公用设施中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建设明显增多

2010年村庄内道路面积289726.09m2、排水管道沟渠长20413.75km、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31.52%、有垃圾收集点行政村占80.08%、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65.98%;到2013年庄内道路面积1389226.13m2、排水管道沟渠长23946.46km、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49.16%、有垃圾收集点行政村占87.63%、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占77.41%。出数据可以看出浙江在村庄的人居环境提升上, 在各项指标的基础建设上都有明显的改善。从地区来看, 2013年度嘉兴在污水处理行政村占比80.21%、垃圾处理行政村占比93.45%都是改善的比较好的;宁波对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占比31.98%、衢州35.35、台州39.85%、丽水37.91%, 仍需要极大的投入改善;舟山的垃圾处理行政村占68.18%, 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 对垃圾处理的投入建设还需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汪彩琼.新时期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 2012 (8) .

[2]安吉县人民政府.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J].绍兴三农, 2010 (6) :20-22.

[3]王丽娟.和美家园德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28-32.

谈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档案工作 篇3

【关键词】农村档案;农村档案工作;新农村三农;建设

农村档案是我国目前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是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生活情况的原始记录,对各项村级工作和农民从事生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巨大变革的真实记录。是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农村工作方针,其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农村工作开展的实际、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推进我国农村工作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来源,是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需要,是农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最重要凭证。从现阶段看,目前我国农村档案主要以统计档案和文书档案为主,还包括农业科技档案、村民档案、土地承包经营档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档案、宅基地档案、税费改革档案、乡镇企业档案、农业特色档案、计划生育档案、生产管理档案等。农村档案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我国档案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档案工作服务中心、服务群众的一个主要方面。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档案工作的地位

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档案工作彰显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

1.农村档案工作对党和国家在农村政策的贯彻和农村改革的深化作用重大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党和国家在农村地区开展的一项基本国策,事关每个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均体现在农村档案之中。如何有效地保管和利用这些重要的文件资料,农村档案工作开展的水平如何将起决定性作用。多年的实践表明,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农业项目的开发论证离不开农村档案,导决策领离不开农村挡案,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也离不开农村挡案,总结教训经验更离不开你哪个哝村档案。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我们必须善于利用农村档案,充分发挥农村档案的特殊作用,使新农村建设能健康、顺利地开展。

2.农村档案工作在落实党和国家的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民脱贫致富方面作用巨大

农村档案中的农业科技档案产生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活动中,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好农业科技档案,对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农民经济。科教兴农村的关键在于推广先进的农业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科学技术成果,档案部门通过对农业科技档案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农民在农业科技的引导下走上富裕之路。

3.农村档案工作是夯实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新农村文明精神建设,保证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质

新农村档案是在开展党的基础组织和政权建设、各项村级制度建设和村级财务管理等村务活动中形成的。建立健全农村档案,并将农村档案用于农村工作中,可以在健全基层民主,保护集体资产、实行村务公开、加强群众监督、完善财务管理、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干群关系、提高农民素质、化解村民纠纷、规范村民行为、促进文明村镇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实践证明,通常村级政权稳定、村风正气、村民文明和谐的地方,往往都是农村档案工作开展的较好的地方。

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档案工作主要任务和性质

为了实现更好更快地为新农村乡镇建设服务,农业侬村檔案工作的持续发展,新时代农村档案工作应着重完成以下几项任务:

1.切实解决农业农村档案工作开展中的实际问题,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档案工作在农村工作中的地位和对农村其它工作的推动作用,把档案工作贯穿于制订计划、部署任务、检查指导三大环节中。

2.推进乡镇档案工作,加快村级建档步伐。乡镇档案工作是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起“龙头”作用。加强农村档案工作,关键在于强化和完善乡镇档案的保管和利用两大职能,将档案工作列入乡镇领导责任制,强化各项基础业务建设,不断提高乡镇机关档案工作的水平。在推进乡镇档案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村级建档试点,探索村级档案工作的最佳模式,加快村级建档步伐。

3.建立、完善乡镇企业档案工作。其关系着新侬村经济的繁荣,乡镇企业至今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增加等重大问题。作为农村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档案工作对于改进企业经营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提高生产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乡镇企业壮大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乡镇企业档案工作。

三、我国农村档案工作的现状

1.思想认识滞后,档案意识普遍比较薄弱。目前,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档案和档案工作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乡、镇领导干部认为农村档案工作可有可无,未把档案工作纳入农村发展规划和农村建设年度考核范围,从而制约了农村档案工作的发展。

2.管理工作滞后,贯彻全国农村档案工作会议精神的措施不利,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已经在农村开展建档工作,建立了村级档案室,各项规章制度比较健全,能够为农村的各项工作提供有效的服务。而经济差的地区还未在农村正式建档,档案材料处于“散、乱缺、死”的状态。

3.缺少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管理队伍。档案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开展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重要因素。在乡(镇)、村等基层档案部门,无专职的档案员的现象普遍存在,而兼职档案人员素质较低,特别是村级档案都是由村文书管理,且大多数村文书不是年龄较大,就是文化程度较低,如此落后的档案管理状况,势必制约农村档案事业的发展。

四、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农村档案工作的宗旨就是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新时期做好档案工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加强:

1.利用建设新农村这个契机,在农村建档立制,抓住机遇,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加强领导,健全制度。一方面各乡镇、村要将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以保证档案材料收集齐全、利用有效、保管安全;其次要提高认识,纳入行政村、档案人员(文书、会计)的年度考核内容。另一方面要帮助行政村建立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利用工作,动员组织。街道、乡镇、行政村领导要重视档案工作,农村基层组织要建立档案管理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分工负责,各各方面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档案意识,使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档案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地在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中宣传《档案法》和《档案实施办法》,宣传档案在农村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现实中农民群众通过利用档案使自身利益得以维护的实例进行现实教育和宣传,从而使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真正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意识到档案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进而将档案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推动农村档案工作同农村的其他各项工作的同步发展。

3.强化档案服务、拓宽档案职能,目前我国对农村档案的开发利用还仅限于计划生育。要充分认识开发利用农村档案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生产管理等方面,利用范围还略显狭窄,必将制约农村各项事业开展。新时期农村档案工作应加大档案的开发利用程度,重点围绕农村中心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采取各种形式,开发利用好各类农村档案,通过开发利用档案,换来农村工作开展的新效益。

总之,强化农村档案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档案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有不断巩固和发展,完善监督、指导和管理机制,才能创造农村档案工作的崭新局面,才能使农村档案工作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 杨莉.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任务[J].西昌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2] 丁培良.扎实做好农村档案工作构建和谐基层社会服务[J].浙江档案,2005,6.

[3] 施国芬.顾江峰.加强村级档案工作 服务农村各项建设[J].档案与建设,2005,4.

[4] 王建华.徐颖.加强农村档案管理 为“三农”服务[J].兰台世界,2005,7.

[5] 张家英.农村档案:为解除农村信息贫困服务[J].档案学研究,2005,3.

[6] 高振功.新形势下农村档案的利用[J].档案天地,2005,1.

刊物邮寄地址:山东省招远市泉山路27号招远市档案局

收件人:王朝晖

联系电话:18660536007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4

2009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生,破解当前“三农”问题的一项有效举措。按照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统一安排部署,市水利局党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做为勤政为民、躬亲为民的一件大实事来抓。局党组通过对水利系统帮建村逐一调查研究,确定了“依靠群众、示范带动、梯度推进”的工作思路,力争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全面推进,始终注意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以群众为主体,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以“治穷、治滩、治乱”为重点,以“促进帮建村发展和农民纯收入明显提高”为目的的驻村帮建工作中。一年来,经过多方面努力,各项帮建资金基本到位,帮建项目逐步落实,群众得到了实惠,新农村工作成效明显,现汇报如下:

一、搞好调查研究,制定好帮建工作计划

按照市文明办统一安排部署,市水利局党组先后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专题会议3次,召集包村负责人安排包村帮建工作5次,认真研究安排我局新农村建设驻村帮建工作,成立了局长****为组长,纪检组长****为副组长,部分科室和二级机构负责人为成员的新农村驻村帮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驻村帮建规章制度和驻村帮建工作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帮建单位和受帮建村双向互动的结对共创机制。为开展好驻村帮建工作,市水利局一是抽调3名业务骨干成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全市水利系统包村帮建工作,同时各县区局都按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

导机构,配置专职人员,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二是深入35个帮建村专项调查研究,逐个帮建村负责人就该村基本情况的介绍,实地查看了帮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掌握村民的所需所盼,准确掌握了35个帮建村的现状、发展潜力和开展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为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切实加强帮建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社会风尚

为抓好新农村建设包村帮建工作,我们严格按照市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帮助理清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局领导多次到村深入农户,对遇到的问题及时解决,如今35个帮建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逐步实现“河边树绿、林中鸟鸣、水中鱼欢、村中歌飘”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景观。

(一)宣传先行,层层发动。由于长期处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之中,帮建村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小农意识比较严重,对新生事物往往心存顾虑,多持等待观望态度。水利局党组充分认识到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在帮建活动伊始,在派出驻村工作队的基础上,由驻村工作队干部组成的宣教工作组,采取印发宣传资料、编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到农村进行巡回宣传,将帮建工作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传达到家家户户。

(二)、加强文明建设,倡导农村新风尚。一是广泛开展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的文化素质得以提升,村风得以改善。在村民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开展“五好家庭”、“和谐家庭”的评比活动,引导村民树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文明

向上的社会风貌,消除封建迷信,赌博等丑恶现象。二是组织开展了各种文体活动,对农民进行各种教育,形成了团结互助、融合和谐的良好风气。三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在全体村民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村支部为载体建立村民文化、娱乐中心,购置图书,建村民阅览室,使村民农闲时活动有去处。先后建成了村图书室、娱乐室、敬老院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和文教卫生事业设施,真正使群众得到了实惠。

三、开展帮建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创活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年来,我们帮助35个帮建村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双丰收,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市农村的前列。

(一)、村容村貌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各帮建村居住区和耕作区分开,土地资源得以整合,保留了完好的自然村生态环境和传统风貌;二是经常性地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对私搭乱建的柴房及猪舍、旱厕,实现了清洁改造,改造了村内道路,实现了“五清五改”。三是对农民居住房屋的外墙统一进行粉刷,对入户道路进行整修,并在村内所有空地上栽植树木,村庄得了到靓化、美化。

(二)、村域经济稳定高速发展。一是建立完善了“岗位+协会”的运行方式,增强村“两委”班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细化完善了蔬菜协会、用水户协会等协会,形成了统一健全的协会网络,各项农业科技、市场信息得到了快捷广泛的传播和应用。二是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各村平均每年每户新增收入3000元。

(三)、政策支持,干部帮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水利局主动念好“服务经”。主要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技术指导,采用“工作队常驻、专家组流动指导、专业技师辅导班培训”等形式,先后派出节水灌溉、水土保持、水利工程等方面水利专业技术人员140余人次,对各帮建村在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水利工程建设、小型淤地坝等工程建设进行专业技术指导。****市水资源勘察设计院驻村工作队无偿为新安县城关镇安乐村设计小淤地坝一座,免收设计费10万余元。今年上半年,我市遭遇特大旱情,驻村工作队克服困难,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方式帮助村民抗旱浇麦保丰收累计500余人次;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安排专项资金解决各村的实际困难,2009年市水利系统累计安排新农村驻村帮建项目资金521.9万元,其中饮水安全项目资金248.7万元,解决6个村4974人饮水安全问题;饮水安全项目补助资金22万元,补助11个村用于改善群众吃水问题;村村通自来水项目资金162.2万元,使3个村4055群众吃上了方便洁净的自来水;中央、省、市2009年抗旱经费以及水利建设基金专项经费资金80万元,涉及35个村,用于改造当地农田灌溉设施及改善群众吃水条件;移民扶持项目资金9万元,用于解决当地移民群众村组道路硬化问题。市水利局驻村工作队急群众所急,多方协调、沟通,以上项目资金均已到位,工程建设任务已完成,使帮建村群众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

在市委市政府及水利局党组的领导下,我局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驻村帮建工作,积极为农民想办法、出主意、办实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群众的拥护与欢迎。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好市委市政府有关新农村建设的指示精神,为保持农村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市水利局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5

庙湾村在全县“一点二线三片” 脱贫奔小康发展布局中,处于战略支点部位,按照特色发展、绿色繁荣、民生改善、村容整洁的总体要求,经过3年努力,不断实现“产业新、环境新、家园新、风尚新、农民新”,使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相统一,努力建成全县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和新农村建设先进村,2011年度庙湾村新农村建设情况是:

一、产业发展呈现新特色

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经营模式,着力推进产业大发展。招商引进鹤峰县荣盛农牧业公司为龙头带动产业大发展:一是投资500万元的尽头湾生猪养殖场已完成近100亩的场地平整,并带动“五岳生猪养殖场”当年建设当年投产,获得政府扶持10万元、年内可出栏生猪达400余头、赢利可达20万元。二是获低产田改造项目投入,在全村一、二、三组连片发展核桃、油茶各500亩,带动了村民产业大调整的积极性。三是投入20万元建成大棚蔬菜基地30亩,调动了村民科技种菜和发展蔬菜的意识。四是紫云宫庙宇复建已完成规划、设计、勘测,并进行了工程奠基议式。通过一年的努力,庙湾村呈现出了生猪养殖、蔬菜、核桃、油茶、旅游五大产业新特色,并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村庄整治显露新面貌

按照政府补贴与农户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庙湾村积极争取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调动村民的主动性,全力实施村庄大整治。一是迁村腾地特色民居一条街基本建成。在政府捆绑投入116.8万元和农户自筹50万元的基础上,历经五个月建成16栋特色民居住宅楼房、完成了街道基础工程。特色民居一条街基本建成,效果明显。二是民居改造整体性焕然一新。政府扶持30万元和农户自筹近60万元的投入,全村完成50户木质房屋正立面改造和楼房顶层加盖民俗特色木屋的改建,形成了以三组为主的一道亮丽风景。三是环境卫生整治逐步具备条件。政府投入13.8万元在全村建成垃圾收集池55口,并正争取环保部门的环境卫生整治的硬件投入。已逐步具备环卫整治条件。

三、基础设施建设出现新热潮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年度工作总结 篇6

XX年,XX县县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揽,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扎实工作,积极创新,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农组工作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小学教”活动得到扎实深入地开展

今年从2月6日起在全县各地开展了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学习教育活动。春节前,县委常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县委成立了学教活动领导组,下设办公室,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同时,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并在县直单位抽调100名干部,组建了32个督查指导组进驻乡镇,全程参与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县委及时召开了动员大会,县六个班子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分管书记、组织委员,县直局级单位负责人,32个县委督查指导组全体成员及寿春镇全体干部1200多人在主会场参加了会议,各乡镇设立了分会场收看实况。在学习教育中严格要求,注重质量,做到有计划、有专人授课、有教材,有签到簿、有学习笔记,有知识测试。乡村和站所干部每人走访农户15户以上,住户1―2次,共征求各类意见、建议14500条,全县各乡镇制定的4208条整改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通过学习教育活动的开展,广大干部、党员进一步增强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干部作风明显转变,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以实施百村示范工程为主抓手,村级组织建设不断推进

为树立一批具有时代鲜明特色的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典型,XX县县委决定在全县632个村街中分别从先进、中间、后进三个不同类型的村中确定100个村作为示范村,通过示范推动全县村级组织建设上台阶。在实施这个工程中,一是村党支部活动室面貌有了很大改观。近年来,由于受乡、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制约,全县许多村党支部阵地建设与新时期党建的要求很不相适应,有的面貌破旧,有的常年失修,漏风漏雨,有的至今还是租借民房。为彻底改变这种面貌,在县委的统一要求下,XX镇党委率先为全县村党支部的阵地建设作出了示范,该镇的三个示范村XX村、XX村、XX村按照统一模式、统一标准、统一制牌一次性更新了上墙制度,购买了会议桌椅、文件柜、电教设备,安装了电话,在该镇的带动下,全县100个示范村的村室先后都进行了装饰维修,树立了党建阵地建设的新形象,展示了基层党组织的良好精神面貌。目前,全县已有近1/3的村党支部阵地建设面貌焕然一新。二是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万元以上是百村示范工程的硬指标,所以因村制宜加快经济发展成为百村示范工程中的重要内容,在一类示范村中,XX镇的XX村、XX镇的XX村、XX镇的XX村年纯收入皆在10万元左右;三类示范中,XX镇的XX村、XX镇的XX村、XX镇的XX村,充分利用项目资金,积极兴办集体经济项目,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村集体经济年均纯收入皆在5万元上下。

三、以开展争做优秀村街党支部书记标兵活动为主抓手,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素质进一步提高

开展争做优秀村街党支部书记标兵活动是XX县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县委结合学习曹发贵事迹,要求村街党支部书记争做“五种人”,即,争做清正廉洁、群众放心的.当家人,发展经济、致富群众的领路人,带强班子、领好队伍的掌舵人,依法办事、按章理事的明白人,为民办事、心系群众的热心人。要求村街党支部书记掌握3种以上实用技术,带头领办、创办1个以上的经营服务实体,有1个以上稳定的经济收入项目,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带头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积极为群众生产提供资金、物资、信息、技术、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每年年底,县委评比表彰10名优秀村街党支部书记标兵,每人奖励1000元用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农村建设中防雷工作探讨 篇7

1 农村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事故特别是雷电伤亡事故多发于农村。据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不完全统计, 1997—2006年, 平均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近千人, 其中80%以上是农村人口。2006年6月27日浙江林海市杜桥镇杜前村发生雷击, 致使在大树下避雨的30名村民, 17人遭雷击死亡, 其余13人被击伤。其次, 农村民房、线路等频频遭受雷击, 造成民房及其内的家用电器 (如电视、电脑、电话、空调等) 损坏的例子比比皆是, 给农民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2 农村地区防雷工作现状

农村群众普遍缺乏雷电防护知识, 防灾意识淡薄。在淄博市农村中, 多年来因雷击引起人员伤亡的事件频频发生, 每年雷击灾害事故, 发生在农村的约占3/4, 特别是雷击伤亡的事例, 农村约占80%以上。农村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来泄放雷电电流, 因此架空金属线、电视天线、房屋甚至人体成为雷电袭击的目标, 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由于农村地域广大, 农民防雷常识缺乏、经济承受能力较弱等, 造成农村防雷工作成为防雷领域的难点。

3 农村地区存在的主要雷击隐患

(1) 农民野外劳作时, 由于处于空旷的地区, 容易成为雷击目标, 特别是在大树下躲雨, 更容易遭受雷击。

(2) 农村地区大部分是平房, 为土结构或砖瓦结构, 很少设置防雷装置。平房虽然不高, 由于所处地势及地下地质结构复杂等原因, 也比较容易遭到雷击。有些农户房顶上架设了热水器、电视天线等, 但未做接地处理, 反而起到了引雷的作用。

(3) 农村乡镇驻地和一些富裕的村, 建设了楼房, 但都未经图纸审核、竣工验收和常规检测, 大部分没有安装防雷设施。就连简单的防直击雷措施也没有, 更不必说防感应雷电磁脉冲等。

(4) 农村地区供电系统中, 绝大多数的输电线架空进入住户, 输电线上没有安装电源SPD, 变压器低压端和建筑物内没有安装电源SPD, 房间内没有安装电源接地线。高压端防雷器接地多年未经防雷部门检测, 从了解的情况看, 存在接地引下线太细、引下线与接地体接触不良、接地电阻过大等问题, 一旦接地不合格就会造成高压端防雷器失效, 极容易引起雷击事故[1]。

(5) 农村电话线、电视传输线等信号线路架空进入室内, 容易遭受雷击, 造成设备损坏和人员伤亡[2]。

(6) 农村地区特殊地点的防雷工作薄弱, 如山区林场和临近大型水体、矿山的地方;雷雨云经常经过的区域;一旦有人员活动, 并和雷电发生时间相吻合, 则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

4 新农村防雷对策

现代新农村建设飞速发展与防雷设施相对滞后的问题, 将进一步造成农村雷电灾害的多发、频发, 从而制约农村的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改善农村地区防雷安全状况, 减少雷电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带来的危害,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4.1 各级党委政府加强对防雷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防雷工作, 把防雷纳入安全生产的范畴, 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农村防雷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 在制订发展布局和规划时, 充分考虑防雷工作, 将防雷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此外, 防雷主管部门应加强农村地区防雷技术研究, 总结雷击事故规律, 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好雷电的监测、预警、预报, 建设方便快捷的信息传送渠道, 及时把预警信息传递到农民群众手中。

4.2 要严格农村建筑防雷设计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

对需要防雷的建筑物、室外天线、供电线路, 安装符合气象主管机构要求的防雷设施, 使其具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将农村防雷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规划结合起来, 在图纸设计阶段就完善防雷措施, 严格执行防雷图纸审核、施工监督和竣工验收制度。对农村防雷设施进行常规检测, 对按照规范和标准要求应该安装防雷设施的建筑物实施系统的防雷工程, 有效降低雷击灾害损失。

4.3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防雷知识宣传

农村雷电灾害造成人身伤亡的事故, 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和偶然性, 不容易从根本上防治。加强农民的防雷知识教育是减少人员伤亡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雷科普知识和防雷安全法律、法规, 提高农民防雷意识, 提高防雷减灾能力和自救能力, 让防雷常识家喻户晓, 彻底根除群众的迷信观念。利用短信、室外显示屏、广播、电视、报纸、“12121”电话、宣传册、宣传栏、宣传车等途径大力宣传防雷知识;在农村中、小学校中开展防雷减灾公共安全教育;在乡镇和村级聘请兼职防雷安全员, 负责防雷知识普及和雷击灾害报告[3]。

4.4 雷电服务要深入农村

我国现行的防雷技术规范, 没有针对农村实际提出专门的技术措施, 这需要防雷科研人员深入农村, 了解情况, 总结经验, 拿出经济合理和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各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防雷工作的组织管理, 加强对雷电灾害的监测, 及时准确发布雷电灾害预报、预警。加强针对性服务, 要将有关雷电服务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的手中。同时, 提高农村主要防雷设施的年检覆盖率, 使农村防雷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从而逐步减少或避免农村雷击事故的发生[4]。

5 结语

农村防雷工作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任重道远, 气象部门作为防雷管理部门, 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积极改善农村地区防雷安全状况, 建立健全防雷安全体系, 提高防雷减灾管理水平, 减少雷电给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带来的危害, 保障其生命财产安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0.

[2]GB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12.

[3]魏敏, 石永玮.农村建筑雷电防护[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45 (F06) :69-71.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8

2009年以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重大部署,突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两个重点,协调推进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新启动推进村1149个,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推进村累计达到3331个,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35.8%。新确定整体推进县(市、区)试点4个,整体推进县(市、区)达到10个。在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整体面貌有了根本性改观。

1.农村主导产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形成多业发展的新格局 各试点村、推进村和整体推进县坚持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突出主导产业建设,增强发展后劲。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累计新上农业项目2099个,工业项目621个,商贸项目913个,休闲旅游项目165个,建设“一村一品”专业村2441个,专业屯6438个,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253个,实现产业立村1542个,市场活村91个,人才强村20个,旅游兴村104个,城镇带村198个。多数村已由偏重粮食向粮、牧、特均衡发展转变,呈现出专业化、规模化、合作化发展的新局面。

2.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面貌大为改观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村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成水泥路、油路和街路、巷道铺砖12967公里,实现屯屯通的屯达到21358个;完成饮水工程打井9655眼,修管道8195公里,建泵房2553个,覆盖村2082个;新建秸秆气化站27个,修沼气池60729个,覆盖村1544个;新建砖瓦房87411户,粉刷和维修旧砖瓦房66795户,总面积达到1201万平方米;新建围墙976万延长米,修铁大门11.7万个,改厨房83524户,修地炕70646户,建公厕6485个,新修户外卫生厕所13万户,室内水冲厕所1.8万户;新建垃圾站点19327个,修排水沟1590万延长米,村屯和道路绿化植树9689万棵,安装路灯21324盏;农村电网改造覆盖1720个村,有线电视入村1917个,信息网络入户2394个村;修建村部2240个,卫生室2342个,文化活动室599个,农民夜校1213个,中小学719个;建文化站599个,图书室2150个,健身广场1093个,配套健身器材4600件;在村屯建超市3056个,幼儿园746个,网吧293个,洗浴点602个,老人托养所161个。同时,全面推进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扶贫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农村环境建设有了明显改观。

3.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新风正气正在形成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发,加强了新农村建设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宣传培训、树立典型、星级文明户评比、好家庭等活动,农民知识层次、道德修养得到了明显提高。2009年,省里组织实施了万名村干部培训计划,全年共举办培训班七期,培训村干部2000名,全省累计举办新农村建设培训班1138期,培训人数达到41.7万人次。省里还编发新农村建设简报45期,印发各种宣传材料160万多份。在各级报刊、电视、广播、信息网络开辟新农村建设专栏,累计报道3675次,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创建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计划和人才服务新农村项目深入实施,屯务理事会制度这种自治形式在很多推进村加以推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动力。

4.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构建起多方面投入的格局我省在2006年形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和2008年下发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农村大规模建设的需要,2010年制定了《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意见》(吉发〔2009〕29号),从总体思路和要求、主要目标、建立完善要素聚集促进机制、建立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土地利用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条块结合的帮扶制度、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和强化组织领导等8个方面,制定推动新农村建设政策措施24条。在此基础上,各地各部门也正在着手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从建设规划、村庄布局、用水用电用地政策和减免税费、简化手续等操作层面,做出具体规定。2009年,省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2亿元,带动和整合市、县、乡财政、各级各部门、乡村集体和农民投入、项目投入和社会各方面投入157.4亿元,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5.科学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强,多种建设模式得到展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2010年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全省696个乡镇(街)、9306个行政村、38539个自然屯和364个国有农场自然、经济发展、农民收入、主导产业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社會事业、规划布局等11个方面普查数据结果基础上,完成了102个省级推进村建设规划、14个县(市)域镇村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到2009年末,全省有80%的建制镇(不含城关镇)、45%的集镇和30%的行政村完成了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规划和村屯改造方案的编制工作,县域镇村体系规划完成28个,占全省县(市)的67%,促进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劳动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民俗文化特点的建设模式,重点培养一批生态环境好、旧村改造力度大、异地新建速度快、城镇辐射能力强的典型,实施旧村改造的村1974个,生态移民村83个,新建民族村63个,集中建村205个,其他模式建村243个。

6.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强,帮扶工作扎实有效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省、市、县三级领导及其部门负责同志到点调研和现场办公累计达到4873人次,其中省级领导达到771人次,市级领导达到1162人次,县级领导达到2873人次,平均每个新农村建设点都有1名以上领导进行现场办公、工作指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组织召开了全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主任会议、部门单位帮扶工作会议和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现场会议,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组织推动力度。年内新农村建设,组织省外考察1324人次,组织省内考察3267人次。全省各地都充实一定的力量专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其中设立常设机构的达到33个,配备人员531人,较好地发挥了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监督检查的作用。进一步整合领导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整合社会投入,通过建立领导联系点、部门建立帮扶责任、大专院校支持农村、民兵预备役积极参与等形式,形成有效帮扶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机制,强化新农村建设合力。2009年有53名省级领导、185个帮扶部门和单位、26所大专院校、215名指导员和督查员参与新农村建设,市(州)和县(市、区)所有的领导和部门也都落实了帮扶责任,参加帮扶的部门达到3670个,指导员和督查员6260名,累计帮扶的资金和物资达到5亿元,其中投入帮扶资金省级达到5607万元,占11%;市级达到8282万元,占17%;县级达到3.6亿元,占72%。同时,还形成了领导带建、部门促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能人援建、干部回乡帮扶建设新农村的有效工作方法,合力共建氛围越来越浓郁。

总之,2009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农村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持续较大幅度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不断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农村低保、农民合作医疗等一大批农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得到很好解决,全省农村呈现出产业发展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的可喜局面,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企稳回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新农村建设总体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发展能力还不强,总体水平还不高;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农民主体作用尚未得到应有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项目较少,辐射作用较弱;村级还存在规划不够合理、功能不够完善、环境不够整洁、发展不够平衡的问题。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9

随着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城乡的进一步融合,城市的景观、生活在广泛地影响着农村的居民,促使农村的人居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对更高的生活质量的追求,使农民从观念上开始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在经济条件允许的状况下进行房屋建设,村落绿化建设,道路的修缮硬化和绿化,还增加了健身娱乐设施。1980年以后,农村的住房条件大有提高,先富起来的村落对居住环境也有了高的要求,兴建了村公园。使农村的环境质量有了一定的提高和改善。

但是在村庄的建设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己经引起了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开始从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开发、人文景观再现、延续和城乡一体化的宏观角度加强了对农村规划、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研究。

加上农村许多当地政府的反思和重视,己经出现开始注重前期规划设计的趋势。相关的法令和法规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因地制宜的规划 当前的农村规划滞后,目前,虽然全国有26%的村庄己经编制了村庄总体规划,但是大多没有和近期编制的市域和县域总体规划相衔接,有一部分对农村未来的发展定位不够准确。

对于管理者来说,制定规划只是政策需要,没有真正实施的可能。己经建成的新村,缺乏农村的环境特征,设计者没有对农村进行深层次的文化挖掘,一味迎合居民的需求。

①建筑形式欧化 由于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和人民思想的冲击和影响,致使农村的居民也盲目的模仿城市中见到的欧式建筑,在有着5000年中华文明的土地上长出了欧式特征的建筑,破坏了中国农村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田园风光,岂不知欧式建筑的形式是和他们国家的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我们的农村民居建设也应该植根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扬。

御鑫造园http:///

②环境景观设计城市化 当前的有些农村环境景观设计不尊重农村的地方文化和场所精神、不考虑农村的环境特征,没有有效地保护和继承农村景观的固有风貌,而将适合城市环境的设计照搬到农村的规划设计当中。修建了不适合农村规模的宽马路,大尺度的广场,只有“广”而没有“场”的概念,非常地不适合人的使用尺度,在路口、广场上建大钢雕,不仅破坏了农村的田园风貌还造成了土地利用的浪费。

③缺乏“以人为本”的设计 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在设计中,不能以适合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环境景观设计移植到农村,有些设计缺乏对农村居民的心理、行为进行充分的研究,造成建成的环境使农村居民使用不便,缺乏吸引力和实用性。无论什么样的规划设计,目的都是要为人解决问题,最终来为人服务和使用的,只有符合当地人的需要的规划设计才称得上是好的设计。

规划设计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到事半功倍,低水平的规划和无规划的建设同样是不允许的,这需要专业的设计者必须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心和专业精神以及对当地历史和现实情况的深入了解,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起到控制景观风貌的作用。

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认识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都普遍比城市低,造成人们思想观念上认识的错误,认为只要是城市的就是“现代的”“好的”,只要是农村的就是“土的”“不好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其居住条件有着求新求变的心理,在缺乏正确观念指导的情况下,城市的建设模式和建筑特点误导着农村居民的建设思想,加之农村的民居建设大多是农民自主建设,由此就使土不土,洋不洋的建筑

御鑫造园http:///

形式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种没有专业人员指导的农民自主建设,拆了建,建了拆,造成了农村建筑布局和景观环境相当混乱,造成了许多中国特有的传统乡土文化的丧失。农村环境质量下降 由于工业的发展,许多工厂以乡镇企业的形式,扎根于农村,虽然对农村的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严重的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污水随意的排入河流。

加上对农田的侵占等都使原来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当前的某些建设中还出现了填河、挖湖的做法;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家都有摩托车等机动交通工具,大量尾气的排放使空气质量变差,但却没有引起农村居民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足够重视;建设中为了建成城市景观,为了“不露土”,许多的当地植被被砍伐,代之以水泥的硬质铺装。所有的这些都致使当前的农村环境质量在不断下降。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10

扎实推进我乡农业与农村工作

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就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立足实际,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根据我乡实际,如何做好农业与农村工作,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抓紧抓好。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要求和我乡确定的“建设生态型经济强乡”的目标定位。用好用足党在农村的政策,突出以新农村建设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实施乡党委提出的“一、二、三、四、五”工程为新农村建设总平台,进一步抓好以竹木经济为主的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建设发展。立足我乡特点“突出山区特色、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家园”的目标要求,围绕“一村一品”建设,大力发展富有山区特色的种养业,积极推进生态经济;2009年,每个村要规划好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要着力培育一个以上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要发展一片或一带100亩以上的产业基地,1

要有一批生态经济示范户;围绕培育新型农民,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突出抓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好“科技入户工程”和“阳光培训工程”,力争培训农民每年500人次以上。农技、农机、畜牧兽医、水产、果茶、林业、经管等涉农部门要整合培训资源,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加大培训力度。特别是科技入户工程,要围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种养项目开展培训,把课授到村、资料送到户、服务咨询到田头。围绕村容整洁,大力开展“三清六改三普及”,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源等村容村貌整治建设目标;围绕乡风文明,大力开展携手共创和谐文化活动,通过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送政策、送法律下乡,形成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浓厚氛围;围绕管理民主,建设好行政村民主管理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理事会、村财理事会的作用,形成充满活力的民主管理长效机制。在建设模式上,根据不同村庄特点,着力打造旧村改造型、客家民俗型、农家山庄(庭院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等不同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点。到2010年全乡要实现100户 “猪—沼—果(茶、菜)--竹”生态经济示范户。根据这一模式要突出抓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按照“一村一品” “家有主业、村有基地、乡有规模有产业和品牌”的产业发展思路和“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的要求,要重点抓好毛竹丰产林、反季节蔬菜、果树林、有机茶、蜜蜂、山羊、家禽、水库养殖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到2010

年要建设好10万亩毛竹丰产林基地;新建高标准有机茶园500亩,种植反季节蔬菜2000亩;改造茶园200亩;新建果园基地500亩;养殖蜜蜂3000箱;养殖家禽50000羽,养殖山羊1000头,养殖淡水鱼3万斤。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蔬菜村、果树村、茶叶村、渔业村、养蜂村等专业村,加快建设培植一批成效明显、辐射力强的强村种养大户,引领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

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农业生产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可以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平的农业综合产出能力。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巨大提高,在人口持续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仅解决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还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前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的是耕地资源大量减少、农田水利建设严重滞后、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不强。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所以,必须做到: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4.加强农业发展的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为加快农业发展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为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央必然要针对农村的特点,着力构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农村金融体制。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其支农服务能力。促使其积极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增加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培育多种所有制商业金融组织,从多方面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

向,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经营主体多元化。国家鼓励有资质的粮食购销和用粮企业到产区直接向农民收购粮食,以此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切实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活而有序。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严禁土地抛荒撂荒使土地抛荒降到最小程度,确保粮食安全。通过种粮直补鼓励农民对土地实施轮番耕作。

四是突出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

体,加快推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双层经营”,积极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形成“专业合作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要在认真总结和规范农民自发组织的竹木、果蔬、茶营销专业组织和农村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组织的经验做法上,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民自愿合作的方式建立共同利益体,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合作组织一头连市场,一头连农户的纽带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五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

乡党委、政府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把农业和农村发展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安排。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建工作,积极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和省委提出的“解放思想、先行先试” 活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关心农村党员干部,帮助他们提高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能力,增强

他们廉洁自律的意识,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2024年度新农村建设工作规划 篇11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领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抓实抓好。一是建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市里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了新农村建设常设机构新农村办公室,配齐了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得力人员,专门负责新农村建设日常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直接抓,相关部门单位分工负责、合力抓的组织领导体系。二是强化考察学习,营造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氛围。市主要领导带领乡镇党委书记、试点村村书记、部分群众代表,先后到江苏华西村、山东寿光县、黑龙江省甘南兴十四村、苏州连云港、长三角和本省的兄弟市县参观学习。先后选派167名农村支部书记参加省、市委举办的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公主岭市自主举办农村支部书记培训班5期,培训农村支部书记404人次。先后邀请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等专家学者讲课4次。这些活动的开展,使试点村拓宽视野,学有榜样,开拓了眼界,增强了市乡干部特别是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广大农民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三是召开专题会议,加强推动工作部署。市里每年都专门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新农村建设研讨会等会议,研究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下发了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市委常委会及时作出决定,把加快新农村建设等“八区一建”工作,作为近几年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统筹,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发展战略,从而促使了全市新农村建设在近几年内实现了快发展。

2.夯实基础抓经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2007年以来,公主岭始终把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大力度,强化措施,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实现139亿元,同比增长16%,农村人均收入达到6842元,同比15%。重点抓了六大工程、六大产业的发展。一是深入实施增产十亿斤粮能力建设工程,发展粮食产业。2010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0.5亿斤,突破历史新高,和省内的榆树市并列全国第一。二是深入实施千万头猪富民工程,打造牧业大产业。重点抓了以牧业小区为主的畜牧业发展。2010年,全市生猪发展量达到653.6万头,同比增长19%,标准化牧业小区发展到594个。三是深入实施十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大力发展园艺特产业。2010年,新建棚室4150亩,新建温室大棚2800栋。全市温室大棚蔬菜发展到2.5万亩、2.1万栋,50栋以上的标准棚膜蔬菜产业园区15个。四是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24家,年加工粮食170万吨,加工生猪95万头,加工禽类1000万只。五是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提升优质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发展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食品基地11个,绿色食品产品21个,国家级名牌2个,吉林省名牌15个,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10个。六是深入实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拓宽增收致富产业。全市农村常年或季节性劳务输出已达28万人,输出人员年均收入达万元以上。农业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突出农村环境整治,切实解决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公主岭市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每年都召开专门会议,制定下发《公主岭市新农村建设乡村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由25名市级领导牵头,组织83个市直部门和61家企业对全市61个示范村进行帮扶。对涉及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25个职能部门落实了工作责任。集中开展春夏秋三阶段环境整治战役,深入开展“四清、四改、两建、两化”。即清垃圾、清粪堆、清柴草、清路障;改院、改厨、改厕、改圈;建设自然屯街路排水沟、建设村屯垃圾处理场和搞好村屯绿化、美化。2011年上半年,共出动车辆9832台次,组织动员人力49670人前后历时近一个月,共清柴草垛20089个,清粪堆24983个,清路边沟186863延长米,清庭院6602户,农村脏乱差现象明显改观。为巩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成果,各示范村都建立了卫生管理队伍,健全了长效管理规章制度。每个村都配备专兼职保洁员,实现了对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效管理。同时,公主岭市还把精神文明作为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电视、报纸、網络等新闻媒体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倡导树立文明新风,并在全市农村深入开展了“一推双带”、“十星级文明户”、“我是村里文明人”、“文明礼貌孝子孙”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通过新农村建设环境整治以及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改变村屯乱摆、乱放、乱建、乱泼、乱倒等现象,为广大农民群众营造了一个和谐优雅、文明向上的生产生活环境。截至目前,全市新农村建设省、地、县、乡四级试点村和推进村累计达167个,整个推进村覆盖面达41%,在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上投入资金达2亿多元。示范村道路100%实现了屯屯通,省级试点单位朝阳坡镇八家子村、双龙镇兴林村、环岭街道火炬村、范家屯镇金城村等在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城市功能,呈现出了一派新农村的景象,为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较好的典型引领作用。

4.转变模式抓创新,让新农村建设充满持久活力

为加速新农村建设,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公主岭市制定下发了《公主岭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晋档升级建设与管理实施方案》。把全市的行政村划分为模范村、标准村、基础村等三个等级来管理。制定了“一好十化”新农村建设目标,“一好”,就是建设一个好的村班子。好的标准就是要有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能够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十化”,就是按照现代农业的新要求,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达到基础设施现代化、农田布局基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产品标准化、农民组织合作化、农村信息网络化、农村环境优美化、村民管理民主化、村民教育法制化。达到相应标准的,由村级申报,市里验收,以“以奖代补”的形式给晋级村补贴和奖励,促进基础村和标准村进档升级,加速全市新农村建设进程。此外,还探索了宅基地换楼房,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等新农村建设模式。目前,南崴子镇、黑林子镇和农民已经达成协议,通过土地集约经营,农民实行整体迁出,统一搬入新区。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给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保证了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建立健全推进机制,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建立帮扶机制。市里确定25名市领导、83个市直部门和25家龙头企业常年帮扶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明确帮扶的任务和工作责任。几年来,帮扶部门共帮扶现金和实物共计4600多万元,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11年4月份,在朝阳坡八家子村和驻岭部队某团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军民共建活动,此次活动对全市的新农村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是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市里每年都单列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其中,100万元用于奖励。同时,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贷款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几年来,为新农村建设贷款上亿元。

三是建立资金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确保资金严格按照省里批复的计划、建设标准和规定程序进行。做到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独立核算,财务账目规范健全,真实有效。

四是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市里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全市农村工作量化考评目标管理责任制,由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乡镇新农村建设情况严格进行考评,同时对各责任部门和相关企业帮扶情况进行考核。市大督查考评办公室也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大督查考评的范围,严格督查考评,并下发通报,好的表扬,差的限期整改。

上一篇:尚朋堂电磁炉SR16xx的检修流程下一篇:思修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