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楼设计

2024-08-30

综合楼设计(共12篇)

综合楼设计 篇1

1 工程概况

航天控制与推进系统设计综合楼位于海淀区唐家岭村, 北临北清路, 南临邓庄南路, 东临规划中的上地西路, 西侧与航天城一期工程接壤。本工程按照工艺布局要求分为I段系统设计综合楼和II段部组件产品装配调试楼两部分。本工程建筑类别为二类高层建筑, 总建筑面积86 720m2 (其中:地上83 674 m2, 地下3 046 m2) 。

2 变配电室位置确定

建筑物内包括机加、在线环境试验室、电装、X光探伤、标定和装配等试验室, 工艺流程复杂多样、供电种类复杂繁琐。综合考虑高压电源进线、输电线路损耗和用电负荷中心等问题, 将整栋建筑物的变配电室设于I段和II段中部的地下一层 (既不占用试验和办公区域的有效面积, 又兼顾管理方便) , 如图1所示。

3 10/0.4k V变配电系统设计

3.1 本工程负荷等级及容量

一级负荷:消防系统 (含消防控制室内的消防报警及控制设备、排烟风机、加压送风机及消防电梯等) 、消防控制室、三层通信机房、应急及疏散照明等的供电电源;

二级负荷:客梯、货梯、生活泵、排水泵、中水泵等;

三级负荷:包括空调通风设备、工艺用电及其他电力、照明等。

各类负荷容量:一级负荷:2 211.2k W;二级负荷:95.6k W;三级负荷:1 636.6k W。

3.2 供电电源

根据本工程的负荷等级, 要求供电电源为两组 (四路) 10k V高压电源, 每组 (两路) 10k V高压电源由上级开闭站的两段母线分别引来, 高压不设联络, 两组 (四路) 高压电源同时工作, 分别为本工程的8台变压器供电 (每路10k V高压电源为2台变压器供电) 。

3.3 高、低压供电系统结线型式及运行方式

每组高压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方式, 中间不设联络开关, 两路电源同时分列运行。

变压器共分4组, 每组2台, 每组低压采用单母线分段运行, 中间设联络开关, 联络开关设自投自复/自投不自复/手动转换开关。自投时应通过分励脱扣器自动断开非保证负荷, 以保证变压器正常工作。主进开关与联络开关设电气联锁, 任何情况下只能闭合其中的2个开关。

3.4 设备安装容量

设备安装容量Pe=18 123k W (其中:工艺用电12 029k W, 信息中心用电1 032k W, 照明容量2 482k W, 空调、通风设备容量2 268.4k W, 纯消防设备容量800.2k W, 其他45.2k W) 。

3.5 变压器的选择及分配

本工程变配电室选用8台1 250k VA户内型干式变压器T1~T8, 其接线方式均为D, Yn11, 阻抗电压为6%。其中变压器T1和T2负责整栋建筑的空调等负荷用电;变压器T3和T4负责整栋建筑的照明等负荷用电;变压器T5、T6、T7和T8负责整栋建筑的工艺设备用电。8台变压器负荷率为:T1变压器82%、T2变压器86%、T3变压器85%、T4变压器83%、T5变压器81%、T6变压器80%、T7变压器78%、T8变压器81%。

3.6 功率因数补偿

本工程在变配电所低压侧设置低压谐波滤波器, 可抑制谐波畸变并集中对功率因数自动进行补偿, 电容器串联电抗器组采用自动循环投切方式, 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不小于0.95。同时要求所有荧光灯、气体放电灯、单灯就地补偿, 要求补偿后的功率因数不小于0.90。

4 电力配电系统

4.1 低压配电系统

配电系统采用放射式与树干式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单台容量较大的负荷或重要负荷 (如:信息中心UPS及机房空调用电、生活水泵房、中水泵房、电梯、消防控制室等) 采用放射式供电;对工艺用电采用封闭式插接母线供电;对于照明及一般负荷采用树干式与放射式相结合的方式供电。

4.2 负荷分级

本工程的一级负荷 (如:排烟风机、加压送风机、消防电梯、消防控制室、三层院第二信息中心及所有网络通讯机房、应急及疏散照明等) 用电采用双电源专用回路供电并在末端互投, 其中疏散指示照明及部分应急照明采用集中式应急电源 (EPS) 作为后备电源。

二级负荷 (如:客 (货) 梯、生活泵、中水泵、排污泵等) 供电电源采用双回路供电并在末端或适当位置互投。

三级负荷 (如:工艺用电及其他一般负荷) 采用单电源供电。

4.3 电气设备的启动及控制方式

1) 本工程30k W以下的电动机采用全压启动方式启动;30k W及以上的电动机采用软启动方式启动。

2) 消防专用设备:排烟风机、加压风机等消防专用电设备热保护仅作用于报警且不进入建筑设备监控 (BAS) 系统。

3) 空调机、进风机、排风机、排污泵等采用DDC控制。

4) 各种电动机设备的控制均以相关专业提供的控制要求为准。

4.4 典型试验室的电气设计

1) 在线装配试验室电气设计

本试验室由于工艺设备较多, 设一套独立的配电箱。安装于试验室西侧, 用于本试验室内试验设备供电。试验室前后墙上分别设工艺用插座箱, 插座箱内设1个三相20A四孔插座、2个单相10A三孔插座及1个单相16A三孔插座并设置2个接地端子, 工艺用房内安装插座箱底距地0.3m暗装 (设置在结构柱上的插座箱明装) 。个别设备由于用电量相对较大, 因此单独设置断路器, 考虑到未来增加设备的可能性, 预留一条工艺用电回路。见图2。

试验室采用中央空调系统, 空调机房设置在建筑物二层。风机现场和实验室两地采用手动控制, 现场控制单元设置在试验室主要出入口附近。试验室照明系统设置独立的配电箱, 以减少对工艺用电设备的干扰。

2) 红外探头组件测试标定试验室

本试验室设一套独立的工艺设备配电箱。安装于试验室南侧主要出入口附近, 用于本试验室内试验设备供电。试验室前后墙上分别设工艺用插座箱, 插座箱内设1个三相20A四孔插座、2个单相10A三孔插座及1个单相16A三孔插座并设置2个接地端子, 插座箱底距地0.3m暗装。

由于本试验室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 故本试验室设有通风系统和独立于其他试验室的空调系统。见图3。

5 照明配电系统

5.1 照度等级确定

由于本建筑物内工艺用房及试验室基本都有较高的洁净度等级要求, 根据《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GB50073-2001) 对洁净区照度的要求并结合甲方实际工作情况综合考虑, 工艺用房及试验室照明照度均为500lx, 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7, 统一眩光值不大于22, 一般显色指数宜大于80。一般科研用房、会议室及办公室照明照度均为300lx (参见表1) 。

5.2 光源选择

门厅、会议室、展览厅等有精装修要求的场所视装修要求商定, 一般场所选用T8荧光灯, 并优先选用节能性光源。有洁净要求的场所选用洁净型灯具吸顶安装, 在大型吊车等振动、摆动较大场所使用的灯具应有防振安全措施, 并在灯具上加保护网。走道采用灯具嵌入安装, 有洁净要求的场所应选用洁净型灯具, 并且其安装缝隙应有可靠的密封措施。应急照明灯和灯光疏散指示标志, 应设玻璃或其他不燃烧材料制作的保护罩。

5.3 照明控制

设备机房、库房、办公用房、卫生间、工艺厂房及各种管井等处的照明采用就地设置照明开关控制;大厅、大会议室等照明要求较高的场所及疏散走廊、电梯厅、楼梯间等公共场所的照明根据要求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火灾时由消防控制室自动点亮公共场所应急照明灯 (室外照明的控制纳入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

5.4 照明配电

一般照明采用单电源、放射式与树干式混合方式配电, 应急照明、疏散照明等采用双电源供电并在末端或适当位置互投, 部分应急照明及疏散照明采用区域集中式蓄电池供电 (EPS) 应急照明系统, 要求持续供电时间大于30min。

6 结束语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航天事业越来越重视, 投资也越来越大, 同时航天产品对试验环境和生产厂房等的硬件设施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改善航天的生产和试验环境, 扩大航天生产规模, 新建、改扩建类航天项目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所有的设计人员 (包括电气专业) 根据航天项目的特点, 付出更多的心血来完善航天类项目的设计。

摘要:本文根据航天控制与推进系统设计综合楼工程设计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与最终解决方案, 结合工程特点, 对航天类项目的供配电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航天,配电设计,照明设计,负荷统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2004)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2008)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北京照明学会照明设计专业委员会.照明设计手册 (2版)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综合楼设计 篇2

2009年9月24日上午9时,在铁四院会议室接待中心召开了铁四院生产科研综合楼室内装饰设计评审会,与会专家有中南院副院总李鈁、武汉院所总李小兵、铁四院盛晖、刘学军、郭占

一、胡卫民六名专家。会上各位专家对铁四院生产科研综合楼室内装饰设计进行了充分讨论与交流,形成一致评审意见如下:

1.室内设计定位可结合外装修简欧的风格造型与之呼应,但各空间装饰要反映铁四院企业的高科技、高文化素质的特点:除一楼主要公共空间装修标准应豪华气派以外,其它空间应简洁大气,注重设计感;

答:

1、关于大厅地面的石材选样问题,我们设计方可做深入的考虑。现阶段选择的是美国白麻,也可以考虑使用浅米色系的大理石。

2关于内部使用空间的方案细化我们设计方和业主在做深入讨论后做深入设计。

2.应结合建筑空间功能充分发挥室内设计的特长,巧妙设计、弥补缺陷,土建设计应充分配合;

答:这方面我们室内设计方会跟土建、外装修、强弱电、等各方面协调配合好。

3.照明、通风、空调等设备设计应与装修充分配合,注重环境设计;

4.有方案讨论要求的会议室应考虑设置挂图、白板等,吸声和照明设计还需要优化; 答:

1、每个会议室都考虑了可移动的电子白板。关于挂纸质图的位置,建议只需少数几个会议室有就可以了,不需要每个会议室都考虑,应为这样会影响会议室的整体装修效果。

2、关于吸声设计这方面,在之前我们跟业主请的吸声专家也沟通过,基本上都是按要求来设计的。

3、关于灯光设计这一块,我们也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也做了整体的设计,在细化的话我们可以和业主方的强电设计师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后在做细化。

5.会议中心要做视线分析优化;会标屏位置应修改完善;前厅人口门应摆正,取消门内柱; 答:

1、关于视线优化的问题和整体楼板的荷载有很大的关系,这一块我们会提出具体的抬高方案,由业主方的结构设计师计算荷载看能否实施。

2、徽标屏幕位置我方再做细化。

3、关于报告厅前厅入口的摆正问题讨论过很多次。这个可根据业主的需求在做调整。

6.建议设对外接待的功能空间,各楼层办公室应考虑具有导向性的缓冲空间,体现企业的文明形象和文化; 答:我方做设计调整方案。

7.设计室应体现设计单位的行业特性,不等同一般办公写字楼,可采用局部吊顶、局部照明;

答:由于强电、弱电、空调等相关专业的管网未作装饰考虑,所以局部吊顶的方案不可取。

8.领导办公室标准可提高档次,尤其是浅色调装修设计方案应重新设计; 答:我方做设计调整。

9.展厅应简洁明快,遮光应结合展区处理,主题应明确,参观流线应顺畅; 答:我方做设计调整。

10.接待室吊顶、屏风、侧墙等处理还需要优化(含中式、欧式); 答:我方做设计调整。

11.二十四层设计应补充完善;

答:根据甲方的使用需求做进一步的设计调整

12.补充行政楼层及生产部门领导办公室室内设计效果图。答:我方补充效果图方案。评审组组长:盛晖 评审组组员:李鈁

李小兵

刘学军 郭占一

胡卫民

广铁东山口高层综合楼消防设计 篇3

关键词:大空间 剧院 消防系统

0前言

剧院为大空间公共建筑,在综合楼裙楼部分与文体中心进行融合设计,结合高层住宅塔楼部分的消防设计,整个综合楼消防设计,要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消防方式,满足建筑物中因不同使用功能所造成的各种消防需求。

1工程概况

广铁东山口高层综合楼北临中山一路、西临署前路。该建筑物地下2层,裙楼4层、塔楼30层,建筑物总高度为99.40m,地上部分为住宅塔楼及裙楼文体活动中心、商场、剧院等,地下室为人防、地下停车库及设备房。本建筑物北向中山一路及西向署前路均敷设有市政给水管及市政排水管。

2广铁东山口高层综合楼的建筑特点

广铁东山口高层综合楼属于功能复杂的大型综合楼建筑。本栋建筑包括有甲级剧院、裙楼商业、文体健身中心,双层地下车库以及30层高层住宅,其中各功能区有机融合在一起,对消防灭火系统的结合提出不同的要求。

3广铁东山口高层综合楼消防设计的特点

广铁东山口高层综合楼工程中与给排水专业有关的消防系统有室外消火栓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室内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水幕分隔系统、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以及七氟丙烷洁净气体灭火系统、建筑物灭火器配置等。下面逐一进行分析与介绍。

3.1消防用水量的计算

考虑广铁东山口高层综合楼建筑体量大,防火分区面积大,火灾时扑救用水量也会相应较大。设计时按较大用水量考虑,其室内消防用水量按需要同时开启的灭火系统用水量之和进行计算。消防设计用水量见表1。

3.2消防水池、高位消防水箱与水泵房

消防水池和消防水泵房独立设于本建筑地下二层。由于本工程周边即为市政道路,市政消火栓离建筑物在40米范围之内,为节约投资,同时也不影响灭火战斗,将市政消火栓计入建筑物室外需要设置的总数内,消防水池仅考虑火灾延续时间内的室内消防所需水量,总有效容积设计为不小于929m3,分两格。各消防系统水泵设备均设置于消防水泵房内,消防水泵均采用自灌式水泵。地下室的消防泵房每套系统均设有DN70的放水阀门和巡检回流管。消防水泵房设潜污泵排除地下积水。屋顶设18m3消防水箱及试验用消火栓。

3.3消火栓给水管网系统

本工程室内外消火栓给水管网均按常规设计,其中室外消火栓给水管网采用低压制,由市政供水管供水。本建筑室外设DN200环状供水管,100米左右设一室外地上式消火栓,以供消防车取水用。本建筑临靠市政干道,本建筑范围内的现有室外消火栓(市政供水管网上)可计算在内。

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竖向两个分区:高区(十五~三十层)由高位水箱和加压泵直接供水;低区(地下二层~十四层)由减压稳压阀将高位水箱和加压泵供水减压后供水。这样的分区,使各区的最底消火栓处的静水压力小于0.80MPa。栓口水压大于0.50Mpa的消火栓采用减压孔板以保证消火栓口的压力满足要求。

室内消火栓给水管网在地下一层干管水平成环,各功能区水平成环、竖向成环,消火栓口径SN65,水龙带长25m,水枪口直径19mm,消火栓箱内配有消防卷盘(栓口DN25),消火栓的布置保证室内任何部位有两只水枪的充实水柱同时到达,水枪充实水柱不小于13M。室内消火栓间距小于30米。室内消火栓系统在火灾初期由高位消防水箱提供水源。当火灾发生后,由消火栓处破玻璃按钮启动消火栓主泵满足室内消火栓系统的用水要求。消防主泵也可由消防控制中心启动。消防主泵的停泵只能在消防控制中心或泵房手动控制。消防水泵采用自灌式吸水方式。地下室消防泵房内设消火栓全自动气压供水设备一套,具体由主泵(两台,一用一备)、稳压泵及隔膜式气压罐组成,水量、压力均满足消防要求。

消火栓灭火系统为建筑物消防建设的最基本措施,适合在任何场所由救火人员及时使用,笔者认为在此系统的设计中,应着重将室内消火栓在各层各功能区的合理布置放在首位,以保证建筑物任何部位着火时,起到快出水、早灭火的重大作用,达到火灾初期及时控制及扑救的消防目的。

3.4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本工程属一类高层建筑,所有住宅走道、商场、文体活动中心、剧院区、地下停车库除不宜用水扑救的部位外,均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火灾初期用水由高位消防水箱提供水源。当火灾发生后,由湿式报警阀处的压力开关启动喷淋主泵,以满足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用水要求。消防泵房内设自动喷水灭火消防全自动气压供水设备一套,具体由主泵(两台,一用一备)、稳压泵及隔膜式气压罐组成,水量、压力均满足消防要求。

自动喷淋灭火系统具有良好的灭火效果,为了贯彻建筑防火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加强人员密集场所初期火灾的早期控火能力,在国内众多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措施中,均对设置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积极进行了推广采用,本工程也将自动喷淋灭火系统的采用放在消防自救措施的首要位置。

3.5水幕系统

本建筑物剧院的舞台口及剧院出口处局部设防火分隔水幕,以满足建筑物防火分区的要求。防火分隔水幕的设计参数为2L/s.m,系统设计流量为28L/S。水幕系统的持续喷水时间为1小时,一次灭火用水量为101m³。防火分隔水幕系统采用水幕喷头,为开式系统,水流报警装置采用压力开关,设一套雨淋阀,水幕喷头布置成四排,水幕的宽度为6m,喷头最低工作压力为0.1Mpa,满足最不利点喷头所需水泵扬程为60m。消防泵房内设水幕消防全自动气压供水设备一套,具体由主泵(两台,一用一备)、稳压泵及隔膜式气压罐组成,水量、压力均满足消防要求。

在本工程中,因建筑物住宅以下,商业、文体活动中心所处的裙楼与甲级剧院相连,而剧院的舞台演戏时时常会有烟火效果,幕布、可燃道具、照明灯具多,容易引起火灾,在舞台口有必要设置水幕,防止发生火灾时火场的扩散。另外整个剧院应设立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区域,在出口处不易设置有效防火隔断的部位,设置水幕进行隔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3.6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

本建筑的剧院舞台、观众席、门厅、侧台(后三个部位为中庭部分)分别采用了配置大空间智能型灭火装置与大空间高空水炮的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其中剧院的舞台葡萄架部分按照严重危险级二级来进行设计,其它层按中危险级来设计。水系统分舞台、观众席、门厅、侧台四个区。其中观众席、门厅、侧台为大空间高空水炮系统,灭火装置型号为ZSS-25。舞台区为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灭火装置型号为ZSD-40A喷头与ZSD控制器。消防泵房内设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消防全自动气压供水设备一套具体由主泵(三台,两用一备)、稳压泵及隔膜式气压罐组成,水量、压力均满足消防要求。

大空间智能型灭火装置与大空间高空水炮的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为目前新型的灭火措施,笔者认为在凈空高于8米的中庭、剧场舞台等空间,此措施的效果显而易见。基于国内诸多建筑在建筑造型上逐渐追求美观开阔的效果,超高中庭的设计时有出现,本系统应在国内进行推广采用。

3.7洁净气体灭火系统

按照消防要求,本工程中柴油发电机房、各变配电房等不能用水灭火的地方均设置七氟丙烷洁净气体灭火系统。气体灭火系统设计按国家规范进行设计、施工、验收,这里不再赘述。

3.8建筑灭火器配置

根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火灾危险等级按中危险级设计。本工程主要火灾种类为A类、B类火灾,电气设备用房为E类火灾。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为20米,A类火灾区域单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级别2A;B类火灾区域单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级别55B。变配电用房内按中危险级设2具MF/ABC4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式灭火器。风机房、消防控制中心和住宅走廊的适当位置均按中危险级设2具MF/ABC4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式灭火器。其余区域在每处消火栓位置按中危险级设2具MF/ABC4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式灭火器。

在各类工程设计中,此处有必要提及地下汽车库的火灾种类为B类火灾,笔者认为在工程设计中很容易混淆忽略,应予以重视。

3.9水消防系统的自动控制

本工程中水消防系统设计根据各系统的消防技术要求,采用了多套独立的全自动气压供水成套设备,每套供水设备均配置相应的自动控制电气设备。当火灾发生后,室内消火栓系统由消火栓处破玻璃按钮启动相应主泵;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由湿式报警阀处的压力开关启动相应主泵;水幕系统由雨淋阀处的压力开关启动相应主泵;大空间智能灭火系统由专用的红外探测器及电磁阀等启动相应主泵。此外,各消防系统消防主泵均也可由消防控制中心启动。消防主泵的停泵只能在消防控制中心或泵房手动控制。现代工程设计中越来越自动化,对于建筑消防系统中的自动措施也需要进行步步跟进。

4结语

综合楼设计 篇4

闽东医院位于福建省福安市, 是闽东规模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院区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 新建病房综合楼, 满足约1000床的住院及5000人次的日门诊量, 并且在新建大楼建成后, 再拆除3号门诊楼, 以确保医院的正常运营。整个院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4万m2, 建设用地1.28万m2。病房综合楼层数为地上22层, 地下2层, 总建筑面积7.91万m2。其中, 地上建筑面积6.62万m2, 地下建筑面积1.30万m2。地下停车167辆 (采用机械停车) 。

2 设计原则

医院建筑不只满足病人日常的治疗需要, 建筑师所制造的医疗空间还要具有以下特点: (1) 一个精神松弛的场地———寂静的环境可以舒缓紧张的心情。 (2) 一个给予人文关心的场地———为病人治疗服务。 (3) 一个性能与美学共存的空间———短捷高效的医疗进程和夺目清楚的标识体系设计。 (4) 一个充满时代性及地域性的建筑———结合医院特点, 进行“定制化”设计, 体现医院建筑功能特色。尝试将社会学的观念融入设计中, 本着“国际化、人性化、科学化、现代化、环保节能、可连续发展”的观念, 努力创制一个性能正当、过程科学、技能优秀、环境美好的建筑。

3 设计理念

3.1 应势而合

建筑布局中, 讲究顺势而为。合, 又寓意着围合、融合、和谐, 医院综合楼的设计, 考虑在暂时保留3号门诊楼, 以满足医院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实施, 在设计中, 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布局, 避免建筑的斜角正对道路, 又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建筑相对于两条道路的立面效果, 使建筑和地势联珠联璧合, 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3.2 韵律

作为医院的主体, 综合楼和原有1号病房楼首尾呼应, 采用直线和折线的引申和变异, 加以虚实对比的韵律感, 谱写医院建筑的“健康之韵”

4 规划设计

根据地形和规划条件, 综合楼需退鹤山西路道路红线21m, 退世纪大道道路红线16 m, 西侧退让消防间距不小于9 m。北侧与6号病房楼和3号门诊楼留不小于6m的安全施工距离。

为更好地适应医院发展和运营, 本项目分两步实施:第一步:现在南侧用地范围内建设综合病房楼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 建成投入使用后, 将原来6号病房楼和3号门诊楼的功能搬入新建综合楼中。第二步:拆除3号门诊楼建设地下车库, 由于3号楼地势较高, 为顺应地势, 建设两层地下室, 其上布置康复绿地, 形成整个医院康复绿地。同时改造6号病房楼, 作为新综合楼的裙房, 完成医院功能的优化整合。使之与新建大楼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最终:整个院区形成以该建筑和1号病房楼为双核心, 2号楼, 4号楼, 6号楼为辅的医疗场区。

5 交通组织

院区内道路结构力求简单便捷, 合理组织院区交通。出入口设置的原则为“医患分流、洁污分流、住院与就诊分流”。

(1) 院区各出入口均布置在鹤山西路和秦溪路上。

(2) 新建综合楼主出入口设置在鹤山西路, 结合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 就诊人流经入口广场引导到达门诊出入口。

(3) 急诊出入口与秦溪路上原1号楼住院探视出入口合用, 方便急诊患者快速到达急诊区。

(4) 后勤出入口独立设置在秦溪路上, 后勤人流车流通过后勤出入口进入后勤区。

(5) 污物出口设置在鹤山西路西侧, 污物由地下打包, 利用夜间, 分时段由污物出口运出院区, 避免对其他流线造成影响。

新建病房综合楼于原有1号病房楼的围合, 形成沿鹤山西路和秦溪路的入口广场区。连接起医院的各个出入口。

内部采用环形道路系统, 将各个出入口串联起来, 使各类人群都能方便快捷的到达院区各个部分。

停车采用地上、地下相结合, 地上主要为急救及无障碍车位。其他机动车通过地库出入口将车辆引入地下, 最大化实现人车分流, 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的就诊环境 (见图1、2) 。

6 建筑立面设计

本项目立面设计风格, 一虚一实, 以及横向线条为立面构成要素, 互相穿插对比, 形成典型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态。以大面积的虚实对比、精致的细部设计、丰富的形体造型, 塑造现代医院建筑新形象, 具有标志性、时代性。

7 功能布局

本项目集中了门诊、急诊、医技、住院等功能, 功能较为复杂, 设计中引入医疗街的概念, 各功能模块相互独立成区, 通过医疗街道串联起来。做到医患分流, 患患分流。使各种流线简单明了。

各功能采用竖向分区, 分别设置不同的竖向交通, 1~12层为门急诊区、医技区, 13层及以上为住院区。

(1) 地下空间规划:为了充分利用土地, 地下一层设置放射科、120调度中心、消防控制中心、非机动车停车及发电机房、高低压配电等设备用房。机动车停车采用机械立体车位。地上和地下空间各自成区, 相互不影响。

(2) 地上部分:门急诊病房综合楼门诊部分设置九层, 采用医疗街+模块化的设计理念, 首层布置三层通高的门诊及住院大厅, 阳光充足, 使患者体验轻松开阔的就医环境。在大厅中部共设置两部自动扶梯和两部门诊电梯, 专门服务于门诊患者方便快捷地到达所需就医楼层。考虑到医患分流, 在大厅中部设置了两部专门供医生使用的医护电梯。儿科单独出入口设置在综合楼北侧, 且为了照顾到儿童和孕妇这些特殊人群, 专门设置了两部直接到达儿科中心和妇产科中心的病人梯。在急诊急救部分设置一部专门供急诊患者的急诊专用电梯。住院入口设置在综合楼北侧正中, 并设置八台病床电梯直达住院部, 其中一台病床电梯设置为手术专用梯, 一台作为药品运送电梯。

手术中心部分在设计过程中, 严格遵守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三区划分的原则, 设置了洁净走道和污物通道, 医务人员和患者通过洁净走道进入手术室, 术后物品打包后, 经过污物走道运送到污物电梯。

13层以上的病房层, 每层均为一个科室, 医护工作区域设置在两个护理单元的中部, 医护办公区域采用开敞的大空间设计, 同时设计医护休闲区域, 给医护人员提供一个缓解疲惫以及探讨医护经验及知识的一个交流空间。在每个护理单元的端部扩大走廊空间, 设置一个供家属休闲以及聊天的一个区域 (见图3、4) 。

8 消防设计

本项目综合楼的周边设置了环形消防车道及消防登高操作场地, 消防车道净宽大于4m, 距建筑外墙均不小于5m, 消防登高操作场地不小于8m×15m, 同时设置了消防救援窗口, 满足消防通道及登高的要求;新建建筑与周边原有建筑的防火间距均满足规范的要求。

综合楼建筑高度为90.30m (建筑室外地面到屋面) , 为一类高层医疗建筑, 建筑耐火等级为一级。总的分为48个防火分区, 其中地下室6个防火分区, 均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地上每个防火分区均不超过2000m2, 地下机械停车库防火分区不超过2600m2, 地下室其他功能用房防火分区不超过1000m2, 每个防火分区面积均符合防火规范的要求。本建筑共设置6部疏散楼梯, 19部电梯, 其中2部为消防电梯, 满足疏散和消防的要求。

9 结语

医院病房综合楼与地势契合, 浑然天成, 与原有建筑呼应, 和谐共生, 经过重新塑造的入口广场, 和谐的建筑, 健康的韵律, 共同打造闽东地区医疗建筑事业的新篇章。跟着医疗各性能组成的有机增加与医疗技能的快速进步, 医疗建筑已成为目前更新速度最快的建筑类型之一。目前, 我国医院体系也在经历着涉及体制、模式和技术方面的重大变革时期, 怎样提升各大医院的总体机能, 其实对医院来说是全方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综合楼设计 篇5

设计内容:本施工图设计范围为综合楼北楼的空气调节、通风及防排烟系统设计。

冷冻水系统原理图

冷冻机房空调水管平面图

冷冻机房空调水管剖面图

防排烟原理图

风机盘管接管详图

空调机房大样图

空调冷冻水立管图

空调水管平面图

图10

电子综合设计课程创新改革 篇6

【关键词】电子综合设计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系统化 教学改革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general problems in electronic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course, this paper proposed a new systematic reform scheme including basic courses, comprehensive project designing, evaluation system and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for improvement of student?蒺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prehensive designing,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systematism, 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41-02

电子综合设计是一门具有极强综合性的实践类课程,区别于一般的课程实验,它更多地考察学生综合动手设计能力,需要学生前期具有各类电子技术知识的积累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的使用能力[1]。

1.课程现状分析:

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电子综合设计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设计能力,由于各种原因,课程并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总结为以下几点:

(1)电子综合设计是电子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各类电子基础课程的扩展和提升。但目前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普遍缺少与基础类课程的关联性,不利于学生对开发技能的进阶学习。

(2)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时间周期较长,参与人数较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较为复杂的课题设计,需要一大批掌握综合设计能力的老师全程指导,目前的现状是大学教师普遍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的开发能力也较为单一,制约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3)电子综合设计考察的是学生对于各项电子开发技能的综合应用,课题的设计应覆盖更广知识面。而目前设计的课题很少从综合的系统设计层面考虑,不能让学生得到较为全面的锻炼。

(4)大多数院校多以配套实验教材作为学生信息资源,实时性较差,很多时候会出现一本实验教材使用很多年,学生设计完全跟不上电子技术的更新。

2.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2.1 教学改革目标分析

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需要充分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发挥学生在教学体系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教学改革从以下三点目标开展:

(1)建立创新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结合,通过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保持课程教学连贯性,使学生尽可能的掌握多种开发技能。

(2)将教师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相结合,以评价体系作为辅助,通过项目开发、专业技能的定向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形成一个有层次的教学梯队。

(3)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2],开发涵盖广范围专业知识,迎合社会技术热点,具有实用价值的系统性课题;建立电子综合设计信息数据库,缩短学习入门时间,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新设计上。

2.2教学改革方法实现

教学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实现:基础课程建设改革、实践项目改革、评价体系改革和信息资源改革。

(1)基础课程建设改革:综合各门相关课程的特点,建立各门课程实验的关联性。如前所述,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是各门基础课程设计的扩展和提升,可以将电子综合设计的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根据模块的不同功能和不同的难度分解在不同的课程设计内容中。在电子综合设计课程阶段,综合应用各种开发技能,将每种模块功能实现提升,同时整合各个模块完成较大规模的系统设计。

(2)实践项目改革:课题的设计结合当前的技术热点,更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以后进入社会的竞争力[3]。考虑到电子综合设计的难度分配,将整个电子综合设计分解成两个教学单元:第一个教学单元完成系统基本功能的设计;第二个教学单元以实现的基本功能为平台,学生自主实现创新性设计。

(3)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双向评价体系,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对课题的评价、学生对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老师对学生课程完成质量的评价、学生评优。根据学生对课题的评价,对课题内容进行更新或者淘汰,有利于课程自身的发展;学生对于老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及学生评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优化设计能力。

(4)信息资源改革[4]:改变传统编写实验教材的方式,建立信息资源数据库,将每个课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必要开发工具及其使用指南等,同时数据库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学生在进行课题设计的时候能够通过访问数据库查阅所需要的资源,缩短学习入门的时间,提高设计的效率。

3.总结:

本文通过分析电子综合设计与实践课程在应用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一种创新性的改革方案,通过分别对基础课程建设、实践项目、评价体系和信息资源进行改革达到提升电子综合设计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淑珍,杨士强在硬件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计算机教育,2012(19):39-41.

[2]苏小红, 梁佳, 童志祥. 发掘本科生创新潜能, 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 计算机教育, 2009(19): 4-9.

[3]范伟, 黄贤英, 徐世军.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思考. 计算机教育, 2011(17): 13-15.

[4]陈新龙,胡国庆.电工电子层次化E-Learning的提出及其建设.现代教育技术.2010(20):82-84.

作者简介:

医院门诊综合楼消防系统设计 篇7

1 火灾危险性分析

结合以往的医院火灾案例看, 由于医疗设备和易燃易爆物品繁多, 人员密集且行动不便, 一旦发生火灾, 会造成人员被烟熏、踩踏、火烧, 更会造成中断治疗死亡, 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引发重大伤亡事故。

(1) 导致火灾因素多。医院配备了各种医疗器械和电子设备, 需要使用多种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 一旦管理、使用、操作不当, 容易引发火灾事故。

(2) 室外救援条件差。部分医院由于场地所限, 车辆占用消防车道现场严重, 增加了外部救援难度。

(3) 垂直疏散距离长。高层医院的各种疏散门、走道、安全出口、楼梯会在提供疏散条件的同时增加垂直疏散距离, 延长疏散和救援时间。

(4) 部分人员疏散能力差。病人大多行动不便, 紧急情况下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 加重了自身疏散和救援难度。

2 工程概况

天津市某医院门诊住院楼, 地上10层, 地下1层, 总建筑面积15 128m2, 总建筑高度52.2m, 为综合性医疗建筑。其中, 地下一层为汽车库、设备用房, 首层为门诊大厅、CT室、X光室、机房等, 二层为功能检查科室, 三、四层为各门诊科室, 五层为手术部及净化机房, 六层为ICU及预留门诊科室, 七层设有产科及产科病房, 八至十层为病房。

3 消防设计

3.1 平面布置

该工程为一类高层建筑, 耐火等级为一级。考虑到火灾发生时, 消防车辆要迅速靠近起火建筑, 在该楼的两个长边设有宽度大于4m的消防车道, 转弯半径12m, 地下一层顶板满足消防车道范围内荷载30t消防车的通行要求。南侧设有18m×18m的扑救场地, 该范围内有直通楼梯间的出口。医院南侧道路为天津市主要交通干道, 方便火灾发生时消防队迅速到场扑救。

3.2 防火分区

首层建筑面积1 440m2, 为一个防火分区, 其中共享大厅部分用防火卷帘与二层分隔, 二层以上除洁净手术部为单独的防火分区外, 每层均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地下一层为汽车车库和部分设备用房, 建筑面积2 353m2, 分为两个防火分区:汽车库为一个防火分区, 1 373m2;设备用房为一个防火分区980 m2。为防止“烟囱效应”, 电缆、排烟、排气、排污、冷热水等管道井均独立设置, 井壁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1h的非燃烧体, 竖向孔洞用相当于楼板耐火极限的防火材料进行封堵, 检查门为乙级防火门。地上部分除洁净手术部为单独的防火分区外, 每层均为一个独立的防火分区。

3.3 安全疏散

安全疏散通道和楼梯是医院建筑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既是建筑日常使用时人员进出的通道, 也是火灾发生时到达安全区域的主要通道。首层外门设计宽度1.5m×6m=9m, 可疏散人数900人, 二至十层疏散楼梯宽度1.5m+1.65m=3.15m, 各层可疏散人数315人, 各层人数均小于首层最大设定疏散人数。

两个楼梯间均为防烟楼梯间, 前室采用正压送风机械防烟, 前室及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 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设有一部消防电梯, 与西侧防烟楼梯间合用前室, 在首层通向室外出口的长度小于30m。

病房部分各房间门至安全出口的距离满足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小于24m, 位于袋形走道两端或尽端小于12m的要求。除病房外其他用途房间门至最近的外部出口或楼梯间的距离, 满足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小于30m, 位于袋形走道两端或尽端小于15m的要求。此外, 房间内最远一点至房门直线距离均不超过15 m,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且大于60m2的房间、位于走道尽端大于75m2的房间, 均设置两个疏散门。

4 消防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医院是患者治疗、修养的主要场所, 信赖感和安全感是最基本的要求, 所以设计时应将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消防安全有机结合。

4.1 首层楼梯不能对外的解决方案

首层楼梯不能直接对外是很多建筑都要面对的设计难题, 该工程在一层南侧设置了门诊大厅, 门诊大厅为一个二层通高的共享空间。东侧疏散楼梯首层出口不能直接对外, 必须通过门诊大厅疏散至室外。由于共享大厅功能单一、逃生路径简洁, 在设计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将共享空间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安全区域。

(1) 首层、二层划分为两个防火分区, 共享部分用防火卷帘与二层分隔 (为一步落下) , 为共享空间提供更为安全的疏散条件。

(2) 相邻共享空间的各防火分区设置独立机械排烟。

(3) 共享空间设置机械排烟, 排烟风机设于屋顶处, 由外门、外窗进行补风。

(4) 设置大空间智能型主动灭火装置, 工作压力0.6MPa, 流量5L/s, 与喷淋系统共用加压泵, 供水管引自喷淋报警阀前管道, 设独立的水流指示器。

(5) 共享空间除设置医岛台外, 不设置其他功能区。

(6) 门诊大厅采用不燃烧材料装修。

4.2 安全疏散的解决方案

4.2.1 疏散走道平面设计

疏散走廊的平面布置要求是使用便利、简洁流畅、导向明确。为提高疏散安全性, 各层均采用环形设计, 并可以自然采光和通风。

4.2.2 疏散走道宽度设计

考虑火灾条件下, 无行为能力的病人需在其他人的帮助下, 依靠轮椅、担架、病床进行转移或疏散避难, 故内疏散走道设计净宽2.6m, 高于1.4m的最小设计宽度, 走道两侧墙上设高度为1m的扶手。

4.2.3 病房疏散设计

考虑病人平时的修养治疗和应急情况时的安全疏散, 所有病房均靠外墙设置, 方便消防人员依靠举高车通过窗口进入室内进行救援。内部方面, 位于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房间, 建筑面积超过60m2时设两个疏散门, 位于走道尽端的房间, 超过75 m2时设两个疏散门。所有疏散门均开向疏散走道, 且耐火极限不小于0.6h。

4.3 电梯疏散的解决方案

行动不便的重症患者只能通过轮椅和担架行动, 难以通过楼梯疏散, 往往只能借助电梯进行疏散, 但一部消防电梯又无法满足实际疏散需求。因此, 需对普通客梯和手术专用电梯进行防火和消防电梯基本功能设计, 使其在紧急疏散中发挥一定作用, 以便在火灾初期保证人员安全乘坐, 而无需达到消防电梯要求: (1) 与消防电梯共用一独立的备用电源; (2) 设置面积为32m2防烟排烟前室, 门的耐火极限不低于0.9h; (3) 前室短边宽度不小于2.4m (实际为3.5m) , 以满足担架出入的需要; (4) 前室门口设挡水设施; (5) 电梯的动力与控制电缆、电线采取防水措施。

4.4 机房灭火系统的解决方案

该工程需要使用气体保护的区域主要是储油间、柴油发电机房、配电房等三个独立区域, 属小型气体消防工程。因该工程需要保护的区间相对较多, 故选用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如采用无管网装置则不能解决多台联动的问题, 如用有管网系统则需要大量的管件管材和单独的储瓶间, 且安装难度大, 会加大工程的成本。

与七氟丙烷、IG-541等气体灭火系统相比,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具有灭火效率高、对人体不造成危害、不产生温室效应、维护方便等特点, 尤其对小型封闭空间火灾具有较好的灭火效果。因此, 无论是从环境因素、毒性特征, 还是从灭火效率、储存方式等方面考虑,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都具有较大优势。通过多方面比较后, 最终选择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

系统按全淹没灭火方式设计, 设计喷放时间不大于10s, 设有自动控制、手动控制、紧急手动启动/停止三种启动方式。设计中增加的紧急手动/停止设计, 增强了控制的灵活性, 为工程本身也提供了更多的安全保障。

5 消防给水系统

消防水源为市政自来水, 从医院外不同主干道各引入一路DN200市政给水管道, 进入用地红线, 经总水表后形成环网, 环网管径DN200, 当一路给水停供, 另一路仍能满足全部消防用水量。由于市政给水引入管的最低供水压力为0.2 MPa, 不能满足最不利点处水压, 采用临时高压给水系统, 消防水箱和增压稳压装置设在屋顶水箱间, 水箱有效容积30m3, 保证火灾初期10min消防用水量。地下一层设消防水池, 有效容积490m3, 满足火灾延续时间消防用水量, 并设两根DN100的补水管。

(1) 室内消火栓系统竖向为一个区, 系统成环状, 保证同层相邻两个消火栓的水枪充实水柱同时达到被保护范围内的任何部位。

消火栓箱采用单栓带自救式消防卷盘组合式消防柜, 箱内配置直接启动消防水泵的按钮。箱上设置指示灯一个, 发生火灾时, 整栋大楼的消火栓箱指示灯全部闪亮, 指引消防人员找到消火栓进行灭火。除电梯机房、水箱间、无可燃物的管道层外, 各层各部位均设消火栓保护, 顶层屋面设试验用消火栓。水枪充实水柱取12m, 最不利消火栓流量等于5.2L/s, 满足规范要求。

(2) 泵房设在地下一层, 内设两台室内消火栓加压泵, 一用一备;消火栓加压泵组有两条出水管与室内消火栓管网连接。出水管设多功能水力控制阀、试验和检查用的压力表和DN65的放水阀以及超压泄水装置。

火警时, 按下消火栓启泵按钮, 启动任一台消火栓加压泵, 水泵运转信号反馈至消控室及消火栓处, 消火栓指示灯闪亮, 该防火分区其他消火栓的指示等同时闪亮。消火栓加压泵也可在消防中心和水泵房中手动控制启停, 灭火结束后手动停泵。

(3) 该建筑除建筑面积小于5m2的卫生间、变电站、配电间、电气用房外, 其余部分均设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系统平时由屋顶的高位消防水箱满足系统最不利点0.1 MPa的工作压力和流量的要求。泵房设在地下一层, 内设两台喷淋加压泵, 一用一备。加压水泵出水管设试验和检查用的压力表以及超压泄水装置。室外设两套地下式消防水泵接合器。水力警铃设置在值班室附近, 便于值班人员获知火情。系统设两套地下式水泵接合器, 并且其附近设室外消火栓, 供消防车向室内喷淋系统补水用。

(4) 为及时扑灭火灾, 控制火势蔓延, 在一层门诊大厅处设置了一套大空间智能型主动灭火装置, 工作压力0.6 MPa, 流量为5L/s, 保护半径为20m, 与喷淋系统共用加压泵, 供水管引自喷淋报警阀前管道, 并设独立的水流指示器。

6 灭火器配置及气体灭火系统设置

地下车库为B类中危险级, 每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55B, 保护距离12m;手术室、住院部、门急诊等用房均按照A类火灾严重危险级设计, 每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3A, 保护距离15m, 设手提式磷酸铵盐灭火器;其他房间为A类火灾中危险级, 每具灭火器的最小配置灭火级别为2A, 保护距离20m, 设手提式磷酸铵盐灭火器。

热气溶胶预制灭火系统具有灭火效率高、对单一的保护空间灭火剂用量少、灭火剂存放的安全性好等特点。对配电室和网络中心机房考虑采用对周围人群的安全性有较高保障的热气溶胶预制气体灭火系统, 系统按全淹没灭火方式设计, 设计喷放时间不大于10s, 具有自动、手动两种电启动方式和人工应急强制启动方式。

7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联动控制

该工程为一类防火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保护等级按一级设置。系统由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漏电报警系统、火灾应急广播系统、消防直通对讲电话系统、电梯监视控制系统、应急照明控制系统等组成。消防控制室设在首层的西北角位置, 并设有通往室外的出口。消防控制室可联动控制所有与消防有关的设备。

7.1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1) 该工程采用集中控制中心报警系统。操作间、车库等处设置感温探测器, 其他场所设置感烟探测器。

(2) 探测器与灯具的水平净距大于0.2m;与送风口边的水平净距大于1.5 m;与多孔送风顶棚孔口或条形送风口的水平净距大于0.5 m;与嵌入式扬声器的净距大于0.1m;与洒水喷头的净距大于0.3m;与墙或其他遮挡物的距离大于0.5m。

(3) 设置手动报警按钮及消防对讲电话插孔, 手动报警按钮及对讲电话插孔底距地1.4m。

(4) 在消火栓箱内设消火栓启泵按钮, 接线盒设在消火栓的开门侧。

7.2 消防联动控制

火灾报警后, 消防控制室根据火灾情况控制相关层的正压送风口及排烟阀、电动防火阀, 并启动相应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 风机应与相关的阀联动, 阀、风机的动作信号要反馈至消防控制室。在消防控制室, 对消火栓泵、自动喷淋泵、加压送风机、排烟风机既可通过现场模块进行自动控制, 也可在联动控制台上通过硬线手动控制, 并接收其反馈信号。消防火灾漏电报警系统为独立系统, 与消防报警主机联动。

8 结束语

医院属于人员密集场所, 功能复杂, 电气、给排水、暖通空调及医用设备众多, 防火要求高。做好医院的消防设计, 对于保护建筑安全, 防止和减少火灾危害, 保护人身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2]GB 50045-95 (2005版) ,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

[3]陈家强.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12·15”特大火灾迅速蔓延、群死群伤的主要原因及启示[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6, 25 (1) :1-4.

[4]王建刚.高层病房楼安全疏散和避难设计[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9, 28 (6) :415-418.

[5]GB 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物资站综合楼结构设计 篇8

物资站综合楼位于广州市白云区,毗邻广州白云万达广场,是集商场、餐饮、办公、酒店于一体的单塔楼建筑。本工程有两层地下室,地下室的主要功能为停车场和设备房,1层至3层为商场,4层和5层为餐饮区,5层至10层为办公区,11层到21层为快捷酒店。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万m2,建筑总高度为78.5m。建筑的剖面如图1所示。

本工程是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本工程的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场地类别为II类,设防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基本风压采用50年一遇的风压值0.55k N/m2,地面粗糙度为B类。

本项目由于在周边存在已有建筑物,因此对基坑的开挖和基坑支护有着较高的要求,应控制基坑周边的地表变形和对相邻建筑安全的影响。

本项目采用的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并联合使用了可调性预埋管灌浆加固技术来对地基和基础进行处理,从而提高承载力,控制基础沉降。

由于结构设计的需要,本项目中的一片剪力墙无法落于基础底板上,需要在2层楼面处设置转换梁用于承托此处上层的剪力墙,设计时在转换梁内设置型钢,从而有效减小梁高,确保下层停车场入口净高。

2 结构设计特点

2.1 基坑支护设计

本项目北面基坑支护外边线距离旁边的一栋5层办公楼距离仅3.5m,西边距离几栋仓库只有3m。故对基坑的开挖和基坑支护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本项目采用了桩锚及加强型喷锚支护结构和双(或单)排深层搅拌桩来进行基坑支护。

基坑周边长度约182m,占地面积约为1873m2。支护施工严格遵循“放坡+锚杆+搅拌桩”的支护方案步骤进行施工。在北面邻近办公楼处的基坑外侧设置双排深层搅拌桩幕墙进行开挖挡土,搅拌桩直径为550mm,桩中心间距为400mm,桩纵向桩间搭接长度为0.15m,如图2所示。根据土层的变化,从上至下采用了钢花管锚杆,预应力锚杆和钢筋锚杆进行喷锚段施工,如图3所示。基坑北面和西面紧靠相邻建筑一侧的支护结构安全等级为一级,最大水平控制位移量为30mm,变形预警值为25mm。

在基坑坑顶边上每间隔约20m埋设变形观测点1个,基坑开挖期间定期进行检测。

2.2 基础设计

物资站综合楼场地属于山前丘陵地貌,地形较为开阔,地形经过整平,较为平坦。现场区域附近有多栋多层或高层住宅和商业用房。本工程整体康复水位采用室外地面最低点,即-1.5m,局部抗裂计算水位根据地勘报告及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取-2.5m。本场地地质特性详表1。

第⑦层微风化石灰岩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的平均值为75.0MPa,为硬质岩。而且仅在其中一个钻孔剖面发现在强风化层与微风化层中有一个内填充满黏土的溶洞。所以项目设计之初采用的是钻孔桩基础。在随后的超前钻勘探中发现场地范围内约40%范围内存在溶洞,多呈现串珠状产出,且部分埋深较浅,溶洞顶板厚度多为0.2~1.00m。故改变基础方案,采用筏板基础,并对地基采用地基灌注浆技术进行加固处理,筏板基础持力层为粉质粘土或红粘土,经过地基处理和深宽修正后的承载力特征值fak≥300KPa。

本工程采用的筏板基础,厚1200mm,混凝土等级为C35,在轴力较大的柱下设置柱墩,并且在柱墩下设置型钢剪力键,用于提高抗冲切抗剪承载力,如图4所示。筏板配筋采用通长筋+附加筋的方式。

2.3 地基加固处理

由于超前钻钻探发现钻孔点溶洞发现率达40%以上,多呈现串珠状产出,且部分埋深较浅,洞内多充填软塑状粘性土,个别溶洞无填充或半填充,或局部地方揭露土洞,因此上述不良地质现象必须经过加固处理才能满足设计及建筑安全的要求,但岩溶发育复杂,范围宽,溶洞变化大,加上灌浆加固处理具有不均匀性,单一的手段不易控制建筑物的变形稳定,因此地基加固处理的方法如下:

⑴溶洞成孔灌浆加固:目的是充填浅层溶洞内的空隙,堵塞漏水通道,加固洞内软弱土体,提高其承载力,减少基础沉降。在图中标明必须进行灌浆处理的各超前钻孔点位开始,向四周呈放射状成孔(如图5所示),孔距间隔1.8m成孔深度至第一层溶洞底,若揭露土、溶洞内填充物呈可塑状态且完全填充时,则该点不再向外打孔进行灌浆处理。

⑵基础底可调性预埋管灌浆加固处理:目的是通过负载下的灌浆,一来提高基底地基土的承载力,二来通过调配灌浆压力调节建筑物的沉降,控制不均匀沉降,使得被加固建筑物的沉降量控制在设计规范要求内。待基坑底部灌浆处理完成后再进行可调性灌浆管的预埋,建筑物建至约8层时,进行第一期的静压灌浆处理。注浆孔埋设于柱墩四周,注浆孔大样图以及现场施工图如图6、图7所示。

⑶采用钢管桩加固:对溶洞发育区的基坑周边的偏心柱位采用钢管桩进行加强处理,控制沉降。每个承台内设置≥2根的小型钢管桩,采用成孔、灌浆、投管施工工艺成桩,孔内灌浆。桩端为灰岩层,要求进入灰岩层≥2.0m(累计)。钢管桩的单根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a=800k N。钢管桩与基础连接大样如图8所示。

通过这一系列的地基加固处理,以及进行密切的变形测量检测,使得基础符合建筑安全的设计要求。

2.4 内设钢桁架的转换梁设计

由于结构计算的需要,需在建筑物的东北角设置一片Y向剪力墙来控制位移角限值。但由于此处剪力墙下方是停车场入口,导致剪力墙无法落在基础底板上,则需要在二层设置转换梁来承托此段剪力墙。由于转换梁位于地下停车场入口上方,转换的梁高限制为1200mm。于是通过计算和惯性矩等待换算,在转换梁中设置由两根HW175×175作为弦杆和Φ60×3.5作为腹杆的原钢管组合而成的钢桁架用于提高转换梁的抗弯、抗剪承载力,并有效控制转换梁的梁高转换梁内置桁架大样如图9所示,并在桁架的弦杆上下间隔200mm设置栓钉,用于加强与梁内混凝土的共同作用。同时,转换梁两侧的混凝土柱中插入尺寸为HW175×175的型钢用于连接钢桁架,连接大样如图10所示。

通过惯性矩等待换算,在混凝土转换梁中使用内置小截面内置钢桁架代替大截面工字钢,不仅能满足设计要求,而且能减少工字钢翼缘宽度和工字钢高度,从而减少对转换梁内钢筋排布的影响,发挥钢筋最大性能,同时减少施工难度。

3 结语

本项目不属于结构特别复杂的建筑,根据超前钻勘察报告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基础方案,通过地基处理使得建筑的基础设计满足设计要求。在转换梁中设置钢桁架以确保转换梁满足设计的要求,内置钢桁架不但能有效的控制转换梁的梁高,并且比大截面工字钢更有利于梁钢筋和承托剪力墙的钢筋排布。

结构设计应该根据建筑功能和实际情况采取更合理的结构形式,并进行充分计算和分析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解决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物资站综合楼是广州某部的集商业、餐饮、办公和酒店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建筑。本文主要介绍了物资大厦项目的设计概况,着重介绍了项目的基坑支护设计,地基加固技术、基础设计以及转换梁设计。

关键词:基坑支护,地基加固技术,基础设计,转换梁设计

参考文献

[1]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GB50010-2010,混凝土设计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某综合楼内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篇9

关键词:综合楼,气体灭火,七氟丙烷

1 引言

随着现代水运行业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港口设置有集办公、生产、调度于一体的综合性高层建筑, 并将生产、经营、管理相关的控制设备置于其中。在功能多样化的建筑中选择合理的消防灭火系统, 这是对设计人员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气体灭火系统以其实用、高效、经济、环保的优点成为设计人员的优先选择方案之一。

2 气体灭火系统简介

气体灭火系统是指灭火时采用平时存贮藏于压力容器内的药剂, 以气体、蒸汽、气雾等状态喷射, 来实现扑灭防护区的立体火灾的灭火系统。其主要动作过程见图1。

气体灭火系统主要用在如电气、通信、控制类机房、图书馆、档案馆等不适宜用水灭火系统的场所中, 该系统由贮存容器、容器阀、选择阀、液体单向阀、喷嘴和阀驱动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该系统灭火剂主要有七氟丙烷、混合气体 (N2、Ar、CO2) 、二氧化碳等。灭火剂主要技术性能见表1。

由于七氟丙烷无色、无味, 经济性好, 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故常用于扑救有人员活动场所的火灾。

3 项目介绍

某港口作业区起步阶段工程占地近100hm2, 主要进行集装箱的运输作业, 现代化控制程度较高。在此作业区内新建集办公、生产、管理、运营等多种功能的10 层综合楼1 座, 总建筑面积15 326.86m2, 其中地上14 062.85 m2, 地下1 264.00 m2, 建筑总高度42.15m。在综合楼第10 层设置有面积为99.64m2的调度主机房1 间及23m2机房1 间, 这两个房间中含有管理整个集装箱港口运营、生产的重要调度控制及监控设备。

4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2006) 中第8.5.5-8条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45—95) (2005 版) 中第7.6.7.6 条规定, 本综合楼内调度主机房及机房属于影响生产重要场所, 故应设置气体灭火系统。本工程在充分考虑气体对人体影响及整个装置经济性等因素后, 认为选择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是合适的。

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70—2005) 中第3.3.5 条及第3.3.7 条规定, 气体灭火系统相关参数见表2。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

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中第3.3.14条规定:

(1) 防护区灭火设计用量按式 (1) 确定:

式中, W为灭火设计用量或惰化设计用量, kg;C1为灭火设计浓度或惰化设计浓度, %;S为灭火剂过热蒸气在101k 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 m3/kg;V为防护区净容积, m3;K为海拔高度修正系数, 可按本规范附录B的规定取值。根据规范条文说明0~1000m海拔高度范围内K值取1。)

(2) 灭火剂过热蒸气在101k Pa大气压和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下的质量体积按式 (2) 计算:

式中, T为防护区最低环境温度, ℃, 根据规范条文说明, 采用了空调或冬季采暖设施防护区内T取20℃。

(3) 系统灭火剂储存量按式 (3) 计算:

式中, W0为系统灭火剂储存量, kg;ΔW1为储存容器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kg;ΔW2为管道内的灭火剂剩余量, kg。

以调度主机房为例, 计算过程如下:本工程地处0~1 000m海拔高度范围内, 故K=1, 防护区内采用了空调, 故环境温度T=20℃,

式中, W计为系统灭火剂计算用量, kg。ΔW1=2.5N (N为灭火剂瓶数) 。

根据标准图集07S207 提供参数, 2.5 为每瓶组储存容器灭火剂剩余量, 单位为千克。本防护区选取120L灭火剂瓶组, 该规格瓶组最大充装量为138kg, 则

则灭火剂实际用量W实=N·120=240kg

本工程采用无管网气体灭火系统, 故ΔW2=0

以此例计算得出调度主机房及机房相关结果如表3。

2) 防护区泄压口面积

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70—2005) 中第3.3.13 条规定:

防护区泄压口面积按式 (5) 确定:

式中, Fx为泄压口面积, m2;QX为灭火剂在防护区的平均喷放速率, kg/s;Pf为围护结构承受内压的允许压力, Pa。

根据《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70—2005) 中第3.2.6 条规定, Pf=1200Pa,

以此例计算得出调度机房及机房泄压口面积如表4。

具体平面布置如图2 所示。

该系统原理图见图3。

5 设计总结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集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建筑不断增多, 对消防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更好地保护建筑物内各项设施, 气体消防灭火系统成为了不宜用水灭火场所的最有效、干净的灭火手段之一。其中, 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成为保护重要电气、通信、控制类设备场合高效、环保灭火方式的选择, 其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气体消防系统各个计算数据密切相关, 在计算过程中会遇到要经常调整数据的情况, 一旦调整就要重新复核现有计算结果。若采用有管网灭火形式时, 应要求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图纸中的管道位置施工, 未经允许, 不能随意改动。

2) 划分防护区时, 应以单个封闭空间为准, 可将需保护的防护区内的吊顶层和地板下合为同1个防护区, 即在计算防护区净容积时, 应包括室内吊顶和地板等所占容积, 并且, 1个防护区面积不宜大于800m2, 容积不宜大于3 600m3。

4) 灭火剂实际用量W实应通过每瓶组储存容器灭火剂剩余量及该规格瓶组最大充装量计算出瓶组数来最终确定, 相关参数可咨询设备厂商或参考国家标准图集内数据。

5) 对高层建筑内大型气体灭火系统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原则:

(1) 优先选择对保护区内人员和物品损害少、灭火效能高、经济性好且环保的灭火系统;

(2) 优先选择简单、可靠, 便于日常维护管理的灭火系统;

(3) 选择早期探测灵敏可靠, 能快速响应的探测系统;

(4) 应提前确定气体灭火失败后的后续灭火手段。

参考文献

[1]GB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S].

[2]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2005版) [S]

综合楼设计 篇10

据该楼规划与方案设计主持人澳大利亚澳思集团董事于进介绍, 该楼门诊部分的单层面积就有10000m2, 是当时国内单层平面建筑面积最大的医院建筑。更值得一提的是, 该楼改变了大多新建医院建筑以“竖向交通”为主导的设计模式, 而是采用水平交通设计, 避免了电梯问题造成的拥挤, 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来说, 使用起来会更方便。在这位澳籍华人设计师看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设计, 也彰显了医院决策层的魄力和判断力。

前期规划, 将各功能区整合为一栋大楼

华美楼的成功首先是规划上的成功。于进表示:“在规划时, 这个项目没有像其他医院一样人为地规划出门诊楼、医技楼、病房楼等多栋楼, 而是将这些竖向交通为主导的各个楼整合成了一个以‘水平交通’为主导的综合医疗大楼, 这也是齐鲁医院在建设前期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

建筑设计为南北两栋塔楼, 由中间配套用房相连接, 平面呈“工”字形。南塔楼层高为11层, 北塔楼层高为13层, 裙楼为4层, 地下为3层。南北塔楼每层病房设两个护理单元, 四层及四层以下作为门诊医技。其中, 地下一层、三层为门诊医疗区, 二层为医技检查区, 四层为47间的层流净化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整栋楼集门诊、医技检查、手术、病房、保健等功能于一体。

“实践也证明, 在相同的总建筑面积下, 一家医院的建筑数量越少, 患者和医务人员使用起来就越方便, 这样可减少医患往返路线。发达国家很多医院, 特别是新建医院, 都在将整个院区规划整合成一栋大楼。一个院区只有一栋大楼, 而这栋大楼内包括了上述所有的功能, 这样既节省了用地, 又合理规划了院区, 最大的好处是方便了患者, 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医务人员。”于进认为,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新门诊保健综合楼把诸多功能整合在一起, 加上采用电子智能化系统, 使患者的所有诊治项目以及住院均在大楼内完成, 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布局设计, 以“水平交通”为主导的大平面设计

华美楼的形象设计并没有追求大气磅礴的效果, 而是以实用、平和为宗旨, 主要体现建筑的亲和与可靠, 于进认为“水平交通”才是这栋建筑的真正价值所在。目前, 中国以“水平交通”为主导的大型医疗建筑并不多, 这座新门诊保健综合楼算是一个典型。

该楼采用大平面建筑设计, 在功能布置、外部和内部交通以及适应性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这也是国际现代化医院所普遍采用的。采用这种设计, 外部交通优势是减少院区内道路面积 (增加建设面积) , 减少交通冲突 (患者、后勤、供应、垃圾处理等) , 减少建筑物入口以增加安全性, 改善人流、车流导向。

内部交通优势也很明显。从人性化设计角度来讲, 水平交通减少或避免了建筑物的相对独立。医院内部每个功能区内部及相互之间都有自己的交通流量, 良好的内部交通能够把它们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采用这种设计, 适应性方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因为较大的建筑物平面意味着很容易扩大现有功能或增加新功能。

空间设计, 灵活多变且可塑性强

现实中, 无论决策者在医院建设前期如何认真, 都无法保证未来各个科室的面积完全适合实际需要。所以, 医疗空间可塑性也是设计师所重点考虑的。

该楼门诊部分采用单元式设计, 每个单元都具备接待患者的能力, 拥有各自独立的候诊空间及接待设施, 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改变科室的设置。例如:可以轻松地从某个科室中分配出一个空间给另外一个科室, 不需要进行任何工程建设, 从而改变门诊科室规模。

该楼病房部分也为单元式设计, 每个单元平均设置38床。这样的设计, 使医院可以取得灵活的床位分布, 随时组合和分配各病区床位数, 使医院避免了有的科室床位不够, 在走廊加床, 而有的科室出现床位闲置的现象。无论是从日常使用角度, 还是从长远角度考虑, 这种设计都大大提高了医疗空间的灵活性、可塑性, 同时, 还大大提升了医院的紧急应变能力。

亮点与遗憾, 反映出亲切感但缺乏协调性

遵循医疗建筑内在逻辑来设计是华美楼设计团队所坚持的。因此, 该建筑呈现给人们的是安全、方便、舒适, 而不是“标志性建筑”。在设计建筑形象时, 也是如此。于进介绍, 降低医疗机构感是综合楼外形设计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 目的在于降低患者的就医精神压力。所以, 华美楼建筑外观采用了丰富的颜色, 将亲切感首先从中反映出来, 使患者不再感到是进入一个“冰冷”的医疗大楼。目前, 从大楼运营后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反映来看, 设计师的努力是比较成功的。

谈现代综合医院的电气设计 篇11

【关键词】洁净手术部 IT系统;接地形式;手术室及病房照明

医院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其他公共建筑,医院人员密集,患者属于生理智力有缺欠人员,发生触电和火灾后果比正常人后果更严重,伤亡更大。因而医院使用对象特殊,设备多而复杂,功能多样,安全防护等级及工艺特性要求高,对供配电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更高,一直是广大设计者的一个难点。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日新月异,医学理论研究及设备的不断相前延伸发展,以信息化装备的洁净手术室及辅助用房构成的现代医院电气设计为综合医院的安全、平稳、高效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1.医疗场所类别划分(按医疗电气设备与人体接触情况及中断供电造成危害划分)

0类:无需与患者身体接触的电气装置工作场所。(例:诊室、生化仪器、敷料消毒等)

1类:需与患者体表、体内(除2类医疗场所所述环境)接触的电气装置工作场所。(例:急诊观察、处置)

2类:需与患者体内(主要指心脏或接近心脏部位)接触的电气装置工作场所,维持生命、外科手术。

其他“患者区域”,(抢救室,手术室,ICU等)

患者区域—手术床周围1.5米,高度为2.5米的范围内。

a:照明及生命支持设备

b:不作为手术室

c:恢复供电时间可在15S以上,但需要持续3~24h提供电力

d:患者2.5m范围内的电气设备(在2类场所内离手术台周边小雨距离1.5米,高度为2.5米内的环境被称为病人环境,在此环境内用于维持生命或进行外科手术医疗电气设备,应采用IT系统供电,但不包含I 30mA的RCD保护)

2.医院供电电源及配电系统

《民规》中规定重要手术室、ICU等涉及患者生命安全的设备(如呼吸机等)及照明用电为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

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的应急电源方式:

EPS电源:一般情况下恢复供电时间不大于0.5SUPS电源:当医疗设备为计算机实时控制系统时采用;恢复供电时间不大于1个周波柴油发电机组:启动时间一般为30S,按《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第8.3.1-1条要求,备用电源应在1min之内自动转换,柴油发电机组可以作为应急电源。按自动恢复供电时间确定电源和采取供电措施:

a:t<0.5s:两路10KV电源供电,契约容量100%,恢复供电时间仅为ATSE动作时间,母联不需转换,可满足t<0.5s

b:0.5s

c:t>15s:电源手动投入或柴油发电机组

方案举例:一路电源供电,发电机组做备用电源,EPS做应急电源

3.现代医院洁净手术部供配电

洁净手术部属一级用电负荷,主接线应安全可靠,因地区大电力网在主网上是并网的,故无法满足严格意义上的两个独立电源,因此设应急电源方案。双路电源应由本建筑配电中心专供线路,低压配电级数不应超过三级,即配电中心低压配电室,手术部配电间,手术室专用配电箱。当变电所在建筑物内时,手术部电源应从配电所配出。当变电所在建筑物外时,手术部电源应从建筑物总配电室配出。

手术部应设设置配电间,并置于非洁净区。由配电间向每个洁净手术室供应采用独立回路敷设,并与辅助用房用电分开。供洁净手术室用的专用配电箱,不得设在手术室内,每个手术室应有一个独立的专用配电箱,配电箱应设在手术室的外廊侧墙内。方案阶段预留设置手术部总配电柜、EPS(UPS)的房间。当手术室采用IT系统整体配电柜时,由于体积较大无法在墙内安装,应设小配电间,并尽量靠近IT系统手术室,每间手术室配电箱容量易为8~10KVA。

(1)洁净手术室内电源宜设漏电检测报警装置。适用于TN系统供电的手术室及附属用房,可通过火灾漏电报警解决,亦可在手术部设小型漏电报警系统,选用只报警不断电RCD。

(2)洁净手术室内照明灯具应为嵌入式密封灯带,灯带必须设置在送风口之外。只有全室单流向的洁净手术室允许在过滤边框下设单管灯带。

全室单流向的洁净手术室—指室内气流上送风下回风,气流在室内不产生循环,手术室内应无强烈反光,大型以上(含大型)手术室的照度均匀度不低于0.7.

4.医院接地系统及等电位联结

按照《民规》,医院如TN系统,接地形式应采用TN-S系统,不允许出现PEN线。等电位联结是电击防护的一个重要手段,医院除应设总等电位联结(MEB)外,在治疗室,ICU等离手术台周边1.5米,高度2.5米范围均设局部等电位联结(LEB)端子母排,做局部等电位联结。特别说明:IT系统与TN-S系统应共用一个保护接地装置,做局部等电位时,二者的PE线均应接至同一LEB端子。

医疗电子设备接地:

(1)接地要求:

a:保护接地(属工频接地)。

b:直接接地(信号地,属高频地)。

c:屏蔽接地。

d:防静电接地。

医疗电子设备应采用公用接地:

(2)医疗设备供货商往往要求医疗设备单独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4欧姆。

(3)单独接地的接地极距建筑物应不小于10米。

(4)信号接地:为电子线路提供电位参考点。为高频干扰信号提供低阻抗的泄放通路。

(5)实现低阻抗信号措施。

a:单点式(S型)(f<30KHz)且设备数量较少的机房,可采用单点式接地。

b:多点式(M型)(f>300KHz)且设备数量较多的机房,可采用多点式接地。

c:单点与多点相结合式。

总而言之,现代医院电气优化设计是一项很值得广大建筑电气同行仔细研究和探讨问题,我国虽然现代医院的有关设计规范有亟待改进地方,但相信随着现代设计理念及技术的快速向前发展,我国现代医院的建筑设吗好明天。 [科]

【参考文献】

[1]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JGJ49-88.

[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

[3]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4]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

某集团综合楼暖通空调系统设计 篇12

某集团综合楼位于北京, 由主楼+东西配楼组成, 本期建筑面64800m2, 远期建筑91570m2, 地下二层、地上八层, 建筑高度38.50m。地下层为车库、设备用房及厨房;主楼地上八层, 主要为大堂、展示区、技术档案室、计算机中心、办公等;配楼地上三层, 主要为餐厅、员工宿舍、报告厅、体育场馆、办公等, 配楼远期扩建至八层, 远期均为办公。

2 室内计算参数

室内空气计算参数详见表1。

3 冷热源选择

3.1 冷源

如前所述, 本项目办公楼主要功能为办公、报告厅、体育场馆及员工宿舍, 由于员工宿舍需要在非工作时满足空调需求, 且根据工作需要, 该公司较多员工需要经常加班, 而且需要加班的办公室与人员不是相对固定, 大型集中式空调系统很难满足这种使用需求, 加班时空调负荷率较低且不固定, 空调负荷随着办公室及加班人数的不同发生变化, 大型集中空调系统无法灵活调节满足加班人员空调需求, 大型集中空调系统冷水机组在低负荷率时很难一直处在高效点工作, 冷却塔与水泵亦需一直开启, 此时集中空调系统耗电量较大, 运行费用较高[2]。

基于以上考虑, 为保证该办公楼的灵活使用需求, 本工程采用变频多联机空调系统。本期建筑夏季空调总冷负荷为3662k W。

3.2 热源

本期建筑冬季供热总负荷为2950k W, 远期约增加负荷1025k W, 地下一层设热交换站。由小区市政管网提供120/70℃高温热水接入换热站 (已预留接口DN200) , 一次热源入口设热计量装置。换热站内选用二台板式换热器, 单台换热量为2065k W, 设3台热水循环泵 (二用一备) , 经水-水换热后, 为本期建筑提供85/60℃采暖热水;同时预留机位, 以备远期扩容。二次水系统采用补水泵和气压罐定压, 水系统在垂直方向不分区, 最大工作压力为0.6MPa。系统补水采用软化水, 选用智能全效水处理及真空脱气装置, 以减少水系统的气塞和腐蚀结垢现象。换热站系统流程图详见图1。

4 空调系统设计

(1) 变频多联空调系统:多联机空调选用冷暖热泵型机组, 即可夏季供冷, 也可在过渡季节供暖。按照多联机系统冷媒管等效长度应满足制冷工况下满负荷性能系数的要求, 根据房间朝向、归属单位, 空调系统基本按楼层划分, 新风机独立匹配。室外机均集中设置在通风良好、安全可靠的屋面, 冷媒管道为集中式布置。

办公、会议等用房选用天花板嵌入式及天花板内藏风管式;中庭、集中休闲区、报告厅及体育场馆选用高静压风管机、条缝风口侧送侧回。

(2) 新风系统:本建筑新风系统仅在夏季及过渡季节使用, 新风机吊装于各层走道吊顶内, 侧墙取风、初效过滤、冷却处理后经管道送入各室内。在保证空调房间正压要求前提下合理设置排风热回收新风机组。

(3) 计算机房、弱电机房、UPS间分设恒温恒湿机房专用空调机组, 30%容量备份。

5 采暖系统设计

(1) 本建筑冬季供热采用散热器+地板辐射采暖方式, 总负荷约2770k W。其中散热器采暖系统形式为下供下回水平单管跨越式。供回水干管敷设在地下一层楼板下。每层水平管敷设在垫层内, 散热器均设手动放风门。

(2) 敷设供回水干管时, 保持不小于2/1000的坡度, 供水干管的坡向与供水流向相反;回水干管的坡向与回水流向相同。系统中的最高点设自动排气阀, 系统最低处及检修用关断阀之前设泄水装置, 各支环路、立管处设静态平衡阀。

(3) 散热器选用铸铁柱翼橄榄645型, 单片散热面积0.248m2, 标准散热量 (ΔT=64.5℃) 为121.6W, 同侧进出口中心距500mm, 承压0.8MPa。

(4) 连接每组散热器的供水支管上均设置恒温阀, 回水支管上均设置铜质截止阀;水平支路供水管上设手动调节阀, 回水管上设铜质截止阀。

(5) 热力管道补偿:干管采用自然补偿, 立管设置无约束波纹补偿器进行补偿。

(6) 主楼1~8层大堂及大厅区域无法布置散热器, 该区域均设有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热交换站内设有混水装置, 将85/60℃热水混为60/50℃, 提供于地板采暖使用。采用铜质集配水器, 供水管与回水管之间设旁通管和关断阀;地埋管采用带阻氧层的PB管 (S4管系) 。地面构造为 (自下至上) :结构板、绝热层 (采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EPS板, 其厚度≥30mm) 、钢筋网、加热盘管、豆石混凝土填充层、水泥砂浆找平层、地板面层。

(7) 冬季为厨房补风加热, 补风量21000m3/h, 加热负荷约180k W。

(8) 主楼及配楼大门处设电热风幕。

6 通风、防排烟系统设计

(1) 地下热交换站、水泵房、变配电室、洗衣房设置独立排风系统, 经竖井排至主楼屋顶, 风机于地下层相应机房内安装。

(2) 地下汽车库采用机械送排风系统, 并设有诱导风量喷射系统, 以保证汽车库的通风排气。采用双速风机, 与火灾排烟系统合用。

(3) 厨房设置机械通风系统, 排风分三部分:全面排风、灶台排风、事故排风兼消防排烟。同时厨房设机械补风系统, 总补风量为排风量的75%, 且在冬季对补风进行加热处理至12~14℃。厨房排油烟系统及其补风系统均采用变频风机, 风量调节范围为:夏季100%, 春季、秋季80%, 冬季60%。全面排风及补风系统的风机于厨房区过道吊顶内安装, 灶台排油烟的净化处理机组安装于厨房区的风机房内。

(4) 防排烟系统

凡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前室或合用前室, 均设置正压送风系统。凡是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车库、内走道、会议室等均设机械排烟系统, 排烟口采用排烟防火阀加单层百叶的形式, 办公楼按防火分区设置竖井, 排烟风机设在主楼及配楼屋顶上。

7 节能措施

在该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中, 主要采取了以下节能措施:

(1) 采取合理划分空调系统以缩短输送距离, 减小多联空调管路衰减;

(2) 执行舒适性空调设计标准, 严格负荷计算, 合理考虑人员、设备功率, 控制能耗指标;

(3) 所有散热器上均设恒温控制阀;

(4) 在额定制冷工况和规定条件下, 变频多联机系统综合部分负荷性能系数 (IPLV) 不小于5.20, 大于严寒地区限值3.80, 室外机输出功率可根据室内机负荷的大小自动调节, 部分负荷运行时能效比非常高;

(5) 空调根据建筑格局及功能分为多个系统, 对电量、冷热量进行监测与计量, 可分项计量;

(6) 空调系统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排风热回收装置 (显热) 的额定热回收效率不低于70%;

(7) 空调设备采用环保冷媒, 杜绝破坏大气臭氧层。

8 体会与结语

(1) 空调系统划分应按房间的温湿度参数要求、使用时间要求等来划分为不同的空调系统[1]。

(2) 变频多联空调系统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室内外机高差、冷媒管长度, 高差和管长不应过大;设备选择时应考虑冷量衰减。

(3) 变频多联空调系统设计时应合理布置冷媒管井位置, 减少冷媒管长。

本工程空调冷热源方式以经济、适用为原则, 经技术比选后, 确定采用散热器采暖、多联机空调方式, 较之常规大型集中式中央空调方案, 更具有运行节能、调控便利的优势。系统运行的灵活性不仅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同时能够让业主在使用和运行管理上具有相对的自主性。

摘要:介绍了某集团综合楼的空调冷源选择及空调、采暖系统、通风防、排烟设计方案, 并介绍本工程所运用的节能措施, 总结了一些办公综合建筑空调系统设计注意事项。

关键词:综合楼,变频多联空调,单管跨越式,节能

参考文献

[1]薛殿华.空气调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婴童产品下一篇:定额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