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管理

2024-07-03

初中教学管理(精选12篇)

初中教学管理 篇1

摘要:近年来, 在新课标的理念下, 初中体育教学方式和要求有了很大改变。体育作为初中生必修的一门学科, 在初中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除了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能促使学生调节身心、缓解压力, 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因此, 如何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方式, 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值得初中体育教师深入思考和探究。本文就初中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出若干意见, 以期能给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学,教学质量

在新课改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的背景下, 文化课课程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初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加上日益严峻的升学竞争, 使得学生投入了较多的精力在学习上, 进而忽视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而以往初中体育教学, 又常以教师传授为主, 忽视学生的真正需求, 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课期间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等现象。这样的情形, 十分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因此, 努力创新初中体育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就初中体育创新方式做出探究, 以供参考。

1. 创新体育课程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体育活动太过简单、枯燥是导致学生不热衷体育学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尽量满足其个性需求进行教学, 并且不断创新体育教学内容, 来丰富其体育生活, 进而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

例如, 在开展教学之前, 教师可根据班级男女比例进行针对性教学, 并且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内容。如果女生偏多, 可以选择一些健美操、花式跳绳、瑜伽等项目;如果男生偏多, 则可选择一些篮球、羽毛球等项目;如果男女比例不相上下, 则可选择综合性质的体育项目进行教学。或者, 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为学生展示相关的体育动作或体育明星、运动历史等, 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及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 从而促使学生体会体育教学的魅力, 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 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2. 合理开展体育游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大部分初中年龄阶段的学生仍然具有爱玩的心态, 且还伴有一定的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初中课程学习。因此, 教师应善于利用体育户外上课的特点, 适当地开展一些体育游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以及根据体育项目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 进而在游戏过程中以及自主式探究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身心放松,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 教师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 并向学生讲解比赛内容, 包括比赛主题、比赛规则、惩罚制度等方面。同时, 在讲解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教师可稍微调整自己的言语方式, 尽量保持风趣幽默, 描绘生动形象的话语特点, 让学生切实感受游戏的乐趣。而比赛主题则可选择以自然中最为常见的青蛙跳远等动作进行路程为30米的接力比赛, 随后根据每组比赛时间的长短分出胜负, 并且由赢方决定输方的惩罚形式。或者, 从另一个方面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式探究学习。比如, 在篮球的传球教学中,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 教师可采用引导、点拨、提示等方式进行传球教学,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使得学生从被动学习转换成主动学习, 有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3. 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中, 师生之间交流甚少, 由于部分教学过程常以教师讲解为主, 无法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不感兴趣, 甚至还会从内心畏惧教师, 进而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 降低学习质量。因此, 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例如, 在实际体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充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 在羽毛球练习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比赛。同时, 在比赛前教师先示范打球技巧、要领等, 之后在学生比赛的过程中, 根据每位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必要时, 可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并再次详细讲解动作技巧。另一方面, 教师也可通过问与答的模式来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 整体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及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保障初中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努力转换教学理念, 不断创新和优化体育教学方式, 最大限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同时, 通过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开展体育游戏、加强师生互动等方式, 不断丰富学生的体育教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有效提高初中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及初中整体教学质量。

初中教学管理 篇2

初中英语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的教学内容是比高中要简单很多,但随着 在课堂上课时,初中学生是喜欢有趣味的活动,长篇大论是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因此,老师除了知识点的准备之外,认真考虑设计课堂活动也是很必要的。预备和初一的教材内容本身就比较生动

初中英语教学心得体会

初中的教学内容是比高中要简单很多,但随着

在课堂上课时,初中学生是喜欢有趣味的活动,长篇大论是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的,因此,老师除了知识点的准备之外,认真考虑设计课堂活动也是很必要的。预备和初一的教材内容本身就比较生动活泼,所以上课时要多鼓励他们举手发言,进行学生间的配对对话练习,结合课本内容组织一些小范围的调查、猜谜,或者短小的英语小品表演,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初二开始,新世纪课本课文的形式渐渐与高中模式接轨,但如果上课时也像高中一样重点强调语法知识,那么学生很容易变得思想分散,而且根据初中生的英语基础,无法接受较为系统的语法知识,只有把语法点结合到令他们感兴趣的操练中,经过多次的重复练习,才能在学生的脑中形成概念。所以,初中的课堂一定要组织的活跃一点,从而让学生能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虽然初中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要求方面,与高中生相比,更加能够接受老师和家长的意见和教导,但是,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又普遍存在健忘的毛病: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他们有较强的短时记忆能力,可老师们都很明白,过两、三天或一个多星期之后,遗忘程度是百分之百,所以,初中教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不断反复。除了把近期所学的课本内容反反复复的通过默写、背诵进行强化之外,在新知识的教授同时,把以往几个学期里所学过的知识点在课堂里有机的结合,进行书面和笔头的训练也是很有必要的。校内除了期中、期末两次综合性的测试之外,每月组织的月考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老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尤其对初中学生而言,题目难度可以不大,但是重要的知识点的重复出现能帮助学生加强长久记忆。此外,定期进行单词测试也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以此督促学生养成经常温习所学过的词汇的好习惯。

在初中上课还有一个关键点便是如何把握课堂的纪律问题。如同前面提到的,初中的课堂不能过分沉闷,初中学生还未脱离儿童的特性,枯燥单调的讲解一定会使他们对这门学科失去兴趣,这样必然导致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但是40分钟的课堂时间也不能完全用于游戏活动,过多的活动也会使他们过度兴奋,从而使课堂纪律产生混乱。所以,我们应当把握好尺度,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以上只是本人任教至今一点浅薄的体会,有不当和不足之处,希望与更多的老师一起探讨,以便把初中教学进行的更好!

用心

爱心

初中教学管理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支架,最近发展区,教学方法,

一、“支架”提法的理论渊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作用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赖定来 2004),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个体,尊重学生差异。教师仿佛就是学生一路攀登中的支架。然而,如何在适当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合,给学生正确而有利的支撑,往往让工作在第一线的老师难以把握。这就是所谓“支架”的作用。

要理解“支架”,首先要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说起,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不能独立解决问题,但能在成人的引导或一个更有能力的同伴协作下成功解决问题的区域。他认为要取得教学效果,就必须考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的指导下有可能达到最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所谓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的存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现实性,教和学的相互作用而促成了发展。因此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区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发展区。

布鲁纳等人正是依据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提出支架性教学的概念。所谓支架性教学,即教师或其他助学者和学习者一起完成蕴涵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的参与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无法完成的任务。而随着活动的进行,逐步减少外部支持,最后完全撤去脚手架。支架教学的关键是,支架让学生一直处在最近发展区内,并且支架要随着学生的发展而进行调整。

可见,“支架”形象地阐释了新型的教学格局,也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既然“学”是一种建构,那么“教”就是建构过程中,搭起和卸下脚手架的过程。这支架只有搭对了地方,搭对了时间,搭对了样子,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致关重要的辅助作用。反之则异然。即教学的策略与学生的能力相匹配,如果太难或者太容易都会让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正如支架搭错了位置,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成长。

二、“支架”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所谓“支架”就是:教师向学生提供的辅助学习手段或提供的方法和思路。如在课堂指导中的,包括信息、提示、回顾、适当鼓励。例如通过逐渐让学生多做,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当前水平的材料、问题进行辅助教学;演示技巧或者思维过程;对于复杂问题看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例如,英语单词学习中,要求学生从已经学习的旧单词,教师引申出新单词的做法。通过提问集中学生注意等。

在课外教学中,“支架”是通过学生作业批改进行的引导;对学生自习的针对性辅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测验考试的引导来体现出来的。这些支架让学生明白哪些是重要的知识点,明白什么样的能力是教师希望学生拥有的。例如英语课文的预习和复习,在一开始学生还没有预习课文的习惯,在课后也没有对课堂内容的复习,教师通过强制性的要求来给学生一个支架,要求必须进行,布置相应的检查内容来达到目的。直至最后这些内容成为学生的自觉性行为,从而达到支架的目标。

“支架”可见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整体上的引导,更多见于某些具体教学任务的落实中,尤其是在新知识的教授中。“支架”的建立不可脱离最近发展区,例如,在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称述句型的时候,可引导学生比较陈述句与一般疑问句,从而掌握一般疑问句型。又如,在学生能运用进行时态和过去时态时,引入过去某点时刻,巧妙地引导学生叠加两个语态,自然而然得得出过去进行时。

三、在教学中实践“支架”的注意点

“支架”其实可以理解为一个综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集合,在具体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支架”必须要适应具体受众

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生思维发展阶段有所不同,教学方法就应该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

如初学英语,则要求学生能读,机械地模仿语音语调,并不要求过多地讲解语法和句型;只有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才可以将机械模仿变成有意识地学习文字之下的句型和规则,能够做到替换文句内容造出符合自己表达需要的句子;积累了足够的句型和单词,学生才可逐步理解由这些句子构成的篇章段落;学生也只有在能读懂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模仿书写。

2、“支架”必须要根据反馈不断调整

在教学中要根据受众的反馈不断的来调整支架的位置,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学生的认知水平随着学习越来越高,支架也必须要不断调整。支架从来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策略,具体的讲,支架不完全是一个支点,很多情况下是给学生一个更高的目标点,起到起提和上拉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动态的,“支架”必然随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和变化。例如,刚开始的时候教师教学生单词的意思及如何用;接着引导教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学会提问;之后,引导学生自己借助各种工具或和别人协作的方法自己解决问题。

支架要让学生在提高能力这条上升曲线中减少波动,同时作为支架提供方的教师也在其中得到支架应用的技巧和能力。

3、不合适的“支架”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明白了支架的作用,是不是所有的支架都会起到正面的作用呢?答案是否定的。拔苗助长就是一个不合适的支架的例子。另外支架还要注重全面性,局部的支架不能影响到整体学习的效果,某方面偏颇反而会影响到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好的支架多是能力性的支架,而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支架。

四、“支架”综述

初中教学管理 篇4

关键词:衔接,思维能力,整体教育观

高一历史难教, 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学生不知朝代歌, 中国历史顺序颠倒;不会把公元前多少年换算成公历纪年;不知古代西周与希腊是奴隶社会;思维能力缺乏, 读不懂题干, 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上课一听就懂, 下课一做就错。成绩大起大落, 情绪迷茫苦闷, 对历史失去信心。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高一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中。

高一上半年, 学生基本上是靠初中的积累进行学习, 所以初中时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而历史在初中是个什么情况呢, 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初中, 历史学科并未受重视。由于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所以在初中学校, 虽开设历史课但处于边缘化地位, 甚至有些学校就不开设历史课或没有专业历史教师, 由其他科教师兼任, 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划书和抄题以备中考之用。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很难构建史实体系, 更不用谈历史思维和历史基本概念的培养了。初中积累不够, 高中难以为继, 听得懂, 背不过, 做不会, 失去兴趣, 偏科在所难免, 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难, 教师授课难。

要想改变高一历史甚至是高中历史的困境, 笔者认为最好先从初中改革, 形成初中高中的整体教学观, 这样才能使初高中更好的衔接。

首先, 初中教育部门要有整体观, 改变观念, 加强重视。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以及教育领导机构往往忽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重理轻文”, 把历史做为“副科”处理, 尤其是中考历史开卷考试, 更助长了这种形势。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观念, 重视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面对的是中考, 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 正可以利用初中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基本思维训练, 只有承认了历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正视它的作用, 减少功利色彩, 才能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 也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领导机构首先要做出改变, 从制度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 比如取消中考历史的开卷考试, 实行闭卷, 从根本上扭转初中的教学倾向。各初中学校也要增加历史学科课时, 重视历史教学。

其次,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有整体观, 强化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初中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历史的知识性内容被减弱, 在高中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提起某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学生一脸茫然, 因为他们在初中就没学过,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严重不足。河北省高中历史教材是人民版, 其特点一是面面俱到, 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人民版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历史知识详尽的基础上的, 结果初中历史多有删减。特点二是专题化、专业化, 人民版教材注重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 这应该是建立在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前提下, 结果初中历史只是划书, 基本思维何谈培养。这两点也许是初高中历史最大的脱节。

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 强调知识的传授, 但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中, 再结合各初中的实际授课情况, 实际上初中历史既减少了思维培养也弱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强化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 加大历史的知识量, 以量促质, 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

最后, 初中教师要有整体观。作为初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初中、中考, 要有大历史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加强授课, 既要“授之以鱼”, 也要“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能力, 为学生在高中的提升搭建平台。

初中历史为通史框架, 力图讲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考查基础知识, 但实际情况是“老师教, 学生听, 考试翻书”。如此, 学生连“被动记忆”都做不到, 理解更谈不上。而高中历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被动记忆”肯定不行, “主动记忆”也只是前提, “思维理解”才是正道。从教学要求上看, 初高中至少有两阶断层, 高中时间紧, 任务重, 要想在三年内构建这三阶学习要求自然力不从心。

所以初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初中的成长, 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今后发展, 注重初高中的差异, 丰富自己, 提高教学高度, 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要改变与高中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勤于交流, 共同合作,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和思维培养两大功能, 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 整体看待初高中历史。

综上所述, 初中到高中是学生的转折期, 不仅是人生的抉择, 而且是思维的发展成熟。如果说初中是学生思维的奠基期, 则高一是学生思维转折的关键期, 高中历史难教正是这种转折不能顺利完成的外在表现。近些年的高考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审题、立意、解析到组织答案无不体现此点要求。而每年的文综, 学生反映尤其历史难做, 事实也是如此, 文综三科中历史得分率最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其中固然有高中历史教师的原因, 但初中应该也难辞其咎, 初中的历史教学无法为高中完成奠基, 尽管经过高中三年的思维训练, 根基不稳, 效果大打折扣。

初中教学管理 篇5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浅谈初中教学管理策略 篇6

【关键词】教学 管理 班级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207-01

初中教学管理的基本单元是班级,一个团结、奋进、向上的班级氛围,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初中生的身心都处于极具的发展变化之中,在这一时期,学校的教学管理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导,就会导致主观性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完善学校教学管理水平,结合初中学生的自身阶段性特点,深入研究初中班级的管理策略,对初中教学管理而言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提高教学管理质量,学校必须实行相应的口标管理。不仅对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口标和清晰的思路,还应该把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共同信念与追求,几年来,在教学管理工作中不断摸索并反复思考。认为抓好初中班级管理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初中阶段是人生的非常阶段

这个时期的学生适应性强、好奇心大、可塑性强。班主任要用无私奉献和高度负责的精神,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家长的放心。学生信任,实施管理时学生才会言听计从;家长放心,才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实现共同的教育目标,班主任不能和任课老师一样,只依靠课堂、自习和周末接触的时间来了解学生的情况,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做到“四勤”,即:勤问、勤查、勤跟、勤带。每天早上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间按时到教室,不迟到、不早退;任课教师有事或者自习课有时间应该和学生在一起;

初中教育阶段是我国目前普通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不仅肩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对于学生未来成长的方方面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从教学主管建设、师资队伍提高、课堂教学管理和学生规范管理四个方面简要谈谈初中教学管理中的注意事项。

教学管理不仅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也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实施基本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和质量的保证,而且还是一门变化、能动的艺术,需要随着课程改革的趋势与时俱进,不断的寻找完善教学管理特色,由此可见,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更加科学、高效、科学地进行教学管理呢?

二、教学主管建设,把控全局

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没有全面,详细的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学主管部门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首先就要深入教师和学生的群体之中。对于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管理情况,各个班级学生守则的制定和学生的遵守情况等进行具体深入的考察和了解,把控全局。根据考察的结果,对学校的自身,教师的各项工作,做的好的,给与适当的表扬与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劲头。做的不好的,要分析原因,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更加科学的决策和安排。从而不断完善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师的教学管理方式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三、做好课堂管理

课堂不仅是教学管理的载体,而且还是新课程标准理念的传承和素质教育的途径,因此,只有管理好课堂,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无限的效率。

(一)教师应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學习习惯,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进行教学管理的前提。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逆反心理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而在日常学习中总会有一些小的毛病。比如,上课爱趴桌子,爱交头接耳,爱摆动手边物件等等。这些小的额动作,不仅影响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效率,而且还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情绪,从而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教师必须在上课中明确课堂秩序,对于学生的小动作绝不姑息,正确的向学生展示坐姿和学习方法,友好、耐心的帮助学生寻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对症下药,从根本上纠正血红色呢过的不良习惯,如果每一个血红色呢过都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就有了。

(二)教师应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学生不能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除了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不好之外,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死板教学方式已经不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凭借着自己的教学热情和激情,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去寻找多样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通过尝试和实践,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不用管理,教学秩序也是井然有序。

四、教师要躬身践行,科学施教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实现学校教学管理理念、办学思想的承载者和实践者。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教学管理的关键: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俗话说得好“身正则不令则行,身不正令则不行”;加强教师教育教学培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艺术水平;抓好课堂教学管理,向45分钟要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载体,是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途径和渠道:强化课堂管理要在形成良好课堂氛围上多花精力;强化课堂管理要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上多花精力;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提高教师教学艺术上,多花精力。

参考文献:

[1]朱华东.浅析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创新[J].才智,2012(13)

[2]牛铁力.浅谈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2)

[3]沈光浩.汉语派生词新词语研究述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作者简介:

初中教学管理方法点滴谈 篇7

一、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中学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质量文化建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重视学校物质层质量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 要符合其育人环境的特点, 体现出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心地位, 既要表现出庄重、严整的教学氛围, 又要能体现出青春的活力与雅静的美, 还要体现出精益求精、追求完善的精神。因此, 中学物质层质量文化的营造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 结合本校的质量目标、质量价值追求、学风、校风等特点, 进行整体规划、体系设计。

2. 要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

重视向度层质量文化建设, 建立健全质量管理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等。具体来说, 就是要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各项工作制度、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 使学校的质量精神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和形象成为学校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使在质量上做出贡献的人得到奖励, 造成损失的人受到惩罚。

3. 要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 提高质量文化建设实效

重视学校精神层质量价值体系, 包括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针、质量价值观、质量目标、学风、工作作风和道德风貌。通过精神层质量文化建设, 使教职工明确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及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意义, 树立起“质量高于一切”的价值观, 进而使学校的管理人员改进质量管理的作风和习惯, 使整个学校遵循统一的质量管理方式和共同认可的质量管理方法。提倡质量改进中的集体协作和配合精神, 鼓励员工大胆揭露存在的质量问题, 提出建设质量防范措施和质量改进意见, 使质量文化建设取得应有的实效。

二、加强科学管理

1. 加强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

抓教案。因为教学内容、学校、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教学过程也必须随之而变。教学过程包括多个环节。在教学过程的监控和引导方面, 首先要以教案为突破口, 在改革教法上下工夫,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 让新思想、新观念走进课堂, 注重教案的创新性。

抓反思。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教学管理者应把教师的教学反思纳入到教学常规管理中。采取每节课后反思, 写好教学后记附于该节教案后, 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同年级组交流, 讨论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的方法。教师个人应写好学月总结, 分析一个月来教学方法、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还有哪些突出问题等, 制订下个月的改进方案, 提出自我奋斗的目标。期末将每个教师的教学后记收集起来展示评比, 对教学设计有创新、有独特的个人教学风格、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应予以表彰。

2. 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管理创新

在管理机制方面, 课堂教学管理改革必须建立一种激励创新的机制, 从而创设一个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 建立鼓励教师教有创新、学生学有创新的管理制度。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 教师应当让学生向自己发问。任何创新都是以发问为前提的, 学习前人的知识, 就是要把前人走过的创新过程再发现、再体验, 教师要有这个意识, 由已知不断引出未知, 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 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管理方法方面, 课堂教学管理应提倡全过程管理, 注重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的管理, 提倡全方位管理, 不仅要抓教的管理, 关注教师的教育方法、教学效果, 还要抓学的管理, 关心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效果。

3. 提高教学管理者自身的素质

作为教学管理者不仅应有教师职业的基本知识, 还应具有现代管理科学知识, 在深厚的知识功底的基础上提高能力。为使教学管理科学化, 适应开放的学校系统, 教学管理者应需加强条件性知识的学习, 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管理学理论, 以条件性知识为依托, 增强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和提升, 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 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要加强提炼, 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并与教育科学理论相联系, 上升为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 指导今后的教学。

4. 提高教学管理者的创新性管理意识

教学的创新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创新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支持和保障, 而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会促进和深化教师教学的创新, 使教学创新不断发展。

教学管理者不仅要引导教师转变观念, 而且要将教师不自觉的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 这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学习来完成, 必须通过科学的管理来实现。教育思想要转变, 教学活动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轨道, 衡量一节好课、评价一节好课要以学习者的发展为尺度。教学管理者应以新教学观来透视、分析、管理今天的教学。教学管理有必要采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如规范教学行为, 变革教学中不合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改变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习惯。教学常规管理首先体现在依法治教, 按照规定的计划、大纲、教材管好教学, 必须科学规范, 教学质量提高以有序的管理为基础, 常规管理是有序管理的根本。

初中教学管理 篇8

一、立足教材, 依托理化, 促进教学

在本次课程改革中, 数学教材里不乏一些物理的知识点。如在八年级下册分式教学中引用了八年级物理电学中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这个实例。教材的处理仅仅是利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和比的基本性质, 用其中一个量R1来表示另一个量R。作为初中数学教师, 我们曾经也是受教育者, 知道电路的电阻规律的重要性, 所以, 在处理这个例题时, 应当不局限于这一个问题, 而应在问题之后, 继续追问:“如果是要求用R来表示R1, 该怎么做?”并且, 物理学中的这个知识点的教学进度与本节课的教学进度几乎是并行的, 所以在这个例题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适当地多练习一下这个规律, 对物理学习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对于一部分初中生来说, 他们认为数学教师不懂得物理和化学, 而对教材做这样的处理, 就会使学生眼前一亮, 原来数学教师也会物理, 从而使得学生“亲师信道”, 促进了教学, 并且使教学更高效。

类似的问题还有在进行反比例函数的教学时, 引入了杠杆平衡原理的问题, 而杠杆的问题在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巧妙的用力”这一单元中就已经涉及, 且在初三物理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所以, 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教师也不能仅局限于解例题本身。

二、立足学生, 依托理化, 促进教学

小学阶段的科学和初中阶段的物理化学, 就是学生身边非常熟悉的自然科学知识。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借鉴这些自然科学的知识, 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进一步了解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

例如, 在学习函数的类型、函数的图像等知识时, 虽然在初中阶段, 要求讲的内容是正比例、反比例函数, 一次、二次函数, 对垂直于坐标轴的直线这样的函数并没有提出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也涉及这样的问题, 比如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对称轴x=h, 本质就是一个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为x=h, 函数值为y取任意值的函数的图像。类似这样的问题, 在物理化学的教学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比如八年级物理热学部分中,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 九年级化学酸碱盐部分中, 溶液的PH值等于7的图像……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 如果不加以必要的说明, 在学生学习物理化学时, 理化教师就要从数学的角度加以讲解。因此, 我们数学教师就有必要借用理化的一些知识作载体, 来丰富数学的函数体系。这样, 可以达到既补充初中函数体系, 又为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知识作了必要的铺垫,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达到促进教学的目的。

三、立足评价, 依托理化, 促进教学

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对于评价方面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 数学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成绩, 数学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而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

河北省2010年数学中考题的第23题, 是一道以“曲柄连杆机械传动装置”为原型的较难试题。对于该题的命制, 命题组早在2007年就有了构思, 但基于找不到问题的出处, 所以一直被搁置, 后来命题组发现了物理教材中有关于这个题的类似装置图, 才在2010年的中考题中摆在了第23题。该题通过图示标注了滑块、滑道、连杆等相关概念, 发掘并串联了点与点的位置关系、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或数量关系) 、切线的判定、圆的轴对称性等圆中的重要内容, 突出了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它既要求学生善于对新情境、新信息进行有效地加工和整合, 形成对概念的认识, 又要求学生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迁移、拓展、变形应用。这里的“新情境、新信息”即物理中的“曲柄连杆机械传动装置”。

基于这个问题, 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应适当挖掘物理化学中一些可以为数学创设情境的材料, 在教学中设法为学生创设相关的问题来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理化中的数学问题, 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反复尝试, 积极探索, 从而使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立足教师, 依托理化, 促进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师教育的主流话题。可以说,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 没有教师的成长, 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就不会取得成就。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方面的内容。林崇德教授把教师的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一般性文件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

掌握本体性知识对教师有四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学科知识有一定深度和广度;二是既懂得本学科历史又掌握该学科新进展;三是掌握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四是能把本学科知识变成自己的学科造诣, 并能清楚表达。第三项要求, 不光适用于新教师, 也适用于从事了十多年教学工作的教师。

对于很多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而言, 本学科的知识经过了多年的积累, 达到了较为丰富的层次, 但也仅限于所教学段。2012年暑假在河北承德民族师范学院开展的河北省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中, 有近一半教师的学历属于后取学历, 而且与所教专业不一致, 多为汉语言文学、政教专业。这些教师在谈到数学教材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时, 仅仅是很肤浅了解, 对于数学在理化学习中的影响及可用来辅助学习数学的物理和化学知识知之甚少。因为, 数学教师很少去了解物理和化学的教材知识体系, 同样, 理化教师也很少了解数学的教材知识体系。这样就造成了在初中学段, 数理化教师各教各的课程, 没有掌握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学。故此, 我们可以采取同年级的理科教师集体备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使得我们的备课更充分, 教学更有效, 更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初中教学管理 篇9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学贵有疑,小疑则小开,大疑则大进。”这里的“疑”就是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问题教学的探索,在理论上对“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在实践中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一、“问题教学”的基本含义

笔者认为,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尝试,学会质疑,学会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起点, 通过解决问题,一方面帮助学生较好地学习认知过程,完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也能从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问题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以疑导学。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设计适合的教学流程, 以各种方式呈现或提出课堂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呈现或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探求答案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二步:自学思疑,横向议疑。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或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一定的见解、看法;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学习讨论中注意总结,对发现生成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互相启发,推进问题教学走向深入。

第三步:充分解疑,总结升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要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对有难度的问题,对教材知识的关键点要重点讲解,或充分说明,以发挥教师的指导、引领作用。一方面丰富、扩大课堂信息容量,一方面加深和拓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意识到学好英语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三、“问题教学”的基本方式

1、课堂教学的预设问题类型

我们认为,课堂内教师预设问题开展研究是问题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就问题类型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情境式问题。即创设一定的英文对话情境,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例如,采用讲座、参观、共同学习有关文章等形式,然后经过讨论,使问题教学不再留有形式,而是让学生能从中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观点。

二是分析比较式问题。我国新英语课程标准的九级目标提出了以下要求:能做日常的口头翻译。反思我们的外语教学,当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教学外语化的同时,学生却在时刻用汉语思考,对比和猜测。同样表达一种意思,我们不妨让学生通过中文、英文两种表达方式的比较,因势利导地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去揣摩,定能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发散性思维问题。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要有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创新能力培养, 富有启发性。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反复思考。

2、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探索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课堂上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越多,收获的惊喜就越多。老师在问题教学中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我要讲”为“学生要问”,因为学生问的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仅仅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而且能引发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

四、“问题教学”的实践反思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开展问题教学是促进学生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也是教师与学生间心与心联系的纽带,一句和蔼的问话,一句温馨的提示,它就像一阵润物无声的细雨,悄悄滋润着孩子幼稚的心灵,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觉的打开思维的门窗,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问题教学”是互动性课堂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互动的参与者在一定的自然或非自然语境中,借助文字或非文字手段,对信息进行理解、加工和交流,对此,我们务必把握好以下几种要素:

1、合作共享。合作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信息传递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填补信息差;二是处理信息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资源共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活动形式。

2、体验创造。在问题教学的互动性语言活动中,学生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通过真实的交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只有当学生有了交流的能力、 交流的欲望和交流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互动起来。

3、动态角色。在问题教学的互动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动态的。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和辅导员,负责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者,他们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创设轻松和真实的交际环境;学生应该是问题学生的发现者,他们积极想象、探究和创新。把活动推向更高层次。比如,组织自己的小组活动,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帮助同伴参与活动等。

教师只有把握好上述的要素,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有效地互动起来。

结束语

初中作文教学探究 篇10

一.片段与篇章同行———以点带面

俗话说:“窥一斑而见全豹。”课堂是定时四十五分钟的师生活动, 写作是一项长期的、连续的、宏大的工程, 因此, 写作指导应以片段指导来带动篇章写作, 以专题指导来带动综合写作。也就是说, 微观“点”的指导与宏观“面”的筹划相结合。这样的举措才是行之有效的。

(一) 宏观规划, 让写作知识和技能系统化

初中三年为一个整体系统, 每一学年的作文教学要结合综合学习进行专题指导, 每学期都有不同的计划、内容、专题, 每次训练都应突破某一个方面。初一注意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 初三注意跟高中的衔接。整个过程循序渐进, 由片段到篇章, 由合格等级慢慢发展到优秀等级。

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总目标是激发兴趣, 养成好习惯。

(二) 微观实践, 重在结合综合学习, 熔合小专题进行指导

如九年级上册《话说千古风流人物》, 锁定的专题是“恰当引用为文章添彩”, 如何恰到好处地引用, 是写好这篇文章的关键。引导突出三个要点: (1) 反映人物风流才情, 选用本人的名言诗句。 (2) 评价风流人物, 借用他人的评价之言。 (3) 突出风流人物的个性及其历史作用, 精选历史史实。

二.阅读与写作双赢———以读导写

当代作家崔道怡给《中学生阅读·高中版》题词时写道:“书中自有精神食粮, 书中自有生命质量, 书中自有美感滋润。”是的, 阅读能让学生有丰富的积累、良好的语感、积极的发现和创造。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从精读的角度来说, 我们通常在弄懂文章“写什么”的基础上要明白“怎么写”, 这“怎么写”就能启发学生怎么来写自己的文章。

(一) 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进行

初中学生的见闻多, 思考多, 感悟多, 但往往一肚子话不知从何写起, 即使写出来了, 也会出现材料不够理性、想法多而乱, 写作目的不明确、不突出的情况。叶老说:“写作与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既然写作有很大的技术含量, 那名家的“技术”就是我们创作、发展的基石。

思路通常如下:老师找典型文本→生读文本→学生分析归纳→学生动笔练习。笔者曾进行了“如何描写人物动作”的专题指导。首先我在多篇名作中筛选、比较, 最后觉得《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最为典型。在课堂上引导归纳人物动作描写的技巧是: (1) 细致刻画, 准确用词, 有条理地写出动作的特点, 表现出人物的情感、心理活动、性格特征。 (2) 运用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方法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动作, 从而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3) 与其它描写方法 (肖像、语言、心理) 相结合来描写动作, 从而立体地凸出人物形象。

此种思路可直接让课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步。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百草园是我的乐园这一段落时, 可以指导学生如何描写景物。

(二) 模仿与点化另启写作之门

借鉴前人的知识加以推陈出新, 创造出更动人的诗篇, 这是点化之美的创作方法。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名作:南北朝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 杨柳共春旗一色”被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点化为“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孟子的“忧以天下, 乐以天下”被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点化为“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班学生曾琪斐在学完《敬业与乐业》之后, 写了一篇《敬学》, 发表于《广东学报》。她的文章以逻辑的顺序逐层地展开论述, 旁征博引, 重点论证了两个问题:什么是敬学, 怎样敬学, 最后号召世人敬学, 才能学有所成。小作者对“敬学”的思考是比较深刻的、对生活对学习的积累也丰厚。

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做到合时而著, 在一些节日的前夕, 我指导学生写短信。老师首先展示了许多经典的短信, 然后师生互动分析, 掌握它们的特点与写作的技巧。同学们深受启发, 再加上这些短信的情感表达也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区域, 于是情不自已地给父母、老师、朋友写了短信。这次短信写作冒出了许多精品, 我把它们速印出来发给家长, 家长们对此评价很高。学生获得了成功, 写作劲头更足, 信心倍增。如梁尔祁同学致母亲的短信:

刻骨痛, 多艰辛, 只为孕育苗儿;牺青春, 用心苦, 无所为自我;头花白, 背佝偻, 笑容仍为苗儿绽;朝思念, 暮盼望, 苗儿在天涯?蜡芯燃, 红烛泪, 一生全用尽, 唯为苗儿茁壮在。

妈妈辛苦了, 愿您幸福安康!

三.评改点金———以评导写

集体的智慧是胜于一人的。班级授课的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集体力量与无穷的智慧, 无论是管理还是教学, 都是其它方式替代不了的, 但是师者要善于驾驭与利用。笔者想借班级的力量促进写作, 故把评改这个环节充分地还给学生, 以达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我主要采用三种形式: (1) 小组互评; (2) 集体评点; (3) 老师讲评。

四.预设与生成相应生辉———以写导写

这种思路是老师先在上课前选好题材, 预设其写作的方法、技巧, 尽量周详一些。在课堂上, 老师首先什么技法技巧都不谈, 让学生先写一通, 再交流写作过程中的难点, 因个人的难点不一样, 宜依学生突出的普遍的难点来找突破口。归纳出一些方法与技巧, 不求全面、详细, 能解决一些学生的问题即可。对于个人存在的其他难点, 通过小组相互切磋来解决, 也可通过向老师质疑来解决。再让学生修改、完善, 一写再写, 慢慢就会得心应手。这种思路是学生互相学习提高的过程。老师的干预与引导应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题材选择、构思立意、语言表达、修改加工等环节。

笔者在上九上《好读书读好书》———如何写好读书感受时, 设计的理念就是课堂以生成为主, 活动以学生为主。教学过程如下:

课前活动:分小组竞赛, 说读书方面的名言。每组必说二个, 一次一人说一个, 按组轮流, 后说者不许雷同。

(一) 自然导入

1.以读书名言导入。

2.明确学习目标。

(二) 说感受———触动心灵

学生对照《学案》谈自己喜欢读的著作或杂志, 并粗略谈谈感受。

(三) 写感受———表达“灵感”

围绕着你最想告诉我们的感受, 写一个片段或几个独立的片段, 5分钟时间完成。

老师巡视, 收集几件作品。

(四) 评感受改感受——美化语言充实内容

1.评点所收集的作品, 结合课本中“关于书的比喻”, 让学生懂得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书的“意会”。

2.评点好的作品, 分小组讨论, 派代表发言, 归纳充实内容的方法, 并提出完善作品的建议。

3.发回已经评点的作品, 全班同学分若干小组互评互改。

4.根据同学的意见和自己所受的启发, 独立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5.小组推荐或自我推荐作品展示。

6.展示教师下水作文中的片段, 再次让学生明确要围绕主旨来充实内容。

(五) 谈感受——总结提升

生谈自己的感受、收获。师小结。

(六) 布置作文

把你读书的独特感受、体验, 写成一篇散文。

参考篇目:

1、老师下水作文《心的洗礼心的飞起》。

2、学生例文《书情》《穿过书页》、《诗韵, 在花香的天空中荡漾》、《体验〈西游记〉的人生》。

3、作家例文毕淑敏《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

学生齐读课本综合学习中的话结束课堂。 (读书是人类特有的神圣权利, 因为读书, 你狭窄的心灵逐渐变大, 变得丰富多彩, 以至变成一个大的心灵宇宙。热爱读书吧, 让书陪伴你一生。)

这堂课的效果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完全达到了学习目标。

五.授渔导航———以讲导写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 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表达方式是什么?有哪几种?刚上初一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摸不着头脑, 对于如此的语文常识, 师者只能传授、讲解。老师就要结合教材中的文章, 来判断分析, 让学生知其特点与作用, 慢慢学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灵活综合地运用。

语言上做到文从字顺, 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良好的语感与语法知识是其基础。那就有必要懂得句子的结构、语义之间的关系等这些语法知识。还要让语言表达得简明、得体、连贯, 这样才能文从字顺。现在的中考、高考没有直接考试这些, 但是在语言运用与阅读中间接地考了。因此, 老师有必要授渔导航。先让学生知理论, 再重于实践与演练。这种思路比较传统, 但有时有必要用。它的特点是讲练结合, 环节简练, 效果好。因此, 它比较实用, 好操作, 运用范围广, 用它的人多。

例举一种如下思路:教师讲授技法、理论→学生找例子印证→典型事例演练→学以致用, 拓展深化。

如笔者在上完八上第二单元后, 进行了细节描写的指导。思路是这样的:以故事导入专题→专题知识要点探讨→点评学生作品→佳作欣赏→练习。

授学生以“渔”, 导写作之航, 离不开传授讲解。可以说, 这一点与上述几种思路有关联、有交叉, 因为写作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工程。

教无定法, 但有法可循。以上思路可以交叉、综合运用, 依老师和班级的特点灵活选择、整合。老师设计的写作教学的课堂也应像写一篇文章一样, 由浅入深, 由点到面, 循序渐进, 要讲究逻辑性, 艺术性, 尽量做到自然流畅, 扎实有序, 生动有效, 这样学生才有收益, 饶有兴趣, 学生“下笔如有神”就不会是童话了。

我常想, 如果把一篇好文章比作一棵葱茏的树, 那么生活是沃土, 阅读是雨露, 技法是阳光, 历练是浇灌培育, 修改是精耕细作。它的枝繁叶茂与硕果累累需要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啊, 何况是母语写作这一伟大工程呢?母语教育工作者们, 让我们携手共进, 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吧!综

参考文献

[1].湖北教育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初中写作教学的分类教学 篇11

关键词:写作教学;分类教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132-01

写作教学是初中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它往往会花去语文老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因此,寻求比较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法来指导学生写作,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几年来,笔者采用了分类教学的作文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优秀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往往只有几个。我对他们采用鼓励成功法和引进竞争法。我首先把自己写的日记和已发表过的文章给他们阅读,并指出只有用心去体会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并要求他们一定要坚持勤写日记。然后我把他们写得好的作文或日记及时推荐给学校文学社发表,同时还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们来共同欣赏其写得精彩之处。这样,不但有力地激发了该生的写作兴趣,还使他对写作过程的成功之处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使他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另外,我用的這种成功鼓励法并不集中在一个优秀生身上,这次鼓励了甲,下次则鼓励乙,再下次则鼓励丙……这样就把这些尖子引入了竞争之中,促使这些写作尖子的水平不断提高。曾经有好几个学生升学后成了高一级学校文学社的主要负责人。二OOO年春季,我所教的初一的几个学生竞无师自通的写出了观点鲜明、论证有力的议论文来,叫我校的许多老师惊讶不已。这些正是我对优秀型学生采用了上面两种写作教学方法的结果。

二、优良型

这类学生在班内的数量相对而言是比较多的,他们混杂在写作水平中间的学生里面,但是由于没有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而未露头角。因此,每逢新学年初,我就会抓住学生们都喜欢在新老师面前表现自我的心理特点,要求全班同学都写日记、写作文给老师批改,通过这种方法,我能很快发现这类被埋没在班级中的“千里马”。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培养优秀生的同样方法来培养他们,不仅要求他们勤写日记、认真写好每次作文,指导他们去涉猎课外读物,同时还会有意识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讲故事比赛、背诵诗歌比赛等,提高他们的阅读量,促进他们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得到同步提高。二OO一年春季,我校举行了作文比赛,要求每班选出三名代表参加,在初二年级二十一名选手中选前十名进行奖励,结果我派出的六名选手全部获奖,分别排在第二、三、四、六、七、十名的位置,在这些学生中,有二名是新培养出来的新秀。这一事实说明,语文老师发现被埋没了的“千里马”是何等重要。我认为,对优良型学生的培养,关键是善于发现班内的写作人才,否则语文老师会像无知的“饲马者”那样,面对着有培养的人才而说没人才可培养。

三、中间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一半以上,他们怕写作文,一到作文时就往往拿作文书来移植。我曾用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写作,结果大多数人都依葫芦画瓢,不但照搬下水作文中的语言词汇和题材,还有许多句子出现语病。这与那些一、二类学生的作文相比,真有天壤之别,优秀生作文不但不模仿,而且句子流利、词汇丰富、语意连贯,还能写出真情实感。我反复琢磨制约这类中间型学生写作难以进步的原因,原来是这类学生平时很少涉猎课外读物,因而阅读能力低下,词汇积累少,视野狭窄。我曾在初二学生中多次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结果有过半的学生不敢参加,这类学生阅读能力低下得真叫人不敢相信。针对这些问题,我一方面组织他们学写日记,一方面教导他们要主动去涉猎课外读物,并组织他们参加背诵诗歌比赛、查字典比赛、剪报比赛,平时的作文批改则尽量找出他们的优点并加以鼓励。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这类学生的写作才稍有提高。我深深体会到;这类学生的写作教学的收效期实在大长,老师们往往辛苦了半年、一年,还收效甚微,非有二年、三年的连续工作不能根除这类学生怕写作文的心理,而山区中学不跟班教学的模式,又把这一大部分学生推进了写作教学被遗忘了的角落,这正是造成山区中学的学生写作水平特别低下的原因之一。

四、后进型

这类学生占班内学生的20%左右,是近几年来新出现的群体。他们阅读能力较低,积累的词语很少,大多懒惰、自卑,平时连背一首诗、写一篇日记也不肯做。对这类学生,我便主动地亲近关心他们,引导他们从背诵、默写一首诗开始,使他们慢慢地从懒惰与自卑中解脱出来,从而对学习写作渐渐有了一些欲望。我把他们的写作要求放到最低的起点上,教他们从每天学造句、写一篇日记或抄一首短诗开始,只要他们肯认真去做,有一点进步,我就肯定他们,表扬他们,使他们树立起写作的信心。经我的长期努力,也曾转化了不少这类型学生。在转化这种低下型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又影响了班内写作水平中间的大多类同学,他们会感到既被优秀生所压抑,又被后进生所追赶的压力,因而产生一定要写好作文的强烈愿望。

小议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管理 篇12

课堂教学管理的两个基本功能: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和创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1. 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的师生共同进行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干扰。例如, 有的学生精神不振, 打瞌睡、开小差, 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 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这些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 必将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进一步还会造成整个班级学习纪律的涣散。为此, 一个切实有效的措施就是, 在学生入学一开始, 就应当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 即教室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 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定教室常规时, 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 它是为了维护学生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 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 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定, 这样的教室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

2. 创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作为教师, 还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 真正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那么, 教师的教学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课堂气氛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由师生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照师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 大体上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为了建立有利于教与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 了解学生的需要。这是课堂学习管理的心理依据。毕竟, 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此, 教师应当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 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水平;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 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 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期望。

(2) 建立融洽、健康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师生思想共鸣、情感交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由教师和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所形成的课堂气氛, 是课堂教与学活动的心理背景, 对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理性的教师权威, 不仅有助于教师传授知识, 而且满足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的心理期望, 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 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具有较大的相容性, 相互产生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学生尊重、喜欢教师, 主动接受老师的指导, 接纳各项教学措施;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活动得以顺利高效地展开。

学生的群体, 不论是正式的班集体、团队组织, 还是非正式的友伴群体, 同样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例如, 优秀的班集体, 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群体规范, 有较强的凝聚力, 可以为课堂教学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而对于学风不浓、学生问题行为较多的班集体, 教师则应当采取控制性的管理, 培养学生骨干, 逐渐引导班集体的群体行为形成规范, 同时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3) 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优化。“好的开始, 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的导入, 都应当像磁石一样, 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或讲述科学趣闻、名人佚事, 或介绍学科的最新发展、社会实践的迫切需要, 或是就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生活背景, 提出值得探讨, 富有趣味的问题等。目的是使学生产生出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 把学习活动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 学生的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到课堂上来, 然后适时地抓住时机进行教学活动。例如, 笔者在初一新学期的第一节课上, 通常会介绍一些数学趣闻以及数学史上的经典问题。当我问道, :“同学们知道陈景润么?”全班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数学家;再问:“那么, 他有什么成就呢?”这时, 有的说他证明了“1+1=2”, 有的说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接下来, 又问“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1+1=2又是什么?”知道的同学越来越少了, 而不知道的同学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 迫切地期待着老师的答案。当老师详细介绍完哥德巴赫猜想和陈景润的工作进展, 最后指出“陈景润的结果仍然还是剩下最后的一步, 未能圆满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而这个最后的工作, 就等待着在座的各位去完成了。”看到学生们若有所思和跃跃欲试的样子, 我知道, 他们对数学的认识和兴趣又大大提高了!

接下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保持自始至终都积极参与的状态,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也是一名优秀教师每节课都应当追求的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组织策略, 以下一些具体方式可供参考:

紧扣教学内容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艺术。通过提问, 可以了解学生的情况、激发兴趣等。

指定学生板演题目。数学课上, 课堂练习必不可少。此时指定个别学生上台板演习题, 同时要求台下的学生演算完后检查黑板上答案的对错, 然后由老师评定。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 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 还能够对形式可能出现的问题给予规范的订正, 一举多得。

上一篇:寻找另一半下一篇:现代教育技术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