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文教学策略

2024-10-16

初中古文教学策略(精选6篇)

初中古文教学策略 篇1

笔者在做学生的时候, 和很多学生一样, 提到古文古诗的学习就兴趣索然甚至有些反感, 不知道咬文嚼字地学习那些“之乎者也”到底有多少用?做了近一年的教师, 笔者和很多教师一样, 一提到古文古诗教学就满是困惑, 不知道在教学上是重文学鉴赏阅读还是重字词落实, 是重情感人文熏陶还是重工具技巧。那么, 教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心驰神往?

一、创设情境, 音像强化是手段

没有直觉的体验, 是无法进行文学感知的, 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创设不同情境从而让学生领悟和欣赏课文意境, 如讲《桃花源记》, 可组织学生游览附近好的山水, 在游览中体验春风和煦、桃红柳绿;讲《岳阳楼记》, 可组织学生参观附近花亭楼台, 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中的意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 这是特别适合古诗文审美教学的辅助方法。

二、借助有效资源,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初中生, 他们绝大多数已经能够查《新华字典》, 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词障碍。新课改理念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所以语文教师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课程资源, 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我们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室里看看报刊杂志, 或者利用网络资源等查找有关古诗词的资料, 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苏东坡、辛弃疾……这些大诗人的很多资料学生自己是可以查到的。如果长期坚持下去, 这些做法会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们应该提倡。

三、建设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是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灵丹妙药

学习目标自己定, 学习方法自己找, 疑难问题自己提, 合作探究快乐多。我们教师不要再像老母鸡一样, 把学生紧紧地护在自己的翅膀底下, 更不要认为学生个个是经学博士, 非得牢牢记住每一个文言字词的来历和用法。只有学生有兴趣、愿意学, 多读点, 知识面宽了, 学生就会有兴趣继续进行学习探究。不是要教学生终身学习么?如果我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扼杀了学生们对古诗文的兴趣胚芽, 他们怎么肯继续读那些拗口难懂的文言?孙权劝吕蒙读书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如果孙权给吕蒙找个老学究, 依依呀呀地教他字字落实、句句清楚, 我想吕蒙绝不会成为日后让人刮目相待的名士。

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教给学生各种学习方法, 如背诵方法、翻译方法、品评方法等。如在教《陈涉世家》一课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总方法, 读一读、译一译、品一品、背一背等;在教学生翻译的时候, 我们可以教给学生翻译的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学生在背诵的时候, 可以告诉学生为了降低背诵难度, 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 然后对照翻译后的文字去背诵文言文原文等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淡化课本教学的内容枯燥,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五、朗诵表演, 享受古文的韵律

不少文言文虽然让人难懂, 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读起来令人回味, 是朗诵的好材料, 如《出师表》《岳阳楼记》等。对于好的朗诵材料不能简单地布置学生读背任务, 久之容易枯燥, 也使学生不能很好地享受古文的音乐美。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诵表演, 可以让简单的读背变得有吸引力, 更好地展示文言文的音乐美。朗诵表演可以是老师范读, 可以是单个学生朗诵, 可以跟音像齐读, 还可以分组举办朗诵比赛等。

古诗文诵读, 应该重视还原式鉴赏的方法:学生阅读作品后, 展开想象联想, 揣摩玩味, 走进作品情境, 走进人物心灵。钱理群先生在《语文教育门外谈》中说道:“读文学作品要有正确的方法;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 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要用‘心’去读, 即主体投入的感性的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中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 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 真实的欢乐与痛苦, 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 品味作品的意境, 思考作品的意义。”如诵读《烛之武退秦师》时, 教师能否指导学生想象一下烛之武入秦军大营时惊心动魄的场面?能否从秦国、晋国史官的视角来改写本文?诵读《鸿门宴》时, 能否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樊哙闯帐时席中诸人的神情、动作和心理?……古诗文诵读不仅仅为了记忆, 应对考试的默写,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审美水平, 同时还可以陶冶情操, 塑造良好的人格, 所以, 诵读教学切不可急功近利。

六、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教是为了不教”, 文言文的教学要以“授渔”为指导思想, 引导学生学会迁移。

首先, 教师的讲要突出重点, 忌贪多求全。事实上, 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如果注释充分, 教师有重点地讲解和点拨, 学生便可大致疏通文意。即使开始有些地方读不懂, 学生们日积月累, 读懂的地方也会越来越多。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 这样, 学生永远无法自己读懂。

其次, 成功的文言文教学, 不只是指学生看懂课内的文言文, 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知识迁移”的训练相当重要。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 (反) 的课外文言文迁移。如学习了《愚公移山》, 就可选像《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加以比照阅读, 进一步感悟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顽强意志。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古今对比,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

再者, 要养成良好的摘抄习惯, 忌动口不动手。“不动笔墨不看书”, 学习文言文, 摘录尤其重要,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 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应该说, 过去的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有可取之处, 毕竟考试指挥棒在, 必要的知识点还是要落实,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过于强调知识点而轻视甚至忽略文本的分析, 使得我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无形中遗失, 这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利的, 对古代文化的审美自然也有偏颇。我们的方向是培养中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欣赏、理解、运用能力, 让中国的古典文学艺术光辉永驻。

以上是自己不甚成熟的看法, 希望能在不断探索中寻觅到古文教学中将知识点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的最佳契合点,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们的目标是真正做到让学生学得轻松, 跨越时空的局限, 走进古代文学浩瀚的海洋。

参考文献

[1].盛立训古诗文审美教学浅议《现代教育探索》2008.3

[2].崔磊明浅谈初中古诗文教学《科教文汇》2009.1.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策略浅析 篇2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4-01

古诗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许多的问题。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清楚认识问题所在,积极的采取教学措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现阶段高中古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都是采用传统教学的老方法和老策略,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虽然教学现状有所改变,但碍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我们的教学依然问题重重,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的解决和提高。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现如今的高中古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搞传统式的教育。教师只注重自身课堂的讲授,不注重学生的理解,或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部分教师则过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带领学生进行全文翻译,这样造成了学生对教师很大的依赖性,和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的理念相悖,同样也不合适。其次,学生方面。首先,学生不感兴趣。在高中语文的整个教学阶段中,古文由于特有的时代特征,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很多语文基础不是很牢靠的学生对于白话文的内容尚能勉强应付,对于古文学习其就显得很为难。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是考试而已。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欠缺科学性。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往往喜欢采取的方法都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像短时间内看上去比较明显,但是时间一长,没有经过学生真正领会和消化的内容很快就会被一一忘记。学习方法欠缺科学性,无法实现高效学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严重的阻碍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急需我们教师解决,以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快乐成长。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分析

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古文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积极的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使其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例如,教师在进行《鸿门宴》这篇古文教学的时候,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解释文中的“竖子”到底为何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第一遍粗浅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课后的注解明白了文中的“竖子”指的是项羽本人。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教师接着向学生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项羽之前被称之为“竖子”, 后面又被称之为“项王”呢?这样,通过根据古文的实际情境创设相应的问题,让这些题目成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变得更轻松,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落在实处。

2、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探究学习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古文水平而采取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一些较简单的古文内容的时候,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积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释疑,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营造探究意境,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感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能在学生的客观认知、心灵感受与情感体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使之通过古文的学习,体味作品所反映出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下,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古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开启心灵的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的研究古文,不断的总结、探究、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战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初中古文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诵读,支点,比较鉴赏,语感

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借用钱梦龙老师的话来说, “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 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

由此可见, 如何激活文言文教学,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和素养, 让学生乐学、活学、会学, 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此, 笔者结合自己的古文教学实践来谈谈粗略的看法, 管中窥豹, 以一斑之见求共勉。

一.注重反复诵读, 营造文言语境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根基。我国古代教学就非常重视诵读, 如“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但是当前文言文教学就总的情况而言, 诵读的地位下降, 方法多为串讲、翻译和解析。那种将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教法使学生一头雾水, 使学生发出“学语文难, 学古文难上加难”的感叹, 甚至有厌学的情绪。

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并让学生捧起文言作品喜欢读?解决这一难题, 笔者认为应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上下功夫, 读透“原生态文言文”。

(一) 读透“原生态文言文”的益处

“原生态文言文”就是未解读、未翻译、未加工前的原汁原味的文言文。读透“原生态文言文”, 至少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益处。

1.能营造文言环境。语言的学习往往需要营造一个环境, 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因此, 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沉浸在原汁原味的文言文中, 而不要完全用翻译出来的白话文冲淡了文言的味道。课文理解尽量用原文, 暂时不懂不怕, 可以细嚼慢咽, 慢慢地消化吸收。

2.能培养文言语感。在文言文的感悟、鉴赏阶段, 教师要在教学中适当借助白话文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进入文言教学的领地, 让二者彼此互为支持, 紧密联系, 进一步打好语言的底子, 培养文言语感。

(二) 读透“原生态文言文”的要领

文言教学不可忽略诵读, 但也不能“放羊式”地乱读, 这里有几个细节我们应注意把握:

1.遵守朗读文言语句的一般要求。许多学生和一部分语文教师, 喜欢用近乎朗读白话文的腔调来朗读文言作品, 这是不可取的,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一般的文言表述, 一是单音节词多, 二是句子短, 三是遣词造句的精微程度高, 四是从内容到用语都远比白话难懂, 五是特别讲究语言的音乐感。因此, 朗读文言时, 语速要更慢一些, 抑扬顿挫的处理要更强烈一些, 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停顿要更长些。总之, 要找到那种“文言腔调”。

2.读出作品特有的语言风味。这是美读作品的普遍要求, 可是由于文言文的特殊性而变得难度更大了。不同作家文字风格是具有一定差异的, 且经典的作品在语言方面大多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但由于作品是“文言”, 今人读文言的机会较少, 而且读得很粗略, 所以往往不能从语感上体会出这种差异与个性, 造成凡是文言作品语言, 读起来都差不多, 都是一个味儿的错觉。阅读文言文, 应该结合作品仔细揣摩, 得其真味, 才能真正地将其美读出来。如《醉翁亭记》, 要读出悠闲来, 要用缓慢而享受的语调读。

顿, “.”为朗读的重音。) 这里有作者寄情山水, 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

二.借助背景材料, 打开解读思路

文学作品总是有着各自特定的历史背景, 作品中的人物也离不开相关背景的映衬, 要真正走进作品的深处, 就不能离开对作品特定历史背景的了解, 否则阅读和欣赏就会产生隔膜。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文言文本的时空距离相较现代散文更为遥远, 如何跨时空地理解古人写作时的思想和情感, 以更好地解读文本, 借助作品的背景材料无疑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1.以生为主体, 指导学生参与搜集背景资料。在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不应该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应指导学生主动搜集相关的课文资料,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况且,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 学生接触各种信息和资料的渠道也多了, 他们也乐于用这种现代化的手段学习。

2.以历史为准绳, 增加背景资料的可靠性。网络开放的时代, 关于某作家或某事件的背景材料繁多庞杂, 特别是在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上, 教师要把关指导, 以历史为准绳, 坚持导读资料的客观公正, 否则会误导学生。

3.以文本为中心, 延伸解读力的极限可能。一切解读都不应撇开文本本身, 但一切解读又不应该只囿于文本本身。例如在进行《桃花源记》教学时, 及时出示时代背景资料,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世外桃源是作者表达对黑暗现实不满和追求理想社会的精神寄托, 为苦难中的人们寻求一个精神出口。

文言文如果失去历史文化背景的支撑, 文言文教学将成为就文本论文本的自唱自吟。笔者提倡文言文的解读应当结合史料, 但史料只是一种辅助作用, 千万不能有喧宾夺主之嫌。

三.找准解读支点, 领悟文言意蕴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还恪守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传统教学方法, 不仅课堂效率低下, 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那么怎样才能简洁高效地引导学生领悟文言之意蕴呢?笔者认为, 品读关键词句, 以关键词句为支点, 是领悟文言之“真意”的金钥匙。文言文教学的“支点”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时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寻找的关键点, 即指文中的题眼、文眼、主旨句、文化意象等。

(一) 以文章的关键词为“支点”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阅读文言文, 就要站在高处, 统观全局, 弄清楚文章的结构脉络, 把握文章的思路。有的文章, 篇幅较长, 内容庞杂, 倘若我们在阅读时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 即我们所需要寻找的“支点”, 学生可以通过它“收见微而知著”。以文章的关键词为“支点”, 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旨和内涵。

《湖心亭看雪》一文是明末清初人张岱的作品, 深受一些名师和大家的钟爱, 他们的一些精彩的课堂演绎和展示给我很多的教益和启发。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题眼的“看”和文眼的“独”进行解读, 让学生在基于关键语句品读中, 不仅欣赏到古人词章的优美, 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意蕴, 领悟了作者与自然为友、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这样的文言文课堂学生怎能不津津乐道、兴趣盎然?

(二) 以文章的关键句为“支点”

很多古诗文像现代文一样都有关键句, 如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等, 这些句子不仅能概括主要内容, 还体现课文思路, 反映中心思想, 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钥匙, 在课堂上以关键句为“支点”, 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内容, 主旨中心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 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 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 是顺利达成教学目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例如在进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文中找出作者抒发夜游承天寺感受的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然后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闲人”应该是“有闲情逸致的人”, 学生也就理解了作者被贬到黄州, 他还有闲情逸致晚上邀好友出来赏月、看美景, 说明他没有把人生的失意放在心上, 可见他是一个积极乐观、豁达放旷之人。

由此可见, 文言文中有时一个或几个关键词句在文中起着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能快捷而有效地领悟文言意蕴, 解读作者情怀, 但文言词和句不是完全割裂的, 有时两者是有机结合、水乳交融的, 以关键词句为“支点”的方法需要灵活机动地处理。

四.运用比较鉴赏, 培养文言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 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也即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可以说, 加强文言文语感教学, 这是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提高古文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而语感的培养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而是须遵循一个循序渐进、持续发展的规律, 在长期的读写实践活动中, 学生对语言不断进行比较、体味、欣赏、积累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培养语感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笔者想结合自己亲身的教学体验具体谈谈比较鉴赏对学生语感的培养作用。

(一) 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中, 生活实践是一个根本性问题, 它直接关系到作家进行创作的源泉和根据, 关系到作家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受其影响思想和创作手法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比如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艺术创作基本上可以以1127年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即幸福美满的前期和流离凄苦的后期。以《如梦令》为代表的前期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和少女生活情趣的, 表达了词人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感;而以《声声慢》等为代表的后期作品所写的哀愁和怨叹的内容, 已远非前期的“离愁别恨”所能相比, 更多的是国破家亡之恨。个人的不幸和民族的灾难紧紧地连在一起, 抒发出怀念故国旧家的感情。通过对比, 学生对同一位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就有较明确的把握。

(二) 同一位历史人物相关不同作品的比较

在历史题材的艺术画廊里, 往往有这种情形, 同一个历史人物, 在不同的艺术家笔下, 以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艺术形象出现。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刻画的曹操是一个粉脸奸臣, 到了郭沫若的《蔡文姬》里, 却变成了一个贤相能臣。当然同一位历史人物在不同的文言作品中也有相互印证和相互补充之处,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人物。

《隆中对》和《出师表》两文主要刻画同一个历史人物———诸葛亮,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比较:1.文章出处上, 《隆中对》与《出师表》都出自陈寿的《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语言特色上, 两文言辞都诚挚恳切。3.人物刻画上, 前者主要表现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和雄才伟略, 而后者旨在表明诸葛亮忠君爱国之情。通过比较和总结提炼, 学生对同一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不同方面有了更鲜明的认识, 在人物评价方面为今后的文言文阅读积累了一定的语感。

(三) 不同古代文体作品的比较

文体的不同, 往往反映出语言形式和内容侧重有所不同。在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诸如“记”、“铭”、“说”、“书”、“表”、“序”等不同的古代文体, 掌握各种文体在语言形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比如《陋室铭》和《爱莲说》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比较:1.文体上, “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 《陋室铭》多由生活中一些小事上升到对生活的哲理性认识, 《爱莲说》侧重于议论。2.结构上, 两文开头都不是开门见山, 而是从别的事物着笔, 引出主旨, 转入正题, 意境高远, 耐人寻味;两文结尾同样含蓄隽永。3.句式上,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 句式整齐, 节奏分明, 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 句式长短相间, 错落有致, 富于变化。4.主题上, 《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诸如这种不同文体的比较阅读的训练, 学生对古文的文体意识增强了。而古代文体一般在标题中就表明了, 学生拿到一篇此类文章阅读的方向感就更强, 在一定阅读经验的指导下, 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语感会逐步提高。

(四) 不同作家同类题材作品的比较

这方面的文言作品更多, 比如古代的送别诗和悲秋作品。有比较才有鉴别, 通过比较、体味, 学生更直观地“入乎其内”地感受文言语感, 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如陆游《卜算子·咏梅》和毛泽东《卜算子·咏梅》比较教学:

1.比较两株梅的生长环境, 发现两株梅都是生活在逆境之中。

2.从陆词中一“愁”和一“苦”字可看出这是一株愁苦的梅, 带给人消极悲观的感觉;从毛词中一“俏”和一“笑”字可看出这是一株坚毅的梅, 带给人积极乐观的感受。

通过比较鉴赏, 学生不仅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而且能清晰地触摸到作品背后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教学终于把古文鉴赏从“神坛”上请下来了。初中阶段, 课本上的山水类的游记散文比较多, 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也可以进行比较教学。

五.开展趣味活动, 深化文言学习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 必须要在别处有广泛适应性, 学生才能学得有兴趣, 学得有动力, 学得有效率。如果学生发现文言文有用武之地, 才能“真学”, 才能有“真功夫”!

(一) 读名篇———拓展迁移

用原汁原味的经典名篇阅读和文言原始风貌的呈现, 延伸学生的课堂所学。学生如果能尽情品味, 能断句, 能读懂, 就能不断积淀文言语感, 扩大文言学习范围, 培养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如学了《马说》, 不妨也让学生读读袁枚的《病梅馆记》,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 演课本———激趣巩固

对情节性强的文言课文, 可以组织指导学生将其改编成课本剧, 自导自演。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 他们有的对一些情节进行加工, 融进了现代生活的色彩, 有的则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情境, 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还能张扬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了《陈太丘与友期》, 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 既可以巩固知识, 又可以检查翻译。学生在乐不可支的欣赏中, 不知不觉也复习了一遍课文, 真是寓教于乐, 何乐而不为!

(三) 观影视———潜移默化

从影视作品中学习文言文。现在有大量的根据文言作品改编的影视剧, 有一定的文言含量, 可以利用学校的多媒体系统播放。比如《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言知识,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素养。

(四) 用课文———学以致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语文中学到的知识, 最终还要应用于生活, 这才是学语文之最终目的。也是真正掌握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学以致用, 学了《五柳先生传》之后, 让学生用文言仿写一篇小自传。学生在自己的写作中, 真正体会到了文言文简练、典雅的语体特征, 在朗诵中又不觉领会了一番“寓庄于谐”的文言独特风味。学完了《桃花源记》, 可以让学生续写课文, 既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 又可以训练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石壕吏》可以让学生把它改成剧本,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挑战他们的写作能力。

当然除以上组织形式之外, 还可以组织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等活动。总之, 要开辟文言教学的“特区”, 逐步增多学生参与的机会, 大胆给他们搭建锻炼文言素养的平台, 学生在这个舞台上一定会大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语文教学通讯, 2000 (9) .

[2]李胜建.个性化语文教学实践研究.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7.

[3]束小江.文言文教学管窥.新课程 (教研版) , 2009 (11) .

[4]张熙阳.品读关键词句领悟文言真意.新课程 (教师) , 2010 (4) .

初中古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4

【摘要】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爱国教育;优秀人物;壮丽河山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

通过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深深的体会到,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进行:

(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强暴、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二)《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渔歌子》、《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不仅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岳阳楼记》描写了洞庭湖的广阔浩渺,气象的千变万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表现了大自然雄浑的气势和伟大的力量;而“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皓月千里,静影沉壁”,则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明丽、宽阔安逸。《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了一幅太守与民间乐的图画。所有这些诗文自然美与情感美的和谐统一,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讲解这些诗文,要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国土辽阔、山川壮丽、人民勤劳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巨大,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培养学生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坚强信念。

(三)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初中古文高效课堂教学对策探析 篇5

一、当前初中古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标对初中古文教学不仅提出了质的要求, 还有量的标准, 既要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还要求初中生能够背诵大量诗文, 以达到诵读和理解古文的综合语文能力。然而, 纵观我国初中古文教学实践, 发现其存在很多问题, 直接制约和影响着高效古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取得。

(一) 学生学习古文兴趣低下, 学习难度较大

由于古文在字词、句型结构等多个方面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刚刚接触古文的初中生而言, 可能存在一些学习的障碍。再加上古文又作为中考语文的重中之重, 很多学生在被动学习状态下掌握古文。很多古文是要求全篇背诵的, 学生在不了解古文内容的基础上需要死记硬背大量的古文, 很容易产生厌恶心理。并且现在很多学生直接用翻译软件或翻译工具进行翻译, 在缺乏科学的古文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训练中, 进一步缺乏学习古文的兴趣, 古文学习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二) 教师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 教学方法落后

大部分古文教师在讲述文言文时, 首先会将古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进而带领学生翻译句子, 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并没有将文言文作者的核心思想和情感意境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进行深入挖掘, 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借助古文所要抒发或感慨的内容。教师仅仅将古文表层的内容全盘展示给学生, 要求学生背诵和默写, 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水平, 甚至无法取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 教师教学方法落后, 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仍然沿用传统的被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 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记笔记、做作业, 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提高初中古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和对策

(一) 综合多媒体教学设备, 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每一门学科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古文有其自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可以借助视频、图片、短片等多种方式, 从多角度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 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如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 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短片, 作为学习古文的背景资料和信息, 使学生能够快速对古文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在画面和语言的冲击下, 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 容易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目前, 还有专门的网站专业做古文朗诵的, 在标准化的发声下, 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变化, 感受古文的魅力与韵律。此外, 教师还要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积极鼓励学生有感情诵读古文, 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古文的看法, 表达作者的情感等等, 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主动性, 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二) 深度挖掘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意境

教材作为初中古文教学的基础, 也是初中古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和作用, 深度挖掘教材的内容和信息, 引导学生吃透教材, 准确把握和抓住教材的核心和关键点, 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对于当前初中古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建议教师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字词含义, 还要让学生感受作者写这篇文字的初衷, 以及所抒发的情感和意境。初中, 正是学生人格和个性塑造的时期, 学习古文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因此, 教师要将作者优良的品德修养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也能感受到古代诗人当时的思想变化。如《岳阳楼记》就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作者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 引导学生积极诵读, 设置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曾国藩曾说过, 只有大声地朗读古文, 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雄伟气概。朱熹也曾指出古文要响亮地读出, 不可多字或少字, 经常诵读古文, 自然可以了解作者的原意。因此, 教师要实现高效的古文教学课堂效果, 首先, 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古文本身字数有限, 但其中蕴含的词义却较为深远, 单音而韵味长。只有学生在课堂上大声地诵读, 才能对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此外, 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中, 还要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以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 将教学目标进一步深化。也只有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进一步对古文有深入的了解, 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提高古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随着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实施, 初中古文教学已经引起了学界高度的关注。的确, 对于初中生而言, 学习古文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初中古文教学现状, 指出如何构建初中古文高效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以进一步促进初中古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晓明.浅谈中学古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科技信息, 2010 (1) .

初中古文教学策略 篇6

一、文言相融

长期以来, 文言文教学一直很难处理好“言教”与“文教”的关系。过去, 工具论一统天下, 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 着眼于应试的教师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 (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 , 就如同传统外语教学———“单词+语法”, “除了背还是背”;对“文”则是轻描淡写, 即便顾及, 也是蜻蜓点水。如今人文论大行其道, 于是不少人披着新课改的外衣, 或扛着“人文大旗”, 结果矫枉过正, 走进了另一个误区, 文言课俨然成了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品德课。

“文言”这一独特的语体形式 , 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准确而智慧的文字组合, 为后人展示了汉文字的独特魅力。能通过“言”的解读阐释它所承载的内容, 或许就能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意, 弦外之音。

譬如,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 “邹忌修八尺有余”用到了“修”, 为什么不用“长 (高) ”呢? 古人写人身高习惯用“修”吗? 不尽然。《三国志·诸葛亮传》就以“长”写孔明身高, 如“亮少有逸群之才, 英霸之器, 身长八尺, 容貌甚伟”。如此看来, “修”与“长”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大不相同。如果结合《邹 》文语境就会发现, “修”更能写出邹忌的伟岸、英俊之容貌。其实, 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教学中不胜枚举, 教师若能引领学生如此揣摩“文”之“言”, 再通过“言”透视“文”所蕴涵的独特文化, 就能抓住文言文教学之柄。

二、诵读结合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说:“诗不仅供阅读, 还要发出声音来吟, 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 这样才能陶冶性情。”诵读时反复揣摩作品的声律气韵, 能唤醒沉睡在作品中的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 引发联想和想象, 让简洁的语言丰富起来, 从而触摸到古人深邃的哲思、高尚的情怀、纯真的心灵、博大的胸襟。

1. 注意读的 层次。首先要读准字音 , 特别是文中的通假字、异读字、生僻字。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 跟现代汉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 这就需要教师范读, 加深学生记忆。如《邹忌讽齐 王纳谏》中 “期年之后 ”一句中的 “期”不读“qī”而读“jī”。再如《 曹刿论战 》中的“ 又何间焉 ”一句中 的“间” 不读“jiān”, 而应读“jiàn”。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其次要辨明句读, 读准句子的节奏。再次要读顺语气。陈述、疑问、判断、祈使、感叹等语气的传达, 就是文章内容情绪的传达。最后要把握好语调和语速。人物对话的诵读更要注意语气、语调和语速的处理。

2.注意读的 形式。姚鼐说 :“疾读以求其体势 , 缓读以求其神味。”声情并茂地范读, 要读出神韵;学生齐读, 要读出气势;男女生交叉读, 要读出情趣;配乐朗读, 要读出意境。上世纪40年代, 叶圣陶和朱自清先生就曾设想过:“国文教本要有两种本子:一种是不分段落, 不加标点的, 供学生预习用;一种是分段落加标点的, 待预习过后才拿出来对勘。”断句标点恰当与否最能显示出一个人文言语感素养的高低, 既指向“言”又指向“文”, 是文言语感的综合训练。

三、反复推敲

1.“因文断义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些不能较快识别的文言实词, 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 必须紧扣具体语境, 瞻前顾后, 从逻辑上理解词义。“虽”有“虽然”和“即使”两种解释, “虽”字后面所涉及的事情若是“已发生的”就应作“虽然”解, 未发生表假设的则作“即使”。

2.文白互译。翻译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 。语言互译不仅是符号的转换, 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文译白”, 更要“白译文”。提供译文, 学生先自主译成文言文, 再对照原文修改校正。学生于文言浸淫中, 琢磨文言用词造句方法, 理解文言表达特点, 学得简洁典雅、优美凝练文风。一位老师教学《小石潭记》, 出示白话“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让学生搁置原文, 尝试把这句白话翻译成文言。有学生把“成为”翻译成“像”, 这在训诂学上很难成立;“像”是明喻, 而“为”是暗喻 , 显然“为”更逼真。 有学生把这句话翻译成“为坻、屿、嵁、岩”, 与原文一比较, 相同的句式, 整齐匀称、短促有力, 传达出繁复变化之感, 译句则大大削弱小石潭里的“大气象”。文白比较, 不仅求“信”, 更在体验着“达”和“雅”。

3.据形索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 , 有独特的造字理据 , 要巧借汉语字形结构和和语言结构探究词义, 展现出文言知识的独特魅力, 学出古汉语的趣味。古人遣词造句讲究音韵和谐, 节奏铿锵, 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 可运用语言结构, 推知词义。《岳阳楼记》对“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的“翔集”“锦鳞”作了注解, 但“游泳”一词无注。根据古文句子的对仗特点, “游泳”对“翔集”, “翔集”是两个词, 包含了“飞翔”与“栖息”两种动作, “游泳”也应该是两个动作。查词典, “游”为“在水上漂游”, “泳”为“在水中潜行”。“游泳”而非“游来游去”或“畅游”之意。

4.“因声求义 ”。通假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普遍 , 也是一个难点。可通过对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 找到通假关系, 用本义解释借义, 探究和诠释词义。在“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 一句中 , “要”与“邀”同音通假 , 由此可推断“要”的意思是“邀请”。音节词居多, 可采用组词法解释词义, 如“必细 (仔细) 察 (观察) 其纹理” (《童趣》) 。古今汉语“一脉相承”, 现代汉语中还存留很多包含古义的词, 可利用白话和文言的联系推断词义。

四、融会贯通

学习文言文, 不能只做书橱, 更应该学以致用, 融会贯通, 真正培养语文素养。

l.强化积累 。语文学习讲究厚积薄发、举三反一。 首先要下足积累的奠基工夫。积累字词, 积累名言佳句, 积累文言句式, 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积累思想。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可通过制作卡片的形式积累;文言文特殊词法、句法, 文学常识及重要作家作品, 可归纳整理, 分类列表;精彩语句 (名句) 、成语、警句可摘抄积累。

2. 迁移提升 。语文大师叶 圣陶告诫 我们 : “教是为 了不教”。因此, 文言文教学应“授人以渔”, 教会方法, 让学生终身受益。运用已学的文言知识“阅读浅易文言文”是教学的着力点, 由课内向课外“迁移”是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如学生学习 了《愚公移 山》, 再给学生 印发另一 篇短小的 文言文———《薜谭学讴》。只要对个别不易理解的词句作浅显的注释, 学生都能读得津津有味, 自然就激发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 古为今用 。经典古 文蕴含精 深的民族 智慧与伦 理道德, 学习文言文要用古代的文化思想观照当代现实, 继承精华, 古为今用。如《送东阳马生序》的苦学精神、坚强毅力和谦虚、恭敬美德, 《愚公移山 》的不畏艰 难、持之以 恒的愚公精神。 更要用当代的理念诠释古代的思想文化, 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 , 以今论古 , 给传统文 化注入新 的生命。 学习《马说》一 文 , 在体会了 作者对“封 建社会埋 没人才”的 愤懑之情的 同时 , 更质疑韩 愈的人才 观。在当 代社会中 , “是金子总会 发光的”, 人的命运 掌握在自 己手中 , 不必为没 有伯乐而烦恼。

4.读写结合 。文言文大多布局严谨 , 行文简洁 , 气韵生动 , 文采斐然, 是很好的写作范例。如提示学生模仿《陋室铭》写《课室铭》、《寝室铭》等 。有学生这样撰写《课室铭》:

志向要高, 勤奋则行。学问要深, 刻苦则灵。同在课室, 德才共馨。窗外桔子黄, 我们不贪心。学习勤发言, 精中益求精。人人守纪律, 班文明。无贪玩之欲念, 无逃学之陋行。身在课室内, 志存清华心。老师曰:“孺子可教。”

五、潜心玩味

文言文教学, 必须在文字上细细品味, 慢慢咂摸, 潜心玩味, 让每一个文字都站起来, 触摸到站在文字背后的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古代文人形象, 体悟文言文字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画面之美、哲思之美, 体会神奇汉字背后蕴涵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1.玩味语言 的巧妙处。 “湖上影子 ,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中的简简单单的“痕”、“点”、“芥”、“粒”平中见妙, 展现出一幅冲淡清雅的水墨画卷, 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学习文言文须在点明题旨、含义深刻、表达精美、作用独特、涉及文化背景等关键词句处深入揣摩, 领悟蕴藏其中的艺术奥妙和文化精神内蕴。它可以是一个词, 一句话, 几个句子, 或者是一段话。

2.玩味行文的 独特处。 每篇古文经典都是某一时代的缩写, 是先贤心路历程的演绎, 各有特别之处。抓住行文的独特处玩味出“言外之意”、“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发现经典的内在“美丽”。

3.玩味文本的矛盾 处。语言的玩味要扣住“文本的矛盾 ”处, 因势利导, 带动整个文本的深层次解读, 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体悟先哲的人生态度和心灵境界。柳宗元说“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寂寥无人” (《小石潭记》) , 而文章结尾不厌其烦地罗列同游者, 且都是柳宗元最近亲的人。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结合柳宗元身世和他在永州的所作所为, 我们不仅体验到了情景交融的那份幽深冷寂的氛围和他身处逆境贬居生活的极为孤寂悲凉之情, 而且从他身上看到了古代圣贤在人生困顿之时“虽万受摈弃, 不更乎其内”的品性、“独善其身”“兼济天下”完美结合的济世情怀。

4. 找准恰当 的切入口 。玩味语言应从宏观把握 , 微观入手。可从题目、文眼、中心句、主旨句切入, 也可以从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虚词切入。如《醉翁亭记》围绕“醉”字做文章, “醉翁”因何而醉 ? 令他醉的是滁州优美的自然风光 , 是滁州人的安居乐业, 是自己的励精图治, 深入挖掘“醉”的含义, 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和精神世界。

摘要:文言文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载体, 学生学习文言文, 事实上就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的传承。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初中生要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的要求, 然而文言文教学是不是做到位了呢?或简单重复, 费力而无实效;或急功近利, 不得要领。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彰显古文化魅力呢?文章紧扣文言特点, 阐释了“文言相融”、“诵读结合”、“反复推敲”、“潜心玩味”、“融会贯通”五大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 提高文言文教学质效, 发挥文言经典作用,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言相融,诵读结合,反复推敲,潜心玩味,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如何确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6.

上一篇:潜在档案信息需求下一篇:作文批改的三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