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文(共12篇)
高中古文 篇1
文言文这三个字中的第一个“文”字有“美好”之意,“言”则是“写”的意思,后一个“文”字意为作品、文章,简而言之,文言文就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其语法、句式有别于白话文,字词的用法也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尽相同。另外,由于距今时代久远,学生更无法娴熟掌握。但语文教科书中引用的每篇文言文的下面都会附有译注,这些译注给予学生指引,使其能够逐句逐段理清文章的情思脉络。正所谓“物以人而灵”,物不具备操控自己的能力,它自身的一切功能都要在人有效的主观能动性下实现,因此,有价值的译注教学会点燃译注的生命,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有价值的指引。
一、借译注,走马观花
走马观花虽多含贬义,但教学之变通亦如成语之变通,我们暂时以贬做褒用。走马观花,意为大略的观察一下,这一点非常适合语文阅读时使用,无论阅读对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都可先大略观察,即走马观花。这是普遍的做法,帮助学生建立对课文的第一印象,使其在脑海中形成课文情思脉络的一个大致轮廓或走向。这利于学生再次的读。但有的教师不以为然,他们会说,阅读只一遍深究既可。具体说,就是细致入微的阅读一遍,就可进行分析了。这是最不可取的办法,一者,学生即使细致入微,但在没对文章做一次俯瞰的前提下,是无法建立文章前后的关联性的,文章在其眼中是一个个碎片,思维面对这堆碎片是茫然的,时刻不知该如何进行,这很容易让学生接下来的分析措手不及。因此,走马观花还是很有必要的,甚至不能省略。关于文言文,更需要走马观花,当然,观的不是花,是译注,还要把译注拿到文章的句段中去观,观的过程可“走马”,大略。把译注拿到文章句段中的过程实质就是浅显翻译的过程,学生逐句逐段,最终看到情思的一个影子,这是第一遍阅读的任务,为第二遍对影子的深究奠定基础。当然,借译注,走马观花,实质上也是自学的过程,学生对整篇文言文有了大致的理解。
例如,《陈情表》,它是西晋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主要表达了李密为报祖母大义,不能从命的苦衷,字里行间,既流露了其对祖母的孝,又表达了其对朝廷知遇之恩的谢意。真情流露,辞意恳切,是抒情文的上乘之作。因此,有人评论说:“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由于是西晋时的文章,时代较远,所以,必须要借助译注去弄懂每字每句的意思,这样做的首要目的是知大概,走马观花,对文章有一个轮廓、脉络上的整体了解,这利于接下来对每一部分的深入分析。在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译注拿到句子里,变换字词之间的顺序,大概理解每句的意思,一点点解开每个句子的“麻花劲”,看到文章情思的影子。例如,第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按照现代汉语的理解几乎不通,为了明白其意,必须借助译注。通过译注,我们就能够大致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到不幸。这一句是全文的铺垫,引出祖母的重要。按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理解每一个句子,对文本有大略的观察,利于接下来的进一步学习。
二、借译注,触类旁通
《周易·系辞上》中有句:“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同类知识都处在一个庞大的系统之中,该系统可用“类”来表达,知其一便知其二,我们会在举一反三中,通晓天下之事,这就是触类旁通。触类指对某一方面事物的接触,旁通指接触之后的相互贯通。这是知识学习的又一条有效路径,它使学生首先掌握某一事物知识规律,进而得知同类事物的知识、规律。对于文言文来说也是如此,有些实词或虚词在文言文中表现出的意思是基本相同的,因此,在任何一篇古文中,遇到这样的词,可轻松的辨别它的意义,这就是触类旁通。具体来说,就是在这篇文章中学到这一虚词或实词,其他文章中再遇到此文言词汇,便可推知出它的意思。当然,还有一些意义不固定的文言词汇,大多只是在几篇古文中这样使用,这时,教师便要借助译注,将所学文章涉及的词汇列举出来,然后再触类旁通,将包含该词汇且意义相同的句子和作品列举出来,让学生记在笔记上,学生累积得多了,就不惧怕试卷中文言部分的试题了。
例如,《陈情表》中“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一句,“躬亲”意为亲自。含有这一词汇,而又拥有同样意思的句子、作品也多不胜数,为了让学生触类旁通,教师从译注中提出这一词汇,并用幻灯片显现出来。然后,向学生发出提问:“你们知道还有哪些文言句子包含这一词汇,且有富有这样的意思?”学生不语,教师可继续,因为,这一提问的目的是使学生集中注意,学生可不答。然后,教师可将包含“躬亲”的句子展示出来。如汉代董仲舒的“躬亲职此于上,而万民听生善于下矣”;如葛洪的“躬亲征伐,至於百战”;如孙中山“君不必事事躬亲”等等。经过此种列举,学生既对“躬亲”这一词汇有了深刻记忆,又掌握了有关这一词汇同一用法的一些句子。此类训练,为高考文言文部分的应试解除了后顾之忧。
三、借译注,延展引申
我们的知识储备因联想变得丰富。联想,使知识空间位移,与另一空间进行碰撞、连接;联想,随之而来的是延展和引申,突破种类、局部范畴,使我们由此及彼,由他入我。对于高中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来说,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主题和结构技法、语言表现都堪称完美。而且教材也极力遵照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译注将一些晦涩词汇之意列举出来。但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本上这些死的知识,他们希求将自己的目光植入更广阔的空间。不仅学生如此要求,现代教育也倡导教师尽可能的打开课堂四周显而易见的墙壁,将学生放逐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关于文言文,我们看到一些词汇,就会想到另一些词汇,就像提起“生”,就会想到死一样。这是主动积累知识的一个最佳时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这一时机。
屈原的《离骚》有句:“朕皇考曰伯庸”,“考”意为死去的父亲,有学生就会问:“死去的母亲用文言文怎么说?”这是一次由父亲到母亲的联想,联想形成源于“考”。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延展引申,教师可以将母亲的文言文词汇引出来,母亲为“妣”,死去的母亲既是“先妣”。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而那些被选入教材的更是留存下来的文学瑰宝,教师要爱护之,进行有价值的教学,而教材编者所取的译注便是价值教学很好的切入点,教师要合理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语文(必修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2]韦正明.掀起爱神的盖头来:寓爱情教育于高中语文教学之探索与实践[J].知识经济,2010,(04).
高中古文 篇2
白居易《长恨歌》
2、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屈原《湘夫人》
3、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踟蹰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
4、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5、……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蜀相》
6、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7、……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川细乳戏分茶。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9、……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1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2、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3、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登岳阳楼》
14、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菩萨蛮》
1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16、……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姜夔《扬州慢》
17、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
1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19、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20、……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 20、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1、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山人间。
李煜《浪淘沙》
22、……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周邦彦《苏幕遮》
2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
24、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25、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温庭筠《菩萨蛮》
26、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27、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咏项羽》
2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人名解放军占领南京》
29、……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3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攻之愈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六国论》
3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策略浅析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文;策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84-01
古诗文一直是高中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受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教学中存在的许多的问题。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清楚认识问题所在,积极的采取教学措施,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现阶段高中古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分析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都是采用传统教学的老方法和老策略,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入,虽然教学现状有所改变,但碍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深入人心,使得我们的教学依然问题重重,有待我们教师进一步的解决和提高。其主要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师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现如今的高中古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打着新课程改革的旗号搞传统式的教育。教师只注重自身课堂的讲授,不注重学生的理解,或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不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部分教师则过于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带领学生进行全文翻译,这样造成了学生对教师很大的依赖性,和新课改的自主学习的理念相悖,同样也不合适。其次,学生方面。首先,学生不感兴趣。在高中语文的整个教学阶段中,古文由于特有的时代特征,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之一。很多语文基础不是很牢靠的学生对于白话文的内容尚能勉强应付,对于古文学习其就显得很为难。这就使得很多学生对古文的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老师或者是考试而已。其次,学生的学习方法欠缺科学性。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往往喜欢采取的方法都是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像短时间内看上去比较明显,但是时间一长,没有经过学生真正领会和消化的内容很快就会被一一忘记。学习方法欠缺科学性,无法实现高效学习,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各方面原因的综合制约,严重的阻碍了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高,急需我们教师解决,以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科学学习,快乐成长。
二、提高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分析
1、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古文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古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在高中语文古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想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就应积极的从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实际,充分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使其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许多,例如,教师在进行《鸿门宴》这篇古文教学的时候,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让学生解释文中的“竖子”到底为何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第一遍粗浅的阅读,并在阅读中结合课后的注解明白了文中的“竖子”指的是项羽本人。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后,教师接着向学生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项羽之前被称之为“竖子”, 后面又被称之为“项王”呢?这样,通过根据古文的实际情境创设相应的问题,让这些题目成为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方式,教学变得更轻松,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落在实处。
2、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自主探究学习是在兴趣的基础上为了提升学生的整体古文水平而采取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在教学一些较简单的古文内容的时候,应积极的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之实现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积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释疑,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营造探究意境,通过交流与合作,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和感知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文教学的魅力,就在于能在学生的客观认知、心灵感受与情感体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情感,使之通过古文的学习,体味作品所反映出的艺术美和情感美,在优美的作品感染下,学生受到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古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是开启心灵的艺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的研究古文,不断的总结、探究、创新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使学生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战备.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0
高中古文 篇4
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
在新课程理念下, 人文精神得以重视, 更加倡导学生的个性化与全面化发展, 围绕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一核心开展教学活动。 新课程理念对于传统文化尤为看重, 强调古代文学的学习, 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培养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的精神, 营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包括以下几点: 1) 训练学生阅读浅易古文的能力, 受限于高中语文教学课时与教学内容, 若是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够精通古文是十分不现实的, 因此高中语文古文学习的重点不在于语言, 在于文化, 浅尝即可, 具备一定的阅读、 鉴赏古文作品的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可利用古文简明意赅的语言习惯、 写作思维以及态度等方面,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是新课改所提出的一个基本课程理念, 而学习古文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1]。
二、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方法探讨
( 一) 明确古文学习目的, 激发古文学习兴趣
在古文学习的过程中, 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方式, 因此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明确学习古文的目的。 在高中语文古文的学习过程中, 需明确学习目的, 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努力的方向, 学习古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 例如: 在进行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的教学中, 学生们的学习目的应是培养自己的顾全大局、 宽以待人以及知错就改的品质。
2) 激发古文学习的兴趣。 古文学习最重要的就是热情, 对此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方法激起古文学习的兴趣。 例如: 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些趣味性的古文材料 ( 神话、 寓言故事) , 使得学生们可以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 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 又如: 在教学的中通过穿插背景、 趣味故事的方式,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 《 阿房宫赋》 的教学中, 可通过叙述杜牧在赴洛阳应举时, 吴武陵 ( 太学博士) 听到的学子所吟诵的 《 阿房宫赋》 ( 杜牧所著) 后, 大加赞赏, 认为其是可塑之才, 紧急赶往主考官崔郾家, 但是由于当时名额已定, 杜牧只被定为第五位, 《 阿房宫赋》 却依旧广为流传。 该故事的诉说, 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愿意继续阅读 《 阿房宫赋》 中的内容。 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实际的古文教学内容, 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 例如: 编排课本剧、 设计动漫故事等等, 提升学生参与的兴趣[2]。
( 二) 经常性诵读, 品味文章的内涵
俗话说: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在语文古文的学习中尤是如此。 因此, 诵读是语文古文教学中的传统方式, 也是一个经久不衰的方法。 诵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教师的泛读, 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大意以及作者的情感; 二是学生的朗读, 其主要朗读的是文章的关键句、 感情动人的语句, 目的在于加深学生的印象, 令其先进行自我理解, 后由教师进行阐释; 三是全班齐读, 感受文章内传达的情感。
( 三) 加强引导, 品味传统文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 要求广大学生能够通过对古代优秀作品的虚席, 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因此, 在高中语文古文的教学中, 品味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具体的古文教学设计中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引导学生领悟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一直是古文中的主要内容, 例如: 在 《 烛之武退秦师》 一文中, 烛之武就是在国家的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不计个人得失, 愿意为祖国风险所有, 充分展现了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2) 传承传统美德, 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古文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包含着我国传统的美德, 例如: 在 《 孟子·梁惠天上》 的教学中, 需明确其展现的是仁爱精神, 也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所在。 又如在进行 《 勾践灭吴》 的教学中, 可向学生们展示蒲松龄的对联: 有志者, 事竟成, 破釜沉舟, 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 天不负, 卧薪尝胆, 三千越甲可吞吴。 从该对联中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的精神[3]。
( 四) 通过长期的学习, 提升文学审美水平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学生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品味语言, 提升文学审美水平。 从当前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 其在每一个单元的末尾处都增加了一个文学鉴赏文章, 体现了对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在实际的教学中, 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1) 强化学生对材料的阅读, 从而感受文章语言美, 例如: 《 滕王阁序》中, 其对于滕王阁周边自然风光的描写广受赞赏, 在教学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次进行阅读, 从声音、 色彩以及动静等多个方面感受当时的场景, 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2) 紧扣文章主旨, 掌握人物品质, 例如在进行 《 廉颇蔺相如列传》 的教学时, 主要是通过各个故事的讲述, 展现廉颇、 蔺相如各自的精神, 如廉颇的忠勇、 知错就改, 蔺相如对正义的坚持等等。 3) 引导学生与作者的情感进行共鸣, 其哟里与催化学生的自觉审美, 令学生产生一定的审美追求, 并自觉追寻文学之美。 例如:在进行韩愈 《 祭十二郎文》 的教学时, 主要是向学生们展示人性美、 人情美。 文中悼亡伤逝, 存在浓郁的亲情, 有经历的成年人深受感触, 而对于青少年而言, 较难感同身受, 因此教师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母子、手足、 朋友等感情为纽带, 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以获得更为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新课标理念下, 古文教学在传承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展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古文学习目的, 激发学生们古文学习兴趣; 其次则应要求学生经常进行诵读, 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 最终, 古文教学应实现引导学生品味传统文化, 提升文学审美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沙俊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时代, 2013.
[2]胡金兰.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学苑教育, 2012.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真实的高考试卷经过多位专家的层层把关,指向明确,难度适中,其训练价值一般的练习卷是难以望其项背的。通过集中做历年试卷中的古文部分,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考试的变化走向(例如文言测试中何时出现信息筛选与整合题、何时要求能归纳内容和概括观点等等),同时你能逐渐看出自己的薄弱环节(主要是实词还是句式等等)。
语言学习特别强调语感的深化、广化和美化。含英咀华,反复诵读是提高古文水平的不二法门。有一定数量的精读篇目打底,读通高考难度的古文当胸有成竹。同时,高考古文测试中的题干,基本选用经典课文中的句子。若熟悉经典课文,做题时自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不易慌张失措。
3 用精品句强化自身实力
所谓精品句,是指经典课文中文言知识点相对集中的句子。经常翻译文言精品句,可以提高自我的语言敏感度,有助于你在考场上迅速找到文言句子中的考点,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翻译。
4 用整合法提高复习效率
在时间有限,不能海量阅读的前提下,多角度地整合已经读过的文言篇目,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复习法。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古文教学探讨 篇6
一.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古文教学的目的
1、训练阅读浅易古文的能力
浅易古文是针对一般学生而言的。从新课标中对古文教学目标的描述看,要达到几个标准:第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和古文背诵。第二,要读懂古文作品,不能只停留在理解词句的表面。第三,要具备鉴赏古文作品的能力,正确看待古文的价值,汲取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
2、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古文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生可以借鉴古文的语言思维和写作技巧,锻炼写作能力。古文的文字表达非常简练,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很大的帮助。古文的写作方法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古文构思一般都很精巧,最值得学习的是斟字酌句的写作态度,对中学生来说,学好古文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很关键的。
3、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古文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古文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资源,弘扬人文精神也是学习古文的主要目的之一。对学生要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当前高中语文古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1、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不佳
首先,学生缺乏良好的古文学习习惯,高中阶段对古文的考查力度加强,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对古文的学习。很多学生学到一个词汇只懂得死记硬背,不懂得灵活运用。其次,学习古文的目的不明确。大部分学生学习古文是为了高考,对学习古文的价值认识不全面。第三,学生没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还存在抵触情绪,原因是古文的语言障碍大,认为古文学习除了考试之外没有实用价值。
2、教师自身的古文素养不高
教师作为引导者,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第一,教师对古文教学的认识狭隘,只注重对字词的讲解和句子的翻译,忽略了古文对塑造青少年人格的作用。第二,教师自身的古文知识贫乏,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未接受过系统的师范教育,不能帮助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第三,教授古文的方法不当。
3、古文教学的资源匮乏
古文教学资源匮乏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教材中古文的设置不足。第二,扩展古文资源的空间有限,目前高中的古文教学对教材外的资源利用极其有限。
4、古文教学的环境缺失
首先是语言环境的缺失,文言文成为了历史文化,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社会的主流。其次,古文教学的评价体制僵化,评价的目的是以分数作为标准衡量。
三.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的策略思考
1、强化学生学习古文的动机
首先要明确古文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的标准中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要让学生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感受到古文学习目的的真实性。其次要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利用趣味性强的古文或者穿插一些背景资料来激发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古文中的情感因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围绕古文设置一些实践活动。第三,要培养良好的学习古文的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吸纳别人的学习意见。
2、提高教师的古文素养
首先要树立新课程古文教学的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和“文言并重”的观念。其次要拓展古文教学的知识面,储备相当的文史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正确引导学生。最后要丰富古文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采用诵读教学法、评点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
3、丰富古文教学的资源
首先要充分运用教材资源,新课标下的教材实行“一纲多本”,为教学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要敢于质疑教材,要保护好学生的质疑能力与探究意识。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既不脱离教材又要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多角度地处理文本,打破教材的编排顺序,利用师生对话过程中的预设加深理解。其次,要立足课内适当延伸,把不同的作品中的相似人物进行比较,利用题材的相似延伸阅读,最后要广泛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辅助教学,例如网络媒体资源、电视电影等。
4、改善古文的教学环境
首先要渲染古文学习的氛围,语言环境对学习古文非常重要,所以要在古文课堂上营造文言氛围,培养学生语感。其次要完善古文教学的评价方式。教学评价对教学具有催进和导向的反作用。新课程要求:“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高中古文 篇7
然而, 每当我们在课堂上费尽心思、字斟句酌地向学生传播这些经典作品的时候, 学生已偷偷将眼瞄向藏于桌面下的那些“思想情感委琐”“众生喧哗”的不入主流的当代“快餐文学”, 且乐此不疲, 对我们宣扬的经典文化视若无睹, 甚至弃之如敝履。我们对此愤愤不平, 痛恨学生的无知, 痛惜古人的成就。感叹之余, 语文教师的责任让我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到底要达到什么目的, 是为了一时的考查, 还是为了学生的终生?时下, 为了应对考试, 大多数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里多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点训练为主, 对文章的思想价值轻描淡写, 学生阅读时偶然萌发出的探究激情也因字词而荡然无存。在学生的眼中, 文言文一直就像蒙着盖头的待嫁新娘, 而新郎却是老师, 学生只是迎亲中的看客, 文言文那精美的内质就这样被那神秘的面纱阻隔着。任凭教师如何描绘文言文的经典, 学生也提不起兴趣, 认真听话的学生可能满脑子充斥着字词的意义。
因此, 从字词的牢笼中解放出来, 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 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 引导他们探究古文的人文精神, 是古文教学的出路。
字词积累是阅读古文的先决条件, 但字词的理解和掌握对于高中生来说, 完全可以借助工具书来解决, 教师在高一开始应教给学生字词积累方法, 坚持要求学生课前做充分预习和归纳。课堂上字词以点拨为主, 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对作品文辞、结构、思想及作者的人格精神的探究上。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阅读的过程中, 如叶圣陶先生所说, “教师尤宜致力于‘导’, 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自求得之”。
探究方向之一:精美的文辞
选入高中课本的古文语言都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 语辞都很讲究, 因此探究文辞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探究语言美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读, 教师范读是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最好方式, 古文朗读不同于现代文朗读, 它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朗读技巧, 要善于利用朗读将学生带入文字的艺术境界中、思想内涵中;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 朱熹说:“学者观书, 务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字, 不可少读一字, 不可多读一字, 不可倒读一字, 不可牵强暗记, 只要多读数遍, 自然上口, 久远不忘。”教师对学生朗读应多加指导、适时指导, 让学生读得得法;要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 还要指导他们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随着朗读的深入, 学生自然就会达到心口合一的诵读境界, 探究的激情也因此而产生。
如荀子《劝学》中“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学生只有在不断地反复地朗读中才能感受到语言的内在节奏美, 深入体会到文中博喻与排比的妙用, 以及正反比照说理的严密。这种感受必然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
探究方向之二:严谨的结构
优秀的古文都是文句精简、逻辑严密、论断明晰的典型。古文探究性阅读中, 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每篇课文的思路, 在研究中让学生体会古人的匠心独运, 拓展自己的创作思路。
例如《六国论》整体与部分结构都值得探究。学生在对文本熟悉之后, 探究文章结构, 有利于吸收古人严密的逻辑思维。在对这篇课文结构探究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联系高一课文《过秦论》和《阿房宫赋》进行比较阅读。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三篇课文写的都是同一时期的事件, 为何选材截然不同?”学生在查阅资料之后, 会发现选材与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关系。《过秦论》《阿房宫赋》两篇是为了告诫统治者要施仁义, 要爱民, 因此前文从秦国暴虐天下的角度来论述, 而后文从秦奢侈挥霍的角度来论述。而《六国论》是要讽谏北宋统治者对契丹和西夏的贿赂讨好政策, 因此作者把目光锁定在六国灭亡的原因上, 开篇便提出“六国灭亡, 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观点, 然后以“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引出赂秦与不赂秦两个方面, 根据赂秦与不赂秦的现状运用最恰当的论证方法加以论证, 再从反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总结六国灭亡的经验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最后通过对比以警醒统治者。全文思路明晰, 观点独到, 分析透彻, 学生反复比较鉴赏之后, 在议论文写作方面明确了写作意图对立意选材的重要性及结构安排的多样性。
探究方向之三:深刻的思想
古人对自然、人事的见解都力求独特与精妙, 探究古人的思想可以获得生存与发展的智慧, 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古人所反映的生活毕竟离我们太远, 学生在认识方面自然就产生了距离。所以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和学生现实感触的共振点,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引领学生的探究之路, 获得与作者、作品情感的共鸣。比如《游褒禅山记》中关于“志、物、力”的论述, 教师点一下, 学生就自然把目标投向自身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 引起共鸣, 并领略到古人对事情的精妙思考。长期进行这种思维的探究, 学生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视角, 思想境界。
探究方向之四:跳跃的生命
凡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无不体现着作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对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探究作家, 走进作家的生活, 感受他的心灵世界, 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作家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每篇课文学习之前, 教师都会提供必要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资料, 让学生了解文章和思想的由来, 但这些还不够, 探究性阅读还应该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 进行课外扩展阅读与探究, 领会作家精神。如《石钟山记》一文, 苏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这种敢于质疑并冒险探求的精神正是学生所缺乏的,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等方式去了解苏轼, 阅读苏轼其他作品, 学生发现苏轼在诗、词、赋、书法、文论等方面的成就都离不开他的敢于实践的精神。多方面了解研究之后, 学生开始付诸实践, 结合生活实例质疑观点“目见耳闻”的不合理性, 提出“目见耳闻”还得正确辨别。这样的探究势必加深学生对古文的认识, 并激起语文探究的兴趣。
文言文都是经过千年洗涤的智慧结晶, 在这浮躁繁华的世界里,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古人之心思, 学习古人之精神, 可以帮助他们固守住纯洁的心灵, 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如果只在字词的圈子里转悠, 忽视语文的人文精神的探究和感悟, 势必误人一生。所以, 学生发现文言文之美, 感受文言文之美, 才是高中文言文应该探究学习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杜先宇.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朗读教[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 , 2005, 11.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高中古文 篇8
【课程简说】
在我执教人教版小古文《杨氏之子》的时候,发现很多老师和孩子都对小古文以及文言的表达很感兴趣,而且对于我在课堂上彰显古文文体特征,学习文言表达方式,贴近地面,活化语用的教学方式颇为认同,于是我萌生了以《杨氏之子》为引子,建设《世说新语》小古文课程的想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涉及魏晋两朝帝王、将相、隐士、僧侣等1500多个人物,全面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其语言质朴、意味隽永、表达传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吸引我的是,与传统的正襟危坐的经史子集不同,《世说新语》生气勃勃,嬉笑怒骂皆跃然纸上,展现的人物立体丰满,特别容易让人亲近。
我以《杨氏之子》为基础,在《世说新语》36章中又精选了12篇,分别为:“言语”之《徐孺子月下戏》,“伤逝”之《王仲宣好驴鸣》,“德行”之《荀巨伯远看友人疾》,“文学”之《七步成诗》,“方正”之《陈太丘与友期行》,“雅量”之《道旁苦李》,“赏誉”之《陈仲举尝叹》,“捷悟”之《杨德祖为魏武主簿》,“任诞”之《王子猷雪夜访戴》,“排调”之《顾长康啖甘蔗》,“俭啬”之《王戎卖李》,“忿狷”之《王蓝田性急》,组成课程内容。《杨氏之子》作为核心课文,进行深入的文言表达特点发掘和形式活用,并相机阅读另12篇,交流阅读方法,化用其中语句,并尝试仿写身边的一个人。
整个课程约3~4个课时,课前可让学生自主阅读《世说新语》(选择附带注释的版本),并提醒可以不求甚解。课程适合四年级及以上学生。
限于篇幅,课堂实录只选择整个课程的重要部分进行呈现。
【教学实录】
一、提领一顿,初解《世说新语》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世说新语》。课前大家都已经进行了阅读,你觉得读这样的小古文与一般文章区别在哪里?
生:很难懂,都是古人的语言,所以要经常看注释。
生:朗读起来很有韵味。
生:很简短,几十个字或一两百字就是一篇。
生:《世说新语》里写了很多有趣的人。
师:看来你们已经对小古文、对《世说新语》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出示,生读。)
刘义庆,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涉及魏晋两朝帝王、将相、隐士、僧侣等1500多个人物,全面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其语言质朴、意味隽永、表达传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师:梳理一下,你得到了关于《世说新语》的什么信息?
(生答。略。)
二、聚焦一篇,活学《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教学实录见《小学语文教学》会刊版2016年第2期“名师新课”栏目。此处略。)
三、阅读一组,进行学法指导
师:尔等真可谓甚聪惠!与杨氏子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这个故事就出自《世说新语》。在这本有趣的书里,这样的故事还有好多。(出示)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言语》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世说新语·伤逝》
师:能读懂吗?
生: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九岁姓徐的小孩,在月亮下玩耍。有人问他“:如果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肯定会更加明亮了吧?”徐孺子说“:不对。就像人的眼睛里有眼珠,没有眼珠必然看不见。”
师:太厉害了!你是怎么读懂的?
生:我借助了书中的注释,还问了爸爸妈妈。
师:这是读懂文言文的好方法。另一篇谁读懂了?
生:第二篇讲王仲宣特别喜欢驴叫的声音。要下葬的时候,文帝(曹丕)也来了。“顾语同游”大概是个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可以每个人叫一声送他安息。于是,来奔丧的人都学了一声驴叫。(众大笑)
师:真好。只有一处读不懂。“顾语同游”不是一个人,是指文帝回头跟一同来奔丧的人说。从这两篇联系《杨氏之子》,你就可以证实文言文语言表达上的几个特点,比如——
生:语言简洁。
生:句子中省略主语,如“既葬、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生:也有独字成词,如“好、皆一”等。
……
师:短的能读懂,长的能读懂吗?(出示“德行”之《荀巨伯远看友人》与“方正”之《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两篇是《世说新语》里比较长的两篇,请你快速默读,选择其中一篇理解它的意思,然后同桌相互合作来读懂它。
(生同桌合作读)
生:我们俩读懂了第一篇。这篇讲一个叫荀巨伯的人去看望生病的朋友,正好碰上胡贼入侵。荀巨伯没有放弃他的朋友。胡贼问他为什么不走。他说“:我舍不得朋友。宁愿用我的性命抵我朋友的性命。”胡贼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来到了一个讲道义的国家。”于是就回去了,整个城都得到了保全。
生:(同桌互相补充)我们读懂了第二篇。陈太丘与朋友约好出行。约的是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就自己办事去了。等他走了,他的朋友才来。他的儿子陈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嬉戏。朋友问陈太丘的儿子:“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等你好久你都没来,已经走了。”这个朋友就生气了,骂道“:真不是人!明明和人约好了,居然自己走了。”元方对他说“:您和我父亲约在中午,您没有按时到,是不讲信用;还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那是没有礼数。”朋友非常惭愧,下了车想招呼元方。陈元方却自顾自进门去了。
师:了不起的同桌!为他们鼓掌。(生鼓掌)请问那么长你们是怎么读懂的?
生:先是自己慢慢读,遇到不懂的就借助注释,或者工具书。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猜猜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而且读懂了也不需要每个字都做解释,知道故事大概意思就可以了。
师: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测,说出大概意思,不需要每个字作解释。你们说得多好啊!这些就是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世说新语》就可以这样来读。
四、精读几篇,活用文言表达
师:能读懂这样的小古文已经相当了不起了,不过还不是最了不起的。想不想做最了不起的那一位?
生:想。
师:那就要像学习《杨氏之子》那样,我们不仅要读懂,还要将其中的古文表达方式在生活中用一用。请看大屏幕。(出示)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你能理解几句话的意思。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师:谢太傅姓谢,太傅是官职,就是“东山再起”这个成语的主人公谢安。故事很简单。谁来说一说?
(生说,略。)
师:老师也要问一问:白雪纷纷何所似?你能不能也学着他们的方式,可以用“_差可拟”或“未若_”的方式来说一说。
生:蒲公英飘舞差可拟。
生:未若鹅毛漫天舞。
生:未若梨花随风起。
师:你们也能和故事中的兄子兄女一较高下了呢。再来读一则。(出示)这是“赏誉”章里的一篇,是谁称赞谁?称赞他什么?
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
_尝叹曰“:若_者,真_之器。譬诸_,则世之_。
生:陈仲举称赞周子居。
生:称赞他会治国。
师:为了称赞他会治国,陈仲举做了一个比喻。谁能读懂后边那句?
生:陈仲举说他是治国的人才,如果比作宝剑,则可以说是“干将剑”。
师:没错,“干将、莫邪”是古代的两柄神剑。你能不能也学着称赞一个人啊?先自言自语一番,待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试说)
生:卢东尝叹曰:若杨希文者,真画之器。譬诸繁花,则世之牡丹。
生:叶瑞冲尝叹曰:若张月圆者,真教育之器。譬诸宝刀,则世之屠龙。
师:张月圆是你的老师吗?
生:张老师是我的班主任。
师:怪不得呢。回去把你写的读给你的班主任听,保证让她开心。你们都能活学活用,文言文原来也没有那么难。再来个好玩的。(出示)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世说新语·忿狷》
师:读懂了吗?(生大多数笑着举手)这次我不要你们说,谁来把这个王蓝田演一演。一位同学演,我们其他同学仔细欣赏,看看他的表演到不到位,准不准确。
(一生表演,很传神。众大笑。)
生:我觉得他演得很到位。把王蓝田吃鸡蛋时因为性急,那个动作、神态的细节都表现出来了。
师:一个演得到位,一个点评到位。现在你又得到了一种阅读古文的新方法——
生:遇到古文故事还可以演一演。
师:总结一下,我们阅读文言文,尤其是像《世说新语》这样的小古文,可以有这样七种武器。请大家读一读。(出示)
借助注释、网络译文
前后联系,适度联想
不断复现,熟读成诵
复述故事,进行表演
多版互文,相互照应
仿说仿写,学以致用
查阅资料,知人论世
五、学以致用,描摹人物刻画
师:现在,请你也试着仿照《世说新语》中某一篇章的写法,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可以是你的父母师长,也可以是你的同学朋友,甚至可以是印象深刻的陌生人。你既可以仿照《杨氏之子》,先一句话概述这个人,然后用一件小事来说;也可以仿照《陈仲举尝叹》,抓住一个特点用一个比方来说明。(出示要求)请你仔细揣摩,认真刻画这样一个人。
仿照《世说新语》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特点鲜明,各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请你调取你的回忆,发挥你的想象,仿照《世说新语》小古文写法,记录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生尝试运用文言写法,仿照《世说新语》篇章,展现身边熟悉的人。写后师生交流。略。)
师:真是跃然纸上!同学们,希望你们继续像今天这样热爱文言,阅读文言。除了《世说新语》,你们还可以读读《东坡志林》《容斋随笔》《古今笑》等等,它们都是简短的小古文,但是里边的故事和人物却能让我们大开眼界。
【课程思考】
课程结束之后,一位学生家长告诉我,孩子对文言的喜爱有些狂热。她还发给我一篇孩子最近写的小古文以及她的点评:
余母傅氏,古越人氏,与西子同乡。虽无西子貌,然有咏絮才,堪比孟母贤。余幼时屡犯错,父大怒,母安之若素。吾尝叹曰:“若余母者,真慈悲之器。譬诸大士,则世之观音也。”
妈妈点评:小儿谄谀至此,必有求于汝母也!
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在普遍对文言讳莫如深甚或嗤之以鼻的当下,开发和教学这个课程,意义何在?我以为就在于其能给学生一种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可能性,在于能为他们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创造更多资源和能量。
文言本就是我们的语言,而且它并不古老,也没有那么面目可憎。它就活在当下。很多作家的很多作品、生活中的很多成语以及诗词,都呈现了文言的样式。从学生学习这个课程的兴趣以及模仿练习所呈现的精彩证明,文言不仅可以给当下的学生阅读,而且对学生语言的典雅、思维的简练、表达方式的意趣都有不可小觑的推进作用。
古文古趣 篇9
一、句读妙趣
关于古代文言句读, 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借助这些故事可以培养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兴趣。明代文字家兼书画家徐渭, 年轻时家境贫寒, 常到亲友家混饭吃, 一次因连绵阴雨, 他在一位亲友家多住了几天。这位朋友内心不悦, 又不便明说, 便在照壁上写下一行“逐客”文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原意应是:“下雨, 天留客, 天留, 我不留!”可是中间没有标点。徐渭对此心知肚明, 但他顺手拿笔在文字中加上几个标点, 变成了:“下雨天, 留客天, 留我不?留。”弄得主人哭笑不得, 只得由他住下去, 直到雨过天晴才离开。这些妙趣横生的故事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断句的浓厚兴趣。另外良好的语感也有助于文言文的断句。文科高考附加题第一题六分, 考查的就是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古代的私塾教育, 断句是基本功课, 我们可以借鉴古代私塾教育的方法,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断句能力, 由三言的《三字经》《弟子规》《千家姓》, 到四言的《诗经》等, 再到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 再到杂言。使学生在积累鉴赏古典诗文的同时感受到个人阅读文言文语感能力的提升。即使现代出版的古文附有标点, 但是对于文中的长句的断句如果理解不当, 也会产生歧义。如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这样一句:“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学生容易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读作,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语意似乎没有问题, 这就没有理解“凡是”的语意, “凡”意为“凡是、所有”;“是”是代词, 意为“这”“凡是”应该理解为“所有这”, 与现代汉语产生了差异。所以应该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 应该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合理断句, 这样应该断为“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这样的长期积累, 除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实词和虚词的多义情趣
文言诗文中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虚词的众多用法意义, 因为琐杂, 往往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处理不好会导致学生丧失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但如果经常能够在学习中有意识宣扬这种特点的魅力所在, 反而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兴趣。在讲述有关月亮的诗文时, 学生总会把他们的启蒙诗歌引入, 当有学生引到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时, 我们假若提问几个同学“床”是什么的时候。学生肯定很自信得回答为“睡觉用的器具”。而且会诧异于老师的幼稚提问。其实, 古代的床原是古代的坐卧用的器具。《木兰诗》“开我东阁门, 坐我西阁床”便是这种用法。生活中可以找到这种器具, 我们老一辈女子陪嫁的有一种家具叫做“座床子”, 可见床并非单单指的是睡觉的床, 还指一种较大的坐具。此时学生会感觉自己理解的古文程度较以前深入了许多。然而放到诗句中理解, 似乎并无多大的意义。其实理解诗歌需要借助物象和物象所营造的意境来表达诗歌的主旨。由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后两句“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可知此诗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歌, “明月”是表达思乡常用的物象, 而“床”无论理解为卧具或坐具似乎都无法和乡情联系在一起。此时告诉学生“床”乃形状类似坐具的“井上围栏”, 古人背井离乡, 常常要带一点井底的泥土, 以防水土不服, 在精神上则是家乡的象征。李白在深夜无法入睡, 不是躺在床上, 而是在院中徘徊, 看到如霜的月光;勾人魂魄的井栏, 无法抑制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此看来, “床”的解释便合情合理了。再引上唐代李贺《后园凿井歌》“井山辘轳床上转, 水声繁, 丝声浅”更加深了对于“床”的理解。再如《木兰诗》“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和“当窗理云鬓, 对镜贴花黄”两句中的“户”和“窗”分别指的是“门”和“窗户”。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人》“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中的“门”和“户”的区别就是双扇和单扇。此类现象在文言诗文中很是常见。此外, 文言实词众多意义中, 其本源义影响着其他词义的方向和范围, 词义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演变脉络。如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中“就”为“接近”意, 所以《刺客列传》中“轲自知事不就”“轲就车而去”;意思就是“完成”“登上”。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中的“就”就是“欣赏”的意思了。经常这样去给学生讲解, 自然会增强学生对于文言词语的强烈兴趣, 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 自觉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三、骈偶句的对仗美趣
律诗和绝句自然有着严格的对仗用韵。上下句在字数、词性、韵脚和平仄方面都有要求, 这样的语句使诗文读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古代骈文和赋体文也具有别样的音韵之美。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等骈体文都有着震撼心魄的美感。此外还可以依据相同位置的对应关系来判断, 这些词除了词性相同以外, 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帮助理解难解的词语。《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中“见”的用法学生容易误解, 如果结合位置对应原则, “见”和“被”词性相同、词意相关, 从而可以推断“见疑”就是“被怀疑”。被动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
所谓情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一定的情感的境界, 根据一定的词语描述, 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创设的意境氛围中领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再现艺术形象, 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下面笔者根据对小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的理解和钻研, 结合近几年的教学体会, 试谈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明确教学目的, 抓住诗句所描述的意境去阅读古诗
古诗具有意境美的特点。所谓意境, 就是诗人内在的情感与外界景物有机结合而创造出来的鲜明、生动、含意深刻的生活画面或人物形象。诗的意境是通过巧妙的词句来体现的, 在古诗阅读中, 通过具体的词句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去领会诗的言外之意, 明确诗的中心含义。教学时, 教师借助生动的语言描述, 创设情境, 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 李白诗《早发白帝城》, 全诗运用生动的词语描述, 创造了一个富于神话色彩的艺术意境。看似写景, 实则抒情。全诗的感情基调轻松愉悦, 洋溢着诗人遇赦回归的无比欢愉。意境生辉, 情景交融, 读来流利酣畅, 气势飞扬, 欢情漏纸。如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一点, 则自然会使学生进入诗的意境, 和诗人的感情融合在一起, 从而初步体味诗句揭示的主题。
二、反复朗读, 再现意境, 在古诗韵律和节奏所体现的情境中领会古诗
古诗读来朗朗上口, 铿锵动听, 扣人心弦, 这就使古诗具有了音乐美的特点。根据古诗的这一特点, 反复朗读, 在节律音韵的错综糅合中再现意境, 使读的人和听的人都沉浸在诗的情境中, 从而达到艺术感染之目的, 教学成效较好。例如, 白居易的《暮江吟》, 全诗押韵, 音调抑扬交替, 平仄错落有致, 读来悦耳动听, 给人以心理快感。诗人那种因自然景物之美而形成的悠清、怡然的心情跃然纸上, 读后让
就迎刃而解了。古文中常见的“互文”的修辞手法, 如果不理解也会造成理解的错误。北朝民歌《木兰诗》“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很多同学理解为“将军身经百战牺牲了, 壮士们历经多年苦战回到了家乡。”很显然和常理不合, 作为修辞的“互文”即“互文见意”, 所以原文应为:“将军和壮士数年身经百战, 有的战死, 有的回到家乡”。再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苏轼《赤壁赋》“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都是“互文”修辞。理解起来自然就容易了。
当然, 学习古诗文既收获了知识, 又丰盈了人生。中国甘肃定西●郑小平
人陶醉。又如, 陆游诗《示儿》, 全诗以缓慢、凄婉、低沉的格调来写, 特别是后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勿忘告乃翁”时, 以抒情节拍配合 (可以用手敲打桌面) , 突出缓慢低沉的韵律, 教学效果会更好。诗人那种至死不忘收复失地, 光复中原的爱国情感, 如余音绕梁, 久久萦绕在读者的耳畔。
三、启发学生展开联想, 从大脑所浮现的生动画面中感受古诗的艺术之美
古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象美。在教学中,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把语言描述形成的鲜明形象进行再创造, 从而使学生在形象美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如贺知章的《咏柳》, 诗人抓住春天柳树的特征, 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从整体到部分, 写出二月之柳的喜人形象。从而把诗人赞美、惊喜的心情表达得极为传神, 那“似剪刀”的“二月春风”使整首诗句描述的画面有动的感觉。同时启示读者:在尽情享受美的时候, 可别忘了美的创造。再如卢纶的《塞下曲》, 全诗描绘了一个月夜出猎, 引弓发射的将军形象, 诗中虽无“高大”“英勇”“威武”等字眼, 但这些意思尽含其中, 这就是古诗所包容的形象美。再造新形象, 为情境教学创造条件, 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整体回味, 形象、景物、感受三结合, 收取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理解能力等个体差异, 可能形成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 但通过上述几步教学, 一般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切景语皆情语”。古诗以“景语”为主要描写手法。在教学中, 针对古诗具有的意境美、音乐美和形象美的特点, 根据景语, 引发“情语”, 把“景语”转化成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扣动读者心扉的“情语”, 从“景语”之中领悟“情语”, 进入优美的意境, 形成鲜明的形象或画面, 口味、感受诗人表达的情感, 体会中心, 从而达到学习语言知识和进行思想教育相结合、丰富表象和提高思维能力同步进行的目的。要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 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使他们从小端正做人, 踏实求学的态度, 完成古诗美育和思想教育的双重任务, 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定西市通渭县碧玉小学)
文章典范——《古文观止》 篇10
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 颇重立世扬名, 渴求流芳千古。《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就记载着穆叔这样的言论:“太上立德, 其次立功, 其次立言, 虽久不废, 此之谓不朽。”从总体上看, 追求不朽可分三个等级。相对于立德、立功而言, 立言似乎容易做到些。曹魏时的曹丕对此看得透彻而精到:“盖文章, 经国之大业, 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 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 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 寄身于翰墨, 见意于篇籍, 不假良史之辞, 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名自传于后。” (曹丕《典论·论文》) 实际上, 选编别人的诗文成集者, 也一样能声名传于后世。清人张之洞曾有言:“凡有力好事之人, 若自揣德业学问不足过人, 而欲求不朽者, 莫如刊布古书一法。……其书终古不废, 则刻书之人终古不泯。” (张之洞《书目答问二·别录》“劝刻书说”条) 在这里, 我们要说的是, 岂止刊刻古人之书者声名可“终古不泯”?选编别人作品成集者, 只要其书“终古不废”者, 其声名照样能与日月同辉, “终古不泯”。流传至今的历代优秀选本, 已做出了响亮、令人信服的回答。除立身扬名, 《古文观止》还具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 值得后人永恒关注。
首先, 可作文学范本供人学习之用。古人学习写作, 往往是先从背诵、模拟开始的。俗话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了唐诗三百首后, 不知不觉之中对唐诗之意境、意蕴、气象、遣词造句等或多或少有所领悟, 自然就有可能出口成章。在熟读作品的同时, 若再加之以仔细剖析, 精心模仿, 收获就愈加丰厚, 甚至事半功倍。一代大师王瑶先生曾指出:
这 (按:指模拟) 本来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属文的方法, 正如我们现在的临帖学书一样。前人的诗文是标准的范本, 要用心地从里面揣摩, 模仿, 以求得其神似。所以一篇有名的文字, 以后寻常有好些人底类似的作品出现, 这都是模仿的结果。 (《拟古与作伪》)
鉴于此, 就有必要编辑一些典范的选本供人模拟学习之用。刘克庄在《满江红》一词称:“生怕客谈榆塞事, 且教儿诵《花间集》。”这是说, 《花间集》可以作为启蒙读物 (尽管当初编者未必有此意) 。看来, 选本确有作为范本供学习的范本之功用。如同《千家诗》、《三字经》、《千字文》一样, 《古文观止》也是一部启蒙读物。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 长期设馆授徒, 此书是专门为学生编写的一部教材, 有供学生模拟学习应付科举考试之目的, 吴兴祚所谓的“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 就隐含此意。以此为模本, 经过一段时间的模拟与耳濡目染, 为文者自然会逐渐领会、掌握一些行文要领、技巧, 一些人即可“用古人格, 作自家诗” (方东树《昭昧詹言》) , 创作出具有一己风格的作品。西晋时的左思创作《三都赋》,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秘书郎左思在学习班固《两都赋》、张衡《西京赋》等汉赋的基础上, 历时十载, 终于创作出雄浑精深、独具风格的《三都赋》 (《魏都赋》、《蜀都赋》、《吴都赋》) , 风靡全国, 豪贵之家争相传抄, 洛阳一时纸价飞涨, 留下“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
进而言之, 选本不仅仅是模拟学习的范本, 还是深入了解某一作家及其作品的起点, 拓展知识空间、进行文学研究的引路航标。“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对文学爱好者来说, 要通读一个时代每一名家的别集几乎是不可能的。仅唐五代而言, 作家就有三千多人, 要通读每家的作品是相当困难的。当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全部通读也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 阅读一个有名的选本, 就可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讲, 读选本的人多, 读别集的人少。别集反而没有选本影响大、流行广。正如鲁迅先生《集外集·选本》所说的:
凡选本, 往往能比所选各家的全集或选家自己的文集更流行, 更有作用。册数不多, 而包罗诸作, 固然也是一种原因, 但还在近则由选者的名位, 远则凭古人之威灵, 读者想从一个有名的选家, 窥见许多有名作家的作品。所以自汉至梁的作家的文集, 并残本也仅存十余家, 《昭明太子集》只剩一点辑本了, 而《文选》却在的。读《古文辞类纂》者多, 读《惜抱轩全集》的却少。
通过选本可简要了解许多作家作品, 拓宽知识面;如果对某家感兴趣, 或者欲研究某一家, 即可以此为基点, 再通读其别集。这是一条重要的治学途径。宋人严羽《沧浪诗话》主张“入门须正, 立志须高”, 以《古文观止》为学习古文的门径, 入门应该算是比较“正”了。
其次, 可陶冶情操, 提升人生境界。在诵读与模拟学习的同时, 读者的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古文观止》虽然是为当时蒙童和普通古文爱好者所选编, 但并无多少媚俗之气息, 在这部不朽的经典选本中, 蕴含着丰厚的历史知识、成熟的人生经验、纯真的亲情友情、朴素的治学理念、博奥的宇宙哲理……读者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获益, 陶冶情操, 启迪智慧, 净化灵魂, 提升人生品味。
这里以《敬姜论劳逸》为例, 以窥全豹。这篇散文是鲁国贵族妇女敬姜教诲儿子的一段训辞。她认为勤劳对培养人的优秀品质至关重要, 而安逸则会导致放荡, 使人走上邪路。这种观点, 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 时至今日仍有警示作用。清人曾国藩留给子孙这样一段精彩话语:
大抵仕宦之家, 子弟习于奢侈, 繁荣不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 勤勉俭约, 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 淳厚谨饬, 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 入以孝悌, 出以忠信, 则延泽可及八至十世。 (《曾国藩家书》)
正是因为曾国藩时刻注意训子弟戒奢侈, 令其修德行, 曾氏家族才得以延续辉煌一时。这段话可作《敬姜论劳逸》一文中“劳则善心生, 逸则恶心生”的绝好注脚。如果父母时常以之教育子女, 督促他们做自己应做的事, 子女就会健康成长。常言道“养不教, 父之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的正确引导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那样的问题, 父母难脱其咎。但是,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除了需要父母的教育, 自尊自律也是不可缺少的。“劳则善心生, 逸则恶心生”, 对他们同样具有警示作用, 为人子者, 以此鞭策自己, 不贪图享受, 从自己做起, 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 日久天长, 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净化自己的灵魂, 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就会发现, 经典离自己并不遥远, 甚至就在自己身边。这就是经典的永恒魅力。
再次, 所表露出选编者选择观念、文学观点是时代文学审美思潮的反映。鲁迅先生《集外集·选本》说:
选本可以借古人的文章, 寓自己的意见。博览群籍, 采其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集, 一法也, 如《文选》是。择取一书, 删其不合于自己意见的为一新书, 又一法也, 如《唐人万首绝句选》是。
从某种意义上说, 选本是传达编者文学思想的绝好载体。恰如鲁迅先生所言:“凡是对于文术, 自有主张的作家, 他所赖以发表和流布自己的主张的手段, 倒并不在作文心, 文则, 诗品, 诗话, 而在出选本。” (《集外集·选本》) 实际上, 无论哪种类型的选本, 都会或隐或现地传达出选编者的选择观念和审美理想。这是时代文学审美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者说是时代文学审美思潮的反映。读者阅读选本, 不仅仅是在阅读选编者提供的作品, 还能领会、学习到选者文学观点、审美情趣。清代尤其是清中叶, 各种选本接踵而至, 比较有名的如沈德潜的《古诗源》与《唐诗别裁》、姚鼐的《古文类纂》、许梿的《六朝文絜》、李兆洛的《骈体文钞》、王士禛的《古诗选》、王闿运的《诗选》等等, 《古文观止》的出现, 与这种选编之风的盛行是分不开的。不过, 《古文观止》的选编者从科考策论着眼, 选入了一些八股气息较浓的篇章, 这显然是当时科举时文盛行之风在选本中的反映。
另外, 文学选本还具有辑佚、校勘之功能。这也是《古文观止》社会文化价值的重要表现之一。
当然, 任何选本皆有其缺憾, 《古文观止》亦不例外。该书除选录了一些八股气息浓厚的篇章, 还不选儒家经书, 诸子散文, 人物传记。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 所选也是如此。在选编者看来, 儒家经典是官府规定的必读科目, 人人熟之, 故无必要再选;诸子之文篇散不足以见其意, 也不予选录。而且, 该选本入选的作品下限仅至于清初。这一切都是由选编者的传统观念与时代条件所决定的。再就入选的其他作品来说, 也存在一些不足。鲁迅先生曾指出:
读者的读选本, 自以为是由此得了古人文笔的精华的, 殊不知却被选者缩小了眼界, 即以《文选》为例罢, 没有嵇康《家诫》, 使读者只觉得他是一个愤世嫉俗, 好像无端活得不快活的怪人;不收陶潜《闲情赋》, 掩去了他也是一个既取民间《子夜歌》意, 而又拒以圣道的迂士。选本既经选者所滤过, 就总只能吃他所给予的糟或醨。况且有时还加以批评, 提醒了他之以为然, 而默杀了他之以为不然处。 (《集外集·选本》)
高中古文 篇11
摘要:文言文教学要重视的是阅读的实际能力,就是“读懂”:即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这主要借助诵读。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细细的读、理解的读、入情的读,同时细致体验文本情感的张弛和细微的心理变化,体会淋漓释放阅读感受的情怀和专著投入,表达文本的愉悦享受。
关键词:诵读 文言文 鉴赏 感悟
诵读是一种通过声音、口吻、神情、体态共同作用于文本,方能声情并茂地表达文本的一种有声的阅读方法。诵读是否到位,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诵者理解文本的深浅程度和感悟文本的高低水平。好的诵读使处于同一纸平面上的看似简单的文字,在刹那间展现出立体化的美妙空间和形象画面,掀起情感的波澜,传达出文本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引人共鸣。尤其是文言文更应如此。清代曾国藩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下面,结合本人的任教经验,来谈谈诵读在古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诵读──文言文入门的途径
古语云:置之齐则齐语,置之楚则楚语。这是说,学习语言要有一个“活”的语境,由此可以得出:学语言需从听入手,文言文也是这样。
文言,是在古汉语口语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一种以简洁、典雅为特征的书面语体。有很强的可读性,张口一读便听到了,十几个、几十个人齐声朗读,每天都读一阵子,连语境也有了。这样读来读去,许多词、语、句、篇都装在自己的头脑里,入门又有何难?这并非现代人的发明,古人早就这样做了,而且做得极其认真、勤苦,“书声琅琅”、“口舌生疮”这些词儿的出现便是最好的证明。相反,在大部分古文教学中忽视了诵读,把语法分析视为“灵丹妙药”,在这主张下,课堂上只听到教师的“喋喋不休”,而听不到学生的“书声朗朗”,其结果往往是,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增长,而课外的练习和背诵大抵是为了应对考试。因此,只有诵读才是古文入门的正确途径。
二、诵读——文言文鉴赏的核心
诵读古文不是摇头晃脑的死读,而是要有侧重性,选定内容,指导学生精心诵读,边读边悟,悟后再读,反复体验文本的丰厚内涵和艺术表现力,特别是关键句、段要细读细品,读出文本的精气神,品出文本的底蕴和过人处。这实际上是一个以读带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的循环学习过程,也是搞好诵读、深入鉴赏文本的核心环节。
《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鉴赏和诵读的重点仍是四位弟子的“言志”。该以什么样的形态、表情诵读他们的回答,既是训练诵读的重心,也是深入鉴赏文本的起点。子路说话刚直、自信、锋芒毕露,行事略显草率、鲁莽;冉有、公西华口气谦和、礼让,说明二人善察言观色,出语谨慎;曾皙言行从容不迫,反映其志趣高远。诵读时应以不同的语速、语气、神态表现出个人性格的特征。子路的话宜稍快,声音洪亮,语气强烈而自负;冉有、公西华的话宜稍慢,声音略降,语气稍弱而谦让;曾皙答话的快慢、高低、强弱应介于前二类之间,读出君子风范和文人的洒脱、雅致。在比较诵读的过程中,我们逐步领悟到一个道理:四人的志向没大的区别,都有治国之志;所不同的是说话的方式。而孔子正是通过这一点来评判弟子的。从有礼无礼看,孔子笑子路太不谦虚;从有无治国大志看,他便不满意冉有、公西华的过于谦虚。唯有曾皙既谦虚有礼,又有兴礼作乐、化成其民的大志,孔子才是最赞许的。这一结论是在细读细品后才得出的。诵读做得扎实、到位,鉴赏才会产生水到渠成的效果,由难到易,由浅入深,并能享受读与思带来的学习乐趣。
三、诵读——文言文感悟的体验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同样的课文,同样的段落,为何教学效果迥然不同?这不禁使我感悟到了,在朗读教学中“情”的落实非常重要。
如《项脊轩志》,借助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文章最具感情的是第三段,第三段中从细处着手,描写了大家庭分崩离析的悲痛和对母亲和祖母的怀念,尤其是对祖母、母亲的描写,仅一句话“儿寒乎?欲食乎?”没有多余的表达,仅此一句话。情真意切,把母亲当时关心孩子的神态表达的淋漓尽致,诵读时,应领悟到作者的感情,并联想到自己的母亲。这样,就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谈小学古文教学 篇12
一、为何要学古文
大力倡导小古文教学的朱文君老师说过: “第一, 文言, 让白话的表达更精妙。第二, 文言能让白话的表达更有节奏和音韵。第三, 文言, 是我们不能拒领的文化遗产。第四, 为了初中和高中的文言学习能够有个台阶, 有个预备, 小学也应该学一点浅易的文言, 积累一定的语汇, 培养文言的语感。”
文言文作为汉语言的典范和精华, 其节奏感和韵律感, 其语言的凝练含蓄, 是现代的文章难以兼备, 难以企及的, 因此, 对小学生语言水平的影响不可估量的。它可以让这种语言的感觉内在于孩子们的内心深处, 内化为一种无意识, 但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能力。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我主张中学里不但要教文言文, 而且要适量多教一些, 但不是像现在这样的教法。”既然中学里可以教, 那小学里就能教一些浅显的文言文。民国时期《开明国语课本》就是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我们发现, 喜欢古文学的人, 言谈和作文, 常常可以引经据典, 语言有深度, 有质量, 有节奏感。古文相比现代文, 在提升小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方面, 可谓事半而功倍。学龄儿童记忆力非常强。在这个时期接受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 这种打根基的训练, 让其一生受用不尽。
二、趣味是第一位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古文的学习, 关键是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实际上, 小学生低年级的那些古诗词、成语等, 就是古文, 只是我们没有更好地注意他们罢了。朱文君老师说: 小古文就是那些短短的、浅浅的, 读起来很好玩、很有味道的文言故事和文言经典句段。在他的《小古文一百篇》, 精选了最好读、最有趣的小古文, 目的就是让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得最纯正的文言启蒙, 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的底子。让孩子在开始学习的时候适当接触一些比较有趣、相对比较容易的文言文, 这样更容易产生兴趣, 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
三、读很重要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 语言教学要抓语感, 语感教学要抓诵读。“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是古人对“读”的经典概括和诠释。由于时空上的距离, 古文与现代学生自然会有隔膜, 学生学古文犹如同陌生人交朋友, 要拆除那道隔断千里的心理防线, 让学生走近古文, “其实方法很简单, 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我们可以先领着学生读, 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在读中加深理解。有的给文字配上插图, 有的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不对学生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 也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教学目标一样可以达成。
四、古今参照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 有些文章有和它相对应的小古文。我们利用这些文章, 巧妙进行小古文渗透, 是非常有效的。《夸父逐日》这篇古文可以在讲课文《夸父追日》时拓展讲解; 在教《扁鹊治病》时可以拓展《扁鹊见蔡桓公》。由于小古文琅琅上口, 孩子们很快就能熟读成诵, 在诵读的过程中, 逐渐理解意思。随着读和背数量的积累, 孩子们理解的能力同步提高。在诵读中, 我们可以只对一些重点的词句进行解释, 只要孩子能粗通大意, 就坚决不再进行解释, 而是组织学生进行诵读和背诵。随着阅读量的增加, 孩子们最终能够达到透彻理解。
文言文教学的这种古今穿插, 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比如, 《晏子使楚》一课, 孩子们对“齐之临淄三百闾, 张袂成阴, 挥汗成雨, 比肩继踵而在, 何为无人?”的理解没有任何难度。他们还能体会到古今语言的差异以及古代语言的凝练。教材中的【日积月累】中都是千古佳句。在教学中, 我们带领学生理解、积累、甚至拓展原文, 适度、适时、持之以恒地训练, 他们一定会对文言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古文改写, 妙趣横生; 指向阅读, 一举两得
受优秀特级教师贾志敏的启发,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小古文的基础上进行作文片段的训练。如《猫捕鱼》一文: 缸中有金鱼, 一猫伏缸上, 欲捕食之, 失足坠水中, 急跃起, 全身皆湿。读毕, 那猫捕鱼时的贪婪劲儿, 失足落水的狼狈样子, 一定立刻就浮现在了孩子们的眼前。而《乡村》一文中“乡间农家, 竹篱茅屋, 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 中夹桃李, 飞燕一双, 忽高忽低, 来去甚捷。”生活气息浓厚, 仿佛美景就在眼前。孩子们据此作文, 下笔容易, 展开想象也相应地简单。对提高孩子们的作文能力有不小的帮助。同时, 很多古典名著的语言文白夹杂, 只要善于引导, 让孩子喜欢上阅读这类名著, 就成为学习和巩固文言文的一种好方式。我们可以选择简注本, 让学生既读名著, 又学文言文, 一举两得。引导孩子读一些浅显的带有文言性质的文章, 老师也要有意识地推荐孩子多读一些能增长文史知识的课外书, 文史知识的广博, 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和理解文言文。
季羡林先生曾经谈到, 要培养“三贯通”式的人才, 即中西学贯, 古今贯通, 文理贯通。古今贯通, 是一个人广学博识的重要标志, 是另外两个贯通的基础。一个民族的文化, 最悲哀的事情是他的后代子孙, 面对黑黢黢的文字, 竟然不会读, 读不通, 读不懂。一个无法分享先人智慧的民族, 会逐渐失去自己文化的根基。余秋雨先生在他的《石筑的易经》一文中写到: 最大的湮灭不是书籍的亡佚, 而是失去对其文字的解读能力。所谓文明的断残, 首先不是古代城郭的废弛, 而是一大片一大片黑黝黝的古文字完全不知何意。因此, 今天的我们, 必须让我们的后代子孙有这种能力去阅读凝聚祖先智慧心血和汗水的文章典籍。这样,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更好地追求到教学的本源。
摘要:文言文作为汉语言的典范和精华, 其节奏感和韵律感, 其语言的凝练含蓄, 是现代的文章难以企及的, 对小学生语言水平的影响不可估量。小学文言文的学习, 关键是动之以趣、晓之以情、践之以行, 把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 同时做到古今参照, 带领学生理解、积累, 持之以恒地训练, 一定收到很好的效果。
【高中古文】推荐阅读:
高中古文词类活用10-23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研究07-20
高中生如何学好古文08-12
高中必背古文14篇课文07-29
医古文词汇《医古文》09-14
古文学05-15
古文诵读11-17
古文信件范文07-30
《褚生》古文原文10-07
古文教学论文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