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三古文(通用9篇)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文 篇1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供给、供应。读gōng)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6、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高兴,喜欢。)
7、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8、请辞决矣 (“决”,通“诀”,告别,辞别)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同“捧”。奉,两手捧着。)
10、秦武阳色变振恐 (“振”,通“震”,害怕)
11、图穷而匕见 (“见”,通“现”,出现,显露出来)
12、秦王还柱走 (“还”,通“环”,绕)
1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卒”,通“猝”,突然)
14、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15、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16、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17、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
18、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19、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20、置之坐上(“坐”通“座”)
2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文 篇2
知识目标:了解1787年宪法出现的背景;熟悉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两党制等美国国家制度;理解1787年宪法对美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学会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 掌握史论结合的历史研究原则。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美国国家制度的创建过程, 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曲折和艰辛。
【教材分析】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是“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第一部分“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叙述的是联邦政府建立的背景;第二部分“1787年宪法的颁布”介绍了联邦政府成立的法律依据“1787年宪法”;第三部分“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讲述美国国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联邦制、三权分立制度、两党制
难点:分权与制衡原则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 但是对外国政治制度史的学习缺乏兴趣。学生通过政治课程中对美国政治制度的学习有了基本的知识储备。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材料:《独立宣言》 (节选)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 他们都被他们的造物主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 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 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力, 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1]
师:美国《独立宣言》是一部伟大的历史文件。这段脍炙人口的文字指出政府的权力来自哪里, 职责又是什么?
(设计意图:首先抓住本课的灵魂“政府的职责是维护人们的自由权利”有利于学生对全部知识点的串联。)
二、学习探究
板书: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师:独立战争结束后美国建立的是邦联政府。结合教材第40页第二段, 邦联政府具有什么特征, 能有效地保护国民的权利吗?
1.邦联制度下的美国 (板书)
师:美国人有追求自由的传统, 也有遭受殖民暴政的历史, 所以不想建立一个权力太大的政府, 害怕这样的政府会危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但中央政府的权力太小, 又难以担当起管理公共事务的责任, 这样就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面对这种状况, 美国人对“政府”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0页“资料回放”部分。
(设计意图:补充建立邦联制的目的, 让学生认识到美国人对自由的珍视, 实现前后知识点的平稳过渡。)
师:1787年夏天, 为了应对邦联政府面临的困难, 12个州选派55名代表在费城开会, 准备修正《邦联条例》。后来, 越来越多的代表认为, 应该抛弃原来的邦联体制, 重新设计美国的政治体制。会议转而开始制定一部新的宪法, 这次会议也被称为制宪会议。
2.1787年宪法的颁布 (板书)
师:制宪会议整整开了116天, 终于制定出一部崭新的宪法。一场会议为什么开了这么长时间?
展示材料:制宪会议上产生了中央主义者与州权主义者、大州和小州、北方州和南方州之间的权利之争。大州和小州之间的斗争主要集中在国会代表的比例分配上。南方州和北方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南方种植园主和北方资产阶级的利益冲突 (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2]。
师:材料中反映有哪些矛盾呢?结合教材, 任选一个角色 (地方主义者、中央主义者、大州代表、小州代表、南方代表、北方代表) , 从自身利益出发你会在宪法制定上提什么建议?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扮成某一派别代表,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5分钟后分别阐述自己的主张。
(设计意图: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矛盾的复杂, 同时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
教师在学生表述后总结:每一方代表都站在己方立场上发言, 如果互不相让, 那就不会得到结果, 最终对任何一方都不利。所以有的时候, 妥协也是一种智慧。下面我们通过研读1787年宪法了解美国制宪的先驱们是怎样解决以上矛盾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宪法原文, 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加强“论从史出”的意识。)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序言
我们合众国人民, 为建立更完善的联邦, 树立正义, 保障国内安宁, 提供共同防务, 促进公共福利, 并使我们自己和后代享受到自由的幸福, 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3]
师:在国家结构上, 美国有什么改变?
进一步展示材料:邦联是若干独立国家为军事、外交或贸易等方面的利益组成的联合体。各成员国保有主权。现在世界上最著名的邦联是欧盟。联邦则是具有统一主权的国家, 其成员国加入联邦后不再享有完全的主权, 但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力。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联邦制国家。[4]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师:依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二段, 对比以前的邦联, 联邦体制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这种体制有什么优点?
(设计意图:比较得出联邦制的优越性。)
师:实行联邦制之后中央政府的权力增大, 会不会形成专制, 会不会影响国民的权利与自由?
材料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授予的全部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合众国国会。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3]
材料二:美国联邦政府分权与制衡示意图 (图1)
师:依据材料及图1, 并结合教材第41页第三段, 了解美国政府分权与制衡的模式。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模式?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归根结底是担心政府权力太大, 不仅不能服务于民众, 反而会侵犯民众的权利, 成为民众权利的对立物。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第三款:众议院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 ……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合众国的参议员由每州的州议会选举两名参议员组成之, 参议员的任期为六年, 每名参议员有一票表决权。[3]
师:在解决大小州之间的矛盾时又是怎么做的呢?体现了什么思想?
生:国会实行两院制, 议员选举方式不同, 兼顾大小州利益。分权与制衡。
材料:《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一条第二款:……众议院人数和直接税税额均应按本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于各州, 各州人口数目指自由人总数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3/5。自由人总数包括必须在一定年限内服役的人, 但不包括未被征税的印第安人。[3]
师:在选举国会代表和缴纳税收时黑奴算不算实际人口, 这是南方蓄奴州和北方工商业州之间的主要矛盾。最终以黑奴按3/5的相互妥协的方式解决了。
师:大家可以总结一下, 在解决以上矛盾的过程中体现了什么原则?
师:分权与制衡原则是美国联邦宪法的思想精髓。
师:大家通过本课教材的引言可以看出, 华盛顿不赞成君主制, 他是要在美国进行共和制度的实验的。我们看下面这段材料。
材料:联邦宪法废除贵族头衔和世袭职务, 规定所有公职向公民开放, 总统和国会议员都是民选的。至此, 以代议制为特征的共和政府形式在美国得以确立。[5]
师:材料表明联邦宪法进行了怎样的制度设计?在国家权力来源上体现了什么?
生:将代议制与共和制结合起来, 实行代议共和制度。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
师:国家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予。政府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服务员, 要接受人民的任免和监督。这正是1787年联邦宪法体现的又一原则。
(设计意图:用言简意赅的材料说明概念, 避免陷入冗长的概念表述。)
师:结合教材47页“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 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看法。
学生回答后师总结:这部宪法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它创立了联邦制、总统制、三权分立制等制度与原则, 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当然, 这是一部资产阶级的宪法, 起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具体权利, 还存在种族、性别歧视, 还保留了奴隶制。
(设计意图:利用现成的教材资源对1787年宪法做总结性评价, 锻炼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师:1789年, 根据宪法规定, 进行了总统选举和国会选举。美国联邦共和制度建立起来。华盛顿在两届总统任满后, 1796年他发表了《告别词》, 谢绝再次参选, 开启了美国总统任期不超过两届的先例。
材料:华盛顿在《告别词》中指出:在这样一个权力得到适当分配和调节的政府里, 自由本身将会从中找到它最可靠的保护者。……我已经提醒你们, 在美国存在着党派分立的危险, 并特别提到按地域差别来分立党派的危险。现在让我从更全面的角度, 以最严肃的态度概略地告诫你们警惕党派思想的恶劣影响。[6]
师:华盛顿再次强调政府的责任和存在的理由。同时非常忧心地指出政党地出现将给国家带来祸害。政党制度真的这样可怕吗?
(设计意图:对教材上下两部分起到承接作用。)
三、美国的两党制
材料:没有党派之间的合法竞争, 权力就失去了监督和制约, 从而成为绝对的权力。而“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正如市场经济中的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政治中的垄断则会损害人们的利益。[7]
师:结合教材相关内容, 讲讲你对美国两党轮流执政的看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物的能力。)
师:美国两党在阶级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轮流执政不会改变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但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专断与腐败的产生, 有利于保障国民的权利。美国的两党制度再一次体现了美国政治中的分权与制衡原则。为了建立一个既能有效地管理社会又不至于损害国民权利的政府, 美国的政治家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创新。历史证明这种探索是成功的。
四、拓展延伸
材料:网友代拟的布什总统演说[8]: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 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 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 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 而是, 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 实现了把他们关进笼子里的梦想, 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 把他们关起来, 才不致害人。才不会有以强凌弱, 才会给无助的老人和流离失所的乞丐以温暖的家。我, 就是在笼子里为大家演讲。
师:这是中国网友代拟的一段话, 但是却很能说明人类探索政治文明的艰辛历程。一起朗读上面的话, 然后结合本课内容, 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题写一篇听课心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简单地摄入知识升华为情感体验, 并且将历史与我国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相联系。)
【备课反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了解近代资产阶级在夺取国家政权后, 如何制定管理国家的制度。由于阶级本质相同, 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设计有相同的地方, 也因为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各异, 这些国家的具体制度又具有多元性。对于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的主题, 应该定位为“美国探索建立能有效保护人民自由权利的政府”。这个探索过程经历了“邦联政府”“联邦政府”两个阶段。邦联政府权力太小, 不能保护国家和国民的利益, 人们转而进行联邦政府的设计。它是通过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实施实现的。联邦政府权力增大, 但会不会形成对国民的侵权?于是在1787年宪法中渗透进分权和制衡的思想。在以后的两党制度中, 同样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精神。这是美国制度的精髓和显著特征。本课教学设计基本上是按照教材纲目设计, 考虑到历史事件发展的时序和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性安排的。
参考文献
[1]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张洁, 臧嵘.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教学参考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3]张千帆, 美国联邦宪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4]曹大为, 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Ⅰ[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5]姬秉新, 姜守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6]华盛顿.告别演说[A].严伟良.震撼世界的演讲[C].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7]谢韬.美国大选中的政党与政治[N].经济观察报, 2012-9-12.
高一语文必修三字音字形 篇3
一、字音、字形
沼泽zhǎo冰雹然ànɡ堆垛..báo烧灼.zhuï盎..duî 徜徉..chánɡ yánɡ 铿锵..kēnɡ qiānɡ青葱.cōnɡ轻俏.qiào荒冢.zhǒnɡ遐思xiá汲满jí双颊...jiá斑斓.lán摇曳.yâ
涟漪脚diǎn树梢然..lián yī踮..shāo蹒跚..pán shān颓.tuí林阴道yīn大堤..dī
翱翔áo xiánɡ萦回yínɡ咆哮xiào鹰隼.....páo .sǔn嵯峨..cuï ã丘壑发bânɡ瞭望liào瑰丽ɡuī轮廓.hâ迸....kuî启碇州kuí滟澦.dìnɡ夔...yàn yù澎湃..pãnɡ pài
旋涡xuán婀娜ē nuï对峙....zhì万仞.rân草坂.bǎn莽莽.苍苍mǎnɡ崆岭滩kōnɡ秭归zǐ汨罗江mì抛锚....máo跋.涉bá马厩掠lǔ庇护bì厄运â夙愿.jiù灰烬.jìn掳....sù通衢.qú陶冶.yě缱绻..qiǎn quǎn瞻仰..zhān yǎnɡ绚.丽xuàn馨香xīn.
窒息zhì寥寥无几liáo魅力mâi狐裘....qiú婆娑.suō剔透tī雪橇风ɡānɡ擎..qiāo排筏.fá罡..qínɡ颓垣..tuí yuán车辙笛jiā骸骨hái淳朴chún.zhã倾泻.xiâ笳...
疲惫黑xūn隧洞suì蜗行wō稻穗芽pēi.bâi熏....suì胚.
绯红fēi蹂躏lìn砂砾粉jī 缙绅shēn荟...rïu .lì齑...jìn
萃祸shū翌日yì觇视chān羁縻骂ɡîu.cuì纾.....jī mí诟.
天高地迥人lù愧怍.jiǒnɡ巡徼.jiào邂逅..xiâ hîu僇..zuî蓼洲liǎo.
阉党yān湮没yān赀财zī抶扑chì溷藩骑......hùn fān缇.tí傫然lěi詈骂lì..
蹈死dǎo矫诏jiǎo逡巡qūn猝发cù投缳美.....huán赠谥褒..shì bāo户牖.yǒu
社稷色hâ羞怯新cù鬈曲quán赊账shē.jì褐..qiâ簇...趿拉..tā·lɑ脚趾.zhǐ
蹙眉cù怜悯皱zhě窥视kuī荒僻败tā..mǐn褶...pì塌.取缔.dì伛偻..yǔ lǚ
阴翳住zuàn滞笨zhì后裔始.yì骷髅..kū lïu攥...yì肇.zhào扈从hù潜藏qián ..
搴阰锁jiā铸造zhù媲美pì酿..qiān pí骐骥..qí jì枷....出niànɡ威慑.shâ
筛选shāi攻讦制qián刮垢ɡîu蜕除tuì逞能..jiã钳....chěnɡ无稽逆bâi霹雳.jī热忱.chãn悖...pī lì铅砣.tuï骈文pián仰韶乏kuì崛起juã冠冕..sháo沉溺.nì匮...miǎn吝啬lìn脑髓如pì孱头càn蹩进biã国粹..suǐ譬....cuì 脂肪..zhī fánɡ烹饪..pēnɡ rân笤帚..tiáo zhou时髦.
máo鄙远bǐ缒绳zhuì阙秦juã疏浚....jùn
壅蔽yōnɡ黜恶chù睥睨池miǎn驽....pì nì汤镬.huî渑..马nú袒露tǎn飨生zōu卮酒zhī戮力lù..xiǎnɡ鲰...参乘鸡豚..cān shânɡ渚涘..zhǔ sì园圃.pǔ犬豕..shǐ túnlào 烙印liánɡ 不可估量hún 混蛋 ...
luî 炮烙 liànɡ 量体裁衣hùn 混浊 ...
biē 瘪三 qiàn 纤绳,纤夫zhânɡ 挣脱jiáo 咬文嚼字 .....biě 干瘪xiān 纤维zhēnɡ 挣扎juã 咀嚼 ....
lēi 勒进lãi 擂鼓zǎi 记载,一年半载 ....
lâ勒令lâi 擂台zài 装载,载歌载舞 ....
pù暴于朝廷piē 撇开,撇弃dēnɡ 蹬三轮yǎ 哑巴 .....bào 暴露piě 撇嘴dânɡ 蹭yā 哑哑 ...cânɡ蹬..
lǚ 伛偻qiánɡ 强大mài 脉搏huí低徊 ....
qiǎnɡ 强迫,强词夺理ɡōu lïu佝偻jiànɡ 倔强mî 含情脉脉......màn 蔓延,蔓草cánɡ 矿藏jiâ 慰藉ɡuān 观察 .....
wàn 藤蔓顺蔓摸瓜 mán 蔓菁 jí 狼藉 ɡuàn 道观 ....jīnɡ zànɡ 宝藏...jiān 间不容发shě 舍本逐末chuán 传闻 ...
jiàn 间或shâ 宿舍zhuàn 传记 ...
殴打ōu呕吐ǒu巡徼息 chuǎn ...jiào喘.
沤肥îu檄文 xí湍急 tuān ...
讴歌ōu皦皦 jiǎo揣度 chuǎi 怄气îu ....
二、成俗语
1.叹为观止: 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2.震耳欲聋: 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3.雷霆万钧: 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
4.层峦叠嶂: 形容山峰多而险峻。
5.云蒸霞蔚: 像云霞升腾聚集起来。形容景物灿烂绚丽。
6.神妙莫测: 形容奇妙到极点。
7.峨冠博带: 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
8.富丽堂皇: 形容房屋宏伟豪华。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9.养尊处优: 指生活在有人伺候、条件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10.伶仃孤苦: 孤单困苦,没有依靠。
11.茕茕孑立: 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12.独具一格: 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13.命运多舛.chuǎn:平生的遭遇、经历不顺。
14.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15.不可思议:原有神秘奥妙的意思。现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
16.心安理得:自以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里很坦然。
17.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18.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19.与时俱进:跟随时代一同进步。
20.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发生变化。
21.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
22.抱残守缺:抱着残缺陈旧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求改进。
23.明日黄花: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后多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24.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25.孤芳自赏: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26.一蹴.cù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27.不堪设想: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
28.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纷杂。
29.徒劳无功:白白付出劳动而没有成效。
30.重蹈覆辙: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31.高耸入云: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32.言过其实: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33.至高无上:高到顶点,再也没有更高的了。
34.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
35.气势汹汹:形容气势凶猛。
36.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7.别出心裁: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38.琳琅..lín lánɡ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39.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40.声嘶.sī力竭:嗓子喊哑,气力用尽。形容竭力呼喊。
41.延年益寿:增加岁数,延长寿命。
42.以偏概全:片面地根椐局部现象来推论整体,得出错误的结论。
43.邯郸学步: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44.雕虫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45.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
46.礼尚往来:指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现也指以同样的态度或做法回答对方。
47.残羹冷炙:指吃剩的饭菜。也比喻别人施舍的东西。
48.勃然大怒:突然变脸大发脾气。
49.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
件的思想准备。
50.垂拱而治: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5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52.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53.刎.wěn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54.秋毫无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55.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
有所指。
56.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57.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58.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59.择善而从: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60.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
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 篇4
1.蜀道难(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2.秋兴八首(其一)(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3.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4.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
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6.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7.劝学(《苟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过秦论(贾谊)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
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一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测试卷 篇5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附答案:
一、选择题30分,每小题3分
CBAABBDDCC
二、默写10分,每空0.5分,答案略
三、阅读理解60分
(一)共37分
1、因寄所托:随着喻之于怀:明白趣舍万殊:趋向,取向群贤毕至:全
终期于尽:至,及后之视今:看待所以兴怀:表原因人之相与:互相交往
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些诗文;今义,文雅
2、D3、A
4、①语段⑴中概括了哪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2分)作者的看法如何?(2分)
答:清谈和放纵(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作者认为这两种生活态度都不可取,“死生亦大矣”,生和死都是大事,人生短暂,空谈放纵而浪费生命令人痛心。
②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死观?(2分)语段⑵中有一句话表明了这种生死观,找出这句话(2分)
答:作者认为生和死不能等同看待,有生之年要做实事,不能空谈放纵浪费生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③在这篇中,作者先概述了兰亭盛会的情景,说“信可乐也”,他为什么这样说?(5分)又为什么要感叹“岂不痛哉”?(3分)
答:因为聚会的人物都是名士,聚会的地点风景优美,聚会的活动高雅有趣,而且天气晴朗,春风和煦,可以自由地仰观俯察,游目骋怀,所以确实是快乐。
因为人是物非尚且会引发人们的感慨,何况物是人非,寿命终结,更令人伤痛。而人生如此短暂,却一味地消耗在无用的空谈和有害身心的放纵行为上,白白浪费生命,这是很令人痛惜的,表达了作者对清谈和放纵这两种生活方式的否定。
5、翻译下列句子略
(二)共23分
1、BD2、DE3、A
4、简答题
①这篇借主客问答式来说理,节选的语段是苏子针对客人的“三悲”来宽慰客人的,请问客人有哪三悲?(3分)
答:古今历史对比生悲,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对比生悲,理想和现实矛盾对比生悲。
②节选的语段中,苏子运用了哪种说理方法?(2分)
答:比喻说理的方法,苏子用水与月来打比方,阐明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苏子是从哪两个角度来说理的?(2分)分别针对什么问题来说理的`?(2分)
答:从“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和“取与不取”的角度来说理的。前者针对客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问题说理,得出“何羡”的结论;后者针对客人“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的问题说理,得出“共适”的结论。
④你认为苏子有着怎样的人生观呢?(2分)
苏子被贬谪后内心一度苦闷,可是最终通过感悟自然而感悟人生,具有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文 篇6
1、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
二、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课前预习
(一)了解孟子及其思想主张
孟子,名____,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_______学派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称为“_______”,后世常以“_______”合称二人。他直接继承了孔子的师传,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把孔子侧重于个人道德的“仁”,推演为政治方面的________学说。
孟子的仁政思想体现为:
1、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
3、反对不义的战争。“春秋无义战。”“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二)给课文注音,并自读课文。
移其粟(sù) 王好(hào)战 弃甲曳(yè)兵而走 谷不可胜(shēng)食也
数罟(cù gǔ)不入洿(wū)池 鱼鳖(biē) 养生丧(sāng )死无憾
衣帛(yì bó) 鸡豚( tún )狗彘(zhì)之畜(xù) 庠序(xiáng)
孝悌(tì) 然而不王( wàng )者 涂有饿莩( piǎo )
(三)借助课文注释及古汉语字典,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①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②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③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④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 丧死 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四)结合文本,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字字落实)。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把你暂时没弄懂的内容写下来,寻求词典、同学、老师的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1-5段的重点字词(学生回答,教师析疑)。
(三)翻译4个重点句子(学生回答,教师析疑)。
(四)识记加点字的意思,并进行堂上检测。
三、课后练习
1、解释加点词
①河内凶_________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_________ ③请以战喻_________
④兵刃既接_________ ⑤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_ ⑥或百步而后止_________
⑦直不百步耳______ ⑧是亦走也____ ⑨不违农时____ ⑩谷不可胜食也____
2、翻译句子(注意字字落实)。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及古汉语词典,结合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加点字。
⑥“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⑦“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二)结合文本,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字字落实)。
1、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把你暂时没弄懂的内容写下来,寻求词典、同学、老师的帮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
(一)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6-7段的重点字词(学生回答,教师析疑)。
(三)翻译3个重点句子(学生回答,教师析疑)。
(四)合作探究
1、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是怎样解答梁惠王的疑惑的?对“五十步笑百步”喻义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民之加多”,就要施仁政。他的“仁政”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识记加点字的意思,并进行堂上检测。
三、课后练习
1、解释加点词
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 ③然而不王者________ ④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 ⑥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_
⑦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___________ ⑧王无罪岁_______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数罟不入洿池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陆结群
《品质》教案 (高一必修三) 篇7
课时NO:主备人:王爱刚
教学课题
品质
教学目标 1. 学习欣赏小说的方法。
2. 认识小人物身上的人性的光辉
教学重点 1.分析处于社会下层的普通人物鞋匠格斯拉的形象。
2.联系现实,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欣赏和练习相结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检查预习:
1积累词语:
沁(qìn)人心脾靴(xuē)子一爿(pán)
鬈(quán)曲赊(shē)账趿(tā)拖鞋
蹙(cù)眉时髦(máo)褶(zhě)皱
脚趾(zhǐ)诧(chà)异断炊(chuī)
2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优秀制靴匠格斯拉,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由于他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二欣赏小说的方法:
1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2 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
3 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
三指导学生认识小说的人物形象:
1要求学生标出文中人物的.外貌描写、神情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语言。
2找出文中作者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句子,朗读体会。
3要求学生概括人物形象。
格斯拉是一个品质高尚,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偷工减料,遵从诚信,极为敬业的底层劳动者形象。
四结合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讨论文题“品质”的含义:
“品质”的两重含义:
做鞋的品质--鞋品
做人的品质--人品
鞋品源自人品人品决定鞋品
鞋匠的品质:
诚信敬业执着朴实负责认真
五指导学生思考问题:
1一个恪守品质的人是值得尊敬和赞美的,格斯拉追求、守护品质却终因为品质而致饿死,最好的手艺落得的是最悲惨的命运。
是他本人出了问题呢,还是社会出了问题?
格斯拉的饿死是由于他不会经营,没有了顾客,他把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整天在做靴子,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个人原因)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
(社会原因)大公司的垄断。“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2结合小说写作的社会环境,理解主人公悲惨命运的原因,同时概括小说的主题思想:
写作背景:《品质》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主题解读:
小说以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光辉人格的尊重,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借此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作者介绍:(略)
六交流探讨: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七联系现实,延伸思考:
有人把我国前一阶段的食品问题,如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彩馒头。对我国的食品问题,你怎么看?
八对比认识小说《品质》的现实意义:
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后札记
高一数学必修三课件 篇8
1、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概念。
2、 明确两种调查的优缺点。
自主学习
阅读章前引言,了解统计学讨论的问题(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
一、 普查
阅读课本P3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叫普查?什么样的调查适用普查?
例1 医生是如何检察人的血液中血脂的含量是否偏高的?你觉得这样做的合理性是什么?
二、抽样调查
回答课本思考交流的问题得到:
1、 抽样调查的 定义:
2、 抽样调查与普查相比各有什么优缺点。(在课本中画出)
3、 独立完成课本例2,说明在抽样调 查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精讲互动
我 们引入了几个概念:
(1)总体:在抽样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2)个体: 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个体 。
(3)样本: 被抽取的一部分称为样本。
(4)样本容量: 样本中个体的数目称 为样本容量。
练习:为了了解一批炮弹的杀伤力,选取100发进行实弹射击实验:
总体:
个体:
样本:
样本容量:
四、达标训练
1.我国每日公布非典疫情,其中有关数据收集所采用的调查方式是_____ ___ ____________
2.为了了解某校高一年级40 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从中抽查了5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 问题中,总体是指( )
A 400名学生
B 被抽取的50名学生
C 400名学生的体重
D 被抽取的50名学生的体重
3.体育测试中,从某校高一(1)班中抽取男、女生各15名人进行三项体育成绩复查测试,在这个问题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校所有初三学生是总体
B 所抽取的30名学生是样本
C 所抽取的15名学生是样本
D 所抽取的30名学生的体育成绩是样本
4.下列调查,哪些是抽样调查?并说明理由.
1)为了了解高一年级(6)班每个学生的身高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
2)为了了解人们对春节晚会(央视)的收视情况,对部分电视观众作了调查.
3)灯泡厂为了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选取了10个灯泡进行实验
4)试验 某种绿豆的发芽率;
5)审查自己某篇作文的错别字;
《窦娥冤》教案(高一必修三) 篇9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 王宝杰 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家作品;
2、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
3、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特点,学会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4、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介绍元杂剧的体制。
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难点:
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关汉卿的名剧《窦娥冤》。
二、作家及元杂剧:
1.介绍关汉卿:
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关汉卿就是当时最杰出的戏曲家。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有散白、韵白,又分对白、独白、旁白、带白等。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范”,简称“科”,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
三、指导阅读
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
2.阅读课文。
3.理清本文戏剧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四、赏析第一部分:
1.朗读第一部分的唱词(学生齐读)。
2.《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3.“游魂先赴森罗殿”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提示:讳饰,实际是说被杀头而死。)
4.《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提示:“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兴的手法。)
5.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6.《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提示: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7.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五、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抽读)。
2.窦娥为什么叫走前街而不走后街?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提示:因为她不愿见到婆婆,怕引起婆婆伤心。这表现了她性格中善良的本性。)
3.作者为什么要表现窦娥善良的性格?
(提示:窦娥的善良更显出冤屈之深,为后文的反抗精神起积淀作用。)
4.作者再次利用婆媳对白,叙说窦娥的冤屈,在情节上起何作用?
(提示:主要用以激发人物的内心冤屈,表现人物内心愤恨,为后文发三桩毒誓作铺垫。)
5.窦娥临死前反复叮嘱婆婆要祭奠她,是出于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这个问题可从这几方面考虑:
①这正是体现窦娥难以舍别婆婆,表现了她对婆婆的挂念;
②安排婆婆做这些事,是让婆婆有所寄托,以免婆婆孤独痛苦或生轻生之念;
③可以增强悲剧气氛;
④白发人送黑发人,白发人祭奠黑发人,更加突出社会黑暗,无公道可言。)
6.窦娥说自己“没时没运,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话怎样理解?
&nb这话怎样理解?br>
(提示:因为现实难合人意,她在这种是非颠倒的社会中感到无能为力,只能感叹自己时运不济;另一方面这样说也可以安慰婆婆,减轻婆婆的悲伤,体现了她的孝顺。)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复习检查
1.学生背诵[滚绣球]。
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赏析第三部分:
1.“无头愿”是什么意思?
(提示:意思是说自己的誓愿无根无据,但正可以表明其冤情。)
2.“苌弘化碧、望帝啼鹃”是怎么回事?这两个典故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3.监斩官说:“这等三伏天道,你便有冲天的怨气,也召不得一片雪来……”这一说在文中起何作用?
(提示:反衬窦娥的确冤情深重,怨气冲天。)
4.邹衍“六月飞霜”的典故起何作用?
(可以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5.窦娥为什么要发下“亢旱三年”的毒誓?
(提示:她希望的不仅是个人的冤情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亢旱三年”,楚州自然是颗粒无收,那些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自然就无可搜刮。)
6.“东海孝妇”的典故起何作用?
(提示: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7.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什么手法?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提示:浪漫主义手法;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有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研究阅读
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
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
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
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归纳主题
《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作者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窦娥的形象壮美动人,她的悲剧性格,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四、窦娥的人物形象:(学生根据赏析概括)
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与摧残的充满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孝顺贤惠,同时又刚毅顽强,敢于与恶势力拼斗到底。她生于严酷的腐败的封建统治之下,注定要走向悲剧的结局。
第三课时
一、深入体会窦娥之“冤”:
1、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得很深?
生答,讨论,明确:“没来由”“不提防”可见窦娥是冤枉的,是蒙冤。“动地惊天”表明她冤屈之深。(板书:蒙冤)
窦娥临刑前不禁要将天地生埋怨。
2、在把握剧情的基础上揣摩试读[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女生读,男生点评。男生读,老师点评。
感情是:信赖(天地)--怀疑(天地)--控诉(天地)--悲愤。
联系剧情讨论,明确:窦娥和婆婆在生活上相依为命,年仅二十的她只想安安分分地守自己的寡,苦度青春,但做个顺民而不得,真冤啊!冤之极,怨天地。明为怨天地,实为诉说自己蒙受了冤屈。(板书:怨)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又怎甘心忍受这冤屈?这样做的代价可是生命啊。(板书:忍冤)
明确:屈招是怕婆婆受刑。真善良啊。
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伤心
善良还体现在临刑前对婆婆的叮嘱上。一生读[叨叨令]后道白最后三行,一生读[快活三]、[鲍老儿],感受其善良,
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富于牺牲精神的有价值的女子啊!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4、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点评朗读。
讨论,逐一填表:
内容 雪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时间 瞬间 一段时间 三年 时间越来越长
地点 法场 荒野 山阳 范围越来越广
监斩官态度 答应 不信(呵斥) 怒喝 态度越来越强烈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并且表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板书:愤)
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5、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只应验了两桩。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可否联系已学过的文章来讨论。
讨论,明确: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生活中不可能的让它在艺术舞台上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6、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
讨论,明确:1官吏桃杌太守(联系剧情: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后居然升官)2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二、探究活动:
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
1. 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 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 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
附:补充资料
“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的出处:
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
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
十大古典喜剧:
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
十大古典悲剧:
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 玉《精忠谱》、洪 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 方成培《雷峰塔》
王宝杰
【高一语文必修三古文】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必修三必背篇目05-16
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复习案(教师用案)10-08
高一语文必修一测试题07-21
高一语文必修2诗三首09-01
高一语文作业本必修四08-16
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二必考知识点10-28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知识点06-19
高一必修三课后作文09-22
《书愤》教案(高一必修三)09-23